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资本保险资产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6 17:2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保资本保险资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保资本保险资产管理

篇1

1、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可从认真比较两种保险,选择合适自己的。我个人是觉得人保比较好的。

2、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人保)是一家综合性保险(金融)公司,世界五百强之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注册资本为306亿元人民币,在全球保险业中属于实力非常雄厚的公司。目前旗下拥有人保财险、人保资产、人保健康、人保寿险、人保投资、华闻控股、人保资本、人保香港、中盛国际、中人经纪、中元经纪和人保物业等十余家专业子公司,中国人保还持有中诚信托32.35%的股权。

3、太平洋保险(集团)旗下拥有寿险、产险、资产管理、养老保险和在线服务等专业子公司,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和多元化服务平台,为全国近8000万客户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解决方案、投资理财和资产管理服务。所擅长的业务领域为财产保险。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不仅确立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地位,也为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因此,笔者认为,实施积极的保险资金运用政策正当其时。

    助推实施积极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的三大因素一是金融市场体系发展的内在需求。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通常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相对分工而又有密切联系市场。但在我国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实际上处于一种割裂状态。主要表现为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严重不相匹配,保险机构不能发挥资金融通功能。

    国务院《意见》出台之后,市场之间的互动更加明显。首先,表现为股市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资金的双向吸纳,或者说保险市场为资本市场双向扩容提供支持。一方面,继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在海外上市之后,新华人寿很快就要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其他保险机构的上市工作也在计划中;另一方面,保险资金继续大步进入证券市场。保险资金除通过基金间接进入股市外,直接进入股市的呼声也在提高。

    其次,保险公司对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渠道。表现为一方面加快了储蓄替代型产品的开发,比如投资连接保险产品,分流居民储蓄,另一方面探索货币市场基金等。

    二是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现实需要。当前,近十年来最大规模的税制改革已经拉开大幕。无论是出口退税改革还是增值税改革,都需要支付制度成本,它与总体规模庞大的国债一起,对中央财政构成挑战。在发新债、还旧债的偿付制度安排下,最终表现为国债的发行能不能顺畅,每年发行的国债能不能被市场所吸纳。在这种形势下,实施积极的保险资金运用政策,或许是一个两全其美的选择。

    三是保险业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2003年是中国保险业高速发展的一年,不仅全国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而且国有保险企业的改制与上市步伐加快,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保险业务和资金运用业务实现了专业化经营。但总体来看,特别是与世界上保险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仍处在一个初级发展阶段。全国保险业的资产总量已突破一万亿元,但仍无法与11万亿元居民储蓄存款相比。而在发达国家,整个金融行业的资产总额有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掌握在保险公司手中的。

    积极保险资金运用 政策的四大内涵

    第一,要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渠道。近年来,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在不断放开,但力度还不够。当前,保险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中央企业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和AA级以上的企业债券。建议进一步放开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积极推动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目前需要尽快出台的投资管理规定有:一是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可转换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管理办法;二是外汇保险资金直接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管理办法;三是保险资金投资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市政建设项目等管理办法。

    第二,要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自主开发投资型保险产品。我们认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开发投资型保险产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熟悉资本市场,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不同风险特性的产品,有较强的专业化投资人才,更容易获得投资者信任等。因此,我们建议实行集中开发、营销、管理和运作的模式,即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来开发产品,向保险公司进行招标,由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及其他营销网络来销售,最后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来集中管理运作的经营思路。要在政策上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自主开发产品,包括投资型保险产品、企业年金理财产品、货币市场基金等,才能做出特色,与基金公司等机构展开竞争。

篇3

    资产组合与资金来源不匹配保险业专家日前指出,我国要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必须实施积极的保险资金运用政策。

    据介绍,在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保险公司的经营利润主要来自投资业务,而不是承保业务。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主要利润还是依靠承保业务,保险资金存在运用不充分和低效运用的问题。2001年和2002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分别为4.3%、3.14%.目前的收益率水平已经非常接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规定》中提出的3%的资金年收益率底线,形势不容乐观。

    此外,资产组合与资金来源不太匹配,也是保险资金运用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目前,保险资产中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比重太大,权益类投资的比重太小,加上受近年来连续调低利率的影响,债券组合的收益率和协议存款的利率均大幅下降,导致了保险资金的综合收益水平不断下滑。

    对此,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的专家建议实施积极的保险资金运用政策,并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第一,要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渠道。管理部门应尽快推出过去已经作了大量研究的措施,包括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可转换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等管理办法,外汇保险资金直接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管理办法,保险资金投资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市政建设项目的管理办法等。

    第二,要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集中开发、集中营销、集中管理、集中运作各类投资连接型保险产品。

篇4

近二、三年来,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窄导致保险资金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低,不利于保险公司发展,要求放宽资金运用的呼声一刻没有停息过。2002年9月28日保险法修改前,呼吁者原本以为资金运用的规定会出现重大修改,但事与愿违,反而使人觉得立法部门有意不放宽保险资金运用的口子,于是呼吁声转到成立独立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上。如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了,各方一致叫好,但是不是忽略了某些现实和法律问题呢?

首先,保险资金运用形式依旧: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保险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2003年6月保监会《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险公司可以购买的企业债券的范围增加,不再限于信用评级达AA+以上的铁路、三峡、电力等中央企业债券,投资占比可以提高到20%.但谁都明白,这种变化没有对保险资金收益影响不大,因为企业债券在资金运用中占比较低。

其次,谁能保证资金运用的高收益?根据统计,2001年资金运用收益率为4.3%,而2002年则下降到3.14%,而造成收益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证券投资,其2002年收益率为-21.3%.保险公司心痛之余要自己动手操盘,但保险公司可能忽略了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近几年资本市场整体表现不佳导致欧、美、日的保险公司同样在资本市场上损失惨重,2002年度(2002年3月至2003年3月)日本前10家寿险公司受股价暴跌的影响,股票浮亏合计已经超过2万亿日元;慕再2003年首季投资损失了23亿欧元;安联大众前任董事会主席舒尔特。诺勒博士说:“环境污染、灾难、资本市场暴跌及经济萧条所积累而成的财务负担给集团整体业绩带来了巨大压力,并导致了12亿欧元的亏损。”看看吧,我们凭什么获得高收益?保险公司的本质功能在于防灾减损,稳定社会,专注于投资收益显然有点本末倒置。再者,我国资本市场处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各项制度不健全,贯彻落实不坚决,投机行为层出不穷,人为风险因素太多,保证投资不出现重大失误的外部环境没有建立起来。这才是阻碍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可能是立法机关修改保险法时没有对资金运用部分进行大的修改的主要原因。

篇5

关键词: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一是重要性原则。选取指标时应考虑对核心竞争力影响的重要性,即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程度,做到所选指标个数不很多,但严格区分主次,取舍得当,突出直接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二是可操作性原则。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适应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三是科学性。要求设计的各指标必须概念确切、含义清楚、计算范围明确,既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全貌,又能在某一方面提示对核心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四是可比性和相对稳定性。核心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用,其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可比,同时为研究分析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情况,其指标前后时间不宜变化太大,具有相对稳定性;五是目的性原则。设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衡量企业竞争力的状况,找出企业竞争力弱的原因所在,指出改善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六是全面性原则。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不仅要反映企业竞争力的“硬”指标,还要考虑企业竞争力的“软''''指标;七是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对定性的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对其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

(二)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定量指标。一是盈利能力指标。资产利润率通常被用来衡量某一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指标。二是运营能力指标。只表明短期盈利能力,若评价持续盈利能力,还要看保费收益率和资金运用率。资本充足率反映了保险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市场占有能力指标。市场集中度对保险企业竞争力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过高或过低竞争力都不强。赫芬达尔指数是衡量市场集中度的常用指标。四是偿付能力指标。保险公司负债经营风险产品的特征,使得偿付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否保持可持续竞争力。五是信用级别指标。信用级别指标对保险公司的经营因素、财务因素和管理因素三个方面进行评级,通过检验保险公司产品创新能力、销售能力、服务水平、管理效率等众多指标,综合反映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定性指标。一是产业创新能力:在产品开发方面,中国的非寿险险种多年来一直停留在车险及第三者责任险、企财险、家财险等有形财产险种的经营上,而保证险、信用险等无形利益险种处于较低的水平。二是企业管理能力:法人治理机制是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关键指标。三是合理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和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四是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五是销售和服务能力。

二、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运营的比较

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在组织架构、产品开发、市场运作、培训、监控体系、薪酬和激励制度等方面具有较大差距。同时根据标准普尔报告显示,近年人保财险的承保表现有所转弱,目前公司的承保表现一般。人保财险的整体利润率低于平均水平,过去五年的收入回报率(不包括已实现的投资收益)为2%至4%。人保财险的投资趋向属保守,但其投资资产素质较国际平均水平为低。2004年人保财险的总投资收益率由2003年的2%下跌至1%。在2003年11月首次公开招股后,人保财险的资产负债状况得到显著的改善。2004年底,该公司的股东资金总额为165亿元人民币,在首次公开招股前则为100亿元人民币。尽管在2004年由于高增长而未能令公司的资本充足率相应提高,但与其首次公开招股前偏弱的状况相比,其资本充足率已提高至较稳当的水平。这可反映于该公司2004年底的股东资金与净保费收入比率虽然由2003年底的38.2%下跌至31.3%,但与2002年底的27.7%相比已有改善。随着索赔模式的改变,人保财险可能需要以较资产增长为快的步伐扩大其理赔准备金规模,这将对该公司中期的整体利润率和资本充足率构成压力。PICC在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上具有代表性,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PICC与AIG竞争力的差距,因此,要想在今后的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三、培育我国非寿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通过中国人保(PICC)与美国国际集团(AIG)的运营比较,可以看出制约我国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瓶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我国非寿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鼓励非寿险企业走专业化道路。促进市场主体走专业化道路是综合性经营的必要条件,是提升我国非寿险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优化非寿险市场结构出发,应当注重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性的保险市场主体,大力促进管理人才、核心技能和产品服务的专业化。一是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像专业化发展。在我国保险市场现有的市场格局下,应该培养各市场主体的专业化特色优势,注重在专业领域培育技术实力。二是根据结构调整和细分市场的需要,在市场准入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继续鼓励发展一批专业性的财产保险公司。三是推进非寿险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专业化,发展一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理赔公司、客服公司等中介主体,用市场交易取代内部分工,使市场主体更加关注专业化经营,增强行业竞争力。

第二,加强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业务运营系统的重构、整合和改造,建设核心业务系统、数据仓库、渠道系统、交换系统、财务系统等多个系统;加快数据集中的步伐,以数据仓库为基础,借助OLAP、数据挖掘、模型库等工具,形成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多种形式的决策支持和分析,尤其是增强市场分析、客户分析、财务分析、风险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加强信息技术在保险业风险管理、决策支持中的应用,带动企业组织架构按照信息化流程进行调整,提高保险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三,完善资金运用体系。一是改善资金运用环境。推动资本市场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拓展债券市场,进一步为保险资金运用开拓新的空间。二是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加强对财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的监管;加强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内控的监管;完善监管手段。三是开放中长期投资项目。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的情况来看,由于比较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无论资金来源何处、期限长短,大多用于短期投资。开放投资期限较长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产业投资。

第四,改善非寿险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一是优化股权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坚实基础。优化股权结构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多远化方式进行融资,在优化股权结构、增资扩股的过程中,要谨慎选择保险公司的战略投资者,要选择那些势力雄厚、对保险公司业务经营能够产生协同价值、长期稳定的战略投资者。二是加强董事会制度建设是完善保险公司治理机构的关键环节。三是加强保险公司竞争性经理人市场的培育是完善治理结构的重要外部条件。四是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的合规性制度建设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约束机制。五是明确公司监事会定位,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六是通过采用集团控股的组织模式来提高民族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可取的有效途径。

第五,完善人才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否拥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要留住人才,必须激励与约束并行。一是激励措施:采取绩效工资制;安排职业培训和晋升机会;创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二是约束措施:福利待遇的约束;培训和晋升机会的约束;劳动合同的约束。

参考文献:

[1]石新武.开放条件下的保险业竞争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邹平;刘虹.中国保险改革发展启示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王宪.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命运[J].中国保险.2005,(09).

[4]唐运祥.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4)[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张胜;路风.企业竞争范围与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范式的解释[J].世界经济.2003,(09).

[6]林江.引入外资后中国保险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篇6

此举意味着,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寿)去年底成功登陆海外资本市场后,其母公司中国人寿集团公司(下称人寿集团)规划中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步骤将在近期陆续实施。

成立“人寿财险”是人寿集团战略部署的第一步。按照时间表,“人寿财险”在经过半年的准备期后,最快将于年内开展业务。王表示,“人寿财险”的发展会坚持谨慎的原则,起始规模不会很大。

“人寿财险”的胜算与忧虑

从事财险出身的王对人寿集团进军财险领域信心十足。“人寿财险”的短期目标是当年打平,次年即实现盈利。王还表示,实现了盈利的“人寿财险”不排除在未来注入上市公司的可能。

显然,这是一个相当高的目标。但人寿集团此举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早有酝酿。早在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进行重组改制时,即已确定“集团控股型的‘一拖三’”方案――成立人寿集团,集团下设中国人寿、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和“人寿财险”三个控股公司。2003年8月28日,人寿集团和中国人寿宣告挂牌。当时,人寿集团即宣布,除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尚在筹建外,人寿集团还将申请一张财险牌照,兼营财险业务,此即“人寿财险”。

王指出,人寿集团进入财险领域有着独特优势。总体而言,财产险业务可以和寿险业务互为补充,营销上亦可进行交叉销售。中国人寿拥有1亿寿险保户和1.5亿短期险(主要指意外伤害险等)保户,这其中的高端客户同时也具有财险投保的需求。例如,大量团体客户,如企事业单位正是财险公司集中争夺的对象,而这些团体客户可能正是人寿的寿险客户。

此外,由于历史原因,人寿集团在发展财险业务方面拥有一定的人才储备。早在1999年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一分为三时,就有一部分从事财险业务的专业人员进入了新组建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而在去年中国人寿筹备重组上市的同时,也曾专门组织一个班子研究财险业务的开展。接近人寿集团的人士介绍,这是一支相当规模的专业队伍。

但可以想见的是,尽管拥有一定的基础以及极大的决心,作为后来者的“人寿财险”一开始仍将面对诸多困难,特别是激烈的市场竞争。最大的考验首先来自原本一家的手足弟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人保财险)。作为中国财险领域最大的经营者,人保财险几乎在所有主要财险品种上都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来自中国保监会的统计显示,2002年,人保财险在机动车辆险上拥有71%的市场份额,在企业财产险领域占据73.3%的份额,在家庭财产保险领域占据74.9%的份额,在责任保险上的份额更是超过80%。要和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过手,并分得一杯羹,对“人寿财险”来说显非易事。

忧虑不仅来自“人寿财险”在未来面临的激烈市场竞争,也来自人寿集团对“人寿财险”的投资能力。

经过重组,人寿集团承接了原中国人寿公司1999年6月10日以前签订的保单(又称老保单),上市公司中国人寿的巨额利差损由此得到剥离。根据招股说明书,人寿集团按香港会计准则合并报表,股东权益为-1764亿元。接近人寿集团的人士分析指出,由于背负巨额利差损,股东权益为负数的人寿集团理论上不具备发展其他业务的实力。他认为,人寿集团今后的资金来源――上市公司的分红,老保单的续期保费,老保单形成的保险资产的投资收益以及未来出售中国人寿股权的资金――应当全部用来给付老保单的赔偿责任。

根据人寿集团与中国人寿在上市前签订的协议,人寿集团将向上市公司为老保单的维护(包括续费和赔付等)支付管理费。王表示,未来“人寿财险”如遇类似情况,将同样遵循。

显然,“人寿财险”的出现将使原本不得已而为之的关联交易进一步扩大范围。而随着人寿集团未来业务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其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如何演化将引人关注。

“金融集团”理想

进入财险只是人寿集团即将迈出的第一步。按照王勾画的美好远景,人寿集团将向大型综合金融服务集团迈进。

一个月前,王公布了人寿集团的中长期战略――逐步建立起拥有保险业、金融服务业和保险关联产业等三大产业集群的大型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王表示,若人寿集团开展金融控股,则根据现有优势,发起成立基金管理公司最有条件。

这一理想可谓由来已久。自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分拆为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及中国再保险三家后,这三大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的改制上市过程中,无一例外采取了“集团控股型”模式,金融控股乃至金融集团的中长期目标已经凸显,并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2月10日,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也指出:要“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保险企业集团。允许保险公司根据市场定位和业务发展需要,整合内部资源,设立各类保险专业子公司,成为主业突出、优势互补的企业集团。”

目前,中信集团和平安保险集团是国内仅有的两家集银行、保险、证券于一身的金融控股公司。其中,作为保险业内惟一一家混业经营的平安保险,旗下除拥有平安寿险和平安财险外,还包括平安信托、平安证券和平安银行,其非保险业务的利润贡献颇为可观。眼下,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将在香港整体上市。在混业经营呼声日高的今天,“平安模式”无疑让三大国有保险业巨头心有向往。

无独有偶。在人寿集团宣布即将进军财险的同时,人保财险董事长唐运祥也对外宣布将争取尽快拿到寿险经营牌照。目前人保财险正在与多家公司洽谈合资事宜。

篇7

片名:《色,戒》

导演:李安

主演:梁朝伟王力宏汤唯陈冲

类型:剧情片

剧情:剧情源于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描述二战期间各股力量交织混杂的上海,一个化装成学生的女特工为获取情报接近另一方的特工人员易先生的太太,却和易先生陷入了情网。

延伸:“色可戒,情难防”,用以形容2007年股市,似乎牵强。但事实上,上证指数从年初的2728点到10月16日的6124点,其间虽有迂回,但未成羁绊。股市超越了大部分人的想像力,几乎所有的纪录都被改写。一路飙升的气势,让股民一次次感受突破心理预期的心跳。那些曾被熊市折磨而发誓与之“绝交”的人终为之动容,在股市的带动下,2007年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理财风潮。

2007年12月日,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公司(下称“太保集团”)成功过会,这对于横亘在上市的期翼之中长达六年的太保集团而言,期翼的结果终于成为现实。四天之后,上海香格里拉大酒店,太保集团的董事长高国富和众高管便站在了近百家机构面前。同一日,在董事长高国富、太保寿险董事长金文洪的带领下,太保集团在上海启动了一对多的机构路演,如亲自上门拜访富国基金等公司。

作为“先A后H”的第二个“试验”、A股市场保险第三股――太保集团于2007年12月25日在A股挂牌。

专家认为,中国平安以及中国人寿这两支南北割剧的保险大鳄,在A股市场上“呼风唤雨”式的强劲表现,似乎成为其他保险公司争相上市的动力。

屈指算来,国内保险公司境内外上市的总共不过5家,太保集团上市之前的A股市场上,也只有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两家保险公司,但这两家保险公司的表现足以令人振奋,而且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险资自身条件的成熟,还不断有新的保险公司加入到A股上市公司的行列。

“这与日益成熟的A股市场不无关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认为,中国人寿的回归开创了保险企业在A股上市的先例。他认为证券市场应该容纳各种企业,才会充满活力,而保险股的加入,对于丰富A股市场的品种是有好处的。

早在中国人寿回归A股之前,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便曾对媒体表示,“这是好事。”中国人寿作为中国最大的寿险公司,其回归A股,可以使其客户也分享其公司成长的收益。郝演苏还认为,中国人寿在A股上市不会引发保险公司的A股上市风潮,因为中国保险公司两极分化严重,符合在A股上市条件的也只有位列前几名的公司。

事实是,成为A股市场保险第三股的太保集团,是第一只总部位于上海的保险股。这对于经历了引资曲折、人事调整、外资股权变动、清理对外投资等多重变故后的太保集团意义非凡,不仅仅是标志着上市长跑到达终点,更是捍卫了作为国内保险业的一只“领头羊”地位,因为它麾下即有市场份额排行国内第三的寿险商,也有位列国内第二的财险商。这也被业内人士看作是太保集团实现成功上市的卖点。

随着太保集团的加入,保险股将给A股市场整个金融板块带来新气象。同时,在太保集团的带动下,市场人士预计,2 0 0 8年还会有多家保险公司登陆A股市场。

的确,中国众多保险企业已经陆续开始了各自的上市准备,爆出上市计划的保险公司一家接一家,除了中国再保险集团的上市整装待发,中国人保回归A股也在其“奥运倒计时00天仪式”的会议上被正式提上日程,一些平日不被关注的保险中介公司,在风险投资人的推动和助力下,也纷纷喊出了海外上市的口号。尤其是国内首只登陆纳斯达克的保险中介股泛华保险服务集团(CISG)2007年11月初挂牌上市,在美成功融资1.86亿美元后,另有多家保险中介公司已经引入风险投资,并正在谋求上市。其前赴后继的架势颇有点赶潮的味道。这也意味着保险企业第二拨上市浪潮已被掀起。

“资本市场的外部约束力可以转化为保险公司改革的内在动力”,对于保险公司所表现出的上市热情,一位金融分析师分析认为,上市可以提高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从而提高它的承保能力、偿付能力,也为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而通过上市,保险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将逐步完善、经营机制逐渐转换,同时引入了市场的监督机制,“这都将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的透明度”。

更重要的是,一家保险公司的负责人认为,上市可以促进保险公司的品牌建设,同时扩大保险业在全国各个行业的影响。

而随着金融股受到投资者热捧的同时,评估保险机构的内涵价值必将也成为最值得关注的课题。

保险A股的造富神话

作为内地股市保险第一股,中国人寿于2006年12月19日正式启航回归,中国A股市场保险股空白的历史就此终结!评论说,新王者或将引领保险蓝筹股旗舰驶向黄金十年。

的确,中国人寿A股的回归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中国人寿共发行15亿A股,发行总计冻结资金约8 25亿元,发行价为18.88元,当日上市开盘价达到了7元。

平安的上市同样轰轰烈烈。

这种轰动不仅在于平安5.75亿股A股在上证所挂牌上市当日开盘报50元,较发行价.80元上涨47.9 %。一举成为两市第一高价金融股,也不在于其创下了有史以来全球最大保险公司IPO和中国A股市场第二大IPO的纪录,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平安的上市,成就了一个造富神话。2万名员工人均身家超过100万,高管身家上亿元者近10位。

上市之后,两家保险股的表现仍旧是可圈可点。

2007年10月29日,中国保险第一股,三地上市公司中国人寿给市场亮出一份漂亮的三季报。报告显示,前三个季度,中国人寿共实现净利润246.96亿元,每股盈利0.87元,净利润为246.96亿,每股净资产为5.97元。

报告分析,公司每股净资产从2 0 0 6年的4.09元上升到2007年三季报的5.97元,增加了46.01%,主要是保险业务持续增长、投资回报显著提高、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浮盈增加的缘故。而股东权益(不含少数股东权益),也从1155.57亿元提升到1687.25亿元,增加了46.01%,主要得力于保险业务持续增长、投资回报显著提高、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浮盈增加。

因此,从业绩增长情况看,投资收益的增加仍然是业绩提升主要动力。截至2007年9月0日,公司投资资产为人民币8788.27亿元。截至三季度末,公司的总资产已达到9252. 7亿元,按照9月最后一天收盘价62.41元计算,公司的总股本为282.6470亿股,市价为176 9亿,为全球保险公司市值第一。

在平安的三季报中可以看出,前三季公司每股收益1.65元,在沪深两市所有金

融股中排名首位。其第三季度实现净利润7. 9亿元,每股收益0.49元。期内投资收益达到170.18亿元,大幅增长2.8 倍。

平安总经理张子欣也表示,未来-10年,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将成为平安集团利润增长的源泉。随着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政策的逐渐松绑,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平安的价值会得到进一步挖掘。

多家机构分析认为,两家上市企业三季报反映出一个共性的特点,即股市投资收益继续大幅上升,且净利润取得了合理增长。

守望者的上市时机

在太保的带动下,市场人士预计,2 0 0 8年还会有多家保险公司登陆A股市场,其中包括泰康人寿、天安保险。

的确,中国众多保险企业已经陆续开始了各自的上市准备,爆出上市计划的保险公司一家接一家,除了中国再保险集团的上市整装待发,中国人保回归A股也在其“奥运倒计时00天仪式”的会议上被正式提上日程,一些平日不被关注的保险中介公司,在风险投资人的推动和助力下,也纷纷喊出了海外上市的口号。尤其是国内首只登陆纳斯达克的保险中介股泛华保险服务集团(CISG)2007年11月初挂牌上市,在美成功融资1.86亿美元后,另有多家保险中介公司已经引入风险投资,并正在谋求上市。其前赴后继的架势颇有点赶潮的味道。这也意味着保险企业第二拨上市浪潮已被掀起。

其中最具代表性,非中保国际和人保财险这两家最早登陆香港市场的保险公司莫属。他们虽然并没有最早回归A股市场,但也在守候、遥望中,静待时机成熟。

中保国际董事长冯晓增在2 0 0 6年年末的央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5周年”直播活动上,公开表示,中保国际将在2006在条件成熟时考虑国内A股上市。中保国际是惟一一家总部设在香港的中资保险企业,它与民安控股一样,都是中保集团的子公司,但它们一半的业务都在内地市场,因此,在内地上市对公司发展将大有裨益。

对于中保国际来说,上市的时机也在一点点展现。2006年,旗下太平人寿首度实现盈利。2007年前九个月,太平人寿累计保费收入约114.92亿元人民币,较2006年同期增长4. 5%。与此同时,中保集团也在逐渐向内地拓展业务。集团未来的发展战略也定位于“以境内为重心”。

除了太平人寿以外,中保国际在未来五年还将太平养老保险公司作为新的亮点,据太平养老2007年11月签约客户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1月2日,太平养老在全国各省市的签约客户已经达到2145家,签约管理资产超过80亿元,发展势头显而易见。

在当前中国保险股被投资者看好的时候,中保国际怀抱海外的再保险业务、内地的人寿保险、财产保险、养老保险和资产管理业务,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

在回归A股问题上,相对冯晓增的含糊表态,人保集团总经理吴焰态度更加明确:人保集团旗下中国财险回归A股市场上市的条件已成熟,但在方式和时间上会做审慎选择。

据悉,人保将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之前完成整体回归A股计划。到目前为止,人保财险已基本签下了2008年奥运会国家体育场一揽子保险保单,总保额超过2 亿元。而中国财险的股价也从2007年上半年的6港元左右涨到了1 港元以上。

悄然提速的上市进程

与太保集团相比,中再集团的上市步伐没有那么快,但中再集团上市进程正在提速。日前,中再集团公开对媒体表示,目前汇金公司40亿美元的注资已基本补充至集团各子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工作也正在加紧研究。

有关专家表示,虽然中再集团在资本实力上已处于世界再保险公司的第五位,但净资产小于保费收入、国外市场介入不足等情况仍是上市过程中亟待改善的问题。

按照中再集团注资改制总体方案,中再目前正在加紧研究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事宜。

中再集团有关人士表示,经过股份制改造,中再资金和架构方面的状况有了改善,这为引入战略投资者和上市提供了很好的基础。集团正在同国内外有关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的接触谈判,并会在近期确定初步意向。

此外,中再上市前的准备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中再有关人士介绍,公司有关上市的报表正在制订中,内控、审计的情况正在编制,其他资料的准备还需要一段时间。

同时,汇金公司40亿美元的注资已基本到达集团内各子公司。中再旗下大地保险公司有关人士介绍,汇金公司的注资使大地的资本金更加充足,这对业务拓展、提高能效有很大的帮助。虽然集团的改制上市工作还未对各子公司的经营业务作出明确要求,但随着今后集团事业的发展,各子公司会作出相应调整。

市场对中再集团上市给予厚望。一家外资保险公司有关人士表示,中再上市很有可能创造再保险行业的很多记录。由于中国再保险市场的特殊性,参股中再集团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成果。

和中再集团一同冲刺上市的,不可忽视的是来自天安保险的力量。

随着摩根士丹利专家的进驻,天安保险公司的上市工作也进入了冲刺阶段。从2001年上市公告,到今天进入实质阶段,天安保险的各项工作正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目前公司已经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引进独立董事,成立了战略发展委员会、提名与薪酬委员会、审计与风险控制委员会和投资决策委员会等,上市公司须达到的各项要求也基本完成。

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首家由企业出资组建的股份制财产保险公司。在现有的20家股东单位中,大部分为北京、上海、深圳具有雄厚实力的企业,如中信国安集团公司、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其中第一大股东是拥有天安保险24.9%股份的日本最大财险公司东京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

篇8

相比之下,对同一话题,参与增发募资谈判的部分兴业银行人士则要郁闷得多。因为增发价格所引发的种种非议和揣测,正逐渐蚕食着他们在谈判桌上付出的努力。而另一方面,中国人保对于定向增发是否涉及战略合作的低调态度,亦使人对未来双方合作的前景感到担忧。

3月5日晚,兴业银行对外公告称,拟向包括人保资产、中国烟草在内的四家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人民币263.80亿元,发行价格为12.73元/股。其中,人保资产将认购13.80亿股,认购金额为175.72亿元。此次增资之后,人保在兴业银行的持股比例将升至10.92%,成为兴业银行的第三大股东。

但在次日,部分小股东便向兴业银行呛声,指责兴业的定向增发价实在“太低”,增发行为“严重摊薄”原有股东权益,并声称要以推动召开特别股东大会等方式“阻止现有定向增发的执行”。

随后,又有小股东指此番引资虽声明不向原有股东开放,但新引入的中国烟草,其下属两家子公司早已在兴业前十大股东之列。而这一“发现”更加重了坊间对兴业定向增发可能向特定企业“输送利益”的质疑。

显然,作为一家一向因出色业绩而广受投资者肯定的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此次因定向增发而引发的风波,似乎正有从“茶壶里的风暴”演变为一场真正“暴风雨”的趋势。但若复盘此次兴业增发的全过程,人们或会意识到,这场风暴看似突然,实则必然。

甄选

兴业银行此次增发融资计划其实早在两年前便已启动,而实施这项计划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便是挑选出最为合适的募资对象。

“公司的董办和计财部门通过预测公司业务的发展速度大体匡算出所需融资的额度,并基本确定补充资本的时间。”一位参与融资方案制定的兴业银行内部人士回忆称,“当我们得知,两年之后可能需要募集200多亿资金时,非常吃惊,也意识到要找到合适的融资对象绝非易事。”

按照资本市场的惯例,兴业首先将募资的希望寄托在了持股比例较大的老股东身上,并从维持现有持股格局的角度出发,争取老股东通过配股的形式补充资本金。不过得知大概的募集资金总额后,“一些老股东也很吃惊”。

“有老股东就直接表示,配股方式分派给他的出资额实在太大,只能放弃参股。”前述内部人士说,“如果不用配股,向老股东自由募资,确实还是有排名前十的股东很感兴趣,但谁拿多了谁拿少了,各家老股东的意见更大,而且还会惹上向大股东搞利益输送的骂名。”

正是基于大股东们的反馈和上述复杂而微妙的担心,兴业银行负责募资事务的团队最终决定将持股较多的老股东排除在募资名单外,而引入新的战略或财务投资者,此时已是2010年年中。

“引进新的投资者也得有个方向,200多亿的融资额,能够介入的企业大体是两类:一是类似中国烟草、中国石油这种特别能赚钱且资金雄厚的央企大户;第二就是金融同业机构,而且必须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这位内部人士称。

一位兴业银行合规部门人士表示:“金融行业虽大,但分业监管也多,一路排除下来适合引进的也只有银行、保险和信托三个大一点的行业,加上我们不可能引入银行资金,金融行业只能去找保险和信托了。”

在兴业银行最初拟定的备选名单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人保和新华人寿以及重庆国际信托等几家大型信托公司均榜上有名。不过同为保险巨头的国寿和平安,在兴业内部首轮评估中即被淘汰。

“他们都已有其他银行的股权投资,比如国寿持有广发和农行,平安持有平安银行和当时的深发展,有的还是控股地位,再入股兴业银行显然不合适。”一位兴业银行人士表示。

2010年下半年,兴业银行与名单上剩下的人保、新华以及几家信托公司进行了意向性接触,这些企业均表达了参股意愿。

而在接下来的谈判中,重庆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占得了先机。“信托行业从2007年开始就一直与兴业有着异常紧密的业务联系,得到入股邀请后,这家信托公司回应异常积极,不仅在出资额上非常有吸引力,在认购价格等问题上也愿意接受我们的意见。”一位曾参与谈判的兴业银行人士表示,到2010年年末,双方已“很接近达成协议”。

不过,2011年1月国务院和银监会的一则批复令兴业银行引进战投的进程峰回路转。按照批复,兴业银行将正式获准控股联华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兴业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这也意味着兴业银行引进重庆国际信托作为战略投资者,将“不合时宜”。

在信托业被“排除”后,原本就在资产规模上远超新华的人保集团可谓胜算大增。而2010年下半年,新华人寿频频曝出业务骨干离职、高管内斗等负面消息,最终使得兴业银行排除与新华人寿合作的可能,并将人保作为主要融资对象考虑。

“我们和新华谈判也不错,多数关键问题上也觉得很理想,但毕竟那时新华内部不稳,如果做战投,实在不能放心。”前述兴业内部人士解释道。

定价

除去募股对象的选定,通过谈判确定增发价格和募股数量等交易细节,亦是增发融资计划的另一项核心内容。

一位兴业银行高管表示,兴业与人保在引入战投的大多数问题上都可谓“一拍即合”,但围绕入股价格的谈判却是“博弈许久”。而中小股东有关“增发价格过低”的激烈批评,令这场博弈愈加引人关注。

“我们和人保围绕交易细节的谈判主要还是在去年进行,在基本确定人保战投地位后,双方就开始谈出资额和认购价的问题。”一位兴业银行内部人士透露,“在之前的接触中,我们就发现人保了解我们比我们了解人保还要多。尤其是作为上市公司,我们的财务数据都是公开的,他们的很多数据我们却不够了解,这种信息不对称在认购价格这种细节问题上,作用非常大。”

而兴业银行在战略投资者上缺乏有力的后备选项,则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人保在增发价等问题上握有主导权。这一点在2011年1月兴业银行收购兴业国际信托后的谈判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人保也知道没有信托作为备选,至于非金融央企,进来做战投更无理由。所以人保在价格问题上一直很坚持。”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双方围绕增发价格的商量几乎持续到增发前最后一周,人保的诉求还是在最后的方案中得到体现。”

一位券商分析师则更为直白地表示:“兴业在金融企业中找战投的意图暴露得太明显,可是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符合要求的又太少,这时谈增发,主导权都在交易对手那里。谈出来的价格不为原有股东接受,这是必然的。”

“不仅是对人保这样的战略投资者,就连出资额较少的财务投资者,为了在增发价格上达成协议,兴业也花了很多努力。”一位兴业银行内部人士表示,“就连这个价格还有一家机构认为风险太大,最后在增发前突然跟我们说,不玩了”。受到银行股普遍估值偏低的拖累,兴业银行本轮融资在定价上也只能守住现在这个数。

然而,对于兴业银行缺乏选项以及受到银行股大环境拖累的说法,部分券商分析师及中小股东却并不“买账”。一位兴业银行小股东就认为,“虽然补充资本很紧迫,但为什么不更早一些做这个事情?去年股价高的时候,让老股东配股也可以,何必非到银行股整体走弱时增发呢?”

而国信证券一份题为《定增价偏低,方案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的研报,更使得质疑声进一步高涨。在这份研报中,国信证券分析师在测算后认为,若无增发,至2012年年末兴业每股账面净值应高于目前的增发价12.37元,换言之,这次增发对于原有股东利益会产生摊薄效应,“而低于净资产的银行融资在历史上还未出现过”。

面对上述非议,兴业银行董办则回应称,从估值角度来说,此次发行定价与国内外同类银行的市净率估值大致相当,反映了这个阶段资本市场对银行股给予的总体估值水平。本次定价与二级市场直接挂钩,公开透明,不存在操纵。同时,该行近三年加权ROE约在25%左右,如果2012年能维持这一较高的水平,待年中发行时约可增长13%,届时发行价格相对2011年末的PB是1.2倍,高于每股净资产。

兴业银行董秘唐斌亦在此前的分析师交流会上表示,部分老股东,比如恒生银行等都多次表达了入股增资的兴趣和意愿,但兴业此次增发的主要目的是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而老股东能在二级市场上方便地获得股份,不存在刻意摊薄老股东权益的问题。

但唐斌的这一说法很快被部分中小股东质疑是“自相矛盾”。一位小股东表示,此前唐斌对一家媒体称,“人保作为一个财务投资者进入兴业银行,双方的合作是开放的,非排他性的”,“唐斌一会说是战略,一会说是财务,如此反复,我们中小股东又怎么可能不质疑这次增发的真实意图呢?”

合作

其实,唐斌在措辞上的微妙差异,恰从侧面反映了兴业银行与人保双方对此次交易定位上的不同。兴业方面在补充资本的同时,更乐于强调这次增发的战略价值。但人保方面却将这次入股定位为一种单纯的财务投资。

前述兴业银行参与融资方案制定的内部人士表示,尽管有客观因素存在,“但考虑保险入股,也是因为兴业在这一块的金融同业业务发展稍慢一些”,兴业选择人保,在相当程度上也是着眼于双方在客户资源共享和销售团队共享后所带来的巨大战略价值。

“人保财险的不少零售和企业客户都是兴业本身定位所瞄准的目标客户群体,而人保掌握的客户数量也比我们自己要多,因此合作双方共享这部分客户资源,对兴业的零售和公司业务都会有较大推动。”这位兴业内部人士表示,兴业银行也希望在引进战投后,通过合作培训等途径,借助人保强大的销售队伍,扩充自身的渠道能力。

对此,一位银行业人士称:“这种思路与之前的银银平台如出一辙,都是借力打力,用小成本获取客户资源和销售网络。”

但一位人保资管高管却指出,“公告中人保资产的定位是战略财务投资者,此前市场和媒体的解读是想象过度了,人保入股更多只是一个财务投资的举动。”他亦称,人保对兴业并非控股,“双方牌照不可能互相借用,关于兴业和人保形成全牌照联合体的说法缺乏依据。”

对于人保方面这种迥异于市场预期的“低调姿态”,一位接近人保的人士就指出,人保对于银行的股权投资思路或异于中国人寿,“不会像国寿那样对入股银行介入很深。兴业只是一个起点,未来人保也会选择投资其他合适的银行,因此没必要过度强调这种投资及其后续战略合作的意义,也不必把话说死。何况人保和别的银行也有很多的业务合作。在这方面,兴业和人保对于合作深度的预期,应该是存在差异的。”

篇9

[关键词]汇率风险,外汇资产,外汇业务,偿付能力,资金运用

目前保险业有超过100亿美元的外汇资产,主要来源于保险公司海外上市融资,外汇保单业务收入,少量外资、合资保险公司的资本金和外汇运营资金,以及中资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造中吸收的外资股份等,其中以人保财险、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三大公司的海外融资为主。自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保险公司外汇资产面临严重的汇率风险。至2005年末,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上升了2.5%,由此造成中国人寿、人保财险和中国平安13.6亿元人民币的汇兑损失。在人民币预期升值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尽快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各保险公司的当务之急。特别是保险公司海外投资政策的放开,对保险公司的汇率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的类型及特点

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涉外业务中因汇率波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汇率风险通常是由于汇率波动的时间差、地区差以及币种和期限结构不匹配等因素造成的。汇率变动带给保险公司的风险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其中,交易风险是指以外汇计价成交的交易因汇率波动而引起收益或亏损的可能性;折算风险是指公司为了编制财务报表,将以外汇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换算成本币表示的资产和负债时所面临的风险,它会影响企业向股东和社会公开财务报表的结果;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意料之外的外汇汇率变化而导致公司未来经营收益增减的不确定性。

以上三类外汇风险的不同特点,见表1。

由于持有外汇负债、存在对外支付需求以及经营外汇相关业务的要求等方面的考虑,保险公司需持有一定数量的外汇;同时,由于保险公司所持有的外汇资产的数量是动态变化的,因此,保险公司所面临的汇率风险既包括编制财务报表时面临的折算风险、汇兑交易时面临的交易风险,也包括潜在不确定性导致的经济风险。

二、汇率风险对保险公司造成的潜在影响

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汇率风险对保险公司的外汇资产和负债、外汇业务、偿付能力以及投融资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形成潜在威胁。

(一)在外汇资产和负债方面

汇率变动对保险公司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外币净敞口是在资产方还是在负债方,主要体现为外币资产和负债不匹配带来的重估风险。

一方面,保险公司所持有的外汇资本金会因为汇率的变动而影响其实际价值。人民币升值会给持有美元资产的保险公司带来负的财富效应,导致以本币计算的外汇资本金缩水。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的预测,2006年人民币可能升值3%-4%,摩根士坦利则认为,到2006年底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将达到7.5。分析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走势(见图1)发现,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人民币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而且这一趋势将持续较长时期。如果不采取汇率风险防范措施,保险业现在所持有的外汇资产将遭受更大损失。

另一方面,对外汇负债来说,保险公司的外汇负债主要是应付外汇赔款。人民币升值将使保险公司在支付等额的外币赔款时所对应的人民币实际价值降低。

总之,如果外币资产多于外币负债,净敞口在资产方,人民币升值虽然会导致外币资产和负债在折算成人民币时都有所减少,但资产减少的更多,从而对保险公司造成不利影响;如果外币净敞口在负债方,人民币升值则会带来正面影响。

(二)在外汇业务方面

汇率变化对保险公司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影响外币保单的实际人民币收入。外币保单与国内一般保单最大的差异,是外币保单是以外币定价。保户用外币缴纳保险费,保险公司在给付满期金或理赔金时,也依保户指定的外币支付。人民币升值将使保险公司外币保单的实际人民币收入下降。

2.影响保险公司的再保经营。由于保险公司的直保业务通常是用人民币计价,如果在再保业务中再保摊回赔款以美元计价,那么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再保实际摊回赔款的人民币价值将会下降,保险公司所承担的实际自负赔款额度上升,从而增加了保险公司的业务经营风险。

3.影响保险外汇业务需求。长期持有外币资产的民众在汇率风险意识提高后,会主动寻求规避汇率风险和分散投资风险的措施,从而大大增加对长期型的外币保单,如外汇储蓄类保险(外币的教育金保险)、外币投资类保险等投资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的需求,这将为保险公司拓展保险业务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尽管当前外汇保险业务范围,仅限于人身意外险和财产险等短期险种,不包括投资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和长期寿险,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境内居民购买外汇人身保险的限制将会逐步放宽,境内保险公司将逐渐可以经营长期型外币保单、甚至是投资理财类外币保单业务。

(三)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方面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影响公司经营的最重要因素。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本金、准备金和公积金、业务规模及保险费率。除此之外,保险资金的运用、再保险业务等情况也会对偿付能力产生影响。

人民币升值会引起保险公司外汇资本金的实际人民币价值贬值,也会给公司的业务经营带来重大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在外汇资金投资方面,由于政策的限制,中资保险公司不能进行外汇衍生品交易,这使得保险公司无法利用金融衍生产品作为对冲工具来规避汇率风险。在保险外汇资金投资收益不高的情况下,如果未来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大,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将无法弥补汇率变动所带来的损失,也会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带来一定影响。

(四)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方面

汇率变动也会对国际商业资本的进入产生影响。从积极因素看,对于已进人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其利润汇出因人民币升值而实实在在地获得增加,其所获得的人民币收益的国际购买力也得到了提高,汇兑收益将促进已进入外资的扩张。在此示范效应下,如果海外预期人民币继续升值,将有利于增强我国保险公司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的谈判地位;

从消极方面看,初始资本门槛提高将对新资本的进入产生抑制作用。一国货币升值后,就会使该国成为更昂贵的投资地。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导致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五)在海外并购方面

海外并购是我国保险公司实现国际化的主要途径。汇率变动会影响国内保险企业的并购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企业的对外投资能力。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企业进行对外投资时,一定数量的人民币兑换的外币数量就会相应增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中国保险企业的海外扩张欲望。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后,保险公司外债本息还付压力减小,可以在外国向当地金融机构贷款,适时进行海外并购。

三、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随着国家外汇政策的逐步开放,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和投资领域也在逐步扩大,这对保险公司汇率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公司应增强紧迫感,学习运用先进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尽快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

(一)树立汇率风险防范意识

长期以来,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水平保持相对稳定,这使得一些保险公司的汇率风险意识较弱,把为防范汇率风险所付出的成本看作是额外负担。现在随着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的逐渐增大,各保险公司必须要增强汇率风险意识。保险公司必须要在公司内树立全面、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公司统一的风险管理文化,依靠最高管理者到基层员工各个层次的相互配合,把风险管理贯穿到业务的每个环节。

(二)完善汇率风险管理体系

为了更加系统、有效地管理汇率风险,保险公司要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关系清晰的组织体系,制定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制度,为汇率风险的有效控制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激励经营管理人员不断提升汇率风险的管理水平。要建立风险责任制度和检查制度,明确各岗位的义务和职责,并通过风险管理部门、合规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促进汇率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的有效执行。

(三)加强保险外汇资金运用管理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加强保险外汇资金的运用管理,提高保险外汇资金的经营效率等途径,减弱甚至抵消汇率浮动带来的损失。

1.加强资产负债管理

加强外汇资金的资产负债管理是加强外汇资金运用管理的前提。保险公司应在充分考虑外汇资产和负债特征的基础上,制定外汇资金投资策略,使不同的外汇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上相匹配,以便有效控制汇率风险。

2.扩大保险外汇资金运用规模

某保险集团公司海外投资收益率扣除汇兑损失后,依然高于国内投资,从一个侧面说明扩大保险外汇资金的运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汇率损失。因此,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应共同努力,扩大外汇资金运用规模,实现外汇资金有效益的流动,以收益冲抵汇率风险带来的损失。

3.提高保险外汇资金投资绩效

即使在人民币存在预期升值的情况下,选择适当的投资渠道、提高保险外汇资金的投资绩效依然有可能抵消汇兑损失的影响。根据《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的规定,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可投资于银行存款、外国债券、银行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以及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股票等投资工具。但目前,保险外汇资金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境内银行存款,投资品种比较单一,收益局限性较大。因此,保险公司应拓展外汇资金的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组合,以提高外汇资金的投资收益,减弱汇率风险的消极影响。

4.充分利用专业投资管理公司

根据规定,保险外汇资金的境外运用应该实行托管制,并委托境内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或境外专业投资管理机构管理。同时,由于各保险公司单独进行外汇资金投资的成本较高,因此可以选择委托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的方式,通过外汇资金投资专业化来提高投资绩效、降低汇率风险带来的损失。

(四)使用金融产品交易

管理汇率风险是保险公司面临的严峻挑战,这有赖于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完善,尤其是外汇衍生品的丰富。对远期、掉期业务等金融工具的有效使用有助于保险公司防范汇率风险。由于目前市场上缺乏人民币汇率衍生工具,所以,通过资金管理的方式,即资产负债方式来管理汇率风险比较适合保险公司。保险监管机构应逐步放宽避险工具的使用,切实做好对冲方面的制度安排,并取消对保险资金投资金融衍生品部分限制,以便保险公司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

(五)合理配置外汇资产币种

由于外汇市场上,各外汇对人民币的汇率波动情况不一样,为分散外汇波动风险,可以考虑对外汇资产的币种及相应的持有量进行调整,使一币种外汇资产升值所带来的影响与另一币种外汇资产贬值所带来的影响产生抵消效应,从而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汇率风险,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例如,在当前时期内,根据汇率走势,可以适当减少美元资产持有量、增加欧元资产持有量。但是,由于各外币之间以及外币与人民币之间存在多重关系,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增多、也更加复杂,所面临的风险也相对较大,因此,现阶段不宜过多进行外币间的对冲。

篇10

关键词:再保险;发展;探析

一、再保险含义及其发展历史

1.再保险和再保险市场的含义。再保险又称分保,它是保险人将自己承保的风险责任的一部分或全部向其它保险人再进行投保的保险业务。再保险在本国范围进行,成为“国内再保险”,若在国际保险市场上进行分保的业务称为“国际再保险”。而再保险市场则是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及其他保险公司之间的风险分散处理的二级市场。

2.再保险的业务类型。再保险业务又可以分为法定分保和商业分保。我国目前的《保险法》规定了除人寿保险业务外,保险公司应当将其承保的每笔业务的20%向中国再保险公司法定分保。同时还规定各保险公司的商业分保应优先向国内的保险公司办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再保险公司在我国再保险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业务发展也相当迅速。1998年公司分保费收入118.02亿元,货币资产由公司成立之初的9.49亿元增加到74.88亿元,长期责任资本金由1996年的48.7亿元提高到60亿元。按净保费计算,中国再保险公司已进入世界再保险公司20强之内,初步确立了中国再保险在国际保险业的地位。

3.中国再保险发展历史。我国再保险业发展的历史不长。建国后我国保险业一直是独家经营,再保险业务由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人保)专营。随着其他保险主体的出现,1988年根据《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国内开始办理30%法定分保业务,由人保再保部代行国家再保险公司的职能。1996年人保组建集团公司,成立了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中保再)。至此,国内才有了一家经营再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1999年3月,中国再保险公司(中国再)在中保再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从此中国民族再保险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再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1.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据中国再保险公司的统计,该公司1999年再保险保费收入为122.14亿元,其中,法定分保保费收入为118.3亿元,同比增长4%。但我们从中也可看出,其业务的97%来自《保险法》规定的法定分保,只有3%来自国内外商业性再保险业务。其中,来自国内的商业性分保业务,年均仅占国内市场的3%,其余的96%均因各种原因分流到了国外。

最近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到2002年底,中国再保险公司资产总额207.6亿元,合25亿美元左右,净资产27.8亿元。而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和瑞士再保险公司的权益性资产分别达到114亿美元和94.7亿美元。。

2.我国再保险市场存在问题。(1)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再保险市场的监管机制落后。目前,特别是再保险业务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管理机关也就疏于监管,或监管力度不够,暴露出法规不健全、基础工作太薄弱。另一方面再保险组织机构不健全。目前,我国只有唯一的专业再保险公司——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行使国家再保险公司的职能,具体经办法定再保险业务。各保险公司必须将其承保业务的20%向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办理法定再保险,而非法定再保险仍没得到很好的解决,并且中保再保险公司只接受各家保险公司的人民币分入业务,而不能将人民币业务向国际市场分出。各保险公司不得自行向国外办理分保。这种再保险格局是一种完全垄断的模式,无法满足国内各保险企业对再保险需求。(2)再保险市场尚未形成任何一个市场的形成必须有成熟的市场主体,有买卖双方的交换关系。虽然目前我国从事商业分保的再保险市场主体很多,但再保险市场还远未形成。从1999年商业分保情况看,国内商业分保占总商业分保的6%,国外商业分保占94%,这说明我国再保险市场功能还很弱,再保险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我国的再保险综合承保能力就难以形成,再保险整体优势就很难发挥。(3)再保险国际化步伐较慢。再保险起源于海上保险。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海上运输引发的危险的发生往往跨越国界。因此,再保险从本质上看是最国际化的业务。但目前我国再保险市场走向国际化的步履很艰难。第一,从保险国际化方式上很乏力。如投资外国保险市场的能力很低,没办法向外国保险市场渗透;投资国外资本市场受到我国《保险法》关于保险公司资金运用规定的限制;开放本国保险市场的程序较低等。第二,由于人民币还没有实现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人民币保费业务不能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4)人民币业务分保机制尚未形成。从我国保险业务的特点看,目前人民币业务仍是我国各保险公司的主要业务,在业务总规模中占有绝对比重。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人民币业务分保工作的形势不容乐观。按照我国《保险法》规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的自流保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4倍;保险公司承保的每一危险单位,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10%。但是,由于分保购汇渠道不畅以及风险意识淡薄,不少公司不顾自身的承保能力,将承保的人民币业务在扣除法定分保后全部自留,这种做法对部分公司的偿付能力形成了一定的风险。(5)超承保能力承担风险责任现象较为严重。按照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承担风险的责任范围应与承保能力相适应,不得无限制地接受保险业务,以保证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偿付能力。而目前我国的保险公司普遍存在保费收入与其经营能力、总准备金与其承担风险责任严重失衡的状况,这将严重影响再保险业务的开展与保险业的稳健经营。

3.即将面临的问题。(1)在短期内可能会导致再保险市场占有率的下降。我国再保险市场面临开放的压力,同时由于再保险业的特殊性和我国再保险公司技术水平的落后,我国再保险公司不适应市场竞争,可能会面临市场占有率的下降。在短期内,法定分保原则在确保中国再保险公司稳步成长的前提下,将促进中国再保险公司与外资再保险公司在非比例再保险这一领域进行激烈竞争。但受国民待遇原则的约束,法定分保比例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下降,直至失效。在这种情况下,外资再保险公司将与我国再保险公司在各个领域展开全面的竞争。外资再保险公司不仅规模大、技术好,而且具有良好的声誉,与国际上许多保险公司都保持着合作关系。并且由于再保险公司的客户是原保险公司,是一个非人格化的主体,文化因素对再保险公司的进入限制比对原保险公司的进入限制小得多,因而中资再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将远大于中资原保险公司。(2)再保险市场将由垄断市场转变为垄断竞争市场。经过数年的发展,中国再保险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我国为主导的、各直保公司参与的初级的再保险市场。但是,由于市场的恶性竞争和商业分保需求不旺,导致直保公司之间难以在相互信任、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建立起有效的商业分保机制和渠道,难以成长为名符其实的再保险主体。在这种特殊的市场情况下,经营法定分保业务的中国再就在初级的再保险市场中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新的外资再保险公司的进入和以同等条件参与市场竞争,将会改变目前再保险市场的垄断状况,整个再保险市场结构将由中国再主导下的初级的垄断市场转变为垄断竞争市场,竞争模式也将逐渐从以非技术创新、非服务创新为主的竞争模式向以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为主的竞争模式转变,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强度将大大增强。

三、再保险市场的发展分析

1.积极推行以全面提升民族再保险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发展政策。(1)培育中国再保险市场的旗舰企业。在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再保险主体能不能真正成为超大型的旗舰企业,首先应当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是,中国再保险市场作为初级市场、再保险业作为幼稚产业的现实,就要求政府在过渡期内采取特殊政策以促使其早日成为能够主导再保险市场,抗衡外资保险公司的大型金融服务集团。为此,就应当加速推进国有独资保险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进程;逐步放松投资管制,允许保险公司成立控股的子公司式的资产管理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以机构投资者身份全面进入资本市场;在分业经营的监管框架内,允许业绩良好、管理水平较高的国有公司首先进行兼业经营的尝试,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推行。(2)推动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发育。再保险市场开放后,外资再保险公司的进入,将改变目前再保险市场的垄断状态,再保险市场将逐步演变为典型的垄断竞争市场。再保险市场越成熟、竞争越充分,其所传递的再保险价格就越准确,就越有助于推动各再保险主体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因此,建立一个成熟、发达的再保险市场,是中国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内在需要。

2.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再保资源。从地域的概念看,保险市场可分为国内保险市场和国际保险市场两个市场。再保险业务具有开放性和国际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是联结两个市场的纽带。从事再保险业务经营和管理,一定要具有全球化的市场观念,要了解和跟踪国际市场,掌握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动态,充分利用国际再保险市场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以及国际再保险人才。通过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我国再保险业务的经营水平与经济效益,提高我国再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

3.建立国家巨灾保险保障机制。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在自然巨灾方面已存在巨额的责任累积。巨灾的特点决定了巨灾保险所具有的公共产品性质。因此,要真正实现保险产业的保险保障功能,政府就有必要通过合理的“市场干预”,建立国家巨灾保险保障基金。根据发达国家巨灾保险保障基金的组织、管理经验,我们认为,该基金应当由国家再保险公司担任基金管理公司,具体负责巨灾风险保险条款、费率的制定,责任累积的研究等,基金则主要来源于各保险公司的巨灾保险保费,单独立帐、单独核算。政府对巨灾保障基金应予免税,放宽其资金运用渠道。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政府要作为该基金的“最后的再保险人”,在巨灾基金不足以应付赔款支出或达到某一收支临界点时,政府应当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