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享总结十篇

时间:2023-11-15 17:56:17

技术分享总结

技术分享总结篇1

关键词 CLUSTER 备份 容错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天生桥水力发电总厂信息管理系统于1999年开始建设。为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提高数据库效率以及方便数据的集中管理,天生桥水力发电总厂信息管理系统采用CLUSTER技术作为主要的数据管理基础。本文对CLUSTER技术及在天生桥水力发电总厂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上作一介绍。

2 CLUSTER技术的特点及运行机制

2.1 CLUSTER技术的特点

CLUSTER技术即集群技术是目前较为先进的一种多机容错及性能提升技术,它分别通过共享SCSI总线和共享内存总线(memory channel)为用户提供共享外部存储设备和内存资源的高可用环境。它比较以前单系统提供更大的应用可用性,并且比SMP(对称多处理)更具伸缩性,比双机备份技术具有无须人工干预,充分利用资源和数据备份及时等优点。目前CLUSTER技术主要分为三种,即OPENVMS CLUSTER、WINDOWS NT CLUSTER和TRU64 UNIX CLUSTER。

COMPAQ 的TRUCLUSTER可以配置高速的内存通道互连,提供近于SMP的速度,比传统的网络互连方式减少了100倍的信息时延。TRUCLUSTER具有分布式锁管理(DLM)能力,DLM(Distributed Lock Manager)同步对共享信息的访问,保证共享数据的完整性,为那些高度并行的应用如OPS(ORACLE PARALLEL SERVER)提供服务。

COMPAQ 的TruCluster技术可以提供双机并行工作方式,即由两台或多台主机组成一个ASE系统,各主机通过公共的SCSI总线连接共享的数据盘,每台主机都有自己的本地操作系统和本地数据库系统,共享盘上只存放应用数据。正常情况下,每台主机上的数据库并行工作,通过分布式锁管理对共享盘上的数据进行I/O操作,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人为的将客户分担到每台主机,也可以在ASE中设置一个有公共IP地址的用户自定义登录服务,把客户对数据库的操作平衡地分布在两台主机上以提高系统性能。

WINDOWS NT CLUSTER是基于磁盘共享的,不具备共享内存通道,目前只有英文企业版WINDOWS NT支持。其它方面与TRUCLUSTER类似。

2.2 CLUSTER技术的运行机制

主机之间组成一个ASE(Available Server Environments可用服务器环境),主机通过公共的SCSI总线来连接共享磁盘阵列,主机之间则通过网络(ETHERNET,FDDI,ATM 等)传递信息。

两台主机各有自己的本地操作系统,而将数据放在共享盘上。可以对共享盘定义磁盘服务,挂在一台主机系统的目录下,另一台主机上看不到它并可以给ASE中盘服务设置一个IP地址,远端客户可用这个公共的IP地址透明地访问主机系统,不需要知道自己连接的是哪台主机。

当共享盘所挂的主机发生故障时,该节点所运行的应用软件系统如数据库系统等自动被关闭,盘服务便切换到另一台主机上,应用软件系统也重新启动,客户端只需重新连接即可。

ASE中的一台主机始终处于热后备状态,并可以运行其他软件。两台主机可以定义成互为备份模式,也可定义为负载均衡模式。

故障检测方式是用“心跳”机制,通过多种途径检测节点是否死机。集群软件能够检测应用故障并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它支持人工故障恢复,支持故障节点重启动恢复,可以定义故障节点故障恢复后自动成为备份节点或主节点,以接管故障前承担的任务。

3配置经验

(1)在安装WINDOWS NT CLUSTER时,必须在SCSI控制器自检提示时,按CTRL-A进入配置菜单,将次卡的SCSI ID设置为7,总线终结方式设置为LOW OFF/HIGH OFF,并关闭BUS RESET ON BOOT STATUS。同样在另一台上执行此操作,把SCSI ID设置为6,总线终结方式设置为LOW OFF/HIGH OFF,并关闭BUS RESET ON BOOT STATUS。否则不能正常启动。

(2)在安装TRU64 UNIX CLUSTER时,需要用户对该系统指定其所属ASE的ID;然后是对共享SCSI总线进行编号,编号主要是由于在ASE中要对共享的SCSI总线进行统一管理,所以要求ASE的所有成员系统对这条SCSI总线的编号要一致,安装程序给用户提供的缺省编号是从16开始的,用户在设置编号时注意编号一致。

参考文献

[1] 刘玲霞,武兆雪,钱渊,夏靖波. Web服务容错技术研究 [J]. 计算机科学,2009 (01).

技术分享总结篇2

关键词:多核处理器;单芯片多处理器;专利文献;技术演进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Microprocessor from Patent (Ⅳ)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Multi-core Technology

in the Patents in China

ZHANG Rao1,2, WU Xiao-dao1, XIE Xue-jun1

(1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ftwar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Promotion Center, Beijing 100038, China;

2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100876,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makes a deep analysis on the multi-core technology of micro-processor through tracing some specific patents based on the search of a large number of patents. Then it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ey multi-core techniques, reveals the characters of the technical elements in different phases, and provides a clue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new products. At last it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me technology specifically on studying the case of two key techniques (maintaining the coherence of Cache and the inter-core communication); meanwhile it presents the prospect of the multi-core technology regarding the status of the technique in China.

Keywords: Multi-core processor; Chip multi-processors; Patent document; Technology evolution

1引言

单芯片多处理器(多核处理器,Chip Multi-Processor),是在单个芯片上利用丰富的晶体管资源集成多个处理器核,通过多核并行执行的方式开发指令级、线程级等各个层次并行度来提高处理器性能。

由于仅仅提高单核芯片的速度会产生过多热量且无法带来相应的性能改善,以先前产品的那种运行速率,处理器产生的热量很快将超过太阳表面;即使是没有热量问题,其性价比也令人难以接受[1]。而多核处理器能通过划分任务,分配给多个内核并行执行线程,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从而大大提高了处理速度。然而如何能让多个内核协调工作,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例如,多核之间如何进行通信,如何能在读写共享内存时不发生冲突和数据前后不一致的问题等。

本文在分析多核处理器中国专利的基础上,梳理多核技术的发展路线,探讨多核处理器设计中关键技术的演进过程,特别研究了不同阶段关键技术的创新点,预测技术发展趋势。

2多核技术概述

多核技术就是把多个处理器集成在一个芯片内,是对称多处理系统的延伸,设计的主要思想是通过简化超标量结构设计,将多个相对简单的超标量处理器核集成到一个芯片上,从而避免线延的影响,并充分开发线程级并行性,提高吞吐量。

多核处理器按照芯片上内核的组织结构分为同构多核处理器与异构多核处理器两种。

同构多核处理器就是在一个芯片上,以对等方式集成多个相同的处理器核,例如,AMD的A64X2 、IBM的Power PC等都是这种结构。同构多核处理器通过核之间的片内总线通信,降低了处理器间通信开销,并且利用Cache共享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处理器间通信速度。

异构多核处理器就是在同一芯片上集成两种以上不同体系结构的处理器核,例如IBM和SONY最新推出的Cell芯片就属于异构多核处理器。这种方式的处理器通常由一个或多个通用处理器内核,和多个针对某些特定应用的高性能处理器构成。

这两种多核处理器中,同构多核处理器的通用性强,但是实现同样的并行度所需的晶体管开销大,而异构多核处理器的针对性更强,在某些特定应用中用较少的晶体管开销就可以得到高性能,但是通用性较差。

无论是同构多核处理器还是异构多核处理器,结构设计时主要考虑六大关键技术:维持缓存一致性技术、多核间的通信技术、线程/任务分配技术、存储器的组织方法(共享缓存和分级组织)、异常检测和异常恢复技术、低功耗技术。只有解决好这些关键技术,多核处理器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

3中国专利中的多核技术演进

本文首先研究多核处理器的相关技术,根据初检结果,反复调整检索式,然后截止2008年11月16日结合美国专利分类号UPC和英文关键词检索出美国专利的中国同族,并结合中文关键词检索出中国的多核专利,然后对所有专利中的多处理器专利486件进一步分析,筛选出单芯片多处理器(即多核)的专利121件,通过分析每年申请的专利中多核技术的创新点,总结出同一技术的发展和演进的过程,梳理出多核技术的发展路线图,如图1所示。

从1985年的第一件单芯片多处理器专利至今的二十年间,多核技术就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发展的焦点。由图2多处理器系统与多核处理器专利年度申请量对比可知,从1985年到2004年间,多核处理器的专利只有19篇,但是多处理器系统的专利却有200篇,纵然这些专利没有应用于多核处理器,但为之后多核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2004年到2008年间,多核技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其专利总共有102篇,而多处理器系统的专利有247篇。多核处理器可以看作是一个芯片级的多处理器系统,是多处理机系统的“微缩版”,因此成熟的多处理器系统的设计对多核处理器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此可见,2004年之前多处理器系统的技术为后来的多核的迅速发展做好了铺垫。

从多核处理器结构类型的角度来分析,2007年前是以同构多核处理器的专利为主,而2007年和2008年则主要是有关异构多核处理器的专利。无论是同构多核还是异构多核,即使是同一个技术在不同的年份都有新的发展,专利也主要都集中在上述的六大关键技术上。下面我们首先分析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第一件多核专利,然后以维持Cache一致性技术和核间通信技术为例,具体阐述技术发展历程。

3.1 第一件多核专利分析

第一件中国多核专利文献的专利申请号为86102305,专利号为1010265,专利权人为霍尼韦尔,其优先权日为1985.4.11。它是一种集成在一个单片半导体芯片上的多处理器系统,该系统具有中央处理机(CPU)、科学指令处理机(SIP)以及商业指令处理机(CIP)的数据处理功能,图3展现了这个最早的多核处理器的结构[2]。可见早在1985年就已经有多核技术的雏形,该专利于1991年得到授权,但是1995由于未缴年费而使专利权终止,可见在1995年之后随着多核技术的兴起和成熟,该专利所起的作用逐渐减小。

随着多核处理器的发展,维持Cache一致性技术、核间通信技术、线程分配、低功耗等技术凸现出其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专利集中在这些关键技术上。下面就以维持Cache一致性技术和核间通信技术为例,具体阐述技术发展历程。

3.2 维持共享高速缓存(Cache)一致性的技术演进

处理器和主存间的速度差距是设计多核处理器时的一个突出矛盾,通常使用多级Cache来缓解,但是在多个内核通过共享Cache实现信息交换和同步的同时,带来了Cache 在不同核间数据的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因此解决好多个内核的共享Cache数据一致性成为设计的一个关键环节。

与传统片外多处理器系统类似,主要有两种方法来维持Cache一致性:总线监听(snooping)协议和目录(directory)协议。从2002年到2008年,在此技术的专利中,主要是根据设计时遇到的具体问题对上述两种协议提出的改进。

在2003年中国人民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申请的申请号为200310110565.7的专利中,对维持局部Cache一致性的技术提出了改进,针对访问节点个数受限和局部Cache一致性造成的访问冲突,采用转发总线和双环的结构(如图4所示),通过双环结构所属处理节点对于数据的访问信息,来获取和传播其他节点对数据的访问情况,并且借助转发总线完成Cache一致性的维护,此发明充分利用了芯片内部潜在的通信能力,使访问的冲突明显降低,通过较少的硬件开销解决了局部Cache一致性的问题[3]。该专利于2004年11月10日公开,2005年1月12日实质审查生效,并于2006年6月7日获得授权,可见该专利在多核处理器技术历程中获得法律状态变更的时间比较短,同时该专利在多核处理器技术中也获得了相应的法律效力。

在2004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申请号为200410044782.5的专利中,最早提出了用于非对称异构多核处理器中的缓存一致性技术,此专利采用的是对共享存储区域原子更新的方法。所谓原子更新,就是使用一种更原始的保留价加载和条件存储的技术,它保证共享存储区域被访问时,特别是连接到该共享存储器的其他主处理单元或I/O单元在读或写之前,该存储区域是完全更新和一致的,即对该存储区域完成原子命令或更新序列[4]。该专利于2006年9月6日获得授权。

在使用基于总线监听协议时,各个Cache控制器通过监听总线,来判断自己是否包含总线上被请求的数据块,由于常常监听的是不产生请求的数据块,引起了内部总线上不必要的通信量,使得总线效率大大降低。在2005年英特尔公司的申请号为200510103704.2的专利中,提出了在不影响维持Cache一致性的情况下,使用高速缓存的状态信息来过滤监听请求,以减少不必要的通信量的方法[5]。该专利目前仍处于实审状态。

2006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申请号为200680010151.9的专利中也提出了过滤监听请求的技术方案,此专利通过基于流寄存器组的比较逻辑实现的过滤监听,其中每个处理单元具有与其关联的本地高速缓冲存储器。该系统的监听过滤器设备与每个处理单元相关联,包括基于流处理器组、相关联的流寄存器以及实现过滤方法的至少一个监听过滤器基元[6]。在多个流寄存器组中,在任意时间点,至少一个流寄存器组是活动的并且被标记为历史。此外,监听过滤器块在操作上耦合于高速缓存反转检测逻辑,从而在高速缓存反转状况检测到之时,活动的流寄存器组内的内容被转换到历史流寄存器组中,并且至少一个活动的流寄存器组的内容被复位。每个过滤器基元实现了流寄存器比较逻辑,其确定所接收的监听请求将会被转发到处理器还是被丢弃,其结构如图5所示[6]。该专利目前还处于实审状态。

在2007年浙江大学的申请号为200710066929.4的专利中,针对异构多核处理器,提出了维持Cache一致性的方法。通过“写穿”和“写回”策略相结合,确保同一数据在多处理器内核的本地一级Cache和共享的二级Cache中的多个副本保持一致性。此方法适用于基于总线的异构多核体系处理器,把写穿和写回两种策略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减少了无效操作和总线流量,提高了总线的效率[7]。该专利目前还处于实审状态。

从上述的专利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采用哪种协议都有其优势和缺点,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好最优的策略,针对特殊的需求有所改进才能充分利用系统的资源,提高处理器的性能。

3.3 核间通信的技术演进

除了上述的维持Cache一致性技术之外,多核间的通信是多核处理器设计中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多核处理器的各个CPU核心执行的程序之间需要进行数据共享与同步,因此其硬件结构必须支持核间通信,高效的通信机制是多核处理器高性能的重要保障。

目前主流的片上高效通信机制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总线共享的Cache结构,一种是基于片上的互连结构。总线共享Cache结构是指每个CPU内核拥有共享的二级或三级Cache,用于保存比较常用的数据,并通过连接核心的总线进行通信。基于片上互连的结构是指每个CPU核心具有独立的处理单元和Cache,各个CPU核心通过交叉开关或片上网络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各个CPU核心间通过消息通信[1]。

对于基于总线进行核间通信的方法,多个处理器连接到总线上,所有的处理器都通过总线读写公共存储器,这样容易发生总线冲突,使得处理速度降低。在2004年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申请号为200480026853.7的专利中,针对上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案,采用本地读/远程写的方案,防止一个必须写数据的处理器与必须经由共享资源向该处理器写数据的其他处理器之间发生总线冲突[8]。伴随着飞利浦芯片部门确定新公司名称为NXP,该专利于2007年12月21日,专利申请权由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NXP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8年10月1日获得授权,可见该专利的价值。

此外,在2004年因芬尼昂技术股份公司还提出了适用于数据密集型应用的通信方法,在申请号为200410079814.5的专利中,使用了紧密耦合内存(TCM)来提高处理器间的通信速度,同时获得低电能消耗和小空间的需求[9]。该专利目前还处于实审状态。

早在2005年英特尔公司就提出了异构多核间通信的专利,申请号为200510023015.0,针对高速数据处理的应用,使用共享高速缓存和分时读写策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交换,其结构如图6所示。具有写数据请求的处理器内核将数据写入到高速缓存,该处理器内核通知另一个处理器内核已经准备好,然后第二个处理器内核直接从共享高速缓存中读取数据。在处理器内核之间传送的数据不需要写入到主存储器中或从主存储器中读出,避免了访问主存的延时,大大提高了数据存取的速度[10]。该专利目前还处于实审状态。

直到2007年有关核间通信技术的专利大量涌现出来,大部分都是针对更为具体的应用提出的改进。例如,申请号为200710140490.5的专利提出了在处理器间有大批量数据传输时的通信方法,采用双端口的随机存储器(DPRAM)进行同步通信[11]。申请号为200710175336.1的专利通过变频来实现核间的同步通信。针对需要实时通信的应用,申请号为200710140630.9的专利解决了ARM核和DSP核实时通信的难题[12] [13]。此外,还有多核的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通信方法,大大降低了硬件开销和软件的移植成本,在申请号为200710160639.6的专利中有详细的解决方案[14]。

2008年有两件专利都是异构多核间通信的解决方法,比较典型的是浙江大学的申请号为200810062164.1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片上通信互连组织层次的实现方法,它结合了异构多核体系结构的特点,设计了两条核间总线,分别为负责连接计算密集型核的计算总线与负责控制密集型核的控制总线,图7所示是此专利的控制-内存通道的结构图[15]。内存控制器被看作处理器核连接在总线上,从而统一了片内的处理器间、处理器与内存间的控制通信与数据存取通信,实现了主辅核间以总线形式进行的通信,有效提高了核间写作以及数据传输特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除上述的两大关键技术之外,其他的四个关键技术经历了类似的发展历程,从上面的多核技术演进图中,(图1)我们同样可以总结出这四个技术的发展历程,由于篇幅的限制在这里就不一一累述了。

4小结

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的多核处理器专利并对其进行筛选和梳理,总结出多核的关键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而以两大关键技术为例,具体阐述了同一技术在不同时间段的发展变化。从1985年出现第一件多核处理器的雏形,到2007年涌现出大批量的异构多核处理器的专利,多核技术正逐步趋于完善。在维持Cache一致性技术上,由最初的整体结构和算法协议,发展到针对某种具体应用做出的改进,多核的关键技术逐渐成熟并被广泛应用。多核处理器经历了由两核到多核,由同构到异构的演进过程。多核技术以其并行度高、性能提高潜力大,适应了工业发展和商业应用的特点,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集成制造技术的发展,单个芯片上可以集成更多的处理器内核,众核(Many-core,通常指有16 或32 甚至更多核心的处理器。)成为高性能处理器发展的方向。

下期预告

了解多核处理器技术演进的基础上,纵观微处理器的技术发展,对专利文献深入挖掘,我们还能发现哪些更为值得深思的端倪?下期中,我们将以IBM、AMD和Intel在中国申请的微处理器相关专利为样本,分析微处理器技术演进,对比其各阶段技术研发的侧重点,分析各自的技术优势,预测其研发趋势,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 何军,王飙.多核处理器的结构设计研究[J].工程应用技术与实现,2007,33(16):208-210.

[2] 索马斯・J・约翰,理查德・P・凯利,詹・库・申,迈克尔・M・拉古英.单个半导体芯片上的多处理机.CN.1010265[P].1986.04.10.

[3] 张春元,鲁建壮,王志英等.片内多处理器局部cache一致性的双环监听方法.CN.1258716 [P].1986.04.10.

[4] 迈克尔・N・戴;查尔斯・R・约翰斯,詹姆斯・A・卡勒,刘培军,张光赏.在非对称异构多处理器环境中提供原子更新原语的方法.CN.1273899 [P].2004.05.18.

[5] Y・C・刘,K・西斯特拉,G・蔡.使用核心指示符的高速缓存过滤.CN.1746867 [P].2005.09.08.

[6] M・A・布鲁莫希,A・G・加拉,V・萨拉普拉.使用流寄存器过滤监听请求的方法和装置.CN.101189590 [P].2006.03.17.

[7] 陈天洲,严力科.基于总线侦听的嵌入式异构多核缓存一致性方法.CN.101008921 [P].2007.01.26.

[8] 亨里克斯・H・范德伯格,埃弗特-简・D・波尔.具有多个互相通信的数字信号处理器的集成电路.CN.100422978[P].2004.09.03.

[9] H・-G・格鲁伯,C・米埃伦滋.具分享紧密耦合内存之多处理系统及复数处理器间之通信方法.CN.1661585 [P].2004.09.20.

[10] F・哈迪,M・卡波特,J・贝克,M・罗森布卢特.共享公共高速缓存的异构处理器.CN.1783033[P].2005.11.18.

[11] 冷再鲜,刘志强,刘一峰.双端口随机存储器同步通信的方法及装置.CN.101110065 [P].2007.08.24.

[12] 张戈,胡伟武.一种多核处理器及其变频装置和核间通信方法.CN.101135925 [P].2007.09.28.

[13] 高保卫.一种可实现芯片内多核间通信的芯片及通信方法.CN.101114272 [P].2007.08.09.

[14] 朱而刚.一种多核多操作系统之间的通信方法及系统.CN.101216814 [P].2007.12.26.

作者简介

张饶,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专利分析师,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技术和微处理器的研究与设计,主要从事多核处理器技术领域的专利分析。

技术分享总结篇3

关键词 区域协作;制造资源共享;P2P;资源注册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209-0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化制造这种崭新的生产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和青睐。通过它不但可以把企业内分散的制造资源集成起来,形成规模优势,而且可以促进企业间的协作以及生产与设计的协同,进行合作生产与营销,更加及时、有效地共享、组织和优化资源,从而提高企业和制造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在这种环境下,本文对构建面向区域协作的制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进行了研究。

1 制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构建原理

面向区域协作的制造资源共享平台是在研究国内外网络化制造技术基础上,吸收分散网络化设计、面向对象设计等思想和原理而提出的一种网络化设计制造技术的支撑环境。平台的设计方案主要有基于第二代主/从模式和第三代对等模式两大类,由于基于第二代主/从模式存在服务能力不足与网络带宽瓶颈的问题,所以本平台采用对等模式,能有效减轻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负担,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而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可以直接交互,实现更好地协同工作,各制造企业可以更加方便的实现资源的共享,且资源搜索能力强。

平台的对等模式采用P2P对等网络技术,通过它可以直接交换和共享计算机上的资源和服务。P2P有集中式、分布式、混合模式三种结构。P2P混合结构结合了集中式和分布式的优点,在设计思想和处理能力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因为制造企业共享的资源是具有一定保密性的,采用集中式会导致一些恶意企业对其进行资源的窃取和其它安全问题,而分布式又会导致资源难以总体把握。因此,本平台采用了P2P混合结构,其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2 制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总体架构

从共享范围上,面向区域协作的制造资源共享从企业各部门内部、部门之间,扩展到了企业之间;从共享方式上,制造资源共享从集中式共享转变为集中式和分布式混合式;从平台构建上,需要选择一个具有松耦合和较强重构能力、集成能力和扩展能力的软件架构。制造资源共享的最终目标是使制造企业各个部门内部、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实现更加直接和方便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基于以上考虑,平台采用了如图2所示的总体框架。从功能实现的角度将平台划分为用户层、门户层、应用层、服务层、组件层、平台层、网络层和资源层八个层次。其各层的主要意义如下:

1)用户层:该平台的用户指网络化制造过程中参与的各种企业;

2)门户层:是该平台的门户网站,各种用户通过该网站访问相关应用服务;

3)应用层:是该平台的核心内容,包括制造资源共享管理系统和平台管理两部分;

4)服务层:该层利用web service将各种企业内部或者部门内部的制造资源为服务,并实现这些服务的共享管理,从而为应用层提供统一的应用系统功能接口;

5)组件层:该层为服务层提供数据层的封装,负责实现一些具体的功能。为提高开发效率和组件可用性,采用J2EE的Enterprise JavaBean(EJB)来开发和实现组件;

6)平台层:该层是P2P网络基础环境,各个组件的实现需要符合JXTA的规范,同时也可以利用JXTA平台的天然优势实现P2P网络环境下的各个功能。

7)网络层:平台的基础通信保障,包括Internet所需要的基础环境,如TCP/IP,HTTP等;

8)资源层:该层采用数据库构建、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采编技术,整合区域内所有协同工作的制造资源。按照不同主题构建企业级的制造资源数据仓库,用于支撑整个服务平台的正常运作。

3 制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功能设计

制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制造资源共享管理系统,也就是共享原理中的EMRM,它是共享平台的客户端,每个区域系统的制造企业和企业内的部门会使用包括资源管理等功能。另外一部分是平台管理,也就是共享原理中的MRSS,它是共享平台的服务器,主要为区域系统的各个企业和企业部门提供资源共享的各种服务支持,该平台管理包括用户管理等七大功能。平台功能结构设计如图3所示。

4 资源 注册模块设计

资源注册是一个对资源描述规范化的过程,而制造资源模型是注册环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制造资源模型既要体现制造资源共享平台面向服务的基本要求,又要考虑制造业本身的特点。对于共享服务平台上注册的制造资源,都将以服务的形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体现以服务为中心的特点。根据资源的分类和建模研究,来建立制造资源模型。建立了制造资源模型后,对资源进行具体的定义和描述。

由于每类资源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资源注册时,为不同类型的资源提供不同的资源模板,说明制造资源的主要元素以及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为了实现平台上各种制造资源的可访问性和可执行性以及资源的查询,本文采用了XML标记语言对制造资源进行描述,即制造资源模型的元数据描述,有利于计算机的理解,同时也使制造资源的注册、以及后面的发现和系统间互操作变得更加容易。例如,设备资源中的剪床资源的XML Schema描述如下:

……

5 结论

面向区域协作的制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研究针对基于第二代主/从模式的网络化制造资源共享存在的服务能力不足与网络带宽瓶颈的问题,结合第三代对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从共享实现的角度,提出了平台构建原理和总体框架,基于该框架设计了平台的功能结构,并对资源注册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描述。面向区域协作的制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了制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国庆.基于应用服务提供商平台的网络化制造资源共享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2]居文军,孙林夫,等.制造资源共享技术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7).

[3]汪大勇.基于P2P构架的分布式协同设计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技术分享总结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 跨部门政务协同 整体性治理

协同,即不同组织协作统一、围绕同一任务进行高效的业务操作。把协同思想运用到政务中,就是将各个孤立信息系统连通,以政府工作人员协作为核心,强化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流程优化及政府信息化系统应用。信息技术发展使其对跨部门政务协同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大势所趋。本文将进行文献综述,再从技术性因素、整体性治理、技术投资成本三个角度分析其作用,并提出改进对策,最后进行总结。

一、 文献综述

针对信息技术对跨部门政务协同的作用,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建认为,运用信息技术能构建全面电子化的虚拟政府,政府机关间进行跨区域及时交流,实现不同数据源的共享,形成立体沟通、并行协同模式,提升协同效率和工作效果。温勇诚提出信息技术提供网络传输、数据交换等服务,为实现跨部门协同办公提供支撑。能减少政府不同机构业务重叠,提升行政效率。顾昱、陈松则认为,信息技术使跨部门形成动态协作模式,管理流程可变,部门成员能发挥其能力与潜力。但也会导致政府职能变革与资源整合,触动现有权力与利益结构,政府各部门利益可能产生冲突。

二、信息技术对跨部门政务协同作用分析

(一)技术性因素角度

计算机技术主要分为软件、硬件和网络。软件指与计算机系统操作有关的计算机程序、规则以及可能有的文件、文档及数据。软件的发展特别是并联行政审批系统等的应用,提高了政府部门行政效率,节约了时间成本。硬件主要指电子计算机系统中所有实体部件和设备,保证了整个计算机系统良好、高效运行,为软件、网络的应用、跨部门政务协同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网络的互联互通使部门间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办公。

(二)整体性治理角度

整体性治理指面对政府功能过于分化产生协调不良、资源浪费,强调在专业分工下,运用管理及信息科技,将不同层级、不同功能部门整合,提升政府行政能力。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各部门分化的治理模式,形成整体性治理模式,由孤立封闭走向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简化政务流程,避免资源浪费,节省行政成本,增强了行政工作效果。

但跨部门合作要在利益一致且具有共享氛围前提下才可实现。信息技术发展促使的信息共享存在隐患,例如政府机密信息泄露等。目前我国信息共享缺乏完备法律法规的明确约束,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将无法追究。各部门考虑自身利益,会影响良好共享氛围的产生,制约部门间协同合作。从法律与安全角度看,这一协同机制仍需完善。

(三)投资成本角度

当前我们处于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信息技术投资成本较大的缺点也十分明显。信息技术(简称IT)投资项目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众多企业在IT应用方面的投资,都见不到回报。技术巨大的投资成本可能收不到预期效果,由此经济基础对组织间协同合作有很大影响。许多部门考虑到经济成本及对效果收益的不确定而迟疑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与使用,对跨部门政务协同的推广不利。

三、改进对策

首先,信息技术促进跨部门信息共享,但仍处于政务协同的最低层次,在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上仍存在障碍与瓶颈,须进一步促进资源共享,完善信息共享的标准及法律法规,增强管理和安全意识,实现共享与安全的权衡。其次,要加快信息技术发展,开发出更完善的软件与可靠硬件,加强网络传输、信息资源共享安全保障。再次,降低信息技术投资成本,使更多组织能接受其成本投入,促进跨部门政务协同的推广。

四、总结

全文将信息技术狭义理解为计算机技术,从技术性因素、整体性治理、技术投资成本三个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跨部门政务协同的作用。它能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率;改变原来各部门分化的治理模式,实现整体性治理。但信息共享缺乏约束,不利于问题出现后的归责与信息安全保护;技术投资成本大制约其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了跨部门政务协同,同时政务协同的需求也促进技术革新与进步。此外,本文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网络治理下的共享氛围、信息共享如何保证安全及问题的归责等仍是需继续努力探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邹晟,冯璐.推进电子政务协同化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8).

[2]张建.跨部门协同电子政务的协作模式研究[J].东岳论丛,2006(4).

技术分享总结篇5

关键词 网络平台;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10-0218-02

近年来,随着广电事业的不断发展,广播数量频率及其覆盖面也逐渐扩大,对于传统的广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推动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开始在网络平台上建立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营造广播多元发展空间。

1 网络平台上的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简介

媒体随着时间与技术的推移,不断进行了时空社会结构的演变,从口语到书写,再到印刷、电子、网络,一步步的实现了智能化媒体发展[1],如下图所示:

图1 媒介发展史角度的新媒体结构

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广播的多元化,打破传统单一的表现形式,将其融合成整体统一,各种媒体形式集成交互的平台,采取了新的数字导播系统,力求将热线电话、微信、微博、QQ等展现在统一平台。网络平台上的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需要有1个总控机房、多个直播机房和备播出机房组成,才能实现系统全面数字化,实现音频频率、量化精度、传输格式、记录格式与同步标准等相关规范标准。其中通过多个直播机房调音数字信号处理,将主机与总控机房组合成主用矩阵和备用矩阵,能够直接切换单元设备、总控机房对讲模块、控制PC机等,共同连接到中心交换机上,形成星形的拓扑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2 播控系统基于网络平台的原理图

根据上图通过系统中心节点的交换机,就能将所有广播设备与交换机联系,简单、安全、便捷。同时该系统不会因某一点出现问题,而影响局部甚至整体网络系统,导致直播机房出现状况,即使出现极端情况,也可以通过断网来保证节点内部工作顺利正常进行。由此可见,利用网络平台能够大大的提高广播的安全性,还能突出广播形式的多样,系统的全面等特点。简单来讲,就是在脱离网络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播音的安全正常进行。

而保证网络平台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实现,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以太网技术,建立互联网传输协议和用户数据协议,即TCP和UDP两种,用于实现节点信号数据的传输控制,达到资源交流共享的目的[2]。其中TCP实现数据链的点对点的数据传输,保证数据链的稳定,还能有效的验证接收数据与发送的数据的内容、顺序等信息,充分体现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在上图的系统中,DSP主机、总控机房的主备用矩阵同PC机间的信息传输都是通过TCP实现的,进行数据信息的编辑、检测、上传下载指令。

UDP是一种独立实现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信息数据传递的协议,它不具备TCP传递的稳定性,不能保证接收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当然对于信息数据的内容、顺序也不能保证。因此UDP不能实现接收信息的及时性,一般进行DSP主机间逻辑指令的传递处理,如Global Logic、Global Potentiometer等,还能通过DSP去遥控另外的DSP主机[3]。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进行TCP/IP通讯协议建立,进行广播播控系统音频信号的,接收,覆盖整个直播机房网络,对数据信息的路由、编组、时间表进行更改、拷贝、删除,展现网络平台带来的广播播控系统的灵活多变,功能扩展等。

2 基于网络平台的系统优势分析

2.1网络平台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建设原则

根据广播总局的安全要求,所建立的播控系统必须具备安全可靠性原则,才能应对设备故障问题,将损失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根据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音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提出了技术更新的要求,对于播控系统进行经济、先进性进行考察分析,才能建立系统简化、技术先进、性价比高的设备系统。当然在进行系统建设时,要重点考虑资源的共享,系统的扩展性等,竭力保证网络平台上播控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灵活性原则。

当然基于网络平台的广播播控系统建设,还要考虑广播电台的特殊性,在系统软硬件设施上设计要符合国际、国家各项技术标准,统一采用标准的接口,便于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利于系统的进一步维护、扩展、升级,保证整个网络的成熟稳定。

2.2基于网络平台的广播播控系统优势

1)方便快捷的实现音频信号的管理、共享、调度与切换

根据播控系统基于网络平台的原理图可知,在直播机房同总控机房间的音频信号传输,采用的是MADI光纤点对点形式。光纤内可同时实现双向传输64路数字音频信号,再进入总控机房,分配到各直播机房[4]。而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中心节点检测,就能利用计算机软件将音频信号方便快捷的进行传输,减少了节目播出过程的设备环节,进行了音频信号的管理、共享、调度和切换,具有一定的安全稳定性。

2)利用远程遥控软件,实现直播机房工作检测、管理

远程遥控软件是用于监视、控制广播播控系统板面的软件,通过网络登陆,利用整体广播播控系统,技术人员可以进行直播调音台控制面板使用的监视,精确的了解到各推子的位置、信号传输状态、面板按钮、指示灯等情况。同时还能监视到节目人员的调音台使用情况,协助进行正确设置,再出现极端情况下,还能通过虚拟界面来保证音频信号的正常传输,更甚至可以通过播控系统进行节目质量监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系统扩展功能的实现

利用该系统的网络接口通讯协议,能够对总控矩阵进行系统扩展功能,如果有需要可以进一步提高广播总控的外延扩张功能,将制播网整个也纳入总控的监控之中,实现了广播总控监控技术的全网覆盖,成为一个有新的意义的广播总控系统。如下图所示[5]:原不属于总控范围的一些业务纳入总控系统示意图。

图3 新纳入广播总控平台业务示意图

为了配合网络平台上的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运行,还可以在全市各地建立总控监控分站台,实现音频信号间的共享与监控,将各种网络媒体的优势集中实现。同时在录音室建立通讯设备,与总控音频信号共享,在紧急情况下,作为广播的直播间工作。

3 结论

数字化的网络环境,为广播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技术、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了革命性的变革,有利的实现了信号调用、资源共享、监控、调度切换等功能,为广播中心提供了全新的工作模式。

参考文献

[1]荣艳玲.广播电台总控系统的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12):70-72.

[2]王宁,王东丽.基于网络平台的智能化广播中心播控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6,33(7):72-75.

[3]刘建国,吴晓应,郑毅清.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播控系统整体解决方案[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5(2):56-62.

技术分享总结篇6

关键词:云计算;军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随着新军事变革发展加深,针对军校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问题研究开始成为热点。云计算作为全新信息资源利用模式,其具有成本低、存储能力好以及可扩展性强等众诸多优势,作为全新的服务交付以及使用方式,它可以完成各种类型的复杂计算工作,同时,进行海量的信息数据统计并实现资源异构分布等功能。除此之外,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云计算的发展意味着技术进步,更加代表了全新服务理念,云计算应用于军校信息资源建设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军校信息资源建设质量以及效果。目前,军校信息资源共享与资源汇总的能力偏弱,如何通过有效措施形成高效安全的军校信息共享值得研究,如何通过形成云计算条件下的资源共享来更好的降低军校资源相关建设的成本,如何用信息技术开发的全新成果武装信息资源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 云计算环境下实现军校信息资源联建共享的可行性

为了顺应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与总体方向,军校及相关机关单位都努力推进信息资源技术发展。总部为各军校配备专业信息技术资源,通过硬件与环境保障提升军校信息化建设能力。军队院校也通过多年的建设,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经过前期的建设,实现了地区军队院校校园网的高速互联,数据存储能力、信息服务能力大大提高。这些都为军校利用云计算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各军校积极开展信息资源建设,并形成大量的技术领先资源体系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一些服务器面临着恶意攻击、服务器相关硬件配置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各类信息资源整合难度大等问题。运用云存储功能实现军校数据中心与资源共享,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借助云计算端功能来完成资源分布、安全监管的工作,大大地降低了军校数据中心资源的运营成本;同样借助云服务商,客户可享受低成本拥有对软件进行复杂的计算工程的权利,对于软硬件资源的升级等方面能很好地加以利用。这就在现有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利用较少的、合理的投资有效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形成学科性、区域性和全军性的协作和共享,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个性化定制和推送服务,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同时也为官兵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和服务,运用云计算从真正意义上开辟了军校信息资源建设路径。

2 聚焦信息优势,优化军校信息资源共享发展模式

1、整合军校数据,建立数据平台

信息资源,是军校最具专业特色的宝贵资源,各个军校采用“私有云”,自己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数据资源中心,优化整合区域军校资源平台,利用云平台整合强化现有资料,对军校数据库进行分类整理、规范整合与优化强化,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军事领域提供更广泛的信息渠道、更精确的情报保障。云计算借助虚拟化应用技术将服务器以及网络等物理设备的差异性加以屏蔽,通过动态部署以及分配方式提供与获得服务。

2、优化军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云计算具有及时共享、计算性能高以及低运营成本等特点,采取面向,通过云计算对军校数据库资源进行整理不仅可以方便用户查询,极大地提高了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共享,还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大数据技术从大量结构数据和非结构数据中迅速挖掘出对当前信息有用的数据并作出精确决策,为军事领域提供更加透明的战场态势,从而实现更加精确的指挥控制,实现有效的动态调控。各院校还可以通过云计算的超级计算能力,将云端获取的信息进行准确快速的处理,有效地完成指挥数据的处理,使得信息能够快速共享,大大增强指挥信息的实效性。

3、利用云计算优势,为军校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保障

云计算具备更加强大的数据获取和分析能力,它可以加强军校信息资源的统筹分布与集中管理,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利用虚拟化、动态分配等技术优势,构建云计算支撑环境,实现军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它还可以通过云系统的数据接口同步各类所需资源,并建立起专用的任务云环境,进一步使信息优势转变为决策优势,通过云端实现统一管理与综合调度,加强对军校信息资源的统筹分布与集中管理,能够有效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降低信息孤岛的情况出现,营造了具有安全稳定性的群与军校信息资源共享空间,保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完成。

3 抓住关键环节,构建云计算支撑环境,实现军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加强统筹规划,合理制定发展策略

云计算技术在各个领域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该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平台日益增多。总体上看,军校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环境以及组织机构发展并不健全,针对当前建设中表现出来的统筹能力不足问题,基础建设水平较低情况等充分思考,研究制定军队云指挥体系结构、运行协议、数据资源格式、资源调用机制、服务分配与运行管理等标准要求,对全军综合信息网络进行建设,通过云计算提供了更强的管理机制、自动化部署功能和高层次的虚拟化技术,实现网络环境下最大化的资源共享和协同,为建设高效稳定的云平台奠定基础。

2、更新信息理念,创建云计算环境下军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氛围

云计算作为未来信息化发展方向,有利于信息资源的集成,它将不同地域的信息资源集成在一起,避免了资源重复,同时形成资源互补。通过云计算模式,各军校可以共同构筑信息共享空间,建立跨区域军校数据中心平台,可以实时的获取其他院校的资料,使用户的信息需求获得极大的满足,最大限度地适应了信息化战争的要求。通过云端针对资源实现整体分析管理,优化配置与充分调度,实现系统升级,确保安全性,最大限度地提升信息化效能,将高效能工作投入到跨区域军校电子网络材料中心的建设当中来,共建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军校信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军校创造了可供学习应用的范围。

总之,利用云计算构建军校信息资源云服务平台,既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也是馆际协作与联建共享的发展方向。云服务平台建设在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区域间的资源与服务,达到区域间资源与服务的共享。同时,军校信息资源云服务平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总体规划、统筹兼顾、分布实施。

参考文献

[1]唐月娥.云计算与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10:203-204.

技术分享总结篇7

关键词:智慧校园;BIM技术;管理系统;大数据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7.226

0 引言

“智慧校园”是校园大数据下的必然结果,它的智慧体现在智慧的学习环境、智慧的学生管理、智慧的生活方式等,体现在自动监控学校安全;智能的签到、考勤系统;无人监管的智能图书借阅系统;智能化管理办公设备、仪器。总之,就是开发一个智能化的校园运行、维护管理协作系统,有效的使校园可以智能、环保、稳定、安全等运行,并且共享校园大数据,实现更合理、更准确、更全面的只能校园管理系统,从而提高校园的各职部门的管理效率,降低校园管理经济成本。以BIM应用技术为载体构建整体数据共享平台,能够进行三维空间数据的可视化查询、应用,并充分结合在有机管理的校园建筑和结构系统的信息数据,实现快速查询,统筹管理,降低校园管理难点,降低管理的经济成本[2]。

1 BIM技术与智慧校园管理

根据智慧校园中建(构)筑物自身的管理规则,结合BIM应用技术,我们可以模拟现实的对象实现管理计划。智慧校园集成BIM技术应用管理系统,可以很好对每一个R到行有效管理,进而实现综合管理,科学分类,这样我们可以提供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管理方法,避免专业造成的碰撞、矛盾问题[3]。

2 智慧校园管理主要内容

智慧校园是指以大数据下的物联网为根本的智能化的校园教学、科研与生活相结合,以各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环境,集成所有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教学、学习、安全管理与校园生活环境进行全面融为一体。实施步骤为将带有传感器的安装到学生教室、停车场、办公室等,形成共享的“物联网”,然后使用数据云计算和超级计算机的“物联网”和“软件共享平台”进行数据信息的整合,从而将科研工作、学生管理、生活与学习等和校园的基础设施的有效统一。

3 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开发模式

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以运营、维护管理为主要目的,结合BIM技术的优势,整合校园的数据实现共享,分析、统计、预测校园管理的数据及信息,进而为决策提供辅助管理依据,从而进行学校全面动态的管理。

3.1 系统设计、开发目标

通过对系统的需求分析,智慧校园运营、维护管理系统以“智慧化”为核心,使用方便为宗旨,兼顾校园的所有管理、行政部门,将本系统的设计、开发目标简单总结如下:

(1)为了使学校大数据实现共享统一管理、应用,开发以BIM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库;

(2)建立三维空间数据服务与综合管理平台,通过微信、校内通等访问模式加大服务力度,增强三维现实服务种类,改变传统的学校综合管理的方式;

(3)建立智能监控网络,组建行动指令执行小分队,建立实时、快速反应高清视频监控设备;

(4)对学校供电设施、消防设施、运动设施等进行集中集成管理,形成高效、舒适的“智慧节能”系统;

(5)为了加强对实验设备、生活设备等有效、科学的管理,开发一个功能齐全的校存资产、设备管理系统。

3.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BIM技术校园主要基于校园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核心的维修管理系统,配置必要的设备联通局域网,开发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生态、地理空间数据生态、资产高效管理生态、安全信息互操作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环境,创造信息资源共享的数据平台和集成数据共享环境;开发一个统一的、高标准化的安全体系、管理效率体制及有效的运行体质,保证运行、维护系统安全、高效的运行。

3.3 系统各项功能

(1)三维可视化漫游。通过开发的系统使用户能直观、真实快捷以可视化漫游的方式查看学校内部的任意位置,也可以有针对性的浏览,提取用户的兴趣点,并且结合VR可视技术,使得用户对学校管理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2)建筑信息查询。建筑信息查询的分类管理教学大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和其他建筑等真实的呈现在三维视觉场景中。人们可以观看任何一个建(构)筑物的三维视觉场景,它可以展现出建(构)筑物的外观、材料、用途和其他相关信息,促进每个建筑实现可视化的应用、管理。

(3)资产管理查询。三维数据的可视化可以带来资产管理的可视化,制定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的信息技术,通过系统集成技术的可以无缝集成的三维模型与业务流程,资产统计、管理部门可以把握整个资产购买、修理、更换直至彻底报废的全过程,采购、使用和维护,一个统一的跟踪,增加校园设备的使用周期与效率,减少学校的资产管理与维护经济成本。

(4)遮挡工程查询。BIM应用技术将学校内部所有的遮挡工程都会以三维可视化数据模型的保真的现实出来,进而复杂工作简单化,提高遮挡工程的管理效率,更能解决图纸看不懂的困局。在现有三维数据模型中,直接可以提取现有的管道线路信息,如管道使用的材料、使用年限等。

4 结论

BIM技术运行、维护管理系统是智慧校园的发展的前提,也是研究的核心所在。通过分析及总结发现:运营、维护系统需要对学校建筑、教学、运行设备等状态进行实时的信息查询、管理,为决策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提高管理效率,节约了管理的成本[4]。同时对系统开发提出了概念性的框架,展现了系统实现的三维可视化漫游、建筑信息的查询、资产管理以及遮挡工程的查询等功能。在智慧校园大数据下,建立运营、维护管理系统数据库,对办公文档、资产清单、档案材料等相关资料进行有机管理,真正实现校园的“智慧化”。

参考文献:

[1]陈晓.基于BIM的校园运维管理系统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2]曹慧文.基于三维技术的电厂基建管理系统的开发[D].华化电力大学,2014.

技术分享总结篇8

一、加强教育技术的学术交流与指导

今年通过“2009教育技术征文评选”,中国电化教育社团史的编写,部级课题的开展、国外教育技术著作的翻译与出版等活动,加强教育技术的学术交流与指导。支持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协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坚持与有关学校、企业联合开展科研、培训、评选、展示等活动。

1、“2009教育技术征文评选”要突出时代主题,配合“班班通,堂堂用”实践的开展,研究分析教育技术在新时期的发展问题,通过征文活动主题和题目的设计,引导正确的研究方向。征文活动要发挥各地协会组织的积极性。

2、要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在协会已经开展的教育技术史研究的基础上,协会秘书处、专业委员会、地方教育技术研究会、远程教育研究会要进一步开展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社团史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协会老同志的作用,整理文献,梳理脉络,总结经验,启发未来。编写计划由秘书处牵头做出。

3、做好协会合作出版译著《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的相关工作。这本书是协会组织专家翻译的,主要阐释教育技术AECT08新定义,内容包含了美国AECT协会专家对教育技术当前发展阶段的思想认识和理论观点。要借此机会在会刊《现代教育技术》及其他刊物组织专题研讨与,深入研究我国教育技术理论的创新发展。

二、全力做好部级课题的攻坚和结题工作

全力做好部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攻坚和结题工作。要保证研究的质量。各协会组织的子课题今年要重点抓好结题工作。

1、上半年总课题组重点指导子课题提炼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报告内容框架。重点子课题要重点指导。

2、总课题组制定子课题结题的时间表,制定子课题结题时间和结题目标要求。下半年开始接受子课题结题。

3、各子课题组归纳研究成果,力争出好成果。部分开题较晚子课题的结题工作顺延到2010年。

4、总课题组与各协会、专业委员会合作,组织高水平专家群体,鉴定子课题成果,提出总课题结题内容框架。为总课题的最终完成做准备。

三、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资源建设是教育技术发展的重点,要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1、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开展资源编制,推进校际共享。支持协作工作委员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等组织在资源建设方面的工作。

2、与基础教育网合作,开展网上评课,集结优秀成果,向国家推荐优质资源。

3、国家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法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中资源类成果,“2009教育技术征文评选”活动的获奖软件(PPT、案例、网站、资源包)凡可以公布的,一律在协会网站公布,免费供协会成员下载使用。

4、宣传协会、学校间的资源共享群体的成功经验,促成协会组织之间,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共享合作。协会、专业委员会、省级协会组织的网站或专题网站,要及时更新,采用先进技术,办成协会成员学术交流、资源交换的园地。

四、抓应用促进新成果在学校的普及与推广

2009年,各级协会组织要将抓应用作为首要的任务。推进“班班通,堂堂用”。

1、评选优秀应用成果。协会课题结题评优和征文活动都要重视应用类成果,鼓励应用创新。优秀子课题必须是有课堂实践验证的,受到师生肯定的。

2、开展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协会培训中心、专业委员会、各地协会组织要尽可能针对实际需要加大开展培训的力度。

3、开展专题研究,联合软硬件企业和专家研究推出集“信息化班级教学环境 + 优质课堂软件资源(平台)+ 多种应用模式”于一体的“班班通、堂堂用解决方案”。

五、发展对外学术交往

1、按照当前国家的政策和要求,从严做好教育技术工作者、协会会员出国的组织选派工作和业务学习、交流的安排工作。2009年协会秘书处继续与有关外事机构合作,继续开展组团出国培训。各专业委员会、地方协会与秘书处要协作搞好教育技术骨干出国培训选派的有关工作。

2、继续参加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技术团体的学术活动。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的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组织的联系,开展交流活动。

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技术分享总结篇9

通常来说,主要指的是电子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及相应的计算机语言。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电信计算机技术的、微电子技术以及通讯技术。

二、当前CPU发展的几大技术瓶颈

(一)功耗问题曾受到渗漏问题的严重影响

高等电子技术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晶体管进行关断的时候,电子仍然存在微弱的流动,这种无法绝对实现关断的现象称之为电子渗漏。电子渗漏使得发热量上升,进而影响功耗水平。为了克服这一技术难题,国际半导体研究协会提出了SOI技术和应变硅等新技术。SOI是指在硅晶圆上镶嵌一层SiO2绝缘层,然后应用这种方法来制造晶体管的技术。所谓应变硅技术是指,将一个晶体管当中的硅原子拉伸,再将附近的硅原子压缩。在相同功耗的情况下,应用应变硅和SOI技术的CPU可以将主频速度提升25%。BenJone提出了一种位置缓存技术来减少功耗。通过这种缓存仅仅保存了所需信息所在的缓存位置,换句话说就是地址信息。如果位置缓存选中,那支持的缓存作为一个直接映射系统缓存使用,不然的话,作为一个集关联缓存使用。因为集关联缓存缺失率很低,命中所需时间长,功耗大。这种方式可以结合二者的优点。IKpark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电压缩放算法,它利用进程状态信息,通过对CPU将来的使用进行预测,提高了预测的精度,通过这种算法可以在不降低性能的前提下,使得功耗减少11%和57%。

(二)总线运行速度严重制约CPU发展Merenry公司的分析

师安曾经说过,很多CPU设计人员都觉得,当CPU的时钟频率超过系统总线速度的4-5倍时候,芯片的处理速度甚至要比总线还高,以至于要等待总线向它提供数据。所以,尽管有着高速的CPU,整个系统的速度还是受到总线的制约,这也就是目前台式机CPU利用率低的根本原因。所以,想提升台式机的速度,应该改善计算机的整体性能,提高总线速度。将来系统的多内核方向是发展的趋势,多内核设计会对总线和集成内核控制器有着更大的需求。

三、固态硬盘技术难点

SSD固态硬盘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因为SSD固态硬盘与U盘一样。由于SSD固态硬盘的操作失误,很可能造成数据无法挽回的损失,下面就SSD固态安全性做简要介绍,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SSD固态硬盘比传统硬盘安全性高,但是不能完全删除数据,容易受到来自光源(如紫外线激光)的物理黑客攻击。尽管成本高,并且耐用,SSD固态硬盘当前很流行,因为其消耗电量小且访问数据速度快。随着固态硬盘产品广泛应用、且逐渐用于各种设备,数据安全问题提上日程。很多SSD固态硬盘采用了业内标准NAND闪存芯片——为照相机和MP3所设计,因此没有物理安全保护措施来避免数据被移出。一个黑客可以轻易地从一个固态硬盘上分离NAND芯片,并用一个闪存芯片程序读取数据。数据一旦被读取,可采用数据恢复软件对数据进行恢复。Handy说,这个过程操作起来很简单。其他的物理入侵包括采用一个紫外射线来解除密码或密钥(通过焊接在芯片上来保证固态硬盘的安全)。在密钥被打开后,固态硬盘的数据阵列就可采用普通方式进行读取。

四、先进结构服务器(RSSA)主流一对称处理器系统(SMP)

技术分享总结篇10

关键词:价值贡献 模型 实践与应用

受当前煤炭经济大形势的影响,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下滑,经营压力、资金压力极度紧张。为有效应对当前严峻的煤炭经济形势,唯有利用企业现有资源,深挖内潜、节支降耗,方能提高自身竞争力,以有限的资金保安全生产、保职工工资的稳定发放。本文通过建立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将煤炭企业应对危机实施的“扩增量、提质量、盘存量”以及降本增效的途径,与横向管理责任部门进行量化挂钩增量考核,实施“成本分布”包干改造,让管理责任真正量化为经营指标,建立“模拟责任中心、模拟成本中心”,有效衡量和评价管理行为对经营业绩的贡献,通过边际贡献的利润分享薪酬导向,获得单位和部门的收益共享,最大限度激发横向责任管理部门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生产管理、技术管理与经营管理的有效融合”,确保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一、煤炭企业横向责任部门的经营管理现状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普遍建立了“公司―矿井―区队―班组―个人”的五级成本管控体系,实行了以划小核算单位责任优化主体为主导、以价格导向为纽带的模拟内部市场化体系,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价值分配模式,通过价值贡献额度来实现收益分成,让创造价值的有收益、得实惠,最大限度的提升价值贡献程度。

但作为横向责任的管理部门和人员因不直接创造效益,管理效果的评价尺度不易把握,造成管理弹性过大,“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大锅饭现象比较普遍,打消了管理责任部门和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薪酬分配正向激励导向欠缺

目前矿井中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构成主要以“定量递减”形式发放,且各类罚款与考核出现重复兑现的现象,严重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造成“干的越多罚的越多”的现象,严重打消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薪酬分配定量标准不明确

因管理效果没有有效的尺度进行评价,对经营业绩的效果也不能直观的体现,造成管理人员薪酬分配的定量标准不具体明确,造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大部分矿井现行的管理人员薪酬分配机制及各项考核,不利于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过多的强调了以行政管理压迫式分配导向,从而出现管理人员薪酬分配“定量递减”现象的出现。

(三)管理部门的横向包保责任主体不够细化

建立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经营指标责任控制体系,纵向层面分解落实的比较到位,但横向层面的包保指标过于笼统或责任不够细化明确,造成“包而不保、包不能保”等诸多管理责任失衡的现象。比如说财务部门包保利润、营业收入、成本等指标。

作为煤炭企业而言,横向管理部门的技术和现场管理优势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引导性,直接影响着矿井的持续发展,因此,充分发挥横向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管理部门横向管理责任,量化贡献考核、实现效益分享的市场化结算机制至关重要。

二、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的概念

所谓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是把横向责任部门对超额利润的贡献进行细分,明确各管理部门相应的职责和对应包保指标的价值贡献边际效益,实行超额累进式的分享机制,有效衡量管理部门的管理价值,促进其“算账搞经营、算账搞生产、算账搞设计”,最大限度提高“生产管理、技术管理与经营效果的连带效应”,规避管理部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管多管少一个样的不良现象。

建立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是在管理人员原岗效工资+绩效工资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与各管理部门主要工作职能和价值贡献大小的挂钩考核力度,通过建立总额相对固定、分块进行考核的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逐步构建中层管理人员薪酬结构清晰、收入相对稳定、考核更加科学、方向更加明确的薪酬分配导向,最大限度拓宽中层管理人员管理思维,强化其生产经营管理意识,变以往薪酬分配考核递减效应为自主提升效应,为全面实现矿井年度生产经营指标奠定基础。

三、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的内容

价值贡献模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扩增量、提质量、盘存量、降本增效等,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优化。

1.扩增量方面:煤炭企业的固定成本较高,实际产量的边际贡献较大,因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产量能够更加直接的获得收益。责任主体是与产量增产直接相关的安全、生产调度等管理线,通过建立直观明了的超额累进效益分享考核体系,实现超产、高产。

2.提质量方面:重点是煤炭质量指标,包括块煤率、发热量、商品煤综合产率等指标,重点从主煤流系统、煤炭洗选系统等出发,对相关管理部门责任进行挂钩考核。

3.盘存量方面:一方面是盘活现有的实体资产,建立台账管理,夯实管理基础,建立动态资源台账,“让固定资产动起来”、“让沉淀物资动起来”、“让有效资源动以来”。另一方面要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方面重点考核出勤率、井下出勤率、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健全相应管理制度,实行责任主体挂钩,强化过程考核,实现人力资源结构优化、效率提升。

4.节支降耗方面:在控制成本方面重点对发生成本的每一个作业环节入手进行控制,通过作业环节细化核算、明确责任目标,实现节支降耗与管理部门优化控制的直接关系,提升成本管理与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的融合性,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消耗。

第一,设计优化方面:通过技术设计源头优化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消耗,在原定基础上和满足安全生产的前提下进行的技术优化、断面优化、设备选型优化等进行经济效益评价,重点责任部门是生产技术科、机电科以及分管技术、机电的相关领导,提升“管生产技术同时管投入”的意识。让技术管理人员充分享受技术优化创造的价值贡献,从而获取利润分享的成果。

第二,修旧利废: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因为材料消耗不构成产品实体,修旧利废、回收复用工作至关重要。对大型材料等可以周转复用的材料应建立相应的表格台账,在对区队实行市场化模拟结算的同时,强化大型材料的周转复用工作,通过周转复用率、修旧利废率的考核,最大限度的提升专业科室的管理责任,对超过创造价值的部分实行利润分享,激发责任管理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其他生产成本按照作业成本环节和成本要素进行“成本分布”,明确责任主体,细化考核措施,划小横向责任科室的管理责任。

四、价值贡献的评价与应用

对企业创造价值的各项责任主体优化后,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评价和考核。评价的基础是细化核算,因此,引入边际贡献价值评价核算模型,对各项管理行为进行量化核算,提升直观的感知度。

边际贡献价值评价是指在增产、提质、降本增效的过程中,每一项动因变动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比如每增产1吨对应的增加效益情况、块煤每增加1%利润增加多少,从而让每个管理者对经营指标的创造能够获得非常直观的感觉,通过价值贡献分享模型确定获得多少收益,真正让管理人员参与管理、让管理人员融入管理、让管理人员通过管理获得收益,最大限度的提升“管安全也管经营、管生产也管经营”的意识。

(一)边际贡献价值确定的方式

1.产量边际贡献的测算:每增加1吨煤炭产量带来的边际利润是多少,同时,按照工资结算政策,对矿井能够带来多少工资结算收益等。对矿井而言,因固定成本占比较大,变动环节成本项目相对较低,产量的边际贡献测算按照模拟值进行:

产量边际贡献(元/吨)=煤炭平均售价×商品煤综合产率-按照标准提取的相应费用(安全资金、维简资金、环境治理保证金、资源税等)-与收入挂钩的相应费用(矿产资源补偿费、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等)

2.煤质结构边际贡献,包括块煤率边际贡献、商品煤综合产率边际贡献、高附加值综合产率边际贡献等,以块煤率边际贡献为例介绍:

块煤率边际贡献(元/百分点)=(块煤售价-块煤发热量×末煤大卡价值)×产量/100

3.成本类项目边际贡献,重点介绍以下几种方式:

设计优化类边际贡献的测算:因矿井在生产过程中,设计优化方面涉及采区布置、巷道断面设计、支护工艺及强度设定等多个方面,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方案的优化选择,降低断面或强度,或通过技术改造选型,使用替代材料,确保相同断面相同强度前提下降低成本消耗。以开拓巷道为例:

优化开拓巷道边际贡献=原设计方案×定额(断面、支护工艺等)-新设计方案×定额(断面、支护工艺灯)

设计优化边际贡献=∑每一项施工项目优化边际贡献

(二)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的应用

1.通过建立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可以实行管理岗位价值贡献对标排序,营造比贡献、比价值的良性管理氛围,把横向管理责任部门的评价指标可以量化考核,让价值贡献来引导薪酬导向,让正贡献的按贡献额得奖励、让负贡献的按照损失额受处罚,实现管理水平、用心程度与贡献收益挂钩,真正打破管理责任大锅饭的格局。

2.通过优化横向管理人员的薪酬结构,完善薪酬导向,实现管理人员工资是靠创造价值贡献“挣出来”的理念,实施“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模拟市场化改造,激发管理人员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通过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的建立,按照模拟产品的方式进行细化核算,实现成本要素与生产环节的成本分布包干,可以有效的划小横向成本主体单元,建立“模拟责任中心、模拟核算单元、模拟成本中心”,通过规范管理流程,有效明确管理责任,科学核定边际贡献,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消耗。同时,通过建立价值贡献利润分享模型,可以健全经济技术评价档案,通过对一个采区、一条巷道、一个工作地点的投入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可以有效实施经济技术一体化评价,实现效益最佳。

五、注意事项

1.为确保各个管理部门价值贡献利润分享能够兑现,作为煤炭企业要结合上级部门的工资结算政策,通过着力构建“指标分解总量、市场收入总量、经营效果总量、工资预测总量、核发工资总量”“五量平衡”无缝对接环形闭合一体化管理机制,逐步形成“指标围着成本转、市场围着指标转、效益围着市场转、经营围着工资转、工资围着导向转”的经营管理格局,激发经营管理内生动力,同时,通过计划完成弹性的综合平衡调节,确保在既有效益的情况下获得最高的工资结算额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对横向价值贡献部门进行薪酬兑现,从而提高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科目核算体系,细化作业成本过程成本核算,实现“成本分布”,提高数据的精确水平,确保价值贡献核算客观、数据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