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十篇

时间:2023-12-01 17:43:51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篇1

关键词: 单亲家庭子女 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得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人的离婚率正在逐年升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由此衍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家庭的变故和不完整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阴影,虽然在生理的成长上并没有影响,但他们的心理早已出现障碍。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更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关注、研究与探讨。如何加强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预防心理疾病,已成为越来越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1]

一、单亲家庭子女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对单亲家庭的子女来说,家庭变故使他们极易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失常。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

(一)自闭自卑心理

一个完整的家庭突然面对破碎,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遭受比父母更大的打击,且他们不具有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难以接受家庭破裂的残酷事实。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这些孩子由于在家庭得不到父母温暖的关爱,在学校里又常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讽和嘲笑,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二)学习成绩相对落后

大多数单亲家庭子女的情绪是不稳定的,这就难免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有些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比较差,除了因为家庭的不完整而影响学习动机、态度外,他们的不良情绪也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而学习成绩的低下又阻碍他们自信心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三)儿童性别角色的移位

幼儿对成人的模仿对其性格行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离异,既剥夺了子女学习的楷模对象,又使个体与家庭成员之间、家庭环境之间失去了平衡。单亲家庭的子女无法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地学会与异性的相处之道。如果男孩与母亲在一起,他们耳濡目染基本上都是女性的行为方式,生活里缺少父亲的具有阳刚之气作为榜样,性格中也缺少男,使其在内心更是具备女性的特性。反之亦然。这种性别角色的移位,一方面使得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发展不健康,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人口素质的下降,难于适应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必然为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2]

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家庭子女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单亲家庭子女生活在三者紧密结合的成长环境中,它们对单亲家庭子女是否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对其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形成牢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家庭子女身心健康快乐的发展。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1.创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数具有孤独、自卑、自闭、缺乏安全感等不良心理特征,这些不良的心理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出现偏差,甚至会产生对别人的妒忌和仇恨等不良心态。因此,单亲家庭要特别注意尽量为孩子创造温暖轻松的家庭环境,让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2.注意性别角色教育。

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要注意性别角色教育,性别角色的学习非常重要。没有父亲的男孩或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因此,单亲家长应该注意性别资源的利用,给孩子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1.了解单亲家庭情况,因材施教。

要对单亲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可以通过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单亲家庭学生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从中找到单亲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侧面了解主要就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和任课老师的介绍,进行家庭访问。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学生,了解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像正常家庭孩子一样健康成长。[3]

2.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减少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单亲家庭子女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教师可以经常找单亲家庭的孩子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烦恼。学校也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让学生用写信、电话、访谈等方式来倾吐自己心中的烦恼,发泄心中积压的郁闷情绪。

(三)健全社会保障

1.制定有效的法规制度和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婚姻观念的变化,单亲家庭将会越来越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有效的法规和制度来保护单亲家庭子女,并关心他们的成长。除此之外,各级政府,特别是与人民直接接触的区、乡政府、社区和村委会,应成立专门负责关心这些单亲家庭及其子女的组织机构,并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该项工作。也可以在一些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建立爱心俱乐部,召集社会中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共同为那些需要关爱的学生提供帮助,从而实现单亲家庭学生的生活、教育有人管、有人帮助,从曾经的专人关爱,发展到今后的人人关爱,以充分体现社会的和谐氛围。[4]

2.重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家长学校和咨询电话,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社会联系,尽量做到在第一时刻就得到解决。对于离异后的父母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进行子女教育培训,提高教育水平。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压抑,不但来自于家庭,而且来自于学校和社会。因此,依靠单方面的引导是不够的,必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以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单亲家庭的孩子并不总是与自卑、自闭、缺乏安全感等不良心理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我们对这些孩子多一些关注和关心,则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子女一样可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只要多给这些家庭的孩子以温暖和帮助,单亲家庭就会和双亲家庭一样温暖,单翼天使一样可以在空中健康快乐地翱翔。

参考文献:

[1]周筱芬.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研究[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39.

[2]顾琼,桑青松.单亲家庭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8,(1):29.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篇2

关键词:单亲子女 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育转化

在信息时代,随着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家庭模式和婚姻关系也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离婚已经成为当今部分男人和女人自由的选择。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单亲家庭在日益增多,单亲子女的数量急骤上升。这使广大的单亲家庭﹑社会和教育机构所面临一个新课题——如何让“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单亲子女的工作中产生“化学反应”,使他们健康成长。

研究显示,单亲子女在思想、学习、性格以及心理健康方面都有别于完整家庭的子女,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虽然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学习、品德各方面也不乏有出类拔萃者;但更有甚者的是,相当数量的单亲家庭子女,在心理健康上存在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给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工作带来诸多困难。

“单亲家庭的学生愈来愈不好教”。这是现阶段很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的确,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心理上的缺陷而成为双差生。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线的教师,理应更多地去了解、关爱这些更最需要了解和关心的学生,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不断地完善自我。

近年来,我所带的班级中有很多个单亲家庭的学生,根据每个孩子的问题特点,我把他们划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并提出了针对这类孩子的解决方式:

第一种是自卑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因父母离异,家境困难,家长也因各种原因,无法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这样家庭的学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忧郁、沮丧、悲观和苦闷的情绪,从而形成自卑心理。这种学生既不满现状,又无力改变现实。虽然平时也会和要好的同学﹑朋友开玩笑、聊天,但是一想到烦恼的家事,便比一般的学生更容易陷入忧伤低沉的心境。这类型的学生自卑感强烈,自信心较弱,对人和事都很敏感,不愿意同学﹑老师问起家事,不愿意家长到学校开家长会,而对老师的批评一般不会当面顶撞,也不会主动诉说自己的苦恼。这种类型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较强,不过多依赖别人。但对前途颇感迷茫,在情感上渴望亲情和温情。

华是我班的一名单亲家庭的孩子,其父下岗后当门卫,工作时间多在晚上,华早上上学的时候,父亲刚下班回来,正在倒头大睡;晚上回家,父亲又上班去了,几乎一整天华都见不到父亲,在家想找个说话的人都相当不容易,从华的言语中明显感觉到他想父亲能抽出时间陪陪他,但华又是一个懂事的孩子,知道父亲找个工作不容易,家里的困难也不容许父亲能抽出时间陪他,在华看来,能和父亲说说话就算一种最奢侈的享受了。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时会特别的有进步,但是也会突然一落千丈,环境的好坏左右着学生的情绪,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知道华的情况后,我一方面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意无意的对他进行表扬与鼓励,同时我还通过与镇政府﹑民政局的接洽,给华的父亲变换成了白天的工作,让华的父亲在晚上能有时间在家照顾孩子,一点小小的改变好象让华变了一个人一样,他学习成绩节节上升,今年还考上了重点高中。

此例足以说明:自卑型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亲情、温情和较为轻松的环境,缺乏的是一句鼓励和一个赞许的眼神,故此,父亲或母亲、老师和同学的关心、爱护和鼓励就是医治这种类型学生的最好的药方。

第二种是脆弱型

这类型的学生多是女生。因失去父亲或母亲溺爱,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家庭欠了自己,对母亲或父亲有诸多的要求。顺心的时候会开心快乐,如晴天丽日的小鸟;一点不顺心,不能获得满足,便会觉得昏天黑地。与同学的交往中,过多的是要同学迁就,这就很容易与同学产生矛盾,闹别扭,一旦如此又觉得自己很可怜,被人欺负。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毅力不坚定,遇挫折后很难抬起头来,故此,学习成绩不稳定,时好时差,而且特别容易偏科。

芳刚到我班时是一个天真漂亮的小女生,整天脸上带着甜甜的微笑,可是最近一段时间我观察到芳好象变了一个人,整天不言不语,也不象以往那样爱和老师交流,发现这个情况后,我多次找芳谈心,从多个侧面对芳的情况进行了解,后来我得知,就在前段时间,芳的父母离异了,并且很快都重组家庭,年幼的她象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最终只能跟爷爷一起生活。孩子突然失去了父母的关爱,从眼神中不难看出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绝望。后来我分别找到芳的父母,介绍了芳现在的情况,并要求家长对芳的这种情况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芳的父母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在芳的平时生活中经常嘘寒问暖,在芳的学习上也采用了鼓励为主的教育方式。慢慢地,芳的脸上又有了甜甜的笑容,学习成绩也有了一些进步,同学关系也比以前融洽多了,此例不难说明:“爱是医治脆弱型单亲子女最好的良药” 。

第三种是逆反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因家长离异后,家长的工作繁重,本身社交活动的繁多,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教。学生在冷清的家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关爱,对家毫不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是比家里更有吸引力,外面的朋友比父母更令自己感受到“人情”味,更能关照自己。故此,放学后与“朋友们”浪迹在网吧、游戏机室,以及满街闲逛,深夜都不愿归家。这种类型的学生逐渐产生对道德规范错误的认识,或者明知是错误的也要去做。缺乏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不正确,容易接受“朋友”或社会消极评价的影响,不易接受学校、家长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评价,这对周围的学生影响极坏,是典型的双差生。

在教育工作中,对这类学生,要做有效的教育转化工作,首先要家长明白:如果让自己和相依为命的孩子终日处于苦闷抑郁的心态,这是扼杀生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希望家长在工作之余多和孩子聊聊天,谈谈心,逛逛街,关心孩子的学校生活。再忙也可以留个字条、打个电话,言语中要充满关切。对孩子身上的毛病,不要期望他们能立即改正,也不要轻易给孩子泼冷水,表示自己的失望,家长更多地应该是在旁边鼓励,与孩子站在一起,这对孩子来说是最高兴的事,因为他们可以感受到亲人的支持。、老师也要象家长一样,用无微不至的爱,多去引导这种类型的学生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和同学们一起去完成分配工作,发挥他们的特长,让同学们对他们刮目相看。对于家庭的变故,引导他们理智地看待,离婚是父母选择的生活,不是他们的过错造成的结局。作为孩子最重要的是走好将来自己生活的道路。

这类型的学生生性倔强,刚愎自用,对其教育切忌粗暴,他们重义气,敬英雄,对其教育应因势利导,以其所羡慕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成长过程去正面影响教育他们。利用一切手段切断他们与外面朋友的联系。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其追求进步,有条件的还可以到法制机关或部队去体验生活。

“皮格马利翁效应”要想发生期待效应,不仅仅需要了解和关爱,还需要教师的为人师表,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问题的切入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说祖国是个大花园,那么每个孩子就是花园中一朵奇异的花。花儿是美丽的、花儿是娇艳的、花儿是幸福的……不管那是一朵什么花,都需要我们园丁用心去栽培、用爱去浇灌,只有这样,家庭的安宁,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和谐都会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之!

参考文献: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篇3

二、课题研究组织

(1)专家顾问指导组

何良仆(凉山州教科所理论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谌业锋(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吴大军(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蒙佐德(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2)课题实验小组:

组 长:孙国祥(党支部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吴迎朝(校长、副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徐开祥(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成 员:邓薇鸥(党支委员、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虞艾萍(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联福(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冉章慧(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秦 红(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李金莲(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永林(班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刘和姝(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三、课题实验目标

1.以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针,有的放矢,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推广,促进后进生大面积提高。

四、实验的思路

1.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主力的作用为动力。

要求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予,发挥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以激发学生内因作用。调动学生投入实验,解决家长认识和责任问题,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从单亲家庭典型学生到普遍的单亲家庭学生研究寻找教育规律。虽然都是单亲家庭学生,其表现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对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广,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五、研究步骤

实验定为三年(xx年4月-xx年3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前均为准备工作)

(1)启动阶段:(xx年4月-xx年9月)

从组、学、订、访、建、联六字上狠抓。即组建课题小组、学习教育理论、拟订课题报告、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实验档案、联系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

(2)实施阶段(xx年10月-xx年9月)

按开、定、组、导、调、改、评、结八字上下功夫。即召开开题会、定实验对象、组成互助组、诱导内因变化、调动家长积极性、改善教育环境、测定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评议、评价,进行阶段总结。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篇4

一、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现状

(一)家长对单亲子女的教育现状

1、父母一方死亡,或父母离异,孩子判给一方抚养。这类单亲家庭的教育有这样几种情况:(1)力不从心,无能为力。虽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生活负担较重,终日为生活奔波,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在思想,学习上关心孩子的成长。(2)相互推卸,放任自流。父母双方谁也不管子女,对孩子漠不关心,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结果造成了孩子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误入歧途。(3)管教不当,适得其反。

2、父母一方远离亲人,为谋生而外出打工,只留一人在家照看孩子。在扑面涌来的商潮下,许多家庭因贫穷所迫,不得不实行“一家两制”。在一定的程度上,这些家庭也成了实际的单亲家庭。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讲课不照顾水平,使他们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反而使学生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最终成为“双差生”。有些教师把“双差生”看成是“害群之马”,在处理他们的问题时感情用事,简单从事,或息事宁人、或采取惩办主义,任意停课,甚至赶出教室,赶出学校,使学生情绪产生对立,失去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教师动辄训斥家长,使家长不愿接近老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相之间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

(三)社会对单亲孩子的影响

社会上极少数坏人的教唆、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封建愚昧落后的社会现象,对于单亲家庭子女比一般家庭的子女更有吸引力。在他们孤独的心灵深处看来,社会上处处都有他们的“老师”:游戏机、麻将室、台球室、OK厅等地方的这些“老师”,比讲台前的老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有更大的影响和作用。只要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消极的东西,而学校、家庭又缺乏及时的教育,孩子就容易被这些消极的东西所影响和感染,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抵触学校的正确教育,在学习上、品行上越来越差。大量的调查、访谈、资料分析表明:单亲家庭对子女身心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消极影响。社会、家庭、学校对于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三者有机地结合,才能使我们的单亲孩子不再感到孤单。

二、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对策

(一)作为家庭教育的关键人物――父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式刻不容缓

1、让孩子客观地面对单亲的事实。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孩子缺少父爱(或者母爱)很可怜”一类的话,在孩子的心灵罩上阴影。其实,父母亲经常吵架的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很大。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并不影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对孩子的爱仍然要坚持原则,不能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夫妻离异了,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二)学校教育在单亲孩子的健康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细心了解单亲家庭子女的全面情况,方能做到因材施教。要对单亲家庭子女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方法可以是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单亲家庭子女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单亲子女心理失衡的轨迹。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前任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庭访问。

2、把关爱多给单亲家庭子女,是医治异常心理的良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假如我们的孩子都能以乐观的情绪去看世界,假如他周围生活中的每一种现象都能向他展现出美丽、精细、柔弱、温和色彩的话,他就会易于接受教育,就会贪婪地聆听你的每一句话。对单亲家庭子女而言,他们更渴望老师无私的爱。单亲孩子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方法、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和多些亲近。

3、注重培养与利用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教师应该从尊重爱护单亲家庭子女出发,尽量发掘身上的优点,点燃单亲家庭子女自尊心的火种,多采用赞许、表扬、奖励、信任等方法培养其自尊心。

(三)社会应给予单亲孩子更多的关爱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篇5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1980年离婚率为0.29‰,2002年为2.02‰,共增长了7倍。民政部2003年统计全国离婚133.1万对,比上年增长11.8万对,法院调解和判决离婚64万对,比上年增长3.6万对,离婚率为2.1‰,比上年上升了0.3个千分点。离婚率的上升直接导致了单亲家庭的增多,离婚式单亲家庭成为我国单亲家庭的主要形式。该类单亲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文章仅以离异单亲家庭子女作为分析研究的重点。

一、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现状

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在心理上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现在的状况如何?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访了个别离异单亲家庭及其子女,并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希望通过采取个案访谈的方法,了解到目前离异单亲子女的心理现状。现列举如下三个典型案例,以供下文分析研究。

个案一:甜甜,8岁女童,5岁时父母离异,父亲未主动承担养育责任,由母亲单独扶养。母亲在外地经营饭馆生意,将她托付在老家的外祖父母扶养。她总将“妈妈”挂在嘴边,想念父母,尽管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尽力照顾,可仍希望妈妈能多陪自己学习和玩耍,认为母亲骗自己,总不能践行诺言带自己出去玩。3年前父母离异时她还小,不记得什么事,但很害怕,看到父母拳打脚踢、互不相让,“我趴在床下,不敢说话,也不敢大声哭,怕惹他们生气不要我了”。“他们很长时间不来看我,我想他们就悄悄地哭,哭一会就睡着了。”“很怕他们不来看我,不要我了,我一定好好学习,不惹他们生气,奶奶也这样说。”

个案二:浩浩,17岁男孩,高二学生,父母离异3年,明显感到生活状况的变化巨大。由于房子归属父亲,母亲没有固定的住宅,跟随父亲生活。自母亲离去后,家庭收入剧减,父亲工资低,对他照顾少,沟通交流更少,变得越来越沉默、自闭。朋友也越来越少,不愿与人交谈沟通,包括双亲。心里还是怀念母亲,如果条件允许,想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尽管父亲个人收入少,对自己关心不足,但其他亲人给与物质上很大支持,学费、生活费大部分由姨妈、爷爷奶奶负担。由此心理压力增大,成绩一般,感觉愧对家人,什么也干不好,缺乏改变自我、现状的勇气。“活着好累啊!”他发出如此感慨。

个案三:小刚,18岁男孩,职高学生,12岁那年父母由于家庭暴力离异,判决其由母亲扶养。自述好冲动,总是打抱不平,大打出手。“以前我爸经常打我妈和我,我就赌气,站着看他怎么打,我发誓以后就怎么还给他。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我们受够了。”“我和我爸挺像的,长相和脾气都挺像的。”“看到那些欺负人的家伙就生气,免不了动手,也认识了不少社会上的好朋友,他们讲义气,打架也很厉害,从不婆婆妈妈。”其母自小管教不严,与社会上的“混混”来往密切,家人总担心会出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更显几分无奈。

通过以上个案,结合现今一些有关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调查,归纳总结离异单亲家庭子女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一)孤独体验较多

从以上三个个案也可看出,离异单亲子女不愿与他人交流内心的想法,我问及:“是否与朋友或同学谈及个人家庭,喜欢谈心吗?”大致的回答都是“不多”、“很少”、“谈学习时间多”或“跟他们没必要谈这些”,等等。甜甜总以哭来排解孤独,或跟爷爷奶奶发火,但又不说什么。浩浩更是少言寡语,喜欢独处,怕被同学嘲笑或看不起。这些孩子在小心维护自己那份自尊,离群索居,自我封闭。

(二)焦虑感受明显

这种心理问题较为普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缺乏信心,总生活在提心吊胆中,并花费较多时间在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感到焦虑不安。甜甜就很担心父母不来看望自己,甚至会不要自己了。怕没人要自己,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浩浩也表现出这类问题,在与同学、朋友交往中畏缩,不善表达。表面看似沉静,其内心是焦虑而又退缩的。

(三)自我要求过高

如甜甜仅8岁就告诫自己好好学习,不要惹父母不高兴而抛弃自己。浩浩面对亲友的经济支持感到很累,有时感到“透不过气来”,越是着急努力,成绩越不见提高。亲属的殷殷期望令他们感到“很累”,有时还会提出一些过高的要求,也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心理压力很大。

(四)自责倾向突出

他们容易将一切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甜甜总说“是我以前太调皮了,老惹爸爸妈妈生气才分开,也不想要我了”、“我就不像某某(小朋友)那么乖、听话。”浩浩总感到内疚、不安和失望,对自己的努力成果感到丢脸,觉得自己就是不如别人,怎么努力也不见得长进,还不如就这样算了。

(五)冲动倾向严重

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和烦躁,心里困扰无处排解。一旦爆发出来,能量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小刚这一点上表现突出。“真想大吼几声,痛快打他(指其父)一顿”,“和社会上那些讲义气的朋友在一起,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打谁就打谁,很爽的,有时那是为民除害。”浩浩也表示“真想一走了之,也就没有许多麻烦事了”。

(六)心理和生理依赖强烈

特别是年龄越小的离异单亲子女依赖心理越严重。甜甜总希望父母在身边陪伴自己,“哭得很伤心”“可想、可想他们了”“别的小朋友就不会像我这样”,没有安全感。

二、解决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仅从实施简单的心理辅导是难以解决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必须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重视心理健康,还强调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健康以及环境健康,这是因为心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身体健康、生活态度健康以及环境健康紧密联系、相互交织、互为作用。

(一)重视家庭的心理支持

家庭作为子女成长的主要场所,是一个无法替代的学校。作为孩子的第一课堂,不管是学前期还是学生时期,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

家庭中进行的心理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孩子性格的养成主要受家庭的教养方式影响。不同的教养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孩子的性格也就差别很大。一些单亲家长由于自己生活环境、收入状况及心理因素的改变,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上产生了消极的作用,诸如简单粗暴地对待子女的教养方式,不太顾及子女的承受能力,简单、粗暴地对孩子的失误进行惩罚。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产生

逆反心理,或有的孩子从此封闭而无端自责,甚至发展成自卑,很少再鼓足勇气去干某一件事。我访谈的个案中均有反映,甜甜就惧怕父母或家人的责备,自尊极强;浩浩的父亲有时不顺心就训责他,现在他对家里的事情都是态度冷淡,不理不问。单亲家庭的家长,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尤其是影响其心理发展的教育问题上要讲究方式方法,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不管是学前教育、初级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有义务为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具有特殊性和脆弱性特点。针对这些学生已出现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 建立离异单亲家庭学生档案,指定专人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2 学校教师应加倍关心和耐心教育离异单亲家庭子女。

3 学校应与家庭共同努力,相互配合。

4 建立健康图书馆,开展健康研讨会,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和保护。

(三)改进社会工作方式方法,社区介入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素质

每个家庭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中,社区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不但是家长工作、生活、交往的主要环节,也是子女成长的重要场所,由于它对家庭影响的直接性,我们有理由重视它在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大作用。社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教育:

1 通过社区组织社会工作人员进入社区,与单亲家庭联合成立单亲家庭俱乐部来帮助单亲家庭解决和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2 切实保护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利益,社区应将相关政策落实到具体的单亲家庭中,解决实际困难。

3 为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篇6

关键词: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389-0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婚姻观点的改变,我国离婚率急剧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一些带着孩子的父(母)没有再婚,就形成了逐渐增加的单亲父(母)群体。家庭支离破碎给孩子带来的打击根植于心,时刻影响着他们,久而久之,便形成各种心理障碍。因此,关注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刻不容缓。本文旨在分析类似这样的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以积极地态度从正面探索单亲家庭学生的特点及规律,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联手营建有利于单亲家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考。

一、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心理特点

笔者通过近三年对在校单亲大学生问卷调查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着比正常学

生更多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是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存在的最明显的心理问题,他们中很多人做事常常没有信心。当他们做错事受批评时,更没有一种正常的、积极心态去面对,往往觉得很自卑,他们总是认为没有父亲(母亲)会低人一等。这类孩子往往怯懦悲观,狭隘自私,缺乏自信,缺乏进取精神,总有一种不如人的感觉。

2、情绪敏感多疑。调查研究发现,与正常家庭大学生相比,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敏感多疑率普遍高5%左右。情绪敏感多疑,是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心理异常的突出表现。单亲家庭子女由于被父母所疏远,容易产生“我是多余的人”等被遗弃感。由于缺乏亲情以及父母双方的疼爱和有效保护,再加上家庭的变故受到一定打击,使孩子对父母原有的敬佩感、依赖感等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进而引发对家长的不信任甚至厌烦。由于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处于发展阶段,这种不信任感的范围容易扩大到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都产生敌视、戒备、厌烦的心理。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父母的离异和家庭的缺损,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

3、存在明显的焦虑心理。经调查研究发现:在对人焦虑方面,单亲家庭子女与完整家庭子女有着明显的差异。很多孩子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入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安全感,感到焦虑。

4、冲动倾向严重。冲动倾向指遇事不冷静思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极端行为。调查发现:冲动倾向较为严重的离异家庭子女占了总体检出人数的32%。离异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在调查中,有许多离异家庭予女表示他们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有很多子女曾经有过想离家出走或想死的念头。

二、根据上述现状和原因,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离异家庭单亲大学生进行教育

1、积极弥补家庭角色缺失。父母在孩子生活中,充当了不同的角色,在孩子教育中难以完善的相互替代的。母亲给了关爱,父亲给了孩子勇气。单亲家庭学生缺少的就是这一种榜样。离异单亲家庭父(母)不能因为个人矛盾剥夺子女享受另一半家长爱的权利,应该鼓励他们彼此互相接触。

2、建立社会帮助机制。单亲学生社会化问题不仅仅是家庭问题和学校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街道、社区可定期组织单亲家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妇联、共青团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单亲家庭的思想工作,增强单亲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加强公共舆论环境建设,排除世俗偏见,为单亲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学校建立父亲类、母亲类关爱教育制度。“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者”。当单亲孩子在家得不到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求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爱护,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幼小心灵。特殊家庭的青少年更渴望教师的爱与理解。因此,对这些学生,班主任、教师要具有热情和同情心,要富有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首先要从生活、学习等方面去关心他们,弥补他们缺失的爱,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爱,更多的温暖。

4、监护人承担双重角色教养关怀。单亲监护人在子女面前应该多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一面,在加强自身素养的同时和孩子及时、并尽可能多的与孩子交流、沟通,多对他们的所为感兴趣,给他们的努力和成功予赞扬和鼓励,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并主动与他人交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因离异等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必将呈日益增加的态势,由此产生的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广大单亲家庭和教育培养机构乃至整个社会都必须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笔者在只是对学校中出现的问题做基本探究,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多观察、多总结、多探索,为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 玲.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教育对策,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李晓杨.中国单亲家庭研究述评[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4(20)2:37;

[3] 王诗堂.王海燕,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2005,5:42-43;

[4] 邓志军,张贺青,单亲家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5):81;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篇7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单亲家庭子女 心理行为

一、职业院校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

(一)怯懦自卑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在家庭得不到父母完整的爱,在学校里又常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笑和嘲弄,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又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因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二)逆反粗暴

自卑感又往往与强烈的自尊心相伴,极具逆反性,一旦有人对自己有不利言行,就会马上反抗。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提出的建议,即使明知是正确的也不会执行,表现出较强的嫉妒、猜疑、主观偏见等心理。

(三)抑郁孤僻

单亲家庭子女多数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同学交往,少言寡语,胆小怕事,整天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由于由于受到家庭变故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的影响,他们的心理极易失衡,会比同学显得忧郁。

(四)敏感多疑

单亲家庭子女与正常家庭孩子对比,具有较强多疑、嫉妒心理特征。对别人的言行过于敏感而容易产生误会,一件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或一句漫不经心的话都有可能使他们受到伤害,导致其心理崩溃。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困惑

(一)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

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主要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将会影响青少年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待和反应。家长的心理素质、意识品质、性格、教育方式及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等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子女,家庭教育的不良倾向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1.溺爱。有些离异家长因其子女失了母(父)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便对子女过于宠爱娇惯,对子女的要求无条件地接受,导致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专横、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2.严教。相当多的离异家长对子女赋予了极大的期望,对孩子的教育过度重视。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3.歧视。有些离异家长视子女为累赘包袱,对孩子有体罚、虐待、威吓、苛求及放弃教养等行为,导致孩子的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4.冷漠。父母双方相互推卸,谁也不管子女,结果导致孩子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个性特征,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

(二)学校及社会评价的压力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社会环境,包括语言和教育的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文化的传递,学习者的社会经验可能会加速或者阻碍其认知图式的发展。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中,离婚虽然可以理解,但毕竟是不光彩的事情。单亲家庭子女由于遭到学校及社会上一些人的歧视,他对周围人的态度比一般人更敏感。事实上,单亲家庭子女往往没有价值评判的标准,他们的是非观是参照周围的人,以及社会包括媒体的态度来确定的。周围人的轻视、议论,媒体有意无意的评论,都会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强烈的反应。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家庭使他们感到羞耻,唯恐他人谈及自己的家庭。学校及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歧视和偏见,使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负担加重,表现出敌对、冷漠、自卑等情绪,并为了避免伤害而慢慢从人际交往中退缩,筑起心理围城。

(三)子女心理调试能力较弱

人们从接收一定的外界信息到作出相应反应,这中间有一个大脑根据以往的认知,对信息进行加工并产生相应的心理体验的过程是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有三个要素:一是外部信息的刺激;二是已有的心理认知的参与;三是个体心理的自我整合作用。个体的心理体验与原有的心理认知不一致,就会导致心理冲突。这种冲突,既是促进个体心理发展、成熟的动力,又可能导致其心理应激(如彷徨、自责、压抑、痛苦、愤懑等)及相应的肌体反应(如内分泌失调、失眠等),引发心理问题甚至身心疾病。单亲家庭对其子女的心理、学习、品德的形成有消极的影响,尤其在心理方面。面对家庭的不完整,并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子女都会产生心理问题,但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适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伤害。

三、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策略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人个性的塑造场,父母是子女个性形成的首任和最重要的教师。首先,营造愉快的家庭氛围。家长要调整好心态,接受现实,乐观面对生活,积极工作。离异双方应制定一个共同教育孩子的原则,不要让孩子去仇视另一方,更不要断绝孩子与另一方的交往,孩子是否会受伤的关键在于父母婚后是否能以友善、谅解的态度共同爱孩子。其次,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人际关系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方面,而且是衡量个人发展的尺度。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交流和沟通,使孩子的生活从封闭状态转变到开放状态中来。最后给予合理的学习期望。父母切忌把子女当成唯一的希望,这会使孩子压力重重,而是要根据孩子的情况为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心理疏导。对学生来说,老师是介于长辈和朋友间的一个角色,学生往往比较信任。所以老师应利用学生的信任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教师可以寻找合适的时机,尽早与这些学生促膝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意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心理暗示。“皮格玛利翁效应”[2]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即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教师要给单亲家庭的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多鼓励,少指责;多温情,少冷漠,使他们产生巨大的力量和强大的信念。3.搭建平台。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和比赛,例如:演讲、歌咏,书法、体育比赛等,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借助这些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让他们在活动中超越自我,获得成就感。教师若能及时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引导,就能诱发学生潜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上进的生机,让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增强其自信心和战胜挫折的勇气。

(三)社会教育

人成长的过程即是社会化的过程。朱小曼教授指出:“人有道德学习的潜能,但是这种潜能很脆弱,需要在不同的生命成长时期为其提供一种支持性的环境和引导。以德性品格为核心和基础的道德学习与德育,是一个复杂的人脑与社会环境、文化生态之间的多因素、多方式交互作用的复杂的过程。”[3]对单亲家庭学生而言,由于亲情缺失,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外界良好环境的支持,使得他们的道德学习动力不足。因此,为了发挥单亲家庭学生道德学习的潜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必不可少。1.多举办活动。这种社会教育活动是由社会机构(即学校以外机构)举办的,包括青少年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这些专门组织的社会教育机构旨在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促进单亲家庭子女的个性全面发展。关于成人教育,有各种文化补习学校、扫盲班、技术培训班,各种讲座、报告会等。2.加强舆论性评价体系的建设。舆论性评价体系主要由各类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构成,这些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业已成为人们形成价值取向的重要信息来源。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应努力营造一种人人向善的氛围,促使人们正确对待单亲家庭子女。3.加强理论研究。加强单亲子女教育的理论研究,为实践中的单亲子女教育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理论缺乏,在实践中遇到许多的问题没有理论来指导,但是这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教育专家为我们多提供这方面的指导。

(四)自我调节

人通过对外部信息接收角度和强度的转换,或对原有心理认知予以整合,使外部刺激与心理认知互为进退地实现协调一致,以避免心理矛盾冲突激化所造成的心理困境,这就是心理调适的重要方法――合理变通。职业院校的单亲家庭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已逐渐成熟,已经具备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21世纪委员会了德洛尔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了学习“四大支柱”问题,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一个人要学会应付各种情况,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有较强的自立能力和判断能力。面对新的家庭问题,单亲家庭子女要力争重新修正自己的生存轨迹,自信、自强、自立。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复杂的工作,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尽心尽力,既要有爱心,又要有耐心,更要有恒心。教育者必须善于将特殊的爱给予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在教育单亲家庭孩子的路上,不论遇到荆棘、坎坷都永不言弃,使他们与正常孩子一样拥有蔚蓝的、晴朗的太空。

参考文献:

[1][瑞士]皮亚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精华译丛:心理发生和科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陈敏.皮格马利翁效应/科学发现与人生定律系列[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篇8

关键词:单亲儿童;留守儿童;比较研究

一、前言

单亲家庭对孩子有什么影响?留守家庭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我们从整体来看,发现他都是被忽视的儿童,但实际上两者大有区别。从城市方面,单亲家庭占据大部分,很多家庭因为经济状况、父母问题让儿童变成单亲儿童;从农村方面,则容易出现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多半外出打工,祖父母也很少能照看到。这样一比较,两者都应该是现如今应该被人关注的群体。根据调查研究,很多学者的关注点大多在单亲儿童或留守儿童,但关于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却没有注意到,尤其是小学阶段。

二、单亲家庭儿童

1.单亲家庭概述

单亲家庭现象自古便有,但其概念却是西方发达国家最先提出,且经过实际考察得出。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会重视单亲家庭,是因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大量的单亲家庭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西方学者斯卡莱辛格(Schlesinger)在进行了 十八 年的研究后, 对单亲家庭的概念有所界定:“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各由死亡、离婚、分居、抛弃或未婚所形成。”这便是单亲家庭。

2.单亲家庭儿童心理现状

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子女,不仅在生活上经历很多的磨难,在心理上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会随之出现上不同情况的心理问题。单亲家庭之所以会出现无非就是几个原因:一是父母离异;二是另一方意外去世;三是外出务工。不论是这三个中的哪一个都会使其子女产生心理问题。如第一点中父母离异后,对子女的关心会不如之前的健康家庭,并且随着新的家庭产生,孩子心理方面也会和之前得到的关注进行比较;而第二点中两者有一方意外去世后,剩下的一方会过度伤心,对孩子的成长无暇顾及;第三个现象大多出现在农村,父母为了生活所迫外出务工,对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会有所了解。以上的情况都会使孩子心理发生变化,使其常常怀疑别人会议论自己的家庭,变得自卑,对父母的感情也日渐淡薄。

3.单亲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结构与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联系,单亲父亲的经济状况会比单亲母亲好一些。传统性别角色中都是男方占据主要劳动力,女性较苦。而且现在适应女性的工作也相对较少,工资也相对偏低,这样的经济状况来抚养子女的话会很困难。根据调查研究,女性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会低于男性,平常的家庭福利也大多来自男性。而大多女性在离异或其他原因变成单身后,经济状况会大不如从前,她们本身也会因为离婚等问题至少在五年之内陷入经济问题之中。在单亲家庭中,父母一方大多会用钱来安慰孩子的心灵,认为这样可以让孩子暂时忘记自己的家庭状况,但大部分单亲家庭无法采取这种方式。

4.单亲家庭儿童教育现状

家庭是社会中一个小部分,是孩子享受父母关爱、躲避社会风暴的幸福港湾。在孩子的一生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的启蒙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重视的,但变成单亲家庭以后,家庭中教育就不再适合孩子成长,这时学校教育就是最重要的。孩子在变为单亲家庭儿童后,心理产生的落差会直接影响到学习上,还会出现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多帮助、多讲解,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障碍。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无辜的受害者,学校不应该让这些问题影响到孩子,给他们带来伤害。据了解,很多单亲家庭的学生都因为家庭原因使得学习成绩不如以前,也没有想要继续学习的念头,过早辍学,外出打工。

三、农村留守儿童

1.留守儿童概述

由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经常会有很多人自发捐款以及捐助有用物品,还有些人选择去支教,为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有些地方还是不能很快普及到。改革开放后,有数以万计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而其子女则被留在农村,交由祖辈或亲戚抚养,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亲家庭抚养,一类是祖辈进行抚养,但不管是两者哪方来抚养,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

2.留守儿童心理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特殊的群体,虽然是在人们无意识情况下造成的,但我们只可以给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捐助及教会他们知识,心理方面的影响是我们永远无法抹平的,它所带来的伤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够深刻体会。儿童的心理成熟程度往往受其社会年龄(受教育程度) 的影响大于实际生理年龄的影响,也就是说他们被迫面临了一些不是他们的年龄段所应承受的事物,就像揠苗助长一样,他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往往随着学龄的增长而出现不同的特征。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祖辈的年龄差异使得代沟产生,我们不能把责任推卸给隔代教育,只能说尽量减少此类现象的产生。

3.留守儿童经济状况

留守儿童的经济状况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其多数在农村中,父母外出务工寄回的钱也只勉强承担家庭日常支出。而留守家庭中的儿童一般不只一个,且大部分是由祖辈来看管,祖辈更没有多余的精力来挣别的钱维持家用。结合调查我国各地之间经济文化水平来看,各地的差异较大,所以儿童之间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也都各不相同。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远比想象中要差很多。

4.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形式有:父母一方外出,一方与孩子一同留守;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孩子由祖辈或亲戚来看护。父母一方看护孩子要比祖辈或亲戚看护孩子要好一些,父母与祖辈之间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祖辈给再多的关爱也不如父母的一个电话,而且父母的知识和观念比祖辈更接近孩子,若只用祖辈的教育观念来培养孩子,那教育出来的孩子会越来越不能适应新时代。但在一个留守家庭里,男性多为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女性则在家承担农活等家务,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看护儿童,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都是缺失的。再加上农村家庭成员的知识水平有限,农村教师稀缺,无法对儿童进行适当的辅导,以致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情况始终得不到缓解。

四、单亲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对比

单亲儿童和留守儿童属于两种不同的群体,因为无论是从心态来看还是从经济状况和受压能力来看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两者的数量逐渐增加,长此以往,给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造成的影响是极其严重的。

1.生活环境不同

从生活环境来看,城市的单亲儿童多,农村的留守儿童多。城市的单亲儿童之所以越来越多也是因为时代变革,人们的观念不同,造成x婚率增高,许多家长离婚显然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想法,也没想到对孩子以后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而农村的留守儿童增多则是因为其父母想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补贴家用,导致其外出务工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

2. 心理状况不同

单亲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相比是后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要高一些。单亲儿童在变成单亲儿童之前都是家里的小公主或者小王子,父母对其也是关爱有加,甚至宠溺;在变成单亲儿童后,落差较大,导致其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变故,其父母离婚后多半会沉浸在离婚阴影中,还要想办法维持家用,对孩子的看护明显减少,所以单亲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很弱,长大后逆反心理也很强,经常看到的不良少年也是由此而来。而留守儿童即使是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也能够理解父母的想法,不会去给父母添麻烦,同时有些祖辈会把老一辈的思想教给他们,所以心理承受能力较强。但很多留守儿童因为年龄小,无法将其想法表达出来,从而产生自卑等心理。

3. 经济状况不同

单亲儿童的出现明显是城市多于农村,而城市的家庭条件要好于农村的留守家庭,父母不用去种地,每天朝九晚五地工作,得到固定的工资。无疑单亲家庭父母给孩子带来的经济条件是好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变相地惯养孩子,对孩子的心理或教育也没有多大帮助。当然这也只是个别现象,城市大部分的单亲家庭还是属于小康水平。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半是农民,他们外出打工只能干些苦力活,没有知识、没有技能,挣的钱也较少。经常看到农民工辛辛苦苦一年挣到钱后也不回家以节省路费。因此,留守儿童比单亲儿童更懂得艰苦和节省。

4. 教育现状不同

教育是自改革以来一直被人们所重视的问题,然而教育可以很快普及到城市,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普及到农村。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多的地方,教育资源却不多,现在大部分教师也很少有愿意到农村进行教学的。而城市因为对教育的重视,已经开始有很多关于单亲儿童的研究。

五、小结

无论是单亲儿童还是留守儿童,都需要我们多加关注、多加爱护。因而,我们需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他们。单亲儿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和谐,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努力,也需要他们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杨.中国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08(2).

[2]邓喜红.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现状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3]陈焕达.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德育,2007(7).

[4]许艳丽,董维玲.单亲母亲家庭经济现状研究[J].人口学刊,2008(2).

[5]王 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

[6]谭 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

[7]叶 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26(4):221-222.

[8]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9):32-34.

崔 楠(1993―),女,辽宁辽阳人,渤海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篇9

关键词:单亲家庭 教育问题 对策

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的复杂使得人们心理上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心灵遭受着强烈的撞击;社会的变迁使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的离婚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加之不断增加的意外事故及疾病、未婚先孕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我国单亲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并有继续增长的势头。单亲家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明显的莫过于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问题。它已经牵动整个社会的神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又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单亲家庭的中学生同样肩负祖国未来和民族希望之重任,他们的健康成长对国家和民族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集在这些中学生时,却令人遗憾的发现,单亲家庭的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正常家庭中的中学生比起来有着明显的差距,其状况令人堪忧。报道显示青少年犯罪案中多数罪犯来自破碎家庭。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性格、情绪和对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教师来研究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及其对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欠科学

单亲子女的养育,基本分两类情况。一是由父母一方抚养。单亲学生家长往往因自己不能给孩子完整的家庭,心中总觉得有愧于孩子,总希望给孩子以爱的补偿,尽可能在物质方面满足孩子的需要,却忽视在精神方面与孩子的情感沟通。更有个别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操之过急,对子女非打即骂。另一种情况是隔代监护。一方面,这种监护很容易出现“隔代亲”现象,对孩子骄纵溺爱而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这种监护很容易产生监护者与被监护者的代沟,祖孙两代思想上的鸿沟和文化知识上的时代差异,势必造成了监护人不能很好地从思想上引导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欠科学的现状,造成许多单亲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思想道德滑坡,有的更是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给教育工作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

(2)学校教育的不重视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部门、学校通常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教师的名利挂钩,并将此作为评价教师好坏的标准。教师则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对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缺乏关心和耐心,爱护不够,更有甚者对其歧视、冷漠。目前,很多学校并未为单亲家庭学生建档,可能致使班主任、任课教师不了解学生情况,教育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在一些教育问题的处理上也未能从事件看到问题本质,从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心理特质上追根挖源。个别教师因不了解单亲家庭学生身世,在教育上操之过急,以简单的方式替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教。一旦未能达到教育的预期目的,就对他们不信任,丧失信心。造成了单亲学生的逆反心理,以至于屡教不改。

(3)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等不良文化入侵青少年的价值观,影响其身心健康。一些自律能力不强的单亲家庭学生,很容易发生由道德价值向功利价值的转变。当他们没有或失去享受的物质基础时,就会采取盗窃、抢劫等手段获取钱物,从而走向犯罪深渊。社会不良分子的教唆、庸俗文艺作品泛滥、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对于单亲家庭的子女比一般家庭子女更有影响力。在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如果学校、家庭缺乏及时教育、引导,学生就很容易被其影响和感染,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抵触学校的正确教育,走向歧途。

二、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对策

首先,家庭是孩子品德的第一影响力。父母一定要保持耐心,与孩子真诚沟通,保持良好的情感交流,帮助孩子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龄的同学。家长要鼓励孩子交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应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妥善解决。另外,让孩子接触亲戚圈里的人,让他(她)接受多方面的爱心呵护。此外,作为单亲家庭的家长,更多给孩子当家作主的机会,让他们多为家长分忧解难,这样有利于他们尽快地成熟起来。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篇10

一、了解单亲学生特殊的心理现象

单亲家庭的学生或因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如有的学生特别自卑,他们从不谈起甚至回避双亲的事,对任何人(包括班主任)都保守着这个秘密。自卑的心理影响了他们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属于不健康的心理现象。

二、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班主任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

1.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加强对他们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把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情况对科任老师说明,由他们帮助负责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

2.用爱心温暖学生

班主任可以用“爱心”行动来表达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关爱,以情来感动他们,比如班主任可以在课间与他们一起游戏,还可以在单亲学生过生日时赠送一件小礼物,在他们学习困难时多加以辅导,生活上要关心他们的冷暖温饱,以真情来感动他们。

3.用友情转化学生

单亲家庭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又特别幸运。班干部是班主任非常好的助手,教育和帮助这些单亲子女离不开班干部。班上可以开展“一帮一”的助学活动,每一个单亲学生都有一个班干部帮助他们,从学习和生活上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我每两周召开一次班干部会议,了解单亲学生在班级里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对单亲家庭学生一定要奉献爱心。在做耐心细致工作的同时,一定要严格地教育和要求,对原则问题不能迁就。要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使之不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有了违纪行为绝不能迁就,耐心的思想教育与严肃的纪律处理是不矛盾的,只要工作做得细,有时可能会得到满意的效果。

4.做好单亲学生家长的教育指导工作

单亲学生的家庭,家长大多忙于生计,无法管教子女,对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待问题严重时管教不得法,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特别是有几名男同学的爸爸性情粗暴,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不服教育,形成逆反心理。也有不少离异父母,为弥补不健全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他们不知道这种溺爱会严重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任何不适当的教育方式,都是导致单亲家庭子女各种性格缺陷的因素,其消极影响是绝不能低估的。所以,班主任应对单亲家长进行必要的家教指导。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能够有效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掌握一定的家庭教育技能,促进学生的转变和成长。

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对单亲家庭子女如何进行正确的教育越来越重要。不让单亲家庭的子女成为失群的孤雁,这是社会、家庭、学校的责任,更是班主任的职责。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环境特殊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反复,因此班主任必须有耐心,发现反复,不能简单批评,更不能放弃。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我们必须多加关心,多加引导,多加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