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管理系统十篇

时间:2023-03-24 04:15:43

文件管理系统

文件管理系统篇1

随着Linux开源系统平台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开源软件可以提供给Linux用户使用,这样,也使得更多的文件“吞噬”着硬盘空间。作为一种优秀的开源操作系统,如何高效地管理系统中的软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此Linux提供了多种方法,用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方便地对软件进行管理。比如,它提供了对文件打包的功能,用户可以使用其将若干文件或目录打成一个软件包;同时,它也提供了多种文件压缩工具,使得用户可以对某些文件进行压缩,以减小文件占用的硬盘空间或方便网络传输。

TAR包管理

TAR命令是在Linux下最常用的文件打包工具,可以将若干文件或在若干目录下打包成一个文件,既有利于文件管理,也方便压缩和文件的网络传输。TAR可以为文件和目录创建档案。利用TAR,用户可以为某一特定文件创建档案(备份文件),也可以在档案中改变文件,或者向档案中加入新的文件

TAR命令语法及参数选项

TAR命令使用语法如下:tar [主选项+辅选项] 文件或者目录,其中,主选项是必需的,表明tar命令要完成的操作,辅选项是辅助使用的,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下面列出常用的主选项,并简要说明其功能:-A、--catenate、--concatenate表示将若干个tar文件合并成一个tar文件;-c、--create表示创建一个新的tar文件;-d、--diff、--compare表示要比较tar文件或文件系统的不同之处;--delete表示从tar文件中删除文件,但不能删除磁带文件;-r、--append表示在tar文件尾部追加文件;-t、--list表示要显示tar文件内容;-u、--update表示要更新tar文件;-x、--extract,--get表示从tar文件中取出文件。每次使用tar命令时,上述8个命令参数选项必须选择一个,用以指明操作类型。

创建tar文件

创建一个tar文件要使用主参数选项c,并指明创建tar文件的文件名。下面假设当前目录下有smart和xplns两个子目录以及cpuinfo.txt、smart.txt、tar.txt、tar_create.txt四个文件,smart目录下有smartsuite-2.1-2.i386.rpm文件,xplns目录下有xplns-cat-3.3.1-1.i386.rpm,xplns-elm-3.3.1-1.i386.rpm和xplns-img-3.3.1-1.i386.rpm三个文件。若要在该目录下将所有文件打包成gong.tar文件,可以使用如下命令:# tar cvf gong.tar ./*。其中,参数c指明创建tar,参数f指明是创建文件,参数v指明显示处理详细过程。

显示tar文件内容

对于一个已存在的tar文件,用户可能想了解其内容,即该文件是由哪些文件和目录打包而来的,这就要用带t参数的tar命令。例如对于上述产生的gong.tar文件,若欲显示其文件内容,可使用如下命令:# tar tf gong.tar。

从tar文件中取出文件

在已经存在的tar文件中解包,可以使用带主选项参数-x的tar命令实现。下面以gong.tar文件为例,说明带主选项参数-x的tar命令的用法。对当前目录下gong.tar文件解包:#tar -x gong.tar。

常用的压缩工具

Linux下的压缩工具有很多,下面列出Linux下常用的压缩工具及其产生文件的后缀:gzip/gunzip,后缀名为.gz;compress/uncompress,后缀名为.Z;zip/unzip,后缀名为.zip;bzip2/bunzip2,后缀名为.bz2;lha,后缀名为.lzh。Linux下压缩工具中最常用的包括gzip、zip和bzip2三种,下面分别讲述这三种最常用的压缩工具。

gzip压缩工具

对文件进行压缩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可以减少存储空间;二是通过网络传输文件时,可以减少传输的网络开销。gzip是Linux最常用的软件压缩工具,在Linux终端输入man gzip命令降显示gzip的帮助文档。该命令的使用形式为:gzip [选项] 压缩或解压缩的文件名。

下面给出使用gzip命令压缩文件的例子,压缩当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并且显示压缩比,显示已经替代原来的文件:#gzip -v *,其中-v参数表明显示压缩比和文件名。需要注意的是,gzip只能对单个文件压缩,不能像Winzip和Winrar一样,可以将多个文件压缩成一个.zip文件或.rar文件。正因为如此,Linux才提供了tar命令,用于将若干文件或文件夹打包成一个文件,然后再压缩成一个.gz文件。接着是解压缩文件的例子,对当前目录下所有压缩的文件解压缩,并列出详细的信息:#gzip -dv *。

另外,显示压缩文件的内容信息:可以用带-l参数的gzip命令显示gz文件的内容。这只是显示文件内容,并不实际解压缩文件:# gzip -l *。

此外,在tar命令中也可以直接嵌入gzip命令,从而直接将若干文件或文件夹处理成一个.tar.gz文件。在这个处理过程中,系统先将若干文件或文件夹打包成.tar,然后将生成的.tar文件压缩成.tar.gz文件。例如将当前目录下所有文件打包并压缩成gong.tar.gz并显示处理进度:# tar cvfz gong.tar.gz ./*。

zip/unzip命令

zip程序位于/usr/bin目录中,可将文件压缩成.zip文件以节省硬盘空间,而当需要的时候又可将压缩文件解开。unzip命令用于将压缩文件解压。zip命令的使用形式为: zip [选项] 压缩后文件名 待压缩文件或文件夹,其中:参数选项表明要完成的操作类型,压缩后的文件名是某个合法的文件名,其后缀为zip,待压缩文件或文件夹指明须要进行压缩的文件或文件夹,可以是多个文件或文件夹。

下面给出使用该命令压缩文件或文件夹的例子。例如将当前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文件夹全部压缩成gong.zip压缩文件,-r表示递归压缩子目录下所有文件:# zip -r gong.zip ./* 。用带-v参数选项可以查看zip文件的内容,这点类似于带t参数选项的tar命令。只不过前者用于显示压缩的zip文件的内容,后者用于显示tar文件的内容。与带t参数选项的tar命令类似,带v参数选项的zip命令实际上并不解压缩文件,例如查看gong.zip文件的内容:# zip -v gong.zip。

用带-d参数选项的zip命令可以从zip压缩文件中删除某个文件,而使用带-m的zip命令可以向zip压缩文件添加某个文件。例如删除压缩文件中smart.txt文件:# zip -d gong.zip smart.txt;向压缩文件中gong.zip中添加rpm_info.txt文件:# zip -m gong.zip ./rpm_info.txt。

此外,unzip命令用于扩展名为zip的压缩文件的解压缩,同时,Windows下用压缩软件Winzip压缩的文件在Linux系统下也可以用unzip命令解压缩。unzip命令的语法如下:unzip [参数选项] 压缩文件名.zip。unzip命令的常用用法有:# unzip gong.zip(将gong.zip解压缩到当前目录);#unzip -n text.zip -d /tmp(解压缩当前目录下的text.zip压缩文件,-n参数选项指明不覆盖原有文件,-d /tmp指明将文件解压缩到/tmp目录下);#unzip -v text.zip(显示当前目录下text.zip压缩文件内容)。

bzip2命令

文件管理系统篇2

一、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包括流程设计和业务流程模块,工作人员需要对不同板块进行相应的设计工作,确保管理系统的完善。(一)管理流程设计管理流程设计包括两个阶段内容,即流程规则设计和系统内部结构构造。流程规则的设计需要工作人员结合管理工作的要求来进行,首先,工作人员需要对系统的目标进行确定,根据管理工作要求的不同确定各子系统的功能目标,并且确定使用的优先级别。其次,工作人员需要对该系统的应用环境进行确定,根据应用环境开展相应的工作,积极应用新技术。最后,系统的信息输入和输出也是需要工作人员来确定的内容。系统内部结构构建需要工作人员做到以下几方面。第一,工作人员需要对系统的活动要素进行一定的规定。设定其为包括文件收集、档案鉴定、档案整理、案卷编目四方面内容的活动集。该活动集的确定是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第二,工作人员需要对确定的活动集进行流程安排,确定档案管理工作的先后次序,按照先收集、鉴定,后整理、编目的顺序进行档案文件管理。第三,工作人员需要对管理工作的实现方式要素进行一定的安排。在进行文件收集阶段,工作人员需要做好一定的工作方法选择,如进行收集目的分析、收集要求解读、收集方法选择等,判断电子文件档案的内容属性、技术属性等多方面内容。电子文件档案的鉴定工作也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一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的扫毒检测和可读性检测等,确保文件的效用;另一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利用一定的鉴定工具和统计工具来进行档案检定。另两项电子文件档案的整理与编目工作也是一样,工作人员需要结合一定的工作目标来开展工作,确保该项工作内容的科学与准确。(二)业务流程设计电子文件档案在进行收集、整理之后,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利用价值的挖掘,通过建立使用业务来发挥档案的作用。这项业务流程图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是对电子文件档案进行收集。其二是鉴定电子文件档案,其三是整理电子文件档案。三项业务需要工作人员充分结合,并且落实相关工作。首先,电子文件档案的收集阶段。管理系统通过利用相应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对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电子文件归档,结合电子文件的内容进行属性的记录与统计,通过一定的技术鉴别该电子文件档案的存储技术属性,在这一系列工作后,工作人员自行决定是否阅览该文件档案,最后进行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区分、归档。其次,在开展电子文件的鉴定活动中,工作人员需要对电子文件档案进行价值的评判,确定其是否需要进行销毁或保管。这项工作的开展要求工作人员对电子文件档案进行整理,罗列出需要处理的电子文件档案,对这部分文件进行抽样调查,判断该电子文件档案的价值属性,对于有保管价值的文件档案,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立案,而没有价值的电子文件档案可以适时地进行销毁,节约存储空间。最后,在电子文件档案的整理部分,工作人员需要对具有保管价值的电子文件档案进行管理,按照文件的属性、保管时长等进行电子文件档案分组,方便后期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

二、结束语

电子文件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流程以及业务流程等都要求工作人员能够结合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将管理系统的功能进行完善,确保电子文件档案能够得到妥善的管理与安排。推进该管理系统的使用对我国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十分有利,工作人员要能够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该管理系统融合,推动档案工作逐渐走向科学化。

作者:王娜单位:满洲里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文件管理系统篇3

1.1业务流程

本系统涉及的用户角色包括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项目经理等软件开发相关人员.一个软件缺陷被发现、报告到这个缺陷被修复、验证直至最后关闭的完整过程称为缺陷的生命周期.本系统定义了提交、激活、挂起、已解决、拒绝、关闭6个缺陷状态: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测试人员发现缺陷后录入并提交缺陷;项目经理审查确认后将缺陷置为激活状态,并将缺陷分配给相关开发人员修复;开发人员修复缺陷后交由测试人员验证,确认修复无误后关闭缺陷.此外,缺陷审查时若被认为暂时不需要修复或不具备修复条件,将被置为挂起状态;若认为不是缺陷,将置为拒绝状态.缺陷在不同角色用户之间的流转通过权限控制实现,并通过在公告板实时消息的方式通知相关用户.用户登录后将首先看到与自己相关的消息,以便及时了解并处理软件缺陷.

1.2功能分析根据软件缺陷跟踪管理的实际需求,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1)实现必要的权限管理.对于不同角色用户应设置不同权限,从而使不同权限用户可以对缺陷执行不同操作,以保证缺陷处理流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数据的安全性.

2)以项目为单位来组织缺陷数据的记录、存储,以满足多项目测试管理的需求.

3)以特定的格式记录软件测试中所发现的缺陷,可上传附件辅助说明缺陷信息,并对缺陷状态的改变进行有效的跟踪、控制和管理;提供有效的缺陷变更提醒手段,使团队成员能得到即时反馈,以确保每个被发现的缺陷都能够及时得到处理.

4)具备一定的统计分析功能.对系统中已经发现的缺陷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以监控软件开发过程质量,评估软件开发的阶段性成果,并为开发过程中的相关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5)提供数据的导入、导出功能,以满足缺陷数据迁移的需要.基于以上分析,将系统分为4大模块,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如图1所示.

1.3系统架构

经分析比较,系统采用多层DSH架构、MySQL数据库系统来完成系统开发,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可移植性、可扩展性及快速开发,同时实现布局复杂、功能强大、操作流畅的页面效果.系统基于B/S模式搭建,以用户浏览器为客户端,服务器端包括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系统以Spring为核心容器搭建框架基础并管理业务层,以Hibernate实现业务数据持久层,Dorado作为Web展现层框架负责用户界面与操作逻辑.系统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

2系统实现与应用

2.1系统实现

本系统开发环境为Windows操作系统,开发工具使用MyEclipse10,Dorado5.4,应用服务器采用Tomcat6.0,后台数据库采用MySQL5.1.在系统架构中,Dorado负责用户界面与操作逻辑,业务逻辑由Spring,Hibernate框架负责.

1)展现层.系统页面的基本业务布局和展现都基于Dorado提供的常用页面要素和AJAX控件实现,包括不可见类型组件和可见类型组件,表现形式为HTML+JavaScript页面.Dorado的核心是XML表述的View文件,Dorado引擎对View文件进行解释后生成HTML文件并在浏览器运行.用户界面的交互控制也通过Dorado处理.通过编写前台JavaS?cript来实现界面要素逻辑的控制.通过AJAX方式将需要交互的信息同步到后台.Web客户端展现层实现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交互,将请求发送给应用逻辑层,调用核心业务逻辑服务.用户使用浏览器作为客户端,通过Web应用服务器进行缺陷数据的录入、查询、更新等操作,同时浏览器接收、验证用户的输入并显示从Web应用服务器返回的操作结果.

2)业务层.系统采用Spring作为业务类的核心管理容器,完成业务逻辑服务组件的定义以及用户界面和数据管理层的信息加工.Dorado通过Marmot应用框架实现与Spring的集成.系统服务器端的核心业务逻辑服务包含控制层、服务层,用于接收用户界面发来的请求并将请求结果返回给用户界面,向数据管理层发送用户的数据操作请求并调用数据管理层的相关服务.控制层响应客户端用户界面提交的服务申请,并将其发送给服务层应用.控制层采用Dorado的Provide和Resolver为用户页面提供数据,并将页面数据集合DataSet提供给服务层,从而实现控制层与页面的交互.控制层没有任何业务逻辑代码,不负责具体的事务处理.服务层的业务处理异常信息也由控制层接收并处理,返回友好的错误提示信息.服务层封装并实现核心的业务逻辑服务,负责完成具体的事务处理.服务层接收用户界面发来的请求,完成事务处理后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界面,并根据需要发送数据操作请求并调用数据管理层的服务.

3)持久层.系统采用Hibernate实现持久层,Marmot应用框架通过Spring实现表示层与数据持久层的沟通,使Hibernate完成数据的持久化,主要表现为XML形式的HibernateMapping文件以及对应的实体类.在Dorado的View中通过添加属性的方式来指定操作的实体,形成统一通用的数据持久代码类,完成数据提供和数据持久化.

2.2关键技术

得益于Dorado在Web表现层开发方面的优势,本系统中相关业务功能可以在一个页面上实现,只需要少量页面就能承载系统所有功能的实现.例如,将项目列表、缺陷列表、当前选中缺陷的详细信息、实时更新的公告板、登录用户基本信息、当前页面相关功能按钮等都设计到缺陷信息页面中,充分利用了Dorado对复杂页面的支持能力.Do?rado能够以秒级效率轻松处理多数据源的复杂页面.复杂页面的实现使得用户可以在1个页面中完成同一业务功能的所有相关操作,而不必在多个页面中跳转,提高了用户业务操作效率.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利用Dorado提供的页面要素和AJAX控件,只需通过轻点鼠标添加组件并配置相关参数,必要时添加少量代码,就可以像搭积木一样轻松地设计实现出美观大方的页面视图,从而减少了系统代码的书写量,提高了系统开发效率.Dorado提供的页面元素功能强大.如数据表格DataTable的全编辑特性使得表格中的任意单元格都可以编辑,单击相应的表头栏即可实现数据排序.该组件还支持表格上部锁定、左部列锁定、锁定列数、可见列数自由调整、多表头组合、鼠标调整列宽与列顺序等特性.这些特性在本系统的缺陷管理、用户管理、项目管理等主要功能页面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从而带给用户与众不同的操作体验.

此外,由于Dorado对Ajax技术的全面支持,可以实现页面局部刷新,使用户在复杂页面中执行的单一操作不会引起整个页面全部刷新,减少了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从而减少了系统响应时间,提高了系统性能.本系统中,用户可以在缺陷列表中修改某个缺陷属性值,页面其他部分不会提交刷新;始终显示在页面前端的公告板内容会随着在线用户的操作实时更新,这些数据提交、内容更新操作也是局部实现的.通过Dorado与Spring,Hibernate集成的多层架构,在保证系统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的基础上改善了系统页面交互效果和用户体验,提高了用户业务效率和系统开发效率.

2.3系统应用

本系统已应用于“缺陷跟踪与软件测试项目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及多个大学生创新项目开发管理过程.应用实践表明,本系统能够在不同Windows操作系统下稳定运行,兼容不同浏览器版本,能够帮助软件测试专业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掌握软件缺陷跟踪管理基本流程和基本理念,能够满足小规模软件开发管理中的软件缺陷管理需求.

3结论

文件管理系统篇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掌握知识的人才日益成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主要资源。远程教育这一基于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教育方式,正以其自身优势,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亮点。远程教育是现代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现有的高等教育条件下,采用网上现代远程教育形式。扩大高校教学覆盖面,可以有效地缓解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与信息化时代巨大的社会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本文仅对其手段改革、实施的必要性、存在困难、方法等诸多问题作一概述,并着重阐述计算机远程教育中应加强使用多媒体技术。

一,我国远程教育的现状

1、中国网络远程教育发展趋势虽然缓慢,但仍不失上升态式以EDU域名注册的网站以每半年增加几百家左右的速度向上攀升。从这一显而易见的角度来看,早在1998年,教育部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献中就指出:大力发展我国网络远程教育。同时为加快速一步伐,同意社会力量或外资界人这一领域。在着眼于未来的互联网领域。教育是一个十分令人看好的投资方向。

2、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近程教育主要集中于基础教育在发达国家,网络教育的主体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像在美国,就有五千万成年人在学习。在过去五年中,美国的网络大学增加到300多所,约有80所大学允许通过网络学习获得学位。目前在中国一流水平的大学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北京邮电大学等也都已经开展远程教育或网上大学的招生工作。

二、远程教育实现手段的发展与现状

(一)远程教育的发展

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基于数据网络的计算机远程教育研究始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步入实践。我国远程教育规划是1997年经酝酿提出的,1998年正式批准立项,1999年是整个项目启动的关键一年。规划的近期目标是到2000年要通过网络互联10130所各级学校,并使8000所贫困、边远地区的中小学具备利用卫星上网的能力。目前,我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等一大批大学建立了自己的远程教育实验室或远程教育中心,基于综合数据网的远程教育研究正在部分院校蓬勃展开。

(二)远程教育的技术实现

1、计算机网络:这个支撑网络远程教学系统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都具有下列组成:

(1)接人部分:主要设备是路由器,主要作用是通过网络专线将整个网络接人Internet,从而使本网的用户能够访问Internet资源,而其它网络用户能够访问本网信息。

(2)交换模块:是整个网络连接与传输的核心,主要的设备有主干交换机、分支集线器和连接各模块的网络电缆,由它们组成整个骨干网络。

(3)服务器:主要负责信息的收集、储存、,它们是对外提供教学与信息服务的主要实体,一般有Web服务器、FTP服务器、E-mail服务器、DNS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等等。

(4)网络管理:主要对整个网络进行监控、运行性能的监测、故障的预警和诊断等等;计费模块主要是记录网络使用者的资费信息,以控制网络资源的有偿使用。

2、软件部分

(1)多媒体授课系统从功能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课件点播系统。一个是同步广播授课系统。

(2)师生交互工具①共享白板:软件共享白板是一个为在Internet环境进行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文本以及图形共享的区域。教师可以将一张图片贴入共享白板中。并利用系统提供的特定画图工具和文本输入工具,在所贴的图片上进行标记、说明。教师端的白板中的图形和文字可以通过In-ternet同步传递到交流环境中的其他学生端白板中。

②语音、视频交互:语音交互是异地师生之间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为了增加师生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也需要师生间能够看到各自的视频图象。教师可以任意选择特定的学生端视频,也可以同时看到多个学生端的视频图象。学生端可以选择观看教师端视频。

③同步浏览:在交流过程中,能够提供同步浏览的机制。教师可以通过键人URL地址,并将该地址广播到同一交流环境中的所有学生端浏览器。使得学生端的浏览器与教师端的浏览器达到同步显示。

④网络题库系统基于Web的题库系统用于支持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组卷并进行各种类型的测试。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提供相应的组卷策略,包括智能组卷、相对评价组卷、绝对评价组卷,教师通过网络自动组卷后,下载到本地进行使用。

(3)答疑系统

①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主持这门课程的学科教师,当教师对该问题进行回答后,系统将自动解答发送到学生的电子信箱;

②将问题公布在答疑布告牌上,征求解答,有人对其解答后,系统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该学生。

(4)作业批阅系统

作业批阅系统是基于WWW的协作式作业批改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提交作业,获取作业批改结果,并根据教师建议来修改和编辑作业。

(5)网络课件写作系统

开发网络课件写作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不具有专业编程经验的各站点教师编制网络教学软件。教学单位或教师可以通过该软件抓取素材库中的素材来构建网络课程或网络教学模块。在该平台上构建的网络课程,就能直接在网络上运行。

(6)远程考试系统

远程考试系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通过考试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反馈给系统。

(7)远程作业系统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作业的布置、提交与批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老师可以通过作业系统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既可以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因材施教,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或课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修改完善。

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是90年代兴起的一股热潮,以往的计算机通过视觉才能接受信息,后来增加了“听”的功能,人们才把具有“视听”两种以上功能的计算机称之为多媒体计算机,并把这种技术称之为多媒体技术。近年来它的发展非常迅猛,从一台计算机到局域网乃至国际互联网络,都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改变了微计算机多年来生硬、呆板的脸孔,换上了丰富多彩、形声并茂的漂亮面容。就其功能可以分成两类:

1、只具有“视听”功能,这种类型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运用于教学,除能使以往靠多种设备、技术实现的课堂多媒体教学集计算机于一身,具有集成性的特点外,其明显的优势是还具有即时性、交互性、信息量大和能够进行个别化教学的功能。人们常称这类只有“视的”功能的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一般的多媒体技术。

2、具有“虚拟现实”功能,这一类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除具有“视听”的功能外,还具有让人动手“做”,充分发挥人的“触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器官的功能,让人们在“做”中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

四、我国教育领域必须加强计算机远程教育的应用

1、计算机远程教育是教育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

Internet网的发展速度极为迅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普及率较高,美国、英国、芬兰、瑞典等国家均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计划,并已开始逐渐实施。而发达国家推出的这些远程教育计划并不仅局限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而且是利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面对这一国际潮流,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应落后,应追踪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

2、实施计算机远程教育是中国国情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比较紧缺,现有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采用常规的措施和方法,例如建设学校,增加学校数量,所需投入太大,短时间内也不能解决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3、实施计算机远程教育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资源不但紧缺,而且发展极不平衡,利用远程教育可以消灭贫困校、薄弱校,达到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序上的共享,打破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局面,以比较快的方式、方法扩大教育规模。

4、利用远程教育体系也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

五、计算机远程教育必须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远程教育网上资源是重要的,简单的重复书本是没有出路的。而解决此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一)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

多媒体技术设计和编制的新一代CAI系统,具有综合处理图、文、声、像的能力,改变了原来CAI中将知识仅以单一视觉或听觉符号表现的方法,使学习者能通过多种感官获取知识信息,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教学教率。应用多媒体技术编制的cAI系统即称之为MCAI软件,亦称课件。

1、在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形成专门从事MCM课件开发的研究机构。据了解,以前从事MCAI课件开发的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统出版社的电子出版部门;一类是软件制作公司或多媒体技术开发公司。由于强调市场,重视效益,其开发的产品给人的感觉是深人教学不够。实际上,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完全可以根据大纲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课件标准,分工协作,组织精兵强将进行开发,经试用修改不断完善。通过鉴定后,批量生产教学光盘,并将其做到网上,达到教育资源最大程度上的共享。

2、统一的MCAI的技术标准。现阶段MCAI课件的制作技术五花八门,以编辑制作为例,大多是手工编辑,费时费力,效率较低,虽然一些多媒体创作工具不断推出,但其适应面还是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有必要统一MCAI课件技术上的一些标准,如硬件配置、软件环境、创作工具、多媒体素材、文件的格式等。目前教育部基础司正在研制一种“傻瓜开发平台”,容易上手,极适合中小学教师进行MCAI开发。

3、研究智能型MCAI课件。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在MCAI课件中加强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它模拟教师,服务对象是学习者,允许学习者与计算机进行广泛的交互活动。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种新型的学习环境,能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能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要。

(二)适当应用多媒体虚拟实现技术

现在,全世界已有2000多研究单位、大学、公司开展虚拟现实研究与开发技术,它将是90年代最有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

l、通过远程教育,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艺术、医疗、建筑和工程、军事研究、金融分析等领域。例如在医学领域,虚拟现实技术代表未来发展的方向,借助它能够满足大批学员们动手操作的愿望。在外科手术中,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可以看到或感觉到微电脑生成的以假乱真的三维立体图形,交互作用的“触角”功能使外科医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手术”,得心应手地在荧屏中开刀。

2、建立虚拟现实远程教育环球网。它的使用与互联网相似,只要在浏览器中键入虚拟现实网络地址就可以相联。例如当进入某虚拟太阳系环境的网站时。可以看到各恒星的分布,感觉就如同亲身在太空中漫游一样。在观看不同恒星之余,还可以进入恒星当中查看并阅读各种资料。此外,在太空中还可以发现流星、恒星的转动等动态模拟。

文件管理系统篇5

关键字:分布式文件系统;元数据;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TP311

Study of Metadata Management Mechanism in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MENG An-Ta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in the mass data storage areas has been widely used. he current mainstream of the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mostly adopts the file data and metadata decoupled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metadata management mechanism directly affects the overall file system performance,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different mechanisms adopted by distributed file system, and present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m, finally discusses the metadata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Key words:distributed file system;metadata; management mechanism

1 引言

随着非结构化数据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分布式文件系统为非结构化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当前大多数分布式文件系统通常将元数据与数据单独处理,即将控制流与数据流进行分离,从而获得更高的系统扩展性和I/O并发性。在此策略下,分布式文件系统主要由元数据服务器(MDS)和数据存储服务器组成,MDS主要负责存储文件命名空间以及所有文件和目录的各种属性,响应用户的服务请求,提供文件的属性、存储位置等元数据信息,并与数据存储服务器定时通信,组织和协调系统的正常运行。在文件系统中,元数据的存储空间在整个文件系统中通常不到10%,但统计表明[10],元数据在整个系统中的访问比重达到50%到80%,因此元数据的管理机制对整个文件系统的正确性、一致性、扩展性和可用性等至关重要,是系统评价和优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2 分布式文件系统架构

分布式文件系统自产生以来,在体系结构、系统规模、可扩展性、性能和可用性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受网络环境、磁盘容量、处理器性能等方面的限制,一般提供标准的远程访问接口,注重文件访问性能和数据可靠性,它所制定的协议规范和相关技术为以后分布式文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NFS和AFS(Andrew File System)。之后随着对文件系统并行性和可扩展性的更高要求,出现了多层次结构、虚拟共享存储、转发等方式的架构,如XFS、Frangipani 、SFS(Slice File System)等。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存储介质成本的降低,加之海量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导致分布式文件系统管理的规模更大,系统更复杂,在此背景下,元数据集中管理的模式应运而生。

元数据集中管理机制将元数据操作与文件I/O操作分离,很好的适应了分布式文件系统的自身特点,即元数据操作的数据量较小且不易并行访问,要求响应速度快,而文件数据数据量大易于并行处理,数据吞吐量要求高。文件数据与元数据解耦的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元数据的管理可采用单MDS和多MDS的方式,该架构易于实现文件访问并发性、负载均衡和扩展性。

3 元数据的管理机制

3.1 单元数据服务器架构

单MDS通常提供一个中央元数据服务器负责元数据的存储和客户端查询请求,它提供统一的文件系统命名空间,并处理名字解析和数据定位等访问控制功能。系统中只有一个主服务器,极大地简化了元数据管理的设计,但主服务器容易成为系统的瓶颈。这类架构在大文件存储与处理方面性能良好,由于涉及到的元数据量不是很大,元数据服务器无论与客户端还是文件存储服务器的交互相对较少,不失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管理方式。一般出于简化系统设计复杂性的考虑,并且由于大量的历史遗留系统等原因,大多数分布式文件系统采用了单MDS集中式的元数据服务,如Google的GFS、Hadoop的HDFS、Lustre、 PVFS、 StorNext等。

单MDS系统最为突出的缺点的是性能瓶颈和单点故障问题。

性能瓶颈,主要是在负载不断增大时严重影响系统的服务效率。由于文件元数据的基本特性,任何时候对文件数据或元数据进行操作时,都需要同步更新或访问元数据。对于LOSF(Lots of Small Files)的应用,文件数量众多而且文件很小,通常都是几KB至几十KB的小文件,会产生大量的元数据操作,直接导致极低的OPS和I/O吞吐量。因此以这种模型实现的分布式文件系统都不适合LOSF应用。

单点故障,由于整个系统严重依赖于元数据服务器,一旦出现问题,系统将变得完全不可用,直接导致应用中断并影响业务连续性。目前,单点问题主要是采用HA机制来解决,根据可用性要求的高低,镜像一个或多个元数据服务器,构成一个元数据服务HA集群。集群中一台作为主元数据服务器,接受和处理来自客户端的请求,并与其他服务器保持同步。当主元数据服务器发生问题时,自动选择一台可用服务器接替主服务器的工作。HA机制增加了成本开销,只有主服务器是活动的,其他服务器均处于非活动备用状态,对性能提升没有任何帮助。

单MDS在元数据管理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所有的元数据存储在一台服务器上,容易确保元数据的一致性。只有一个处理中心,利于整个系统的集中控制和资源调度。

(2)在元数据信息量不太大的情况下,可将其全部保存在内存中,提供访问的高速响应,减少磁盘的I/O操作。

(3)与分散式方式相比,元数据的结构组织方式较自由,可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更为灵活的存储方式,以适应元数据的修改和查询操作。

单MDS在元数据管理方面的主要缺点:

(1)元数据的大量并发访问易导致服务器负载过重,对元数据服务器的性能配置要求较高。

(2)元数据并发修改时,以其父目录或所在子树加锁同步,并发度较低。

(3)通过遍历目录层次访问元数据,当元数据规模较大时,系统开销大,实时性低。

3.2 多元数据服务器架构

多MDS架构顾名思义就是使用多台服务器构成集群协同为分布式文件系统提供元数据服务,从而消除单MDS集中式元数据服务架构的性能瓶颈和单点故障问题。此模型可细分为两类,一为全对等模式,即集群中的每个元数据服务器是完全对等的,每个都可以独立对外提供元数据服务,然后集群内部进行元数据同步,保持数据一致性,比如ISILON、LoongStore、CZSS等。另一类为全分布模式,集群中的每个元数据服务器负责部分元数据服务(分区可重叠),共同构成完整的元数据服务,比如PanFS, GPFS, Ceph等。

多MDS模型将负载分散到多台服务器解决了性能瓶颈问题,利用对等的服务器或冗余元数据服务分区解决了单点故障问题,但是增大了设计实现上的复杂性,同时会引入性能开销和数据一致性等新的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全分布式模式下的元数据管理机制,在全分布式模式下,按元数据的存储方式,又可划分为分布式存储管理和共享存储管理的机制。

3.2.1 分布式存储管理方式

分布式存储管理方式的主要思想是,首先将元数据按照一定的策略分割,然后分布存储于每一台MDS上,采用分而治之的思路,让每台MDS自主为客户端提供元数据服务。此方法实现简单,客户端对目标MDS的查询定位快速,由于元数据与MDS的对应关系产生于元数据存储时,系统运行期间负载均衡和扩展比较困难。常用的分割算法有静态子树分割和静态hash方法。

静态子树分割机制:

此机制将全局命名空间按照目录树的结构分割成若干个子树,每台MDS存储一个或多个子树,多MDS以集群的方式提供元数据服务。该机制的主要优点是:元数据以目录树的方式分割,每台MDS完整的保存了全局目录的局部结构,利于文件系统的局部性操作;各个MDS功能相似但服务内容相对独立,系统耦合性较小,易于维护元数据的一致性。其主要缺点是:文件元数据的访问需要遍历相应MDS上的目录层次,花费代价较高;命名空间的分割粒度为目录子树,限制了元数据修改的并发性,同时难以控制各个MDS上的负载情况;自适应性差,增加或删除MDS,需人工参与,并引发大量的数据迁移。AFS、Coda等文件系统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来管理元数据。

静态hash机制:

此机制首先以文件相关属性,如文件路径、名称等作为计算hash值的因子,然后按所求结果将元数据映射到相应的MDS上。该机制的主要优点是:使用hash函数可快速定位元数据所在的MDS,设计合理的hash函数可将元数据尽量均匀的分布在MDS上,负载均衡性较好;用户并发修改元数据时,同步锁的粒度为文件,并发度高。其主要缺点是:当元数据的分割粒度较小时,打散了文件目录的局部性,客户端与MDS的交互频繁,元数据一致性较难维护;文件系统内的重命名操作会引起hash值的变化,导致元数据的迁移;对单个MDS上的热点数据不能进行负载均衡;系统扩展性差,增加或删除MDS,需要考虑重新定义hash函数。hash方法破坏了文件系统访问的语义,对文件系统语义要求较高的环境不能采用此方法,其适用于简单语义下如只要求读写的文件系统环境,Lustre、ZFS、Intermezzo等文件系统采用这种方法。

3.2.2 共享存储管理方式

共享存储管理方式下的MDS由共享存储设备组成,易于元数据在不同MDS间的迁移和共享,各个MDS中存储的元数据可随着当前网络负载情况动态变化,能很好适应热点数据的变化自动负载均衡,系统自适应性强,增减MDS方便,但其实现机制相较分布式存储管理方式更为复杂,常见的共享存储管理方式有动态子树分割机制和蓝鲸存储系统[7](BWFS)使用的动态绑定机制。

动态绑定机制:

此机制的元数据管理主要由绑定服务器(BS)和MDS集群协同完成,由绑定服务器指定元数据在MDS集群中的分布决策,绑定服务器主要记录当前所有活跃元数据在MDS集群中的分布,并建立活跃元数据与MDS的映射关系。BS与MDS之间通过数据缓存机制,参考元数据的活跃度实时调整元数据的分布信息,改变绑定关系以实现负载均衡,同时缓存机制为数据的迁移带来方便,利于系统的扩展。该机制的主要缺点是绑定服务器作为所有元数据分布的指派者,容易成为系统瓶颈。

动态子树分割机制:

此机制主要通过元数据的共享存储,引入缓存机制根据系统当前的负载情况在MDS之间进行目录子树迁移,消除了静态子树分割不能对热点数据负载均衡的情况。其除了具有静态子树分割机制的优点外,还支持系统的扩展,在负载平衡过程中,除了对目录子树数据迁移外,还可将子树下的热点文件合并迁移,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其主要缺点是:MDS中可能存在多个元数据副本,数据一致性差,维护较困难;随着文件系统的使用,当某一元数据子树扩大时,负载均衡产生的数据迁移会加重MDS间的内部网络负载。在实际应用中,CEPH[4]文件系统采用此方法。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元数据管理机制,至于引用这些机制并加入新技术改善的元数据管理机制还有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以上介绍的几种元数据管理机制从不同的衡量指标对比后作如下总结。

4、结束语

本文对分布式文件系统中元数据管理机制进行了对比研究,分别从元数据管理系统的分割粒度、缓存管理、并发访问、负载均衡、数据一致性、系统可扩展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这也是元数据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对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应用和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通过研究发现,已存在的元数据管理机制分别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实际选型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并完善其不足之处,从而提高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扩展性、高性能、可用性等特性。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和各领域海量行业数据存储的更高需求,相信元文件管理机制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突破,产生更多适合于行业数据特点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参考文献

[1] 龚高晟.通用分布式文件系统的研究与改进[D].华南理工大学,2010.

[2] 刘群,冯丹,王芳.高可靠性元数据服务器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8,(17).

[3] 刘祖云,胡进德.分布式共享存储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

[4] 冯幼乐,朱六璋.CEPH动态元数据管理方法分析与改进[J].电子技术,2010,(09).

[5] 张薇,马建峰,杨晓元.分布式存储系统的可靠性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03).

[6] 吴英,刘.基于Internet的分布式存储访问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6,(19).

[7] 黄华.蓝鲸分布式文件系统的资源管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5.

[8] 李书鹏.分布式文件系统在云存储环境下的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9] 王娟,冯丹,王芳,廖振松.一种元数据服务器集群的负载均衡算法[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09,(04).

[10] Drew Roselli,Jay Lorch,and Tom Anderson.A comparison of file system workloads[C]. Proceedings of the 2000 USENIX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2000:4154.

作者简介:蒙安泰(1987-),男, 甘肃庄浪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云计算与分布式存储技术。

文件管理系统篇6

[关键词] 医疗机构制剂检验;药检室;质量管理文件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106-02

医院药检室质量管理文件系统是由检验人员编写,并经质量管理组织审核、组织实施的一系列文件,用于管理和规范医疗机构制剂检验的质量,是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在文本上的体现。制剂质量是保证制剂产品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医院药检室应依据药品标准和制剂配制规范,对自配制剂成品及相关物料、配制环境等进行监测,并做出是否符合标准的判断;药检室的质量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自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2001年3月《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并施行之后,核发制剂许可证的验收标准对医院制剂的质量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笔者结合药品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和本院制剂配制的实际,建立了药检室质量管理文件系统,文件系统由以下5个模块组成:

1 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文件

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种法定药品标准(包括制剂规范)是药检室质量管理文件系统的法律依据,保证了药检室的质量管理文件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自拟制剂质量标准不能低于《中国药典》中相同剂型的检验通则,并按各品种处方制订检测方法。

1.1 法律、法规

本类文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由SFDA的《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试行)》、《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各级药监局与医院制剂相关的文件、通知、指南、验收标准等。

1.2 药品质量标准

包括《中国药典》、《中国医院制剂规范》以及各省管理机构的医院制剂规范、药材标准、药材炮制规范;未列入以上标准集的其他制剂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的法定质量标准。

1.3 制剂自拟质量标准

本类质量标准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取得正式批准文号。其处方为本医院在临床和科研中使用的验方、协定处方,有固定的剂型、配制工艺、检测及贮存方法。为控制成品质量,可制订其中间品、半成品的内控质量标准;内控标准的某些检验指标应高于法定标准,如颗粒剂的粒度、液体制剂的含量范围等。

2 管理文件

是由药检室负责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订的一整套规章制度,或称为管理办法。针对检验的操作程序和设施、物资管理、人员责任制订和修订,并由制剂质量管理组织负责审核批准,是质量管理的纲领。管理文件的范围纵向涵盖检验全过程,依次为抽样检验记录复核报告审核留样稳定性观察;横向涵盖了场地、设备、物料、记录、工作程序。本类文件规定的管理制度各有其适用范围和施行目标,严格地执行这些制度可保证药检室各单元的工作有序地进行,对人员、设施、物资、记录、检品流向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使药检室的质量管理规范化。主要的文件有:

2.1药检室工作制度

用于规范药检室的检验工作和设施、物资的管理,保证各种管理细则的施行,是管理制度的总则,体现一个药检室的管理水平。

2.2 检验工作程序

用流程图的方式规范检验过程,可保证样品检验的有序进行,并指定各检验环节的责任人。

2.3 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用于规范工作人员在质量管理中的职责和权利,以及各个管理环节中须达到的目标和水平。

2.4 各检验室工作制度

药检室设置化学、中药、微生物、留样观察等各个检验工作室,各室均按各自的检验范围和工作特点制订工作制度,将“2.1”项的内容具体化,使各室运作、安全、环保、维护均达到要求。

2.5 洁净区质量管理制度

明确规定各配制间及微生物检测室的洁净度检测项目、检测责任人和检测周期,保证洁净区的净化度达标。

2.6 设备、仪器及计量管理制度

用于规范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对操作者、检定周期、日常保养均制订详细的规定,保证检测数据准确可信。

2.7 检验用物资管理制度

用于规范物资管理。根据各种试药、试液、微生物培养基、标准品、对照品、菌种、滴定液的特点和用途,制订详细的管理制度。规定领用、配制、使用、贮存和废弃的方法,确保其使用时安全、有效、不污染环境。

2.8 检品取样制度

用于规范取样的程序和方法,以保证样品的取样量和代表性。

2.9 制剂相关物料质量管理制度

用于规范原料、辅料、包装材料、工艺用水等物资的质量管理,保证物料质量从购进至使用的全过程都处于有效监控中。

2.10 制剂质量管理制度

用于规范中间品、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检测结果不符合规定的处理程序和报告制度、已发付使用的成品召回制度。

2.11 留样观察制度

用于规范样品的留样观察,根据各品种的性质,规定样品量、观察时间、抽样检测周期、异常结果处理程序等。

2.12 检验结果核对制度

用于规范核对人员、核对内容和方法,并明确规定未经核对的检验记录不能作为发出检验报告的凭证。

2.13 检验记录、报告管理制度

用于规范记录文件的种类和管理,保证原始记录资料真实、齐全。

2.14 委托检验管理制度

用于规范委托检验的程序、受托单位和项目。限于设备条件,本室不能进行检验的检品,须按具体品种的需要,委托有资质的检测部门代为检验。

3 检验标准操作规范

标准操作规范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文件是经批准用以指示检验操作的通用性文件,有统一的格式、编制和验证方法。《中国药典》及其配套的《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各级制剂质量标准是编写SOP的重要依据。SOP文件必须引用标准正确、描述明确详细、可操作性强。SOP由质量管理组织审核批准,并在使用中随质量标准的升级和设备变换及时修订更新。主要的SOP有以下几类:

3.1 制剂及相关物料检验SOP

针对某一种特定的检品,由检验人员根据该检品的质量标准编写,将药品标准上严谨的条文转化为具体而又详细的操作步骤,将分列在药典凡例、正文、附录中的标准规定、操作方法、所用设备、试剂、反应时间及现象、计算公式或程序、结果判断等内容进行综合,形成一个完整的SOP文件。每一种制剂及各种原料、辅料、半成品、包装材料、纯化水的检验均应有其专属的SOP,按剂型、类别装订成册。

3.2 检验项目SOP

在“3.1”项中涉及的各种单项操作,如剂型检验通则、微生物限度检查、最低装量检查等,均应按药典和规范要求,结合本室设备条件编制SOP。内容包括方法简述、准备、仪器装置、操作步骤、各项参数、结果判断、注意事项等。一些保证配制质量和检验质量的检测项目如洁净区细菌监测、容量仪器校正的SOP文件,也属此类别。

3.3 仪器设备SOP

针对某一台仪器或设备,根据其使用说明书结合检验需要进行编写,其内容除了“3.2”中各项外,还应有使用限制范围和使用记录等项目。详细列出每个操作步骤和仪器相应的反应、指示,以备在使用中及时发现仪器异常并修正,国家规范[1,2]中已编制出常用仪器SOP,可供引用。

3.4 检验记录与检验报告的书写细则

本细则规范了每项记录和报告书的书写方法、用语,指导性强,故本文将其列入SOP类文件。SFDA在2000年的《药检所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中指出了检验记录与检验报告的书写规范,可供医院药检室结合实际情况摘录引用。

4 档案文件

主要用于检验设备和物资的管理,如各种设备和仪器的使用说明书、维修说明书、计量检定证书、附件清单,标准物质的使用说明书、试药购进记录等。每种设备或物资设一份登记表作为其档案的首页,方便查阅使用档案。

5记录文件

此类文件不同于以上各类文件,不是预先制订用以指导和规范检验操作,而是随日常检验而产生,其质量反映了药检室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和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保证其规范性、真实性、及时性、延续性是此类文件的基本要求。预先设计各种表格和电脑计算程序,可使记录文件较为规范。在实践中,有同行建议检验记录、报告由国家管理部门统一格式[3];或构建计算机网络,使用电子化记录文件以达到规范化[4]。记录文件均保存2年以上备查。

5.1 管理记录

是记录药检室对配制部门物料和配制环境进行监控、药检室各工作单元状态、检品和设施状态的文件,各项管理制度均应有相应的管理记录。如收检、留样观察、洁净区监测、仪器设备保养检定、仪器使用、室温和相对湿度、检验用物资管理等。各种管理记录可规范为表格的形式,分类装订备查。

5.2 检验记录

是出具检验报告书的依据,要求记录原始、真实,内容完整,书写清晰整洁,书写格式符合“3.4”项的规定。每一个批号的样品均应有一份能反映检验各个环节的完整检验记录,称为批检验记录。其中至少包含送检(抽检)通知单、各项检验原始记录或委托检验报告书、检验项目汇总卡、检验报告书的副本。

6 讨论

综上所述,医院药检室质量管理文件的制订和执行包含了较多的条条框框和较大的工作量,但并非不切实际的空谈。有业内人士认为,医院药检室的业务内容相当于一个小型药检所。即使只配制口服和外用中西制剂,药检室也涉及了药检所业务管理室、化学室、仪器室、生测室、中药室的有关工作[5]。要保证医院药检室能胜任全方位的制剂质量管理,除合格的人员和必要的设施、仪器、试药等外,还必须建立药检室质量保证体系,编写出既符合管理部门的要求又适应实际需要的检验质量管理文件,从文本上规范检验工作,以保证人员和设施发挥应有的作用,保证检验数据与报告正确可靠,从而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达到制剂质量管理的目的。经过几年的运作、修订,有效地规范了医院药检室的质量管理。从而使质量管理有法可依,检验结果有据可查,使药检室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质量水平得到了提高。自施行质量文件管理之后,未出现检验质量事故,保证了医院制剂质量和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2]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3]余爱霞,戚园.医院制剂检验记录、报告应有统一格式[J].中国药事,2002,16(10):600.

[4]沈小庆,王珏,盛炳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制剂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8):625-626.

文件管理系统篇7

关键词:NAS 信息安全 大文件传输

中图分类号:TP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2-0216-01

1 背景

1.1 传统安全NAS存储安全隐患

传统NAS只能提供基础的存储功能,在使用过程中一直存在信息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符合分级保护要求,管理员权限过大,通常能控制整个NAS系统,可以查看所有的用户上传的文件。(2)NAS服务器只能提供共享,不能提供点对点文件传输,对于文件的传输极易扩大知悉范围。而传送大文件时如果使用电子邮件,花费时间非常长并且传输过程中失败的可能性也很大。(3)用户密码的强度无法控制,用户可设置弱密码,影响安全性;(4)没有对文件访问和管理员操作记录日志,难以对用户行为进行审计;(5)存储设备及配套软件无法修改,客户化能力差,与协同平台、PKI系统集成困难。

1.2 保密要求

用于存储信息的NAS系统必须进行安全改造或进行安全增强,使其系统整体的安全保密功能达到国家保密局分级保护的要求。在NAS存储上保存的文件,需经过特殊格式处理,如采用加密或其他格式转换方式,保证不以明文形式在NAS上存储文件。

2 业务需求

(1)大文件传输:支持大文件的快速传输;支持点对点,点对多点的大文件秒输;文件传输需经过完备的审批流程;支持传输文件的有效期设置。(2) 文件的安全共享与备份:文件能够安全的共享与备份,并且享有完备的日志审计和严格的密级控制,文件共享还具有完备的审批流程。此外,还支持本地向服务器备份重要文件到个人空间,防止文件丢失或被窃。(3)专项组文件协同办公:系统支持项目组形式的文件管理方式,通过项目组实现不同部门人员的高级协同办公,项目组人员根据权限不同查阅不同密级的文件。(4)知识管理系统:支持对用户文件进行全文索引,用户可以文档内容进行文档检索;支持基于包括密级、文档类型、文档作者、文档穿件时间等的高级检索选项;支持邮件检索。

3 设计原则及目标

(1)安全保密原则:方案设计满足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国家相关保密标准要求,保证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2)高可靠性原则:方案设计在满足国家保密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采用高可靠操作系统进行平台承载,软件实现充分考虑可靠性要求。此外系统与当前系统平台、应用软件不形成冲突,实现了稳定可靠的结合。(3)扩展性原则:方案设计考虑未来的业务发展,认证方式多样化,软件升级简单灵活。功能及界面部分均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修改。(4)设计目标:为解决传统NAS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信息安全隐患,迫切需要一套管理系统来限制对NAS存储的使用,实现NAS安全管理目标,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实现一流信息安全管理的目标,并解决网内大文件的传输受限问题,提升大文件传输速度。

4 系统方案

采用安全NAS直接挂载SAN存储的方式,所有用户数据存储在SAN存储上。部署安全NAS时,首先,为安全NAS分配IP地址并接入内网。其次,通过光纤将安全NAS与SAN存储直连,安全NAS识别并挂载该存储。最后,导入用户和组织机构,设置系统策略并为每个用户分配一定的空间。

5 部署及实施方案

5.1 部署模式

该系统部署在文件存储服务器和客户主机之间,不改变现有的存储环境和用户使用习惯,管理员通过Web浏览器管理安全存储平台。航盾NAS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系统作为NAS系统的增强产品,通过与NAS服务器串联的方式部署在网络内部,为NAS服务器的安全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2 实施步骤

(1)系统部署:将新生产的安全NAS安装在服务器机柜,接通电源,连好网线,进行IP地址的初始化。根据网络拓扑和安全保密要求情况合理的设置IP地址,并与协同办公进行安全集成,使普通用户计算机通过协同办公正常访问安全NAS。(2)组织机构和用户信息初始化:可以使用域同步功能将用户组织机构同步到安全NAS系统中。系统管理员也可以正常登陆安全NAS,根据单位的组织机构,建立对应的组织机构树。根据各部门人员情况,由系统管理员在部门下添加用户信息。系统管理员可以通过批量导入的方式初始化组织机构和用户信息。(3)用户空间启用:安全管理员登陆,挂载用户提供的SAN存储或者NAS存储,并为每个用户分配空间。(4)系统试运行:在试运行期间,建议不要存放及发送重要和的文件,并由系统实施人员对系统使用情况进行调研,收集各业务部门用户的反馈意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管理办法,调整审批流程。

文件管理系统篇8

电信工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电信工程项目的基本信息管理、电信工程项目的计划信息管理、电信工程项目的统计信息管理和电信工程管理系统的维护四个部分。电信工程项目的基本信息管理是基础部分,囊括了电信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电信工程项目的计划信息管理和电信工程项目的统计信息管理是电信工程项目调整的依据。电信工程管理系统的维护是要定期对系统的安全和使用进行测试和维护,有效的提高数据和信息的安全,保证整个电信工程管理系统的平稳运行。

软件工程在电信工程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是系统的重要特点。因为就软件工程本身而言,它主要研究的是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计算机软件,与电信工程管理系统密切相关。软件工程涉及到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等方面,它的目标是:在给定成本、进度的情况下,开发出具有较高适用性、有效性、可调整性、可靠性、可维护性、可利用性、可追踪性、可操作性和满足需求的软件产品。因而将软件工程应用于电信工程管理系统中,利用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将电信工程管理系统的质量和开发效率有效提高,减少系统维护困难的问题。总而言之,软件工程在电信工程管理系统中应用价值极高。

2电信工程管理系统应用价值

工程管理系统利用软件工程技术,将电信工程项目的全部信息和数据在开发的软件中进行处理和分析,使电信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人员得以从难度较大和较为繁重的工作任务中解放,避免了由于管理人员的失误造成的损失,将电信工程管理中信息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的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也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电信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效率的极大提高。

电信工程管理系统的应用不仅发挥了软件工程的巨大效用,还逐步推动电信工程管理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总而言之,电信工程管理系统以其的安全性和效用性值得行业内的大力普及和应用。

文件管理系统篇9

【关键词】企业;电子文件;管理

随着办公自动化的普及,很多单位都已经实现了无纸化办公。通过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形成、办理、传输和存储的文字、图表、图像、元数据等各种形式的电子文件及其支持软件、参数等越来越多,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也已经进入实用化运行阶段,电子文件管理的标准、规范日渐完善,电子文件的归档、接收成为各单位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企业的电子文件的管理模式做一些探讨:

1 建立电子文件管理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管理好一个单位的电子文件,企业应首先建立与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相关的管理制度,包括电子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鉴定、销毁、利用、权限管理等管理制度。

2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

没有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就无从管理。大型企业一般设有信息化中心来负责信息化应用平台和信息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维护,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维护等。信息化需要的系统集成、数据集成、服务集成、海量数据的安全存储和信息技术的持续更新都要由信息化机构来承担。信息化管理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坚持标准化的建设模式,按照国家和行业的管理和技术标准规范,建立信息化管理的标准规范,通过采用科学的编码、规范的技术、统一的标准,实现各系统的集成和数据的一致。

(2)系统应能够对电子文件形成和产生效用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应具备电子文件采集、整编、数据管理、检索、借阅、统计汇总、权限设置、安全保密、系统维护等基本功能,并能根据需求增扩其他相应功能。

(3)应能维护电子文件的完整、准确,实用性强,并确保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例如应用身份识别和权限控制等安全措施。

(4)系统应具备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满足将来各种业务的需求。可与各业务信息系统建立无连接,实现各业务信息系统电子文件实时归档、定期归档和电子档案的移交与接收。

为满足企业对电子文件和档案管理的具体要求,档案部门应及早介入信息系统的开发,对系统的电子文件所需要素提出要求,明确设立文件的形成、收集、管理、检索、利用等各个功能模块。在系统开发、测试的过程中,信息部门和档案部门在电子文件的形成、维护、电子文档的转化、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合作,有助于不断完善管理系统。

3 电子文件管理的一般流程

3.1 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

文件收集是电子文件管理的基础工作。各信息系统生成的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应参照纸质文件归档范围确定。电子文件的内容、归档标识、相关的元数据和背景信息等应与电子文件一并归档,信息管理系统应提供各业务系统电子文件的自动获取,实现电子文件的自动及实时收集(也称在线归档),即实行逻辑归档。

3.2 归档电子文件的鉴定及整理

电子文件的鉴定工作,包括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是否归档的鉴定,对归档的电子文件应标注保管期限、分类号及关联词等归档标识,鉴定后进行归档、移交、销毁等。

在线归档的电子文件,文件形成部门和档案部门应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数据检查,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一般要检验:电子文件的内容和显示形态是否和形成时的原始状况一致,电子公文的办理过程及结果信息是否完整;电子公文的元数据是否完整。 经过鉴定之后档案员在信息管理系统上按档案分类方案进行分类、整理、归档。

脱机归档的可读式电子文件必须经过文件形成部门和档案员的鉴定之后,在信息管理系统上进行电子文件目录登录和电子原文的挂接。

归档电子文件的整理应与纸质归档文件的整理方法相同,按本单位的归档文件整理规则进行整理,对具有永久和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归档时应同时保存文件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3.3 归档电子文件的移交、接收

各业务信息系统归档电子文件和脱机归档的可读式电子文件的移交、接收可直接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上进行。

电子文件储存在数据光盘里的时候,数据光盘形成单位在移交给档案部门之前,均应对归档的每套载体进行检验,检验载体有无划痕,核实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检验合格方可进行交接。

3.4 电子文件的开发利用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应具备便捷的借阅(查阅)、各种数据的统计功能,通过对电子文件的检索利用、开发、统计分析,便捷查询,充分发挥电子文件服务企业的功能。

3.5 电子文件的保管

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应在指定的服务器或存储设备上设立存放归档电子文件的存储空间,该服务器或存储设备必须采取磁盘镜像备份和异地备份措施。

信息管理系统维护人员应定期备份归档的电子文件。脱机存储归档电子文件的载体,还应符合下列条件:归档载体应作防写处理;避免擦、划、触摸记录涂层,单片载体应装盒,竖立存放,且避免挤压;存放时应远离强磁场、强热源,并与有害气体隔离;环境温度选定范围:17℃~20℃;相对湿度选定范围:35%~45% 。①

3.6 电子文件的销毁

按照纸质文件到期销毁的有关规定,企业对保管期限到期的电子文件经过鉴定后,对确认销毁的电子文件进行逻辑或物理删除。

4 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发展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信息系统包含了海量的存储信息,把有关的信息规范的整理出来不仅需要信息管理系统,更多还是要依靠档案人员熟悉档案的各项基础业务,同时又要了解相关的信息技术,才能更好的发挥电子文件的信息作用,体现档案的价值。为了更有效的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技术以及实际应用上需要不断发展创新。

电子文件的推广和应用已经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电子文件是国家和企业的重要资产,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过对电子文件的有效管理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目前,电子文件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下一步将建立统一的集成服务,不断深化各业务管理功能,建立起贯穿各个业务系统,各个层级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实现对各业务信息系统中电子文件的统一和全过程的管理,实现企业信息数据的统一管理、有效利用和长久保存。

文件管理系统篇10

【关键词】 防汛抗旱气象综合业务系统 运行 管理

1 前言

防汛抗旱水文气象综合业务系统是一种综合的信息服务系统,它以计算机网络与地理信息系统为支撑,核心是几十年的历史与实际雨情气象综合数据,该系统集合了水文气象资料的采集、处理、应用与管理,可以及时提供准确的雨情、水情、天气实况、气候预测等综合信息,以便决策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汛抗旱工作。该系统在硬件上主要应用了先进的RAID技术与服务器双机热备份技术,系统的硬件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在软件上则有用户管理、远程系统维护管理、互联网服务管理、数据库管理等多种服务管理,软件与硬件都有较高程度的安全保障,是当前为防汛抗旱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信息服务系统[1]。

2 用户管理

2.1 系统用户的分类

该系统以网络分布范围为依据来对系统用户进行区分,可分为广域网用户与局域网用户两种用户。再做细一步的划分时,对局域网用户可根据不同的职能与业务需求划分为应用系统运行用户组、应用系统监视用户组、系统管理员工用户组、防汛抗旱业务专业用户组等;对广域网用户则可以服务对象的不同为标准划分为EMAIL邮箱服务组、WEB浏览用户组及FTP服务用户组[2]。

2.2 系统用户的权限管理

用户权限管理的划分是以用户组为依据进行划分的。根据不同的用户组,系统给予了对应的应用权限,各个工作组均有属于自身服务的范围与权限,这样使得系统资源管理的应用权限划分十分清晰,有利于系统管理员对用户与系统资源进行管理及维护。

3 RAID技术在系统中的应用

RALD技术即磁盘阵列冗余技术,这种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牺牲小范围的磁盘空间来获取数据安全及磁盘访问速度[3]。这种技术也是当前许多微机服务器为了保证磁盘安全广泛应用的一种较先进技术,而且较多采用的是安全系数更高的RAID技术。应用RAID技术之后,当服务器内的磁盘列阵组有硬盘发生故障时,整个系统及数据也不会受到影响及破坏,系统仍可正常运作,并可在服务器不发生停机的情形下及时替换出存在故障的硬盘,然后使RAID系统可以自动恢复正常。此外,应用RAID技术之后,服务器在对硬盘进行数据处理时,速度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减轻了用户维护系统的负担,而且有效改善了系统运行安全性、数据运行安全性,并使服务的系统性能得到大大加强。

4 数据库管理

防汛抗旱水文气象综合业务系统主要应用了MsSQLServer2000的数据库操作系统,应用这种系统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其管理与安全性能,从而保障系统内的数据库运行正常及数据安全。一般的数据库管理大概有以下几种分类:数据库数据管理、数据库用户管理、数据库数据远程分发管理等。

4.1 数据库用户的管理

本文所述的系统用户主要有三种分类:(1)一般(普通)用户,这类用户通常是指应用系统客户端的用户,其目的主要是对数据库里的数据进行查询,所以该类用户对相应的数据资料仅具查询功能;(2)应用系统型的用户,该类用户的职责主要是负责数据的入库、修改、维护及查询等,所以该类用户对相应的数据资料享有的是增删改查等功能;(3)超级用户,即权限最多的用户,该类用户可以对全部的数据库及数据表享有进行建立、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同时可以设置管理数据库系统的功能、数据修改、数据查询及数据维护等[4]。

4.2 数据远程分发管理

数据库数据远程分发管理是建立在互联网电子服务系统的基础上的。为了有效实现数据库的远程分发,该系统采用了互联网的Email服务技术与数据库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了数据库远程分发管理的应用子系统。该种技术主要是通过数字库的触发器对数据库作的过程或数据进行记录,再通过Email对这些程序进行传送,这样可以及时更新远端数据库及管理数据库。数据库数据远程分发管理应用子系统为远程数据库进行远程的数据管理及数据更新指引了方向。

5 应用系统的文件管理

对应用系统的文件进行管理,首先要了解系统文件的类型。本文中的系统其文件主要有两种类型:支持工作人员工作时需要的私有文件、支持系统运作的非私有文件,即公用文件。

5.1 私有文件的管理

该系统对于私有文件的管理主要是采用了文件安全与文件共享有机结合的管理方式,同时安装了特有的磁盘存放文件、管理文件。此外还根据用户的实际要求对其分配相应的磁盘空间,以便控制私有文件占用的空间超出磁盘范围,从而保证服务器磁盘的文件与系统的运行安全。

5.2 公用文件的管理

该系统主要是通过建立专门的共享目录对公用文件进行管理,共享目录会根据文件类型及其功能对文件进行分类存放。此外,还设置文件共享及文件安全性的双层访问权限,这样系统用户对文件系统的访问以及系统运作的安全就得到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