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十篇

时间:2023-11-23 17:52:24

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

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篇1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种因脑部伤害或疾病所导致的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目前全世界有超过3500万的人患失智症,预估患者人数在2050年将增加到目前的3倍,达到11500万人。全球每年有770万新增病例,也就意味着每4秒钟就有一人患病[1]。在发达国家,失智症已逐渐取代脑卒中成为神经与精神科患者所患疾病之首,是导致身体功能丧失最严重的慢性疾病之一[2]。目前我国患病人数有1000万左右,占世界总患病人数的1/4,并且每年有近百万新发病例[3]。目前失智症普遍处在“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治疗率”的“一高三低”状态[4]。全球仅有13个国家制订实施了失智症应对计划,而大多数国家没有做好应对准备[5]。在众多国家失智症政策和计划中,提高疾病意识、加强优质及持续的护理和服务、提供照料者支持、开展护理教育与培训已经成为重点工作内容。

1国外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1.1全球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日本推出的全国性“失智症之友”计划目前已经招募与培训400万名失智症志愿者;英国为公民提供免费的失智症护理训练课程,全国已有160万名一线社会护理工作者在居家护理与养老机构中负责对失智症患者提供大部分护理服务[6],同时“英国国家失智症战略”提出所有的医疗护理人员都应该接受失智症专业培训[7];澳大利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包括“失智症认识周”、“失智症合唱团”、“与丧失的记忆共存”、“肩并肩”等一系列失智症教育活动[8];欧洲的许多医学院失智症教育已经成为了义务教育[9];挪威“2015年国家失智工作症计划”明确指出开展对志愿者、护理工作者及患者家属的教育项目,并加大高等教育院校对老年医学专业及失智症专业人才的培养[10]。失智症研究组针对失智症照料者进行的“帮助照料者进行照料”的干预计划在印度、阿根廷、智利、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家开展[11]。失智症相关培训可以帮助护理工作者掌握失智症的基本知识,学会照料患者,使失智症患者获得更好的照料,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美国失智症护理教育

1.2.1失智症护理政策支持美国失智症协会于2007年提出“国家失智症策略”;2009年7月第一次于国会提出“国家失智症计划法案”;2011年1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国家失智症计划法案”。另外,美国政府拨款2600万美元发展失智症教育事业[12]。截止到2004年,美国36个州均对失智症护理机构工作人员接受失智症护理教育与培训出台了相关规定。例如,马里兰州规定护理机构经理必须接受不少于12小时的失智症护理培训,包括精神健康与行为管理方面的培训,所有工作人员在入职3个月内必须接受至少8小时的失智症专业培训[13]。美国部分州对护理人员失智症教育的要求具。

1.2.2护理教育现状美国失智症教育与培训项目很多。RELATE为医护工作者与非正式护理工作者提供“以人为本护理”的失智症专业培训[13]。许多美国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机构为了满足越来越多失智老人的照护需求,增加了对护理人员有关失智症专业护理的培训内容。STAR项目主要是针对失智症长期照料机构员工进行例如失智症的症状控制、有效沟通及减少并发症等方面的职业培训项目[14]。“失智症友好型医院”项目(Dementia-friendlyhospitals)旨在为医护人员及在医院工作的社会工作者提供各种信息及资源,以提高他们对失智症患者的护理质量[15]。佐治亚西南州立大学的“明智护理者项目”(TheSavvyCaregiverProgram)为患者家属及专业护理人员提供失智症基本知识、照料技能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16]。

2中国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2.1相关政策与教育体系

中国目前没有出台正式的失智症应对相关政策或战略计划,无部级或者政府级失智症专业教育课程。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失智症的相关护理知识内容很少,缺乏完整的教育体系。2002年,我国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17],但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常常训练不足,薪资太低,缺乏专业发展的机会,同时还要面对繁重的工作,造成护理人员高流动率与低护理质量。

2.2失智症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从事失智症教育的政府组织与机构,但近几年也发起了许多与失智症相关的社会活动。2012年9月,央视等多家媒体呼吁消除社会歧视,发起为“老年痴呆症”正名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公众反响。北京、山东、广州、宁波等地陆续推出失智症老人关爱项目,为患者家属和照护者安排各类讲座、联谊活动。其中,北大六院举办的失智症“医患联谊会”为医护人员与失智症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分享的平台。然而,社会对失智症的认识仍有待提高。相对而言,港澳台地区的失智症应对行动先于内地。香港中文大学那打素护理学院设有老年护理学专业,其施行的“流金颂培训计划”旨在为社会大众、非正规及家庭照顾者和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一般性及专业性的老年学教育,其中失智症预防与护理是主要课程之一。澳门的“仁•爱晚晴”项目是专门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社会教育系统工程,其中也包含专门的失智症护理教育[18]。台湾的医学院设有失智症中心,其附属医院也为工作人员免费提供失智症教育训练课程。目前最需要关注的还是失智症患者的生存状态以及生活质量。中国内地有必要加快失智症应对行动步伐,加强教育,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3对发展我国失智症护理教育的启示

3.1政策与财政支持,教科研全面发展

迅速制订部级失智症预防与保健战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设立失智症专项教育基金;鼓励医疗卫生、教育学术、社会福利及非政府机构、专业人士、志愿者等的合作,加大对失智症的研究力度,为失智症教育和疾病预防保健提供参考数据;支持并鼓励家庭照顾者的非专业护理,给予他们现金福利,安排有弹性的工作,并给予照护者支持、教育和训练,从而更好地整合与协调医疗和社会照护资源,完善照护机构监管机制和照护品质评估系统,以提升照护质量。

3.2完善教育体系,强化职业培训

在医学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突出失智症照料知识与技能训练,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课程包含老年护理的多方面内容,例如人际沟通、营养与饮食、临终关怀、异常行为应对、常见症状处理等。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及在职培训,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严格持证上岗,通过岗位补贴、职称考试晋升、参加社会养老保障等奖酬机制来保证护理人员得到适当的经济报酬和职业认同,同时招募并留住更多的专业护理人员。

3.3倡导全民教育,促进观念转变

在学校和社区通过发放印刷材料、播放音像制品、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等形式进行疾病宣传。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医务人员与社会工作者可以定期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对患者家属及护理者进行专业护理指导。全社会招募和培训医疗服务专业志愿者,通过可持续的志愿服务,让老年人尤其是失智症患者享受到持久的专业服务,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为了消除社会偏见,使失智症患者得到尽可能有尊严的护理,护理人员与整个社会都需要了解何谓失智症及如何照顾失智症患者。因此,为了确保护理链上的所有参与者具备基本护理知识、胜任护理工作,凡是健康、社会福利及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在职业继续教育中都应该接受有关失智症的教育。普及失智症相关知识,有利于对该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与治疗;培养失智症专业医疗护理人才,对于提高医护人员及其他照护者专业服务技能、增强工作成就感、减少护理人员的流动与流失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需要充分考虑国内的具体情况,并借鉴国际失智症护理教育的经验,构建一套适合中国的失智症护理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WorldHealthOrganization.Dementia:apublichealthpriority[M].Switzerland:WorldHealthOrganization,2012.

[2]LillquistPP.ChallengesinsurveillanceofdementiasinNewYorkState[J].PrevChronicDis,2004(1):8.

[3]何伋.老年脑科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4]李帆,黄玉玲.老年痴呆症的现状分析和健康教育[J].当代医学,2012,18(22):159.

[5]Alzheimer’sDiseaseInternational.THEGLOBALVOICEONDE-MENTIA,PolicyBriefforHeadsofGovernment:TheGlobalImpactofDementia2013—2050[EB/OL].http://alz.co.uk/research/GlobalImpactDementia2013.pdf.

[6]WorldAlzheimerReport2013.JourneyofCaringANANALYSISOFLONG-TERMCAREFORDEMENTIA[EB/OL].http://alz.co.uk/re-search/world-report-2013.

[7]DepartmentofHealth.ImprovingcareforpeoplewithdementiaLivingwellwithdementia:ANationalDementiaStrategy[EB/OL].https://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living-well-with-dementia-a-national-de-mentia-strategy.

[8]Alzheimer’sAustralia.DementiaFriendlySocieties:TheWayForward[EB/OL].au.

[9]SGHasselbalch,SBaloyannis.EducationandtrainingofEuropeanneurologistsindementia[J].EuropeanJournalofNeurology,2007(14):505-509.

[10]NorwegianGovernmentAdministrationServicesDistributionServices.Makingthemostofthegooddays:SubplanofCarePlan2015[M].Nor-wegian:NorwegianMinistryofHealthandCareServices,2015.

[11]GavrilovaSI,FerriCP.Helpingcarerstocare--the10/66dementiaresearchgroup'srandomizedcontroltrialofacaregiverinterventioninRussia[J].IntJGeriatrPsychiatry,2009,24(4):347-354.

[12]AllanS,Vann.TheNationalAlzheimer'sProjectAct…MissedOppor-tunitiesfromaCaregiver'sPerspective[J].JournaloftheAmericanGeri-atricsSociety,2014,62(5):966-967.

[13]TawnyaL,Dennis.DementiaEducationforFormalCaregivers:Rec-ommendedCurriculum[D].NewJersey:WilmingtonUniversity,2010.

[14]MartinOrrellBC,JudithGoydera.Asystematicreviewofstafftrain-inginterventionstoreducethebehaviouralandpsychologicalsymptomsofdementia[J].AgeingResearchReviews,2013(12):354-364.

[15]GalvinJE,KuntemeierB."Dementia-friendlyHospitals:CarenotCrisis":AnEducationalProgramDesignedtoImprovetheCareoftheHospitalizedPatientWithDementia[J].AlzheimerDisease&AssociatedDisorders,2010,24(4):372-379.

[16]HepburnKW,LewisM.Thesavvycaregiverprogram:developingandtestingatransportabledementiafamilycaregivertrainingprogram[J].Gerontologist,2003,43(6):908-915.

[17]丁盛清,张妙方.江苏养老护理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江南论坛,2004(4):27-28.

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篇2

中图分类号:C1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8-0038-03

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提高,社区困难老人的生活、就医状况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本项目从红十字会的公益职能出发,我们于2011年底对宝山区困难失智老人的健康、生活及社会状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生活质量的评估,为有针对性地给予人道救助和介护帮助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以上海市宝山区范围内困难居家卧床失智老人为对象,入选条件为:年龄≥60岁,本人和夫妻双方月均收入低于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1 120元。患病卧床在家的重度失智老人。符合条件的对象169人,其中男23人、女146人;年龄60~104岁,平均(85.37±7.85)岁,平均失智时间见表1。

1.2 方法

自行编制社区困难失智老人现状调查表,内容主要有:家庭经济情况、医保情况、家庭成员、主要照护者、社区介护形式及内容。由区红十字志愿者作为调查员,经过专门培训统一填表口径,对失智老人家属或照护者进行调查,核对无误后调查表收回,通过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社区困难失智老人基本情况

169名困难失智老人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76人,占44.97%;居民医疗保险14人,占8.28%;新农合58人,占34.32%;商业保险3人,占1.78%;无医疗保险18人,占10.65%。

2.2 困难失智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及患病情况

169名困难失智老人中能自行进食为39人,占23.07%;有褥疮为46人,占27.21%;肢体浮肿61人,占36.09%;不外出活动为149人,的占88.17%;大小便失禁为42人,占24.85%。各种慢性病患病情况见表2。

2.3 社区困难失智老人照护情况

本次调查对社区困难失智老人的看护工作100.00%由家属承担,其中25.00%的家属因感情原因不愿送老人去养老院,75.00%的家属由于经济原因没能送养老院。因感情原因不愿送老人去养老院的42人中,担心养老院照顾不好占48.00%,担心老人不适应占48.00%,子女意见不一占4.00%。家属照护遇到的困难中,经济问题占41.00%,生活护理工作量繁重占28.00%,医疗照护困难占22.00%,家属心理困惑占9.00%。

2.4 社区困难失智老人的社会支持情况

红十字会每月发放的护理用品价值 200 元的物品(包括尿裤、尿垫、尿片)。来自宝山区各家医疗单位的志愿者,分组对33名卧床老人上门访视,时间每月1次,每次2 h,内容包括:① 为老人定期测血压、测血糖;② 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压疮护理、翻身拍背、膀胱造瘘口护理;③为老人修剪指甲;④为老年人提供读书读报、谈心聊天,了解其生活情况、家庭情况、疾病情况等;⑤指导老人们进行简单的床上锻炼,简单的手脚运动等;⑥对照护者进行健康宣教、饮食和用药指导、教授尿布使用方法等。

3 讨论

3.1 全社会都要关爱社会困难失智老人

失智症是一种长期且包含许多征候群的慢性脑部退行性疾病,也是全世界老人最担心的共同问题之一。一般而言,由发病到死亡的存活时间约5~10 年,有些甚至可以长达15 年或更久。失智症病程中常出现不同的症状,最主要的三大症状为:①认知退化 记忆力变差、健忘、判断力及计算能力不好,且对时间及地点的方向感混乱;②行为状态退化 出现日常生活能力減退,例如吃饭、穿衣、洗澡及如厕等都有困难,不能自行购物、坐车、甚至连回家都有困难;③精神状态退化:如忧郁、妄想、幻觉以及异常行为,包括攻击等情形。目前的估计,被诊断是失智症的患者中有大约60.00%至70.00%是阿滋海默症或是与脑血管疾病式的混合种,有10.00%至15.00%是路易氏体型失智症,剩下的分布于其他各式各样的失智症包括了额颞叶退化、酗酒失智、血管疾病失智。

据统计,上海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户籍总人数的20.00%,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老人失智症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达3.00%~5.00%,在80岁以上则增加到20.00%。老人失智症病程长,护理照料难度大,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投入也很高,失智老人的社会保障、护理照料、安全防范,法律保护等问题也变得非常突出,给家庭、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3.2 进一步做好社区困难失智老人照护的建议

3.2.1 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

力争在20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来临前,建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主要包括鼓励社会力量大力兴办为老社会服务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长期照料服务。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和指导长期照料服务事业的发展。

失智老人护理实行两条腿走路方针,以适应失智老人逐渐增多的需求变化。一是积极兴建以长期护理为基本服务内容的失智老人照料机构;二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通过有资质的全科家庭医生上门开展居家护理服务。居家护理适合没有精神症状、病情较轻的失智老人,主要给予的是生活护理。社区老年中心适合病情不是很重,但家庭成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的失智老人。专业的失智失能老人照料中心主要接收有严重精神症状,或比较严重的残疾和躯体疾病的失智老人,采取的是住院护理。

建立失能老人护理津贴制度。国家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养老补贴以及社会救助,最应优先并重点保障的,就是城乡众多的失智失能老年人。建议建立养老护理津贴制度或养老护理保险制度,政府的补贴不但要补贴到社会服务机构上,还要落实到需要长期照护服务的老年人 (或承担照护责任者)身上,使社会资金真正资助到需要照护的老年人,杜绝资源浪费。

3.2.2 推动失智老人护理员队伍建设

解决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需要刻不容缓地培训专业护理人员,加强资质认证,努力建成专业性较强的专业护理员队伍。建议:①举办公益性质的失智症家属培训班,提高居家护理的水平。②由财政、民政、教育、妇联等部门联合,成立“失能老人家政服务中心”,提供经过培训有一定岗位资质的护理人员。③招收愿意从事该项工作并具备一定条件的下岗(甚至退休)职工,经过专业培训,解决护理员紧缺问题。

3.2.3 构建失能失智老人康复服务社会支持体系

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篇3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71-01 老年痴呆症是老年期常见的一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在老年人的疾病谱和死亡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目前认为,老年痴呆症是由于慢性或进行性大脑结构的器质性损害引起的高级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组症候群,是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出现的持久的全面的智能减退,表现为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语言功能减退,情感和行为障碍,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丧失。老年期痴呆中除少数可由于其他年龄阶段所见的疾病,如外伤、肿瘤、感染、中毒和代谢障碍外,主要系由脑退行性变和血管性病变所致,其中以阿尔采默病(AD)和多发梗塞性痴呆(MID)为最常见。因此,研究老年性痴呆的防治已是当务之急,它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我科对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住院的20例老年痴呆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认为心理治疗和护理对维护老年痴呆症智能、延缓痴呆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会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共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60岁~80岁,平均(69±6.8);职业:工人10例,农民7例,干部3例;文化程度:小学13例,中学5例,大、中专各1例;入院时的主要临床表现(1)AD表现为记忆力和各种认知能力进行性减退,发展迅速,出现震颤和共济失调等。(2)脑血管痴呆,表现为呈阶梯型的智能衰退,情感淡漠及明显痴呆。(3)癫痫性痴呆,表现为间断的癫痫大发作及频繁的小发作导致低氧血症造成的不可逆脑损害。

2 老年痴呆病因

阿尔茨海默病和脑血管病所致痴呆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后者为脑梗塞等脑血管疾病引起,而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至今尚不明确,虽然仍不能肯定病因,但在诸多致病因素中,情志因素是肯定存在的。其中老年人的失落感和孤独是最重要的心理致病因素,主要是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转换。使其难以适应,郁闷不断加重,发展至精神活动窗口关闭,活动减弱,直至萎废不用而形成痴呆,在生理学、生物化学方面表现为内分泌、神经递质等的改变。

3 老年痴呆症的心理治疗

对老年痴呆症,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病,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全球公认的治疗设想包括4个方面 (1)治疗行为方面的症状;(2)治疗痴呆的基本症状;(3)减低疾病的进展速度;(4)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但药物治疗只是老年痴呆病防治措施中的一个环节,除了服药以外,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调节、智能训练、睡眠、护理等诸多方面其中心理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1 一般心理治疗: 医护人员尽量多地接触患者,有语言交流、眼神交流和肢体交流。语言交流主要是多和老人谈话、聊天。中度以上痴呆患者往往不能理解医生的语言,也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只自顾自的念说,但不会影响我们实施心理治疗。医生或陪护人员要做出耐心倾听状,并不时与之对话,促进其思维的活跃。其方法一是带着患者翻看家庭照片,回忆中、青年时期的快乐时光;学习、工作的成绩;子女甚至孙辈的成长历程,可以保持或巩固其记忆力。二是强化训练,反复告之医生和陪护者的姓名、患者的居室、床位以及卫生间的位置,要求其辨认。或是训练其记数,从简单的1位数到2位数。三是常与患者拉手,为其梳头,搀扶其散步,陪其看电视、听音乐等。

3.2 行为康复指导: 根据患者的痴呆程度、居住环境或病区条件,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行为康复治疗。最常用的方法有 (1)分类照片,把家庭成员中几个人的照片混在一起让其分类;(2)简易康复操。以活动四肢关节、手指为主;(3)择豆,把2~3种豆类混在一起,带着患者把豆子分类择出来;(4)折艺,和患者一起折纸飞机、纸船、千纸鹤、火箭等;(5)整理房间,指导患者叠被子、衣服、摆放床头柜上的物品;(6)参照实物画图等。

3.3 智力游戏(训练): 包括认知、行为的治疗。轻度痴呆患者,在行为康复治疗的同时,须增加一些简单的智力游戏训练。比如看、拼图、看图识字、识物,或将散乱的局部图拼组成为一个大的、完整的图案、搭积木,或自己喜欢的形状。其他还有成语解析、回答歇后语、猜谜语;简单的计算力训练: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简易计算题。痴呆程度轻者,训练难度逐渐加大;痴呆程度重者,则降低难度,以促进其智能活动为目的。

4 护理体会

4.1 饮食管理: 老年人的饮食应细软,防止因吞咽困难而造成噎食。在本组观察过程中有1例因进食过急,没有完全咀嚼就吞咽而造成噎食,经及时抢救,使患者起死回生。对此类患者在进食过程应始终保持在护理人员的视野之内,有专人看管,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抢救。对部分不知道进食的患者,我们将饭菜端至患者的桌上帮助其进食,甚至将饭菜放到患者的手中,盛一勺饭菜至其口中引导进食。由于此类患者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修养和耐心,对个别痴呆严重的患者拣食秽物,首先要保证患者正常的进食及进餐数量,让患者吃饱;同时还要加强管理,将每位患者的活动范围均调控在护理人员的视野内,及时制止拣食秽物,防止胃肠疾病的发生,定时定量喂水,保证入量,确保患者的饮食营养状况。

4.2 大小便观察及护理:对于慢性尿、便失禁的患者,白天定时督促患者排泄,夜晚定时提醒,培养患者养成定时入厕的习惯,使患者在住院期间获得有效的生活训练。本组病例中多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便秘现象,发现患者2 天无大便者,应与医生取得联系,及时给予缓泻剂调理。

4.3 防止感染老年患者体质较差,故应注意防止呼吸道及肺部感染。秋冬季应及时为患者添加衣服,带患者外出做各项检查,应穿好棉大衣,防止感冒。对患者因缺乏主动性而躺到不起者,以及大小便失禁者应严密防护褥疮的发生,对尿失禁而留置导尿管时,应保持局部清洁,避免尿路感染。

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篇4

【关键词】老年性痴呆;现状分析;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3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86-0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痴呆的发病率日趋增高。据不完全统计,老年期痴呆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分别是:65岁以上为5%,70岁以上为10%,80岁以上为30%,85岁以上则高达40%。痴呆症不仅呈逐年的上升趋势而且有年轻化的倾向。但人们对它的知晓率却非常低,许多人把它看作是自然衰老的结果而不认为是一种病,从而忽视了治疗。因此,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提高大众对老年痴呆的知晓率,树立起相关的保健和防治意识是延缓老年痴呆症发病的有力措施。

1易患因素

疾病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压中风;社会心理因素:交往少,文盲,睡眠过多。[1]

2分期

根据病症的进展可分为三期。Ⅰ期(早期:患者出现健忘,注意力涣散,定向力发生障碍,易激动,理解和判断能力下降,难以胜任工作,但日常生活尚能自理。Ⅱ期(中期:表现为认知进一步减退,出现神经心理方面的障碍,如失语、失认、失用等,判断、理解、计算能力减弱,抽象思维能力差,有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帕金森癫痫等症状,部分患者生活需要人照顾。Ⅲ期(晚期:表现为极度痴呆,缄默不语,很难与人交往,整天卧床,肢体动作极少,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2]

3临床特征

3.1记忆力障碍是老年性痴呆患者突出的症状如有的患者会忘记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如上街买菜忘了带回来等,做事情丢三落四,甚至有的患者忘记关水龙头或煤气。他们对近期发生事情明显遗忘,但过去的事可以回忆出来,所以多数患者会否认自己存在记忆障碍,否认自己因记忆力差而影响了工作和生活。[3]

3.2对时间和地点的定向力障碍例如不知道今天是何年何月何日,是白天还是黑夜,不清楚自己在何地,出了家门就找不到家等。

3.3判断理解力障碍老年性痴呆是一种全面性的智力减退,包括计算力差,思维迟钝,综合分析能力减退,分不清主次,甚至不能理解基本常识。痴呆症患者可能完全忘记所有的数字,甚至面对数字不知所措,连简单的计算也难以完成。日常生活能力减退,不能胜任原来熟悉的工作。

3.4人格改变老人的性格改变也是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显著特征之一多数表现为自私、主观,或急躁易怒、不理智,或焦虑、多疑。还有一部分人表现为性格孤僻,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缺乏热情,与发病前相比判若两人,有的老人还认为自己很穷,拼命捡垃圾等。

3.5思维情感障碍思维呈常出现片断性,大事被忽略,琐事却纠缠不清,同时伴有情感迟钝,对人淡漠,逐渐发展为完全茫然而无表情,或小儿样欣快症状很突出。有的则出现幻觉,如幻听、幻视等;有的出现片断妄想,如嫉妒妄想、被偷窃妄想、夸大妄想等。

4预防

4.1饮食均衡避免摄取过多的盐,少食动物脂肪和糖。多食植物性蛋白及含钙食物,多食鱼类及新鲜蔬菜、水果,贝壳类、乳类、豆类、坚果类、蘑菇、大蒜等。适量补充维生素E和B12,少食可可粉、干茶叶、动物肝脏和芝麻酱等含铜高的食物。

4.2经常活动手脚每天坚持伸手展臂、转动手腕、空抓手、空击拳、抛球接球、玩健身球等,每个动作做1到2分钟。脚部运动,以赤脚在卵石上走效果最佳,或用脚趾夹核桃,脚尖里扣再伸直,脚腕左右旋转等,每次做1到2分钟。[4]

4.3避免过度喝酒、抽烟,生活有规律吸烟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从而损害脑功能引起神经过敏、头晕、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所以老年人应戒烟。酒中的主要成分是酒精,能抑制大脑的高级神经功能损害智能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下降、定向力障碍,所以老年人应戒酒。

4.4对事物常保持高度的兴趣及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于深沉、消极、唉声叹气,要以开朗的心情生活,老年人应该多做些感兴趣的事及参加公益活动、社会活动等来强化脑部神经。防止记忆力减退。

4.5要积极用脑,预防脑力衰退每天坚持读报、背诵文章、诗词或背诵数字。从1到100,再从100到1。即使在看电视连续剧时,随时说出自己的感想便可以达到活用脑力的目的。

5护理

5.1功能锻炼根据老年痴呆患者身体处理程度,尽可能独自完成洗脸、刷牙、整理床铺等日常活动,为其制定适宜的锻炼计划,如上下楼梯、慢跑等。

5.2强化记忆和智力训练根据患者的兴趣,有条件的可以请人陪伴,每日可以下棋、读报、聊天,帮助患者扩大思维,提高智能,无条件者可以通过社区将老年人集中搞活动,切勿将患者留在家内拒绝人际交往。[1]

5.3合理用药对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及早控制血压,保持适当的血脂血糖,防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老年性痴呆在治疗上无特效药,只有对症下药如应用抗精神病药、镇静催眠药、抗组胺药等,注意用药的剂量与副作用,认真监测,出现异常需及时与医生联系。

5.4爱和情感支持生活上给予充分照顾,使用简单、形象的语言,语言要平静、亲切倾听他们的回忆和忧愁,使患者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使患者增强信心。

参考文献

[1]李翠美,秦洪云.老年性痴呆早期识别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10(5.

[2]魏萍,阮继红.老年性痴呆及其护理干预[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9(10.

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篇5

The Effect Analysi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Cognitive Function/ZENG Hui,WANG Hong-li.//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10):074-077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authentication function on the basis of Alzheimer’s patients, we propose to enhanc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suggestions.Method:The disease status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Mini Mental State Exam (MMSE), activity scale (ADL)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Result: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study group, 56 patients with cognitive standards, but only received usual care control group the number of standard cognitive ability only 23 cases.In addition, the quality of the life of the patients study group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 Dementia; Cognitive fun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General Hospital of Armed Police Forces,Urumqi 83009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0.025

老年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症,是老年人中极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1-2]。以往,在临床中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护理服务内容单一,患者认知功能的下降速度很快,现如今,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各医院纷纷引入了护理干预模式,力求通过有效护理干预措施,延缓老年痴呆症病情的发展[3]。本文结合常规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某武警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168例老年痴呆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8例(58.33%),女70(41.67%)例,年龄65~78岁,平均(68.23±1.21)岁,病程为7个月~23年,平均(5.32±2.11)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4例患者。其中,研究组老年性痴呆者60(71.43%)例,血管性痴呆者24(28.57%)例;对照组老年性痴呆者59(70.24%)例,血管性痴呆者25(29.76%)例。两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肾、肝、心血管病史,年龄、性别、病症状态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美国神经病语言障碍和卒中研究所关于AD的诊断标准,排除其他类型的老年痴呆及其他精神障碍性疾病,并在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如肝肾功能、颅脑CT等相关检查,患者患病均在1年以上,其入院前精神症状已经得到良好控制,并且可以进行正常训练。主要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包括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语言能力降低、记忆力减退等[4]。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内容包括:观察患者心理情绪、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病症表现;随时监测患者体温、二便、起居时间等生活指标;协助患者做好保暖、防感冒、口腔皮肤护理等安保工作。如发现异常,护理人员应及时联系患者家属,并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处置,以最大限度降低不确定因素影响护理服务效果。

1.2.2 研究组 由专门受过训练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生活能力训练,每天上、下午各进行1 h,共持续5个月。内容包括:(1)系统考核患者记忆、智力、思维、视听等障碍能力,初步了解患者“痴呆症”病情,制定有助于智力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恢复的定向护理内容,通过语言信息、情感信息刺激患者,促使患者用脑,帮助其思考问题;(2)针对“幻听”、“幻视”的患者,可利用益智类游戏、记忆类游戏帮助患者“学会”集中注意力,“拥有”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推箱子、数字排序、九宫格、翻看老照片、回看音频资料等;(3)记忆力训练:主要是瞬时记忆力,告诉患者数字,主要为星期数、日期等,再请患者重复上述数字,并进行多次训练;将不同的东西按顺序给患者看,并要求患者记忆,5 min后请患者回忆出上述东西智力训练:鼓励老年患者回忆过去的生活经历,帮助其认识目前生活中的人和事,以恢复记忆并减少错误判断。(4)指导、帮助老年患者参加他们喜爱的活动,如绘画,唱歌,书法等。对于记忆障碍严重者指导陪护人员编写日常生活活动安排表,制订作息计划,安放日历,帮助记忆。对不认识自己亲人的老年痴呆者,与其亲人联系、沟通,让其亲人多来探望,与其聊家常,以强化记忆。(5)对患者进行数数字、下象棋、扑克等其他相关智力类游戏,特意培养患者的各项智力水平;向患者讲述相关知识,并由患者进行下一步内容,如告诉患者今天是星期几,2 d以后是星期几;语言能力:带患者读报纸等,要求患者吐字清晰,语言流畅等。(6)躯体护理,排除一切会影响患者躯体健康的风险因素,如:褥疮、冻疮、烫伤、摔伤等,时刻监测患者生活状态,并对大小便失禁、精神涣散的患者予以特殊照顾,以防止他们做出危险行为,影响自身身体健康。告知患者要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被感染的机会。护理人员要适时适地给予患者必要的卫生指导,采取适当措施制止患者的不卫生行为,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建议患者添减衣服,经常为病房开窗换气。长期卧床的患者要为其定期翻身、叩背。对大小便失禁的痴呆患者,要及时协助处理大小便,保持皮肤、床铺的整洁、干燥,以减少发生感染和皮肤病及压疮的危险。(7)生活护理,纠正患者错误的生活、饮食、运动习惯,有针对性的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如:训练患者穿衣、洗漱、大小便、吃饭等生活行为,并在旁协助、指导,耐心讲解,让患者潜意识里对这些生活行为产生熟悉感。

1.3 观察指标 根据简易智能量表(MMSE)、活动能力量表(ADL)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病症状态进行评价,让患者及患者家属帮助填写,计算综合评分,分析护理效果。同时,采用SF-36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入院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考核护理服务效果、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对168例老年痴呆症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认知功能进行测评,结果表明,护理工作有助于患者认知功能的提升,研究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认识功能与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对168例老年痴呆症患者进行认知功能、活动能力测评,结果表明,护理工作有助于两组患者疾病恢复,研究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对患者躯体功能、机体活动能力、生命力、心理情绪、社会交际能力、自信心等反映患者生活质量的指标进行监测,得出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患者各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认识能力的影响 “心身医学”是德国著名精神医师俄罗斯在1918年提出的,后经多年实践研究,该理论思想被完整地应用到了临床护理工作中,本文所探究的护理干预便是利用“心身医学”的相关理论和原理创建的[5]。实践证明,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训练患者注意力、定向力、语言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可帮助患者建立一个相对正常的生活空间,使其突破生理条件限制,重新建立认知能力[6-10]。一方面,游戏活动、模拟交际、记忆培训、适量运动锻炼会改变老年患者的生存状态,在参与活动时,患者脑内的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的表达水平、血红素氧合酶-1mRNA的表达水平会显著提高,这些生理元素能有效促进患者认知能力的提高[11]。在生活中,独居的老人与人交流少,会加速脑部退化,增加患病概率,而良好的兴趣爱好可以愉悦身心,有益健康[12]。研究结果表明,利智活动,如、麻将、拼图、书法、游戏等可以帮助老年人扩大思维和增强记忆,从而延缓大脑的衰退,提升患者的认知功能。因此,患病后通过正确的护理手段干预对提升老年痴呆患者治疗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3]。

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篇6

【摘要】老年痴呆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衰退性疾病,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老年痴呆是继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病之后,危害老年人健康的第4号杀手。现结合我科老年护理工作实际,谈谈对老年痴呆患者的病情观察及特殊护理的体会。

【关键词】老年痴呆;病情观察;护理

老年痴呆是老年人因各种原因引起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智能损害综合征,是大脑功能全面衰退引起的疾病。它是一个慢性进行性加重的过程,老年痴呆患者往往存在多种潜在危险, 多由护理照料不周导致,为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必须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工作。

1、病情观察

老年痴呆病人早期除了具有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行动缓慢等一般衰老的表现以外,个性改变是最常见和最引人注目的症状,如病人变得孤僻、自私、冷淡、情绪不稳、活动减少、睡眠障碍等。通过发现这些早期精神异常现象,可以及时进行医治,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对于意识障碍且处于兴奋状态者,要认真观察其有无发烧、尿潴留等异常,及时予以解除。对病人的某些反应,要给予一定的重视,不要都看成是胡言乱语而不予以理睬。对于有冲动、伤人、自伤、逃跑等病态行为,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要有专人照管,尤其对有自杀或逃跑企图的病人要严加防备,进行精神安慰,不要责备,以免增加对立情绪。家中剪刀、绳子、火柴、灭鼠药等要收藏好,以免发生意外。对有严重特殊行为或病情不稳的病人,尽量避免其外出活动,必要时可住院治疗。

2心理护理

由于精神因素与老年性痴呆关系密切,所以,做好老年痴呆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首先,要注意尊重病人,对老年痴呆病人发生的一些精神症状和性格变化,如猜疑、自私、幻觉、妄想,家人应理解是由疾病所致。要理解、宽容,给予爱心。,用诚恳的态度对待病人,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对于病人的唠叨不要横加阻挡或指责。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有些不能满足应耐心解说,切忌使用伤害感情或损害病人自尊心的语言和行为,使之受到心理伤害,产生低落情绪,甚至发生攻击。更不能因为病人固执、摔打东西而对其进行人格侮辱,或采用关、锁的方法来处理。鼓励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有针对性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与病人个别交谈,解决其思想上的问题。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谈话技巧,使其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以促进病情的稳定与缓解。

3心理治疗与智力训练

痴呆病人除出现智力衰退外,常可发生情绪变化,表现为忧郁、欣快、淡漠、行为散漫或不稳定,甚至出现暴怒等冲动行为,故痴呆患者除需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护理、营养补充、智力训练和康复运动外,心理治疗及护理对痴呆患者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但痴呆患者由于智能全面衰退,接受心理治疗护理比正常人存在一定的难度,必须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热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指导训练,鼓励病人振奋精神,树立信心。其方法有以下几点:

(1)耐心解释。一般说来,病人对自己所患的疾病的病因、发展、治疗、护理及预后不了解,很想知道有关自身疾病的知识。而老年性痴呆的病人往往有思维能力障碍,记忆力减退,因此就更需要医护人员或家人给予耐心的解释,以减轻病人的顾虑和迷惑。

(2)鼓励与安慰。鼓励就是让患者通过努力达到某种目标,安慰就是让患者放弃某些念头去适应现状。鼓励要遵照可行的原则,要使病人感到只要自己努力,便可以改变现状达到所期望的目标,使病人善于在不利的因素中看到有利的因素;安慰就是体谅病人内心的苦恼或愤怒的情绪,给予同情和支持。

(3)保证。所谓保证是指充分利用医护人员的社会角色在病人心目中的影响力取信于病人,

使他们相信医护人员或家人的认识是正确的,从而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如当老年性痴呆病人表现出悲观失望,认为自己是一个废人感到抑郁时,医护人员和家人应向病人保证:“你的病没有那么严重,我保证只要你自己多动手,完全可以生活自理。”如果病人相信了医护人员和家人的话,就会相信自己,从此不再悲观、抑郁。

(4)指导。指导是指告诉病人应如何静下心来养病,教会病人怎样进行自我生活护理,告诉病人怎样去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指导者不是代替病人去做某些事情,也不是给病人硬性规定让其去做,而是启发病人的积极性。例如,让病人整理床铺,教病人怎样去叠被子、扫床、铺平床单等。一次教不会,再来一次,只要病人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如果发现病人对所教的内容感到厌倦时,应停下来让病人休息或做些他感兴趣的事情,下次再接着教,直到病人学会为止,而不是每次去代替病人整理被子。

(5)暗示。暗示就是通过语言、动作、情景等信息交流手段使病人直接接受灌输给他的观念、认识,甚至感受。暗示时语言要肯定、诚实,有时可以故意安排与别人交谈的情景,使病人感到偶尔地正好听到,这样则容易使病人相信,借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也可以直接的暗示,如当病人情绪紧张而不能人睡时,可以给一些安慰剂(维生素类)代替安眠药。另外,在支持性心理治疗中,恰当地利用宣泄的手段,使病人积郁已久的苦闷倾诉出来,一吐为快,也是减轻病人心理压力的一种方法。

帮助痴呆病人进行智力锻炼的内容很丰富,如常识、逻辑联想能力,计算分析和综合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思维的灵活性。①逻辑联想、思维灵活性训练,从儿童玩具中寻找一些有益于智力的玩具。②分析和综合能力训练,经常让病人对一些图片、实物、单词作归纳和分类,③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给病人讲述一些事情,讲完后可以提一些问题让病人回答。④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尽可能地让病人多了解外部信息,不要使其处于封闭的生活环境,鼓励与他人的接触交流;对于家庭生活中的事情,应当有目的地让病人参与,并给予指导和帮助。⑤常识的训练,所谓的常识中有相当的内容属于病人曾经知道的、储存在记忆库里的东西,伴随病情加重不断丢失,如果能经常提取、再储存,遗忘速度会大大减慢。⑥数字概念和计算能力的训练,抽象的数字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比较困难,更何况有认知障碍的病人,但在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字概念和计算,只要留意,可以有许多让病人锻炼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舒芳,罗缓玲.55例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18) 

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篇7

【关键词】老年;痴呆;护理

【中图分类号】R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088-01

随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老年痴呆症也日益增多,这种疾病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系列困难,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及家庭问题。一但老人患老年性痴呆,护理及康复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就老年痴呆症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做简单论述。

1 老年痴呆症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

1.1 发病因素: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综合征,是若干种神经紊乱病症的总称,是老年人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主要是脑组织器质性改变。老年痴呆症的确切病因仍不清楚,但肯定与机体的衰老和生活环境有关。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老年性痴呆症多为老年体衰,肝肾亏虚,肾精不能养髓益脑,致气血运行不周,五脏经络失于濡养。瘀血阻滞督脉,痰浊蒙闭脑窍,形成老年性痴呆。现代医学有关国内外文献报道认为与以下几种因素相关:①遗传因素;②病毒、感染、免疫功能障碍、铝中毒、胆碱能神经功能缺陷及环境等因素而发病。另外,单一的生活方式(如极少的脑力活动)也是这种疾病的一大发病因素。

1.2 临床表现:思维和记忆力衰退:早期表现为思维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下降,反应迟钝,思考困难,常识理解和智能下降,计算能力减退。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记忆力明显障碍。如做菜时已放过盐,经常又放一次再放一次。患此病的老人常常丢东忘西,认为别人偷了自己的东西。严重者,甚至忘记自己的亲人的名字和年龄。记忆时好时坏,好时跟正常人一样,认得来探访的那些老朋友,记得以前的事,坏时就如同陌路。时间和定向力变差,常会迷路。

1.3 情绪和性格变异:由于年老体衰,记忆力又衰退,加之生活中面对的都是自己的晚辈,所以性格常常会表现出固执任性,情绪不稳定。精神方面表现为表情呆板,急躁易怒、感情脆弱、生活散漫、不爱清洁、随地大小便等症状。人格方面发生改变,分不清干净和污秽,不识尊卑。思维呈片段性,大事被忽略,小事纠缠不朽。要么面无表情,要么像小孩一样悲喜不定,有的出现幻觉,幻听,幻视。

1.4 语言和躯体动作障碍:语言表现零乱,迟缓不清或不连贯、语无伦次、答非所问、喃喃自语。体征:出现头、手震颤,举止反常,动作简单,走路不稳,大小便失禁,饮食需人照顾。严重语言障碍时失语、失写、失读。严重痴呆晚期缺乏辨认能力,认不清亲友,只能发出或尖叫,卧床不起,完全丧失自理能力。因常年卧床,缺乏活动,身体逐渐萎缩,病情一般在四五年内进入严重痴呆阶段,常因褥疮感染、肺炎等躯体疾患和功能衰竭而死。

2 护理及康复措施

一但老人患老年性痴呆症,护理及康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迄今为止,医学界并没有特效药来治疗,所以耐心、细心、合适的护理及康复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就老年痴呆症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做简单论述。

2.1 安全护理:首先,老年痴呆病人由于智力、认识等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中不安全因素严重威胁着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所以安全护理列在首位。护理人员必须做好对患者的安全防护,日常生活中危险品、有毒物质保管好,指导照顾者将家中不可食用物品及日用品收好。做饭、洗澡、热油、热水等,禁止患者单独处理,防止烫伤。房间电源、刀剪、火柴、打火机、铁棒等危险物品应保管好,防止老人自伤或伤人,造成严重后果。病人外出,应有人陪伴,并在患者口袋内放置安全卡片,以便其迷失方向时尽快与家人联系。

2.2 生活护理:严重老年痴呆患者应加强生活护理。指导家属掌握基础护理技能,为患者做好衣着料理、梳洗、大小便及床单清洁。对长期卧床者,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室内保持安静,适宜温度、湿度,空气新鲜、无异味。按时为患者翻身、按摩,肢体被动活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通经活络、调节气血脏腑功能,改善脑血流及大脑皮层的细胞代谢老人晚间睡眠时间短,起床早,可在白天小睡片刻,或闭目养神以补充睡眠。看电视不可时间过长。有适度的性生活。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3 心理护理:老年痴呆患者智能减退,接受心理护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护理人员应加倍耐心和热情,沟通要有技巧。沟通形式包括:2.3.1 心理调节:痴呆患者容易产生恐惧、自卑、抑郁等不良心理,出现自私,性格固执,采取自我防卫,拒绝接受别人的帮助。交流时较困难,所以与患者交流时护理人员可通过与患者感情交流取得信任,减轻心理负担。还应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如紧张、抑郁、孤独等,保持乐观的情绪,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

2.3.2 语言沟通技巧应语言温和、态度和蔼,同情理解,让患者感觉到爱心和关心。交流时要面向患者,让患者能看到说话者的表情,指引他认人,说话时一句话不要太长,尽量简单,并做示范让患者模仿,以提高语言表达和认知能力,使他们保持乐观和喜悦的心情,从而调节精神及心理状态。

2.3.3 非语言沟通,多用点头、微笑、手势、写字等方式进行沟通。争取患者的配合和理解,避免患者情绪激动、保持情绪平稳。

2.4 运动护理:老年人气血亏虚,特别是心气血亏,不能对脑步大量的供血供氧。对轻症患者,鼓励在日常生活中适量的运动锻炼,做些简单家务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及体育锻炼;重症患者可协助做些被动活动。从而使机体气血调和,舒筋活络,促进大脑血液循环,提高大脑思维能力,增加记忆、判断力,调整机体功能。老人的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来说一个小时要休息十分钟,稍微激烈的运动不宜超过两个小时。运动时一定有人陪同。

2.5 认知功能障碍的护理:①对记忆力障碍者强化记忆训练,鼓励和帮助认识生活中的人和事,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保持室内设施不变,减少辨认环境的困难度。②思维紊乱和智力障碍者,应保持情绪平稳,多训练用脑,对思维贫乏的患者给予信息刺激,寻找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诱导启发病人用语言表达,刺激大脑兴奋性。对幻觉、幻视者,分散注意力,稳定情绪,尽快将其引到正常情绪中来。

2.6 饮食护理:合理安排配制饮食使营养全面吸收。偏食或食物单调、饮食失调,可使大脑细胞衰退,不利于大脑功能正常发挥。老年痴呆患者善忘前事,记忆障碍,吃没吃饭有时记不清,如果给患者多吃易造成胃肠功能紊乱、反之会造成营养不良。家属在照顾患者时要耐心、细心、交换班时认真详细交代清楚。在配制饮食时最好以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造当补钙及粗纤维素食物,以促进肠蠕动、加强营养吸收,预防便秘。食物要低糖、低盐,品种多样化,但每餐不宜过饱,切忌烟酒。

2.7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不但可以增强老年人的体质,最大的作用是能大大减缓衰老和病情恶化的速度。①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使老年人保持其基本日常生活习惯,如督促每日按时自行洗漱、梳头、刮胡须、入厕、洗脚等。②作业疗法:安排合理妥当的活动,从简易动作开始,使老人作些轻微家务劳动,以减轻早期病人的焦虑情绪,还可促进老人体质健康。③医疗体育:如散步、保健操、气功、简化太极拳等。④妥善安排社会活动:使老人尽量接触社会,与社会经常保持联系。⑤药物治疗:适当应用促智药及抗精神病药物。⑥对家庭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对家庭人员宣传教育有关老年性痴呆症状、防治要点和康复措施的必要性,使家属能了解痴呆病人产生症状的一般知识,就不致认为这些症状的出现是不幸的,对待患者要有一个平静的心情。

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篇8

1、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合格人才的培养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合格建设人才的培养。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加入进程务工的行列,由于生活生产习惯、乡土观念、自身经济条件以及异地教育政策不畅等原因,大量儿童不得不留守农村,成为农村留守人口中最特殊的群体,其养成教育已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文明礼仪及道德素质养成的最关键时期。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家庭教育及父母言传身教的缺失,严重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协调发展。有的甚至辍学失学,有的染上不良恶习,连成人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成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辍学失学现象比较严重,影响着民族地区未来合格的建设人才的培养。有相当比例的留守儿童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就终止了学业,有的高中阶段辍学或终止学业。高中阶段的升学比例急剧下降,延迟现象也比较严重。而未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本地区、本民族人才的培养。这种状况的存在不利于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很多在辍学或高中学业终止后,有的在本地游荡,有的外出打工,身份即刻从受教育者转变为承担家庭及生活责任的“新生代农民工”。原本完整的成人成才的“青年过渡期”,却在身心不成熟,价值观、道德素养尚未完成养成的状态下,过早步入成人社会,其青年过渡期是在社会游荡或打工中度过的,对其成长和未来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没有足够的“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导致有的言行乖张,失范失德,有的违法乱纪危害社会,严重影响了自身的成人成才和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3、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关系到其成人成才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青壮年大量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妥善解决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问题,直接关系着本地区的持续、稳定发展。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家庭教育和父母言传身教的缺失,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的甚至染上了恶习。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不可或缺的特殊成长环境,这一环境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出现两难的瓶颈。升学率较低、低龄就业、重男轻女等因素也影响着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成人成才。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问题已成为民族地区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关键。

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位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氛围的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容易被外界一些“新奇”的事情所吸引。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又得不到正确指引,易出现厌学情绪,易养成生活散漫等一些坏毛病。物质条件艰苦,文化生活贫乏,巨大的精神抚慰需求,父母靠电话沟通是难以满足的,易于形成孤僻性格和自卑心理。除了电视、书本、聊天等单调生活消遣方式外,留守儿童易于被一些精神代替物似的“新奇”事物吸引而误入歧途。落后闭塞的环境使他们更向往外面的世界,更想放下手中的书本,尽早投身务工大军之中,但因辨识能力缺乏,易于误入歧途。

2、对留守儿童监护不力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大多实行单亲监护或者祖辈监护、托人监护、同辈监护,给他们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由留守老人照顾抚养。多数老人是丧偶独居或者配偶同居,与留守儿童组成“隔代家庭”,但因年老体衰、文化水平低,孙辈抚养负担又过重,无法完全承担家庭教育抚养的责任。有的生活困难,疾病缠身,自身生活都难以自理,而孙辈年幼,给留守老人造成很大的负担,很难以胜任监护留守儿童之责。

3、心理教育关怀的缺失,心理健康堪忧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从小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祖辈负责照看抚养,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见面机会很少,与父母见面多集中于年底。这些留守儿童平时内心十分孤独,缺乏关爱和及时沟通交流对象和途径。爷爷、奶奶等祖辈一般年纪大,文化层次低,“隔代代沟”很深,很容易造成心理缺陷。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少家庭心理关爱与交流的“港湾”,很容易造成性格孤僻,心理冷漠甚至仇视,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

三、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及影响

1、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父母以改善生活为由常年外出务工导致其家庭教育缺位。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多以单一的农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多以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为主,生产力水平不高,农业收入低。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地肥力下降,农民收入进一步减少。农民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为由,忽视孩子家庭关爱的心理需求,把父母子女留在当地而外出打工,导致这些留守儿童终日与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情感交流,多与父母情感疏离、心理隔阂,缺少年青人应有的朝气与活力。祖辈过于疼爱、溺爱,严加管教不够,易于让留守儿童把溺爱当作常态,影响其良好习惯的养成。监护人重养不重教、家庭教育失衡导致监护不力,养成恶习。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大多是托人监护、单亲监护、祖辈监护和同辈监护,多重养不重教。托人监护一般是委托于父母的兄弟姐妹,肯定应该严加管教和批评教育,但管与不管都怕背负责任。毕竟是自家兄弟姐妹的孩子,教导多有顾虑,因而是抚养多于教导。单亲监护因家庭教育不完整,无法做到教育刚柔并济的平衡性,易于出现性别极端的缺陷。同辈监护多是年长自己几岁的哥哥姐姐,自身都是缺少父母之爱的留守儿童,没有资格和能力代替父母承担监护责任。隔代监护难以承担养成教育之责。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抚养,照顾孙辈生活起居只是增加老人生活压力和身体负担而已,而养成教育需要有足够的关爱与体力精力才行。农村老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代际阻隔难以有共同话语与话题,更多关注孙辈的学习成绩。在学业上无力予以家庭辅导,在养成教育上也无力尽到关爱监管之责。而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电视、电影、网吧也是应有尽有,对他们充满着各种诱惑,尤其是进入中学阶段后留守子女,与祖孙辈相处的时间也很少,家庭监管更鞭长莫及,无法承担养成教育之责。学校重智育教育,轻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分布与地理条件的缘故,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资力量不足,完成基本教学任务都很吃紧,对音乐、美术等素质教育课程都无力顾及,就更不用说养成教育及心理疏导了。由于当地财政能力有限、交通环境恶劣,资金短缺、教师紧缺、设备奇缺,对“普九”及高中智育教育还能竭力予以保障,对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就无能为力了。而应试教育体制更加剧了学校和教师重智育教育,轻养成教育的倾向。重留守儿童社会能力和智力开发,应试知识的输送,轻心智的呵护和心理的疏导、解惑,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缺乏。

2、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问题所带来的影响

易于导致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差。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面对社会不良风气,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蒙蔽,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差,甚至出现过激行为。由于长期处于封闭的环境,对社会认知较为浅显,仅凭表面认识,容易是非不辨,上当受骗,产生与正确价值观迥异的颠覆性认识,遇事不够冷静,易于冲动惹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堪忧,普遍存在不良习惯。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大多是“隔代”抚养,自幼缺乏父母每天的教育呵护,与父母沟通很少,祖辈往往仅限于学习状况的关注,忽略其心智的成长。学校教育关注点也多停留在学习成绩上,其积压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只能自己发泄与排解。有的甚至以偷摸抢来发泄,有的靠沉迷电脑电视释放压力,有的以逃学、辍学,“闯荡社会”的方式来释放。留守儿童情感发育不良,缺乏人身安全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获得学校的关爱有限,在家里得到的是训斥多于抚慰,父母在外心理上无所依靠,早婚早恋现象比较严重,早孕早产、堕胎流产等问题时有发生。男孩过早放弃学业,四处打工漂泊,过早承担“父亲”的责任,在突如其来的经济压力下,容易被人蛊惑走上邪路。女孩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相信认为可靠的男性,被的伤害事件时有发生。

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要解决好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问题,必须转变重智育,轻养成教育的观念,加大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完善养成教育体系。智育教育的确十分重要,但必须与德体美劳及心理心智协调发展。对留守儿童不仅要因材施教,提高其学习知识兴趣和能力,更要呵护其心理心智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要致力于智力教育,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升学率。另一方面,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使之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心智得到健康成长。事实上,个人的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更加重要,理解、沟通能力是其成长最需要的必修课程。学校、老师和家长要抛弃固有思维,不是一味地谩骂和灌输知识,而是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予以引导或开导,呵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一体的养成教育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及引导。学校、家庭和社区要齐抓共管,合力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留守儿童养成教育体系。学校既要提供更加全面的学习课程,帮助留守儿童培养学习兴趣,增长见识,增强技能,更要注重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生活学习习惯和健康心理,给他们呈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家庭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承担者,要更多了解其真实想法,多聆听他们的心声,走进他们封闭的心理世界,帮助他们释疑解惑。社区作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所在地的基层组织,有着义不容辞的协助抚养义务。社区要定期开展心理咨询、灌输自我保护及安全防护知识,定期探望老人和小孩,实行对口帮扶。社区还应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温馨、健康、安全的托管场所、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其人生观和价值观,规范其言行,使之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成为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要引导他们拥有为国家、民族、社会做贡献的民族情怀和爱国思想,努力地学习文化知识,增强为祖国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本领。作为社会公民,要引导其遵守法纪,恪守道德规范,遵循诚信友爱的做人准则,拥有职业操守和敬业精神,崇尚法律与公正,善于用知识和法律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为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协调发展

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篇9

1 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变化

步入老年之后,视、听觉敏锐度逐渐下降,学习速度明显变缓,注意分配不足,记忆易出现干扰或抑制。这些都会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心理困扰,出现挫折感或失败感,并且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的出现【3】。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老年人首先应勇于面对现实,这有有助于调动维护身心健康的积极性,努力从生活的其他层面还获取满足感,也有利于避免产生悲观、焦虑的情绪。其次,老年人应认识到认知功能的下降不是全面的。可以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来补偿或维护已有的功能。例如:老年人学习新事物相对较慢,但他们的理解概括能力及对常识的掌握均保持得较好,因而可通过加强与既往经验的比较,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加深记忆,可有较好的效果。

2 老年人的智力变化

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提出要区别对待智力结构的不同成分,因为老年化过程中智力减退并不是全面性的,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效果仍处于很高的水平。一系列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智力还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坚持用脑和活动锻炼有利于老年期保持较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老年人智力发展的这一特点,对老年教育及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意义十分重大。优化教育产业结构,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多种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满足老年人口的学习教育需要,都可以极大程度地开发老年人的智力,提高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开发和利用高技能老年人资源,不仅能增加社会收入,减轻社会负担和国家财政压力,缓解我国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更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

3 老年人的情感特点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老年人积极地情绪情感包括愉、自尊感、自尊感等;而常发生的消极情绪包括紧张害怕、孤独寂寞感、无用失落感以及抑郁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因此,面对现实,安排好晚年生活,保持美好与充实的情感生活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情感慰藉与心理支持对于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研究表明,与家庭成员的心理沟通状况的满意感,以及与朋友交往的满意感是反映老年人获取情感慰藉程度的代表性指标;而老年人在社会环境中受尊重、被理解、被接纳、被支持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则是心理支持程度地重要体现。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老年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首先应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平和的处事心态、乐观豁达的心境;其次,不断自我观察反省,并合理的借助外界帮助,也是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有效手段。

4 老年人的动机和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而老年期各种层次的需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表现为对养老保障、患病就医、社会治安以及合法权益受侵等问题表示极大地关注。另外,老年人希望从家庭和社会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尽管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并未减退,要求社会能承认他们的价值,为使自己的价值在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老年期还有一定程度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研究表明,日常生活技能高的老人有更强的自我价值感,更强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心理健康程度及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因此,加强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增强生活独立性与自主性,是满足老年人各种心理需求的基础。另外,避免社会退缩的不良行为,积极与他人交往,主动为社会发挥余热,都能使老年人从中体验到归属感与成就感,并提升自尊感【4】。

5 小结

健康老龄化是21世纪老年保健的重点内容,它是指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大多数老年人都能保持较好的心身健康,并拥有较好的智力、心理、躯体、社会和经济的功能与状态。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效地保持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5】。因此,有必要围绕“老有所养、生活保障;老有所医,健康长寿:老有所为,再作贡献:老有所学,不断进取;老有所乐,生活多彩”等“五个老有”的目标,来解决我国健康老龄化的问题。目前心理学家们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还设计了各种干预程序来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素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老年人的心理功能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必将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促进健康老龄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文俐.我国老年人心理研究概况.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8,6(6)1234-1235.

[2] 汪金陵.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5):1072-1073.

[3] 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00,8(2):73-78.

老年失智的护理知识篇10

关键词:住院患者;走失;危险因素评估;护理安全

走失是指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或门诊及急诊患者就诊期间,未经主管医生的同意,因各种原因发生的出走、失踪事件[1]。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由于神经系统病变易引起意识、精神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生走失的概率相对较其他临床科室高,一旦患者走失未能及时找回,患者的生命安全将受到威胁,产生严重后果,并且还将引起医疗纠纷。如何防范并减少住院患者走失是患者安全管理的目标之一。识别高危走失因素,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可有效减少走失的风险。我科从2014年1月~12月对住院患者加强走失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12月我科收治患者1561例,我科自行设计的走失危险因素评估表(见表1),评估出走失高危患者56例,男40例(占71.43%),女16例(占28.57%),年龄在55~87岁,平均年龄70.8岁,既往有走失病史2例,老年痴呆24例,精神障碍16例,定向力和记忆力障碍11例、药物影响3例。

1.2方法

1.2.1根据我科收治患者的疾病特点自行设计走失危险因素评估表[2]。由4个评估项目组成,每项评估按"有"或"无"分别评为1或0分,总分≥1分即为高危患者。

1.2.2对高危患者制定并落实防范措施。

1.2.2.1加强健康宣教 ①入院时为患者仔细介绍住院环境,包括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开水间、卫生间及吃饭的地方等。加强病区环境的介绍,对患者做到耐心、体贴、关怀、鼓励,对文化平育水平较低的患者,更要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其交流。在谈话方式、方法上注意技巧,让患者信任护理人员,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促进护患关系。②戴手腕带、床头挂防走失警示牌、为患者发放病号服,携带住院患者信息卡,写明医院名称、科室、患者姓名、家庭住址、联系人电话,一旦走失有助于旁人及时与医院联系。③由医生下医嘱24h陪护。与家属谈话,做好知情同意,家属保证24h陪护(必须签字),详细登记患者家庭住址及至少2个联系电话,要求24h开通。

1.2.2.2落实防走失护理措施 ①合理配备护理人力,加强走失高危患者的巡视。同时要解决患者及家属的困难,减少患者及家属外出的机会,班班床旁交接班。②加强检查监督及指导,护士长每天巡视高危人群,检查各项预防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对宣教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检查结果,督促改进存在问题。对已经发生走失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强化护士的安全意识。③如患者需要外出检查,由责任护士向陪检人员及家属交代病情并严格交接,根据病情变化,必要时亲自陪同检查。④加强护理人员的教育,对护士进行专科知识及风险评估能力的培训,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对专科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准确评估及识别走失高危患者,且缺乏患者安全护理经验,因此进行护士专科能力培训是防范患者走失的有效方法。也可采用新老搭配、强弱搭配的排版模式,一方面为患者的安全提供保障,另一反面有助于低年资护士尽快成长。⑤对高危患者中外走欲望较强烈的患者,其活动应控制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班班交接,持续处于护理人员视线中,必要时应专人护理。如发现患者四处徘徊,要提高警惕性。一旦发生外走,要沉着、冷静,组织家属、医护人员及医院保卫科等相关部门共同寻找。对外走归院的患者要慎重对待,做好事后心理护理,让患者讲述外走原因和经过,以便进一步制定防范措施,重点交班,防止再次发生走失。⑥影响自知力和易致患者产生幻觉妄想及定向力障碍的疾病更容易导致患者走失。对脑功能障碍患者须与医生配合,遵医嘱正确实施药物治疗。同时请家属配合,给予患者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支持;鼓励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病友之间关系和谐融洽,互相帮忙,如脑功能障碍患者有自行外出意图,病友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及家属,避免患者外出。⑦加强特殊时间段管理。凌晨和夜间是走失发生的高危时间段,护理上应加强巡视走失高危患者,提醒家属或陪伴不能睡得过沉。加强环境的安全管理,在病区安装智能锁,门锁由医生及护士管理,可防止患者在医务不知情或家属不留意的情况下走出病区。⑧对于有精神症状的高危患者,应遵医嘱正确实施药物治疗。鼓励患者说出焦虑的原因及内心感受,观察患者抑郁、焦虑的程度,主动满足患者的需求,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告诉患者如有无法解决的事情时,应及时告知工作人员,同时加强巡视,避免患者单独外出。⑨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患者走失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提高对不良事件的预见性和发生意外的处理能力,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3]。

1.2.3评价方法 患者住院期间,未经主管医生同意,因各种原因发生的出走、失踪事件,无论患者是否找回,均计为走失,记录并比较实施前(2013年1月~12月,收治患者1414例)、后(2014年1月~12月,收治患者1561例),患者的走失发生率。

1.2.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字2检验,检验水准a=0.01

2结果

实施走失危险因素评估表前后患者走失发生率比较,2=4.07,P

3讨论

走失危害是严重的,对患者而言,因为离开医院造成诊治的缺失,致使病情延误。离开医院和家人的照顾,致使健康甚至生命受到损害。在走失过程中可能遇到车祸和暴力事件等伤害,危及生命。对家属而言,可能造成老年伴侣或家属因焦虑突发疾病,因寻找走失患者耽误正常工作和生活,丧失亲人情绪激愤而责怪其他人。对医院而言,则打乱了正常的医务秩序,造成医疗单位的不正常情绪和恐慌,加重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甚至可能承担赔偿责任,造成医疗费用的损失。对医务人员个人而言,加重了非正常的工作量,干扰正常工作情绪,还有可能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4]。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神经内科疾患逐渐增多,疾病特点复杂多样化,患者意识、精神和认知功能障碍,导致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生走失的概率相对较高。当前国内对神经科患者走失行为的评估和干预措施较少,所以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制订相应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5],做好神经内科患者的全面评估,有预见性采取预防走失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

对神经科住院患者通过使用走失危险因素评估表,识别高危走失患者,有预见性采取预防走失的护理措施,努力提高护理人员和陪护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增强法律和安全意识,可有效防止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走失的风险,从而降低医疗风险及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沈渔顿.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51~725.

[2]徐习,谢红.神经内科患者走失防范措施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11,26(15):10~11.

[3]卢建丽,冯贺军.住院患者走失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8):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