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音乐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10-27 17:28:08

现代音乐教育

现代音乐教育范文篇1

关键词: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多元文化;生物学范式;物理学范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的哲学体系中出现了一种反对形而上学的近现代主义体系倾向的思潮,从而拉开后现代主义的序幕,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各个领域的延伸与渗透,艺术风格呈现出多元化与差异性共存的态势。在音乐教育理论研究领域中,现代音乐教育的单一性、竞技性、标准性、工艺化、可控制、可确定模式遭到了严厉的批判,逐渐形成以多元化为核心的后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思潮。今天,我国的音乐教育学难以避免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以及后现代音乐教育的出现,特别是从思辨主义理性教育学到科学教育学,再转入到今天以多元文化为理念核心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因此,毫无疑问,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潮与现象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深刻意识中国本土音乐教育的利弊,使其与时俱进,抓住以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为核心的传统音乐教育模式向以世界多元文化为中心的音乐教育的机遇。

一、现代教育学与后现代教育学的界定

现代教育与后现代教育,两者是并行的,在时间上有一定的交叉,并不是前赴后继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既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矛盾的。现代主义崇尚一切的科学,善于发现总结并利用规律,追求权威与绝对的真理,讲求事实,将具体的问题以精确的数学语言量化表达,是物理学范式。然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加注重事物内部的联系,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提倡多元文化,否认“双基双轨”和现代教育理论的二元认识论,是生物学范式。现代教育学可以归纳为以下的几种基本的特征,它强调公共性、生产性、科学性、未来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可塑造性。不可否认,现代教育学体系提倡的追求教育公平与机会平等、自主思考、理性化,在今天仍然发挥它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弊端也在慢慢显现。在今天我们教育研究者看来,现代教育学体系是存在缺陷的,主要表现在它提倡的是二元认识论以及双基双轨的模式,教育文化被扣上霸权主义,即经济富强的国家在世界文化教育中占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育的平等性。在当今世界知识爆炸时代,具有局限性,无法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此外早期现代教育学研究者认为作为一门学科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建立在除它以外的所有学科都达到无暇的基础之上。这个观点的片面性在于将教育学作为必须依赖于其他学科才能长足发展,忽视了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基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它自己的全面性与开放性特征,有自己的价值意义。在后工业化以及资本主义内部相互矛盾的背景下,“全球化”应运而生。全球化带来三个方面的变化,首当其冲的是经济的全球化,生产、消费、分配、再生产以此循环。再有就是政治领域发生变化,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两级对峙到苏联解体的一超多强,再到今天的多极化发展。然而与我们教育息息相关的是第三个方面的变化,即文化的全球化,它的核心原则是一种自我实现自我表达。而后现代教育学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开始有了新的思潮,即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后现代主义有几个明显的特征,譬如全球性、差异性、地方性、多样性。这些特征会在音乐教育中有所反应。我国目前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和实践状况都是基于理性的哲学观、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致力于建立以抽象化思辨性为主要特点的理性教育学。然而后现代主义强调教育是一种文化中立性,它是多元的、变化的、矛盾的、综合的,所以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引进后现代教育学理论是很有必要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学的核心是多元文化教育,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是多元文化教育的萌芽时期,顾名思义,它强调的是多元化发展。简单概括一下后现代教育学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后现代教育学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了新的思想切入点,一方面,“解构主义”揭示出现代教育学理论的重大缺陷;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特征则能帮助教育研究者建立新的教育世界观,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视野。研究后现代教育的学者,给出了几下“解构主义”的释义,对现代教育学提出质疑,并给出新的见解,这对于后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强调“差异性”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任何个体应该得以保存有着自己的特点;2.对教育神圣性的质疑,对绝对真理时刻保持着怀疑的态度,提倡的是不确定性;3.“去中心”和“边界松散”后现代主义反对一概而论,打破各学科的边界限制,寻求不同学科的碰撞联系,新的发展领域;4.向往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学与教的方式,提倡原生态的学习方式;5.研究范式的转变。从精确定量的物理学转向强调文化理解的生物学范式。(以上引自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教育的历程》)。整个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就是后现代教育思想宗旨,它是在人们适应“后工业社会”,对现代教育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首先,强调处理好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是后现代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其次,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者追崇个性,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人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这些观点是后现代主义教育针对现行教育弊端提出的,为当下教育者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和视角,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后现代主义音乐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准确来说,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是后现代教育学与音乐教育学边缘性交叉学科。后现代教育学的出现,带动了现代音乐教育学的发展,同时也给现代音乐教育学带来新的观念,这种现象是音乐学科受时代学术思潮影响,发展的一种趋势。最初研究后现代音乐教育学的教育家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他们站在音乐教育发展的前沿对后现代音乐教育提出自己的见解。诸如雷默、罗伯特•沃克、布莱金、布鲁诺•内特尔、克莱南、埃里奥特都是当代比较著名的后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者,他们见证了后现代音乐教育的形成与发展。雷默是一位哲学家,他认为音乐教育从哲学思想出发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点,他认为后现代的音乐教育应该具备的是不确定性,批判因果论与决定论;第二点,他反对将音乐以五线谱形式进行定量记谱,这也是现代性西方音乐教育的缺陷;第三点,他认为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不是以演唱和演奏为主,应添加多种新鲜元素,例如鉴赏、即兴伴奏、作曲、音乐与其他文化领域的联系。罗伯特•沃克的后现代音乐教育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1.他认为西方音乐术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垄断性与权威的特征,必须要寻求一种新的音乐理论基础,让中西方音乐能够平等对话;2.他认为音乐应该以文化作为基础,而不是以某种物理学的普遍原理作为组成部分,揭示并批评现代西方的音乐教育;3.提出不限定文化传统,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的音乐教学方法;4.注重个性化的音乐学习,深刻地把握音乐的文化属性。布莱金作为著名的音乐人类学家,他注重的是音乐的生物性研究,认为在某些程度上,生物学确立了人类音乐的行为特征,例如遗传基因、口耳相传等。此外,他格外关注非洲儿童的音乐教育,认为作为世界音乐的组成部分,音乐音响不应该被孤立地分析,应该作为文化音响来研究,并且都应该得到尊重。最后,他提出了一个去中心音乐的概念,认为音乐应该是多民族的而不是以欧洲作为中心。布鲁诺•内特尔的观点与布莱金相似,一方面他认为后现代人类学应该批判中心文化音乐理论;另一方面,提倡以多元文化教育为核心的价值观。克莱南作为音乐教育家,他的后现代音乐教育学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1.提出差异性是全球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必须意识到的;2.后现代音乐教育是后现代教育学与音乐教育的交叉学科;3.以开放式作为音乐教育的原则,强调知识建构是将个人经验进行磋商调整使其变得更加合理并且多元化;4.由点到面,实现音乐文化的网络状发展,指出双轨道路不是唯一选择(一轨是指保护并发展自身文化传统,另一轨是指吸收借鉴西方音乐),而是应该朝向世界多元文化的方向发展。著名学者埃里奥特批判了现代音乐教育总是以审美为核心,他认为音乐教育应该以文化哲学作为建构,此外提出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哲学带入传统教学,即以多元文化作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以上的这些观点见证了后现代主义音乐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这些原本出现在西方国家的先进音乐教育思想,也随着文明的帆船,驶向中国。

三、后现代音乐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现代音乐教育范文篇2

一、新媒体技术下的现代音乐发展与价值分析

(一)新媒体技术与现代音乐教育的渊源

新媒体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新媒体本身就是一项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新媒体相对于电视和广播以及报纸等媒体具有时代性,以无线网络和手机客户端以及微信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现代新媒体技术具有社交传播和信息获取与分享的特点,新媒体技术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各行各业,现代新媒体技术对于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使得教育教学管理发生重要的变革,现代音乐教育与新媒体技术具有重要的联系,这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是密不可分的。

(二)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过程中应用价值分析

现代新媒体技术是现代音乐教育进行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的重要革新,新媒体技术更新了现代音乐教育的观念和教学方法,从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师讲演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以慕课和微课以及翻转课堂等形式为主的教学改革将现代音乐教育变得更加多元化,现代新媒体技术更新了音乐教育观念,与此同时也对现代音乐教师的创新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更多的现代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及视频编辑技术,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有效的促进了音乐教育的发展,对音乐教育的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新媒体技术下的现代音乐教育的表现形式与影响因素

(一)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表现形式

现代音乐教育中教师利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进行与学生的互动,这是新媒体技术的社交特点的体现,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环境下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对于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现代音乐教育中通过微信和社交软件进行和互动,学生利用手机和平板电脑对这些进行提前的学习和在线互动,有效的提升了现代音乐教育的效率和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

(二)新媒体技术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分析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管理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各类新媒体手段和社交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的掌握是现代音乐教育教育创新意识培养的重点,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对于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制作不是一个老师可以完成,需要组建起综合实力强的音乐教育新媒体技术团队,整合现代音乐教育的优势资源,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三、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方法与策略

(一)新媒体技术为引领,侧重音乐素养培养

新媒体技术在现代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创新的应用是现代学生音乐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很多高校教师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教育采取网络媒体在手机客户端和社交媒体上有关音乐信息以及作品,通过学生的互动增加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认知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但目前大多学生都是通过手机媒体和其他媒体形式进行流行音乐的,有些高校音乐教育利用新媒体技术在网络媒体上开设网络音乐教室,通过视频编辑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将音乐音频和视频进行编辑,形成生动的影像表现形式,这样的网络音乐教室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既新奇又感兴趣,同时里面的内容还是本身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具有重要帮助,现代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观看视频从众找寻自身缺乏的知识点和不足,以便于更好的学习同时网络上还可以很好的同音乐教师进行互动沟通,学生可以很好的通过智能手机登陆手机客户端进行音乐素养的学习和交流,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音乐素养培养的目的,这是传统的媒体和教学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强调互动沟通,音乐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可以有效的将知识点和知识信息进行传播和分享,让学生通过各类手段获取信息并可以在课下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慕课和微课以及翻转课堂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音乐教育是现代音乐教育管理的创新,慕课系统的在线课程以音乐教育门类进行教育,内容从初级到高级,学生可以有效的根据自身学习状况选择,有效的解决课堂上的知识获取的不便,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微课形式的碎片化记忆和知识点,对于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具有重要帮助,现代微课也已经成为音乐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形式;翻转课堂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对课堂知识的内化,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和通过社交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沟通,有效的将知识和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内化,这些新媒体技术在音乐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使得音乐教育形式更为生动。

四、结束语

新媒体技术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将对高校音乐教学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和教师以新媒体技术为手段进行音乐的创作和在线学习欣赏互动以及课堂和线下的传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带给现代音乐教育巨大的变革,为现代音乐教育与改革开拓出新的局面。

作者:兰岚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参考文献:

[1]郭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音乐教育形态[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05).

现代音乐教育范文篇3

【关键词】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内容;核心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西方列强的入侵、“”的进行,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也促使中国音乐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27年11月27日,萧友梅与蔡元培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音专)。在办学教学期间,萧友梅不仅对西方音乐进行传播,还将中国传统音乐整理重建。从建校开始到萧友梅去世的几十年间,培养出了数以千计的中国音乐人,他的音乐教育思想深刻影响了我国音乐教育,对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及主要内容

(一)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19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遭受到沉重打击,战火连连,内忧外患,中国的政治局面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影响。从“维新变法运动”到“”,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传统思想开始动摇,西方列强入侵致使中、西方文化发生了剧烈碰撞。此时,西方音乐教育思想也不断传入中国,从此中国本土文化也走向了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这些都对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受欧洲发达国家音乐教育思潮的影响

1912年,萧友梅赴德留学,他不仅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教育学,还挤出时间在莱比锡音乐院专修音乐理论。他在德国学习范围相当之广,除了理论作曲之外,还研修了教育学、音乐学、钢琴演奏、配器法、指挥学等与音乐艺术相关的课程。而后几年他又前往英国、法国等地“研究兼视察其国民学校……并搜集人类学材料”。因此,当时欧洲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理念、教育制度、课程体系都深刻影响了萧友梅后来的音乐教育思想。

(三)中国本土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

当时维新派的“情感教学”同样对萧友梅产生了影响。维新派的两个代表人物——梁启超和康有为均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做了强调,并在维新思潮的影响下建立了一批新式学校。学校里开设包括音乐、乐歌、琴学等课程。

(四)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萧友梅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态度始终是“采取其精英,剔去其糟粕”。而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价值给予肯定,在原有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并发展。他曾说:“在科学进步之日,工具总多少带有国际性质,不必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我有长处,固当保存之,发扬之;人有长处,亦当‘迎头赶上’,工具只求其利,盖愈利则愈易表现音乐之内容也。”

2.高质量办学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一切教育中最宝贵的资源。萧友梅始终认为聘用高水平的教师任教是保证教学水平、培养优秀人才的核心。他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又先后聘请了一批水平很高的外籍音乐家任教。其中有俄罗斯钢琴家查哈罗夫、意大利小提琴家法利国,苏联声乐家苏石林也被萧友梅请到音专任教。这些曾被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称为“世界一流的教授”,为音专的高质量教学水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重视艺术教育的实践

艺术实践对于音乐院校的教学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实践性意义,萧友梅深刻认识到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性和专业音乐教育对其他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因此,国立音专十分重视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实践。学校从1928年5月12日举行“第一次学生音乐会”起,建立了经常性、不定期的音乐会演出制度。萧友梅也经常抽空到电台进行“音乐的势力”的演讲,这都能看出他为提高全民音乐素养所做出的贡献。

二、萧友梅对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贡献

(一)在音乐创作方面

萧友梅作为中国第一代作曲家,对我国专业音乐创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改变了中国历史上“集体创作”和“依曲填词”的创作传统。我们可以将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德国留学时期(1913年—1920年);北京任教时期(1920年—1927年);主持上海国立音专时期(1927年—1940年)。他的创作体裁包括歌曲(合唱、独唱曲、艺术歌曲、群众歌曲)、钢琴曲、室内乐、管弦乐曲等多种形式。在德国留学期间,他创作了钢琴曲《哀悼引》《夜曲》和《D大调弦乐四重奏——献给多拉•莫兰多芙女士》,还有铜管乐《在暴风雪中前进》和《钢琴曲——附大提琴补足调》等。其中,《哀悼引》是一部钢琴曲和管弦乐曲,据目前所知,此曲是由中国音乐家创作的第一部西洋管弦乐队作品。在北京任教时期,他的作品有《卿云歌》《华夏歌》,以及《今乐歌集》《新歌初集》《新学制唱歌教科书》等一些用于专业教学的教科书,还有管弦乐《新霓裳羽衣曲》。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他的创作是为了音乐教学的需要。还有一些关于宣传爱国、民主思想以及教导学生珍惜光阴的歌曲,代表作有《五四纪念爱国歌》《国难歌》《晨歌》等,以及歌唱作品《问》《南飞之雁语》。他的创作为后世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在音乐理论方面

现阶段我们能见到的最早有关萧友梅的音乐文章,是他于1907年至1908年连载在中国留学生刊物《学报》上发表的《音乐概说》一文;而最晚的一篇音乐文章是他于1940年写成,在1946年出刊,为赵梅伯《合唱指挥法》一书做的序言。在这期间的30多年中,他所作的音乐著述,按《萧友梅文集》统计大概有:音乐专著和有文字论述的音乐教科书7种;为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和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编写的教材5种;专题音乐论文13篇;推介性、评论性、综述性的文章、演讲、谈话、序言等近50篇。1907年2月,萧友梅发表的《音乐概说》一文,在当时中国新学界输入西洋音乐的潮流中,所列举的和声学、作曲学等,确实尚属前所未有的先例。萧友梅在1928年5月出版的《普通乐学》一书,将音乐理论与技术上的常识及音乐史的概要做了全面的论述。从中看出萧友梅已经开始从音乐理论与音乐史的具体阐述入手,沟通中西方的音乐文化。萧友梅的著作《近世西洋音乐史纲》,阐述了当时巴洛克音乐鼎盛时期至古典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作品,让学生很容易掌握学习西洋音乐史的关键。萧友梅还设立了“钢琴的历史与弹奏者”一章,让学生的学习范围更广、更精。萧友梅1934年发表的《欧美音乐专门教育机关概略》一文,对当时音乐教育以尤为发达的意、法、德、俄、美五国的一些知名院校做了详细的介绍。这篇专题论文是国人撰著的关于欧美音乐教育的第一份报告,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是萧友梅在德国毕业时期完成的博士论文,这是一部阐述我国古代教育的专著,记录了从上古时代至中世纪之间一些朝代的音乐变更,至今仍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三)在音乐教育教学方面

萧友梅在担任国立音乐院院长和国立音专校长的10余年间,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专业音乐人才。这一伟大创举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纵观历史,没有哪一个音乐院校可以像国立音专一样。其中,最为知名的代表人物有贺绿汀、江定仙、刘雪庵、钱仁康、冼星海、吕骥、李焕之、丁善德等,这些曾在国立音专学习过的人多数成为我国现代音乐界的代表人。萧友梅亲自为普通学校编撰音乐教材,并大声疾呼要普及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他以培养音乐师资为主要目的,对偏远地区的音乐师资匮乏相当关注,为此他向教育部征求每年报送两名学生到国立音专学习,在完成学业后返回家乡工作,为我国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更广的人脉。社会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国民的教育,萧友梅对这一块从不放弃,他认为通过音乐艺术可以陶冶情操,感受艺术气息,振奋精神。他也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包括音乐会、书籍、广播等一切可用途径,使人们逐渐接受和了解音乐教育。

自从1927年萧友梅在上海建立国立音乐院以来,虽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在不同领域都有所成就,很多国家或者私立的音乐教育机构建立起来。如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私立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等。这些在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来自上海国立音乐院。作为我国知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萧友梅为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不管是音乐理论、音乐创作还是学校教育方面都首开先河。他还为传播西洋音乐、改进中国音乐奠定了基础。

作者:曹姝莉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廖辅叔.萧友梅传[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

[2]陈聆群.萧友梅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现代音乐教育范文篇4

(一)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属于声音与图像的综合作用,高校学生可以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感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对生动具体的新鲜事物更加容易提起探索欲望以及学习欲望,所以高校音乐教学应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与其他学科不同的课堂环境与氛围。比如:在学生进入教室之后可以先播放一段音律优美、情感积极的乐曲,将学生带入到音乐的世界之中,更好的集中注意力,而且在教室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背景音乐作为衬托,将枯燥的讲课内容与音乐的旋律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以及独特性。又如:在介绍西方音乐历史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同时期的音乐进行背景播放,像《土耳其进行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一边了解中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一边感受当时音乐的特点与形式,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而且对于集中注意力也非常有效,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避免了过去那种枯燥的讲解式教学形式。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非常重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助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深入的感受音乐魅力,为音乐审美氛围的营造提供帮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教材中的文字、符号、乐谱等形成了教学依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感到乏味,这样也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对音乐的偏见,不能很好的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音乐的美,而只是束缚在课本的知识点之中,产生一种学习态度上的消极应对,并且教学材料只能呈现文字、乐谱这些可以看和阅读的知识内容,而对于其中蕴含的关于音乐的实质性的却不能明确的、直白的表达出来,也就是通过听觉所感受到的音乐,它与通过看和读所感受的音乐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色彩图片、新颖的谱面、重点强调的内容引入课堂,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构成音乐的各种声音进行数码形式的采集与编辑,经过一系列处理之后得到自己想要的音乐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指导音乐形成的具体过程,将听觉与视觉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达到声、韵、义先融合的学习状态,更加深入的感受音乐,从而激发出学生的个体情感,最终实现音乐学习中的领悟,对于教学成果的实现非常有益。

(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除了要选择有艺术价值的表演曲目外,还要注意活动形式的趣味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广泛性。音乐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可以对学生参与音乐学习起到推动的作用,在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课件的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一点内容,不仅要将需要的知识囊括在其中,还应该使课件内容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直观的、清楚的对学习的音乐知识进行了解,也可以调动起学生加入音乐实践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进行足够的音乐欣赏之后,可以通过内容丰富的课件展示的知识去参加更多音乐学习活动。在音乐的表达上就可以对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刻画的音乐形象做一个很好的阐释和展现,比如:在学习民谣《樱花》的时候,通过视频为学生展示出日本樱花开放的盛况景象,给学生带来直观、强烈的视觉上的震撼,学生在观赏视频并学习歌曲后可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传统情感的表达。另外,现代信息技术使得音乐获取的渠道更加广,这就为音乐创造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条件,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加强音乐方面的想象能力的培养,比如:在音乐剧的表演中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动物的角色,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展示动物的活动、习性的视频以及在不同的场合的声音等内容加深了解和体会,为生动形象的塑造角色提供帮助,也使学生进行更加真实的音乐表演创造。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通过录音机、谱例、磁带等工具进行教学,而且课前的准备工作也非常繁琐,耽误了正常的教学时间。这种音乐教学形式对于学生也是一种煎熬,需要耐心的等待,而且由于教学的中断也会使学生分散注意力,甚至失去音乐学习的兴趣,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是极大的阻碍。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各种先进的科技将声音、画面进行完整、清晰的呈现,而且不会受到空间、时间的影响,也不会耽误课堂教学的时间,只需要简单的几个操作就可以将需要呈现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给学生们,实现音乐视听结合的发展效果。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和补充,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真实、完善的教学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的兴趣,增加音乐创造的灵感来源。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需要接受更多方面的音乐知识来对自身的水平进行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将世界各地的音乐相关的内容快速及时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音乐理论转变为更加直观的画面或者声音进行具体分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音乐教学的整合

艺术课程之间都是相同的,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多种艺术形式的整合可以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艺术的美,感受到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内在联系以及音乐的重要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融合则是实现这种多形式艺术相互合作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将音乐课教学作为一个切入点形成影视课、戏剧表演课等教学形式,可以达到艺术的高度融合。比如:在教学中以“黄河”做为主题进行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首先需要让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多媒体观看配有轻缓音乐的黄河风光介绍视频,然后结合《黄河船夫曲》进行美术作品《黄河船夫》的欣赏,然后在音乐的衬托下进行形体表演,让学生通过音乐表达的情感通过形体展现出来,如与风浪进行抗争、船夫的坚毅精神等。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对与黄河相关的诗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诵等,这些教学内容都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呈现,将舞蹈、影视、诗歌等多种艺术进行了整合,在这种变化之中对学生的听觉与视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刺激,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升华。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音乐教学的情景化

大部分的音乐作品都是进行的具体内容的表示,尤其是歌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对这部分的音乐配上适合的画面,不仅可以诠释音乐想要表达的内容还可以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比如:在进行《长江之歌》这首歌曲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现的内容,可以根据这首歌截取一些具有实际表达效果的画面,如长江的源头、奔腾的波涛、灌溉土地等,然后进行重新的编辑,与这首歌曲结合在一起进行观看欣赏,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到“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等歌词的具体意义,也可以更好的挖掘其中的情感,将学生直接带入相似的情景之中,加强学生对歌曲音乐的理解。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音乐教学的科学化发展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介绍不同音区、声部的音色的时候,是不可能通过自己的模仿去让学生完全领会掌握,而且也容易出现理解的偏差。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可以更加科学的实现音乐知识的教学。比如:在《黄河大合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介绍其中的演唱知识以及进行声部、不同音区音色的划分等内容,然后可以进行教学的拓展,让学生理解独唱、合唱、重唱等演唱形式的区别,而且可以对混声合唱中的四个不同声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些教学内容的实现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也是传统教学形式无法实现的,所以说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必须对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重视,增强两者的有效融合,提高音乐教育教学水平。

三、结语

现代音乐教育范文篇5

【关键词】贺绿汀;民族音乐;音乐教育;中小学

贺绿汀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他在为我们留下大量钢琴声乐以及电影配乐优秀作品的同时也为中国音乐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家之一,贺绿汀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在办学观方面首创“一条龙”的音乐教育办学体制,为高等音乐教育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衔接作用。贺绿汀不仅重视专业音乐文化教育,而且在全民音乐文化培养方面强调普及意识,注重音乐对于普通群众素质所起的作用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最终目的,尤其是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上多次深入调查研究。现代中小学虽然已经全面实行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但美育仍然是有所缺失的。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教育界的老师们逐渐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过分重视智育而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够完善的教育。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注意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贺绿汀曾说,“高度发达的民族文化应该是金字塔形的,既有宽厚的塔基还要有坚实的塔身和高耸的塔尖,一个民族音乐文化亦复如此”。笔者认为我们对于广大中小学学生的音乐教育就是金字塔的塔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发展智育、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同时还为金字塔塔尖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高等音乐教育输送高质量生源。

一、民族音乐遗产丰富但受重视程度不够

在民族音乐教育思想方面,贺绿汀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国,其民间音乐遗产之丰富,世所罕见”。民族音乐从古至今都应当是受到重视的,它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我们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其重要性,就目前音乐教材的设计中关于民族音乐的内容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目前对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仍然是不完善的,首先相比于语文、数学和英语这类所谓“主科”来说音乐只是“副科”,一周的课时只有两节(小学低年级)甚至一节(小学高年级、初中),课时安排量比较少。再有,在进行音乐课教学的过程中,民族音乐所占比重不多,且相对于现在的流行音乐,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民族音乐的相关内容没有兴趣。笔者曾在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进行音乐教学实践,就这一问题对他们进行提问,“你喜欢民族音乐吗?希望对民族音乐有进一步了解吗?都是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到民族音乐?”学生中只有少数学习过乐器(钢琴、二胡、古筝等)的孩子喜欢民族音乐,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很容易感受到他们对民族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只是苦于接触民族音乐的渠道很少,难以了解到相关知识。还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有很强的抵触情绪,觉得民族音乐听起来很“俗气、土气”。这些孩子对于现代的流行音乐反而有很大的兴趣,认为那是动感音乐,听起来很“酷”。导致这情况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目前音乐市场上流行音乐占据主流,学生容易被大环境影响形成“追星”的风气,而民族音乐爱好者则寥寥无几。

二、采取多元化方式进行民族音乐教育

贺绿汀的办学思想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民族音乐是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热爱我们民族的音乐,自然就会热爱我们的国家,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贺绿汀做出了大量举措来保护我们的民族音乐,比如对民间音乐进行汇集整理;重视保护民族音乐遗产;面对外来的音乐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以及为民族音乐教育准备师资及教材。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所占比重在新课标改革后明显增大,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思考如何能够让学生接受和欣赏民族音乐。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给学生一个学习音乐的基础平台,了解音乐的相关基础知识,提高音乐文化的素养,培养音乐欣赏的能力,我们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时应该时刻思考如何激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有兴趣的、积极地、主动地学习。笔者曾教授过小学与初中有关民族音乐的课程,分别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六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的《游子吟》和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银杯》。在《游子吟》的教学过程中,因没有多媒体设施无法展示图片和影像资料,导入部分只能播放音频,学生没有直观感受,教学时运用钢琴进行教唱活动,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死板,内容枯燥无新意,学生积极性很低,不愿意开口唱,在欣赏环节,笔者给学生播放古琴曲《关山月》并且介绍古琴这一乐器,希望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于古琴曲兴趣不高。而在《银杯》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在导入环节播放流行音乐《乌兰巴托的夜》视频资料,视频中的“呼麦”和歌词中所描绘的草原风光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流行音乐过度到教材内容的同时给他们讲述今天的教学内容是有关蒙古族的短调歌曲,是一首祝酒歌,同时给他们介绍蒙古人民的信仰和风俗,运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草原风光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尽量做到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使学生感兴趣愿意自主学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愿意开口学唱,上课时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非常高,自觉要求分小组展示所学成果。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在民族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采取有趣又生动的教学方法,设计新颖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视频、影像资料,适当的将民族音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用学生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教授民族音乐。

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民族音乐教育落实

目前,民族音乐教学的困难不仅是学生兴趣不高,从老师的角度看,有一些音乐老师自身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较低,对于有关民族音乐的单元重视程度低,教学过程也是按部就班,这同样是民族音乐教学发展的阻碍。贺绿汀提出一个国家音乐文化水平的高低代表着一个国家整体文化水平的高低,要想提高国民音乐文化水平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支理论水平较为全面的音乐工作者队伍。其中首要任务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如果教师的音乐知识丰富,有一定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就可以引导学生的兴趣。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高水平的音乐专业知识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了解、学习与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优美朴实的民歌、地方色彩浓郁的说唱、戏曲音乐,还是绚丽多彩的民族器乐,都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首先要做到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用自己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去感化学生;其次,必须钻研教材,努力掌握民族音乐中各种艺术形式的风格特征及其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力争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手段让孩子真正地爱上民族民间音乐。贺绿汀就“如何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建设”这一问题曾提出“两个关键”和“两个基础”,要求师生“丰富民族音乐的感性认识、每人掌握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在建国初期,他曾在课堂上亲自用板胡教唱民族歌曲,这样的直观示范,能丰富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性认识。虽然现在我们没有要求每人必须掌握多种民族乐器演奏,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同样应当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音乐文化修养,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认识真正属于我们自己国家的传统音乐。笔者认为用民族乐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这样既能激起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多接触多认识民族音乐,同时又能起到丰富民族音乐感性认识的作用。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能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对于我们国家传统的音乐有一定认识,帮助提高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也能让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不至于到最后被流行音乐湮没导致“无人问津”的情况出现,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接触和欣赏到民族音乐,培养其对于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使其喜欢上民族音乐,这样才能与音乐大环境中占极大比重的流行音乐“抗衡”。民族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手段。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心理凝聚力的纽带,良好的民族音乐教育有利于增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民族感情,有力地促进爱国主义精神的成长。在音乐教育中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在音乐教育中传承优秀音乐文化及其理论是关系到音乐事业和音乐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问题,必须充分重视并得以切实的实施。因此,我们应当遵从贺绿汀的民族教育思想,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时展的趋势,不断钻研民族音乐教育的新途径,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断前进。

作者:胡梦蝶 聂梦青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贺绿汀.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贺绿汀.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3]姜瑞芝.论贺绿汀[C].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

[4]史中兴.贺绿汀传[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5]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949-1995)[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现代音乐教育范文篇6

我们虽然想尽快改变民族音乐文化被边缘化的现状,但并非要全盘否定经过几代人努力造就的现有音乐教育体系。多元文化理念下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应该依托于一个辩证的哲学立场。西方音乐经历了从传统的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一直发展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时期这几个阶段。这里的“现代主义音乐”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现代主义音乐,它们建立在理性主义之上,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传统音乐理性占主导地位,现代主义音乐虽开始倾向于感性,但仍维系着理性的成分。它们以严谨规范的态度构建音乐,追求的是一种精英文化,力求在音乐作品中表现出高雅、理想、崇高的境界。而后现代主义则彻底颠覆了传统与现代主义的理性,转而从教育思想、音乐理论和音乐创作几方面全面着手,以强烈的反叛意识,超乎寻常的勇气和大量突破传统的创作手法,对传统音乐文化大加挞伐。从本质上分析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音乐教育哲学立场和内容,发现二者之间歧义虽然难以调和,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音乐各发展阶段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传承关系,使得我们能够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发现留存的现代主义内容,同时也完全可以在现代主义的作品中找到超前的后现代主义的因素。迈克•帕森斯和基因•布洛克在《美学与教育》中就曾阐述过这样的观点:对大多数人而言,是要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保持恰当的平衡,并从二者之中汲取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过于偏颇地只接受其中的一个。在笔者看来,保持恰当的平衡,不仅意味着它们各自存有一些可以互补的价值观,也意味着它们在音乐教育理论中,存在着让我们无法全盘接受的观念。譬如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盲目的全盘否定,将艺术等同于生活,完全否定审美教育等观念。当代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哲学权威贝内特•雷默教授,在他风靡全球音乐教育界的《音乐教育的哲学》这一著述中,就推崇了一种辩证融合的音乐教育哲学立场,他认为采纳多视角和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是构建音乐教育普遍哲学理论的可行之路。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一种温和的,更加包容的音乐哲学态度,吸取二者的精华,建立起一种平衡、辩证、融合的音乐教育哲学立场。现代主义的教育是理性的,对受教育者采取同一性的教育思维定势,它让所有受教育者都接受类似教育,而罔顾了他们自身的素质、能力等个性特点和所处的不同的文化环境。后现代主义教育则主张不仅教育者要做到具有鲜明的教育个性,注重人文思想的培养,还需根据不同素质、不同能力的受教育者的情况,因材施教。现代主义教育经历了严谨的教育历程,有一种文化优越感,被称为“精英教育”,他们总试图用自己的“精英文化”来改造他们所认为的“落后文化”。与之相反,后现代主义教育强调的是“全民教育”,它摈弃了单一的“精英教育”,崇尚受众丰富的“全民教育”,更注重音乐教育的普及性。

现代主义教育是专业化教育,讲求专业知识的深度与独立性,而忽略了广度和与其他教育体系的联系,在当今这个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中,过于专业化的教育已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教育则是“通识教育”,与现代主义的“专业教育”相左,注重综合知识与基础知识的教育,不仅尊重各民族、各地域多元音乐文化的差异化,而且也尊重受教育者个性的差异化,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艺术的通俗化是其重要特征。现代主义教育和后现代主义教育各执一词,都有强大的理论作为支撑。我们在剖析它们的音乐教育理念时,不能站在一个“非此即彼”的对立面,而需从两种教育理念中汲取可以改进创新的内容加以融合,为我所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现代主义音乐教育的基础,它认为审美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把美的事物传递给大众,且只有音乐文化中的审美对大众来说才最有意义。英国音乐教育家斯万维克更是认为:“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教育。”事实上如果我们将所有音乐文化的内容都纳入单一的审美动机之中去加以理解,当我们面对如此绚丽多彩的世界音乐文化的时候,极可能会片面认识其中一部分音乐文化产生、发展的真正动机,以致产生歧义,丧失客观标准。我们知道,许多音乐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仅仅是与人类的生存、繁衍以及政治、历史、道德、宗教等非音乐因素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譬如:对歌往往传达的是男女相互爱慕求偶的信息;高亢的山歌往往承载着因距离无法传递的语言的讯息;而劳动号子则是统一节奏、凝聚人力、亢奋精神的需要。再如:历经三千年的佛教音乐,透出的只是一种超越生死、断尽烦恼的人类心灵的觉悟;而在东汉末年出现的道教及伴生的宗教音乐,也只是对多神的崇拜和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的传达。按照音乐教育即审美教育的观点,这些非审美教育的因素,将作为非音乐教育的因素被拒之门外,这显然是不适宜的。后现代主义音乐教育的代表人物加拿大的埃里奥特教授,就是现代主义音乐教育哲学的激烈批评者,他认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不仅混淆了艺术、音乐与音乐作品等基本概念,而且不顾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和多义性,采取同一性的听赏方法和单一的理解动机。这种以管窥豹的方法,极易忽略音乐的整体面貌和音乐的艺术性与创造性,产生片面的看法。德国的哲学诠释学思想家伽达默尔则认为“审美无区分”:“我们无论如何不会怀疑,艺术史上的伟大时代只是指这样的时代。在这些时代中,人们不受任何审美意识和我们对于‘艺术’概念的影响而面对艺术形象,这样形象的宗教或世俗的生命功能是为一切人所理解的,而且没有一个人仅仅是审美的享受这种形象。”在后现代主义音乐教育哲学家的批判下,现代主义审美教育理论仿佛显得片面了些。这就引起我们的思考:在音乐教育思想也开始出现后现代转向倾向的当代中国,我们在坚持现代主义审美教育的理念时,将一切音乐之外的体验,全部当做非审美体验而予以排斥,是否有失偏颇。是否要顺应音乐教育的潮流,令音乐教育的思想具有更多的包容性。

现代主义音乐教育建立于西方主流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依托于理性主义的哲学理论。它崇尚技术,强调教育理论、方法的严密性、合理性与逻辑性,这些本无可厚非。但它由此伴生而来的文化优越感和“精英”情结,却与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在音乐教育中,重视音乐演奏、演唱的技法与技术,是完美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应该坚持并发扬这种严谨优良的学术传统。但从理论上深度挖掘音乐所依附的人文背景和情感内涵,则是赋予音乐以灵魂的点睛之笔。好的演唱演奏技巧与本土或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相结合,往往能产生新颖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后现代主义音乐教育理论,摒弃了现代主义的理性及大一统的音乐教育理念,向着感性、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它认为人类的音乐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每种音乐文化都凝聚着人们的创造力和智慧,并打上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域的烙印,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可以分析、阐述这些音乐文化的形式、内涵、特色,但面对这些仪态万千、内涵迥然的音乐文化种类,是很难有一个孰是孰非的评判的。后现代主义给我们的音乐教育也带来了难题:在这浩如烟海的优秀音乐文化中,我们应该本着怎样的原则去选择音乐教育的内容呢?既然没有一部音乐教材能囊括如此庞大的内容,那么在音乐教育的基础内容中融入民族地域的音乐素材,就成了唯一可行的办法了。这样,后现代主义就给多元文化的形成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契机。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是大文化的分支与构成,它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某种属性与特征。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文化传承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来说具有形成以及传承的作用。20世纪中叶,随着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的萌发,一股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在美国、加拿大、澳洲等多民族国家的多元社会中开始兴起。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将基于多元文化的观点移植到音乐教育中,形成了一种新型教育理论。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大都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理论基础,这导致了各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甚至因教育的阻断,走到了濒于灭绝的边缘。因此,给这些传统的、拥有多种多样文化背景的民族音乐文化,提供一个平等的教育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被“边缘化”的音乐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首先要让受教育者了解并认同本民族文化,让他们知道,西方音乐只是世界音乐体系中的一部分。在世界各地包括本国在内,还有许多非常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让他们在学习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也了解世界各地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从而培养出受教育者尊重差异,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各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文化理念。这样不仅消除了受教育者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偏见,通过学习比较,也对本民族音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能自觉地肩负起传承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受教育者在学习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还开阔了国际视野,通过对各自音乐文化的不同理解、选择和使用,必然形成多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内容,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不仅对本民族而且对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均有重要的实践作用。音乐教育是一种音乐文化的传承形式,当它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时,就要融入深刻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家教育部在本世纪初组织全国音乐教育专家,编写并颁布了基础音乐教育的《音乐课程标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元音乐文化被赋予应有的地位:提倡“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基础音乐教育的音乐课本中,也加入了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原创歌曲及一些耳熟能详的民歌。这对培养受教育者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都具有推动作用。《音乐课程标准》兼收并蓄,既采纳了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理念,又保留了传统的现代主义的以音乐审美作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在笔者看来,这是将融合的音乐教育哲学立场运用到音乐教育实践中的案例。

现代音乐教育范文篇7

音乐教育是一种传承音乐文化、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音乐教育哲学则是引领这一活动的“航标”。中国近代以来的普通音乐教育传承着古代“乐教”的传统,并受到西方不同流派音乐教育思潮的影响,在中西融合中不断发展。关于近代以来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学界有着广泛的研究,各种专著、论文、专题研究均较多。但对其音乐教育哲学观念与思想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廖家骅《音乐教育的哲学思考》(1992)是我国近代第一篇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论文,此后朱琳、张帆、胡健、齐易等开始从哲学的理论高度展开对音乐教育的观念与思想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国外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潮,并相继译介和出版相关论文与专著。尤其是美国最有影响的两大音乐教育哲学专著《音乐教育的哲学》(雷默)和《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埃利奥特)的翻译和出版,一批北美音乐教育的哲学理论也被介绍和引进,并围绕他们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念开展了比较研究与讨论。从此之后,关于音乐教育哲学的学术活动得以逐步展开,助推了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发展。至21世纪初以马达、陈雅先《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论稿》(2010)、韩忠岭《音乐教育哲学导论》(2014)等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众多学者发表的研究论文等标志着中国音乐教育哲学的研究逐步深入。

2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基奠期(1840-1949)

中国近代以来的普通音乐教育传承着古代“乐教”的传统,并受到西方国民教育思潮和义务教育的实践,在西学东渐的“学堂乐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的音乐教育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推进向前。自1842年外国教会在我国开办的学校中开设音乐课程以后,“西学东渐”的主张使当时封闭的中国张开了观望世界的双眼。1898年康有为《请开学校折》中主张开设乐歌课,再到1904年清政府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后,中国近现代的普通音乐教育由此拉开序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提出“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的音乐教育观。这一观念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为提高国民素质从而实现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此后王国维、蔡元培等提出以“美育”为宗旨的普通音乐教育观。这一时期的“美育”为宗旨的音乐教育观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重视音乐的审美性、通过“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后,我国近代音乐家萧友梅、黄自、黎锦辉、丰子恺等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和实践了音乐教育的思想和观念。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观受到了西方音乐教育的早期影响,融合了中西方音乐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使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变革紧密关联。

3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开创期(1949-1966)

1949年,新中国建立,我国开始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一背景为新中国大规模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了条件,大规模的音乐教育就从这里开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是整个国民音乐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整个音乐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分支。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由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种种原因所致,处于最初步的建设阶段,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局限。1957年2月,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德智体在新的教育方针中被放在了教育的主要地位,而美育并未被提及,这便导致了音乐教育在这一时期被逐渐削弱。贯彻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和培养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了这一时期总体教育目标的倾斜方向。由于普通学校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后者当然无可避免地担负了同样的重任。这种重任使学校音乐教育的目标与社会政治任务关联过于密切,与社会活动不得不产生紧密的配合。

4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挫折期(1966-1976)

1966年6月直至1967年,“”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造成了历时十年之久的严重摧残。原有的音乐教育大纲难以得到执行,重新审定新的音乐教学大纲更无从谈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时期由于学校文化课的减少,学校课外活动反而得到了频频广泛的开展,由此革命样板戏得到推广,京剧音乐随之得以普及。尤其京剧音乐伴奏中大量使用的西洋管弦乐器,使学生不再仅仅只是学习民族音乐,同时对西洋乐器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批学生文艺骨干涌现出来,并在之后从中诞生了许多音乐专业工作者、音乐教育者等。总而言之,这一时期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完全被忽视,教学目的被扭曲,音乐教育的目标完全等同于社会的政治目标,彻底违背了音乐教育的规律和宗旨。

5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融合期(1978-2000)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制定了改革开放国策,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开始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由此,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终于随之步入飞速发展的正轨。1979年,音乐教育目标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这一时期,国家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哲学理念,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历时已久的混乱局面画上了句号,对恢复学校的音乐教育起到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这一时期,国内音乐教育的观念和思想不断出现,如母语教育倡导的“使学生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熟悉民族音乐语言”、关于音乐价值观的讨论等都推动着音乐教育观念的改变。与此同时,国外的音乐教育观念也逐步引入,最具代表性的是雷默的审美论和埃里奥特的实践论音乐教育观,中国音乐教育学界展开了关于音乐教育观念的大讨论。这些进入中国的西方音乐教育哲学观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观念,并在碰撞中逐渐融合,在融合中走向多元化的发展。

6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哲学观念的多元期(21世纪以来)

21世纪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在不断吸取国外音乐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到我国音乐教育的现实状况,在中西方音乐教育观念的碰撞与交融中,出现了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念。主要有:

6.1审美核心论的音乐教育观

审美核心论的音乐教育观主张“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基于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出发,主张审美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审美论核心论的音乐教育观是在蔡元培“美育”为宗旨的思想基础上,融合雷默所主张的“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审美教育”的观念,形成了近现代以来具有广泛影响的音乐教育观。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我国的普通音乐教育课程标准及其修订版均提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这也成为大多数音乐教育者、官方和主流的音乐教育观念,并统领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实践。审美核心论在我国现当代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念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近代普通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2文化论的音乐教育观

文化论音乐教育观的核心思想认为:音乐教育应强调音乐的文化价值,而不是审美价值。音乐作为人文学科,在创造性人才培养、人文关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该教育哲学观的首倡者是管建华先生,他基于文化人类学和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的维度,提出了审美核心论,将音乐教育禁锢在“审美的牢笼”中、忽视“音乐作为文化”的价值取向的观点。文化论批判了审美论主体对客体的镜式反应,主张后现代性的人与人、主体与主体的交流;批判了审美论仅关注音乐作品本体,主张音乐教育更要关注人和人的现实世界的人文关怀;批判了审美论仅强调音乐的审美性,而忽视音乐作为文化的兼容性,主张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文化论的音乐教育观对音乐文化身份认同、音乐文化传承、音乐文化重组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国普通音乐教育中必将逐步得到关怀与实践。

6.3创造论的音乐教育观

创造论的音乐教育观提出:融审美、立美、文化、功能为一体,“以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是王耀华先生于2007年在《音乐课程标准修改》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创造论从国家对创造性人才需求的时代背景出发,主张在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通过音乐美的创造、音乐文化的创造、音乐功能的创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创造论指出音乐是最具有创造性的艺术之一,音乐教育既要审美还要立美,且要在音乐实践中突出音乐的创造特点,通过音乐教育在继承中创造,在创造中继承多元文化。然而对此持不同观点的学者认为创造论会弱化音乐本体的审美价值和学科特点,而事实上当今著名的音乐教育法,诸如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奥尔夫、科尔曼等均将音乐创造视为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因此,创造论的音乐教育观在普通音乐教育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实践潜力。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后郭小利曾著有《中国传统音乐即兴创作教育研究》,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造性音乐教学之路。

6.4兼容论的音乐教育观

兼容论音乐教育观主张从各种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出发,将审美、文化、功能、创造等相融合而形成一种多维度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代表性的学者主要有刘沛、资利萍、朱咏北、崔学荣等。这一观念是基于音乐学科本体及其文化语境,同时兼容审美的情感效应、对人才培养的创造性效应和对多元文化的传承作用等,构建一种多维度的音乐教育逻辑体系和价值范式,并作为普通音乐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

7中国普通音乐教育哲学观念正待复兴

改革开放早已逐步深入,改革开放的结果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在音乐教育哲学方面,有许多国外先进教学法被引进,许多音乐专业人才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颇丰的成果。可以说,经过数十年改革的中国音乐教育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7.1教育现代化对美育的要求

如今中国社会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转型,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对于提高能力素质、促进青少年人格健全等方面,音乐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音乐教育长期以来都被认定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该种认知背景下,音乐教育功能在教育实践中又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当前,我国音乐教育迫在眉睫的难题是———尽管美育“取消论”已在我国失去市场但美育“包容论”仍在影响教育体制的定制。如何完全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推动素质教育尽早步入健康高速发展轨道,是当前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们的首要使命。

7.2传统文化复兴,呼唤关照本土

教育转型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必然结果,推动了传统文化观(以道德为中心)向现代文化观(提倡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吸收世界多元文化因素)的转型。我国目前的普通音乐教育,便是提倡弘扬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吸收世界多元文化因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中不断创新不停开拓。这种观点和理念不仅意在揭示艺术教育的审美本质,更是旨在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道德观。

7.3音乐与信息化

高科技的发展使音乐教育的手段也丰富了起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整合使音乐教学改变了以往教师只能用单一的“教师唱、学生跟”的教学方式,视听资讯来源的多样化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更加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找到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点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信息技术、电教媒体的使用成为了现代音乐教学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

8结语

现代音乐教育范文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继承创新

在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中,对于优秀音乐教育家及创作者的教学经验的继承及创作经验的学习是高校音乐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乐作为一种通过节奏与韵律传递情感及叙述事情的艺术形式,其在音乐理论与音乐审美上都具有丰富的内涵[1]。在当前的高校音乐教育中,如何能够通过对于传统音乐文化及技艺的继承来衍生新的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思路是高校音乐教育中不断探索的问题。继承与创新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基础,是音乐创作的灵魂。

一、继承与创新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的意义

(一)高校音乐教育概述。作为培养音乐教师及相关音乐人才的一种教育内容,随着近几年各类音乐比赛的火热进行及社会对于高质量音乐人才的需求,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地位与所受关注度也逐年上升。高校音乐专业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高校热门专业,而社会各界对于音乐创作的热情与关注度也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音乐教育不但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加强学生的音乐鉴赏及辨别技能,同时也要从音乐创作层面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与创新能力。高校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包括了声乐教学到乐器教学的各个部分。学生自身的说唱与表演能力及对于其他人作品的鉴赏与学习能力都是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关键。高校音乐教育利用科学完善教育教学体系让音乐技术和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同时在这种传承下,也在培养着学生音乐继承精神下的创新与发展思路。(二)继承与创新思路下的音乐教育与创作。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继承与创新思想的影响对于高校音乐教育及音乐创作有重大意义。音乐是一种节奏的语言、旋律的语言、音符的美学,在高校音乐教育当中,我们所强调的继承不但是对于音乐技术方面的继承,同时也是对优秀音乐文化的继承。作为一种与美学与感悟相关的学科,音乐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具有更多的想象力,而支撑这种想象力发散生长的基础就是扎实的音乐理论、音乐文化、音乐技能知识[2]。同时,音乐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节奏语言,其核心关键决不仅仅是继承,而是通过这种继承而产生的音乐创作上的创新。只有不断创作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音乐作品,音乐教育与创作才能得以更好的传播及发展。可以说继承和创新是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两方面内容。只有一边继承优秀的音乐文化与音乐技能,一边在这种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创新,才能给音乐发展以不竭的动力。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现状

虽然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近几年一直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作热情也持续高涨中,但是当前高校音乐教育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一)学生审美教育不足。音乐教育作为一门艺术类教育科目,对于学生音乐审美的提升是音乐教育的前提,只有学生具有更优秀的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知识学习和创作当中才能有更好的辨别能力,从而吸收更多优秀的音乐文化与技巧。但是在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之中对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教育却略显不足。很多高校的音乐教育更注重乐器演奏技能、音乐表演技巧、音乐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在理论之外的音乐美学的渗透与教育[3]。导致很多音乐专业学生虽然有较为扎实的音乐基本功,但是在涉及音乐鉴赏及音乐创作中却略显能力不足。音乐鉴赏中难以从优秀音乐作品中发现核心优点并进行学习,音乐创作中难以将学习到的音乐理论与技能加之于音乐的创新创作中,作品创作缺少音乐美感与审美情趣,这些都是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二)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创作的继承缺乏。我国作为具有悠久音乐文化历史的国家,虽然近现代高校音乐教育起步晚,但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于音乐教育的研究探索、对于音乐美学的发展及传承却起步很早。根据《史记》记载,早在我国商朝时期就已经有音乐教育的产生及发展。可见音乐教育在我国古代就有很高的历史地位,而我国的音乐教育文化及音乐创作文化也是源远流长的[4]。但是在当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却不重视对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及音乐创作的继承和发扬。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我们更推崇西方音乐教育的理论和技巧,在音乐创作上,我们也经常更倾向于西方乐器及音乐技巧的使用,而忽视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及创作这块瑰宝。在音乐的教育与创作中,当前高校缺乏较为专业的中国传统音乐知识及文化课程,在民乐及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扬上,我们的高校音乐教育存在一定缺失。(三)教学方式上缺乏创新。在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下,高校教育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是在高校音乐教学与音乐创作当中,对于互联网教学手段的使用却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创新。高校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的意识,在教学创新上存在不足,是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首要问题。而这种教学方式上创新不足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音乐创作动力与创作热情缺乏。高校音乐教学的创新与拓展可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兴趣与动力。音乐专业作为一门以音乐审美为基础,以音乐理论知识和乐器演奏技能、音乐表演技能为依托的专业,其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够给音乐创作增添更多灵感、给音乐学习增添更多乐趣[5]。但是在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主要的授课方式。教师对于音乐理论进行照本宣科的讲授、学生记笔记听课,仍然是当前主流高校教学方式,而在对于互联网及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上,很多高校音乐教师存在着缺乏创新力及思考能力的误区。仅仅是将原来黑板板书转化为PPT模式,而不注重挖掘和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更多优势,没有发觉信息化教学对于当前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时,在音乐创作当中,高校音乐教师缺乏对于学生创作创新性上的启发,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中,缺少融合意识及教学创新引导意识。这导致当前高校学生的音乐创作也缺乏活力和可持续发展性。

三、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继承创新方法

针对音乐教学学习的特点及以上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从音乐文化、音乐技能的继承入手,在这个基础上探索音乐创作的创新创作与文化继承,是高校音乐教育值得发展创新的方向。笔者经过思考总结了以下几点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继承创新的方法,希望对于广大音乐学习及音乐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一)加强对于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美学艺术,其学习及鉴赏的关键是学习鉴赏者的审美高度。可以说,审美能力决定了学生音乐学习的好坏,为音乐学习及音乐创作能力的提升建立了基础[6]。针对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学生音乐审美欠缺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首先,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于中西音乐历史方面知识的了解。针对这一部分的了解,不但需要学生熟悉知名音乐家的成长发展与作品风格,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于中西音乐发展脉络及流派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这些内容的学习和了解有利于学生建立更为完善的音乐世界观,并且学习到中西伟大音乐家作品及成长中的闪光点。对于音乐审美的培养上,了解“大师走过的路”,无疑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其次,要增加音乐鉴赏课及课堂上的讨论及课后反思写作。音乐教育中对于好作品的分析和鉴赏是必不可少的,优秀音乐作品的分析学习就是学生审美能力提升、音乐技能积累、音乐文化积淀最有效的方式。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需要将课堂地位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在学生的音乐敏感度及音乐审美情趣的建立上做出更多引导。最后,音乐审美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文艺、美学、文化等方方面面来培养。音乐作为节奏与韵律的语言,其审美培养上不能单纯的从音乐本身出发,也需要找到文学、美术等艺术内容对于音乐的作用及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文学语言的描述等方式建立学生对于音乐意境的想象,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二)加强对于传统音乐文化与创作的继承和发扬。在高校音乐教育当中,加强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从中国特色音乐传统文化入手进行音乐文化与技能的继承和发扬,也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关键。在当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中,首先需要音乐教师构建科学系统的音乐教学体系,将传统音乐文化、音乐技巧的现代性意义与优势加入到高校音乐教学体系当中,引导学生改变以往的音乐学习固化模式,不再仅仅关注西方音乐理论与乐器的表演研究,而能注意到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亮点与现代意义,继承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优势[7]。其次,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音乐创作灵感的激发也是教学中的关键。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而如果能将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与音乐特色进行现代化的改良以及与西方音乐文化和创作技巧上的融合,无疑将对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与中国音乐的创作之路的发展有十分大的推动作用。在音乐创作方面,可以从中西乐理知识及乐器特色的研究方面出发,做更多的乐器搭配的尝试,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培育学生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只有有兴趣,才能更好的钻研和探索音乐融合创新之路。以近几年较为流行的中国风音乐和古风音乐创作为例,常有佳作在乐器搭配的运用上十分注重民族乐器与西方乐器的融合,通过这种中西乐器的碰撞,创作出更具有审美冲击力和符合东方审美观的音乐作品。这种中西融合的创作方式对于音乐创作的开拓和发展都是全新的契机,在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中,教师应该更注重这种“跨界融合”为音乐教育和创作带来的全新活力与启发。(三)加强音乐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在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中,除了继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上也需要高校教师不断做出努力。针对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音乐教师加强音乐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善用互联网及信息教育,让现代化教学手段为音乐课堂的创新发展带来更多活力。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利用互联网音频、视频资料,搜集更多具有音乐鉴赏价值的课件内容,通过优秀的音乐作品和名家音乐表演视频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更优秀的音乐审美观。其次,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应该把教育教学与音乐创作相结合,注意音乐的学习与创作不但是个输入的过程,更是个输出的过程,只有不断的进行音乐创作实践,才能在音乐学习中取得更长足的进步。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可以考虑多举办音乐创作和表演比赛,例如校园歌手大赛、原创词曲大赛等类型的比赛,也可以与一些社会单位取得联系,给音乐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才艺展示、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加学生音乐创作热情和参与度。同时,在这样的互动与比拼中,学生也能够更好的进行音乐方面的切磋,给音乐创作的创新和技术交流提供了可能。最后在音乐教学中,联想教学、情景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需要具备一定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才能学习的课程,学生在学习之中一定要建立对于音乐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音乐文化的继承和音乐创作的创新。感悟与体验是音乐创作的关键,而这些都需要课堂上教师有序的引导。

总而言之,音乐学习作为一种需要文化基础、审美能力、联想能力、感悟能力的专业,其在现代化发展之路上还有更多需要探索的内容。如何更好的将高校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结合,探索其中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键,是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从业者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舒甜.大学音乐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评《音乐教育创新与实践》[J].新闻与写作,2016(10):后插5-后插6.

[2]王烁.创无止境——学校音乐教育创新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16,36(20):123.

[3]罗玲芝.高校音乐教育创新的探究与思考[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2):241-241.

[4]王亮.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的融合与传承[J].大观,2017(4):130.

[5]李海鸥.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观念对中国传统乐教精神的继承[J].东岳论丛,2016,37(7):157-163.

[6]孙大峰,王丽燕.音乐教学经验的继承与创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5(5):147-149.

现代音乐教育范文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教学策略

在学前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遴选具有丰富音乐教育内涵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材料,旨在明确又合理地定位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而民族传统音乐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融入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尤其是当前源远流长且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音乐已经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发展形势,有的民族音乐甚至游走在消亡的边缘。学前音乐教育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传统音乐的这一第一把接力棒的相应责任。

一、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当前的时代正处于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状态,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传承和发展。将其融入到学前音乐教育中是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民族音乐人才,可以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学前儿童正处于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但是却要开始肩负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为此,在学前音乐教育中渗透传统音乐意识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学前儿童可以在接受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既可以对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助益,也可以让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

二、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问题

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已经绵延发展了几千年,属于非常宝贵的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艺术瑰宝。民族传统音乐蕴含着一个民族的丰富情感,它彰显着一个民族的灵魂,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民族音乐文化理应得到传承和发展,而它也的确渗透在了学前音乐教育中,只是在这一过程中,民族音乐教育却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在当前的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理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对民族音乐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也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更倾向于开展西方音乐教育。但是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民族音乐教育与之并不相适应,降低了民族音乐教育的效果。其次,学前音乐教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时,不注重对其开展优化的教学设计,往往采取简单复制或者借鉴的方法来为学生呈放民族音乐教育内容,没有突显出新时代的特点,缺乏创新元素,很难将其中的精粹传达给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实际职业发展过程中,面对的学前儿童本身就年龄非常小,其接受能力非常薄弱,理解能力也非常低,若是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呈现民族音乐的表象,则很难真正渗透民族音乐的内涵。这既不利于熏陶学前儿童的情操,也不利于顺利推进民族音乐教育。最后,学前音乐教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时,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比较单一,并不利于让学前儿童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丰富文化内容,也难以营造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会让学前儿童失去学习兴趣。

三、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有效对策

民族音乐教育是学前音乐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教师要注重采取有效对策,切实优化民族音乐教育教学。基于此,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可以为学前民族音乐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一)加强教材建设和课程设置。民族音乐的表现手法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将其作为最原始的音乐呈现在学前音乐教材中。因此,学校应该做好学前音乐的教材建设,要尽可能地将优选具有特色的民间民族音乐内容,纳入到教材内容中,要保证这些民族音乐内容具有儿童易接受和感兴趣的特点,既要丰富学前音乐教育的内容,又要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儿童的民族音乐意识,使其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同时,学校合理地优化民族音乐课程设置。在这个方面,可以积极开展民族音乐演唱课、民族舞蹈创编课等等,丰富民族音乐教育课程内容。比如在民族音乐演唱课方面,可以纳入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对其进行适当的创新改编,使其与学前儿童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保证学前儿童可以有效体验和感受民族音乐中的音乐情绪、音乐情感等等。又比如在民族舞蹈创编课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学前儿童教育的具体特点,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考虑,选择适合学前儿童跳的舞蹈,展开舞蹈创编教学。例如教师若是要引入秧歌舞,则要去掉其中不符合学前儿童特点的动作,或者对其进行改编或适当的创编。例如教师可将其中的十字步等脚步动作融合转手腕的动作,可辅助扇子和红绸带等道具,形成一支适合学前儿童学习的舞蹈。与学前儿童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舞蹈,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甚至会激发其体验其他舞蹈音乐的兴趣。(二)在民族音乐教育中融合现代教育技术。要优化民族音乐教育,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民族音乐教育的课堂氛围会非常生动、活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尤其是其视觉、听觉,让民族音乐教育的内容具有直观形象化的特点,还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能力的发展。比如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来创设音乐短剧情境,或者创设其他富有想象力的情节,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尤其是符合学前儿童实际情况的音乐短剧,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其丰富又活泼的特点,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比如教师要开展《竹林深处》这一民族音乐教育,教师要根据这一乐曲的实际特征,充分考虑学前儿童的特点,制作相应的课件或小视频,如融入小动物模仿舞蹈动作的小视频,可以呈现给学生观看,使其可以从其中的音乐情景中,有效地感知音乐形象特点。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来渲染教学氛围,可以加强音乐感染力的辐射强度。当学生融入到这一情境中,可以将小动物模仿舞蹈动作的场景与音乐情节进行有效的联系,感受其中优美的音乐旋律、丰富的音乐内涵和饱满的音乐情绪。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呈放情景图,配合民族音乐,让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勾勒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情景故事。比如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呈放《掀起你的盖头来》这一民间音乐,并呈放一些相关情景图,让学生在脑海里展开想象,创编一个情景故事。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为学生播放维吾尔族音乐风格的舞蹈动作视频,让学生融合这些舞蹈动作,更全面地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与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为学前民间音乐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与课程资源,教师可以积极地通过多种渠道搜寻更多与学前儿童特点相符合的舞蹈音乐材料,旨在锻炼学前儿童对民间音乐的良好欣赏能力、感受能力以及表现能力。(三)加强民族音乐乐器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实际上,民族音乐乐器是可以帮助学生寻找民族音乐乐趣的重要媒介。这主要是因为除了歌唱,乐器的演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音乐情感表达方式,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加强民族音乐乐器的有效使用,达到优化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在西方乐器在国内音乐界的渗透和发展非常快的情况下,宣传民族音乐乐器的使用具有重要意义。除了民族音乐文化本身,民族音乐乐器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要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为了培养学生对于民族音乐乐器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民族音乐乐器的讲故事活动。比如小鼓就是一个常见的民间音乐乐曲,在民间,人们做生意的时候随身带着小鼓,甚至鼓声有时候就会代表着人们做生意的吆喝声,起到约定俗成的传情达意的作用。又比如拨浪鼓也很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也反映了民族音乐乐器同样处于消失的边缘,甚至有的乐器已经再也见不到。因此,我们应该要加强民族音乐乐器在教学中的运用。此外,有一些演奏者在表演民族音乐时,会使用自制乐器。这就要求民族音乐的演奏者能够有效地理解乐器发出的音乐节奏,自制乐器多数是打击乐器,其演奏出来的打击乐能够和民族音乐相互融合在一起,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与理解,还可以使其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世界之中。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学前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是不应该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将其彻底融入到学前音乐教育之中,正确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正处于边缘化的发展状态,从而深刻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积极意义。为此,学校应该做好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的优化工作,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改进当前的民族音乐教育,同时要加强民族音乐乐器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从多个方面来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房娜娜.学前教育艺术领域研究现状—基于2010—2015年《学前教育研究》的文献分析[J].教育观察,2016,08.

[2]林丽,何丽芸.有效利用民族音乐资源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1,11.

[3]权美兰,徐慧颖.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与创新[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01.

[4]刘莉莉,王伟.高师学前教育民族音乐课之“路”的初探[J].音乐时空,2016,09.

现代音乐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新时期教育;音乐教育;教育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基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中教育的需要。新时期背景下,学生更需要全面发展,虽然在以往的学校教育中设有音乐课程,但大多情况下进行的并不理想,因此音乐教育等艺术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值得进行深度探索的。我国对教育体系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例如在2004年我国就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等地进行我国第一批实验课改。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提高教育效率、教育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值得被研究的,同时也为当代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一、明确音乐课程的性质、作用和目标

(一)音乐课程的性质

音乐课程在教育过程中有着它自身的本质,在《2011年课程标准》中分为了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三种,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认为音乐课程与义务教育中的音乐艺术相结合,是在高中教育过程中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们的必修课程[2]。人文性就说明了音乐是人类长期生活生产过程的精神积累和智慧结晶的产物,音乐对于丰富人类的精神建造和情感表达以及文化交流都有建设性的帮助。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是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的。在我国教育中,是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的培养全能型人才的,音乐也是一种是“以美育人”的教育方式。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提升学生对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也开发智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音乐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们欣赏音乐作品,还需要教学生聆听、演唱、分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技能知识,只有通过多种实践感受学习音乐才能真正的领悟音乐的本质内涵,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二)音乐课程的作用

音乐艺术从至古今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例如:戏曲是我国特有的音乐形式,歌剧是西方社会中音乐表达的方式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音乐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存在,但它与人们的生活和心情是分不开的,是人类情感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设立合理的音乐课程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创造性教育发展以及实现社会交流都有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音乐课程的设立实施是通过音乐聆听、音乐创造、音乐表演等形式使学生们充分体验音乐的内涵意义,并和音乐作品中表达出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对生活更加热爱,态度更积极。音乐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以群体活动的形式进行的,在校园中也不乏此类活动的出现,例如:红五月歌唱比赛等。

(三)音乐课程的目标

音乐课程的设立在教育过程中是需要完成一定教学目标的,需要通过音乐课程的教学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美感品鉴,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1.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多元化、多民族化的音乐文化。

4.通过音乐教学增加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5.通过音乐历史文化的学习,演唱,合唱对自己的音色、音乐素养充分的理解认识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

6.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例如:演唱技巧、识谱认谱、对乐器的认识了解及简单的音乐创作编曲等基本技能。

二、抓住音乐教育的重点

(一)明确教育思路,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

新时期背景下教育的发展是全面的,同时对艺术的教育同样也在进步着。想要将音乐教育达到最优的效果,教育者首先需要明确音乐教育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教育思路。音乐教育主要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音乐教育首先就需要以人为本设立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通过和其他科学学科相结合,合理的安排音乐课程的内容和时间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正确面对艺术减少现代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现代音乐教育在教育中发展和规范。

(二)把握语言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语言作为人类之间沟通交流最重要的媒介,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通过语言将各种知识技能教授于学生,音乐教育同样也需要语言的辅助。音乐教育中的许多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技能、音乐史等内容中有很多具有抽象性,不容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就需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解释和肢体动作使学生理解音乐知识[4]。因此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和应用的语句对教学的质量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的,丰富幽默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课堂添加许多色彩。

(三)注重音乐教育中的互动性

音乐教学中想要使教学生动有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是自己讲解表演是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的,学生会因没有参与感而觉得音乐可能没有趣味,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音乐课程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找到陶冶情操方法的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时的和学生们进行互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会通过学生的反馈得到许多信息,从而能主动掌握到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心理发展动态。

(四)注重音乐教师的培训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的水平往往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在许多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学校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应当选择专业的音乐教育人员,对在校的音乐教师进行针对性培训。例如: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师自身情况培训教师的技能。优秀的教师可以设计更合理的教学方案,开设特色的音乐课程使学生更好的接受音乐教育。

三、新时期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实施

(一)音乐活动应当呈现出多元化的联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民族的文化都在不断的交流着,音乐教育同样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媒介,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当融入多元化的文化理念使学生感受到不同的音乐文化,对世界进行充分的认识[5]。

(二)加强我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宣传

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中,学生们接触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相对以前重视程度就会弱一些。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我国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宣传,例如在音乐课程中适时的加入一些传统的戏曲文化或是民歌文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健全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

(三)建设建立新时代背景下的音乐教育保障体系

完善的音乐艺术教育保障体系是保障音乐教育顺利进行的基础。音乐教育想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的,合理的配置音乐教育资源,扩大音乐教育覆盖面是推动现代音乐教育的保证。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政府应当配合建设音乐教育的设施并配置一定的教师保证音乐教育在我国均衡发展。四、结语新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保证之一,音乐教育是有助于学生丰富精神世界,建立健全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因此音乐教育在当代是十分重要的。当代音乐教育也不是完美的,还存在着一定问题需要解决,在未来音乐教育的道路上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位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J].好家长,2017,64:217.

[2]周云剑.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大学音乐教育分析[J].高考,2017,24:271.

[3]刘平.试论合唱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6,10:72.

[4]蔡音颖.新时期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05:128-129.

[5]殷铭鸿.双线教学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新课程(上),2012,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