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教育问题十篇

时间:2023-12-05 17:32:56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篇1

关键词:单亲家庭 学前儿童 教育

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也叫离散家庭或缺损家庭。单亲家庭的大量出现,对于离婚的夫妻双方或一方而言,可能是一种解脱,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同一片天空下,幸福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由于缺少了父亲或者母亲的关心、疼爱,而使心理受到影响。许多研究证明,单亲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1.对性格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学前儿童往往生活在消极的家庭中,气氛压抑,缺少父亲或母亲的疼爱,容易形成性格孤僻、偏激、焦虑等性格特点,会使其形成对人很冷淡。之前生活在完整和睦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生活。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无法去体会父母离婚的原因,会认为他们不爱自己了、不要自己了,自己是多余的,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自己不会排解,一旦受到影响,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特别是看到其他小朋友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就会想到以前自己也这么快乐过,现在的生活很痛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性格会像父亲,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的性格会像母亲,这对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对身体心理的影响

对幼儿的教育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孩子与父母要多接触、多沟通,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单亲家庭的经济收入会减少,生活水平会逐渐降低,父亲或母亲会很忙,营养会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吸收得少,影响其健康发育。由于父母离异,孩子不得不被迫放弃以往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生活,只能选择双亲中的一个,从此组成单亲家庭,这种由内到外的改变,会使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依恋造成伤害,所以单亲家庭往往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经历父母的争吵,家里压抑,气氛不和谐,长期以来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开始怀疑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好,使幼儿开始困惑、迷茫,当这种不良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缓解时,严重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单亲家庭使学前儿童的心理受到创伤,对父亲或母亲态度蛮横,不亲切,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很多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不准离婚后的一方探视,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看见其他小朋友在父母面前玩耍,他们会更加伤心,加之其他小朋友的耻笑,会让他们的心里更加恐惧与别人交流,与小朋友的关系处得不好,有的会讨厌父母,并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对自己太残忍,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态度。

4.对学习的影响

单亲家庭必然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影响,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并且单亲家庭的家长为生活奔波,生活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管教学前儿童,他们无约无束任意地玩闹,导致学习成绩差,认为父母不疼爱自己,学习没有用,长期下去就会不学习,学习成绩下滑,以至辍学。

二 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孩子要求过严

有些家长把生活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过严,孩子心理压力大,且相当多的单亲家庭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比双亲家庭高,有的把全部心思花在孩子身上,自己节俭,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干预,一旦孩子的各种行为方式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便会引起不满,出现责备等不良行为。另外,单亲家庭家长长期的过度疲劳,会使他们感到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自尊,限制其自由发展,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2.对孩子监管不力

单亲家庭父(母)亲在生活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

管理的缺陷,有的家长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他们的关爱。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遗弃他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或倒闭,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得不打工,对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的家庭,甚至有家长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压抑,最终影响其健康成长和生活。

3.对孩子过度溺爱

单身父亲、母亲因其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为了弥补,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给予正常的管教。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妥让、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不健全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存在自私、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4.孩子缺乏社会交往

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其出门,以免被别人欺负,过度地保护;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目标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 单亲家庭学前儿童教育的对策

1.从实际出发,不要期望过高

单亲家庭的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活着的精神力量,对孩子的希望过高,自己节省,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有些孩子不能适应,就向反的方面发展,希望父亲或母亲能注意自己,以减少压力;另有一些孩子想为了不让父亲或母亲失望,长期过度的学习,表现自己,一旦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便有可能走向崩溃。单亲家庭的家长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要求要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同时不要事事自己做决定,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2.加大对孩子的监管

单亲家庭的父母比较忙,但也一定要关注孩子,对孩子要有责任感,不要生活有压力、心情不好,就对孩子发脾气或是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身边,不要把孩子当成包袱,要加大对孩子的关爱;同时要加大对孩子的监管,有些家长会组建新的家庭,有的孩子会心情不好,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进行沟通、劝解,而且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中的作用、位置。

3.不要溺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许多单亲家长害怕孩子不安全、出事故。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家长包办一切,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孩子的活动,造成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生活中的困难,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对此,单亲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不要事事都为孩子做,有些事要让孩子自己做,培养其独立的生活习惯。

4.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单亲父母不要限制孩子自由的活动,要尽量给孩子创造参与社会的机会,单亲子女虽然受到社会的偏见的情况已不多,但家庭的不完整总是让孩子们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要尤其关注,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到社会中去,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家长要帮助孩子,给予指导,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更要主动地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3)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篇2

【关键词】职业学校;单亲家庭 教育思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多年的教学教育工作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在校的表现如何,跟他的家庭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提高。2012年9月,笔者在任教的学校作了一个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共有204个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家庭的残缺,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认真研究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了解他们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帮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重大课程。

一、单亲家庭学生定义

单亲家庭,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著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

二、对单亲家庭学生家庭教育的思考

家是温暖的港湾,一个健全和谐的家庭,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单亲家庭学生年纪尚小,生活阅历不深,心智不成熟,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看到同学们有健全的家,有父母双亲的爱,自己的处境,却是困难与痛苦,就像一个泄气的气球,不良心理表现随之出现,进而导致消极行为的出现。

由于一些单亲家庭教育的偏差,更加促单亲家庭学生的极端表现,笔者作为一线教师,观察归纳出单亲家庭教育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过份溺爱型。许多单亲家庭的家长普遍都认为,由于家庭的破裂,歉疚了孩子,出于补偿的心理,对孩子百依百顺,本以来无私的付出去唤起孩子的感恩,认真做人。但事实上,却事与愿违。通常会因为父母的过度满足,孩子只会知道他得到的是理所当然的,只会不断的索取,最终形成其以我为中心,不尊重和体谅别人,不懂得换位思考,没责任感,不会感恩。

(2)放任自流型。现在很多人对待婚姻是“一见终情、婚了、一怒之下、离了”,离婚后,子女成为一个包袱,谁也不愿承担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其放任自流,孩子像一只流浪猫、流浪狗、孩子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人生失去了目标、生活失去了希望、学习失去了动力,从而自暴自弃。

三、对单亲家庭学生学校教育的思考

由于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家丑不可外传。”所以许多单亲家庭家长不向学校、教师主动反映情况,更加上教师沉重的教学教育任务。所以不到学生出现异常行为,教师难以了解到学生家庭的情况。使教育工作处于被动,往往事态严重时,再作教育跟进,学生基本上就难以转化、挽救。

作为教师对待单亲家庭学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师应主动了解单亲家庭学生,了解学生可从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既可从当事人了解情况,也可以从同学当中了解情况。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开始摸底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途径获取信息,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成长档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习惯、心理特点和行为规范做好跟踪教育并详细记录。

(2)教师应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了去理解这些孩子,“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 面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教师切忌工作方法的简单粗暴,应以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感召力深入到这类特殊学生当中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及困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教师的人格包容学生,促使其认识自身的错误,我们对待单亲家庭学生应不放弃、不抛弃。当你尊重了学生,与他们平等相处,学生必然会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就水到渠成。

(3)教师应营造充满温馨的集体氛围。我们教师不可帮单亲家庭学生复原完整的家,但我们可以通过大集体的力量弥留他们的情感需要。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在群体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比单独对这个人进行性格培养更为有效,能使孤僻的性格日渐活泼、开朗。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为单亲家庭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充满温馨的集体氛围,让他们感受温暖,感受生活快乐、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篇3

关键词:单亲;教育;关爱

单亲家庭是指由父母某一方与孩子组成的家庭。导致单亲家庭的原因主要有离婚或丧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非婚生子女也成为单亲家庭的一员。单亲家庭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国近年来也有上升趋势。目前我所带的班级42个孩子中,单亲家庭孩子的就有6人之多,占班级学生中人数的七分之一。在实际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儿童期容易出现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单亲家庭的儿童在青春期,更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并可能出现人格障碍,这将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单亲子女暴露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项崭新而紧迫的任务。

从教育的角度看,相亲相爱的父母,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小学生的正常教育、健康的心理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良好因素。反之,没有完整稳固家庭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容易产生偏差,思想行为上也就会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一、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双方相互推卸,谁也不愿用心教育孩子,结果造成孩子成绩的下降和价值观的偏废,甚至误入歧途

(二)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没时间没精力教育孩子、陪伴孩子,待问题严重时才追悔不已

(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四)部分家长教育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

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对教育不服,自然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在群体中,容易与人发生矛盾,不够友善,不善于与人交流,动则大打出手。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小孩百依百顺,过度溺爱,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二、单亲家庭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单亲家庭,不论从什么角度来讲,都是属于有缺憾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成员会遇到的问题,如情感的创伤、经济的负担、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前夫或者前妻关系的处理以及孩子的教育等,而在这一系列问题中孩子所受到的心理伤害和调适是最棘手的。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压力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往往因享受不到充分的家庭温暖,或因社会的某种偏见,或因其家庭的经济原因等因素,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好的习惯。

三、如何解决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

(一)用爱心唤起孩子的自信心

1.时时刻刻地关爱孩子,及时引导和帮助,合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人们每时每刻都有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共同关注孩子,及时了解他们的合理需求。

2.及时抓住孩子的闪光点。闪光点即一个人的长处和优点。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单亲家庭的孩子也不例外,当他们在学习上有闪光点时,家长和教师则要及时地捕获,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呵护。对单亲家庭孩子应该多一分鼓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关爱,少一分冷漠。

3.善于发现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做好事情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善于发现并及时引导孩子的兴趣,并适时地把这一兴趣迁移到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的轨道上来,这样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培养学生独立坚强的人格

1.让孩子学会正确地面对挫折。

2.留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我的班级有一个单亲学生,他跟爷爷、奶奶和父亲一起生活,母亲生下他就离开了家,至今从未看过孩子一次。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而父亲本人的性格也是沉默不语型的,无法给予孩子细致的关爱。孩子奶奶是一个朴实的家庭妇女,遗憾的是,爷爷奶奶都没读过书,这样,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享受不到三口之家的天伦之乐,也得不到像其他孩子一样的家庭温暖。因此,他的心灵深处受到了重创,心理上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这些孩子在烦恼中成长,在痛苦中学习。他们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产生了悲观情绪、性格孤僻、缺乏乐观、对同学嫉妒、不友好、虚荣心强等负面心理。作为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对孩子的遭遇感到十分惋惜和同情,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需要做的是点亮他们心头的灯,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是理所当然的。所以,我经常和孩子聊天,走进他的心,关心他,爱护他,尽自己一切所能去帮助他,时常自己掏腰包给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当我们之间已经形成一种牢固的互信关系的时候,我告诉他,可以把我当做他的妈妈,我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他更多的关爱。慢慢的孩子喜欢和我分享他开心的事,他与同学相处时遇到的困难,他也会将他的小心事告诉我,问我应该做何处理。通过一年的相处和陪伴,这个孩子和同学的相处也融洽很多,消极心理慢慢消退。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平常事情也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要多注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就应及时主动找孩子谈心,及时进行疏导。有的问题一下子解决不了,要进行更多的分析,考虑妥善的解决措施。

3.扩大孩子接触面。离异家庭的孩子父母都应摆正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位置,不但应该尽量让孩子与父母同时团聚,使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还要让孩子尽量多与其他长辈接触,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家长的同事也是交往对象。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4.正确对待孩子的过错。由于家庭的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正确指导,同时由于破裂家庭给他们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致使他们丧失了生活与学习的信心,形成了消极的思想,在行为上具有较多的异常极端表现。家长教育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结果孩子对教育不服,自然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从而在群体中,容易与人发生矛盾,不够友善,不善于与人交流,动则大打出手。这些孩子往往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从而明知故犯,不容易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评价,对班级中的学生影响极坏。

对这类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教师要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都要使出来。特别是要拿出真心与他交流,这样一来,学生会慢慢地被老师的诚意所感动,和老师做朋友,他就会把他心里真实的想法告诉我,我才可以针对孩子所犯的错误“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坚持下来,孩子也慢慢地改变很多。

班级里面有一个小男孩,长得很帅气大方,也很聪明可爱;不足之处是行为粗暴,“君子动口不动手。”来校的第一天,就遭到很多小朋友的投诉,他动手打了很多小朋友,原因也很简单“他抢别人的橡皮,同学不给,所以打了人家;他想玩滑梯,前面有排队的小朋友,他就把人家推倒……”由于他的行为和班级里其他孩子相比,略有异常,通过和他的家长沟通得知,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没有工作,母子依靠父亲的赡养费生活,母亲希望孩子可以成才,但文化程度不高,过于急躁没有耐心。孩子的一点小过错,她对孩子都是大打出手,并不与孩子交流应该如何改正。久而久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学习与人交流的机会,性格变得粗暴、自私,和同学无法正常相处。经过多次沟通,把孩子妈妈当朋友,设身处地为她和孩子着想,不抛弃不放弃。慢慢的,孩子接受了我,喜欢我,听我话,对老师有敬畏之心,对同学有友爱之情。回首改变他的这一年,道路充满艰辛,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孩子有了飞跃性的进步。

孩子虽小,但也都有着上进心和自尊心。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们要细致入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对于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要反复抓,抓反复。由于家庭缺乏温暖和正确的引导,这类孩子进步的过程一定是充满了反复,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孩子反复的现象,不要因为他反复了、后退了,就灰心、气馁,应当认识到这是情理之中的事。进退皆在自己理解之中,便容易控制自己的理智与感情,在反复中帮助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当然,想要帮助这些单亲孩子真正地走出“心理健康”的阴影,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协作,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篇4

【论文摘 要】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更是安全的、快乐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单亲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的家庭结构出现于社会之中,由于离婚率增加、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家庭教育使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面对生活,调整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其尽快达到平衡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也叫离散家庭或缺损家庭。单亲家庭的大量出现,对于离婚的夫妻双方或一方而言,可能是一种解脱,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同一片天空下,幸福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由于缺少了父亲或者母亲的关心、疼爱,而使心理受到影响。许多研究证明,单亲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1.对性格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学前儿童往往生活在消极的家庭中,气氛压抑,缺少父亲或母亲的疼爱,容易形成性格孤僻、偏激、焦虑等性格特点,会使其形成对人很冷淡。之前生活在完整和睦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生活。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无法去体会父母离婚的原因,会认为他们不爱自己了、不要自己了,自己是多余的,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自己不会排解,一旦受到影响,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特别是看到其他小朋友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就会想到以前自己也这么快乐过,现在的生活很痛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性格会像父亲,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的性格会像母亲,这对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对身体心理的影响

对幼儿的教育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孩子与父母要多接触、多沟通,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单亲家庭的经济收入会减少,生活水平会逐渐降低,父亲或母亲会很忙,营养会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吸收得少,影响其健康发育。由于父母离异,孩子不得不被迫放弃以往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生活,只能选择双亲中的一个,从此组成单亲家庭,这种由内到外的改变,会使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依恋造成伤害,所以单亲家庭往往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经历父母的争吵,家里压抑,气氛不和谐,长期以来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开始怀疑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好,使幼儿开始困惑、迷茫,当这种不良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缓解时,严重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单亲家庭使学前儿童的心理受到创伤,对父亲或母亲态度蛮横,不亲切,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很多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不准离婚后的一方探视,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看见其他小朋友在父母面前玩耍,他们会更加伤心,加之其他小朋友的耻笑,会让他们的心里更加恐惧与别人交流,与小朋友的关系处得不好,有的会讨厌父母,并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对自己太残忍,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态度。

4.对学习的影响

单亲家庭必然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影响,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并且单亲家庭的家长为生活奔波,生活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管教学前儿童,他们无约无束任意地玩闹,导致学习成绩差,认为父母不疼爱自己,学习没有用,长期下去就会不学习,学习成绩下滑,以至辍学。

二 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孩子要求过严

有些家长把生活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过严,孩子心理压力大,且相当多的单亲家庭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比双亲家庭高,有的把全部心思花在孩子身上,自己节俭,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干预,一旦孩子的各种行为方式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便会引起不满,出现责备等不良行为。另外,单亲家庭家长长期的过度疲劳,会使他们感到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自尊,限制其自由发展,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2.对孩子监管不力

单亲家庭父(母)亲在生活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缺陷,有的家长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他们的关爱。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遗弃他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或倒闭,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得不打工,对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的家庭,甚至有家长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压抑,最终影响其健康成长和生活。

3.对孩子过度溺爱

单身父亲、母亲因其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为了弥补,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给予正常的管教。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妥让、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不健全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存在自私、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4.孩子缺乏社会交往

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其出门,以免被别人欺负,过度地保护;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目标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 单亲家庭学前儿童教育的对策

1.从实际出发,不要期望过高

单亲家庭的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活着的精神力量,对孩子的希望过高,自己节省,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有些孩子不能适应,就向反的方面发展,希望父亲或母亲能注意自己,以减少压力;另有一些孩子想为了不让父亲或母亲失望,长期过度的学习,表现自己,一旦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便有可能走向崩溃。单亲家庭的家长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要求要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同时不要事事自己做决定,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2.加大对孩子的监管

单亲家庭的父母比较忙,但也一定要关注孩子,对孩子要有责任感,不要生活有压力、心情不好,就对孩子发脾气或是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身边,不要把孩子当成包袱,要加大对孩子的关爱;同时要加大对孩子的监管,有些家长会组建新的家庭,有的孩子会心情不好,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进行沟通、劝解,而且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中的作用、位置。

3.不要溺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许多单亲家长害怕孩子不安全、出事故。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家长包办一切,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孩子的活动,造成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生活中的困难,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对此,单亲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不要事事都为孩子做,有些事要让孩子自己做,培养其独立的生活习惯。

4.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单亲父母不要限制孩子自由的活动,要尽量给孩子创造参与社会的机会,单亲子女虽然受到社会的偏见的情况已不多,但家庭的不完整总是让孩子们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要尤其关注,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到社会中去,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家长要帮助孩子,给予指导,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更要主动地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篇5

一、课题的提出

二、课题研究组织

(1)专家顾问指导组

何良仆(凉山州教科所理论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谌业锋(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吴大军(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蒙佐德(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2)课题实验小组:

组 长:孙国祥(党支部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吴迎朝(校长、副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徐开祥(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成 员:邓薇鸥(党支委员、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虞艾萍(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联福(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冉章慧(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秦 红(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李金莲(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永林(班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刘和姝(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三、课题实验目标

1.以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针,有的放矢,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推广,促进后进生大面积提高。

四、实验的思路

1.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主力”的作用为动力。

要求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予,发挥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以激发学生内因作用。调动学生投入实验,解决家长认识和责任问题,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从单亲家庭典型学生到普遍的单亲家庭学生研究寻找教育规律。虽然都是单亲家庭学生,其表现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对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广,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五、研究步骤

从“组、学、订、访、建、联”六字上狠抓。即组建课题小组、学习教育理论、拟订课题报告、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实验档案、联系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

按“开、定、组、导、调、改、评、结”八字上下功夫。即召开开题会、定实验对象、组成互助组、诱导内因变化、调动家长积极性、改善教育环境、测定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评议、评价,进行阶段总结。

总结成果、大力表彰先进、完善管理制度、撰写课题实验报告、专家评审、召开结题会。

六、实施过程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篇6

下面我就接触到的几位学生分析如下:

一、案例介绍

案例1:小康,男,11岁,行为习惯差, 自制力差,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比如上网。内心深处自卑,攀比心强。没有感恩意识。自制力差,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容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家境艰难,内心深处自卑,但攀比心强。

案例2:小科,男,12岁。该生自卑敏感,个人卫生状况较差,情绪波动较大。课堂上爱发言,但自我控制能力差。爱说话,爱做小动作,东张西望。有事出口爱骂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由于家庭情况特殊,该生自卑敏感,个人卫生状况较差。没有感恩意识,爷爷和奶奶照料总认为是理所应当。

二、案例分析

首先,这里可以看到两个不同单亲家庭中的学生,他们有着很多的共同点:两者都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采取各种方式逃避,心中都充满着严重的自卑。由于家庭的破损带来了很多问题,生活处处亮起红灯,主要是经济资源和情感资源的缺乏。

其次,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外界过多的情感暗示。和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一样,她们的家长也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刻意强调红灯已经亮起,向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

三、教育过程及体会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小康、小科和他们的家人,我发现他们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爷爷和奶奶对孩子的关爱,主要体现在对吃喝穿的悉心照料,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和学业辅导,导致该生学习不够认真,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2)缺少亲情沟通。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小康自小和父亲以及爷爷奶奶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是非判断,遇事也只是消极回避闪躲。比如感到无聊,经不起诱惑去上网。小科的奶奶也只能勉强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3)家庭教育方式不对。对学生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进行交流,没有让该生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而是出于爱怜之心,而不了了之。

(4)对该生劳动养成教育不够。只有让他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或农活,学生才能生体力行,知道家长的辛苦,知道自己现在生活处境的艰辛。从而对爷爷奶奶的辛苦才会有所感知,进而才能激发感恩之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们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的疏于管理和亲情交流和他们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爷爷奶奶交谈,同时我对他们提出建议: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而不能借着爱的名义,对他的错误行为放任自流。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与家长或老师沟通,不能让孩子背负太大的心理压力。③感受家庭的爱。对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的重责,其实老师和学校的教育和关爱起到的作用,远远不及来自家庭的亲情教育感化。只有父母配合学校的工作才会有好的效果。

(2)其次,感受学校的爱。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留心观察,善于发现、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生活中的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比如,教师经常关心、询问他们早餐吃饱没有、衣服换了没有等细节问题,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真诚的亲人之爱。对他们的教育管理要有足够耐心和信心,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多一些爱心和尊重,但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更应予以严格要求和监管,让学生感受到理智的师爱。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篇7

二、课题研究组织

(1)专家顾问指导组

何良仆(凉山州教科所理论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谌业锋(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吴大军(凉山州教科所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蒙佐德(西昌市教科培训中心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2)课题实验小组:

组 长:孙国祥(党支部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吴迎朝(校长、副书记、小学高级教师)

徐开祥(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成 员:邓薇鸥(党支委员、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虞艾萍(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联福(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冉章慧(年级组长、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秦 红(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李金莲(班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马永林(班主任、小学一级教师)

刘和姝(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三、课题实验目标

1.以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针,有的放矢,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推广,促进后进生大面积提高。

四、实验的思路

1.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主力的作用为动力。

要求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予,发挥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以激发学生内因作用。调动学生投入实验,解决家长认识和责任问题,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从单亲家庭典型学生到普遍的单亲家庭学生研究寻找教育规律。虽然都是单亲家庭学生,其表现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对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广,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五、研究步骤

实验定为三年(xx年4月-xx年3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前均为准备工作)

(1)启动阶段:(xx年4月-xx年9月)

从组、学、订、访、建、联六字上狠抓。即组建课题小组、学习教育理论、拟订课题报告、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实验档案、联系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

(2)实施阶段(xx年10月-xx年9月)

按开、定、组、导、调、改、评、结八字上下功夫。即召开开题会、定实验对象、组成互助组、诱导内因变化、调动家长积极性、改善教育环境、测定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评议、评价,进行阶段总结。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篇8

关键词:青少年;单亲家庭;心理问题;成因;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100-01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家庭成员残缺,与其他青少年家庭情况不同,使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双亲家庭青少年相比,单亲家庭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异常的行为与表现。这一现象的不断发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单亲家庭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同龄人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得部分青少年长期处于单亲家庭的阴影下,长时间压抑自己,造成心情低落,面对生活十分消极。并且不喜欢与人沟通,心里的问题无处倾诉,身边没有朋友,使得青少年产生抑郁消极、悲天悯人的心理问题。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为了弥补孩子,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长时间加班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孩子,于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对社会生活不满。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愧疚,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产生任性、行为散漫、易暴易怒的问题。

二、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

1. 家庭方面的相关做法

(1)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子女的榜样。在单亲家庭中,父母的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的形成。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

(2)家长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单亲家庭的子女的心理状态与双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状态不同,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在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要谨慎。在家庭中,家长要尽量给孩子营造幸福温暖的和谐氛围,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敏感的心理特点,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家长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不为自己的身份而自卑,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与正确的生活态度。

2. 学校方面的相关做法

(1)学校应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无法融入班级生活中,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心情压抑、郁闷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校园集体活动,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让单亲家庭的学生可以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温暖,在校园生活中体现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单亲家庭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可以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团结同学,增进友谊,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教育机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不仅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更是为了让青少年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校要积极地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任课教师要及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性格与品德,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 社会方面的相关做法

其一,对单亲家庭要有正确的认识。社会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大集体,社会有责任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部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有关机构可以组织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参加一些类似关爱敬老院的活动,让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多和人接触,让青少年发现社会中美好和善良的一面,积极地融入社会。其二,社会应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社会应该重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者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热线,让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最好的解决。同时,政府部门也要提高对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定期检查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为单亲家庭子女提供社会最坚强的后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学校、社会都应该重视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唐先勇,刘贵萍.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家庭教育对策[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6).

[2]孙会迎.单亲家庭青少年的道德人格问题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9.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篇9

关键词:单亲家庭;隔代教育;问题;原因

一、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离婚率上升,单亲子女数量增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然而,提及单亲家庭教育,人们的着眼点往往只落在单身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上,大都忽略了祖辈对孙辈之间的隔代教育。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单身父(母)亲把抚育孩子的责任越来越多地交由祖辈老人承担,因此,单亲家庭隔代教育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的问题分析

(1)亲社会减少,容易产生双重人格

单亲隔代家庭中的儿童,大多表现为心理自卑、感情脆弱、情感忧郁、沉默寡言等,他们不善交际,对外界明显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大多在家长、老师面前通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胆小怕事、唯唯诺诺,而在外却飞扬跋扈,经常欺负比他们弱小的孩子,具有暴力倾向,形成双重人格。

(2)逆反心理,攻击增多

单亲隔代家庭中的儿童,大多具有逆反心理,生活在单亲隔代家庭中的儿童往往因受家庭冷落,对老师或家长的言行总是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加上学习成绩差,个人情感长期受到压抑,但其个含着很强的冲动成分,企图通过反叛行为引起他人注意,故而容易产生许多行为问题。

(3)消极情绪明显,匮乏自信心

单亲隔代家庭中的儿童,大多总是消极地对待生活与学习;害怕困难,做事经常不作任何努力轻而易举地放弃,自信心不足。如果以上这些不健康心态及行为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单亲儿童性格扭曲,心理变态,影响其情感和品格的发展。

三、单亲隔代家庭儿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由特殊的家庭环境所引起的社会认知偏差

单亲家庭对儿童在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孩子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精神支柱,心理比一般孩子更加脆弱。他们认为,父母把他们放在祖辈家,是不管他们、不爱他们的表现,故而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另外,他们常常将自己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把自己和周围同伴对照,在学习、生活上总感觉到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心理失衡。

(2)缺乏正常的社会化环境

孔德指出,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作为初级群体的存在是儿童社会化的必要的场所。单亲隔代家庭的孩子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相比,缺乏正常的社会化环境,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或个性畸形。一方面,单身父(母)亲在经历了家庭裂变后,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心灵上留下阴影,情绪容易波动;另一方面,祖辈家长素质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3)教育方法不当

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育结果的好坏。隔代教育中的老人对孩子总是采取溺爱的方式,即使明知不对,大多也是持一种宽容甚至放任的态度。如果过分溺爱,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同时,祖辈对孩子的发展尤其是学习往往寄予过高的希望,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就会产生抑郁焦虑、消极低落的情绪,同样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对策及建议

面对正在成长中的单亲儿童,如何抚平他们心理上的创伤,在隔代教育中如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

(1)家长方面

要使单亲儿童身心获得健康发展,适应其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家长必须确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关键是树立与单亲儿童个性发展同步的全新教育理念。同时,单身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经常性的联系,熟悉孩子学习、思想、生活各方面情况。祖辈家长对孩子的爱应有理智、有分寸,努力做到关心孙辈,但不溺爱,遵循适度原则,做到严宽有度。

(2)学校方面

对待单亲隔代家庭的学生,学校一方面要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关心、帮助、爱护他们,另一方面应该考虑他们特殊的心理特点,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例如,建立单亲隔代家庭儿童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增强学校对这类学生的全面了解。同时,教师应当帮助单亲隔代家庭的儿童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3)社会方面

社会公众应正确看待单亲家庭隔代教育,消除对它的不良歧视,给予单亲隔代家庭及其子女以理解和适当的关爱,让这些孩子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同时,开设隔代家长学校,让祖辈家长学到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此外,可以通过建立单亲俱乐部、祖辈家长俱乐部、单亲热线和单亲之家等心理咨询组织,以情感交流、互相帮助。

总之,单亲隔代家庭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比较复杂,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综合教育,多管齐下,共同为单亲隔代家庭儿童创造正常社会化的环境,促进单亲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星.试论单亲家庭隔代教育问题[D].江西师范大学,2005.

单亲家庭教育问题篇10

【摘要】文章考察了单亲家庭对少儿思想、人格、学业方面的影响及对少儿心灵的创伤,并对消除和减弱这些负面影响和创伤进行了对策研究,提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充分认识到单亲家庭对少儿影响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促进单亲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单亲家庭;少儿;影响;创伤;自立

中图分类号:G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130-02

一、单亲家庭的概念

什么是单亲家庭?美国学者Schlesinger经过多年的研究,最终把单亲家庭定义为“以男性或女性为家长,同被抚养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多由死亡、离婚、分居、抛弃或未婚所形成”。

我国《婚姻家庭大辞典》这样描写单亲家庭:“单亲家庭是指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因夫妻一方去世或父母离异而成”。结合国内外学者的意见,单亲家庭的概念应被定义为: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通常情况下,一个家庭中拥有父母双亲才算得上是一个完整的家庭。而对于单亲家庭,我们第一反应就是家庭关系破裂。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时推动了家庭结构日趋多元化,家庭的稳定也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都会导致单亲,比如离婚、配偶死亡或者未婚先孕等。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家庭的传统观念,离婚率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这些都可能导致婚姻家庭解体加速,由此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逐渐增多并且复杂化,单亲家庭对少儿的影响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

家庭关系是否和睦,对孩子都会产生潜在的影响。家庭的破裂,不仅给夫妻双方带来痛苦和懊悔,而且会给孩子心灵造成无法恢复的创伤,研究表明,单亲家庭中孩子的品德、学业发展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单亲家庭对少儿发展产生的影响

近几年来,通过对单亲家庭孩子多方位地观察,我们发现其对少儿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正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孩子相对来说,自理能力更强,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更少。客观分析,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单亲家庭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也有为数不少的单亲家庭过得很幸福。但是单亲家庭对少儿的负面影响不仅客观存在而且触目惊心,我们把研究的触角集中于此,正是试图找到解决避免或减少这些负面影响的对策之所在,让我们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少一些偏见,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尊重,以帮助存在或多或少问题的孩子更好地融入到正常的生活、学习之中。

1.对幼儿心灵带来一定的创伤。孩子们完全是无辜的,却常常成为夫妻关系不合的替罪羊,成为家庭矛盾的牺牲品。父爱和母爱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这恰如阳光之谓万物。生活在单亲家族中的孩子,要么父爱缺失,要么母爱缺失,这必然导致他们心理和性情发展的不均衡。由于缺乏家庭的关怀,他们常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遇事易冲动,自卑感较强,情绪波动比较大。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纠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班上有一位男同学,家庭原本完整幸福,但由于父母的矛盾不可调和,导致家庭破裂。离婚后,该同学随爸爸生活。爸爸迫于生活压力忙于工作,无心管教孩子,当发现孩子有问题时非打即骂。班上有个别学生常常嘲笑他,说他“笨”,瞧不起他。有一次他和同学闹矛盾,对方骂他“是个没妈妈的孩子,没有教养……”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性格变得内向起来,整天沉默寡言,也不愿意与老师同学交流。后来老师想方设法帮助他,指导其父来改进家教方法,教育同学关心他,组织活动锻炼他,才慢慢有了些许好转。

2.影响少儿思想道德、世界观的形成。事实证明,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少儿的世界观形成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家庭教育的匮乏必然会模糊甚至歪曲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一般单亲家庭中的父母觉得是大人的原因导致孩子缺乏另一半的爱,总想以物质的方式来补偿孩子,他们往往更加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一味答应,纵容孩子的任性行为,不舍得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和挫折,殊不知这样更加害了孩子,常常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感受,遇到挫折后就一蹶不振,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统计表明,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单亲子女轻则出现心理问题,重则因为抢劫、斗殴、吸毒等行为早早走上犯罪之路,且犯罪率呈现低龄化趋势。

专家指出:“单亲家庭教育是失衡的教育。”在家庭里,父母双方所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讲,伟岸的父亲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勇敢、权威等方面的影响,慈祥的母亲则会传递给孩子以关爱、体贴、温和等耳濡目染的影响,两者之间只能互相补充而不能互相取代。

3.影响少儿智力发展。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是咿呀学语,还是蹒跚学步,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是父母教育的结晶。所以,一个家庭是否完整会直接关系到少儿早期智力的发育,比如观察力的敏锐、记忆力的增强、注意力的集中、思维力的敏捷等,而这些无疑对孩子今后的学习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单亲家庭中孩子得不到完整的亲情,他们对于父母的认识也是残缺和模糊的,因而他们的童年常常会缺少幸福感。

三、消除或减弱单亲家庭负面影响的对策分析

孩子的成长是由他所处的环境决定的,他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中获得开拓性的教育,这三方面共同推动了他的发展。如果无法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单亲少儿的成长就不会一帆风顺。所以,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紧密地联合起来,使之形成坚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共同关注单亲子女的健康成长之路。

1.重视单亲家庭教育。如果单亲家庭中的父亲或者母亲懂得用心去真正关爱孩子,那么少儿就会成长在一个相对幸福的环境里,反之,如果把孩子当成自己重新生活的包袱,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首先,父母要重拾生活的信心。单亲家庭面对离异或亡故的痛苦,情感上一时难以接受,往往容易忽略孩子的存在,无视孩子成长中的变化,这样做都是做父亲或母亲自我意识的丧失。此时,家长们更应该微笑面对生活,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带给孩子一个温馨、充满活力的家庭氛围。单亲家庭中的父母要努力忘记过去的伤痛,这样不仅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还带给孩子正面、积极的影响。

其次,要向孩子坦诚解释家庭变故的真相。不管父母之间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双方都应该真诚地面对孩子,因为孩子没有错。这时候孩子是脆弱无助的,父母的争吵反而会加深对他们的伤害,所以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选择一种温和的方式告诉孩子,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离婚这一事实,使家庭变故对孩子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

2.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和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有它自己独有的优势,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计划性、针对性都很强,而且可以利用的教育渠道更多,方法更灵活。为此,促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有必要提高学校教育的科学性。

第一,建立单亲家庭学生个人档案。班主任应该全面、深入地了解全班同学,摸清他们的基本情况,特别是单亲的孩子。通过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个人档案,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以便老师时刻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二,加强爱心教育。学校应该选派责任心强、具备一定心理学基础和亲和力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同学关系是否融洽,能否从集体中获取关爱,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一个班集体只有平等、友爱,不歧视单亲家庭的子女,帮助他们克服孤独和自卑,他们才能逐步走上生活的正轨。

第三,树立对生活的自信心。单亲家庭的孩子常常会因为家庭的矛盾,变得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分享心事,他们用孤独来保护自己,却失去了与其他孩子正常交流的机会。班主任应该做孩子倾诉的对象,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声音,让他们知道:家庭的破裂并不会让他失去父母对他的爱;同时,为他们创造交往机会,增加同学之间的情谊,使其性格变得活泼开朗;用激励的语言点燃他们的进取心,培养他们不屈不挠的意志。

单亲家庭中的学生建立自尊、自爱、自立的信念,即使日后仍遇到风雨险阻,也可以正确处理,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3.健全社会保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单亲家庭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仅靠家长和学校的努力是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社会应从政策、法律、教育、宣传、设施等多方面着力,营造出全社会关心重视单亲子女成长的良好氛围,为单亲子女树立信心、展示自我创造条件和机会。

第一,重视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社会可以通过影视、广播、报刊、网络等途径,针对单亲子女教育问题,传授相应的独特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形式一定要多样,内容一定要新颖,使单亲家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感悟教育真谛,学会教育艺术。社会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咨询热线,让单亲家庭的家长或子女遇到问题后,都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电话咨询或者接受网络在线咨询。

第二,完善离婚子女监护权。无论是立法机关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是人民法院在判决离婚案,处理未成年子女归属时,都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有利于子女的成长教育,不仅要考虑到监护人的抚养能力,更要考虑到其教育能力。让单亲子女得到最为有力、有利的法律保护。

第三,各级政府要把关心单亲少儿健康成长纳入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完善相应配套政策和设施予以落实和保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居民和村民自治组织在维护和保障单亲少儿方面的直接的积极作用。

“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的确,单亲家庭对少儿的影响重大。也许我们不能阻止离婚现象的发生,但离异已经发生了,单亲家庭的父母要做的就是减少家庭离异对孩子心灵上的伤害,不要因为家庭的破裂而有补偿心理,从而过度溺爱孩子,也不要因此让孩子失去对人的信任,变得自卑甚至自闭,更不能把孩子视作包袱,漠不关心,甚至歧视和粗暴虐待。希望人们对家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用心经营家庭,尽量避免家庭解体悲剧的产生,也尽可能减少家庭解体对少儿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要让家族解体的悲剧转化成孩子人生的悲剧。离婚时三思而后行,离婚后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和爱护不能减,给单亲孩子幸福的童年,给孩子的人生保好驾护好航,这是每个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刘鸿雁.单亲家庭研究综述[J].人口研究,1998,(3).

[2]彭立荣.婚姻家庭大辞典[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10).

[3]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4]朱丽玲.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