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11-16 17:51:14

环境设计的认识

环境设计的认识篇1

    一、网络经济对会计基本假设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即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内容。这四项会计假设适应传统社会经济环境,并为会计实践所检验,证明了其合理性。但是,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应用日趋广泛,电子商务逐渐走入现实生活,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企业组织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网上企业、网际企业、虚拟企业等新的企业系统。同时也带来了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的经济形态,对传统的会计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会计假设更是首当其冲。

    1、会计主体呈现多变和模糊的特点。

    会计主体又称为会计实体,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组织实体,这个实体是有形的、相对明确和稳定的,在空间上限定了会计活动的范围,强调的是会计信息提供对象的特定性和单一性。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紧密、便捷,交易决策可以在瞬间完成;企业的分、合也变得更加容易,尤其是网络公司联合协作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得传统会计主体假设中强调的单个的、独立的、稳定的企业实体,不能适用计算机网络上的独立法人企业组成的临时联盟体的新情况,而且也不能再为网络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和立场提供基本支持。因为网络公司是独立企业按照不同交易事项自由组合成临时经营主体,在完成交易活动后,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解散公司或者和其它企业另行组成一个新的网络公司,从而使得会计主体在认定上产生困难。另外网络筒机的随时性、不确定性,使企业的重组、合并、兼并、分立可以在短期内实现频繁变动,从而使得会计主体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状态之中,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传统会计主体在这种条件下已失去意义。因此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中对会计主体作出新的界定或对会计主体假设本身进行修正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2、经营的临时和短暂性使得原来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完全适用。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假定一个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会持续经营下去,不会清算或破产,直到实现企业主体的计划和完成受托责任为止,它限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事实上,这一假设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一个企业不论其规模大小,它总是一个有限生命的组织,一旦能够证明会计主体已无法履行其所承担的各项义务时,该假设就失去了支持它的事实基础。在网络时代,会计主体十分灵活,存在的时间长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网上兼并、收购、破产等活动使得人们很难辨清一个会计主体是否在持续经营,持续经营的静态观受到了动态因素的挑战。如网络时代,竞争愈演愈烈,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另外,持续经营假设在传统会计中,是在一段时间内为考虑财产估价和费用分配等问题而设立的,而网络会计可实时反映分析财产估价和费用分配问题,况且对于虚拟企业来讲,由于其经营活动的短暂性,使得资产的历史成本计价,费用收入的按期配比不切实际。所以原来意义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已经不再完全适用。

    3、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实时呈报模式已具备可行性。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可以将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分割为若干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的较短时段,并将其作为编制财务报告、提供经营成果的时间范围。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主要是通过定期报告形式来核算和报告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下一周期的生产经营。但是人为地划分会计期间将不可避免引起会计信息的部分失真,而且定期提供的会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具有严重滞后性,从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求,这是会计分期假设本身固有的缺点。网络时代,高科技的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使得网络公司的事项或交易可以在瞬间完成,资金可在瞬间划拨。激烈的竞争机制要求决策者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提供及时的、最新的会计信息,会计报告期必须缩短。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可使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随时获得动态的财务报告,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后才可获得,这就有效避免了会计信息失真和滞后的问题。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朝着多层次、多元化方面发展,会计分期应以它们的需要为基础,决不能以划一的日历年度为标准。

    4、货币化信息存在多方面的局限性。

    贷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人员所记录、分类、汇总财务报告时,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经济信息。货币计量假设本身就存在严重的缺陷。网络环境下,单纯用货币计量提供的会计信息,越来越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诸如在资产负债表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无形资产信息、背景信息、未来信息、企业竞争力等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使用者决策有重大参考价值,如果单纯用货币来计量,那么,它们都将不得不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近年来,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前瞻性,期望会计报告能够提供更多的面向未来的非货币信息,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从而避免因不慎而招致的决策失误。单纯的货币化信息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二、对会计假设的重新认识和理解

    1、会计主体由绝对实体信息使用现向相对主体信息使用现转变。会计主体假设应由过去的强调单个绝对实体信息使用观,转向网络时代的相对主体信息使用现,使其成为一个开放性的主体假设。只要是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相互协作的联合体,都可将其视为会计主体。这一定义是将经济利益的高度统一性作为衡量和判断会计主体的标准。它包含两层含义:1.不与外界发生联盟关系而独立运作的企业,即不存在控制与被控制,或按照一定的协议而相互协作的企业,由于其内部存在明显的经济利益,可直接看作会计主体;2.对于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处益而相宜协作的企业联盟体,也应将其看作一个会计主体。

    2、引入即时经营假设和暂时性子假设。

    由于持续经营假设面临网络经济的影响和挑战,如果仍旧沿用这种假设,最终得到的财务报告不可避免地含有人为估计和判断的成分,由此得到的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以及财务变动情况的会计信息,只是外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综合反映与分析,具有一定的暂时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需要将持续经营假设改为即时经营假设,也就是说,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在其存续期为前提,否则应进行清算会计。同时引入暂时性子假设。由于在存续期中,企业的经营活动存在许多未知和不确定,当前得到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只是一种暂时性结果。一方面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认识到,当前得到的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暂时性,就会注意到会计信息所反映和客观事实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特点,并适当做出分析和调整。另一方面,如果企业仍旧持续经营,可以认为当时的暂时性信息仅供前期的短期决策参考,在后一期得到的结果,可以借助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并结合当时的市场情况与前期对比,进行在线平衡核算。如资产进行重置成本、重新摊销等。在这种假设和于假设下,企业无论何时得到的财务状况,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都是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对决策有很大帮助。

    3、建立自动分期假设。

    尽管会计分期受到网络和实时报告的影响,但是由于会计目标的更加具体和不同需求者的特殊需要及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需要在即时经营假设的支持下,改会计分期假设为自动分期假设,这样一方面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不同时间(包括年、季、月、日,甚至小时)的信息需求,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核算出最新、最准确的贴目。

环境设计的认识篇2

关键词:虚拟学习环境;情感学习环境;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2017703

作者简介:牛莎莎(1986-),女,河南洛阳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姚涛(1985-),男,河南信阳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游戏。

0引言

虚拟学习环境,从广义上讲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分为物理学习环境、知识学习环境和情感学习环境。目前,在有关虚拟学习环境设计的诸多研究中,由于情感学习环境渗透于物理学习环境和知识学习环境之中的特性,使其成为虚拟学习环境设计中最难设计到位甚至是被忽略的部分。然而,情感学习环境又是虚拟学习环境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本研究将从情感学习环境所包含的因素出发,讨论虚拟学习环境中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

1相关概念界定

1.1虚拟学习环境

虚拟学习环境的相关研究有很多,这个概念的界定也各不相同。本研究认同的是“虚拟学习环境又称为网络学习环境,是指基于网络并由信息技术构建的,对学习者的学习起支持作用的学习空间及各种影响因素的统合” 。

在虚拟学习环境中,物理学习环境就是虚拟学习环境所提供的虚拟空间本身;知识学习环境主要就是合理设计的学习资源的总称。

1.2情感学习环境

依据哲学中客观物质存在的观点,把虚拟学习环境中涉及的所有要素归类为物质方面的要素和非物质方面的要素。虚拟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习者、教师、学习资源、虚拟学习空间等因素,其中虚拟学习空间和学习资源可以归类为物质方面的要素,而学习者和教师则归类于非物质方面的因素。

虚拟学习环境中的情感学习环境,就是在上述非物质因素中的个体本身、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与物质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首先,学习者本身的因素,只讨论学习者心理因素。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学习者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认知风格、元认知能力、学习者所具有的个性等。在本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它可以通过有效的设计和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其次,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即人际交互,主要包括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最后,个体与物质因素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教师在与物质因素发生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者。

综合起来,情感学习环境所包含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学习者的心理因素,这里主要阐述学习动机因素;人际交互,涵盖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2情感学习环境设计的依据

2.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野来看,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很重视情景对于学习者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重要作用。因此,学习环境的设计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教学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后续的研究也提出了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应用于学习环境设计的几个原则:①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的原则;②提供丰富的认知工具的原则;③任务情景的真实性原则;④学习者控制和程序控制/教师控制相结合的原则;⑤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2.2分布式认知理论

分布式认知认为认知活动渗透于个体、组织和人工制品中。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框架之一就是分布式认知对人类的认知活动和人工制品的认识。它强调认知是在人和环境的系统中产生的,人是在具体社会环境中与环境、与他人的交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这是一种考虑到认知活动全貌的新观点。

分布式认知指导下的学习环境设计应该注意的要点有:①要把学习环境的设计作为一个系统的过程来进行,强调设计的过程;②要重视分布式认知的作用,使用各种手段来促进分布式认知;③高度重视社会物质境脉;④运用技术支持分布式的交互和协作;⑤强调运用技术支持思维的可视化和知识的表征,拓展个体的思维。

2.3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是由社会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它的基础理论源于心理动力理论。它从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研究群体条件下个体行为的特点和规律, 并重点研究影响群体发展动向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它的核心概念是“群体动力”,即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集体内部的一种“能量”。以学习者为中心是学习环境设计尤其是虚拟学习环境设计的普遍共识,所有的学习者构成一个具备“能量”的群体,通过群体成员的相互交流,让群体的能量发挥作用,从而让具有不同知识基础和结构、不同思维方法、不同认知水平和风格的成员可以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从特征角度看,主要是增进了“情感”。在群体中学习,充分地发挥出群体中的“能量”,产生群体协作,这不仅会促使学习者产生较高层次的学习动机,还有助于学习者对群体产生参与感、认同感与归属感。

3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

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围绕学习者的心理因素、人际交互、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3个因素进行。这3个因素都会受到物质因素的影响,并且情感学习环境不是自成一体的,贯穿于物理学习环境和知识学习环境中。因此,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需要在物理学习环境和知识学习环境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这里首先设计出虚拟学习环境中物理学习环境的基础架构,通过对其进行分别再设计,来实现对3个要素的具体设计。这个架构主要基于C/S三层体系结构,具体分为浏览器表示层、服务器功能层和数据库层。如图1所示。

图1虚拟学习环境中物理学习环境基础架构

3.1学习者心理因素的设计

在此,主要设计可以控制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即个体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

个体因素包含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情绪状态、信念和目标等方面。环境因素则主要涉及教师人员变量、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变量、同伴变量,这些因素都对学习的动机水平产生不同的影响。个体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是相互影响的,根据群体动力学理论,良好的同伴环境中的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会处在一个更加健康的水平上、学习情绪会处于更加高昂的水平上、学习的信念会更加坚定、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动机也就更高。学习动机高,反过来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激发学习动机,一切处于良性循环中。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从物理学习环境和知识学习环境两个方面对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进行设计。

3.1.1物理学习环境的设计

在服务器功能层添加一个学习前准备服务器,可以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它具有以下功能:(1)教师可以在其中信息,所有的学习者都可以接收到;(2)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以及教师之间可以正常的沟通;(3)学习者可以在其中信息,其他学习者和教师也都可以接收。添加学习前准备服务器的目的是:①教师可以在其中有关即将进行的学习内容的信息,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和了解自身知识的缺陷,产生学习的需要;②教师可以引导学习者进行有关学习的目的、自身知识系统缺陷、学习的目标等方面的沟通,使学习者对自身以及同伴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

3.1.2知识学习环境的设计

(1)提供激发学习者学习需要的知识。设计知识学习环境时,不仅需要提供为完成学习目标所需要的课程知识,还需要提供能激发学习者学习需要的知识,进而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这部分知识的呈现是分散的,应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并且分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这样可以避免因简单知识的堆叠而造成学习者注意力的分散和学习者对这方面知识的反感。另外,呈现的时机也是有限制的,不可随性而为,要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并遵循一定的原则。

(2)呈现知识结构导图和学习目标导图。知识结构导图是在学习准备过程中,在系统的学习资源服务器端生成的结构导图,提供给学习者,让学习者了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重点是给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和意义重构提供一定的帮助。学习目标导图,能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给学习者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指示,不仅可以避免学习者出现迷航现象,而且也可以使学习者检验自己是否完成学习目标。

3.2人际交互的设计

人际交互,包括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并且人际交互主要通过物理学习环境来实现。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而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则是反馈和评价。所以人际交互的设计就外化为一个交流和共享空间,一个反馈和评价畅通的通道,即对物理学习环境的设计。

这里依然采用上图中的物理结构模型,并加入促进人际交互的内容。在虚拟学习环境中,人际交互主要涉及客户端表示层和服务器功能层。其中,学习者和教师虽然同在客户端表示层,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分布式存在,沟通只能在虚拟学习环境所提供的共享空间中进行。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不受限制地交流和沟通会破坏虚拟学习环境的优势――沉浸性,并且造成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的下降。通过在客户端表示层和服务器功能层之间建立一个虚拟的沟通准备层,可以实现有效沟通。对该层的描述如下:首先是一个共享的虚拟空间,学习者和教师可以通过相应的软件或者通过下载客户端进入该空间,支持该空间的有两个服务器,一个是虚拟学习环境服务器,主要作用是生成虚拟的场景;另外一个是学习资源服务器,主要作用是存储学习者共享的知识材料,为交流提供空间等。建立这个层的主要目的是给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一个可以自由交流和沟通的、气氛比较轻松的环境。该层支持学习者和教师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学习者可以在其中共享自己的知识和想法,也可以向教师传递有关的意见和对课程的评价。

3.3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产生于教师和学习者在与知识学习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以主要将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设计外化为对知识学习环境的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要主动地构建内部知识表征才可以获得知识,教师的作用是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的表征,并把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有效地组织,所以教师不但要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使学习者在内化知识表征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和切入点;而且也要提供更加丰富的认知工具,使得学习者可以提高自己获得知识的效率。教师在引导和帮助学习者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对学习者学习知识的引导和帮助,还要重视对学习者在思维方面的训练,这对学习者的后续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应该运用技术的手段去支持分布式的交流和协作,所以在呈现知识的时候,应该要把知识组织成利于学习者进行分组协作学习的模式;应该运用技术支持思维的可视化和知识的表征,拓展个体的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呈现知识的时候要适当地把知识进行系统化,并提供知识的导航地图,让学习者可以很轻松地了解那些分布式存在的知识和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综上,设计知识学习环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提供知识的多种外部表征,有利于学习者构建知识的表征;②提供丰富的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认知活动;③注重对学习者思维的训练和拓展,让学习者学会学习,而不只是学习知识;④把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并构建知识地图用来支持适当的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⑤应使其支持协作学习的进行。

4结束语

对于情感学习环境设计的探究目前还比较少,研究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本研究对于虚拟学习环境中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是围绕其包含的3个主要因素进行的,提出了一些方法,以使情感学习环境的设计趋于优化和完善,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文献:

[1]张立新,李世改.生态化虚拟学习环境及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8(6).

[2]王文旭.数字化学习中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模型的构建[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3).

[3]杨开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J].中国电化教育,2000(4).

[4]崔炳荣.分布式虚拟环境应用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5.

[5]廖宏建,庄琪.群体动力学在网上协作学习中的应用初探[J].现代远程教育,2005(4).

[6]刘春志,袁桂平.网络环境下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J].远程教育,2008(10) .

[7]钟志贤,刘春燕.论学习环境设计中的任务、情景和问题概念[J].电化教育研究,2006(3).

Design of the Emoti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the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环境设计的认识篇3

重视软环境建设 促进审计事业发展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投资发展环境建设,在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环境的同时,强势推进软环境建设的各项有效举措,全市投资发展软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软环境建设工作体制机制,通过集中整治,自己的工作和服务定位有了更高的起点,公仆意识更浓,服务质量更高。软环境建设观念不断深入人心。

一、深刻认识实现软环境建设的“二次革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软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软环境,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的步伐;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通过优化软环境,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因此,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是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

2.软环境建设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于一体,其好坏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党的作风建设。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要把抓软环境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着力解决影响党的作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所以,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是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需要。

3.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今后我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各项任务,要确保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就必须创造一流的投资发展环境。软环境就是生产力,发达地区的经验一再表明,软环境越好,企业才会越来越多;企业越来越多,我市经济总量这块蛋糕才能越做越大。因此,切实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以更大的力度营造优良投资发展软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在连云港市投资发展,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通过动员学习、自查自纠、深入整改,使自己亲身感受到了“人人都是软环境”“软环境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质所在,思想上真切地感受到了软环境就在身边,在每个连云港人的一举一动当中,思想认识的转变,带来了软环境建设的自觉行动,形成了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发展的强烈共识和责任意识,软环境已经在自己心中稳步扎根。

二、查找不足、挖根源,确立改进措施

按照“十查”和“七到位” 严查自己的思想作风、服务效率、服务态度、执法水平、廉洁自律等方面,使自己的基层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得到了加深。

1.认真查找其不足方面:一是对软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到位,认为审计不是窗口单位,与外商与内商都没有直接的联系,软环境到底离审计工作有多远,有对自身关系不大想法。二是开拓创新意识不够强,只忙于眼前的任务。三是审计工作中过多地关注处理、处罚而轻视服务。审计帮促,主动为被审计单位服务方面有待加强。四是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 ,存在与己关系不大的想法。认为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抓的比较紧。反正自己也没有违反什么规定,不会犯什么大错,其他人的事,与己关系不大。

2.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是对全市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软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审计人员自身政治素养较高,审计机关又不具体办理行政审批业务,软环境建设“二次革命”对已关系不大。未从思想上认识到此项活动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二是对廉洁自律认识上还有差距。对党风廉政建设认识不高,暴露了自己缺乏立党为公的思想。是自己政治原则、政治立场不够坚定的表现。三是受大环境影响,自己总认为审计主要是监督,服务只能次之。殊不知这样已经损害了审计部门的形象,是对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认识不够的表现。

3.改进的主要措施:一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按照市委《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建设的意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王建华书记的讲话精神。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软环境就是生产力”和“人人都是软环境”的理念,深刻理解搞好软环境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具体体现。二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从实践中学,从书上学,学习业务知识和审计理论,业精于勤,才使人信服。 三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抓住这次活动的契机,进一步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切能够做的事情做起,从自己的本质工作做起,切实通过活动使自己思想能有大的提高,作风能有大的转变。四要把扑下身子搞服务作为重点,从群众利益出发,从被审计单位出发,从基层需要出发搞整改。坚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时时刻刻记住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注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环境设计的认识篇4

随着新课程不断推行,地理教学设计越来越重视与新课程接轨,通过查阅三大杂志地理教学类文章可总结以下趋势:第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的“两用地理”理念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地理课程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等理念。这些理念在地理教学设计研究中不断得到探究和体现,许多教师着眼于探索不同的方法实现新课程理念。第二,地理教学设计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在观察三大杂志地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后发现,在按例说理类文章里,许多教师探索着基于各种不同理论的教学设计方式。第三,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三大杂志57篇按例说理类文章中有17篇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如数字星球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虚拟三维地球仪软件等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今后的教学设计将不断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自身发展。

二、地理学习环境设计概述

“学习环境”是指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面对面交流的一种学习状态或学习境况。地理学习环境是在地理学特征基础上运用所有教学资源创设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和技能学习,形成空间思维能力的环境。学习环境设计是新时期教育思想和理论变革的产物,是建立在二十世纪以来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基础上的新学习理论。它是能较好体现信息社会教育特征的一种现代教学设计,旨在创立一种有效学习、积极学习的环境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自我认识能力提高。

1.地理学习环境研究现状

关于学习环境研究,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许多努力。Hannafin&Land在1997年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核心要素即心理学基础、教学论基础、文化基础和实用基础。当今很多关于学习环境的研究都建立在这四个基础之上,钟志贤在2005年也提出任何学习环境设计都离不开五大理论视角,即心理学的、教育学的、技术的、文化的和实用主义的视角。情境化思维与真实境脉在学习环境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Brown等认为知识、思维和学习的境脉相互联系。一些建构主义环境提供了宏情境,将相关信息置于或者镶嵌其中,而不是提供孤立的信息。学习环境也重视多种观点的协商和解释,许多建构主义学者强调学习的社会中介,通过探索、协商和解释,理解得以深化。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另一个潜在价值观是个人信念和经验为新的理解提供独特的个人框架。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研究属于学科学习环境设计研究,目前大部分关于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都着眼于通识教育的角度,国内关于学科学习环境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也较少。

2.地理学习环境研究趋势

学习环境的创建主要有两种关于情境的理论,森杰的实习场理论和莱夫和温格的实践共同体理论。Senge将这种设计看作创设实习场。所谓实习场即一种与真实场地分开的情境脉络,所有努力都是为将真实的活动安置在这个境脉中,学习者遇到的问题将和真实环境下相一致,即一种模拟真实环境的境脉。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和认知学徒制就是实习场的典型案例。莱夫和温格(Lave&Wenger,1991)提出实践共同体的概念来体现活动将个体与共同体加以联系的重要性和共同体使个体事件合法化的重要性。罗斯(Rose,1998)认为实践共同体就是具有共同成员介入共同的任务,具有相关的实践和资源,具有没有异议的背景假设,共同人可以写常识和实际理由。笔者认为创建一种符合学生认知方式、符合地理学特征、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环境是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的研究重点,应具有以下趋势:丰富地理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基础,体现学科特性;紧随时代潮流,善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环境;切合新课程理念,促进地理课程发展;不断创新方法和技术,拓展地理学习环境的深广度。

三、地理教学设计和学习环境设计差异分析

地理教学设计与学习环境设计作为两种预设型地理教学模式,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设计无论起源还是具体趋势都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建构的基础、设计的目标、关注的对象、操作的方法等方面。

四、从地理教学设计到学习环境设计变化动因

1.更切合新课程理念

如果说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地理学习环境的设计将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的环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能满足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程度下加深理解。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认识论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这些理论就包括诸如基于问题的学习、抛锚式教学、认知学徒制、交互式教学、基于目标的情境、基于项目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和开放学习环境等。尽管在应用范围、技术和方法上这些方式都各有不同,但基本上都体现了如何加深学生理解的本质和最适于促进学习的方法的相似假设。另外,地理学习环境是在与实际极其相似的境脉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解决的这些问题也都与生活中面临的问题相类似。因此,学习环境设计所创设的是一种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相契合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取知识与技能不再是学习惟一目标,培养个人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与获取地理知识一起成为地理学习环境所追求的结果。

2.理论基础更合理

教学系统设计建立在客观认识论基础上,受到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由于行为主义力求用外显的行为来解释学习,而信息加工理论依赖于符号认知,集中于有意识的推理和思维,忽视文化和物理的情境脉络,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从系统的角度关注系统要素,偏重微观知识的呈现、传递和教学策略的设计,注重学习结果和学生外在行为变化的分析。虽然不同学习环境有不同的理论支持,如情境理论、分布式认知、活动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但它们大多建立在主观认识论或主客观互动的认识论上。学习环境的设计是从宏观角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认知工具和资源的设计以及学习共同体的设计。这种设计是动态的,没有固定的步骤和策略,以一种框架的、非线性的形式提供一些设计的思想和原则,从理论上来说也更加合理,地理学习环境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3.现代技术不断发展

伴随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扩展,地位日渐突出。首先,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从技术角度分析基于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等多媒体。其次,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这些媒体内容的表征是单一的、播放式的、线性的,人们通常把这些媒体只当作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个要素,设计者通过比较不同媒体的教学特性、教学作用并结合所讲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为当前教育信息技术的主要基础,这类信息技术以信息处理为核心,以硬件、软件等为手段。从信息传播角度分析,这类信息技术内容的表征是综合的、交互的、非线性的,人们不再把信息技术只看作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在这种环境中,教室的实体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学习活动可以不分时间与地点在一个虚拟的“电子教室”中进行,数据库中存储有许多与课程相关的辅助教材与练习题,学习者可透过网络更快速与便捷地获得参考资料,与同学交流沟通更趋便利。通过各种网络通讯工具,学生之间可以匿名方式讨论交流,这里的学生不再限制于一个班级一个学校,而有可能来自不同省区,甚至不同国家。学习环境设计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互动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以及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等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也是学习环境的优势。

五、思考与总结

环境设计的认识篇5

关建词:环境会计;基本构架;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当环境问题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和人们的生存状况时,人们开始注意、关心环境问题,并试图用一定的确认、计量手段,去评估、核算环境行为的影响过程和结果,于是逐步出现了有关环境事项的确认、计量等核算理论与方法。从而,环境会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

环境会计,又叫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相互结合。具体来说,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重心而开展的会计;换言之,是指主要以价值形式,将环境问题与现代财务理论方法有机结合,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说明等方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对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是反映、记录、报告、考核资源和环境成本与价值,评价企业环境经济活动以及取得的环境效益,对企业财务成果和社会价值形态的近期、长远影响的一门新兴会计学科。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会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会计高潮。

二、环境会计的“发生”基因

(一)传统会计的局限性促进环境会计的产生

由于服从于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传统会计把会计主体局限在没有生态的环境中,没有认识到经济运转和自然环境循环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传统会计的局限性集中表现在:会计循环过程及内容不完整。即传统会计未将涉及环境要素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确认以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本补偿要求。

(二)环境现状催生环境会计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环境条件优越,素以“地大物博”著称于世,但最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加快发展步伐,由于相关措施不到位,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工厂肆意排放污水废气,环境污染严重。实际上,我们已经是“地大而物不博”了。如何合理高效利用有限资源,认真治理污染已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环境会计也就应运而生了。

三、我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基本架构

(一)环境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人们从事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它体现了会计的宗旨,是会计理论结构的基础和逻辑起点,是会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会计实务的选择和发展。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其目标应是会计总目标中的一个子目标,有其侧重方面,其侧重方面取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会计的内在属性。据此,环境会计的目标应有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

(二)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环境会计同样需要会计主体假定,即虽然环境会计根本上是为公共利益服务,但需要假定它是为某一个特定的单位服务的。如果不做这样的假设,与财务会计一样,环境会计也就不能准确界定核算的空间范围。

2.会计分期假设

尽管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是形影相随的一对假设,但是在环境会计中并不需要强调持续经营假设。因为一则环境会计的主体除了企业,还包括政府及非赢利组织,后者谈不上持续经营与否;二则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主要是源于成本费用的递延和跨期摊配,但在环境会计中,可能并不需要进行损益的递延和摊配等处理。但是无论如何只要提供会计报告,就都必须进行会计分期,因此会计分期的假设是必要的。

3.货币计量假设

古今中外的各种会计学理论,包括我国主流的“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都认为会计的主要计量工具是货币。如果抛弃这个假设,用实物单位等多种手段作为环境会计的计量工具,并据以对外提供相关信息,都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那么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怀疑这样的学科和理论是不是还属于会计学的范畴。

四、促进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构建的建议

(一)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指人对待自然和环境的态度,一是意识水平,即人们是否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以及认识的程度如何;二是行为取向,即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对环境问题所作出的行为选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在环境保护实践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公众的环境意识也明显增强,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还有待于提高。

(二)深入开展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会计理论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会计实务,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也应当建立一个基本的理论体系。会计学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这样一个体系作为指导,其具体的实务(如环境会计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等)就不好开展。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的深度既影响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可行性,又影响到环境会计信息的质量。纵观我国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研究现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很多仅限于国内,缺乏与国际会计职业界的交流和对国外已有成果的借鉴,而来自审计界的研究成果更可谓凤毛麟角。。

(三)完善环境立法

目前我国法律上尚没有单独的环境信息公开法,已有的法规很多是原则性和概括性的表述,可操作性较差,执行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信息公开条例》,将环境信息纳入其中,以法律形式确定它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将它付诸实施的最强有力的手段。我国的《信息公开条例》已于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发挥出作用来。

2.修订已有的具体准则,将环境财务信息纳入其中。如在《或有事项》中,对环境或有事项确认环境负债、计量和披露环境负债进行具体规定等。此外,财政部可加紧制定环境会计报告准则,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增强其实际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总之,构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是适应社会和时展的客观现实要求。目前,我国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多理论还不成熟,尤其是在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存在争议。我们应在了解和借鉴国外环境会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环境设计的认识篇6

环境工程是一门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 也是工程领域正在得到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它要求本专业的学

生能够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用工程措施和手段来控制环境污染, 解决环境问题。因此在环境工程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地位显得非常突出,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环节的必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所必需的途径,对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和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现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里程碑,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关于我国环境教育的设想。此后20多年,全国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科学和工程专业,我国环境工程学科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各校的历史沿革和专业设置的特点不同,使得各校在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不尽相同,现以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例进行分析。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成立于1993年,是四川省内较早开设环境专业的学校之一。1995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本科学生,2003年获得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权,2007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并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育水平评估。 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结合学校地处西部地区和绵阳科技城的特点,其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具有自己的特色,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思政课实践教学、外语强化训练、设计/综合性化学实验、创新实践等为代表的通识教育集中实践训练环节。该环节体现了学校对新形势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反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总体要求, 是加强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的重要一环。

表1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实践训练课程

(2)工程训练、化学类课程实验、专业课程实验等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训练环节。主要由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两大模块构成。专业必修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测量等工程技术训练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相关化学类课程实验以及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等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主要根据本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具体情况开设了水污染控制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物处理实验。课程设置见表1。

(3)以了解企业实际生产工艺和流程,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的的实习和设计环节,包括环境工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3环境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设想

以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思政课实践教学、外语强化训练、设计/综合性化学实验、创新实践等为代表的通识教育集中实践训练环节,夯实了学生的学科基础,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原则,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且有宽广的知识面, 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的多样化的实际环境问题,充分反映了注重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对环境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可以从专业教育训练环节和实习、设计环节着手。

3.1专业教育训练环节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类实验课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等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以及水污染控制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固体废物处理实验等专业方向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程的开设对于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很有帮助。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改变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局面,从传授实验知识变为指导实验方法,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自觉汲取,控制实验小组的人数,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探索性实验,提倡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培养独立实验工作能力;同时采用灵活的学习机制,对积极参与教师科研、开展科研实验工作的学生也予以承认一定的学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能较快的适应实际工作,得到全面锻炼。

3.2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开始专业学习之前进行的一项实践教学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参观水污染、气污染、固体废弃物以及噪声污染治理实际工程的基础上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一定的简单了解。由于学生没有一点专业基础,所以只能是一些感性的认识。建议可将认识实习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将其学时分配到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采用边学习专业知识边进行参观的方法,可以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实际工艺流程的了解和认识。国外某些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往往采用这种方式。如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在进行环境工程本科第二阶段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时,在生物和化学处理工程、水资源管理、环境规划等多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除理论学习之外,均安排一定学时的参观学习,并记入学分。

3.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条件限制,这一重要环节往往只能在校内进行,无法及时了解最新工程技术进展,因此常常造成学习的专业知识老化、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要注意采取多种有效手段,为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工程实践创造条件。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污染治理工程作为固定的实习和设计基地,在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学习,也可以邀请基地的工程技术人员直接进行指导,依托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工程相结合;或者让学生在设计时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完成实际工程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交流能力,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4结语

环境设计的认识篇7

【关键词】环艺设计 安全环保意识 生活

1加强安全环保意识,提高生活质量

想要提高生活质量,舒适安逸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想要拥有一个合适的环境,就必须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强安全环境保护意识。设计者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时时想到把安全环保的理念融入其中,那不仅仅是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还能够使我们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自从进入到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周边随处可见以一些环境不达标的地方,这些地方普遍存在于发展落后的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人身上的伤害,使我们在这些地方生活的十分乏力,不舒适。这些地方的产生,往往就是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注意到安全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和缺乏安全环保意识,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设计不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喜好。所以加强安全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一个环艺设计师应该做的,他们安全环保意识增强,往往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环境。

2加深对环境保护了解和认识

环境,是我们生活质量最直观的反映。如今的社会环境已经大不如前了到处是飞沙尘土,雾霾天气,环境的保护和维持是一个环境设计师在环艺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并认真分析的一个问题。如果想要给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空间,就必须要加深对环境保护的了解,只有一个环艺设计师真正了解了如何去保护环境,才能在设计的过程中有更深的安全环境保护意识。加深对环境的了解不仅仅是在网上或书籍中查找资料,更应该去实地考察一番,如有可能的话,也要给周围附近的人们做一个调查问卷,只有这样,环艺设计师们才能加深对当地环境的认识,设计出更好的作品。环艺设计师们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后所设计出的美好作品,不仅仅能提高我们周边的生活氛围,也能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身心健康。

3合理布局,提高环境质量

简单,便捷,舒适,这就是现代人对身边生活环境的要求。简单不是在设计中精简设计,化繁为简,而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其空间想象力,建设出赏心悦目的立体空间建筑的同时也使其看起来简洁明了,更加具有艺术感。这就要求环艺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将平实朴素的内涵包容到有限空间的每一个地方,使其看起简单明了,但有富有内涵。设计师在设计中重要的是利用其有限的空间,将其布置的合理,让人们身处其中能够轻而易举的感受到舒适自在的气息。这有合理的布局,才能让整座建筑看起来更加不凡。合理的布局,也能够将自身周围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周围存在的隐患不仅仅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活动所引发的,更是由于设计者考虑不周所导致的。一个合理的安全布局能够使空气流通的更加顺畅,能够预防一些安全隐患。

4设计环保,用料安全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发展,我们平时在设计时所用到的材料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每一种新型材料的问世,也是对我们自身使用时的所受到的一个考验。虽然大多数的材料能够让我们的产品更加不凡。但是,其中有一些材料是对我们身体有害处的,是属于劣质物品。虽然这些材料能够使设计变的更加方便,让我们的生活因这些产品变得更加舒适,但他们也在损害的我们周围的环境和我们身体健康,让环境变得恶劣,身体变得更加糟糕。在我们的周边就有许多因为材料使用不当而导致的祸事。选择材料是根据设计者的设计来决定的,所以,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谨慎处理安全环境问题,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尽量选择一个些天热材料,比如橡胶,大理石之类的。此外选择材料一定要选择一些无毒无害的材料,防止对我们自身和环境造成伤害。一个高明的环艺设计师必然能够在设计的过程中避免破环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5寻求设计正确策略

一个正确的策略能够让一个公司逐步壮大,一个正确的策略能够让一个国家繁荣富强,所以正确的策略能够是许多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可能。可持续发展策略是我国想要快速发展必须沿用的一个策略,它不仅仅是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还能让我们的发展更加快速,不必毁而后治。所以一个合格环艺设计产品必须要遵循这一伟大的发展政策,它不仅仅是让环境变得更好,还能为我们剩下更多的资金。将可持续发展政策沿用到环艺设计中就必须要选择可再生资源,以免以后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从而导致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影响社会的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能耗过高,环境被破坏,是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所遭遇到情况,这也是一个环艺设计师所要面临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他所做出的产品也是不合格的。所以想要加强环艺设计的安全环保意识,就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策略,这是十分必要的。

6结语

总而言之,安全环保意识对于环艺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加强安全环保意识对于环艺设计师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环艺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把安全环保意识放在首位,他们才能设计出符合当展趋势的设计。安全环保的环艺设计作品是环艺设计师的追求,也是我们的期望之物。

参考文献:

[1]查波.应用型环艺设计专业软件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6).

[2]魏欣超.论环艺设计教学中玉石文化与景观小品的结合[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04).

[3]顾云亮.高等院校环艺专业景观设计理论课教学探索实践[J].艺术教育,2014(05).

[4]凌秋月.浅析黎族民居造型在环艺设计手绘教学中的重要性[J].艺术科技,2014(02).

环境设计的认识篇8

关键词:环境节日;主题墙饰;教育作用

环境是一种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课程以外的知识、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隐形教育资源。目前,环境保护问题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为了强调保护、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国际间推出了许多政策,如制定国际环境法、将每年的6月5号定为世界环境日等。我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号召,大力推行一系列保护、改善环境的措施,力求将保护、改善环境的意识融入人们的生活。创设环境主题墙饰作为增强幼儿环境保护意识的有效方法,已成为各幼儿园环境节日主题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主题墙饰的特征

(一)相关性

主题墙饰的创设一方面为与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这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中的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相契合的完善有效的整体教育环境建设;另一方面为与主题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高度契合,使其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效发挥独特作用的活动模式。如,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中,国际社会会根据当年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世界环境日”主题,而各幼儿园便可以根据当年的主题设计具有相关性的墙饰。

(二)目标性

主题墙饰是一种以创造良好幼儿成长环境、提高幼儿思维发展为目标的隐形教育资源,在创设环境节日主题墙饰的过程中应坚持其教育目标不动摇,如在植树节时,各幼儿园可以设计与植树活动过程、植树活动意义等高度契合的主题墙饰,使幼儿认识到保护树木的重要性,从而促进主题墙饰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创设主题墙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重视主题墙饰的美观性

目前,各幼儿园内色彩鲜明的墙饰设计与传统幼儿园内单调乏味的墙饰设计相比极具美观性与吸引力,但过分重视主题墙饰美观性的这一现状使主题墙饰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幼儿园内的主题墙饰设计应与教育活动主题高度契合,使主体墙饰的美观性与教育性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促进幼儿在结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思维。

(二)主题墙饰的创设偏向于教师喜好

创设主题墙饰这一教学模式,应始终坚持以创造良好教育环境、提高幼儿思维发展为教育目标,但一些幼儿园教师对创设主题墙饰的重视度不高,经常以自身喜好为创设标准。如,在世界海洋日主题墙饰的设计中,如果选取了符合教师审美的海景主题墙饰,将使幼儿无法在墙饰设计中充分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资源的重要性,这便失去了环境节日主题墙饰的教育意义。

(三)弱化了幼儿的参与度

幼儿园中普遍存在弱化幼儿参与度这一问题,认为墙饰的设计是教师的事,忽视了实践与体验才是培养幼儿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如果只向幼儿展示设计好的环境节日主题墙饰,而不充分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则会大大削弱创设环境节日主题墙饰的教育功能。

三、发挥环境节日主题墙饰教育作用的主要方法

(一)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以创设爱鸟周主题墙饰为例,可以将创设主题墙饰的过程分为三部分:第一,在创设爱鸟周主题墙饰前,教师应以幼儿的兴趣、年龄特征为出发点展开讨论,如认识哪些鸟类、了解鸟类的哪些生活习性等问题,并有效采纳幼儿对创设爱鸟周主题墙饰的意见,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对爱鸟周有初步的理解和认知;其次,在制鸟周主题墙饰的过程中,幼儿应作为墙饰制作的主体,而教师则应作为引导者,辅助幼儿顺利完成爱鸟周主题墙饰的制作;最后,在完成爱鸟周主题墙饰创设后展开交流,讨论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做了什么、获得了哪些启示等问题,从而加深幼儿爱鸟护鸟的意识。

(二)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创设主题墙饰的教育功能要求主题墙饰的设计应符合不同年龄区间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以设计植树节主题墙饰为例,小班中的幼儿已具有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他们情绪波动大,大多通过模仿的形式塑造思维的认知,因此小班的主体墙饰可以设计制作过程简单、色彩明快、教育目标突出的主题墙饰;中班的幼儿活泼好动,大多已形成具体的思维认知模式,因此中班的主题墙饰应以具体的形象化事物为主,如设计与植树过程相关的动态墙饰;大班的幼儿思维跳跃性较强,大多已具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因此大班的主题墙饰设计可以适当融入制作较为复杂的墙饰,提高幼儿思维创新性,在制作过程中加深幼儿对植树节意义的理解。

(三)契合幼儿学习需要

创设主题墙饰始终坚持以创造良好教育环境、提高幼儿思维发展为教育目标,这体现出创设主题墙饰这一隐形教育模式的运用直接关系到幼儿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建构。幼儿园在构建主题墙饰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其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设计融教育性、实用性、美观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墙饰,从而为幼儿提供一个能展现他们独特的思维认知与行为方式的平台,鼓励幼儿将自身对环境节日的认知呈现在主题墙饰中。

综上所述,环境节日的设定是国际社会倡导人们保护、改善环境的重要举措,各幼儿园应积极响应号召,增强对幼儿保护、改善环境意识的培养。在创设环境节日主题墙饰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需要,提高幼儿的参与度,使幼儿在创设主题墙饰的过程中认识到保护、改善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充分发挥环境节日主题墙饰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的认识篇9

多模块式教学模式是在研究现代环境设计方法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际环境设计教育发展的趋势,从设计过程入手形成教学思路,通过对环境设计过程的细分,将设计过程拆分为五种设计的基本方法。多模块式教学模式设置五个训练单元,再综合于实际案例的实践中,侧重培养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学生对环境认知、设计资料解读、概念构思、空间功能组织与建构、方案表达的综合能力,训练学生从分析实际出发形成方案的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

环境设计;拆分;整合;多知识模块;设计教学

一、多重效益并重:基于环境设计专业内涵拓展下的环境设计教育

环境设计包含室外环境设计与室内环境设计两个方面,是一个以环境和人为研究对象,以环境真实情况与人的需求的详细数据为设计的基本要素,旨在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专业。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多为美术特长生,往往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部分学生在设计中查阅众多成品案例,模仿或套用设计任务相关案例的设计手法和元素,而对场地特征、场地的条件限制、场所精神的科学分析投入精力较少,也因此导致了设计方案与实际脱离的结果。尤其在环境设计专业内涵拓展的今天,判断设计作品的好坏不再局限于美学效果一个方面,设计作品是美学、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并重的综合结果,所以设计方案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与真实的数据基础之上。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设计过程拆分为多个阶段,每一阶段对应一个知识模块,设计完全建立在对场地的解读之上,先分再整,以求获得最优设计方案。

二、拆分与整合:环境设计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框架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设计课程,可依据设计过程将教学框架拆分为环境认知、设计资料解读、概念构思、空间功能组织与建构、方案表达五个阶段。教师通过细分环境设计的过程,让学生模拟真实的设计过程,从接受一个设计任务开始,经历现场踏勘、基地分析、环境认知、行为观察、功能解析、流线组织、创意构想、空间建构、形体塑造、构件组合、细部推敲、综合表达等一系列设计环节,从而实现学生构思和表现技能的综合应用训练。

1.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是对环境的客观条件、尺寸、尺度、行为影响和审美的一种经验积累过程,其包含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两方面。感性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以现场感受和影音记录的方式直观地捕捉场地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总结出一系列如阴冷、亲和、喧嚣、空旷、荒凉等形容词作为关键词,描绘感性认知结果,并依据学生收集的资料,罗列出高频词汇与现场捕捉对象,从多到少依次排列。理性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以感性认知为基础,对于直观可见的对象,借助测绘工具测量设计对象的空间范围、空间物质要素的物理尺寸与位置,并分析其比例、尺度、形状、质地、颜色等与感性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于光照、气候、温湿度、水质、声强、风速等容易忽略的不可见因素,通过相关专业技术手段与资料查询等方式获取信息,并以叠加的方式汇总于空间信息之中,同时观察不同时段对使用群体分布、类型及行为方式的影响。这一过程中,部分技术手段超出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范围,所以需要其他专业教师协同教学,以求获得更为科学、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设计资料解读

解读是一个分解、分析、理解、提炼、比较、总结的学习过程。该教学环节中注重资料搜集与整理:学生从书籍、杂志、图片、实物、网络等渠道获取同类型作品的相关资料,尽量做到全面、完整,资料不仅包括平立剖面图、实物照片或模型,还应尽量包括介绍文章、设计师构思草图、相关评论、使用评价等,以便对设计对象进行全面了解。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与解读,用自己的眼光认识作品,并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为以后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分析、解读应突出重点,尽量包括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空间分析、功能模式分析、流线分析、结构形式、材料运用、环境处理等几个方面内容。从对环境空间和形态的解读入手,解析空间结构与氛围的关系,形态和客观条件特征对于空间的适应、矛盾和冲突。理解在环境设计中应如何充分利用适应点,对矛盾点进行巧妙解决,对冲突点进行改善,积极寻求空间形态、功能与效益的统一。通过解读设计资料,学生可掌握同类型设计案例的设计方法,更能培养“方案出自场地”的意识,有效避免天马行空、脱离客观条件限制的设计成果。

3.概念构思

概念构思,是一种在复杂模糊的设计背景条件中寻找“设计出发点”的概念化思维过程。此环节中,学生因知识构架的局限性,往往容易被某一事物从具象演化成抽象物体的思维局限,忽视场地条件的限制,因此设计方案常出现脱离实际或词不达意的情况。所以在该教学阶段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设计对象相关的资料,将感性认知通过理性的开拓性思维转化为概念性设计。具体过程为:在综合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整理设计内容,着重场地待解决的问题与体现场所特征,以全局观念分析场地与背景、场地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美学、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效益的综合,提炼和概括出场地设计主题,并围绕主题细分出各空间节点的主题,着重体现主题与场所特征和氛围的匹配。要求用以图文、图表、图示为主的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努力达到用明确、浅显的图式语言表达抽象的设计概念的目的。

4.空间功能组织与建构

组织,是一种对功能行为、建构方式、审美感受和空间造型等方面进行讲究效能的空间整合的过程。本阶段,学生在概念性设计基础上,综合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完整的设计过程演练,体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要求学生从场地出发,综合考虑时代背景下使用群体对空间类型和功能的需求,避免一成不变地套用相关设计导则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初学者常对功能空间的属性缺乏细致理解,导致空间与行为间的联系脱节。另外,学生较容易忽略功能与功能之间的关联,使方案出现多个孤立的功能空间,缺乏过渡空间和由基本形体演化而成的异质元素,难以丰富空间层次;缺乏对建构方式的推敲,较少整体考虑结构与造型、空间氛围,未能将空间元素和造型与空间氛围良好契合,导致方案效果不佳。对此,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调研材料,并熟练掌握直线、阿米巴曲线、折线、弧线、钢琴线、矩形、圆形、不规则形等的特性与情感,针对具体对象,根据需要选取空间要素,围合黑、白、灰多层次空间,以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要。所以,空间要素对空间的建构尤为重要。建构,是一种对空间界定、空间造型、力学特征、材料功效、构件加工等空间建造问题的研究过程。该设计过程是在空间概念设计的基础上针对空间形式的设计,体现材料、构件和尺度的关系。即根据空间的功能,定义各空间的大小,体现完整的空间概念与构建形式(结构特点),体现材料的特性与空间结构的关系,体现实体空间与构件单元的关系,体现构件组合与连接方式,体现实体空间与人体尺度的关系。该阶段要求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空间元素建构封闭、半封闭、开敞、半开敞空间,仔细推敲形体塑造、构件组合与细部设计,并且注意方案内容是否符合设计规范。

5.方案表达

表达,是一种运用媒介沟通思想和传递成果的过程。按媒介,表达可分为手绘与软件制作两类。手绘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它能快速记录设计师的灵感,在快题设计、方案概念设计及各种分析图绘制阶段尤为重要;软件制作作为一种更能直观地观察设计意图与成果的手段,已成为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单元。从方案形成的全过程来分,软件可分为数据获取与分析软件(如日照分析软件、GIS软件等,利用这类软件可以获取精度较高的基础数据,有利于保证方案的科学性)、模型构建软件(如CAD、天正、SU、3D等)、后期制作软件(如Lumion、VRay、3D、PS等)三类。除此之外,设计行业的软件有拓展到以动态模拟的方法评价与检测方案合理性的趋势,可有效帮助方案趋于理性、科学。但是,本科学生往往在该阶段较为重视表现,注重图面效果的好坏,容易忽视对设计合理性的分析与评测。所以,设计过程可采取阶段式成果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

6.整合

考虑学生的接受性,拆分的环节可从易到难单独设立章节式的训练,在每一个训练模块中先选取较易或较明显的案例,让学生尽快掌握每个阶段的学习方法。虽然训练不以某一具体案例为线性内容展开,但通过这种篇章式的单独训练掌握各模块内容是拆分的学习目的。但是,单独的拆分训练无法让学生良好地应用所学知识,甚至可能引发学生片段式的思维方式,所以需要一个实际案例综合学生所学知识,使学生融会贯通五个模块内容,在实践中学会应用。

结语

拆分与整合的多模块式训练方法,是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特点,细分环境设计过程,注重思维和能力训练的模式。其根据设计过程划分五个阶段,建构了分解递进式的科学训练模块,再以实际案例为落脚点,综合消化所学内容,以达到学生掌握设计课程,理性、科学设计的目的。同时,该模式也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效规避了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的弊端。

作者:王宽 李涛 陈祖展 单位: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南华大学教研与教改项目(2014XJG-YB18,2014XJG-YB2)。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的认识篇10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再认识 社会需求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目前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环境艺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约300万平方米,如用作装饰工程费按2000元/平方米计算,工程总量在60亿元左右。北京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积为600万平方米,约12万户,按每户平均用作装饰工程费2万元,总计约24亿元。如果统计全国用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工程上的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呼唤具有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去建设。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所(室),上海市、江苏省、深圳市、大连市等相继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仅哈尔滨市就有近千家注册的专业装饰公司。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三是受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在动态发展中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工科院校中如何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涉及建筑和美术两大学科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学科,如何把握好两者在教学体系中的结合和比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它们不是简单的拼凑,而需要寻找两者内在的结合点,这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一个新课题。从哈工大建筑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建筑学专业和美术专业两类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作为围绕建筑展开的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工科院校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明确了环境艺术设计即涉及逻辑思维又涉及形象思维,它具有工程性,又具有艺术性,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键。几年来,哈工大建筑学院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筑学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 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作为大建筑学概念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科学和艺术,同建筑学有许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艺术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原则。

    哈工大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建筑学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应充分认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改变有些院校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课程体系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在建筑院校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优越条件。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

    学习阶段强调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为主,以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为辅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追寻的重要目标。"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地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要以人的创造力培养为主线,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把这一教育主题与教育重心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与落实,是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关键,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了理解能力,研究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等。作为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目标,认真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 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 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作为以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展开的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多 学科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多样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环境和人的关系,结合教学和设计实践,这一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工程实践对促进教学及专 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将会更有效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