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知识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5 15:54:39

技术知识管理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篇1

关键词:技术知识管理、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对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高科技产品市场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竞争激烈,高科技企业必须对市场快速灵活反应,持续技术创新,在战略、研发、制造、营销和服务能力上取得综合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技术知识管理对提高这一竞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解剖分析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如何对核心竞争力产生促进作用便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联系

哈佛商学院教授DorotnyLeonard-Barton(1992)认为公司竞争力应定义为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它有四种尺度: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1]知识具有“波粒二相性”,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是作为实体的知识,自然产生了知识的获取选择、转移吸收、整合创新、扩散共享、学习积累、技术标准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这些组织活动是作为过程的知识,则衍生出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信息系统的运用等管理活动很好地发挥知识的作用。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两个纬度的知识活动相互交叉、渗透、协调和融合的结果,形成有别于其他企业难以被模仿的技术竞争优势,并在企业的决策、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领域全面发挥作用,比竞争对手更创新、更优质、更廉价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取得市场优势地位。

三、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分析

如“技术知识管理对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模型”(图1)所示,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市场综合能力,市场综合能力主要源于企业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的提高与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技术活动和管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1、技术活动

高科技企业技术活动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和保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知识的获取和选择,即企业收集、评估、筛选对企业有用的技术知识。知识的收集途径包括企业内部积累和外部引入两种形式。内部积累知识指企业员工长期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积累知识技能和经验。外部引入知识指企业从客户、消费者和竞争对手处,从技术颁布者和专家处,通过知识联盟、购并企业、合作合资企业和许可证贸易,以及反向工程等途径获得知识。对收集到的知识企业要进行评估筛选,根据市场需要、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发展前景、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状况以及成本效益核算选择合适的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储存起来以备创新工作中使用,或储存在信息系统中供员工查询分享,或通过员工学习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储存在员工的头脑中。

技术的获取和选择使企业与外部市场环境紧密相联,及时捕捉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转化为企业技术能力,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和前景,领先对手技术创新,率先开发潜在客户,获得超额利润。

二是技术知识的转移和吸收。高科技企业常常与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知识联盟,或围绕企业自身的核心知识与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就某些互补性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建立水平联盟;或与供应商、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合作建立垂直联盟;或综合垂直、水平联盟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研究开发力量进行技术合作,建立全方位的动态知识网络——创新网络[2]。高科技企业通过知识联盟向合作方学习,不仅学习合作方的新技术和市场诀窍,还要将技术诀窍内部化为企业的内部能力;不仅学习合作方显性知识还学习能力方面的隐性知识;不仅通过学习提高技术,还要学习管理经验,缩小文化差异,真正消化吸收合作方的技术能力。

建立知识联盟使高科技企业借助外部技术资源来增加企业核心知识,实现技术互补、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技术实力,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创新能力。

三是技术知识的整合和创新。产品开发与创新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工专业化、内部合作集成化和外部需求集成化。各部门在产品研发中有明确的分工,研发部门、制造部门、营销部门人员共同组成整合小组,选择研发技术,交流知识经验,使不同层面的知识交叉整合,产生新的创意,形成完整的研发、制造、营销流程和方案,调动起各方面员工的知识经验排除故障和解决问题。必要时整合小组还邀请用户参加整合小组,并对用户进行技术培训。对于全球或地区间技术整合,高科技企业常常建立整合国家和地区之间技术的中心,地点靠近当地科技优势群集处或靠近大市场和生产地,选择当地杰出科学家或总部优秀的科技管理者担任负责人,以便快速获取当地的新技术或尽快实现新产品商品化[3]。产品创新成功后,高科技企业常常将单项技术创新发展为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使技术升级,同时构建产品平台,持续开发出平台产品的衍生产品填补平台周围的缺口,以防止竞争对手入侵[4]。

技术整合与创新使高科技企业可以集中技术、生产、市场等多方面知识和建议,完善产品性能,增强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提高创新成功率。各部门共同制定研发方案,使创新工作在研发、生产、营销各部门得以顺利开展,员工主动协作配合,提高了创新效率。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可有效摆脱竞争者的追随,长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获得高市场份额和高额利润。

四是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该活动通过正式扩散机制和非正式扩散机制来完成。正式扩散机制指借助信息技术对知识编码化、结构化,以及通过正式的培训学习机制实现显性知识的扩散;非正式扩散机制指通过“干中学”和人际沟通网实现隐性知识的扩散。网络和交流利于人们信任合作和分享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常通过愿景目标驱动、工作环境营造、信息技术的采用,业务流程的简化等方法营造起“Ba”[5],促进知识的扩散和共享。在知识的扩散和共享中,难免遇到一些障碍,如独享障碍、原创癖好障碍、认知障碍、表达障碍、组织障碍等。企业可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清除这些障碍,如组织结构扁平化,配备专职知识管理人员,建立培训机制,建设学习型团队,完善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等,让这些管理活动渗透到知识活动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发挥作用。

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将个人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提高了员工技术水平,增强了员工整体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知识被重复使用的次数增加,研发成本降低,创新效率提高。

五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随时监测项目开发过程,并在每一阶段展开评估,从实践中学结知识和经验。在新产品进入用户市场实验后,企业根据用户意见反馈不断改进技术,直到产品逐渐成熟。此外,企业还通过反求工程和高标定位等方式向技术领先者学习,学习领先者采用何种新技术,如何研发、制造、吸引客户、产品测试、评估取样、信息反馈等。企业一边学习,一边将总结的知识经验积累起来备以后创新使用。一方面将企业的知识分类标准化,进行静态的知识的储备和维持;另一方面收集市场信号,引进吸收外部知识,与现有的知识重构和运用,实现知识创新,进行动态的知识积累。

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使企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了新产品,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在不断地技术学习积累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六是技术标准管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标准包括企业的内部标准和行业标准两个方面。企业内部标准指将研发产品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和模块,并确定各子项目和模块的功能,物理结构的接口方式与规格,能量传输和信息传递的输入输出要求、方法或格式等,各研制小组遵循这些要求独立从事研制,创造性地开发各自项目和模块,最后统一集成、调试、检验和完善。产品定型后这些刚性的技术固定下来形成企业内部标准。这种情况扩展到多个企业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就会逐步形成“行业标准”。[6]产品各部件的规格标准由技术领先的企业或行业中主要企业制定,其他企业必须遵循。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篇2

【摘要】本文探讨了网络管理的内涵、网络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网络管理员易犯的几个错误,并分析了网络管理中常遇到的物理故障和逻辑故障以及排查方法。

【关键词】网络技术网络管理障碍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网络上各种网络设备的运行程序统一管理不太可能,系统需要一个管理者的角色和被管理对象。网络管理员需要有宽阔的技术背景知识,需要熟练掌握各种系统和设备的配置和操作,需要阅读和熟记网络系统中各种系统和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以便在系统或网络一旦发生故障时,能够迅速判断出问题,给出解决方案,使网络迅速恢复正常服务。

二、网络管理相关问题

1.网络管理的内涵

网络管理就是指监督、组织和控制网络通信服务以及信息处理所必需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其目标是确保计算机网络的持续正常运行,并在计算机网络运行出现异常时能及时响应和排除故障。

2.网络管理员的主要任务

(1)管理网络设备。管理网络设备是管理员工作重点,对路由器、交换机、硬件防火墙及线路的管理,对网络设备的配置信息进行书面和电子文档的归档存储。

(2)网络服务器的管理。配置和管理服务器属性,安装和设置TCP/IP协议和远程访问服务协议,安装和管理DNS服务器,安装和配置网际命名服务器WINS。安装许可证服务器,为终端服务客户颁发许可证,管理本地和远程式终端。对服务器上的信息不断地进行充实与更新,更新WWW页面信息,向数据库服务器注入新的数据,管理邮件服务器的用户信箱等。

(3)网络文件和目录的管理。设置目录和文件的共享权限和安全性权限,导出需共享的目录,建立逻辑驱动器与共享目录的连接,检查文件系统的安全。

(4)网络用户的管理。网络管理员在保证网络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条件下,根据单位人员的工作职权和人员变动情况,为每个用户设置账户、密码和分配不同的网络访问权限,设置对Web内容的访问权限等。

(5)解决排除各种软硬件故障,做好记录,定期制作系统运行报告;

3.网络管理员易犯的几个错误

(1)密码“共享”危机

企业的网管们常常对多个服务器使用相同的密码,密码十分泛滥。也许就密码本身而言,安全性很高,但是一个秘密,如果人人都知道那么它也就不算是个秘密了。

(2)服务器保护措施不足,恶意软件泛滥

服务器恶意软件大约占到了所有安全漏洞的38%。大多数恶意软件是由黑客远程安装的用来窃取用户的数据。大多数恶意软件是定制的,所以它们不易被杀毒软件发现。网络管理员查找服务器恶意软件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在自己的每台服务器上运行一个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软件,而不仅仅是核心服务器。

(3)没有定期做好备份工作

并不是说做备份有多么困难。问题是很多时候你会因为忙乱而忘记了他们。

(4)忽视安装重要的更新

粗心大意的忽视更新安装会导致许多网络的垮台。某些更新和补丁有时会打断重要的应用软件,导致连接故障,或者干脆瘫痪操作系统。因此你应该在部署之前彻底的测试这些升级程序,以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

(5)忽视管理口令的精心设置

虽然多元认证等在网络管理中日益流行,绝大多数企业依旧在依靠用户名和密码来登录网络系统。不良的口令策略以及粗枝大叶的口令管理会成为安全系统最薄弱的一环,让恶意攻击者无需多少技术即可侵入你的系统。

三、网络管理常见故障

1.物理故障

物理故障,一般是指线路或设备出现物理类问题或说成硬件类问题。

(1)线路故障

在日常网络维护中,线路故障的发生率是相当高的,约占发生故障的70%。线路故障通常包括线路损坏及线路受到严重电磁干扰。

排查方法:如果是短距离的范围内,判断网线好坏简单的方法是将该网络线一端插入一台确定能够正常连入局域网的主机的RJ45插座内,另一端插入确定正常的HUB端口,然后从主机的一端Ping线路另一端的主机或路由器,根据通断来判断即可。如果线路稍长,或者网线不方便调动,就用网线测试器测量网线的好坏。如果线路很长,比如由邮电部门等供应商提供的,就需通知线路提供商检查线路,看是否线路中间被切断。

(2)端口故障

端口故障通常包括插头松动和端口本身的物理故障。

(3)集线器或路由器故障

集线器或路由器故障在此是指物理损坏,无法工作,导致网络不通。

(4)主机物理故障

网卡故障,笔者把其也归为主机物理故障,因为网卡多装在主机内,靠主机完成配置和通信,即可以看作网络终端。此类故障通常包括网卡松动,网卡物理故障,主机的网卡插槽故障和主机本身故障。

2.逻辑故障

逻辑故障中的最常见情况是配置错误,也就是指因为网络设备的配置错误而导致的网络异常或故障。

(1)路由器逻辑故障

路由器逻辑故障通常包括路由器端口参数设定有误,路由器路由配置错误、路由器CPU利用率过高和路由器内存余量太小等。

排查方法:路由器端口参数设定有误,会导致找不到远端地址。路由器路由配置错误,会使路由循环或找不到远端地址。路由器CPU利用率过高和路由器内存余量太小,导致网络服务的质量变差。

(2)一些重要进程或端口关闭

一些有关网络连接数据参数的重要进程或端口受系统或病毒影响而导致意外关闭。比如,路由器的SNMP进程意外关闭,这时网络管理系统将不能从路由器中采集到任何数据,因此网络管理系统失去了对该路由器的控制,或者线路中断,没有流量。

排查方法:用Ping线路近端的端口看是否能Ping通,Ping不通时检查该端口是否处于down的状态,若是说明该端口已经给关闭了,因而导致故障。这时只需重新启动该端口,就可以恢复线路的连通。

参考文献:

[1]RiehardDeal著,邢京武,何涛译.CCNA学习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篇3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科技对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高科技产品市场变化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竞争激烈,高科技企业必须对市场快速灵活反应,持续技术创新,在战略、研发、制造、营销和服务能力上取得综合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技术知识管理对提高这一竞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解剖分析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如何对核心竞争力产生促进作用便显得十分必要。

二、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本质联系

哈佛商学院教授DorotnyLeonard-Barton(1992)认为公司竞争力应定义为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它有四种尺度: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1]知识具有“波粒二相性”,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是作为实体的知识,自然产生了知识的获取选择、转移吸收、整合创新、扩散共享、学习积累、技术标准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这些组织活动是作为过程的知识,则衍生出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信息系统的运用等管理活动很好地发挥知识的作用。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两个纬度的知识活动相互交叉、渗透、协调和融合的结果,形成有别于其他企业难以被模仿的技术竞争优势,并在企业的决策、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领域全面发挥作用,比竞争对手更创新、更优质、更廉价地开展这些重要的战略活动来取得市场优势地位。

三、高科技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分析

如“技术知识管理对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理模型”(图1)所示,高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市场综合能力,市场综合能力主要源于企业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的提高与企业技术知识管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技术活动和管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1、技术活动

高科技企业技术活动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和保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知识的获取和选择,即企业收集、评估、筛选对企业有用的技术知识。知识的收集途径包括企业内部积累和外部引入两种形式。内部积累知识指企业员工长期从工作实践中总结积累知识技能和经验。外部引入知识指企业从客户、消费者和竞争对手处,从技术颁布者和专家处,通过知识联盟、购并企业、合作合资企业和许可证贸易,以及反向工程等途径获得知识。对收集到的知识企业要进行评估筛选,根据市场需要、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发展前景、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状况以及成本效益核算选择合适的技术,并将这些知识储存起来以备创新工作中使用,或储存在信息系统中供员工查询分享,或通过员工学习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储存在员工的头脑中。

技术的获取和选择使企业与外部市场环境紧密相联,及时捕捉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并转化为企业技术能力,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和前景,领先对手技术创新,率先开发潜在客户,获得超额利润。

二是技术知识的转移和吸收。高科技企业常常与相关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建立知识联盟,或围绕企业自身的核心知识与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就某些互补性技术进行合作开发建立水平联盟;或与供应商、用户建立紧密联系合作建立垂直联盟;或综合垂直、水平联盟的优势,整合企业内外研究开发力量进行技术合作,建立全方位的动态知识网络——创新网络[2]。高科技企业通过知识联盟向合作方学习,不仅学习合作方的新技术和市场诀窍,还要将技术诀窍内部化为企业的内部能力;不仅学习合作方显性知识还学习能力方面的隐性知识;不仅通过学习提高技术,还要学习管理经验,缩小文化差异,真正消化吸收合作方的技术能力。

建立知识联盟使高科技企业借助外部技术资源来增加企业核心知识,实现技术互补、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技术的引入增强了技术实力,专业分工和信息共享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创新能力。

三是技术知识的整合和创新。产品开发与创新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工专业化、内部合作集成化和外部需求集成化。各部门在产品研发中有明确的分工,研发部门、制造部门、营销部门人员共同组成整合小组,选择研发技术,交流知识经验,使不同层面的知识交叉整合,产生新的创意,形成完整的研发、制造、营销流程和方案,调动起各方面员工的知识经验排除故障和解决问题。必要时整合小组还邀请用户参加整合小组,并对用户进行技术培训。对于全球或地区间技术整合,高科技企业常常建立整合国家和地区之间技术的中心,地点靠近当地科技优势群集处或靠近大市场和生产地,选择当地杰出科学家或总部优秀的科技管理者担任负责人,以便快速获取当地的新技术或尽快实现新产品商品化[3]。产品创新成功后,高科技企业常常将单项技术创新发展为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使技术升级,同时构建产品平台,持续开发出平台产品的衍生产品填补平台周围的缺口,以防止竞争对手入侵[4]。

技术整合与创新使高科技企业可以集中技术、生产、市场等多方面知识和建议,完善产品性能,增强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提高创新成功率。各部门共同制定研发方案,使创新工作在研发、生产、营销各部门得以顺利开展,员工主动协作配合,提高了创新效率。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可有效摆脱竞争者的追随,长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获得高市场份额和高额利润。

四是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该活动通过正式扩散机制和非正式扩散机制来完成。正式扩散机制指借助信息技术对知识编码化、结构化,以及通过正式的培训学习机制实现显性知识的扩散;非正式扩散机制指通过“干中学”和人际沟通网实现隐性知识的扩散。网络和交流利于人们信任合作和分享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常通过愿景目标驱动、工作环境营造、信息技术的采用,业务流程的简化等方法营造起“Ba”[5],促进知识的扩散和共享。在知识的扩散和共享中,难免遇到一些障碍,如独享障碍、原创癖好障碍、认知障碍、表达障碍、组织障碍等。企业可采取一系列管理措施清除这些障碍,如组织结构扁平化,配备专职知识管理人员,建立培训机制,建设学习型团队,完善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等,让这些管理活动渗透到知识活动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发挥作用。

技术知识的扩散和共享,将个人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提高了员工技术水平,增强了员工整体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知识被重复使用的次数增加,研发成本降低,创新效率提高。

五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随时监测项目开发过程,并在每一阶段展开评估,从实践中学结知识和经验。在新产品进入用户市场实验后,企业根据用户意见反馈不断改进技术,直到产品逐渐成熟。此外,企业还通过反求工程和高标定位等方式向技术领先者学习,学习领先者采用何种新技术,如何研发、制造、吸引客户、产品测试、评估取样、信息反馈等。企业一边学习,一边将总结的知识经验积累起来备以后创新使用。一方面将企业的知识分类标准化,进行静态的知识的储备和维持;另一方面收集市场信号,引进吸收外部知识,与现有的知识重构和运用,实现知识创新,进行动态的知识积累。

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使企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了新产品,提高了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在不断地技术学习积累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六是技术标准管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标准包括企业的内部标准和行业标准两个方面。企业内部标准指将研发产品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和模块,并确定各子项目和模块的功能,物理结构的接口方式与规格,能量传输和信息传递的输入输出要求、方法或格式等,各研制小组遵循这些要求独立从事研制,创造性地开发各自项目和模块,最后统一集成、调试、检验和完善。产品定型后这些刚性的技术固定下来形成企业内部标准。这种情况扩展到多个企业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就会逐步形成“行业标准”。[6]产品各部件的规格标准由技术领先的企业或行业中主要企业制定,其他企业必须遵循。

技术标准管理使高科技企业在灵活柔性的组织结构下保持有序运行,保证了技术兼容和产品质量。此外,行业标准是高科技企业取得市场份额和超额利润的法宝,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领先企业的产品或技术一旦成为行业标准,将取得“一招先,吃遍天”的优势地位。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篇4

档案信息化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化应以促进、完善学校信息化和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为总目标,并坚持技术与管理并重、与学校信息化协调同步的原则,在学校各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实现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档案管理的要求。究其内容则主要有电子文件的归档、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档案的管理、档案网络化服务、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等,知识贵在活用,而活用的过程不外乎“内隐知识外显化与外显知识的内隐化”之交互作用的历程。因此知识若能加以灵活运用,则可精益求精、增进效能,由此可见知识管理之重要性。③

2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

在当代世界中有可供使用的大量信息,知识的类型亦相当繁多,尤其身处在信息时代,更是充斥着各式各类的知识,而哪些才是教育工作人员所需要的?能够为教学过程带来何种效益?如何使众多知识有系统的呈现?如何搜集、精炼、储存、分享、创造知识,管理这众多知识,便是知识“管理”的目的。如何善用知识,将会是未来竞争的主要关键因素。人类的知识不断被开发出来,而信息也将面临“数据过剩,却信息不足”的失调问题,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使得教育工作者无法忽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相信未来在科技上的进步,并不只在于信息的生产,更也不会是信息的传播,最困难的问题将是在于如何减少和筛选信息。未来储存信息的能力是相当可观的,但是要如何从我们记忆中取出有用信息的能力确实相当贫乏。真正的知识管理,便是要做到取出每个人脑袋里所需要的信息,凡能藉由知识管理系统而不断学习的组织单位,才能发挥知识的最大功能,带来竞争优势。④

3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下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强化中职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识

教育被视为一专业工作,于是乎需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而教育专业知识是由教育研究、研习中学习而得,亦能由教师的实务经验及省思所产生。教师所累积的教学实务经验,往往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十分珍贵。但遗憾的是,学校方面往往忽略了教师长年所累积下来的专业知识,并伴随着教师调动或是退休而消逝无踪,无法有效的经验传承及保存;同样地,教师本身亦往往不清楚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而造成无法储存、应用甚至分享,更不用说是创造新的知识。教师所拥有的教师专业知识乃是学校组织中的重要资产,然而,学校和教师对于知识管理的内涵,却仍一知半解。

3.2加强对档案人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学习与档案信息化相关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数字化技术知识、网络技术知识、现代管理技术知识、外语知识等,提高档案工作者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技能,以适应档案信息化的发展。⑤我们有必要将这些珍贵的知识或经验须予以搜集、储存并传承分享,以至于其它教师得以透过这些珍贵知识而提升教学质量、活络教学过程,“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便因此被孕育而生。对教师而言,知识管理是一种专业学习的过程,也是获取专业知识的手段,再者将知识管理应用于教育的领域,早已成为近年来教育研究的主要议题。学校本身可视为是一个教师社群的结合,而教师知识更是学校的重要资产,更应珍惜并积极管理。若教师知识管理得宜,教师将不再只局限于自我的知识,可借助他人所分享的知识,达到教师专业成长的理想。教师个人专业理论有许多属于内隐的、特殊的以及不断建构、变动的特性,大体上是透过团体合作、自我省思、深度对话等活动而得。知识的生成变化是个体其内在个体经验、意义结构在社会或特定文化脉络之中,交互影响历程中,不断经由诠释、反当、转化的结果。因此,教师的知识管理策略,必需着重在整体的教师专业实践历程。⑥

3.3加大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投入

制约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因素有很多,如资金、人才等,但起主要决定因素的是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水平,应投入大量的精力关心和支持这一工作,没有资金,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投入资金;没有设备,应千方百计配置先进设备;没有管理人才,应积极培养、选拔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计划,列入中职学校档案部门重要达标的内容进行考核。

4结论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技术能力;密切值法;综合评价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能力构成要素

技术能力是企业在技术资源和技术活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总和,其本质是知识。技术能力的静态特征表现为一定的存量,动态特征则表现为对存量的操作,如检索、筛选、格式化、存储、纯化、编码、激活等。企业技术能力是一个表征企业内在能力的概念,是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的前提条件。从知识角度看,企业技术能力的本质被定义为知识。技术可以看作是企业所拥有知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技术变化可通过对知识发展的分析得以理解。因而“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为支持技术创新的实现,附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所有内在知识存量的总和”。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就必须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存量的积累,知识存量的积累分为静态积累与动态积累。静态积累指知识的储备和维持、动态积累指知识的重构和使用。知识的动态积累过程是原有知识的运用和新知识的产生两个过程同时作用的结果。

技术能力的本质是知识,或者说技术能力是组织知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对技术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析时,也应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重新的划分,要素划分时应兼顾对技术能力的静态及动态描述。通过对现有技术能力研究的定义及要素分析可以把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分为四种。

1.1技术识别能力

技术识别能力是指识别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趋势及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的能力。技术识别能力是其他技术能力要素的基础。企业技术识别能力关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正确解读国家技术基础设施、政策导向及科技条件的基础上,判断行业内关键技术未来发展方向。一方面如果对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识别错误,并进行研究或投资,会导致企业在即将淘汰或仅仅是暂时过渡的技术上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资金;另一方面如果对该技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判断失误.会导致企业错失重大的发展机遇或做出威胁企业生存的错误决策。

(2)在考虑企业的未来长远发展战略基础上,选择与企业现有技术相耦合的技术。这要求企业在识别技术过程中,长期与短期技术选择相匹配,一方面所选择技术长期能有利于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的实现:另一方面所选择技术短期内能被企业的现有技术能力所引进、消化、吸收,或进一步创新。

1.2技术获取能力

技术获取能力是指获取(寻找、收集、引进、交换、购买等)各种现有技术资源(资料、设备、信息等)的能力,企业技术获取能力的最显现表象就是企业内的技术知识存量及积累能力。企业技术获取能力关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寻找技术源的能力。企业在正确识别技术发展趋势及选定企业自身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后,应能通过技术搜索,了解可能提供相关技术的技术源,并对各技术源进行评价比较后,最终选择技术获取对象。

(2)技术的取得能力。选定技术获取对象后.企业通过收集、交换、购买和合作等方式取得技术的能力。企业不论是进行技术模仿还是创新总是需要立足于现有技术之上,如果企业技术获取能力不足,则企业技术知识存量及积累必将抑制企业技术创造能力的发挥。同时,企业可能必须投入大量资源去重复开发已有的成熟技术。这不但抑制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而且大量浪费了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

1.3技术学习能力

技术学习能力是指通过对所获取技术资源的消化和吸收,从而提升企业技术知识水平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关键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技术知识共享能力。企业通过技术获取所获得的新知识,必须通过知识共享使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在企业内各部门或个体之间的转移和传播。知识共享既是知识管理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复杂的活动。在企业技术能力中.知识共享的目的是吸收新知识和有效地利用新知识。通过知识共享,将那些使组织获益的知识加速应用,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

(2)技术知识应用能力。知识的应用就是把各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以获得产品和服务。企业应能够通过知识应用,有效地推动企业技术知识存量切实地转化为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并最终体现在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当中。

企业在正确识别技术发展趋势,并成功获取相关技术资源后,企业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知识存量及积累,但这并不能保证企业技术能力提升,这些技术资源必须在企业内得以合理的分配、共享和应用后.才能最终转变成为企业的技术知识及技术能力。

1.4技术创造能力

技术创造能力是指通过制度化研究在技术上取得较重要的创新和突破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创造能力关键在于:

(1)技术知识整合能力。企业中流动着的知识的简单堆砌,不会自动产生支持创新成果的原创性知识。创新知识的出现有赖于企业把融入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加以有效的整合。只有经过了有效的知识整合活动,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才能够成为企业的特有知识,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知识整合对于一个企业或个人来说,绝不是现有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

(2)技术知识重构能力。知识的重构建立在知识应用的基础上,这是一个内部的升华过程。具体而言,涉及知识的变异、知识的选择,以及知识的保持。知识经过变异、选择和保持实现知识的重构,使新知识和原有知识实现交叉融合,最终把资源活化为现实竞争优势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企业的技术创造能力是建立在知识的积累和连续重组基础之上的,知识积累和企业技术创造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只有通过自身研究在技术上取得更符合技术发展趋势、更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和突破才能保证企业相对竞争对手有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企业技术能力构成要素分析结果,可设计企业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三、企业技术能力及技术能力要素的静态密切值评价

企业技术能力密切值法评价法是一种多目标综合决策方法。它基于多个目标而设定的抽象空间为多维欧几里德空间(multi—dimEuclideanspace),将每个样本数组视为该空间上的点,在有限样本中确定“最优点”和“最劣点”,并计算各样本点与它们之间的欧氏距离,从而确定样本点的密切值,获得比较优劣程度的单个指数。据此对各企业技术能力的优劣进行排序,从而达到优化选择的目的。

3.1识别竞争对手并在其中挑选样本公司

企业经营先要认清竞争状况,认定竞争对手再来确定有效的技术创新策略。要认清自己的产品特点和市场范围。和自己定位相类似的企业和产品。什么样的企业是直接和间接竞争对手,在这些竞争对手当中,哪些企业是主要的竞争对手,哪些是次要的、较小的。潜在对手在哪里,能否预见他们的发展情况。竞争对手的数量以及他们各自的市场占有率情况。

在确定了竞争对手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充分掌握竞争对手技术能力的相关情报。获取竞争对手的情报的途径包括:最前线的营业人员、对手的各种广告促销活动、展示会的商情信息、协助厂商的生产资料、研究对手的营销动态、参观竞争对手的厂房、乔装成客户上门拜访。需要了解竞争对手的信息包括:竞争者的技术识别能力、竞争者的技术获取能力、分析竞争者的技术学习能力、竞争者的技术创造能力。在充分了解竞争对手技术能力的基本信息的基础上.从所有竞争对手中挑选主要竞争对手及一部分次要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作为评价的样本

3.2企业技术能力密切值静态综合评价

在运用密切值评价方法计算各样本公司的密切值Ci;后。通过对密切值Ci的排序,可了解企业相对于自身的竞争对手其技术能力的水平。一般而言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形:

(1)如果企业技术能力密切值Ci在样本企业中最接近于零.那么说明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其技术能力水平最高。在这一情况下,如果企业能采取恰当的技术创新战略并辅以完善的创新管理手段,企业就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技术创新上领先于自身的竞争对手,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2)如果企业技术能力密切值Ci在样本企业中最大,就说明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其技术能力水平最低。在这一情况下即使企业目前可能在技术创新上领先于自身的竞争对手或在市场上取得了暂时的领先地位,但却无法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随着技术革新的进一步推动及消费者消费需求的提高,企业必将被市场所淘汰。此时,企业应当即时投入相关资源并改善企业知识管理方法,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公务员之家:

(3)如果企业技术能力密切值Ci在样本企业中居中,那么说明综合而言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其技术能力水平一般,在行业竞争对手中处于中游水平。此时,企业有两种可行的策略:一是针对企业技术能力上的弱点,有针对性的投入相应资源、加强创新管理,使企业技术能力得以提升;二是利用企业技术能力上的局部优势,选择适合自身的技术创新模式,扬长避短,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但不论企业采取哪一种策略,都要求企业能够对自身相对于竞争对手在技术能力不同要素方面的优势、劣势.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识,这就要求企业不但要对自身技术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而且要针对不同技术能力要素和竞争对手进行比较。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篇6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知识管理模式理论的梳理,进行归类处理,总结各模式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知识管理模式将就制度角度发展的方向。

一、前言

1959年.彼得·德鲁克就预言道:“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而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并且提出“知识社会“的概念。近半个世纪后.预言得到了证实:知识经济从端倪走向成熟,知识密集型企业成为社会经济主体,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信息极大丰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社会发展的必然。区别于着重微观过程的知识管理模型知识管理模式,作为知识的宏观的,指导性的管理方式方法.称为知识管理的重点。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对目前国内外的知识管理模式进行综述研究。

目前这方面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研究者的背景也较为多样,不仅涉及知识管理本身.而且还在相关领域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笔者认为对知识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基于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等四个领域。

二、现有知识管理模式研究分类

1.基于知识传播的知识管理模式

哈佛大学教授HansenandNohria根据近年来知识管理的实践活动提出了以下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

(1)编码化模式。即把具有显性特征的知识通过计算机等手段将其编码化,然后进行大规模存储和复制.从而迅速推广和应用。在这种模式下知识首先从开发者那里提取出来,使之与开发者分离.进入电子数据库中再被广泛用于各种工作领域。这种模式中的知识可以被重复利用.这样节约使用者收集知识的时间,减少了信息交流成本。

(2)人本位模式。它是隐性知识先显性化后编码化的过程。知识的创造首先需要人对经验和诀窍进行总结归纳,而知识传播的过程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辅以一些可以显性的知识,比如技术资料等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隐性知识会变成显性知识然后被编码化最终得以迅速推广。在人本位管理模式下知识与人没有分离,知识的传播与分享是通过直接的人际交流获得的知识主要通过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实现共享。

SauliusGudas总结目前主要有3个企业管理模式的要素:企业流程导向的知识(B),信息技术导向的知识(T),知识管理论导向的知识(K)。这三个要素组合代表了一个新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如图。企业管理需要复杂知识一体化.其中,知识管理方法(K)是信息技术知识(T)和企业流程知识(B)的基础如图1所示。

汪应洛等认为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模式主要有基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式及认识论一本体论观点、基于信息发送的知识转移模式、基于行动一结果联系的知识转移模式。

李建明把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分成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知识资源的水平互补和垂直互补另一个维度是关系导向和任务导向。所以联盟知识转移分成四个模式(1)水平互补一关系导向模式如技术许可(2)水平互补一任务导向模式,如联合研发(3)垂直互补一关系导向模式如战略供应链;(4)垂直互补一任务导向模式,如咨询、外包。

2.基于知识战略的知识管理模式

Henderson和Venkatraman已经分析了IT企业的知识管理问题并且提出了直线战略管理模式(StrategicAlignmentModel)。该模式重视于支持信息技术一体化战略并推崇四个观念一体化:即企业战略IT战略企业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一体化。

M.H.Zack认为从企业对待知识管理的态度角度考虑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可以分为“积极战略模式”与“保守战略模式”。采用保守战略模式的企业一般企业核心知识源于企业内部保证核心知识不外流企业就保证了相应的竞争优势如: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专利等。因此企业会对其核心知识严格谨慎保护与其他企业的互动交流较少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在于深入、强化企业的内部核心知识。采用积极战略模式的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的交流和互动.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并将其发展为一套最适合该企业的核心知识这种知识生命周期较短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维持优势。

谭自求设计三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1)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经营战略模式是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计划在企业范围内全面推行。(2)企业知识资本运营战略。企业如何对知识资本进行鉴别获取有收益利用和循环,率先实现转化以提高企业的价值产生能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给转化滞后的企业以沉重的打击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3)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模式。熊彼特则认为创新形式出现的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经济增长是一个创新—扩散—再创新的过程。在知识经济中.只有进行持续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要想保持不败,惟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创新永远处于知识的最前沿,永远拥有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李佳洋企业在知识的处理和应用层面角度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可以分为“编码化战略”模式和“个性化战略”模式。编码化战略又称为标准化战略、典籍战略、法典战略或通用战略。是指将知识与知识生成源及开发者分离开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个体并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的目的.再经过一定程序处理、提取进而汇编并存储为知识库,以后可供使用者随时反复调用的战略。个性化战略也称专门战略、人格化战略或个人化战略。是指知识与生成源、与其开发者始终联接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接触来实现共享在个性化战略中使用计算机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而不是存储或检索。因此这种战略更强调的是隐性知识在个人和组织内的传播。

3.基于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模式

徐勇等人概括了知识共享的三种推动模式:命令带动式、利益诱导式和个人行为推动式并提出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二设立知识主管;创建动态团体二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促进知识文流建立动态联盟,培养核心创新能力。

陈菲琼认为,企业知识联盟动力模式是合作和竞争。合作是由于每个企业都需要使用其他企业的技术知识这个事实而产生。竞争是由于每个企业都试图使用伙伴的技术知识获取私有利益。

范晓春从组织、技术和制度三个层面考虑构建知识共享的模式。其中组织层面从个人及组织两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技术层面从知识及个人两个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制度层面从知识和环境两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从而构建出图2知识共享模式三维系统模型。

4基于综合导向的知识管理模式

B.lyer和R.Gottlieb分析了企业结构定义了四个主导趋势商业流程主导信息或知识主导基础设施主导和组织主导。对企业模式论的分析和企业结构框架的分析是目前理论的发源地。

GudasBrundzait对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方法论的分析分为三个主要观点战略导向知识管理企业管理和控制导向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使用导向的知识管理。

詹延遵认为知识管理分为三个范式:(1)信息技术范式。信息、信息结构及其处理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核心内容。因此这种研究范式,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或者说信息管理的技术、技术应用和信息处理上而不是知识的处理和创造。(2)人文范式。人文范式认为人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核心人是知识创造和知识运用的主体,信息技术不过是一种实现人的管理需求的技术工具或手段“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3)综合范式。综合范式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实际上,这是强调“组织”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研究范式称之为“组织范式”。

陈永泰、何有世总结了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1)企业知识管理的一般模式。(2)组织间知识的系统价值联盟这个模式的战略选择视角突破了产品和客户的范围考虑了整个系统创造价值的所有要素。(3)基于知识成长模式的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成长机制和知识成长抑制环路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成长模式。(4)基于知识分类的知识管理模式。从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分析着手将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与知识分类结合起来构建科学的知识分类管理模式。(5)基于知识流和知识链的知识管理模式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中知识流的管理和利用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知识保障以此来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知识管理模式研究现状总结:

回顾以上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知识管理模式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角度: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这为知识管理模式的演变和发展提供的良好的基础但也为我们继续研究知识管理模式提洪以下三点启示

1.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围绕着知识本身而较少从制度层面来研究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一般研究立足于知识管理的微观层面进而分析知识管理模模型等而忽视了研究企业为何采用该种管理模式也即企业内部哪些制度安排或困素促使其选择这种模式并且没有就企业中知识管理模式的交易费用大小进行研究。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篇7

论文摘要: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充分吸收与利用外部知识,并与内部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知识的过程。文章阐述了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主要知识活动,并分析了如何对知识获取、知识学习、知识创新进行管理来提升自主创新的效率,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引言

所谓自主创新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有价值的研究开发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取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其含义是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关键技术上的突破由本企业实现。

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知识的获取与加工、知识的积累与储存、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的应用与创新。知识的获取是知识管理的起点;知识的加工是对收集到的知识进行分类、分析、整理和提炼,形成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价值的知识;知识的积累可以增加组织的知识存量,通过知识积累形成组织的知识库,便于员工的重复利用;知识的存储是将对企业目前和将来有用的知识存储下来,把过时的知识及时清理;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是生成新知识的手段和途径,没有交流,知识的效应将会降低、创新也难以产生;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创新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企业充分吸收与利用外部知识,并与内部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因此,企业自主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贯穿于自主创新的始终,知识既是自主技术创新的起点,又是自主技术创新的归宿。因此,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对知识的收集、组织、运用和创新等进行管理,能够加快知识的流动,提升知识的使用效率,加快知识创新的速度,从而提升自主创新的效率,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知识活动

自主创新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知识活动:与创新有关的知识获取、知识学习、知识创新。

(一)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是通过识别和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和知识,对其进行提炼、解释和组织,产生新知识的过程。知识获取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MeAdam(1998)强调指出:知识识别和选择能力强的企业通常更具有创新能力,他们允许新知识融人现有知识体系,并在组织中广泛应用。

企业自主性技术创新要求创新主体能够通过创新活动得到原创性的创新成果。但原创性创新成果的出现,显然不能完全依赖于企业现有的知识资源。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来源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来源。外部知识主要来源于市场需求、竞争对手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内部则来源于企业内部研发部门和其他部门。企业自主性技术创新的实现,要求企业既能够充分整理、组合现有的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又能够对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前沿知识充分地吸收利用。既企业立足于自身的科技力量,创造性地综合利用所需要的各种来源的知识。面对这些广泛的知识来源,企业必须建立能够有效地识别、筛选、获取和存储知识的机制,才能获得创新所需的相关知识,从而构成自主创新的知识基础。

企业内部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等方式。而企业外部知识的获取,则通过收集、购买或并购等方式。对于外部的公共知识,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而对于外部企业的专有知识,企业只有通过购买或并购等方式来获取。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虽然属于高风险性的研发活动,但任何一项技术创新都是在已有的技术水平基础之上进行的改进和创新,如果企业自身不具备足够的创新基础知识,而其他企业具备本企业所需要的关键技术知识时,为了节省时间和资源以及早日实现创新的成功,企业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外部购进所需技术知识,必要时甚至可以通过并购的方式来获得此技术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大大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而且能够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

显性知识的获取,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企业可以通过文献检索、数据库查询、网络搜寻等方式来获取,而隐性知识的获取则相对较难,因其形成与前因后果有密切关系,获取隐性知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需要对其产生情境进行仔细的分析和总结,并努力实现其显性化,使其在创新过程中得以充分利用。

由于知识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企业在获取知识时,必须不断地评估知识的有效性,对于已获取的知识,一旦发现过时,需立即将其淘汰,以免使其误导员工的行为,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

(二)知识学习

自主性技术创新要求创新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获得原创性的创新成果,原创性的创新成果中必然包含着原创性的知识,而原创性知识需要通过创造性学习来产生,所以,自主性技术创新的学习类型是创造性学习,学习方式包括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自主创新的主要参与者是企业的研发部门。由于每一项自主创新技术往往是多个学科知识交又重构的结果,因此,自主创新团队一般应是一个由多种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构成的跨学科团队,自主创新的知识学习方式以团队学习为主。

1、个人学习。组织是个体的集合,没有个体的学习,就没有组织学习,组织是通过其各个成员进行学习的。在自主创新的初期,研发部门根据研发任务的目标要求,对与创新项目有关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整理后的知识供全体研发人员共享。起初的学习方式主要是个人学习,即研发人员对相关资料进行熟悉和掌握,首先将外部的显性知识转化为研发人员个体的隐性知识。此阶段是知识内化的过程,知识以个人为载体。知识内化十分重要,只有真正内化的知识才能得到正确的应用(Polanni,1962)。知识内化使员工充分吸收和理解新知识,在创新中能更好地使用这些知识。

2、团队学习。团队是组织中最佳的学习单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在几乎所有重要决定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团队作战,而进一步付诸行动的。在某些层次上,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是无关的,即使个人始终都在学习,并不表示组织也在学习。但是,如果是团队学习,团队变成整个组织学习的一个小单位,他们可将所得到的共识化为行动;甚至可将这种团队学习技巧向别的团队推广,进而建立起整个组织一起学习的风气和标准。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研发团队必须善于运用“深度汇谈”(dialogue)和讨论。“深度汇谈”是一个团队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彼此用心聆听,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境界,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良性互动。讨论则是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加以辩护。

在此过程的学习中,研发人员已在初期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对相关新知识有了一定的熟悉和掌握,并逐渐对研发任务有了一些了解和想法,开始产生一些零星的、不成熟的创新思想。为了达到共识,找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办法,研究人员把各自的创新思想提出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通过交流和切磋,知识的层面由个人层面上升到组织层面,同时不同主体的知识面也得以扩大。此阶段主要是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及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

团队学习的关键在于成员之间知识的充分交流与共享。员工个体的知识是创新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知识只有为组织共享才能成为组织知识,也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这里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共享成员的个体隐性知识。由于隐性知识为少数人所拥有,且这些隐性知识是其优势地位的保证,一旦与人共享将不再占有优势,所以,这些知识的拥有者往往不愿意将此知识与他人共享。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并奖励知识共享,阻止并惩罚对知识的隐藏行为。

高效的团队学习应能创造出团体智力高于个人智力之和的效果,这就要求个人和团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具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企业的每一个创新项目都有一个明确的总体目标,每个成员也都有自己的分目标,每个成员都应对自己和团队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创新中积极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朝着共同目标而努力。

(2)努力提升个人学习力。团队学习力的提升依赖于成员个人学习力的不断提升。为提升个人学习力,团队成员需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相关知识,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团队成员应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达到个人目标的实现。

(3)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创新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明白,创新的成功需要的是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而不是单个人的努力。任何一个成员在团队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大家应视彼此为工作伙伴,积极与他人协作配合。团队中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够促进团队精神和团队凝聚力的形成。

(4)学会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彼得·圣吉五项修炼中的关键技术,系统思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它要求人们从只看局部到纵观整体;从看事件的表面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结构;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系统思考能让人们看到组织中各种事件的相互关系而不只是单一事件,能看见事物渐渐变化的过程而非稍纵即逝的一瞬间,可以使人们敏锐地觉察到系统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微妙“搭配”。系统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员工处理业务的能力,特别在当前企业风险增多的情况下,增强察觉风险、预防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作为个人,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个别事件上,应用整体的、长远的眼光看事件背后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

(5)鼓励建设性冲突。建设性冲突是指组织成员从组织利益角度出发,对组织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等。鼓励建设性冲突,能使团队养成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创新、努力进取的风气,形成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局面,使团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6)勇于创新,不怕失败。创新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对学习和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学习过程中,不要被困难和可能出现的失败所吓倒,要努力尝试,勇于探索,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

(三)知识创新——创造原创性新知识

知识学习是企业自主创新不可缺少的行为,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原创性新知识的产生才是自主性技术创新的真谛。创新知识的出现有赖于企业把融入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加以有效的整合。对于一个企业或个人来讲,知识整合决不是现有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整合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和集成,实施再建构,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新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经过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新知识体系中知识尽管未必都是全新的,.但却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了升华,这种升华了的知识有其内在的原创性,达到了产生原创性新知识的目的。

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时时有大量的新知识涌现,同时也时时需要利用大量的知识。各种知识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不断地循环流动,在流动中为企业捕获并融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的成功实现依赖于企业能否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在获取相关知识资源后,企业必须对现有知识进行认真分析整理,了解现有知识和创新项目的要求还有多大差距,哪些知识需要通过创新来获得。找到知识缺口后,自主创新团队在充分应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出现有知识间的新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到知识创新的突破口,进而对知识进行创造性地组合。

自主创新知识整合的关键是对团队成员所获知识的有效整合。由于研发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学科专长、能力特点、工作经历、思维模式都是不同的,在看待同一问题时每个成员的出发点不同,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正是因为具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才有可能通过交流和沟通得到意想不到的创造性解决方案。为了使团队成员的不同学科专业知识进行有效整合,组织必须强调团队精神,强调以组织的创新目标为最高目标,要求团队成员必须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对待创新,明确其他人在创新中的重要性,把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争议和冲突看作有益的行为。这样,研发人员就可以在友好合作的氛围中,通过彼此观点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碰撞,实现知识的重构和裂变,实现组织的创新目的。

二、知识管理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

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可以提升自主创新的效率,知识管理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主要通过构建知识库、构建知识地图、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来实现。

(一)构建知识库

建立企业知识库的目的是把对企业发展有用的各种知识收集起来,并进行分类、加工、提炼、汇总、储存,形成企业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并提供检索手段,供员工进行各种类型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员工首先要学习知识库的知识,才能丰富他们的知识,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而员工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学习获得的隐性知识,需要通过知识管理工作来集成,并把它存储于企业的知识库中。知识库的设立使组织知识可以被保存下来,将零散的个人知识变为组织知识,使以后的学习和技术创新活动更易于追踪,学习过程也更易于复制。因此,企业的知识库反映了企业现有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水平,也反映了企业技术能力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知识库对分散在组织各处的知识对象进行系统的集中管理,提高了知识对象的利用率,为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提供方便,并且有利于减少知识资产的流失(应瑛,2001)。

企业知识库的知识不仅包括本企业产生的知识,它还应包括竞争对手的知识、顾客知识以及本企业所在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科技知识。企业知识库主要包括以下知识:

1.企业内部知识。指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各种知识。一是企业在发展中积累的经验、技术知识、市场知识等。这些知识是企业在发展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对于组织充分激活现有知识,以及学习新技术和知识等都十分重要。二是企业在技术开发和生产实践中的成功案例。这部分知识的借鉴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开发和生产等活动少走弯路,减少摸索时间,从而实现组织知识的继承性并提高技术发展的效率。

2.企业外部知识。与本企业所在领域相关的最新的科技方面的知识。企业的技术发展不能采取封闭式学习的方式,必须密切关注同类企业的技术能力发展动态。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吸收外部新知识并将其融人组织的技术创新活动之中,才能使企业的技术能力发展与时代同步。

3.客户知识。包括客户对使用中产品存在缺陷的反馈信息、对开发中产品的检测信息、对未来产品的期望等,是客户对于企业产品的切身感受。自主性技术创新是始于创意而终于市场开发的完整过程,包括创意产生、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开发。其中每一环节都需要从企业知识库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完善的知识库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构建知识地图

知识地图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企业知识资源的总目录及各知识款目之间关系的综合体。也就是说,一份知识地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资源目录;二是目录内各款目之间的关系。知识地图必须清楚揭示企业内部或外部相关知识资源的类型、特征及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份完整的知识地图应能提供知识资源的存储地点、所有权人、有效性、及时性主题范围、检索权利及使用渠道等。知识库主要用来储存知识,而知识地图则主要是用来寻找知识。二者相互配合使得对组织知识的查找、使用变得快速、方便,有利于对组织知识的高效利用。

(三)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为了充分调动员工学习和创新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员工及组织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企业必须要在内部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为此,企业的知识管理需要在以下方面提供帮助:

1、制定有效的创新激励制度。设置知识创新相关奖励办法,针对知识创新所创造的企业价值,提供有价的奖赏;及时肯定成员在团队学习中的知识创新表现;采用知识创新“只赏不罚”策略,重赏知识创新成果具高附加价值者,对员工的创新失败采取容忍的态度。如果企业对员工的创新失败处罚过重,就可能导致员工的保守和畏惧不前,使员工失去创新活力。为了达到较好的激励效果,应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

另外,具有创造力的员工通常都喜欢行动自由、不守常规、喜爱冒险、追求成功等。要使这些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能够留在企业中,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做出贡献,首先要为其在企业内部能够自由从事创新活动提供便利。理想的方法是让其能够在企业的支持或默许下进行他所希望从事的创新活动,即允许员工个人进行自由创新。例如,美国的HP公司就拥有一批喜欢进行个人自由创新活动的员工。这些人常常绕过现有的管理组织机制,进行非正式的、带有灰色行为的创新活动。虽然是自由创新行为,但必须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一致。在创新管理政策上应该使员工明确:只要是符合企业发展目标的,任何由员工自行发起的创新活动都将被允许,都可以获得企业的资源支持。

这些有形与无形的激励措施的采用,能够不断地对员工的创造性学习产生正强化效果,增强个人的学习动机,使员工愿意通过创造性学习进行知识创新。

2、创造有利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空间。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知识创新的手段和途径。自主性技术创新是知识高度密集的企业创新行为,对企业中知识的流动和共享有较高的要求。如果在一个企业中知识无法共享,那么这个企业的组织学习效率一定很低。知识的充分共享可以实现知的指数级增长和创新效率的提高。知识的交流与共享需要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最大限度地使信息和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

为了员工之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企业可以设立员工交流场所,如采用开放式的办公室,设置舒适的茶水室,方便员工在工作和休息时间进行信息、知识与经验的交流。企业不但要为那些工作互相关联的员工之间创造交流的机会,而且还应该为那些通常不能相互交往的员工提供交流的机会,以促使不可预知的创新行为产生。企业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多种主题的讲座,也可以让员工轮换岗,为员工提供各种交流机会。

3、打造鼓励知识共享和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道德标准、行为规范、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总和,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为了促进员工积极地获取、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企业必须营造一种自由、平等、信任、尊重和积极进取的文化环境,形成一种相互尊重和相互合作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员工能够畅所欲言,充分表述自己的见解,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创造能力,使员工将个人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三、知识管理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

(一)提高知识存量——提升员工及组织创新能力

知识的生产具有很强的自我积累性和路径依赖性,任何新技术知识都是在已有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较大的现存技术知识量意味着具有较强能力去开发更多的新技术知识。从自主技术创新过程角度考察,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充分利用旧知识产生新知识,并调动企业各方面技术能力将新知识物化为有形产品,组织企业员工进行高效率生产的过程。创新过程的每一环节都需要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支持。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企业就无法创造出相关的新知识。因此,企业应广泛收集、获取、储备相关领域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存量,并将这些知识为企业员工所共享。

知识管理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广泛获取与创新目标有关的知识资源。通过对相关知识资源的有效获取,使企业的的知识存量得到大大提高,改善了员工及企业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从而提升了员工及组织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加速知识流动——提升创新速度

二十一世纪是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速度无疑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之一。创新人员能否及时得到所需的各种知识,直接影响着自主创新的速度和成败。知识管理通过采用知识库、知识地图、外部信息网络、内部信息网络等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为员工获取、使用和转移知识创造条件,使创新团队能够方便高效地获得和使用所需知识,从而加速了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流动,提高了知识的利用效率,加快了创新速度。

(三)促进知识学习——提升创新效率

首先,知识管理转变了员工的学习观念。知识管理强调知识和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知识是主要的生产力因素,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强弱又取决于企业的学习能力,每个企业必须比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快更好,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知识管理要求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把学习贯穿于工作的始终,从而改变了员工的学习观念,提高了员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员工的学习和再教育成为企业的一种日常活动,在学习中不断完善和提升员工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其次,知识管理为自主创新团队的知识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一是为团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知识基础,知识管理把与企业自主创新有关的各种知识收集存储于知识库中,方便团队成员迅速补充知识、更新知识、进行各种类型的学习,即提升了成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提升了团队成员的学习效率;二是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创新激励制度,这些制度大大提高了员工学习和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激励员工为实现创新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三是创造有利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空间,促进了员工的知识交流,使员工在交流中乐于贡献自己的知识,从而加速了创新的效率和速度。

知识学习的结果是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出组织所需的新知识,使得员工和组织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得到提高。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篇8

现代科技革命使人脑获得解放,对科技中核心技术的占有和控制成为工业组织获取创新利润的主要源泉。在科技管理中逐渐意识到,必须变革科技管理方式,引进现代管理方法,才能推进科技取得的更大发展。至此,功能模拟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开始在科技管理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并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将科技管理推向了定量化的新阶段。科技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不但使得科技管理方式发生了变革,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领域的运行状态,使得目标设置更加合理、制定计划更加可行、管理决策更加科学。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的体能得到解放,改变了以往资源管理模式和生产运行方式,新的机械设备和新的技术工艺的运用,使得对机械设备、生产技术的占有以及对其的有效管理成为企业获取创新利润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的技能获得了解放,科技创新使得企业管理的重点由以物资、设备管理为重点转向以组织方式、管理技术为重点,获取组织管理技术与占有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生产技术同等重要,并成为创新利润的主要源泉;随着20世纪末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企业的管理模式再次发生转变,同时科技管理方式直接反作用于科技创新,科技管理方式的先进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科技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科技创新是否具有持续的动力。科技创新对科技管理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以及科技管理方式对科技创新的反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认识并倍加重视的问题,在21世纪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只有深化对科技创新促进科技发展作用的认识,强化对科技管理的重视,加强创新行为动态管理,才能推进中国科技得到超常的发展,赶超先进。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一系列政府机构和组织对工业发展进行统一管理,在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结构条件下,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观念的变革,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业生产活动,成为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对象的扩大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管理部门的负担。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财富高速增加,使得行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社会财富增加,人们衣食满足后,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科技创新改变了物质资源的获取完全依靠自然界产量的状况,人们逐渐从繁重的劳动下解放出来,人们几乎不再为吃饭穿衣而发愁,也就不至于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为了满足吃饭穿衣而奔波的过程中,人们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发现、去创新,这就不断壮大了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队伍,为科技发展创造了人力资源基础。上述状况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和完善供求管理系统提供了可靠的前提条件,而人力资源恰恰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代科技革命条件下,科技创新提高了各行业科技的水平,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科技革命为能源行业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为行业内岗位增加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个人的角色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而发生变化,人们开始追求劳动本身的意义以及自身最大价值的发挥。这种条件下,净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文环境,加强从业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鼓励科技创新,是发挥各级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推进科技快速健康发展必要环节,它有助于为科技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整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创新担当了改革的动力,传统的依靠占有和控制固有物质资源的管理方式以及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人的各方面才能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各行业对资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加,能源的价值不断提高,改变了资源管理方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特别是高水平人才。人力资源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已经成为组织的第一资源,占有人力资源是占有技术制高点的必要基础。而要使人力资源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力量,就必须充分发挥人的创新潜能。在社会发展中,人的巨大潜在能力是否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是否为其创造了有利于发挥创造潜力的条件。现代社会物资条件的丰富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以人为本观念的全面推进,为人获得在思想上、精神上、制度上的彻底解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逐渐成为现实。在这种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下,人力资源在行业领域中可以得到更好、更充分的良性发展,从而为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供了保障。而现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高科技成果保持了人力资源供给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之间的平衡,科技创新与高科技的发展在这其中起到了调控作用,人力资源培育、开发、配置与科技合理调控,这就为科技创新和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保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全面提高思想认识,不仅要发挥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还要充分重视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企业员工的创新激情充分地调动起来。各级领导层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要认识科技发展的趋势,把握好科技发展的方向,并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从思想认识、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努力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为科技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培养,打造科技创新队伍。大到社会,小到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首先在于人才。这就要求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工作,尤其是要通过增加有效投资,采取培训、再教育的手段,加快培养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打造一支创新型科技队伍。在此基础上,还要倡导人才竞争,建立科学有序的人才竞争机制,为青年创新人才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为有创新才能和激情的中青年科技专家提供施展才华、发挥才能的机会,达到激励人才的目的,以增强内部自我优化的动力,实现创新队伍的持续优化。另一方面还要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保障体系。完善保障体系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包括人才培养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技转化管理体系,等等。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仅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出创新成果,更重要的是还要重视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要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企业的命根子。保护知识产权实际上就是保护科技创新、知识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通过体制引领科技发展,把企业的科研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形成促进整体发展的合力。科技的进步是非常快的,暂时的领先不一定具有持续性。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持续占领技术的最尖端领域,才能持续保持竞争力。科技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真正最尖端的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有自己的原创性的技术。实现这一点较为快捷的途径有两种,一种就是整合技术知识,另一种就是进行自主研发。其中,整合技术知识被科技发展实践证明是最为有效的一种途径。这里说的最为有效,是因为这种途径的见效快,这种方式的效果显著,风险性相对较小。“技术知识的整合和创新是指高科技企业在交叉整合企业内外、不同部门、不同层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个过程的成效取决于过程管理方式的有效性。为了达到高效的过程管理,要求我们在技术知识的整合过程中要做好3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要做到分工专业化,二是要实现内部合作集成化,三是要突出外部需求集成化。在具体操作上,要根据专业领域人才分布在各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探讨企业产品研发需求和研发要求,利用各自专业优势和整体组合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研发。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各专业人员的才能,在内部合作的组织管理上成立整合小组,在不进行大的人事调整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创新团队,这个创新团队的人员在人事管理上仍然属于原有部门的人员,只是在创新活动中是创新团队成员。这就让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员工聚在了一起,通过这种方式交流知识经验,共同提出创新思路,共同制定实施技术创新的流程方案,从而可以在共同解决整个研发、制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通力合作,以远远大于内部元素简单相加的强大合力快速获取新技术。对于大型高科技企业来说,技术的整合在很多情况下完全是突破了国家或地区的界限,这就更要重视共同探讨形成完整的研发、制造流程和方案,以增强内部技术整合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才能更好地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相互协调。另外,技术创新总是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第一任务的,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此,技术知识的整合要突出外部需求集成化。高科技企业应实施技术创新体系战略,强化对技术知识整合的管理,注重内部创新与外部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以较低的企业研发成本,获得较强的创新竞争力。构建管理系统,首先是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技术创新要着力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通过培训、在教育等实用途径,计划地进行技术培训,着力增强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科技企业的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的协作。因此,要创造有利于促进员工交流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鼓励员工分享科技知识,促使员工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提升团队智慧,增强团队合力。其次,要激励技术创新。培养了员工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员工的技术水平,这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要将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还需要激发员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激励员工进行技术创新实践,努力多出创新成果。再次,要设置专职的知识管理岗位,安排专职的人员进行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工作人员要具有严谨性,对知识管理要增强严肃性,在知识获取、存储、传递、积累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细致,并努力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良好条件,为技术人员创造宽松灵活的工作环境,从而激励各类技术人员积极进行创新,为企业发展贡献知识。从管理角度上,组织机构的设置要有利于激励技术创新,配套激励措施要从员工岗位、员工未来发展、员工工资待遇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要在制度上对员工进行引导,增强员工贡献知识意识,教育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协作配合意识,鼓励员工勇于创新。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需要从制度上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既要注重过程管理,全面提升技术知识从获取、吸收、整合、创新、扩散、共享、学习和积累等方面的全过程管理效率,又要注重制定战略目标的不断推进,以便实现企业创新追、赶、超的目标后,能够持续占领技术高端,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现代技术设备和现代信息工具的运用,提高知识传递的效率,在企业内部加快知识传送,提高技术知识在企业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利用效率,扩大技术知识在实际创新活动中的利用范围。另外,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对于促进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企业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建立创新型企业,为每一位员工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员工突破思维惯性,打破部门界限,在沟通与交流中实现知识创新,增强创造力,提高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管理过程中,要为不同能力类型的员工创造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通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调动各类员工进行创新、出创新成果的积极性。

综合分析科技创新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明确了科技发展与相关促进因素的相互关系。总体来看,科技发展依赖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依赖于技术知识创新,技术知识创新依赖于创新人才。因此,重视人力资源开发,鼓励全员参与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发展和企业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企业科技发展进程中,要鼓励技术创新活动中,同时要将技术管理活动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技术创新实践与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不能过于强调技术而忽略了人力资源的发展,导致缺乏持续创新的后劲。管理者应注意引导员工,激发创新思维,注重知识共享,在实际工作中设定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能。从管理层面上来说,要发挥各项活动的综合优势,从整体上进行全面思考,设计创新框架,通过对技术知识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与优化,进行创新引导,引导员工超越固有的思维方式和原有的行为惯性,发挥员工对企业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科技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放大效用,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本文作者:陈光玖张森林陈军华工作单位:中国石油集团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篇9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融入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知识密集性的内在本质要求。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研究。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明晰了各阶段的知识管理重点,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模型,为知识管理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应用和评价提供了科学的借鉴。

知识作为一种要素投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国内外众多专家都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做出了大胆的预测。科技成果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介质,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保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遵循知识运动的客观规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管理研究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有力保证。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

学者和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傅家骥J、武春友J、GiorgioPetronii等根据研究的背景不同分别给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了如下定义: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二、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知识管理。近年来,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郁义鸿、金吾伦、IkujiroNona.ka等分别给出了知识管理的定义。综合以上学者研究成果,可以得出知识管理如下定义: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具体来说知识管理应有外部化、内部化、中介化和认知化四种功能。外部化是指从外部获取知识.并按照一定的分类将它组织起来,目的是让想拥有知识的人拥有通过内部化和中介化而获得的知识;内部化和中介化所关注的分别主要是可表述知识和隐含类知识(或称为意会知识)的转移;而认知化则是将通过上述三种功能获得的知识加以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

三、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

3.1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阶段划分

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定义和过程研究,可以把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小试中试阶段、生产阶段、市场开发阶段。小试中试阶段是对实验室科技成果的“放大”,即为技术实现工业化生产进行试验,是成果转化方把成果转变为产品原型或样品;生产阶段是指成果需求方企业把新产品原型或样品转变为新产品的过程;市场开发阶段是指成果需求方把新产品转变为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并促使其产业化的过程。科技成果本身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在其三阶段转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对科技成果进行试验、开发、生产及推向市场,知识在成果的供给方、需求方、资本投入者以及实现其配套组合的组织者之间流动着,创新的思维范式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并经过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外化和内化后,经过实践操作而创造出新的知识。所以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着连续的知识流动和知识创新。

3.2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建立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既是一个产生有价值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产生有价值知识的过程,它是对所积累知识的延续与创新。因此,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三阶段(小试和中试阶段、生产阶段、市场开发阶段)着手,阐述每一阶段由于知识流运动所产生的知识创新,是推动科技成果与知识管理耦合的基点和关键耦合域。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管理耦合域的确立,本文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主要包括成果小试和中试阶段的各种检测、工艺设计、信息化设计的知识管理;成果生产阶段中的先进制造技术、标准工艺、组织与管理的知识管理;成果市场开发阶段中的市场定位、营销规划、客户与市场、团队协作的知识管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中,科技成果转化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各种知识的互动、转化、整合、创新,涉及大量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客观上存在着复杂的作用机理;在成果转化三阶段之间,通过成果转化过程各部门的衔接,使研发知识、生产知识和市场知识形成成果知识的转化流和创新流,不断促进科技成果知识的转化和创新。

3.2.1科技成果转化小试中试阶段的知识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的小试、中试阶段是对实验室科技成果的“放大”,是学习、掌握、吸纳已有的科技成果知识,并初步实现科技成果转变为产品原型或样品,对其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试验及生产设备适应性改造建设的综合过程。

从时间维度上来分析,小试和中试阶段是成果转化的一段过程,知识在不断地转变、融合、合并。从这个意义出发,待转化的成果知识既是静态的实体,又是动态的过程,是“实体”和“过程”的统一体。当对知识进行分类和测度时,较为注重的是知识的实体性,即成果样品;当关注知识的创造、传播、学习和应用时,所涉及的是知识的过程,可以引入知识的存量和知识的流量(知识流)。当知识流产生时,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都必然会改变,通过以下两种知识流通的渠道:一是成果转化试验方与其外部成果转化方之间的知识流动;二是成果转化各方内部的知识流动。

在这一反复试验过程中,知识流的表现形式既是外生的(专业化),又是内生的(干中生)。所谓知识流的“外生”,是成果试验方(主要是需方)通过接受其他转化方知识的传播与外溢效应,来获取知识和积累知识,如通过技术交易等获得新的知识;所谓知识流的“内生”,是成果试验方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科学研究、技术发明、技术开发等活动,在自己的实验活动中积累经验,进而将感性的经验积累上升为理性化的知识,并通过这类过程不断进行知识积累。

3.2.2科技成果转化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

科技成果经过小试和中试阶段,己经趋于完善和成熟,这样就可以进人成果需求方企业生产阶段。科技成果转化婀生产阶段是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把经过小试和中试的新产品原型或样品转变为新产品的过程,是运用新知识进行生产的阶段。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通过检测、调试设备、实施经营性批量化生产来寻求实现最低生产成本的生产规模。由于这一过程将改善的知识成果与调整后的生产设备结合在一起,而且在这个设备与软件知识结合的过程经常出现预料外的问题,所以,此过程也是完善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的重要一环。科技成果被需求方引进以后,通常要引起需求方企业技术条件、装备水平、人员乃至组织方面的变动,以创造科技成果生长的条件,这就将引起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在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活动。

科技成果生产过程的本质是知识管理和创新过程,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流程、各项活动都包含着知识管理和创新的内容,它们分别是:技术知识创新,工艺知识创新,组织知识管理;当然,也有包含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知识管理内容。科技成果生产过程中要做到的关键就是要有创新的组织管理理念,这是生产阶段的指导思想之所在,因此,其作用是中坚性的,领导和引导性的,它往往决定着整个生产项目小组的领导特点、组织文化、激励机制等管理理念,组织知识创新对于生产技术和工艺知识创新具有协调和引导作用。生产技术知识创新和工艺知识创新两者的作用不可小觑,两者从基本技术细节上起到支持性、促进性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3.2.3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开发阶段的知识管理

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开发阶段是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把新产品转变为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并促使其产业化的过程,是进行市场开发、信息反馈与改进的阶段,也是对可行性研究中市场预测的一个检验和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阶段。这一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调查市场、分析客户需求、不断调整研究开发方向、形成有价值的知识挖掘和创新活动这些知识管理活动来源于市场或者客户的信息,通过分析研究,进而形成有关市场或者客户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形成科学的决策活动,其目的是建立一定规模的科技成果转化产品市场,以此来保证规模化生产的实施。

科技成果转化市场阶段的知识管理,是为达到开辟新市场目的而进行的知识管理。具体来说包括寻找新用户、发现产品新用途、重新细分市场等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个阶段中,往往需要与客户、供应商不断进行交流,以获取他们在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后对成果的意见反馈。这是市场开发阶段对外部隐性知识的吸收,也是对成果进行再次创新的知识储备。

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模型

4.1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为了分析知识管理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实施效果,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全面、客观的数据指标。结合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三阶段知识管理模式,本文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目标下构造3个子指标系统,它们分别是小试中试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市场开发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

(1)小试中试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指标

小试中试阶段是科技成果转化双方把科技成果转变为产品原型或样品,并对其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试验的过程。下列指标用来表征其知识管理状况:成果知识流动水平、成果知识积累水平、成果结构性创新水平、内外部信息沟通能力。

(2)生产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指标

生产阶段是指科技成果需求方企业把新产品原型或样品转变为新产品的过程。下列指标用于表征其知识管理状况:成果工艺创新能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性创造性开发和应用新制造工艺技术的能力)、成果生产的标准化水平(成果产品生产安装等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管理和控制的水平)、R&D员工和生产员工的知识管理水平。

(3)市场开发阶段的知识管理状况指标

市场开发阶段是指科技成果需求方把新产品转变为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并促使其产业化的过程。下列指标用于表征其知识管理状况:客户与市场知识吸收能力、营销人员知识管理水平、售后服务知识管理水平、营销体系的适应度(针对新成果产品投入市场的营销组织体系对产品销售的适应程度)、外部环境变化调整营销创新策略的响应速度。

4.2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模型的构建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对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是对知识管理状况的模糊描述,其优劣程度没有明确的界线,如果人为地用特定的分级标准去评价会很不确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能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进行有效评价。

(1)建立评价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一般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五个层次,则评价集可以记为如果将绩效等级用1_5的尺度来表示,则评价等级

(2)建立评价隶属度矩阵R,表示对于第i个指标,专家认为其属于第j个等级的可能程度;Sij表示认为指标i属于等级j的人数;N为参加评估的专家总数。

(3)计算综合模糊评价矩阵B,B表示被评价指标从整体上看对V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最后按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的优劣。

4.3应用分析

在模型应用过程中,首先,根据所建立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调查方法获取相关数据;其次,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管理状况进行评价,获取相关评价值;最后根据评价值确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知识管理状态优劣。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知识管理状况的评价,可以反映出该管理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可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知识管理水平。

技术知识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教师;知识管理;互联网;保障措施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高校教师的教学角色从传统知识的教授者逐渐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协作者。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管理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途径[1]。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顺应时展,运用互联网平台、技术和手段有效地获取知识、管理知识、利用知识、创造知识并传播知识,适应教学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教师知识管理内涵

教师知识可看作一种由不同类型的知识相互作用组成的知识网络系统,它包含三种基本知识类型,即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技术知识[2]。与基础教育教师不同,高校教师应该掌握的知识除了以文字、图表、公式或软件工具等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以外,还应包含发现和定义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策略、正确的价值观和科研态度、把握科研动态前沿的能力等难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描述的隐性知识。前者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而后者则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是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目前,教学环境及教育对象均存在多样性的特点,为适应情境变化及个体差异,高校教师需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来处理错综复杂的知识[3],对获取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管理,即教师知识管理。教师知识管理具体是指教师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对教学情境中的教学知识进行不断学习、积累、交流、分享,并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与交流平台,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处理、整合、分享与创新,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有机转换,完善个人知识体系,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促使技术知识创新的主动过程[4]。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促进教师对知识的吸收、转化、分享与更新,协助教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的知识管理主要从四个层面展开。在组织结构方面,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明确知识管理实施的目标、模式并建立后续的管理体系[5],从而激发教师进行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精神,使知识管理理念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平台利用方面,为促进高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分享与融合,需要打造知识资源库及共享平台,将易于编码、容易表达和复制的显性知识进行优化重组,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存储,同时,还应注重知识资源库的更新及维护。在技能提升方面,教师要熟悉并合理利用知识管理的相关技术工具,提高技术知识的利用效率,通过知识迁移与转化实现知识管理的目的。从教学环境方面来讲,应培养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高校教师间进行知识交流、分享与传递,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二、教师知识管理模式问题分析

随着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潜在的知识量呈几何级数扩增,如何高效地获取知识,并通过转化、分享以及传递来将知识进行有效运用,已成为教师知识管理的重点。目前,教师知识管理模式仍存在以下问题。1.知识获取途径单一。高校教师在进入教师行业之前,多数就读于非师范类院校,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部分教师仅通过短期岗前教育培训途径获取教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多聚焦于常规教材与考试大纲,专业知识相对匮乏,不善于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课上、课外的知识拓展学习与实践,缺乏掌握和传递科研动态前沿信息的能力。此外,高校和教师过分注重考核结果,致使传统教育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及工具性。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仅是为了指导学生应试而获取知识,使得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带有一定功利性,从而造成教师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范围局限性较强,获取途径单一。2.知识转化效率低下。知识转化即通过分类、组合、协调等方法,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间转化的过程,是一种知识形态的变迁。互联网背景下知识更新速度快,且呈现零碎化、片面化特点。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若不能及时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则会导致知识错综复杂、凌乱无序,无法形成系统全面的个人知识网络。在知识整理过程中,教师缺乏合理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系统化储存,单纯依靠自身的记忆,则会造成知识的遗漏和浪费,并且不利于知识的及时查找和运用。同时,由于教师缺乏相关的技术经验,无法及时使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将其隐性的教学知识转化为其他教师或组织可共享的显性资源,导致知识转化效率低下。3.知识共享平台不健全。教师知识共享,即通过各种交流平台与传播途径,将个体知识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彼此间的知识共享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与转化,完善个人知识体系。在当前的知识管理模式下,缺少互动共享平台是制约教师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时间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课间时段。某些以知识交流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在很多时候仅仅是流于表面、走个过场,无法真正满足教师的交流需求,导致其他教师无法对知识和经验进行及时有效的分享与学习。部分高校虽然建有校园交流平台,但管理与维护力度不足,未能及时进行信息更新与相关技术处理,同样无法满足教师对资源共享的需求。4.知识反思意识欠缺。部分教师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容易忽视知识反思的重要性,仅依赖于已形成的教学习惯及经验,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或讲义进行授课,日常知识管理也只是流于表面上知识量的增加,缺乏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衔接、过渡和梳理。反思创新是知识管理乃至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片面注重与考试有关的知识积累和灌输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肩负着知识传递的重任,需要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将新获取的知识与已知知识通过反思的方式有效融合,从而形成更加科学的知识结构。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教学范围的扩增及网络的日益发展,反思的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各种网络平台及工具层出不穷,教师知识反思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目前出现的各种教育质量问题,体现出教育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理念与行动之间的矛盾,而教师思维与实践方式的僵固则是潜藏在其背后的重要原因。

三、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知识管理模式设计

SECI理论是知识管理的经典理论,是对个人和组织创造性行为提供支持的成功模型[6],用以描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转换的四个过程———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内化,四者间是彼此关联、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7]。在SECI视角下,按照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显隐性状态的不同,将以互联网为背景的教师知识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1.社会化———隐性知识的获取。知识的社会化是指隐性知识之间相互传递和转化的过程,侧重于个体对知识进行分享、获取和积累。隐性知识的获取对提升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起到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线课程、在线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等网络平台日渐普及,教师可以高效快捷地利用互联网直接进行检索,通过网络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观摩校内外同行专家的视频课、在线直播课、文献资料、科研报告等,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实践等方式吸收隐性知识。同时,教师之间可以基于所获取的网络资源进行交流与共享,利用网络交互工具针对教学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等进行交流讨论,并观察他人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学习及借鉴获取宝贵的隐性知识。2.外化———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外化是通过对隐性知识进行分析处理后采用文字、图表、模型或影像资料等使其显化的过程。知识在经过获取后,还需对其进行分解、转化,以归纳出其中的价值。近年来,在传统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更强交互性的新技术,能够更好地推动离散知识的结构化和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或应用已有的网络模型,对各类知识按层次划分,对知识片段进行有序化整理,以便查阅、提取和维护。并使用电子数据表、统计软件、数据挖掘软件等工具来进行数据分解和分析,创建知识地图,清晰地了解知识分布情况,找出其内在联系,完成知识的表征形象化、直观化,实现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3.组合化———显性知识间的交流与整合。组合化是对现有的不同显性知识进行重新架构并转化为系统知识的过程。通过获取与转化得到大量的显性知识后,资源需要通过交流的形式在教师之间进行交换和创新。在进行知识交流的过程中,各高校可共同建立具有强交互性的电子信息库来促进知识共享,实现显性知识之间的传递整合。在此平台上,各高校优质教师均可入驻,并根据各自的领域进行分类,同一领域的教师可对专业性的教学知识经验及科研成果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信息共享和融合,通过不同维度的交流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更加有助于教师自我完善及资源效能的发挥。同时,为教师建立个人电子信息库提供条件,有利于个人知识维护和改良,推动教学科研的信息系统化,更好地促进知识间的交流和整合。4.内化———通过显性知识的应用获取新的隐性知识。内化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应用与实践的过程,旨在从现有的显性知识中获取新的隐性知识。知识只有通过有效的应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知识传递上。高校教师可以将学术研讨、科研训练、科学实验等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将显性知识中获取的理论性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习和思考形成规范标准、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隐性知识,并转化为教学技能和经验内化于个人知识体系。慕课等网络授课平台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下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在网上完成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和反馈总结。通过创建网络讨论组,随时进行线上交流,在线为学生答疑解惑,方便学生提供教学反馈,并有助于教师之间进行教学经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在知识应用过程中有指向性地进行教学反思及经验借鉴,从显性知识中总结并获取新的隐性知识,提高知识传递的效率,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螺旋式转化,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将知识管理与互联网技术和手段进行有效整合,不但能挖掘出潜藏的数字信息价值,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养成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完善个人知识结构,提升个人价值,增强个人竞争力,为教师知识储备和可持续发展打造坚实的基础。

四、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知识管理的保障措施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在此背景下,应充分合理地运用互联网为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提供有效的保障措施,从而有效地提升教师整体的专业素质。1.资源系统化:进行多维度信息整合。对于学校而言,需要对互联网上的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资源库,为高校教师的知识获取及信息存档提供方便。具体可分为资源整合及信息整合两个层面:资源整合是指将网站资源进行整合,对不同教学领域的知识进行分类与整合,形成专业的数据资源库,有助于教师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信息整合是指将互联网虚拟社区成员的信息进行整合,建立个人的电子档案,记录其教学成果及科研经历等,方便随时查看。2.决策数据化:开发利用多种资源管理工具。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对种类数量繁杂的知识数据,要充分利用现代的各种技术手段和产品对知识进行归类、整理、提炼和转化,提高高校教师的知识管理水平。开发和引进实现个人知识资源管理功能的工具软件,如能够进行编辑、分类、添加注释等功能的信息组织管理工具、思维导图工具、RSS阅读工具和互动交流平台等,以及知识地图、数据挖掘系统、模糊系统及各种统计软件等电子技术工具,定期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为问题探析、信息传递、经验交流等教学科研活动提供网络途径,提高知识利用率,提升学习效率,同时促进更加便捷的共享交流,实现个人知识系统的有效管理和应用。3.平台规范化:加强平台管理与维护力度。教研平台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完善与教育环境相适应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措施,更有助于发挥平台在高校知识管理中的作用。教研网络平台的建设,不仅要充分利用技术完善软件建设,还要加强提升硬件设施服务,为网络平台的规范运行建立合理的制度。网络平台以资源共享与交流为目的,具有动态性、及时性、全面性等特点,学校应进行相应的平台维护与更新,保证网络平台的时效性[8]。高校应以专业教师及网络技术人员为核心,组成系统的网络管理维护队伍,负责针对平台建设及应用问题进行答疑、推送信息及更新资源等任务。同时,网络平台的构建过程中应坚持实用性原则,加强资源配置率,建立与教学环境相符的信息化知识管理新模式。4.管理网络化:建立合理化网络评价—反馈—管理体系。高校学生作为知识传递环节中的信息接收者,其评价与反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知识运用水平的高低。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许多学生怯于对教师进行评价或提出意见,需要建立一套系统合理的管理制度及相应的网络化评价系统,鼓励师生在教学资源及教师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在线匿名评价及反馈的方式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同时运用系统提供的平台,实现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促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加以改进,从而更加规范合理地进行知识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知识运用效率。5.发展自主化:提升教师自我发展与创新意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管理对于高校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并在教研管理过程和各项管理活动中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9],提高教师自主知识管理意识和能力。学校不但要为教师进行各项知识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如进行相应软硬件设施改造,提供进修经费、材料和软件购置费等,而且要有针对性地在教师知识创新及知识分享等方面构建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提升教师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个体知识在学校内部和教师之间的自由流动、转化和融合。同时,对于教师自身而言,需要提升自我发展意识,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学习,不断吸收外来经验,构建系统化的个人知识网络。另外,教师要敢于进行教学实践和创新尝试,以突破已有思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熟悉并加强各学科之间内在联系,把握新的专业发展方向和研究成果,切实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与效率。在教育不断创新与改进的今天,高校对教师专业发展愈发重视,但部分高校和教师还未深刻领会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师知识管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缺乏相应的措施和激励机制。为了适应知识型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新思维、新技术、新理念才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要立足知识管理层面,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并借助互联网技术和手段进行开放性学习与知识管理,构建起完善的教师知识库,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以此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保持高校的持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伊淑霞,张勇,曾雪兰.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3):117-119.

[2]闫志明,李美凤.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网络———信息时代教师知识新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58-63.

[3]崔革.基于个人知识管理的高师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6-108.

[4]高佳.论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C]//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2012:175-178.

[5]贾波.刍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隐性知识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80-81,89.

[6]马南南.知识管理的SECI模型对网络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11):39-40.

[7]王立峰,杜玉波.SECI视角下PLE构建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9):82-87,128.

[8]杨丹丹,甘露,周玫.当前我国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及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5(7):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