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标要求十篇

时间:2023-11-27 17:32:35

初中体育课标要求

初中体育课标要求篇1

关键词:初中体育;新课标;教学

新课标对中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课程标准是我国课程的基本性纲领文件,是我国对基础性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性要求。新课标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新的改革,它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我国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基本理念。这次改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体育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的是以锻炼身体为主要途径、以提高学生体质与素质为目的的一门基础课程,和其他学科相比,它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初中体育教育的改革也逐步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但在改革的道路上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摒弃体育教学中的弊端,以适应新课标的推进,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体操、田径、篮球、足球,武术、排球都是一人包揽,体育教师勉为其难,敷衍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了。再者,我国农村学校多,办学条件差,场地、器材缺乏,体育师资力量薄弱。因此,要全面完成《大纲》要求,使学生达到应有的技能、技术是很难办到的。

一、新课标下初中体育课的新特点

1、体现健康第一

体育新课标反映出来的最大特点是课程理念更新,“健康第一”思想深入人心,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初中体育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已经不再过分追求加大运动量,不再局限于健身,不再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一种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促进所有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已经有了初步体现,初中体育教师已经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投放到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

2、突出学生的主体低位

初中体育教师对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一点,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初中体育教师思考问题时的立足点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在许多初中体育教师的教案中都清楚地分列出了“学生活动”这一栏,表明了中学体育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而不再像过去那样,用传统的技术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合作学习的机会也在增加,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

3、课程设计有创新

初中体育教师们都力求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对教学的认识,从教师在“课的设计”使用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与过去有着明显的变化,初中体育老师从学生兴趣需要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出生动活泼的教案,这表明了教师对各种教学活动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最能表现自己独特构思的个性化教案,而这些构思与设计又是与课的教学目标直接联系的,这也说明了初中体育教师已经走出了传统教学一些陈旧观念的束缚。

二、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体育课堂教学不重视

当今学校教学虽在向素质教育转轨,虽已经实行新课标,但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原有的应试教育为主,很多学校只追求升学率,为了其他学科或者活动有更多的时间,就随意占用体育教学时间,缩短体育课时,更有甚者,将体育课用作劳动、开会等,体育课的实践时间被剥夺,体育课长期处于如此被轻视的地位。

2、体育方面投入资金不足,场地器材严重缺乏

当前,很多学校体育课面临的问题,就是场地不足,资金短缺。体育教学所需的器材以及场地每年都要进行维修,学校对这块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还有一些学校购买了体育器材,但是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缺乏专门的保管人员,也造成了学校在体育器材上的匮乏。

3、学生个体差异性未被重视。在体育新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中,初中体育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虽然都是依据基本理念来精心设计授课内容,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刀切的想象依旧存在,统一讲授授课内容,让学生统一接受课堂知识,体育教师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于未进行选项教学的学校来讲,在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被调动。

三、提高初中教学效果的策略

1、认清体育课的角色

体育课不被看重是正常的,几十门课业总得有个轻重排序,但体育课若遭受歧视,那就属于社会的一大时弊。体育课虽是小三门之一门,但它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贬低它、扭曲它、挤占它甚至打压它的种种言行,当然都该受到严肃批评。即便排在全校课程系列的末尾,也并不丢脸,把握不住自己的立身之本,才是最可羞愧也最为无救的败北。

2、转变体育老师的思想观念

初中体育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把素质教育贯穿到课堂中去。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做法,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与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中心。同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切忌“分数第一”的短期行为。另外,体育教学中面对的学生个体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实现健身、健心、适应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体现出健康三维观。

3、学校要加大体育投入

学校方面要更新办学指导思想,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学校的指导思想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改变以往只顾追求升学率的片面做法。同时,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购买必备的体育教学器材,并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所购置的器材进行管理。学校、社会和家庭要互相沟通,相互配合,加深对体育教学的认识,确保实现预期的。

参考文献:

[1] 吕忠荣.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的困惑与对策[J]. 基础教育研究,2011(2)

[2] 高松山,林森.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分析[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2)

初中体育课标要求篇2

关键字: 初中体育;新课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223-01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差异性发展的关系,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长期以来,体操、田径、篮球、足球,武术、排球??都是一人包揽,体育教师勉为其难,敷衍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了。再者,我国农村学校多,办学条件差,场地、器材缺乏,体育师资力量薄弱。因此,要全面完成《大纲》要求,使学生达到应有的技能、技术是很难办到的。

1新课标下初中体育课的新特点

1.1体现健康第一。

体育新课标反映出来的最大特点是课程理念更新,"健康第一"思想深入人心,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初中体育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已经不再过分追求加大运动量,不再局限于健身,不再偏重于运动技术的传授。一种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促进所有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已经有了初步体现,初中体育教师已经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投放到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

1.2突出学生的主体低位。

初中体育教师对于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这一点,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具体表现在初中体育教师思考问题时的立足点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在许多初中体育教师的教案中都清楚地分列出了"学生活动"这一栏,表明了中学体育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而不再像过去那样,用传统的技术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增加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合作学习的机会也在增加,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

1.3课程设计有创新。

初中体育教师们都力求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述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对教学的认识,从教师在"课的设计"使用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与过去有着明显的变化,初中体育老师从学生兴趣需要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出生动活泼的教案,这表明了教师对各种教学活动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最能表现自己独特构思的个性化教案,而这些构思与设计又是与课的教学目标直接联系的,这也说明了初中体育教师已经走出了传统教学一些陈旧观念的束缚。

2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体育课堂教学不重视。

当今学校教学虽在向素质教育转轨,虽已经实行新课标,但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原有的应试教育为主,很多学校只追求升学率,为了其他学科或者活动有更多的时间,就随意占用体育教学时间,缩短体育课时,更有甚者,将体育课用作劳动、开会等,体育课的实践时间被剥夺,体育课长期处于如此被轻视的地位。

2.2体育方面投入资金不足,场地器材严重缺乏当前,很多学校体育课面临的问题,就是场地不足,资金短缺。体育教学所需的器材以及场地每年都要进行维修,学校对这块投入的资金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还有一些学校购买了体育器材,但是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缺乏专门的保管人员,也造成了学校在体育器材上的匮乏。

2.3学生个体差异性未被重视。

在体育新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中,初中体育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虽然都是依据基本理念来精心设计授课内容,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一刀切的想象依旧存在,统一讲授授课内容,让学生统一接受课堂知识,体育教师未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于未进行选项教学的学校来讲,在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被调动。

3提高初中教学效果的策略

3.1认清体育课的角色。

体育课不被看重是正常的,几十门课业总得有个轻重排序,但体育课若遭受歧视,那就属于社会的一大时弊。体育课虽是小三门之一门,但它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贬低它、扭曲它、挤占它甚至打压它的种种言行,当然都该受到严肃批评。即便排在全校课程系列的末尾,也并不丢脸,把握不住自己的立身之本,才是最可羞愧也最为无救的败北。

3.2转变体育老师的思想观念。

初中体育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把素质教育贯穿到课堂中去。体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做法,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技能的灌输与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中心。同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发展,切忌"分数第一"的短期行为。另外,体育教学中面对的学生个体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实现健身、健心、适应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体现出健康三维观。

3.3学校要加大体育投入。

学校方面要更新办学指导思想,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学校的指导思想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改变以往只顾追求升学率的片面做法。同时,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购买必备的体育教学器材,并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所购置的器材进行管理。学校、社会和家庭要互相沟通,相互配合,加深对体育教学的认识,确保实现预期的。

参考文献

[1] 吕忠荣.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面临的困惑与对策[J]. 基础教育研究,2011(2)

[2]高松山,林森. 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分析[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 (2)

初中体育课标要求篇3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优点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分5个学习领域,各领域只有目标,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各校可因地制宜自由选择内容去达到目标,增强了教学的灵活性。

农村初中可根据学校的自身条件和学校特点,有机选择教学内容,能充分有效利用农村初中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农村教学资源严重匮乏起到了缓解作用。

农村初中可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以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的一切形式开展课程开发活动,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实施校本课程的主力军、合作者、探究者,这样能有效地开发教师人力资源。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依据目标,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练习,学生个人或小组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课堂解放了学生的头脑,使学生敢想、善想、敢于逆向思维;解放了学生的双手,使学生敢干、善干,培养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实践能力;解放了学生的嘴巴,使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解放了学生的空间,使学生活动的领域扩大;解放了学生的时间,使学生有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有独立思考的过程,让知识与技能得到消化和整合。在学生得到解放的同时,教师也充分发挥了教学的能动性。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考核内容上,既有技能、体能、学习态度、心理与行为的评价,又有终结性与过程性的评价;方法上,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

多样的评价,真正体现了评价的主体性。而主体性是人类持续不断参与学习活动的基本资源。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使课堂教学活动气氛更加轻松愉快。

二、实验的疑虑

1、目标繁多难以达成。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目标分四个层次:第一,课程目标,即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达到的总目标;第二,学习领域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领域,各领域又有多方面的目标。如“身体健康”领域又有四方面的目标,其中“发展体能”方面有水平目标六个,水平目标(1-6)还有21个具体目标。

整个目标体系层层分解,步步具体,由大生小,由小到细,数量繁多。看似明确具体,有条有理,可执行起来却有许多问题:首先,不知如何分辨目标的主次之分,是否要全面达到目标;其次,目标多数能以判断达成的程度,实际测定不宜控制;最后,缺乏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全面发展与增强的目标。实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已一年,但仍不知学生健康能否发展与增强。

2、教学配置难以把握。《大纲》把教材过于具体化,缺乏灵活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却又无教材化,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只是对完成课程目标必须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一个大致范围,至于采用什么内容、什么方式、什么步骤去实现目标则由教师自行安排,给教师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但按目前体育教师的素质与能力,还达不到选编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的要求。如今要同时完成确定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两项任务就更难了,不少体育教师提出按过去老办法还知道怎么上体育课,现在按新课标上课反而不知如何去做了。

3、.健康教育难以贯彻。为了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需要,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健康教育,重视健康教师的培养。健康课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启智类课程,与体育课在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上有一致,但学科性质的划分与实施并不是看其目标是否一致,而在于学科自身本质属性和其他学科的差异性。健康教师除了要具备健康方面的知识之外,还需要具备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等知识。作为基础教育各学校配备的健康教师和其他教师的专业是不同的。因为他既是一名卫生保健人员,又是一名教师,更担当了学校健康管理的责任。

三、实验的建议

1、据了解目前我市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师基本上由班主任或其他科目教师兼任,专职的体育教师较少。可想而知,在实施体育(1—6年级)的课程标准的程度上大打折扣。这也就出现小学过渡初中环节的脱节,加大了农村初中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难度。所以我认为在农村初中大力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同时,更应该加大力度在农村小学实施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以确保小学到初中的正常衔接。

2、体育教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我市农村初中体育教师数量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求。教育主管部门应对农村师资力量加大投入和调整结构以保证农村初中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工作正常进行。

初中体育课标要求篇4

新课改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初中体育教学也应该体现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更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新时期的初中体育教学应该将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设置为教学目标,全面地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当前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对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热情不高,甚至有些学生一上体育课就用各种理由请假,这与当前体育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有紧密的联系。针对于当前这些问题,初中体育教师应该反思,充分意识到影响学生参与性的因素,并改革和创新教学的模式,同时,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的关系,从而推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参与以及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初中生不仅可以在体育活动中锻炼身体,获得技能,还可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因此,如果初中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初中体育课堂中来,体育教学则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得到了保障。

一、初中体育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初中生参与体育课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我国新课改的推行要求任何一门课都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参与课堂,不能被动接受知识。初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是新课改的要求,但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在时展潮流下的必然选择。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初中生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阶段,因此,如果能够鼓励初中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则会让他们的身心得到锻炼与发展。

其次,初中生参与体育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任何时期的教学,不论任何课程,都存在两种教学状态,一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二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然而,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通过主动学习获得的,体育教学如果学生抱着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了自己今后的发展,则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相反,则对学生与教师来说上体育课都是一种折磨。因此,相比较,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况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更好。

最后,初中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意识。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终身锻炼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初中生能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则会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从而为学生今后长久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同时,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明白,初中阶段学生的体育观念会对学生今后的体育锻炼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现状

目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比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或者评价方式等,这些环节出现问题则会或多或少地对某些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时应该注意到,由于一些体育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没有响应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教学,则导致课堂教学单一、枯燥,学生逐渐失去了上体育课的兴趣。总而言之,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缺乏积极性参与课堂的原因有:

第一,教学内容的问题。在一些初中学校,由于学校体育场地硬件设施的制约,使得体育教学难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从而导致教学的内容单一,再加上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教学要求是以最终的考试为标准,因此,体育课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都是在为考试做准备,不断重复练习,导致初中生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而降低了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第二,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任何课堂要给予学生充分发展自我的空间。然而,初中体育课堂仍然以传统的讲授、示范为主,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

第三,课程评价问题。初中体育教学的课程评价过于重视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体育教师也没有及时给予学生关心与鼓励,让学生无法感受到评价模式应该有的鼓励,致使学生对体育课抱有能不上就不上的心态。

三、提升初中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的策略

针对初中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现状,本为提出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提升初中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策略。

首先,从体育教学的内容入手。传统的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单一且枯燥,大多内容是理论知识和体育技能,而且体育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一些技能的反复训练中,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降低,也就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但是,为了改变这种教学局面,体育教师应该丰富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并且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意识。

初中体育课标要求篇5

一、高中语文阅读课标的延续

中学语文阅读课标,初中学段有12条,高中学段有12条,两者比较,共性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11个方面:

第一,朗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高中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流利”“流畅”阅读就是要求阅读没有字词读音的障碍,按照逻辑语义自然停顿。

第二,默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默读,高中学段也要求“灵活运用……略读、浏览……阅读方法”默读。“略读”和“浏览”两种默读方法,是两种的终身阅读方法,是快速获取信息的读书方法,是学生快速捕捉文章主要内容,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

第三,课文理解目标。初中学段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高中学段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可见,“理清思路”和“理解”文本“主要内容”或“思想、观点和感情”是两个学段课文理解的共同目标,这是对中学生理解课文能力的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

第四,语言品析目标。初中要求“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高中学段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两相比较目标基本相同:根据“语言环境”或“语境”,“体会”“推敲”或“揣摩”“词句”或“语句”的“意义”或“含义”,“体会”或“体味”其“表现力”。两个学段都是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品读文中精彩部分的含义,可以说在语言品析要求上初中高中是无缝对接的。

第五,课文感知目标。初中学段要求运用合作的方式“探索、分析、解决”问题,“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高中学段要求“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初中学段感知课文要求“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是与高中学段要求“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基本一致,都培养学生自身的主动性,能够“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第六,文学常识目标。初中学段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高中学段要求“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可见两个学段对文学常识要求目标基本一致。

第七,文体把握目标。初中学段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而高中学段要求“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了解“文学样式”和“文学体裁”,都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特征,培养识体意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第八,思想启迪目标。初中学段要求“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高中学段要求“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获得自然、社会、人生有益启示”和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都是对学生思想的锤炼,都要处理好个人(包含“人生”)、社会(包含“国家”)、自然(包含“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起社会责任感。

第九,古诗文阅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高中学段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可见,两个学段古诗词的阅读目标都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或“词句含义”“文章内容”,“朗读古代诗词”,能落实字词,理解文意。

第十,资料搜集目标。初中学段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高中学段要求“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信息”,两个学段的目标都是要求“能利用”各种媒体(包括“图书馆”“网络”)搜集“信息”(包括“资料”),都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资料搜集方式,培养一种采集信息的基本能力。

第十一,课外阅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名著”,高中学段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课外自读……名著……”。可见,两个学段课外时间“量”的阅读目标就是“广泛”,“质”的阅读目标就是“名著”,都是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范围的要求。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高中学段阅读课标在朗读、默读、课文理解、语言品析、课文感知、文学常识、文体把握、思想启迪、古诗词阅读、资料搜集、课外阅读11个方面,与初中学段阅读课标基本一致,也就是说高中学段阅读课标是初中学段的延续,高中学段语文阅读课标延续了义务教育学段的“基础”。

二、高中语文阅读课标的加深

高中课标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那么,高中学段阅读课标在初中学段作了哪些“推进”?比较高中语文学段和初中学段阅读课标,不难发现,高中学段语文课标在以下12个方面作了推进、加深:

第一,朗读目标。高中学段课标在初中学段“正确、有感情”的基础上,要求“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体现出高中在初中要求正确的基础上,加深学生理解文本和体会情感的要求,要用自己的思想深入文本之中,并且要有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默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扩大阅读范围”,高中学段要求“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这说明初中学段默读要求养成“独立阅读能力”的习惯,能够阅读“现代文”,达到一定速度(≥500字/分钟),阅读范围要“扩大”,这只是习惯、材料、速度、范围的要求;而高中学段阅读方法在初中的“略读、浏览”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精读”“速读”两种,要“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达到有益的“质”(效果)和有益的“量”(效率)的要求,能够“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可见高中学段默读目标能力要求更强,方法更多,阅读的质和量更为明确。

第三,课文理解目标。高中学段要在初中学段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够从初中学段的课文理解“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展到高中学段的“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说明高中学段要求理解能力具有多维性、批判性、思辨性,要培养多思、敢思、善思的精神,“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与初中学段相比“质”的要求更高。

第四,语言品析目标。初中学段要求“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高中学段要求能“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深究微言大义”,“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可见高中学段对语言品析的要求由初中学段的“理解”文中的“点”上升到分析和创新“建构”层面。

第五,课文感知目标。初中学段要求阅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高中学段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高中学段在初中学段紧紧把握文本“内涵”“观点”“意思”大众化感知的基础之上,直接提出了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独特”感知能力,为学生开展“主动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奠定了基础,也是符合高中生的心理需求的。

第六,文体把握目标。初中学段只要求“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到了高中学段要求能“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去“分析和理解作品”,从认识层面上升到能力层面。“了解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是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进一步要求。

第七,思想启迪目标。这个目标从初中学段的自身体验,上升到高中学段的“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八,古诗文阅读目标。这个目标从初中学段的“积累、感悟、应用”拓展到高中学段的“梳理常见文言字词、句式,并举一反三”,对学生文言能力掌握提出了实质性要求,并且诵读内容扩充到了“文言文”的范围。

第九,资料搜集目标。初中学段要求搜集资料信息,而高中学段不仅如此,还要“处理信息”对学生对信息的使用能力上提出更高要求;从单纯的“帮助阅读”上升到“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突出要注重培育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十,课外阅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高中学段要求“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可见,阅读的“计划”,由初中学段较有指令性的“学会制定”发展到高中学段自觉地“努力”地完成自读书目;阅读的“质”,由初中学段的几乎没有要求(“各种类型”)发展到高中学段的“正确、自主地选择”“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有“文化品位”的“好书”“整本书”;阅读的“宽度”,由初中学段的具有弹性要求的“广泛”阅读发展到高中学段的刚性要求“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阅读的“量”,每学年阅读部数由初中学段的“两三部”上升到高中学段的“五部以上”,阅读字数由初中学段三年“不少于260万字”上升到高中学段“一年内”“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三年450万字),总体来看提升了0.6倍以上。

第十一,文本阅读目标。初中学段要求掌握“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新闻和说明性文章”“科技作品”和“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高中学段要求“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并了解他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方法”。可见,初中学段文本阅读目标主要是“得法”“识体”,能够识别“简单”的文体,这还是属于知识层面的内容,而高中学段的目标是识别较为复杂的“多种文本”,并把握其“特征”及其“表达方法”,这是一种综合文体知识的运用,是在初中学段文本阅读目标的进一步加深和提高。

第十二,文学鉴赏目标。初中学段要求“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高中学段要求“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学会鉴赏文学作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显然,文学鉴赏的达到能力由初中学段“初步”上升格为高中学段“学会”,文学鉴赏的范围由初中学段的基本没有要求(“一般的现代文”“古代诗词”等)扩大到高中学段“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作品,文学鉴赏的结果由初中学段的“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到“与他人”一起“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这是一个由不会到会能力形成的过程,这是一个由特殊到普遍范围的扩大,这是一个由个体到全体的结果,也是语文的育人功能的体现,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的根本要求。

由此可见,高中学段语文阅读课标与初中学段相比,在朗读、默读、课文理解、语言品析、语文感知、文体把握、思想启迪、古诗词阅读、资料搜集、课外阅读、文本阅读、文学鉴赏12个方面,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发展能力,都有加深、推进,加强了语文能力的培育,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高中语文阅读课标的教学启示

从上面两个部分的分析可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相衔接,致力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三种能力就是对从知识本位到学生发展本位这种课程范式的深刻转换的顺应[2],这也启示我们高中阅读教学就是注重培养这三种能力。

第一,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是基于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对其功用性和实践性的强调。在语文独立设科之时,即1903年颁发的《奏定学堂章程》就明确指出“其要义在使通四民常用之理,解四民常用之词句,以备应世达意之用”。此后,从1923年吴研因、叶圣陶和穆济波研制的中小学新学制国语课程标准,到1949年后多个语文教学大纲,总体上均确认发展学生语用能力是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3]培养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则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达成的。所谓语文的应用能力,就是学生在母语圈中的语言交际(即言语)能力,其中当然包括以语感为核心的听说读写之能力体系。阅读能力,不仅是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而且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就是高中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总之,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第二,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课标与初中学段相比,不再泛泛而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是鲜明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功能,新课标的突出贡献在于确立并强化语文教师的美育意识。这在课标在第一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就已明示了语文美育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1]这句话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健康人格构成要素的审美意识、审美感知和审美情趣,以及作为现代人必备的审美创造能力。前者要求教师在文学作品的鉴赏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世界和人生的丰富多彩,从中积累审美体验,陶冶性情;后者要求教师启发学生通过语言,深入言语,把握言语形式之美,并在这种对言语形式深化的了解中养成特色化和创造性的言语表达能力,给人带来新的审美享受。

第三,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课标则表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正是从现代社会对人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出发,课标将学生语文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视为努力探究的过程,即引导学生通过有质量的阅读,去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中华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方面,既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探究的意识和兴趣,优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而对个体生命发展更具有关键意义的是:高中生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特别是要发展创造性探究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的思维品质,即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当学生从独立的思维立场出发,以质疑批判、又不失严密深刻的创造性思维和精神去面对课程内容时,才会赋予它以意义、价值和生命活力。因此,语文教师要拓展胸怀、放远视野,从学生思维发展、精神成长和人文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着眼,珍视差异,尊重质疑,促进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形成。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在朗读、默读、课文理解、语言品析、语文感知、文体把握、思想启迪、古诗词阅读、资料搜集、课外阅读、文本阅读、文学鉴赏等方面,高中学段阅读课标不仅强调、延续了初中学段的课标内容,而且在此基础之上推进、加深了,体现了从知识本位向发展能力本位的转换和顺应,也就启示我们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成长发展为目的,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语文教育意义的实现和国家人才的培养做出有力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名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版)。

[2]潘涌:《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第4期。

初中体育课标要求篇6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要求在现阶段的初中体育教学中以学生做为教学活动主体。传统的的灌输式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于新时期初中体育教学的客观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体育课离不开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一定要研究好教学方法。本文试探讨新课标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旨在促进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1.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

传统的初中体育教材及教学大纲,对初中不同的学年段规定了阶梯式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往往依据教材进行分段教学。但是新课程标准对传统的体育教材进行了深化与改革。对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标准与要求:教学内容要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及性别特征。学生的运动形式活泼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具有健身性,科学性及知识性的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教学方法简单易行。

这些要求对初中体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留出了更加灵活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2.初中体育课教学方法的误区

谁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现在也知道,兴趣就是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对运动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积极的参与,如果他对运动没有兴趣的话,他可能就是被动来学的,迫于老师的压力没办法才来学的,这种学习是无奈的,也不会学得更好,所以我们要通过多样化的手段来激发学生,要使学生热爱体育,热爱体育锻炼,这是新课程所创造的一个理念,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误区之一:重视运动兴趣就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一切围着学生转。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就是我学生要通过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老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方法的指导下,学生积极的、热情高涨的去参与体育学习,而不是说学生想坐在地上不动就不动,学生不来上体育课就不来上体育课,不是这样理解。

误区之二:重视运动兴趣就是不要运动技能和淡化运动技能。这也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解,重视运动兴趣不是不要运动技能,重视运动兴趣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去学习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情感。试想,学生对运动技能感兴趣了,他就会课上认真的学,课外主动的练,这样的话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就提高了,运动技能水平提高了,他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和愉悦感,从而产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进一步对这个技能产生兴趣,产生兴趣以后他就会进一步的学习运动技能,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所以它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承的,是促进的关系。

误区之三:重视运动兴趣就是提倡“放羊式”教学。放羊式教学不是今天的课程提出来的,过去就提出来了,过去反对的东西,新课程怎么会去采用呢?因为放羊式是个贬义词,是老师不负责任的教学,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老师把球一扔,说你们自己去动吧,对学生不加以指导,这就叫放羊式教学。而重视运动兴趣是说,老师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就是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体验到乐趣、体验到快乐,这样他才会对运动产生一种喜好,产生喜好以后,我想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他会主动学,主动学的话所有的方面都会提高。

3.初中体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

3.1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分析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得知,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在动力。是决定初中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初中体育教学中,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当然,中学生生的身心特点也决定的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难长久的保持。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应注意采取各种手段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体育游戏锻炼中运用自己的体力,技巧。毅力去战胜对手。挑战自我。品尝成功的乐趣。

3.2整合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什么教学发展要体现这三个方面呢?一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为了我们期望通过体育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家知道,体育对调整人的情绪、培养人的坚强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都是许多课程不可替代的,所以我们要发挥课程自己在这方面的作用。当然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在运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把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有机的结合和渗透,那么这种渗透实际上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不是说把它们三个隔离开来进行教学,是有机的、和谐的、统一的。

3.3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因为课程改革以来,因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那么有人就理解成为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或者降低老师的主导作用,这也是一种误解。只有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处理好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这在新课程更注重老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对于老师的指导作用要求更高了,新课程所强调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多的是体现在引导和帮助上面,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是一种引导和帮助,而且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这样一种客观教学氛围,学生觉得觉得有劲,学习的热情才会高涨,学习的效果才会提高。

初中体育课标要求篇7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 教育教学管理 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13-01

新课程改革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以实现整体性课程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学好本国文化和优秀外来文化,形成批判性和创造性的逻辑思维能力,熟练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开展当代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需要融合文化教育理念、服务内涵与和谐管理法,学校领导自身要练好“内功”,教师要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这样才能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领导自身要练好“内功”

执行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使其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学校领导首先要练好“内功”,在工作过程中融合文化教育理念、服务内涵与和谐管理法。所谓的练好“内功”主要是指学校领导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开展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教育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具有特色校园文化的教育环境和学习环境,领导要以自身的品德和模范行为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其次,学校领导要挖掘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服务内涵,开发校园文化服务产品以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分层举办知识型竞赛、演讲比赛和特长才艺比拼等。另外,领导应注意转变传统管理法,避免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过于严肃和僵化,将管理和放松相结合,运用和谐管理法来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文明、和谐的校园。

二、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在开展新课程改革和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教师应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结合“寓管与教”理念,充分发挥一切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资源的价值,指导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自控能力,遵纪守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教师在进行课程教育工作时,要注意挖掘课本教材的时代信息和基础知识,精心挑选教学内容,运用综合教育方法对学生予以正面教育和积极管理。另一方面,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删繁就简,加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具体化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使学生形成自我控制管理方式和知识生成方式。

三、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校规校纪办事

初中教育管理者理应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这样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新课程改革和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激励作用。其次,初中教育管理者要制定阶段性工作目标,为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而且要注意发挥工作目标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调控作用和评价作用。其中的导向作用是指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目标应体现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最佳方案;激励作用是指初中教育管理者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目标制定工作和管理工作,用切实可行的目标来激励全体师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调控作用是指初中教育管理者在设计目标和执行管理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协调学校各方面的力量,使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评价作用则要求初中教育管理目标应作为准确评价与衡量管理工作的标准尺度。另一方面,初中教育管理者要注意全面优化初中教育教学管理手段,创新管理体制,制定符合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主要是指课程理念、教育感念、课本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变革,初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则是指初中教育管理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资源的作用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学校领导自身要练好“内功”,教师要切实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大胆管理学生,严格按照校规校纪办事,全面推动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兴.高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适应状况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22)

初中体育课标要求篇8

关键词: 初中体育 教学内容 新特点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国的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多方面对体育教学进行改进。对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与优化,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从新课标对教学体育的要求出发,教师在进行内容的选择时具有自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

(一)以大课程观作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摒弃了原有的教学传统,不再拘泥按运动类型进行教学安排,反之将内容体系重新构建,将体育学习的范围不断拓宽。初中体育教学具有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更注重其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一变革达到了大课程观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健康”放在体育教学的首位。

(二)使体育教学具有灵活性与指导性的特点

在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初中体育教师普遍陷入迷茫的境地,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并没有给教师以明确的指示,这就对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问题,虽然给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余地,但是使习惯按照大纲进行授课的教师对教学充满困惑。因此,新教学内容标准为教师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求,具有更高的指导性的同时保证了教师选择的灵活性。

(三)需要教师发挥自身在实践中积累的智慧

体育教学新内容对初中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体育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将体育教材的文字转化成实践活动的操作者。这就需要初中体育教师具有更高的实践智慧。新课程标准给学校及体育教师列出了很多教学的项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身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明确选择的内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及意义,能否真正使学生受益。

二、体育教学内容新特点选用的原则与方法

(一)原则

1.实效性

从体育教学的本质看,其教学内容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定的,因此,体育课程内容一定要符合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在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时,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这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在上课时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并且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科学性

体育教学新的内容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之处,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顺应每个学生独特的发展特点,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做到保障教育内容的安全可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受益者。

(二)方法

1.从现有的教学内容出发,对其进行分析筛选,发现其中存在的老旧内容及时地予以取缔,从而发现现阶段教学内容的问题所在。例如跳高项目,教材中将跳高定位在竞技化体育上,教授学生跨越式、背越式等高难度的动作。从实际情况讲,跳高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性质只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基本体能训练,但是教材的要求已将超出初中生普遍能接受的水准。所以,体育教学内容在进行新一轮的选择时,应该多纳入符合学生情况、能够其实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2.现存的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中大部分都源于竞技体育,但是进行竞技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使学生得到身心发展,而是提高学生的成绩。所以就要对现有的竞技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使其适应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要摒弃竞技体育中对成绩过于追求的这一弊端,发扬竞技体育对学生的鼓励精神,充分展现竞技体育的本质。

3.在内容选择上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充分向学生的生活贴近。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更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强其学习的信心,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三、结语

体育教学目标只有在教学内容与综合效应相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要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在内容选择的过程中也要深思熟虑,这是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是服务于课程目标的,在进行内容选择时,要对其价值与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规划,从而帮助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心理健康发展,更快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初中体育课标要求篇9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体育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但是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主动性仍然不高,如何提高初中体育课程学生的主动性成为了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提高初中体育课程学生的主动性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初中体育课程 主动性 措施

当前,我国初中体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等,无法发挥出体育课程的重要作用。新时期,体育教学将提高学生主动的参与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只有不断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一、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性

主动参与对初中体育教学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两者关系紧密,并且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以相近的形式被提出,最终于近期在新课程标淮中被正式提出。主动参与其实本质上来讲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和行为,它是由于参与者在行为和心理上对所进行的活动非常的认可,而自主地参与到其中,发挥认知主体的主动性,主动参与可以被充分地利用到初中体育教学中来。学生主动参与到初中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体育知识有着快速良好的吸收,形成良好的运动素养。另一方面,由于主动参与的指向性,使得学生对体育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新课程标准中非常注重“主动参与”是因为主动参与体现的是学生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是一种健康的思维方式。学生以一种主动的、阳光的、积极的心态进行初中体育学习,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初中体育教学中,是初中体育教学水平层次的提升,是质的飞跃。

二、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缺乏参与初中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现如今的初中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原因主要有:授课教师不能紧跟新课程标准的步伐,教学内容及过程不新颖,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体育教学模式固定,没有突破,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上两点是学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不能主动参与的主要原因。

(二)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太单一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许多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师过于注重应试教育,不断要求学生做考试项目的强化训练,以期获得好的教学成绩,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于初中体育的参与度低还有一方面的客观因素的制约,主要是学校的教学场地及器材均有限,不能保证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内容长期单调乏味,导致学生对于初中体育学习失去了兴趣。总之是单一的教学内容阻碍了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参与度,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以及初中体育教学事业的进步。

(三)教学中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的教学调研信息表明,现如今的初中体育教学仍然没有完全摒弃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形式,没有顾虑到过程中学生的感受,是对学生不够尊重的一种表现,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投入度不高,有的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间接反映就是上课状态欠佳。这种不顾虑学生感受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起到的是副作用[1]。

三、提升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体育教师应熟知体育教学内容,再结合初中生的身体及心理特点,摸索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小游戏等来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传统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注重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考量。现代初中体育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才能得到充分调动。在进行体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时,教师要深入的考察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心理需要,制定出满足学生需求的体育教学计划。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性的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调整,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动,提高参与体育学习的主动性。

(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通过实际走访调查,笔者发现,当前我国初中体育的教学内容大多较为单一,在课程设置上,通常是一些浅显的体育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教授[2]。由于教学内容过于单薄,许多教师将教学重点定位为体育技巧的训练,过多的强调体育动作的标准程度而忽略了体育活动的健身性质,许多学生在教师严苛的要求下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体育教学的主动参与度较低。针对这个问题,初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不断的丰富教学内容,实现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的完美接轨,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得到有效提升。除此之外,我们也要不断的进行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鼓励教师将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入课堂,使初中体育课堂“活起来”。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过去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往往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重视,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通常只是在教师的讲解后进行单纯动作模仿。这种观念上的偏差是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因此,初中体育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在体育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考量,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兴趣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使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体育课程通过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初中体育课标要求篇10

关键词:新课程环境下 初中体育教学

在初中体育课程目标确定以后,体育教师需要重新认识初中体育教学过程,并以新的体育教学过程观为指导,去创建新的体育教学实践模式,以实现初中体育课程由理想向现实的转化。下面我将结合自己代表教学实践谈一下新课标习的初中体育教学。

一、初中体育教师教学的现状

1. 教学理念落后

目前普通初中的体育教学,还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教师和学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为目的“教”而“练”,忽视以锻炼身体为目的“学”与“炼”。只重视眼前体育短期效益,轻视终身效益;只对学生在校阶段负责,不对学生长远负责;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忽视学生体育意识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长期以来得不到纠正。在初中阶段面临中考的挑战,许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减少体育课,有的甚至不开体育课,体育在整个学校教学中处于较薄弱的地位,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情感。大多数体育教师因循守旧对一些传统观念还不能突破,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 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许多学校体育教育在教法手段上有所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教学方法仍为传统式的传艺式教学,学生缺乏自主性、独立性,所学知识技能严重地脱离体育社会实践,至使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性差。在教学手段更新上缺乏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

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对学生实施差异性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要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充分考虑因材施教的问题。但目前的体育教学,对全体学生基本上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视学生个体的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

3. 缺乏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迅速地捕获教师的教学内容,领略动作的要求。初中生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也有充沛的精力。可在现实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升学的巨大压力,教师、家长的错误观点导致他们忽视体育学习的必要性,抑制自己强烈的学习兴趣,在体育课上消极怠工。

目前的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着:①重育体,轻育心;②强调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忽视学生自身身心对体育需要;③实施强制性的体育教学,认为体育教育是社会行为,学生有兴趣得学,没有兴趣也得学;④重视培养刻苦锻炼,不怕挫折和失败的顽强意志,忽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缺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的自觉性。

4. 考核缺乏科学性

一是以体育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育水平,而体育成绩考核却又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评分,我国各地区中学生身体发育不同,同一标准部分学生难以达标。二是考核项目的局限性,造成考核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缺乏培养学生个性和特长的空间。三是由于受课时限制,学生为了考核项目的达标,往往忽视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三、新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的对策

1. 教师教学理念要转变

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而且要特别注意对本门课的新科技、新文化的渗透。一定要使初中体育教师认识到,初中体育教学是基础教育时期体育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教学目标的确定,既与基础教育的其它阶段有共性,又应有特殊性。在健康水平上要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以适应将来的大学教育或走向社会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体育保健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要学有所长,形成基本的体育能力,养成体育意识和习惯,为今后的终身体育打下必要的基础。只有克服全面均衡发展的思想,克服片面追求体质发展或运动技能提高的思想,才能切实提高初中阶段体育教学实效。

2.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初中体育教师要善于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之间的关心,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追求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追求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例如,要让学生了解如何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最合理的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

3. 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对学生体育感情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原有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出发,在一定范围内自己选择运动项目。这样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需求,激发学习动机,培养体育兴趣、体育意识和特长,在一定程度上使因人施教、区别对待成为可能。通过初中体育学习,使学生能掌握2~3项自己喜爱的运动技术、技能,既发展学生个性,又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活动和享受体育活动的方法,为终生坚持体育活动奠定基础。例如,对晨练活动的改革。初中很大部分的学生是寄宿制的,学校一直坚持出早锻炼,但内容和形式上比较陈旧,长期以来以全校为单位,集体做一套操或追求整齐划一的集体跑步的做法,难以激发学生参加晨练的欲望。为此可以打破原来“整齐划一”的做法,以寝室为单位进行有氧健身跑练习,由学校规定多条健身跑路线,规定一定距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跑的线路、速度和距离,这样可满足学生对晨炼的欲望。

4. 建立科学的考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