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的女孩心理十篇

时间:2023-04-01 16:46:23

单亲家庭的女孩心理

单亲家庭的女孩心理篇1

关键词:单亲子女;环境适应;心里适应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329-01

单亲家庭指的是只有母亲或父亲同子女而组成的“二人”家庭。其中包括,单身领养子女、丧偶、离婚后子女由一方抚养等情况。依据相关统计造成单身家庭出现最大的原因就是离异,占了单亲家庭的80%。单身家庭的子女多数在性格上都有着特殊性,如何对单亲家庭子女进行合理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所必须面临的问题。

一、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

1、孤僻冷漠

单亲家庭会给孩子心灵上造成严重的创伤,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上始终被负面情绪所笼罩,孩子失去母亲或父亲会很长一段时间无法从苦闷的心情走出来,心灵上的重大创伤会使孩子情绪低落、闷闷不乐,长期以往会使孩子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家庭结构上的变化会使他们心灵上发生变化,单亲家庭的孩子不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会显得不善言辞,不喜欢同学生、老师以及朋友进行交通,别人很难走进他们内心。他们会因为自己是单亲而觉得自卑,也容易将他人的关心而当作嘲笑。这样长期下去他们孤僻冷漠的性格将会变的更加严重,从而对学校和社会生活失去信心,在他们的世界里仿佛永远看不到阳光。

2、敏感多疑

受传统观念影响,单亲家庭的子女都会觉得自卑,特别是因为父母离异而变为单亲的家庭,他们内心的自卑是外人无法想象的。他们不善于人际交往,在通他人交流中也会有意回避父母的事情。家庭结构的不健全,会导致孩子不信任别人,甚至对自己也不信任。由于严重的自卑,他们无法正式的面对自己的理想,从而制约了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甚至部分家庭的孩子会出现破罐破摔、萎靡不振的情况。长期的自卑,会导致单亲家庭的孩子产生敏感多疑的心理,在同他人的交流中他们显得非常多疑,一旦听到别所自己的时候,就会猜疑对方是不是在说自己,经常会怀疑别人看不起自己,说自己坏话,从而使自身在人际交往中面临诸多困难。

二、对单亲子女适应生活环境的正确引导

1、在家长方面对单亲子女的正确引导

(1)作为单亲子女的父(母),必须要对自身的心理情绪进行调整。家长的情绪会对孩子的请于产生直接影响,如果单亲子女的父(母)长期处于消极、抑郁的情绪,那么子女的情绪也会变得消极、抑郁。因此,作为单亲子女的家长必须要对自身的心态进行调整,乐观的面对现实,尽快的从悲痛中走出来,尽量的不要在子女面出现怨天尤人的负面情绪,应当展现乐观、积极的情绪,使子女对生活充满信心。

(2)在家庭教育上应当采取宽严适度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帮助。然而在单亲家庭之中,教育方式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在教育方式进行正确引导对单亲子女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单亲家庭中,父母要加强理性化,在教育方式上更加的宽严适度。不要为了弥补孩子在感情上的缺失,而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过分的溺爱不仅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同时也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因此,单亲子女的家长要对合理的那排好自己女的生活和学习,使其能够自立、自强、自信。

(3)注重广博情感培养。家庭是以骨肉亲情为枢纽而形成的组织。在家庭中最基本的成员就是子女和夫妻,任何一种关系的缺失都会使家庭结构遭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家庭关系失去平衡。在单亲家庭之中,子女或缺少父爱或缺少母爱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因此要帮助单亲家庭的子女走出这种情感障碍。单亲家庭的父(母)更加需要抽出更多的时间同孩子在情感上进行沟通,使孩子能够进行自我调整,从而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战胜各个方面的困难,使子女意识到自己的父(母)并没有放弃对自己的关爱。

(4)丰富家庭生活。在单亲家庭生活气氛往往比较压抑,这种气氛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单亲家庭的父(母),除了为子女安排常规的日常生活外,还需要适当的安排一些休闲、娱乐活动,家长应当适当的丰富自己的家庭生活知识,使家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生活变的更加具有乐趣,使孩子摆脱单亲家庭的孤独感和不适感。同时,作为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当增加家庭的生活范围,鼓励孩子与同龄人进行交往,并建立友谊,让孩子都与长辈交流,提高孩子与长辈的交流沟通能力。

2、社会方面对单亲子女的正确引导

(1)社会地保证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成长负有一定的责任,社会中的成员应当加强在道德方面上的修养,应当做到用同样的眼光看待双亲家庭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尽量帮助单亲家庭子女适应社会,减低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落差感。社会上的相关机构应当组织相应的公益活动提高单亲子女的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单亲家庭的子女的成长更加健康。

(2)应当建立单亲家庭心理咨询机构,针对单亲家庭实际情况建立心理治疗及辅导机构,或者开设相应的单亲家庭心理咨询热线。这样不仅可以帮助父(母)解决心理问题,同时也能解决单亲子女的心理问题。社会应当建立专门的部门对单亲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检查,确保单亲子女能够健康成长。

单亲家庭的子女都普遍自卑,特别是因为父母离异而变为单亲的家庭,他们内心的自卑是外人无法想象的,以至于产生各类心理问题,他们不善于人际交往,在通他人交流中也会有意回避父母的事情。总之家庭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家长和社会必须合理的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确保单亲家庭子女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单亲家庭的女孩心理篇2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对策

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得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一个人们不大愿意看到的现实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中国人的离婚率正在逐年升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据统计,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百万之多。单亲家庭子女在成长中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教育问题变得更敏感和棘手,这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单亲家庭子女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独立生活能力差,不能自立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单亲父母们往往心怀愧疚,这使他们忽视了严格要求孩子做人做事的原则,一切都依着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更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的惟一希望,惟恐孩子不安全、过不好,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结果受这样过度保护的孩子即使已是貌似成熟的高中生,仍然是事事不能独立,缺乏独立意识,缺乏解决生活基本问题的能力。

2.情绪不稳定,容易感到愤怒、恐惧、悲伤

父母离异、家庭变故,有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方式和应对方式。父母离异前的吵闹、打架,已经破坏了家庭原本和谐温馨的气氛,而家庭的破碎,更使孩子必须忍受失去父爱或母爱的痛苦,失去原本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势必使得这些孩子在失落中惶恐不安,感到恐惧、悲伤,甚至会对自己身处这种境地愤怒不已。他们害怕被别人讥笑和排斥,害怕失败,对孤独和不明朗未来的恐惧渐增。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心理疏导,会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3.智力和学业相对落后

单亲家庭子女常常处于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难免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有些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比较差,除了因为家庭的不完整而影响其学习动机、态度外,他们的情绪较差,也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学习成绩的低下又会阻碍他们自信心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如此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4.人际关系失调,自我封闭,主观偏见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温馨的亲情,在学校里又容易受到同学们有意无意的歧视,社会的传统偏见和舆论往往使得他们抬不起头。很容易出现自我心理封闭、自卑、忧郁、冷漠,甚至厌恶与他人接触。同时,自卑感又往往与强烈的自尊心相伴,极具反抗性,一旦有人对自己有不利言行,会马上反抗。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提出的建议,即使明知是正确的也不会执行,表现出较强的嫉妒、猜疑、主观偏见等心理。由于存在上述心理困扰,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难以与同学、老师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

5.性格和性别异化

父母离异的家庭,既剥夺了子女学习的楷模对象,又使个体与家庭成员之间、家庭环境之间失去了平衡。单亲家庭的子女无法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地学会与异性的相处之道。他们如果与父亲生活会对女性存有恨意,与母亲生活则对男性存有恨意。当男孩由母亲来抚养时,男孩可能会有女性性格;同样的,当女孩由父亲来抚育时,女儿可能会比较男性化。另一方面,离异家庭的子女只有父母单方面的模仿对象,因此对于自我概念比较模糊,对他们完整人格的形成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学校教育中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几个对策

1.加强家校联系,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创伤

从学生入学第一个学期起就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档案,了解各班单亲学生人数,并通过谈心、家访等多种渠道掌握其家庭状况。进而采用“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来给以具体帮助。例如: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辅导员以及心理咨询师等可以组成一个辅助团体,各自与这些学生结成对子,主动找他们谈心,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给他们以帮助,尤其要在精神上多加鼓励,帮助他们走出自卑和孤独的心理,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创伤。教师要经常对帮扶对象的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跟踪了解、详细记录,并做好保密工作,还要注意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动态和情况,以便进行教育方式的调整。

2.心理减负,帮助单亲家庭子女走出心理阴影,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

现在的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一旦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经常会有被遗弃感,觉得自己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对生活、对人生失去信心,厌倦学习。一定要及时阻止、扭转孩子们的这种不良心态。教师可以寻找合适的时机,尽早与这些学生促膝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他们理解的范围内,聊聊关于感情婚姻的一些事,让他们知道父母虽然已经离婚,但父母对子女的爱不会随着家庭的解体而有所减少,更不会消失。帮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意识上的偏差,学会宽容他人,走出心理误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创设氛围,用友情弥补亲情

单亲家庭子女就犹如经历过狂风暴雨的洗礼,暂时营养不良的花朵,心理非常脆弱。只有用爱心去浇灌,才能让这些花朵重新茁壮成长,绽放美丽。作为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们相互照顾支持,不要讽刺、取笑单亲家庭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动员热情、有同情心的学生主动与单亲家庭学生交往,用友情弥补亲情。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氛围,使单亲家庭学生感受到生活的阳光,淡化亲情缺失造成的负面影响,感到自己并没有被大家淡忘和抛弃。

4.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超越自我,找到成就感

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定期地组织一些活动和比赛,例如:演讲、歌咏,书法、作文、街舞、球类比赛等,鼓励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加。借助这些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树立自尊形象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超越自我,找到成就感。对有一定特长和组织能力的学生,教师还可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5.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

单亲家庭的女孩心理篇3

关键词:单亲家庭 心理障碍 教育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从表面意义理解,单亲家庭是指由于死亡或离异后只剩下夫妻中一方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为此可以将单亲家庭子女的概念界定为: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岁以下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家是驿站、港湾,是孩子成才的一块沃土。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二)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同时孩子这时最敏感,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三)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三)焦虑

对人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他们的监护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四)抑郁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生怕同伴知道自己父母的情况,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出极为的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经不起风雨坎坷,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映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都将产生极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

(五)妒忌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足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逆反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车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单亲家庭子女因为父母的婚变或家庭的不幸,独自与单身父(母)生活,家庭结构被破坏,亲子关系的失调加上监护人教养方式的错误,以及社会评价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孩子心理调试能力差等是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亲子关系的失调

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失调在离异单亲家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上则会产生被双亲中的一方抛弃的担心。很多离异家庭子女的监护者限制前配偶探望自己的子女,希望以此来惩罚他们,为了惩罚对方,不让对方接触孩子,谎称对方“死了”,“出国了”,对孩子隐瞒情况,造成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第二,家庭的缺损容易导致他们的监护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从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亲子关系冷淡,而作为孩子,当他们看到父(母)情绪不好时,他们也不敢贸然地与父母交流,这势必会影响亲子交往的数量和融洽程度。更为极端的是,有的监护者根本就把孩子当作“累赘”、“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来生活的绊脚石。在这样的观念下,他们轻则对孩子冷眼相对,重则对孩子拳脚相加。

第三,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孩子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应付家庭困扰带来的紧张,他们的心理调适受到家庭人际冲突的影响。另外,离异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孩子面前讲配偶的坏话,相互低毁,把孩子作为传递仇恨的工具。因此,在离异家庭中,孩子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得到的多是反面经验,他们看到的是父母之间的讨价还价和相互敌视,这种现象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的社会学习,他们也变得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不信任会扩展为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伴随着这种心理而长大的儿童,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行为。

(二)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

单亲家庭中孩子父母的离散,它给人们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带来痛苦和无奈。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在较大的生活、心理和经济的压力之下,单亲子女的抚养者容易在抚养方式上走向偏颇。这种教养方式的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孩子要求很高,严教过度。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因为伴侣的死亡或自己的离婚而开始不学好,而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孩子赋予了极大的期望,相当多的离异单亲家庭的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值比双亲家庭还高,有的把全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孩子的明天,他们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前进,对孩子的教育过度关注,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便会引起严教过度,出现责备、唠叨甚至体罚等不良教育行为。另外,单身父(母)亲长期的育儿疲劳无人分担,就会使他们感到孤立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严教剥夺了儿童的尊严,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我不能干”、“我很笨”,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第二,单身母(父)亲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单亲家庭父(母)亲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真空,有的家长沉酒于自己的伤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孩子的关爱。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包袱和拖累,把孩子当作皮球那样踢来踢去,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为父母继离婚大战之后绵延冷战中的牺牲品,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把孩子遗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企业倒闭或处于半瘫痪状态,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窘迫,不得不外出谋生,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经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与监管,他们实在是缺乏心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沉迷于,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家的和谐,甚至有家长冷酷地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不求上进,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易在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下变得焦虑、抑郁,最终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及扭曲的心理。

第三,监护者心怀内疚,对孩子过度溺爱。离异单亲家庭中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补偿,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伴侣先逝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收买”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第四,监护者把孩子放在封闭的家庭中进行抚养,使孩子缺乏社会交往。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老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以免受他人欺侮;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理想”的人生航线来对孩子进行培养。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

(三)社会评价压力

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中,离婚虽然是可以理解,但毕竟是不光彩的。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儿童,必然也会在内心深处习染上这种观念,加之他们思想意识尚不成熟,不能正确地看待父母的离异,因此,家庭的缺损特别是父母离异这种人为因素的出现,对于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往往意味着突然的打击与压力,许多儿童难以承受,更无力调整和摆脱,这势必会导致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异常。

单亲家庭中孩子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孩子在同学当中被认为是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孩子为躲避这种压力,远离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其他孩子在单亲家庭子女面前议论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可能会使这些孩子触景生情,引起感伤,他人无意的谈话也会使这些敏感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孩子怕别人提爸爸(妈妈),常常躲在角落里偷偷地掉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当父母离异后,他们总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把父母的离婚当作见不得人的事,非常忌讳谈到或问到相关的话题,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这种实际存在或臆想的社会评价压力使他们为了避免伤害而慢慢从人际交往中开始退缩。他们自己给自己筑起一道心理的墙,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壳中,表面冷漠,实际上内心非常虚弱。另外,这种社会评价压力还会使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人产生怀疑,对人缺乏信任,极易导致多疑性格的形成。

(四)子女心理调试能力不强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父母离异或先逝,家庭破碎这些家庭生活的变故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巨大的、从未有过的冲击与挫折。一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应对挫折,取决于个体自身的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体面对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挫折情境的产生,对于挫折容忍力较强的子女来说,一般尚能顺利度过。而对于那些挫折容忍力较差的学生,则会为挫折情境所困扰,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同样面对家庭的缺损,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抗挫折能力不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心灵更容易受到伤害。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讲,意味着失去与父(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权利,甚至失去父(母)爱,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作用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能力的下降,甚至造成交往障碍、对人焦虑。

三、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子女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单亲子女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于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处理不好,单亲子女成长的天平就会失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能够跟随一个懂得爱、懂得关心、懂得教育的父亲(母亲)生活那算是一种幸运,如果落在被视作一种负担、一种累赘不负责任的父亲(母亲)手中,最终将会酿成恶劣的后果。

第一,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难以自拔和振作,忽视孩子的存在,无视孩子成长中的变化或粗暴抹杀孩子稚嫩的情感,这些都是做父亲或母亲自我意识的丧失。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振作着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父母要以宽容的心态立身行事,要学会对痛苦和懊恼的遗忘,遗忘有助于单亲家长身心健康,遗忘是对仇恨的释放;对悲痛的解脱;对忧虑的拒绝;对疲惫的宽慰。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必须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对孩子特别是单亲子女要做到养育并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切忌只管生活,不问其他;切忌把孩子交给长辈或学校就万事大吉,家庭教育潜移默化,需日积月累,绝不可时紧时松,更不可听之任之。要在家庭出现变故之后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在第一课堂中汲取到尽可能多的营养。

第三,不像子女隐瞒家庭变异真相。离婚父母一定要冷静理智地撂下个人恩怨,双方一致地善待孩子,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容开朗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共同合作,帮助孩子度过眼前的心理危机和暂时的困境。这需要双方协调一致,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把离婚的决定告诉他,让孩子在离婚这件事上理解父母,理解这是父母双方的情感选择。至于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告诉孩子,还要根据孩子年龄大小,个性特征,情感成熟程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只有孩子理解了家长,才能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与家长共同克服困难。如重新组织家庭,要征得孩子的理解与认同,要允许孩子定期与对方见面,接受双方种种的关爱方式(玩或送礼物等),使孩子得到完整的爱。

第四,培养单亲子女的独立性。三人世界变成两人世界,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娇惯溺爱,总觉得对不起孩子,用更多的爱来满足孩子,作为补偿,对孩子关怀备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通常单亲家长会有一种负疚心,总想为子女多付出来补偿,由于家庭缺憾而给孩子造成的某种损失或伤害。许多家长对单亲子女百般照顾,使单亲子女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依赖性较强,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因此,家长能为单亲子女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

(二)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第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把对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具体落实到班主任、科任老师、年级团总支书记头上,由他们负责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里和社会上的情况。

第二,加强爱心教育。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特别要将其中最优秀的教师派到单亲学生较多的班级去作班主任。单亲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时每日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班风良好的班级中,同学与同学的关系反映在既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同时也反映在能处理好个体间的竞争与合作上。单亲家庭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第三,用鼓励消除自卑。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班主任应帮助他们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同时,要创造良好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条件成熟的学校可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学校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成立课题组,开展单亲子女教育的专题讨论。当然,也要有专人负责,职责到位。

(三)健全社会保障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群体经济物资等方面的帮助,引导这些家庭的子女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们展示兴趣、爱好和才华创造条件和机会。

第一,重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家长学校,开设咨询电话,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到问题,能及时与社会联系。对于离异后的父母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进行子女教育培训,提高教育水平。通过影视、广播、报刊,传授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科学方法。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新颖,使其受教育于娱乐之中。

第二,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归属时,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教育,既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使离异后的子女尽可能多地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心。生活在一个吵吵闹闹的家庭中的子女是不幸的,但离婚能使孩子幸福吗?这是每个面临离异的夫妻应当慎思的问题。

第三,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街道,社区要从各方面给加强对单亲家庭的关心。生活上可通过社区互助等形式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思想上经常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潘允康,柳明:《当代中国家庭大变动》,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吴德清:《当代中国离婚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3]邓伟志、徐榕著:《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12期。

[6]张开荆:《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载《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林岚:《单亲家庭母亲及其子女成长之研究》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单亲家庭的女孩心理篇4

关键词: 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 存在问题 应对策略

一、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问题,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处处体现着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但是,社会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负面问题,离婚率不断攀升是明显的问题之一。民政部目前公布一组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办理离婚登记161.3万对,比上年增长21.2%。离婚率高,无论从精神还是物质上都会影响子女的正常发展。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意义不言而喻,父母离异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影响一个孩子的心理,随之产生了一系列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教育要完善,要发展,就要解决这一难题。

二、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单亲家庭子女的健康发展,首先我们要找出产生这类学生教育难度的原因,通过对某高校这类学生的调查研究,我发现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困难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

(一)心理障碍。

孩子对于自己的父母天生就具有崇拜性和依赖性。母亲温和细心,能照顾孩子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父爱深沉,父亲能承担起一个家的责任,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责任。一旦父母离异,无论孩子跟父母中的哪一方生活,都会缺少另一方的关怀和引导,心理就会容易自闭。在学校中,上课积极性不高,不敢发言或者排斥发言,让自己封闭在一个小空间里,学习上精力分散。如果不打开心扉,就不可能真正对学习充满热情。

(二)容易受挫,走极端,学习上自我放弃或者通过反面行为表现自己。

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很敏感,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在心理上将问题扩大化,导致他们学习缺乏自信,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评价上。他们的成绩大多中等偏下,我们从下面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我对某高校的一部分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总体上明显落后于双亲家庭子女。

表一 两类家庭子女学习成绩比较 单位%

由此可以看出,单亲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大多中等偏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无论是来自自身还是外界阻碍学习的因素比双亲家庭的孩子要多很多。在学校中老师往往会将精力过多地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忽视,就会通过犯错凸显自己,从而出现另一问题,即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行为平均比例远高于双亲家庭子女。

表二 两类家庭子女问题行为的比较 单位%(调查对象同表一)

(三)经济压力明显阻碍成长。

经济上的压力并非单亲家庭特有的现象,但是处理不好,在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会特别突出。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旦有经济上的需要,无论从心理上还是实际情况考虑都会比普通孩子多一些不便,父母双方不生活在一起,就无法及时交流信息,不容易在经济上掌握孩子的动向,容易让孩子走入歧途,染上一些恶习。还有一些家长不负责任的态度及家庭确实存在的经济困难(这一问题更多地存在于跟随母亲生活的孩子身上),会为孩子正常的生活学习带来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会直接导致孩子性格或行为上的缺陷。

三、应对策略

针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我认为父母、学校和社会应从以下几点努力,为这类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

(一)父母、老师共同努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1.父母方面。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我认为,首先,父母无论哪一方拥有孩子的抚养权,都要尽量让孩子轮流跟着父母生活,让孩子觉得父母离异不是对他的抛弃,父母再婚不是失去了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继父继母也是他的父母,反而更多了一份爱。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及继父母都要有较高的素质,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以及发自内心的关爱。

2.学校方面。新时代老师的责任不再是单纯地“授道授业解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程度上比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学生走上社会,首先要做的是“做人”,然后才是“做事”。老师要正确引导这样的学生,用爱心和耐心让学生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多给学生讲一些立志故事,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了目标才能有奋斗的动力。对于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应用,我认为不应该完全依靠学生自己找到心理咨询老师,因为很多学生排斥与人交流。心理咨询老师要深入学生,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多接触,也可以讲授公开课,必要时可开设一门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

(二)友情引导,多交诤友。

单亲家庭的子女特别容易走弯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性格孤僻不愿意结交那些努力学习的朋友,从而更多地跟其他单亲或者性格暴戾的人来往,甚至结交社会上的不良青年。针对这一情况,老师或家长要多关注孩子,不要让其接触一些社会不良青年。若有恶习,则及时帮其改正,不要让其远离集体,而要多交品格健全的朋友,用友情引导其健康成长,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三)社会家庭共同努力,保障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

如何对待孩子的经济来源问题?我认为离异父母要随时交流孩子在金钱等方面的一些新情况,避免因经济问题给孩子带来的不便,避免孩子存过多的钱影响其学习。

总而言之,单亲家庭的子女存在的主要问题源于他们的心理障碍,这与学校老师同学的态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让单亲家庭子女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父母不要因个人矛盾忽略孩子的感受,不能做到时时、事事关心,但至少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是不重要的;老师不要把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归咎于他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其他同学要积极主动地与这样的同学教朋友,用友情打开其心房,更要在学习上多帮助、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颖.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

单亲家庭的女孩心理篇5

一、单亲家庭、离异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古已有之,但单亲家庭概念的提出却源于欧美国家对当时婚姻状况的考察。欧美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离婚高峰导致了大量单亲家庭的出现,单亲家庭的概念逐步形成。中国关于单亲家庭概念中子女年龄没有明确的界定。如在《婚姻家庭大词典》中单亲家庭的定义为:“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夫妻离异而造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则是这样描述的: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综合国内外关于单亲家庭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按照中国《婚姻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单亲家庭至少应包括以下含义:(1)家庭成员关系单一:父或母一方缺失,只有父子(女)或母(子)女的关系;(2)子女为未成年人。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离异单亲家庭是指核心家庭由于夫妻离异而造成的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成年人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

二、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

离异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环境的突变,性别角色缺失,社会偏见的压力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其子女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1、情绪情感障碍

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会导致子女情绪情感受到不良影响,发展出现障碍。具体表现为:(1)暴躁易怒:父母离异给孩子精神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研究表明,父母离婚所造成的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情绪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情绪波动大,不良情绪发生率高,其中冲动易怒是表现之一。(2)冷漠孤独:父母离异后,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一般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3)焦虑:孩子在父母离异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互相攻击、相互敌视。这使他们对人和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4)恐惧自责:离异单亲家庭孩子当意识到自己到某种危险而自己又无法摆脱时,由于无法找到安全的依赖而容易产生恐惧感,而且会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如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等等,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身,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

2、性格方面的缺陷

父母离婚给孩子造成的危害,远比父母一方因死亡的单亲家庭严重得多,研究表明:离异单亲家庭中学生性格存在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卑:自卑是由自我评价过低而引起的一种消极的性格倾向,有自卑感的孩子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他人,对自己什么都不满意,形成“自卑情结”,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恐惧、焦虑、失望等等,感觉无助,在学习方面形成学习焦虑。(2)孤僻:家庭的解体,父母的离异使子女变得非常孤僻,常常把苦恼、不满和怨恨深藏在内心,不愿向别人诉说。(3)粗暴:由于父母离异前大多数经常伴随吵架等行为,离异后常常心情烦躁,极易使孩子产生冷酷悲凉的心情,导致不良情绪滋长,从而逐渐形成蛮横、粗野和冷酷的性格。(4)偏激:离异单亲家庭孩子的行为固执,不愿别人劝说,对他人缺乏信任,防范心理特别严重,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分析形势,自以为是,片面性大,过分敏感。

3、人际交往能力缺失

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在社交兴趣,信任他人,交往频率、家庭亲密度和情感距离等方面较差,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表现在与父(母)关系和同伴关系上:由于父母离异,他们容易产生“被遗弃感”,从而焦虑、感伤、孤独;家庭缺损的挫折感压抑在内心深处,却又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去宣泄,因而会产生冲动等不良言行,以此来逃避挫折情境。这种情绪外在表现为冷漠,不敢与他人交往,虽然内心深处非常渴望得到关心与爱,特别是来自同学、朋友的爱,但却又无所适从。面对父(母)时会对父(母)怨恨,不愿与父母交流,这实际上是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

三、离异单亲家庭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一种三位一体的良好环境,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1、家长应树立责任意识,注意教育与爱的统一

作为单亲学生的家长,无论孩子的抚养权是谁,无论婚姻的过程与结局如何,都应该树立起责任意识,承担起教育与爱的责任:不要向子女隐瞒真相,更不能恶意去中伤对方或者阻止没有抚养权的一方前来探望子女。更不能因为觉得自己有一种负疚心。更想以为子女付出更多来补偿子女而放弃对子女的正当要求。对孩子的未来应确立起适度的期望值,同时注意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

2、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爱的补偿

作为专职的教育重要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在对离异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爱的补偿:要理解、尊重、信任离异单亲家庭学生,保障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的隐私,创建友爱互助式的教育氛围,可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气氛,可以帮助离异单亲家庭子女消除过强的自尊心,缓解心理负担,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友谊,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纯真的友爱。作为教师,有义务承担起对这些学生的保护和教育任务,发挥教师良师益友的作用,弥补他们缺失的爱。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关注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生活,建立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生活档案,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多同他谈心,帮助增强学习兴趣,改变其不良学习的态度。

3、社会应营造和谐的氛围,共同关心单亲家庭学生的成长

单亲家庭的女孩心理篇6

关键词: 单亲家庭子女 心理问题教育策略

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变得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人的离婚率正在逐年升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由此衍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家庭的变故和不完整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阴影,虽然在生理的成长上并没有影响,但他们的心理早已出现障碍。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更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关注、研究与探讨。如何加强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预防心理疾病,已成为越来越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1]

一、单亲家庭子女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说:“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对单亲家庭的子女来说,家庭变故使他们极易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失常。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

(一)自闭自卑心理

一个完整的家庭突然面对破碎,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遭受比父母更大的打击,且他们不具有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难以接受家庭破裂的残酷事实。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这些孩子由于在家庭得不到父母温暖的关爱,在学校里又常常受到同学的轻视,甚至讥讽和嘲笑,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二)学习成绩相对落后

大多数单亲家庭子女的情绪是不稳定的,这就难免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有些单亲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比较差,除了因为家庭的不完整而影响学习动机、态度外,他们的不良情绪也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而学习成绩的低下又阻碍他们自信心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三)儿童性别角色的移位

幼儿对成人的模仿对其性格行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离异,既剥夺了子女学习的楷模对象,又使个体与家庭成员之间、家庭环境之间失去了平衡。单亲家庭的子女无法从父母身上潜移默化地学会与异性的相处之道。如果男孩与母亲在一起,他们耳濡目染基本上都是女性的行为方式,生活里缺少父亲的具有阳刚之气作为榜样,性格中也缺少男,使其在内心更是具备女性的特性。反之亦然。这种性别角色的移位,一方面使得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发展不健康,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人口素质的下降,难于适应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必然为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2]

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家庭子女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单亲家庭子女生活在三者紧密结合的成长环境中,它们对单亲家庭子女是否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对其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形成牢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家庭子女身心健康快乐的发展。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1.创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多数具有孤独、自卑、自闭、缺乏安全感等不良心理特征,这些不良的心理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出现偏差,甚至会产生对别人的妒忌和仇恨等不良心态。因此,单亲家庭要特别注意尽量为孩子创造温暖轻松的家庭环境,让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

2.注意性别角色教育。

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要注意性别角色教育,性别角色的学习非常重要。没有父亲的男孩或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因此,单亲家长应该注意性别资源的利用,给孩子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1.了解单亲家庭情况,因材施教。

要对单亲家庭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可以通过正面观察,也可以从侧面了解。正面观察就是老师要经常注意单亲家庭学生的表现,“察其言,观其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从中找到单亲学生心理失衡的原因。侧面了解主要就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和任课老师的介绍,进行家庭访问。只有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本着博大的胸怀走近单亲家庭学生,了解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像正常家庭孩子一样健康成长。[3]

2.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减少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单亲家庭子女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教师可以经常找单亲家庭的孩子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烦恼。学校也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让学生用写信、电话、访谈等方式来倾吐自己心中的烦恼,发泄心中积压的郁闷情绪。

(三)健全社会保障

1.制定有效的法规制度和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婚姻观念的变化,单亲家庭将会越来越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有效的法规和制度来保护单亲家庭子女,并关心他们的成长。除此之外,各级政府,特别是与人民直接接触的区、乡政府、社区和村委会,应成立专门负责关心这些单亲家庭及其子女的组织机构,并指定专门的人员负责该项工作。也可以在一些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建立爱心俱乐部,召集社会中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共同为那些需要关爱的学生提供帮助,从而实现单亲家庭学生的生活、教育有人管、有人帮助,从曾经的专人关爱,发展到今后的人人关爱,以充分体现社会的和谐氛围。[4]

2.重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家长学校和咨询电话,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社会联系,尽量做到在第一时刻就得到解决。对于离异后的父母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进行子女教育培训,提高教育水平。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压抑,不但来自于家庭,而且来自于学校和社会。因此,依靠单方面的引导是不够的,必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以收到最理想的效果。

单亲家庭的孩子并不总是与自卑、自闭、缺乏安全感等不良心理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我们对这些孩子多一些关注和关心,则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子女一样可以健康成长,成为一个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只要多给这些家庭的孩子以温暖和帮助,单亲家庭就会和双亲家庭一样温暖,单翼天使一样可以在空中健康快乐地翱翔。

参考文献:

[1]周筱芬.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研究[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39.

[2]顾琼,桑青松.单亲家庭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8,(1):29.

单亲家庭的女孩心理篇7

【关键词】单亲家庭;教育方式;青少年;心理健康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方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随着单亲家庭的不断增多,单亲家庭的教育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青少年阶段的孩子需要家庭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尤其是叛逆期的青年,需要父母树立榜样,通过沟通与交流来保障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单亲家庭教养方式的概述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简述。现今社会中单亲家庭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我国社会对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关注起步相对较晚,对其概念的说法也有很多,但单亲家庭的概念均包含以下内容:家庭成员的关系只有单一的父亲或者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子女的年龄有一定限制;子女的婚姻状况属于未婚,并不具备独立的生活能力。

(二)现阶段单亲家庭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我国单亲家庭的调查与研究表明,其对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使青少年产生极端心理,甚至出现青少年犯罪的现象。现阶段我国对单亲家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针对单亲家庭对子女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侧重与离婚家庭的研究,同时也缺乏系统性,简单的说就是研究方式过于系统,虽然具有很多实证性的案例,但缺乏数据统计基础。此外,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注重客观性,往往是对单亲家庭教养所产生的负面因素进行分析,对其所产生的优势或者正面因素缺乏调查。虽然,我国对单亲家庭的教养方式研究逐渐完善,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这就要求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对其进行完善。

二、单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相对较大,较为常见的有:抑郁症;孤独、焦虑、冲动、自责等等,青春期的青少年存在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等现象,在心理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身体与心理发展缺乏平衡的现象,而单亲家庭形成的过程对青少年的打击比较大,这也就容易对其造成心理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青少年就会产生消极心理,有意识的对焦虑、痛苦的事情进行回避,这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一方面原因。同时,这种反应长时间的保持,会逐渐超过青少年对自身的控制效果,难以形成健康的人格,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根据调查与研究可以发现,很多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生理与心理的各项指标与完整家庭的青少年有着明显的差异,并具有较强的心理、情感调节能力,除非是他人对其家庭进行侮辱。由此可见不能对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全面的否定,也不能一昧的以家庭因素为理由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解释。

三、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归因

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程度受到单亲父母教养方式的直接影响,家庭教养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就是亲子之间存在的联系,不良的亲子互动可以让青少年产生自闭倾向;亲子之间缺乏往来,单亲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优质的生活,所以缺乏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孩子的独立能力,但也会降低孩子对其的依赖性;家庭对子女的约束,严格或者过于宽容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约束孩子,抑制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冲突对孩子所产生的压力,简单的说就是父母之间的婚姻问题会为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孩子的监管力度与方式不当也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例如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过分关注,对孩子的事情强行干涉,在外人面前惩罚孩子、责怪孩子、不尊重孩子的合理意见等等,都会使青少年难以接受,容易使其产生自卑心理、缺乏安全感,长时间也会导致孩子出现自闭的现象。此外,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与保护,也容易使青少年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产生自我中心、任性、自大等问题,这都是单亲家庭对孩子教养方面存在的误区。

四、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

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健康程度相对与普通家庭来讲偏低,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但也有一部分的单亲家庭亲少年,心理素质较好,各方面指标也相对较高,这与单亲父母的教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我国,社会对单亲家庭的形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在对孩子的教养方面,但有一点是具有共性的,那就是单亲家庭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通过长时间的实践与调查可以表明,单亲家庭的环境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但并不是全部,以下对现代社会中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简单分析:

首先应该对家庭角色的缺陷进行弥补,对自身的优势进行充分的调动。单亲的青少年在对性别角色模仿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父母的角色是难以完善替换的,所以在对孩子进行教养的过程中不应该由于个人因素来对子女享受家长爱的权利进行剥夺,鼓励孩子与另一半互相接触。如果是丧偶的单亲家庭则可以通过朋友或者亲人来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以此来帮助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榜样。

其次就是单亲家庭应该承担双重角色的教养,在孩子的面前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特点,在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孩子的沟通与交流,适当的对孩子进行鼓励,肯定子女的付出。同时,还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的活动,避免对孩子过于严厉或者溺爱,帮助孩子独立自主的进行生活,尊重青少年的思想与情感,以此来促进其心理的完善。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单亲家庭的教养问题开始重视,父母应该不断的完善自我,选取适合家庭与孩子特点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教养,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发展。同时,还应该对自身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尊重孩子的思想,帮助孩子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单亲家庭的女孩心理篇8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034―01

一、 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 敏感自卑。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孩子心理上的欠缺,既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由于自卑,不能使自己的理想协调发展,影响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挥。甚至有的孩子会萎靡不振,破罐子破摔。

2. 孤单冷漠。单亲这一事实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抚平的,家庭结构变化的强烈刺激,致使他们的心理开始出现失衡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孩子开始出现孤僻冷漠、逆反仇视的心理。他们当中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周围的人或者事也漠不关心。

3. 情绪冲动。过分溺爱或是缺乏关爱,亦或是缺乏监管力度的单亲家庭子女都容易表现出散漫放任的态度,在其行为上表现为无组织、无纪律、自控能力差。有的单亲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为了减轻孩子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无原则地满足孩子过分的物质要求,致使孩子产生任性、易冲动等不良情绪。

4. 厌学逃避。单亲家庭中,由于家长自身产生的消极情绪,家庭气氛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造成孩子紧张、焦虑、暴躁等异常情绪,导致孩子注意力、记忆力下降,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成绩不理想,进而产生了严重的厌学心理。

二、原因分析

1. 家庭教育方式的失当。单亲家庭的父母,常对子女产生爱的极端, 要么是溺爱有加, 要么是爱的贫乏, 这两种极端都会使孩子的情绪情感生活受到严重破坏, 出现种种如自卑、孤独、抑郁、放任、暴躁等心理缺陷, 造成身心不良发展。

2. 个体对家庭情感缺失适应困难。由于家庭生活的变化以及家庭情感的骤变, 使他们的精神受到巨大的创伤, 他们自身不成熟的心理在短期内还无法适应。他们从内心深处自认为是被抛弃的孩子, 不少人有着沉重的精神负担, 自卑自怜,对外界的态度过分敏感, 导致他们或自暴自弃, 或对社会有对抗情绪, 戒备心强, 难以与人合作, 由此造成种种心理问题。

3. 学校及社会舆论的压力。事实上, 孩子自己往往没有价值评判的标准, 他们的是非观是参照周围的人以及社会包括媒体的态度来确定的。学校及社会对单亲家庭存在的歧视和偏见, 使得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压力加重, 表现出冷漠、敌对、自卑等情绪。

三、解决策略

1. 单亲家长方面。(1)鼓励孩子正确面对现实。(2)保持平衡、冷静的内在心理环境。(3)端正教育方法,倡导理性教育。科学的教养方式是教养结合、严慈相济、情理交融,是既关心爱护孩子,又严格要求孩子,既理解尊重他们,又要对其不良习惯和错误行为进行严厉批评,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处,即严爱结合。

2. 学校方面。(1)情感育人,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主动去信任、理解、尊重这类学生,维护其自尊心,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以真诚的情感、榜样的形象、美好的生活,来激活学生丰富的情感领域。(2)开展有益的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能力弱的单亲家庭子女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从中获得集体的力量,以此增进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友谊,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3)定期与家长取得沟通,帮助他们改善家庭关系。家庭是孩子性格的发源地,为此,学校应定期与家长取得沟通与交流,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状况,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4)建立心理教育与咨询机构。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以及咨询治疗机构。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不仅要使每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要教育其他同学对单亲家庭的孩子要关心和关爱,不歧视和讽刺,建立同龄伙伴间可倾诉和疏导的氛围及正常交往关系。

单亲家庭的女孩心理篇9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周边工业园区的建设,流动人口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外来工子女也增多,其中有21人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这些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我们通过访谈班主任、学生问卷调查、谈话等形式对其性格倾向、学习成绩、交往能力、行为习惯进行综合调查分析,调查的结果如下表:

分析此表,性格倾向孤僻占48%,学习成绩较差的占52%,交往能力较差的占43%,行为习惯较差的占42%,这个比例明显高于学校的平均值。由此可见,外来工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相对于其他孩子要严重得多,所以查找原因并寻求解决策略是当务之急。

二、外来工单亲家庭的特点

外来工单亲家庭由于家庭成员的缺失、离异或者丧偶。家庭的完整与温馨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家庭关系的和谐,亲密无间,幸福温暖,会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父母是孩子的依靠,父母关系紧张,感情破裂,以至离异,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打击和伤害。

三、外来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上升,使单亲家庭大批出现,所以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缺陷。尤其是外来工家庭的离异,对于这些孩子更是雪上加霜。据调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学校中的双差生,由于不良的物质生活环境,他们的智力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父母离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打破了他们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平衡,因而也容易带来他们行为上的偏差。

四、外来工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

外来工单亲家庭子女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家庭生活原有的温馨被破坏。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而这些又时时影响着他们的心理。这些孩子因为享受不到家庭温暖,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他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自卑消极心理

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和谐家庭的支持。而在这些外来工单亲家庭中,家庭的保障机制遭到破坏,孩子会有不安定的感觉。家庭的变异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深深的伤痕。加之生活上的贫困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失去信心,甚至感到无助,心理上会产生自卑感。

2.逆反心理

外来工单亲家庭学生在冷清的家里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对家毫不留恋,觉得外面的世界比家里更有吸引力。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歧视,会慢慢地对父母、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甚至产生仇恨感。尤其是当重新组合的家庭里家长有偏心时,更容易产生相当强烈的逆反心理。

3.敌视心理

外来工单亲家庭学生会产生一种敌视心理。一些单亲学生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争吵,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这种憎恨久而久之便会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甚至产生对社会的冷淡或者不满,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的现象。

4.自暴自弃和封闭心理

自暴自弃一般表现在心理上封闭,不与其他人沟通、交往,在性格上表现为孤僻怪异。封闭心理使外来工单亲家庭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掩盖起来,过分自我克制,使交往无法深入。外来工单亲家庭无法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父爱和母爱,这些家庭的学生有的跟父母一方生活,有的跟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与完整家庭的学生相比,他们多处于无人说话、无人沟通、无人关心的气氛中,从而给他们的成长造成了不好的环境,久而久之也容易使孩子变得孤独、冷漠,经常感到寂寞无助,最终走向封闭的心理状态。

五、外来工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一种三位一体的良好环境,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1.家长应树立责任意识,注意教育与爱的统一

作为外来工单亲孩子的家长,无论孩子的抚养权是谁,无论婚姻的过程与结局如何,都应该树立起责任意识,承担起教育与爱的责任,不要向子女隐瞒真相,更不能恶意去中伤对方或者阻止没有抚养权的一方前来探望子女。对孩子的未来应确立起适度的期望值,注意科学的教育方法。

2.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爱的补偿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在对离异外来工单亲家庭学生进行爱的补偿:要理解、尊重、信任离异外来工单亲家庭学生,保障离异外来工单亲家庭学生的隐私,创建友爱互助式的教育氛围,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纯真的友爱。

3.社会应营造和谐氛围,共同关心外来工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

单亲家庭的女孩心理篇10

(一)家庭状况

1.离异父母的收入对单亲子女的影响

父母收入水平低,单身父母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对孩子进行教育,对孩子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真空。孩子在家中不受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有些单亲子女由于生活所迫,过早的承担生活压力,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

父母经济水平高,双方都想以金钱来弥补子女对父爱或母爱的缺失,用金钱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价值观,在学习上不求上进,靠金钱交友,情感冷漠,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子女与长辈生活

长辈们为弥补孩子对父爱母爱的缺失过分宠爱,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纪律性淡漠,行为不受拘束,为所欲为。另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与孩子年龄差距大,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存在更深的代沟,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相互理解,所以单亲子女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幸福感较低,性格暴躁。

3.离异父母的关系对单亲子女的影响

有些父母离异后关系相处不融洽,双方处于“互骂”状态,使子女处于仇恨的环境中,造成其心理扭曲,滋生出对人生、对社会的提防和恐惧甚至产生仇视心理,无法正确处事待人。

(二)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弊端

1.监控程度低

离婚给孩子带来的适应困难会通过各种途径表现出来,离婚家庭中父母监控程度低的状况会导致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吸毒和早孕等问题行为。由于成长环境的变化,单亲子女易产生心理失衡。由于缺少一方的监管,在青春期这个叛逆的阶段,单亲子女会因为想引起家长的注意,或因缺少约束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期望过高

父母离婚后家长将子女作为精神支柱,对子女产生较高的期望,子女易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有的子女由于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走向家长的对立面,与父母进行抵抗,易产生过激行为。有的子女为了不让家长失望,自己承担过度压力,性格变得孤僻、消沉、沉默寡言,郁闷不乐。家长过度的期望和教育要求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健康,容易使孩子出现许多心理问题。

3.迁就溺爱

离异父母因为感到对孩子的亏欠而对孩子进行弥补,因此对子女一味娇宠,有求必应,对孩子过分溺爱。为了减轻孩子心理上所受到的打击,无条件地满足孩子过分的物质要求,使子女产生骄纵任性等不良情绪。单亲子女在家里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行为散漫放任,在学校里迟到、旷课、打架,不尊重老师同学。

4.简单粗暴

有些单亲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长在子女犯错时非打即骂,甚至有的家长以自己心情为转移,使单亲子女感到惶恐不安。其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形成孤僻、胆小、倔强、不自信、暴力、急躁等不良品质。

二、单亲子女在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1.性别角色混乱

性别角色混乱是指两性在社会文化规定的各自相应的社会位置和行为规范模式上的混乱,即通常所说的男孩像女孩,女孩像男孩的现象。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各有不同,父亲对子女的独立性、自信心、社交能力、智力发展等方面影响较大。母亲则在抚爱、谦虚、举止规范、认真细致、严于律己等方面影响较大。在青春期阶段,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迅速,而单亲家庭中由于性别角色的缺失,容易导致子女的性别角色混乱。因父爱的缺失而出现的男孩女性化,男孩缺少阳刚之气,孤僻、胆怯、吝啬,喜欢与女孩相处,穿着、语言、体态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对女性的模仿。而女孩则缺少与异性亲切交流的训练,表现为冷漠、拘谨、沉默寡言,缺少与异性相处的能力。

2.疑惧心理

疑惧心理是指无法真正理解他人的正常关爱,产生怀疑和恐惧的心理。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迅速,需要更多的关爱。然而具有此心理的单亲子女担心别人的关爱是出于什么目的,不愿将自己的困难和处境告诉他人,不愿敞开自己的心扉,让人感觉难以接近。

3.早恋心理

单亲子女在青春期生理上的迅速成熟,要求心理发展紧紧跟上,但由于他们个性发展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尤其是在教育引导个性发展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他们的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所以他们渴望他人的关爱,而异性的关爱比同性的关爱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而单亲子女在青春期常常对身边的异性产生好感。一旦对方作出回应,双方易将彼此的好感误解为爱恋进而陷入早恋。

4.自卑心理

大多数单亲子女都会具有这种心理,表现为沉默寡言、郁闷不乐、意志消沉。在青春期阶段,青少年自我意识高涨,心理活动集中指向自我,特别关注自己的身心变化以及感受,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观察与评价。单亲子女认为父母离异是不光彩的事,加上社会和周围人群的不理解,他们受到一些不平等的待遇,自卑感便油然而生。单亲子女往往情感脆弱、对别人的批评特别敏感,行动上比较被动,畏缩消极。

5.人际交往障碍

青春期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在这些任务完成的过程中会暴露出新的问题。青春期是个体首度尝试建立亲密关系的时期,单亲家庭会影响到孩子对关系和责任的看法。哈里斯?代克?苏利文认为,青春期会产生对亲密的需要,可以彼此分享情感和思想,进行亲密的交流需要学会以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谈论所感所思,由于单亲子女所具有的疑惧心理、自卑心理、孤僻冷漠、暴躁易怒等特点,使他们很难与同伴建立亲密的关系,容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三、单亲子女在青春期的教育对策

(一)提高学校教育科学性

1.建立心理咨询与治疗机构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和咨询治疗机构。使同学通过心理辅导课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其他同学对单亲子女要关心和关爱,不歧视和讽刺,建立同学间可倾诉和疏导的氛围以及正常交往关系。

2.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学校在单亲子女入学时建立人头档案,对其学习、心理、生活、行为及家庭情况进行了解、跟踪并加以记载。

3.定期与家长取得沟通,帮助他们改善家庭关系

学校可以开设单亲家长班,在教育单亲子女方面给予家长一些知识与指导性意见。指导家长用正确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法,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职责,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子女。定时举办专家讲座,请单亲家长互相交流、总结经验。另外家长可以在规定时间内走进教室与同学交谈,了解子女状况。

(二)重视家庭教育

1.采取宽严适度的家庭教育方式

单亲家长要加强理性,采取宽严适度的教育方式。要根据子女的具体情况,安排好子女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子女学会自信、自立、自助、自强。不要为了弥补孩子感情的缺失,过分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溺爱、怜爱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但也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

2.培养单亲子女的社会性

要教育单亲子女自尊、自爱、自强、自立,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不要逃避社会,要主动与人交往,虚心向他人学习,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融入社会。

3.对单亲子女确立适度的期望值

作为单亲家长,要对子女确立适度的期望值,把生活的支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对子女有不切实际的希望,不要让子女感到压力,才能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4.注重广博的情感培养

家庭是以骨肉亲情为纽带形成的特殊组织形式。单亲子女与父母的情感残缺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要帮助缺少父爱或母爱的子女克服情感障碍。单亲家长尽可能多抽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引导孩子面对现实,调整自我,用良好的意志品质克服挫折和困难,使孩子明白父母并没有减少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

(三)健全社会保障

1.成立指导或辅助性的机构组织

社会应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机构及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帮助单亲父母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惑,解决单亲子女的心理问题。社会应建立相应的部门和机构,对单亲子女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定期检查观测,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障单亲子女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