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结课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10:03:29

犯罪心理学结课论文

犯罪心理学结课论文篇1

【关键词】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

一、医学院校背景下心理学专业犯罪心理学课程的现状

犯罪心理学是各高校广泛开设的一门课程,在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属于选修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远离犯罪行为伤害,健康成长成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犯罪心理学课程学生学习热情高昂,自发组织形成犯罪心理研究小组,部分学生致力于考取犯罪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或者毕业后从事司法工作。目前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犯罪心理学课程在教学实践方面遇到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①师资队伍还需有待加强,结构不够合理需要优化。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而一线的工作者理论基础相对匮乏。②已有的实验室仪器设备不能很好地与犯罪心理学内容结合。往往缺少或者根本没有专业的实验实践教辅人员,就算配备了实验人员,也因为身兼数职而难以展开犯罪心理学专业性工作。实验教学也因此而出现停滞现象。③犯罪心理学课程建设的投入不够。国内目前犯罪心理学教材来源比较单一,数量较少,可供选择有限。④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一定难度。已有研究探讨了案例教学法[1-2]等在犯罪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还有研究者提出在进化心理学[3]、积极心理学视角[4]、生命教育视野[5]、心理传记学的案例教学实践[6]等视角下展开教学改革尝试,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关于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探讨较少,而且多集中在公安警察系统的学校[7-8],少数探讨了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9],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医学院校背景下心理学专业的犯罪心理学课程改革应该突出时代性和创新特色。

二、犯罪心理学课程目标的与时俱进

一流本科课程体系要求“让课程优起来”,在新形势下应该把犯罪心理学课程建设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通过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去落实教书育人目标,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青少年抓起、从学校抓起,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预防犯罪行为健康成长。

三、犯罪心理学教学团队的优化配置

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介于犯罪科学、法学与心理科学之间,需要多学科的专业背景。课程团队中应该以心理学、犯罪学背景的老师为主,同时也有法学背景的老师参与,才能更好地体现和结合了犯罪心理学这一学科特点,让学科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属于自然科学,又属于和偏重于社会科学,具有文理兼具的特点。课程师资团队知识结构需要完整平衡,既有偏自然科学的,例如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等内容主要由犯罪学背景的老师讲授,又有偏社会科学的,例如关于犯罪心理起源的社会学和心理学解释等内容主要由心理学背景的老师讲授。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学科。师资队伍中需要有理论功底非常深厚的高校教师,长期从事心理学与犯罪学、法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需要长期从事预防和打击犯罪的一线工作者,例如有一线的警官、公安等有着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心理学专业学生深入浅出地学习犯罪心理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犯罪心理学教学过程的改革创新

传统的犯罪心理学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结合案例分析、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已有研究探讨了事件相关电位ERP脑电测试技术[10-11]、心理评估技术[12]、心理应激“微反应”[13]、项目教学法[14]、微课[15]等引入犯罪心理学教学。我们需要改革创新犯罪心理学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多样化,尝试融入音乐心理剧等全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心理剧是西方最负盛名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之一,心理剧疗法在改善大学生人际安全方面已有应用研究证实其明确效果[16]。我们在犯罪心理学课程中尝试融入音乐心理剧发现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演绎授课老师根据以往实际工作经验改编的校园心理剧剧本对于犯罪心理学案例有更深的体会,这样的教学改革方式无论是音乐心理剧演员还是学生观众都给予了一致好评,提高了犯罪心理学课程的学生参与度和教学质量水平。

五、突出医学院校犯罪心理学课程特色,整合医学资源

犯罪心理学结课论文篇2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二、介绍课题的目的、意义。即先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研究课题,交代研究的价值。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三、介绍课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即文献综述,主要说明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关于这个课题前人曾做过哪些方面的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等。

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四、介绍本人研究的初步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突破的难点,预期的结果等。即说明自己的主攻方向是什么,研究中主要根据什么理论、采用什么方法、取得什么成果等。 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如何安排,怎样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五、说明课题的可行性和创新性。不仅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而且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六、列出参考文献。最后要列出所查阅的主要参考文献,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篇数以各校的规定为准。

七、听取导师评价。在导师的评价后,再作必要的修改与补充,经导师最后认可后,就进入研究阶段,而后便可着手论文的写作。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

题目: 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

姓名: 刘某某

导师: 李某某

专业: 法学

年级: XX级

时间: 20xx年10月22日

一、选题依据(目的、意义、学术价值、该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新中国成立至今,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与此同时,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其中,未成年人犯罪突出。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严重冲突,而且更意味着社会化、文明化的挫败;不仅危害了社会治安秩序,干扰了经济建设和发展,也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品德不良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其一,刑事法学领域:

(1)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以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开展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可以为犯罪问题的研究拓展新的思路。我国当前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犯罪学和刑法学两个学科内进行探讨。其中,犯罪学领域侧重于事前的社会预防和事中的治安预防;刑法学领域侧重于事后的刑罚预防。这些预防措施主要是通过外在的手段实现对未成年人越轨行为的规制,而犯罪预防内在手段的运用,即借助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引导未成年人的行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展开分析,试图为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2)冲破思辨研究一统天下的局面。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任何科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工具。犯罪是一“综合病症”,必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犯罪问题进行剖析。刑事法学并非书斋里的学问,其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我国的学者长期以来惯于思辨式的理论研究,缺少对犯罪问题进行实证考察。本文拟通过实证调查、个别访谈的方法,了解未成年人犯罪的实际态势、分析犯罪发生的原因,为犯罪预防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其二,政治学领域:本研究除了在刑事法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外,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学价值。我国未成年人有3亿多,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犯罪的发生,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有针对性地提出犯罪预防对策,对于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持续进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2、实践意义

未成年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注未成年人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视角出发,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作系统解读,可以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献计献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选择。我们要建设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犯罪破坏社会和谐,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影响社会治安,更是关系到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和未来国民的素质,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非常。因此,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本文根据调查收集的资料,有针对性地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提出未成年人个人预防措施和社会治理对策。这些建议和对策,立足于我国实际,更加突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将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现状

未成年人犯罪是相对于成年人犯罪而言的。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自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非常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保持高度重视。1979年8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等八部委所写的《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这为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为深入。尤其是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严重,其数量递增,而年龄递减,这一态势引起理论界的密切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不断升温。经过学者们多年的努力,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成果显著,相继有多部著作出版和多篇文章发表。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研究视域狭窄。犯罪现象复杂多样,既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等方面有关又与个人的生理、心理、生活方式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犯罪学研究必须运用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法学和社会学方面,缺乏从众多的学科领域出发进行深入研究。

2、研究内容缺乏创新性,研究选题过于集中。笔者对近些年出版的未成年人犯罪著述和中国学术期刊网收录的相关论文进行统计发现,虽然有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很多,但论述内容相近,研究思路模式化。我们说,研究选题关注学术热点无可厚非,但应对同一问题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不断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总的来看,目前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犯罪学领域内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进行探讨,缺乏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的全面系统研究。虽然一些学者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犯罪预防问题有所涉及,但过于分散和零碎,缺乏全面、系统和深入地研究。

3、研究方法以思辨和论证为主,欠缺实证研究。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当前我国犯罪问题的研究,重思辨和论证而轻实证。康树华、周路、戴宜生等多位专家学者曾多次提出这个问题。 理论研究的对象——犯罪现象是真实的客观存在,脱离了实践的研究无异于空中楼阁。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但毕竟是凤毛麟角,而非主流。

(三)研究目的

1、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等多种研究方法,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视角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全面解读,为犯罪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式。

2、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原因、预防等问题的系统梳理,弥补犯罪学理论研究上的不足。

3、通过对未成年犯罪预防问题进行全面考察,激发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进而更好地做好未成年人工作。

4、通过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剖析,设计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社会治理的方案,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献计献策。

(四)本人学术准备情况

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省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查阅文献资料和购买图书资料等多种途径,为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论文的正式写作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其中,主要著作包括:

1、陆志谦、胡家福主编:《当代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2、冯云翔、娄鸿雁著:《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3、许邦银、张晶主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与实践》,安徽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姬素兰等著:《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5、董新臣主编:《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与防范 》,西苑出版社20xx年版;

6、袁作喜、冯锐著:《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与防治》,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王亚东、鲍遂献主编:《中国现阶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年版;

8、康树华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犯罪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9、张利兆主编:《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xx年版;

10、张小虎主编:《犯罪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11、李春雷、靳高风著:《犯罪预防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12、冯树梁著:《中外预防犯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13、鞠青著:《中国城市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模式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14、黄教珍、张停云著:《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预防和教育对策》,法律出版社20xx年版;

15、莫洪宪主编:《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xx 年版;

16、[美]路易丝?谢利著:《犯罪与现代化》,何秉松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17、[意]龙勃罗梭著:《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xx年版;

18、沈壮海著:《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论》,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年版;

19、《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导读》编委会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导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版;

20、苏宁著:《关注成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前沿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21、鞠文灿主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22、陈永弟:《借鉴与参考——部分国家和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掠影》,上海三联书店20xx年版。

主要期刊文章参考资料:

1、周运清、王培刚:《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个性结构与特征分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xx年第1期;

2、张旭:《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种整合性教育预防体系的建构理路》,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xx年第6期;

3、刘远山:《略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重点及对策》,载《河北法学》20xx年第4期;

4、席小华、秦卫平:《学校法制教育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载《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xx年第5期;

5、钱晖元:《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原因及对策》,载《江淮法治》20xx年第10期;

6、王宇:《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与预防》,载《公安研究》20xx年第9期;

7、狄小华:《社会转型期的未成年人犯罪与防控》,载《江苏社会科学》20xx年第3期;

8、全哲洙:《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载《理论前沿》20xx年第14期;

9、任月勤:《试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载《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xx年第2期;

10、王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综述》,载《道德与文明》20xx年第4期;

11、罗志丹:《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xx年第4期;

12、贾怀忠:《学校、家庭、社会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载《教育革新》20xx年第5期;

13、黄志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实施》,载《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xx年第2期。

二、论文结构框架(主要观点)

论文包括导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导言部分主要是介绍未成年人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情况、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之处等。

正文部分共四章:

第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概念

第二节 国内外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第三节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与趋势

第二章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解析

第一节 犯罪原因概述

第二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原因析评

第三节 思想道德建设与未成年人犯罪

第三章 当前我国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思想道德因素分析

第一节 社会

第二节 学校

第三节 家庭

第四节 个体

第四章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第一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国外未成年人犯罪治理措施

第三节 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

结语部分从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出发,理性地分析和评价这一现象,再次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呼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多策并举、多措并举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治理工作。

三、论文写作安排(进程安排、待解决问题)

(一)写作进程安排:

20xx年7月——8月搜集资料,确定论文题目;

20xx年9月——10月中旬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开题报告;

20xx年11月中旬——20xx年2月下旬撰写毕业论文;

20xx年3月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毕业论文;

20xx年4月毕业论文定稿打印。

犯罪心理学结课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 犯罪心理学 犯罪 刑事

犯罪心理学研究就是为了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理解社会中的犯罪问题而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犯罪心理学科学研究具备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研究对象复杂、异质性大;二是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三是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具体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致包括犯罪人、一般违法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的有关人员以及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等几种人的心理和行为。近些年来,我国对犯罪心理学基础理论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以及司法实践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为犯罪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价值理论基础,但是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在发展中仍存在的一些不足。犯罪心理学研究必须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在治理犯罪及其刑事一体化的作用

大量的犯罪与对策心理问题存在于治理犯罪过程或者刑事活动中,譬如犯罪心理产生与形成原因及其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点等,犯罪心理学能够将与犯罪有关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心理科学的理论、方法以及成果,全方位的协助和支持治理犯罪及其刑事科学、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在犯罪的治理及其刑事一体化中作用甚大。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能够为实现刑事一体化奠定心理科学基础

犯罪活动与犯罪的治理与社会多方面因素有关,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影响,错综复杂,因此,对犯罪活动进行科学有效地治理,从刑法的内部与外部关系之手,实现刑法运行的内外协调,实现刑事一体化,就必须综合分析与研究与犯罪活动相应的各类心理因素以及问题,认真探究因与罪、罪与罚、罚与效的因果关联,使刑法运作具备客观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达到全方位协调的最佳状态、刑事一体化最佳效应的目的。同时,犯罪心理学研究注重犯罪及其治理具体心理因素和问题以及相关因素的交互作用,对犯罪活动心理因素和问题能够进行综合、动态以及系统地分析,为有效治理犯罪,实现刑事一体化奠定了心理科学基础。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能够提升治理犯罪以及刑事立法、司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

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犯罪本源当然是指犯罪产生的根本来源,是指不同历史条件下犯罪产生的共同原因、根本原因或本质原因。对犯罪本源问题的研究和解释有助于探讨犯罪的原始性、本质性、普遍性、偶发性以及随机性,对建立科学的犯罪学基础理论意义十分重大。而犯罪心理学研究以犯罪现象与犯罪行为本源为基础,对犯罪心理的产生与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同时依据不同类别的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特点进行科学深刻地揭示与掌握,对犯罪活动现象与犯罪行为能够正确区别与认识,为犯罪人处置以及教育改造措施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刑事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刑事法学界发展的基本思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通过科学的对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犯罪预防提供心理标准,有利于它们自身研究的提升,从而提升了治理犯罪以及刑事科学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为打击犯罪与改造罪犯提供了理论与措施选择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的课题主要有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结构成因、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等,通过对这些课题的分析研究为犯罪的侦查与起诉,为打击犯罪与改造罪犯提供了理论与措施选择,对提升与增强犯罪治理与犯罪刑事司法的科学与有效性有重大意义。

二、我国犯罪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存在的弊端

犯罪心理学在我国的传播比欧美国家晚。我国在历史上有过犯罪心理学思想的研究,包括犯罪心理形成原因、犯罪心理预防以及审判心理的探讨,但是一直没有成为一门系统的独立学科,直到20世纪30年代,犯罪心理学才有西方国家传入到我国,但是由于历史原理,犯罪心理学发展缓慢,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犯罪心理学学科才与心理学分支,在短短三十年内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弊端,尤其是在实践应用研究方面问题突出。一是我国心理学研究虽然在揭露、发现、证实和打击犯罪、有关刑事立法以及刑事司法上等基本理论问题有所建树,但是关注与投入欠缺,致使犯罪心理学这门学科整体研究的广度、深度不够,应用性与可操作性更是不足;二是犯罪心理学在研究时,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导致一部分人出现认识偏差,片面的认为犯罪心理学的价值和作用主要是学理,失去了具体实践功用;三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一部分人缺失必须应有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不能敏感分析出犯罪及其治理中的心理学问题,不能将犯罪现象或者犯罪本源上升到心理学的认识与揭示的高度;四是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中,一部分人不能充分了解与研究刑事法学等相关刑事学科及其司法实践,难于将心理学理论知识与有关刑事学科以及司法实践进行融合。

三、犯罪心理学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明确犯罪心理学学科性质与定位

犯罪心理学研究既要为刑事科学以及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犯罪的预防提供着心理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刑事司法实践提供着具体的方法与技术,同时能够在刑事司法中具体的方法、技术体现,并能够应用于刑事案件的侦查、起诉、审判以及罪犯心理和行为的矫治等环节,使其兼备了学理和具体方法、技术两个方面的功用。从以上犯罪心理学的功能看,犯罪心理学应该是是刑事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是刑事科学中的一门实际应用学科,是介于刑事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必须明确其学科性质和定位,大力增强基础理论研究与提高学科理论水平,加大研究与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使犯罪心理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研究解决犯罪及司法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上下功夫,从而发现与探索新问题与新方法,不断开创新领域,充实和丰富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研究。

(二)掌握犯罪心理学研究发展方向

我过犯罪心理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犯罪心理学研究越来越注重犯罪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应用性和普遍适用性,强调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研究不但应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还应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其研究方式、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手段也不断体现科学性的特征。正逐渐形成完整的、独特的犯罪心理学学科体系与专门的研究方法,系统化的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知识结构已有雏形。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脱离应用就毫无价值,就失去自己生存的价值,因此,犯罪心理学的发展不能搞理论上玄而又玄的所谓“创新”,甚至出现连专业人士都看不懂,既不需要实证、又无实用价值的空谈理论。因此,犯罪心理学应该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一是在刑事一体化视野中开展犯罪心理学研究;二是开展犯罪心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三是总结回顾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几次争鸣的意义;四是以应用为本,以服务于司法实践为目的,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五是加强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建设,夯实理论基础;六是加强对现实犯罪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使之紧密联系实际;七是加强对犯罪侦查心理、犯罪人心理矫治、犯罪心理预测的研究。

(三)增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综合性研究

近几十年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犯罪心理学学科不能够完全准确地解释和预测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现象的发生及其规律,必须在犯罪心理学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主要方法开展研究,才能对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活动的规律释义明晰。因此,犯罪心理学必须增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综合性研究。一是加大对犯罪心理学与心理学领域内的各分支学科的交叉协作研究,从各分支学科角度去分析讨论罪犯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矫治的措施和方法,让犯罪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学各分支学科间形成的动态化体系结构中,达到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目的,从而促进犯罪心理学的发展;二是增强犯罪心理学与心理学领域外的诸学科的交叉协作研究。犯罪心理学研究必须以心理学领域外各学科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其分析研究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生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的发生机制,从而全面掌握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产生及其发展规律,能够从多学科的角度来解释、分析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产生根源。

(四)增强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多元化与现代化研究

犯罪心理学结课论文篇4

关键词 音乐专业 犯罪心理 预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84

Abstract China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s, but the campus crime appears constantly, the music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s a special group,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crimin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for this group of educators and social scholars specialized considerations. For the analysis of music majors of criminal psychology, must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group, looking for incentives and types of crime psychology from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types of criminal psychology.

Keywords music professional; crime psychology; prevention

S着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普及化教育”,高等教育的门槛变低,受教育群体变大,艺术类尤其是音乐专业的学生数量出现“井喷”的态势。学生数量不断增大,社会压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犯罪个体总量增大。社会不断发展,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犯罪手段呈现多样特征。同时,音乐专业学生在高校教育和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与特殊性,因而在分析高校学生犯罪心理的过程中不能笼统的将音乐类学生直接囊括其中。

1音乐专业学生心理特点

音乐人才在专业结构上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在社会中属于专业人才,音乐专业学生与高校其他专业学生的成长具有共通性,又具有自身鲜明的心理特征。两者的共性:有较强的进取心,思想活跃,求新意识较强等。在认识音乐专业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心理共性特征的同时,还应当看到音乐专业学生鲜明的个性或者心理特征。

1.1 思维活跃崇尚自由和个性,但缺少规范意识

音乐专业学科本来应该是自由和严格相结合的学科,然而在国内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大多接收了自由、活跃的学风思维,而将自我学术约束、自我行为约束进行了利我性的放弃。例如,在同一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文理科学生多为知识的接受者,维持课堂秩序。而大多数音乐学生更认为自己是课堂主导者,在课堂中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表现自己的存在,课堂活跃且课堂秩序较差。

1.2 荣辱观念朴实强烈,但缺少正确价值观的指导

由于本科教育扩招,音乐类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选拔过程中,更多的注重了专业素质而综合学科素质有所降低,这样造成多数音乐专业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上显得过于单一,能够知道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但是并不能将价值观经过实践转化为方法论进行自我改造,所以音乐专业学生自身行为具有着朴实而强烈的荣辱观念,但缺少科学的个体发展方法。笔者通过在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二年级与三年级发放《关于课堂使用手机的调查问卷》得出统计数据(部分项目)表1: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在课堂学习中,大多数学生有使用手机娱乐的情况,而且他们能够认识到课堂用手机进行娱乐是违纪现象并且对自身发展不利的是非观,但是仍然觉得课堂中不得不使用手机。

1.3 个人物质条件较好,但易于产生盲目攀比的心理

音乐专业学生多数家庭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另外一部分家庭并不宽裕的学生通过在社会中兼职比普通学科学生兼职取得收入更高、更容易。所以,音乐专业学生相对于普通专业学生来看个人物质条件更好,但是,更多的学生利用自己的这个优势并不是进行自我发展,而是进行非理性消费、盲目攀比。

2 音乐专业学生犯罪心理分析

2.1 冲动型心理

在诸多学生犯罪中,冲动型心理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而音乐、体育类专业学生在该类心理造成的犯罪中又是重点。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过程前,虽然没有明显犯意,也不会进行犯罪预谋,而更多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年轻学生还不能很好的处理社会与人、人与人的矛盾。出现不特定的激烈矛盾时容易出现逞凶斗狠、觉得丢脸面等心理。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在驾车撞倒被害人张某时,发现发现张某在抄写车牌,此时药家鑫对张某连捅八刀,致使被害人死亡。药家鑫就是典型的冲动型犯罪,看见被害人的行为对自己不利,没有选择最佳的解决矛盾方式,而是采用了极端的犯罪行为。

2.2“自我中心”型心理

“自我中心”型心理是社会认知观心理的一种,它是指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只从自我的立场出发,而不能从他人或社会位置去思考问题的认知心理。从上文音乐专业学生的心理特征可知,音乐专业学生一般具有不错的家庭背景,同时由于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具有以“自我中心”的心理特征。这样的心理造成了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漠视,强调个人权利,淡化个人义务,当行为突破个人义务的法律底线,此时犯罪将随之而来。

2.3 无知型心理

音乐专业大部分学生热衷于专业学习,而轻视文化课学习,造成思想政治水平、法律文化水平欠缺,同时很多大学生又具有“半熟性”即生理成熟,而心理尚未成熟的特点。由于对自己行为与社会法律的无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侵害到他人、集体或者国家的利益,而造成他人、集体或国家利益受到损坏。

2.4 虚荣攀比型心理

根据音乐专业学生心理特征可以知道,该类学生群体易于盲目攀比,进行虚荣性消费。当自身家庭情况和合法兼职不能满足自己消费开支时,一部分学生会想到非法获得收入。例如,盗窃、、传销等非法方式。

2.5 效仿型心理

学生心智尚不成熟,生活在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不责任的网络和传媒传递一些不负责任的信息或者西方不健康文化,例如暴力、色情,会被学生效仿。乃至很多社会艺术名人、明星的行为会成为音乐专业学生模仿的对象,例如酗酒、吸毒、滥交。甚至还有少部分音乐专业学生认为不良社会习性是音乐创作灵感的一部分,于是染上不良习惯。

3 音乐专业学生犯罪心理的预防对策

人的犯罪行为产生和发展都是受到犯罪人自身心理的支配和制约。犯罪的形成与犯罪心理息息相关,犯罪心理的滋生是需要一定时间、地点和环境互相作用,从一点一滴的心理因素生根发芽成为罪恶之花。犯罪心理的发展也有由心理因素的出现、成长、变化,最终量变成为质变。笔者经过分析和研究音乐专业学生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找寻其中的变化规律,试从心理学入手进行犯罪心理的预防对策。

3.1 犯罪心理之预防

犯罪心理预防是针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所采取的削弱和排除犯罪动因,防止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则、措施和方法。简言之就是,为了防止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而采取的措施。那么,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心理之特殊性,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从自身来看,提高自我认识水平。事物的发展内因是关键,同样在犯罪心理预防的过程中,自我的素质修养,个人法律认识是阻止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方面。作为一名大学生,要认识到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和良性的认识。因而音乐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还要兼修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以及思想政治素养。只有自身素质过硬,能够掌控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行为,才可以减少和阻却犯罪心理的形成。

(2)从社会来看,培养社会控制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有时候这个条件对事物发展起到重要指导意义。社会要对年轻人的心理发展具有良好的引导,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需要的是一个专业过硬、思想健康的建设者,因而社会必须加强法律、道德的宣传,使社会的建设者懂得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如果社会失去了这个控制力,使年轻人看不到公平正义,最终导致犯罪心理的滋生和形成。

3.2 心理教育之预防

心理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以积极措施和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既然是教育,那么就应该从三个层面分析其预防措施。

(1)高校的教育措施。高校不断发展,不能仅仅以学术发展为学生教育之根本,同时也要加强学生道德水平、学生法律规范、学生思想政治、学生情商等因素的锻炼和教育实践。同时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在中国高校中更是刻不容缓,目前,在高校中很少专业有相关的设置,而且心理教育实践开展较少,笔者建议高校各专业,尤其是音乐专业设置专门的心理实践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活动,让心理教育切实影响到每个学生。

(2)家长的教育措施。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尤其作为音乐专业学生的父母,不要一味只是给孩子提供物质保障就认为完成了抚养任务,而更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目前的思想动态,主动开导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同时,父母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创造一个行为规范的榜样,让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3)社会的教育措施。社会环境影响如同细雨润物,如果整个社会积极向上,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的发展目标,将自由、公平、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引导方向,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的行为准则,那么社会的教育必定向着良性发展。如果社会以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作为世界观和价值观,那么必定造成青年学生的心理扭曲、变态,最终成为犯罪心理。

3.3 犯罪心理之矫正

(1)提高认识水平。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那么高校作为知识输出的阵地要将法律思维培养、道德水平养成作为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素质之一。学校要教育学生依法办事、依规治学,让学生知道如何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指导自己实践的方法论,让学生自己能够分辨是非的同时达到律人律己的效果。

(2)改变认知结构。大学生的认知尚不成熟,尤其是音乐专业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具特殊性。因此在学生心理教育和辅导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全面的分析社会、个人问题,不要片面的对待出现的矛盾。只有用全面而合理的认知才能避免个人观点的片面和极端,犯罪心理也会得到极大的缓解。高校可以为学生搭建各类认知世界、分析社会、了解自我的活动平台,例如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情景话剧比赛、社会热点辩论赛、模拟法庭、学生手册及法律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分析自我,改变不成熟的认知结构。

(3)培养自控能力。从上文中对音乐学院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情况来看到,学生明知手机在课堂中的使用对自身发展不利,而且也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但还是在课堂中使用手机。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尤其是音乐专业学生的自控能力并不理想,因而学校应该从外部督促和内部个人锻炼来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外部督促,学校辅导员、班主任可以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和监督措施,来从外界干扰违规行为的产生;内部个人锻炼,利用科学的暗示、疏导、行为练习的方法,使自己能够逐渐地控制不良习惯。同时也只有培养出自己的自控能力,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行为模式,才能在遇到困难、矛盾的过程防止心理过于激化,而造成情感的失控和行为的冲动。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犯罪心理极易被诱发,而音乐专业学生的心理又具有特殊性,所以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工作者为了预防学生的心理向犯罪心理变化,要从社会教育、专业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多层次、多方式的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要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为点,社会教育为面的立体教育体系积极改变他们的教育、生活、社会环境,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 罗大华.犯罪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 程小白,汪立夏,曹晋.当代大学生罪错行为典型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犯罪心理学结课论文篇5

这是为了贯彻去年8月在全国政法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讲话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称:“对于必须收监关押的罪犯,监管场所要把改造人放在第一位,通过创新教育改造方法,强化心理矫治,提高罪犯改造质量。”

今年7月,该模式在上海市全面推行后,很多监狱结合各自押犯特点纷纷探索特色教育。其中,青浦、宝山、北新泾等监狱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引入对罪犯的教育中。

将国学经典引入监狱教育并非上海监狱的独创,海南、重庆、甘肃、广东等地的一些监狱此前亦有尝试。

中国监狱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韩玉胜教授认为,各地监狱实行国学教育并非来源于司法部的统一部署,而是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新思路,也是各地监狱之间互相参照的结果。

《弟子规》与狱规

今年9月,中国监狱学会与香港善导会在大连联合举办“中国传统文化与罪犯矫正”理论研讨会。会上中国监狱学会会长范方平和香港善导会执行委员会委员王则左分别作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罪犯矫正工作》与《以“仁”为本――香港更生康复工作与儒家思想的揉合》的主题发言。两地与会者对于运用传统文化精髓矫治罪犯达成共识。

早在2004年,上海宝山监狱就开始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引入到对罪犯的教育,提出“三民教育”,即通过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民俗活动,让罪犯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改造。在民族文化方面,以《于丹论语心得》、《百家讲坛》等为切入点,尝试以读书小组的形式学习《论语》、《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但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形式学习国学不适用教育水平低的罪犯,不具普遍性。去年开始,宝山监狱开始引入《弟子规》、《朱子家训》、《三字经》等启蒙文学,对罪犯进行行为规范方面的矫正。

宝山监狱教育科马科长对《凤凰周刊》介绍,这些传统文化所表达的行为规范,与监狱对罪犯的行为规范教育是一致的。例如,罪犯行为规范要求途中遇到警官或来宾来访,犯人要在5米以外立定停止,待领导、警官通过以后再走,这与《弟子规》中“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符节相合。

上海青浦监狱也是较早开展国学教育的监狱。青浦监狱是上海收押外籍犯人的主要监狱,此前曾对外籍犯人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包括介绍中国传统节日,讲授“三国”等传统故事,以及儒家经典,效果较好,而后将这一模式扩展到对全体犯人的教育。授课的讲师团由高学历的监狱干警组成,很多干警都有研究生学历,教材采用通用教材,讲义则由讲师团自己准备。

在上海之先,长春北郊监狱2005年底就尝试在服刑人员中开展以孔子思想为主的国学教育,将“孔子讲堂”开进监狱。今年9月22日成立“国学讲堂”,并举行自编《国学简明读本》首发式。据悉,北郊监狱将国学教育引入对服刑人员的教育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近3年来,狱内违纪率下降到2008年的3,5‰。

甘肃白银监狱则与白银市国学会合作,从2007年9月到今年9月共举办了24期国学讲座。白银市国学会会长张乾栋告诉本刊记者,除了每月对新进罪犯进行国学教育的宣讲外,还组织一些活动,比如通过教唱孝心歌曲、励志歌曲,给父母道歉,服刑人员和狱警互相行鞠躬礼等形式进行落实。张乾栋表示,通过国学经典的学习,以及传统行为规范的引导,可以激发服刑人员的善心和孝心,让他们重新认识他们的生命个体。

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

2007年通过的司法部《教育改造罪犯纲要》,提出教育改造罪犯的指导思想,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贯彻‘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管理、教育、劳动改造手段的作用一把罪犯改造成守法公民”。

其中“对罪犯的公民道德和时事政治教育”要求,“要对罪犯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罪犯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礼仪”。

据悉,《教育改造罪犯纲要》对罪犯课堂教育的内容提得很笼统,没有硬性的具体规定。各监狱一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只要符合纲要的精神,都可以开展。

国学教育主要是贯彻该纲要中“道德教育”的内容。道德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引入国学教育之前,监狱主要通过犯人和狱警的交往来实现,而国学经典具有较强震撼力和感召力,因此是监狱方开展这方面教育的最佳素材。

从各地开展国学教育的实践来看,大多数都将《弟子规》、《三字经》、《论语》、《朱子家训》等作为教材,对此,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认为,所谓“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中国基本的为人之道、为人处世的教育在儒学经典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他解释,中国孔孟之道、儒家学说强调激发人的良善之心,讲究人的改造关键是要使其内心产生一种新的觉醒,而这与用政治思想去改造犯人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监狱教育的发展方向

目前,对于监狱的教育主要依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和《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等法律、规章,以及司法部下发的《教育改造罪犯纲要》。中国监狱对罪犯的改造主要有三大教育手段:劳动改造、狱政管理和教育改造。

据悉,劳动改造是中共政权下最早形成的改造形式,也是社会主义政治理念中固有的方式,自解放区时期开始,到现在一直保留,具有最主要的教育功能。罪犯通过在监狱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和奖励,以此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狱政管理,则是通过日常监区的生活管理、行为规范、队列训练等,养成服刑人员令行禁止的习惯。

而教育改造,则包括文化、法制、道德、职业技能、心理健康五方面。对于课堂教育的内容,各监狱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自主开展。马科长介绍,引入国学教育使监狱的教育更追求组织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性,从简单追求数字指标,转向提高罪犯思想素质的有效性的层面上。

谈及目前的监狱教育,韩玉胜认为,对罪犯的矫正应该采取多种教育手段,除传统的政治思想、法律法规、职业技能等教育外,还应当拓展文化教育的外延。他表示,开展国学教育,对提高服刑人员的自身修养,增强他们对国家、民族、家庭的责任感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他指出,对罪犯实行国学教育并不是要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可能期待它一付诸实施就马上引起质的飞跃,而是要通过传统文化的感染,从思想深处对罪犯进行引导、启发,从而促进罪犯自我反省,达到矫治的目的。

犯罪心理学结课论文篇6

一、主要工作目标:

(1)思想教育:入学率为100%考试合格率达到98%。90%以上为守法守规服刑人员;95%以上为法律常识教育合格、道德常识教育合格;

(2)文化教育:所有50岁以下的文盲罪犯都必须参加扫盲教育。文盲2年内脱盲,年度刑满释放人员,脱盲比例应达到脱盲人数的95%,小学文化程度以上的达到应入学人数的90%以上,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人数比例力争达到在押罪犯的15%,单科考试及格率力争达到40%;

(3)技术教育:罪犯岗前培训要达到70%以上,刑释人员职业技能教育获证率达到应参加培训人数的90%以上;

(4)入监教育:入监教育不少2个月,入监教育合格率要达到98%。新投犯心理测试面达100%,罪犯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面达100%,接受心理咨询及矫治面达到60%;

(5)个别教育:民警参与个别教育率达到100%,罪犯每月接受个别教育率达到100%,顽危犯年转化率达到70%以上,防非监控要达到100%;

(6)监狱与社区矫正、帮教安置部门签订“无缝对接”联动协议书、联合帮教协议达100%;

(7)进一步提升32211工程建设水平,统一规范监内文化设施;广泛建立兴趣小组,罪犯兴趣小组参与率达100%;

(8)全监罪犯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面达100%,罪犯接受心理咨询及矫治面达到60%。服刑人员指导中心每月要完成20名以上罪犯的心理咨询;

(9)出监教育覆盖面达到98%。年度刑满释放人员,开展出监评估的罪犯达100%。

(10)成年罪犯的教育改造时间每年不少于500课时,积极推行每周5天劳动教育、一天课堂学习教育、一天休息的“5+1+1”模式。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围绕“首要标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改造罪犯纲要》。

按照省局的指示精神,认真组织广大民警认真学习“首要标准”,使广大民警充分认识贯彻落实“首要标准”的重要意义,明确教育改造罪犯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基本原则以及主要内容和要求。在认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要根据省局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教育改造罪犯纲要)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着力推进教育改造工作的四个转变:教育改造工作格局由教育部门单一向齐抓共管、齐施其责的“大教育”转变;由传统的“三课教育”向管理、学习、劳动、生活等综合施教转变;教育改造的模式由封闭向开放式社会化教育转变;教育改造手段由依赖传统经验向依赖科研和运用现代科技方向转变。对教育改造工作要提出更高的标准、更严格要求,制定更科学、更严格的考核办法。

(二)突出抓好“法律知识、思想道德”主题教育

首先要规范三课教育基础工作,落实教育内容、时间、教材,聘请专职教员授课,建立罪犯学籍管理制度,创新教育内容,加强三课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思想教育要根据罪犯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结合时事政治开展法制、认罪悔罪,道德情操、赎罪感恩等各项专题教育,同时引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一步提高罪犯的道德素质。要大力加强法律知识教育,使罪犯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增强认罪悔罪意识,切实树立遵纪守法观念。要对罪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诚信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使罪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分清是与非、善与恶、荣与耻、美与丑的界限,成信改造,为重新做人打下基础。强化罪犯主题思想教育,积极开展感恩祖国、感恩亲人、感恩社会三个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各单位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因势利导,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结合监狱实际,深入开展时事政治教育。

(四)、加强个别教育,完善个案分析制度,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个别教育是教育改造罪犯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进攻性改造措施,是监狱人民警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落实《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纲要》,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必须加强个别教育工作,监狱要根据每一名罪犯的具体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要严格落实“四知道”、“十必谈”的规定,每月对每一名罪犯至少进行2次以上个别谈话教育,并根据不同罪犯的思想状况和动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措施。在做好“一般罪犯”个别教育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个案分析制度,对重点犯和顽危犯要综合其成长史、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犯罪的主观意识和现实改造表现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制定教育计划,提出相应的个别化教育转化方案和具体的教育措施,并落实警察专管专教,完善规范重点犯和顽危犯档案,实行跟踪管理。全面构建罪犯个别教育工作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改造罪犯的针对性。

(五)积极推广和探索罪犯改造质量评估工作

今年,我监将在基层监区、分监区全面开展罪犯改造质量评估工作。在全监推广实施。要按照《监狱改造罪犯纲要》对罪犯“认罪悔罪,遵守规范,认真学习,积极劳动”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改造质量评估工作,分阶段对罪犯进行评估。并据此制定和调整改造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改造转化工作。到年底,评估工作基本要走入正轨,取得实效。同时,要积极发挥理论阵地作用,征集质量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体会文章,为提高改造质量和评估质量提供智力支持,使我监改造质量评估工作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六)认真抓好出入监教育

入监教育的重点是开展法律常识教育和认罪悔罪教育,使罪犯了解服刑人员的行为规范,引导罪犯认罪悔罪,明确改造目标,适应服刑生活。要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了解和掌握入监罪犯的基本情况、认罪态度和思想动态,对其危险程度、恶性程度、改造难度进行评估,提出关押和改造建议。

今年我监修订了《监狱出监教育规定》,完善出监教育措施,出监教育要按照“相对集中时间、相对集中人员、相对集中教育内容”的办法落实出监教育的基本内容,重点是进行形势政策前途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可邀请社会相关部门向罪犯介绍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就业形势,加快罪犯由“监狱人”转变为“社会人”的步伐。出监前,要对罪犯进行重新犯罪可能性评估,评估率达100%,要将罪犯的服刑情况和评估意见寄送罪犯原户籍所在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和司法机关,要积极作好帮教安置的衔接工作,实现监狱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无缝对接,共同降低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率。

(七)普遍开展罪犯心理健康教育

要加强对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普及对罪犯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完善罪犯心理测试工作,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增强测试的准确性。要加强罪犯心理咨询和矫治工作,把加强心理矫治和精神疾病治疗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多种咨询方式,在罪犯中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矫治,引导罪犯树立关于心理健康的科学观念,懂得心理健康的表现与判断标准,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其关系,对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节或主动要求辅导和咨询,增强心理承受和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服刑指导中心要利用现有网络,合理安排咨询时间,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治工作,特别对有自杀倾向的罪犯,要加强心理辅导和咨询,把防非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八)进一步拓展教育改造工作的社会化路径

今年我监制订了《武昌监狱联合帮教实施办法》,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使我监帮教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沟通,扩大社会帮教志愿者队伍。运用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帮教体系。营造社会化的改造环境,实现改造力量、改造手段、改造内容的社会化,社会帮教工作要做到“四争取”:一是争取领导支持。依靠我们本地党委、政府,动员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重视和参与帮教工作和刑释安置办教工作;二是争取罪犯亲属支持;三是争取社会力量支持。重视与我们本地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沟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知名人士视察监狱,请求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和条件开展技术帮教和就业帮助;争取地方教育部门把监狱办学列入发展规划。

(九)不断加强和创新监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监区文化建设对罪犯的熏陶作用

进一步加强监区文化建设。要为罪犯营造良好的改造氛围,要美化环境,整洁监区,要突出监区文化的改造功能,系统安排监区文化体育活动,使罪犯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促进罪犯积极改造。围绕以先进的文化为导向,以弘扬改造正气为主旋律,积极构建富有监狱特点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监区文化环境;通过开展创建监区文化品牌、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组织读书活动、歌咏比赛等活动,用高雅文化熏陶罪犯,缓解罪犯的改造压力,调节罪犯心理,要强化罪犯兴趣小组的作用,全面推动兴趣小组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罪犯的特长,让罪犯人人有兴趣,活动有人参加,从而起到充实罪犯闲余时间、维护监管秩序安定、活跃狱内氛围、矫正罪犯恶习、提高改造质量的效果。要加强监区文化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定期举行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组织罪犯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丰富罪犯文化生活,陶冶罪犯情操,使罪犯在文明、人道,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矫治恶习,有利于重返社会的氛围种得到改造。

(十)进一步健全教育改造工作责任制

犯罪心理学结课论文篇7

1在教学理念上,应充分重视学生法律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刑法学教学的理念上,以往一直比较注重理论方面的教学,即只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认为只要掌握了法律的概念、逻辑体系、理论框架,学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理论应用于具体案件的分析,不需要有专门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在此种教学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无法用在学校学到的理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这不能不让我们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我国的法学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以精英教育来定位的,因而在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没有把培养具有法律操作技能的法律实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而是把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进行法学研究能力的法学人才。

这种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割裂状况,一方面,使接受过法学教育的人难以从事法律职业;另一方面,没有实践经验的人来从事法学研究,也只能使“法学”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仅是我国法律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要求,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但是,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会机械适用法律的人,而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法律精神统一起来,重建刑法学的教学理念。具体到刑法分论的教学上,就是在不能忽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既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谦抑的刑法理念,又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在教学内容上要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基于以上的理念,在刑法分论的教学内容把握上,应围绕理论知识、法律精神、实践能力三个中心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2.1在讲授内容上应选择重点罪名、典型罪名进行重点分析所谓“重点罪名”,是指在实践中较为常见的或者在司法适用中分歧较大的罪名。所谓典型罪名,是指在某一类犯罪中具有代表意义的罪名,即其所反映的问题、体现的特征具有这一类的犯罪的共性,并且能够使学生由此及彼掌握其它相关的罪名。现行刑法分则由10章共350个条文组成,共规定了四百多个罪名。如果对这些罪名全部逐一分析,根本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这一任务。而实际上,对于这些罪名,教师只需简单进行释义,或者不需要解释,布置学生课后自习即可。所以,在讲述分则内容时应选择重点罪名和典型罪名进行讲解,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从而使学生掌握整个刑法分则的罪刑体系。

犯罪心理学结课论文篇8

【关键词】学生 犯罪 特征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89-01

如何预防、减少学生违法犯罪,加强学生法制、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犯罪的类型及特征

(一)学生犯罪表现出类型多样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以下几种类型

1.财产型犯罪。目前,以抢劫、盗窃等案件居多,其中盗窃案占学生犯罪的70%。由此可见,盗窃罪是学生普遍发生、数量最多的一种罪。

2.暴力型犯罪。暴力犯罪在学生犯罪中所占比例较重。在学生暴力违法犯罪中,既有行凶、杀人、抢劫等严重犯罪,也有打架斗殴行为且群殴现象严重。

3.网络型犯罪。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上网主要是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活动,其中有些学生经常光顾,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网络犯罪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包括以计算机网络为客体,如制造计算机病毒。另一方面,以网络为媒介进行犯罪,如利用网络泄露他人的隐私、在网络上不真实的言论、建立等。

(二)学生犯罪同其他违法犯罪一样,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有别于一般青少年犯罪,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突发性。学生犯罪的突发性,往往事先没有预谋,主要表现为他们在生活、学习上受到打击,或由于考试、追求异性受挫,或由于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打击,或打球、打牌发生身体的碰撞和口角的争执。由于学生年轻气盛,容易冲动,易走极端。同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产生的违法犯罪动机,向社会、他人打击报复,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团伙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心理发育不完全成熟,住宿学校的学生远离父母,判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同时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在与朋友结交的过程中讲哥们义气、拉帮结派、庸俗的人际关系盛行。促成了团伙的形成和发展。团伙犯罪,参与人员较多,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因此,多为恶性犯罪,具有较强的社会危害性。

3.智能型。学生与其他青少年相比,他们所受的是高等教育,接受能力强,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受过某种专业技能训练,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学生犯罪逐渐向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及高隐蔽、高危害性。甚至还有一些博士或硕士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从事高科技犯罪等。

二、学生犯罪成因

(一)个人因素

1.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差。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偏差。在人生观上,人生就是享受,无条件的索取,不需努力也无需付出。在价值观上,当代学生的价值取向已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一些学生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在他们身上呈现出功力、世俗的意识,在这种错误观念的驱使下,容易演变为意识,在恶性发展时,违法犯罪者就会唯利是图、损人利己,采取犯罪的现实行动。

2.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协调。虽然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多数学生在心理方面尚未成熟。承受不了打击,受不了委屈。一旦现实与愿望相违背,就会陷入自卑、自责的状态,很容易产生的意识,从而导致犯罪的发生。

(二)学校因素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滞后。许多学校缺乏一支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在德育课教学方面主要以说教为主,缺乏与时展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导致内容乏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2.学生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由于大多数学校实行学分制,学生的自由度加大了,在学生的管理上强调锻炼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能力,但高估学生的这种能力,使许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如学生无故缺勤、夜不归宿、上网通宵达旦等现象屡见不鲜,极少数从事思政工作的老师对此现象视而不见,这些不良现象,极易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

3.学校法制教育走入误区。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法律基础课,但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而忽视了育人功能。教学模式单一,内容僵化,流于形式,致使不少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治观念缺失。

(三)家庭因素

残缺不全的家庭,缺少家庭温暖,容易使学生形成冷漠、自卑、放纵、性格孤僻的不良性格和叛逆心理,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比如:曾在社会上轰动的泼熊的清华大学学生及刺杀公务员的浙江大学的学生都出生单亲家庭。另外,由于家庭教育的方法不适当和教养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有些家庭只重视孩子的智育教育,而忽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有些家长认为,对孩子应该严加管教,惩罚严厉,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恐惧的心理,一旦心理失衡,后果不堪设想。

三、学生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违纪违法,应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教育与惩罚相结合,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德意识。

(二)加强法制教育

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提供更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较强的队伍。结合学生实际,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开展主题教育、法律专题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对哪些行为该为,哪些行为不能为,作出正确的判断,避免犯罪发生。

(三)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学术讲座等活动,如:球类、辩论、诗歌、征文、文艺晚会等比赛,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人生成长需要,积极参加各类活动,使同学们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发挥特长,锻炼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构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摇篮,家庭教育是教育最基本的形式。家庭教育首先父母应该做表率,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发挥良好的教育功能。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不应该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要随时跟踪孩子的思想动态,常与子女谈心,及时解决孩子心中的疑难问题,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犯罪心理学结课论文篇9

【关键词】官吏 贪腐 职务犯罪 防控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立官是为了国家治理,而非官吏本身,“立官长以为官也,非立官以为长也。”(《慎子・威德》)“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慎子・知忠》)“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左传・恒公二年》)“官邪”是政权更替、改朝换代的原因。我国古代注意官员职务犯罪的防控,强调重典治吏,以实现对权力的制约。

古代惩治官吏贪腐职务犯罪的历史考察

古代官吏贪腐职务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我国古代官吏贪腐职务犯罪主要表现为贪污和受贿等犯罪。贪污和盗窃统称为“盗”,《汉书・薛宣传》将贪污之盗称为“断官钱自入己也”,《魏书・鲍勋传》记载曲周县吏“断盗官布,法应弃市”,“断盗”就是贪污性质的犯罪,《晋律》称贪污犯罪为“居职其犯公坐”,隋朝将贪污解释为“官物入私”。《唐律》中“监守自盗仓库钱粮”中的“监守自盗”属于贪污性质的犯罪。《大清律》中规定,“凡盗内府财物者,皆斩。”战国时期,《法经》中称为“受金”,作为“六禁”中的“金禁”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先后设了“请赇”、“受赇”、“偿赃”等受贿职务犯罪,所谓“赇”,“以财求事曰赇”①;“事曲则谄意以行赇。”(东汉王符《潜夫论》)《唐律》将“受赇”称之为“受财”,明清时期,专门以“受赃”来规范官吏受贿犯罪行为。

惩治司法官吏贪腐职务犯罪。西周规定司法官吏“五过之疵”与罪犯同罪。《尚书・吕刑》中有惩治司法官员职务犯罪的“五过之疵”的记载。②秦朝规定司法官吏“纵囚”、“不直”犯罪。为了防止法官徇私枉法或渎职失职,秦律明确规定,法官在审判中有违法行为的要承担刑事责任。《秦简・法律问答》中记载:“罪当重而端轻之,当轻而端重之”,构成“不直”罪。“当论而端弗论,及易其狱,端令不致,论出之”,构成“纵囚”罪。凡因过失使判决量刑不当的,属“失刑”罪。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当时曾“谪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③唐律规定司法官吏有七种情况要承担责任,即违反有关案件管辖的规定;判决不具引法律正文;超出告状范围审判;断罪应向上级或者皇帝奏报而不奏报的;徒以上罪判决后不告知罪犯及家属让其“服辩”的;违法刑讯的;故意或者过失出入人罪的。尤其强调故意“出入人罪”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出罪”即重罪轻判或有罪不判,“入罪”则相反,是轻罪重判或无罪判有罪。出入人罪的司法官吏,故意者采取反坐原则;过失者减故意者三至五等处罚。

惩治行政官吏贪腐职务犯罪。惩罚官吏职务犯罪是国家机关正常运行的需要。我国惩治官吏职务犯罪的立法可以追索到夏朝时期,《夏书》记载:“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请从之。”“墨”即贪得无厌、败坏官纪。商朝为预防和减少官吏违法犯罪而专门制订了《官刑》,其目的是“制官刑,儆于有位”。商朝的《官刑》中,规定有“三风十愆”的罪名,犯“三风十愆”罪,要处“墨”刑。西周《周礼・秋官・大司寇》规定最高法官“大司寇”的职责是“以五刑纠万民”,用军刑“上命纠守”,用官刑“上能纠职”,以鼓励贤能,举论失职者。

战国魏国的《法经》六篇中属于职务犯罪的“轻狡”、“借假不廉”、“逾制”等,被列在《杂法》之内。《法经》第五篇《杂法》中有“六禁”,“六禁”中的“金禁”就是禁止官员受贿赂,“丞相受金,左右伏诛,犀首以下受金则诛。”④商鞅带《法经》入秦,改为“六律”,秦朝关于职务犯罪的法律条文散列于“六律”之中,云梦秦简“语书”及“为吏之道”中,反复告诫官吏要“廉洁”。汉朝的《九章》及汉律六十篇中,职务犯罪无专门的篇章,条文也散列于各篇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封建刑律中逐渐形成职务犯罪的单独篇章,除《盗》篇外,先后设了“请赇”、“受赇”、“偿赃”及“违制”等篇来规制官吏职务犯罪,关于“受赇”,《汉书・刑法志》中解释为,“吏受赇枉法谓曲公法而受赂者也。”

唐朝关于职务犯罪的规定,表现出封建法律成熟时期的特征,重视用完善的法律来依法治吏,主要体现在《职制律》、《盗贼律》、《杂律》之中。唐律首次将六种非法攫取公私财务的行为归纳到一起,冠以“六赃”之名,即强盗、窃盗、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其中受财枉法、不枉法、受所监临及坐赃的主体都是官吏,赃的多寡是确定罪行轻重的主要依据。

封建社会后期惩治贪腐犯罪出现残酷化趋势,尤其在明清时期。严厉惩治贪赃枉法的官吏,是明朝立法的重点,《大明律》沿用唐律原有的“六赃”罪名,依照“凡官吏受财者,计赃科断”的原则,对赃罪的量刑明显重于唐宋。明律对负有监察职责的御史等“风宪官”犯脏,加重处罚。清朝在清律中对职务犯罪规定齐全,延续了封建刑律重视吏治的优良传统。

古代预防官吏贪腐职务犯罪的历史考察

从道德层面预防贪腐职务犯罪。对贪腐官吏予以否定性道德评价。在古代,人们对贪腐官吏十分憎恨,《诗经》中记载:“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宋代包拯指出,“贪者,民之贼也。”(包拯集》卷3《择官》)。贪腐职务犯罪是可预防可控的。孔子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认为犯罪可以通过社会综合治理、道德教化来预防。社会综合治理按照中医理论,未病先治、急则治表、缓则治本、表里兼顾⑤,对官吏贪腐职务犯罪的预防有良好的启示作用。

道德教化是预防官吏职务犯罪的治本之策。我国治国思想在道德观和价值取向上坚持德政、用贤、民本、治吏、修身等,形成清廉文化,德是统治者考察官吏的核心要素。首先,强调道德教化。孔子反对“不教而杀”(《论语・尧曰》)。荀子重视道德教化在预防犯罪中的作用,“不教无以理民性,”(《荀子・大略》)强调“礼仪之化”,“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荀子・大略》),教化官民,起到“化性起伪”的预防作用。在治国理念上孔子强调“为政以德”,⑥要求官吏“见得思义”,不取不义之财,从而达到预防贪腐职务犯罪的目的。其次,强调道德践行。孔子对鲁国执政季康子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强调道德践行和示范。“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践行胜于言辞。《荀子・儒效》中提出:“知之不若行之。”在处理官与民的关系上,坚持“民为邦本”,为官为民。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在吏治问题上,主张“圣人治吏不治民”,认为官吏贪贿害民,“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人而厚己”(《明史纪事本末》卷一四《开国规范》)。第三,强调修身。重视官吏的自身修养是中国传统治国思想的一大特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曾对鲁哀公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礼记・哀公问》)孟子认为“养心莫善于寡欲”。唐太宗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从法律制度层面预防贪腐职务犯罪。从法律层面上看,历代统治者都重视立法,从官吏选任、考核、惩处等,都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基本保证官吏履行职责有法可依,从而保证国家权力有序运行。

首先,从官吏选任的源头上预防贪腐职务犯罪。在用人问题上主张任人唯贤,“用贤则治”是古代公认的治国之道。墨子认为,“尚贤者,政之本也。”⑦商朝选拔人才采用“三宅三俊”选任法,“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兹惟后矣。”(尚书・立政》)强调选拔人才要依事(政务)、牧(民事)、准(执法)三个方面的标准考察官吏的才与德。西周时期采取“六德六行六艺”推选法,由此形成选拔官吏的法定标准。战国时期任官推行了量能授官的制度。秦朝官吏法规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如任官标准,秦简《为吏之道》将其概括为“五善”;选任方式,有察举制度、征召制度、任子制度;秦《置吏律》还规定了任官的程序。汉朝官吏选拔采取察举制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选拔逐渐形成了“九品中正制度”。唐朝的职官制度比较完善,据《资治通鉴》卷194的记载,唐太宗指出,“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⑧宋朝科举考试不限制应试者的出身,关键看贤能。元朝选任官吏,强调民族原则。明朝选拔官吏有四法,“曰学校,曰科目,曰荐举,曰铨选。”清朝职官铨选。民国的五权宪法,其中有一个考试权,用人必考试,以提高官吏的素质。

其次,通过对官吏权力的监督来预防贪腐职务犯罪。通过考课来监督官吏权力行使。“有官必有课”,对官吏的考课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夏商时期,已有职官任用和考绩方面的简单制度,商朝有“三有宅”考绩法。西周时期,关于官吏考绩的制度相对丰富,据《周礼》记载,朝廷有专门负责考绩的部门“天官”,有具体的考绩内容“六计”,有明确的考绩时间。对各级贵族官吏还有“述职”制度,定期考核,根据其德才政绩进行升降黜陟。秦朝对官吏的考课分定期和不定期两种,考课的结果分为“最”和“殿”两类,“最”者奖励提升,“殿”者笞罚。汉朝对官吏采取“上计考绩法”,将考绩完善为三种形式、两大系列,三种形式即常课(年终)、大课(三年)、会课(丞相、御史会考),两大系列就是长官考核属吏、官吏从上到下逐级逐层考核。⑨

唐代对各级官吏的考课规定了一套标准,即“四善二十七最”,用来考核官员的德才。宋朝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非常重视考课对官吏的控制作用,规定内外官吏任满一年为一考,三年考为一任,州县官“三岁一易”。元朝对“职官”和“吏员”实行分类考课、分类晋级的制度。明代的官吏考核分“考满”与“考察”两种。“考满”是指在官员任期内定期举行的考核。“考察”是不论官员的任职时间,对所有官员的定期考核,并根据考察结果作出相应处置。清代基本沿袭明代的考绩法而“品式略殊”,但把“考满”改一年一考,三考为满,考绩实行“五等制”;对“考察”作了“四格八法”的规定。通过考课来监督官吏尽职尽责,以保证官吏队伍的素质,从而预防职务犯罪。

通过设置监察机构实现权力对权力的监督,预防官吏职务犯罪。《管子・桓公问》记载黄帝立明台、禹立谏鼓、周武王设灵台等,用以采察民意、求贤纳谏,被认为是古代监察制度的滥觞。早在夏朝就有专门的监察官“啬夫”,“吏啬夫为检束群吏之官,人啬夫为检束百姓之官。”

春秋战国时期监察百官为“啬夫”、监御史等,秦代中央有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有监察史,负责监察地方官吏。汉代以后,中央设有专职的监察机构,称御史台(府、寺)。汉武帝创建了刺史制度,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州部的郡国。魏晋实行御史台及十三曹,十三曹的监察职责与整个国家的行政活动联为一体,构成一个庞大的分曹监察体系。南朝御史台为唯一的检察机关,其权力结构更加独立,监察官员权力膨胀,允准风闻弹事。“御史许风闻论事,相丞有此言。”(《汉献通考》职官七)监察官即使弹劾有误,也不负责任。

隋朝有《刺史巡察六条》,监察的重点是地方官员的理政能力和对中央政策法令的贯彻执行情况,以及地方官员的贪赃枉法害政情况。唐代《巡察六条》,监督地方官吏,清廉为政。唐代有尚书左右丞有权监察百官,并且通过加重“监临”官犯罪处罚来促使“监临”官依法履行职责。宋沿唐制,但皇权发展,“防臣下甚于防外寇”的心理作用下,强化了监察官吏的职权,监察御史任用权收归皇帝,监察官员任职条件提高,未经两任县令,不得为御史,保证御史的政治经验。明清时称都察院,地方有监察区,监察机关是“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地位进一步强化,实行御史出巡制度,御史出巡,号称“代天子巡狩”。

中国古代监察官吏呈现“人众秩卑权重职广位显”的特点。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官有秩卑命尊、官小权重、小大相制、内外相维的特点;“秩卑则人激昂,权重则能行志。”(《日知录》卷九)

第三,通过严刑峻法手段,起到特殊预防的作用。商朝官员职务犯罪“三风十愆”罪,可施以墨刑。西周对司法官吏职务犯罪,有“五过之疵”者,与违法案犯同罪。汉律规定,“赃值十金者齐市”;向下级索贿,设“恐猖取财”罪,可处死刑;接受下级“饮食馈遗”、“取息过律”要免官。晋朝,一般盗窃四十匹才处死刑,而官吏监守自盗只要满五匹就处死。

以刑罚宽缓著称的唐朝对官吏职务犯罪也是严惩不待,《唐律》首置“六赃”的罪名,有四个罪名用于惩治贪官污吏。宋朝对官员职务犯罪,严重的适用陵迟刑。明朝朱元璋时期对官吏职务犯罪创用了“剥皮实草”刑。通过增加职务犯罪的成本,从而达到预防职务犯罪的效果。

对我国古代防控贪腐职务犯罪的几点思考

家天下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特殊的国家管理形式和结构形式,对权力有一种“天然”的制约机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拥有最高权力的统治者绝对不容许下层官吏过分腐败而危及其江山社稷的安全。这样,就形成一种以皇权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权力监督机制,权力来源、对谁负责、权力监督清晰明确。

通过对我国古代职务犯罪的研究,有以下几点思考:首先,完善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体系,实行重典治吏,增加职务犯罪成本,是行之有效的预防职务犯罪的方法。其次,建立官吏荐举责任制,荐举失察要负法律责任。第三,整合监察资源,建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监察机构,提高监察机构的地位,实现权力对权力的制约。第四,建立贪腐职务犯罪“零”容忍机制。第五,取消贪腐官吏的做官资格。第六,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作者为攀枝花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08年攀枝花市软科学课题“在国有大企业建立职务犯罪防控体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CY-R-9)

【注释】

①②曾代伟:《中国法制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44页,第38页。

③怀效锋:《中国法制史》,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0页。

④董说:《“七国考”引桓谭“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3页。

⑤俞荣根:《道统与法统》,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230页。

⑥《论语》,程昌明译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0页。

⑦《墨子・尚贤上》,徐翠兰、王淘译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58页。

⑧吴兢:《贞观政要・择官第七》,裴汝诚等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53页。

犯罪心理学结课论文篇10

摘要:大学阶段是高职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黄金时期。但在变革型开放型的社会里,一部分高职学生由于不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法制观念不强,难以抵御各种诱惑,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其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剧变迁、学校弊端的影响、多元文化、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的缺失。防范和减少高职学生违法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的系统工作。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预防 高职学生犯罪

一、 高职学生犯罪的内涵和特点

1、高职学生违法犯罪的内涵

违法是指具有一定主体资格的公民或组织由于主观上的过错所实施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依照法律应该追究其责任的行为。其构成要素是:

(1)、必须是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此行为可以是法律规定必须履行而不履行的不作为,也可以是法律禁止的积极作为。我们常见的高职学生违法行为包括小偷小摸、打架等。

(2)、该行为必须是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行为,是被认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3)、违法必须是主观上有过错即故意或过失。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带来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过失是指应该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以至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高职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差但思想活跃,故意违法行为也较多。根据我国刑法第6条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家财产或劳动群众所有的财产、侵犯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法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这一定义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犯罪,为划分罪与非罪提供了总原则。

2、高职学生犯罪的特点

(1)、违法犯罪行为的疯狂性

由于某些高职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易失去理智,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违法犯罪种类相对集中

高职学生违法犯罪的种类相对比较集中,主要是侵犯财产、侵犯人身权利和性犯罪案件。侵财型案件在高职学生违法犯罪中居于首位,因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类共性的一种表现,况且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后期,对物质利益需求比较旺盛。

(3)、违法犯罪偶发因素多

高职学生犯罪一般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的特点。之所以说具有偶发、突发性,是由于他们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随意性强,较少预谋,往往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

(4)、违法犯罪的连续性

对某些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高职学生,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很容易产生连续性犯罪。

(5)、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

高职学生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而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二、 高职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分析

1、法制观念淡薄

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由于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青少年普遍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缺乏,而道德观念又严重错位。由此引发一些不懂法、不知法的高职学生一步步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犯罪高职学生在谈论光荣和耻辱、崇拜的人物等问题时,他们大多认为谁在打架斗殴、偷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中有本事的,谁就光荣,认为有仇不报是耻辱,而认为那些爱憎分明、大义灭亲的人却是假积极,出风头,装蒜。部分高职学生在上述这些是非颠倒、愚昧无知的认知支配下,在强烈的逆反心理驱使下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也就毫不奇怪了。

2、长期重智育轻德育

当代学生接收的信息量之大、信息来源渠道之多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能比拟的。面对多种思潮的影响,学校的德育教育严重滞后。学生普遍反映我们现在的德育内容枯燥、陈旧、与网络的吸引力无法相比,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严重。一些学校为保“重点”而不惜削减毕业班的音乐课、体育课、劳动课等,有的允许学生少参加甚至不参加本来就少的可怜的各种活动。学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地方,一名合格者,除了要做到精通业务,还应具有高尚品质,可是当前,有部分学校在培养方向上,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和知识的培养,忽视思想改造,以致输送出的学生屡屡成为社会的反面教材,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3、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环境就是家庭,家庭环境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子女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子女健全的人格,给子女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必要的良好的条件。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子女的人格发展错位,而这也往往是造成子女犯罪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实践证明,大量违法犯罪的高职学生都是生活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中,比如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吵架、打架等;有的父母行为有失风范,表现为家长文化素质、道德水准低下、不文明或具有不良嗜好,甚至有违法犯罪记录。由于父母不注重自身修养,道德素质败坏,常常会诱发子女产生不良行为,形成不健康心理。

4、社会客观原因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他生存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在违法犯罪的形成过程中,社会因素起着根本性的作用。青少年的行为方式无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社会上出现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任何思潮、现象,都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这其中包括好的社会现象,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也包括错误的思潮和坏的行为方式。因此高职学生违法犯罪与不良的社会环境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当前形式看,社会环境对高职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有:西方社会不良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网络等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三、 大力加强德育教育预防高职学生违法犯罪

1、加强高职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当代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学院要真正收到实效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不断提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养。首先,正确把握高职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目标定向。高职院校要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及结合当前的实际认真解答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排除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条件和种种障碍,使学生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帮助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践行能力。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高职学生要学会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关系。树立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磨练意志、励志品格,虚心学习、肩负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第三,正确理解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取向的多种变化。要引导高职学生善于动脑用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去观察、判断、辨别、分析各种事物,鼓励高职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完善自己,励炼自己,自觉地抵御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不良习气的侵蚀,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准,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价值观念体系。

2、加强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

当前,我们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教师只是非常努力地给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而忽视了极为重要的方面——培养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如果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形成守法的理念与精神,在实践中更有可能知法犯法,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法制教育:第一,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要按照和教育部有关“两课”设置的规定开展,学校法制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普法教育的基点上,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律基础理论教育。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在法制教育的方法手段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的方法,加强高职学生对法律权威性的认识和深刻理解。再次,教育学生养成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法是治国之本,安邦之基,懂法守法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原则是,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高职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对法律有自己的评价。然而,大多数高职学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懂法、不守法者大有人在,违法犯罪行为也时有发生。所以要加强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帮助高职学生养成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

3、 增强家庭德育教育功能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变革,家庭的传统教育方式愈发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我国家庭的许多传统功能在逐步丧失,由此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包括高职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为此,重塑、改革和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父母对子女的管教责任。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与是俱进,改变教育方式,认真负责地承担起对子女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生活、学习的培养重任。虽然这种观念和意识靠子女在将来步入社会,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可以实现,但父母的引导是绝不可少的。同时,父母是家庭的主体,对子女影响最大,与子女接触最早、时间又最长,这些特点决定了家长自身的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对子女的深刻影响。在生活中子女们依靠依赖着父母,在学习生活中子女对父母也存在着一定的效仿行为。父母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言行举止、处事为人很容易使子女的心灵受到熏陶,并逐步形成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是与非的最初体会。因此,家长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引导着子女健康成长。(作者单位: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康树华.当代中国热点与新型犯罪透视[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

[2]吴卫军.大学生实用法律知识读本[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