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传输十篇

时间:2023-03-18 08:25:31

文件传输

文件传输篇1

瓶颈凸显

大连银行成立于1998年,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大连银行存款增长27.4%,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城商行中位居第二,是东北地区银行业的标杆之一。在发展过程中,大连银行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专门建立了信息科技管理委员会、运行中心和信息中心,积极开展信息科技项目建设。2011年上半年之前,大连银行已建立起近百个应用系统,为生产、管理、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但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大连银行总分行之间、各个应用系统之间需要传输的数据文件越来越多,传统的主要基于FTP的数据文件传输方式逐渐显得力不从心。首先,FTP采用同步传输方式,没有缓冲机制,传输大批量文件时占用大量系统资源,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其次,在FTP传输模式下,用户无法对全网的传输节点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导致系统管理难度将伴随着业务系统、分支机构数量的激增而不断加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此外,FTP传输方式还存在着安全性低、编程复杂等弊端,导致文件传输成为制约银行信息化发展的瓶颈,给金融业务综合运营工作带来了难题。

“文件资源是银行信息化的基础性资源,85%以上的信息通过文件方式进行交互。在传统的工资、数据归档等应用场景中,工作人员通过FTP、E-Mail等工具或者U盘拷贝等方式传送文件,工作效率低,并且容易出错,导致系统运维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传统的文件传输方式,也无法满足相关政策(如《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银行数据集中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数据安全监管、业务连续性等方面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科技管理风险。”服务于众多银行客户的东方通售前咨询顾问徐有明指出,目前这一问题不仅仅困扰大连银行一家,很多商业银行都对此感到头疼。

疏通脉络

针对传统文件传输系统存在的问题,大连银行经过需求调研及选型,最终选择了东方通提出的文件传输平台构建方案,并在大连银行IT系统规划的指引下统一部署通用文件传输平台TongGTP。据了解,这款产品是东方通面向分布式应用场景推出的文件传输平台,拥有高效、易管理、安全等优势,可以为多个业务系统提供文件传输服务,不仅提高了文件传输的效率,而且降低了银行科技风险和系统运维成本。

结合自身需求,大连银行在ODS、信贷、网银等多个系统底层部署了TongGTP,并通过传输中心承载的TongGTP节点,构建出覆盖银行生产网、办公网内相关系统的文件传输服务网络,承担起系统间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重任。

每天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大连银行内部的ODS系统(操作型数据处理系统)都会接收大批量的数据文件。这些文件分别来自信贷、个贷等应用系统和银行核心系统,单个文件的大小从几十KB到几个GB不等,文件格式也不尽相同。经过ODS系统处理之后,这些文件将根据需要传送到信用卡、网银等业务系统,为第二天银行办公做好准备。这就是自2011年底成功上线以后,大连银行文件传输平台一直在承担的文件处理工作。

如今,文件传输平台已经成为大连银行各项业务高效运营的强有力保障,其价值对大连银行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数据传输层面,文件传输平台拥有高效的文件传输功能,保证文件可顺利到达目标系统。同时,平台还提供批量传输、自定义传输任务、文件自动压缩等丰富的辅助功能,使用户能够根据需要灵活制定传输策略,提高文件传输的效率;其次是数据处理层面,文件传输完成以后,该平台将自动触发相关应用程序来处理文件,实现文件传输和数据处理的无缝衔接,优化业务流程;第三是系统管理层面,用户可以在管理界面上对所有节点的传输任务、状态等进行统一管理和监控,降低了运维工作的复杂度,并可对用户角色、权限等进行控制,增强系统安全性。

经过一年多的实战,大连银行文件传输平台运行稳定,持续为十多个应用系统提供文件传输服务,打通了不同系统之间的文件传输管道,有效提升了文件资源的传输效率和开发利用水平,对银行信用卡、网银、个贷、信贷等各种业务运营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文件传输平台的成功运行,还为大连银行节省了运维成本、人工成本以及系统批量传输文件的时间,取得了良好的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正是有了这个良好的开始,目前在该平台一期工程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大连银行于今年继续和东方通合作,开始了其文件传输平台二期的工程建设,将平台动态扩展到其他业务系统和更多的分支机构,以全面完善大连银行文件传输服务体系。

链接

IT系统步入精细化管理

文件传输篇2

在本机上设置一个文件夹共享,将要传给别人的文件存放在一个文件夹中,再将此文件夹共享,让别人复制去吧。估计这是很多人会想到的办法。在正常情况下,设置完成即可使用,不过万一你的同事在其他办公室里,通过网上邻居找不到你的电脑,或者找到了你的电脑却无法打开,该如何解决呢?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还必须在你的电脑上进行如下设置。

首先,打开“控制面板”,依次双击“管理工具”、“本地安全策略”,打开“本地策略”下面的“用户权利指派”。然后,在右边的窗口中,双击“拒绝从网络访问这台计算机”,删除里面的用户。确保“从网络访问此计算机”里有Everyone(即每个人)或Guest(来宾)。

这样设置后,别人就能访问你的电脑了。

上传下载 共享更贴心

上面讲到的共享方法虽然不需借助任何工具,但是操作起来很麻烦,往往搞了半天,别人还打不开你的电脑,不方便。其实还有更简单易行、可靠性高的方法,那就是安装HFS软件(即HTTP File Server,http文件服务器)。

安装HFS运行后,你的电脑就变成了文件服务器。此时,把要传输的文件或文件夹添加到系统中即可(图1)。这个软件可以允许他人上传和下载文件。如果是让别人上传到文件夹,则一定要设置成“上传许可任何人”。如果上传的文件不允许不相干的人查看,可以将文件夹设置为“不允许下载”。

而同事在电脑上操作也很方便。打开浏览器或“我的电脑”,在地址栏中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即可出现相应的界面(图2)。在此,可以上传和下载文件。

如果你要从别人的电脑上复制文件,那么是不是也要在他的电脑上运行HFS呢?这个不需要,你在自己的电脑上运行了HFS以后,添加一个文件夹,并设置为允许上传就行了。HFS软件可以设置允许访问的用户名和密码,没有权限的人是不能进行上传和下载的。

文件快传 想给谁就给谁

技术部经理小张需要将一批资料文档分发给项目组的成员,按照常理,小张需要先将这批大块头的文件放到共享文件夹中,然后招呼大伙分别下载。不过小张可不想穿新鞋走老路,只见他稍加操作,就通过公司局域网,将相关的文件直接“扔”到了项目组每个人员的电脑中,如同神秘的太极推手一般快捷高效。小张当然不是什么武林高手,他依靠的是FolderTransfer这款独特的文件传输工具。

软件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在局域网(或者因特网)中自动传输文件,使用者只需选择好目标文件和接收对象,剩下的事情就交给FolderTransfer打理好了。小张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好FolderTransfer,之后让项目组的所有成员在各自电脑上也安装运行该软件。这样,项目组中的所有电脑就可以通过FolderTransfer彼此识别了,为之后的文件互传开创了条件。注意,FolderTransfer默认使用的是8585端口,如果安装有防火墙的话,需要开放该端口。

文件传输篇3

1延迟NAK模式

在CFDP中,文件传输被称为一个“事务”,发送端为每一个文件传输操作分配了一个事务ID号。事务ID号与源ID和其他信息一起包含在每一个PDU的报头里。发送端通过发送元数据PDU来通知接收端文件传输的开始。发送端不必等待接收端的ACK应答才开始文件PDUs的传输,也就是说,在初始化“事务”时没有握手过程[9]。在延迟NAK模式中,接收端直到正确收到发送端的EOFPDU后才发出NAKs重传请求。在此过程中接收端统计直至EOFPDU成功接收时所有丢失的PDUs。在收到EOFPDU后,接收端发出ACK(EOF)并发出一个包含所有丢失PDUs的重传请求NAK(如果需要的话)。一旦收到一个NAK,发送端立即重传NAK所要求的PDUs。在接收端发出NAK后,立即启动一个定时器,当NAK定时器溢出时,接收端再次检查丢失PDUs的记录。如果仍有未收到的PDUs,接收端发出另一个NAK并再次启动一个定时器。这种过程一直持续到所有PDUs都被成功接收,包含全部的文件内容PDUs和元数据PDU。在收到所有的PDUs后,接收端发出一个FINPDU,且发送端一旦收到FINPDU就回复一个ACK(FIN),并关闭事务。接收端在成功接收ACK(FIN)后也随之关闭事务[10]。

2平均文件传输时间的数学分析

首先定义“文件传输时间”为从元数据PDU的第一比特开始直到当所有文件数据、元数据和EOFPDU被接收端成功接收的时刻。“EOF传输时间”定义为发送端发送最后一个文件数据PDU后的时刻与接收端接收到无错误的EOFPDU的最后一比特时刻间的时间间隔,“NAK重传时间”定义为从接收端发出第一个NAK的第一比特开始到所有重传的PDUs被成功接收到的时刻为止,如图1所示,其次定义N为携带文件数据的PDUs加上一个元数据PDU的总和。可见,整个文件的传输时间包含四部分:单向传播时间、N个文件PDU的传输时间、EOF传输时间和NAK重传时间。为了分析方便,假设如下:第一,N个PDUs等长、具有相同的传输时间且发送失败概率相等;第二,所有的重传NAKs等长且具有相同的发送失败概率(虽然NAK的长度取决于所要求重传PDU的个数,但是这种差异很小且NAKs的长度很小,所以这种假设对性能影响很小);第三,在前向和反向链路中的PDU错误事件是统计独立的;第四,由于EOF,ACK(EOF)和NAK的长度相对于文件数据PDUs来说很小,所以忽略这些PDUs的传输时间。文中分析用到的记号规定见表1。由于深空探测器具有功率有限及传输带宽极其严格的特点,为了保证链路最大吞吐率,应该尽量避免同一PDU不必要的复制重传。在此限定条件下,EOF定时器的最小设定值为2Tprop,NAK定时器的最小设定值为2Tprop+RTi,其中RTi表示第i次NAK重传请求PDU的发送时间。现在重点考虑重传阶段,定义随机变量Hi为第i个PDU直到接收端成功接收所需的重传次数。在这种假设条件下,Hi具有几何分布特性。再定义一个随机变量HM表示直至所有PDU成功被接收端接收所需的重传次数,易知,HM=max{H1,H2,H3,…,HN}。

3性能仿真与结果分析

利用Matlab工具进行仿真分析,传输时间单位为天文单位a.u.(astronomicalunit,1a.u.=480s)。图2~图4仿真出平均文件传输时间随PDU错误概率、PDU数目、单向传播时间等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情况。由图2可知,在单向传播时间及PDU数目确定的情况下,单个PDU传输时间越多,在相同PDU错误概率情况下所需的传输时间越多。由图3不难看出,在PDU错误概率及单向传播时间固定的条件下,平均文件传输时间随PDU数目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且单个PDU传输时间越多,在相同PDU数目的情况下所需的传输时间越多。由图4易知,在PDU错误概率及单个PDU传输时间固定的情况下,平均文件传输时间随单向传播时间及PDU数目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图5为平均文件传输时间对PDU错误概率的Montecarlo仿真与数值分析曲线。可以看出,仿真曲线与数值分析曲线非常匹配。这里,PDU错误概率为0.01~0.5,单向传播时间为1a.u.,双向传输速率为20kbps,PDU数目为1000,且单个PDU传输时间为0.8s(PDU长度2KB,文件大小2MB)。

文件传输篇4

在日常的网络工作事务时,我们不希望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所下载的文件中断,而必须得重新下载。但在实际中,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不支持断点下载的下载工具,困扰着我们。FTP是Internet上的一项基本协议,丰富的FTP站点服务促进了网络资源的共享,FTP文件传输允许以间接或隐匿的方式使用远程计算机,并向用户屏蔽了不同主机中各种文件存储系统的细节,可以操作任何类型的文件而不需要进一步处理,达到了可靠和高效的数据传输。

基于断点传输实现了从上次的断点处开始传输,既节省了时间,又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优点,在大部分的下载传输工具中广泛应用。而断点传输过程中的两大关键点为:

一、检测已经下载的本地文件长度和断点值。

二、调整文件指针到服务端的断点处。

在传输文件的过程中每次创建一个临时文件,该文件同时还能用来存放文件的断点位置。在开始发送接收文件之前,首先会检测是否有该临时文件,如果不存在,那么就重新开始一次新的传输。如果存在,那么读取该临时文件存储的断点位置值,同时移动文件指针到该位置。这样便做到了断点传输[1]。

1 系统总体需求设计分析

本系统的网络结构为典型的C/S模式,即组成部分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2]。其中图形界面提供所见即所得的交互手段。用户通过提供登陆信息:服务器IP,服务器应用程序端口、用户名、和密码激活登陆程序,然后登陆程序将信息反馈于登陆界面。服务器目录浏览、目录文件/文件操作程序和上传下载文件程序主要完成文件得传输, 是系统的核心模块。下图1为整个系统的功能需求。

参考文献:

[1] 蔡开裕,范金鹏.计算机网络[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1版:74-215

[2] 姜超.P2P分布网络文件传输系统[D].中山大学,2004年2月:35-66

[3] 姜利群.Java网络编程实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164-198

文件传输篇5

不久前笔者购买了东方时代NAS NS700(详细介绍请见《微型计算机》6月上),用来进行BT和eMule下载非常便捷,下载速度也不错,但受到交换机芯片的限制,它的网络传输速度只有3MB/s左右。在从互联网下载了几十上百GB容量的文件之后,通过局域网把NS700中的文件拷到电脑上却需要数小时,实在是太慢了。那有没有办法可以更快地传输NS700中的文件呢?

其实有两种方法,一是将NS700中的硬盘卸下,装到电脑中再复制文件;二是NS700还具有USB移动硬盘模式,可以通过该模式在电脑上读取NS700中的下载文件。第一种方法传输速度最快,第二种方法操作更方便,在此笔者主要介绍第二种方法。此外,由于NS700下载分区的格式是Ext3(一种Linux文件系统),不论直接连接在电脑上,还是当作移动硬盘来连接,Windows操作系统均不能识别到这个下载分区。因此我们还要使用第三方软件,让Windows操作系统也能读写Ext3分区,这类软件有许多(例如Ext2ifs、Ext2fsd、Ext2 tools和Explore2fs等),《微型计算机》6月下曾介绍过Ext2ifs,但该软件不能在系统启动时自动加载和识别Ext3分区,因此笔者在此介绍更适合移动硬盘使用的Ext2fsd。

1.首先安装Ext2fsd软件,进行到图1所示的界面时,在全部三个选项的方框中打勾。让Ext2fsd随系统启动而自动加载,并且开启对Ext3分区的支持和写入功能。

2.在NS700的关机状态下,用USB线把它连接到电脑上,然后再开启NS700。

3.双击任务栏右下角的“Ext2 Volume Manager”图标,在“Ext2 Volume Manager”主界面中可以看到NS700的硬盘分区,选择Ext3格式的下载分区,在右键菜单中选择“更改装配点盘符”(图2),在弹出的“更改盘符设置”中点击“添加”按钮,然后为该分区指定一个盘符,并且在“通过MountMgr及Ext2Mgr来自动加载盘符,适用于移动硬盘,需要Ext2Mgr一直运行”前的方框中打勾(图3)。这样每当NS700通过USB线接入电脑时,其硬盘的Ext3下载分区都会自动识别为本地硬盘(图4),使用起来就很方便了。

文件传输篇6

迅雷看看HD 3.1版已支持直接通过USB线将电影拷贝到iPad上。同时新版本的迅雷看看HD 3.1还支持本地自动生成文件夹,以方便查找下载文件,并增加了“亲子乐园”和“家庭情感”等栏目,由此我们iPad上的视频内容将更加丰富和精彩!

一、更多影音文件直接支持USB传输

通过USB线将电影拷贝到iPad上,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创新。首先我们必须先在iPad上安装迅雷看看HD 3.1版,之后将iPad通过USB连线将iPad连接到PC上(如图1),再并启动iTunes。单击左侧“设备”下方我们的iPad,再单击中间“应用程序”标签,可以看到中间窗格出现“迅雷看看HD”,单击它,在右下角单击“添加”按钮即可将影音文件上传到iPad上(如图2)。

这样,即可将影音文件直接通过USB连线传输到iPad上供播放(如图3)。

值得的一提的是,迅雷看看HD版支持的格式有很多,可以支持包括mkv、rmvb、rm等主流影片格式,以实现万能播放。这将可以完全弥补iPad上内容不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将迅雷看看HD版作为iPad上的视频播放器了。

小提示:在向iPad添加文件并上传时,迅雷看看HD 3.1支持配合Ctrl或Shift键同时上传多个影音文件,这将大大提升上传效率。

二、支持本地自动生成下载文件夹

迅雷看看HD支持影片自由下载,我们可以随意将影片下载到iPad上,随时欣赏。

这一版本还新增了本地自动生成文件夹,如图4所示,当下载电视剧的时候,一般会有好多集,这时迅雷看看HD 3.1会把这些集数都统一放到一个文件夹里,这个文件夹是自动生成的,这样将可以更方便地查找到我们下载的影音文件。

小提示:要说明的是,迅雷看看上的内容质量非常高,所以大家银子足够,最好购买存储空间更大版本的iPad,这样就可以尽量多下载影片。

三、增加成熟女性特色栏目

使用iPad的人群中有很多是成熟女性,他们往往有了小孩子,对于亲子内容和情感内容有较强的需要,所以迅雷看看HD 3.1版增加了“亲子乐园”和“家庭情感”两大特色栏目,可以供大家随时欣赏(如图5),大大拓展了受众数量!

另外,迅雷看看HD 3.1版还增加了影片评分功能,好资源还是坏资源,由用户说了算;同时,迅雷看看HD 3.1版的频道列表页还增加了置顶功能,这样自己喜欢的内容随时可以找到;

文件传输篇7

关键词:蓝牙无线技术;蓝牙协议:RBTFT

中图分类号:TN925

1 蓝牙无线技术的重要性概述

蓝牙技术相比其他电子设备而言,是一种成本低、科技含量高的非封闭式的无线通讯技术,其使用范围受距离限制明显,只能在短距离范围内与电脑、便携设备、打印机、数码相机、键盘、电脑鼠标等实现无线连接。当前,受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影响,无线连接技术发展迅速,受到社会欢迎。蓝牙无线技术的发展应用对于无线移动数据通信业务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蓝牙无线技术普遍采用的2.4G赫兹频带为全球通用标准,能保证蓝牙无线技术在世界各地的推广使用。换句话来说,蓝牙无线技术使得各种电子数码产品之间实现无线沟通,净化了空间和节约了资源。整合蓝牙无线技术,可以在设备方圆九米的范围内实现电脑、便携设备、收集、打印机、键盘等设备的无线连接,拓展无线通信网络道路。当前,蓝牙无线技术主要采取分散式网络结构和快跳频、短包技术,实现点对点及点对多点通信。

2 蓝牙协议的概念

蓝牙协议的目的是使符合该协议的各种设备之间能够传递信息。两个相互之间传递信息设备需要使用相同的协议栈。蓝牙协议栈采用的结构是用来完成数据流的过滤和传输以及跳频和数据帧传输的分层结构。当然不同设备可以在不同的协议栈上实行。但是,必须遵循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所有的协议栈都要使用蓝牙协议中的数据层和物理层。支持蓝牙使用模式的应用层在协议中的最高位置。有的应用不要用到协议中的所有内容。相反,应用仅用在蓝牙协议栈中垂直方向的协议。基带,链路管理,逻辑链路控制与适应协议和服务搜索协议是蓝牙的核心协议的四个组成单元。(1)基带协议可以确保互相连接的蓝牙设备射频连接,以形成一个微小的网络。(2)在蓝牙各设备间连接的建立和设置需要链路管理协议。链路管理协议通过发起连接,进行身份验证和加密,通过协调确定基带数据大小;无线设备的节能模式和工作周期需要链路管理协议控制,以及那个微小网络内设备的连接状态也是由该协议所控制的。(3)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可以说是基带的上层协议,L2CAP与链路管理协议是一个并列的关系,两个协议是并行工作的。但是这两个协议也有一定的区别,当业务数据不经过链路管理协议时,这个时候适配协议会提供上层服务。(4)服务搜索协议(SDP),使用该协议可以查询到相应的设备信息和服务类型,各蓝牙设备间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连接。所谓的支持协议主要指的是蓝牙协议层,包括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无线射频通信(RFCOMM)和业务搜索协议(SDP)。L2CAP提供分割和重组业务。RFCOMM是用于传统串行端口应用的电缆替换协议。SDP包括一个客户/服务器架构,负责侦测或通报其它蓝牙设备。

3 RBTFT协议的研究与实现

3.1 RBTFT协议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RBTFT协议(Reliable Bluetooth File Transfer的简称)是指在RFC0MM协议基础之上建立的一条端到端(或点到点)的文件传输协议。该协议的主要目标在于在蓝牙设备和其他数码设备之间建立一条无线连接通道,该通道应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以便践行文件的可靠传输。该协议目前通常采用的开发应用程序是VC++,以WIN98/2000/NT为应用平台,但RBTFT协议并不受VC++这一具体编程语言和WIN98/2000/NT操作系统的限制,它支持不同工作形式,包括一次传输多个文件、断点续传、CRC校验等等,其设计思想源是在传统的帧传输方式得到启发的(这中方式在数据传送过程中要求一帧一帧地发送,而不是整体发送)。为了确保文件传送的可靠性,RBTFT协议明确了RBTFT帧的定义,规定帧由报头和数据子包两部分组成,其中报头指明帧的类型(同时携带CRC校验信息),数据子包有不同的子包结束符构成,并明确是否有后续包等情况。RBTFT协议在进行数据传输时,采用发送---应答---握手---失败的传输方式,即在发送文件时一帧为单位,每发送一帧数据收到一个应答,说明此次发送是成功的。

蓝牙技术在利用RBTFF协议传送文件时,最先要做的工作是进行串口初始化操作,如果这个操作成功,成功报告将通过异步消息RBTFF―CONNECT向应用程序发送,告知系统文件传输通信线路连接已经建立。开始是连接通信线路,接通成功后开始发送数据,此时实际数据发送的多少将根据内部缓冲区的内存来决定,数据信息在内部缓冲区内被暂时存储起来,根据RBTFF协议将这些数据以一帧帧的文件形式,并在文件里加入了帧信息和CRC校验信息。接收方在接收文件的过程中,每成功接收一份文件,接收方系统将对接收的文件进行CRC校验。如果文件接收不成功,将通过RBTFF协议后重发或协商,如果发送成功的前提下,不会向应用程序系统发送任何信息报告,如果发送不成功,系统会自动放弃此链接线路,同时错误报告向发送给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将自我重新复位此链接线路,也可以进行其他对应的程序处理。在文件传输过程中,无论是文件发送方还是文件接收方,任何一方断开文件链接,应用系统内部都将接收到文件传输关闭的信息,断开文件传输链接线路。在文件接收方的按帧发送的数据将被去掉枕头并重新回入接收缓冲区,重新组合为原来的传输整体文件。之后再继续下一个文件的传输,直至文件完全传送。提高蓝牙无线传送文件的可靠性,在应用层面主要依靠RBTFF协议支持断点续传。断点续传的原理在于RBTFF数据帧在报头中携带有一个信息,该信息会指明文件数据在文件具体某个位置开始的偏移量。当发生错误或连接中断时,接收方发送一个带有偏移量的信息帧,使得应用程序系统能自动识别文件发送方重新传送文件的意思,这种技术在文件数据量大的时候效果明显。

3.2 RBTFT协议发送文件的过程

蓝牙文件传输RBTFF协议发送单个文件的详细过程可以这么理解:当相互之间传递信息的设备,开始的时候设备要进行重试次数计数器的初始化,也就是计数器归零。当收发设备双方建立连接,发送方设备搜寻文件指针,读取文件长度并设置并发送报头,这个报头里包含有文件名称以及大小。接收方会发来的响应报头信息。此时若接收方返回“已经准备接收”,则开始发送第一个数据包,当然接收方可以拒绝接收并信息返回。接收方返回确认信息后发下一个数据包;若尝试连接过中重试20次后,还不能恢复连接,则放弃需要重新建立连接。当接收方发送带有偏移量的信息帧时,发送方接收该信息帧后,会自动跳到指定偏移量处继续传送,接收方放弃传输,文件传输完毕。“文件传输完毕”这样的提示信息会在设备屏幕上输出来。

4 结束语

蓝牙无线文件传输协议RBTFT的研究与实现对于蓝牙技术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明晰RBTFT的工作原理和发送文件过程,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蓝牙无线文件传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楠,侯紫峰,宋建平等.蓝牙无线连接可靠性措施的研究与实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3(05).

[2]刘任庆.蓝牙技术的抗干扰性与可靠性分析[J].技术交流,2009(03).

文件传输篇8

    数字视频网络、节目制作网络、硬盘播出系统、磁带、流、文件、MPEG、TCP/IP、FTP、集中上载系统、媒体资产管理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three interaction types of digital video network. Interacting by magnetic tape, by media stream and by files. We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ages of this three interaction types of digital video network, then conclude that interacting by files is the best way in this three types. We also analyzed the problems we must face when we use this method interacting in digital video networks, and gave the solutions. This paper gave an exercisable project about interaction by files type in digital video networks, and described this method implements in other fields, just like programs upload system, satellite transmission and so on.

Keyword:

    Digital video network, Program network, Broadcast server, Magnetic tape, Media stream, File, MPEG, TCP/IP, FTP, Programs upload system, Media management system.

    数字视频网络给电视业者带来的变革已经毋庸置疑了。许多电视台都在考虑或正在使用非线性视频编辑环境全面的替换传统视频编辑环境,使用硬盘播出系统取代磁带播出的方式。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有着被所有人看好的前景,硬盘录像机和蓝光盘技术在摄录设备中已经开始应用。非常明显,很快数字非线性视频编辑技术就会占领电视节目制作播出环境的各个环节。

    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或者说是一系列问题,在一个制播环境中,不同的系统设备环节如何相互交换数据。

    比如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制播环境,每个椭圆代表不同的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该制播环境由节目源、节目制作网络、硬盘播出系统、节目存档或媒体资产管理系统(这里所指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主要是以媒体资产查询管理为主,不是指包括采编播查询一体的广义上的媒体资产管理)以及远程节目系统组成,这样的制播环境代表了国内大部分电视台的现实情况或发展方向。

 

    节目制作网络是数字视频网络毋庸置疑。硬盘播出系统包括了分散的节目上载系统,集中的存储单元和数据库管理体系,视频流输入输出接口,具备了一个视频网络几乎所有的要素。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硬盘播出系统也是一种视频网络。利用信息技术的节目存储系统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也是相对独立的数字视频网络。而随着硬盘录像机和蓝光盘技术的应用,前期设备也将会脱离单机单任务操作的状态,加入视频网络的环境中。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制播环境各个环节如何连接的问题,其本质上就是数字视频网络之间如何有效传输数据。他们之间如何连接交互数据,反映了不同类型的视频网络相互传输数据所需面对的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采用制播一体化网络不就不存在这种问题了吗?这在理论上是完全正确的。使用同一厂商的视频网络搭建整个电视台的制作播出存储系统,使用统一的硬盘存储阵列和管理数据库系统管理节目制作、播出和存储系统,使用播出服务器替换原有制作网络的下载端口,理论上的确可以节省设备投资,减少数据流环节并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从实际工程角度来看,却远远不是如此简单。比如对播出安全性的高要求使得必须给于播出系统足够的系统冗余,独立的存储系统,相对封闭的管理空间,大容量的数据吞吐能力和演播室信号的直播处理能力。完全满足以上要求会导致一个硬盘播出系统的设备预算不会比具有相应支持能力的节目制作网络低多少。同样,一个基于信息技术,满足要求的节目存储查询系统其本身也是一个完整的数字视频网络。而对于一个功能独立的硬盘播出系统或节目存储查询系统而言,它和节目制作网络的交互数据其实已经是两个视频网络之间的连接了。即使这些环节是由同一厂商开发设计,也必须面对网络间互联的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到远程节目网络的扩展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厂商当然是希望做制播一体化网络,因为可以拿到成倍金额的合同,他们甚至希望用一个统一的、大而全的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涵盖采编播的所有环节,拿下所有的订单。但从用户的角度而言,大而全的网络就意味着要对自己的设备环境进行全面的更换,并且保持一致,为了迁就某一厂商在某一领域的优势而忍受其在其他领域内的缺陷。同时一体化网络所带来的巨额设备投入也不是中小型电视台所能够承受的。

    从工程技术角度来看,在系统设计时应考虑到系统各个环节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散的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比整体统一的设计思路更加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并可减少工程周期过长、一次性投资过大带来的技术被动。

    所以本文希望从工程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相对独立的数字视频网络间建立连接,便捷、高效的进行数据交互。

    从工程上看,我们有三种方法可以做到相互独立的数字视频网络之间的互联,进行节目和信息的交换:一、使用磁带或磁盘等独立存储物理介质作为网络间节目和数据交换的载体;二、使用数据流作为交换的载体;三、使用文件作为交换的载体。

以下分别说明:

    第一种方法是使用磁带或类似的记录工具作为数据交换载体,这是最简单方法也是现在最普遍的做法。在不同的视频网络之间以磁带作为中转介质。节目源使用录像带上载节目素材到节目制作网络中,经过网络编辑完成用于播出的节目成片后通过下载端口下载到录像带上,由专人送交到播出机房或者节目存档系统。播出机房将送交的节目播出带上载到硬盘播出服务器中,编目存储用于播出,节目存档系统或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将磁带信息再次数据化。

如图-2所示。

    此种工作方式的好处是各个环节在物理完全独立,通过磁带作为环节间数据传送的媒介,不需考虑不同环节设备之间的接口协议,也不需考虑各个环节内部的文件压缩格式和交换格式,只要统一磁带格式即可。各个环节相互独立的另一个好处是相互之间不会产生影响,安全性和可维护性较好。

    但这种工作方式的优点却带来了它致命的缺陷,即节目大量上下载所带来的时间浪费,多次压缩解压和设备接口带来的信号损失。

    我们举例说明。比如用户编辑一小时的节目成片,需用两个小时的节目素材,那么用户就必须按照以下工作步骤进行节目制作:首先用户需花费两个小时用于节目素材上载。编辑完成后,花费一小时的时间将节目下载到磁带上。将节目磁带送交播出机房,由播出机房花费一小时时间将节目上载到播出服务器的存储阵列中,编目用于播出。播出完成后的节目带送到节目存储系统中。不计编辑时间和节目磁带送交所花费的时间,一小时的节目从制作到播出,仅仅用于上下载的时间就需要四个小时,四倍于节目时长。如果节目存储系统也是基于数据存储技术的话,那么将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磁带数据的上下载方面。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现在的有的厂商推出高速上载和传输设备,但对这种工作方式的帮助并不大。基于SDTI接口的设备提供2~4倍的磁带读取速度,实现产品化的只有2倍速传输接口,同时需要板卡或视频服务器支持。由于受到磁头技术及工艺的限制,磁带类设备的高速上载并无良好的前景,笔者认为在磁带的范畴内讨论高速上载其意义和前景不大。

    再来看看信号质量的损失,一个节目上载到非线性节目编辑网络,需要进行一次编码压缩,比如说压缩成MPEG-2全I帧50Mbps或30Mbps码流的视频文件,用于后期编辑。节目后期编辑工作完成后,需将视频文件解压缩成SDI或模拟分量\复合信号下载磁带上,由专人将磁带送交到播出机房,压缩成MPEG-2 长GOP 8 Mbps或相近码流的视频文件,上载到播出服务器的存储硬盘阵列存储,解码后用于播出。另外信号每过一次录像机设备就要经过一次编解码过程,其多次编解码和由于上下载接口所带来的信号质量下降不可避免。以使用SDI接口的录像机为例,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在单纯的制播网络化环境中一个节目从素材到成片,从编辑到播出,需要四倍于节目时长的时间用于上下载工作,经过三次编码和四次解码,三次使用SDI信号传输数据。而这些时间、人力和设备资源投入的大量消耗,仅仅是为了实现视频网络间数据传输。而多次的压缩编解码和设备接口也会带来信号质量不可避免的损失。以上所述还未包括节目存储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对节目存储和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可能带给整个制播环节的影响尚未考虑在内。

    从整体上来看,在这种方式下工作,数字视频网络所带来的集中、共享、设备资源消耗少和高效的优势,在网络间大量利用磁带上下载的过程中几乎消失殆尽。

    对于使用磁带作为数字视频网络间数据交互的方式而言,使用数据流作为网络间数据交互的方式更加理想一些。

    下面仍然以节目制作网络和硬盘播出系统连接传递节目数据为例,说明如何采用流的方式进行不同数据视频网络之间的数据交互。

    笔者参与过这样一个工程:为了解决非线性新闻制作网络向播出机房传送节目的问题,在非线性新闻节目制作网络和播出机房的播出服务器之间,设计并架设了一条SDI通道。这其实上是视频网络之间交换数据的第二种方式,采用流的方式传送数据。其拓扑结构如图-4所示。

    在这种工作方式中,上传工作站是网络里的一个有卡工作站,可以回放编辑完成的节目成片。采集控制工作站是硬盘播出系统的一个节目上载控制站点,它可以控制视频采集通道矩阵中某个通道的工作状态。我们分别在上传工作站和采集控制工作站上安装以太网卡,使用双绞线,利用TCP/IP协议建立了一个点对点的控制流通道。利用视频线在上传工作站和硬盘播出系统的采集工作站之间建立了一个SDI数据流通道。这种连接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点儿类似远程采集系统。

    在节目制作完成之后,节目制作网络通过上传工作站的控制流通道向远端的采集控制工作站发送上传请求和所需上传的节目信息,并准备开始回放制作完成的节目;采集控制工作站得到请求后检测视频采集通道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如检测正常可以进行采集,就开启视频采集通道的采集功能,根据节目信息进行节目采集,同时通过控制通道返回应答信号;上传工作站在接到应答信号后开始回放节目,通过SDI流传送到视频采集通道进行节目上传;视频采集通道结束采集工作后,采集控制工作站返回结束信号给上传工作站,结束上传工作。

    这种工作方式的最大好处是在工作流程中去掉了磁带这个中间环节,节省了大量的上下载时间和送磁带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并且减少了编解码环节和录像机设备接口对信号质量的损伤。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这种工作方式比使用磁带的工作方式减少了一次节目下载时间,一次编码过程和一次解码过程,并且免去了磁带的人手传递,减少了接口设备可能对节目数据的影响。相对与使用磁带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但这种工作方式还是具有明显的缺陷:在这种工作方式下采集和传送必须同时进行,其数据交换过程不可中断,数据传输过程中如有错误必须从头重新进行,灵活性较差;数据传输依然是实时进行,无法进行高速传输;传输节目时必须完全占用硬盘播出系统的一个视频采集通道。

    其它使用数据流的方式在不同的数字视频网络间交互数据的工程,具体设备、接口和控制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工作模式应和上述节目制作网络和硬盘播出系统的连接相同或相似。可以看出采用流方式在数字视频网络间传输数据,就像使用电话一样,首先建立握手关系,然后独占通道和时间进行数据交互。

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使用统一的通道传输数据,不用理会通道两端的数据结构如何。比如在SDI通道作为数据流通道的前提下,我们使用的节目制作网络和硬盘播出系统可以采用完全不同的数据压缩方式,无论是M-JPEG、MPEG-2还是DVC50,只要提供SDI接口即可进行网络间的数据传输。

    这里牵扯出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两个数字视频网络采用同样的数据压缩结构,我们还需要通过SDI这样的接口吗?

    这个问题可以由数字视频网络间交互数据的第三种方式来解答,即使用文件方式在数字视频网络间交互数据。

    使用文件方式传输节目数据,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传输双方的数据文件压缩格式可以为对方所识别。这看起来并不难达到,因为大部分视频厂商都提供M-JPEG、MPEG2、DVC25、DVC50等主流的压缩格式,但实际在工程中不同厂商的不同产品,甚至同一厂商不同系列的产品,其文件格式都不兼容。

    下面我们先介绍如何利用文件方式在数字视频网络间交互数据,其优势和不足,然后对如何解决基于不同文件格式的数字视频网络之间交互数据进行分析。

    以本文开始所描述的网络结构为例,对采用文件方式在视频网络间传送节目素材进行分析。我们仍然以节目制作网络和播出机房的连接为例,设计这样一个工程方案,其拓扑结构如图-6所示。

    我们假设该工程中节目制作网络和硬盘播出服务系统使用的是同种压缩格式,即均为MPEG-2或DVC50,并且节目制作网络可以提供符合播出要求码流的压缩文件,例如MPEG2 8M码流的长GOP文件(很多视频板卡都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不同码流的数据文件)。

    这种工作模式实质上是在数字视频网络间建立高速数据传输通道(光纤或千兆以太),利用TCP/IP协议组中的FTP(文件传输协议)在数字视频网络间以文件方式传输视频数据。

    在我们设计的节目网和硬盘播出服务器的连接方案中,使用一台带有FC接口和告诉FTP接口(光纤或千兆以太接口)的计算机设备作为节目制作网络的网关。使用光纤网卡或千兆以太接口与硬盘播出系统的网关设备连接。在该网关(即上传工作站)上建立一个FTP服务器。硬盘播出系统通过FTP登陆的方式访问该网关,将节目制作网络产生的,可以为硬盘播出系统所识别的,满足播出要求的视音频文件拷贝到播出服务器的硬盘存储阵列中,经过编目加入播出列表程序后用于播出。其数据结构流程如图-7所示。

    由图-7可以看出,使用文件方式进行数字视频网络间节目数据传输,实质上是将节目制作网络中的节目数据文件直接用于播出。这种方式比采用流方式可以减少一次编码解码的过程,而且由于是文件到文件的传输方式,可以完全排除外界因素对视频信号质量的影响。

    采用FTP文件方式传输数据,可以完全根据通道的数据流量来考虑传输时间,而不需要根据具体节目或视频文件的时长,以千兆网卡为例,1000Mbps速度传输8M码流的MPEG-2长GOP,理论状态下满通道占用可以达到1000/8=125倍的传输速度,即1小时的节目需要半分钟左右就可以传输完毕。当然这是一种理论状态,工程中涉及到网络连接的实际传输速率,文件的结构、磁盘读写速度等因素使传输速度不可能达到上述理论状态,但对于以8M码流的视频文件而言,至少可以达到20~30倍的传输速率,即1小时时长的节目在2~3分钟之内可以传输完毕。同时在一个通道内可以传输多个节目文件。另外该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几乎所有的FTP服务软件均支持断点续传功能,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流方式传输时遇到错误必须从头重新传输的问题。

    这种工作方式在工程比使用流方式传输视频更容易实现。流文件传输需要编写建立双方专有的通讯软件,采用握手的方式交互数据,就像电话一样,一方不接听双方就不能通话。而对于文件方式传输只需在发送方建立一个FTP服务器目录,将所需要传输的视频文件放进目录里,接受方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时间从该文件目录中获取文件,这种方式和从互联网上下载文件是完全相同的。在本文所举工程例子中,节目制作网络可以采用一台普通的计算机作为FTP服务器。FTP服务器软件几乎所有的操作系统都提供支持,例如Windows 2000中就自带IIS系列的FTP服务器。对于硬盘播出系统可以使用其异步接口板卡或部件作为网关,如Pinnacle MediaStream系列视频服务器使用Mediastream connectplus部件作为其千兆异步接口,支持标准的FTP协议,而SONY的MAV-70、MAV-555系列服务器也可以通过分别加配BKMA-7045和BKMA-550板卡提供千兆异步接口,支持标准的FTP协议。在这种工作模式下,节目网络和硬盘播出系统均不需要对自己内部的数据结构和管理方式进行改造,只需要通过千兆异步接口,采用文件到文件的方式传输视频素材即可。

    我们下面可以采用表格的方式对上述三种数字视频网络间节目数据传输方式进行对比。我们选用三种不同压缩码率的节目视频文件作为对比的参照,以上述节目制作网络向硬盘播出系统传送节目为例,从上载到播出各个环节进行比照。

    假设节目制作网络可以提供MPEG-2 全I帧 50 Mbps码流、MPEG-2 全I帧 30 Mbps码流和MPEG-2 IBBP帧 8 Mbps码流三种压缩格式的视频节目成品文件,以上文件均可为硬盘播出系统所识别和使用。

    表-1现显三种传输方式在传输各个环节的特性,表-2对比了三种不同的MPEG-2压缩方式在三种传输方式下各自的特性参数。

表-1:

通道类型使用录像机上下载次数使用SDI信号次数编解码次数传输速度是否可变是否需要手工干预可否共用传输通道传输速度与压缩方式是否有关磁带方式传输数据SDI接口录像机3次3次7次否是是否流方式传输数据SDI通道1次2次5次否否否否文件方式传输数据千兆以太(光纤)1次1次3次是否是是表-2 :

压缩方式码流节目视频文件大小/每小时通道方式通道带宽理论每小时节目传输时间实际每小时节目传输时间磁带方式流方式文件方式磁带方式流方式文件方式磁带方式流方式文件方式磁带方式流方式文件方式MPEG-2 全I帧50Mbps22.5GB 人工SDI千兆以太无270Mbps1000Mbps2小时1小时180秒远大于2小时接近1小时400秒MPEG-2 全I帧30 Mbps13.5GB人工SDI千兆以太无270Mbps1000Mbps2小时1小时180秒远大于2小时接近1小时240秒MPEG-2 IBBP帧8Mbps3.6GB人工SDI千兆以太无270Mbps1000Mbps2小时1小时29秒远大于2小时接近1小时64秒注:1文件大小的计算方法为 文件大小≈码流Mb/s×60s×60÷8B/b

2文件大小的计算忽略了相对数据量很小的文件包装数据和音频数据

3理论传输时间根据1000Mbps带宽计算,实际传输时间根据实际450Mbps速率计算。

表-2

    由以上两个表格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采用这三种工作方式在数字视频网络间传输节目数据的各自特点,而采用文件方式与前两种方式对比,具有传输环节少、速率快、灵活性强、可以同时执行多任务,信号损失少及工程实现简单等多种优势。

    既然采用文件方式的优势如此明显,那我们所有的所有视频网络都通过这种节目方式传输节目或视频不就完了?但问题也并非如此简单,我们希望再通过一个工程例子来说明采用文件方式在数字视频网络间交互数据所面对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该例子是一个已经产品化的集中上载的工程。节目制作网络规模的日益膨胀导致单机上载的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电视台的胃口了,所以集中上载作为制作网络的一项功能需求被提了出来。该工程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一个采用文件方式在数字视频网络间交互数据的范例,它所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某个层面上反映了我们想要探讨的,使用文件方式在数字视频网络间交互数据所需解决的问题。

该工程方案如下:

    该方案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带存储单元的多通道视频服务器,作为集中上载的第一个环节,视频输入通道分别与录像机、摄像机等传统前期节目相连。录制控制工作站通过422控制矩阵控制视频服务器的输入通道进行节目素材上载,以视频服务器所提供的视频文件格式存储在服务器本机存储单元内。视频服务器利用千兆异步接口通过网关与千兆以太交换机连接,利用标准的FTP协议将服务器内的视频文件通过转码工作站传输至节目制作网络的硬盘存储阵列中,提供给编辑环境进行编辑制作工作。转码工作站是一台带有千兆以太及FC接口的高性能计算机,视频文件通过千兆以太接口进入转码工作站,经过处理后通过FC端口输出至节目制作网络的硬盘存储阵列。转码工作站所做得工作是在视频文件的拷贝过程中改变文件的格式,将视频文件由视频服务器所支持的文件格式转换为编辑环境所识别和可使用的视频文件格式。

    这种工作方式建立后,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传统使用SDI、模拟复合分量接口的设备可以使用视频服务器连接上载,而对提供千兆以太接口的设备,如硬盘录像机、SONY的e-VTR及基于文件系统的蓝光盘摄录设备,都可以通过标准的千兆以太接口和集中上载系统中的千兆交换机连接,通过422控制或以太网络和控制环节连接。可以方便的利用FTP方式进行高速文件上载的工作,并且在加入这些设备时,对集中上载的系统配置和控制操作无需进行大的调整或更改。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大家都使用同样的压缩方式,那为什么还要使用转码工作站?使用文件到文件的直接拷贝,把视频服务器的文件拿来,直接拷贝到节目存储网络的硬盘存储阵列中使用不是更有效率?这个看似有点儿可笑的问题,却引出了利用视频服务器集中上载工程方案,或者说是使用文件方式在数字视频网络间进行节目数据传输所需面对的最大困难:即不同的厂商提供的视频文件格式互不兼容。

    所有的视频产品服务商都不买别人的帐,我的服务器有我自己的文件格式,你的板卡有你的专用板卡文件格,即使大家都具有相同的压缩方式,彼此的视频文件也互不兼容。更有甚者,有时候同一厂商不同系列的产品采用的文件格式也都互不兼容。比如上述工程如果使用的SONY的MAV系列视频服务器,采用MPEG-2 全I帧 50 Mbps码流压缩方式。编辑环境使用的Matorx Digisuite DTV系列的板卡,虽然DTV板卡本身即支持MPEG-2 全I帧 50 Mbps码流压缩方式,我们仍然需要将SONY的文件格式转换为Matrox 所支持的文件格式,。这种文件格式的转化其实并不涉及到MPEG-2的重新编码和解码,只是将文件的包装格式和标示标志进行改变,重新打包,使之可以为Matrox Digisuite DTV板卡所识别和使用。如图-9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在转码过程中对视频数据部分(包括音频部分)未作任何改动,只是对视频文件的文件包装格式进行了改变。视频文件依然采用的是FTP方式进行数据迁移,在数据迁移的过程中将视频文件的一些标志性参数和格式进行了更换。这项工作从实际工程方面相当的简单,其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厂商对自有文件包装格式的开放问题。我们从工程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一、 建立统一的视频文件格式。

    这个方向当然是最理想的工作方式。所有的文件都采用通用的文件格式,无需转码就可以为不同厂商的设备所识别和使用。那么转码工作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直接采用文件到文件拷贝的方式既可。但实际上这项工作的难度很大,涉及到标准的制定,厂商相互的利益因素,所以最理想的方式也是最难实现的方式。

二、 不同厂商的设备相互识别对方的文件格式。

    这是个退而求其次的方式,我们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可以相互识别对方的标准。你的文件可以为我所用,我的文件也可以为你所用。但这种方式依然收到厂商相互利益的制约。

    所以在现有的环境下,转码作为数字视频网络间采用FTP交互数据的中介,是解决不同文件格式的数字视频网络之间节目数据交换问题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

    很多视频厂商也开始注意到了使用文件方式在数字视频网络间传输数据的优越性,开始考虑文件的兼容问题,并且在硬件上提供千兆以太的接口和FTP的协议。比如SONY的MAV系列服务器均提供千兆异步接口,PINNACLE 提供MediaStream connectplus设备作为MediaStream系列服务器的千兆以太接口;MPEG IMX系列录像机可通过加装备卡提供千兆接口升级为网络录像机e-VTR,e-VTR网络录像机在应用中就是在网络中使本机成为一个FTP服务器,网络上其他的节点通过FTP的方式传输节目数据。

    采用文件方式在卫星节目传输上也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国内不少节目制作公司通过卫星将已经完成的节目视频文件传输给电视台接受终端,由终端解压缩后下载或编辑,而不是通过传统的直接解码输出流的方式经直接录制到录像带上。

    如图-10。接收终端是一台计算机,它带有一块TS流接收板卡和一块视频解压缩板卡,视频压缩卡的种类取决于所传输的视频文件的压缩的方式(MPEG-2、MPEG-4)。TS流接收板卡可以接受卫星TS流,将节目视频文件从TS流中解出后存储在本地硬盘中。存储完成后,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意选择时间通过视频解压缩板卡输出节目视频。

    我们可以看出,这种传输方式实质上和本文前面所说的节目制作网络和硬盘播出系统连接传输数据的方式是一模一样,都是通过文件到文件的方式传输节目素材视频文件。我们如果在该工作站点上加装一块千兆以太板卡,通过网关和其他的数字视频网络连接,就可以省去节目下载到磁带这一步骤,又可以节省人力、时间和设备资源,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现在我们可以回头看看本文开始时所提出的问题,在一个制播环境中,不同的数字系统系统设备环节如何相互交换数据。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式。

    通过交换机设备将各自分割、功能独立的制播环节连接起来,使用文件到文件的方式,通过高速通道交互节目数据,在保持各个环节功能和控制独立的情况下,达到资源的共享和系统扩展,提高工作效率。

总结

文件传输篇9

1、首先要打开蓝牙功能。

2、进入蓝牙界面,自动检测周围的可用设备,接受文件的设备蓝牙一定要开启。

3、检测到对方设备之后,点击设备名称,开始配对。

4、配对成功之后,再点击对方设备名称,进行连接。

5、连接成功之后,传送文件。

6、找到要传送的的文件,长按在弹出的选项中选择蓝牙。

7、进入蓝牙界面后,点击已配对的设备。

文件传输篇10

关键词:数据交换;电子邮件;邮件服务器;分组;结点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4-6721-02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Data Exchange Mechanism Based on Email

GAO Zhen-dong

(Wux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xi 214028,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a lot of the actual demand for software projects require multiple network hosts automatically transfer data files with each other, and the existing solutions are not well positioned to meet this request.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a number of deficiencies in the traditional program, and put forward a new e-mail-based data exchange transfer mechanism, and a detailed introduction of this new delivery mechanism for the general ideas and the process of final analysis of this new the advantages of transmission mechanism.

Key words: data exchange; email; mail server

目前,在很多软件需求中都需要实现在网络中实现数据传输,例如在很多企业或者单位日常业务管理中,由于各个分支机构可能位于不同城市和地区,他们之间需要实现数据的非实时自动传输。或者在局域网中也需要实现不同网络结点之间的数据非实时自动传输功能。但是综观目前相关技术,没有一种技术机制能够完全符合这种需求。

本文结合了在实际软件项目中的具体需求,在网络层次体系的最高层应用层提出一种全新的非实时网络数据自动传输机制,并予以具体实现。本文提出的传输机制能够借助现有的硬件平台,从而节省了成本,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1 现有数据传输方式的不足

目前,位于不同地区的两个企业分支机构如果需要传输数据,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案:

1) 采用虚拟专用网。

此类方案由于需要专门的VPN[1]软件支持,而此类软件价格一般不菲,所以企业单位需要为此支付较高的成本费用。

2) 使用FTP技术。

此类方案在费用方面低于采用虚拟专用网的方案,但是FTP技术由于帐户和密码采用明文传输[2],安全性不是很高,不适合企业单位传输机密文件的场合。另外此方案不具备自动传输功能。

3) 采用电子邮件

此类方案采用电子邮件的方案一般需要人工介入发送数据,不具备自动传输功能。另外,对于较大文件的发送存在限制。

以上各种方案均不能较好地满足多个网络结点自动进行数据传输的要求,为了满足软件项目过程中的此类具体需求,必须设计新的数据文件传输机制。

2 新设计的传输机制

本文针对以上现有的解决方案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非实时网络数据自动交换机制[3]。新设计的传输机制总体设计采用中央邮件服务器,参加数据交换传输的各个网络结点各自使用自己的帐户在邮件服务器上接收发送给自己的邮件并下载其中的附件文件。同时,各个网络结点都将要交换传输的文件作为电子邮件附件发送到邮件服务器中的接收者的帐户中,由接收者定时接收下载。图1演示了传输机制整体拓扑图。

新传输机制的主要过程如下:

1) 假设A、B、C分别是参加数据交换的各个网络结点。

2) A、B、C各自预先设置具体目录为发送目录,在这个发送目录中的所有数据文件都将被后台程序或者服务自动发送。

3) A、B、C各自预先设置具体目录为接收目录,参加数据交换传输的各个结点接收的数据文件都被后台程序或者服务自动存放在这个接收目录中。

4) 后台程序或者服务根据预先设定的间隔时间读取发送方的发送目录中的所有数据文件准备发送。

5) 为了减少数据传输大小,发送方对准备发送的数据文件进行压缩处理。

6) 发送方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预先设置的若干个交换方邮箱发送邮件,数据文件作为附件发送。

7) 由于邮件附件存在大小限制,所以发送数据方检查即将发送的数据文件是否大于预先设置的最大值MAXSIZE。如果大于,则将数据文件进行分组分割成若干个分组文件,每个分组大小不超过最大值MAXSIZE。

8) 如果数据文件被分割之后传送,则按照顺序对进行分割的文件进行文件名编号,最后一个分组文件以“end”为后缀。例如原来的压缩文件名是“培训名单.rar”,被分割为3个文件,则这3个文件的文件名分别是“培训名单1278367.rar1”、“培训名单1278367.rar2”、“培训名单1278367.rar3end”。这些分组文件均被发送方暂存,以便接收方没有收到的时候再次重发。其中“1278367”这个数字是发送方为了防止第三方冒充发送文件给接收方而随机产生的随机数。

9) 接收方按照预先设置的间隔时间到预先设置的邮件服务器上接收邮件,并逐个下载每个邮件的附件到预先设置的接收目录中。如果接收目录中存在同名的文件,则将新接收的文件覆盖原有文件。每一个邮件接收之后将从邮件服务器删除。

10) 如果接收方发现硬盘空间不够,则不予接收邮件服务器上的邮件,并且向发送方发送邮件通知发送方停止向接收方发送文件邮件。

11) 根据文件名的扩展名后缀检查同一文件的所有分组文件是否已经全部接收到。例如收到“培训名单1278367.rar1”、“培训名单1278367.rar2”、“培训名单1278367.rar3end”三个文件,则由“3end”后缀得知发送方发送了文件“培训名单.rar”,一共为三个分组文件。接收方将文件名中的随机数去除,恢复原来的文件名。

12) 如果接收方发现同属于一个文件的所有分组文件中存在还没有接收到的分组文件,那么按照预先设置的超时时间进行计时,如果超时之后还没有在邮件服务器中接收到这个分组文件,则向发送方发送邮件,标题统一为“要求重发”,内容为要求重复的分组文件的文件名,例如“培训名单1278367.rar2”。

以上过程为新机制的主要过程,在具体情况下可以稍微进行调整以适应更加具体的情况,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图2演示了正常情况下传输机制的工作过程。

3 新传输机制的优势

综合以上过程,本文提出的新的传输机制具有以下优势[4-5]:

1) 不仅适用于互联网这种广域网,而且适用于局域网,只需在局域网中架设邮件服务器,相对其他方案经济负担小。

2) 支持在各种网络(例如广域网、局域网)情况下的大文件传输需求。

3) 由于采用电子邮件传输文件,各个网络结点接收文件需要使用各自的帐户在邮件服务器上发送和接收文件,安全性和电子邮件的安全性一样同样得到保障。

4) 文件传输过程完全是自动的,只需将要发送的文件放入预先设置的发送目录即可。

5) 支持多个网络结点同时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

6) 支持错误检测,并且能够重发数据。

以上这些优势将使本文提出的新传输机制在很多应用场合优于传统的数据传输机制。

4 结束语

该文针对实际软件项目的具体需求提出并且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基于电子邮件的非实时数据自动交换传输机制,这种机制能够满足很多场合的实际数据传输要求,相对传统的数据交换传输方法有独到的优势,必然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韩旭东,汤隽,郭玉东.新一代IPSec密钥交换规范IKEv2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11):2549-2552.

[2] 杨明福.计算机网络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 陈卓,张正文.Internet密钥交换协议IKEv2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25(2):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