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3:34:02

面源范文篇1

1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化肥污染

漯河市年使用化肥折纯138520t,其中氮肥56865t、磷肥17948t、钾肥8187t,化肥平均施用量折纯735k蜀/l1m,高于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量的上限。施用肥料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化肥投入占粮食生产现金成本的37%左右回。化肥的使用对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但化肥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大量养分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容易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作物减产。过量施肥引起氮素的大量损失,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破坏臭氧层,同时也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背离了当前世界发展“低碳农业”的大趋势。大量增加农业化学投入品,也容易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和重金属含量超标[31,致使农产品质量大幅下降,对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1.2农药污染

漯河市年使用农药2441t,平均施用量为12.75k加m。农药在防治病虫害、保护农作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农药的大量使用也污染了环境,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农药污染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滥用农药。据统计,该市每年因食用农药污染的蔬菜而中毒的人数达近100人:二是过量使用农药嗍。农业生产中以杀虫剂为代表的农药施用量通常是推荐量的2—4倍,其大量使用,在消灭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许多有益生物,加速了水源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对土壤、水体造成严重危害,并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3农膜污染

随着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塑料大棚及地膜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农膜污染已成为农田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作者简介李若菲(1989一),女,河南漯河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农产品质量安垒地膜覆盖面积2.221万hm,占耕地面积的13.4%,约40%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存于农田土壤中的白色污染物都是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不易降解,或降解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有关调查显示,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1.4畜禽粪便污染

近年来,漯河市以双汇集团为龙头的畜产品深加工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了畜禽养殖业的迅速扩张。目前,该市年存栏生猪逾200万头、奶牛4万头、肉牛8万头、家禽1845万只。每年养殖业产生的粪便量逾200万t,其中经无害化处理的仅73万t左右。大量的畜禽粪便不经任何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不仅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和大气污染,是目前我国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同时,畜禽粪便的不合理处理,不仅会造成蚊虫大量滋生,而且还会成为传染源,造成疫病传播,威胁人类和畜禽健康。

1.5农业废弃物污染

漯河市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年产各类作物秸秆220万t,约1/5秸秆被焚烧或变成有机污染物。由于农村能源结构的改变,大量秸秆因无法有效利用而被焚烧或抛弃于河沟渠内及道路两侧,不但污染大气和水体[51,影响农村的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也影响了附近的机场和公路的交通安全。

2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化肥的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量上限的2倍,但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kg/hm。而当地施用量是其安全上限的3倍;我国农药年产约170万t,1.2亿hm农田的平均用量达14.17kg/hm,漯河市农药施用量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我国每年约有50万t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当地残膜率与此相当。这些化学合成物质被投入耕地,造成耕地污染,不利于植物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更重要的是,耕地污染严重威胁到粮食和食品安全。耕地中的有毒物质被植物吸收积累后。不但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还会继续在人体内累积,最终引发各种疾病。因此,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刻不容缓。

3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

农业面源污染相对点源污染而言,具有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特点,其产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5点。

3.1农业环保立法工作滞后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农业部1.]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因缺乏管理手段和法律支持,造成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可依。

3.2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

农业和环保等部门职责不明,存在权责不一致的现象。农业部门多从技术角度指导农业生产,缺乏有效约束手段;环保部门多是通过政府行为下达环保目标,要求有关部门对面源污染进行治理。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完善。

3.3财政投入不足

据调查,目前当地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经费尚未纳入财政投入范围。同时,国家对此也没有相关的防治经费,多元化的社会投入机制尚未形成。

3.4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

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和劳动强度最小化,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加剧了农业环境污染。

3.5监测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缺位,影响了相关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应用。同时,农业环境监测手段落后,也成为制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瓶颈”。

4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展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引起各级高度重视,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4.1化肥污染防治

2005年,出台了《漯河市2006-2010年基本农田化肥过量使用控制规划》,采取有效措施治理过量施用化肥问题。一是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切实提高该项技术的人户率、覆盖率和贡献率。2006—2010年,连续5年制定了《漯河市测土配方施肥行动方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达到了100%。二是搞好有机肥资源及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提高耕地质量。重点推广有机肥积制新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开发精制(商品)有机肥应用技术、实施节水农业及农业废弃物生物处理技术等土肥新技术l0余项。每年积造施用有机肥5.33万hm以上,开发研制有机肥、生态肥10万t以上。三是建立土壤肥料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该市每年安排新型高效叶面肥、高效配方微肥等中试试验基地12处。四是建立健全了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体系,提高土壤农化的预警预报能力。目前,该市已建地力监测点42个,在全市形成了覆盖四大土类的金字塔式监测网络体系。五是搞好宣传培训,提高广大农户自觉自愿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的积极性。

4.2农药污染防治

为做好农药的科学使用,出台了《漯河市2006-2010年基本农田农药过量使用控制规划》,切实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技术培训。广泛宣传农药科学使用知识。要求农药经营网点,采取专家坐诊、播放录像资料、发放明白纸等措施,对来购买农药的农民开展技术咨询。二是大力试验、推广高效、低毒农药新品种。针对当地主要作物害虫,积极开展用药品种和使用技术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积极推进高毒农药替代工作。三是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管理力度。把季节性市场大检查与日常监督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农药举报制度和案件查处联动制度,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和禁用农药。每年对蔬菜生产区农药经营门店进行不定期的全面检查,严禁销售和使用禁用、限用农药,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

4.3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2003年,漯河市提出了建设全国有影响的无公害食品基地市的目标,先后组织制订2卷《漯河市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涵盖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五大类49个品种。建立各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127家。目前,该市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12.27万hm2;有178个农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该市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双汇集团、龙云集团的无公害农产品已经成为全国“一荤一素”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大大提高。全面推行市场准人制度。

2003年l0月,该市在市区对蔬菜等重点监控农产品实施了市场准人;2005年8月,又在全市3个区2个县全面实施市场准入。通过在农产品市场设立无公害蔬菜专卖区。定期不定期对无公害农产品进行监测,监测结果通过媒体和漯河农业信息网对外公布等措施。禁止监测不符合无公害标准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定期在新闻媒体公布国家禁、限用农(兽)药产品目录,严禁购买使用。实行生产基地投入品登记管理制度,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全面推行,不但有效治理了农业面源污染,而且显著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4大力发展沼气。有效解决养殖业发展带来的粪便污染

漯河市将沼气建设纳入《漯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并专1]下发了《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沼气建设,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通知》,致力通过发展沼气解决养殖业带来的面源污染。截至2010年底,该市农村户用沼气池总量达20.5万座,年消化养殖粪便逾40万t,提供优质沼液沼渣肥料逾80万t,减少化肥施用量20万t左右。同时,积极推广沼气及“三沼”综合利用技术,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4.5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焚烧秸秆情况逐年减少

据统计。漯河市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20万t左右。自2005年起,该市通过全面实施禁烧,推动了农作物秸秆的有效利用,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90%以上,比2005年上升了35个百分点。夏季小麦秸秆主要以机械还田、工业化利用为主,基本得到有效利用;秋季重点推广秸秆机械还田和青贮技术。近年来,该市积极探索生物质发电,对原热电厂进行了技术改造,利用秸秆进行生物质发电,年可消耗秸秆约30万t。

5对策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漯河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

5.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重点是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培训无害化生产技术,强化清洁生产观念和农业环保意识,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5.2建立和完善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体系,提升监管检测能力。建立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监测体系,切实加强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

5.3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及时回收废农膜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多法防治,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施药规程。保证用药安全。推广可降解农膜和生物全降解塑料.从源头上消除白色污染。

5.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大力推广施肥新技术,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耕地质量。加大合理耕作、洁净操作等无害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利用规模。

5.5加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

以沼气为纽带,实施种养相结合,是解决养殖污染的重要途径。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加强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面源范文篇2

1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化肥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1.1化肥的使用状况化肥用量偏大从2001年~2004年我市农作物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1)来看,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从2001年的213978hm2减少到2004年的211044.6hm2,4年减少2933.4hm2,2004年人均耕地约0.037hm2,是全国人均耕地0.11hm2的33.6%,是世界人均耕地0.25hm2的14.8%,并且还在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为了增加农作物产量,化肥用量不断加大。首先,化肥施用总量偏大,从2001年的110119t增加到2004年123990t,4年增加13871t,年平均化肥施用总量117747.8t。其次,单位耕地面积和单位播种面积的化肥用量也与时俱增,其中,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从2001年的514.6kg/hm2增加到2004年的587.5kg/hm2,4年增加72.9kg/hm2,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化肥用量达到了555.5kg/hm2,是全省平均443kg/hm2的1.25倍,是全国平均375kg/hm2的1.48倍,是美国平均108.4kg/hm2的5.12倍,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设置的225kg/hm2的安全阀上限2.47倍。化肥使用比例失衡,氮肥过高,磷肥不足,钾肥偏低调查数据(表2)显示,我市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用量分别达到319.0kg/hm2、104.8kg/hm2、41.9kg/hm2和89.9kg/hm2;年平均单位播种面积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用量分别达到183.7kg/hm2、60.6kg/hm2、24.2kg/hm2和52.2kg/hm2。我市氮(N)、磷(P2O5)、钾(KO)肥的平均比例为1∶0.33∶0.13,全世界施用化肥氮磷钾的平均比例为1∶0.46∶0.36,根据科学资料,粮食中氮磷钾的吸收比例约为1∶0.45∶1,由此可见,我市生产中的化肥使用比例失衡,氮肥用量过高,磷肥不足,钾肥偏低。而且随着每年化肥的大量施用,土壤钾的供求已经出现严重的不平衡问题。同时,重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机态养分所占比例明显偏低,土壤酸化、地力下降。

1.1.2化肥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据统计,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十分严重,约有70%逸失于环境中,造成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一是化肥大量使用,特别是氮肥用量过高,使部分化肥随降雨、灌溉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部分地区水体中硝酸盐含量超过饮用水标准(NO-3-N11.3mg/L)的5~10倍,不能饮用。二是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忽视有机肥,造成土壤结构变差,容重增加,空隙度减少,土壤养分失衡,有益微生物数量甚至微生物总量减少,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三是化肥不合理应用,造成大气污染。氮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不仅对大气造成污染,而且对臭氧层起到破坏作用。同时,化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强温室效应。四是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农产品的生物污染和化学污染,尤以化学污染为重。特别是过量施氮,造成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过高及重金属含量超标,在蔬菜、水果中尤为明显,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和健康造成威胁。

1.2农药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2.1农药的使用状况农药用量偏大近几年,我市农药用量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数据(表3)表明,我市农药用量为2001年7252t,2002年7218t,2003年6952t,2004年7257t,年平均农药施用总量达到了7169.8t。年平均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为33.8kg/hm2,其中杀虫剂为18.6kg/hm2,杀菌剂为5.9kg/hm2,除草剂为7.6kg/hm2,、其它为1.7kg/hm2。农药施用水平我省居全国首位,而我市高于全省平均,是全省平均16.9kg/hm2的2倍,是全国平均7.5kg/hm2的4.51倍。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全世界农药市场的组成为:杀虫剂占28%、杀菌剂占19%、除草剂占48%、其它占5%;而我市农药产品组成为:杀虫剂占55.03%、杀菌剂占17.46%、除草剂占22.49%、其它占5.02%。由此可见,我市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杀虫剂用量过大,这是造成农作物残留量超标而引起中毒的客观原因。而且,剂型不配套,在我市使用的所有农药制剂中,乳油、可湿性粉剂等剂型占到60%以上,成为影响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因素。此外,农药质量不理想。2004年8月、10月,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宁波)对鄞州、象山、宁海、余姚等县(市、区)11家农药经销店的农药进行抽检,55批次农药有17批次不合格,合格率为69.1%。

1.2.2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一是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农作物上,其中只有10%左右药剂附着在作物体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并通过皮肤和眼睛粘膜表面接触损害人体。再是通过呼吸系统吸入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甚至致癌。二是施药时部分农药落入土中,附着在作物上的农药也因风吹雨打渗入土中,大气中农药又降至土壤中,使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及衍生物含量增加,严重污染土壤。三是土壤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不同水体遭受农药污染的程度依次为:农田水>田沟水>径流水>塘水>浅层地下水>河流水>自来水>深层地下水>海水。四是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农作物在一定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有部分残留或超量残留或有毒的代谢产物,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出口贸易。五是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农药,农田内蛇、青蛙、蚯蚓等数量已显著减少,泥鳅、黄鳝等几乎绝迹,有益天敌加速消亡,有益生物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了严重破坏,生物链单一,不少地区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同时,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使病虫危害加剧,结果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加重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1.3农膜的使用状况及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

1.3.1农膜的使用状况农膜用量逐年增加调查统计(表4)表明,我市农作物农膜用量为2001年4185t,2002年5496t,2003年5859t,2004年5999t,年平均农膜用量达到了5384.8t,农膜用量逐年增加。2004年与2001年相比,农膜用量增加1814t,增幅高达43.35%。年平均单位面积农膜用量达到了680kg/hm2,其中经济作物占82.5%,粮食作物占0.83%,其它作物占16.67%。可降解农膜比例低,农膜回收率低我市使用的农膜中,可降解农膜仅占农作物农膜总用量的0.86%,绝大多数属于不可降解农膜,占到99.14%。从全市的整体情况来看,棚膜的平均回收率为65.3%,地膜的平均回收率为44.2%。

1.3.2农膜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是农膜的推广使用给农田土壤带来“白色污染”。农膜属高分子有机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非但不易降解而且降解之后产生有害物质,逐年积累,污染土壤生态环境。同时,大量的农膜在土壤中积累恶化土壤理化性状,造成土壤的通透性变差,使土壤中养分的迁移受到阻碍,并因此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二是农膜中所含的联苯酚、邻苯二甲酸酯等微量环境荷尔蒙物质还会对农产品带来污染,并危害人类的健康。三是由于绝大部分农膜使用不可降解地膜,在地膜残留严重的地方,农作物减产20%~30%,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四是残存的农膜碎片日益积累,在田头、地角、房前、屋后、溪边、树上,随处可见,影响村容村貌,严重污染农村环境。

2秸秆产量、利用情况及焚烧、废弃对环境的影响

面源范文篇3

污染现状

桃源县是湖南省的粮食大县和养殖大县,其养殖业的主体是蛋鸡和生猪。2011年,全县家禽存栏4232.26万羽,生猪存栏177.5万头,各类规模化养殖场达3500多家。据该县畜牧水产局估算,全县养殖畜禽每年排放粪污量达560多万t,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一是空气恶臭难闻。近年来,桃源县的养殖业正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形成了一批生猪和蛋鸡养殖密集小区。据当地群众反映,由于多数养殖户都是将鸡粪随意露天堆放、倾倒,不做任何处理,天热的时候鸡场周边几公里范围内都恶臭熏天。穿过这些养殖密集区的2条主要交通干道,桃源至陬市段、桃源至三阳段,则成为远近闻名的“臭廊”,行人掩鼻而过,车辆快速通行。

二是土壤污染。不少养殖户将养殖场建在自己的承包地上,畜禽粪尿直接排放到周围的农田。少数养殖场虽进行了简单的沉淀、过滤或者发酵处理,但最终废液还是向周围的农田排放。连续多年的粪便排放积累,远远超过了周围农田土壤的安全承载量,导致土壤理化性状改变难以耕种。青林乡珠明村一养殖户喂养50头母猪,虽然自建了1个小型沼气池处理了部分粪便,但是大部分猪粪尿还是直接排放到田间,造成附近2hm2良田无法耕种。据桃源县有关部门初步调查统计,全县这类因严重养殖污染不能耕种的农田已达数百公顷。

三是水体污染。调查发现,在养殖密集区,由于养殖场任意排放粪便污水,区内大小河流池塘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乌黑发臭。当地群众反映,原先这些河里鱼虾丰富,现在不但一条鱼都没有,连手都不能洗了;前几年,该县四喜养殖公司猪粪尿沉淀池溢出排放,把下游的“田河水库”变成一个大“猪粪坑”,水质变为劣Ⅴ类,治理难度很大。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养殖年限较久的乡镇,如漳江、深水港、青林等,由于畜禽粪尿的长期直排,粪便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已经渗透到地下污染了地下水,有些地方被污染的深度已达几十米。

污染原因分析

养殖业带来严重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府管理缺位,也有农民种养殖习惯的原因。

一是养殖场建设缺乏规划和管理。桃源的畜禽养殖业不同于传统的一家一户作坊式的小规模散养。它的突出特点是规模化、集中和高密度。既有蛋肉鸡存栏10万只、生猪几万头的大规模养殖户,也有沿河道集中分布的中小规模养殖户。养殖密度高度集中时,如缺乏相应完善的粪便收集处理设施,很容易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桃源县的畜禽养殖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政府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做好养殖户的疫病防控、市场开拓等生产发展方面,而对于环境问题并未给予更多的关注。一直到养殖规模很大,环境问题很突出的时候才引起足够的重视。哪些区域可以建养殖场,养殖场的密度应为多大,相应的粪污处理设施和综合利用措施有哪些,县里并没有总体规划。养殖户主随心所欲,想在哪里建就在哪里建,选址只考虑自己方便。有的场建在公路旁,有的建在河道旁,有的建在水库周围,有的建在粮田当中,有的甚至建在饮用水源附近。大量养殖场聚集在人口稠密的村镇当中、公路沿线以及河流水塘周边,完全不考虑周围环境的承受能力和污染物的输送途径,结果就是建到哪里污染到那里。缺乏规划布局、建场审批和管理是造成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

二是没有完善的粪污综合利用渠道。桃源县畜禽养殖场具有粪污收集和处理设施的很少,绝大多数养殖场将粪污直接排入河湖或堆积在养殖场周边,造成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该县养殖的主要品种是蛋鸡,鸡粪也是主要的污染源。前些年桃源县鸡粪主要是用于洞庭湖流域的淡水珍珠养殖,因为珍珠养殖造成水体严重污染,政府严格限制水体施用鸡粪,鸡粪就没有了“出口”,只好就地堆积、排放。近年来,农业系统在大力推广沼气,但因为鸡粪成分不太适用于沼气生产,导致养殖户积极性不高;同样因为鸡粪成分的原因,鸡粪也不适合用于稻田肥料,而水稻正是桃源县种植业的主要产业。这样,在当地就很难找到鸡粪利用的“出口”。这不仅仅是桃源一个县的问题,也是我国南方稻区普遍面临的问题。

三是农民没有施用有机肥的动力。桃源县生猪存栏量大,猪粪产量也很大,猪粪既适合用于沼气,也可以用于水稻种植,按说在当地消化不应该是问题,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首先是劳动力问题。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在乡种田的多是老人和妇女,施用猪粪又脏又累,见效又不如化肥快,所以没人愿意用,拿当地养殖户的话说种地农民就是“白给都不要”。有的养猪场虽然建了沼气池,但产生的大量沼液同样送不出去,因为是液体,种田的农民没有办法拉。如果养殖场主动向外输送又需要有管道,养殖户承担不起这个投资。猪粪、污水、沼液没有去处,养殖户就随意倾倒、排放。另一个原因就是有机肥性价比不高,与化肥相比没有竞争力。桃源县曾经建过一个利用鸡粪的有机肥厂,产品虽然不臭不脏,但价格太高(1000元/t),农民用不起。加之当地水果蔬菜面积小,销路不畅,厂子最后还是垮了。

四是养殖户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和资金。用当地干部的话说,现在环保的事情是领导在讲、搞大企业的老板也知道,但老百姓不管!从事养殖业的普通农户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多数养殖场建设中只考虑生产,不考虑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全县各类规模化养殖场3500多家,建有多级沉淀池和过滤池的仅有少数,配套建有沼气池的只有几家大型、标准化养殖场,其他绝大多数养殖场都是将粪污直接排入沟港河道或露天堆放。当地不论普通农户还是规模化养殖场,资金都比较紧张,所以在投资建设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因陋就简,只考虑最基本的生产设施,不考虑配套的粪便污水处理设施。少数大中型的养殖企业虽然对畜禽粪便进行了一些处理,修建了过滤池和沼气池、引进了“零排放”养殖技术等,但考虑运作成本,往往也只是稍作示范而已,实际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对策措施

资源特征决定了我国将长期面临着农产品供给的巨大压力。如何在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安全供给的前提下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也是一个涉及子孙后代生存的问题。既不能因为保环境而“因噎废食”,也不能以发展的借口牺牲环境,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既要继承和发扬光大我国传统农业几千年来好的做法,也要利用市场经济的思路通过经济手段引导农民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使保护环境成为其自觉行为。同时,也要加大政府监管和执法力度。加强养殖业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一要逐步推行养殖业分区管理。在人口密集区、水源地、重要河流等区域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在适合发展养殖业的区域设置适养区。在禁养区内不得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之前建成的畜禽养殖场应逐步搬迁或关闭;限养区内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场的数量和规模,不得随意新建、扩建规模畜禽养殖场,已建的群众意见较大的各类畜禽养殖场应当逐步搬迁或关闭;适养区内按照规模适度、种养结合的原则,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有计划、有条件的发展。二要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土地承载量等要素,进行养殖容量评估。新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都要以地定畜,畜禽粪便还田时,不能超过当地最大农田负荷量,避免造成面源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三要坚持生态健康养殖发展方向。优先发展生态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畜禽养殖场,鼓励在密集养殖区域建设农业示范基地。

加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途径的研究解决畜禽养殖业污染的根本出路是将畜禽养殖业纳入整个农业生产体系中,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必须将畜禽生产、粪尿与污水处理、能源与环境工程,以及种植业、水产业等统一进行考虑,把环境污染减少或控制到最低限度,最终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类似桃源县这样的南方水稻产区,必须解决畜禽排泄物,特别是鸡粪及其产物在水稻田的利用问题。即便是深加工的有机复合肥,由于成本问题也不便远距离运销,所以畜禽粪便处理首先致力于就地、就近还田消化,否则必将造成当地环境污染。同时,要继续探索各种“零排放”或“减排放”的生态养殖方法,以综合利用为主、设施处理为辅,大力推行种养结合的循环养殖模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总量。

加大对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国家要加大对养殖场治污的政策支持力度。对配备粪污处理设施并且达标排放的示范养殖场,要有奖励、有支持。中小型养殖场要继续通过以奖代补的政策,鼓励其不断完善排污设施并且投入使用。对于利用畜禽粪便生产生物肥料、生物质能等综合利用项目,应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从用地、税收、补贴等多方面予以扶植,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面源范文篇4

1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成因

1.1化肥、农药及农膜污染

近年来,农用化肥施用量逐年增加,由于施肥技术落后,化肥平均利用率30%~40%,大量流失进入水体,造成水环境污染。由于氨的挥发和反硝化脱氮对大气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还导致营养失调、土壤结构破坏、促进土壤酸化、降低微生物活性。农药的过量使用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主要农药品种包括有机磷、菊酯类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生物农药。国家已明令禁止的农药如DDT、六六六等已得到禁止,但是人们在生产中擅自扩大使用限时限量限作物农药(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呋喃丹等)的范围,任意加大施用量,不执行安全间隔期用药,对农业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农药利用率低,高的只有30%,一般约为10%,约90%的农药散失到农田土壤,随雨水流入河流,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残留在水、土壤中的农药污染农畜产品,通过食物链富集在人体内,对人体造成危害。高毒农药的施用,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害虫天敌,破坏了农业环境的生态平衡。同时,害虫抗药性增加,使防治成本加大,导致恶性循环。大量废弃农膜残留在土壤中,直接影响植物根系发育,恶化土壤,对农田产生较大影响。据调查,农膜残留量达到约7.36%,平均达13.4kg/hm2。

1.2畜禽养殖业污染

畜禽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大,约40%,但是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家庭散养较多。大多数养殖场没有粪便和污水处理设施。畜禽粪便通常采取自然堆放方法进行分解、发酵,最后返田。在存放过程中大量畜禽粪便因降雨径流进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或释放出以氨气、硫化氢为主的恶臭气体污染空气,范围有时可达数千米。

1.3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植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生活污水。植物秸秆等农业固体废弃物每年的产量十分巨大,大部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人们将其直接丢弃在田间地头,任其腐烂,或放火焚烧,其焚烧对当地大气的污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浅薄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露天堆放,不但直接传播病菌,其渗漏也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是造成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聊城市大部分县市引用黄河水浇溉土地。仅阳谷县由于长期引用黄河水,致使古河道淤积堵塞,夏天雨季到来时,雨水携带着生活污水冲毁部分道路、桥梁,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径流面积扩大。

2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措施

面源污染具有分布面广、排放量多、随机性强的特点,治理难度较大。若不对面源污染进行有效地控制,将会对整个农业、特别是对南水北调流域水环境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和威胁。同时,控制面源污染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削减面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1化肥污染控制

一是优化化肥投入结构,推广科学配方施肥、精确施肥和平衡施肥技术[2]。通过土壤养分的测定,在确定合理的化肥施用量的基础上,结合施肥技术和土壤养分、植物营养供求诊断技术,增加作物专用肥、复合肥、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微肥施用量,实行配方施肥或平衡施肥,不断优化用肥结构。二是增施有机肥,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水平[3]。包括积造、增施有机肥、生物肥或有机无机复混肥,扩大秸秆还田面积,采取播种绿肥等措施。有机肥以各种农家肥(如沤肥、厩肥、绿肥、沼肥、秸秆、高温堆肥)和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为主,配合施用生物肥和各种微生物肥(包括根瘤菌肥、磷细菌肥、硅酸盐细菌肥、复合微生物肥等)、腐殖酸类肥。三是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肥力状况,改进耕作措施和施肥方式,掌握适宜的施肥期,发挥其最大的效能。要控制氮、磷肥的施用,特别是硝态氮肥的施用。一般高肥力土壤用生物肥作基肥和追肥,一般肥力的土壤以沤肥、厩肥、堆肥作基肥,混用菌肥尽可能减少氮肥施用量。氮肥要做到深施、分施,磷肥集中施。纠正地表撒施等不良方法,以减轻肥料损失。推广轮作和间套种技术,扩大各种作物的间套复种面(如与豆科作物间作)和互利栽培(如棉、蒜间作,玉米、食用菌间作等)。四是加强对肥料质量的监管,禁用低劣肥料和有污染的工业垃圾、污泥、含病原菌的人畜粪便、农作物废弃物等,防止肥料的直接污染[4]。要加强化肥的生产和销售管理,防治劣质化肥、含有有毒有害物质随化肥施用进入土壤环境;调整化肥生产结构,大力开发化肥新品种、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产品防止营养元素的损失和污染。通过科学施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和流失量,减轻其对农业面源的污染。

2.2农药污染控制

一是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引进、推广应用一些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使用植物性农药、利用植物体内含有对害虫有抑制作用的物质成分,制成无污染的植物农药防治虫害。运用生物间存在的相生相克原理,通过不同物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搭配,优化布局,创造一个不利于病虫发生、生长的环境,减少病虫草害的发生。保护、培育农田害虫天敌,利用害虫天敌抑制害虫的发生和危害。二是大力推广农艺综合防治技术。综合运用育种、栽培、耕作、施肥等农艺手段,调控农田生态环境,防治病虫危害。调整作物品种,优化作物品种布局,培育、引进、推广抗(耐)病虫害新品种,运用作物品种本身特性,抵御病虫害的繁衍和危害。三是大力推广机械物理防治法,利用人工器械进行捕杀,利用昆虫的趋光性、使用黑光灯、高压汞灯,利用昆虫对某特定植物的趋性进行植物诱杀,还可以利用昆虫性外激素诱杀。四是研究、开发并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和组培技术,包括作物的转基因抗病虫技术、害虫的转基因遗传防治技术和天敌的转基因增效技术。五是加强农药管理,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易分解的化学农药,严格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品种。要完善农药登记注册制度,严格农药产品质量管理。同时,要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推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严格遵循《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做到科学合理用药,防止滥用乱用农药。

2.3人、畜、禽粪尿污染控制

人、畜、禽粪尿污染控制,首先要做好粪尿的收集,粪便的存放要设专门的防渗存放池,周围设围堰,池上要搭建防雨棚,避免雨淋形成径流,对地表水造成污染,或污水下渗,污染地下水。人、畜、禽粪便的最佳处理方法是池气厌氧发酵。沼气厌氧发酵是减轻或消除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大、中型集约化养殖场或集中养殖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发酵工程,是实现无害化、无污染生产的可行途径。小型养殖场或养殖户可发展猪(牛、羊)—沼—菜、猪(牛、羊)—沼—果、猪(牛、羊)—沼—渔等种植、养殖和沼气“多位一体”的生态家园建设。

面源范文篇5

一、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一)加强扬尘污染治理。

一是安排执法人员对市区35处在(待)建工地不定期巡查,严格督促规范施工,必须做到工完场净;同时对扬尘问题较为突出的工地、区域,一旦发现问题要求其立即整改;二是对市政工程施工点严密管控,督促其做好边界围挡,推动裸土覆盖,必须洒水降尘,及时垃圾清运等;三是对辖区内的清运队进行严格监管,必须按规定路线行驶,必须采取加盖、围蓬等基本措施防止污染;四是与相关部门联勤联动,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沿街遗撒、污染路面等行为严处。五是加大城乡结合部管理力度,设立临时卡点,突击检查过往车辆密闭运输情况。

2018年至2020年5月,2018年至今共妥善处大气污染方面问题3100余次;推动裸土覆盖90余处、50.5万平方米;设卡检查车辆密闭覆盖问题150余次、检查车辆1450余辆台;立案查处抛洒滴漏污染路面行为的案件125件、罚款11.5万余元。

(二)严密管控餐厨垃圾投放。

一是严格要求餐厨垃圾产生者应当与取得特许经营的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置企业签订书面协议并在规定的收集时间内交运,生活垃圾必须到指定位置分类投放;二是配合特许经营企业将餐厨垃圾运送到指定收集点,不得交由特许经营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收集、运输、处置,及时建立运收台帐。生活垃圾清运企业必须按照规定线路收集且必须事先申报;三是针对垃圾乱倒行为召开动员会议、宣传会议,研讨如何有效防止城市垃圾向周边农村倾倒行为,积极听取多方意见、建议。

2018年至2020年5月,共发放《餐厨垃圾告知书》680余份;排查餐厨垃圾运收、处置情况950余处;立案查处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处置不当案件11起、罚款3500元。

(三)严格管控建筑和装修类垃圾倾倒。一是加大行业运输公司(渣运公司)的监管力度,督促其认真落实责任,不得乱倾乱倒建筑和装修类垃圾;二是联合城乡结合部区域涉及的镇(街道)做好日常巡查监管,发现乱倾乱倒行为及时制止和处理。三是督促各镇(街道)加强夜间巡查管理力度,杜绝社会闲散人员夜间违规乱倾乱倒建筑和装修类垃圾。

二、帮助治理农村面源污染

(一)开展民生实事村项目建设。通过省级财政2017年新型城镇化专项债券资金在12个乡镇修建垃圾池250个,在14个乡镇共采购垃圾桶(箱)2056个等。

(二)推进垃圾集中统一转运。2017年,由市综合执法局招标引进专业公司对12个乡镇的农村生活垃圾实行统一转运,现三年合同已经执行完毕。目前,市财政即将安排资金600余万元开展新一轮招标,对全市所有农村生活垃圾实行统一转运。

面源范文篇6

1.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已超过了工业和生活污染,成为当前我国最大的污染源。农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显示,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据研究分析占河流和湖泊富营养问题的6O%~8O%左右。业面源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农业化学投入品,特别是农药、化肥、农膜等使用量的急剧增加以及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等。据统计,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农药、化肥使用最多的国家。我国每年化肥的使用量超过4500万t,约占到世界总量的1/3左右,平均每平方公顷的使用量达400kg,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安全上限(225kg/hm2),同时肥料利用极低,N为30%~35%,P为10%~20%,K为35%~50%。我国每年各种农药制剂约600多种,使用量超过120万t,但只有约1/3能被作物吸收利用。我国每年产出的秸秆有6.5亿多t,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及粪水超过l7亿t,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残膜率高达42%,基本没有做到回收利用。这些大量的污染物大多数没有经过有效的利用,直接进入到了农田、湖泊、河流中,其结果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到农田、水域和土地的持续生产能力。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就不可能根本解决水质污染问题。农业面源污染涉及到整个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千千万万农民生命安全,其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行政管理、农业技术、农业基础等各个层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研究

2.1高度重视,广泛宣传,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面源污染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及早摆上议事日程,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从政策指导、资金投入、科技创新等方面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首先,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培训班、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危害性的舆论宣传,努力增强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使他们树立农村环境是农业经济发展生命线的观念,使保护环境成为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其次,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依照《环境保护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加强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管理,制订和完善农产品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农产品基地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物标准。再次,加大投入,大力扶持发展高效新型环保农业投入品,加大对农业环境监测和控制、污染源综合治理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重点扶持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沼气工程建设等农村实际项目,保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实施。

2.2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

在农业生产方面,必须切实贯彻“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指导思想,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其中重点是推进和落实科学施肥、施农药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其中最为严重的因素是化肥的过量施用。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土壤类型、不同肥力水平及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即植物需要多少就施多少。通过增施有机肥、生物肥,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的流失,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平衡。在进行病虫草害的防治时,要坚决执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植保方针,综合应用农业、生物、物理等方法进行防治,推广防虫网、诱虫灯、黄板诱杀等无公害防治技术;必要时才进行化学防治,改进用药技术,提高防治效果,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建植保机防队,彻底改变一家一户的用药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农药使用不合理的问题。在地膜的使用上,要加强回收的力度,限制使用不可分解的塑料薄膜,研制和生产可降解塑料薄膜,以减少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在秸秆的处理上,提倡秸秆直接还田,利用秸秆青贮作为牲畜饲料,发展秸秆沼气,禁止露天焚烧或随意弃置。畜禽生产要遵循“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积极发展集约化生态养殖业,建立畜牧生态养殖小区,提高粪便资源化综合利用效率。

2.3加强农村基础环保设施建设

面源范文篇7

1.1水源地农业污染治理范围和基本情况

1.1.1南阳境内流域面积及农业生产概况

丹江口水库位于豫鄂交界处,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主要支流有灌河、淇河,水资源丰富。水源地区域总面积6361.93平方公里。南水北凋中线工程上马后,丹江口水库蓄水面积将由745平方公里增加到1050平方公里,其中南阳境内546平方公里,占库区水面积底52%,涉及南阳市的淅川、西峡、内乡、邓州(部分乡镇)3县1市,耕地面积6.94万公顷,总人口117.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89%。

1.1.2水源地周围的自然条件

水源地库区周边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特别是丹江口水库环库区丘陵垄岗区,地形破碎,岗岭起伏,十分复杂。土壤类型以黄棕壤和黄粘土或红粘土为主,土层较薄,全区宜林面积58.29万公顷,温带、热带植物均适生,种类繁多,资源丰富。

1.1.3水源地种植结构及种植制度

水源地区域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占其农业总产值的53.4%。种植结构为一年两熟的麦、杂(稻)栽培植被,农业生产采用传统的粗放耕作方式,高投入,低产出,结构单一,近年来林果业、中药材种植和养殖业发展较快。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22元。

1.2水源地面源污染现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要求丹江口水库库区水质要达到国家地表水I类水质的要求,国家规定,丹江口水库水源地水质总磷不能超过0.02毫克/升,总氮不能超过0.04毫克/升,氨态氮不能超过0.5毫克/升,丹江口水库库区水样检测结果,库区水质大多数指标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П类以上,其中总磷浓度为0.02-0.05毫克/升,总氮浓度为1.46-1.60毫克/升,分别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П类水质标准,总磷、总氮明显超标。通过对超标成分的分析,主要是由于污水、农药、化肥、人畜粪便及生活垃圾污染形成的面源污染引起的。

2.面源污染原因的调查分析

2.1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这是引起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南阳境内库区流域属农业主产区,种植业占主导地位,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农用生产资料。据测算,南阳市所属的丹江口水库水源地4县37个乡镇111.4万亩耕地年化肥投入量为4.35万吨(折纯),用量最大的是氮磷化肥,化肥的使用方法多为抛洒浅施且一年多次施用。按全国平均水平30-40%的化肥利用率推算,年土壤固定、空气挥发和渗入地下水、汇入地表径流的流失量达2.61-3.045万吨;水源地年农药施用量275吨,品种多为刹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是含磷、砷、汞类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上多采用喷施方法,并且一年喷施多次。农药除40%被农作物及害虫吸收分解外,一部分挥发入空气,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地表渗透到地下水或随雨水冲刷汇入地表径流流入库区,造成污染。据调查推算化肥、农药对库区总磷超标的贡献率超过75%。水源地库区年农膜覆盖21.32万亩,农膜使用量704吨,按平均残留率5.88%计算,每年残留地膜41.39吨。残留在农田中的农膜难以分解,影响耕作,少部分分解物释放出有害物质也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2.2畜禽粪便及生活垃圾量逐年增大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畜牧养殖业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据调查统计,丹江口水库汇水区现有规模养殖厂超过200个,畜禽散养情况普遍,年畜禽粪便排放量超过826万吨,粪便简单处理率仅为59.5%,粪便排放随意性强,氮、磷、COD等大量富营养物质直接或间接排入库区,造成环境和水体水质的直接污染。丹江口水库汇水流域内有37个乡镇117.51万人,由于没有方便有效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和垃圾长期直接排放,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2.3水土流失严重

根据近年来调查资料统计,丹江口库区水源地水土流失面积3369.01平方公里,占库区上游流域总面积的53%,年平均土壤侵蚀量约990万吨,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938吨/平方公里.年。大量的水土流失不但造成水库淤积,而且使水质质量变差,富营养化程度提高。

2.3.1生态环境不良

丹江口水库库区周边地区以浅山丘陵地为主,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复杂,坡度陡,植被多为中幼、中龄林和低效林,植被覆盖率低,防护能力差,自然调节能力低下,枝叶截留及根系固土保水能力减退,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2.3.2土壤性能差

据调查,水源地土壤以黄褐土、黄粘土或红粘土为主,质地粘重,易干缩裂缝,通透性差,表土层疏松浅薄,既不耐旱,又不耐涝,并易受侵蚀,浅山丘陵区的石灰岩、片岩等,抗侵蚀能力差,风化严重,对降雨冲击的抵抗力较弱。经雨水冲刷后极易形成水土流失。

2.3.3气候与水资源影响

丹江口水库汇水区域内,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为804-840mm,降雨量年际间变化大,受季风影响,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58-62%。暴雨集中,强度大,历时短,入渗有限,容易冲刷侵蚀地表。丹江口水库南阳境内支流,均属山区型河道,坡度大,地下水资源量甚微,水资源总量以地表径流为主,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

水土流失使沙尘及附着在土壤上的农药化肥残留量得以汇入地表径流,流入库区,造成库区悬浮物和N、P超标,对库区水质影响较大。

3.丹江口库区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策

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指导思想是:以保护水源地农业生态环境、为南水北调提供优质水源为中心,以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为重点,以配套服务设施为手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水源地农村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

3.1广泛宣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工程所在地,因此,要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开工建设的有利时机,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力弘扬“丹江情”,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及加强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搞好水质保护的重要意义,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自觉性。

3.2实行无公害生产,走有机农业之路。

在农业生产中,全面推行科学施肥技术,强调施用有机肥、绿肥、沼肥等。严格执行《农药管理条例》的各项规定,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推广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提倡生物防治,推广普及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实行无公害生产。

3.2.1治理和防止农药化肥的污染

3.2.1.1控制化肥投入量,增加绿肥和有机肥使用量。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均衡施肥,坚持施化肥少量多次,深施限量。减少可能造成土壤板结硬化肥料的施用量,增加使用新型、高效、缓释固土的化肥,减少化肥流失率。改变种植结构,以种植少量使用氮磷肥的作物取代大量使用氮肥磷肥作物的品种。

3.2.1.2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改良耕作制度,调整农业结构,选种抗性作物,采用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技术,优化种植模式;推广沼液治虫和机械治虫技术,降低施药次数;推广抗病虫害农作物品种;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限制或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3.2.1.3增加土壤溶量和提高土壤自我净化能力。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和改良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改善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使污染物易于降解或向减少毒性方向转化,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力,提高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

3.2.1.4大力推广应用保护性生产技术,控制地膜污染。

加强废弃地膜的收集,推广应用可降解农膜,推广草覆盖技术等,从而减少农膜使用量。

3.3对农业、农村废弃物实施资源化开发利用

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计划,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建设,以沼气池为纽带,通过一池三改,以农村废弃物、污染物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产生的沼气用于炊事、取暖、照明,沼渣、沼液可作为优质有机肥,形成良性循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降低生产投入,使农业生产和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

3.3.1大力推广建设“生态家园富民计划”。

以农户为单元,以沼气池为纽带,连接农户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实现物流和能流的有效循环利用,既节约能源,又美化环境,减少污染,实现居家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重点推广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新池型。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沼肥是一种速效性和迟效性兼有的有机肥,具有良好的增肥改土作用,据实验研究,一个8立方米的沼气池,年提供的沼渣相当于硫酸氨50kg、过磷酸钙40kg、氯化钾15kg。沼肥肥田,能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加0.17%,含氮量增加0.04%,全磷增加0.014,全钾增加0.03%,可有效地改善土壤理化状态,增加土壤溶重。沼液富含氨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可用于农业灌溉及叶面喷施,发挥其“生物农药”的功效。

3.3.2推广大中型畜牧养殖厂粪便污水综合处理技术。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氮、磷及COD等物质的含量,达到安全排放标准。同时注意加强对其弃物质的资源化利用,利用大中型沼气技术,通过对其自生废弃物的加工处理,生产维持其自身运转所需的水、热、光等能源。结合推广有机肥生产技术,生产大量的有机肥,实现能量的多层次转化利用和良性循环,减少排放污染。

3.4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

3.4.1丹江口水库水源地的水土流失原因与自然地理特征密不可分,要针对不同的地形地貌、土壤岩性及植被情况,采取区别对待政策,搞好水土流失治理规划。

3.4.2重点治理丹江口库区周围以及浅山丘陵区和水土流失较重区域,以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为主,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人工造林,搞好小流域治理,因地制宜地采取坡面整治、沟道保护、护坡、绿化、整地等防治措施,修建塘坝、小型水库,搞好拦洪截留,在水库区搞好农田立体间套工程,调整作物布局,科学耕作,减少水土流失,进行基本农田建设和经济林的开发,建立生态高效农业区,遏制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

3.4.3完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监测网络,加强对水土流失情况的监测研究,建立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

3.5加大管理和执法力度

要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和教育等综合手段,减少破坏和危害环境的行为,使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同时,加强对水源地农业环境的监测,在水源地设立监测网点,动态掌握水源地水体和农业面源的污染状况。建立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公布水源地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建立执法队严厉查处污染和破坏水源地环境的不法行为,确保水源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实施。

3.6切实加强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的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为南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而项目建设是面源污染治理和水质保护的关键。根据水源地的生态条件、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和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在治理水源地农业面源污染时,要优先考虑以下七类项目的实施。

3.6.1水源地农业环境监测站建设

根据南水北调工程对水质的要求,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农业环境监测站,下设淅川、西峡、内乡、邓州四个县级监测分中心,37个水源地乡镇各建立取样监测网点,通过信息网络,对水源地农业环境进行动态监测。

3.6.2农村能源环保工程建设

农村能源环保工程的建设,是当前解决南水北调水源地的面源污染问题的重大措施之一。

3.6.2.1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

根据水源地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状况,通过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在淅川、西峡、内乡、邓州4县市区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重点是37个水源地乡镇的27.7万户居民。

3.6.2.2秸秆气化示范工程建设

根据当地秸秆资源丰富而又废弃浪费严重的现状,在西峡的8个乡镇,淅川县的11个乡镇,内乡的4个乡镇,建设秸秆气化站45个,变废为宝,节约能源,减轻污染度。

3.6.2.3规模化养殖小区小型沼气工程建设项目

根据规模养殖小区发展现状,在淅川、西峡、内乡3县现有的180个规模化养殖小区发展小型沼气工程,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公害处理和效益化利用。

3.6.3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农业生产中投入品造成面源污染的现状,围绕蔬菜、小辣椒、果树、小麦、玉米、水稻等生产等,建立淅川、西峡、内乡3县和邓州市彭桥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通过科学耕作和栽培,实施无公害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数量,减轻对耕地、水源和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示范带动水源地农业走高效、无公害的良性发展轨道。

3.6.4水源地4县市生物有机肥厂建设

根据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在淅川、西峡、内乡、邓州4个县市各建设年生产能力10万吨的生物有机肥厂,用生物有机肥逐步代替化肥,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化肥滥施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3.6.5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

根据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在淅川、西峡、内乡3县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检测,限制有毒有害投入品的使用,减少残留。

3.6.6植被恢复建设

根据水土流失现状,建设淅川60万亩荒坡薄地植被恢复、内乡5万亩荒坡植被恢复和邓州市彭桥镇1万亩废弃矿区的植被恢复项目,对荒坡薄地进行生态治理。

3.6.7生态农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根据农民生态环境意识不强的现状,按照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在淅川、西峡、内乡3县建设生态农业农民教育培训基地项目,增强农民生态观念和生态意识,落实各项环保措施。

面源范文篇8

一、目标任务

从严从实抓好问题整改,集中力量开展“斩污清零”整治行动,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确保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中没有我镇典型案例,确保上级下达的2021年生态环境年度任务目标圆满完成,确保我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时间安排

2021年7月25日至8月25日

三、整改措施

1、化肥减量增效工作一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作物缺什么就补充什么的原则,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提高作物产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二是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优选实施区域、技术模式和实施主体。在化肥使用强度大、示范带动能力强、相对集中连片、基层积极性高的区域,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集成示范肥料高效利用“四新”技术模式,科学合理减少化肥投入,实现化肥双减。三是机械化深施肥技术。主要推广深施底肥、深施追肥,减少化肥损失,提高化肥利用率,节省成本,增加效益。四是积极推广农家肥与化肥混合施用。坚持化肥与农家肥混合施用,改良土壤合理化性状,增强土壤肥力,使迟效与速效肥料优势互补,减少化肥的挥发与流失,增强保肥性能,提高供肥能力,减轻环境污染。五是水肥一体化技术。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施肥与灌溉同步进行,控制灌水量和施肥量,提高水肥利用率。六是推广新型施肥技术。提倡施用高含量的多元复合肥,减少施用低含量的复混肥;积极试用高能有机无机复合肥;推广有机无机复混肥;配施高含量有益微生物的肥药兼用肥;加快高效缓释肥、水溶性肥料、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新型肥料的应用;精准投放化肥,避免过度使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滴灌的方法均匀施用液体肥料。责任单位:镇农技站、各行政村

2、农药减量控害工作一是加强实施农药减量控害采取的技术手段。一围绕“控”,继续大力开展绿色防控。示范推广各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二围绕“替”,继续大力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大中型高效药械。三围绕“精”,继续强化病虫监测预警,加强病虫害抗药性监测和治理,力争做到精准施药。二是加强培训,提高科学用药意识。加大对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药经销人员和广大农民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着力提升他们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帮助他们掌握农药安全合理使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植保机械的使用技术等。

3、积极推进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置一是加强宣传。利用发放宣传材料,悬挂横幅标语、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加强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对农药包装废弃物污染危害的认识,让他们及时捡拾交回农药包装废弃物。

二是加大巡查处罚力度。镇农技站对辖区内农资经营店每月巡查一次,督促农资店依法回收包装废弃物,对执行政策不积极的,进行批评教育,对拒不履行的义务的,上报县农业执法大队按照《农药管理条例》第五十八条:农药经营者不履行农药废弃物回收义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并由发证机关吊销农药经营许可证。责任单位:镇农技站、各行政村、各农资经销商

4、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一是加大秸秆回收力度。鼓励养殖户增加秸秆收储加工力度,镇设置3-5个季节性收储服务站点,建立收、储、运服务体系,发展镇、村站点村庄秸秆收储经济人,每个站点收储半径相互接壤,实现整县制全覆盖,对收储站点统一管理。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的积极性。一是对购买、使用先进实用秸秆综合利用农机械的农民群众,加大“双重补贴”,减轻机手或农户的负担;二是对合理利用秸秆的企业实施政府奖励。三是鼓励引导科技创新。鼓励各类经济主体,开发秸秆利用的新科技新方法,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和优先条件。

三是集中开展秆秸综合整治活动。集中开展秆秸清理行动,确保房前屋后、村头村内、田间、路沟无散乱秆秸堆放,提高农作物秸秆回收利用率。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宣传活动、发放秸秆综合利用明白纸、举办秸秆综合利用培训班、组织农业专家到镇、村、田间地头讲解焚烧秸秆对环境和地力的影响,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及生态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好处,提高农民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责任单位:镇农技站、各行政村

5、废旧农膜回收工作

一是抓好组织管理,推动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全面展开。根据区域特点和作物种类,指导各行政村做好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引导农户、志愿者、新型经营主体、回收企业、第三方服务组织等共同做好地膜回收工作。系统总结地膜回收工作的好模式、好做法,探索完善地膜回收的利益链条及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农户共同参与的地膜回收多元化体系。

二是加强源头防控,大力推进地膜使用标准化减量化。要切实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聚乙烯吹塑农用地膜覆盖薄膜》GB13735-2017)有关要求,全面推广标准地膜。因地制宜推广抗旱性强、地膜依赖度低的作物品种及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替代技术,减少PE地膜用量。

三是紧抓项目落实,确保财政投资效益充分发挥。项目带动是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主引擎,要积极争取省市县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在争取资金和项目落实上狠下功夫。统筹整合,加强政策资金引导,结合实际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农用地膜污染防治工作,切实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落到实处。

四是摸清底数,建立废弃农膜台账。完善农田地膜残留和回收利用监测点,加强地膜使用和回收统计工作。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镇农膜使用情况核定表,建立农膜回收台账。

五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树立明显的固定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广泛宣传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相关政策,让群众深入认识到农膜残留的危害性、农膜回收的必要性和废旧农膜作为可再生资源的回收价值,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农膜回收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废旧农膜回收的良好氛围,引导形成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合力。责任单位:镇农技站、各行政村、各农资经销商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管区、各行政村、各经销商要密切协作配合,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加强信息共享、定期会商、督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强化队伍建设。明确镇农技站、环保所、环卫办承担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和农技推广体系队伍建设,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采用绿色生产方式。推动生态环境监管执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落实乡镇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管执法培训,提升基层监管执法能力。

3、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公共财政支持、责任主体自筹和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大绿色信贷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农膜回收利用等。

4、提升科技支撑。成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开展长期跟踪和定期督导,为关键技术和重要政策咨询提供支撑。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整合科技资源,通过相关科技活动,加快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督导,推广成熟适用技术。

面源范文篇9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法律制度;现状;建议

本文根据现阶段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不断完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法律制度,从而将制度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1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现状

1.1环境法律责任形同虚设。法律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最为有效的手段,也是最为基础的条件。但是,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立法工作滞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并未感到体系化,有的甚至并未涉及,导致部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条款无法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1]。例如,《水污染防治法》《农业法》两者当中农业面源污染的内容并没有对污染相对应的法律责任相配套,只单纯的涉及到了污染因素,体现了原则性与倡导性条款。行政处罚力度较低,不能够起到震慑作用,而刑事责任方面,并没有与农业面源污染相关的规定,这也是农业面源污染特殊性的一种体现。1.2缺乏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现阶段,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实践操作价值,法律条例也较为抽象,缺乏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以至于法律由于缺少有利的执行力,而无法将自身的价值与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质量与效果。同时,由于我国环境法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部门之间职责重叠、交叉等问题,以至于各职能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矛盾[2]。农业面源污染具有污染立体与跨区域污染的特性,一般情况下,农业面源污染并不局限于一个特定区域,而是能够跨越区域的限制,但是我国的管辖规则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这也导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难度增大。1.3法律法规的协调性与操作性不高。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过于概括化、原则化,协调性与操作性不高,如果无法将法律落实到实处,那么再好的法律也不过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最为典型的就是农业生产资料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我国在1989年的《环境保护法》与2002年的《农业法》中都对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农用薄膜的科学使用做出了规定。而在2003年的《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再次将以上问题以法律的形式呈现出来,二者对该问题重复规定,同样缺乏操作性,过于原则化。法律、法规中的责任需要细化,责任承担方式与处罚标准都应细化,生产资料的使用应更加明细化。

2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的建议

2.1行政管理部门协调监督。提高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效果,必须完善环境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无论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管部门、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协调机构,还是农村环境治理的监理者,都要明确其管理职能。管理职能主要由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部门进行综合管理、各部门协调、工作指导以及制定计划,其他部门要积极配合。由于农业面源污染不受到区域的限制,在控制和治理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各行政区域单独或者某一个行政区域,不仅会造成治理成本过高,而且还无法达到相关的治理要求,因此,应实现行政管理部门协调监督,将各流域内行政区域有机结合在一起,实施政府联动治理,从而提高治理效果与质量[3]。2.2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在防治过程中可以从土壤污染治理角度出发,对农业面源污染所造成的土壤污染的责任承担与治理规范做出规定。土壤污染防治法需要科学合理的处理与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的重合或者交叉。在确定土壤污染治理责任时,应严格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环境法原则,但是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还有两个问题,对于责任主体不明问题,应加强预防环节的监管与排污检测工作,特别是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应设立单独章节单独规定,明确造成土壤污染的责任主体,明确其法律责任;对于顽固性难题,可以将治理修复责任交给政府来担负治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修复责任时,应把握好度,不能无限扩大,避免企业或者其他污染者刻意躲避责任,不积极履行责任[4]。2.3完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制度。随着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应提高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视度,根据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结合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以及《水污染防治》,完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加强对土壤污染防治法的研究,共同探讨农业面源污染的规定。在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时,应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为指导原则,从而提高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效果。

3总结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与专业性,是一个巨大而艰难的任务。想要高质量的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要转变思想,以环保法为指导,将工作重点从经济发展上转移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上,根据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完善环保行政部门管理职能,将土壤污染防治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结合,从而达到改善水体环境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慧,李延峰.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立法研究[J].种业导刊,2011(10):40-42.

[2]杨露.新农村视角下农业生产环境保护中的法律问题研究[J].南方农机,2019,50(15):99+102.

[3]邵华.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检讨与选择[J].法制与社会,2015(18):42-45.

面源范文篇10

1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情况

1.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普查范围

为掌握南陵县农业面源污染情况第一手资料,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久战。2009年成立了南陵县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办公室,全面开展了南陵县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抽调2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历时半年对全县8个乡镇156个村开展了普查,重点对种植业污染源、水产养殖业污染源、畜牧业养殖业污染源及土壤污染状况进行普查。摸清了南陵县农业污染源头、污染途径及污染程度,同时对农产品产地污染安全进行调查,全方位布点,重点监督。2011年为配合“十二五”节能减排工作,从各种渠道减少种植业、畜禽业污染问题,尤其对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进行重点控制。

1.2加大保护农业环境宣传力度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列入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县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同时分别成立了沼气工作小组、测土配方施肥领导小组、病虫害统防统治领导小导、农村清洁工程领导小组等,农林、环保、建委、水利、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任务到位、责任到位,全面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同时为做好农资废弃包装物循环利用,农业技术中心与农资生产企业以及弋江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在弋江镇浦东村建立田间农资废弃包装物清理回收工作示范点,并成立了绿野农田废弃物处置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一支田间农资废弃包装物清理回收队伍,并在田间设立专门回收箱,统一及时清理、回收处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利用“科技下乡”、“科普宣传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科普宣传,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宣传资料发放到镇、村、户手中,广泛宣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化肥、农药以及畜禽养殖业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和引导开展生态养殖模式,通过科技培训使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指导农民掌握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3以生态建设为内容,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

以节肥、节药、节水、节能为重点,推广应用秸秆生物沼气化、太阳能利用、能源作物开发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新型农业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积极推行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等农产品基地,全县已有24家企业(合作社)46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资格,已建立1.33万hm2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已有9家企业(合作社)11个产品获得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认证资格,已建立2万hm2无公害生产基地;“南陵大米”、“南陵凤丹”、“南陵紫云英”分别获得全国地理标志称号。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全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面积达到6万hm2次,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面积达0.67万hm2次,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使用面达6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分别提高5%。加强对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生态保护,建设3个有机质提升示范区,建设666.7hm2绿肥生产示范基地。

1.4以美化家园为抓手,大力推广农业清洁工程

大力推广秸秆腐熟剂运用,2011年共推广运用1.53万hm2,减少秸秆直接焚烧约3.5万t。加快推进以“一池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户用沼气工程建设。推广“猪-沼-作物”模式农户1000户,推广太阳能2000m2。2011年在省农业环保站支持下,选择在生态环境好、有一定经济基础、农民积极性高、群众认识较好的籍山镇界山村,启动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建设。从5月份起,组织农、林、水、环等相关部门技术人员,按科学的方法编制项目书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项目实施内容包括家园清洁设施、田园清洁设施和村公共清洁设施3个方面。通过项目实施,初步实现了田园清洁化、道路硬化、村庄美化、污水净化、垃圾资源化的目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5以优化畜禽布局为重点,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在畜禽养殖上,以防治畜禽养殖污染、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制订规划、分步实施,积极引导畜禽养殖采用“规模养殖,综合治理”模式,重点推进畜禽粪尿资源化综合治理和生态养殖工作。2011年南陵县已有6家从事(蛋)肉鸡生产的规模养殖场(户)完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工程治理COD减排项目计划,实施减排工程及生态治理。采用垫草垫料或层养干清方式,所产鸡粪基本上全部出售,用于蔬菜大棚、果树、制作有机肥等,较上年减少COD排放5t(削减2.2%)、减少氨氮排放1t(削减2.4%),排放比例削减均低于1.8%,达到市政府要求。积极开展生态农业模式化技术示范,我县连续实施了生态农业项目,2009年在弋江镇东河村建立了26.7hm2稻田养虾立体生态农业基地,2010年在许镇池湖村开展6.67hm2稻鸭共育农业生态项目,2011年在许镇建立6.67hm2稻田养蛙基地,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方向和模式。示范点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有待提高

目前我县农业生产者环保意识不强,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盲目追求农作物高产,加大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而没有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给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农业环境的破坏。

2.2生态种植技术落后

生态农业发展滞后,生态种养技术推广力度不大。病虫草防治以化学农药为主,一般都是以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为主;用肥也是使用化学肥料,一般以氮磷钾三元复合(混)肥为主,而新型的控释肥,缓释肥、生物肥由于成本较高,效果慢也没有全面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但由于经费等因素,推广速度还不够快,目前还停留在“点”上。

2.3畜禽污染治理难度大

近年来,南陵县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但是以散户、小户为主,分散且面广,治理成本高,落实配套难,同时部分养殖户重视程度不够。

2.4治理机制还不够健全

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由于农业环保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且涉及面广,治理难度大,见效慢,资金需求量大,所以在资金得不到保障前提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开展速度缓慢;另一方面虽然农业部门设有农业环保站,但只能宣传、引导,没有执法能力,再加上技术力量不足,镇、村没有相应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人员,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及污染治理工作只能以点开展。

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与建议

3.1进一步提高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认识

要利用报纸、广播、网络等一切宣传工具深入广泛地宣传和普及农业环保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积极深入地开展“生态农业”、“无公害生产”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培训,使农业生产者掌握相关的技术,提高其环保意识和综合素质,强化对农业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

3.2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力度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广泛性、随机性、隐蔽性、潜伏性等特征,致使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难度大,治理成本高。一是要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县、镇、村三级监测体系建设。二是要建立土肥、病虫害、畜禽和水产养殖等监测点。逐步建立、完善耕地质量信息体系,及时了解掌握耕地地力变化状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病虫监测网,实现病虫预报可视化,为合理施肥、科学用药提供依据。

3.3进一步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

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区建设,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切入点,继续做好“三品一标”工作,在建立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时扩大实施面和辐射面。

3.4进一步推广生态种养技术

要高起点开展农业生态技术推广,探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技术体系,着重推广“肥药双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生态养殖技术、秸秆还田技术等技术。要进一步建立病虫害防治长效机制,加强病虫害预警体系建设,强化测报手段,提高测报的准确度,加大病虫害防治横向联系,推广病虫害防治可视化进程。大力推广抗耐病虫品种、杀虫灯、昆虫性信息素、防虫网等无害化防治技术,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和动物源、植物源、矿物源等农药新品种、新制剂的研发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和次数,减轻环境污染。要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调优肥料结构、调全肥料品种、调准施肥时间。要继续发展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和秸秆综合利用。要积极推广畜禽固体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综合降低污染物排放。水产养殖要尽可能采用纯生态养殖模式,控制养殖密度和网箱养殖规模。在养殖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人工投放饲料、肥料和药物,减少水体污染。大力推工厂化育秧和机插秧,减少农用塑料对农田的污染。

3.5加大农业执法力度

要严格源头监管,重点强化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和畜牧养殖的达标排放,依法查处各类污染农业环境的行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提高农业污染监管和执法力度,切实加强化肥、农药、渔药、兽药及添加剂等农资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禁用农牧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建立统一的生产、销售、使用档案资料。加强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监控,保证农业生产安全。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增加检测批次,扩大检测范围,提高检测覆盖面,确保消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