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风险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7 17:28:07

技术风险管理

技术风险管理范文篇1

洪水是指江河水量迅猛增加及水位急剧上涨的自然现象。洪水的形成往往受气候、下垫面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其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包含着必然性的一面,也包含着随机性的一面,人们很难精确地预知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大小。所以,在水文学上通常采用洪水频率描述洪水本身风险的大小。除此之外,洪水风险的大小还与人们抵御洪水的能力以及承受洪水的区域内的资产水平有关。我们知道,如果洪水发生在没有人烟的地区,也就无所谓洪水灾害。所以,只有当洪水威胁到人类的安全和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并造成损失时,才称之为洪水灾害。

长期以来,为了防御洪水,人们修建了大量的堤防、大坝等防洪工程,具有了防御洪水灾害的一定能力。然而,在人类修建大量防洪工程大规模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们逐步意识到人与自然的矛盾在逐步加深。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人们普遍地增加了安全感,在河岸两侧开始大规模地建设,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集中。然而,当下一次洪水泛滥发生时,人们发现洪水所造成的损失比以前有增无减,于是人们又要求提高江河的防洪标准。如此下去,便形成了防洪工程投入不断加大,而洪灾损失也不断增长的局面。而且人类发现了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河流生态系统被破坏等诸多问题。在反思这些问题时,人类意识到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以现有技术企图控制和消除洪水灾害是不可能的,认识到洪水的风险是不可消除的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回避。因此,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人们在与洪水斗争的过程中,既要适当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要适应洪水与自然共存,将洪水灾害损失降低到不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这样一个防洪减灾的总体目标。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概念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的。

洪水灾害的严重性和频发性决定了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的复杂性。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可以说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指人们对可能遇到的洪水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与工程手段,合理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的最大安全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是指人们在与洪水斗争的过程中,既要适当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要适应洪水与自然共存,利用各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将洪水灾害损失降低到不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这样一个防洪减灾的总体目标。

洪水灾害的风险管理应贯穿洪水灾害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包括灾害发生前的日常风险管理,灾害发生过程中的应急风险管理和灾害发生后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中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过程是不断循环和完善的过程,主要包括建立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分析、风险决策、风险处理等几个基本步骤。

(1)洪水灾害风险管理目标:根据洪水特征、工程质量、防洪保护区的人口、财产状况和承受能力,对防洪投入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对各项风险因素可以接受的标准,使风险管理成本最小,以此作为风险的管理目标。

(2)洪水灾害风险识别:在确定的风险管理目标条件下,对仍然存在较大风险的因素进行判别,根据可能产生风险的大小进行排序,确定重点管理目标。

(3)洪水灾害风险估计:计算或估算重点风险因素可能造成的洪水危险性的大小,如是否可能造成工程破坏,工程破坏后可能形成的淹没范围、淹没水深等。

(4)洪水灾害风险评价:具体计算洪水造成的社会、环境、生态、经济等方面的损失。

(5)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方案:选择可行的对策,应对洪水灾害风险,使洪水灾害在总体上损失最小。包括:①自留风险,由本地区承担洪水灾害风险;②降低风险,采取应急措施,减少或消除一些风险因素,使总体风险降低;③回避风险,将人口和资产由高风险区域向低风险区和安全区疏散转移;④转移风险,如洪水灾害可能威胁到重点保护区域时,主动将灾害转移到其他非重点保护区域,使总体灾害损失减少;⑤分担风险,采取保险或补偿等方式,由更大范围分担局部受灾区域的风险。管理方案可以是上述方案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6)洪水灾害风险管理决策:对各种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和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7)洪水灾害风险管理计划:风险管理方案确定后,要编制行动计划,如动员、警报、人口资产转移、紧急抢险和救护、破堤分洪等。务求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生命和财产损失最小。

(8)洪水灾害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对计划实施后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果进行评价或预评估。

二、GIS与组件式GIS

地理信息系统根据其内容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是应用型地理信息系统,是以某一专业、领域或工作为主要内容,包括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域综合地理信息系统;二是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也就是GIS工具软件包,如ARC/INFO等,具有空间数据输入、存储、处理、分析和输出等GIS基本功能。应用型GIS主要有三种开发方式:

(1)独立开发:指不依赖于任何GIS工具软件,从空间数据的采集、编辑到数据的处理分析及结果输出,所有的算法都由开发者独立设计,然后选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如VisualC++、Delphi等,在一定的操作系统平台上编程实现。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无须依赖任何商业GIS工具软件,独立性强,但是,能力、时间、财力方面的限制使其开发出来的产品很难在功能上与商业化GIS工具软件相比,而且在购买GIS工具软件上省下的钱可能还抵不上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绞尽脑汁所花的代价。

(2)单纯二次开发:指完全借助于GIS工具软件提供的开发语言进行应用系统开发。GIS工具软件大多提供了可供用户进行二次开发的宏语言,如ESRI的ArcView提供了Avenue语言,MapInfo公司研制的MapInfoProfessional提供了MapBasic语言等等。用户可以利用这些宏语言,以原GIS工具软件为开发平台,开发出自己的针对不同应用对象的应用程序。这种方式省时省心,但进行二次开发的宏语言,作为编程语言只能算是二流的,功能极弱,用它们来开发应用程序往往不尽如人意。

(3)集成二次开发:集成二次开发是指利用专业的GIS工具软件,如ArcView、MapInfo等,实现GIS的基本功能,以通用软件开发工具尤其是可视化开发工具,如Delphi、VisualC++、VisualBasic、PowerBuilder等为开发平台,进行二者的集成开发。

集成二次开发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①OLE/DDE:采用OLEAutomation技术或利用DDE技术,用软件开发工具开发前台可执行应用程序,以OLE自动化方式或DDE方式启动GIS工具软件在后台执行,利用回调技术动态获取其返回信息,实现应用程序中的地理信息处理功能;②GIS控件:利用GIS工具软件生产厂家提供的建立在OCX技术基础上的GIS功能控件,如ESRI的MapObjects、MapInfo公司的MapX等,在Delphi等编程工具编制的应用程序中,直接将GIS功能嵌入其中,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功能。这种建立在OCX技术基础上的GIS功能控件又被称做组件式GIS。

由于独立开发难度太大,单纯二次开发受GIS工具提供的编程语言的限制差强人意,因此结合GIS工具软件与当今可视化开发语言的集成二次开发方式就成为GIS应用开发的主流。它的优点是既可以充分利用GIS工具软件对空间数据库的管理、分析功能,又可以利用其他可视化开发语言具有的高效、方便等编程优点,集二者之所长,不仅能大大提高应用系统的开发效率,而且使用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开发出来的应用程序具有更好的外观效果,更强大的数据库功能,而且可靠性好、易于移植、便于维护。尤其是使用OCX技术利用GIS功能组件进行集成开发,更能表现出这些优势。

组件式GIS的基本思想是把GIS的各大功能模块划分为几个控件,每个控件完成不同的功能。各个GIS控件之间,以及GIS控件与其他非GIS控件之间,可以方便地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的GIS应用。控件如同一堆各式各样的积木,他们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包括GIS和非GIS功能),根据需要把实现各种功能的"积木"搭建起来,就构成应用系统。把GIS的功能适当抽象,以组件形式供开发者使用,将会带来许多传统GIS工具无法比拟的优点。

三、GIS技术在黄河下游山东段堤防溃决洪灾风险管理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近年来,黄河断流和水资源短缺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我们在关注水资源的同时,不能忘掉黄河防洪仍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历史上,黄河山东段曾多次泛滥,近年来河道淤积日益严重,1995年下游河床淤高16cm,而黄河大堤多年未曾加高,两岸的安全标准日益降低。加之下游河道容易发生冰塞,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有两次形成冰凌灾害,是属于洪水灾害风险较大的区间。另外,黄河下游两岸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财产密集,铁路、公路纵横,堤防一旦溃决,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就需要模拟黄河下游堤防溃决后的洪水风险,根据淹没范围内人口及财产分布,估算洪水灾害损失,再根据对防洪投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测,为今后的防洪减灾提供决策支持。

黄河下游山东段堤防溃决洪灾风险管理系统是一个以GIS为核心技术,以数据库为基础,包含基础信息管理、堤防溃决洪水风险计算、堤防溃决洪水风险图、堤防溃决洪水风险查询、堤防溃决洪水灾害损失评估、区域防洪减灾对策等模块的,为防洪减灾辅助决策和洪灾风险管理服务的计算机系统。系统的逻辑结构。

GIS技术在以上各个模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3.1基础信息管理

将系统中涉及到的各种水文信息、工程信息、自然地理信息以及历史信息以电子地图的形式分层管理起来,并实现图形导航、放大、缩小、漫游、标注、图层控制等功能。

将各种基础信息数据库中的记录与地图对象的空间数据库中的属性信息相互匹配,可以准确定位地图对象;基础信息数据库中的记录更新后,能够快速反映到地图对象上。实现了地图对象空间位置信息与数据库中的属性信息的对应。

3.2洪水风险计算

洪水风险计算模型采用无结构不规则网格的二维非恒定流水动力学模型,在设计网格时,利用地图工作空间添加、编辑网格,既可以考虑地形地物以及阻水建筑物的影响,又可以充分利用GIS的制图与图形检查纠错功能,提高工作效率。网格图略。

3.3洪水风险图制作

洪水风险图是了解区域内遭受洪水灾害的危险性大小的一种直观科学的地图。它是依据流速、淹没水深和淹没历时等参数,将滩地、分蓄洪区或受洪水影响范围划分为危险区、重灾区、轻灾区、安全区等区域。依据不同的用途,洪水风险图可以划分为基本风险图、专题风险图和综合风险图。基本风险图是将洪水基本要素(如淹没范围、水深、历时、流速等)在行政区划图上表示。专题风险图是依据不同的风险决策者制作的不同用途的风险图,如保险公司用的保险专用风险图;防洪决策者使用的专门风险图;军事部门针对重点保护对象的洪水风险图;防洪避难使用的风险图等。综合风险图是服务于防洪决策各项工作的一套风险图。一般是利用GIS技术制作,包含洪水基本要素、灾害损失信息、防洪工程信息等的一套风险图。

该子系统是为了将堤防溃决洪水风险计算中选取的10个方案的结果制作成一套风险图,主要包括基本行政区划图、溃堤位置、最大淹没范围图、最大淹没水深图、淹没历时图等。风险图的制作首先是利用自己开发的专用转换模型将数学模型中的网格文件转换成MapInfoProfessional可以接受的交换格式MIF和MID,然后再利用MapInfoProfessional软件,根据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受淹范围、淹没水深、淹没历时、淹没流速等),采用制作专题图层的方法制作的。

3.4洪水风险信息查询

该系统包含三种方式查询堤防溃决洪水风险计算的结果。①通过输入经纬度查询关心点的基本信息和洪水风险信息;②通过选择县区,查询所选县区的基本信息和洪水淹没信息;③通过选择洪水计算模型中的网格号,查询所选网格的基本信息和洪水风险信息。

按经纬度查询时,系统首先从用户输入界面中获取经度值和纬度值,然后根据这两个数值在"网格"图层中判断该点属于哪个网格,判别方法是只要该点包含于网格的边界内就认为该点属于该网格,并建立动态图层闪烁显示该点的位置;最后,再根据"网格号"这一关联字段在"网格洪水风险计算结果信息"数据库中匹配,找到相关的基本信息和洪水风险信息。

按县区查询时,系统首先从用户输入界面中获取所要查询的县区名称,然后根据县区名称在"县区"图层中查询该县区的位置,并建立动态图层闪烁显示该县区。最后,再根据"县区名称"这一关联字段在"县区洪水风险计算结果信息"数据库中匹配,找到相关的基本信息和洪水风险信息。

按网格查询时,系统首先从用户输入界面中获取所要查询的网格编号,然后在"网格"图层中查询该网格位置,并建立动态图层闪烁显示该网格的位置;最后,再根据"网格号"这一关联字段在"网格洪水风险计算结果信息"数据库中匹配,找到相关的基本信息和洪水风险信息。

查询结果都有三种表现方式:①以表格形式直接显示查询区域或地点的基本信息和洪水风险信息;②在地图中央闪烁显示查询区域或地点;③以Excel表格形式直接输出查询结果。

3.5洪灾经济损失计算与查询

洪灾经济损失计算是根据沿黄区域的社会经济特征及社会经济调查资料的完备性对其财产进行分类,利用GIS工具,将二维非恒定流水动力学模型的不规则网格与电子地图配准,使不规则网格具有空间地理位置。根据行政区域与网格空间地理位置的关系,找到每一个网格所属的行政区域,并根据不同洪水溃堤计算方案下的网格的水力学特征数据(水深、流速、历时、洪水到达时间),生成不同计算方案下的行政区域内的淹没范围、淹没水深分布、淹没历时分布和流速分布等。根据每一方案下不同淹没区域,计算每个受淹网格的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例,将行政区域内的各类资产按此比例分割到每个网格上。调查受影响区域内典型区域以往的灾害损失情况,估算样本分类财产的损失率,或根据经验确定分类财产的洪灾损失率。根据每个网格的淹没水深和淹没历时,与洪灾损失率数据库的记录中的淹没水深范围和淹没历时范围进行比较,求算出各个网格的分类资产在淹没条件下的损失值及损失率,逐步向上叠加,求出各个区内某类财产的总直接经济损失及平均损失率,再通过所有受淹县区的分类财产的损失合计求取全部受淹区域内所有财产的总的直接经济损失,再按经验系数法估算间接损失,洪灾间接经济损失与直接经济损失之和即为洪灾的总损失。

根据作者的计算,黄河下游堤防溃决后的淹没范围如表1(略)。黄河下游堤防溃决后北岸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达391.2亿元,南岸堤防溃决后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约486.1亿元。各个方案洪灾影响范围、受淹人口和经济损失如表2(略)。

技术风险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地铁施工;监测技术;风险管理

和公路施工不同的是,地铁施工无论是投资成本还是潜在风险上,有一定的不确定形,此类不可确定形可能导致地铁项目成为施工风险的高发场所,为了降低地铁施工中的种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需要采用对应的检测方式,根据检测管理的内容要求,对危险因素进行辨别。从施工中可能存在意外情况来看,及时的防止处理是关键,可以确定预先排除因素,确保地铁施工项目的顺利性。

1地铁施工中的监测技术

地铁施工的技术种类多,考虑到具体的技术方案和风险类型等,必须在当前基础上落实,确保整体合理性。以下对地铁施工中的监测技术分析。1.1三轴地震检波器的监测技术。在地面上进行的施工活动可能产生振动的现象,对于位于工地下方的隧道或者地铁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整个过程中,应用在建造新隧道的过程中设备,包括:爆破或者掘进处理等,都对现有的隧道以及地铁系统等产生损害。地面振动现象明显,从地面穿过地下,结合新建的地铁施工振动情况等,如果造成严重的破坏,对建筑物或者地面上的其他结构产生影响。岩石以及其他材料等可能存在脱落的现象,交通系统需要及时关闭。三轴地震检波器的监控系统有序应用记录振动和空气的过压水平,在设置过程中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其他形式的报告方式提供警告。发生危险后,自动触发警报器和指示灯。1.2地铁施工中的全自动监测。全自动的监测系统涉及到数十个全站仪在内的一整套仪器,直接应用在施工中。在全自动监测系统中,要求对隧道内的地震仪进行选定,结构分析的过程中确定倾斜仪,将安装在挖掘支撑墙以及历史建筑前面的倾角仪进行处理。系统方案可以实现的是精确测量,因此需要施工者结合实际情况对运动量分析。1.3支撑轴力监。内支撑作为基坑支护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控制基坑变形的过程中有突出的优势,内支撑的稳定性影响到基坑开挖的安全状态,支撑轴力监测模式选择的是基坑变形较大或者支撑薄弱位置进行设计。监测断面的位置设定很重要,在支撑阶段,采用轴力进行检测。轴力布设在钢支撑的端部,采用钢筋进行检测的过程中,测点的布设也是关键,可在不同位置处设定。

2地铁施工中安全风险管理的措施

地铁施工项目的管理是个重要的过程,结合风险管理的类型和注意事项等,需要明确的管控流程和实际要求,在当前设定过程中只有明显实际风险防范要求,才能促进进步。本次研究中以地铁施工中安全风险防范和举措作为基础,对措施分析。2.1强化地铁施工项目的安全监督。地铁施工项目作为建筑物,需要注意的是满足建筑物应有的坚固和耐久性的特点,在项目施工中。安全化管理是关键,具体体现在下面方面:2.1.1设计中的安全监督。地铁施工项目的空间位置和三维属性的预设是重点,在当前指标设计中,如果没有达到理想的要求,可能存在其他问题,因此在重建的过程中,要求以具体的施工标准作为基础,在施工中认真阅读图纸,和设计单位进行互动和交流,确保工程质量,降低风险。2.1.2施工中的安全监管。地铁项目施工建设中,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尤其是施工应用的材料,隐蔽工程等都需要进行检查,为了避免出现安全问题,施工人员在作业交底的阶段,必须对专业技术培训,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等掌握,必要情况下制定保证措施[1]。2.1.3工程验收的安全监督在地铁项目的施工完成后,对施工需要的材料进行验收和处理。施工阶段开具的各种施工命令,各个项目的检查报告和验收管控等是关键,需要对所有的资料进行验收,材料和竣工图纸交给验收单位,做好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实现安全化管理[2]。2.2完善现有的安全管理机制。2.2.1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地铁项目整个应用中,利用的是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科学的手段,以风险安全化管控作为基础,在安全风险防范的阶段,需要做好施工项目的风险合理性和有效性分析等工作。利用管理手段将安全风险和安全生产等统一在一起,从施工到竣工后形成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流程,强化施工内部的检测,将风险降到最低。2.2.2强化的是检测人员的技术指导。在地铁项目施工中完善的风险管理模式建立后,需要选拔专业负责的检测技术人员,在安全风险管理中,明确检测负责人的责任。在检测过程中可能存在漏查以及误查等现象,地铁项目的工作人员要求鼓励检测人员积极学习对应的知识,提供技术指导。2.3实施现场安全管理。施工人员的现场安全管理也是重点,在地铁项目施工阶段,主要的作业地点在施工场地上,需要做好对施工场地的安全化管理。合理化的管理后杜绝70%以上的安全事故。在地铁项目施工管控中,摆放在安全位置,在施工现场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布置。围绕施工现场,需要设置封闭的围栏,对于入场的工作人员,进行安全防护,有安全帽才能入场,在掘进的工作中,有一定的保护措施,强化对整个施工现场的安全化管理[3]。

3结束语

地铁建设管理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很多的不可控因素,地铁建设属于高风险的项目,在整个过程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检测技术对现场进行管理,此外做好的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确保地铁项目顺利进行。本次研究中从强化地铁施工项目的安全监督、完善现有的安全管理机制、实施现场安全管理等入手,做好整体风险管理工作,能符合实际要求,确保地铁施工管理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卜宪龙.地铁施工中的监测技术与安全风险管理[J].山西建筑,2019,45(05):227-228.

[2]谢润.地铁施工安全监测数据处理与管理技术研究[J].江西建材,2018(12):30-31.

技术风险管理范文篇3

关键词:地铁施工;监测;安全风险;管理

地铁施工是很复杂的一项活动,技术性要求高,周期长,施工期间会有很多的不确定风险,如果没有做好监测工作,没有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的话,这些风险将可能爆发并带来巨大的损失,并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

1我国地铁施工的工程特点

(1)地铁施工受到地质因素的影响是最大也最显著的,如果地质条件发生变化的话就会带来各种安全风险,改变风险的程度。地铁施工一般都是在地下进行的,地下结构又非常的复杂,所以,在施工之前必须要对结构的受力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其中围岩对于结构就有非常大的约束抗力,因此一定要研究围岩的岩性,对结构和底层的连接进行检测,分析两者对结构产生的力的作用。还有就是水文因素的影响也很大,必须也要认真对待。(2)地铁的线路通常都是很长的,能够达到几十公里,呈线性分布,这样地铁就可能穿越很多不同的地层或地下设施,比如说建筑物的地基、地下管线等等,都会对地铁的施工产生一定影响。

2地铁施工中的监测技术

2.1三轴地震检波器监测技术。三轴地震检波器能够对振动以及空气过压水平进行监测和记录。管理人员可以随时查看监测数据,能及时的发现异常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问题扩大,对施工进行适当调整。还可以设置不同级别的警报触发标准,根据不同的作业活动设定不同的级别。其监控系统发出的警报可以是电子邮件形式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一旦出现危险警报器就会自动响起,指示灯也会闪烁。可以通过各种智能终端,如电脑、智能手机等查看监控记录并将数据留存,制成数据档案。三轴地震检波器主要的结构就是传感器以及监测单元,监控系统的安装容易,配置操作比较简单,提供的配套电缆可以达到1km,可以将监控单元安装在项目外部。2.2地铁施工中的全自动监测。由莱卡公司开发的自动监测系统可以使用包括数十个全站仪在内的一整套仪器建立监测地铁施工中地上和地下的多处设施。该全自动监测系统包括用于记录振动的隧道内的地震仪,用于监测偏转的选定结构上的倾斜仪,以及安装在挖掘支撑墙和附近历史建筑物前面的地面中的倾角仪,以监测横向偏转。该系统对地铁施工隧道墙壁进行精确测量,借此可以向施工者发出任何可能对地上和地下建筑物或工人构成危险的超差运动。2.3支撑轴力监测。内支撑作为基坑支护结构的关键构件,在控制基坑变形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内支撑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基坑开挖过程的安全状态。支撑轴力监测宜选择基坑变形较大或内支撑薄弱位置进行布设;监测断面的布设位置与相近的桩体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共同组成监测断面;对于钢支撑采用轴力计监测时,轴力计应布设在钢支撑的端部;采用钢筋计监测时,测点可布设在混凝土支撑中部或两支点间1/3位置处。

3影响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的类型

3.1自然风险。自然变化是很难进行人为控制的,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是人们无法抗拒的,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就会给地铁施工带来巨大的损失。比如说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以及其他的一些不可抗力灾害等,一旦发生人们就只能去承受损失,是很难进行补救的。3.2技术风险。地铁施工的技术性要求也是很过的,如果缺少技术条件,技术水平难以满足施工的要求,这样就会形成技术风向。在进行工程建设的时候所使用的设备的功能指标、对于工程方案的选择都可能会形成技术风险。

4地铁工程管理措施与风险控制

4.1做好开工前的工程环境调查。地铁项目在开工建设前,需要对整个施工方案中涉及的建筑物和施工中存在的管线进行实地细致调查,这些区域都是地铁施工中极易出现问题和施工事故的区域,具体的地铁施工环节,建筑物和管线有可能使得地铁施工出现涌水、坍塌等事故,这些事故会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需要对其细致调查后,对施工方案进行评价,以确定施工方案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具体的施工环节中,不受建筑物和管线的影响。4.2加强排除施工风险的力度。对于地铁施工中潜在危险的管线,需要对其准确的了解,例如熟悉其管线的老旧状况、走向、埋深、体积及用途等信息,并及时和经常性的与管线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在多部门的协同配合下进行施工,对于提升施工项目的风险管理大有益处。在具体的地铁项目施工中,一旦发现管线状态与文件资料中不相符,应及时上报建设单位和管线涉及的部门进行交流沟通,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不得对项目进行自主施工,特别是对于一些重要管线设施。4.3实行风险分级管理、预警预报制度。作为一种系统化程度高的建设项目,地铁施工所面临的施工环境较为恶劣和复杂,且对于周围的影响较大。因此,地铁施工进行风险的评估非常的要。当前国内外对于地铁施工的项目风险评价主要是基于三种方式,分别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以及两者结合的方式,常采用定性分析来进行风险的评价。这种方式,主要是结合统计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风险出现的几率和风险的大小,进而对风险进行评级,确定风险管控的等级,实现施工中风险的分级管理。

5结束语

地铁施工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的,其中一些因素就是不可控的,无法进行预估的,所以地铁的建设是有很高的风险。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测,做好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才能安全、顺利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曹永鹏.浅谈地铁施工监测技术与安全风险管理[J].居舍,2019(33):115-116.

[2]孙亮.分析地铁施工中的监测技术与安全风险管理[J].居舍,2019(19):179+124.

[3]卜宪龙.地铁施工中的监测技术与安全风险管理[J].山西建筑,2019,45(05):227-228.

技术风险管理范文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企业内控;财务管理

一、信息技术和企业内控内容

(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一款应用非常广泛的一款技术,是对信息进行管理和处理的统称,为生活工作等带来更多方便的操作,目前大部分的工作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操作管理。(二)企业内部控制。内控风险管理字面的意思就是通过企业的内部进行控制风险,企业内部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的控制;它以企业内部的环境,企业风险的评估,采取措施控制,企业信息沟通以及企业监督实行这几个要素。企业在内控过程中,对企业人员,财务经济上进行监管,结合前面内控的几个要点展开具体的企业内控风险计划,采取让企业能取得效益,改进经营情况的方式开展风险内控工作。在信息时代的改革和快速发展下,大部分的企业已经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帮助企业更好的进行内控,通过便捷的操作提高企业内控的效率,信息技术改善了很多公司的管理和操作,但是在企业具体的工作中,信息技术对于企业内控工作,还是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下企业内控风险及措施探讨

(一)信息技术下企业内控存在哪些风险。1.企业内部信息系统规划建设风险。部分企业可能忽视对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立以及监管,对于企业信息系统没有一个确定合理的规划方案,信息系统建设团队综合素养不高,在软件的改造以及硬件上的改造缺乏具体的计划,没有进行探讨,企业整体对信息系统的监管建立掉以轻心,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高层的决策控制风险是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2.企业内控中计算机安全风险。在信息技术时代下,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工作中,企业内控工作人员对计算机安全问题的忽视,过于信赖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不足,执行过程中与企业制定的制度存在偏差,不按照具体规定严格执行工作任务,内控人员不遵守规定行事,让内控环节出现风险;另外在企业内控的过程中,忽略计算机执行环境系统的安全性,计算机在运行的环境中存在病毒或者易遭到黑客的攻击,内控审计人员对计算机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对突发情况处理不及时;一般来说计算机的系统大多是通过外部渠道购买,部分小企业为了节省资金使用的盗版软件,过度信赖计算机,让企业内控风险加大。3.企业内控中计算机使用的风险。计算机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管理、运行操作以及维修保护等问题,在计算机的这些情况上缺少监管;另外公司内控工作人员在计算机的使用上没有进行合理的操作限制,对于不同的情况以及工作内容缺少针对性的管控决策;对于存在高风险的业务中,例如计算机的打印,删除,复印等操作没有具体的监督,在内控中,对电子业务运行系统的管理登记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在工作交接上,授权使用等方面管控不够到位,可能导致公司内控出现较大管理缺陷或漏洞。4.企业内控风险评估。在企业进行内控风险评估工作中,信息系统的信息记录不全面,或者缺失重要的文档资料,使得整体的风险评估材料不足,导致评估结果出现偏差;另外对于审计系统的功能上不够全面,在内控审计工作中,缺少对一些工作行为的制约,让数据出现偏差;内控审核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实际工作没有进行具体的了解,对于实际业务的流程和工作情况掌握不够,导致审计评估上也会出现偏差。5.企业信息系统运行风险。对于企业而言,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的日常运转、经营以及管理等需要在信息系统作为基础运行,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与其硬件设施、软件系统、运行监管、工作安排等都有关系,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对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影响;这是属于企业信息化内控需要重视的特殊风险,是企业高层以及内控管理设计建设工作人员需要重点审视的风险。(二)信息技术下企业内控风险措施。1.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加强执行规定力度。企业内控中,一方面需要对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加强监控力度,对计算机的安全性能进行提高,对企业内控风险管理的软件系统同样需要提高,内控管理软件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完善,具体数据的参照,以及各种授权流程的审批,另外在数据的核算上,保存数据的安全性能上都需要进行加强,防止计算机中病毒,同时避免黑客攻击需要加设防火墙,每天都需要对计算机的安全性进行检查,保证每天的内控审计工作都能够顺利安全的完成。另外内控审计工作中需要对各种规章制度等进行完善和规范,建立完善的内控审计系统规则,在使用计算机时,保证数据的输出和工作信息的精确、有效与可靠。内控审计人员需要对各个工作阶段操作进行严格的授权监管,对各个环节中的工作数据进行规范处理和总结,让内控审计的工作确定有效的进行。2.选择专业公正的内控审核人员。企业的内控贯穿于各业务环节,为保障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内控管理中起有效的作用,防范各项风险确保资产安全,经营活有序进行,企业需设立内控审计部门,对信息系统各环节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大量的数据库更新,以及对大量数据进行检测查询。内控审计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内部控制审计管理知识,对企业具体工作情况了解,以及在信息技术上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使用技能。根据企业的情况而定,不论内控审核人员是从企业中挑选,还是重新招聘专业的人士,在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前期,都需要针对人员进行综合的培训,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速度,在审计工作保质保量的情况下;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需要对审计人员在信息技术知识上进行强化学习和更新。在培训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技能提升进行培训,还需要对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思想道德上进行教育培训,以公正清廉,具有强烈审计责任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为基础准则,让每个企业都拥有一批独立,敢于冒险,能拒绝各种非法诱惑的审计人员,确保在信息技术时代下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能够顺利的完成。3.加强力度控制企业内控人员的违规。为了确保最终内控结果的真实性,企业需要确保审计工作环节不受干扰,让审计监管工作结果客观公正,需要企业在审计风险控制工作中对每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的责任和工作任务进行明确,确定每个人的具体工作,加强内控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保持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进行审计工作,在这种严格执行工作的氛围下,对工作出现失误的人员,进行严厉处置,增强企业内控审计人员对工作的重视,帮助企业内控审计工作能够顺利的完成。同时对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作弊的内控审计工作人员,企业应该加强对该环节员工工作情况的监管,明确违规人员的具体惩罚,例如在燃气业务中,对燃气设备的销售金额误报,从中赚取回扣和非法金额的人员进行严重警告,并处以该金额数倍的罚款处理,情节严重者直接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让员工明确违规成本,确保每个内控人员能够严格的遵循规定进行工作,避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风险。4.设立企业风控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在建设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应该相应增加一个子系统,辅助企业内控风险管理工作,加强企业风控管理,避免企业能够在日常运转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造成企业利益损失以及增加企业管理经营成本;信息风控子系统由企业的各个部门协力建设,根据各个部门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设立,使风控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内控管理作用,让企业能够有效的进行内控风险管理。三、小结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时代的不断发展下,企业内控风险需要从实际中发掘存在的问题,完善信息技术内控的不足之处,使企业有效的管理内控风险。

参考文献:

[1]何淑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8(16):251.

[2]高丽郡.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3):207-208.

[3]吴淑英.基于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构建[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3):103-104.

技术风险管理范文篇5

信息技术外包作为社会化分工的产物,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而将其信息系统的全部或部分通过外包的方式输出给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在信息外包的过程中,企业通过长期合同的方式来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向该企业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功能。常见的信息技术外包项目包括“信息技术设备的引进以及维护、通信网络的日常管理、企业数据中心的运作、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等。但是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外包都会存在风险,信息技术外包也存在风险。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使得外包的预期收益可能难以实现。所以必须对信息机技术外包的风险进行分析,如果风险较高,造成预期损失过大,则应避免进行外包。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要注意防范和控制风险。因此探讨信息技术项目的外包风险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信息技术外包及其特点

(一)概念界定

信息技术外包是指非专门从事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出于提高自身营业效率的因素考虑,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经营业务,把主要的资源以及精力配置放在核心业务上,而将企业的全部IT或者部分IT外包给专门从事信息技术业务的服务提供方,这样企业就可以一方面专注于自身的核心和主营业务,另一方面又可以从IT服务方那得到企业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和技术支持。

(二)信息服务外包的特征

IT外包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外包本身就决定了这个过程自身特点很明显,因为使用方和具体的创建方是不同的主体,这样就存在“自己的事情不能自己办”的特点,但是由于IT外包的特殊性,使得IT外包的特点既有其优势所在,又存在一定的劣势。优势主要体现在可以解决企业IT专业人才不足和专业素养欠缺的问题。IT外包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很大收益,这是企业IT自我研发和管理所不能比拟的。IT外包能满足业务需求,能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在IT外包过程中,企业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率,还能获得信息技术能力和经验。IT外包还能增加企业组织的灵活性,提高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节省人力成本等等。但是IT外包的缺点也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外包的本身操作所决定的,IT外包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也就变成了IT外包特点的劣势部分,其劣势主要体现在,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企业在选择服务提供方时就很难判断对方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诚信程度等等条件,如果在选择服务方时就出现了错误,这将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和损失。服务方在提供服务是由于是与企业主体脱离的,所以在整个过程中缺乏服务的灵活性。企业选择IT外包就会存在损害自身企业文化的风险,会造成企业与服务提供方的矛盾加剧。为了更好的将IT外包的项目融合进企业,企业必须做单独的预算和单独的人员与资源安排对之做专门的管理。另外IT外包其实相当于是引进了一个外部主体,这样就涉及公司内部的信息泄露的风险,而且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信息至关重要,如果泄露了关键的信息将会使得企业遭受巨大损失,造成致命的打击。

三、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及其特点

(一)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概述

信息技术外包项目风险管理的概念就是指在企业将IT外包给服务方过程中,针对IT外包的特殊性进行的一系列风险识别、评估和风险控制以及风险追踪和检测过程。

(二)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的特点

信息技术外包的风险管理的特点主要还是集中体现在IT外包的独特性问题上来。首先信息技术项目的特殊性,体现在信息技术对专业性和专业人员技术素养的要求就都很高,如果要进行IT的开发和维护就会对从事这方面的人员提出很大的要求,这样当企业对IT项目面临不同的选择时,通常也奠定了不同选择的一定特殊性。例如,如果企业选择自行开发和维护,就会比其他项目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单独招募专业素养高的人才,这些相较于其他项目而言会投入更多。如果企业选择将IT外包,也会与其他项目的外包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IT外包的过程中发包方相对于服务方来说较其它项目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处于劣势,应为在IT外包过程中,专业的服务方对IT的专业开发和维护等更具有发言权,即使在有的情况下发包方对技术提出一定的异议服务方可能也会置之不理,这也造成了IT项目在进行风险管理时的特点。再者就是外包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外包和自我生产和开发有很大的区别,在外包过程中主要会涉及一种两方的关系,这种关系给IT外包带来了特殊性,关于发包方和服务方之间关系的维持构成了IT外包的另一特点。而且这种关系的维持具有持久性,因为如果一个服务方为某一企业提供了从开始就需要的IT,那么以后IT的维护、更新等等方面都会对这家服务方产生很大的依赖,于是两者的关系就会趋于长期和持续。这也是IT外包的一大特点。

四、防范信息技术外包风险的策略选择

(一)选择合适的外包商,做好对外包商的管理

从企业角度来看,是否选择一个较为合适的服务接包方对于信息技术的外包是否成功是相当关键的。企业在外包之前,应当通过各种方法来达到充分了解、评估并确定合适的接包方来达到促进外包管理的目的。企业在外包之前要从技术实力、经营管理的状况、财务的状况以及信誉程度等方面对接包方进行综合的评估。

(二)重视对外包的过程管理

在选择了比较妥当的信息服务的接包方之后,企业在外包合同的执行期间,仍然要重视对接包方的管理,而不能放任不管。必须密切注意项目的发展动向,并通过成立监管小组来实现这一目的。监管小组需要及时对合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反馈,通过修改合同的方式及时补充修改企业的业务需求,要与接包方进行谈判、磋商、对接等活动等等。另一方面,在对外包商进行风险管理的同时,也要积极发展同接包方的关系,与接包方一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接包方建立其基于信任、交流和满意与合作的、长期互动的关系对于软件外包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

(三)实施外包的成本核算,控制额外成本

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外包成本一般包括显性的成本以及隐性成本,相对于显性成本,隐性成本非常不容易被估计,而隐性成本的出现会造成外包的成本大大多于最初的预估成本。企业进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成本的计算时,必须考虑到各种隐性成本和或有事项发生的概率,从而避免高成本风险对外包的冲击。此外,企业还必须核算非外包时的成本,一般来说精确、全面的成本核算之下,节省30%以上的成本是进行外包的决定性因素。

(四)签订完整而灵活的外包合同

外包合同是规范外包行为的法律性依据。一份完整但灵活的外包合同是信息外包项目能否成功的最基本条件,不同的外包项目,需要不同类型的外包合同,在外包合同中,必须明确规定提供的服务、合同的期限、所需要的费用、移交以及绩效的标准、争议的解决、保证和责任、合同的终止和其他条款。除了以上这些必要的内容,企业还需要依据情况设置保密条款、知识产权等补充条款,这对于保护企业的商业泄密和知识产权不被盗用是相当重要的。在长期的外包项目进行期间,企业也会经历自己独特的增长和变化,产生不同的需求,因此合同条款的签订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留有一定的余地。企业必须通过后续管理的需求分析来补充所需要的需求。制定合同时可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增加合同的灵活性:如增加需求变更、价格调整方法、有关额外服务的内容等条款。

(五)企业仍需不断学习与创新

技术风险管理范文篇6

1.1金融交易方式改变

互联网的发展使金融交易打破传统柜台交易渠道的局限,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进行金融交易,通过互联网为金融服务和交易的进行提供了虚拟的平台,实现了将传统的柜台向客户的进一步延伸。

1.2金融企业成本结构发生变化

由于金融交易网络化,金融营业厅的个人客户流量大大降低,很多金融企业将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到网站建设和系统集成及软件服务上,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大大减少;产品结构发生变化,研发投入及人力成本等有所上升。

1.3金融企业组织结构改变

以往金融服务提供者都是各类金融机构,即使如电子银行、网上证券营业厅等业务的提供方仍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传统的金融机构。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也加入了金融服务提供者行列。金融信息服务机构向客户提供投资理财咨询服务,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为客户提供了支付服务,这些机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可见,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这类机构逐步加入了金融服务提供者行列。

2信息技术带来的金融风险

2.1信息技术特点造成的技术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缺陷必然会对金融安全造成威胁;另外金融业务开展是基于某种技术方案使用的,传统的窗口营业型金融,如果技术使用选择失误最多导致业务流程变慢,但倘若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失误,则可能会使金融企业失去全部的市场,甚至生存基础也会受到威胁。

2.2金融业务风险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虽然方便快捷,但是存在巨大的安全漏洞,除了受到黑客攻击之外,网络金融安全系统的设计缺陷和操作失误也会对业务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且会使企业的信誉蒙上阴影;另外,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服务市场是虚拟的,客户无法确实判定所选择的企业的实际能力,而从平均服务质量角度进行选择,会使业务能力差的企业钻了空子而业务能力强的企业实力得不到发挥。

2.3法律风险

现实的金融交易有严密的法律作保障,但这些法律对于网络金融服务来说,只能作为基础法律条款。无论是提供服务的金融企业还是购买金融产品的客户,都很可能由于一时疏忽违反相关的法律;另外,我国网络金融法律制定的并不健全,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客户,在进行网络交易的时候都承担着相当大的法律风险。

3信息技术带来的金融风险管理对策

3.1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金融企业要规避由于信息技术失误造成风险,就需要对金融技术的使用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将企业的现状和技术特征考虑进去,并且针对技术的特点提出应急预案;同时应采取安全的方式处理保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防止信息泄露或被盗取、篡改;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加密技术和加密设备。

3.2进行金融业务数据认证工作

网络金融服务的质量虽然不能完全体现,但是金融企业可以使用业务数据认证的方法保证网络金融服务的质量得以展示并维护网络金融的安全。例如,选择知名品牌的SSL证书提供的电子签章帮助客户确认电子商务网站的身份,这使得经常发生的“用户名+密码”被盗用将可以避免,因为身份认证增加了第二因素的认证;另外,采用OTP技术的双因素认证产品,无需和计算机连接,只需按动一下按钮即可得到6位的数字作为第二因素进行登录,其易用性也成为金融服务提供商和最终消费者的一种选择。

3.3提高金融服务人员的素质

客户对网络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的需求有所提高,金融企业应建立起专门针对网络金融的服务队伍,金融服务人员都要努力学习互联网金融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对客户在网络金融业务方面的咨询给出正确的答案和合理的建议,以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技术风险管理范文篇7

1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的投机风险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性行为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性行为。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设想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进行多阶段评价;②谋划多种可行备选方案;③将风险的控制点尽可能设置在创新过程的初期阶段,尽早释放可能存在的风险;④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费用。

5充分利用信息是防范或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

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的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情报的数量和质量致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才能作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反之,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不仅在技术开发阶段,在样品研制、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等阶段,获取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对策是: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2加强市场研究。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使R&D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这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企业不作细致的市场调研,仅作肤浅的分析,就盲目上马,往往一事无成。

3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些企业希望高新技术成果能够立刻实现规模生产、创收见效,未待技术完善,未进行小试和中试,就筹措巨资,投资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心理,导致创新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甚至项目失败的结局。因此识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信息沟通。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改进新产品。

5加强市场营销。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是许多新产品失败的直接原因。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完善服务,听取用户的建议,完善新产品,是一些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1张华胜,官建成,高柏杨·北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障碍因素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

2胡树华,张浩,袁明鹏·91家企业新产品成败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3吴涛·技术创新风险的分类研究及矩阵分析方法·科研管理·19993

4MBA核心课程编译组·新产品开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8

技术风险管理范文篇8

1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的投机风险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性行为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性行为。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3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设想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进行多阶段评价;②谋划多种可行备选方案;③将风险的控制点尽可能设置在创新过程的初期阶段,尽早释放可能存在的风险;④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费用。

5充分利用信息是防范或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

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的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情报的数量和质量致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才能作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反之,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不仅在技术开发阶段,在样品研制、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等阶段,获取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对策是: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2加强市场研究。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使R&D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这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企业不作细致的市场调研,仅作肤浅的分析,就盲目上马,往往一事无成。

3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些企业希望高新技术成果能够立刻实现规模生产、创收见效,未待技术完善,未进行小试和中试,就筹措巨资,投资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心理,导致创新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甚至项目失败的结局。因此识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信息沟通。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改进新产品。“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5加强市场营销。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是许多新产品失败的直接原因。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完善服务,听取用户的建议,完善新产品,是一些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1张华胜,官建成,高柏杨·北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障碍因素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

2胡树华,张浩,袁明鹏·91家企业新产品成败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3吴涛·技术创新风险的分类研究及矩阵分析方法·科研管理·19993

4MBA核心课程编译组·新产品开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8

技术风险管理范文篇9

1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的投机风险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性行为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性行为。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3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设想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进行多阶段评价;②谋划多种可行备选方案;③将风险的控制点尽可能设置在创新过程的初期阶段,尽早释放可能存在的风险;④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费用。

5充分利用信息是防范或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

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的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情报的数量和质量致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才能作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反之,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不仅在技术开发阶段,在样品研制、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等阶段,获取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对策是: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2加强市场研究。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使R&D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这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企业不作细致的市场调研,仅作肤浅的分析,就盲目上马,往往一事无成。

3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些企业希望高新技术成果能够立刻实现规模生产、创收见效,未待技术完善,未进行小试和中试,就筹措巨资,投资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心理,导致创新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甚至项目失败的结局。因此识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信息沟通。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改进新产品。

5加强市场营销。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是许多新产品失败的直接原因。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完善服务,听取用户的建议,完善新产品,是一些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1张华胜,官建成,高柏杨·北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障碍因素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

2胡树华,张浩,袁明鹏·91家企业新产品成败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3吴涛·技术创新风险的分类研究及矩阵分析方法·科研管理·19993“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4MBA核心课程编译组·新产品开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8

技术风险管理范文篇10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施工技术;安全风险;管理对策

预制装配式是一种科学的施工模式,相比于传统的施工技术方案而言,采用预制装配式施工方法,不仅能够提升住宅工程施工效率,同时能够促进工程质量提升,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形成标准化的施工模式,以此方式能够全面提升住宅工程施工效率。但是预制装配式住宅工程对于施工技术要求较高,且现场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需要对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与调整,才能够确保住宅工程综合建设质量。

1预制装配式住宅工程模式概述

预制装配式住宅是指采用预制构件的施工模式,与传统的施工模式相比,预制装配式住宅施工所需要的预制构件在工厂内完成制作,现场主要施工为将预制构件按照相应的设计方案进行拼接,所以能够减少现场作业总量,比如门窗预制构件、楼板预制构件以及楼梯预制构件等,都在工厂内依据标准化规定完成制作,在现场主要是对各项构件的吊装与拼接,使其构成住宅工程结构。预制装配式住宅施工模式能够提升施工效率,还能够提高工程经济效益,但是因为与传统的框架施工等模式具有较大差异,所以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有所不同,需要采用针对性的施工技术,才能够保证预制装配式住宅施工效果。预制装配式施工模式因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工程中的主流施工模式。在预制装配式住宅现场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工程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对预制装配式住宅工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以及评价,并依据风险分析结果采用相应的风险管理办法,对工程风险进行控制与预防,或降低工程风险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是预制装配式住宅工程一项重要工作,必须依据预制装配式住宅的实际情况,掌握可能存在的风险类型,从而对风险管理方案进行优化,通过合理的现场施工技术优化,全面降低风险发生率,保证制定的风险管理方案能够满足预制装配式住宅实际需求,是提升安全施工水平的重要方式。

2预制装配式住宅施工安全风险类型分析

2.1预制构件装运施工风险分析

在预制装配式住宅工程的现场施工中,最为常见的一项安全风险为预制构件装运风险,预制构件是依据住宅工程设计要求在工厂内完成加工与制作的标准化配件,主要类型为混凝土构件。由于预制构件具有较大的重量,且体积较大,对于装运具有较高的要求,在装运过程中需要采用起重机以及吊装设备等,这就会增加现场施工风险,比如预制构件装运以及起重掉落;预制构件在装运过程中,对于施工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要求,起重机等需要充足空间回转,还需要完成距离变幅,预制装配式住宅现场人员走动以及设备操作等就会面临相应的风险问题,所以需要做好预制构件装运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工作。

2.2预制构件拼接风险分析

预制装配式住宅工程需要将零散的预制构件进行拼接,使其构成住宅建筑的结构整体,拼接施工与装运环节具有紧密联系,部分操作需要重复完成,但是在拼接过程中却存在着更多的风险问题。例如,在预制构件现场拼接过程中,需要预留预制构件施工位置以及起重机吊钩位置,但是由于施工现场往往较为复杂,容易出现构件不合理导致的反复拔出调整施工,从而会增加构件掉落砸伤施工人员或其他设备的风险;由于预制构件拼接对于起重机设备的依赖程度较高,在起重机长时间作业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操作失误等风险问题,且起重机设备自身也容易出现故障问题,从而导致施工风险问题发生,是当前预制装配式住宅工程中存在的主要施工风险问题。

2.3预制构件临边掉落风险分析

在预制装配式住宅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预制构件临边坠落是最为常见的一项施工风险问题。现代预制装配式住宅工程的高度较高,预制装配式住宅外墙大多采用预制构件拼接的施工模式,需要完成大量的临边作业,在高层住宅工程的外墙施工中,如果没有得到全面管理,预制构件就容易发生临边坠落的风险问题,会对处于下方的施工人员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同时,在工程现场,如果施工人员没有做好安全防护工作,会增加临边坠落施工风险发生率,所以需要做好预制构件临边坠落管理工作。

2.4触电风险分析

由于预制装配式住宅工程现场环境较为复杂,临时电路管线等如果缺乏管理,在预制装配式住宅现场施工作业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触电风险。预制装配式住宅现场的用电需求较高,比如照明用电、焊接用电、设备用电等,存在大量的电力机械设备,如果没有做好电力安全防护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触电安全风险问题,从而导致施工人员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还会引起设备故障等问题。

3预制装配式住宅现场施工技术与安全管理有效应对策略分析

以H市某住宅小区工程为例,该工程采用预制装配式施工方式,本次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29万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约为20万平方米;包括1栋超高层住宅建筑、6栋超层住宅以及其他附属建筑。在该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现场施工环境较为复杂,存在多项影响施工安全以质量的因素,为了能够能够提高装配式住宅现场施工质量与安全,制定了如下多项应对策略:

3.1强化现场安全风险源识别

在预制装配式住宅工程现场中,为了能够保证施工安全性,首先需要做好的是安全风险源识别工作,准确掌握工程现场存在的具体风险问题,依据风险源识别结果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方案,从而能够提升安全风险管理针对性。在本次工程中,塔吊施工具有较高危险性,需要结合塔吊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施工安全管理方案。在安全管理工作中,通过识别发现预制装配式住宅现场存在吊装风险,主要是多机作业时容易出现碰撞风险,所以为了避免该风险问题发生,需要制定相应的多机作业风险管理基本原则,例如高度较低的起重机需要避让高度较高的起重机设备,在转臂前应观察塔身高度较高的塔机的运行情况后再运行;在两起重机起重臂交叉区域内运行时,后进入该区域的起重机要避让先进入该区域的起重机;在两起重机起重臂臂交叉遇有运行时,在一起重机无回转、变幅等动作时,另一进行回转或变幅的起重机应对其进行避让;以不同单位实际工作区域划分起重机工作区域时,若起重机起重臂进入非本单位工作区域时,客区域的起重机要让主区域的起重机。

3.2强化预制构件安全管理

预制构件是本次预制装配式住宅工程的主要施工材料,同时也是存在风险隐患较多的一项环节,所以需要做好预制构件安全管理工作。由于本次工程预制构件体积与质量较大,在装运以及拼接等过程中都容易出现安全问题,所以需要加强工程现场预制构件的安全管理工作,依据预制构件的体积、种类以及重量等,选择最为合适的装运工具、起重工具等,确保设备荷载能力能够满足预制构件的基本需求,从而能够避免在装运以及吊装过程中出现高空坠落等风险问题。与此同时,在预制装配式住宅工程现场中,需要做好进度安排工作,明确划分预制构件的进场顺序以及施工拼接顺序,从而能够减少预制构件现场施工风险问题。例如,在对预制构件进行拼接施工过程中,起重机使用过程中应合理地安排工程进度,保证回转范围内发生干涉的起重机在顶升加节时保持足够的高度差,根据工程进度统一确定起重机的顶升高度和到位时间,各起重机按照正确的高度、时间如期完成顶升,不能提前或延时,从而能够提高施工安全性。

3.3强化现场施工技术安全管理

施工技术的应用能够直接影响工程安全性,所以在本次预制装配式工程现场管理过程中,必须做好技术安全管理工作,明确各项施工技术容易发生的安全隐患问题,从而采用相应的管理方式,技术规范性与安全性,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多项施工风险问题发生,切实保障现场施工安全性,对现场施工各个环节进行全面且有效的管理,针对存在的风险隐患问题需要科学控制,提高对现场技术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将各种风险发生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并做好安全防护管理工作,加强高层住宅临边坠落防护设计,确保防护方案能够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从而能够有效解决临边坠落等施工技术方面的风险问题。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阐述了预制装配式住宅施工模式的基本内涵,并对预制装配式工程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多项科学有效的安全管理应对措施,希望能够对预制装配式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作用,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新圆.预制装配式住宅现场施工技术与安全风险管理探讨[J].建材与装饰,2020(7):22-23.

[2]付天才.预制装配式住宅现场施工技术与安全风险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6):42-43.

[3]蒋云平.预制装配式住宅现场施工技术与安全风险管理[J].江西建材,2020(1):72+74.

[4]穆昊明.“建筑节能大师”的历史责任[J].建设科技,2006(7):106.

[5]李志强.探析装配式建筑生产施工质量问题与改进[J].全国性建材科技核心期刊———陶瓷,2021(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