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23:31:58

心脏病

心脏病范文篇1

【关键词】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图;阳性检出率

高血压性心脏病属临床常见高血压并发症,发病率逐年上升,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危及健康和生命安全[1,2]。故有效诊断为临床提供信息支持,是确保临床早期有效治疗的关键。心电图诊断为常规检查方法,可诊断左室肥厚等症状,明确心脏心肌电活动情况,但无法直接明确心肌解剖结构,整体检查结果欠佳。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能通过超声扫描清晰显示血液流动、心脏形态等情况,可通过多方面进行评估,以提高诊断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对本院9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7月本院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98例的临床资料,男57例,女41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57.89±5.05)岁;高血压病程4~13年,平均高血压病程(8.71±1.58)年;体质量指数17~25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06±1.69)kg/m2。1.2纳入及排除标准1.2.1纳入标准①均为高血压性心脏病确诊患者;②存在高血压、胸闷、气短等症状;③无其他脏器疾病;④无认知障碍可正常沟通;⑤一般资料无缺失。1.2.2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所致心脏病者;②合并心肌病、冠心病等其他心脏疾病者;③既往存在冠脉搭桥手术史者;④既往存在心肌梗死史者。1.3方法均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和心电图诊断,患者在接受检查前必须确保机体处于静息状态,若检查前有剧烈活动史,则休息30min再进行检查,并嘱患者检查前和检查过程中均需保持呼吸平稳。1.3.1心电图诊断取平卧位,使用百慧GS-281心电图机,采用12导联心电图行常规扫描,常规描记心电图变化,观察左心室肥厚、左心房增大、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弹性减退等情况。1.3.2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过程中以左侧位、仰卧位为主,使用GEViVidE9-XDdeor超声诊断仪,设置超声探头频率3MHz,采用二维心尖四腔心切面、长轴切面和心底短轴切面进行扫查,测量四心腔和大动脉切面情况,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频谱多普勒对左右心舒张功能进行测量,同时观察患者左心腔大小、左心收缩功能、室壁运动等情况,记录检查结果。1.3.3评估方法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和心电图诊断均由三位心内科医师对检查数据进行阅片和讨论,得出一致结果。1.4观察指标①对比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和心电图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阳性检出率。②对比两种诊断方法心脏异常情况检查结果,统计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和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厚、左心房增大、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弹性减退的检出率。③对比两种诊断方法心脏指标检查结果,对比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和心电图诊断左房内径/主动脉内径、左房内径情况。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诊断方法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阳性检出情况比较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阳性检出率高于心电图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种诊断方法诊断心脏异常情况检查结果比较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左心室肥厚、左心房增大、主动脉扩张、主动脉弹性减退检出率均高于心电图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种诊断方法的心脏指标检查结果比较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左房内径/主动脉内径、左房内径均长于心电图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心脏病范文篇2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6例,男10例,女16例。年龄42~73岁,(57.1±7.7)岁,其中22例(84.6%)年龄>50岁。20例有活动后胸闷、心悸症状,3例有心绞痛症状,3例有活动后胸闷和心绞痛症状。15例有明确的冠心病易患因素:高血压病2例,糖尿病3例,高脂血症7例,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3例。23例曾确诊过先天性心脏病,但未进一步矫治心脏畸形。18例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要诊断住院中,17例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首次发现冠心病;8例以“冠心病”为主要诊断住院中,3例超声心动检查首次发现先天性心脏畸形。先天性心脏病包括: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aldefect,ASD)18例,室间隔缺损4例(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房室管畸形3例,三心房1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单支病变10例,双支病变9例,三支病变7例。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例,Ⅱ级11例,Ⅲ级11例,Ⅳ级2例。肺动脉高压无5例,轻度6例,中度12例,重度3例。术前一般情况资料见表1。

1.2方法

全麻下经胸部正中切口手术。22例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完成心内畸形矫治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4例行房间隔缺损术中伞堵(intraoperativedeviceclosure,IODC)[1]联合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coronaryarterybypass,OPCAB)[2]。采用左侧乳内动脉、桡动脉和大隐静脉作为旁路移植血管,共完成远端吻合口46个。同期行二尖瓣人工机械瓣置换术2例,二尖瓣成形术3例,三尖瓣成形术8例,心房纤颤射频消融术2例,手术情况见表2,3。18例ASD采用3种术式矫治:12例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完成,心肌保护采用低温冷血停跳液主动脉根部灌注方式;2例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下完成;4例中央型房间隔缺损行IODC联合OPCAB术。IODC在食管超声引导下进行,OPCAB借助稳定器固定靶血管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见表3。IODC联合OPCABG是一种新型杂交手术方式[1]。4-0Prolene线在右心房预置双层荷包线,穿刺置入释放鞘管,食管超声引导鞘管通过房间隔缺损进入左心房,首先释放左房伞,再轻轻回撤鞘管,平行房间隔释放右房伞,完成缺损封堵。封堵伞型号的选择根据房间隔缺损的形态和大小选择,如果缺损为圆形或类圆形,伞较缺损最大直径增加4~6mm;如果缺损为椭圆形,伞与椭圆形长径一致或增加4mm。房间隔缺损伞堵完成后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见表4。术后强心治疗采用静脉泵入多巴酚丁胺和米力农。14例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均静脉泵入前列腺素E1控制肺动脉压力。术后随访内容包括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及有关临床症状和心功能的调查问卷。2例房颤射频消融分别于术后47、49个月接受24hHolter检查。

2结果

1例房室管畸形术后早期恢复顺利,转出重症监护病房,因肺部感染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18d死亡;其余25例全部康复出院,无围术期心肌梗和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25例术后随访17~105个月,(57.6±24.7)月:1例术后18个月再次出现心绞痛症状,但未行介入治疗或二次手术。2例行房颤射频消融手术24hHolter检查,无房颤复发。术后心功能和肺动脉高压情况改善,见表5。4例杂交手术,封堵伞均一次释放成功,随访中未发现残余分流、血栓和封堵装置移位等并发症。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心脏外科诊断、监护和手术技术的提高,绝大多数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婴幼儿或儿童期接受治疗。一部分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没有或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诊断和外科治疗常拖延到成年期,尽管他们可能多年没有典型临床症状,但多数因病情缓慢进展,最终仍需要干预治疗。近年来,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接受外科治疗的数量也有所增多[3]。一项多中心研究[4]证实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延长寿命。当患者年龄超过40岁时,其中一部分患者可能会同时合并冠心病。安贞医院2002年2月~2009年5月共852例年龄>40岁的患者接受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其中26例(3.1%)同时合并冠心病。本组均为简单先天性心脏,23例(88.5%)曾早期确诊过先天性心脏病,但由于症状不重、恐惧手术或经济困难等原因而延误治疗,其中18例终因病情进展最终选择手术治疗,仅3例因冠心病入院后在术前例行的超声心动检查中首次发现先天性心脏畸形。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存在冠心病易患因素的情况下,如女性绝经、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等,一部分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可能合并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常伴有心脏扩大或心肌肥厚,心电图检查对明确冠心病诊断往往不够准确。200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ACC)/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csociation,AHA)成人先天性心脏病诊疗指南中指出,对存在冠心病易患因素的ASD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情况是必要的[5],但指南未对年龄作具体要求。根据我们的经验,50岁以上的患者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年龄<50岁,如果存在冠心病易患因素或有可疑心肌缺血的临床症状或心电图改变时,亦应积极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须同期外科手术治疗,本组ASD是最多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占69.2%(18/26)。对此种病例,多根据术者经验和操作习惯选择手术方式,如何减少手术创伤,采用何种术式值得探讨,目前,有3种方式可以选择:体外循环下心脏停跳手术、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手术和IODC联合OPCAB。体外循环下,可选择心脏停跳或不停跳2种方式完成房间隔缺损修补和冠状动脉搭桥。

心脏病范文篇3

关键词: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非青紫型先心病分型中的主要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DA)、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均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分别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25%,21%和21%[1],该病严重威胁患儿的生长发育。随着导管介入器材的不断完善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在我国已广泛开展,我院于近年开展此项治疗,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3年3月至2007年6月进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导管介入治疗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6.6±2.3)岁。36例患儿术前均经临床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X线平片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符合介入封堵术适应证[2]。其中室间隔缺损(VSD)23例,房间隔缺损(ASD)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

1.2方法

1.2.1封堵器、输送系统和操作步骤封堵器和输送装置均由深圳先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封堵器呈双盘状密集网架结构,由具有自主膨胀性能的镍钛记忆合金编织而成,容易释放和回收,中央用聚乙烯薄片作阻流体以阻挡血流,有效地提高封堵率,其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好,可通过7~9F的输送系统,操作简便[3,4]。输送系统由输送鞘、装载鞘和主控钢丝组成,钢丝顶端有螺丝纹,末端附带一旋转柄方便操纵。年龄<6岁者,给予静脉复合麻醉加利多卡因局麻,年龄≥6岁者给予局部麻醉;穿刺右股静脉(RFV)、左股动脉(LFA),6F普通导管行右心导管检查,有必要时作心血管造影。

1.2.2PDA封堵术行主动脉弓降部左侧位造影,观察PDA的位置、形态,并测其最窄径、最大径和长度,按PDA最窄径加3~6mm选择封堵器[5];用6F端孔导管由股静脉→右房→左室→肺动脉→PDA→降主动脉建立轨道,递送260cm长的交换导丝,置于降主动脉横膈下水平,撤端孔导管,沿导丝递送输送鞘至降主动脉横膈上水平,撤出导丝,将封堵器旋在主控钢丝顶端,在生理盐水中将气泡排净,在透视下经输送鞘将封堵器由股静脉→右房→右室→肺动脉→PDA→降主动脉横膈上水平,待其单盘伞面完全展开后,将输送鞘和主控钢丝一齐回撤至PDA主动脉一侧;固定主控钢丝,回撤传送鞘至PDA肺动脉一侧,使“腰部”完全卡在PDA最窄处,听诊无双期连续性杂音后10min,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认封堵器位置合适,逆时针操纵旋转柄释放封堵器,撤除所有鞘管,穿刺部位加压包扎。

1.2.3ASD封堵术经皮股静脉穿刺,送入6F静脉扩张鞘,行右心导管检查、测压及血气分析。导管经右心房→左心房→左上肺静脉,由输送鞘将ASD封堵器送入。先后释放封堵器左右伞面。心脏彩色超声证实房间隔无分流,房室瓣活动不受限制,肺静脉无狭窄,封堵器位置正常后,完全释放封堵器[6]。

1.2.4VSD封堵术经皮股动脉、静脉穿刺,分别送入6F动、静脉扩张鞘,行左心室造影术、建立股动脉→降主动脉→左心室→室间隔缺损→右心室→右心房→下腔静脉的传输轨道,沿此传输轨道由输送鞘经过股静脉途径由右心室侧将VSD封堵器送入左心室侧,在心脏彩色超声和X线的导引下,先释放封堵器左伞面,使得封堵器的腰部卡在缺损处,再释放右室伞面。经体外心脏超声和左室造影证实室间隔无残余分流,封堵位置正常,右室流出道无狭窄,房室瓣和主动脉活动不受限制,遂完全释放封堵器。如有较大残余分流或影响瓣膜功能,则选择合适封堵伞重新封堵或终止手术[7]。

2结果

2.1封堵结果

8例ASD患儿中7例1次成功置入ASD封堵器,1例封堵器偏大影响二尖瓣前叶活动而收回,更换小2mm直径的封堵器再次封堵成功;5例PDA和23例VSD均1次成功置入封堵器。本组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

2.2随访结果

术毕即刻听诊PDA和VSD杂音消失,分别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和左室造影均无残余分流;8例ASD术后即刻心脏彩色超声有2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微量二尖瓣反流,随访3~6个月时2例残余分流和1例二尖瓣反流消失,扩大的右房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PDA和VSD患者心脏彩色超声随访均未见残余分流。所有患儿术后1年复查均无房室传导阻滞、堵闭器脱落、机械性溶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3讨论

3.1先天性心脏病是我国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病,根据国内近期调查资料显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4.24‰[8]~5.91‰[9],略高于国内过去资料提供的参考值3.72‰[10]。长期以来,传统的外科手术修补治疗是其唯一的治疗方法。但是,外科修补手术需体外循环和开胸,不仅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并发症多,而且常常遗留心律失常等后遗症和手术疤痕,给患儿造成极大的痛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介入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左向右分流的先心病如PDA、ASD、VSD等可以应用导管介入方法得以根治,它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并发症少、病死率低、操作简单、安全有效且无瘢痕等优点[11]。

3.2国产封堵器的优点是:①价格低廉,生物相容性好;②输送系统直径根据缺损直径大小而定;③封堵器可收回,重新放置;④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由于其具有设计合理、安全性高、封堵效果好等特点,在临床上已推广使用[3,4]。

3.3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适应证的选择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手术前应详细了解先心病的类型、缺损部位、大小、周围组织发育情况、瓣膜结构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情况等等,必要时作心血管造影,详细分析造影资料,准确选择相应的封堵器,减少操作失误和失败几率。本组病例成功率达100%,无1例失败,与严格掌握适应证,精心挑选病例,胆大心细,谨慎操作有关。

3.4本组病例短期随访观察疗效确切,个别病例微量残余分流在近期随访观察中消失,考虑与封堵器中的血栓机化有关;扩大的房室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与封堵缺损、阻断分流有关。其远期疗效值得进一步长期随访以观察。

有专家预言,介入治疗在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应用中显示出非开胸、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的优点,现已成为儿科一项有发展前途的新兴医学专业[12]。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的国产化给患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选择,有利于促进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使患者获益[13]。

参考文献:

[1]黎介寿,吴孟超,汪曾炜,等.外科手术学全集-心血管外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88.

[2]周爱卿,蒋世良.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3):234-239.

[3]张智伟,石继军,谢育梅,等.国产新型动脉导管未闭(PDA)及房间隔缺损(ASD)封堵器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J].海南医学,2002,13(12):184-185.

[4]谢育梅,曾国洪,张智伟,等.国产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的实验研究[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4,12(2):103-106.

[5]高伟,周爱卿,余志庆,等.经导管堵塞动脉导管未闭术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0,18(4):199.

[6]高伟,周爱卿,余志庆,等.儿童继发孔房间隔缺的介入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4):199.

[7]孔祥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5-149.

[8]严惠琴,陈亚红,应春浓.17933名0~2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病率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82-83.

[9]袁雪,王惠珊,闫淑娟,等.10665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状况监测结果和环境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6):781-783.

[10]张泽峰,李竹,季成叶,等.浙江省0~2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病率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3):155.

[11]蒋世良.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热点-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3,11(2):59.

心脏病范文篇4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01例均在孕前或孕期明确诊断为心脏病,20~43岁,分娩孕周为孕266/7~415/7周,剖宫产251例,剖宫产率为83.4%,阴道分娩50例,孕产妇死亡2例,死亡率为0.66%,围产期死亡率为0.33%,围产儿死亡率为1.63%。

1.2心脏病分类30例心脏病的类型与发生心衰的关系心衰19例中,从外院转入18例,本院发生1例,其初诊孕周为孕336/7周。

1.3心功能各级对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产时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重和住院日数影响分析可见论文,心功能越差,剖宫产率越高,分娩孕周越小,新生儿出生体重也越低,出血量相对增多,住院天数延长。

2.护理

2.1一般护理

2.1.1心理安慰合并心脏病孕妇的心理问题,主要时紧张、担忧和焦虑,其中心功能3、4级的患者多从外院转入,因此,出现的心理问题既有因环境改变、语言不通所致的情绪不安和躁动,也有本身疾病在医疗过程中未能治愈所致的忧虑。护士要运用沟通技巧,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等给予精神安慰,并向孕妇说明用药的目的,教会她们配合方法,同时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属的各种疑问,以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2.1.2饮食指导向孕妇及家属解释饮食对疾病的影响,指导正确进高蛋白、低脂肪(尤其限制动物脂肪过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限制食盐的摄入量,以减少水钠潴留,防止妊娠期体重增加[2],并嘱孕妇进食不宜过饱,少量多餐,多吃蔬菜及水果以防便秘和增加心脏负担。

2.1.3体位及活动度保证患者的休息和睡眠,日间餐后有0.5~1h的休息,夜间要有10h的睡眠,休息时保持左侧卧位和头肩高位,防止子宫右旋,减轻对心脏的负担;限制体力劳动,适当减少活动量。心功能3级以上者要以卧床为主,尽可能采用半卧位或半坐位,以患者舒适为标准。

2.1.4加强母胎监测指导孕妇自我监测,正确数胎动,每天3次,每次1h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同时进行胎心监护并给予氧气吸入等。每日3~4次测听胎心率,加强电子胎心率监护,隔天1次,必要时每天1次,同时配合B超,作生物物理象监测、脐动脉血流图测试、24h尿雌三醇、血雌三醇的测定等,及时了解胎儿及胎盘功能。

2.1.5及时了解心功能情况每日或隔日测尿蛋白和称体重。心功能3级以上者根据体重增加情况,及时予以利尿,以减轻心脏负荷,加强观察有无水肿加重或范围扩大、气急和心跳加快等异常情况的出现,加强心电监护并记录,配合医生及时复查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心功能以及实验室检查。

2.2对各种心脏病的心衰给予不同的护理

2.2.1围产期心肌病孕妇在孕前可无心脏病史,多在妊娠后期2个月出现,往往是突发心悸、胸闷、呼吸急促,应加强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观察有无心律不规则现象,配合医生及时给予营养心肌的药物、利尿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

2.2.2风心病所致的心衰协助经常改变卧位,移动双下肢,防血栓形成。加强药物的控制,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先兆状态,本组风心病伴二尖瓣狭窄发生心衰3例,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在心衰好转情况下,做二尖瓣狭窄分离术,心功能得到改善,于妊娠晚期作剖宫产术,母婴均存活。

2.2.3心衰伴肾功能衰竭除护理心衰外,肾功能不全者,进行超滤,排除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血透。本组2例超滤最多5次,最少2次,其中1例血透7次,方转危为安,至今5年余,健在。在护理上,不仅要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做好各种准备和辅助工作,而且护士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掌握严格的消毒无菌技术,并护理好手臂的动静脉瘘吻合伤口。

2.3各种常用药的护理应用洋地黄时,避免各种诱发中毒因素,如各种感染、缺氧、低血钾等的发生,同时观察有无消化道或精神神经症状;静脉注射时需稀释、慢推;口服用药前需测1min脉搏;24h用量不超过1.2mg,防止洋地黄中毒。应用扩血管药物时,观察心率与血压,血压不能低于12.0~13.3/8.00~9.33kPa,心率加速不得大于20次/min以上。应用利尿药,特别是噻嗪类利尿剂不仅要及时补钾,而且要加强母胎监测和护理,避免长期和大量应用。因此类药可引起胎儿心律失常,延缓胎儿生长发育等不良反应。应用利多卡因时,滴速要保持在1~2mg/(kg.h),观察心律是否规整和心率有无减慢,以防传导受到阻滞而发生意外。

2.4围术期护理本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术为主,剖宫产率达83.4%,做好围术期的各种护理工作是预防心衰的关键。术前要及时按医嘱予以支持疗法和预防性抗生素疗法,以期改善营养和预防感染,进行必要的宣教和心理护理,同时做好各种物品的准备。术后根据麻醉和心功能情况置患者于舒适的体位,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并定时观察切口、宫底、宫缩、恶露等产科情况,根据心功能予以心电监护,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用输液泵控制输液滴速和补液量(10~20ml/h,24h小于1000ml),尤其要加强第1个24h的观察和护理,以防心衰发生。

心脏病范文篇5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01例均在孕前或孕期明确诊断为心脏病,20~43岁,分娩孕周为孕266/7~415/7周,剖宫产251例,剖宫产率为83.4%,阴道分娩50例,孕产妇死亡2例,死亡率为0.66%,围产期死亡率为0.33%,围产儿死亡率为1.63%。

1.2心脏病分类30例心脏病的类型与发生心衰的关系心衰19例中,从外院转入18例,本院发生1例,其初诊孕周为孕336/7周。

1.3心功能各级对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产时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重和住院日数影响分析可见,心功能越差,剖宫产率越高,分娩孕周越小,新生儿出生体重也越低,出血量相对增多,住院天数延长。

2.护理

2.1一般护理

2.1.1心理安慰合并心脏病孕妇的心理问题,主要时紧张、担忧和焦虑,其中心功能3、4级的患者多从外院转入,因此,出现的心理问题既有因环境改变、语言不通所致的情绪不安和躁动,也有本身疾病在医疗过程中未能治愈所致的忧虑。护士要运用沟通技巧,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等给予精神安慰,并向孕妇说明用药的目的,教会她们配合方法,同时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属的各种疑问,以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2.1.2饮食指导向孕妇及家属解释饮食对疾病的影响,指导正确进高蛋白、低脂肪(尤其限制动物脂肪过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限制食盐的摄入量,以减少水钠潴留,防止妊娠期体重增加[2],并嘱孕妇进食不宜过饱,少量多餐,多吃蔬菜及水果以防便秘和增加心脏负担。

2.1.3体位及活动度保证患者的休息和睡眠,日间餐后有0.5~1h的休息,夜间要有10h的睡眠,休息时保持左侧卧位和头肩高位,防止子宫右旋,减轻对心脏的负担;限制体力劳动,适当减少活动量。心功能3级以上者要以卧床为主,尽可能采用半卧位或半坐位,以患者舒适为标准。

2.1.4加强母胎监测指导孕妇自我监测,正确

数胎动,每天3次,每次1h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同时进行胎心监护并给予氧气吸入等。每日3~4次测听胎心率,加强电子胎心率监护,隔天1次,必要时每天1次,同时配合B超,作生物物理象监测、脐动脉血流图测试、24h尿雌三醇、血雌三醇的测定等,及时了解胎儿及胎盘功能。

2.1.5及时了解心功能情况每日或隔日测尿蛋白和称体重。心功能3级以上者根据体重增加情况,及时予以利尿,以减轻心脏负荷,加强观察有无水肿加重或范围扩大、气急和心跳加快等异常情况的出现,加强心电监护并记录,配合医生及时复查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心功能以及实验室检查。

2.2对各种心脏病的心衰给予不同的护理

2.2.1围产期心肌病孕妇在孕前可无心脏病史,多在妊娠后期2个月出现,往往是突发心悸、胸闷、呼吸急促,应加强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观察有无心律不规则现象,配合医生及时给予营养心肌的药物、利尿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

2.2.2风心病所致的心衰协助经常改变卧位,移动双下肢,防血栓形成。加强药物的控制,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先兆状态,本组风心病伴二尖瓣狭窄发生心衰3例,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在心衰好转情况下,做二尖瓣狭窄分离术,心功能得到改善,于妊娠晚期作剖宫产术,母婴均存活。

2.2.3心衰伴肾功能衰竭除护理心衰外,肾功能不全者,进行超滤,排除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血透。本组2例超滤最多5次,最少2次,其中1例血透7次,方转危为安,至今5年余,健在。在护理上,不仅要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做好各种准备和辅助工作,而且护士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掌握严格的消毒无菌技术,并护理好手臂的动静脉瘘吻合伤口。

2.3各种常用药的护理应用洋地黄时,避免各种诱发中毒因素,如各种感染、缺氧、低血钾等的发生,同时观察有无消化道或精神神经症状;静脉注射时需稀释、慢推;口服用药前需测1min脉搏;24h用量不超过1.2mg,防止洋地黄中毒。应用扩血管药物时,观察心率与血压,血压不能低于12.0~13.3/8.00~9.33kPa,心率加速不得大于20次/min以上。应用利尿药,特别是噻嗪类利尿剂不仅要及时补钾,而且要加强母胎监测和护理,避免长期和大量应用。因此类药可引起胎儿心律失常,延缓胎儿生长发育等不良反应。应用利多卡因时,滴速要保持在1~2mg/(kg.h),观察心律是否规整和心率有无减慢,以防传导受到阻滞而发生意外。

2.4围术期护理本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术为主,剖宫产率达83.4%,做好围术期的各种护理工作是预防心衰的关键。术前要及时按医嘱予以支持疗法和预防性抗生素疗法,以期改善营养和预防感染,进行必要的宣教和心理护理,同时做好各种物品

的准备。术后根据麻醉和心功能情况置患者于舒适的体位,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并定时观察切口、宫底、宫缩、恶露等产科情况,根据心功能予以心电监护,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用输液泵控制输液滴速和补液量(10~20ml/h,24h小于1000ml),尤其要加强第1个24h的观察和护理,以防心衰发生。

心脏病范文篇6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301例均在孕前或孕期明确诊断为心脏病,20~43岁,分娩孕周为孕26+6~41+5周,剖宫产251例,剖宫产率为83.4%,阴道分娩50例,孕产妇死亡2例,死亡率为0.7%,围产期死亡率为0.3%,围产儿死亡率为1.6%。

1.230例心脏病的类型与发生心衰的关系

心衰19例中,从外院转入18例,本院发生1例,其初诊孕周为孕33+6周。

1.3心功能分级对患者的影响

心功能各级对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产时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重和住院天数影响分析可见,心功能越差,剖宫产率越高,分娩孕周越小,新生儿出生体重也越低,出血量相对增多,住院天数延长。

2护理

2.1一般护理

2.1.1心理安慰

合并心脏病孕妇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紧张、担忧和焦虑,其中心功能3、4级的患者多从外院转入,因此,出现的心理问题既有因环境改变、语言不通所致的情绪不安和躁动,也有本身疾病在医疗过程中未能治愈所致的忧虑。护士要运用沟通技巧,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等给予精神安慰,并向孕妇说明用药的目的,教会她们配合方法,同时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属的各种疑问,以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2.1.2饮食指导

向孕妇及家属解释饮食对疾病的影响,指导正确进高蛋白、低脂肪(尤其限制动物脂肪过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限制食盐的摄入量,以减少水钠潴留,防止妊娠期体重增加,并嘱孕妇进食不宜过饱,少量多餐,多吃蔬菜及水果以防便秘和增加心脏负担。

2.1.3体位及活动度

保证患者的休息和睡眠,日间餐后有30min~1h的休息,夜间要有10h的睡眠,休息时保持左侧卧位和头肩高位,防止子宫右旋,减轻对心脏的负担;限制体力劳动,适当减少活动量。心功能3级以上者要以卧床为主,尽可能采用半卧位或半坐位,以患者舒适为标准。

2.1.4加强母胎监测指导

孕妇自我监测,正确数胎动,每日3次,每次1h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同时进行胎心监护并给予氧气吸入等。每日3~4次测听胎心率,加强电子胎心率监护,隔日1次,必要时每日1次,同时配合B超,做生物物理象监测、脐动脉血流图测试、24h尿雌三醇、血雌三醇的测定等,及时了解胎儿及胎盘功能。

2.1.5及时了解心功能情况

每日或隔日测尿蛋白和称体重。心功能3级以上者根据体重增加情况,及时予以利尿,以减轻心脏负荷,加强观察有无水肿加重或范围扩大、气急和心跳加快等异常情况的出现,加强心电监护并记录,配合医生及时复查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心功能以及实验室检查。

2.2对各种心脏病的心衰给予不同的护理

2.2.1围产期心肌病

孕妇在孕前可无心脏病史,多在妊娠后期2个月出现,往往是突发心悸、胸闷、呼吸急促,应加强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观察有无心律不规则现象,配合医生及时给予营养心肌的药物、利尿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

2.2.2风心病所致的心衰

协助经常改变卧位,移动双下肢,防血栓形成。加强药物的控制,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先兆状态,本组风心病伴二尖瓣狭窄发生心衰3例,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在心衰好转情况下,做二尖瓣狭窄分离术,心功能得到改善,于妊娠晚期做剖宫产术,母婴均存活。

2.2.3心衰伴肾功能衰竭

除护理心衰外,肾功能不全者,进行超滤,排除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血透。本组2例超滤最多5次,最少2次,其中1例血透7次,方转危为安,至今5年余,健在。在护理上,不仅要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做好各种准备和辅助工作,而且护士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掌握严格的消毒无菌技术,并护理好手臂的动静脉瘘吻合伤口。

2.3各种常用药的护理

应用洋地黄时,避免各种诱发中毒因素,如各种感染、缺氧、低血钾等的发生,同时观察有无消化道或精神神经症状;静脉注射时需稀释、慢推;口服用药前需测1min脉搏;24h用量不超过1.2mg,防止洋地黄中毒。应用扩血管药物时,观察心率与血压,血压不能低于12.0~13.3/8.00~9.33kPa,心率加速不得超过20次/min以上。应用利尿药,特别是噻嗪类利尿剂不仅要及时补钾,而且要加强母胎监测和护理,避免长期和大量应用。因此类药可引起胎儿心律失常,延缓胎儿生长发育等不良反应。应用利多卡因时,滴速要保持在1~2mg/(kg·h),观察心律是否规整和心率有无减慢,以防传导受到阻滞而发生意外。

2.4围术期护理

本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术为主,剖宫产率达83.4%,做好围术期的各种护理工作是预防心衰的关键。术前要及时按医嘱予以支持疗法和预防性抗生素疗法,以期改善营养和预防感染,进行必要的宣教和心理护理,同时做好各种物品的准备。术后根据麻醉和心功能情况置患者于舒适的体位,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并定时观察切口、宫底、宫缩、恶露等产科情况,根据心功能予以心电监护,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用输液泵控制输液滴速和补液量(10~20ml/h,24h小于1000ml),尤其要加强第1个24h的观察和护理,以防心衰发生。

2.5哺乳问题

心功能1、2级的产妇提倡母乳喂养。心功能3级或以上者均予以中药麦芽和芒硝回奶,同时配合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B6。

心脏病范文篇7

妊娠合并心脏病可危及母婴安全,并且流产、早产、胎儿窘迫、小于胎龄儿和围产儿死亡率均可增高[1]。为了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必须加强护理和监测,以使患者安全渡过妊娠期、分娩期和产褥期。1993年3月至1998年6月我们治疗护理了妊娠合并心脏病301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01例均在孕前或孕期明确诊断为心脏病,20~43岁,分娩孕周为孕266/7~415/7周,剖宫产251例,剖宫产率为83.4%,阴道分娩50例,孕产妇死亡2例,死亡率为0.66%,围产期死亡率为0.33%,围产儿死亡率为1.63%。1.2心脏病分类30例心脏病的类型与发生心衰的关系心衰19例中,从外院转入18例,本院发生1例,其初诊孕周为孕336/7周。1.3心功能各级对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产时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重和住院日数影响分析可见,心功能越差,剖宫产率越高,分娩孕周越小,新生儿出生体重也越低,出血量相对增多,住院天数延长。2.护理2.1一般护理2.1.1心理安慰合并心脏病孕妇的心理问题,主要时紧张、担忧和焦虑,其中心功能3、4级的患者多从外院转入,因此,出现的心理问题既有因环境改变、语言不通所致的情绪不安和躁动,也有本身疾病在医疗过程中未能治愈所致的忧虑。护士要运用沟通技巧,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等给予精神安慰,并向孕妇说明用药的目的,教会她们配合方法,同时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属的各种疑问,以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2.1.2饮食指导向孕妇及家属解释饮食对疾病的影响,指导正确进高蛋白、低脂肪(尤其限制动物脂肪过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限制食盐的摄入量,以减少水钠潴留,防止妊娠期体重增加[2],并嘱孕妇进食不宜过饱,少量多餐,多吃蔬菜及水果以防便秘和增加心脏负担护理论文。2.1.3体位及活动度保证患者的休息和睡眠,日间餐后有0.5~1h的休息,夜间要有10h的睡眠,休息时保持左侧卧位和头肩高位,防止子宫右旋,减轻对心脏的负担;限制体力劳动,适当减少活动量。心功能3级以上者要以卧床为主,尽可能采用半卧位或半坐位,以患者舒适为标准。2.1.4加强母胎监测指导孕妇自我监测,正确数胎动,每天3次,每次1h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同时进行胎心监护并给予氧气吸入等。每日3~4次测听胎心率,加强电子胎心率监护,隔天1次,必要时每天1次,同时配合B超,作生物物理象监测、脐动脉血流图测试、24h尿雌三醇、血雌三醇的测定等,及时了解胎儿及胎盘功能。2.1.5及时了解心功能情况每日或隔日测尿蛋白和称体重。心功能3级以上者根据体重增加情况,及时予以利尿,以减轻心脏负荷,加强观察有无水肿加重或范围扩大、气急和心跳加快等异常情况的出现,加强心电监护并记录,配合医生及时复查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心功能以及实验室检查。2.2对各种心脏病的心衰给予不同的护理2.2.1围产期心肌病孕妇在孕前可无心脏病史,多在妊娠后期2个月出现,往往是突发心悸、胸闷、呼吸急促,应加强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观察有无心律不规则现象,配合医生及时给予营养心肌的药物、利尿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2.2.2风心病所致的心衰协助经常改变卧位,移动双下肢,防血栓形成。加强药物的控制,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先兆状态,本组风心病伴二尖瓣狭窄发生心衰3例,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在心衰好转情况下,做二尖瓣狭窄分离术,心功能得到改善,于妊娠晚期作剖宫产术,母婴均存活。2.2.3心衰伴肾功能衰竭除护理心衰外,肾功能不全者,进行超滤,排除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血透。本组2例超滤最多5次,最少2次,其中1例血透7次,方转危为安,至今5年余,健在。在护理上,不仅要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做好各种准备和辅助工作,而且护士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掌握严格的消毒无菌技术,并护理好手臂的动静脉瘘吻合伤口。2.3各种常用药的护理应用洋地黄时,避免各种诱发中毒因素,如各种感染、缺氧、低血钾等的发生,同时观察有无消化道或精神神经症状;静脉注射时需稀释、慢推;口服用药前需测1min脉搏;24h用量不超过1.2mg,防止洋地黄中毒。应用扩血管药物时,观察心率与血压,血压不能低于12.0~13.3/8.00~9.33kPa,心率加速不得大于20次/min以上。应用利尿药,特别是噻嗪类利尿剂不仅要及时补钾,而且要加强母胎监测和护理,避免长期和大量应用。因此类药可引起胎儿心律失常,延缓胎儿生长发育等不良反应。应用利多卡因时,滴速要保持在1~2mg/(kg.h),观察心律是否规整和心率有无减慢,以防传导受到阻滞而发生意外。2.4围术期护理本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术为主,剖宫产率达83.4%,做好围术期的各种护理工作是预防心衰的关键。术前要及时按医嘱予以支持疗法和预防性抗生素疗法,以期改善营养和预防感染,进行必要的宣教和心理护理,同时做好各种物品的准备。术后根据麻醉和心功能情况置患者于舒适的体位,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并定时观察切口、宫底、宫缩、恶露等产科情况,根据心功能予以心电监护,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用输液泵控制输液滴速和补液量(10~20ml/h,24h小于1000ml),尤其要加强第1个24h的观察和护理,以防心衰发生。2.5哺乳问题心功能1、2级的产妇提倡母乳喂养。心功能3级或以上者均予以中药麦芽和芒硝回奶,同时配合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B6。由于我院注重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早期监测、治疗和护理,并根据各类心脏病特点和产科的特殊性,针对性地加强了心理护理、观察护理和操作护理,为医生提供了有效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依据,积极配合治疗,运用护理手段,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心脏负担,防止母体和胎儿的缺氧,明显降低了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并使心脏病孕妇顺利渡过了孕产期。

心脏病范文篇8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01例均在孕前或孕期明确诊断为心脏病,20~43岁,分娩孕周为孕266/7~415/7周,剖宫产251例,剖宫产率为83.4%,阴道分娩50例,孕产妇死亡2例,死亡率为0.66%,围产期死亡率为0.33%,围产儿死亡率为1.63%。

1.2心脏病分类30例心脏病的类型与发生心衰的关系心衰19例中,从外院转入18例,本院发生1例,其初诊孕周为孕336/7周。

1.3心功能各级对分娩孕周、分娩方式、产时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重和住院日数影响分析可见,心功能越差,剖宫产率越高,分娩孕周越小,新生儿出生体重也越低,出血量相对增多,住院天数延长。

2.护理

2.1一般护理

2.1.1心理安慰合并心脏病孕妇的心理问题,主要时紧张、担忧和焦虑,其中心功能3、4级的患者多从外院转入,因此,出现的心理问题既有因环境改变、语言不通所致的情绪不安和躁动,也有本身疾病在医疗过程中未能治愈所致的忧虑。护士要运用沟通技巧,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等给予精神安慰,并向孕妇说明用药的目的,教会她们配合方法,同时耐心解答患者和家属的各种疑问,以消除不良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主动配合治疗护理。

2.1.2饮食指导向孕妇及家属解释饮食对疾病的影响,指导正确进高蛋白、低脂肪(尤其限制动物脂肪过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限制食盐的摄入量,以减少水钠潴留,防止妊娠期体重增加[2],并嘱孕妇进食不宜过饱,少量多餐,多吃蔬菜及水果以防便秘和增加心脏负担。

2.1.3体位及活动度保证患者的休息和睡眠,日间餐后有0.5~1h的休息,夜间要有10h的睡眠,休息时保持左侧卧位和头肩高位,防止子宫右旋,减轻对心脏的负担;限制体力劳动,适当减少活动量。心功能3级以上者要以卧床为主,尽可能采用半卧位或半坐位,以患者舒适为标准。

2.1.4加强母胎监测指导孕妇自我监测,正确数胎动,每天3次,每次1h并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同时进行胎心监护并给予氧气吸入等。每日3~4次测听胎心率,加强电子胎心率监护,隔天1次,必要时每天1次,同时配合B超,作生物物理象监测、脐动脉血流图测试、24h尿雌三醇、血雌三醇的测定等,及时了解胎儿及胎盘功能。

2.1.5及时了解心功能情况每日或隔日测尿蛋白和称体重。心功能3级以上者根据体重增加情况,及时予以利尿,以减轻心脏负荷,加强观察有无水肿加重或范围扩大、气急和心跳加快等异常情况的出现,加强心电监护并记录,配合医生及时复查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心功能以及实验室检查。

2.2对各种心脏病的心衰给予不同的护理

2.2.1围产期心肌病孕妇在孕前可无心脏病史,多在妊娠后期2个月出现,往往是突发心悸、胸闷、呼吸急促,应加强心电监护,严密监测心率,观察有无心律不规则现象,配合医生及时给予营养心肌的药物、利尿剂和抗心律失常药物。

2.2.2风心病所致的心衰协助经常改变卧位,移动双下肢,防血栓形成。加强药物的控制,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先兆状态,本组风心病伴二尖瓣狭窄发生心衰3例,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在心衰好转情况下,做二尖瓣狭窄分离术,心功能得到改善,于妊娠晚期作剖宫产术,母婴均存活。

2.2.3心衰伴肾功能衰竭除护理心衰外,肾功能不全者,进行超滤,排除水钠潴留,减轻心脏负担,必要时进行血透。本组2例超滤最多5次,最少2次,其中1例血透7次,方转危为安,至今5年余,健在。在护理上,不仅要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做好各种准备和辅助工作,而且护士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掌握严格的消毒无菌技术,并护理好手臂的动静脉瘘吻合伤口。

2.3各种常用药的护理应用洋地黄时,避免各种诱发中毒因素,如各种感染、缺氧、低血钾等的发生,同时观察有无消化道或精神神经症状;静脉注射时需稀释、慢推;口服用药前需测1min脉搏;24h用量不超过1.2mg,防止洋地黄中毒。应用扩血管药物时,观察心率与血压,血压不能低于12.0~13.3/8.00~9.33kPa,心率加速不得大于20次/min以上。应用利尿药,特别是噻嗪类利尿剂不仅要及时补钾,而且要加强母胎监测和护理,避免长期和大量应用。因此类药可引起胎儿心律失常,延缓胎儿生长发育等不良反应。应用利多卡因时,滴速要保持在1~2mg/(kg.h),观察心律是否规整和心率有无减慢,以防传导受到阻滞而发生意外。

2.4围术期护理本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术为主,剖宫产率达83.4%,做好围术期的各种护理工作是预防心衰的关键。术前要及时按医嘱予以支持疗法和预防性抗生素疗法,以期改善营养和预防感染,进行必要的宣教和心理护理,同时做好各种物品的准备。术后根据麻醉和心功能情况置患者于舒适的体位,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并定时观察切口、宫底、宫缩、恶露等产科情况,根据心功能予以心电监护,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用输液泵控制输液滴速和补液量(10~20ml/h,24h小于1000ml),尤其要加强第1个24h的观察和护理,以防心衰发生。

心脏病范文篇9

乳糜胸是胸内血管手术后一种少见又难处理的并发症。乳糜胸可因大量乳糜液的丢失引起严重的营养不良、代谢和免疫功能紊乱。乳糜胸的发生率为0.25%~0.56%[1]。我科自2001年7月~2004年9月间收治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乳糜胸13例。13例均行保守治疗痊愈出院。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个月~13岁,平均4.1岁;其中法洛四联症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2例,完全性大血管转位伴单心室及房间隔缺损、完全性大血管转位伴房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瓣狭窄、法洛四联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法洛三联症伴主动脉狭窄及三尖瓣返流、室间隔缺损伴动脉导管未闭及肺动脉瓣狭窄各1例。术后出现乳糜的时间不一,为0~40天,乳糜胸液引流量23~360ml/d。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急促、消瘦。乳糜试验阳性。

1.2结果该组13例患者发现乳糜胸后均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及时营养支持后治愈,其中10例患儿经患侧胸腔内注射红霉素后痊愈,未再次开胸手术。

2护理

2.1饮食护理和营养支持禁食是减少乳糜产生的关键。因禁食可直接阻断肠道吸收乳糜颗粒的来源,同时胃肠减压可减少肠道运动,间接使肠道对乳糜颗粒的吸收减少,从而减少乳糜液生成量,促进破裂口愈合。本组2例因引流液较多而暂禁食,其余均采用中链甘油三酯饮食(medium-chaintriglyceride,MCT),如米汤、鸡蛋、脱脂或低脂牛奶等。中链甘油三酯较长链甘油三酯易溶于水和体液,运输时不需经肠道淋巴管而直接经门静脉运入肝脏,使胸导管处于静息状态,有利于破漏处愈合。乳糜液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脂肪、胆固醇、糖、酶、电解质、各种淋巴细胞和抗体等。乳糜液的成分与血浆相似[2],故常规进行静脉营养支持,如输血浆、全血、白蛋白或应用静脉高营养液,维持病人的营养,减少乳糜液的丢失,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在应用静脉高营养时应注意加强巡回,防止高渗营养液外渗引起静脉炎、局部组织高渗性坏死。营养液输注通道严禁输入其他药物,以免影响营养液的稳定性。本组13例患儿均给予静脉高营养支持,无并发症发生。

2.2胸腔引流管护理乳糜胸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应及时给予胸腔引流。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因乳糜凝固性较高,应经常挤压引流管以防乳糜液堵塞引流管,持续0.5~1kPa低负压吸引,定时检查引流管有无受压、扭曲及引流瓶的密封程度,定时观察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状,做好记录。如引流量过少,应考虑引流管是否通畅并报告医生。如因胸腔内出现纤维分隔状所致引流不畅者,需更换引流管位置或做胸部小切口,分离纤维后再置引流管。每日更换引流瓶,以便了解引流物与冲洗液量出入是否相等,以免造成胸腔积液。

2.3注射红霉素的护理本组10例患儿在发现乳糜胸后经患侧胸腔内注入红霉素15~30mg/(kg・d)。用注射用水溶解后与生理盐水混合液注入胸腔内。该组病例年龄小,肺顺应性差,可在短时间内出现低氧血症、呼吸性酸中毒,视病情给予间歇或持续吸氧。胸腔冲洗的前期因药物刺激,患儿呼吸频率加快,幅度变浅,观察胸廓活动度、呼吸频率。做好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的监测。在观察中指导患儿正确呼吸,保证肺完全膨胀。在冲洗2~4h内取半卧位,以免冲洗液刺激致呼吸改变,患儿逐渐适应后,可取斜坡、左、右侧卧位交替,使药液均匀涂布于胸膜腔。保留6~8h后继续引流。出现胸痛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必要时应用止痛剂。

2.4心理护理患儿在胸腔冲洗过程中常因溶液的温度及药物刺激,出现剧烈疼痛、胸闷、刺激性咳嗽,常拒绝冲洗,不能配合治疗。故冲洗前对每位患儿和(或)家长讲解胸腔冲洗的目的、方法,冲洗中可能出现的不适,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使其愿意接受治疗。对年幼欠言语表达能力的患儿,观察其非言语的表现(表情、目光、动作)去领会患儿的用意。通过搂抱、抚摩、逗乐等使之配合。由于乳糜胸是少见病且病程较长,应该向家长做疾病知识的宣教,并介绍一些成功病例,增强其信心。

2.5卧床休息大量乳糜液对心、肺、纵隔产生的压迫作用是机械性的[3],患儿常有胸闷、气急、心悸、患侧胸部不适等,稍事床上活动即明显加重。另外卧床休息也可减轻心脏负荷及降低静脉压从而减少乳糜液渗出。

3小结

通过对13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乳糜胸的护理,体会到需经过饮食护理、静脉营养支持、胸腔引流管护理、注射红霉素护理等综合护理,可达到满意的效果,避免再次手术。

【参考文献】

1徐光亚.实用心脏外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6.

心脏病范文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先心病;介入封堵;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每年约有15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1],发病率为0.8%~1.2%,城镇患儿大多较早得到治疗,而偏远山区的农村患儿由于经济文化条件的原因,发现及治疗较晚。由于国家医保政策对先天性心脏病的免费筛查及治疗推广,大量农村贫困患儿得到救治。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但是此种方法存在创伤大、恢复慢及有输血风险[2]。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介入治疗作为先天性心脏病新的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需要输血及不留瘢痕的优点,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护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尤其是对我国偏远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现将其护理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2岁~14岁;房间隔缺损(ASD)18例,室间隔缺损(VSD)1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0例;心功能Ⅰ级。

1.2方法

1.2.1麻醉方法

10岁以下患儿采用全身麻醉,10岁以上患儿采用局部麻醉。

1.2.2介入手术方法

1.2.2.1动脉导管未闭

在麻醉下分别穿刺股静脉、股动脉,沿股静脉送入6F~7F的端孔导管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后将交换导丝经PDA送入降主动脉;沿动脉送入4F~5F的猪尾导管至主动脉弓降部行侧位放大造影,观察PDA的形状和位置并测量其直径,沿交换导丝送入传送鞘至降主动脉,撤出导丝和内鞘,选择大于PDA最窄直径2mm~4mm的蘑菇伞封堵器(amplatzerductoccluder,ADO),证实ADO形状,位置满意,无或仅有少量烟雾状残余分流时可沿指示方向操纵旋转柄,释放ADO,封闭PDA,术毕撤出导管、导丝及鞘,压迫止血,加压包扎,24h~48h后复查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

1.2.2.2房间隔缺损

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穿刺右股静脉行常规右心导管检查,送入交换导丝至左上肺静脉,用球囊或心脏彩超测量ASD最大伸展径,选择型号合适的amplatzerasd封堵器在X线及TTE监视下封堵ASD,其余同上。1.2.2.3室间隔缺损在全身麻醉或局麻下穿刺右股动脉及静脉行常规左室造影及导管检查,建立动静脉轨道,根据造影和彩超选择型号合适的amplatzer封堵器在X线及TTE监视下封堵VSD,其余同上。

2结果

4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最长15个月,最短1个月;42例患儿均恢复良好。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护理

42例患儿均为留守儿童,自控能力很差,需要麻醉;介入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部分患儿及家长对新的治疗往往顾虑疑惑,怀疑手术治疗效果。应向年龄较大的患儿及家长介绍手术的优点、手术方法和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抢救措施、术后监护方法、介入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等;侧重介绍封堵术的具体操作过程,使患儿及家长能了解介入治疗的相对安全性和技术的可行性;用安慰鼓励性的语言与患儿交流;通过多接触患儿消除其陌生感,使其对治疗充满信心。因部分患儿不愿表达或表达不清自己的想法和心理反应,父母缺乏疾病知识,过分紧张、担心,夸大病情,由于父母长期未在孩子身边,作为一种补偿心理,过分迁就孩子,因此必须对家长进行宣教,指导和帮助家长了解病情,正确对待患儿疾病的变化,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护士应主动接近患儿,态度和蔼,动作轻柔,设法解除患儿的紧张与不安情绪,保护患儿的自尊心,尊重患儿的人格,多鼓励、表扬患儿,不训斥、责骂患儿,利用孩子的好学心理进行启发式诱导,取得其治疗上的配合。多举一些实例增强患儿的信心。

3.1.2术前准备

术前1周服用抗凝剂。术前练习床上大小便及床上平卧等。术前监测体温,如体温升高应排除各种感染并通知医生。必要时停止手术进一步检查与治疗,待体温正常后3d再行介入封堵术。术前半小时给予抗生素,进行利多卡因皮试,进行碘过敏试验。术前8h禁食、4h禁饮,术前30min阿托品0.04mg/kg~0.10mg/kg肌肉注射,减少唾液腺分泌。术前准备各种抢救药物器械、麻醉呼吸机及吸引器,四肢用约束带妥善固定,做好手术体位的摆放等。

3.2术中配合

3.2.1体位

局部麻醉患儿平躺于手术床,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术中出现窒息。全身麻醉患儿去枕肩胛下垫一薄枕,使气道拉直保持气道开放,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安置心电监护。患儿有痰时要及时给予吸痰。当患儿口腔及鼻腔有呕吐物或分泌物时将患儿头侧向一侧,并及时消除口腔、鼻腔内异物,以免造成窒息。

3.2.2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做到沉着、冷静,体贴患儿,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不在手术间讨论病情,不能说容易引起患儿紧张、恐惧的话,以免增加患儿的心理负担,导致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3.2.3病情观察

术中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血压、血氧饱和度。对局部麻醉患儿,还注意患儿意识,并与患儿进行简单交流,如有不适应分析原因并给予相应处理。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封堵器脱落,如脱落至心房或心室,心电监护可见频发的房性期前收缩或室性期前收缩,患儿可有心悸、气短等症状,如封堵器随血流离开心房或心室则上述症状减轻。一旦出现则可紧急行异物钳抓取或开胸手术取出。

3.2.4术中肝素的应用

肝素的用量是按体重100U/kg计算,操作时间长的要提醒术者每延长1h追加半量肝素,避免术中形成血栓。

3.3术后护理

3.3.1严密观察病情

术后严密观察患儿的面色、体温、心律、心率、呼吸及血压的变化,根据患儿的血氧饱和度适当给予吸氧、保暖等处理。全身麻醉患儿术后去枕平卧,头偏一侧,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术后患儿出现呕吐一般是与麻药及术前进食有关,如有呕吐,应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量、色及性质,是否为喷射状。呕吐时防止误吸窒息,呕吐后要及时清理呼吸道,保持床单位干净、整洁。观察血压变化,低血压可能与术前未进食、术中失血及酸中毒等因素有关,监测酸碱平衡,补充电解质、能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血压在正常水平。术后密切进行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动过速等异常情况,早期出现房性心律失常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能与封堵器未完全固定在心脏跳动中与房间隔室间隔摩擦有关。患儿会出现胸闷、憋气、烦躁不安等心包填塞的早期表现,如有上述症状及时通知医生并参加抢救。

3.3.2防止出血、血肿及血栓形成

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形成,一般由于反复多次穿刺、器械插入损伤血管、拔出动脉鞘时未很好压迫、患儿躁动、术中使用肝素等有关。采用穿刺点上方近心端按压15min~20min,放手后未见出血后给予加压包扎,密切注意观察患儿心率、血压、面色、脉搏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穿刺点有无疼痛、肿胀及渗血,并行同侧下肢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3.3.3避免患儿烦躁不安哭闹,加强心理护理全身麻醉患儿在即将要清醒时,大多数出现哭闹不安、躁动,容易导致穿刺部位包扎处移位,甚至引起出血加重心脏负担,应给予约束带约束术侧肢体。婴幼儿可给予苯巴比妥钠或水合氯醛镇静处理,年长儿可给予使用转移疗法如讲故事、看图画、玩玩具、听音乐等,使患儿保持安静配合治疗。

3.4出院指导

患儿治疗出院后仍需要定期到医院随访。因此在患儿出院时必须做好出院指导,告知家长患儿应适当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患儿能够胜任,尽量和正常儿童一起生活学习,但要防止剧烈运动,3个月后运动可不受限制,避免患儿情绪激动,尽量不使患儿哭闹,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予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饱,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及屏气。指导家长及患儿口服抗凝药物,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定时做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检查。

4小结

先天性心脏病是人体在胚胎发育时期心脏和大血管形成障碍而引起的解剖结构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的心脏,是胎儿时期心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过去外科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传统方法,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手术创伤较大、麻醉与体外循环风险较高、输血与围术期等问题,既困扰患儿又影响手术成功率。随着介入治疗方法及介入材料的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通过微创介入的治疗方法逐渐进入临床,为广大患儿家长所接受,手术只需要穿刺股动脉或静脉,由导管将封堵伞输送到心脏缺损处进行治疗,与既往外科开胸手术比较,内科介入治疗先心病的痛苦小、创伤小、并发症少、康复快,特别适合儿童。整个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出院即可恢复正常活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疼爱,情绪消极,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负性情绪。性格有缺陷,留守儿童性格变得内向、自卑、灰心、孤僻,大多是由父母的老人监管,他们仅仅关注孩子的温饱和温暖问题,缺乏良好的管教与指导,导致心理失衡。患儿缺乏交流能力,缺乏基本安全,不善于表达病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的关键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床上平卧训练,防止术后伤口出血;术中密切配合及严密监护;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护理,做好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Mahle[3]认为,家长的积极应对能给予患儿很好的心理支持,促进患儿健康。心理干预可使患儿家长由消极的应对向积极应对转变[4]。要求医护人员不仅要治疗患儿的疾病,还希望社会加强宣传力度,普及先天性心脏病的相关知识,消除大众的偏见,不让患儿自卑及被歧视,给予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5]。

作者:李天鸿 杨茜 杨敏 单位: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孙秀春,李玲,肖威.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20(8):236-237.

[2]倪志红,薛晓玲.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7):667-668.

[3]MahleWT.Neurologicandcognitiveoutcomesinchildrenwithcongenitalheartdisease[J].CurrOpinPediatr,2001,13(2):482-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