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十篇

时间:2023-03-23 21:1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篇1

教育如何走向哲学刘铁芳(8)

培养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应当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孙霄兵(13)

转型期我国中小学类型的多样化及其制度安排刘复兴(17)

公共性:学校制度变革的基本价值余雅风(22)

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实证研究马晓强丁小浩(25)

助学贷款制度与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辜胜阻李俊杰(32)

从跨文化的角度审视反思林晓东丹尼尔·施瓦茨(38)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契约的结构及影响因素张积家邱炯亮(48)

论传媒教育及其实施策教育研究 略姚云(57)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构成要因与价值取向董玉琦(62)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评价彭寿清(68)

儒家文化教育传统对“儒家文化圈”的影响于建福(72)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与西方大学讲义的译介肖朗(79)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探析——以安徽省为例张守祥(85)

城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的新成果——评《教育兴旺天津兴旺》霁之(89)

第一届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经验交流会综述(91)

振奋精神拓展视野严谨求实——《教育研究》杂志编委会会议侧记金东贤(93)

反思建构超越——全国主体教育理论第二届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周晓燕(95)

邓小平德育思想:指导德育创新的科学理论李康平(3)

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笔谈)——教师教育转型时期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谢安邦(7)

建立师范大学学术性与师范性的新结合模式徐辉(10)

教师教育应由满足数量向调整结构和提高质量转变曾天山(12)

教师教育要向高层次专业化方向发展杨德广(13)

教师权威与教师发展胡青(15)

论专业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万文涛(17)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邬大光(20)

大学社会批判立场及其当代视野刘振天(25)

教育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年会暨教育管理协作研究学术年会召开(29)

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耦合及机制创新毕宪顺(30)

“全国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训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在京成立何丽(36)

高等学校学生处分权的法理学探析陈鹏(37)

时代挑战与教育科学的迫切任务弗·鲍利辛柯夫(43)

俄罗斯的教育科学研究在关注什么——以《俄罗斯教育科学院2010年前基础和应用领域的优先研究方向》文教育研究 本为例朱小蔓(48)

科学的教育政策: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支柱智学王金霞(55)

重视和加强教育领导学的研究温恒福(60)

民办教育规模在同级教育中所占比例的影响因素分析阎凤桥(64)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刘尧(71)

“大学教师终身教职”的存废之争——美国大学教师学术自由权利保障的制度分析王保星张斌贤(77)

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施策略刘力吴国平薛小棉(85)

统筹规划,推进区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浙江省衢州市教育发展策略研究徐小洲姚宏昌陈文干张剑徐岚吴若茜(90)

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哲学黄济(94)

教育管理理论若干问题的探索孙绵涛罗建河(95)

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成立(96)

古韵今风相辉映文脉相承育新人——山西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F002)

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朱小蔓其东(3)

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傅维利(13)

对农村义务教育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分工的建议方案高如峰(17)

税费改革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魏向赤(23)

高考改革:完善制度、依法治考、凸显公平、走向多样——高考改革何去何从刘海峰(29)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现代转型与构建林蕙青(31)

关于高考考能力的问题杨学为(33)

高校自主招生不等于自行考试张亚群(34)

高考改革必须凸显公平郑若玲(36)

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胡赤弟(38)

OECD、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吉利大学举办的“高等教育使命、经费和管理国际会议”将在京召开(46)

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彭宇文(47)

教育观的现代性危机与新路径初探于伟(51)

论学科教学论的范式转换教育研究 刘正伟(58)

印度喀拉拉邦的教育分权计划:理想与现实莫昆丹·MV马克·贝磊(63)

2004—2005年度《对策与建议》出版(91)

北京市十一学校——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F002)

山西省大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成效评估马惠霞(72)

2004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77)

关于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人文论坛侧记(92)

海峡两岸师范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刘晓玲李方(94)

第二届中国特殊教育与康复论坛综述王文宝(96)

加强领导把握规律发展和繁荣教育科学王湛(3)

论中国教育学学派创生的意义及其基本路径李政涛(6)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石中英(11)

中国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与改进路向郑金洲(21)

试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根源——从科学观与人文观的角度看孟建伟(26)

从道德相对主义到核心价值观——学校道德教育转向的心理学思考杨韶刚(32)

学习型社会与教育转变王洪才(38)

坚持以科学的理念指导社区教育发展陈乃林(43)

论思维模式的分类及其应用查有梁(49)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文教育的深化改革——对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疑何克抗(55)

论研究型大学的特征李勇闵维方(61)HtTp://

大学课程目标与内容调查报告——对三所综合性大学本科课程的调查分析周海涛(65)

教育研究 论教学创新的知识基础吴刚(72)

课堂志:回归教学生活的研究王鉴(79)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在京举行(85)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历史演变崔允(氵郭)柯政林一钢(86)

教师发展学校研讨会在京召开(91)

构建中国教育科学繁荣发展新平台-首届中国教育科学论坛暨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所(院)长工作联席会议侧记高宝立(92)

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综述唐汉卫(95)

“海峡两岸民办(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论坛”简述(96)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毕诚高宝立(3)

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创新——学民同志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论述张平(11)

教育关系论纪大海杜萍(16)

论教育的现代演进冯增俊(22)

指向“改造性实践”的教育反思马维娜(28)

从“爱智慧”理解教育哲学及其事业刘文霞(33)

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张良才李润洲(35)

高等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制度创新张应强马廷奇(39)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修正与发展赵婷婷(44)

建立产出型高等教育拨款机制王雪峰(50)

论教师的内在改变与外在支持卢乃桂操太圣(55)

文化传统与教师专业化的实现舒志定(60)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李炎芳但昭彬(65)

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卢家楣(70)

发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和途径徐长发(75)

高考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刘海峰(80)

从高考改革看会考的重要性杨学为(85)

浙江省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刘黎清(88)

全国教育管理协作研究首届学术会议综述黄葳雷丽珍(91)

政策型研究者和研究型决策者袁振国(3)

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兼谈“真”问题的判断标准吴康宁(8)

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杨叔子(12)

高等教育应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赵世超(17)

试论美育的情感性教育研究 周晓痴(22)

关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调查的若干思考张志勇(27)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迎接加入WTO的挑战杨德广(32)

WTO对中国教育服务的冲击与应对之策徐玲(35)

社区终身学习理念与我国社区教育转型——关于我国社区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40)

成人教育与公民素质的培养——对成人教育目的的哲学思考金生Hong(46)

科技发展与职业教育黎万红(51)

本体论视野中的教学演化:一种新的教学史观张广君(56)

教学解释方式的认识论思考胡潇(61)

论发展性教学主体参与的机制王升(65)

信息技术教育的双本体观分析李艺张义兵(70)

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谷忠玉郭齐家(74)

试析近代商人的人才观闫广芬(79)

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报告(85)

新课程的师资培训与教师教育改革周小山严先元(91)

教育研究要为教育创新做出更大贡献——学习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的体会朱小蔓(3)

发展性、动态性、多样性——对教育的重新理解方展画(6)

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论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郝文武(13)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化历程初探周谷平徐立清(19)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叶澜(24)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离还是融合——兼论“学生本位课程”及其特征丁邦平顾明远(31)

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及基本原理黄甫全(36)

“体验”理念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体现赖瑞云(42)

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刘复兴(45)

教育研究 论教育规划王晓辉(51)

对我国公办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断想李祖超黄文彬(57)

从第一部门到第三部门——论我国公办高等学校转型的制度选择高新发(61)

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李萍钟明华(66)

初中学生品德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肖文娥邢玉凤等(70)

德国高等教育的制度特点马陆亭李晓红等(77)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认识与实践王少东陆天池(83)

教育研究篇2

2.教育家书院揭牌仪式暨"教育家的社会责任"高级研讨会综述 教育家书院

3.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定位的向度分析 蒋亦华,JIANG Yi-hua

4.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及其批判 孟凡丽,程良宏,MENG Fan-li,CHENG Liang-hong

5.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变迁及展望 王卫华,WANG Wei-hua

6.教师教育生命课程体系建构 罗生全,张莉,LUO Sheng-quan,ZHANG Li

7.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视频案例教学管窥 杨跃,YANG Yue

8.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胡耀宗,童宏保,HU Yao-zong,TONG Hong-bao

9.基于教学学术的大学教师职务评聘制度重构 方学礼,FANG Xue-li

10.学生平台评教模式的SWOT分析与推广 许跃宇,XU Yue-yu

11.公众对北京市中小学教师的满意度调查 李琼,韦小满,杜亮,LI Qiong,WEI Xiao-man,DU Liang

12.高校教师课程意识现状调查 刘旭,王静静,LIU Xu,WANG Jing-jing

13.高校教师培训项目运行问题及发展策略解析——对浙江省48所高校的调查 舒志定,鲍聪,黎保锋,SHU Zhi-ding,BAO Cong,LI Bao-feng

14.南非教师教育制度的重建:进展与成效 张屹,ZHANG Yi

15.美、英、澳三国基础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实施对办学质量的影响分析及启示 李沿知,LI Yan-zhi

16.德国"教师教育中心"实验发展简论 王祥,WANG Xiang

1.研究、服务、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陈小娅,CHEN Xiao-ya

2.从个人主义到自然合作:教师文化的理性建构 姜新生,JIANG Xin-sheng

3.教育实习对高师生教育学知识发展的影响研究 朱晓民,张虎玲,ZHU Xiao-min,ZHANG Hu-ling

4."北京市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与行动研究"项目评估与反思 杜屏,申炜,郝保伟,DU Ping,SHEN Wei,HAO Bao-wei

5.论地方师范大学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应对策略 段兆兵,王伦,DUAN Zhao-bing,WANG Lun

6.艺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探讨 李晶,LI Jing

7.试论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虚假认同及其改善 马新英,程良宏,MA Xin-ying,CHENG Liang-hong

8.论普通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的实践转向与协同教学 潘光文,PAN Guang-wen

9.教师应用技术进行教学变革的过程性研究——以参与课题研究中的三名新加坡生物教师为例 林秀钦,张宝辉,LIN Xiu-qin,ZHANG Bao-hui

10."以县为主"背景下的西部农村教育人事体制和教师激励机制 李小土,刘明兴,安雪慧,LI Xiao-tu,LIU Ming-xing,AN Xue-hui

11.中小学流动教师的职业适应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 郭黎岩,李淼,GUO li-yan,LI Miao

12.山东省普通高中教师来源结构调查与相关政策分析 周卫勇,ZHOU Wei-yong

13.本科毕业小学新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的调查 邓艳红,高宝英,俞劼,崔嵘,DENG Yan-hong,GAO Bao-ying,YU jie,CUI Rong

14.基于中德比较的中国技术教师教育反思 郑建萍,ZHENG Jian-ping

15.美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标准评析 胡艳,邹学红,HU Yan,ZOU Xue-hong

1.论教师发展的"存在"之路 姜勇,JIANG Yong

2."教师是一种良心活"——对教师职业认同方式的分析与反思 蔡辰梅,刘刚,CAI Chen-mei,LIU Gang

3.正式与非正式的教师领导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陈峥,卢乃桂,CHEN Zheng,LU Nai-gui

4.合法的边缘性参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新视点 程勇,,CHENG Yong,WANG Dan

5.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的重构 倪小敏,NI Xiao-min

6.师本培训:范式转型与重心下移 潘涌,PAN Yong

7.超编:制约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及其突破——基于对安徽省太湖县农村小学教师相关数据的分析 辛治洋,XIN Zhi-yang

8.教学概念的重建及其课堂的基本任务 薛晓阳,XUE Xiao-yang

9.生成性思维视域中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研究 陈丽华,CHEN Li-hua

10.儒学教师观 魏建培,WEI Jian-pei

11.对话与理解:魏晋玄学清谈之教学意蕴解析 张传燧,李学,ZHANG Chuan-sui,LI Xue

12.新课程背景下北京市中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结构的调查研究 张莉娜,ZHANG Li-na

13.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时段的调查研究 鲁林岳,张寿松,LU Lin-yue,ZHANG Shou-song

14.当前美国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改革 周钧,ZHOU Jun

15.国外教师评价观研究及启示 王萍,高凌飚,WANG Ping,GAO Ling-biao

1.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重建 朱旭东,ZHU Xu-dong

2.我国高校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王健,WANG Jian

3.论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培养体系中增设特殊教育专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王雁,莫春梅,WANG Yan,MO Chun-mei

4.教师专业境界: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和谐——过程哲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楼世洲,张丽珍,LOU Shi-zhou,ZHANG Li-zhen

5.教师专业申诉权研究 曲中林,QU Zhong-lin

6.沉痛悼念王炳照教授

7.大学教师的公仆型领导角色研究 吴清津,王秀芝,WU Qing-jin,WANG Xiu-zhi

8.后殖民批判教学法视野中的教师角色分析——以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师为个案 张秋玲,闫苹,ZHANG Qiu-ling,YAN Ping

9.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改革路径 褚宏启,CHU Hong-qi

10.参与式教学培训效果:基于四层次评估模式的分析 赵德成,杜屏,杜育红,ZHAO De-cheng,DU Ping,DU Yu-hong

11.教师评价标准的研究 王斌华,WANG Bin-hua

12.教师科研绩效激励机制研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武向荣,WU Xiang-rong

13.教育相关群体教师角色期望状况及其特点和成因分析——以来自湖南长沙的调查为基础 刘要悟,王立忠,LIU Yao-wu,WANG Li-zhong

14.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来源调查与分析 赵冬臣,马云鹏,韩继伟,宋祥,ZHAO Dong-chen,MA Yun-peng,HAN Ji-wei,SONG Xiang

15.中美研究型大学教育学科建设的比较研究 陈超,CHEN Chao

16.日本教师资格证书更新制度改革及其困境 钟晨音,ZHONG Chen-yin

1.论现代教师教育道路演变的逻辑 樊香兰,孟旭,FAN Xiang-lan,MENG Xu

2.关于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思考 黄正平,HUANG Zheng-ping

3.文化政治:批判教育理论视域中的教师教育 周险峰,ZHUO Xian-feng

4."我"将何去何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教师的生存困境 史晖,SHI Hui

5.教师理解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 张光陆,ZHANG Guang-lu

6.教师自我认同:危机与出路 周建平,ZHOU Jian-ping

7.教师教学观念研究的概况与启示 林静,刘恩山,LIN Jing,LIU En-shan

8.幼儿园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教学设计特征的研究 黎安林,曹立人,LI An-lin,CAO Li-ren

9.教师的教学专业成长历程:一项自我研究 周成海,ZHOU Cheng-hai

10.立法促进高素质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台湾地区的经验及其启示 庞丽娟,夏靖,沙莉,PANG Li-juan,XIA Jing,SHA Li

11.教师聘任争议解决的困境分析 蔡金花,CAI Jin-hua

12.浙江省幼儿教师教育百年回顾与启示 吕苹,LU Ping

13.编外讲师:德国大学学术自由传统的"阿基米德点" 柳友荣,龚放,LIU You-rong,GONG Fang

14.湖南省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 田景正,周端云,TIAN Jing-zheng,ZHOU Duan-yun

教育研究篇3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报告。以1997年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总结与评价;现实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前景展望。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出了德国政府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所持的态度与意见,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性的预测,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意志与思想;但同时不排除社会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业界、社会少数派代表的意见。

第二部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状况及数据统计。以1997年为例,主要有:职业培训的量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结构问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等。

两部分的内容特点:

第二部分侧重于研究方面,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课题研究,体现出教育决策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同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论述。其中包含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职业教育师资、职业咨询与指导、促进与支持妇女及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的职业及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及教育政策诸方面的内容,其全面与详实是任何一类研究报告所不能比拟和涵盖的。

四、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内容特点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之所以能在德国教育界与经济界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将职业教育研究与国家的教育及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指出,职业教育规划是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规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符合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这种职业教育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职业培训单位提供的从性质、数量、规模和地域的培训名额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并提供职业培训位置。因此,要求联邦主部门对职业培训名额在地域和行业方面的供求发展进行经常的观察,具体的内容即为年度报告,报告中须说明下一个年度可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名额的情况,若应提供的培训名额不能得到保证,则必须在报告中提出克服困难的建议。

鉴于此,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与预测构成了整个报告的主体,是整个报告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研究内容与时展需要相结合的思路,使职业教育研究一开始就纳入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综合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通过以分析职业培训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实现了职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这也从某种方面体现出了德国民族务实、求真的民族个性。

这种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预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通过系统的对职业教育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企业界、行业组织、工会团体、公开的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从而实现了研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一个最有意义的特征是,这份报告为广大青年及适合培训者所利用,成为其选择培训位置,确定将来的就业机会与可能的重要工具。

2.国家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将教育决策、规划与管理紧密与教育研究相连突出的特征就是联邦职教所的建立,同时赋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教所是一个法人团体,主要任务有:①协助准备国家的培训条例和其他法则、职业教育报告及进行职业教育统计;②促进模式试验;③就职业教育问题向联邦政府提供咨询,进行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④编制获承认的培训职业目录;⑤审核、批准并赞助职业培训函授课程。联邦职教所属于联邦教育科学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决策机构,同时,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了主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监督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内容的专业水平。

3.职业报告除大量的统计数据外,还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课题、典型试验,代表着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其观点与内容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作为国家最高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联邦职教所除完成历年的政府报告外,还承担有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任务,至今进行了约125个专项典型试验课题,它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运作,在每年的报告中将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目前包含在此报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类,即重点研究课题、一般性研究课题、超前研究课题及国际资金资助课题。其中超前研究课题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自1995年起为适应职业教育出现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而设立的,迄今为止进行了三方面内容的专项研究,即职业资格和能力与职业的升迁;新的职业与新的就业领域;通过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典型试验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国职教研究的特色及价值取向。1978年以来,联邦职教所利用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资金资助校外职业教育典型实验,以开发和实验职教实践的新举措。这类试验内容与问题来自于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试验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推广与应用,从而实现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如“学习岛”的研究,新职业与就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兼顾了职业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双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将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概念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

4.研究数据的全面与可靠,保证了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决策服务的价值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记入册的培训合同签订数及由联邦劳动局介绍但未被利用的培训位置数和在联邦劳动局登记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②预测该年度的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和可提供的培训位置数额。历年报告就上一年职业教育形势与培训位置的供给进行总结与评价,尽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供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预测与展望。

为了保障此数据统计的收集与整理,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归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联邦统计局主要管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统计数据,保证此数据的共同利用价值;具体有关职业教育数据内容的调查设计、数据的登记整理及培训合同签订数由联邦职教所管理进行。此数据与各级地方劳动部门登记的需培训人数构成培训位置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数据。各州统计局负责本州职业学校的有关数据的管理;劳动就业人口数和参加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数则来自联邦劳动部。

5.报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学的务实精神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贯穿此报告体现出的是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将下一年的报告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及内容分工,这种分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年度报告的任务承担者,必须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从事此报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约有80余人,相当于全所人员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了此报告的质量与水平;此外,这种分工表现为内容的细化与具体,作为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内容,达到报告内容的准确与实用。

五、中国职业教育报告情况及其发展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一直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本国的具体研究需求相结合作为努力方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们的研究报告,还仅仅停留在作为一份数据汇总与资料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报告,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相比,存在着几个不够明确的问题。第一,报告的属性问题,即此报告属于研究性的课题还是同时具有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功能,这决定着报告的写作方向与具体内容的制定,正因为对此问题界定不够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报告内容与结构问题的反复争论。第二,报告的特色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从内容上讲,我们的报告在目前不可能对劳动力培训市场进行调查与预测的前提下,其主要内容仅仅停留在对历年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数据统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对构成中国职教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形式诸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报告成了年复一年的统计资料,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报告的结构问题,即在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就数据分析与宏观决策研究的结合,整体描述与地方特色的兼顾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在报告中如何体现此类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与推广问题,作为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加以考虑。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我们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在总结我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研究情况,为完成我们的报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如果历年的职教报告是我们今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且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与咨询工具,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还没有对教育科研做出具体化的规定时,我们的报告迫切需要进行管理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完成研究所应有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人员经费、时间进度等方面,应做出一系列的规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完成报告的任务。

2.对现行报告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就其形式、结构、篇幅等具体事项做出原则规定,使报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就报告所涉及的数据统计、文献资料,应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及我国的地域差距大的特点,作为一份政策性的参考资料,发挥地方研究部门的积极性,扩大地方的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报告成为各地经验利用与推广的工具,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3.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报告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特别是报告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除需要对现实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外,就问题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并能够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为此提高从事研究报告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育研究篇4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部分的教育学家、研究者及教育从业者更多地关注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目前,教师如何获得并丰富知识在教育界也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讨论话题。然而,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研究证据,并联合教师招聘、教育、职业发展等校内实践而获得。本书以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如何丰富知识为核心,介绍了两种教育学研究方法,分别为“芝加哥研究”,与“新加坡研究”。这两种研究针对不同的社会、文化、教育背景提出了两个相同的问题,第一,教师获取的教学知识是否来自不同的来源?第二,如果答案肯定,这些不同的资源如何促进其教学知识的发展?

在编写内容上,本书共分两个部分11章。第1部分的“芝加哥研究”包含9章:1.概述,介绍了此项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2.文献综述,首次概述了认知论背景下“知识”的概念,并提供了三方面的文献综述,包括教师需要什么知识?教师拥有哪些知识? 教师如何丰富自身知识?3.学习的框架,建立了一个框架,用于检验教师的教学知识以及教师传授知识的不同来源;4.研究的设计与过程,此章节包括研究中收集的三所学校77位教师的调查问卷、课堂旁听记录与面试问题等;第5-7章展示了芝加哥研究的结果,包括教育学中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等;8.芝加哥研究结果中的一些其他问题;9.总结及建议,本章总结了芝加哥研究的结果,并且讨论了本次研究结果对于教师、学校管理者、教育学家蕴含的意义。对如何丰富教师的教学知识提出了建议。本书第2部分“新加坡研究”包含第10-11章:10.新加坡研究,着重强调了在不同社会、文化、教育背景下的研究方法;11.比较与总结,比较了芝加哥与新加坡研究的相似处与不同点。

本书不仅详细形象地阐述了两种教学研究的背景与方法,更突出展示了研究的结果并详细讨论了针对教育界不同领域人群的意义。本书的写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涵盖大量的实例方便读者理解此研究的精髓。本书作为全面介绍教学研究的专业教材,既满足各高等学校教育类学科本科教学的需求,同时也满足教育界不同层次和其他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学需要。

马雪征,硕士,助理研究员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卫生检疫研究所)

教育研究篇5

继续教育研究(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 issn:1009-4156 cn:23-1470/g4 邮发代号: 周期:月刊 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主管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主办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研究期刊简介     本刊是中国继续教育类、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始终以学术交流为目的,指导学习和实践,促进继续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以从事继续教育研究和工作的人员为对象,及时报导国内外继续教育动态,关注继续教育热点问题,交流继续教育理论与学术研究成果,探讨继续教育发展模式。 

    《继续教育研究》期刊(原名《函授教育》,2000年更名为《继续教育研究》)是中国继续教育类、社会科学类、中文类核心期刊,1984年7月创刊,历经近二十多个春秋,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继续教育对实现终生教育意义非凡,对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作用。 

《继续教育研究》乘势而起,始终以学术交流为目的,指导学习和实践,促进继续教育事业发展为宗旨,以从事继续教育研究和工作的人员为对象,及时报导国内外继续教育动态,关注继续教育热点问题,交流继续教育理论与学术研究成果,探讨继续教育发展模式。我刊逐渐走向成熟,在同类刊物中已有较大影响,社会效益颇丰,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高校、科研所拥有广泛读者。并在2002年获得“全国社科期刊优秀栏目设计奖”。本刊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拥有较高转载率,转载率在全国同类期刊中位居前列,在办刊中逐渐走出一条学术性、科学性、指导性并重的发展之路。为扩大交流,方便查询与检索,我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为关注继续教育的有识之士提供更多、更有效率的服务。2004-2006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8年入编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栏目设置

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自由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大学生教育、高职教育、高校管理、英语教育、教师教育、教育者论坛,培训等。

教育研究篇6

3.高职院校内部会计控制探析 张福春,Zhang Fuchun

4.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竞赛评判机制研究 史文生,Shi Wensheng

5.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艾炎军,邹叶茂,蔡国辉

6.校企深度融合下的高职工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术 易飚,胡清

7.数据库实践课程考核标准及评价体系建设 程丽丽

8.地方煤炭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 赵金录,郭晓娥

9.高职软件服务外包"课程包"的开发与研究 杨正校,Yang Zhengxiao

10.区域性综合类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改革探微 杨季夫,Yang Jifu

11.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研究 夏红,Xia Hong

12.高职医药营销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吴海侠,Wu Haixia

13.基于生物医药产业要求的高职课程体系之构建 史雅静,韩雪松,王宇,李雪梅

14.高职化学教学培养策略型学习者之实践探索 别同玉,许加生

15.高职仿真技能在化工企业生产中的实践 宿高明,张桃先,洪亮

16.高职高专《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李华玮,李巧枝

17.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研究 周天沛,Zhou Tianpei

18.论高职院校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 李叶红,Li Yehong

19.中西部地区性高校计算机专业"订单式"教育模式研究 郭晨,彭硕,王博

20.中职幼师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研究 聂丽兰,Nie Lilan

21.中职数学职业模块教学中实施协作教学的探讨 刘立峰,Liu Lifeng

22.关于职校学生责任心教育的几点思考 卢焱红,Lu Yanhong

23.PDCA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李常茂,龚昕

24.关于提升职业学校校长科学决策能力的思考 王健娟

25.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评价要素探究 朱双华,陈慧芝

26.浅谈高职项目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苏萍,龚松杰

27.教师创造性教学研究 艾文珍

28."好老师"与"好老板":"双师型"教师的新角色论 郭星明

29.关于教师实践机制建立的意义与可行性及建议 李应祥

30.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专业特长分析 黄均平,杨川

31.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刘志刚,Liu Zhigang

32.谈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赵文静,沈亚强

33.高职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楼永俊,Lou Yongjun

34.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解析 胡丽,王爱华

35.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软能力"之我见 范迪新

36.高职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分析 麻益军

37.基于任务驱动的高职链路项目课程教学实践 高小红,孟亮

38.计算机网络专业项目教学法案例设计研究与实践 罗伟强,Luo Weiqiang

39.论面向专业为主线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 刘莹

40.高职护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初探 刘兰芳,赵国琴

41.《热学》课双语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葛大勇,倪晓昌,赵庆勋

42."动态能力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裴勇,李畅

43.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制糖专业课教学 褚彪龙

44.《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张雯娟

45.分组互动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李仕敏

46.《房屋建筑学》教学方法小议 房艳峰

47.如何在《经济法》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徐秀珍

48.简论高职《园林观赏植物》课教学改革 张新平

49.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心理契约漫议 万颖

50.职校生数学学习障碍成因分析与对策 邱亚明,崔永红

51.中职语文口语有效教学之策略研究 李枝荣

52.中职校汽车维修专业语文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思考 陈榕

53.程序教学法在篮球选项教学中的运用 任敏华,Ren Minhua

54.职高数学课激趣方法初探 鲁军兵

55.如何讲好散文《黄鹂》 孙春娟

56.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 梁晓蒸

57."小班化"模式在数控车床实训中的应用 许晓峰,Xu Xiaofeng

58.中职数控铣床实训课程改革之探讨 郭广新

59.基于创业教育的高职食品烘焙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王和才,李海林,蔡建,刘石麟,张成林

60.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分类化"建设初探 钟振宇,秦虹,张喜娥

61.论生产实习应突出指导教师的示范作用 刘智敏

62.高职《马铃薯栽培》实训中的行为引导型教学法 彭永贤

63.浅谈职业学校如何提高顶岗实习质量 康东波

64.高职计算机专业生产性实训模式分析 罗幼平

65.谈数学教学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刘永强,Liu Yongqiang

66.高职院校开辟"第二课堂"新论 谢彪

67.关于公共标志英文翻译的调查与英语教学研究 谭少玉,Tan Shaoyu

68."订单式"汽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张伯俊,金永兴

69.C语言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中的地位论证及问题改进 张亮,Zhang Liang

70.略谈职高语文教学中环保意识渗透 李群娣

71.论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之必要性 秦丽莉

7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张净,杨亚群

73.高职商务英语热点问题探讨 冯克江

74.企业文化对"订单班"之班级文化构建的影响 郭李飞

75.试析职业教育发展与职业分类 程俊辉

76.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业评价改革初探 唐玲妮

77.基于开放式园区的高职生产性实训研究 马强,付艳茹

78.关于中职生手机管理的三维途径 刘钦涛

79.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王英

80.《电工基础》课教学的"做中教与做中学" 孙成林

81.应用电子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周霞中,Zhou Xiazhong

82.关于行动引导教学法中引导方式之探析 郝翠兰,Hao Cuilan

83.基于"七步法"的物流市场调查课程教学设计 胡丽霞,李宇红

84.PowerPoint软件实战教学经验谈 何凤梅

85.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启迪与思考及其实践 张小帆

86.关于学生对《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学习主动性之培养 翟津

87.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改革思路与经验 方玉龙,杨清志

88.关于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技术课程案例教学之实践 贝惠玲

89.CF卡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 孙健华

90.多媒体课件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郭亚宏

91.对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认识与思考 孟利前,肖海峻

2.四川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证分析 徐晓燕,何应森

3.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王雯,Wang Wen

4.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初探 吴琼

5.以"五新"举措破解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难题 万中范

6.高职应渗透行业文化教育 李传刚

7.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其超越 牛桂振,Niu Guizhen

8.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高小红,孟亮

9.浅谈高职会计专业教材的质量问题 方忠良,Fang Zhongliang

10.关于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之构建 王治生,刘晓利

11.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研究 张莉红

12.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对策略 王涛济,Wang Taoji

13.从数控技能竞赛看高职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罗胜阳,Luo Shengyang

14.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高职国贸专业的适应性探讨 许刚慧,Xu Ganghui

15."院校方案+专业方案":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郭群,Guo Qun

16.焦虑情绪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影响探析 杨建荷,Yang Jianhe

17.创新高职教学模式建设数学教学平台 左秀山,Zuo Xiushan

18.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项目化课程建设实践 张慧波,董艳杰,陈亚东

19.实施"三个延伸"促进职校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梁默

20.中职学校商务外语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金华商业学校为例 朱政

21.构建"生命课堂"提高中职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 张岩

22.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李玉华

23.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顶岗实习质量管理体系之构建 沈忠红,Shen Zhonghong

24.高职院级教育类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研究 罗汝珍

25.谈技工院校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管理 杨志影

26.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评估改革研究 王铁铭

27.中职"双师型"教师典型培养路径分析 袁子剑,Yuan Zijian

28.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陈齐苗,张海涛

29.高职辅导员工作的三个"三重奏" 查正权

30.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施雨,Shi Yu

31.谈高职毕业生择业前的心理准备 刘志刚,Liu Zhigang

32."蚁族"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邓迪,Deng Di

33.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态度与就业取向关联度调查研究——以绍兴县职教中心2009届毕业生为例 章亮,傅俐俐

34.国际化机遇下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赵文静,沈亚强

35.以默会理论指导《电工仪表与测量》课程的教学法选择 余青

36.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构建 郭婺,周洪江

37.高职《实用经济学》课程教改实施的调查研究 郭立伟

38.中职导游专业《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以长江中下游旅游区为例 秦书莉

39.参与式教学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侯小伟

40.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改革实践 汤俊

41.基于任务引领的物流课程教学实效性探索 余瑞龙

42.关于《焊工工艺学》教材的几处补充建议 黄功富

43.六步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在《二维动画设计》课程中的综合应用 文军

44.职业学校PLC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研究 李伟娜

45.基于生产过程导向的"扦插育苗"教学设计 张继东

46.试析《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的整合教学 王茜

47.论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医用传感器》课程中的应用 董海新

48.《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探讨 乔丽平

49.五年制高职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刘晓艳

50.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的运用 许小红

51.高职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现状调查 杨成青,Yang Chengqing

52.简论英语课堂教育教学之功能 乔国红

53.谈职高数学概念教学难点的突破 鲁军兵

54.从项目教学法谈高职基础英语教学的突破 唐曌曦

55.高职高专学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赵国喜,成继红

56.基于任务的大学生英语元认知策略的培养 徐华

57.机电类高职英语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韩西娜

58.高级化学检验工实操课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新模式 李政,Li Zheng

59.高职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协作式实训模式探索 严志嘉,Yan Zhijia

60.探索适合企业要求的中职数控铣床实训模式 熊福意

61.PLC校本实训教材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姜绍辉

62."PLC+变频器+电气控制"在总装课程中的开发应用 杨筝,朱海英

63.高职《药物制剂技术》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孔庆新

64.《植物化学保护》实验创新教学体系探讨 孔凡彬,李卫海

65.浅谈高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特色实训教学 李晓冬

66.测量实训室: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探索 包民先

67.高职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毛华东,Mao Huadong

68.市场经济与德育人文关怀 林少峰,Lin Shaofeng

69.浅析公安院校学生潜在职业能力训练之路径 吴娴兰

70.如何做高职学生的"心灵捕手" 李琳琳,Li Linlin

71.借鉴印度成功经验培养软件开发人才 肖敏

72.道德内化机制对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成波

73.制约高职保安专业学生就业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唐晓嵩,Tang Xiaosong

74.行业协会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分析 许彤,王金红

75.信息势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王雪飞

76.大学生网络成瘾分析及高校德育策略 田明秀

77.关于社会考试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邓向林

78.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实践 朱玉玲

79.网上考试方式在数控技能鉴定中的应用 何平

80.在医学生职业指导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 汪小云,钟初森

81.重塑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RICH课程范式探析 赵小波,倪锦君

82.实施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保障顶岗实习教学质量 王虎,王春梅,赵敏娟

83.加强重点(品牌)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于昊,李灿峰

84.对高职旅游教育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 王丽萍

85.讨论式教学法初探 张明涛,韩斐

86.巧用AutoCAD软件作为制图教学的辅助工具 宋晓英

87.浅析机械制图教学中三维实体造型技术的应用 刘莹

88.澳大利亚终身教育体系述评:内涵与特色 徐中意,Xu Zhongyi

89.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变革与反思 柯茜茜,Ke Qianqian

2.江苏省技能人才需求预测 汤伟伟,况敏

3.论儒家文化熏陶与大学德育内涵 盛杨,韦庆昱

4.实施免费中职教育的政策导向及未来发展走向 陈远远,周谊

5.加强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预防机制建设的研究 陈瑶,Chen Yao

6.职业能力导向的《建筑设计CAD》双证模式改革研究 黎颖

7.基于开放式园区的高职生产性实训研究 马强,付艳茹

8.试论高校辅导员职业标准体系的构成 梁慧超,刘亚,戚焕,高松岩,梁金平

9.关于知识观视野下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评价 刘学,罗晓东

10.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分析与建议 解丽娟

11.我国社区教育发展探析 张光辉,Zhang Guanghui

12.高职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陈其明,Chen Qiming

13.工作导向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设计探讨 李清秀,胡长效,宋凯,王质明

14.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初探 蒋焱,Jiang Yan

15.基于"任务引领"的高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 张静之,刘建华,张佩芳

16.谈高职食品专业标准化人才的培养 包永华,冯文婕

17.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刘永亮,Liu Yongliang

18.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跳槽"现象的调研与思考 毛可洪,Mao Kehong

19.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 程钢,Cheng Gang

20.高职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 石娜,石梅香

21.运用"五问法"写好高职专业课说课稿 陈琼

22.中职汽修专业"菜单式"教学改革初探 刘子荣,Liu Zirong

23.中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德育工作探索 吴晓纯

24.中职同学友情教育探析 曾俊香

25.金融危机对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影响之分析 胡文龙,Hu Wenlong

26.特长生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双课时方法研究 潘红艳,Pan Hongyan

27.完善教学管理体制促进创业教育实施 徐冬冬

28.动态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教育实习评价模式探索 陈昌奇

29.作品评价在中职多媒体制作课程中的实践与研究 姜萍,Jiang Ping

教育研究篇7

英文名称:Journal of Hebei Medical College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主管单位:河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河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保定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490X

国内刊号:13-1393/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教育研究篇8

英文名称:Open Education Research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电视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2179

国内刊号:31-1724/G4

邮发代号:4-57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教育研究篇9

高校职业道德与社会风气

论高校内部的道德治理

自由:教育的伦理之维

中美师德规范比较及启示

芝加哥学院的计划与目标

论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要求

高校教师师德自律与教师团队

师德的实质与教师的人格建构

教育伦理规范生成的辩证视野

教师德性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

教育伦理学:新问题与新领域

学科制度视野下的教育伦理学

教育伦理、教育政策与师德治理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治标与治本

关于师道与师德内涵本质的思考

走出教育自由悖论的阴影

对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思考

师德失范与道德敬畏感缺失

中华传统家风与价值观的培育

学科德育应坚守自己的个性

师德评价科学路径的应有视域

合道德性教育伦理规范的生成路径

论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

梁启超后期教育伦理思想初探

教育善与教育伦理建设的两个向度

尊重教师:教育伦理的一项重要原则

当今国民性塑造中的教育伦理使命

责任伦理:教师伦理范型的基石

教师道德:正当性、价值及其特征

当代学校教育的国家意识:悬置与新意

民国知识分子乡村教育实践的价值追求

教育智慧伦理:教师职业道德的新境界

论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中的自主责任意识

教育伦理学发展对师德建设的影响力研究

教育伦理学背景下的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追寻专业伦理——中美师德规范比较

圣人与工匠——教师伦理人格的类型及其他

教师个体人格与职业人格的冲突与调适

当代学校德育的使命:培养道德生活的当事人

教师个体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应然与必然

从三个侧面体味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伦理意蕴

道德思维与伦理思维:论教师职业规范的构建

教育伦理学的学科定位、理论形态及研究方法

高校教师创新主体动力的教师前瞻职业角色激励

建立和完善教育伦理与教师道德之间的中介架构

教育基本善事物及其意义——基于教育正义的思考

教育者的“善”与“正当”——伦理视角下的师生关系

教育研究篇10

英文名称:Maritime Education Research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主办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大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8724

国内刊号:21-1305/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