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彩超教学十篇

时间:2023-11-28 18:34:53

心脏彩超教学

心脏彩超教学篇1

【关键词】 彩色超声检查;胎儿;孕检;先天性心脏病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6.055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每年新出生的缺陷儿数量在100万以上, 其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占到全部婴儿的7‰~8‰[1, 2]。这对每个缺陷患儿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在产前对孕妇进行胎儿心脏超声检查对尽早发现胎儿心脏畸形有着积极作用, 可为后续进行相应医疗干预提供依据, 能有效的降低心脏缺陷患儿的出生率[3]。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3600孕妇的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及全部产期临床资料, 对确诊的心脏畸形患儿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旨在探讨彩色超声检查在临床对心脏畸形胎儿筛查中的效果和意义,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于本院门诊接受胎儿心脏畸形筛查的孕妇共3600例, 孕妇年龄19~41岁, 平均年龄30.5岁;孕周20~40周, 平均孕周32周。全部孕妇基本状况良好, 无重大基础疾病。

1. 2 仪器与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GEVoluson 730和GEE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 MHz, 探测深度10~16 cm, 并配有数字超声工作站。检查时要求接受此项检查的孕妇都采用平卧或侧卧位, 在胎儿不佳发生遮挡时可暂停检查要求孕妇休息或走动30 min后再进行复检。通过胎方位判断心脏的位置测量胎儿心脏四腔心切面, 观察各房室基本情况;然后向胎儿头侧移动探头, 纵切胎儿胸部, 显示三血管切面, 观察主要血管走向位置及管腔大小等情况。并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四腔心及三血管切面, 也就是彩色超声心动图来观察胎儿心腔在每一个自主心动周期中房、室壁的运动曲线及心动周期的节律关系来判断胎儿心脏有无异常。记录全部的检查数据并对所有孕妇保持随访直至胎儿顺利产出并进行新生儿心脏超声复检, 以及对引产胎儿在医患双方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尸检以确定临床诊断, 在后期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孕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及最终新生儿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 并统计在产妇怀孕期进行的彩色超声检查对在妊娠期判断胎儿畸形的阳性检出率。

2 结果

本次实验孕妇中, 于产前诊断胎儿心脏畸形者45例, 其中39例是在孕中期20~28周筛检出的, 6例在孕晚期胎儿检查时检查出来, 并有1例肺动脉瓣轻度狭窄发生漏诊, 此患者于产后新生儿心脏超声复查时诊出。在产前诊断为心脏畸形胎儿中共有41例引产, 后经尸体检查无误诊病例。孕期彩超检查对心脏畸形胎儿的检出率高达97.8%(45/46), 具有较高的诊出率, 为对缺陷胎儿提前进行医疗干预, 降低缺陷儿的出生率起到积极作用。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心脏畸形是新生儿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 也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儿童期死亡病例中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的超过50%[4, 5]。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患儿及其家属的经济生活还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 影响了我国新增人口素质。因此对孕妇进行合理有效的产前检查在妊娠中早期就对畸形胎儿进行清晰诊断,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及社会价值。对孕妇进行产前彩色超声检查是筛查胎儿结构异常的主要手段之一, 特别是对诊断先天性心脏畸形有着重要的意义。彩色超声检查结果不仅可以观察到胎儿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和观察胎儿在母体子宫内的运动情况, 并且不会对胎儿造成损伤, 没有致畸作用。本方式采集的胎儿彩色超声图像显影清晰直观, 有着安全性高、无副作用、可重复诊断、精准度高等优势, 对帮助进行产前明胎儿心脏畸形诊断并尽早根据诊断结果进行诊疗计划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现结合本次实验全部资料, 对经诊断证实的心脏畸形胎儿在产前超声图像特征及临床超声诊断方法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首先, 作者认为对孕产妇进行首次心脏彩色超声筛查的最佳时间为孕期的20~28周。其原因是在孕早期胎儿较小、宫内羊水充足、彩超显影欠清晰易发生漏诊, 妊娠晚期则由于胎儿发育逐步完善其脊柱肋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遮挡影响心脏显影。

并且, 由于胎儿心脏畸形会势必会引起相应的解剖形态及血流动力等发生改变, 这就为超声心动图诊断先天性心血管异常提供了解剖基础。因此在进行胎儿心脏彩超筛查时, 一般采用多角度多切面扫描来进行扫查。有研究显示, 以四腔心、左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流出道、三血管-气管、主动脉弓和动脉导管弓这六个切面为标准切面, 连续实时动态检查, 能显示出绝大部分心脏畸形, 其中胎儿心脏检查的基本扫查切面为心尖-四腔心切面, 此切面的扫描图像显示率高不易受胎儿的影响并且操作简单, 能够筛查出大部分的先天性心脏疾病但对部分的大血管异常性先心病例会发生漏诊, 因此临床上在进行心脏彩超筛查时一般会采用四腔心切面加心流出道切面联合检验的方式来进行检查, 如发现异常就必须进行多切面联合扫描来进行推断筛查。

综上所述, 对孕妇进行胎儿心脏超声检查是在生产前筛查心脏畸形胎儿的最有效方法, 应在临床大力推广并于孕期尽早开展, 并对初步筛查有疑议的可尽快安排复查及需要加强对孕妇的随访观察。早期发现胎儿心脏异常尽早进行医学干预, 对提高孕产质量降低缺陷儿出生率, 提高新生人口素质, 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一萍.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妊娠中期胎儿畸形的诊断价值.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32):112-115.

[2] 徐立江.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胎儿畸形的临床分析.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2):144-145.

[3] 范海波, 焦阳, 陈立新, 等. 胎儿心脏畸形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分型.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 电子版 ), 2014(10):820-826.

[4] 孙春旭.产前胎儿心脏彩超的诊断价值.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1, 14(8):1186.

心脏彩超教学篇2

超声医学是将物理学、医学和电了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科学,由于超声诊断技术采用的超声波是频率在20KHz以上的机械波,具有频率高、波长短、能量集中、方向性强、贯穿本领大等优点,且超声波与人体组织相互作用时,不像X射线具有累积效应,与X射线不同,超声能量还不足以引起危险的电力损害。因此,超声诊断具有安全、价廉、可实时动态成像的优点。超声影像对人体软组织的探测和心血管脏器的血流动力学观察与X-CT,MRI,RN I相比有其独到之处。

1超声诊断技术发展简史

超声诊断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与超声成像设备的进展密不可分。1942年,奥地利K.T.Dussik使用A型超声装置,用穿透法探测颅脑;1954年,B超应用于临床,同年M型用于检查心脏;1955年,PPI型作直肠内的体腔检查;1956年,多普勒效应原理用于超声诊断并在1959年研制出脉冲多普勒超声。到1990年,超声成像先后采用了扇形扫查法、电了扫描法、相控阵扫描法以及灰阶显像、BSC技术的图像后处理,同时实现了超声实时现象,使超声图像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1983年彩色血流图,1990年3D扫描器的研制成功,使超声成像进入了一个划时代的发展阶段。1991年美国ATL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全球数字化超声诊断系统后,使超声诊断的水平跨上新台阶。

2临床上应用的主要超声诊断仪器类型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超声诊断仪器繁多,互有交叉。但从接收信号的特点上看,应用的都是回波法。

2.1回波幅度法

回波幅度法接收的是生物组织声学界面形成的反射回波,回波频率与入射波相同。按成像方式可分为一维A型和M型,二维B型、C型、F型、伪彩,三维3D立体图。

2.2多普勒法

多普勒法接收的是运动物体反射成散射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信号,该信号不再是超声频率而为音频信号。多普勒法可分为一维D型(包括CW,PW两种),二维CDFI,CDTI,CDE,DPA,三维立体透视图或立体图。

2.3HI法即频率成像,是一种非线性超声成像。

其中CHI显示一次谐波所传递的信息,THI显示高频和一次谐波所传递的信。

3各类超声诊断仪的应用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超声成像中的广泛应用,超声诊断越来越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高速运算能力、灵活的软件控制能力及精细的的测量功能。因此,许多超声诊断仪都具有一机多能的功用。

3.1A型、M型和B型超声诊断仪的应用现状

A型超声诊断仪提供仅是体内器官的一维信息,而不能现实整个器官的形状。M型超声诊断仪一般用于观察和纪录脏器的活动情况,特别适用于检查心脏功能。B型超声诊断仪能得到人体内部脏器和病变的二维断层图像,并目能对运动脏器进行实时动态的观察。由于A型功能单一,日前在临床上以极少应用,但医学影像物理学教学中仍有广泛应用。自二维实时超声显像诊断仪(B型)开始使用后,目前己无单纯的M型超声诊断仪生产和销售,对M型超声心动图的检查,都是以二维超声图像为基础,调节取样线来选取能需要的M型超声图像,而单纯的B型的超声诊断仪也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脉冲多普勒型和B型的结合,组成双功能超声诊断系统。

3.2超声多普勒系统

一维连续波多普勒(CW)血流仪,发射的是连续的、接收也是连续的,因而失去了距离分辨能力,但可测高速血流。一维脉冲波多普勒血流仪发射脉冲波,能确定目标的深度、位置。但可测最高血流速度受脉冲重复频率限制。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仪(CDFI)属于实时二维血流成像技术,可以实现解剖结构与血流状态两种显像,彩色血流信号显示在相应的一维黑白图像的液性暗区内是诊断心脏病的先进工具之一。

3.3CDFI在临床中的扩展使用

CDFI作为一种先进的诊断工具,己不仅仅局限于心脏病的诊断。如临床上己成功地将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应用于腮腺肿块的诊断,利用高频超声图像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诊断乳腺肿块,还有将一贯是放射影像检查的专利部位应用于超声影像中,利用高频超声全面显示股骨散软骨以进行疾病诊断。

除用于疾病诊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技术是近年心血管外科围术期心脏功能,监测的重大进展,可在心血管外科围麻醉手术期持续监测心脏功能、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能即时对手术进行指导和评价。

4超声诊断新技术及其发展

超声诊断技术是一种不断发展、创新的技术。目前新的诊断技术有:

4.1高频细微结构成像

利用15-60MHz二维超声成像设备,进行有关浅表现供脏器的成像,其中50-60MHz超声作眼球角膜仪成像是,可分出其上皮层、角膜全层及内层。

4.2数字编码高频成像

数字编码高频成像,采用低频脉冲用于穿透,高频脉冲用于深部超声成像,可获得深部脏器的高质量、高频声像图。

4.3其它超声新技术

其它新技术诸如绕射栅探头多普勒超声、分区环面积――流速剖面相乘叠加法计算血流率、多种超声血流造影技术、次谐频超声成像、正反脉冲谐频成像、静态三维成像、实时三维成像等,都己在临床研究和诊断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

5结语

超声诊断技术简便易行,无痛苦,价格适中。因此,临床从事超声诊断的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要不断发展超声的应用范围,完善超声的检查技巧,将超声诊断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仇惠,张瑞兰.医学影像物理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49.

[2] 张泽宁.医学影像物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3.

[3] 张里仁.医学影像设各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1一183.

[4] 金宁荣,刘新纯.医用物理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91.

[5] 吴祖明.用A型超声高波法研究8种2D超声伪像的形成[J].物理实验,.2002,22(8):12-16.

心脏彩超教学篇3

我多年来患有高血压病,原服用尼群地平,后又加服卡托普利,不久前检查发现心脏有损伤,有肥厚性心肌病,改服拜新同、依那普利和倍他乐克。目前全身乏力,精神紧张,晚上心悸,睡眠不佳。请问:我的这些病应怎样进行治疗?

广昌县·陈××

陈××同志:

你是高血压病患者,原服尼群地平、卡托普利治疗。不久前检查发现有心脏损害,彩超提示有肥厚性心肌病(但未说明心电图有否改变),现已改服拜新同、依那普利和倍他乐克3种药,目前全身乏力,精神紧张,夜间心悸,睡眠不佳。根据这些情况和心脏彩超检查报告,我认为你的病主要有二:①高血压病——高血压本身易致心脏重构(重塑),产生左心室肥大、心室膈增厚,从而导致心室发生梗阻者较常见。鉴于此,你目前服用的这3种降血压药,一定要坚持服,务使血压控制下降达标并维持。当前医学界认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对改善或扭转心室重构是有利的,你应坚持服用。②你可能同时合并有原发性肥厚性心肌病。考虑到你一系列的心脏彩色超声图像表现,如显著心室间膈增厚、与左心室后壁比例>1.3,且二尖瓣有前向运动(SAM),左室流出并前向血流速度加快(达5.0m/s)等,均应考虑为本病。不过,这种病药物治疗只能缓解些症状,要根治则需到医院进行心脏介入治疗。因此,建议你到有条件的医院做一次复查,然后根据临床体征、心电图、心脏彩超、血液流变学等的复查结果,全面综合分析。再提出进一步的治疗方案。目前用药可照原服。如心跳不慢,倍他乐克还可适当增加剂量。有关睡眠欠佳,宜调整生活,必要时睡前适当服点舒乐安定片。

教授 主任医师 罗发瑞

头晕、嗜睡是否会发展为老年痴呆

《老友》专家门诊:

我经常头晕、发困,一坐下来就打瞌睡。医院检查提示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脑萎缩和脑动脉硬化。服药治疗也没见到什么效果。我很担心由头晕、瞌睡发展为老年痴呆。请问:我应怎样进行治疗?

南昌县·李××

李××同志:

我现就你陈述的病情,谈谈我的看法。你已经头部MRI和MRA检查,证实有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脑动脉硬化和老年性脑萎缩。目前主要症状是头晕和打瞌睡,你担心由此患老年痴呆。我认为你目前尚不要过于担心。

①你现在还没有老年性痴呆的表现。因为老年性痴呆的最早表现就是记忆力逐渐下降,继而出现思维、认知障碍等,而你现在的思维与记忆力都还挺不错。

②你上述的3种病(脑梗塞、脑萎缩、脑动脉硬化)都是有关联的,首先是有脑动脉硬化,而致腔隙性脑梗塞(小血管堵塞)和脑细胞缺血脑萎缩。所以现在要做的,首先是防止脑动脉进一步硬化和预防脑梗塞(中、大血管堵塞)的发生。若脑动脉进一步硬化。脑梗塞一旦发生,便可能突然出现肢体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心脏彩超教学篇4

【关键词】 脾破裂;护理;非手术治疗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脾脏的生理及免疫功能研究的进展,非手术治疗已成为儿童外伤性脾破裂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自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我院共收治4例儿童外伤性脾破裂,本文就儿童外伤性脾破裂的非手术治疗、护理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自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4例儿童外伤性脾破裂,均采用非手术治疗,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7~14岁,平均10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3例,坠跌1例,均为闭合性损伤。4例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4例经彩超或CT检查均提示脾破裂,根据美国创伤外科协会提出外伤程度分级,Ⅰ级3例,Ⅱ级1例。

1.2 治疗方法 ①密切动态观察伤情变化,观察指标以血压、脉搏、腹部体征及定时彩超动态观察为主;②镇静:外伤性脾破裂行非手术治疗须绝对卧床休息2周,不配合患儿必要时使用镇静剂;③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开塞露;④应用止血药物;⑤根据病情,必要时输血;⑥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⑦绝对卧床休息时,配合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3个月内不能进行体育锻炼。

2 治疗结果

4例病儿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脾脏的生理及免疫功能研究的进展,以及切脾后出现暴发性感染,高质量成像设备的使用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非手术治疗已成为儿童外伤性脾破裂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1]。我们认为外伤性脾破裂行非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遵循生命第一,保脾第二的原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准备中转手术,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下列情况,可选择非手术治疗:①生命体征平稳,腹彩超或CT检查,检查为Ⅰ级、Ⅱ级脾破裂,腹腔积液少,腹腔穿刺阴性;②胸腹联合透视无膈下游离气体,除外腹腔内空腹脏器破裂。研究认为儿童脾包膜较厚且含肌上皮细胞,小血管具有较强的收缩性,无动脉粥样硬化,非手术治疗效果优于成人,故其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应适当放宽,儿童Ⅲ级脾破裂如血流动力学稳定,具有中转手术及监护的条件时,亦可先采用非手术治疗。

3.2 非手术治疗的具体措施 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必须严密监护,做好术前准备。非手术治疗的具体措施为:①在决定非手术治疗之前,进行彩超或CT检查,对脾破裂程度进行评估,同时排除腹腔内其他实质性脏器的损伤;②密切动态观察伤情变化,观察指标以血压、脉搏、腹部体征及定时彩超动态观察为主;③镇静:外伤性脾破裂行非手术治疗须绝对卧床休息2周,但儿童往往难以做到,必要时适当使用镇静剂,使患儿卧床休息;④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排便时腹压增高,必要时使用开塞露;⑤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红细胞压积<20%,且有继续失血征象,应予输血,本文4例患儿治疗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均未输血;⑥合理应用止血药物及补液;⑦正确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⑧绝对卧床休息2周的同时,护理上一定做好家属及患儿的心理护理,细致、耐心的与患儿沟通,分散其注意力,随时与患儿进行眼神、语言,肢体语言交流沟通,保持患儿舒适愉快的心情;⑨饮食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忌食过饱,以免加重胃肠、心、肝等脏器负担;⑩在床上解大小便,同时做好皮肤护理,保持皮肤黏膜完整;B11每日进行房间消毒,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B12作好健康宣教,指导患儿3个月内不能进行体育锻炼。

3.3 手术指征 严密动态观察伤情变化是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重要措施,如发现下列情况应中转手术:①生命体征不稳定,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经输液、输血治疗无好转;②出现腹胀、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复查彩超提示腹腔积液增多;③胸腹联合透视膈下游离气体,合并腹腔内空腔脏器破裂。本文4例非手术治疗均成功,痊愈出院。目前手术保脾方法较多,效果良好,非手术治疗并非保脾的唯一手段,一旦发现有手术指征,应积极中转手术。

本文表明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密切动态观察伤情变化的条件下,非手术治疗儿童外伤性脾破裂是安全可行的。

心脏彩超教学篇5

【关键词】心力衰竭;温阳利水

缺血性心肌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重要一型,是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导致的心力衰竭多呈中重度表现,明显而严重,对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本研究通过应用温阳利水法结合西医常规抗心衰治疗,探讨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中重度心力衰竭有效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入选病例均为2010年10月至2012年5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确诊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人,年龄37-74岁,心功能分级Ⅲ级24例,Ⅳ级10例。对照组32人,心功能分级Ⅲ级21例,Ⅳ级1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左心室大小、心衰症状、体征、心脏超声指标、心功能分级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疗标准

1.2.1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医证候诊断分级量化。

1.2.2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业组诊断缺血性心肌病:有明确的冠心病史,至少1次或以上心肌梗死,心脏B超或光提示心室腔扩大。心功能分级参照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2]。

1.2.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符合慢性缺血性心肌病、Ⅲ级以上心力衰竭诊断,中医辨证证型属于阳虚水泛型,可配合中药长期口服治疗,并签署参与研究实验同意书患者。排除标准:排除高血压心脏损害、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等导致的心力衰竭和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者。

2 方法

2.1 给药方法

对照组:以西医标准抗心衰治疗,包括利尿剂、ACEI/ARB、正性肌力药、血管扩张剂等。

治疗组:西医治疗常规同对照组。辨证符合阳虚水泛证型予扶阳泄浊治疗,基础方药组成:附子15g,桂枝8g,干姜10g,黄芪30g,葶苈子15g,白术15g,茯苓、泽泻15g,甘草6g。以上中药浓煎取100ml,每次50ml,每日2次口服,疗程2周。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排除其他可能影响疗效判定的药物。在西医用药常规方面,两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 观测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包括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悸、活动耐力情况、BNP、规律检测心脏彩超每分钟心输出量(CO)、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内径缩短率(FS)、A峰E峰流速比(E/A)变化。

2.3 疗效评判标准

中医症状积分标准:显效:治疗后较治疗前症状积分减少≥2/3;有效:治疗后较治疗前症状积分减少≥1/3;无效:治疗后较治疗前症状积分减少

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标准:显效;心衰完全控制以及心功能程度改善提高2级。有效:心功能 提高1级者。无效: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变达不到l级,或无改变甚或恶化、死亡者。

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随机化设计资料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总积分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均较治疗前症状积分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相较而言,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

3.2 治疗前后心衰体征

治疗前后双肺湿罗音、心率、心脏节律规整率结果比较示:两组患者均有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显著(P

3.3 两组治疗前后彩超指标

CO、LVEF、FS、E/A值比较结果示:两组患者心脏彩超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总体改善程度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P

3.4 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有效率

总有效率结果示: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心脏彩超教学篇6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室游离壁破裂;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340-01

心室游离壁破裂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严重机械并发症之一,突然死亡型是左室游离壁破裂最为常见的类型〖1〗。本文分析了9例心室游离壁破裂导致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目的在于找出AMI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的危险因素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从而降低其发生率。

1临床资料与分析

1.1 一般资料:自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科出院的AMI患者共307例,其中男218例,占71%,平均年龄59.16±14.3岁;女89例,占28%,平均年龄68.66±10.2岁。发生心室游离壁破裂,男3例,发生率1.38%(3/218);女6例,发生率6.74%(6/89)。9例患者年龄62~87岁,平均73.3±12.9岁。 既往患有高血压病史5例,陈旧性心梗1例。其中3例患者行冠脉造影均显示严重三支病变。

1.2 梗死部位:广泛前壁心梗3例;广泛前壁合并下壁心梗2例;前壁心梗1例;下后壁心梗2例,下壁、侧壁、后壁心梗1例。

1.3 治疗经过:1例行溶栓治疗;1例行急诊PTCA(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1例患者AMI后第九天行PTCA并植入支架一枚;6例患者未行冠脉再灌注治疗而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其中1例患者急诊冠脉造影示严重三支病变,建议行冠脉旁路移植术。

1.4 先兆及诱因:7例患者卧床休息时突发心室游离壁破裂,1例患者情绪激动坐位进食过程中破裂,1例卧床大便时破裂。其中3例破裂前有胸闷、胸痛发作,其余6例无先兆。

1.5 心脏彩超特征:本组9例患者心室游离壁破裂前心脏彩超普遍显示左室不同程度增大(5.5~7.4cm),LVEF(%)34±4(28~44),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1例患者心脏彩超示梗死区域室壁变薄,运动幅度减低;1例患者有室壁瘤存在;2例患者有微量心包积液。破裂发生后心脏彩超示心包脏壁层分离,心包腔内大量心包积液。

1.6 死亡距发病时间:AMI4.5h心室游离壁破裂1例,5~11天6例,18天2例。

1.7 临床特征:9例患者心室游离壁破裂发生时均突发意识丧失,下颌式呼吸,心率下降,听诊不能闻及心音,测不到血压,心脏起搏点逐渐下移,电-机械分离,经积极抢救0.5~1h,宣布临床死亡。

2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3 讨论

本组307例AMI患者男性多于女性,而女性AMI患者心室游离壁破裂的发生率又高于男性(P

4 预防护理

4.1 预防心脏破裂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早期成功再灌注和开放侧支循环。有资料〖3〗显示前60分钟是再灌注治疗的黄金时间。也有研究表明,如果再灌注时间延误超过90-110分钟,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4〗。因此建立AMI救治的绿色通道系统,缩短发病到开通血管的时间间隔,能够缩小梗死面积,从而减少心室游离壁破裂的发生率。我院自2008年建立了“急性心梗60′急救圈”,覆盖了周边县市100公里左右的路程,配备了专职的急诊PCI小组,大大减少了患者自发病到医院接受治疗的时间,保证能争分夺秒地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梗死相关血管的开通。

4.2 做好健康宣教,提高全民对AMI的认识。心内科护士在平时的护理工作中应重视健康宣教的作用,尤其对有胸痛发作的患者,应劝其早就诊,早诊断,向其讲解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使血运重建的必要性。在心内科病区通过口头宣教、文字资料、图片和视频资料宣传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使患者和家属了解冠心病知识,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4.3 住院环境和心理护理。尽量为患者创造宽敞、明亮并相对独立的环境,既方便监护和抢救治疗,也方便保护患者的个人的隐私。减少探视,避免情绪激动。一方面安慰患者,使其放松心情,向患者讲解AMI及介入治疗知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指导,不在患者面前谈论病情,多关心患者,使其保持情绪平稳,鼓励患者乐观面对疾病。

4 .4 病情观察和抢救。 AMI患者一律入住CCU治疗,CCU护士应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早期识别心室游离壁破裂的危险因素,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勤询问患者有无胸闷、胸痛;注意心电监护,观察心电示波有无心率和心律的改变,有无ST段的抬高或压低;严密监测血压情况,设置血压报警的上下限,平稳升压或降压;及时、详细记录重症护理记录单,准确统计出入液量;抢救器材与抢救药品随时处于备用状态,熟练掌握抢救技术。必须做到三个第一:第一时间发现险情,第一时间汇报险情,第一时间处理险情。

4.5 卧床与活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及心肌缺血症状反复发作的AMI患者一周内及病情稳定之前绝对卧床休息,有咳嗽、咳痰时积极控制,避免增加心脏负荷的一切因素。有心室游离壁破裂的高危因素或冠脉造影显示左主干或(和)严重三支病变的患者绝对卧床时间不少于一周。尤其向患者强调床上排便的必要性,通过充分的宣教让病人及其家属掌握一些AMI的护理知识,使其密切配合。经血运重建治疗病情稳定达24~48h的患者可进行床边活动,如洗漱、进食和排便。

4.6 饮食与排便。饱食和用力排便是心绞痛的诱发因素,可使血压增高和心率增快,增加心脏负荷,增加心肌的耗氧量使梗死面积扩大,增加心室游离壁破裂的风险。所以AMI患者应清淡饮食,忌饱食,降低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常规给予缓泻剂以保持大便通畅。伴有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患者应严格限制盐的摄入,每天摄盐2g左右。

参考文献

[1] 晁红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破裂12例临床诊断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931

[2] 杨新春,李延辉,王乐丰.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00~302

心脏彩超教学篇7

全军心血管外科中心主任,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重庆市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军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曾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德国学习,一直致力于婴幼儿和复杂先心病、复杂重症心瓣膜病等疾病的外科治疗与研究。其开展的“浅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他29岁就晋升为全校最年轻的副教授,32岁便成为医院最年轻的学科带头人;他带领年轻的科室,在短暂几年时间里跻身全国同行的前列,创造了一个个全军第一、全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的奇迹,在赢得“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优秀共产党员”等众多荣誉的同时,也收获了患者的信任与感谢。他,就是第三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肖颖彬教授。

见到肖教授时,他刚做完一个通宵手术,手术衣还没换,满脸都是疲惫。记者有些不忍,准备改日再采访。“没关系,经常都是这么忙,已经习惯了。”肖教授披了件外套,坐在记者的对面。

风心病与风寒关系不大

肖教授告诉记者,人的心脏中有四组瓣膜,它们是左侧心房和心室间的二尖瓣,左心室和主动脉间的主动脉瓣,右心房和右心室间的三尖瓣,以及右心室和肺动脉间的肺动脉瓣。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而心脏瓣膜所起的作用则像单向阀门,瓣膜规则地启闭运动,保持血流沿一定的方向顺序循环。如果心脏瓣膜发生病变,则会严重影响心脏功能,甚至危及生命。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就是心脏瓣膜病变的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心脏疾病。

风心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约有250万人患此病,常见于生活水平欠发达的地区。肖教授说,需要引起关注的是,儿童也是风心病的多发人群,多见于一些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肖教授门诊时就曾遇到过因风心病需换瓣治疗的11岁小患者,让人心酸不已。

有人认为,既然是风湿性心脏病,就应该是风寒潮湿所致,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研究发现,不少风心病患者曾有幼年或青少年时期的链球菌感染病史,患有咽喉炎、扁桃体炎,其发生和风寒关系不大。

总的说来,风心病是由链球菌感染导致风湿性心脏炎,进而引起慢性心脏瓣膜病变。由于心脏瓣膜的狭窄或关闭不全影响正常血流的输送,进而使心室和心房扩大,最后超出心脏的承受能力,导致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使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咯血、心慌、咳嗽、心绞痛等不适。

根据病情进展程度,风心病主要有以下主要表现――

活动后心慌、气促,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不能平卧。

轻微活动或劳累后就出现咳嗽、咳痰带血丝,很容易受凉感冒。

食欲不振,肠道淤血可能消化不好,出现肚子胀。尿量减少、下肢浮肿、腹胀、腹水,肝、脾肿大等。

大部分患者两侧颧骨及口唇部呈紫红色,即“二尖瓣面容”。

心慌。常常因为房颤或心率失常所致,快速房颤导致患者自觉不适,甚至呼吸困难或使之加重,从而促使患者就医。房颤也是导致患者出现心房血栓甚至出现脑卒中的主要原因。

胸痛。单纯心脏瓣膜病导致的胸痛一般使用硝酸甘油无效。

加强认识,早期诊断

肖教授介绍说,风心病患者最初多表现为风湿性心脏炎,并不会立即引起瓣膜开口改变,待出现心脏瓣膜开口病变时,往往已隔数年,甚至十几年,所以常不被人们关注。出现心慌气急等症状时,往往病情已经很严重。

风心病患者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表现为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感冒症状。主要是在肺淤血的基础上,很容易合并细菌感染,并加重心衰。在出现劳力性心慌、气促,身体耐受力下降的同时,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因此,早期发现和及时预防风心病很重要。

对于幼年存在链球菌感染的潜在患者,要坚持抗炎处理,把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必要时可切除扁桃体等感染病灶。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长效青霉素预防感染。而定期查体,由有经验的医生听诊及行心脏彩超等检查,均有助于风心病的早期发现。心脏彩超作为一种无创便捷方法,已经是评价各瓣膜病变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对于部分年龄大于45岁的患者,心电图提示有心肌缺血改变者,心血管造影检查者可以明确有无合并冠状动脉病变。

是否换瓣需综合评估

风心病患者由于抵抗力下降可反复感染,出现并发症后治疗会更为困难,可影响生存期。因此,在治疗上要避免反复感染,推迟或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症状较轻,轻度狭窄或关闭不全的患者可针对病因应用药物;对于伴严重不适的患者,可行球囊扩张术、瓣膜成形修复或进行心脏瓣膜替换手术(换瓣)。由于多数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已为晚期,换瓣手术是目前临床常见的外科治疗方法。

目前,换瓣手术费用约5~6万元,这是针对仅一个心脏瓣膜受损的患者而言。在风心病患者中,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受损最常见,多瓣膜受损也较为常见,约一半的风心病患者需要换2个甚至更多的瓣膜,所需花费也会更多。

一旦诊断为风心病,及时治疗是必要的。但是否需要换瓣,要结合瓣膜的受损程度及对患者的影响而综合判断。为确定患者是否同时存在冠状动脉病变,换瓣术前通常要行冠状动脉造影,约有20%的风心病患者需同时进行搭桥手术。

对于存在多脏器功能损害(如心衰、肾衰)的风心病患者,换瓣手术风险加大,建议经专科医生全面评估。

术后也要定期复查

那么,是不是换瓣术后,风心病患者就万事大吉了呢?记者问道。

肖教授正色说道,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患者还需要定期复查,从最初的1个月1次,到病情稳定后的2~3个月1次,这是要根据恢复的情况来定。对于大部分的风心病换瓣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华法林),也需要定期检查血液指标,判断用药情况。至于是不是要用阿司匹林、丹参片等,需要咨询医生。补血药不要随意用。

有些患者来电来信问,换瓣术后感冒了怎么办,感冒药能用吗?对此,肖教授指出,普通感冒药通常对患者没有太大影响,但如果出现口腔感染,应使用抗生素,以免感染扩散。

肖教授说,作为一名风心病患者,生活中除注意加强营养,适度运动外,还要强调戒烟。吸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同时还会影响治疗效果。不少吸烟患者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增加治疗难度。

心脏彩超教学篇8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尿蛋白肌酐;高血压性早期肾损害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8(a)-0028-03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其主要并发症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病等,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带来沉重负担。高血压性肾损害临床表现为肾血管阻力上升,肾血流量下降,如果延误最佳诊治时间则易发展至终末期肾病。肾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了脉冲多普勒技术、连续波多普勒技术、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组织多普勒显像等多种超声技术,观察肾脏在不同周期时相的血流速度变化、血流状态和组织回声切面图像上的血流速度分布等信息,是一种简单、经济、可靠的检查方法,通过该技术检测肾内血管血流参数,能够反映高血压性肾损害的损害程度。本研究通过临床实例分析,探讨该技术对早期诊断高血压性肾损害及检测其进展的作用和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2~8月的68例高血压性早期肾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2.7±8.3)岁;病史5~7.8年;平均血压(161±10) mm Hg;平均心率(78±3)/min;平均血肌酐为(65.57±9.02) μmol/L;平均尿素氮为(2.16±0.82) mmol/L。所有患者均入院治疗,均行尿蛋白/肌酐(UmAlb/UCr)联合彩色多普勒检查。将联合检查结果作为观察组,单纯性UmAlb/UCr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制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且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正常,常规尿蛋白检测阴性,尿蛋白肌酐比值≥30 mg/g(3.5 mg/mmol)。排除标准:年龄>70岁或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均给予一般综合治疗,包括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戒烟控酒、适度体育运动。药物降压:厄贝沙坦片0.15 g,1片/d(血压控制在130/80 mm Hg以下,65岁以上患者控制在150/90 mm Hg以下);拜阿司匹林片100 mg,1片/d;同时加用自拟“安泰固肾汤”每日1剂、保肾康片(希尔康药泰药业有限公司)0.2 g,3次/d,连续治疗1个月。

1.2.2 尿蛋白/肌酐的检测 入院第1天、治疗后2周、4周及12周取清晨中段尿(不加防腐剂),在2 h内送检,加样前3000 r/min离心10 min。采用肌氨酸氧化酶终点法进行测定,仪器使用OlympusAU 2700型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由日本积水医疗株式会社生产。

1.2.3 肾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采用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显像仪(日本东芝SSA-660A),于入院第1天、治疗后2周、4周及12周由同一人(双盲)于左、右侧卧位测定肾段动脉收缩期、舒张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肾皮质厚度等,观察肾脏各级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

1.2.4 辅助检查 采集所有患者空腹手臂静脉血检测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总胆固醇、血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并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本研究采用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等标准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应用价值。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准确度=真阳性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高血压性早期肾损害肾血流频谱特点

高血压性早期肾损害肾血流频谱与正常患者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肾段动脉以及叶间动脉血流的收缩期最大速度、舒张末期的血流速度明显降低,而脉动指数和阻力指数明显增加。平均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为(38.62±6.05) cm/s,平均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为(10.95±3.17) cm/s,血流峰速加速时间为(0.14±0.06) s,脉动指数为1.21±0.17,阻力指数为0.82±0.10。

2.2 两种检测方法阳性率、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的比较

UmAlb/UCr联合彩色多普勒检查的阳性率、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显著高于单纯性UmAlb/UCr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临床上将高血压造成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称为高血压性肾损害[1-3]。我国的高血压患者数量持续增高,目前已达2亿[4],高血压性肾损害发展至终末期肾病已成为高血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5]。高血压性肾损害在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及早发现并治疗成为预防该病的关键[6]。

高血压患者的肾脏小动脉多处于收缩状态,导致肾脏血管阻力升高,肾血流量下降[7-9]。随着高血压的进一步发展,则出现肾小动脉硬化,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肾血流量进一步下降,进而导致缺血性肾实质损害[10-13]。肾小管对缺血较肾小球敏感,而且高血压时肾小球高灌注,维持正常的肾小球滤过率使肾小管的负荷持续不减,因而更易加重肾小管损伤。此外,有文献报道[14],高血压患者发生肾损害的概率还与体重指数、吸烟、酗酒等因素有关,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基因对患者的肾功能亦有一定影响。

高血压性肾损害是由血压长期居高不降导致,因此高血压病的防治是关键。目前已有研究显示,高血压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诸如血流动力学影响、机体代谢紊乱以及心、肾等靶器官的不良重塑等[15],因此该病的治疗应在有效控制血压的基础上,改善体内代谢紊乱,预防靶器官的不良重塑。不同患者、不同发病阶段其发病机制各异,因此高血压的治疗方案应因人而异。从患者角度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①须定期(如每3个月1次)检查肾功能,包括内生肌酐清除率、肌酐、尿素氮等。②选用降压药时应注意有无肾毒性,尽量选择不良反应少、降压作用持久稳定的药物,如果能够起到保护肾脏功能则更好。③饮食对高血压的影响很大,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吃辛辣、咸及油腻食物。④养成锻炼的好习惯,轻度的活动有利于缓解动脉的紧张,但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不宜剧烈活动,同时避免过度劳累。

本研究结果显示, UmAlb/UCr联合彩色多普勒检查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高于单纯性UmAlb/UCr检查(P

综上所述,通过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肾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各参数的变化,可了解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防治肾损害及修复肾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凡玲.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 张成桃.彩色血流定量新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肾皮质血流灌注[D].长沙:中南大学,2010.

[3] 周东梅.杨群玉教授经验总结及双石汤合二至丸治疗高血压肾损害的临床及机理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4] 王志远.频谱多普勒超声评价下肢动脉闭塞近心段血流动力学变化[D].长春:吉林大学,2013.

[5] 谭伟华.超声技术评价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前后肾脏及其微循环改变[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6] 枫.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医证候特点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7] 刘慧,付勇,李明星.超声检测肾血流评估肾损害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4):315-316,320.

[8] Wald R,Tentori F,Tighiouart H,et al.Impact of the Kidney Disease Outcomes Quality Initiative(KDOQI)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Bone Metabolism and Disease in a large dialysis network[J].Am J Kidney Dis,2007,49(3):257-266.

[9] 崔明勇,王珊,黄荣,等.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中老年脑梗死患者检查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3, 10(36):100-102.

[10] 曾智勇.超声弹性成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尺动脉血管壁功能[D].长沙:中南大学,2012.

[11] 孟繁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优势及临床应用的价值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4):132, 134.

[12] Riskin-Mashiah S,Damti A,Younes G,et al.First trimester fasting hyperglycemia as a predi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2010,8(2):218-219.

[13] Milovanceva-Popovska M,Dzikova S.Progression of diabetic nephropathy:value of intrarenal resistive(RI)[J].Prilozi,2007,28(1):69-79.

[14] Block GA,Hulbert-Shearon TE,Levin NW,et al.Association of serum phosphorus and calcium.phosphate product with mortality risk in chronic hemodialysis patients:a national study[J].Am J Kidney Dis,1998,31(4):607-617.

心脏彩超教学篇9

主持人:欢迎各位朋友光临“健康沙龙”。让孩子茁壮成长是每个家长的愿望。然而,有些孩子刚出生,就遭到一些先天性疾病的困扰,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先天性心脏病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请来了上海市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研究所副所长苏肇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刘迎龙教授和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张镜方教授,给大家解答各种有关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问题。

陈仪君(职员):请问教授,先天性心脏病是怎样发生的呢?

刘迎龙教授:先天性心脏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其中婴儿的发病率为0.4%~1.2%。它的确切病因和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先天性心脏病是由胚胎时期的发育差错引起的。在受精卵发育的第2至第8个星期,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均可使胚胎发育出现差错,导致先天性心脏病。

赵晓萍(营业员):我已怀孕6个月,从书上看到孕妇患风疹会导致胎儿心脏发育异常,这是真的吗?

张镜方教授:胎儿心脏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在妊娠第2至第8个星期。在此期间,外界致畸的因素,如风疹病毒的感染、服用不当的药物、接触有机溶剂等,都容易导致心脏畸形。你已怀孕6个月,胎儿的心血管系统已经成形,即使再患风疹,也不用担心孩子会发生先天性心脏病。

林 培(会计): 我怀孕1个多月,经常感冒,请问这对胎儿的心脏有影响吗?

苏肇伉教授:感冒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如流感病毒等。在胎儿的心脏发育期间,病毒是引起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你在妊娠期应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生活,适当补充营养,少去公共场所,尽量避免感冒。

马志强(采购员):我孩子去年因先天性心脏病夭折,我爱人打算再次怀孕,可刚才刘教授说先天性心脏病有遗传性,那该怎么办呢?

刘迎龙教授:大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是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所致。如果第一胎因先天性心脏病夭折,那再次怀孕时发生同样疾病的可能性较大。你爱人应该在产前进行羊水细胞学检查,或应用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继续或中止妊娠。

杨述荣(教师):我的孩子患有室间隔缺损,最近他的嘴唇经常出现紫红色,而以前却没有,这是为什么?

张镜方教授:孩子患有室间隔缺损,初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但如果未及时进行治疗,长时间的肺血流量增加易导致肺血管阻塞性病变,造成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失去治疗的机会。你孩子经常出现口唇紫绀,提示肺动脉压力已重度升高,应尽快到医院检查,以便及时治疗。

周德庆(农民):张教授刚才提到了肺动脉高压,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苏肇伉教授:人们通常所说的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的高血压,而肺动脉高压是指肺循环的动脉血压升高。正常人肺动脉压力仅为体动脉的1/5,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可使肺动脉压力超过此水平,即称为肺动脉高压。当肺血流量长期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肺血管壁就会出现肥厚、狭窄,甚至阻塞,右心负担增加,可导致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会增加心脏手术的风险,当肺动脉压力高于体动脉压时,患儿就无法手术治疗了。

张春华(工人):我孩子患有房间隔缺损,他不仅嘴唇经常出现紫红色,手指也有增粗,这是为什么?

刘迎龙教授:医学上把口唇出现紫红色称为紫绀,手指末端增粗呈杵状称为杵状指。单纯房间隔缺损,嘴唇及手指一般不会有变化。你孩子出现上述症状,往往可能合并有其他心脏畸形,如肺动脉瓣狭窄、大动脉转位等。你应该带孩子到小儿心脏外科进一步检查。

戴建平(工程师):我孩子也患有房间隔缺损,平时经常得肺炎,三天两头跑医院,请问教授,这是为什么呢?

张镜方教授:你孩子由于存在房间隔缺损,压力较高的左心房内的血液就会流向压力较低的右心房,造成进入肺的血液增多,增加肺循环血流量,双肺呈充血状态,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犯。这就是造成你孩子经常患肺炎的原因。

周德庆:我外甥患有动脉导管未闭,现正在接受治疗,这对他的将来会有影响吗?

苏肇伉教授:胎儿与母体之间,有一连接两根大动脉的动脉导管,胎儿赖此生存。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内,动脉导管会自然闭合,如不闭合,即患有动脉导管未闭。大的导管未闭会使患儿较早出现呼吸窘迫、反复肺炎、心力衰竭等严重症状;直径小的导管未闭患儿可以无症状,但导管两端的血液涡流可损伤血管内膜,容易导致难治的细菌性心内膜炎和假性动脉瘤,甚至还有生命危险。所以,你外甥一定要积极治疗,以免影响将来健康。

戴建平:听说房间隔缺损能够自行闭合,请问这是真的吗?

刘迎龙教授:在胚胎发育的第4星期末,心房间隔开始生长,出现原始房间隔。此后,原始房间隔上部逐渐吸收,同时在其右侧出现继发房间隔。如果继发房间隔发育存在障碍或原始房间隔吸收过多,则上下边缘不能接触,就形成通常所说的房间隔缺损。为维持胎儿血液循环,房间隔中央有一卵圆孔,但出生后关闭。少数出生后未闭合者,如果卵圆孔直径小于0.5厘米,1岁以内可以自闭。1岁以上、房间隔缺损直径大于0.5厘米的患儿,自行闭合的可能性非常小,必须接受治疗。

李育文(经理):学校体检时,发现我孩子的心脏有杂音,这是不是先天性心脏病呢?

张镜方教授:心脏杂音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杂音较轻,且局限而柔和;病理性杂音往往较响,粗糙,可为连续性。你的孩子发现有心脏杂音,应该进一步做其他检查,如心脏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胸部X线检查,必要时可做磁共振、心导管或造影检查,以明确是否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杨述荣:有没有不开刀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

张镜方教授:先天性心脏病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来治疗。传统手术方法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近年来,国内相继开展了心导管介入方法,来治疗某些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先天性心脏病可以通过微创伤的方法得到治愈。

王祖怡(记者):家长怎样才能够早期发现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呢?

苏肇伉教授:先天性心脏病有多种,其症状不全相同,归纳起来可分两大类:即左向右分流,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的非青紫型;以及右向左分流,如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狭窄等的青紫型。前者早期症状有经常患感冒、肺炎,生长发育迟缓;后者常有全身青紫,手足指趾呈杵状,走一小段路便要蹲下,有的孩子在哭吵、进食或大便时会发生昏厥。若是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家长要及时带他去专科医院检查。

王祖怡:既然先天性心脏病的危害这么大,有预防的办法吗?

心脏彩超教学篇10

超声检查作为妇产科临床主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尤其在产科方面是唯一,在妇产科临床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作用,为妇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产科胎儿畸形的筛查、胎儿发育的评价提供可大量信息,也是监测优生优育的重要方法[1]。它的应用推动了妇产科检查和诊断的发展,合理正确应用这些技术是超声临床医师的新课题。

妇产科超声检查途径的发展

超声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包括超声探头的进步和晶片制作工艺的改善,使得超声探头逐渐缩小。因此,妇产科超声检查途径也从原来的单纯腹壁超声检查发展到目前的多种检查途径,包括经阴道超声检查、经宫腔超声检查和腹腔镜超声检查。

检查前患者准备:经腹部超声检查时,膀胱需适度充盈;经阴道超声检查是,需排空膀胱;经直肠超声检查,需排空大便;经会阴超声检查无需作特殊准备。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处女膜完整的女性、严重阴道炎、月经期、老年性阴道萎缩以及阴道畸形者受到限制。盆腔肿块>10cm者因TVS显示范围有限,需联合应用经腹部超声检查方法方能获得充足的诊断信息。经直肠超声:常用于未婚女性或老年性阴道萎缩、阴道畸形等,其特点类似于经阴道超声。由男医师操作时,应有1名女性医务人员或患者亲属在场[2]。超声检查也从原来的单纯诊断检查,发展到日前的治疗超声(介入性超声)和超声协助治疗的目的。如腹腔镜超声探头的临床应用,其主要的目的是协助临床手术中的治疗、发现脏器中微小病灶、增强手术成功率和降低手术损伤。

实时三维超声临床应用对妇产科疾病诊断产生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已开始探讨发展三维超声成像技术,8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应用于临床的新的超声诊断技术。其发展过程包括早期仅在屏幕上呈现3个不同的平面图像(C型超声),即分别表示脏器的纵切面(A平面)、横切面(B平面)和冠状切面(C平面),到F切面的建立(F型超声)。目前,应用在临床的实时三维超声不仅具有上述功能,而且组织器官超声图像切面的立体数据库在计算机的帮组下进行三维重建可获得组织器官的任何超声切面图像。

三维超声最大的优点是:①超声扫查的标准化:三维超声通过对某一脏器的扫描,获得器官的立体超声图像数据库,可使超声扫描程序化、标准化,将超声诊断专家从繁忙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淡化超声检查手法的差异,从而简化超声扫描的培训要求;②三维立体超声图像数据库的存在,有利于超声远程会诊、资料回顾性分析及教学;③不同超声图像切面的获得,消除了绝大部分超声检查的死角,从而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三维超声是建立在二维超声基础上的,其不足之处是图像的质量同样受二维超声的限制。三维重建功能目前仍不完善,仅表面重建技术较为完善,其他重建技术有待进一步发展。

实时三维超声在妇产科疾病诊断中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是通过超声医师在临床实中不断发现和发展的。根据三维超声形成的原理,目前实时三维超声的应用一定要建立在二维超声基础上,通过三维超声显示弥补二维超声检查时的空间关系显示不足等情况,从而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更好地服务临床工作。

应用三维超声测定容积的方法,可准确测量子宫内膜癌的容积大小。该指标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分期及预后有重要意义。而在三维超声出现之前,尚无一种方法能准确测量子宫内膜癌的容积。文献报道以子宫内膜容积>13ml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标准,其敏感性高达100%,特异性98.8%,阳性预测值91.7%,均明显高于以子宫内膜厚度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标准时上述三项指标的值。三维能量多普勒对子宫内膜癌的分期判断及浸润程度的判定也有与二维比较非常有意义的临床价值。曲侠等报道的32例患者中[3],发现子宫畸形12例、子宫内膜息肉5例、子宫黏膜下肌瘤9例、子宫内膜癌5例,1例宫内置二节育环。

三维超声和实时三维超声在产科的应用是最为广泛和成熟的领域,通过胎儿面部等体表三维超声显示,可以弥补二维超声检查的空间关系不强的缺点,同时可以减少因为二维超声过快造成的漏诊,扩大超声的观察视野。诊断胎儿畸形:胎儿面部观察是高危妊娠超声检查的重要部分。其次先天性面部异常,通常是染色体异常或胎儿其他异常的一个指征。李丽娟等对143例胎儿进行颜面部三维超声成像[4],获得胎儿颜面表面三维图像133例,成功率93.4%,133例已成像胎儿中,颜面正常儿115例,颜面畸形儿18例,其中颜面单发畸形11例,颜面多发复合畸形7例,经三维成像正确诊断,颜面畸形16例,漏诊2例,三维表面成像诊断胎儿颜面畸形的敏感性88.9%,特异性100%。多平面三维超声和胎儿心脏三维超声的应用,为胎儿内脏器官的全面评价和观察提供了条件,尤其在产前诊断和胎儿发育异常的筛查中,利用三维超声可以快速、全面地对胎儿各检查脏器进行评价。关云萍等对263例胎儿心脏三维超声研究[5],263例胎儿中,179例成功获得心脏的三维立体图像,成像率68.1%,其中发现胎儿心脏畸形9例(单心房1例、单房单室永存动脉干1例、单心室2例、法四2例、房缺1例、室缺2例)。

目前,三维和实时三维超声在产科领域的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临床和超声医师的认可。但随着对该技术应用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会不断的被发现,从而在产前检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介入性超声的发展

介入性超声已经广泛应用在妇产科领域,其特点是在创伤极小的情况下达到诊断和治疗的目的,为临床提供了不可低估的使用价值。介入性超声作为现代超声医学的一个分支,在妇产科领域已有较大的发展,经阴道超声引导下穿刺又为妇产科介入性超声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在妇产科领域,超声诊断作为穿刺定位的工具已有较长的历史。早在60年代,超声定位已应用于羊膜腔穿刺、注药等方面。目前,介入性超声的应用范围较广,在超声监视下可完成各种穿刺活检、抽吸、注药等操作,经阴道宫腔手术,羊膜腔穿刺等等。超声检测卵泡发育及超声引导下穿刺卵泡取卵,是“试管婴儿”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超声引导下盆腔肿块穿刺,不仅可用于明确诊断,还可用于治疗,如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和宫角妊娠的胚囊内穿刺注药;卵巢内膜样囊肿、中肾管囊肿、盆腔腹膜囊肿(即包裹性积液)等的穿刺注药;恶性肿瘤瘤体内穿刺注入化疗药等。在超声引导下羊膜腔喘息取羊水已普遍应用。在此基础上,可对胎儿作宫内介入性诊断或治疗,如脐血管穿刺取胎血或输血;对胎儿脑积水、肾积水、胎儿胸腹水等作羊膜腔内引流;对胎儿皮肤、肝脏的活检以诊断某些疾病。超声引导下经宫颈吸取绒毛或经腹壁、阴道穿刺取绒毛,是产前诊断的一个方法。宫腔内超声近年来亦应用于临床,发挥了它的优势[6,7]。

超声造影技术对妇科疾病诊断的影响

超声造影剂和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为超声观察组织器官的微循环和微灌注创造了条件,超声造影已经在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应用,其在妇科领域(尤其卵巢肿瘤)的应用也已经起步,必将在二维超声基础上为妇科疾病的诊断提供新的检查手段和更加丰富的信息。

以SonoVue为代表的超声造影剂是一种含氟烷气体包绕磷脂的微气泡造影剂,微泡直径2~5μm,通过静脉滴注可以通过肺循环和微循环。因此,可用来评价组织器官的微循环和组织血液循环。在妇科的应用主要为评价子宫和卵巢的良恶性疾病,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研究发现在静脉滴注造影剂后,正常情况下子宫肌层快速充盈,并向内膜层延伸,卵巢在子宫肌层充盈的同时显影。造影剂在子宫和卵巢内正常充盈和廓清的时间序列有一定的规律,从而为诊断或鉴别疾病提供了依据,而且充盈强度的变化在不同疾病状态下也会产生一定的区别。在二维超声和彩色超声的基础上,超声造影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对肿瘤的鉴别能力,该技术的优点表现为可显示组织器官的微灌注:彩色血流成像作为一种无创伤、简便易行的影像检查,已广泛用于评价肿块的血管,其主要观察指标为血流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肿瘤内血管的分布,但彩色血流血流成像对肿瘤内小血管、低速血流、或较深部位肿瘤内血流的显示仍有一定局限性。而造影剂微泡可以增加超声的背向散射信号,提高微血管内的回声能量,显示微血管内血液灌注。

虽然通过评价造影剂在组织中的显示序列、持续时间、廓清时间和充盈强度等在鉴别妇科良恶性肿瘤中有一定的价值,但目前临床上应用超声、彩色超声等技术对鉴别该方面疾病的价值已经较大,应用超声造影以后并不一定能增加诊断价值。而且,超声造影区别卵巢良恶性肿瘤时,所选择的病例可能二维超声和彩色超声已经能做出诊断。因此,作为超声医师应该寻找该技术的更大应用价值。如卵巢恶性肿瘤时大量新生血管的形成,超声造影可以显示该血管的存在,但在恶性肿瘤时并非每个实质性区域都有大量新生血管的存在(坏死区域),超声造影可以发现富血管区域,对指导临床医师术中选择组织活检或冰冻病理检查的部位可能有一定的价值,是值得临床探讨的问题。

由于受到造影剂的物理性能等影响,关于造影技术在产科的应用,应该十分谨慎。从造影剂本身的限制而言,除受造影剂不能通过胎盘循环经母体进入胎儿血循环的因素外,造影剂本身是否对胎儿有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姑且超声造影技术在妊娠时期的应用仍未开展。对在妊娠期应用超声造影技术发现和诊断妊娠疾病或胎儿异常的研究,应进行严格的科研论证和药物毒性研究,并应该注意伦理问题[8]。

总之,三维或实时三维超声、超声造影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更多的应用价值有待广大的超声医务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发现,相信随着这些新技术在临床的不断应用,其可使用的领域会不断地扩大,并提出新的发展趋势,为人类身体健康保驾护航,为进一步推动母婴保健及计划生育的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工作,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0-51.

2 张晶.妇产科超声检查指南及报告书写示范.中华超声医学杂志,2007,23(3):238-240.

3 曲侠,韩凤松,范伟伟.等.三维超声在诊断宫腔内结构异常中的应用.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3(11):859-860.

4 李丽娟,谢红宁,孔秋英.等.三维表面成像诊断胎儿颜面部畸形.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3(8):634-636.

5 关云萍,项宇识,李学书.等.胎儿心脏三维超声成像的临床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11):875-877.

6 常才.妇产科超声的应用和进展.中华超声医学杂志,2004,20(6):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