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课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10-05 15:54:40

理论课教学

理论课教学范文篇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只从近代讲起本身就有它的用意。19世纪中叶至21世纪中叶,中华民族主要完成两大历史性任务,即救国救民和强国富民,概括起来就是实现民族复兴。这两大历史任务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成功的。这门课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爱党爱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爱国,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只有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英明正确和光辉业绩,才是一个政治上成熟的人和一个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者,也才是一个真正长大了的人。学生真正成熟长大了,他的个人行为也就趋于规范了,对于他的管理也就比较容易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和目标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更进了一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宣传和教育。中国共产党既然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取得成功的,说明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正确性和真理性。学生不仅应相信和拥护中国共产党,还应相信和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生一旦确立了自己正确的信仰,那这一信仰将积极地影响、甚至规范和把握他的一生,更不用说他的在校生活。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就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就有育人和管理人的作用和功能,而要更好地发挥它的这种作用和功能,还得探讨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学方法要正确,教学内容更要准确。没有科学的、好的教学方法,就难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育人和管理作用;而如果教学内容是错误的话,那么教学方法再正确也是没用的,甚至于适得其反。怎样做到教学方法的正确和教学内容的准确呢?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有两层意思,一是理论联系实际、二是理论符合实际。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其一,从理论到理论,偏重于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问题的探究。要么进行引经据典,以前人的思想证明今人的思想;要么就是好像黑格尔一样,进行和热衷于概念和观点的推演。总之就是不与实践接触,也可能是不能与实践接触,这是因为其二,教材内容和我们所讲的许多内容与实际对照就是两码事、甚至相反。我们在课堂上讲的是一回事,而社会上却是另外一回事。像不顾事实的天气预报员一样,嘴里给大家说今天是阴天,可是推开窗户往外一看却是晴天。久而久之,大家就不相信天气预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信度,也是这样丧失的。一个观点我们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强调一百次,顶不上学生一次对实践的体验。比如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女人是老虎,而一旦小和尚了解了真相他就会说喜欢老虎。就教学方法的正确性和教学内容的准确性而言,重点是后者。理论联系实际,重点就是要做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别的课程比较在教学内容上一个突出特点。

第二,既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的管理作用,同时还要重视学校管理部门、特别是学生主管部门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的管理是一种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从思想上、做人的知识和道理上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一种思想的、知识形态的、抽象的管理;管理部门的管理主要是行为管理,是一种现实的、具体的管理。这两种管理方式应同等重视、综合运用。如果只重视思想管理,不重视行为管理,管理的实际作用就发挥不出来,甚至于只是一种抽象管理,没有实践效果;反之,如果只重视行为管理,不重视思想管理,那么管理就缺乏思想基础,缺乏理论和知识力量,缺乏说服力,难以服人,能管住人、但管不住心,口服心不服。所以,只有两种管理方式结合起来、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理论课教学范文篇2

一、寓思想性于知识性之中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质特征,其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学生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是必要的。应依据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地阐述基本概念,论证基本原理,强化基本观点,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寓思想性于理论知识性之中,一是要体现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尝观点、方法;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些学生对学习政治经济学有两种倾向:视为理论过时了,否认真理的普遍性;机械静止地认为有的现行政策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而降低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此必须用理论的科学性打通学生的思想,说明真理的生命力在于发展,应根据社会进步和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条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把真理当成模式生搬硬套。有的学生对社会上腐败问题的滋生蔓延,错误认为是由于改革开放造成的,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这就必须说理透彻,启迪学生辩证思维。

政治理论的概念是很抽象的。如果教师纯理论化、模式化说教,学生不容易理解,索然寡味,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如果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和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学生会感到理论离他们遥远,从而会淡化学习兴趣,甚至对理论不情愿接受。因此,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走出误区,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实效。

教学应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始终为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做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四有”体现了合格人才的素质要求,为此应坚持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偏重或忽视了哪一方面都是顾此失彼的倾向。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素养,并广泛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把教学内容放在社会大环境当中,贴近时代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

坚持《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评价标准。《教学大纲》规定了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科学地表述了教学的内涵、外延、方法、途径,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准则,教学评价也应以此为依据。应加强教学目标管理,把教学目的、任务转化为教学目标,激励教师、学生为达到教学目标努力进取。

二、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密切相关,是对实践的高度概括、总结和升华,并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直观教学学生容易接受,并可使学生具体应用理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体会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丰富内涵及学习的重要意义。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思潮非常活跃,社会生活绚丽多彩。其中有正确的思想、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不乏有消极的思想、言论和行为使学生耳濡目染,发生不良影响,对政治理论课教学冲击很大。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的教学是注定要失败的。必须强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培养学生识别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行为侵蚀的能力。学校教育是学生社会化过程的起始阶段,使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生活,为将来参加工作步入社会增强适应能力,这是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理论如何结合实际,笔者认为:

1.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讲授体现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如讲解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我国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及一部分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等经济学问题,用现实情况说明理论、论证理论,用理论分析现实情况,进而深化理论学习,使学生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2.学生有习惯于比较的思维特点,教学中可通过比较鉴别,给学生以冷静的思考和理论的启迪。如新旧社会及改革开放前后的纵向对比,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从感性到理性深化对执行基本路线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认识。横向对比:把我国改革开放、人民当家做主、充分显示无比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同两级分化、虚伪民主及所谓自由、平等、博爱的资本主义对比,使学生对资本主义本质有深刻地认识,坚定“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的信念,真正明白“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①

3.体现主导性与突出主体性相结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不盲从、不迷信,然而往往因为其理论基础不丰厚,认识狭窄、肤浅,缺少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内心会有很多质疑、迷惘和误解。教师一言堂,学生对理论知识生吞活剥,教学难以奏效。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欢迎学生提出问题并充分发表见解,教师顺势启发引导。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使学生在接触社会、接触实际中开拓视野,充实知识,接受教育。

三、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教学是有规律可循的,然而改进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教学与教育相结合。备课挖掘教材思想内容。讲课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克服盲目性、油水分离的弊端,增强说服力和实效性。

精心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教师注入情感,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开展课外活动,补充和延伸课内教学。进行专题研究,组织讨论、论辩、知识竞赛,互相交流,加强学生自我教育,促进科学理论的内化。

理论课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高等院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

如今,国家倡导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因此,作为学校教育一部分的体育教育,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且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最高阶段的高等院校教育,则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校体育生涯将走向终结,他们将要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因此,既要做到巩固好基础教育阶段的相关体育教育成果,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自觉进行体育运动的习惯,以期达到终身体育这一目标。按照教育学原理,体育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通过理论教学指导实践运动,在实践运动中发展理论知识。没有理论体系的教育指导或没有实践过程的科学运动都不能视为完整的教育。体育理论课教学作为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会运动卫生常识、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各种预防运动伤病的方法,帮助他们健康的生活。因此,体育理论课学习不仅能够指导学生更加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而且对增强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将实践教学置于主要地位,而忽略了对理论课的教学,且存在着诸多问题,已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高等院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对体育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以湖南长沙地区十所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选择40个教学班(非体育专业)约1500人,调查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及了解程度,明确体育理论教育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及终身体育间的关系。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大量查阅国内外近些年来有关高校体育理论课方面的资料,学习借鉴其中比较先进的研究成果,为本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2)问卷调查法。结合本次研究的目的和需要,以及调查对象的特点,我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问卷作了相应的信度、效度检验。发放调查问卷1496份,有效回收1294份,有效回收率为86.5%。(3)数据统计法。通过计算机应用统计软件将收集的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并且对得出的量化指标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所涉及9项研究分别是参加体育锻炼频率统计、增加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必要性调查、体育课程开设看法统计、体育理论教学内容看法调查、经过一学期教学后,体育活动认知调查、体育理论教学作用调查、本学期课程安排满意度调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体育知识讲座调查、体育课收获调查。(1)体育理论课教学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学前,仅18.5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58.05%的学生对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没有任何建议或意见,23.45%认为没有必要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按照传统教学安排即可。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有63.98%学生表示喜欢本学期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并有36.16%的学生将会“科学锻炼,持之以恒”。同时发现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指导,有超过90.0%的学生根据自身条件主动参加锻炼。(2)体育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前后学生锻炼频率及体育课收获度对比,学生自身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学前,53.81%的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一周内至少一次锻炼的学生不足47%。教学后,49.01%的学生认为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学到了体育知识与技能:40.82%的学生认为经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后身体素质得到提高,8.17%的学生认为本学期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满足的自身需求:仅有2%的学生认为教学没有效果。通过教学统计,超过90%的学生自身素质明显提高。对比教学试验前学生的平均体育锻炼频率,越来越多的学生增加了锻炼次数,平均锻炼频率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平均水平增加。(3)体育理论课教学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教学前,71.89%的学生关于体育课程的开设只是听从于学校的安排,没有概念性的认识。经过一学期的教学,84.89%的学生满意教学试验安排,并且95.34%的学生对体育教学中增加理论知识表示赞同。这表明,通过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指导和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绝大多数学生的体育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通过教学还表明,经过一学期的体育教学,超过84%的学生肯定了体育理论课教学的作用,加强了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并对以后热衷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结论

(1)适当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促进学生科学体育观念的形成与提高通过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体育理论课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体育知识,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科学的体育观念,从而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感悟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有了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基础,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能够将感性认识进一步抽象化,进一步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内在魅力,并且享受到体育带给我们的乐趣,激发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动力,自觉全身心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2)适当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传授体育相关知识,提出趣味问题,激活学生集体中面对同一问题产生的多种疑问,从而引导学生开发思维,共同思考,相互质疑,相互辩论,实现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既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学到了相关的体育知识,潜移默化中激起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3)适当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可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运动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巩固对学生兴趣的形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备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抽象概括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迅速高效的进入学校状态,更快速的掌握运动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信心,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4)适当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运动技能的形成,需经历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四个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第一阶段的泛化阶段,是我们常说的感性认识阶段,属于认知期;分化阶段身体初步建立动力定型,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学习过程,重要了解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泛化阶段和分化阶段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础,在这两个阶段中,如果学生能够具备较好的体育理论知识,不仅有助于对系统的运动技能信息进行统筹分析,而且对运动技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及推动作用。

4、建议

(1)教学观念上:高等院校领导和一线体育教师要尽快转变教育观念,从思想上提高对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2)师资建设上:各高校加强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体育理论素养;(3)教学内容上:教材的选择要适当统一、符合实际,教学内容确保系统、科学;(4)教学方法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体育理论知识进行讲授;(5)侧重性上:L将体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做到各有侧重、合理搭配,进一步实现现代化体育教学的科学性。

作者:范怀轲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成伟,唐峭峻,普春旺.论高师公共体育课理论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9).

[2]吴明智,曾吉,李智伟.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2(4).

[3]高军.对我国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4]段长波,刘珂青.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7,(15).

[5]夏万峰.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现状分析[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5).

理论课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电脑音乐、辅助理论教学探讨

电脑音乐一一c0mputerMusic属于现代科技领域里的多重性及交叉性应用学科(边缘学科)。广义的概念是指在创作、演奏、制作与传播过程中使用电脑技术或设备的音乐;狭义的概念是指通过电脑、合成器、音源、采样器等设备进行编程,控制MIDI乐器或数字设备进行创作、演奏和制作的音乐在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领域依靠电脑技术的支持都为本领域实现了自己在新时期的腾飞。音乐也概莫能外,依靠电脑音乐技术制作出来的音乐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艺术高度。但是.当今电脑音乐所指向的的重点都在纯艺术或纯商业音乐的研究、制作上,在把电脑音乐技术引入音乐教育课堂,特别是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理论课堂这一领域.还鲜有涉猎。

1高师电脑音乐课程和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1.1电脑音乐专业教育滞后

教育观念滞后于电脑音乐的发展,在以往,电脑音乐被视为商业性的,无学术价值.而且经费投入甚大,使得电脑音乐一直徘徊在专业院校门外;观念落后使得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缓慢.大多数高师院校近几年才开设电脑音乐课程,而现今高师音乐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专业院校,他们的电脑音乐技术滞后于电脑音乐教学的要求。加上高师音乐系的培养目标主要为中、小学教师,电脑音乐的专业性与目标的师范性相背.教学效果不佳.专业建设缓慢。

1.2师范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滞后

过去我国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教授.都是采用“集体课”的授课方式。不可否认,这一教学方式在几十年的音乐教育中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几乎所有的音乐工作者都是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但现在师范生的起点低、师生比例过大、理论课程的抽象性、音响效果的不定性,特别是在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几门专业性强的理论教学上,大大加深了教学难度。传统的说教式音乐理论教育形式的教育效率特别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低。

2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

电脑音乐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师资的循环短缺无法一时解决。但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在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找到切入点.即利用电脑音乐技术辅助高师音乐理论课程教学。这样既缓解了师资压力.避免了电脑音乐教学的专业艰深性,符合了高师的培养目标.又有利于电脑音乐技术的推广运用和音乐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在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电脑音乐技术可以起到一系列辅助作用。

2.1音乐软件Encore\Finale等专业绘谱软件;Kcakewalk音序器软件的利用

可以解决和声、复调、曲式等课程中大量的谱例提前准备.节省课堂老师抄写谱例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可以随时播放课前制作的任何音响范例.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到讲解和实际音响效果.改变以往和声教学中.教师受到钢琴水平和多声部音域的限制.不能演奏的“哑巴和声”局面。T0NIc丕可以为旋律快速配置出四部及四部以上和声,用于课堂示范教学。

2.2CakewalkCubase、SqO1等程序的MIDI编辑制作功能的运用

在曲式分析、音乐欣赏上可以拆分、展示谱例中任何一处需要讲解的地方,音乐的进行可以从任意小节开始.在任意节拍停止;通过音轨M、S、R功能.学生可以听到乐队中任何一件乐器的独奏,从电脑记录中看到独奏的所有次数设置;在复调课教学上,利用其强大的编辑功能,制作出任何一种复调音响效果.可以是独奏与乐队之间的.可以是乐器组与乐队之间的.也可以是乐器组与乐器组之间的。

学生通过这种多途径、多形式的活生生的谱例讲解.可以在短时问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谱例.并对谱例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从而能较全面地理解复调音乐的魅力。

2.3合成器软音源及硬音源音色库的运用

在配器常识课教学上.限于教学没备的缺乏和课程本身的技术性强的特点,光靠老师一张嘴、一套音响没备很难把一部配器手法新颖、音乐色彩斑斓的作品向学生作一个透彻的讲解。学生难以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作品作出理性的分析。通过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任何一部复杂的音乐作品.在输入电脑后,通过简单的一些方法就可以剥离出任何一个声部、任何一种乐器,来专门倾听、分析它所运用的作曲、配器手法;可以让乐曲以任意速度播放;可以在作品任意一个节拍上准确开始、停止,可以选择任意一个特殊音乐片段作反复分析、倾听。对一部复杂的配器作品,可以从单旋律开始逐步叠加或相反从全部声部的出现逐步递减的方式.透彻地对音乐进行综合分析。

3电脑音乐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探讨

3.1在作曲理论课上进行实践

在作曲理论课上,借助电脑音乐系统.可以把所有声部、所有的乐器一轨一轨地录入电脑.并且几乎所有乐器都可以用MID1键盘来演奏,既可以作曲叉可以是指挥还兼职演奏员,关键是学生能够马上听到自己作品的效果,进行MIDI编辑制作.效果处理和音频缩混.插入视频文件.输出并刻录CD。

3.2批改作业是一项重要且繁重的任务

对承担音乐理论课教学的老师来说.纯理论性地给学生批改作业.由于没有实际音响的比较向学生作解释.学生除了一些理论上的收获外.难以得到实际音响效果变化的信息。很难明白自己作业的症结所在。把电脑音乐技术运用到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过程中.让学生把作业输入软盘,教师针对实际音响效果优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以给学生更科学,更满意的批改。

理论课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

独立学院是近些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特殊产物,旨在培养符合自身办学特质的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独立学院全面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渠道。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深刻阐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的重大意义,从多角度分析了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明确提出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像其他新生事物一样,独立学院的办学过程中必然遇到许多困难与挑战,尤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如何抓住教育规律的本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开展集兴趣性、创造性、多样性为一体的思想理论课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错误认知。笔者走访了省内多所独立院校,在考察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对学院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理解,有些学生甚至认为不需要开设此类课程。在大部分学生的理解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定义为“副课”,其重要性远远低于他们的专业课。他们大多数为9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父母长辈呵护备至,容易形成较强的自我意识,缺乏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因此,我们时常在思政课堂上看到一些令人头疼的场景:多数学生都在默默无闻地做着“低头族”,上课睡觉、玩手机、交头接耳等现象屡禁不止,对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内容漠不关心,很难在同学们当中产生共鸣,实现不了授课目标。同学们对其专业实用知识感兴趣,却忽视政治理论知识的培养,殊不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科学性与高度统一的课程,它承载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如何提高思政课堂学生的“抬头率”成为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二)独立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够重视。独立学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视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思政课教学的专项投入不足;二是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培养不够。独立学院在整体统筹课程安排时,每当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安排有冲突时,思政课程往往要给专业课让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因教学而教学,学生为学分而学习,大部分独立学院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立德树人”的目标,因而很难在教学中取得有效的实践成果。专业的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必须是积极的,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保持家国情怀、创新课堂教学、自律要严,自觉弘扬主旋律、人格要正。与此同时,有些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资比严重不足,专职思政教师极少,部分学校甚至会让完全不是思政专业的辅导员教思政课,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专业性与吸引力。(三)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吸引力有限。从独立学院的学生上课态度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对其今后择业没有太大帮助,不像专业知识能给他们带来实际帮助。在同学当中普遍认为即使上课不认真听,期末考试依然可以很顺利通过。学校一般对思政课的考核也较为简单,通过论文或者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因此大多数学生认为这门课并不容易挂科。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很难在课堂上与老师产生共鸣。有些老师因为课时安排有限,盲目的删减和压缩知识点,知识点讲述不清,学生课后也不再对上课内容进行思考和实践,很难帮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解透彻。教师为了应付教学任务,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鲜少帮助并引导学生继续研究相关知识,导致这门课在学生心目中印象不深刻。

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研究

(一)从学生的角度探究思政理论课的价值取向。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独立学院的学生与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有所不同,他们当中不乏高考发挥失常的考生,进入大学之后,不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甚至潜意识里存在很强烈的“失败感”。在进入大学后,与高中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让他们短时间难以适应。“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意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讲趣味与品位结合,通俗与学术融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播音专业的学生,通过朗诵《红色家书》让他们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让爱国主义情怀深入学生心中。针对美术专业学生,通过绘画中国共产党党旗等实践活动,让同学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进程,对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有了更强烈的认同。思政理论课的课堂要跟上时展步伐,从过去简单的课堂教学延展到线上和线下的互动交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营造宽松愉悦、充满活力的教学场景和氛围,给学生深刻的教学体验。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教法,建设处处可及的网络教育空间,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思政课堂的兴趣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满意度。(二)适当增加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考虑到实践教学存在很多困难,如:没有配套的专项资金、学生实践教学的安保问题、思政教学基地资源短缺、学院教务处教学组织困难等(思政课基本都是大班教学,很难协调各班统一时间进行实践活动),导致该类课程被边缘化,整体地位低,实践教学被轻视乃至忽视。因此大多数独立学院基本把思政理论课的教学都安排在教室完成,鲜少有机会进行实践教学。事实上,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也可以在校园内进行:如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组织辩论、讨论;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找出真理;参与式教学,安排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听课”为“讲课”,这样的换位体验,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们进一步增强对授课内容的认知与理解;结合学院团委组织的“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与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使有限的教学资源、资金和时间得以综合利用。(三)加大思政课专业教师队伍的投入与建设力度。全国高校思政教师座谈会指出,要理直气壮的开好思政课,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信念的人讲信念。独立学院应正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足的现状,致力于打造一支具有深厚情怀的专职教师为主、富有家国情怀魅力的专兼结合教师。加大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力度,重视教师的理论知识研修和师德师风的表率作用,悟真理、求真理、明事理,提高政治能力,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设置思政教师专项考核制度,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教师通过自律严格要求自己,修炼自己,做到课上课下言行一致,网上网下说法一致,在知行合一当中,润物细无声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加大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资助力度,增加专项经费,支持教师不断增强理论引导能力、学术研究能力、课程教学能力、回答重大的现实问题能力。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课堂的“抬头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们学会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改革创新,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接班人筑牢思想基础、提供价值引领。

【参考文献】

[1]路淑英.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23(4):97-99.

[2]张天舒.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以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为视角[D].保定:河北大学,2010.

[3]安龙涛.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4]丁春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创新研究——现状、问题与原因[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1.

理论课教学范文篇6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微课堂”;教学策略;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对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不断改革创新,紧跟时展的步伐,结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打造真正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的高效课堂。本文致力于探讨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微课堂”这一教学策略,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一、碎片化阅读:概念与特征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和新媒体在近些年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微博、抖音、微信等这种含有海量信息的传播载体对人们以往阅读方式的冲击,逐渐培养了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和方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办公、学习和娱乐,已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碎片化阅读时代。碎片化阅读已然成为当下传播型时代的主要标志,深刻地影响了当代青年的成长。所谓“碎片化”,英文为Fragmentation,其意为将一个完整的事物分散为诸多零散的构件或模块,呈现出一种零碎散乱的状态。而碎片化阅读主要是指通过手机,电脑等各类电子设备的移动终端在网上进行不连贯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2]。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自身生活方式,可以随时随地选择开始、停止和更换阅读。阅读时间、内容、形式和思维上都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时间的碎片化。碎片化阅读不同于传统阅读需要长时间的静坐阅读、深入思考,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就可以选择开始一段阅读。比如,年轻人中流行使用的抖音APP,火山小视频等,其视频时间最长不超过1分钟,大多是控制在15秒内的小视频。在生活工作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人们每天奔波于不同的活动场所,大量时间被切割成一块块零碎的小时段。而碎片化阅读迎合了人们时间碎化的特点,不仅没有占用大量的时间,反而让人们利用等车、排队以及休息的片刻,通过移动端口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信息和趣事[3]。内容的碎片化。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往往短小精悍,用最精练的语言向读者传递最丰富的内涵,也正因为阅读内容的碎片化,使阅读内容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人们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去了解更丰富的内容,获取大量信息。在碎片化阅读时代,阅读可以是观看十几秒的视频,可以是压缩成几分钟的一部电影,可以是三分钟读完一本书的文字,也可以是一张搞笑的表情包、一条朋友圈的动态等等。同时,阅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信息需要,检索和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并且随时随地切换阅读内容。这些内容并不一定构成完整的结构和逻辑框架,甚至某些APP根据个人阅读兴趣,不断推送某一类型的阅读材料,这反过来会成为对人阅读的某种束缚。形式的碎片化。不同于传统的纸质阅读,如报纸、书刊和杂志等这些以大量文字为篇幅的纸媒,碎片化阅读时代下的阅读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但也呈现凌乱和碎片化的状态。阅读形式经常是通过手机、电脑和平板阅读来完成,人们经常浏览朋友圈、公众号、微博以及热搜等新媒体。在互联技术和新媒体的驱动下,阅读不再是静止单一,更是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除了文字阅读,图片、符号、语音、视频的有机结合更是提升了读者阅读兴趣。国外的推特、脸书以及国内的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软件都以形式多样的载体使读者获得了更多的阅读内容。这些碎片化的形式满足了各类人群的阅读需求,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思维的碎片化。长期的碎片化阅读使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由整体性、系统性向碎片化转变。在传统的阅读中,人们主要通过长时间阅读纸媒来获取知识和信息,并通常就某一主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但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下,受制于时间短和信息量大,人们的思维呈现浅层化的特征。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大量涌入,使人们应接不暇,仿佛谁掌握的信息越多,谁就顺应了时展潮流。在生活工作竞争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下,人们已不再热衷于长时间的阅读形式。碎片化阅读不仅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而且手机作为信息传播载体,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工作、学习、交流和娱乐。手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没有手机犹如同与这个世界脱轨,“手机依赖症”成为现代人们无法治疗的“病症”。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呈现出跳跃式、快餐式的特点,思维不再具有连续性、系统性、整体性和深刻性,人们的思维被切成一个个思维碎片[4]。在移动互联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为人们的即时阅读提供了便利。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大学生阅读方式展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他们以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在瞬息即变的网络信息冲击下,碎片化阅读更是迎合了大学生想要时刻了解万变世界的需求。在宿舍、食堂、图书馆、教室、甚至道路上,随处可见大学生在刷着微博、朋友圈,阅读海量信息。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当今大学生一种生活常态。同传统阅读相比,他们更倾向于用零碎时间去获取更多内容,而且他们本身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同学之间彼此阅读对方的生活、学习感悟和状态。此外,高校学生阅读内容涉猎广泛,时政新闻、娱乐八卦、生活趣闻、电子书等一系列阅读产品都充斥眼球。碎片化阅读满足了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需求,但同时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也制约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微课堂:概念与特征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开始受到冲击,微课堂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微课堂主要是指在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下,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的一种在线网络教学模式[5]。在微课堂中,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实施教与学的过程。同时,“微课堂”是同大数据、互联网技术以及新媒体的广泛运用相适应、相配套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不同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授模式,而是包含与微课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教学测评以及学生反馈、教师评价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在内的新型教学资源[6]。在微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交互性明显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教师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诉求,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微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呈现出时间较短、内容集中、容量较小和手段灵活等鲜明特点。教学时间较短。“微课堂”是以微视频并结合教师讲授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围绕某一个问题或知识点,以教学视频为主并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展现教学内容。对某一个问题或知识点的阐释,通常时长一般控制住5—10分钟最为适宜。这与一节课40—50分钟的传统课堂相比时间更短。尽管“微课堂”教学时间短,但提高了学生在短时间内的注意力和专注力,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教学内容集中。“微课堂”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为突出某个学科的知识点或重难点。在“微课堂”中,教师一般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借助视频形式,与学生互动将知识点讲授清楚即可,针对特定教授对象传授特定知识内容。不同于传统课堂中以全面性、系统性教学为主要目标,微课堂的内容更加精简与集中。如果说传统课堂注重全面教学,那么微课堂是以个别教学内容为主进行展示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资源容量较小。“微课堂”的视频格式较为普遍,制作简便,适用于一切有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因微视频时间较短,故而视频承载的资源量较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教师和学生可以将教学资源下载到手机设备上随时随地地在线观看和学习等。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简短的微课堂教学来反思在教学中的不足,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灵活。教学手段作为师生之间传递信息和内容的工具、媒体或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传统课堂上,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教科书、粉笔、黑板等为主。而“微课堂”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产物,教师能够采用的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在微课堂上,教师主要借助多媒体计算机为主要教学手段,同时包括投影、幻灯片、电影、录像等其他形式的电子信息化设备[7]。在教学过程中,区别于学生举手,教师点名提出或回答问题,借助软件工具,微课堂还可以实现多人即时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更加灵活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不同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人们对于知识、信息不再只是从单一渠道获取,随时随地学习、办公和娱乐成为人们进入碎片化阅读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而微课堂作为碎片化阅读时代知识传播与共享的一个重要载体,以其“微”的特点满足了现代学习者对于知识精炼化、学习形式微型化、碎片化的要求,同时也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载体。以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集中和资源容量较小为主要特点的“微课堂”也被称为一种“碎片化”式的学习,这符合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特点。“微视频”作为微课堂的核心组成内容,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表达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这种以“微视频”为主的教学形式迎合了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特点。在碎片化阅读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一段精练的文字进行信息掌握,也可以通过一组图片或者图文并茂的解说进行知识提取,同时也可以是一段有效的视频学习过程。因此,“微课堂”作为一种碎片化学习工具同样是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共享载体。

三、微课堂教学策略:分散与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立德树人、培育人才的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必修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价值引领和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任务。有效的教学策略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策略是指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8]。它不是某个单方面的教学谋划,但又是针对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制定的具体策略,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调控性。教学策略是制订计划、选择方法或进行有目的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决策,包括创设情景、呈现教学内容、激活学习过程、评估教学效果、安排教学事件等[9]。微课堂教学策略将每一个独立的教学片段用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把课程内容分散成诸多模块,但这些模块在结构和内容上前后衔接又统一为教学目标服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有效运用微课堂教学策略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提升学生学习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在创设情景方面:教师根据本节课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通过图文并茂、声影结合的方式,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景,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在微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着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这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情感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这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策略的关键所在。同时,在微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如创设虚拟情景、实验情景等技术将课程内容用最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方式展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整个学习过程,师生的互动性大大增强,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单一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正如张耀灿等学者在谈论如何处理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时指出,要充分发挥好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教育对象的主体能动性[10]。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微课堂的教学策略,可以将教育者驾驭课堂的主导性与启迪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有效地结合起来,激活整个学习过程,提升教学效果。无论在课中还是课后,微课堂凭借其“微”的特点,师生能够随时随地在线观看、学习与回顾。教育者运用这一教学手段能及时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教育对象可以查漏补缺,随时随地向教师寻求解惑。因此,微课堂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为评估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个新颖而有效的方法。同时,练习作为教学的必然要求,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微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为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可能和空间。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获取更多知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个性化诉求,不能很好地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11]。为了契合学生实际,更好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式,微课堂教学可以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发展。微课堂主要以简短的微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展开讲解分析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知识点的把握是完成微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部分与整体、分散与统一的关系原则,根据课程要求和教学目标分解教学内容,尽量选择相对独立的和需要反复强调的重难点作为微课堂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认知和积极性。同时,教学方式应形象生动,不同于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培养,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作用。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微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短暂的微视频、动画剪辑以及同学生互动来呈现教学片段。教学片段应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微课堂教学既注重课堂的微,又关注课堂教学的宏,即整体性。在碎片式的微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思维。例如,在有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教学内容中,其中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内容都可以单独制作成5分钟左右的微课堂,引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同时,这些分散的内容又要围绕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这一主题展开。在教学中,既有贴合学生实际的片段式教学,多个片段式教学又组合成系统的教学内容。虽然微课堂教学片段是相对独立的,但同各教学内容又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和逻辑性。教学片段是为呈现教学内容服务的,激发学生在课上和课后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但多个教学片断又组合成一堂课、一学期完整的教学内容,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系统性学习和深入思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引入微课堂教学,不仅是对于传统课堂的创新和发展,更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勤于思考,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结束语碎片化阅读作为当下阅读的新形式,越来越多的受众因其篇幅小、信息量大、时间短而被吸引到阅读中来。碎片化阅读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在未来仍将是一种主要的阅读方式。而微课堂教学形式很好地顺应了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同时也是对传统课堂的革新与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12]。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微课堂”这种教学策略,满足了当今大学生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下,思维开放性强、个性独特的特点,以及对于最新资讯的把握和了解的要求。因此,“微课堂”教学不仅适应了碎片化阅读时代潮流,并以其生动、开放的情景互动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和积极参与性,将生硬的理论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教学,从而更好地达到育人目的。尽管碎片化阅读已成为目前人们学习、办公和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但仍存在很多缺陷。碎片化阅读时代下的阅读因其时间上的不连续性,内容和结构的不完整性,以及逻辑性不强的特点带给读者的只是浅层式阅读,这种特性也造成读者不能进行深层次思考。同时,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内容的多样性,使得读者在短时间内切换多个不同阅读内容,在获知更大信息量的同时,潜移默化中降低了阅读专注力和辨别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对于需要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不利的。碎片化阅读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可避免的趋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隐藏的缺陷也不容我们小视。微课堂作为碎片化阅读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微课堂形式迎合了学生胃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课程设计将多个微课堂整合成一个整体,从而引导学生提升系统性学习能力。通过分散与统一的结合,微课堂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参考文献:

[1].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9-03-19(01).

[2]张文亮,蒋秋子,尹一村.大学生碎片化阅读行为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6):79—83.

[3]顾春江.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和利弊分析[J].职业教育与培训,2018(14):176—177.

[4]孙依晨.微信朋友圈“碎片化”学习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66—68.

[5]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10.

[6]杨轩.浅谈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5):124—128.

[7]李宝军.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高校思政课有效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16(11):24—29.

[8]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应用[J].教育研究,2000(12):54—58.

[9]张云.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探析———以《国际贸易实务》课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6):83.

[10]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1]张秀.“微课堂”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5):172—175.

理论课教学范文篇7

按照人们的一般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用特定的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教学目的)、有计划(教学计划)、有组织(组织形式)的、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按照一定的教学方法、实施符合教学规律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这里,教学实践对应于生产实践、科学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等其他社会实践形式。作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转化为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来说,它是客体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而对主体所传递的教学内容加以反映和择取以及内化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本质的上述认识,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有两点需要反思。

一是这种教学实践观带有很强的思辩性和理性主义色彩。[1]它强调建立一套以某一特定逻辑起点为中心的概念体系的重要性,事实上也以教学本质研究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由教学目的、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概念组成的理论框架。教学过程则从根本上被看作是一种认识过程,即受教育者通过教材对既定真理的反映过程。这就决定了不管是机械的反映也好,能动的反映也好,其宗旨都不过是为了不走样地照映出被反映目标的正确性。并且,这种认识过程是一定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因为只有理性才能真正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教学原则等一系列概念、原理也都是从教学本质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这一逻辑起点出发而推演出来的。显然,这是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虽不可否认其一定的合理性,却也存在着致命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它把知识视为客观存在的真理,具有绝对的确定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就被认为是传授这些经过选择的确定的知识;过分强调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认为完成认识性任务是教学的主要的乃至唯一的任务;过于强调教学的可控性,认为教学就是执行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允许教学内容的非确定化、答案的多元性以及教学过程中必要的偶然事件、断裂、突变、分叉或错误的发生。总之,在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支配下,这种教学实践无论在教学的目的、过程上,还是在教学的内容上,都强调绝对的确定性。然而,绝对确定的知识是不存在的,因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可能做到绝对客观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知道,即使是自然科学的普遍性也是有限度的,而作为人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学面对多样复杂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影响因素,面对流动多变的教学过程,更不可能获取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普遍原则,那种想建立一种普遍有效的教学实践的尝试就像“永动机”的梦想那样不现实。如果“单纯以纯粹科学作为一切知识的典范,单纯以科学的真理作为一切真理的代表,必然以牺牲人类知识和真理及其他更为重要内容为代价”[2]。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失效状态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这种“教学实践”技术化的倾向是生产实践观的反映。这种实践观把实践概念窄化为“技术、生产”,认为实践是应用科学原理的技术生产过程,由此与理论相分离。实践的目的外在于实践过程本身,不构成对人自身生命的承诺,实践与人的生活世界相脱节。在这种实践观影响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便成为一门实用技术,成为理论的技术转化,以为“教学实践”可以是一套操作技艺和规则,甚至可以演化成技术公式,使教学工艺流程化。这样的“教学实践”便成为一种达到外在目的的行为方式,成为一种工具,与学生和教师的生活相割裂。教学活动就变成了一种机械的、程式化的活动,而缺乏生命的韵律和色彩,师生也很难体验到思维的碰撞对人的启示而带给人的欣喜与成功的快乐,更难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对这种“教学实践”好坏的判断,不是根据实践的过程,而是根据达到的结果,根据教学产品的质量。学生被看成是物,是被加工、塑造的对象,是教师的作品,是被主体作用的客体,因而必将失去作为活生生的人所具有的生命性。这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观与人的生活世界相背离,是长期以来导致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相分离、教学过程迷失于观念世界而与人的生活世界无关的因素之一。

“实践”这个词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人们的所作所为,也即是人的“行事”,它是由内向外的趋向造成的行为。因而,目的不在实践过程本身,而在其之外。实践是为了达到一种外在于实践本身的目的的行动。这种实践的含义源自近代。近代西方思想趋向把实践等同于生产,实际上是用“生产”这一概念偷换了原来的“实践”概念。由于生产是一种可以和产品相分离的活动,因而,意指“生产”的实践其行为的结果(即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便与行为过程本身相脱离。实践是物质的实践,这种实践必然带有机械性,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选择手段或“不择手段”。然而,实践的原初意义却并不是这样的,它的意义重在“为人”,而不是“做事”。在古希腊,实践开始是指广义的、一般的、有生命的东西的行为方式与生命进程。这样就不仅人有实践,其他生物也有实践。但是,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像其他生物那样是由自然决定的,人能够有意识地在可能性之间进行选择,这样,亚里士多德就将实践的概念突出强调人的这个特性。实践即指人的生命实践、人对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它是有关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活动,是趋向目的的过程以及本身就是目的的行为。[3]

对实践概念的重新理解有助于我们正确揭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的内涵。由于实践是指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因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也就是人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生活,是一种生命(包括精神生命)的活动,是人的生命成长过程本身和整个生命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如此理解教学实践,教学过程便成为师生创造生命意义的生活过程,教学目的即存在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实践本身即是教学目的,教学不应该将自身的活动作为追求自身以外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思想政治教学活动的前提是受教育者必须进入、存在于教学的世界之中。因此,教学世界就应该是人的世界,是人创造的有意义的生活世界。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即是面向人的生活世界的,是人的生活展开方式和人的生命存在本然。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过程应该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向转变。[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解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它又决不是一套操作技能或教学技艺。这种理解和诠释不是主体的行为方式,而是人本身的存在方式。[4]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应该把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人的生活过程本身,是人的生命自我构建的活动。这种对教学中师生关系,特别是人与知识的关系的新理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从理性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了主客二者的局限。

理论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出了诸多有益的观点,包括不同的立论与观点。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解,需要强调如下三点: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它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单项性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性实践教学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潜在实践教学构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既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又包括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的广义的德育活动,即对学生思想与道德发展有着客观必然影响的其他一切校内外的正规与非正规的教育活动,以及一切显性的与隐性的德育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理论知识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规律以实践活动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学术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显性实践教育与隐性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环节,不只是表现为实践性,而是实践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并重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理论为基础和理论载体的,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除具有本身固有的实践性学习特点外,还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等知识性理论性课程。它们作为高校的德育课程,既强调理论性,也强调实践性;既强调认识性,也强调活动性;既重视大学生的理论修养,也重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所强调的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并重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并综合运用知识,内化有关政治理论和道德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自身独特价值和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新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社会需要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程平行存在,自成体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在育人的功能上,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程是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的必要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反过来又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程的发展。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共同构成完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课程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从课程本质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两类不同的课程,前者不是后者的简单补充或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般强调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结构,它以分门别类的科学理论和文化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以让学生获得系统、全面、完整的科学理论和学科基础知识为主要目的,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坚定信仰、加强修养、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这类课程在保证学生获得系统基础知识及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则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性、综合性问题和现象或事件的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将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信念与修养。它要求大学生参与实际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主动体验,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类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

要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方式问题,我们认为必须搞清楚实践的基本方式。实践教学的基本方式,主要有针对单一书本理论教学的课堂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仅体现在校外的社会实践这一基本环节上,还体现在许多校内的实践环节上,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认为至少应该有以下几种: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的实践教学。这种课堂实践教学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讨论、辩论、案例分析、学生课堂讲课(模拟教学)等基本方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实践教学还可以体现在案例教学和学生模拟教学,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课堂理论教学中将一些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和学生一起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新的热点、难点和焦点等问题,教师为了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这些新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全可以采取这种课堂实践教学的办法。这种课堂实践教学方法,既是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的直接体现,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书本理论教学的延伸,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实践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实践教学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它可以直接与书本理论知识联系,教与学可以相互促进;时间短效率高,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节约教育资源,不必花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而且组织起来也非常容易,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便于推广。这是单项性实践教学,特点是各学科可以根据学科内容独立操作。

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后的实践教学。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教学基本要求,有意识地布置课后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理论去回答和解决现实中的人们的思想问题和我国社会实际问题以及国际关系问题。因为这种方式往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教学之后进行,所以,我们叫它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后实践教学。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从功能上划分,包括以下方面:

以思想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形式包括组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带领下,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相关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参观有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寻访老少边穷地区,调查国情、民情和乡情,跟踪调查优秀校友,考察改革开放的先进地区等。

以服务社会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组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带领下,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需要,有组织地参与当地或贫困、边远山区的扫盲与文明教育活动,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参加法律咨询,参加抗灾救灾以及义务生产劳动等。

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形式包括让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或进行短期挂职锻炼,或岗位见习,或协助学校有关部门或协助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工、青、妇、团的工作,或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系列社会调查研究等。这是综合性实践教学,可以在不同学科理论课程结束后统一安排实施。

三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隐性的实践教学。所谓隐性的实践教学,是相对显性实践教学而言的,它不是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方式,而是充分利用大学生日常生活本身存在的形式,包括校园文化、组织管理、人格影响等因素。让大学生在自觉自愿地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实践方式。隐性教育法与显性教育法相比,充分照顾到主体的内心需要与体验,能够有效地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激发其参与意识,将教育内容及要求渗透和潜隐到大学生生活的广阔空间,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产生显性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隐性实践教学方式,由于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融入到了大学生个人的活动中,使各种活动在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上达到一致,从而产生了合力功能。比如组织管理,它实质上是一种养成教育,它的目的就是敦促人把各项管理规范从“束缚”变为“习惯”,从“他律”变为“自律”达到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强化内省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要一改过去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的封闭式教学实践状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以社会为平台”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要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学生作为社会的客体来塑造;形成师生互动、以人为本的生活世界,而不是将教学自身的活动作为追求自身以外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同时对教学的评价体系做相应调整,我们将另文立论。

参考文献:

[1][德]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洪汉鼎.论实践智慧[J].北京社会科学,1997(3):8-11.

理论课教学范文篇8

一、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新形势下电化教学新特点

伴随着教育技术革命,高校电化教育的崛起,开辟了现代教育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的新领域。回顾我国电化教育的历程,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探索,高校电化教育发展速度确实出乎人们的预料,而且在教育学这个学科门类中衍生出了有自已特色的"教育技术"这个边缘学科。这个学科囊括了现代教育媒体中的所有媒体,诸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语言程序学习机以及电子机算机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在电化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现代教育媒体直接面向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过程设计、资源开发、媒体利用、系统管理和质量评价,从而构成了诸如幻灯投影教学、录音录像教学、广播电视教学、语言实验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一系列教学系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我国电化教育的基本内涵。教学媒体不同所构成的具体教学系统不尽相同,但在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教学过程设计与教学原理的动用上却有相同之点,高技术电化教育是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传递教育信息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具有传统教育模式无可比拟扰越性,发展高校电化教育是实现教育教学优化,提高教学质量根本出路,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电化教学不仅推动了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和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而且促进了高校教育结构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当今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教育媒体的高科技成份日益加强,我国高校电化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在未来的教育过程中,伴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和远程通讯与卫星传播的大力推动,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等高新科技不断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将对21世纪的学校教学环境和未来教育方式产生重大影响。面对当前众多高科技媒体层出不穷的形势,电教工作者应该如何去对待?我们研究和实践的重心应放在哪里?我们认为,为了紧跟形势的发展,应适时地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加强对多种教育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与研究。因为在一定的硬件条件下,只有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重视研究媒体教学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模式,才有可能发挥出媒体教学的效益,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如何加强教育媒体的教学应用研究,主要还是对学校现有的教学媒体怎样进一步发挥作用和提高效益进行研究,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体资源,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电教人员与专业学科教员的协作与配合,搞好媒体教学的应用设计,发挥出现有资源的教学效益,而不应该盲目贪高求新、不顾自身能力和实际需要,争上先进设备,造成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

二、推进教学改革,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90年代的政治理论课必须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来增强教育的力度,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从而培养学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与道德素质,最终为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在优化政治理论课总体设计中,把电教手段的运用作为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在课程建设中,强调必须把电教教材建设作为优化一门课的配套工程,每一个学期开始,电教中心专门组织力量到各系、室和任课教员一起,共同研究每门主干课的配套电教教材,拟定本学期的电视、幻灯投影制作计划。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的发展,给政治理论教学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原来的有些课程内容已显得陈旧,为此,学院对原有的专业课与基础理论课论课进行了梳理,加强公共课,适当拓宽专业基础课,精干专业课、合理调整选修课,全面打牢基础,注重培养能力、增强学员未来任职的适应性。鉴于这一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教学片的编制方案和制作内容,注重把效果最佳、时间最省、过程最短的优秀电教片穿插于教学之中,充分发挥电教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比如,在与科教教研室确定《军事教育心理学》全学期授课内容时,我们根据本课的特点,先后编制了与其配套的《知觉感知》、《温谈记忆》等五部插播教学片和二部教学专题片;又如,我们还与哲经系一起拍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课的系列教育片《正确解决经济纠纷》、《租赁经营制》、《股票交易》等;为配合《党建与思想工作课程》的教学,我们拍摄了《以人为本做好思想工作》、《发挥文化薰陶的作用》等五部系列片。这些电教片运用于课程教学后,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2结合政治理论教学特点,把政治课的重点、难点作为开展电化教学的重点。众所周知,政治理论课具有"三强"的特点,即政治思想性强、政策性强、实践性强。它不仅要对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教育,还要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学员的思想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党的基本路线以及具体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回答学员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讲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讲清成功的经验和失误的原因,讲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帮助学员掌握理论、坚定信念、提高觉悟。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现实性强,有大量的历史和现实材料需要运用电教手段进行配合,增强教育的说明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等内容的教学中,有大量的现实材料可给人们思考和启迪,但由于种种原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经费问题等)我们又不可能带着学员出去搞那么多的参观调查,到现场去感受,这就可以充分运用电教手段的特殊功能,拍摄或制作一些专题片,把社会引入课堂,用生动具体的事实教育学员。这要比教员纯理论性的讲授效果好得多。又如民主与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国防建设、外交政策等等都可以通过制作专题片来辅助教学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员和学员普遍反映,通过将电教手段引入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能够把难懂的理论通俗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教学效果大不一样了。

当然,也要看到由于政治理论教学的理论性、逻辑性比较强,与自然科学和军事学科相比,在运用电教手段上又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不在于电教手段能否使用,而在于它不象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那样直观、那么通俗和直接,它对电教手段的运用要求比较高,制作也相对难一些,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怎样用好电教手段,更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3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电教手段运用的实用性和推广性。各种电教手段有它自己的特殊功能,也有它的局限性。在运用电教手段时,就必须考虑到它的实用性。首行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电教手段,选择的原则:一是要便于配合教学;二是效果最佳。比如,在讲"中国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不违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这个问题时,有一个理论扣子需要解开,这就是要把旧中国生产关系的畸形发展和社会制度的腐朽反动展示出来,以证明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电教手段的运用上可以有多种选择,可以用幻灯,也可以用投影,还要以用插播。按理说,这方面的历史资料很多,插播有动态感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段,但这个问题涉及的关系很多,数据多,制作插播片断要花不少时间,而且在这门课中讲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的时候,已经使用了类似的插播片,如果再用会有重复感。幻灯和投影制作简单,又能说明问题,所以我们选择了投影和幻灯的电教手段。其次,要注意电教材料的选择。电教手段运用的宗旨是配合教学、增强教学效果,那么电教手段本身的内容就应该有深度。也就是说,电教手段所说明的内容一定是重要观点、重要数据、重要历史和现实资料等等,展示出来后能给人以思考、启迪,而不是平淡一般性的内容。因此,在电教材料的选择上要精心筹划,精心挑选。最后,电教手段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应尽量简洁明了,制作不要太复杂,便于操作使用,使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4在课堂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不能过多过滥,要恰到好处。

课堂教学,特别是政治理论课教学,并不是每堂课、每个问题都采用电教手段,而是要少而精,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好电教手段运用的时机,使电教手段紧扣主题,恰到好处,有效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喧宾夺主,分散学员的注意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区分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非重点,设计好什么地方用什么电教手段。一般说来,重点难点问题可以有选择地使用电教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有一个驳斥"早产论"的问题,这是一个教学重点,如果不解决,整个《社建》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就没有了,在分析和论证这个问题时,我们采用了一些电教手段,尤其是编了一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40多年来取得巨大的成就的插播片,既证明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又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势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既可以加强正确观点的力度,又可以达到反驳错误观点的目的,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我院部分学科如军队政治工作学科中的政治工作史,历史学科中的中国革命史,公共基础学科中的高科技知识和高雅艺术赏析课程,均采用了一些多媒体课件配合重点、难点内容教学,较充分地展示了课件的表现力和交互性,使政治理论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恰如其分的多媒体立体教学以最小代价获得最优教学效果,有力地强化了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功能,值得我们积极加以运用。

5在电教手段的运用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教学对象的特点。部队院校教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教育对象层次多,既有干部学员,又有战士学员,还有从地方高中生中招收的学员,而干部学员又有职务、职业上的差异。一般说来,干部学员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强一些,而其他学员社会阅历浅,抽象思维能力相对差一些,那么在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电教手段运用的方式也就应该有所不同。干部学员应该侧重理论上的深化,发挥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强的优势,引导他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而对抽象思维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其他学员,则应多运用一些电教手段加重形象化教学。总之,在不同层次对象的教学中,政治理论课电教手段的运用,既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员的接受能力,电教手段的运用更具有针对性。

三、关于现代教育媒体对教育影响的思考

1要重视发展,各种新兴的高科技媒体已逐渐开始应用于教育和教学活动领域,认真研究学习理论,并把它与借鉴国外教育技术发展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只有在全面掌握学与教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积极地探索,才能真正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我国电教理论,从而以指导电教实践。值得指出的是,要提高我国电教研究的理论水平,必须要注意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既要进行理论思辨,更要进行实际分析,要善于通过总结各种教学实验获取丰富的数据资料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分析,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和有效性,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要从实际出发,深入探讨和解决我国教育技术的发与定位问题

我国的教育技术是在传统电化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国外教育技术观的系统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使电化教育概念本身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世纪之交,我国的教育技术既面临外来观念的影响,又要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探讨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定位问题时,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关注世界教育技术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借鉴国外教育技术发展理论成果和经验来丰富和发展我国的电化教育理论;另一方面则更应重视我国是电化教育实际情况,重视电化教育的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重视外来经验和我国国情的有机结合。忽视我国电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忽视电教理论的实际运用,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分离现象不仅将会继续存在,而且将会越拉越大,这对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绝无益处。

3要注意培养和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

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员的教育技术技能。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媒体设备操作技能,媒本软件的编制技能和媒体组合教学的设计技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进行教育改革,而教育技术是支撑教育思想整体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培养和提高广大教员过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在一般的高校中应采取一定的形式进行《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培养和提高教员的教育技术意识和技能,他们懂得如何用现代教育技术去从事教育和教学活动。

理论课教学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供给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大学生内在精神世界“总开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事关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等内容由供给方传递至需求方的过程,其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精神层面要求,更呈现了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精神发展的自觉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求方主要指大学生,供给方则是一个涵括国家、高校、教师、教材、课堂等诸多要素的有机体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取决于教学中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程度。

一、供需错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之相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供给,大学生个体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困惑和求索产生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然需求。供给量的充足并不意味着需求的充分满足。在供需错配的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出中低端甚至无效供给过剩,优质供给相对不足的状况。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责任。共产党人从不掩饰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的战斗口号。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具有主动开展人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和现实自觉。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作用和责任愈加凸显。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2018年,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责任作了明确表述,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5]。2.大学生个体精神发展的自觉需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及其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表现为个体思想和行为对社会价值导向由抗拒、怀疑到认同、践行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精神世界常发生着两种甚至多种思想、价值体系的激烈交锋,外在呈现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种种困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快速建构阶段,这种思想和价值上的困惑表现得尤为凸显。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夸美纽斯认为:“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人才能成为人。”[6]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大学生才能解开人生之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意义和价值就在于解答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等困惑。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7]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像盐一样不可或缺,在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困境。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事业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这些并不能掩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较弱的现实。一般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较弱的主要原因或源于供给能力不够,亦或源于需求水平不足。面对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和大学生求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困惑的刚性需求,在“供需两旺”背景下仍出现的教学成效较弱的局面,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显得有些“尴尬”。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供给能力的不足会造成大学生需求的外溢,即面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困惑的大学生无法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获得帮助,只能转而通过网络或其它渠道探寻答案。大学生的思想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别的主义就容易趁虚而入。显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较弱的主要原因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供给侧改革,先后出台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等系列文件,推动并实施了“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力求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供给侧各要素的优化和调整,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无效、低效供给,增加优质供给,从而实现教学体系的供需和谐。

二、供不应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之因

供给的终极价值在于满足需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足,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资源虽占据着课堂却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洞悉优质教学资源供给不足的原因,必须剖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等问题中所蕴藏的深刻矛盾。1.教学内容的辩证性与机械性之间的矛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具有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学术性,而且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学术性讲究的是课程体系的专门性、系统性、理论性等,而政治性讲求的是政治信仰、价值立场等方面的正确性。大学生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融合了正确价值导向和系统学术知识的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政治性与学术性辩证统一,每个知识点都贯穿着正确的价值导向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学术理论支撑。现行的2018年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既坚持了政治性对学术性的价值引领,又体现了学术性对政治性的学理性阐释。但是,这种政治性与学术性的二维特性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挑战。有的教师片面强调“知识本位”,未能理直气壮“讲政治”,存在弱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现象。有的教师则只知“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全盘说教,未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理论的彻底性内蕴了政治性、学术性二者的辩证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旦未能辩证处理好教材内容的政治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便难以让学生彻底信服,师生之间亦无法建立起有效的价值沟通链接和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2.教学方式的创新性与传统性之间的矛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状况的改善和大学生获得感的提高,离不开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发展。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8]时代在塑造着我们,我们也在创造着这个时代。当今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手机已经由普通的通讯工具变成了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课堂中的手机早已跨界成为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主要“竞争对手”,教师常常不得不跟手机争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我们必须正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给传统课堂带来的挑战,更应该珍视,这也是动力和机遇。鉴于此,教学必须改革,必须走线上、线下融合的信息化改革之路。”[9]当前,高校必须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充分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正向支撑作用,有效抵制其负面影响。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不能弱化课堂教学的地位,不能片面地以实践活动、网络课堂等代替课堂教学。同时,课堂教学应该是严肃性与活泼性的结合,要坚决杜绝那种只有娱乐性而没有政治性、学术性的课堂。3.课程考核的综合性与片面性之间的矛盾。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最主要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核不仅应该包括对大学生进行一般性的知识内容掌握情况的测试,更要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道德素质等进行考量。知道并不等于认同,认同亦不等于践行。《尚书•说命中》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养的是“尊德性”“道问学”(《中庸》)二者辩证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合理测量思想政治理论课达成这一培养目标的程度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上主要存在两种问题。一是弱化课程考核,片面地以课外作业、课堂点名等开放式个性化考核代替期末的闭卷课程考核,考核过程走形式、不严谨。二是“知识本位”性的期末闭卷考核,试题内容着重测量学生对知识性内容的掌握情况,却无法判断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成长性。

三、供给侧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解困之道

理论课教学范文篇10

[关键词]新时代;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

党的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也对地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文章将以内江师范学院为例,在分析现有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党中央以来出台的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提出了在新时代创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内江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现状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情况。目前,内江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一线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二是党政干部和辅导员组成的兼职教师。这支队伍承担着内江师范学院全校本、专科18000多名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总体来讲是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历结构优化、职称梯队合理、政治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但随着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2018版教材的修订执行及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严格落实学分的规定,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分有所增加。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学分由原有的2学分增加至3学分。学分的增加意味着学时的增加,这就使得原有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的师资有些不足,且原有各课程教研室师资不平衡的矛盾也异常突出,教师工作量不平衡的问题需要学院加以协调。同时,按照2018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学校“形势与政策”(以下简称“形策”)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也更为显现。除少部分专职教师固定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任务外,目前,“形策”课程相当一部分的教学任务由学工队伍承担。但学工队伍学科背景的复杂,使得教学质量并不能完全保证。同时也存在部分辅导员因自身学生管理工作过重或自身知识能力所限,不愿意承担“形策”课程的情况。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安排该门课程教学任务时面临的困难重重。这种现实情况就与意见中提到的“共同打造‘形策’课教学优质资源,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策’课组织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排课方式。按照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规定,强调要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积极推行100人以下的中班教学,大力提倡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内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班级的组织上,基本上可以做到以100人左右为教学班级。但在教学班级的编排上,因受教室、学院专业课时间限制等实际困难,存在各个学院混合编班上课的情况,这种混合编班既包括理科生和文科生混在一起上课,如数信学院和经管学院的学生混合在一起上课;也包括普通本科生和艺体类学生混合在一起上课的情况,譬如美术学院的学生和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混合上课。这种教学班级的学生互相不认识,上各自的课,下课各奔东西,不但班级氛围,认同感、荣誉感大幅度降低,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基础不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内江师范学院虽然没有周末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象。但在“形策”课程的安排上,因该课程每学期课时较少,但涉及学生人数较多,且学校教室紧张的情况短时间内无法解决,所以“形势与政策”课程大部分都安排在晚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三)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目前内江师范学院主要是通过以下四条途径展开。第一,领导听课。严格落实《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所规定的领导听课要求,即校党委书记、校长、分管相关工作的其他校领导,做到每人每学期至少听一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班子每位成员,对所有授课教师做到听课全覆盖。第二,教学督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听课。目前,内江师范学院分别成立了归属教务处管理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评估处管理的教学督导委员会,负责对全校课程进行听课指导和监督。第三,学生代表座谈会。每学期期中,内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会召集每个自然班级的班长、学习委员及学生代表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座谈会按当学期所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分组召开,一般由教研室主任主持,主要听取学生对当学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相关意见和建议会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第四,期末学生评教。学生通过教务系统在期末选课之前开展评教活动。为保证全部学生都参与,要求学生必须评教完才有资格进行选课。这样四条途径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起到质量监控的作用。但目前这种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这种评价方式主要以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教学督导部门评价和领导评价为主,没有充分考虑思政课教师的主体地位。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体系和其他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相同,没有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这不仅表现在听课教学质量评价表全校是统一的,还表现在学生期末网上评教系统所采用的评价标准也是一样的。再次,学生评教活动一般在期末学生选课之前进行。存在部分学生仅仅为了选课而应付评教的情况,评教过程表现出主观性和随意性,评教结果不够客观。因此,目前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在科学性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四)课堂教学方式。从内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年龄结构上看,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上教师占到三分之一。相对青年教师,年龄较大的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但在现代教学手段上、教学方式创新上并不占有优势。譬如内江师范学院曾于2018年下半年特邀清华大学教授来校举办了一场名为“雨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的专题培训,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了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目前,内江师范学院所有的多媒体教室安装上了雨课堂智慧教学软件。但从教师使用雨课堂的教师人数上来看,在课堂上使用雨课堂的还仅限于部分年轻教师。部分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还相对传统。这与东部及一些重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活跃局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相对于一些重点高校,西部地方高校自身所建设的网络在线课程资源较少。如内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立项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立项为校级精品课程,而另外三门思政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课程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暂时还是空白。虽然学校教务处也购买了至善网、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网络辅助课程,但还远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网络在线开展教学和学习的需要。

二、新时代创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的对策

鉴于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的现状,结合党中央以来出台的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如何在新时代创新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一)多举措壮大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第一,按照教育规定的比例(不低于1:350)核定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编制。可在全校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如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中遴选优秀教师,本着自愿报名的原则,在进行相关培训后,将这批教师充实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但选用时,需要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聘用政治思想关和专业素质关。第二,挖掘潜力,整合校内外资源,营造全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积极鼓励一批符合条件且有相关学科背景的党政管理干部转岗为专职思政课教师。精选学生工作队伍中符合资格的教师,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师队伍,担任诸如“形策”等课程的教学任务。聘请各行业先进模范、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及地方党政领导等走上思政讲台。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系,探索建立同城互动的协作机制,其形式诸如教师相互交流、教师相互调剂使用、互派联聘等。第三,鼓励学院中青年教师积极报考国家招收的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通过报名该计划提高学院教师的学历、学术水平。学院教师在职攻读博士期间,在职称待遇、生活补助方面可以考虑给予适当政策倾斜。(二)依托国家相关学习平台和研修培训基地等资源提高。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为提高广大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质,目前,国家利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开设了“周末理论大讲堂”。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充分利用好“周末理论大讲堂”这一平台,切实提高本校思政教师的理论素质。在学习方式上可组织广大教职工全程集中培训学习,并加强引导管理和个人培训学时考核。国家建立了一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学基地”,在这些研修基地开办骨干教师研修班。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精选符合条件、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教师参加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参训教师在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同时,回校后还需要在全院教师中进行汇报展示,切实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应充分利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对学院教师每天的学习积分提出要求,必要的时候采取积分排名方式,对学习成绩优异的教师给予积分奖励措施。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这个强大的学习资源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并对教师将学习强国相关学习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提出具体要求。(三)科学合理排课。按照教育部的文件要求,应综合考虑学生专业背景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班。地方高校在排课时应尽可能保证同一个学院的学生组成教学班级,尽量避免跨学院组成教学班级的排课方式。即使不能保证同一个学院,也应考虑相同学科背景的学生组成教学班级。坚决避免文理科合班上课或艺体学生同普通类学生合班上课的现象。否则思政课教师在上课时,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没有针对性,课堂教学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在教学班级人数的组织上地方高校在师资配足的情况下应严格落实教育部规定的提倡中班教学、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逐步消除大班额现象。在排课时间的安排上,地方高校应在教室允许的情况下,按照教育部要求落实思政课不排晚上、周末的方式进行排课的规定。在教师的安排上,实行交叉轮换排课的方式。如一位老师春季和秋季学期分别兼任两门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在安排授课任务时,两个学期的授课对象应是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接收来自不同老师的思想观念及教学方式,也可以使得思政课教师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另外,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可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指南为参考,探索新的专题教学排课方式。即由不同教师负责讲授若干个专题,分工协作,轮流授课,共同完成所有教学班的教学任务。(四)改变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式。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式,应建立健全多元评价机制,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针对督导评价,地方高校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在现有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外,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构。而在期末学生评教时,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以学生获得感为评价导向,制定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评教标准。同行评教中,除同行相互听课外,还可定期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大家相互观摩,共同提高。而对于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应合理运用。如在制定思政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标准中,加大教学和教学研究比重,引导思政课教师将更多精力花在教学上。

三、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不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应在党中央以来出台的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从各个方面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切实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好地适应“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温兆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创新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