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十篇

时间:2023-11-15 17:55:58

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

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1

论文摘要:列举了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的种种表现,剖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应加强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已进人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正日益受到重视,如果缺乏相应的信息素养作为后盾,在信息化社会中就会无所适从,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现代定义的信息素养是一种可通过教育的在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和意识以及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信息素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即信息道德能力。当今互联网正以其便捷、大容量、交互性强等特点为广大青少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信息获取渠道,这对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网络不是一个纯洁的虚拟世界,而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纯工具意识和纯技术观的作用,使得人们只关注信息技术中技术层面的问题,忽视了青少年人文、伦理、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随着网络日益为青少年所熟知和使用,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道德问题也浮出水面。

1、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种种

1.1网络言行随意放纵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在完成“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时调查发现,61.8%的学生表示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6.6%学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因为“不痛快的时候发泄一下”。网上聊天交友的不负责任引发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消极影响。

1.2上网成瘾且丧志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于海亭分析说,青少年自制能力差,是“网络综合征”的易感人群。“网络综合征”俗称“网瘾”,其征兆包括每天上网时间超长,有说谎、隐瞒上网情况和程度等行为、偷钱或盗用别人账号上网等。上网成瘾的青少年有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表现出逃学,产生孤独、焦虑、压抑甚至自暴自弃、厌世等严重的心理障碍,一些人甚至会滑向犯罪的深渊。“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曾有资料显示: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退学试读和转学的学生竟分别有so%以上和1/3是因为沉酒于玩电脑、上网而导致成绩下降。有电视报道美国一位母亲痛失儿子的不幸经历,她的儿子曾经玩游戏到了痴狂的境地,当他后来对游戏产生厌倦时便因厌世而自杀。

1.3虚拟与现实的人格冲突

网络的虚拟世界给人们创造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有的人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和不满,以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与满足,有的则借助于网络逃避现实,寻求压力的摆脱。网络的隐秘性使得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现真实的自我”。一些现实生活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一进人网络世界就放纵自己,与现实中判若两人。调查表明,45.6%的中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不一样的人,”其理由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1.4充当“黑客”来制造病毒

“黑客”是英文“hackei ’的音译,指利用通信软件及联网计算机通过网络未经授权而非法进人他人网络系统的人侵者。目前“黑客”问题已成为网络空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病毒”则是更多普通计算机用户经常要面对的问题。许多计算机用户闻“毒”色变。在“黑客”和“病毒”传播者的队伍中不乏青少年的影子。不少青少年学生认为“黑客”及“病毒”的创建和传播者是电脑高手,是创新人才。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进人学校中的数据库修改自己的成绩、窃取考试内容,闯入一些网站修改主页和数据,传播病毒,甚至在网上盗窃他人财物,走向犯罪的深渊。与此同时,知识产权问题、个人隐私问题、诚信问题等等社会问题在青少年中凸现。

2、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原因探析

正如劳凯声教授所说,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存在的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成为终身发展的遗憾。所以,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同时,查找原因,抵御消极作用,加强网络信息道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德育新课题。

(l)网络信息活动的特点为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提供了土壤。首先,网络信息活动具有符号性和面具性,网上交往由1和0两字符为中介进行,网络交际的符号性使得交往主体可以将现实社会的善恶感、是非感、义务感等抛入无边无际的虚幻地带。在网络虚拟社会,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建构自己的性别、身份、角色背景和经历,个体身份的这种面具性,使网上信息活动的个体可以避免真实身份的表露而很少受到谴责或惩罚。其次,网络沟通的交互性使沟通双方资格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少年的主体意识被调动和激发起来,这也是青少年迷上网上聊天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网上信息传输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内容的多元性,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有着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不同民族、国家、地域,具有不同、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的团体或个人均可自由出人,制造和传播信息。面对网上信息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时,青少年易受到种种诱惑,难以作出正确选择而误人歧途。

(2)青少年身心的特点是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的根源。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成长的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认识水平、辨析能力等各方面都不成熟。面对网上多元价值往往难以选择。人的天性中本身存在着好奇心、窥探欲,加上网络世界那种“谁也找不到我”的虚幻感觉,促使自我意识脆弱的青少年好奇心、窥探欲膨胀起来,结果导致从最初好奇地随意浏览到不能自拔的精神依赖,进而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

(3)青少年“减负”后的课余时间,为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空间”。自从教育部提出为中小学生“减负”之后,不少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目前我国不像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科学文化教育设施,中小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时间后无处可去。而网络世界却能为青少年提供新鲜、自由刺激、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青少年把大量的课余时间用在网络世界之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4)德育者缺席。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过程,青少年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把道德内容传输给青少年。这对于促进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发展也同样适用。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活动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并受着较多稳定的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束缚。而网络社会中的匿名和隐秘特点,造成德育工作者缺位,形成了道德的真空地带,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是一片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可以为所欲为的“净土”。这为激活久埋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恶”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处于不被发现并且可以逃避监控和处罚,在这种情况下,伦理道德规范极容易被践踏。

3、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的教育

陈至立部长曾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会议上报告中指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中,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为此,我们要采取各种途径,建立网络信息活动的调控机制,以规范网络信息道德,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观。

网络传播管理主要依托3个途径,即网络立法、技术控制和道德自律。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健全网络法规来加强管理,使网络发展从无序到有序,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技术防范,相对来说,这是最客观的手段。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力争使这一基础性工程在预防网络道德失范中起着“治本”的作用。

3.1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容

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2

【论文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在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络应用水平仍处于低级阶段,互联网强大的学习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另一方面网络犯罪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增强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应用水平迫在眉睫。

一、提高青少年网络素养及网络应用水平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昔及,上网的学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已达2300多万,高中学生的普及率超过50%。但是,相比欧美国家,我们青少年互联网的应用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互联网强大的学习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网络成瘾,网络犯罪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也反映出我国青少年既未适应互联网上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也未获得相应的互联网应用知识指导。因此,提高我国青少年的网络应用水平,增强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二、我国青少年网络应用水平的现状分析

青少年既是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和受益群体,又是推动网络发展的巨大力量。网络的应用和发展为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学生应用网络主要集中在浏览网页、聊天,看电影和玩游戏。少部分人利用搜索引擎来查找资料进行学习,但对数字图书馆的使用能力很欠缺,信息的搜集,分辨筛选,处理加工的能力不够,不能很好的整合处理信息,获取需要的知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造与设计的能力就更低了。

另一方面,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严重毒害了青少年思想;许多内容低级、庸俗,主题散漫的聊天室,也会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而网络成瘾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由于缺少自护意识和安全意识,网上交友不善,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利用网络知识态意妄为,破坏网络秩序,网络道德缺失,网络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同时,网络空间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由于青少年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心理发展水平不成熟、社会阅历缺乏,他们对网络缺乏理性的识别能力,无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往往不假思索的去接受这些信息而很少产生质疑。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对信息的有效获取,长久还会影响学生的分辨和思维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水平,增强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已经是当务之急了。

三、提高青少年网络应用水平的对策分析

青少年网络应用水平低也反应了青少年网络素养的缺失,要提高网络应用的水平,必须提高其网络素养。网络素养指的是网络用户在与网络的接触与交往中所习得的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的技巧和能力。信息时代青少年应该具备的网络素养包括:

①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对计算机、网络及其使用有相应的管理能力。

②具有发现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具有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能够创造有意义的信息,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懂得网络礼仪,熟练处理网上人际关系。

④具有保护自己安全的能力,能够处理不良信息,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⑤能够发现并利用网上有利于自己成长的信息或功能,有效地利用网络促进发展。

那么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网络素养以提高青少年的网络应用水平呢?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全社会对网络素养的认识

目前我国网民的整体网络素养很低,技术层面上表现为网络运用能力差和区域性发展不平衡,认识上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网络信息的道德意识,网络法律和道德观念不强以及不同程度上的网络依赖等方面。要提高全社会对网络素养的认识,一方面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和推广活动让人们了解网络素养的内涵,提高全民对网络素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社区教育、鼓励民办教育等形式,加强对网民的网络技术、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全社会公民的网络素养。

国家和社会不仅要从政策上引导青少年正确地使用网络,健康上网,还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青少年上网的环境,制定一系列的网络法律法规,增强青少年自觉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引导广大青少年文明上网,营造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网络生活环境的氛围,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绿色的网络环境。社会、学校和家庭应齐抓共管,肩负起社会责任,共同解决青少年上网成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网络成为青少年成长进步的阶梯。 (二)正确引导学生,增大监管力度

家长和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帮助他们形成正确使用网络的态度,网络不是依赖沉溺的对象,而是他们完善自我走向成功的工具。要帮助青少年制定上网计划,实行自我约束,对于缺乏自制能力与分辨能力的小学生和中学生,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其上网的时间和浏览的网页,还要定期查看浏览过的网页,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另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将兴趣转移到对技能的钻研上来,比如鼓励孩子参加网页设计大赛,利用网络自学等。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学习网站,配合学科的教学,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有目的使用网络学习。当青少年出现沉溺网络的倾向时,老师和家长不能简单粗暴的以堵的方式来管理,因为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里,而应该有利输导,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学生作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同时,家长应加强自身网络素养的提高,不上黄色等不良信息网站,给孩子做个良好的榜样。更要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注意多和孩子沟通,很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就是因为家庭的不和睦,缺少关爱,继而在网络中寻找精神寄托。实验证明,目前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最现实、最及时的方法就是通过亲子互动、心灵沟通,走进孩子的心里,打开他们的心结,用理性唤回亲情、用亲情支撑理性,从而构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引导他们走出网瘾困境。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水平就要占领信息技术课堂这块阵地,发挥其独有的优势。首先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开设信息检索课,教会学生学习使用数字图书馆来学习,加强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其次要加强青少年网络应用能力的培养包括网上阅读能力的训练、网路的基本操作和网络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与学科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常识教育来训练学生的网上阅读能力,以任务驱动的方法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开设兴趣班和学习小组,对计算机应用有特长和爱好的学生,老师要善于引导,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的形式,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能力,比如可以开设动画制作兴趣班,网页制作班,多媒体制作小组,把学生的爱好转化成一种能力。

(四)与研究性学习密切结合,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现在中小学正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相关主题的学习网站,引导学生有目的的使用网络,学生不仅可以利用网络收集信息与资料,还可以得到某一方面或领域的专家的远程指导,作品和成果还可以上传到网上展示、交流与分享.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指导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交流。比如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的另一内容“比特岛”就为学生在网上学习、娱乐提供窗口。比特岛实际上是一个整合全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网络平台,孩子上那里去就可以拜访名师、交朋结友、娱乐游戏。它的教育资源包括北师大中高考专区、清华才子家教中心、新东万英语训练营等,孩子坐在家中就能上名校。

(五)加强青少年网络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3

关键词:网络媒体 青少年价值观 对策研究

引言

随着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对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网络也日益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根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青少年已成为网民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大规模扩展,青少年上网人数还会有上升趋势。然而,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比较容易受到网络媒体的价值辐射,而青少年的价值观状况将反映着国家的前途和未来。因此在网络媒体视野下研究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对策是教育者、研究者和技术提供者都应当关注和考虑的,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青少年的价值观是青少年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决定取舍所持的最基本的观点。它支配着青少年的人生追求、思维和情感方式,主导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而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内部环境,也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外部环境。为了深入了解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我们对青少年使用网络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此次调查随机抽取了500名在校的初、高中生和大学生,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程度、青少年对网络发展前景的看法和网络发展对青少年的利益、危害有哪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提供的信息让青少年“很满意”的占11.3%,“还可以”的占65.2%。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双重影响。1.网络媒体塑造着青少年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同时也使他们的自由、公平、竞争、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使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的现实利益冲突,因此人与人交往反而更真实,待人也更热情,这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广泛的人际交往的社会关系。他们在其中更多地感受到了缘分、友情、真诚以及助人为乐,从而在网络中帮助他们形成了归属与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这为青少年提供了实践操作的交互性教育空间、自由平等的多维交流平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上网青少年的现代观念,也符合青少年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独立、乐于幻想的个性特点,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帮助他们完善了个人修养,促使其自觉形成自我实现的价值观。2.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和匿名性,以自我为中心,蔑视权威、追求平等,强调权利,忽视义务和责任等特点,青少年的选择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还不能够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不良信息“污染”,导致青少年形成负面的价值观。同时,网上聊天时撒谎、在网上说粗话等这些道德感弱化现象都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是一个冲击,影响着青少年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必须高度关注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造成的双重影响,构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网络媒体条件下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对策

掌握网络技术的青少年一代,是我们将来立足于世界的资本,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要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里尽情遨游而不迷失自己。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根本无法与网络绝缘,家庭、学校、社会和有关管理部门应充分重视,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正确引导,使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网民造成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强化家庭教育的职责。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构建和谐平等的亲子观。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面对网络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家庭应该发挥它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而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因此,构建和谐平等的亲子观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亲子关系是青少年最主要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着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很多相关报道和调查表明,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的欠缺,极易导致青少年对网络媒体的沉迷和依赖,也极易导致青少年对网络媒体不良影响的吸收。因此,在网络时代要建立民主型家庭。其次,父母要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引导子女健康上网。本研究的问卷调查显示,青少年对“在哪里上网”的问题,有40.8%选择在“自己家里”,27.1%选择在“网吧”,21.8%选择在“学校”。这充分说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网络已经进入了平常家庭,因此,父母也能随时随地地接触到网络。然而,由于部分家长的知识水平或接受能力有限,使得父母很难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在电脑和网络的使用上,子女开始领先于父母,两代人之间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数字鸿沟。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父母需要更新观念,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提高自身对网络媒体的认识,正确地引导子女上网。再次,家庭与学校配合构建网络内外价值观教育的框架。虽然建立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体系早已被提出,但是实践中人们仍然把教育主要责任推给了学校,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比较欠缺。同时,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有限,而学校德育也迫切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但双方的交流却很难找到合适的途径。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和家庭都应该共同努力,构建良好的内外价值观教育框架。

加强价值观教育研究,完善学生受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强化学校教育的职责。首先,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研究要依据网络媒体的特点。在网络环境下,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围墙已无法挡住汹涌而来的信息流,封闭的德育教育环境已不存在,因此,我们应该从封闭式的德育观向开放式的现代德育观转变,从传统的防范型德育观向主动发展型德育观转变,强化日常生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公德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青少年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主选择高尚道德和健康人生道路,注意他们道德行为和道德能力的培养。同时,我们还应该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要让青少年知道怎样做人,懂得尊重别人,懂得做人的基本责任和义务。而且,我们还要学会用现代媒体和工具改变教育方式,变单纯的灌输式为平等对话式来开展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工作,让青少年多参与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去感悟、体验。同时,要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对生命的敬畏感,磨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其次,建立校园“德育网络”,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德育网络”建设是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抓好必要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在互联网上建立德育网站,用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学生,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创造有利的网络环境。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组织建立多种“德育网站”,通过在线辅导等方式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思想和学习等问题,加强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再次,利用学校教育力量,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媒体信息的多元化、表现形式的独特性,使之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吸引更多人在网上“冲浪”。由于青少年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心理发展水平出现偏差、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缺乏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无法准确地解读网上信息,从而受到负面信息的误导。因此,要利用好学校的教育平台,磨炼青少年的意志,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通过把媒介素养教育和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的方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净化社会空气,强化社会的职责。首先,要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社会监督。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网络媒体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还存在着虚假新闻多、炒作跟风多、剽窃侵权多、有害信息多等现象。因此,要加强社会监督,提高民众自我保护和网络监督意识,净化社会风气,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其次,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承担起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社会职责。第一,我们要实现观念创新,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增强创新意识,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实现德育形式上的创新。第二,要适应时展的要求,在网络上建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具有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网络系统,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第三,要加强对网吧的社会监管,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目前,社会上有大量的网吧运营,而同时由于社会对网吧的管理松散,滋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大对网吧外部环境的建设,加强社会监管,规范网络管理,同时还要由文化部门牵头,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发动群众,共同营造健康的“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第四,强化网络从业者的责任意识,共同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网络媒体的信息质量和网络媒体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网络传播队伍,为我国网络媒体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所以加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我们建设网络社会道德的必经之路。

加强对网络媒体的政府监管,做到依法治网,强化政府的职责。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网络媒体建设,积极研究和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有效地对上网内容进行监控、过滤,发挥主旋律的价值导向作用。不少国家认为,政府作为国家和公众利益的代表,必须积极介入互联网管理,并与民间团体、私营部门密切合作,共同促进互联网的安全和健康成长。一方面,政府从宏观上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对不良网站、不良信息进行“封杀”。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青少年网民的研究,针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特点,创建主题网站,巩固主流阵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其次,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惩治网络违规行为。“法”是准绳和依据,网络文明的建设,也要靠法规。就如同在公路上开车总要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一样,信息高速公路上也需要规范与秩序。因此,我们要加快立法的步伐,加大普法、执法的力度和深度,从网络资源的管理、网络内容的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方面发展与完善网络法规,做到依法治网。

结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是技术上的一场革命,更是人类的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第四媒体,它越来越成为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不可忽视的方面。因此,我们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网络媒体的功能和特点,合理运用和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严格把握和引导网络媒体的信息内容,更充分地为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提供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赵肖芳:《网络媒体与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贾志斌:《网络媒体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分析》,《网络教育》,2008(3)。

3.张萍:《互联网对青少年素质的影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4.宋若涛:《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新闻爱好者》,2004(8)。

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4

论文摘要:随著全球范围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信息高速会路的建设,一个薪断的时代已呼喻而来一一“网络社会”。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借助电脑的高智能化、信息交换与传播的快捷、跨越时空子优势,时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把社会成员带入了一个度拟的世界,形成了网络对道德的冲击,对人类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如何在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机遇的同时,抵制其消极作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

1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凸显

互联网在给人类带来幸福、享乐、希翼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忧愁、痛苦、危机和失望;在给人们带来物质饮食、信息丰富、交往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危机、道德滑坡、人性异化等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网络环境中人的生存面临种种尴尬和矛盾。网络正撞击着人类苦苦营造的传统伦理壁垒。对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的冲击尤其严重。由于他们正处在青春前期或青春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而辨别能力较差,容易被“绚丽多彩”的网络世界所迷惑。大体说来,青少年受网络影响导致的问题主要有道德情感冷漠化;学习方向迷失化;失犯现象严重化。

2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形成原因

造成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学校教育自身的原因,又有家庭和社会网络环境的原因,也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2.1学校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误区

面对网络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的诸多难题,许多老师对学生上网采取的不是主动出击、科学引导的做法,而是采取消极防范,盲目禁止的做法。在观念上,片面强调网络的弊端,排斥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有利的一面。一部分教师以“上网荒废学业,日益使人学坏”为由竭力阻止学生“触网”。

2,2家庭原因

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中缺失亲情的抚慰与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父母及时有效地纠正,从而导致孩子缺少安全感而变得压抑、孤僻等。孩子体会不到家的温暖,找不到归宿感,这是问题儿童、不良少年产生的主要原因。

3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

虚拟的网络世界诱惑着少男少女,“沉溺网吧、厌学逃学、夜不归宿”,甚至欺诈、斗殴、抢劫等现象并不少见。青少年“触网”需要引导和帮助。只有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才能让他们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有效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青少年主体自我教育的合力作用,多管齐一下,有机协调,共同促进青少年道德人格的挺立与培塑。

3,1规范网络.引导青少年健康发展

互联网作为网络时代影响青少年道德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要担负起净化社会环境的责任。

3.2学校道德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

学校应转变观念,辩证地认识网络之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作用,深入分析青少年迷恋上网的原因,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构建适应网络时代需要的道德教育模式。学校教育要发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就要探索适合网络特征和青少年心理特征的教育措施,以回应网络对既有道德教育的挑战。

转变现有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引一导学生辨别信息之良荞,增加思想免疫力。要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神圣殿堂,让他们阅读有益的书刊,促进其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注重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培养,力求成为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楷模。 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优势,开辟学校虚拟德育阵地。

利用网络媒体,改革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教育方法。将传统的灌输式德育转变为参与式或交互式德育。教师进行教育时,应将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置于平等地位,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青少年自觉践行网络道德规范。

强化青少年心理调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校教育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针对日益凸显的青少年心理向题,进行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要把青少年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将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融人德育之中,改善其个性品质及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还要加强有意义的网上思想交流,开设网上咨询热线,利用媒体优势,及时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

3 .3家庭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一育的重要补充

家庭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任务。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其道德人格不仅反映了自身素质,而且通过家庭中的亲子互动及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孩子的道德人格培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家长,开发亲子互动的活动项目和各类家庭培训项目,发挥在促进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引一导、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他们合格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不要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将孩子作为实现自己未酬理想的人。一味强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表现为理想目标追求的短期庸俗性,急功进利,忽略了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

3.4青少年的自我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能进行自醒,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只有那些在人类财富中找到自己榜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这个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主要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网络道德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必须落实到青少年自身的道德发展和自我教育上来,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

3.5社会教育: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

营造社会文明环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人格的重要条件。

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5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道德自我

一、网络对青少年道德的影响

1.网络文化造成青少年道德识别能力下降

网络文化的发展打破传统,对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环境构成了挑战。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长期接触互联网市场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道德认知上的混乱和动荡,再加上我国网络道德教育的步伐没有及时跟上,使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认知处于缺失状态。青少年在浏览网页的时,往往会被带有色情、暴力、等内容所吸引,并且参与其中。一旦参与其中,现实社会中所遵循的道德规律则不起任何作用,久而久之,青少年会将虚拟世界中的规则运用了现实,出现道德缺失。

2.网络文化造成道德选择能力降低

全球化时代,信息跨国界、跨地域传播,不可避免地引发不同伦理道德之间的碰撞,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甚至个人的伦理道德习俗,为人们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网络社会是一种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崇尚选择的开放社会。传统观念在网络的冲击下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以至于形成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而起支配性作用的主要规范——社会道德则可能消失,造成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无法判断是非,道德的选择能力因此下降甚至丧失。青少年失去了道德选择能力,很容易被色情信息、黑色信息、网络游戏所淹没。在失去道德选择能力的情况下,由于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建立相对滞后和网络的弱规范性,不少青少年道德失衡,不道德行为增多。甚至有的青少年受利益驱动,利用金融网络偷窃、诈骗资金。

3.青少年自我意识模糊,道德责任感弱化

传统社会中,道德评价主要是通过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来维系,因此青少年的道德意识较为强烈。一旦进入反正没有人认识“我”的互联网,依靠舆论和感情筑起的防线便很容易崩溃,个体基于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网络行为的“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使图像、文字甚至人以数字的终端和符号显现,彼此不熟悉,因而很难对网络公民的行为加以确认、监管。一些缺乏自律的青少年开始放纵自己的,想怎样就能怎样,不管自己是否担负着对他人、对社会和对集体的责任,进而会说出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甚至违法的事情,道德责任感逐步弱化。

二、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1.青少年的自我与主动性教育

网络道德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必须落实到青少年自身的道德发展和自我教育上来。首先,要增强青少年的道德主体意识。我们应该从青少年的信仰出发,看看青少年内心的社会规范与准则是什么样的,通过适当的引导,让他们通过独立、积极的理性思考,自觉、自愿做出道德选择,在他们的内心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与规范。其次,要培养青少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网络活动中,青少年是主体,是一个内在的因素,教育干预只是一个外在因素,因此我们要培养和发展青少年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和生活。最后,还要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面对网上的各种各样的诱惑能作到不为所动。

2.要发挥教师与网络的作用

学校应转变观念,既看到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作用,又要看到它对青少年还有正面作用,还要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能力,建立起与网络时代需要相一致的教学模式。学校教育要发挥对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作用,就要了解网络,网络的特征以及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等,以最快速度适应网络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要求。

做为一名德育老师,转变现有观念,将讲课的方式变单向教授为双向互动传授,利用网络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引导学生辨别信息,增加思想免疫力。还要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神圣殿堂,让他们阅读有益的书刊,促进其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最后要注重教师自身的道德人格培养,力求成为学生道德教育的楷模。

利用网络媒体,可以开辟专门德育网络主页以及增加网络安全与网络法律、道德规范等内容,教会他们如何选择,任何识别提高道德判断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德育活动上网,既丰富网络道德生活的内容,还可将学校开展的各项特色活动搬上网络,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功能。

另外,在学校教学中设置学生行为心理学的专门课程,使青少年学习足够的心理学知识,学会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使青少年能正确地面对时而出现的挫折、自卑、浮躁、空虚、抑郁、焦虑,以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3.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

家庭教育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任务,父母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其道德的高低不仅反映了自身的素质,而且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道德人格培养。

目前大多数家长自己不太懂得网络,有的甚至是一窍不通的网盲,无法在网络方面对孩子进行恰到好处的教育与引导。因此,家长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家长形成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才能培养、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辨别能力,才能使孩子受益于网络。

4.社会教育

营造社会文明环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的重要条件。只有营造一种文明、健康、良好的道德风尚,青少年才会耳濡目染, 落实到行动上才能有好的道德行为。

我们要构筑以青少年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相结合的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的“四位一体”防治体系。学校、家庭和社会不仅是青少年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媒体,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当然,要注重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在学校与其他几方面的配合中,共同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新造.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工作[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8).

[2]魏长领.论道德信仰及功能[J].道德与文明,2003,(6).

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6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互联网的魅力所吸引,它迅速地影响着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互联网的发展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是一定社会背景下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一般来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怎样的道德素质,在网络中就会表现出怎样的道德品质。

网络道德教育主要是指围绕网络领域中出现的道德问题,运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教育手段、方法对主体进行的旨在提高其网络道德意识,陶冶其网络道德情操,培养其网络道德品质和信息伦理素养,形成文明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而展开的道德教育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围绕着现代德育的思想、目标和内容展开,它与学校德育有密切联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

网络道德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因此也应具备教育的一些基本特征、基本功能,并且它也是由教育的基本要素组成的。但是,与传统的道德教育相比,网络道德教育呈现出自己的独特性:网络道德教育主体的不确定性、网络道德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以及由此带来的网络道德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内容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认知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网络道德教育打破了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开辟了道德教育新的研究领域。根据其特点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也应与时俱进。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树立正确的网络学习观念

网络道德教育目前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教育和引导,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对电脑和网络在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乐趣。对在校的青少年而言,学习是其主要任务,学校道德教育应该帮助和引导他们明确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提高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进行学习的责任意识。必须教育青少年转变原有的学习观念,构建网络时代的学习观。其次,帮助青少年明确网络学习的目的。最后,青少年学习观的树立,还必须把培养诸如全球意识、地球村观念、未来意识等信息观念纳入青少年信息伦理视野。

2.引导健康的网络交往方式

网络交友,在网上聊天成了许多青少年宣泄自己情感的重要途径。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网上交往是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关注的第二个内容。就网络道德教育而言,只有帮助青少年把握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层次,把自己的心态调节到最合适的状态,才能尽可能减少互联网对学生的伤害。同时,网络道德教育还应该强化学生在网络交往中的这种自我表现保护意识。

3.调适与维护网络心理健康

互联网的应用使青少年在思维空间和行为空间有了极大的拓展,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使传统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法律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往往会失效,只有提升其作为主体的道德自律意识和法制意识,才能更有效地规范个体网络行为。

4.建立网络行为管理与指导机制

针对青少年网上活动的特点,网络道德教育要在传授知识和启迪自觉的同时,增强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规范管理与指导,逐步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方式。这方面的实施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配合。

三、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意义

互联网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网络生活也日益成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都积极参与的一种生活方式。而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今后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青少年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处于形成时期,他们的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更容易受到网络的侵害。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关注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教育不但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对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

青少年的思想不成熟缺乏自制力,很容易受到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影响,而通过网络道德教育可以让青少年增强是非观念、抵制不良行为,成为一个健康合格的人。

2.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强化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青少年上网大多是用在聊天、交友、游戏等娱乐方面上,而网络环境是虚拟的,长期在此虚拟的环境中发展下去就淡化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对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

3.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青少年正处在是非判断模糊、法制意识薄弱的人生发展阶段,因此,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1]刘忠,刘立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0):150-151.

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7

关键词 媒介素养教育 青少年 网络行为 失范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的发展以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使“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也成为当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素质,我们将这种素质称之为“媒介素养”。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现象比比皆是,有必要构建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范式,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缺失: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是我国网民中的“主力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7月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中国3.38亿网民中,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75亿人,占中国网民的51.8%。网络媒介越来越成为青少年新的精神文化生活空间,成为他们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相互交流、结交朋友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然而,互联网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效应。在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下,青少年逃课上网、高消费攀比、滥用暴力、网上侵犯等“失范”现象满目皆是。相关调查显示,近半数青少年接触过黄色网站;43%的青少年收到过含有暴力、色情、恐吓、教唆、引诱等内容的电子邮件或电子贺卡。。一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少数青少年涉足不良网站和色情聊天,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和自绝不归的道路。各地警方发现。网络游戏引发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8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网络暴力游戏成为他们违法犯罪的直接或间接诱因。。

青少年因网络负面影响而造成行为不良或犯罪,称为网络行为失范现象。对这种失范现象,除了网络传播的特性为不良网络行为提供了适生土壤以外,网络用户的不当使用和媒介素养缺失是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观因素和主要原因。

因此,整饬网络行为失范要从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人手。

二、青少年媒介素养缺失的表现

根据涵化理论,受众接触媒介的时间越长,其对于社会真实的认知越有接近媒介所呈现的媒介真实的倾向。我国大部分青少年长时间接触互联网,但对网络媒介属性缺乏足够的理性认识,无论是在认知、使用方面,还是批判性思考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失。具体表现为:

1.接受与认知的失衡

传播学认为,也就是说,媒介建构的只是一种“拟态环境”。这种“拟态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误导,以及信息的重复、缺失、虚假等造成的误导。一部分青少年无法认清媒介这种“再现现实、重构现实”的本质。往往将媒介语境所构成的“拟态环境”等同于客观现实,并习惯于通过网络媒介虚拟环境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暗示,来定义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等等,并根据媒介提供的叙述信以为真地采取行动,从而迷失了方向。

此外,青少年对媒介的社会性和商业性也存在认知上的不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意识形态国家对青少年争夺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西方国家的新闻内容渗透着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同时。一些网络媒介生产者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游走于道德与法律的中间地带,生产挑战社会道德价值标准的众多色情、、低俗信息。一些网站利用忽悠、煽情、刺激等手段,炮制令人“感动”、“震惊”或“愤慨”的情节进行恶性炒作。而我国的_部分青少年缺乏必要的传媒素养。同时,在网络中,青少年极易受到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的渗透和潜在影响,陷入错误的舆论场。

2.接触与使用的失衡

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一部分青少年不能正确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他们更多的是把网络当成娱乐消遣工具,如QQ聊天、看电影、BBS论坛等。有的经常浏览色情、暴力信息。沉迷游戏,更有甚者,借网络宣泄压抑情绪,逃避现实,网络成瘾。

网络生活的超现实性和刺激性,对于大多数人特别是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他们将网络视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交往方式和精神寄托,并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情感进行QQ聊天或沉溺于网络游戏、等,一离开网络他们就感到孤独、失意、不安、焦虑,最终沦为数字化、机器化、工具化的存在,久而久之,造成对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心理性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不适,即网络成瘾症。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9年5月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青少年网民中,网络成瘾者占十分之一。

青少年对网络的避分依赖、沉溺,还使他们盲目模仿网络上的暴力行为和炒作行为。网络上的暴力信息,以及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逼真的暴力游戏,使青少年逐渐将游戏中的内容“类化”到日常生活中。

另一方面,近年来“网络明星”的低龄化也将青少年的盲目模仿行为表露无遗:“90后贱女孩”近乎骄傲地批判了道德对“贱”的否定,“香水女生”沿袭“90后贱女孩”的炒作方式,短短几天迅速蹿红网络……一浪高过一浪的炒作向依赖网络认识社会的青少年传递着这样一种假象:只要能在网络或者纸媒上“出名”,很快就能成为公众人物,名利双收。

3.接收与批判的失衡

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防范大众传媒的错误影响和腐蚀。然而,在媒介市场化竞争不断加强的环境下,文化的深度模式让位给感性化的模式,媒介再现呈现出浅化、“傻瓜”化、平庸化的特征,图像化成为直观而简单的媒介信息形态。这种特征对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极易造成思想和智力上的“钝化”,使他们的辨别、思考、批判能力不断弱化。他们习惯于单纯地接受、模仿媒体强加的一切,甚至形成了固定的、单一的、无序的、平面化的思维方式。

同时,网络上的海量信息让受众只能根据需要进行筛选或做“浅尝式”、“扫描式”的阅读。网络扫描式的阅读方式使青少年逐渐形成“浅阅读”的习惯,这种习惯在开阔青少年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为这种阅读是浅显的、不全面的、缺乏深度思考的,它阻碍了青少年理性思维能力和思想深度的发展。而感性肤浅的思维方式又使得他们容易陷入盲从和轻信的旋涡,这使心智还不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无法抵御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袭,批判能力不断弱化。

三、构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

针对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缺失现象,如何帮助青少年完整和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本文认为,应从教育、媒介、社会三个视角出发,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

1.教育的视角:构建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课程体系

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解构隐藏在“媒介现实”背后的机

制,让青少年自主分辨“媒介人物”与客观真实,提高对媒介传播内容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取舍能力。

要使青少年正确把握媒介“再现现实、重构现实”的本质,比较正规、系统的教育途径是通过学校开设相关课程等方式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小学还没有开设相应的课程,没有针对青少年公开出版的媒介素养系统的教材,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多是从德育工作这条线进行,教育的内容也大多停留在对相关理论的空泛介绍,且教育形式单一。这种情况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学校要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多维立体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e针对青少年的认知特点,这种课程体系尤其要注重实践教学,让青少年在制造媒介产品的亲身经历中体会和理解媒介的本质。其主要策略有:

(1)让青少年通过自主活动掌握相关的媒介制作技能。鼓励青少年主动参与到媒体制作的过程中去,让青少年从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媒介呈现方式、制作技术对节目真实性的影响。

(2)制造媒介信息。可以通过办报纸、做节目、第二课堂等形式,让青少年根据自己的兴趣动手制作媒介作品。通过参与其中,使青少年学会理性地辨别媒介符号所建构的意义,正确分辨、选择、评估媒介及其内容。

(3)开放校园媒体。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台、校报、网站等校内媒体,通过制作互动类的节目等形式,让广大的学生参与节目制作与传播过程。也可以通过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青少年制作个性化的媒介产品,在实践中认识“拟态环境”的构建过程。

2.媒介的视角: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的共建基地

媒介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坚力量,充当着参与者和推介者的双重角色。作为参与者,媒介及其从业者要身体力行,强化专业素质和职业操守,更好地充当社会“守望者”的角色;作为推介者,媒介要从文化战略的高度当好“把关人”,通过生产高质量的新闻产品建构社会文化,启迪民智,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最大力度地宣传和酱及媒介素养知识。应制作相关的媒介素养节目或媒介素养教育网页,开辟相关的专栏或论坛,向大众普及采、编、播方面的基础知识,促成全社会对媒介素养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媒介应对受众开放,注意与受众积极互动,制作节目时多请受众参与,为他们创造在媒介面前表现自我的机会;开展受众调查,调整自身的传播行为,了解受众的关注点;重视受众的反馈信息,建立互相信任,友好沟通的关系。此外,媒介还可以和学校结合起来,形成共建基地,并为其提供亲自动手的实践机会。

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8

(一)青少年自身因素

1、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

青少年对外界的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得到满足。网络的便捷性、内容丰富性,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需求。同时,网络上有很多色情的内容,网络群体的匿名及缺乏统一性,削弱了社会规范及约束,也促进了网上无拘无束的色情活动。许多青少年不会利用合理的渠道获得科学的性知识,而是在黄色网站上寻找感官刺激,满足性的欲望,但因缺少抵制诱惑和分辨能力,在黄色网络中不可自拔。

2、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沟通和交友心理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相对的“心理断乳期”,他们渴望摆脱父母和家庭转而向家庭外寻找情感的寄托,有时他们甚至认为父母的关爱已经成为一种羁绊。他们有心事喜欢向朋友倾诉,而伴随着计划生育的普及,独生子女们都难以找到现实中的同龄人作为沟通和交流的对象。而网络这一虚拟世界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课余时间三五成群对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津津乐道,眉飞色舞,如若不谈网络、不懂网络,则会让人觉得不合群,显得落伍,为了合群必须上网。

3、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观众效应”心理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生理正迅速发育,他们会很留意自己的外表,注意别人的评价,潜意识里会觉得别人都在关注自己,进而渴望表现自我、乐于被人赞赏甚至崇拜。这种心理就是“观众效应”思维模式。同时,青少年时期叛逆心理也表现得最为强烈,他们会与父母、老师等发生较多的对抗行为。网络成为了青少年展现自我的平台,充分满足了对自我的认定和因为叛逆而带来的快乐体验,使青少年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4、青少年具有潜在的逃避心理

由于受教育观念的影响,现在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所关注更多是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把它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必然造成一些后进生,总是受到学校和家长的责备,给他们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即使是优秀的学生,面对家长的高期盼,也会产生压力。同时,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还会遇到各种冲突,如与恋人分手、与朋友吵架、遇见其他困境等,这些压力都会使他们产生一种逃避心理,而沉迷于轻松无压的网络世界。

(二)外部因素

1、政府对网络监管的力度还不够大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这几年,我国已经建立了网络管理法律的初步框架。相关法律法规强化了对网络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对网上行为的规范和保护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和实际的网络问题相比,这些法规还存在覆盖不全,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还没有出台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的专项法规,对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的力度还不够大。其次,行政管理还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模式目前,网吧管理主要由文化、工商、公安、通信管理四部门协同进行,部门的执法权限出现了交叉重叠,对最为重要的业务管理—网吧的服务对象及经营时间的监管,各部门缺少统一有效的合作协调模式,造成对黑网吧的打击不力,违规经营的黑网吧屡禁不止。虽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对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有明确规定,但从现实情况看,大量的未成年人正是在网吧染上网瘾而不能自拔的。最后,文化稽查力量薄弱黑网吧隐蔽性强,大多隐蔽在居民楼中、城乡结合部、都市村庄或农村庭院中,检查难度大。他们“关门”营业,以接纳未成年人为主。这些以家庭式经营为主的黑网吧通常大门紧锁,经营者通过锁孔看到熟悉孩子的面孔才开门。所以检查人员很难进入,非常难查,有时网吧业主听到风声便把机器藏起来或挪作他用以逃避检查。政府部门虽然也对黑网吧进行查封和清理,进行集中的整顿和打击,但清理整顿不久又会死灰复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政府执法部门和人员,与黑网吧暗中勾结、串通一气,把黑网吧当成本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的“财源”,甘愿充当保护伞。出现了风声紧、上级查得严的时候,黑网吧就销声匿迹了,查也查不出来;风声松、上级查得不严的时候,黑网吧又悄悄登场,逐步兴旺起来。

2、学校的传统教育方式跟不上时展

传统的德育工作是在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教育者对教育环境、内容、手段、效果等起到控制作用,德育效果由教育者随时监控。学生对外界的接触,除了自己极其有限的生活环境,就是受到严格控制的极其有限的媒体。学校只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正面教育,负面的东西,只要老师不说,学生也就不得而知。虽然明知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落差,但至少学生在学校期间还是单纯而可爱的,学校也聊以,并没有及时跟上时展。但随着全方位开放的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封闭的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提出挑战。首先,网络打破了信息垄断,使传统教育受到挑战目前学校还广泛采用“面对面”教育形式,这在信息相对封闭的时代,学校、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是教育主体,掌握着信息的主导权,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主要通过教育主体的引导,教育内容容易被教育对象所接受。但在以互动性、开放性、快捷性、多元性为基本特征的网络时代,教育对象平等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渠道广,有时教师没有知道的事情,学生已经先知道了,德育工作的说理性在应对这些问题上,有时变得苍白无力。其次,网络空间拓宽了思维空间,对传统的教育方法形成强烈冲击随着青少年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的增强,更加青睐于交流式、谈心式等教育方法,在平等交流中求得思想共鸣和道理认同。传统的德育工作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以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为主,缺少灵活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最后,网络提供了多元的价值取向,对正面的理论灌输带来挑战网络就像一条未被过滤的河流,良莠并存。青少年在尽情享受网络带给他们充足信息资源的同时,大量的文化垃圾也在吞噬着青少年的思想阵地,一些“黄、赌、毒”等有害信息和电子出版物防不胜防,聊天室里尽情宣泄低俗的情感,游戏软件让人在虚拟世界里流连忘返,电子信箱传递的有害信息,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拉拢诱惑青少年,等等。面对这种现实,传统的德育工作如何把握主动、积极应对,真正把握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的主导权,实施正面疏导,带来严峻挑战。

3、家庭对子女教育缺乏感情沟通

首先,独生子女缺少固定玩伴,导致青少年选择网上娱乐当前青少年中大多是80后独生子女。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特别是在城市中,很少有家庭有两个以上孩子。只有一个孩子在家中,那么要么自娱自乐要么出去找伙伴玩,但是出去找伙伴玩也不是经常能找到的。现代生活中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青少年在现实中找到比较固定的玩伴不是那么容易。而网络则为参与个体不必面对面、不必相识而共同娱乐创造了条件。再加上电脑渐渐普及,电脑网络方面的知识也不断普及,至少在城市中的中小学已经开始普及计算机课程。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很容易就会选择网上娱乐。其次,家长期望值高、青少年多重压力不堪重负,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释放情感网络游戏互动,为青少年释放情感和心理压力,实现成功扮演社会角色提供重要舞台。在网络游戏中,青少年在网络游戏提供的近乎完美的虚拟世界中,当从现实的疲惫中走进另一个虚拟、刺激的战斗场景时,往往会变得异常兴奋和激动,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体验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通过角色转移和身份转嫁等来获得自我身份认同和心理满足,收获和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刺激以宣泄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郁闷、暴躁等情感和心理压力。即使失败了,也可以重新再来,直至成功,而在虚拟世界中获得成功的概率是远远高于现实生活中的。最后,家长计算机水平不高,导致对孩子上网缺乏指导和帮助青少年的家长处于中年时期,大多数人在他们完成学业的阶段内,对电脑、对网络还很陌生,有的还根本没有接触过,既不会到互联网上去浏览信息,也不想在互联网上获取资料。有些家长把电脑搬回了家,自己却对电脑知之甚少,没有能力指导和监督孩子的上网情况,全凭孩子自主学习和操作。孩子打电脑、玩游戏时,家长只能成为旁观者,既缺乏与孩子交流的兴趣点,也失去了与孩子沟通的共同语言。

二、对青少年网络教育的建议

(一)树立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家庭教育观

1、树立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家庭教育观

家庭教育观是父母教育素质的核心,对家庭教育的目标、方向以及父母的教育行为起制约和指导作用,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观主要包括儿童展观、人才观和亲子观。

(1)树立全面发展观,着眼子女综合素质的提高

面对网络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家庭教育中的子女发展观、成才观日益落后凸显。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围绕着子女的分数和考试做文章,只重他们的分数和考试成绩,忽视品德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重视高压、灌输和说教,忽视他们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家庭教育必须改变这一狭隘落后的观念,培养他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2)树立平等和谐亲子观,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网络传媒的广‘泛影响,使得子代能够从父母、学校、老师、课堂的书本以外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使他们在与父母的互动中获得了“话语权力”,提高了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同时,也开阔了父母的眼界,提高了其社会适应性。因此,网络时代的亲子关系应从“听话”转变到“对话”模式,从单向转变到双向互动模式。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权利、爱护他们的积极性,树立两代人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新理念。

2、掌握现代网络知识,构建学习型家庭

(1)家长要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现代父母必须了解网络文化,赢得家庭教育的主动权,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资格讨论如何影响孩子,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指导孩子。家长网络素养的提高有多种途径,例如,积极参加各种信息技术的培训,尤其是学校举办的家长培训;虚心向孩子请教,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实践中提高。

(2)构建学习型家庭

台湾嘉义大学廖永静教授在《建构学习型家庭》一文中,将学习型家庭归纳为两大要素,即学习的家庭与家庭的学习。学习的家庭是指有助于学习的硬件环境,例如电脑、书报等;家庭的学习是指家庭成员的学习活动,包括上网、读书看报等个人自主的学习,参加进修、研讨会等团体学习以及参观、游览等生活中的学习口创建学习型家庭的关键是父母应首先带头学习,成为家庭学习的主体。

3、掌握有效的指导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和监护能力

互联网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对青少年学生造成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家长对子女的上网行为负有很重要的监管和引导责任,父母的积极干预和引导,可以有效利用家庭网络教育资源,在抵消网络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上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对此,家长需要做到:

(1)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要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青少年价值观还未形成,缺乏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网络环境的影响缺乏抵抗力,他们的个性和心理尚未成熟,自立性、控制力差,喜欢模仿,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伤害,容易引发“不良网络行为”。发起“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的陶宏开教授强调,家长要懂得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孩子,多和孩子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更多地理解关爱孩子,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敬。

(2)加强网德教育

家长在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相关的网络法律知识,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倡导网络文明。要帮助子女正确认识网络,教育子女学会选择,认识网络中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区别,提高自控能力。

(3)指导孩子有效利用网络

家长要同孩子一起制定上网条约,对网做出规划,包括每周、每天上网的时间以及上网的目的和内容,养成孩子守信用、重承的品质。在制定条约乃至执行条约时,一定要采用协商的方法。通过协商,父母容易达到们的目的,并满足孩子符合情理的要求,同时,协商有助于帮助孩子建立自尊,掌握沟通巧,为其日后进入社会做好准备。上网的频度和花费的时间要适合孩子的学习要求和身心发育情况,不能过于频繁,用时太多。每天上网平均不要超过1.5小时,对于预防网络不良行为有积极作用。家长应该要求孩子在学校或家里上网,上网电脑不要放置在孩子的卧室,以防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发生不良网络行为。

(4)使用绿色上网软件,屏蔽不良网站及信息内容

绿色上网软件可以有效识别、色情文字等不良信息,并对之进行拦截屏蔽,同时具有控制上网时间、管理聊天交友、管理电脑游戏等辅助功能。

(5)养成健全人格,加强闲暇指导

父母应与青少年增强沟通,帮助他们掌握在现实社会中的交往技巧。再者家长要引导孩子逐步树立起科学的闲暇意识,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活动,并通过闲暇活动促进其思想品质的提高,培养良好的个人业余爱好和兴趣。

(二)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校要适当调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加大实践环节,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参与评价,进行自评和互评,在此过程中渗透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加强学生元认知的培养

学校对学生要进行元认知的介绍,网络课程设计也要注意加强对网络学习各阶段进行元认知指导,培养和提高学习者对网络元认知学习的白觉性和能动性。另外,教师要鼓励学习者经常参与网上学习讨论,因为讨论可以达到互教的效果,可以帮助学习者用心思考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细节,从而对课程内容作更深入地加工,运用和反思恰当的学习策略,产生良好的元认知体验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者元认知能力。

3、完善网络学习的外部监控机制

网络学习的内在因素固然重要,但由于其过程全部开放,还必须加强外部监督机制。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从学习者登录网络教学平台开始,到退出网络教学平台结束,这一完整的过程中都可以实施监控。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控:建立学习日志;进行测试与评价;参与讨论情况;教师与学习者进行交流。

(三)发挥社会功能,清除网络资源的不良因素

1、加强网络立法与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政府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立法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同时兼顾与其他领域的关系。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力度,对违反相关法律者要坚决依法制裁;此外要发挥整个社会的力量,尤其是依靠广人网民的力量,进行必要的舆论宣传,坚决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清除文化垃圾,规范网上行为,为青少年学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

2、加强网络安全使用教育,规范和保护青少年的网上行为

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倡导网络文明。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教育学生学会选择,认识网络中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区别,提高白控能力。引导他们遵守《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真正做到: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诚实友好地交往,不侮辱欺诈他人: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努力做到不抛信息垃圾,不传播黄色下流的图片,不要在网上有恶作剧的举动,不乱放电子炸弹,上网聊大时语言要文明,自重自律,严格遵守网络秩序,形成干净、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把自己的注意力从消极上网转移到积极的学习活动中来,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把用于上网聊大、游戏的时间用来从网上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

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9

近些年来国内互联网发展快速,网民的人数快速的增加。所有网民中,学生占有很高的比例。随着学生上网人数的增加,凸显出了一些相关的问题。比如:他们都在哪上网?上网时都在做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家长们去了解。当今社会,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网,已成为人们的时尚,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新事物十分敏感的青少年以巨大的热情置身于网络之中,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交友、娱乐和学习,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不论是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还是它所提供的丰富内容和参与平台,都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的育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1.网络在小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1 丰富了小学教育的途径。传统的小学教育特点:单一、呆板、不能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资源也有限,一个地区、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不可能形成资源共享和互通,东西方国家、沿海城市和西部地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信息闭塞,资源不公,对小学生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在新世纪新的网络平台上,资源交换频率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高,交往范围扩大,教育途径增多。小学教育从以前的陈旧、呆板向活泼、生动的方向转变,更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知识检索力,使小学生的学习从枯燥的书本中走出来,开阔了视野。

1.2 以网络为平台,形成了超时空的学校和家庭联动教育。传统的教育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通过定期的家访和家长座谈等形式和家长展开交流,但是受到时空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留守儿童得不到家庭的良好教育,这样导致学校和家庭信息不对等、沟通不及时,成了小学教育的缺憾。在这个新的网络平台上,小学班主任建立自己的博客、开通QQ空间,甚而有些小学建立了自己的BBS,实现和家长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的在校情况、父母对学校工作的建议以及学生本人的想法,通过这个平台得到了融合。

1.3 网络极大地开拓了小学生的视野,拓展了知识面。据调查统计:上网的学生比不上网的学生拥有更活跃的思维、更强烈的求知欲、更宽阔的视角,他们通过网上丰富的资源,强化理论学习效果,吸收先进国家、地区的理念,从而对小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及时更新教学信息,广摄新知识、新理论,这种良性互动极大地提高了小学教育的质量。

2.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2.1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虚拟"环境,人与人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人机交往",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其身份、行为等都能够得到充分隐匿。现在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聊天、网络交友、网络恋爱之中,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学业,而且长期处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社会情境相去甚远,这样就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并逐渐"异化"了他们的交往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情绪低落,精神不振。

2.2 网络成瘾使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危害。因为网上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很快,更新也十分频繁,这使得部分青少年流连忘返,毫无节制的花费时间、精力、金钱在互联网上。这部分青少年上网是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恍惚,学习上课无精力,甚至逃课,不能完成学业。

2.3 西方"网络殖民化"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正在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影响力,极力向全世界特别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实行文化侵略,青少年的思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必将出现思想的严重混乱。

3.网络时代做好青少年学生教育工作的对策

3.1 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学生素质。一是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少年的头脑,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民族意识。要充分利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筑起强大的"精神屏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免疫力"。二是增加对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网络德育就是利用信息、网络以及数字技术,通过局域网和广域网开展的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这种德育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德育形式必须体现创新性和实效性,它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把网络德育作为学校的一门基础性教育课程,使学生把握方向,守住良知,引导学生做文明网民,树网络新风,拒绝道德堕落。举办有关讲座、讨论、交流和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辅导,让学生参与"网络社会"的信息管理与研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三是提高青少年的文化道德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高雅的品味和高尚的情操。利用课堂教育的优势,培养青少年的自学能力、自辩能力、自制能力,最终到达明辨是非、分清良莠,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御力。

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篇10

论文摘要:列举了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的种种表现,剖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应加强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已进人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素养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正日益受到重视,如果缺乏相应的信息素养作为后盾,在信息化社会中就会无所适从,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现代定义的信息素养是一种可通过教育的在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和意识以及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信息素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即信息道德能力。当今互联网正以其便捷、大容量、交互性强等特点为广大青少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信息获取渠道,这对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网络不是一个纯洁的虚拟世界,而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纯工具意识和纯技术观的作用,使得人们只关注信息技术中技术层面的问题,忽视了青少年人文、伦理、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随着网络日益为青少年所熟知和使用,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道德问题也浮出水面。

1、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种种

1.1网络言行随意放纵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劳凯声在完成“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课题时调查发现,61.8%的学生表示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6.6%学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因为“不痛快的时候发泄一下”。网上聊天交友的不负责任引发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消极影响。

1.2上网成瘾且丧志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于海亭分析说,青少年自制能力差,是“网络综合征”的易感人群。“网络综合征”俗称“网瘾”,其征兆包括每天上网时间超长,有说谎、隐瞒上网情况和程度等行为、偷钱或盗用别人账号上网等。上网成瘾的青少年有视力下降、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等生理特征,表现出逃学,产生孤独、焦虑、压抑甚至自暴自弃、厌世等严重的心理障碍,一些人甚至会滑向犯罪的深渊。“网络文明工程”组委会曾有资料显示: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退学试读和转学的学生竟分别有so%以上和1/3是因为沉酒于玩电脑、上网而导致成绩下降。有电视报道美国一位母亲痛失儿子的不幸经历,她的儿子曾经玩游戏到了痴狂的境地,当他后来对游戏产生厌倦时便因厌世而自杀。

1.3虚拟与现实的人格冲突

网络的虚拟世界给人们创造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有的人借助于网络释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和不满,以达到心理暂时的平衡与满足,有的则借助于网络逃避现实,寻求压力的摆脱。网络的隐秘性使得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展现真实的自我”。一些现实生活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一进人网络世界就放纵自己,与现实中判若两人。调查表明,45.6%的中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不一样的人,”其理由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1.4充当“黑客”来制造病毒

“黑客”是英文“Hackei''''的音译,指利用通信软件及联网计算机通过网络未经授权而非法进人他人网络系统的人侵者。目前“黑客”问题已成为网络空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病毒”则是更多普通计算机用户经常要面对的问题。许多计算机用户闻“毒”色变。在“黑客”和“病毒”传播者的队伍中不乏青少年的影子。不少青少年学生认为“黑客”及“病毒”的创建和传播者是电脑高手,是创新人才。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进人学校中的数据库修改自己的成绩、窃取考试内容,闯入一些网站修改主页和数据,传播病毒,甚至在网上盗窃他人财物,走向犯罪的深渊。与此同时,知识产权问题、个人隐私问题、诚信问题等等社会问题在青少年中凸现。

2、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原因探析

正如劳凯声教授所说,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存在的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因为网上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成为终身发展的遗憾。所以,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带来的历史机遇,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同时,查找原因,抵御消极作用,加强网络信息道德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德育新课题。

(l)网络信息活动的特点为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失范提供了土壤。首先,网络信息活动具有符号性和面具性,网上交往由1和0两字符为中介进行,网络交际的符号性使得交往主体可以将现实社会的善恶感、是非感、义务感等抛入无边无际的虚幻地带。在网络虚拟社会,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建构自己的性别、身份、角色背景和经历,个体身份的这种面具性,使网上信息活动的个体可以避免真实身份的表露而很少受到谴责或惩罚。其次,网络沟通的交互性使沟通双方资格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少年的主体意识被调动和激发起来,这也是青少年迷上网上聊天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网上信息传输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内容的多元性,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有着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不同民族、国家、地域,具有不同、政治态度,价值观念的团体或个人均可自由出人,制造和传播信息。面对网上信息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时,青少年易受到种种诱惑,难以作出正确选择而误人歧途。

(2)青少年身心的特点是网络信息道德失范的根源。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心理成长的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认识水平、辨析能力等各方面都不成熟。面对网上多元价值往往难以选择。人的天性中本身存在着好奇心、窥探欲,加上网络世界那种“谁也找不到我”的虚幻感觉,促使自我意识脆弱的青少年好奇心、窥探欲膨胀起来,结果导致从最初好奇地随意浏览到不能自拔的精神依赖,进而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

(3)青少年“减负”后的课余时间,为网络道德失范提供了“空间”。自从教育部提出为中小学生“减负”之后,不少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目前我国不像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科学文化教育设施,中小学生真正拥有自己的时间后无处可去。而网络世界却能为青少年提供新鲜、自由刺激、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青少年把大量的课余时间用在网络世界之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4)德育者缺席。个体道德的形成要经玉一个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的发展过程,青少年正处于由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发展阶段,他律的道德规范与自律的道德原则,都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把道德内容传输给青少年。这对于促进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发展也同样适用。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活动依附于特定的物理实体和时空位置,并受着较多稳定的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束缚。而网络社会中的匿名和隐秘特点,造成德育工作者缺位,形成了道德的真空地带,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是一片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可以为所欲为的“净土”。这为激活久埋于人类心灵深处的“恶”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行为处于不被发现并且可以逃避监控和处罚,在这种情况下,伦理道德规范极容易被践踏。

3、青少年网络信息道德的教育

陈至立部长曾在中小学信息技术会议上报告中指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中,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为此,我们要采取各种途径,建立网络信息活动的调控机制,以规范网络信息道德,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观。

网络传播管理主要依托3个途径,即网络立法、技术控制和道德自律。一方面我们要建立健全网络法规来加强管理,使网络发展从无序到有序,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技术防范,相对来说,这是最客观的手段。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力争使这一基础性工程在预防网络道德失范中起着“治本”的作用。

3.1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内容

3.1.1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

德是为人之本。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培养的人才必须是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才。所以,在青少年网络素质教育之中,首先应重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诸如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文明意识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是要学习有关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论述,只有在思想上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才能在行为上做到“自律”“自警”,分清是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崇尚科学,学习先进的东西,摒弃陋俗恶习,遵纪守法,健康成长。

3.1.2增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

对于广大青少年,我们要本着教育为主的方针,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通过各种正面、反面实例,让他们认识到网络的“双刃剑”作用,引起其在思想上对网络的使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即遵守网络行为规范是每个网民应尽的义务,主动抵制网络不道德行为,不侵犯他人利益是每个网民应尽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在实践中躬行道德规范,锻造高尚的人格。

3.1.3加强“慎独”教育并教会选择

“慎独”作为古人道德修养的标准于今天的网络时代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慎独”是说个人独处之际,在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的情况下也能保持清醒的自我约束,坚守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信念,自觉按照正确的伦理准则行事。

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我们不能仅仅要求青少年接受几条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我们必须尊重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帮助他们形成辨析判断的能力,指导他们选择正确的路线。因而,建立一种“教会选择”的教育观念是德育适应网络社会的道德措施。

3.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

社会、学校、家庭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网络行为调控机制,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社会氛围。

(1)开展关于网络信息道德大讨论,提倡网络文明,组织各种道德宜传活动。如征文大赛、辩论赛等,让人们真正认识、了解、懂得网络道德,提倡网上自律,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为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而做出应有的努力。

(2)向青少年学生推荐好的、优秀的网站。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教会他们搜索和筛选信息,文明上网。首先,有关部门要加强互联网信息的监控和分析,封锁或删除不适合青少年的网站。其次,要加强适合青少年浏览的优秀网站的建设,为他们提供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网站和网络资讯信息。真正把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好奇、热情、善于探索、研究的青少年吸引过来,让他们充分享受现代科技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信息,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正如一位家长指出的“如果我们有更多的、优秀的少年儿童网站,孩子们就没有闲暇时间浏览,他们看自己喜欢的内容还看不过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