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子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4:55:58

单亲家庭子女

单亲家庭子女范文篇1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份后进学生的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损坏公物、偷窃剐钱、野宿不归家……。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分析后,知道这些学生中大多数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据我们对全校1093名小学生家庭调查来看,属于父母离异的家庭学生有60人;在父母中有死亡的家庭学生有28人;父母因违法犯罪被劳改、劳教的家庭学生有6人;母亲被拐卖或失踪的家庭学生有6人;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学生有3人;共计103人,占全校小学生9.1%。其中,学习差的有33人,表现差的有13人。再从家庭教育看,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学生就有41人,占单亲家庭学生的40%。看来,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问题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教育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为此,特提出“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组织

(1)专家顾问指导组

*(*教科所理论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2)课题实验小组:

组长:*祥(党支部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校长、副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成员:*(党支委员、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班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三、课题实验目标

1.以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针,有的放矢,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推广,促进后进生大面积提高。

四、实验的思路

1.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主力”的作用为动力。

要求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予,发挥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以激发学生内因作用。调动学生投入实验,解决家长认识和责任问题,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从单亲家庭典型学生到普遍的单亲家庭学生研究寻找教育规律。虽然都是单亲家庭学生,其表现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对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广,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五、研究步骤

实验定为三年(2000年4月-2003年3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前均为准备工作)

(1)启动阶段:(2000年4月-2000年9月)

从“组、学、订、访、建、联”六字上狠抓。即组建课题小组、学习教育理论、拟订课题报告、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实验档案、联系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

(2)实施阶段(2000年10月-2002年9月)

按“开、定、组、导、调、改、评、结”八字上下功夫。即召开开题会、定实验对象、组成互助组、诱导内因变化、调动家长积极性、改善教育环境、测定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评议、评价,进行阶段总结。

(3)总结、巩固阶段(2002年9月-2003年3月)按“总、彰、善、撰、审、结”六字开展结束工作。即全面

总结成果、大力表彰先进、完善管理制度、撰写课题实验报告、专家评审、召开结题会。

六、实施过程

1.课题组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学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疗治浅探》等32篇文章,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建立科研笔记,设立课题档案。

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坚持每月开展集体课题研究一次,每半年对课题研究工作作总结,并按时填写上报《课题研究报表》,落实课题研究待遇。也要求全校班主任、辅导员支持和协助课题组开展活动。

3.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先后开展过三次调查,准确地弄清单亲学生的基本情况,先后两次开展问卷调查。(一次是对全体单亲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另一次是对“结对”的帮辅对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单亲原因、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及是否家庭和睦等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心事向谁说、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级里心情愉快程度、喜欢什么、反感什么)老师教育行为(你在班上你是常受到表扬、偶尔表扬、还是批评、较少批评);教师对你的态度(是热情、一般、很凶还是说不清)老师的家访(经常来、较少来、主要来告状还是交流情况);犯错误后老师的态度(耐心讲道理、向家长告状、训斥、罚站);你对家庭有何要求?你对学校有何要求?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4.和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单亲家庭子女得到家庭的爱是残缺的,当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的成功途径,填补单亲学生残缺的爱,课题组在100多单亲的孩子中先后两批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孩子27人作帮辅对象,由课题组老师分两批同这些孩子结“对子”、交朋友。

5.举行“热爱生活”联谊活动。

为了增进了解、联络感情,在专家顾问的指导下,我们邀请了第一批结对同学及家长,于二00一年正月十四日到西昌泸山烈士陵园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题为“热爱生活”的联谊会。东城办事处书记、家长委员会主任,课题组老师和受邀的大部分学生及家长也都来了。在联欢活动上,课题组组长介绍了课题开展情况及这次活动的目的和安排后,东城办事处徐书记代表地方党委和家长委员会向家长和学生提出要求,也表示要将青少年教育问题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动员大家都来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接着以“击鼓传花”方式表演节目,讲故事、诗歌朗诵、唱歌跳舞、猜谜、谈感想……。一下把大家距离拉近了,思想也融洽了,大家玩得很开心,在《爱的奉献》歌声中结束。下来课题组老师和结对学生家长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商量共同配合教育好学生的事宜,最后还合影留念。

通过这一次活动后反响好,家长受教育深。好几个家长感慨地说,过去对孩子关心太少,而老师对孩子是这样的爱,感到很惭愧,今后要配合学校、管好自己的孩子。并到处宣传学校的这次活动感受,没有来参加的家长听说后,感到懊悔。

6.开展个案追踪活动。

自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即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和邻居),辅导学习,一起娱乐,组织活动(如节日祝贺,祝贺生日,“我能行”主题队会,排忧解难等活动),形式多样。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转变,课题老师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甚至出现了离婚的父母在老师真情感召下复婚的典型事例。针对学生成绩差,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有的因家长没时间管孩子,帮辅教师还把“结队”学生弄到家无偿的吃住,辅导他们。对待缺乏家庭爱的单亲学生组织全班同学为他们过生日。老师和同学为他们赠送节日礼品,赠送生日蛋糕,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全组成员和帮辅对象谈心达275次,家访165次,开展调查130次,写个案笔记632页。

7.该课题组也是《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子课题。单亲子女的很多问题也是属于心理健康障碍的问题,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说:“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因此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也是一个中心研究的议题。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素质,先后派了四批8人次参加省、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培训,请州教科所和市教科培训中心专家和市进修校心理老师到校作心理健康讲座,课题组成员也给学生举办两次心

理讲座,课题组成员还举行七节心理健康观摩课。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设立“心语信箱”,到目前为止已收到和解答了学生的30多封来信,辅导教师成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的知心朋友。

8.勤写论文。课题组成员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写下了课题研究的论文56篇,其中获全国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2篇,省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州一等奖4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1篇,市一等奖1篇,获校一等奖6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4篇,共45篇,发表在全国、省、州、市刊物上共18篇。

9.经费投入。学校对课题研究予以全力支持。三年来为课题研究小组购置有关书籍和订阅学习杂志、资料,送成员参加省、州、市培训经费,开支活动费,印制开题、结题资料,建课题研究档案及课题研究津贴补助,差旅费和结题出书等共投入11934元。

七、成果及认识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实施,初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

1.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犯罪,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心理学家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故特别要尊重他们,满腔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展“我能行”的活动,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途径,课题组开展的“结对子”、“交朋友”的方法是可取的。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谈心,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有信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有一个学生父母吸毒、贩毒,母还,双双判劳改。她依靠70多岁的奶奶生活,生活十分困苦。帮辅老师带头捐款发动全班同学帮助她,并报告学校为之减免了书杂费。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她旷课到处寻找她,为她补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她坚持读完小学,考上中学。当然,对他们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他们,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4.认真做家庭工作。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很多是由于爱的残缺、教育粗暴及放任不管所造成的。如有个学生的母亲经常遭父毒打,不堪忍受而离婚,该生判归父养。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任随他饱一顿,饿一顿生活。他还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母要将他接过去管,其父又不准,于是他经常逃学,同社会上街娃伙起偷东西、看录像、打电游、在外野宿,他曾发誓说过他长大后要把他父亲杀掉。老师对他的帮助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家访、谈心、解决困难。使他也有一定转变,但不持久,反复较大。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孤僻,经常发呆。看到其他同学都有父母疼爱,而母亲为生活,做生意到处奔波使他无人管,感到自卑,常想父母要是和他生活在一起多好啊!帮辅老师通过谈心,邀请他和家长参加联谊会,多次找其父母谈该生的情况及他多么想家庭团圆的想法,使其父母认识因其离异,给孩子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也于心不忍。在老师的多次劝说、勾通、帮助下,使他们父母复婚了,使他变了,变得开朗了,变得合群了,学习也提高,脸上常挂上了笑容。

5.不能把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好多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也是心理障碍的问题。什么钥匙开什么锁,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疏导方法来解困忧,让他们沿着健康的心理发展,所以将单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设“心语信箱”,开展“心理咨询”,起到较好的效果。

6.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随着课题研究的实施,不断深入

,课题组成员以及相关的一些教师在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老师的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全校老师撰写了有关单亲子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共95篇,其中76篇获奖,有20篇在全国、省、州、市的刊物上,不少论文还有值得推广探索的价值。

7.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深深的感到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有的单亲学生虽经过帮辅老师不厌其烦家访,苦口婆心真诚谈心,千方百计关心帮助,为其排忧解难,抓住节日和生日的契机进行感化,有时也见成效,但有时也反复大,成效不持久,甚至有的所做的一切是徒劳。看来教育不是万能,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大,有的家长吸毒、贩毒、、、,电游室、网吧对学生的诱惑,以及色情暴力的影视片的教唆,往往学校教育一个钟头赶不上电影录像一个镜头。有的电游室、网吧老板为经济利益的驱动,不顾国家的政策法令,容留逃学的学生,整天整夜沉醉于电游室、网吧里,老板还为他们提供食宿方便。虽然公安及有关部门经常清理整顿,但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希望有关部门加大禁毒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宣传和打击力度,全社会都来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

二年多来的“结对子”帮辅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逐个集体评估,认为在被帮辅的27个单亲学生中,转变大的有10个,占37%,转变较大有3人占11.2%,转变不大(或反复大)有12人占44.4%,没有转变2人,占7.4%。

8.在单亲家庭中,也有特别关心子女健康成长的家长,他们对子女爱而不溺,严而有度,教育有方,尽力为子女创设良好健康成长的环境。他们的子女在老师教育配合下,加上学生自己面对现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也有成为品学兼优的三好生,有的还被评为市级三好生,市“十佳”少先队员。

单亲家庭子女范文篇2

[论文摘要]所谓单亲家庭,一般是指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离异,孩子只跟随其父(或母)生活,或孩子的父母均已死亡,孩子随其祖父(或祖母和其他亲属)生活,称为单亲。然而,我们这里所指的单亲,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即子女父母双方均健在,也未离异,却因父或母或双方外出打工或经商,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只由一方或其它亲属照管孩子,也把它归入单亲家庭之列。由于单亲家庭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针对此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深入地探讨,并为班主任如何作好这一工作指明了方向。

最近,一些未成年人受到社会生活不良现象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少数未成年人甚至参与吸毒、和敲诈,走上违法犯罪歧途。在这部分未成年人中,单亲家庭子女占很大比例,所以单亲家庭子女是易出现问题的隐患人群,关注这部分人群,研究这部分人群的教育,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单亲家庭,一般是指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离异,孩子只跟随其父(或母)生活,或孩子的父母均已死亡,孩子随其祖父(或祖母和其他亲属)生活,称为单亲。然而,我们这里所指的单亲,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即子女父母双方均健在,也未离异,却因父或母或双方外出打工或经商,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只由一方或其它亲属照管孩子,也把它归入单亲家庭之列。这是因为从教育孩子角度而言,仍属“单亲”范畴。所以,我们所提“单亲家庭”可以称之为“广义单亲家庭”。对此我在本班级作了调查,符合这个条件的学生居然占了班级的百分之二十四,在我们这个小集体中就存在这么多的学生。我在1995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亲家庭的学生还没有被放在特殊要求关注的地位,十年以后的今天单亲的学生越来越多,作为班主任已经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这些孩子的身上。我把这些孩子单独规划在一个表格中作了比较分析,分析出他们的共同点:不能够和其他的同学和睦相处,学习没有积极性,成绩普遍中等偏后,性格暴躁或者内向,经常说谎话,做事情容易走极端。这样的学生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往往在班级中有违犯纪律的同学就是这几个,他们对同学怀有敌意,稍微有触犯他们利益的地方,就会表现得非常激愤。作为班主任就要注意自己的工作方法。这些孩子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人生起点,失去了人格形成的源头,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要帮助他们在这个班级中找寻起点和塑造完整人格。

怎样才能做好这些孩子的工作呢?我们既是教师又是母亲,这样的一个双重身份很利于我们的工作。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到有爱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爱在教育中的重要,爱是教育的真谛。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关爱学生的心灵,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以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我现在的班级中有一名男同学,他是在一年级的下学期转到我们班级的,他的到来打乱了班级的平静。刚刚到班级没有两天,就开始和别的同学打架,当你找他问事情的原因时,他总能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可以说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一点也不好。

由于这个孩子在班级比较捣乱,很多家长都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和他玩,陈某某在班级处在比较孤立的地位,而且已经有几名家长联合起来找我,要求把这个学生清理出班级。面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和家长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孩子都还很小,都希望有一个纯净的学习环境,但是我们的社会上都不是纯净的,我们怎么能够要求班级如此呢?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适应这个环境,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缺点,但我们不应该因为他身上的缺点多,就说他是坏孩子,我们应该给这样的孩子多一份宽容,多给他一次机会,如果我们都来帮助他,我相信他一定会改掉缺点,让我们在座的各位家长和你们的孩子都伸出关爱之手……这次的家长会,陈某某的妈妈参加了,她当时就泪流满面,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老师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接下来我在班级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让班级成绩最好的学生金天和他结对子,得到了金天妈妈的全力配合。金妈妈也加入了帮助的行列,她邀请陈某某到家里参加金天的生日。当陈某某过生日的时候,我们在班上一起给陈某某唱生日祝福的歌,并准备了礼物,让他充分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鼓励学生多与他交往、谈心,激发他学习的兴趣,提高他学习的热情,在学习中形成关心和爱护他的风气。爱,如同阳光让人间充满温暖;爱,如同春风给班级带来和谐;爱能把一个班变成一个模范班;爱能把顽童变成优等生。做为一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爱的重要作用和丰富内涵。在和陈某某的相处过程中,我有很多次都想放弃,当别的老师向我告状的时候,当她把别人的眼睛刮伤的时候,当我带着被刮伤的孩子看病的时候,我真的很想放弃,但我总是问自己“他要是我的孩子怎么办?”因此,要把爱的阳光遍洒给班级每位学生。要真正做到爱生如爱子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现在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陈某某的眼睛中流露出了和他年龄相称的目光,过去的叛逆也慢慢得不在显露,而且课任老师也和我说他好了很多,每每听到这些我都十分的高兴。

单亲家庭子女范文篇3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份后进学生的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损坏公物、偷窃剐钱、野宿不归家……。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分析后,知道这些学生中大多数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据我们对全校1093名小学生家庭调查来看,属于父母离异的家庭学生有60人;在父母中有死亡的家庭学生有28人;父母因违法犯罪被劳改、劳教的家庭学生有6人;母亲被拐卖或失踪的家庭学生有6人;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学生有3人;共计103人,占全校小学生9.1%。其中,学习差的有33人,表现差的有13人。再从家庭教育看,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学生就有41人,占单亲家庭学生的40%。看来,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问题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教育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为此,特提出“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组织

(1)专家顾问指导组

何良仆(凉山州教科所理论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谌业锋(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吴大军(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蒙佐德(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2)课题实验小组:

组长:孙国祥(党支部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吴迎朝(校长、副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徐开祥(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成员:邓薇鸥(党支委员、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虞艾萍(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联福(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冉章慧(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秦红(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李金莲(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永林(班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刘和姝(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三、课题实验目标

1.以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针,有的放矢,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推广,促进后进生大面积提高。

四、实验的思路

1.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主力”的作用为动力。

要求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予,发挥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以激发学生内因作用。调动学生投入实验,解决家长认识和责任问题,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从单亲家庭典型学生到普遍的单亲家庭学生研究寻找教育规律。虽然都是单亲家庭学生,其表现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对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广,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五、研究步骤

实验定为三年(2000年4月-2003年3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前均为准备工作)

(1)启动阶段:(2000年4月-2000年9月)

从“组、学、订、访、建、联”六字上狠抓。即组建课题小组、学习教育理论、拟订课题报告、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实验档案、联系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

(2)实施阶段(2000年10月-2002年9月)

按“开、定、组、导、调、改、评、结”八字上下功夫。即召开开题会、定实验对象、组成互助组、诱导内因变化、调动家长积极性、改善教育环境、测定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评议、评价,进行阶段总结。

(3)总结、巩固阶段(2002年9月-2003年3月)按“总、彰、善、撰、审、结”六字开展结束工作。即全面总结成果、大力表彰先进、完善管理制度、撰写课题实验报告、专家评审、召开结题会。

六、实施过程

1.课题组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学习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疗治浅探》等32篇文章,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建立科研笔记,设立课题档案。

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坚持每月开展集体课题研究一次,每半年对课题研究工作作总结,并按时填写上报《课题研究报表》,落实课题研究待遇。也要求全校班主任、辅导员支持和协助课题组开展活动。

3.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先后开展过三次调查,准确地弄清单亲学生的基本情况,先后两次开展问卷调查。(一次是对全体单亲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另一次是对“结对”的帮辅对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单亲原因、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及是否家庭和睦等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心事向谁说、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级里心情愉快程度、喜欢什么、反感什么)老师教育行为(你在班上你是常受到表扬、偶尔表扬、还是批评、较少批评);教师对你的态度(是热情、一般、很凶还是说不清)老师的家访(经常来、较少来、主要来告状还是交流情况);犯错误后老师的态度(耐心讲道理、向家长告状、训斥、罚站);你对家庭有何要求?你对学校有何要求?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4.和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单亲家庭子女得到家庭的爱是残缺的,当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的成功途径,填补单亲学生残缺的爱,课题组在100多单亲的孩子中先后两批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孩子27人作帮辅对象,由课题组老师分两批同这些孩子结“对子”、交朋友。

5.举行“热爱生活”联谊活动。

为了增进了解、联络感情,在专家顾问的指导下,我们邀请了第一批结对同学及家长,于二00一年正月十四日到西昌泸山烈士陵园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题为“热爱生活”的联谊会。东城办事处书记、家长委员会主任,课题组老师和受邀的大部分学生及家长也都来了。在联欢活动上,课题组组长介绍了课题开展情况及这次活动的目的和安排后,东城办事处徐书记代表地方党委和家长委员会向家长和学生提出要求,也表示要将青少年教育问题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动员大家都来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接着以“击鼓传花”方式表演节目,讲故事、诗歌朗诵、唱歌跳舞、猜谜、谈感想……。一下把大家距离拉近了,思想也融洽了,大家玩得很开心,在《爱的奉献》歌声中结束。下来课题组老师和结对学生家长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商量共同配合教育好学生的事宜,最后还合影留念。

通过这一次活动后反响好,家长受教育深。好几个家长感慨地说,过去对孩子关心太少,而老师对孩子是这样的爱,感到很惭愧,今后要配合学校、管好自己的孩子。并到处宣传学校的这次活动感受,没有来参加的家长听说后,感到懊悔。

6.开展个案追踪活动。

自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即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和邻居),辅导学习,一起娱乐,组织活动(如节日祝贺,祝贺生日,“我能行”主题队会,排忧解难等活动),形式多样。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转变,课题老师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甚至出现了离婚的父母在老师真情感召下复婚的典型事例。针对学生成绩差,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有的因家长没时间管孩子,帮辅教师还把“结队”学生弄到家无偿的吃住,辅导他们。对待缺乏家庭爱的单亲学生组织全班同学为他们过生日。老师和同学为他们赠送节日礼品,赠送生日蛋糕,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全组成员和帮辅对象谈心达275次,家访165次,开展调查130次,写个案笔记632页。

7.该课题组也是《民族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子课题。单亲子女的很多问题也是属于心理健康障碍的问题,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说:“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因此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也是一个中心研究的议题。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素质,先后派了四批8人次参加省、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培训,请州教科所和市教科培训中心专家和市进修校心理老师到校作心理健康讲座,课题组成员也给学生举办两次心理讲座,课题组成员还举行七节心理健康观摩课。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设立“心语信箱”,到目前为止已收到和解答了学生的30多封来信,辅导教师成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的知心朋友。

8.勤写论文。课题组成员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写下了课题研究的论文56篇,其中获全国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2篇,省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州一等奖4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1篇,市一等奖1篇,获校一等奖6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4篇,共45篇,发表在全国、省、州、市刊物上共18篇。

9.经费投入。学校对课题研究予以全力支持。三年来为课题研究小组购置有关书籍和订阅学习杂志、资料,送成员参加省、州、市培训经费,开支活动费,印制开题、结题资料,建课题研究档案及课题研究津贴补助,差旅费和结题出书等共投入11934元。

七、成果及认识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实施,初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

1.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犯罪,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心理学家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故特别要尊重他们,满腔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展“我能行”的活动,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途径,课题组开展的“结对子”、“交朋友”的方法是可取的。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老师以平等、信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谈心,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有信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有一个学生父母吸毒、贩毒,母还,双双判劳改。她依靠70多岁的奶奶生活,生活十分困苦。帮辅老师带头捐款发动全班同学帮助她,并报告学校为之减免了书杂费。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她旷课到处寻找她,为她补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她坚持读完小学,考上中学。当然,对他们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他们,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4.认真做家庭工作。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很多是由于爱的残缺、教育粗暴及放任不管所造成的。如有个学生的母亲经常遭父毒打,不堪忍受而离婚,该生判归父养。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任随他饱一顿,饿一顿生活。他还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母要将他接过去管,其父又不准,于是他经常逃学,同社会上街娃伙起偷东西、看录像、打电游、在外野宿,他曾发誓说过他长大后要把他父亲杀掉。老师对他的帮助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家访、谈心、解决困难。使他也有一定转变,但不持久,反复较大。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孤僻,经常发呆。看到其他同学都有父母疼爱,而母亲为生活,做生意到处奔波使他无人管,感到自卑,常想父母要是和他生活在一起多好啊!帮辅老师通过谈心,邀请他和家长参加联谊会,多次找其父母谈该生的情况及他多么想家庭团圆的想法,使其父母认识因其离异,给孩子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也于心不忍。在老师的多次劝说、勾通、帮助下,使他们父母复婚了,使他变了,变得开朗了,变得合群了,学习也提高,脸上常挂上了笑容。

5.不能把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好多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也是心理障碍的问题。什么钥匙开什么锁,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疏导方法来解困忧,让他们沿着健康的心理发展,所以将单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设“心语信箱”,开展“心理咨询”,起到较好的效果。

6.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随着课题研究的实施,不断深入,课题组成员以及相关的一些教师在教育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老师的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全校老师撰写了有关单亲子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共95篇,其中76篇获奖,有20篇在全国、省、州、市的刊物上,不少论文还有值得推广探索的价值。

7.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深深的感到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有的单亲学生虽经过帮辅老师不厌其烦家访,苦口婆心真诚谈心,千方百计关心帮助,为其排忧解难,抓住节日和生日的契机进行感化,有时也见成效,但有时也反复大,成效不持久,甚至有的所做的一切是徒劳。看来教育不是万能,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大,有的家长吸毒、贩毒、、、,电游室、网吧对学生的诱惑,以及色情暴力的影视片的教唆,往往学校教育一个钟头赶不上电影录像一个镜头。有的电游室、网吧老板为经济利益的驱动,不顾国家的政策法令,容留逃学的学生,整天整夜沉醉于电游室、网吧里,老板还为他们提供食宿方便。虽然公安及有关部门经常清理整顿,但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希望有关部门加大禁毒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宣传和打击力度,全社会都来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

二年多来的“结对子”帮辅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逐个集体评估,认为在被帮辅的27个单亲学生中,转变大的有10个,占37%,转变较大有3人占11.2%,转变不大(或反复大)有12人占44.4%,没有转变2人,占7.4%。

8.在单亲家庭中,也有特别关心子女健康成长的家长,他们对子女爱而不溺,严而有度,教育有方,尽力为子女创设良好健康成长的环境。他们的子女在老师教育配合下,加上学生自己面对现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也有成为品学兼优的三好生,有的还被评为市级三好生,市“十佳”少先队员。

单亲家庭子女范文篇4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障碍教育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从表面意义理解,单亲家庭是指由于死亡或离异后只剩下夫妻中一方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为此可以将单亲家庭子女的概念界定为: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岁以下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家是驿站、港湾,是孩子成才的一块沃土。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二)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同时孩子这时最敏感,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三)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三)焦虑

对人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他们的监护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四)抑郁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生怕同伴知道自己父母的情况,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出极为的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经不起风雨坎坷,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映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都将产生极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

(五)妒忌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足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逆反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车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单亲家庭子女因为父母的婚变或家庭的不幸,独自与单身父(母)生活,家庭结构被破坏,亲子关系的失调加上监护人教养方式的错误,以及社会评价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孩子心理调试能力差等是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亲子关系的失调

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失调在离异单亲家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上则会产生被双亲中的一方抛弃的担心。很多离异家庭子女的监护者限制前配偶探望自己的子女,希望以此来惩罚他们,为了惩罚对方,不让对方接触孩子,谎称对方“死了”,“出国了”,对孩子隐瞒情况,造成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第二,家庭的缺损容易导致他们的监护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从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亲子关系冷淡,而作为孩子,当他们看到父(母)情绪不好时,他们也不敢贸然地与父母交流,这势必会影响亲子交往的数量和融洽程度。更为极端的是,有的监护者根本就把孩子当作“累赘”、“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来生活的绊脚石。在这样的观念下,他们轻则对孩子冷眼相对,重则对孩子拳脚相加。

第三,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孩子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应付家庭困扰带来的紧张,他们的心理调适受到家庭人际冲突的影响。另外,离异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孩子面前讲配偶的坏话,相互低毁,把孩子作为传递仇恨的工具。因此,在离异家庭中,孩子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得到的多是反面经验,他们看到的是父母之间的讨价还价和相互敌视,这种现象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的社会学习,他们也变得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不信任会扩展为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伴随着这种心理而长大的儿童,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反社会行为。

(二)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

单亲家庭中孩子父母的离散,它给人们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带来痛苦和无奈。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在较大的生活、心理和经济的压力之下,单亲子女的抚养者容易在抚养方式上走向偏颇。这种教养方式的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孩子要求很高,严教过度。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因为伴侣的死亡或自己的离婚而开始不学好,而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孩子赋予了极大的期望,相当多的离异单亲家庭的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值比双亲家庭还高,有的把全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孩子的明天,他们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前进,对孩子的教育过度关注,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便会引起严教过度,出现责备、唠叨甚至体罚等不良教育行为。另外,单身父(母)亲长期的育儿疲劳无人分担,就会使他们感到孤立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严教剥夺了儿童的尊严,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我不能干”、“我很笨”,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第二,单身母(父)亲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单亲家庭父(母)亲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真空,有的家长沉酒于自己的伤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孩子的关爱。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包袱和拖累,把孩子当作皮球那样踢来踢去,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为父母继离婚大战之后绵延冷战中的牺牲品,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把孩子遗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企业倒闭或处于半瘫痪状态,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窘迫,不得不外出谋生,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经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与监管,他们实在是缺乏心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沉迷于,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家的和谐,甚至有家长冷酷地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不求上进,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易在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下变得焦虑、抑郁,最终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及扭曲的心理。

第三,监护者心怀内疚,对孩子过度溺爱。离异单亲家庭中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补偿,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伴侣先逝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收买”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第四,监护者把孩子放在封闭的家庭中进行抚养,使孩子缺乏社会交往。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老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以免受他人欺侮;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理想”的人生航线来对孩子进行培养。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

(三)社会评价压力

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中,离婚虽然是可以理解,但毕竟是不光彩的。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儿童,必然也会在内心深处习染上这种观念,加之他们思想意识尚不成熟,不能正确地看待父母的离异,因此,家庭的缺损特别是父母离异这种人为因素的出现,对于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往往意味着突然的打击与压力,许多儿童难以承受,更无力调整和摆脱,这势必会导致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异常。

单亲家庭中孩子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孩子在同学当中被认为是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孩子为躲避这种压力,远离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其他孩子在单亲家庭子女面前议论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可能会使这些孩子触景生情,引起感伤,他人无意的谈话也会使这些敏感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孩子怕别人提爸爸(妈妈),常常躲在角落里偷偷地掉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当父母离异后,他们总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把父母的离婚当作见不得人的事,非常忌讳谈到或问到相关的话题,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这种实际存在或臆想的社会评价压力使他们为了避免伤害而慢慢从人际交往中开始退缩。他们自己给自己筑起一道心理的墙,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壳中,表面冷漠,实际上内心非常虚弱。另外,这种社会评价压力还会使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人产生怀疑,对人缺乏信任,极易导致多疑性格的形成。

(四)子女心理调试能力不强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父母离异或先逝,家庭破碎这些家庭生活的变故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巨大的、从未有过的冲击与挫折。一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应对挫折,取决于个体自身的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体面对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挫折情境的产生,对于挫折容忍力较强的子女来说,一般尚能顺利度过。而对于那些挫折容忍力较差的学生,则会为挫折情境所困扰,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同样面对家庭的缺损,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抗挫折能力不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心灵更容易受到伤害。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讲,意味着失去与父(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权利,甚至失去父(母)爱,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作用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能力的下降,甚至造成交往障碍、对人焦虑。

三、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子女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单亲子女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于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处理不好,单亲子女成长的天平就会失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能够跟随一个懂得爱、懂得关心、懂得教育的父亲(母亲)生活那算是一种幸运,如果落在被视作一种负担、一种累赘不负责任的父亲(母亲)手中,最终将会酿成恶劣的后果。

第一,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难以自拔和振作,忽视孩子的存在,无视孩子成长中的变化或粗暴抹杀孩子稚嫩的情感,这些都是做父亲或母亲自我意识的丧失。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振作着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父母要以宽容的心态立身行事,要学会对痛苦和懊恼的遗忘,遗忘有助于单亲家长身心健康,遗忘是对仇恨的释放;对悲痛的解脱;对忧虑的拒绝;对疲惫的宽慰。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必须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对孩子特别是单亲子女要做到养育并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切忌只管生活,不问其他;切忌把孩子交给长辈或学校就万事大吉,家庭教育潜移默化,需日积月累,绝不可时紧时松,更不可听之任之。要在家庭出现变故之后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在第一课堂中汲取到尽可能多的营养。

第三,不像子女隐瞒家庭变异真相。离婚父母一定要冷静理智地撂下个人恩怨,双方一致地善待孩子,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容开朗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共同合作,帮助孩子度过眼前的心理危机和暂时的困境。这需要双方协调一致,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把离婚的决定告诉他,让孩子在离婚这件事上理解父母,理解这是父母双方的情感选择。至于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告诉孩子,还要根据孩子年龄大小,个性特征,情感成熟程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只有孩子理解了家长,才能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与家长共同克服困难。如重新组织家庭,要征得孩子的理解与认同,要允许孩子定期与对方见面,接受双方种种的关爱方式(玩或送礼物等),使孩子得到完整的爱。

第四,培养单亲子女的独立性。三人世界变成两人世界,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娇惯溺爱,总觉得对不起孩子,用更多的爱来满足孩子,作为补偿,对孩子关怀备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通常单亲家长会有一种负疚心,总想为子女多付出来补偿,由于家庭缺憾而给孩子造成的某种损失或伤害。许多家长对单亲子女百般照顾,使单亲子女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依赖性较强,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因此,家长能为单亲子女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

(二)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第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把对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具体落实到班主任、科任老师、年级团总支书记头上,由他们负责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里和社会上的情况。

第二,加强爱心教育。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特别要将其中最优秀的教师派到单亲学生较多的班级去作班主任。单亲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时每日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班风良好的班级中,同学与同学的关系反映在既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同时也反映在能处理好个体间的竞争与合作上。单亲家庭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第三,用鼓励消除自卑。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班主任应帮助他们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同时,要创造良好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条件成熟的学校可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学校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成立课题组,开展单亲子女教育的专题讨论。当然,也要有专人负责,职责到位。

(三)健全社会保障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群体经济物资等方面的帮助,引导这些家庭的子女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们展示兴趣、爱好和才华创造条件和机会。

第一,重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家长学校,开设咨询电话,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到问题,能及时与社会联系。对于离异后的父母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进行子女教育培训,提高教育水平。通过影视、广播、报刊,传授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科学方法。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新颖,使其受教育于娱乐之中。

第二,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归属时,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教育,既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使离异后的子女尽可能多地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心。生活在一个吵吵闹闹的家庭中的子女是不幸的,但离婚能使孩子幸福吗?这是每个面临离异的夫妻应当慎思的问题。

第三,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街道,社区要从各方面给加强对单亲家庭的关心。生活上可通过社区互助等形式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思想上经常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潘允康,柳明:《当代中国家庭大变动》,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吴德清:《当代中国离婚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3]邓伟志、徐榕著:《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12期。

[6]张开荆:《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载《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林岚:《单亲家庭母亲及其子女成长之研究》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单亲家庭子女范文篇5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障碍教育

一、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表现

从表面意义理解,单亲家庭是指由于死亡或离异后只剩下夫妻中一方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为此可以将单亲家庭子女的概念界定为: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岁以下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家是驿站、港湾,是孩子成才的一块沃土。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二)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同时孩子这时最敏感,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三)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三)焦虑

对人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他们的监护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四)抑郁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生怕同伴知道自己父母的情况,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出极为的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经不起风雨坎坷,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映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都将产生极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

(五)妒忌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足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逆反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车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单亲家庭子女因为父母的婚变或家庭的不幸,独自与单身父(母)生活,家庭结构被破坏,亲子关系的失调加上监护人教养方式的错误,以及社会评价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孩子心理调试能力差等是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亲子关系的失调

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失调在离异单亲家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上则会产生被双亲中的一方抛弃的担心。很多离异家庭子女的监护者限制前配偶探望自己的子女,希望以此来惩罚他们,为了惩罚对方,不让对方接触孩子,谎称对方“死了”,“出国了”,对孩子隐瞒情况,造成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第二,家庭的缺损容易导致他们的监护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从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亲子关系冷淡,而作为孩子,当他们看到父(母)情绪不好时,他们也不敢贸然地与父母交流,这势必会影响亲子交往的数量和融洽程度。更为极端的是,有的监护者根本就把孩子当作“累赘”、“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来生活的绊脚石。在这样的观念下,他们轻则对孩子冷眼相对,重则对孩子拳脚相加。

第三,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孩子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应付家庭困扰带来的紧张,他们的心理调适受到家庭人际冲突的影响。另外,离异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孩子面前讲配偶的坏话,相互低毁,把孩子作为传递仇恨的工具。因此,在离异家庭中,孩子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得到的多是反面经验,他们看到的是父母之间的讨价还价和相互敌视,这种现象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的社会学习,他们也变得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不信任会扩展为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伴随着这种心理而长大的儿童,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反社会行为。

(二)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

单亲家庭中孩子父母的离散,它给人们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带来痛苦和无奈。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在较大的生活、心理和经济的压力之下,单亲子女的抚养者容易在抚养方式上走向偏颇。这种教养方式的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孩子要求很高,严教过度。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因为伴侣的死亡或自己的离婚而开始不学好,而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孩子赋予了极大的期望,相当多的离异单亲家庭的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值比双亲家庭还高,有的把全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孩子的明天,他们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前进,对孩子的教育过度关注,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便会引起严教过度,出现责备、唠叨甚至体罚等不良教育行为。另外,单身父(母)亲长期的育儿疲劳无人分担,就会使他们感到孤立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严教剥夺了儿童的尊严,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我不能干”、“我很笨”,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第二,单身母(父)亲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单亲家庭父(母)亲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真空,有的家长沉酒于自己的伤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孩子的关爱。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包袱和拖累,把孩子当作皮球那样踢来踢去,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为父母继离婚大战之后绵延冷战中的牺牲品,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把孩子遗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企业倒闭或处于半瘫痪状态,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窘迫,不得不外出谋生,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经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与监管,他们实在是缺乏心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沉迷于,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家的和谐,甚至有家长冷酷地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不求上进,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易在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下变得焦虑、抑郁,最终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及扭曲的心理。

第三,监护者心怀内疚,对孩子过度溺爱。离异单亲家庭中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补偿,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伴侣先逝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收买”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第四,监护者把孩子放在封闭的家庭中进行抚养,使孩子缺乏社会交往。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老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以免受他人欺侮;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理想”的人生航线来对孩子进行培养。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

(三)社会评价压力

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中,离婚虽然是可以理解,但毕竟是不光彩的。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儿童,必然也会在内心深处习染上这种观念,加之他们思想意识尚不成熟,不能正确地看待父母的离异,因此,家庭的缺损特别是父母离异这种人为因素的出现,对于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往往意味着突然的打击与压力,许多儿童难以承受,更无力调整和摆脱,这势必会导致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异常。

单亲家庭中孩子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孩子在同学当中被认为是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孩子为躲避这种压力,远离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其他孩子在单亲家庭子女面前议论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可能会使这些孩子触景生情,引起感伤,他人无意的谈话也会使这些敏感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孩子怕别人提爸爸(妈妈),常常躲在角落里偷偷地掉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当父母离异后,他们总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把父母的离婚当作见不得人的事,非常忌讳谈到或问到相关的话题,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这种实际存在或臆想的社会评价压力使他们为了避免伤害而慢慢从人际交往中开始退缩。他们自己给自己筑起一道心理的墙,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壳中,表面冷漠,实际上内心非常虚弱。另外,这种社会评价压力还会使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人产生怀疑,对人缺乏信任,极易导致多疑性格的形成。

(四)子女心理调试能力不强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父母离异或先逝,家庭破碎这些家庭生活的变故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巨大的、从未有过的冲击与挫折。一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应对挫折,取决于个体自身的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体面对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挫折情境的产生,对于挫折容忍力较强的子女来说,一般尚能顺利度过。而对于那些挫折容忍力较差的学生,则会为挫折情境所困扰,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同样面对家庭的缺损,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抗挫折能力不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心灵更容易受到伤害。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讲,意味着失去与父(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权利,甚至失去父(母)爱,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作用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能力的下降,甚至造成交往障碍、对人焦虑。

三、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子女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单亲子女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于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处理不好,单亲子女成长的天平就会失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能够跟随一个懂得爱、懂得关心、懂得教育的父亲(母亲)生活那算是一种幸运,如果落在被视作一种负担、一种累赘不负责任的父亲(母亲)手中,最终将会酿成恶劣的后果。

第一,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难以自拔和振作,忽视孩子的存在,无视孩子成长中的变化或粗暴抹杀孩子稚嫩的情感,这些都是做父亲或母亲自我意识的丧失。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振作着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父母要以宽容的心态立身行事,要学会对痛苦和懊恼的遗忘,遗忘有助于单亲家长身心健康,遗忘是对仇恨的释放;对悲痛的解脱;对忧虑的拒绝;对疲惫的宽慰。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必须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对孩子特别是单亲子女要做到养育并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切忌只管生活,不问其他;切忌把孩子交给长辈或学校就万事大吉,家庭教育潜移默化,需日积月累,绝不可时紧时松,更不可听之任之。要在家庭出现变故之后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在第一课堂中汲取到尽可能多的营养。

第三,不像子女隐瞒家庭变异真相。离婚父母一定要冷静理智地撂下个人恩怨,双方一致地善待孩子,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容开朗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共同合作,帮助孩子度过眼前的心理危机和暂时的困境。这需要双方协调一致,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把离婚的决定告诉他,让孩子在离婚这件事上理解父母,理解这是父母双方的情感选择。至于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告诉孩子,还要根据孩子年龄大小,个性特征,情感成熟程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只有孩子理解了家长,才能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与家长共同克服困难。如重新组织家庭,要征得孩子的理解与认同,要允许孩子定期与对方见面,接受双方种种的关爱方式(玩或送礼物等),使孩子得到完整的爱。

第四,培养单亲子女的独立性。三人世界变成两人世界,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娇惯溺爱,总觉得对不起孩子,用更多的爱来满足孩子,作为补偿,对孩子关怀备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通常单亲家长会有一种负疚心,总想为子女多付出来补偿,由于家庭缺憾而给孩子造成的某种损失或伤害。许多家长对单亲子女百般照顾,使单亲子女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依赖性较强,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因此,家长能为单亲子女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

(二)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第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把对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具体落实到班主任、科任老师、年级团总支书记头上,由他们负责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里和社会上的情况。

第二,加强爱心教育。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特别要将其中最优秀的教师派到单亲学生较多的班级去作班主任。单亲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时每日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班风良好的班级中,同学与同学的关系反映在既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同时也反映在能处理好个体间的竞争与合作上。单亲家庭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第三,用鼓励消除自卑。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班主任应帮助他们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同时,要创造良好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条件成熟的学校可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学校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成立课题组,开展单亲子女教育的专题讨论。当然,也要有专人负责,职责到位。

(三)健全社会保障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群体经济物资等方面的帮助,引导这些家庭的子女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们展示兴趣、爱好和才华创造条件和机会。

第一,重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家长学校,开设咨询电话,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到问题,能及时与社会联系。对于离异后的父母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进行子女教育培训,提高教育水平。通过影视、广播、报刊,传授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科学方法。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新颖,使其受教育于娱乐之中。

第二,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归属时,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教育,既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使离异后的子女尽可能多地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心。生活在一个吵吵闹闹的家庭中的子女是不幸的,但离婚能使孩子幸福吗?这是每个面临离异的夫妻应当慎思的问题。

第三,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街道,社区要从各方面给加强对单亲家庭的关心。生活上可通过社区互助等形式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思想上经常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潘允康,柳明:《当代中国家庭大变动》,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吴德清:《当代中国离婚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3]邓伟志、徐榕著:《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12期。

[6]张开荆:《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载《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林岚:《单亲家庭母亲及其子女成长之研究》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单亲家庭子女范文篇6

从表面意义理解,单亲家庭是指由于死亡或离异后只剩下夫妻中一方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为此可以将单亲家庭子女的概念界定为: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岁以下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组成的家庭。家是驿站、港湾,是孩子成才的一块沃土。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而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就如同鸟失去一翼,车失去一轮,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自闭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感到自己处境已大不如前,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而且因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抑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损和父母的离异,认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二)自卑

由于一直生活在完整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环境。孩子的心理没有成熟,他无法去体会父母们的生活,无法理解父母们的苦衷,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特别是看到同伴们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最容易想到自己过去的生活。而现在是今非昔比,心中的悲伤、失落使得他们产生忧郁和自卑的心理,孩子们找不到自己的快乐,看不到自己的快乐在那里,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悲伤中。同时孩子这时最敏感,面对同伴们和社会的关怀,他们会过于在意,甚至发生误解,长而久之,他们将从人群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从而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三)自责

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作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自我轻蔑,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在别人笑自己的时候,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三)焦虑

对人焦虑是调查与他人接触时,对困难和失败的预感程度的指标。单亲家庭子女在他们父母亲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他们的监护人由于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绪失调,极易把这种情绪带到与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胆中,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应付家庭破碎后的家庭关系,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敏感,结交伙伴时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被人说了什么总是不开心,在对人关系上具有退缩、焦虑的特点。

(四)抑郁

因为父母的分裂,必然带来家庭的硝烟或冷战,孩子长期生活在压抑的空间,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撒气、泄愤的出气筒,孩子成天处在恐惧和担忧中,没有安全感,时刻担心、害怕家庭战争的爆发,会使自己体无完肤。这样长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对同伴永远保持距离,生怕同伴知道自己父母的情况,对别人的关心表现出极为的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经不起风雨坎坷,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映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敌对情绪很大,单亲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由于压抑太久,一旦爆发出来,能量也就越大,极易产生极端行为。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都将产生极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

(五)妒忌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这些正足每个孩子所渴望的。由于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僧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能够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逆反

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也渴望车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二、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单亲家庭子女因为父母的婚变或家庭的不幸,独自与单身父(母)生活,家庭结构被破坏,亲子关系的失调加上监护人教养方式的错误,以及社会评价对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孩子心理调试能力差等是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亲子关系的失调

单亲家庭中亲子关系失调在离异单亲家庭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种异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上则会产生被双亲中的一方抛弃的担心。很多离异家庭子女的监护者限制前配偶探望自己的子女,希望以此来惩罚他们,为了惩罚对方,不让对方接触孩子,谎称对方“死了”,“出国了”,对孩子隐瞒情况,造成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

第二,家庭的缺损容易导致他们的监护者或者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从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亲子关系冷淡,而作为孩子,当他们看到父(母)情绪不好时,他们也不敢贸然地与父母交流,这势必会影响亲子交往的数量和融洽程度。更为极端的是,有的监护者根本就把孩子当作“累赘”、“包袱”,把孩子看作自己未来生活的绊脚石。在这样的观念下,他们轻则对孩子冷眼相对,重则对孩子拳脚相加。

第三,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孩子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应付家庭困扰带来的紧张,他们的心理调适受到家庭人际冲突的影响。另外,离异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孩子面前讲配偶的坏话,相互低毁,把孩子作为传递仇恨的工具。因此,在离异家庭中,孩子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得到的多是反面经验,他们看到的是父母之间的讨价还价和相互敌视,这种现象容易使孩子产生不良的社会学习,他们也变得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不信任会扩展为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伴随着这种心理而长大的儿童,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反社会行为。

(二)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

单亲家庭中孩子父母的离散,它给人们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带来痛苦和无奈。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在较大的生活、心理和经济的压力之下,单亲子女的抚养者容易在抚养方式上走向偏颇。这种教养方式的偏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孩子要求很高,严教过度。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因为伴侣的死亡或自己的离婚而开始不学好,而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孩子赋予了极大的期望,相当多的离异单亲家庭的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值比双亲家庭还高,有的把全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自己节衣缩食,忍辱负重,寄希望于孩子的明天,他们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前进,对孩子的教育过度关注,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合,便会引起严教过度,出现责备、唠叨甚至体罚等不良教育行为。另外,单身父(母)亲长期的育儿疲劳无人分担,就会使他们感到孤立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严教剥夺了儿童的尊严,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我不能干”、“我很笨”,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第二,单身母(父)亲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单亲家庭父(母)亲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真空,有的家长沉酒于自己的伤痛而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孩子的关爱。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包袱和拖累,把孩子当作皮球那样踢来踢去,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为父母继离婚大战之后绵延冷战中的牺牲品,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把孩子遗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许多企业倒闭或处于半瘫痪状态,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窘迫,不得不外出谋生,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经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与监管,他们实在是缺乏心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沉迷于,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家的和谐,甚至有家长冷酷地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不求上进,更为重要的是,孩子易在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下变得焦虑、抑郁,最终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及扭曲的心理。

第三,监护者心怀内疚,对孩子过度溺爱。离异单亲家庭中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补偿,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伴侣先逝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收买”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第四,监护者把孩子放在封闭的家庭中进行抚养,使孩子缺乏社会交往。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老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以免受他人欺侮;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理想”的人生航线来对孩子进行培养。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

(三)社会评价压力

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中,离婚虽然是可以理解,但毕竟是不光彩的。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儿童,必然也会在内心深处习染上这种观念,加之他们思想意识尚不成熟,不能正确地看待父母的离异,因此,家庭的缺损特别是父母离异这种人为因素的出现,对于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往往意味着突然的打击与压力,许多儿童难以承受,更无力调整和摆脱,这势必会导致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异常。

单亲家庭中孩子在精神上往往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孩子在同学当中被认为是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孩子为躲避这种压力,远离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其他孩子在单亲家庭子女面前议论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可能会使这些孩子触景生情,引起感伤,他人无意的谈话也会使这些敏感的心灵受到伤害:有的孩子怕别人提爸爸(妈妈),常常躲在角落里偷偷地掉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痛苦。当父母离异后,他们总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把父母的离婚当作见不得人的事,非常忌讳谈到或问到相关的话题,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这种实际存在或臆想的社会评价压力使他们为了避免伤害而慢慢从人际交往中开始退缩。他们自己给自己筑起一道心理的墙,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壳中,表面冷漠,实际上内心非常虚弱。另外,这种社会评价压力还会使单亲家庭的学生对人产生怀疑,对人缺乏信任,极易导致多疑性格的形成。

(四)子女心理调试能力不强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父母离异或先逝,家庭破碎这些家庭生活的变故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巨大的、从未有过的冲击与挫折。一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应对挫折,取决于个体自身的挫折容忍力。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体面对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挫折情境的产生,对于挫折容忍力较强的子女来说,一般尚能顺利度过。而对于那些挫折容忍力较差的学生,则会为挫折情境所困扰,如果没有合理的引导,就很容易导致心理的失衡。同样面对家庭的缺损,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抗挫折能力不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的阅历还相当贫乏,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心灵更容易受到伤害。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讲,意味着失去与父(母)亲在一起生活的权利,甚至失去父(母)爱,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怨恨感。这些消极的情感必将作用于孩子与他人的交往,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能力的下降,甚至造成交往障碍、对人焦虑。

三、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单亲子女每天都要接触的环境,单亲子女处于这三者相结合的成长环境中,三者对于其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这三者的关系有一个处理不好,单亲子女成长的天平就会失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在所难免。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子女身心健康发展。

(一)重视单亲家庭教育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能够跟随一个懂得爱、懂得关心、懂得教育的父亲(母亲)生活那算是一种幸运,如果落在被视作一种负担、一种累赘不负责任的父亲(母亲)手中,最终将会酿成恶劣的后果。

第一,父母要重新拾回生活的信心。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难以自拔和振作,忽视孩子的存在,无视孩子成长中的变化或粗暴抹杀孩子稚嫩的情感,这些都是做父亲或母亲自我意识的丧失。家长应坦然而勇敢地对待现实,振作着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父母要以宽容的心态立身行事,要学会对痛苦和懊恼的遗忘,遗忘有助于单亲家长身心健康,遗忘是对仇恨的释放;对悲痛的解脱;对忧虑的拒绝;对疲惫的宽慰。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必须承担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不容忽视的。对孩子特别是单亲子女要做到养育并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注意教育孩子,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交往,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正确引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明辨是非、善恶。切忌只管生活,不问其他;切忌把孩子交给长辈或学校就万事大吉,家庭教育潜移默化,需日积月累,绝不可时紧时松,更不可听之任之。要在家庭出现变故之后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孩子在第一课堂中汲取到尽可能多的营养。

第三,不像子女隐瞒家庭变异真相。离婚父母一定要冷静理智地撂下个人恩怨,双方一致地善待孩子,以博大的胸怀和宽容开朗的心态去面对孩子,共同合作,帮助孩子度过眼前的心理危机和暂时的困境。这需要双方协调一致,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把离婚的决定告诉他,让孩子在离婚这件事上理解父母,理解这是父母双方的情感选择。至于在什么时间,用什么方式告诉孩子,还要根据孩子年龄大小,个性特征,情感成熟程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只有孩子理解了家长,才能面对现实,承担责任,与家长共同克服困难。如重新组织家庭,要征得孩子的理解与认同,要允许孩子定期与对方见面,接受双方种种的关爱方式(玩或送礼物等),使孩子得到完整的爱。

第四,培养单亲子女的独立性。三人世界变成两人世界,家长更容易对孩子娇惯溺爱,总觉得对不起孩子,用更多的爱来满足孩子,作为补偿,对孩子关怀备至,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性格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通常单亲家长会有一种负疚心,总想为子女多付出来补偿,由于家庭缺憾而给孩子造成的某种损失或伤害。许多家长对单亲子女百般照顾,使单亲子女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依赖性较强,孩子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其后果是单亲子女一旦离开家长,便不知道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困苦和挫折。因此,家长能为单亲子女做的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能独立生活的人。

(二)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有它自己有利的条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关,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利用的教育渠道广泛,方法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第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就开始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人头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了解、跟踪,并详加记载。把对每个单亲家庭学生的帮助与教育具体落实到班主任、科任老师、年级团总支书记头上,由他们负责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的关照,行为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单亲家庭学生在家里和社会上的情况。

第二,加强爱心教育。选派充满爱心、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有较强的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特别要将其中最优秀的教师派到单亲学生较多的班级去作班主任。单亲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时每日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班风良好的班级中,同学与同学的关系反映在既能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同时也反映在能处理好个体间的竞争与合作上。单亲家庭学生如果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班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的特别幸运。

第三,用鼓励消除自卑。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班主任应帮助他们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同时,要创造良好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单亲家庭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条件成熟的学校可成立课题组进行研究。学校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成立课题组,开展单亲子女教育的专题讨论。当然,也要有专人负责,职责到位。

(三)健全社会保障

社会应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舆论宣传,让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来关心、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调动社会资源,给予单亲群体经济物资等方面的帮助,引导这些家庭的子女参加集体活动,为他们展示兴趣、爱好和才华创造条件和机会。

第一,重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设立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机构,设立家长学校,开设咨询电话,使单亲家庭的子女遇到问题,能及时与社会联系。对于离异后的父母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进行子女教育培训,提高教育水平。通过影视、广播、报刊,传授教育单亲家庭子女的科学方法。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新颖,使其受教育于娱乐之中。

第二,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归属时,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教育,既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使离异后的子女尽可能多地得到双亲的照顾和关心。生活在一个吵吵闹闹的家庭中的子女是不幸的,但离婚能使孩子幸福吗?这是每个面临离异的夫妻应当慎思的问题。

第三,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街道,社区要从各方面给加强对单亲家庭的关心。生活上可通过社区互助等形式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思想上经常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老师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参考文献:

[1]潘允康,柳明:《当代中国家庭大变动》,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吴德清:《当代中国离婚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文物出版社,1994年版。

[3]邓伟志、徐榕著:《家庭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沈崇麟、杨善华:《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5]罗尚荣、李晓红:《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载《社科纵横》,2006年第12期。

[6]张开荆:《单亲家庭青少年不良情绪的成因分析及对策》载《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7]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载《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林岚:《单亲家庭母亲及其子女成长之研究》载《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常艳春:《离异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的不利影响》载《家庭与家教》,2004年第4期。

[10]王凤栋、张慧琴:《单亲家庭子女的个性、行为特征与教育》载《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单亲家庭子女范文篇7

[论文摘要]所谓单亲家庭,一般是指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离异,孩子只跟随其父(或母)生活,或孩子的父母均已死亡,孩子随其祖父(或祖母和其他亲属)生活,称为单亲。然而,我们这里所指的单亲,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即子女父母双方均健在,也未离异,却因父或母或双方外出打工或经商,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只由一方或其它亲属照管孩子,也把它归入单亲家庭之列。由于单亲家庭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针对此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深入地探讨,并为班主任如何作好这一工作指明了方向。

最近,一些未成年人受到社会生活不良现象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和错位;少数未成年人甚至参与吸毒、和敲诈,走上违法犯罪歧途。在这部分未成年人中,单亲家庭子女占很大比例,所以单亲家庭子女是易出现问题的隐患人群,关注这部分人群,研究这部分人群的教育,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单亲家庭,一般是指孩子的父母其中一方因死亡或离异,孩子只跟随其父(或母)生活,或孩子的父母均已死亡,孩子随其祖父(或祖母和其他亲属)生活,称为单亲。然而,我们这里所指的单亲,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即子女父母双方均健在,也未离异,却因父或母或双方外出打工或经商,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只由一方或其它亲属照管孩子,也把它归入单亲家庭之列。这是因为从教育孩子角度而言,仍属“单亲”范畴。所以,我们所提“单亲家庭”可以称之为“广义单亲家庭”。对此我在本班级作了调查,符合这个条件的学生居然占了班级的百分之二十四,在我们这个小集体中就存在这么多的学生。我在1995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单亲家庭的学生还没有被放在特殊要求关注的地位,十年以后的今天单亲的学生越来越多,作为班主任已经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这些孩子的身上。我把这些孩子单独规划在一个表格中作了比较分析,分析出他们的共同点:不能够和其他的同学和睦相处,学习没有积极性,成绩普遍中等偏后,性格暴躁或者内向,经常说谎话,做事情容易走极端。这样的学生增加了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往往在班级中有违犯纪律的同学就是这几个,他们对同学怀有敌意,稍微有触犯他们利益的地方,就会表现得非常激愤。作为班主任就要注意自己的工作方法。这些孩子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人生起点,失去了人格形成的源头,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要帮助他们在这个班级中找寻起点和塑造完整人格。

怎样才能做好这些孩子的工作呢?我们既是教师又是母亲,这样的一个双重身份很利于我们的工作。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首先要做到有爱心。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爱在教育中的重要,爱是教育的真谛。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关爱学生的心灵,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以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我现在的班级中有一名男同学,他是在一年级的下学期转到我们班级的,他的到来打乱了班级的平静。刚刚到班级没有两天,就开始和别的同学打架,当你找他问事情的原因时,他总能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可以说他给我留下的印象一点也不好。

由于这个孩子在班级比较捣乱,很多家长都告诉自己的孩子不要和他玩,陈某某在班级处在比较孤立的地位,而且已经有几名家长联合起来找我,要求把这个学生清理出班级。面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开家长会的机会,和家长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孩子都还很小,都希望有一个纯净的学习环境,但是我们的社会上都不是纯净的,我们怎么能够要求班级如此呢?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适应这个环境,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缺点,但我们不应该因为他身上的缺点多,就说他是坏孩子,我们应该给这样的孩子多一份宽容,多给他一次机会,如果我们都来帮助他,我相信他一定会改掉缺点,让我们在座的各位家长和你们的孩子都伸出关爱之手……这次的家长会,陈某某的妈妈参加了,她当时就泪流满面,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老师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接下来我在班级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让班级成绩最好的学生金天和他结对子,得到了金天妈妈的全力配合。金妈妈也加入了帮助的行列,她邀请陈某某到家里参加金天的生日。当陈某某过生日的时候,我们在班上一起给陈某某唱生日祝福的歌,并准备了礼物,让他充分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鼓励学生多与他交往、谈心,激发他学习的兴趣,提高他学习的热情,在学习中形成关心和爱护他的风气。爱,如同阳光让人间充满温暖;爱,如同春风给班级带来和谐;爱能把一个班变成一个模范班;爱能把顽童变成优等生。做为一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爱的重要作用和丰富内涵。在和陈某某的相处过程中,我有很多次都想放弃,当别的老师向我告状的时候,当她把别人的眼睛刮伤的时候,当我带着被刮伤的孩子看病的时候,我真的很想放弃,但我总是问自己“他要是我的孩子怎么办?”因此,要把爱的阳光遍洒给班级每位学生。要真正做到爱生如爱子其实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现在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陈某某的眼睛中流露出了和他年龄相称的目光,过去的叛逆也慢慢得不在显露,而且课任老师也和我说他好了很多,每每听到这些我都十分的高兴。

单亲家庭子女范文篇8

关键词:单亲家庭;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空间;经济;情感

TheSocialWork’sInterventionintheSingleParentFamily’EconomyandEmotion

Abstract:UndertheimpactoftheMarketEconomy,appearanceandgrowthofSingle-parentfamiliesinChina''''shasbecomeanunavoidablefact.Asasocialvulnerablegroup,Single-parentfamiliesinruralwerepaidmoreattentionto.Single-parentfamilies`economyinruralareverydifficult,butthesupportisverylimited.Singleparentsconfrontedalotofemotionalconfusionbutcannotbesolvedonthemselves.Atthesametime,theycannotobtainthehelpofindividualsororganizations.Governmenthasprovidedsomesupportsforpoorsingle-parentfamilies,buttheyarenotenough.Ruralcommunitiesinhelpingsingle-parentfamiliesarealmostablank.Overall,Single-parentfamilieshavebeenfacingsignificantfinancialandemotionaldifficulties,butundertheexistingconditions,therearenosubstantialhelpinruralareas.Socialworkinterventioninsingle-parentfamiliesintheruralcommunitymaybeaneffectivewayofresolvingtheirdifficultiesandproblems.

Keywords:Singleparentfamily;socialwork;intervention;economy;emotion

前言

单亲家庭的日益增长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离婚、死亡、分居、未婚怀孕、遗弃等都在形成一个又一个由母亲或父亲和孩子组成的单亲家庭。许多西欧国家和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单亲家庭所占比例增长的现象,尽管在增长时间、比率、总体水平、离婚与配偶死亡和未婚单身父(母)的比例等方面各国情况各有差异。[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家庭和婚姻观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离婚率迅速上升。作为家庭小型化趋势代表的核心家庭出现裂变,直接导致了单亲家庭户数的增多,由单亲家庭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现有的资料以及调查发现,单亲家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单亲家庭大多数没有经济来源,经济收入很低;由于经济上的压力,长期的生活紧张,导致单亲家长的心理压力加剧。他们感到彷徨无助、无所适从。由于缺少另一半,他们在情感方面倍感孤独,既无法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也无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社会舆论对单亲家庭的影响多是来自道德方面的责难,不论是什么原因造成单亲家庭,舆论的眼光总是带着歧视。

由此,处于转型中的中国农村社会,边缘化的农村单亲家庭的经济和情感现状如何?其中,专业社会工作有没有介入的空间?如何将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观、工作原则和方法等与中国本土的价值观和工作原则相结合,探讨并构建本土化的农村单亲家庭扶助模式?这些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一、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对单亲家庭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单亲家庭的概念、现状、类型、成因、单亲家庭面临的困难与困扰、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单亲家庭的社会支持,单亲家庭对子女成长的影响等方面。在我国,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安琪通过对940个不同结构家庭的定量分析,认为单亲家庭常受到不公正待遇而处于社会边缘,应该给予他们社会政策关注和社区服务援助,完善生活保障和经济援助制度,健全法律制度。[2]郭砾(2002)研究了女户主单亲家庭的社会支持问题,认为应该构建一个社会支持网,由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组成。从加强有关立法、政府制定救助政策、发挥社区组织、民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构建倡导性别平等的文化环境几方面来支持女户主单亲家庭。[3]而陈钟林、房新枝谈了社会工作对单亲家庭子女的抚养模式的介入,论证了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有学者讲到单亲家庭的社会支持问题,主要从国家立法、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亲属关系的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4]香港的一些非政府社区组织如香港单亲协会强调同伴支持和单亲家庭的互助;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以生活教育作为服务理念,主要以教育的手段提升单亲父母的独立自主观念。[5]

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专业,专业社会工作自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内地以来,其发展无论从理论资源还是从实践经验上来看都显得相当薄弱。在过去多年对专业社会工作的推介和研究中,学界大多关注的是它的本质属性和专业特征,以及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和发展条件,对一些具体领域中的实际社会工作研究和关注的很不够。笔者所搜集到的仅有的几篇将单亲家庭与社会工作联系起来进行的理论或实践经验研究的文章中,将专业社会工作与农村单亲家庭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文章几乎没有。

因此,本文拟将农村单亲家庭在经济和情感方面的问题与专业社会工作联系起来进行探索研究,探寻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所面临的问题的空间并进而探讨专业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个案概况

本文选取我国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西平镇西平乡作为研究个案。该乡地处三台县西部边缘,地貌为浅丘,凯江穿境而过。该乡下辖10个村,居民2000余户,其中单亲家庭60余户,人口1万余人,耕地1万余亩。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是因为该乡经济发展水平中等,传统色彩比较浓厚,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而且研究者曾经在该地生活较长时间,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接近访谈对象,而且可以通过其他途径验证访谈对象所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选取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运用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围绕单亲家庭的经济情况(包括经济来源及数额、经济支出方向及数额、经济来源是否够生活所需等)、情感状况(包括作为单身心理压力、未来的家庭发展方向、与孩子的关系、与异性交往方面等)以及单亲家庭在遇到困难时的帮助网络(包括在遇到困难时主要寻求的帮助对象、心理倾诉对象、民间组织或机构的关注情况、政府机构的关注情况等)与研究对象进行了交谈。

通过熟人介绍,查阅了X乡近几年的人口档案资料,结果显示该乡单亲家庭中80%以上是女户主单亲家庭,所以在确定访谈对象时以女户主单亲家庭为主,而这其中又属离婚和丧偶的单亲家庭居多。根据研究者对该乡单亲家庭总体情况的了解,选取其中10户单亲家庭的户主作为访谈对象,以获取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见表1)

表1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个案号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住状况职业类型

1女31离婚与女共居农民

2女44丧偶与子女分居农民

3男40丧偶与子分居个体经营者

4女35离婚与子共居农民

5女37丧偶与子女共居农民

6女27未婚与女共居个体经营者

7女35离婚与子共居农民

8女53丧偶与子女分居农民

9女35丧偶与子共居农民

10女34离婚与子女共居农民

(三)资料的处理

对于所收集的访谈资料,采取编码、分类等定性分析的方法加以处理。具体的编码方案如下:首先是类别编码:以每类问题的汉语拼音缩写来表示。如JJ代表单亲家庭经济上的困难;用QG代表单亲家长情感上的困惑;用ZF代表政府介入单亲家庭的帮扶。其次是个案编码。以英文CASE的第一个字母C表示个案,以数字表示序号,如个案C1,个案C2,依次类推。再次是话题编码。每个问题分别用A、B、C、D表示。编码示例:如JJ—C1—A表示在单亲家庭经济上存在很大困难,而获得的支持极为有限的现状上个案1对话题A的回答或观点。

三、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的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也不管是母单亲还是父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和家庭类型的特殊性,使得单亲家庭常常面临诸多的困难与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其自身无法解决的。目前,农村单亲家庭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与问题的途径有哪些?其效果如何?如果现有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无法妥善解决单亲家庭所面临的困难,是否能够引入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

(一)单亲家庭经济上存在很大困难,而获得的支持极为有限,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空间

由于单亲家庭是一个不完整的家庭,是一个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家庭,家中缺少了一个劳动力,缺少了一个经济来源,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单亲家庭的经济显得十分困难。而单亲家庭的特殊性(或离婚、或丧偶、或分居、或未婚生子)导致了社会舆论对单亲家庭的一些偏见,造成了对单亲家庭经济困难的社会支持非常微弱,他们的亲属、他们的原配偶和他们的朋友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根本就不给予帮助,或帮助力量十分微弱。一些社会性的帮扶组织在农村的发展不力或者不完善,尚未形成对农村单亲家庭的帮扶。

1.单亲家庭经济十分困难

单亲家庭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经济问题。在访谈中,笔者发现,90%以上的单亲家庭生活都很困难,尤其是单亲妇女家庭。在当地,单亲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此外没有别的经济来源。较低的经济收入对单亲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丈夫前年病逝,留下上初中的儿子以及七十多岁的母亲,丈夫生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而且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不少外债,丈夫在的时候我靠在外面打工挣钱,每个月有1000元左右的收入,丈夫去世后在家务农,照看婆婆和儿子,断掉了收入来源,儿子面临辍学的危机。”JJ-C6-A1)

“家里用钱的人多,我要看病,儿子要交学费,还有一个婆婆要供养,好在婆婆身体还算健康,家里面每周吃一次肉,而且基本上只买肥肉,那相对便宜,并且能够炼油,留着慢慢吃,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而我们家的营养实在跟不上,真的很对不起他们。”(JJ-C6-A2)

2.单亲家庭亲属支持微弱

单亲妇女虽然大多与娘家保持着联系,但她们的娘家支持系统十分微弱,甚至根本不能够提供任何工具性支持,所以单亲妇女们也只能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独自承受着由于经济窘迫带来的巨大压力。

“当经济上周转不开的时候,就向亲戚朋友寻求帮助,不过他们不是借口推辞就是给几十块钱打发了事,而贷款数额有限,利息又高,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只好自己咬着牙,努力解决。”(JJ-C1-A1)

3.原配偶及其家庭的支持不力

单亲家庭的原配偶及其家庭仍然是单亲家庭的重要支持力量,但单亲妇女从原配偶家庭获得支持的程度,受到单亲妇女自身性格、原配偶家庭对原儿媳妇的接纳认可程度及原配偶家庭在传统观念上对继承人(儿孙)的性别认同或偏向等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单亲妇女从原配偶那儿获得支持的程度则主要取决于婚姻时间的长短、婚姻期间夫妻的感情状况、离婚的原因以及当初原配偶对离婚的态度等等。因而单亲妇女从原配偶以及原配偶家庭那里获得的支持存在很大变数,他们提供的支持极其微弱。

“我生的是个女儿,他和他们家的人都感到愤怒,就别指望从他们那里得到哪怕一丁点帮助。”(JJ-C1-A2)

4.朋友支持有限

单亲家长都有各自的社交范围,都有一群朋友,他们在一起劳动,一起娱乐,这些人可以给单亲家长一些帮助。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宽裕,他们也要顾及自己的家,因此他们在经济方面能给予单亲家庭的支持也非常有限。

“经济上有困难的时候自己解决,不过他们自己也并不富裕,而且,他们还有一家人,也要过日子,况且也不能老是麻烦人家,因此还是自己咬牙挺下来吧。”(JJ-C7-B1)

5.缺乏组织进行帮扶

一些社会性帮扶组织只是出现在城里,囿于经济和地理等众多因素,在农村地区还很少出现。而民政部门资金和人手都十分有限,他们要面对更多的弱势群体,诸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对单亲家庭这样一个较为新兴的弱势群体还缺少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尚未形成对单亲家庭的有效帮助。

“没有什么组织帮助过我们,还有什么组织可以帮忙吗?”(JJ-C4-B2)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单亲家庭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自身无法解决,而亲属支持、原配偶及其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十分微弱,又缺乏帮扶性组织的帮助。这样,就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二)单亲家长面临很多自身无法解决的情感困惑,又得不到个人或组织的帮助,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空间

1.单亲家长面临很多情感困惑

单亲家长面临的情感困惑是多方面的。由于经济上的压力,长期的生活紧张,导致单亲家长的心理压力加剧。他们感到彷徨无助、无所适从,感到茫然、困惑和忧伤。由于缺少另一半,他们在情感方面倍感孤独,既无法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也无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虽然在性观念上,中国社会持越来越开放的态度,但是对于单亲家长来说,寻求婚外的性生活需求,依然面临不小的压力。

“心里有什么委屈的事就憋在心理,向别人说是会让人笑话的。”(QG-C4-B2)

“作为单身感到很孤僻、无奈、痛苦、后悔甚至有些自卑、愤世。”(QG-C5-A2)

单亲妇女如果是丧偶也还罢了,如果是因为离婚而成为了单亲妇女,则常常成为失败婚姻的后果承担者。无论婚姻破裂的原因是什么,单亲妇女都可能被指责为“素质能力低”“没有女人味”“笼不住丈夫的心”等等。单亲妇女与社会各部门各环节打交道,比如单位、学校、邻里等,常常遭受指责与歧视,受到心理的伤害,甚至受到性骚扰,与人交往存有恐惧。自古以来“寡妇门前是非多”,而且也确实有想占便宜者。有些单亲妇女提醒自己尽量少接触男性,省得招惹是非。更有一些单亲妇女因遭受前夫的欺骗、遗弃,得出“男人不可信”的结论,放弃与异性的交往。

“小女儿很听话,就是偶尔要爸爸,孩子他父亲一走了之,我感到既气愤又难过,受到男人的欺骗和遗弃,现在的男人没一个好男人,我讨厌和异性交往。”(QG-C5-A2)

2.缺乏倾诉对象

在被访问的单亲家庭中许多单亲家长由于担心受到歧视,在遇到困难时,不愿向他人倾诉,生怕自己的处境被人知道,有时还显示出对别人的不信任感;别人越是主动帮助,他们越是戒备森严。而一些负性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单亲家长重建自我的能力,妨碍他们积极地面对自我、面对现实,不能积极地处理和寻求生活中的各种转机。因而需要为单亲家长找一个情感倾诉的对象,解开他们心中的郁结,敞开他们的心扉,去做一个正常的人。

“心里有话就自言自语,没有倾诉的对象。”(QG-C5-B2)

3.缺乏心理咨询组织

心理咨询是专业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借助各种符号系统(语词的、非语词的)帮助当事人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重建人格并达到自强自立的过程。心理咨询是一种关注心灵的科学和艺术,其方法是通过建设性的交谈而建立起一种平等的自助关系。而在农村,囿于经济和文化环境,心理咨询机构尚未建立,或者已经建立但没有足够的宣传,接受心理咨询的村民寥寥无几。而单亲家庭作为一个独特的弱势群体,更需要一种心理咨询,但是心理咨询机构在农村的缺乏却无法为单亲家庭的情感困惑排忧解难。

“也没有什么心理咨询人员或组织,我们对这个不了解,也不会很信任。”(QG-C5-B2)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单亲家长都受到许多情感上的折磨:心理、精神方面的压抑感、无奈、无助、自卑、孤独、后悔、恐惧、痛苦、寂寞等等,这些情感上的折磨大多是来自传统道德方面的责难,而他们又没办法缓解这种情况,心理有话只能烂在肚子里面,找不到人倾诉,也没有心理咨询的人员或组织对他们进行帮助。这样,单亲家庭情感上的困惑也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空间。“社会工作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和‘助人自助’,他强调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处境化的,并因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地调试及寻求其适切的定位。”[6]

(三)政府有介入单亲家庭帮扶的意识,但有心无力,而社区帮扶几近空白,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空间

1.相关法律的欠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一章第七条和第八条规定:“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应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维护妇女权益的工作”。“对保障妇女合法权益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给子表彰和奖励”。这是目前对单亲家庭妇女权益保障所能找到的依据。

但因单亲妇女的教育水平、观念及对政府、社团的福利设施缺乏认识,当遇到困难时,会倾向于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中找寻支持。这一普遍态度,妨碍了单亲妇女寻求社会服务机构作适时的协助,降低了单亲妇女所能获得更大和更多支持的可能。

另外,目前国内并没有针对单亲家庭妇女的专门法律政策,并且己有的妇女维权制度过于笼统,也多是“文本制度”,具体如何操作实施尚不明确。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制度存在滞后性,所谓“维权”都是“事后关注”。

2.政府有介入农村单亲家庭的意识,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调查中发现,该乡对极少数家庭特别贫困的农户,政府每个月都会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但是农村贫困人口多,这样平均下来每户人所得的资助就非常少,而单亲家庭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得到的资助就相对更少了。但政府已有介入农村单亲家庭的意识,但由于资金的不足,所能提供的实质性帮助非常有限。

“村长前几天来过家里,要帮助申请困难户,每个月有30元的资助,感谢村长,感谢政府。”(ZF-C2-B4)

“政府每月给30元生活补贴,虽然数目很小,但有总比没有强,过年的时候也能来看我们,带来两包白糖和一张历画。”(ZF-C6-B4)

“政府和村委会从来就不会关心我们家的事。”(ZF-C1-B4)

3.社区帮扶几近空白

社区的作用是通过新的服务形式,缓和社会不安的情况,协助社会中的团体或个人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而农村社区地域范围广,人口多,资金少,农村人口又普遍不富裕,邻里间的帮助只能局限在农活上,面对单亲家庭经济上的困难,他们也显得无能为力。从而现有的社区帮扶作用很难体现在对单亲家庭经济困难的根本性帮扶上面。

“村里也没有关心过,更不会有什么帮助。”(ZF-C5-B2)

以上资料显示,政府只是对极少数特困的单亲家庭有所帮助,而且力度十分有限。说明政府有介入单亲家庭帮扶的意识,但是还没有对单亲家庭形成足够的重视,而且给予解决的困难有限,显得有心无力。而社区的帮扶几近空白,有待进一步挖掘其潜力。因此,专业社会工作也就有了介入的空间。

综上,处于转型中的中国农村社会,单亲家庭经济上面临很大困难,而获得的支持极为有限,单亲家长情感上面临很大的困惑,没有办法自己解决,又得不到个人或组织的帮助,政府帮扶单亲家庭有这个意识但是力量有限,而农村社区对单亲家庭的帮扶几近空白,因此,农村单亲家庭所面临经济和情感的困难急需得到帮助。“可以说,社会工作是充分考虑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体性,运用仅可能有效的方法帮助受助人满足其需要、摆脱困境的活动和过程”。[7]农村社会对单亲家庭的帮扶需求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专业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单亲家庭的帮扶

上文中,笔者在对农村单亲家庭现状进行铺陈的基础上,分析并发现:在农村单亲家庭帮扶问题上,专业社会工作拥有与实际的社会工作相比也具有其独特的专业价值和意义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专业社会工作具有一整套专业的知识体系,因而在实务上与实际的社会工作相比也具有其独特的专业价值和意义。因此,作为一项初探性研究,以下笔者拟将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理论与中国本土的实际相结合,就专业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帮扶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

社会工作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和“助人自助”,他强调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处境化的,并因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地调试及寻求其适切的定位。[8]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换句话说,社会工作是以受助人的需要为中心,以科学的助人技巧为手段,以达到助人的有效性。[9]社会工作是以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性、人权、民主和个人自由等为价值观。社会工作的直接的助人方法是个案、小组和社区。社会工作理论上强调能力的建设和意识的提升,强调以案主为中心,注重过程目标的达成。[10]

(二)本土化的农村单亲家庭帮扶模式——社区和单亲家庭互助小组共同作用的介入方式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所有非西方国家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热点话题。社会工作之所以成为一个专业学科,为世界各国从业人员所接受,是因为社会工作方法和职业认同具有普遍性。[11]但是,由于社会工作产生于西方白人文化背景之中,而且西方的专业社会工作以城市为中心,因此就存在一个本土化的问题。鉴于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社区和单亲家庭互助小组共同作用的本土化的农村单亲家庭帮扶模式。

1.为什么要发展单亲家庭互助小组

发展单亲家庭互助小组主要是为了解决单亲家庭情感上的困惑。

社会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团体经验,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以及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团体工作的对象包括由健康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以及有疾病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12]小组工作有以下功能:影响个人发生转变,社会控制,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和再社会化。[13]小组工作方法是建立在社会个体之间是相互需要的理念基础上的;小组工作的目的是个人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功能的完善。该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女工、老年人、成人教育、失业的工人等方面的实践中。[14]笔者以为该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方法,对于有效解决中国农村单亲家庭帮扶所面临的问题,有较强的可行性;此外,在实地调查过程中,笔者明显地感觉到中国农村单亲家庭帮扶处于一种无权感和无控制感的状态,同时,为将小组工作这一从西方引进的工作手法置于中国文化背景中使其更具有中国特色,容易为中国农村单亲所接受。笔者将中国民间互助的优良传统放进单亲家庭小组工作过程中,提出发展单亲家庭互助小组。

单亲家长都受到了许多来自传统道德方面的责难的折磨:心理、精神方面的压抑感、无奈、无助、自卑、孤独、后悔、恐惧、痛苦、寂寞等等。在平时,他们没办法缓解这种情况,心理有话只能烂在肚子里面,找不到人倾诉。在小组社会工作者的指引下,在单亲家庭互助小组的这个组织里,鼓励单亲们说出自己的声音,并从与其他单亲的分享中获取经验。由于每一位参加者几乎有相同的经历,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和感受,容易理解各自的内心世界。同时大家可以彼此交流自己克服困难的经验,相互促进。例如,在单亲小组中鼓励单亲间相互交流或讨论诸如如何改善与子女关系、如何进行自我调节等话题,分享他们的故事,分享他们的人生。

在小组过程中,通过集体的力量使单亲父(母)自身处境重新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升,释放潜在的能力。放下包袱,奔向新生命。相信自己,相信单亲家庭互助小组,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要让他们自己相信他们自己是能够创造单亲家庭的幸福的。

通过单亲家庭小组活动,使单亲们肯定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付出,发现并欣赏自己的优点,这是一个对自己权利、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相信自己的能力,对自己树立起信心。

在单亲家庭小组工作中,单亲家庭之间还可以建立一种互助和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并敢于联合起来向社会提出自己的要求和需要。比如,可以动员农村单亲家庭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起草要求书,希望政府考虑农村单亲家庭的经济困难;希望政府考虑采取措施控制舆论,扭转人们对单亲家庭的一些不好的看法等等。这是一个产生评判性思维以及付诸于行动的过程。

此外,中国一直有民间互助的优良传统,“远亲不如近邻”是中国农村社区中十分信奉的一句话;而且,由于农村社区同质性强,农村单亲家庭之间一般都有大致相同的经历,容易找到共同的兴趣和话题。因此,可以说互助小组融理解、集体主义思想、互惠的观念于一体,应该可以在农村单亲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感情生活中发挥直接的作用。

2.为什么要发挥社区的作用

发挥社区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解决单亲家庭经济上的困难。

社区的作用是通过新的服务形式,缓和社会不安的情况,协助社会中的团体或个人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社区可以培养社区居民的凝聚力,尤其是农村社区,虽然农村社区在地域上牵涉很广,但是村民之间流动频繁,交往甚密,而且他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很强。[15]社区的主要功能有:一、社会参与功能,促进社区内人们相互往来与互动,并提高社区价值整合,二、社会互助功能,使社区的一群人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支援。[16]

着重社区组织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发展。充分开发利用社区现有条件和潜在资源,扩展以单亲家庭妇女群体为主要对象的服务项目。运用社区灵活性、贴近群众等特殊优势,在帮助单亲家庭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社区可代为照看单亲家庭的子女或者老人,鼓励单亲家庭户主出去创业或者就业。例如在镇上贩卖一些蔬菜或水果,做一些小生意,在农忙的时候在家务农,在农闲的时候出去打工;辅助单亲家庭户主学一些小手艺,例如编织麻袋,编织篾类用品,既可以增加收入,又不会误了农活。

另外,社区可以依靠当地的条件,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既发展了自己,又可以带动一大批人富裕起来。这是治本的办法,单亲家庭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当然也就可以摆脱经济的困窘。从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有不少单亲家庭是没有收入来源的,在社区的大力扶植下,单亲家庭可以增加收入来源,提高生活水平。

在社区里,积极倡导、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清理消除文化思想领域中特别是传媒宣传中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反对宣扬封建传统道德和诱导女性形成依附人格的倾向,清除那些宣传强化角色定型、扭曲女性形象的作品,应为单亲女性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因此,笔者提出:在中国,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帮扶,必须要发挥社区的作用,在农村社区这个大范围下,更有利于开展社会工作。

综上,笔者以为,社区与单亲家庭互助小组共同发挥作用,不仅能够积极发掘农村单亲家庭的潜力、特长,发挥单亲间的互助功能;而且对于专业社会工作在农村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可以大大减少专业社会工作开展的难度,是提高我国农村单亲家庭生活品质的非常急需而又切实可行的策略。

五、结语

本文以四川省绵阳市X乡单亲家庭现状为个案,指出单亲家庭经济上存在很大困难,而获得的支持极为有限,单亲家长情感上有很大的困惑,没有办法自己解决,又得不到个人或组织的帮助,政府帮扶单亲家庭有这个意识但是力量有限,而农村社区对单亲家庭的帮扶几近空白,因此,农村单亲家庭经济和情感困难的帮扶是目前农村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以为,这正是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为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契机。同时,作为一项初探性研究,本文也尝试构建本土化的农村单亲家庭帮扶模式,提出社区与单亲家庭互助小组共同发挥作用的介入策略,并认为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的方法来介入农村单亲家庭帮扶,以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是一个非常急需而又切实可行的策略。

本研究是研究者对这个领域的一次初步探索,无论是研究的贡献还是不足,笔者都希望它能够从质性的视角为社会工作介入中国农村单亲家庭帮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意见和一个讨论文本,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1998(3):12.

[2]徐安琪.单亲弱势群体的社会援助[J].江苏社会科学,2003(3):72.

[3]郭砾.女户主单亲家庭的社会支持问题[J].学习与探索,2002(6):47-48.

[4]陈钟林、房新枝.单亲家庭子女的抚养模式与社会工作介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56.

[5]左鹏.单亲家庭大学生社会支持问题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8-41.

[6]陈丽云.社会网络与社会工作[J].社会福利,2003(3):23.

[7]周伟文.透视单亲家庭¬¬------一个跨文化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0(9):57.

[8]LibertadGonzalez.TheeffectofbenefitsonsinglemotherhoodinEurope[J].LabourEconomics,2006,(5):10.

[9]颜农秋.珠三角单亲家庭存在的问题及社会对策[J].人口研究,2004(11):37.

[10]李婵.社会学视野下的单亲家庭[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5):12.

[11]Midgley,James.ProfessionalImperialism:SocialWorkintheThirdWorld[M].London:Heinemann,1983:36.

[12]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21.

[1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72.

[14]MarleneG.Cooper,JoanGranucciLesser.临床社会工作实务[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174-179.

单亲家庭子女范文篇9

关键词:单亲班主任品德教育

目前,我国农村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单亲家庭,这是一个令人棘手的社会问题,且有随经济发展而愈发严重的趋势。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有这样的体会:在品德缺陷孩子中,单亲家庭学生比重大,问题多。品德缺陷是指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有攻击、冲动行为,扰乱集体、说谎、逃学,学习上有困难等等。这些行为不是暂时的、偶然的,需要长期矫正。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儿童行为调查研究所的调查,中学生有不良品德行为者占20%,从我对几位学生品德行为的调查发现,在品德缺陷儿童中,单亲家庭学生占有60%以上。

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征有共性也有个性,据我对所教学生的分析大致有下述4种差异:

1.女孩跟母亲生活,家中缺少男性,许多本应由父亲承担的事情,都要由母女完成。因此,生长在这种环境的女孩子胆子大,行为无抵赖,厉害,并善于指挥别人。

2.男孩跟母亲生活,母亲一般视儿子为掌上明珠,尽全力保护。这类男孩子胆子小,貌似脾气大,不可一世,但外强中干,隐藏着怯懦,且不能吃苦,有小公子哥味道。

3.女孩子跟父亲生活,生活懒散,没规律,如果遇上父亲经济宽裕,便总想在经济上弥补孩子的遗憾,但久而久之,便使这类女孩子养成不拘小节,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

4.男孩子跟父亲生活,个人卫生差,爱到室外活动,游手好闲,多数父亲忙着第二次组建家庭,顾不过来教育照顾孩子,也不回避孩子,这类孩子易早恋。

班主任在对待单亲家庭学生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班主任应重视情感在首先教育中的地位与价值

单亲家庭子女身上毛病多一些,受的表扬少批评多。他们往往对周围人有一种对立情绪,沉默回避或粗暴无礼地对待老师和同学,在这种情况下,对这种学生训斥或说教常常无济于事,情感教育则可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在进行情感教育时,首先要求教师提高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洞察能力,班主任只有把心交给学生,学生才能把心交给班主任,才能达到心理交融,完成教育任务。情感教育用得好可起到情通理达作用,但必须注意不能把情感教育混同迁就学生错误,对学生的宽严都应智谋,宽是爱,严也是爱,关键是要用好“宽”“严”这个情感教育双刃剑。我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子不和家长讲实话,我带着真情实感反复对她进行多种方式的帮助教育,她不但讲了实话,还有了转变。另一单亲家庭男生劳动非常娇气,我想方设法严格要求他,使他从劳动中受锻炼,取得了进步。

二、主动请单亲家长配合工作

单亲家庭学生的一些不良品质是多方面环境影响,通过学生内心活动产生的,是外因起作用的结果。我们做学生的工作,不可忽视与家庭教育的联系,认真做好每一次家访和来访,认真把握住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每个契机。

单亲家长教育孩子困难多,他们既是父亲,又是母亲,两个人的事一人做。对这些家长,老师应同情、理解、关心他们,取得家长信任,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达到默契,促成家庭教育好的氛围形成。有一个学生,母亲因车祸去世,其父精神萎靡,对孩子很少关心,致使孩子自由散漫,花钱如流水,穿衣不适时令,基于过去我与家长关系融洽,当我提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这位家长受到震动,他打起精神立即行动,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孩子的行为有改变。总之学校主动与家庭协调配合工作,可以改善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环境,为他们健康成长多铺一条路。

三、在集体活动中温暖单亲家庭学生的心

人怕孤独,单亲家庭学生,如水中行船少了一支桨,产生不平衡感,班主任应尽量在学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温暖他们的心,让他们坐上班集体这艘几十人划的大船,找到更大平衡。公务员之家

单亲家庭子女范文篇1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单亲家庭;幼儿;幼儿教育

所谓单亲家庭幼儿教育,是指在离婚、分居或丧偶等造成的只有父亲或母亲的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主要由幼儿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等承担。其主要特点是:在家庭中进行、非定时性、个别性、随意性、偶然性和无定规性等。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幼儿社会教育有所不同,幼儿社会教育主要在收托3岁以上幼儿的幼儿园里进行,其主要特点是:由教师承担,集体性、定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等表现〔1〕。

一、单亲家庭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儿教育环境是由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和幼儿社会教育环境共同构成,而在单亲家庭中,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给一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致使一些幼儿的性格容易产生偏差。

(一)幼儿的性格出现缺陷

在单亲家庭中,因为家庭角色的不完整,所以很难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的人因为草率结婚而没有家庭责任感,孩子尚且年幼却要离婚,甚至为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经常争吵,给孩子的幼小心灵蒙上一层阴影。案例1:瑶瑶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父母无法一起生活下去了,离婚前不断争吵瑶瑶的抚养权问题。妈妈想瑶瑶跟在自己的身边。而爸爸想瑶瑶跟着奶奶,奶奶有更多的时间照顾她。有一次放学,妈妈和奶奶同时来接瑶瑶,两个人都要抢着接瑶瑶回家,把瑶瑶一个人拉扯在中间,瑶瑶满脸的委屈和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见状,连忙走过去抱住瑶瑶,并告诉瑶瑶的奶奶和妈妈不要当着瑶瑶的面吵架,有什么事情私底下好好地商量,说完老师便带着瑶瑶去玩游戏。如此反复争吵,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瑶瑶一段时间跟着妈妈,一段时间跟着爸爸。在我国,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这无疑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时无法接受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便感到闷闷不乐,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孩子变得自卑,孤僻,甚至可能变得自闭。一些人在离婚之前总是不停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孩子成天生活在恐惧和忧虑之中,没有安全感。还有的单亲家庭的幼儿往往容易给自己设限,认为父母婚姻的失败是自己造成的,将一切的不如意都归因于自己的不好,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内疚、自责、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

幼儿问题行为是指那些和普通幼儿的一般行为相比所表现出的过度、不足或不恰当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问题行为可称为“不正常行为”。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致使一些幼儿的问题行为愈发突出,并成为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的幼儿缺乏父母完整的爱,缺乏安全感和父母的正确指导,容易产生盲目性的行为。据调查,幼儿的问题行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社会性行为问题:表现为好打架,爱争吵,扰乱别人,嫉妒,不能与别的幼儿友好相处,好炫耀,爱吹牛,有破坏性行为等。

2.个性和情绪问题:表现为任性、自私、固执、娇气等,且女孩多于男孩。

3.生活卫生习惯问题:表现为睡眠、吃饭困难以及不讲卫生、不准时入园等。

4.学习问题: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言语障碍,学习无信心,阅读困难等〔2〕。单亲家庭幼儿的问题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和不良的家庭氛围所引起。父母离异或者是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将使幼儿变得脆弱而敏感,单亲父母由于自身的烦恼易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者为了弥补孩子,便溺爱孩子,从而易诱导幼儿问题行为产生。而家庭的不良心理与生活氛围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多动不安、孤僻焦虑等行为及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三)幼儿的性别角色出现混淆

单亲家庭中的幼儿由于长期与父亲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其性格慢慢地便会倾向于父亲或者母亲的性格。父亲往往呈现勇敢、坚强、果断的形象,喜欢带着孩子做一些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而母亲则往往感情细腻、做事认真、性格温柔。男孩如果没有父亲的影响,而完全在母亲的呵护下成长,往往缺乏阳刚之气,在会表现出懦弱、胆小、依赖性强等性格特征。女孩如果缺少母亲的爱护,在生活中处处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容易养成大大咧咧的性格,缺乏女性的细腻、温柔之美。

(四)幼儿的学习出现障碍

幼儿学习障碍指幼儿在获得或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及算术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困难,与幼儿的智力发育、遗传因素、脑器质性损伤、躯体疾病、精神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3〕。在单亲家庭中,除了部分幼儿可能是由于先天疾病造成智力等其他方面的障碍以外,大部分幼儿出现学习障碍同样是由于单亲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或者是幼儿缺乏母亲或者父亲的关心与爱护。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更容易出现极端,有些父母的教养方式专制,便会使幼儿对学习产生焦虑或反抗情绪,而有些单亲父母过分的放任则会使幼儿变得愈加任性顽劣,以至我行我素。单亲家庭的家庭关系不完整、不和睦,常常使幼儿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温暖而使学习出现障碍。

(五)父母溺爱幼儿

溺爱指过度的宠爱、迁就、姑息子女的态度,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爱〔4〕。在单亲家庭中,为了弥补婚姻失败带给孩子的伤害,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往往更加疼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因为宠爱孩子,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事事包办代替,结果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丧失自信。有的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过分注意孩子,处处以孩子为中心,给予孩子特殊照顾。还有的单亲家庭的父母轻易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以至使孩子养成骄横、任性的性格。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它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任务,它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5〕。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育应该关注三个主题:一是关注幼儿的积极情绪体验,强调对幼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这一层面主要包括了自豪感、兴趣与喜悦三个方面;二是关注幼儿的正向人格特质,强调培养幼儿“乐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格特质,这一层面包含了责任、乐观和毅力三个方面;三是关注幼儿的积极他人关系,强调培养幼儿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等组织系统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关怀、合作与感恩三个方面。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单亲家庭幼儿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保障单亲家庭幼儿接受良好的教育。积极的组织系统既包括建立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积极的社会大系统,也包括健康美满的家庭、和谐的社区、高效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小系统,这些系统的建立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们的建立将有利于幼儿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形成〔6〕。因此,国家应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明确父母责任,为单亲家庭孩子从小接受正常的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应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对个别困难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予物质上的保障,让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再因为物质的匮乏而失学、犯罪。同时,社会也要高度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建立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解决单亲家庭无能力管教子女的问题,单亲家庭中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2.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家园共育。良好的园内氛围有助于单亲家庭的幼儿与环境对话;使幼儿感到轻松和愉悦,为幼儿树立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幼儿园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让单亲家庭的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要求单亲父母以身作则,远离不良言行,实行积极的教育教养方式,为幼儿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幼儿园应为孩子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园内环境,帮助幼儿尽快摆脱心理阴影,让幼儿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从而建立起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

3.教师应积极主动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对待单亲家庭的幼儿,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正向的人格特质。通过在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喜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教师应投入真挚的感情,进行角色替补,从而减少幼儿的问题行为,使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质。幼儿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慈爱的心,给予单亲家庭的幼儿以父亲或母亲般的呵护,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坚毅品格、责任意识和乐观活泼的人生态度,从而为幼儿树立起正向的人格特质。此外,教师还应不断鼓励单亲家庭幼儿融入团体,多与同伴一起游戏和交流,培养幼儿关心同伴,懂得感恩的品格,帮助幼儿建构起积极的他人关系。

4.家长应营造积极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到正确关爱幼儿。首先,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尽力弥补缺失,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单亲家庭既已形成,单亲家庭孩子的监护人应当在短期的抑郁、消沉、悲痛之后,尽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勇敢面对生活,以坚强和乐观的态度去影响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乐观豁达的一面,避免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阴影。其次,正确关爱孩子,做到不偏不倚,避免溺爱孩子〔7〕。家长要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鼓励孩子;用爱的行为影响孩子,为孩子树立榜样;用爱的意志磨炼孩子,为孩子树立自信。同时,爱孩子也要有原则,不能一味迁就孩子,对于孩子的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拒绝”。最后,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正确引导孩子,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避免畸形教育的出现。良好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单亲父母应与家人和睦相处,避免争吵,并给予孩子充分的爱。

作者:林南强 单位: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梁志燊,霍力岩.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9.

〔2〕邹娅,范文坚.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2(7).

〔3〕郑名.离异家庭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10).

〔4〕魏燕.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3).

〔5〕(爱尔兰)AlanCarr.积极心理学〔M〕.丁丹,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