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十篇

时间:2023-11-22 17:56:44

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

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篇1

关键词:自觉性;经常性;循序渐进性;适量性;全面性;从实际出发;巩固提高

锻炼身体的基本原则是指体育锻炼过程中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人们在长期从事体育锻炼中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每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自觉性原则

进行体育锻炼出自锻炼者内在的需要和自觉的行动,为贯彻自觉性原则应提高认识、明确目的,并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形成对体育的兴趣,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结果,提高锻炼者的自觉积极性。正如在《体育与研究》中提出“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已作为一种高雅娱乐活动和健康的投资,在“富而求乐、富而求健、富而求美、富而求活力和富而求长寿”的理念中兴起,并日益被大众所接受。因此,正确处理锻炼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是达到预期锻炼标准要求的关键所在。

二、经常性原则

应坚持长期地、不间断地、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根据“用进废退”的法则,要求建立个人的锻炼常规,确定每周锻炼的次数和每次锻炼的时间、强度,坚定信心、持之以恒。

人体形态结构的改善和人体自身生命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以及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提高,都是要通过进行反复多次锻炼的积累、持久的强化才能实现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断断续续地锻炼是不会收到理想的锻炼效果的。结实、强壮的身体只有坚持体育锻炼才能达到,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之成为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循序渐进原则

指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顺序。它是由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和生理负荷的规律来确定

的,是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规律。

体育锻炼的要求、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等都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机体从不适应到适应,使自身生命系统整体功能在体育锻炼中逐渐优化,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同时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四、适量性原则

指体育锻炼中合理(适量)安排参加者身体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要有适当的生理负荷,并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适当地加大,与休息合理交替,并应随着人体机能的变化而变化。

锻炼效果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运动刺激的强度,弱的刺激不能引起机体功能变化,过度的刺激可能损害健康。适宜的强度决定于能量消耗和恢复的超量补偿。体育锻炼有效价值范围的心率在120次~140次/分,结合年龄大小可以适当增减。

五、全面性原则

指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上力求全面影响身体,把身体的形态锻炼和内脏器官的锻炼紧密结合,使身体全面、匀称地发展。

人体是在大脑统一调节下的有机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某一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坚持体育锻炼中,从事任何健身运动项目,对人体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体育运动项目繁多,而又各具不同特点,其作用于机体不同部位、器官、系统的效果都不尽相同。因此,坚持体育锻炼时,就应该从各种形式、手段、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优化人体自身生命系统整体功能。

六、从实际出发

体育锻炼要求从实际需要出发,按照自身的意愿,自由、自主、自控、自娱和自乐。人的身体状况千差万别,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机能状态下运动的爱好对运动量的负荷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坚持体育锻炼时,锻炼的任务、内容、手段和运动负荷等应该根据负荷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来确定。具体地说,要根据自身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理机能、接受能力、心理因素、疾病状况和掌握运动知识、技术水平的差异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要做到既有一般要求,又要区别对待,使之经过一定的努力之后,使身体系统整体能得到提高。

七、巩固提高

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篇2

关键词:体育养生 自我指导 养生性体育锻炼

体育养生,是指利用一些运动不剧烈或技巧难度不很大且动作比较舒展的体育项目,来进行经常性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锻炼(以下简称养生性体育锻炼),用以激活与焕发身心的生机与活力,维护老年生态应有的荣盛,实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之目的。较之于其它各种形态的养生,体育养生是一种最普遍最大众化的养生。所以,面对我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高潮及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现实,认真探讨体育养生的科学方法,使体育养生成为科学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的战略举措,是一个亟待解决的使命性课题。所以,本文特拟用问卷、座谈、访谈、攀谈、侃谈、作品拜谈、健康档案查询以及“家属”侧访等方式,对爱好体育养生已有15年以上经历,且身心健康日益改善和提高的152位高、中龄健康老年朋友,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调查访问,从而欣喜地发现了体育养生自我指导的五大心理学方法。

1 兴趣驱动法

自古道:兴之所致,金石为开。心理学指出:“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对于人从事实践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兴趣驱动法,就是体育养生者凭着体育兴趣内蕴的那种强大动力,来开展养生性的体育锻炼。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养生性体育锻炼的直接兴趣,则是由体育项目本身的运动形式和过程直接引发的,它不要你费什么力气。而养生性体育锻炼的间接兴趣,则是一种由体育项目能取得很好的锻炼结果所诱发的,所以,要培养出养生性体育锻炼的间接兴趣,在操作上要讲究这么两种程序上的心理艺术:①锻炼结果的“超前知晓”艺术。就是在未搞某种体育项目锻炼之前,就已经彻底知道了该项目长期锻炼以后的良好功效。其途径有三:一是认真从相关的书面资料中知晓。二是主动去聆听专家学者的有关讲解而知晓。三是从与已经搞过该项体育锻炼并从中获得好处的人们的攀谈中而知晓。②锻炼活动的“趁热打铁”艺术。当从前面的三大途径中获得“结果”的信息以后,就马上持续性践行该体育项目的锻炼。这样,只要注意在开始起步阶段的“坚持性”就行了。这是因为:“不管是对客体的还是对主体本身的兴趣,总是伴随着快乐、欣喜和满意的情感体验”。而且,这种总是伴之以快乐、欣喜和满意的情感体验越是往后延伸,就越是容易驱动兴趣的自动升级,即从初始阶段的“有趣”,升级到中级阶段的废寝忘食的“乐趣”,最后再升华到高级阶段的矢志不移、终生不舍的“志趣”,从而就形成了一条自动化了的良性递进的兴趣履带。这,就是兴趣的奇特魅力之所在。

2意志攀登法

任何一项体育锻炼,要想真正取到其养生的功效,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务必使每次的锻炼,在循序渐进的前提下,去努力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否则,就收效甚微或没有一点收效,就难以达到应有的锻炼目的。而要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并不一定从最初的第一次就可以做得到,而是要经过若干次的努力方可做到。这种从第一次的“做不到”,到经过若干次努力以后的“才做到”之间,就是“体育锻炼高原现象”。而克服这种“高原现象”,使之不复存在,实质上就是意志的攀登。二是务必使次与次之间那种应有的锻炼功效加以链接,化为“功效链”,真正成为体育养生资源。而使得所有的次与次之间的锻炼功效,形成有机的功效链,实质上也是意志的攀登。使以上两点落到实处的具体做法是“五个坚持”:①坚持充分认识到体育养生的功效,就是体育锻炼的到位,以及锻炼功效的有机链接,和多种锻炼功效的有机合成,从而养成意志攀登的良好心理定势。②除暴风骤雨冰天雪地等恶劣天气和特殊情况之外,原则上坚持天天进行体育锻炼,持之以恒,决不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③坚持每次的锻炼活动,决不丢弃必要的各种环节,做到不省略,不跳跃,不颠倒,使之循序渐进,环环入扣,形成运动链条。④坚持在每次锻炼之后,及时地淋浴洗换,以确保体育锻炼保健与淋浴洗换保健两者有机结合。⑤坚持对体育养生的经验天天总结自省,不断兴益除害,兴利除弊,改进提高。

3 情感簇拥法

情感簇拥法,就是对自己养生性体育锻炼的方方面面,加以认真而细腻的体验,油然地产生出许许多多正面积极的情感,让体育锻炼活动始终在情感的推动和维系下持续地开展下去。它是养生性体育持续运行的剂和催化剂。其基本的要领就是“四个多多体验”:①对每次体育锻炼活动在时间把握上的合理性和各个环节衔接上的有机性加以多多体验,油然地产生出一种纵向形成性的愉悦情感,使每次体育锻炼活动浸泡在自我陶醉的情感氛围中。②对在体育锻炼活动中每次的动作改进和创新或身体造型的改进和创新加以多多体验,油然地产生出一种发展性的喜悦情感,使经常的体育锻炼活动维系在自信有为的情感彩带上。③对体育锻炼进程中所取得的各种收获,诸如减肥达标的收获,肺活量明显扩大的收获,气管炎烟消云散的收获,失眠不再的收获,耐受力显著增加的收获,免疫力大大提高的收获,等等,从而油然地产生出体育锻炼大有裨益大有奔头的兴高采烈的情感,使整个体育锻炼活动沉浸在慰籍的情感海洋中。④对在体育锻炼活动中以及在体育比赛活动中所结识的那些工农商学兵党政工青妇各方面朋友所带来的许多友谊加以多多体验,油然地产生出一种因体育交往面扩大而增加了“附加值”即扩大了人缘的高兴情感,从而使得养生性体育锻炼置于“喜出望外”的情感背景之中。这样一来,就充分地调动了情感的动力功能和维系功能,使养生体育锻炼始终在积极情感的簇拥下持续着,发展着。

4 从众攻坚法

就是自己主动地到新的或难度较大的养生性体育锻炼项目的人群中去,跟着他们学和练,以便尽快掌握这些项目的锻炼技巧,从而开辟多项目的养生性体育锻炼渠道。其实质是积极借助众多的外力,扩大体育养生的功效,加速体育养生的进程。从众攻坚,目的是“攻坚”,关键在“从众”。因此必须掌握三项从众的心理艺术:①主动向对方打招呼,主动作自我简介,并随即说明自己“拜各位为师”的来意。从而使对方对你产生“相识”时“随和谦恭”的成见效应,为“乐意接纳你”奠定心理基础。②相机和对方攀谈,在攀谈中认同对方的非原则性价值体系,比方说“你穿这种红色的衣服真好看”等。这样,很快就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很快就从“相识”到了“相知”。③经常向对方问寒问暖,想对方之所想,帮对方之所需。这样,彼此的心理很快就由“相知”到了“相融”。三项从众心理艺术所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①众人拾柴火焰高。攻坚中,由于有众多人的“示范性”影响,就足以促使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许许多多养生性体育锻炼的新知识新技巧,从而既使自己增加了多项体育运动项目的驾驭能力,充实了体育养生的本领,又为自己往后的体育养生积累了资本。②据一项权威的“交友研究”称:人的朋友越多,其乐观度就越高,幸福指数也就越高。由于随着自己在从众攻坚中结识了许许多多新的良师益友,那么,自己的乐观度和幸福指数也就随之提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 风险规避法

体育养生,就其实质而言,它是一个以“平安”为前提,以“保健”为目的的养生性体育锻炼过程。所以,必须要有高度的风险规避意识,其主要的规避方式有四:①宗旨式规避。首先,科学地确立养生性体育锻炼的适宜宗旨。本文集受访者之大成,其养生性体育锻炼的宗旨是“适可锻炼,有益健康”。紧接着,牢记宗旨,让宗旨成为养生性体育锻炼的最高行动准则。②绸缪式规避。就是在实际的养生性体育锻炼进行之前,就缜密地加以防备。例如,要在比较阴沉的天气里到野外去体育育锻炼,就务必将雨具和加穿的衣服随身带,以免因万一突变的风雨,侵袭正在运动着的热气腾腾的身子而感冒;要搞较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就务必随身带好饮用水,以免体内缺乏及时的水分补充;要去进行登山锻炼,就要穿上“护膝”,以免膝盖受损,等等。③忌讳式规避。就是明明知到这样去体育锻炼,将会产生不好的后果,因此就绝对不去。通常有这么些忌讳:一是忌讳半夜三更的打着手电筒到山上去锻炼,以免既摔伤身体,又吸入植物在夜间吸收大量氧气的同时而排放出大量有害于人体的二氧化氮。二是忌讳“五顶”,即忌讳顶着大风、顶着大雨、顶着大雾、顶着酷暑烈日、顶着严寒冰天到室外进行体育锻炼,以免恶劣天气侵害身体。三是忌讳急于求成,以免造成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四是忌讳随心所欲,不按规律,无序锻炼,以免“自讨苦吃”。五是忌讳无果而终,以免丧失锻炼的信心。④道德式规避。就是在比赛训练和正式比赛中,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范,以免恶语伤人,拳脚相加,为自己的体育养生史上留下遗憾。

以上五大心理学方法(注:从1-5,以下分别简称法1、法2、法3、法4、法5),都是广大体育养生爱好者在体育养生自我指导的过程中,亲自探索和创新的产物。所以,不仅使用概率大,而且使用效果好,其详情诚如下面三个统计表:

6 总结

最后,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是:(1)上述五法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所以,综合运用的效果,要远远优于单独运用的效果。(2)这五大方法所构成的完整的方法体系,从其更深层的实质上来看,就是一套全方位宽领域的体育养生自我支持的心理机制。(3)无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心理学方法体系,还是作为一套完善的心理机制,都既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很强的学术性和操作性,很佳的实效性,都又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很强的效法性和推广性,很佳的传承性。

参考文献:

[1]辞海(教育•心理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116.

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引导;锻炼

新世纪对教育的根本要求是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利用体育课堂去引导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对锻炼的兴趣,是我们体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生上体育课是为了参加体育锻炼,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具有结实的身体、顽强的体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讲究科学。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去指导学生锻炼身体,才能获得预期的锻炼效果。不讲究科学策略,盲目性地凭主观热情去做,不仅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更有甚者会发生运动伤害事故。为了更好地更科学地锻炼身体,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锻炼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方位全面锻炼,多层次注重实效

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身体形态和心理机能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此时的锻炼不能只偏重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而是要科学地采用多种方法,从多方面入手,使学生的身体各部位和各种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另外,在锻炼身体时,要注意实效性。不能单凭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而要引导学生以身体的全面发展为锻炼的根本出发点。教师首先要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全局性的规划,把握好每一阶段与每一课堂的教学重点。同时,要严格要求学生,师生共同配合。体育课中可把跑跳投等基本活动与各种球类运动做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锻炼次序,我们按由易到难而安排,目的是使学生的身体各个部位与他们的运动能力等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教师还要注重利用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身体发展的同时,心理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培养出身心健的人才。

二、坚持经常多锻炼,持之以恒不放弃

体育课的安排要坚持始终,不能因学生小而忽视,不能因课程紧而放弃。一周最少有二到三课时的课堂体育锻炼。教师一定从内心把锻炼身体、上好体育课当成必不可少的教学工作,不可简省,更不可懈怠。教师更要以身作责,让体育锻炼坚持经常,做到持之以恒。科学证明,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是“用进废退”的,经常从事身体锻炼的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体质强壮,这是有效锻炼带来的益处。常参加身体锻炼的学生体格棒,精力足,而那些常“宅”在家里的男生女生不是体形瘦弱就是身材偏胖,改变这种状态除了积极参与锻炼身体外,还要克服“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不能坚持长久的做法。在体育课上,我们还要肩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勇于拼搏、敢于争先的精神品质的任务。强化意志品质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在教师和家长的影响与教育下逐步形成。体育锻炼要坚持经常,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

三、循序渐进有规划,逐步提高莫冒进

俗话说,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体育锻炼也是如此,一定要有科学的规划,不可急于求成。从低年级的简单动作练起,慢慢增加难度,使学生的体能逐渐增强,使他们的潜力慢慢开发出来。例如,低年级以兴趣为突破点,结合一些小游戏,寓教于乐地带领学生开始锻炼;到了中年级,慢慢加入竞技训练,动作难度加大,训练强度增加,加入对学生品质意志的培养;到了高年级,就可以进行一些强度相对较大的训练,或是对抗性的体育比赛。讲求科学的训练方法,不可蛮干,也不可有急躁情绪,否则只会事倍功半,事与愿违。例如,若在低年级学生中进行速度与耐力的比赛,会挫伤一部分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甚至会让他们因为不能取胜而反感运动,不喜欢锻炼,所以低年级学生的体育课应更多地以吸引学生的锻炼意识,努力培养好的锻炼习惯为主。

四、因材施教分情况,有的放矢重目标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学生的个人体质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有都有自己的强项和不足。有的学生速度快但耐力不足,有的学生柔韧性好但力量不足,有的学生灵活性好但爆发性不足。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并在锻炼方式的选择上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各自的特点,帮助他们选择合理的锻炼方式。

首先,女同学与男同学的身体条件不一样,在活动中,先以性别为基准选取不同的锻炼方法,使女同学与男同学的学习内容与考查内容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女同学身体轻盈灵动,喜欢姿态优美的运动和韵律性较强的运动,如体操与健美操等,而男同学则更偏爱刚健有力的运动和竞争性的比赛,这也有利于培养男子汉气概。其次,以学生的体质为基准再分组进行,或按强中弱分三组来进行,或是按稍强和稍弱分两组进行,这样利于看到每个学生的进步情况,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五、出勤考评相结合,横比纵比论成绩

对学生体育锻炼后的达标考核是我们计算学生体育成绩的一个途径,但不是唯一的办法。我们不能以一次偶然的分数来评定学生本学期的锻炼情况,这不仅是不科学的,而且对于学生而言,也没有什么好处。这样的考查具有偶然性,容易带来伤害,也不能客观评价一个学生的真实锻练情况及进步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基点的不同。首先要把平时的出操与体育课的出勤相结合。其次,得分情况不以一次为准,以平时的多次平均值为准。再次,综合评定时,不仅要看这个学生绝对分数,还要看看他的基点,通过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给出此生在本学期的得分。这样的考评更加体育出人文关怀与素质教育内涵。

总之,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要懂得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学生体质,才能算是有效的锻炼。为了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我们要利用好体育课堂,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在科学锻炼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篇4

1.坚持健康第一。“健康第一”体现着高校体育的本质要求。 高校体育教学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使其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因此,必须把健康作为体育课程要达到的主要目标,违背这一原则,就失去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

2.坚持素质教育。素质是指以大脑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的综合水平。就体育课程的素质教育来说,它一方面使广大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运动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发展各种活动和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基本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运动参与目标);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身心健康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体育道德和协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社会适应目标)。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活动这一教育教学过程,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体会到,运动场上的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的缩影,作为社会的人必须懂得自己对社会(运动环境)、对他人(运动中的人际关系)的责任,并以此(体育道德和规则)为准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己的公正态度,提高竞争与协作能力。坚持素质教育的思想是高校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3.坚持终身体育的思想。在一个人的终身体育中,高校体育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它不单是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更是看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能否使其终身受益的问题。终身体育的核心应在于使体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所以,坚持终身体育思想,应强调从终身的视角看待学生体质的增强,构建起终身体育锻炼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基本身体素质及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4.坚持个性化的教育。人的个性是受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坚持个性化的教育,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讲究教育方法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未来高校的体育课程必须坚持个性化的教育思想。

二、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1.要坚持学校体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水平,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的实用性技术和锻炼身体的方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协调发展。

2.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要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原则,使学生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尤其要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精神,构建起终身体育锻炼和个性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基本身体素质。

3.体育课程的改革体现了整体优化原则,处理好课程的各环节要素之间的关系, 明确课程结构中各环节的教学目的,丰富教学内容、方法和途径;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运动训练及校外活动的关系。通过设立教学模块和建立教学平台,优化课程结构,为学生在自主的练习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4.应根据体育课程教学的特点,主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确定具有统一性的教学平台和模块,扩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个性和特长创造条件,促使其个性发展与身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5.体育课程教材要反映当代体育特点和体育科技发展的水平,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开辟新的纲要体系,为学生的素质教育、终身体育锻炼提供可借鉴的样板。

6.考试方式、评价方法要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强健体魄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培养。

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篇5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锻炼 习惯养成

一、前言

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多年来一直被列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体育习惯养成过程起到了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把握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创新体育课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参与运动项目的学习与竞赛,以及对体育这一特定的操作性知识的学习与体验过程,达到身心愉悦、巩固兴趣、坚定爱好,从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二、 体育锻炼习惯养成分析

1.体育锻炼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或联系而巩固下来并转变为主体需要的"行为方式"。与熟练技能紧密相连,它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养成,也可以在多次无意义重复中形成,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行为方式。而体育锻炼是指人体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对参与的个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锻炼能够给个体的这些效益并不是凭空产生或通过一、二次的活动可以获得的,它需要个体的亲自参与并加以坚持。因此体育锻炼只有成为习惯才能对人们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一般认为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是指人们在不断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经常的,稳定的身体锻炼行为并构成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然而反思当前的体育课教学,我们却恰恰未能在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上有所建树,体现在理论研究多、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而忽略了教学效果实际教学效果差。然而很多学生在身体素质项目考试结束后,拿到体育课成绩,得知不需要再上体育课而欣喜解脱的感觉,他们既没有自己非常喜欢的运动项目,也没有抽出时间走向运动场的欲望;不少学校的体育课在很大程度上被改造成身体锻炼课,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一些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一些学生干脆就对体育没有兴趣,由此可见,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并没有真正养成。

2.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般性规律

体育锻炼习惯是人们为实现某种锻炼行为的一种"主体需要"。通过对其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根据需要动机理论,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2.1 体育锻炼的发现与培养

兴趣是指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意识的倾向是人们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种重要因素。

当学生被某种体育活动及某项运动本身吸引而产生学习和参与的一种愿望时,就会对某项运动的学习或参与的运动项目显示出浓厚的兴趣,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意志努力是体育锻炼得以持久的一个根本原因。人们之所以坚持锻炼并获得预期目的,收到生理和心理的效益,是对体育活动有兴趣是基本出发点。事实上很多人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在锻炼中很少享受到体育带给他们的"乐趣",而对体育感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具不完全统计世界上锻炼身体的方法有2万余种,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爱好去发现和培养对某些运动项目的兴趣,体验运动带给自身的快乐,将是引起锻炼行为并得以具有长期精神动力的关键。

2.2体育锻炼动机的确立

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人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具有始发功能。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意愿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1986年盖拉尔德.肯雍,首先提出一个解释身体锻炼动机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至少有六个方面,分别是为强身健体而锻炼、为消遣和寻求乐趣而锻炼;为丰富社会经验和交往能力而锻炼、为审美经验而锻炼、为精神发泄而锻炼、为磨练意志而锻炼等。

2.3锻炼行为的不断重复与坚持

锻炼行为必须经过不断的重复和长期的坚持才能上升为习惯,才能给个体带来真正的效益。兴趣爱好重复巩固提高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能否将意识倾向化为行为行动并坚持到底是每个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者面临的难题。根据"最佳状态"学说:"一个人的中心需要就是要从事一项活动,并在行动中成功地迎接一系列挑战。当发现技能与挑战处于平衡时最佳状态就产生了。太弱的挑战使人感到乏味,太强的挑战使人产生“焦虑”。因此在锻炼时要不断的通过“自我定向”和“任务定向”来成功的完成一系列的挑战,并沉浸在运动带来的乐趣中,使锻炼者始终保持一种锻炼下去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锻炼水平的提高终将使锻炼主体从胜利和心理上都产生一种锻炼的需要。

2.4身体锻炼需要的产生

身体锻炼需要:是指主体因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

随着体育锻炼的不断重复巩固提高,锻炼者从生理和心理上对锻炼行为将产生一种如饥似渴的强烈需要,只要环境,条件允许他就会积极,主动的去从事体育锻炼,产生一种自觉的自动化行为。为此体育锻炼习惯已初步形成。

2.5深刻的认识到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通过经常性的练习,人们会逐渐加深对体育锻炼的作用,目的,本质的认识,从而更加强化了体育锻炼的动机,坚定了信念。因而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通过主观上的努力能使锻炼继续得以坚持。

体育锻炼习惯是属于积极性习惯,它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逐渐养成的,但有时人们总会受到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对体育锻炼的热爱和由此产生的深刻认识将帮助我们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创造条件进行锻炼,重新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使这种锻炼行为贯穿于一生,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养成相对稳定不变的锻炼行为---体育锻炼行为习惯。

三、 导致学生不能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因

1.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充分

通常学生把身体素质训练当成体育锻炼,并且学校组织锻炼身体的方式无非是广播体操和晨跑2个项目,因此学生们会本能的认为跑步就是体育锻炼。

2.没有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虽然安排体育课,但大多数没有实施,即使上体育课也大多是学生自由活动、放松心情、减缓压力,学生几乎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只是对相应单一体育项目的热衷、爱好,几乎有1年以上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

3.家庭因素

目前很多家长看到很多媒体和网络对运动员的负面报道,认为体育运动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浪费了主干课学习时间,认为孩子可以通过观看体育比赛就能达到兴趣培养就够了,不希望自己的小孩从事运动员生涯,因而也减少了体育锻炼的时间。

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对策

1.加强体育锻炼认识教育

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培养,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功能性;从认识体育观念到感受到体育魅力,充分意识到坚持终身体育锻炼于国、于民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我们还要做好学生体育观念的转变工作,贯彻“以身为本、教育育人”的宗旨,抓住入学教育和平时体育课教学,讲解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作用和价值。明确体育不仅是个人生存、享受、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学生对此的认识水平提高,对体育的热情、兴趣和爱好就愈大。

2.从课堂上培养兴趣,激发学生锻炼的动力

改变传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开设多样化社会健身体育项目课程,如太极球、健身球、空竹、花样毽球等,改变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老、陈、旧”和项目单一,激发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好奇心,增强体育课的凝聚力,可使学生精神专注,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和课外体育活动中来。在欢快的节奏下,舒展潇洒的动作,学生觉得既熟悉又新奇,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氛围中达到了锻炼上、下肢力量,提高协调性,发展跳跃能力,增强耐力,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要不断变化形式,使其具有新鲜感,生动感,保持体育课堂的魅力,以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将课堂体育带入课外体育活动中去。

3.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突显学生主导地位

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大胆让学生自练、自娱、自己组织竞赛、自己担任裁判,在各项活动中自己管理自己,教师在旁指点。如足球赛、排球赛、篮球赛、接力赛、乒乓球赛等等,各项比赛中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裁判,自己总结。还可采用激励性教育法,如:当学习某一新教材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大脑皮层初步建立动作表象后,可让其进行尝试练习,教师及时予以评价、指点,纠正错误动作,尽快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动力定型。这时总会有几个较早地掌握动作的学生,对这些学生可安排其进行与本次课教材无关的一些新颖的练习。如篮球、排球、羽毛球、足球等练习,留下的学生应想去“尝新”,会更加认真体会动作,刻苦练习。这样可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也可活跃课堂气氛,可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区别对待,重点辅导。通过这些手段与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掌握科学的自我锻炼方法和独立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力。每次体育课,都能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尝到“成功”的喜悦。

4.积极开展各项竞赛,塑造体育明星和明星集体

体育教师是各项竞赛的组织者,不仅要组织校内各种体育比赛,如,传统项目、运动会大型健美操、大型体育舞蹈、趣味运动会比赛等;还要组织各类比赛,如PK赛、擂台赛、巡回赛、表演赛等;让学生走出去,向外校学习技术和经验,扩大学生的视野观,组织校与校之间的交流赛,取各家所长避各家所短,让学生们增长见识。通过校内、校外的各项比赛,大力宣传体育明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们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主动,逐步培养学生们锻炼的主动性、持久性,培养他们终身体育意识。

5.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做表率作用

体育教师以自己丰富的知识、熟练的运动技术技能,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使学生产生一种羡慕感和积极的学习欲望。体育教师不但要重视仪表美,而且要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端庄朴实的仪表,热情活泼的性格,沉稳大方的举止,以能热爱生活、追求真理、渴求知识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学生懂得真、善、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榜样靠拢。多开展校内及参加地区、市、省乃至部级的教学、体育、科研比等,达到“比、先、敢、帮、超”的目的。

6.发挥课外体育活动的潜力 促进体育锻炼的意识

目前大多数学校开设的体育课年限都不能贯穿整个始终,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而且一周一节的体育课对学生的身体而言,也略显不足,如何满足学生自身锻炼的要求,就必须要在课外增加学生活动的次数,单独开设课外俱乐部对课堂教学起补充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既能提高和完善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使他们体会到体育锻炼对自己的重要性,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调节情绪、陶冶情操,为奠定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对学校体育教学实现课内外一体化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五、总结

体育课是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起点,然而这不仅是体育锻炼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锻炼全民族体质的需要,更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共同需要。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思想指导下学校体育,不仅对学校体育作用、目的以及对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创新,树立终身体育教育观,才能使学校体育成为实施体育教育全过程中的基础阶段。

参考文献:

[1]刘彬.王倩.李应伟 体育课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效性研究 [期刊论文] -大家2010(11)

[2]杨桂志 体育教学中学生悟性的培养途径 [期刊论文] -体育师友2009(2)

[3]叶学球 教师情感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期刊论文] -惠州学院学报2008(6)

[4]刘树权 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原因与应对办法 [期刊论文] -南北桥2008(10)

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篇6

关键词:锻炼习惯精神

锻炼需要有毅力,要具有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逐步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策略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讲解示范每一个动作时,不管是语言还是动作,尽量做到规范标准;随后,教师会在教授完一个动作后挑选几个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到前面做示范练习,表现尤为突出的学生会被留下带领大家一块训练,或者成为“小老师”帮助其他落后的同学进步;在课的结束评价部分,通过口头表扬和物质奖励的方式肯定先进,通过合理的批评方式鼓励后进。上述过程无不突现出榜样的作用。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我深知榜样的力量。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更不用说稳定的生活习惯,往往把他们喜欢或尊敬的人(特别是父母和老师)作为自己模仿的榜样,尤其在行为上表现格外突出,成年人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学,完全没有选择性,即缺乏行为分析能力,这也是在初期形成一些坏习惯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恰当的榜样来引导学生从体育活动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优良的道德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是格外行之有效的。但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榜样法,是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

1、教师本人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做到为人师表。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通过大量的活动进行的,而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的示范、组织以及亲身参与是完成整个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记得有一堂课,我去晚了,不过不是自己的事情,而且忘了换鞋子,到了操场,学生们让我喊报告(这是我对迟到学生提出的要求),我照做了,随后他们又让我跑两圈(对迟到没有正当理由的惩罚),可我怕有耽误学生们的宝贵时间,赶忙说明了迟到的原因,他们才“饶”了我。的确,学生都想看到教师那高大的形象,这不仅表现在教师的业务水平以及对各项技术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当然还有教师言行仪表、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等,而且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也就是教师的榜样作用。比如奋勇拼搏、坚持到底的坚毅品质,不怕困难、保证胜利的顽强精神,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操等,这些都能起到教育人和鼓舞人的作用。

2、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肯定、发扬和引申,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对此,我深知其利:就拿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可塑性极强,而就是这点却为可利用之处;跳绳是一项锻炼身体的好方法,对于他们来说有点难度,在教授中我首先表扬跳得不错的学生,然后让这些学生再去教那些不会的学生,从抡绳的方法到跳绳的节奏,将近一学期下来,有些那时不好的学生却得到了超越。这就是学生的榜样作用。

二、让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具体措施

我们锻炼身体的目的,是为了把身体练得结实健壮,现在为了更好地学习和从小打下身体基础,将来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保卫祖国服务。所以在选择锻炼项目时,应从这个目的出发,不能单凭个人的爱好和兴趣,因而全面锻炼。

1、锻炼身体的项目选择。例如把跑、跳、投掷、攀登、爬越等基本活动能力项目作为锻炼主要项目,还要根据性别、年龄、季节、环境来确定项目。初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时期,对身体各部位的器官系统进行全面的身体锻炼,对于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全面、均衡地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坚持经常,持之以恒。初中学生要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就必须坚持经常,持之以恒。那种“三天打雨,两天晒网”或“一暴十寒”的做法是不会有任何成效的。

3、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锻炼身体要遵守循序渐时的原则,要防止和克服蛮干或急躁情绪。运动负荷,是指体育锻炼时身体的生理负荷量,它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如运动负荷过小,不可能促进机体发生变化,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4、遵循锻炼规律,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每次参加体育锻炼前,要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相应活动一下身体各部位,这叫准备活动。人体各器官的机能又有一定的生理惰性,准备活动是使人体从相对安静状态到活动状态,就是使人体的“后勤部*’(血液循环、呼吸等器官)动员起来,发挥最大的工作能力。

5、加强体育保健,学会自我身体检查。自我身体检查就是用生理卫生和医学知识对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检查和观察的一种方法。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方法,供同学们在实践中应用。

(1)自我感觉:在正常情况下,每次锻炼前应该是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对锻炼有兴趣,锻炼后能很快消除疲劳。如果在锻炼前感到体力不佳,精神不振,缺乏锻炼的愿望,锻炼时容易疲劳和出汗,有头晕等感觉,锻炼后长时间不能恢复等,就应及时调整运动负荷。

(2)睡眠:经常运动的人,会很快人睡,睡得熟,很少做梦,起床后精神饱满。如出现失眠、屡醒、多梦、起床后精神不好等现象,如无其他病因,就应检查锻炼的方法和运动负荷是否合适。

(3)食欲:经常运动的人食欲良好。有时因运动负荷过大或大量出汗,过多失去水分和盐会使食欲减退。最好在运动后半小时左右进食,使身体恢复到安静状态,就会有良好的食欲。

(4)体重:锻炼初期,由于新陈代谢加强,体内脂肪和水分消耗较多,体重可能减轻一些。过一段时期以后,由于肌肉质量和体积的变化,体重就会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应逐渐增加,一般正常情况下,每次锻炼后,体重或多或少都有所减轻,经过休息即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篇7

所有这些绝对离不开真正的体育锻炼对不对。就是说真正的体育锻炼对每个人都一样重要。不过还有那么多人认识不到或忽视体育锻炼。就是认识了能够做到持之以恒的会有多少呢。

稍微提醒对刚开始体育锻炼的人千万不要疯狂的超负荷运动!应该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锻炼才可以。

还有锻炼期间一定注意防止间断,特别是对速度、灵敏度、柔韧性务必坚持长年练习。

同时要合理掌握身体素质锻炼的强度、密度及运动量。这期间既要有承担一定运动量的能力、耐性的意志品质,又要兼顾好自己的身体。

其实人各个方面的素质全部处于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中,既密切联系有  相互影响。

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篇8

在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中,主要是以运动技术的讲解等为主,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这种教学方法定位只是片面增强学生的运动技术能力,但是忽视了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能力及良好运动习惯的养成等,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高校在发展中也要转变教育观念,由传统的单一运动技能传授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要在以终身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

1终身体育内涵特点分析

1.1内涵阐释

终身体育教育在推动高校体育发展和提升我国国民素质水平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主要是培养人一生都能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从而提升其身体素质。在终身体育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其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进行引导,在学生中渗透终身教育的理念,让学生在大学期间甚至是在今后的生活中能自觉进行体育锻炼。

1.2特点分析

具有终身性特点是其基本的特点,这也是与传?y体育教育观念相区别的地方,从长远的发展出发,要求学生积极进行学习、锻炼,不断提升其身体素质;其次,具有多元化特点,从体育教学的内容上来讲,要结合学生个性化差异、从兴趣爱好等进行多元化的选择,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具有全民星的特点。体育锻炼具有广泛的主体参与性,不论是何种职业、只要对体育锻炼又一定的兴趣,都可以参与其中,提升身体素质。

2以终身体育为教育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2.1终身体育意识较为淡薄

分析我国当前大学体育教学现状,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认识到体育教学中技术教学需要与相关的理论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有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有意识地去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只是重视了体育技能的提升,忽视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等。

2.2教学内容方法较为单一

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对体育教学没有足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很多体育课堂中仍然以一些球类、体操等运动项目为主,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都不高,教师也只是向学生讲解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课堂主要是学生进行自主锻炼,很多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很难坚持。

2.3体育设施和场地不足

高校教育发展中,需要足够的教学场地和体育器材,这样能实现终身教育发展的目标,但是在实际发展中,很多学校因场地、器材等限制,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也很难形成锻炼的习惯。

3基于终身体育目标的大学教学建议

针对当前大学体育教育现状,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要结合时展的需要,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

3.1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思想转变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教师要结合时展要求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提升其运动技能,也要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加强对学生体育知识的教育,并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不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从学生长远发展出发,坚持体育锻炼。

3.2制定科学的体育改革目标

终身体育强调的是锻炼的持久性,要让学生坚持锻炼,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中,要对学生的身心素质进行评估,除了在学习期间让学生树立锻炼的意识,也要让学生在离开校园后,坚持锻炼,保持身体健康,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促进终身体育发展的制度完善和环境的改变。

3.3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室外体育技能提升的单一教学方法,要根据大学生体育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采取多种方法不断提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4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要不断完善高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场地等,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锻炼空间。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浪潮中,要落实现代化体育场馆的建设,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更新体育器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场所。

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篇9

一、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

1 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研究者检测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体育锻炼能够使个体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关体育锻炼对情绪影响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体育锻炼的短期情绪效应的研究。二是关于体育锻炼的长期情绪效应的研究。Berger等人(2000)对体育锻炼后被试的情绪立即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被试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解的情绪变量水平显著降低,而愉快等积极的情绪变量水平显著提高。

2 影响认知功能。认知功能是人类的高级活动功能。它是人体对外界信息的反应能力,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表象、记忆、思维等组成部分。关于体育锻炼与认知活动的关系研究表明:体育锻炼与认知活动之间有着适度的正相关,体育锻炼影响着个体认知过程,有利于个体认知功能的提高。

3 促进个体人格积极发展。参与运动能够促进人格的发展。A型行为模式的个体具有缺乏耐心、有强烈的紧张感、过度的竞争性以及容易唤醒敌意的特征。其负面情绪(愤怒、敌意和抑郁)是引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氧运动可以使A型行为特征发生积极的变化。

4 降低应激反应。最初的研究认为,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降低应激反应是因为锻炼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应激对个体生理的影响,通过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可以条件性地建立适应和对抗应激的自我保护机制:后来的研究认为,体育锻炼而且能够作为应对应激的一种策略。个体的应对有两种类型:问题关注应对和情绪关注应对,体育锻炼作为应对的策略具有情绪关注应对的作用。

二、运动处方与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

1 锻炼类型。锻炼类型包括:(1)竞技运动或娱乐性运动,(2)有氧、无氧锻炼或两类结合的锻炼,(3)集体性或个人形式的锻炼等等。李林(2000)的研究发现:小学生喜爱参与一些娱乐性强且技能简单的项目锻炼:中学男生更积极参与竞争性较强的项目锻炼,但,中学女生更积极参与健身性强、娱乐性较强的项目锻炼。对锻炼的喜爱程度以及从中获得快乐是扩大锻炼心理效应的重要因素。

2 锻炼强度。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功,人们常常用10s心率作为控制强度的方法。目前,体育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锻炼的强度极大地影响着锻炼的心理效应,大多数的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取得较好的心理效应。相反。大强度的锻炼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

3 锻炼持续时间。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和锻炼的强度有关,锻炼的强度大,持续时间相应缩短;强度小,时间相应延长。研究认为每次锻炼时间在20-30分钟之间效果最为理想:也有研究发现60-90分钟的锻炼时间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但持续时间过长或强度过高的竞赛活动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

4 锻炼频率。锻炼频率是指每周锻炼次数。体育锻炼能够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治疗心理疾病,但是锻炼的心理效应究竟能够维持多久尚不清楚,锻炼频率却与该问题密切有关,大多数体育锻炼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所采用的锻炼频率是每周2-4次。

三、运动愉与锻炼的心理效应

1 运动愉与锻炼坚持性。个体参与锻炼能否产生运动愉。对其坚持锻炼的程度影响极大。愉快或更广泛的内部动机是任何休闲活动的主要特点,尽管对于体育锻炼的新参与者来讲。健康是最重要的目的。但愉是锻炼者长期参与的主要原因,缺少愉或兴趣是放弃运动的重要原因。

2 影响运动愉产生的因素。(1)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希望。高自我效能组锻炼过程中和锻炼后比低自我效能组有较积极的感觉状态,具体表现为高自我效能组锻炼过程中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活力,并感觉锻炼后更加精神振作。高自我效能组锻炼后积极参与感显著增加,而低自我效能组锻炼后积极参与感显著降低。(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同时也影响运动愉的产生。锻炼的社会环境包括锻炼指导者、同伴、观众等,来自同伴的社会促进是个体参与锻炼与坚持锻炼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可能是由于心理相融的锻炼同伴更易促使锻炼者产生运动愉。

四、小结

体育锻炼要坚持全面性篇10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改革;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0.引言

高中阶段的学生开始了高考准备,学习时间增多,课堂时间变长,很多学生几乎不愿离开教室,加之学校和老师为了教学成绩而忽视体育课,使得体育课形同虚设,对体育教学是一种冲击。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专业素质较低,学生积极性不高,达不到锻炼身体和培养吃苦耐劳及坚韧不拔等优秀品质的目的。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急需进行改革。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师队伍、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创新,真正发挥体育课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培养优秀品质和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作用。

1.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念落后

目前一些高中的体育教学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核心,主要是教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反复的练习,没有树立锻炼学生身体、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教学理念。而且,面对高考这个难题,很多学生都片面追求成绩而忽视身体素质,体育课得不到重视。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离。

1.2教学方法单一

高中体育教学注重形式忽视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传授体育技能和学生反复练习为主,学生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注重群体教学,忽视对学生个体的锻炼。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技能是不一样的,不能“一刀切”式的教学。虽然很多学校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对体育教学进行了改革,但也存在流于形式、缺乏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问题[1]。

1.3缺乏对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对体育充满兴趣而且精力充沛的时期,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精神非常重要,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体育课可以帮助学生从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中释放出来,达到劳逸结合的目的。同时,也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感到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而当前很多学校的体育教学忽视了这一点。

1.4体育考核及评价标准不合理

体育考核标准以统一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忽视学生差异。考试的内容仅限于课堂学习的体育项目,没有发挥学生的潜力并忽视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只是为了考试而锻炼。

2.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2.1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体育情感

学生通过学习体育动作达到锻炼身体、促进生长发育的目的。不仅增强了体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还有利于他们学会自我保护,还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及生活习惯。教师教学生一些常见的体育锻炼项目,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和终身锻炼的习惯。例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教会学生正确的技能和培养他们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2.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首先,几乎所有体育项目都是很辛苦的,需要学生具有不怕吃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例如,很多田径类项目就需要学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面对挫折顽强拼搏。

其次,体育教学通常会有一些学生体质较好学的很快,而有的学生体质较差学的较慢的情况,这需要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有些体育项目需要团体合作,例如,排球、篮球、足球等。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品质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言行一致、文明礼貌和做事公正的品格。

3.高中体育教学的改革措施

3.1树立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观念

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要求教师不仅教学生基本的体育技能和健康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及对学生体育兴趣和情感、竞争意识、坚韧不拔的品质、团队合作等精神的培养。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新科技和新文化理念,使学生了解体育精髓及其发展变化。体育教学要从学生体育技能、体育保健知识、体育意识及习惯、优秀品质等方面全面着手开展,克服片面追求运动技能掌握的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新观念[2]。

3.2提高体育课地位,创新教学方法

体育课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和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学并恢复或适当增加体育课。加强教师队人才队伍建设,选聘经验丰富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和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情境教学、主题教学、游戏教学和分组合作学习以及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体育技能并增强了身体素质。

3.3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

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新时期的体育教学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让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体育特长。体育课程可以增加项目,学生选择2-3项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练习[3]。针对学生不愿意离开教室的情况可以开发出一套教室操或适合在教室内进行的体育项目,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4开展挫折教育

由于很多学生认识不到体育锻炼的艰苦性和坚持性,所以一旦他们遇到挫折就不会坚持下去了,缺乏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删减轻松及不费体力的项目而增加有难度、耗体力、讲技巧和合作的项目,在挫折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坚强品格,提高学生对体育竞技的认识。

4.结语

面对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严峻挑战,高中体育教学要走在改革的前沿,充分发挥体育教学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体育情感方面的作用。通过树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强化体育课的地位以及开展挫折教育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努力使体育教学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身体及品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洪宁.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聚焦新课程,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