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十篇

时间:2023-11-22 17:56:44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篇1

[关键词] 门诊护士;职业防护;能力训练;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b)-0164-02

个人防护用品是指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水围裙等。由于门诊承受的服务范围广,所涉及的学科涵盖了医院的所有专业范围,日常工作中时刻面临着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社会行为性等不安全因素,而目前,门诊护士普遍存在着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薄、防护落实情况与职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距离等问题。为加强门诊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技能,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增强个人防护行为依从性,笔者将职业安全防护与管理列入门诊护理技能训练内容,通过对门诊护士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及行为调查分析,在门诊护士护理技能训练过程中,注重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及行为规范的培训,增强门诊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及其自觉落实防护措施的能力,从而减少或避免门诊护士的职业伤害。现将总结分析60名门诊护士职业安全防护能力培训前后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门诊部护士共60名,均为女性,年龄37~55岁,从事护理工作年限18~34年,其中副主任护师19名,主管护师34名,护师7名。文化程度大专33名,中专27名。

1.2 训练内容及方法

培训周期为3个月。具体如下:区护士长、护理组长为主要授课老师,科护长为督导,全员人手一份职业安全防护知识资料,区护长或护理组长定期以小讲课的形式集中护士上课,护理组长组织本科护理人员每周1~2次业务学习或教学查房,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下班前30 min的时间段,科护长、区护士长不定期现场督导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培训主要内容包括:门诊医疗环境布局及隔离要求、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个人防护用品(口罩、手套、帽子)使用、预防锐器伤操作指引、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化学消毒剂使用指引、紫外线的防护、门诊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等。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在进行培训前后分别进行相同的问卷[1]调查,调查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的原则。护士职业防护行为调查内容包括:(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洗手或手消毒;(2)接触消毒液时戴口罩、手套;(3)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手套;(4)进行损伤性操作时戴手套;(5)注射器使用后针头复帽时采用单手复帽法;(6)接触紫外线时穿戴防护器具;(7)锐器伤后即挤血、流水冲洗、消毒并上报等内容。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门诊护士职业防护行为情况比较显示:培训后护士职业防护行依从性显著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时戴手套的防护措施知识认知及执行能力在较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篇2

艾滋病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发生意外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艾滋病检验人员长期接触有生物危险性的血液标本,各种疾病的患者及被其污染的器械,在标本采集、标本处理、实验操作和卫生清洁过程中常会被带有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锐器损伤,皮肤、黏膜、衣物被污染和泼溅等意外的发生,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职业感染危险。因此,不论是医务人员还是检验人员都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不能“重测轻防”[1]。随着当前经血传播疾病的迅速蔓延,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日趋严重。为了减少医源性感染,必须注意检验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因此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势在必行。

1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是生物安全的受益者,又是管理者,是最容易受到生物危害的群体,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因此,要建立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制,建立好实验室个人档案。

1.1 实验室管理制度

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

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区、污染区的工作区域。

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有良好的实验室内务行为,禁止食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

实验室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未被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后处理,以免污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环境。

1.2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

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不同的传染源,定期对应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严禁在实验室中穿凉鞋、拖鞋、露趾和机织物面的鞋。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根据GB19489-2004洗手要求,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Uiversal precations,UP)的理念[2],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体液用品。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危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标本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2 生物安全防护的知识及教育

2.1 加强技能培养

过去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检验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3],而我们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1]396-397。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科室所有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的艾滋病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2.2 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及生物危险

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 如: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包括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实验室生物危险常见有: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刺伤、割伤、食入、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从事血液检验人员每天接触大量的患者和标本,还有大量的锐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谢红珍[4]等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有很多,其中HBV、HIV、HCV、梅毒等对从事血液检验工作者威胁最大。自从第一例艾滋病在1981年被发现以来,由于其严重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后果,受到广泛的重视。吴丽军[5]等前瞻性研究指出,一般通过黏膜接触暴露感染的危险低于经皮肤损伤暴露,而通过一次针刺伤或其他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8%,3%~10%,0.2%~0.5%。刺伤后是否引起感染,与针头或吸头等锐器的种类及医务人员是否有防护措施和患者血液中的病毒量的多少有关,一般接触急性期或者晚期患者危险性倍增。

2.3 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自觉遵守科室的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对各种可能的危害要熟知。

2.3.1 防护措施

检验人员都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感染的高危人群。检验工作中应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加强防范意识。检验人员应将所有血液、体液和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一律视为具有传染性,采取标准预防[6]。严格施行保护措施,不存侥幸心理。

2.3.2 职业暴露的局部处理

工作中职业暴露后现场急救处理非常重要,若黏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对伤口进行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用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带手套[7]。

2.3.3 意外伤害暴露后的补救措施

发生意外伤害暴露后要立即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并立即报告预防保健部门,受伤者及患者进行HBV、HCV、HIV和梅毒等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减少职业感染率。

2.3.3.1 HBV

接触HBsAg阳性血液或者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等锐器损后,如果本身没有HBsAb,以碘伏处理伤口,肌肉注射高效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型肝炎疫苗定期进行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0.5~1 a。补救措施最好在接触后24 h内,最迟不超过7 d[7]8。

2.3.3.2 HCV

接触HCV阳性血液时,没有疫苗预防,只能进行伤口的处理,并进行HCV的抗体检查,4~6 w后复查,4~6个月后做HCVRNA监测HCV的感染[8],并注意自身身体的变化。

2.3.3.3 HIV

意外伤害的窗口期3~6个月内血清检测1 次,6个月后复查1 次,美国CDC的研究显示,影响针头刺伤后的危险性因素包括:伤口的深度;有可见的血液从伤口溢出;针头刺破了静脉或动脉;污染源来自于晚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载量高)。补救措施最好在2 h内服用药物,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基本用药程序:口服1 次“双汰芝”450 mg,每日2 次,用药时间为连续服用28 d,适用于低危暴露。强化用药程序:基本用药程序加蛋白酶抑制剂“佳息患”每天3 次,每次2 粒,连续服用28 d。适用于严重暴露[7]8。

2.3.3.4 梅毒

接触USR阳性血液必须2 h内服用预防药物。肌肉注射长效青霉素120万单位,每周1次,共2 w。分别停药后1个月、3个月进行血清检测USR1 次。

3 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守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对需要消毒的物品要彻底消毒,不留死角。凡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器材、环境、人员均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不同的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以达到消毒效果,但要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

3.1 消毒方法

空气消毒:方法可采取加强通风、紫外灯照射或臭氧消毒法;公共场所物体表面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喷洒至湿(约10 mL/m2),作用25 min。使用抹布、拖布擦拭2遍。抹布、拖布要保持清洁与干燥;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用拖布浸消毒液拖擦2遍或喷洒至湿润(约10 mL/m2),作用25 min。

3.2 确保实验室消毒用品及消毒器械的安全

实验室必须储存足够的消毒剂及消毒用品以备补充;定期检查消毒器械(紫外线灯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定期擦拭灯管);实验室安全意外的处理:实验操作中意外出现扎伤、皮肤污染血标本,应马上用肥皂清洗再用大量的流水冲洗伤口,挤压伤口出血后包扎。黏膜、结膜被污染应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如接触特殊标本因特殊处理。

4 结 论

4.1 注意职业安全,增强防护意识

职业危害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则是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虽然检验人员在医疗工作中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不可完全避免,但是美国CDC评估表明62%~80%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可以预防[5]386。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处理中严格操作规程,作足防护措施,而防护的关键则是安全意识的培养。

4.2 加强职业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导致检验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范意识淡薄、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对针刺伤认识不足等有关。加强检验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已被公认为是减少职业伤害的有效措施之一。检验科每天接触大量的患者和标本,加强生物安全意识非常重要。应该定期组织标本采集,操作规程的学习和培训。

4.3 建立意外伤害应急、登记、监测、保密和报告制度

发生意外后不必恐慌,尽快做应急处理,并尽早报告,以便组织对伤者及患者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病原体的检测。及时了解有关知识,保证应急药物的及时供给。

根据国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出台的法律法规、通知、条例等,临床实验室过去被忽视的生物安全管理的这一理念得到了加强与重视。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自己安全,确保实验室安全,确保环境安全,是我们检验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李力.对防治严重呼吸性综合征医学检验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7):396-397.

[2] 姚飞,郭兰兰.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预防意识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3 18(3):231.

[3] 张小容.医护人员自我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29-32.

[4] 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市护士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72-175.

[5] 吴丽军,何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6] 韩晶,陈征,田健华,等.7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67-368.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篇3

一、组织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来文精神,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详细规定了如实验室管理,人员培训,消毒,人员防护要求,职业暴露处理及传染病报告等方面的程序文件,日常工作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进行,并按照规定做好相关记录。对涉及人员进行了培训,提高生物安全的意识,掌握必要的生物安全知识。

二、审批备案

我县有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妇计中心检验科、疾控中心检验科、疾控中心鼠疫强毒室、包虫病防控实验室共5个二级实验室,其中三个医疗机构的检验科和鼠疫强毒室已备案,包虫病防控实验室因刚建成不久,下一步准备办理备案登记。

三、监督检查

由卫生健康执法大队不定期到各医疗机构开展督查,针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个人防护、生物安全动物实验室的个人防护、管理要求、事故处理、感染性废物处理、生物安全柜的性能、分类、选择和使用、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等事项进行督查,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及时整改。

四、人员培训和设备管理

1、我县目前共有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人员10名,5名操作人员均接受州上的生物安全培训,取得二级生物安全合格证。6名经过传染病及检验培训(其中3名人员获得艾滋病专业技术培训合格证,及培训资格证)。各单位制定每年学习计划,组织学习考核,同时每年一次对生物安全相关人员进行健康监护体检。

2、我县医疗机构的临检室、生化室、免疫室等实验室的一起设备均正常运转,每年一次定期维护。微生物检测室为2020年6月刚改造完成,还未正式使用,其中尿液分析仪、凝血功能检测仪、生化分析仪已全更换为全自动检测仪器。检验科已配备二级生物防护用品,检验科工作人员每日作好二级防护上岗,大型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检定或校准,操作人员具有培训上岗证,仪器的使用维护有详细的记录,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五、安全保障

1、各单位制定了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化学危险品溢出预案、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停电停水防火应急措施、标本溢洒处理流程等相关预案,并定期培训学习考核。

2、实验室人员具有一定的应急事件的处置技能,实验室有意外事故处置的物质储备,配备了实验室活动所需的防护用品,实验室内安装了洗眼设施及紧急喷淋装置。

3、各类大型仪器都有操作规程。每位职工掌握消防安全知识、灭火器的使用及发生火情时的正确处理。目前尚未发生意外事故。

4、实验室废弃物按照感染性、化学性、损伤性、病理性等,进行分类存放。包装物、容器符合标准,警示物醒目,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严格区分。定期对实验室废弃物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并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废弃物按照产生科室分类打包后,送暂存点暂存。暂存点有专用的容器分类处理和收纳废弃物,然后进行焚烧处理。

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

1、部分单位实验室建立了各项应急预案,但缺少相关的演练,下一步将建立应急演练计划,对各项突发事件等应急预案进行演练。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篇4

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一起并列为21世纪影响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产业。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虽然起步比较晚,但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以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疫苗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但由于生物制药生产过程中涉及病毒、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这些具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无论是直接感染,还是间接地散播到环境中去,对人类社会、动物或植物都是一个现实的或潜在的危险。因此应强化生物制药企业的安全意识,提高相关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能力。

(1)加强预防性生物安全管理意识。

思想意识上对安全工作不重视,工作人员势必有章不循、执章不严。因此,做好生物制药企业从业人员的动态安全管理必须要克服安全管理的无科学性、简单化、形式化。建立、健全安全法规,制定、完善、落实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并使规章制度正规化、规范化有效运作。开展不同形式的安全检查,监督、检查、落实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促使人们对生物制药行业的生物安全生产活动形成自然循环规律。

(2)加强从业人员生物安全专业知识培训。

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具体体现在工作人员的生理条件及对生物安全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例如,实验室工作人员对专业知识和专业实验技术环节比较过硬,但是对安全操作和个体防护往往疏忽,就有可能发生事故。某病毒实验室的一位研究员在清理运输箱废弃物时,未按规定戴上手套,因而感染了肝炎病毒。因此,要经常开展安全宣传教育,使企业工作人员熟悉和掌握安全常识和操作技能及个体防护技能。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达到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的客观要求。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从事生物制药企业的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3)建立健全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了保障。生物制药企业由于产品不同,所涉及的生物危害因素也各不相同,因此必须由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生物安全的一般要求,参照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污染区的工作区域;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有良好的实验室内务行为,禁止食用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

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不同的传染源,定期对应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

严禁在实验室中穿凉鞋、拖鞋、露趾和机织物面的鞋。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的理念,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体液用品。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感染和发病的大国,近年来,爱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危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标本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4)加强制药企业设备设施和实验室安全工作条件的管理。

根据实验室的等级需要和标准做好设备选购、验收、安装调试,进行技术培训掌握性能和安全使用要求。进行运行中的所有设施设备、个体防护装备的检测、检查、维护、巩固可靠性。建立设备档案,做好设备事故调查分析、严格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报废制度。严格按实验室的等级和标准规范要求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条件的系统规划管理和控制,防护装备和用品的使用、管理要达到标准的要求。这同时也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提出了要求,这是事关工作人员的基本人权和根本利益的问题。因此,无论从保护劳动健康还是完善我国经济运行机制都应注重职工的劳动保护,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状况,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的经济和技术投入,推动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

(5)加强生产环境管理。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篇5

关键词:化学疗法 血液科 防护 现状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246-01

为了进一步掌握血液科护理人员在对使用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护理中自我防护的情况,提高护理人员临床防护质量。本文以我院血液科病区及骨髓移植病房的60名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采用抽样方式展开问卷调查研究。现做以下相关报告:

1 调查的对象

60名护理人员的情况基本如下:都是女性,均在21~45岁之间;文化程度方面:大专45人,本科15人;工作时间均是在1~20年间。

2 调查的方法

2.1 调查的方式。采用抽样方式,对列入对象展开问卷调查。问卷是基于大量文献以及请教临床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之上展开设计的,通过预调查测试,问卷效度以及信度都是大于0.80。调查表的相关内容由专人进行讲解,并统一发放,受调查对象在填写后直接当场收回。总共发放60份问卷,均收回,均是有效问卷。

2.2 调查的内容。①抗肿瘤类药物的管理模式;②化疗防护设施的种类;③护士掌握化疗防护的知识如何;④护士实践中防护用具的使用情况;⑤护士实践中的防护情况;⑥化疗废弃物的处理情况[1]。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研究所得数据全部采取SPSS15.0软件展开统计处理,所有调查项目通过%表示[2]。

3 结果

①抗肿瘤类药物都是分散式的管理模式。②第一病区使用生物安全柜,第二病区以及病房没有配置化疗的相关防护设备;③病房护士的化疗防护知识未得全面掌握,对有关问题的了解度较低。主要见表1。④在化疗实际操作中,病房护士的防护用具使用情况,例如手套、口罩、一次性帽子以及长袖防护衫、防护眼罩均较好。⑤护士实际操作中的其它防护情况不太乐观,具体见表2。⑥一、二病区在收集处理化疗的废弃物方面,与相关防护要求相符。

表1 护士对化学疗法有关防护知识的了解情况(%)

表2 护士实际操作中的其它防护行为的情况

4 讨论

随着恶性肿瘤的临床发病率日益增加,各种抗肿瘤药物广泛用于临床治疗上,对救治血液病病患的生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可是,化疗药物同时也给护士和环境带来较大危害。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本组研究发现医院的化疗管理模式为分散型,化疗防护的设施不够齐全、护士自我防护的意识较低等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加强管理很关键,医院的管理者应重视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严格落实各项管理[4]。其次是备齐化疗的防护设备。可采取集中配置药物方式,并在配药室中安装相关排风措施,以确保空气流通。此外防护用品,例如乳胶手套、长袖防护衣以及防护口罩、眼镜等均应配齐。第三是加强护士的操作技能培训。尤其是要对年轻化护士进行专业技能培训[5]。可重点培训化疗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化疗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化疗实际操作的规程、各项防护措施等。应强化护士的自我防护的教育,以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并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严格遵循相关的管理制度,及时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确保自身安全。

参考文献

[1] 岳秀艳,王敏,史廷春.综合医院护士接触抗肿瘤药物职业防护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13):124-126

[2] 黄石群.手术室工作人员在应用抗肿瘤药物中的职业危害与防护策略[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09(04):221-223

[3] 付韶华,高玉萍.接触化疗药物时的职业防护[J].职业与健康,2009(01):84-86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篇6

1.1加强技能培养过去由于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医护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的了解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4],而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3]。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所有医务人员应该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的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1.2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及生物危险如微生物气溶胶包括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实验室生物危害常见有: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刺伤、割伤、食入、感染的动物咬伤、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

1.3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自觉遵守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

2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是生物安全的受益者,又是管理者,是最容易受到生物危害的群体,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因此要建立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建立好实验室个人档案。

2.1实验室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污染区的工作区域;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禁止食用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实验室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后处理,以免污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环境。

2.2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根据(GB19489-2004)洗手要求,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着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uiversalprecau-tion,UP)的理念[5]。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心安全问题尤为重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3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守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对需要消毒的物品要彻底消毒,不留死角,凡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器材、环境、人员均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

3.1消毒方法

空气消毒,可采取加强通风、紫外灯照射或臭氧消毒法;公共场所物体表面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喷洒至湿(约10ml/m2),作用25min,使用抹布、拖布擦拭两遍。抹布、拖布要保持清洁与干燥;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用拖布浸消毒液拖擦两遍或喷洒至湿润(约10ml/m2),作用25min。

3.2确保实验室消毒用品及消毒器械的安全

实验室必须储存足够的消毒剂及消毒用品以备补充,定期检查消毒器械(紫外灯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定期擦拭灯管);实验操作中意外出现扎伤、皮肤污染血标本,应马上用肥皂清洗再用大量的流水冲洗伤口,挤压伤口出血后包扎。黏膜、结膜被污染应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如接触特殊标本应特殊处理。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篇7

一、教师把好一日活动安全关

1.坚持每天晨检,保证幼儿不带危险物品入园。

2.开饭时注意,预防烫伤幼儿,一定要把汤晾温后再盛给幼儿,并为幼儿端到面前。

3.坚持每天午检,防止幼儿带异物入寝室,防止异物进入耳、鼻、口的现象发生;中午无论谁值班,一定要加倍照看好幼儿,不忽视午休的幼儿;巡视幼儿是否有不良的睡眠习惯,如蒙头并及时纠正。

4.保证教室的通风、干净,保证区角材料的安全、卫生,定期消毒玩具。

5.及时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保证一人一巾一杯。

6.严格书写检查记录,及时清点人数和物品。

7.户外活动时,教师认真检查活动场地的安全性,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确保幼儿安全,活动后不遗忘幼儿物品。

8.上下午班教师离园时在班内各处检查,如:水、电、门、窗及贵重物品要入库。

9.教师在工作中做到时刻高度警惕,把安全放首位,眼睛不离开孩子,孩子到哪,教师的眼睛到哪。

二、教给幼儿安全防护知识

1.选择既能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又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教材,如让幼儿认识交通标志,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等。

2.利用早谈、晨间活动、集中教育活动时间定时或随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利用图片、或影视教育,让幼儿了解安全信息,教育幼儿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的食物。

3.教给幼儿一些与安全有关的基本生活常识,知道哪些东西是危险的,会伤害身体,不能乱碰,如小刀会割伤、开水烫伤、玻璃会扎手等。教会幼儿认识有关的安全标志和紧急情况时拨打的救援电话。

4.开设专题讲座。请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传授自护常识,以提高孩子们的自护意识和自护能力。如:发生火灾时应该如何自救,被坏人拐骗时如何逃脱等。

5.组织幼儿进行消防、防震自救演练,掌握逃生自救技能。

三、家园配合

1.通过家长会、家教栏、家访、qq群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正确知识和方法,及如何为幼儿创设安全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使家长成为园外安全教育的教师,负责实施家庭中的安全教育,取得家园教育的一致性,时刻做到:家园密切配合,为幼儿创设安全的教育和生活环境。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篇8

【关键词】生物安全;气溶胶;实验室

医学实验室发生意外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医学检验人员长期接触有生物危险性的血液、体液等各种标本,它们都是病毒、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这些具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无论是直接感染,还是间接地散播到环境中去,对人类社会、动物或植物都是一个现实的或潜在的危险。自2003年SARS期间国内外相继发生实验室SARS病毒泄漏,致使SARS暴发流行。此次流行表现以院内传播和医务人员的感染为突出特点[1,2]。医务人员由最初的个人防护意识差,到后来的过度防护。在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传染性疾病中,如此高的医务人员感染率尚属首次,这一血的教训告诫我们,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医务人员应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高度重视院内感染的控制,临床实验室应安全管理和质量管理两手抓,不能“重测轻防”[3]。因此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势在必行。

1、生物安全防护的知识及教育

1.1 加强技能培养 过去由于我们医学教育的缺陷、教育理念的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有资料显示,在现有的医护人员中,对有关防护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仅占10.8%[4],而我们有的学科带头人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但却不了解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这正是我们与发达国家在学科建设理念上重要的差距之一[3]。为了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普遍预防观念,科室所有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务院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广大的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成为既懂“临床检验”,又懂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合格专业人才。

1.2 了解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及生物危险 如: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包括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实验室生物危险常见有: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刺伤、割伤、食入、感染的动物咬伤、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

1.3 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 强调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自觉遵守科室的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掌握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熟悉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如生物安全柜、隔离衣、防护服的使用等。对各种可能的危害要熟知。

2、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为实验室工作人员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了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是生物安全的受益者,又是管理者,是最容易受到生物危害的群体,是实验室管理的核心。因此,要建立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制,建立好实验室个人档案。

2.1 实验室管理制度 人员培训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准入制度:实验室入口处应有安全警示标志或限定无关人员进入标志,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半污染、污染区的工作区域;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与实验室无关的动物不得带进实验室,有良好的实验室内务行为,禁止食用品与试剂或标本放置同一冰箱;实验室消毒灭菌与废弃物处置制度:未污染的废弃物扔进污物桶,有菌废弃物应高压灭菌后处理,以免污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及环境。

2.2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 根据实验室工作人员所接触不同的传染源,定期对应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体质;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着适应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鞋套或专用鞋等;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严禁在实验室中穿凉鞋、拖鞋、露趾和机织物面的鞋。实验室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应戴乳胶手套或双层手套,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结束或者离开实验室,防护用品应先消毒、后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根据(GB 194892004)洗手要求,在感应水龙头下流水肥皂洗手、使用酒精擦手;标本采集时工作人员应遵循生物安全的要求,操作者均要穿工作服、戴手套、口罩。克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普遍性预防(Uiversal precations.UP)的理念[5],使用安全可靠的血液、体液用品。血液、体液标本是实验室的主要标本,也是实验室潜在危害的主要物质,血液体液检验中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我国是乙肝感染和发病的大国,近年来,爱滋病的发现与流行对每天与血液、体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危胁。因此在采集血液、体液标本时尽量减少检验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这些标本的可能。应使用与仪器匹配的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尽量避免开盖以防微生物气溶胶的吸入,标本直接上机,构成全封闭系统。减少检验人员在体液收集、采血、运输、处理、上机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

3、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清洁与消毒是保障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正常到位的清洁与消毒才能保证在安全环境下安全工作。实验室的清洁与消毒要按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遵守先消毒后清洁的原则。对需要消毒的物品要彻底消毒,不留死角。凡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器材、环境、人员均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不同的对象要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以达到消毒效果,但要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

3.1消毒方法 空气消毒:方法可采取加强通风、紫外灯照射或臭氧消毒法;公共场所物体表面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喷洒至湿(约10 ml/m2),作用25 min。使用抹布、拖布擦拭2遍。抹布、拖布要保持清洁与干燥;环境物体表面消毒:用拖布浸消毒液拖擦2遍或喷洒至湿润(约10 ml/m2),作用25 min。

3.2 确保实验室消毒用品及消毒器械的安全 实验室必须储存足够的消毒剂及消毒用品以备补充;定期检查消毒器械(紫外线灯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定期擦拭灯管);实验室安全意外的处理:实验操作中意外出现扎伤、皮肤污染血标本,应马上用肥皂清洗再用大量的流水冲洗伤口,挤压伤口出血后包扎。黏膜、结膜被污染应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如接触特殊标本因特殊处理。

4、实验室废物垃圾的处理

严格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执行,严防废物流失、泄露、扩散。首先应对从事废物收集、运输、储存、处理的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安全防护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废物应有专人负责收集、运送、处置单位,并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其中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处理方法、最终去向、经办人员签名等项目。根据国家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出台的法律法规、通知、条例等,临床实验室过去被忽视的生物安全管理的这一理念得到了加强与重视。增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确保自己安全,确保实验室安全,确保环境安全,是我们检验界广大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张正;检验操作感染严重呼吸性综合征2例报告及建议R,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6);

[2]魏华;北京地区医务人员SARS感染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

[3]丛玉隆,李力;对防治严重呼吸性综合征医学检验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7);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篇9

关键词:护理人员;职业风险;防范措施

【中国分类法】:R192.6

护理工作人员是一特殊的、处于多种有害因素与环境中、从事特殊工作的群体。与各种特殊病人、各种病原微生物零距离接触,直接面临发生医院感染的危害,因此,护理人员要意识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以加强护理工作安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职业风险的原因分析

1.1生物危害

主要指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接触各种感染性液体也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在诸多生物危害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染的疾病最为严重,如乙肝、艾滋病等。有研究表明,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传播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近年来医务人员罹患结核病例数增多以及2003年春季SARS流行时医务人员的高感染率,都是典型的职业生物危害。

1.2化学危害

主要来自抗肿瘤药物、消毒制剂和经常接触的其他有害物质(如甲醛、戊二醛、氯制剂、过氧乙酸等)。护士在接触抗癌药物时,如不注意防护会带来危害,会引起自然流产、宫外孕及先天畸形等生殖损伤;具有挥发性和刺激性的消毒剂易通过吸入或皮肤接触而引起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化学性气管炎或肺炎和皮肤损害。

1.3物理危害

可分为运动功能性损伤和物理性刺激。运动功能性损伤最为典型的是腰背痛,是一种职业相关性疾病;物理性刺激主要包括锐器伤和人体电磁波、射线、噪声暴露等。

1.4 心理社会危害

临床护士经常处于高度精神紧张状态,遇有急重症及抢救时更明显,倒班护士生活缺乏规律,护士在工作中中站立、行走、处理重物,都会不同程度造成身体局部症状和疲惫感。同时,护士的社会地位偏低、晋升少、报酬低也是造成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因素。另外,护士在工作中还可能遭受来自患者和家属的暴力,这种事件在最近几年时有发生。

2 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职业安全教育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健康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应该把职业安全教育纳入医护人员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对医疗工作者进行教育已被很多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因此,应该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开设护士职业防护课程,上岗前的护士必须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和方法的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工作后不间断地接受继续教育,不断强化安全防护意识,护理管理者应加强督查力度。

2.2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医疗操作环境

WHO提出了职业接触殊感染的预防原则:①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体的伤害;②避免接触开放的创口和黏膜;③避免通过污染器械的传播;④防止血液或其他体液外溢到身体表面;⑤对废弃物妥善处理;⑥同时要求所有可能接触患者血液的员工在培训期就应该接受系列乙肝疫苗注射。

医院要制定严格的防护政策和方案,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另外,采取科学排班方法,切实体现人文关怀,增强医护人员防御职业紧张的能力。

护士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做好自我防护,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并定时更换;冲配药物场所应有抽风设备;使用化学消毒剂,还应注意尽量选择对空气污染小的化学消毒剂;遵守医院或部门有关剧毒、有害物质的保管规定;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是手,因此要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前后、上下班前、脱隔离衣后、便前便后都要洗手。

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及防护篇10

关键词 护生 职业防护 问题 对策

职业安全与防护也成为管理者必须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实习护士进入临床后,越来越多的不可避免地暴露在各种职业性危害中,因此必须对护生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普及。护理职业防护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保护护士免受职业损伤因素的侵袭,或将其受害降到最低程度。护理实习生的主要工作场所在医院,而医院是病人集中,且病原体聚集的地方,存在着很大的潜在性危害。如果护生缺乏必要的职业防护意识和知识,就有可能被病人的体液、血液污染受损皮肤或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而导致感染,造成职业损伤。现将我校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报道如下。

1 存在问题

(1)缺乏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护生刚从学校步入医院,还没适应角色转变。在学校学习时,实验操作是在模型上或同学之间进行,没把操作对象当作模拟病人,没把实验室看成模拟病房,认为所接触的环境和操作对象都很安全,没有病原携带者,不会引起感染,造成职业防护意识缺乏。

(2)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不足。护生在校学习期间,主要以中专护理学基础教材为主,而教材上关于职业防护的知识很少,加上现在的学生有一部分不好学、不想学,导致职业防护知识不足。

(3)对病人的病情缺乏了解。临床护理工作很烦琐,而现在医院里护患比例严重不足,一个护士要承担很多的工作量,为了完成各项操作,护生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体力,没有足够的时间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深入了解,使在操作中的危险因素增加。

(4)腰肌劳损。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如铺床、协助病人更换卧位、搬运病人等操作中,往往需要注意节力原则,但很多的护生没有采用节力原则,操作中用力不当,不正确的弯腰,容易扭伤腰部,导致腰肌劳损,甚至引发腰椎间盘突出,造成自身伤害,甚至影响职业生涯。

(5)玻璃划伤。使用安瓿制剂时,掰安瓿前未先用砂轮划痕再折安瓿;折时,未垫纱布,或已包裹但却将安瓿捏碎而导致手的划伤。另外,折安瓿时,用力方向相反,而使折断的安瓿划到手。

(6)针刺伤。各种注射操作前,取针帽时,用力过猛手回缩被刺伤;抽吸药液后双手回套针帽而被刺伤;各种注射,拔针时病人不配合造成误伤;静脉加药时未去除针头而导致的刺伤;注射器、输液器毁形过程中导致的刺伤。

(7)皮肤被体液、血液污染。护生在进行血液、体液的治疗和护理操作时,未带手套,操作完毕,脱手套后未立即洗手或消毒手,致使血液、体液污染手。

2 对策

(1)强化职业防护意识。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应完成角色的转变。应由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护理工作者的角色;所接触的环境由学校转换到医院;操作对象由模型或同学转变为患者,而医院和患者是病原体集聚的地方,存在着很大的潜在性危害,护生必须加强防护意识,识别危害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以确保在操作中的自身安全。

(2)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护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学习方式可通过岗前培训或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掌握相应的防护知识,并通过相应的理论和操作考核,只有全面扎实地掌握了防护知识,才能指导实践操作,才能使操作规范化,避免职业损伤。

(3)深入了解病人的病情。护生在做各种操作前,应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对病人有了深入的了解,才知道在操作中如何规避职业危险,确保病人和自己的安全。如我校的一名实习生,在为一位病人输液时,被病人污染的针头刺伤了手,过后她才知道这位病人是一名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护生在操作中缺乏对病人病情的深入了解,使操作中的危险因素增加。

(4)避免腰肌劳损。①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通过身体锻炼,如:慢跑、游泳、瑜伽等使全身各身体脏器功能增强,局部腰肌可摄取更多营养物质,还可增加身体的柔韧性,降低损伤率。②保证正确姿势,避免负重劳动。护生在日常的护理操作中应保持正确的姿势,如铺床时,应保持上身直立,身体尽量靠近床沿,俩腿前后或左右分开,屈膝,使重力落在髋关节和两足处,降低腰部负重。搬运病人时,缩短力臂,使被搬运者尽量靠近我们的身体,达到省力。避免长时间弯腰操作,减少弯腰次数。③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护理工作者提倡睡硬板床,尽量减少腰部负荷,如少持重物及持物时间,以防腰部损伤。注意营养搭配,多吃富含铁、锌、钙的食物,如牛奶、菠菜、骨头汤等;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如:肉、蛋、鱼、豆制品等;同时补充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E,如粗粮、花生、芝麻等增强肌体抵抗能力和修复能力。

(5)避免玻璃划伤。取安瓿制剂时,应先用消毒砂轮划痕,再消毒,消毒后垫纱布折断安瓿。折安瓿时,握安瓿体的手用力向上,握安瓿颈部以上部位的手用力向下,这样折断的安瓿不会划到手。否则,折的方向相反,折断颈部的玻璃会划到手,导致皮肤损伤。

(6)针刺伤的防护。各种注射前取针帽时,不要用力去拔,应固定好针栓,左右旋转针帽,使其松动后再取下;抽吸药液后须立即单手套上针帽;各种注射,拔针时应做好病人的解释,取得病人的配合;静脉加药时,应去除针头,经输液管针头或三通管加入,注射器,输液器毁形时,应做好自我防护。注射后的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止手持针头。操作中一旦发生针刺伤,立即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排出伤口部位的血液,避免在伤口局部来回挤压,避免产生虹吸现象,将污染血液回吸入血管,并用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并用流动净水冲洗伤口5min后,再用2%碘酊消毒伤口、包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