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辅导十篇

时间:2023-11-14 17:36:18

历史教学辅导

历史教学辅导篇1

关键词:心理辅导课;历史教学资源;心理健康

一、心理辅导课的内容、作用及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意识到学生心

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开设常规课程的同时,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开设心理辅导课、团体心理辅导、学科渗透、个别心理咨询、校园文化建设等。

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这类课程的开设与传统的学科课堂教学有很大不同,在整个教学过

程中可以用这样的28个字来概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学生参与、体验感悟、教师引导、内化提升。

针对我校学生生源素质差、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欠缺的现状,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辅导课,并将高一历史教学素材融入心理辅导课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认识自己身

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还能够增强他们对高一历史知识的进一步

理解。

二、历史教学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因素

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是了解过去、立足现实、展望未来,这个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升学生的能力,还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性格气质、意志品质、心理素养等基本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作为一名心理老师,同时也是一名历史老师,我觉得很有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历史学科这两个不同的领域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历史学科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因素,用丰富的史实、优秀历史人物的事迹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根据辅导内容,选择恰当的历史素材

心理辅导课内容的确定是以心理辅导课目标的制订为依据的,同时还要符合学生在不同阶段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如高一新生刚入学时,还没有适应高中生活,在学习方法上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克服思维定式的弊端,我给高一新生开设了《突破思维的障碍——逆向思维训练》一课,在课堂上,我把高一历史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融入心理辅导课中,通过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西门子、爱迪生等科学家为科学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奋斗精神,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有些同学开始出现了浮躁心理,学习效率不高,人际关系不和谐,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学习效率,我又把辅导的主题确定为“合作与竞争”——《在合作中学习,在竞争中提高》,通过对同学们熟悉的欧洲的联合、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实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到当今世界国家间并没有因为社会制度的差异而互相敌视与隔阂,同学之间也应该取长补

短、加强合作、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又针对那些学困生开设了《你也是一片风景——自信心训练》,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以及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便是有价值的素

材,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力、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自信心。

四、采用丰富的互动方式,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

心理辅导课的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这就决定了心理辅导课的形式是轻松的、自由的、活泼的。在课堂开始环节,可通过热身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放松学生心情,也可通过展示图片导入,激发兴趣,营造课堂气氛。

当课堂主题揭示出来后,怎样围绕主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探索自己的心灵是整堂课的核心环节。为了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思考问题,我指导学生编排心灵短剧,让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再现历史故事情节和历史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知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课堂结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在该环节中师生可以共同回顾本节课进行了哪些活动,自己有哪些收获,对自己的问题是怎样重新审视的,还可以讨论今后有哪些打算,对未来有什么展望,从而升华主题,最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祝福,在歌声中或者在师生共同朗诵诗歌中结束本节课。

五、课堂反思

开设心理辅导课对心理辅导老师的要求很高,在课堂上学生虽然能够畅所欲言,但有时学生的感悟、反思不一定是正确的、深刻的,有时甚至是肤浅的、幼稚的,学生有时会为了逃避责任,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的不恰当行为找借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面质学生,以促进其理智地自我反思,勇敢地面对现实,引导学生从肤浅、幼稚走向深入、成熟。

最后,在心理辅导课上运用历史素材要注意以下问题:(1)要

熟悉历史教材;(2)要根据辅导目标,选择恰当的历史素材;(3)课堂形式要丰富多彩,但不可华而不实;(4)历史素材的运用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66-392.

[2]朱汉国.历史必修第一册.人民出版社,2009:75-79,136-139.

历史教学辅导篇2

【关键词】和谐 历史 诚信教学

所谓“诚信”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到以诚信立教。所谓历史“诚信”教学是指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讲诚实守信,即实事求是,通过“诚信”的历史教学态度本身来影响学生的诚信品质,来造就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及和谐的育人环境。每位历史教师都务必树立诚信意识,坚持诚信执教,实施和谐教育。

一、真情讲授显诚信

真正的历史应是丰富多彩的,是一部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情感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情感无所不在,有爱有恨,有赞美有贬斥,有向往有悔恨,有开心有忧闷,有尊重有歧视,还有同情等等,有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审美情感。复杂多样的情感被有机地融合在各类历史知识当中,即便是经济知识中也包含有对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精神的敬仰和对经济繁荣的自豪,单调、死板,苦燥、苍白不是历史的真面目。所以,讲述历史知识要赋予真情。真情就是要有真情实感,只有饱含真情实感才能赋予历史以生命,才能向学生展现出历史的真相和真实的历史知识。如果上课时置身度外,照本宣科,面无表情,心无感情,嘴无激情,口是心非,那就没有真诚地向学生讲述“真正的”历史,这就是教师教学不诚信的表现。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向学生充分展示历史富含情感的真相,就必须深钻教材,领悟其中潜在的情感因素,并进行语言上的加工提炼,“充分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喜怒哀乐的表情去讲述每一个历史故事,让学生产生共鸣”。

二、传授“真知”显诚信

历史教材中的历史知识都是部分学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做出的史学结论,所以它们不可能都是千真万确、千古不变的,有一些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更变的。特别是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考古技术的进步,随着现代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在史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教材中原有的一些史学观点可能重新受到挑战,新的观点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能拘泥教材,固守过去,要开放思想,及时全面了解最新史学动态,把最新的、最可靠的、最准确的历史知识教给学生,过时的、含糊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及时给同学更正或解释清楚,自己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弄明白,以教给学生以真知,更不能在教学中有意夸张、歪曲史实。比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证据是在河姆渡发现距今五六千年的水稻化石。可是近年考古学家又发现了江西万年县仙人洞中有距今一万年前的水稻化石。关于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教材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定为是公元前841年,夏、商、周的建立时间也不准确。近年来经考证,中国历史的确切纪年推前到了公元前2070年,夏、商、周建立的准确年代分别是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这些现都已更新进了新编的教材。

三、史论有据显诚信

“史论有据”的意思是讲述教材中的历史事实、史学理论观点,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进行充分地分析,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达到论从史出,“水到渠成”的效果,不能简单地照本宣读结论而已。分析史论就像是写议论文,要说明你的观点,就必须大量引用有力的论据来进行论证,否则你的观点就没有说服力。史论分析也是这样的。如果教师仅宣读一下教科书上的某一观点或结论,而不加以充分论证,那么这个史学观点也就难以让学生信服,会使学生对之产生怀疑,认为教材内容不可靠。如果不能以理服人,或连自己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却去强迫学生生硬地接受,那么这是一种不诚信的教学态度。

四、踏实教改显诚信

“教改”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简称。以素质教育为目的,大力推进历史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当前历史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我国整个教育改革“工程”的重要一部分,是教育发展形势所迫。所以,积极地投身到历史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大潮中去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应担当起的职责,而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地参与态度是诚信对待改革与创新的根本体现,这种诚信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改革与创新的效果,影响到改革与创新成果的可信度。教改态度端正,工作踏实,改革与创新成果令人信服,这是诚信教学的重要表现。相反,如果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或者工作浮于表面,搞形式主义,欺上瞒下,应付检查评比,或者仅仅是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改革与创新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可信度低,甚至荒谬可笑,这是显失诚信的教学态度,背离的“和谐”教育的宗旨。

五、尽心辅导显诚信

教师课后辅导主要指各种自习课辅导,比如早自习、晚自习、上下午课程计划安排中的自习课等,还包括自习课之外的其它时间的各种形式的辅导,如,在办公室里辅导、家庭(学生家或老师家)辅导、电话辅导、上网辅导、书信辅导等等。

教师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巩固、补充、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地“教”,而且要在课后积极地“辅”。教师应在自习课期间主动深入到教室和同学当中,帮助同学排难解惑。辅导时要有耐心,悉心指导,不厌其烦,三五九等,一视同仁,这是以诚执教的表现。

六、诚信考评显诚信

“诚信考评显诚信”是指历史教师通过客观地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业成绩,来体现教师的诚信教学态度。学业考评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诚信地考评学业是历史诚教学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历史教师在考评操作过程中做到科学化、公正化。历史学业的诚信考评,首先表现在历史学业考评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历史教学与历史学业评价不能分离,李德成和王常樟老师也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一文中提倡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和谐社会的创建离不开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需要“诚信”教学。“诚信”教学意义无比深远,内涵无限广泛,途径不拘几种。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诚信”教学,以诚信的教学态度践行“和谐”教育理念,并最终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辅导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兴趣

一、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现阶段,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多媒体以其极强的交互性和模拟功能更加显示出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几乎已经融入各个阶段及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历史学科由于它所特有的不可逆性和过去性,使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更加注重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既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最佳表现效果又充分体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特色,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合理运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艺术,增强教学效果。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不竭动力。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与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成效息息相关。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传统的“黑板+嘴巴+粉笔+教材”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形式单一,缺乏教学互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更无兴趣可言,这就给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带来相当的困难,课堂教学效果较差。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视听互动功能,创造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观古今于一瞬”,把学生带入相关的历史情境中,给其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使学生觉得历史不是枯燥无味的史实堆积,而是栩栩如生的生动画卷,这就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趣味盎然,并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涉及面过多、过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拓展知识点,板书时间太多,学生参与机会较少,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效率不高。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教学,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将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再现的历史现象、历史场景以直观、生动的动画等手段呈现给学生,使其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增强其对重要历史事件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度,从而加深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探索和把握。

(三)有利于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逐渐受到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育的目标之一。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声情并茂的历史情境,使学生的认知更加形象化,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并透过历史现象看到历史本质,逐渐提高其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多媒体辅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多媒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可以产生很好的视听效果,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环节,自主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根据自身历史课堂教学经验,对于如何做好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现总结如下。

(一)多媒体课件制作嵌入动态形势示意图,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关于战争过程等历史事件是需要讲述的,仅凭历史老师一个人讲述,并在黑板上挂相对应的图,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相对应的整体印象以及对战争过程的认识。此时,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中把战争过程运用动态的形势示意图来讲解,再加上老师旁白解说,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冲击力,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的自我成长。

(二)教学情境设置运用多元化媒体形式,使历史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养成高尚情操和形成良好品德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包括声响、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得情境教学更加形象生动。

(三)运用网络资源,充实多媒体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不断充实多媒体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适当嵌入习题,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与学生成绩密切挂钩。因此,针对教学重点,在多媒体辅助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嵌入习题,检测教学效果,势必会起到提高课堂的效率,达到巩固课堂学习的目的。

(五)正确处理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个教学手段,有利有弊,应当辩证的看待。运用得当则会变枯燥的理论为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使用不当则会使学生产生眼花缭乱之感,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笔者认为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与教材的关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是学习的载体,历史教材拥有丰富的资料与素材,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入专研教材,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二是,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与学生的关系。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课件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会,而且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真正让多媒体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三是,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与教师的关系。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要对多媒体课件有主导控制权,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人性化的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些是多媒体无法替代。

三、结语

总之,多媒体辅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虽然被青睐有加,但也存在其局限性,它不能取代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应在勤奋钻研教材,深入学习新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最大效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成建碧.小议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A].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2] 朱俊苓.多媒体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之我见[A].2016年6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

[3] 刁春英.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原则[J].课程教育研究.2015(35)

历史教学辅导篇4

一、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是教学手段演进的必然结果

由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所以很难传达丰富深厚的历史知识。其结果是讲者乏味,听者索然,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难调动起来,更谈不上自觉自主学习了。利用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可以改变昔日凭口说教传授历史知识的教学模式,扫除传统教学中的枯燥、乏味、呆板的教学弊端,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教师也可以从单纯引领学生接受知识,转变为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因此,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是教学手段演进的必然结果。

二、运用多媒体有效辅助历史教学

将多媒体应用于历史教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好好学习和研究。在历史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大量收集相关历史资料,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如:1.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图片,配上画外音;⒉教学时利用现成的史料磁带、磁盘或光盘;3.用Photoshop模糊滤镜激活模糊历史图片;⒋截取电影电视的历史音频、视频资料;5.用动漫三维体合成有身临其境效果的历史情景……这样的课件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感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一方面,让这些活生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刺激学生感官,使之耳目一新、身心愉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再现已消逝的历史情境,寓理于情、寓情于理、情理交融,使学生深受情境感染,内心产生共鸣,从中受到教育。如讲授《红军长征》时,我把主席的《长征》一诗引入课堂,还选播了两段遵义会议前后有关红军长征情节的录相片断,并配合解说进行适当旁白和巧妙设问。真实形象的画面,再现了长征的历史情景,缩短了时空距离,使学生形成了十分清晰的时空概念,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学生们为王明“左”倾错误导致红军长征初期失利而义愤填膺;为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的节节胜利而拍手称好,体会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受到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还深刻认识到正确决策是革命胜利的保证,长征的胜利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新的胜利。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辅导篇5

本人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积极营造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氛围,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独树一帜的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既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特长的发挥积极创设条件,同时又把全班凝聚成一个团结上进的集体,班级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因此所带的班级在各项大型活动中表现出色而受到表彰,班级成绩也处于年级前列。

二、教学科研追求创新

本人积极关注新课改,刻苦学习新理念,努力探索新教法,把提高教学效率当作首要的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把教育心理学与历史教育两者结合起来,注重研究教学规律,大胆改革历史课的教学模式,实现授课、实践报告和活动等双向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同时运用现代化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所任班级的历史成绩优秀,特别是所任初三班级的历史会考合格率都接近100%。

本人还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注重对教学的反思和积累,成果斐然,所撰写的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规律”教学》在20*年12月获得无锡市优秀历史教学论文二等奖;论文《理解——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在20*年12月获得江阴市中学历史教研论文二等奖;论文《再论前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在20*年1月获得江阴市历史学科优秀教研论文二等奖。同时还多次在比赛中获奖:20*年获江阴市历史学科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说课比赛初中组二等奖;20*年获江阴长泾片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20*年获长泾中学“教育论坛”演讲二等奖。

历史教学辅导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时空概念;辅助功能

在高中历史学习进程中,其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互为立体、互为交叉,学生在记忆晦涩难懂的纯文史资料和空间历史数字的同时,相较而言,更适于运用历史地图的卷面展现来形象、直观地理解高中历史的时空概念,历史地图这种无声的语言比口头的历史讲述更能轻易地让学生理解历史,画面上无声的诉说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经济和交通等呈现在学生面前,具有口头讲述所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起到了高中历史教学的重大辅助功能。

一、历史地图的内涵及种类

历史地图以时间为轴,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变迁,动态地显现出一定时间段的历史生活状态,直观再现了地域和空间的分布及差异,它汇集了历史、地理、制图等多方面的知识,将历史地图用不同的分类进行编制,按地图的标准不同,编为综合性、局部性和专题性地图;按地图的分类不同,编为政治类图、经济类图、战争类图和交通类图。这些划分手段的不同,事实上都为高中历史展示了强大的辅助功能。

二、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目的

目的之一:使学生掌握读图能力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要掌握读图能力,首先要熟悉历史地图的构成元素,历史地图与基本地理地图的方位相似,地图旁边也有图例和标记,但是相较而言,历史地图更注重对数字符号的标注,而对地理地图的严格比例尺的标注没有做太多的要求;其次,学生要培养阅读图例的习惯,要掌握统一图例和分幅图例的相关规定,尤其是要把握分幅图例中不同的历史内容,比如:与一定历史时期密切相关的军事战争图中的军队路线、歼敌区域等;最后,要善于运用古今对比,随着历史的迁移,很多区域和社会要素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包括古今地名、古今疆域等,学生要善于在历史地图中划分出古今区别和联系所在。

目的之二:在读图的基础上要掌握图解分析能力

历史地图是高中历史教材的辅助内容,学生要能运用历史教材知识对历史地图进行佐证和诠释,比如:中国历代都修建了长城,但长度和功能都因各国的需要而不尽相同,老师要辅助学生结合历史地图上各国的疆域划分进行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长城的区域和功效,加强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拓展历史空间地域想象能力。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的策略

1.历史教材上的知识解说与历史地图同步进行

历史教材上的知识点较多而且比较散乱,教师要学会运用历史地图来整理历史脉络,疏通历史事件的关联,比如:历史事件中有很多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在中国近代史上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大门的明证,历史老师要结合历史地图,通过一一展现历史地图上各城市、各区域名与签订的条约相对应,形象地把这些城市从地图上划去,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增添对历史事件深层意义的理解,也丰富了知识储备。

2.运用多媒体工具讲解历史地图

伴随历史地图在多媒体效果上的逐层铺开,学生进入了画面与影音、静态与动态的多维世界,在历史知识与地图的思维转换过程上,多媒体起到了很好的链接转换效果,通过多媒体的同步链接,维系了学生对历史发展线索的连贯性,使历史事件与历史地图通过多媒体实时地对接,更深地理解了历史发展进程的原因和变迁意义。

3.倡导学生先识图再绘草图

在高中历史课上,历史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读图,通过对地图的仔细观察,使模糊的历史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地图描绘,老师再在学生识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脑海中的历史知识以地图的形式再现,用自己的方式绘制草图,再将草图与历史地图相比对,查找出自己遗漏的知识点,形象快速地记忆历史知识,以便高效地进行历史学习。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方法可循,任何一门知识也都有其奥妙所在,高中历史也不例外,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历史地图的有效辅助手段,可以将教材上的历史知识点与历史地图巧妙地融合,在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图、读图的时候,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将记忆中的历史知识与历史地图统合对应,再动手绘制草图,查缺补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运用个性的思维串连不同的历史知识,以开拓历史通达度,增强历史知识广度,准确地把握古今历史的连接点和深层次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辅导篇7

【关键词】历史课堂 教学模式

我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自觉――辅导式 ”“讲谈――接受式”和“参与――活动式”。

一、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又称导学式。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从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剖析: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有赖于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构建为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也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达到‘ 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这样,教的主导性和学的主动性的契合,就构成了“自学――辅导式”的主旋律。显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是支撑该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自学――辅导式在功能目标上突出强调了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是,这一模式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它比较适合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此外,它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概括知识的结构,熟谙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作出精要的表达;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并作耐心的辅导。

二、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从其特征上看,可称为“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教学模式,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看图、图示、讨论等法,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范畴。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种变式,因而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初中的历史教学。

三、参与――活动式

参与――活动式是近年来出现的较为新颖、同时也是引起较大反响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主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这一模式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活动。所谓参与,一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二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包含了教学活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所谓活动,则是指学生的主动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自己找资料,定课题,做实验,搞制作,既动脑又动手。它既表现于课堂教学,更表现于课外活动。

历史课外活动的推行,特别是历史“活动课”课型的确立,以及历史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的实验,为该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

历史教学辅导篇8

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建校于1918年,校名取自《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仁”是辅仁文化的精髓。近百年的文化积淀,“明道进德”的校训、“仁爱谨严”的校风成为辅仁人的文化标识。我们的课堂文化也紧紧围绕“仁”字,彰显出辅仁课堂的独特魅力。

一、以“仁”树人:确立自主精神

古代汉语中“仁”与“人”是通假字,辅“仁”的课堂是辅“人”的课堂,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课堂。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更是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看做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地。辅仁的课堂要彰显辅“人”的本义,突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强调培养学生学习中的自主精神。下面就以高二英语《The search for happiness》(授课者:辅仁高中周伟老师)为例,谈谈辅仁课堂中的“人”。这节课上,教师为了引发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中幸福的深度思考,设计ABC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分角色讨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对“happiness”的感悟。

1.“幸福比成功更重要”,体现对生命个体的人性关怀

“无论你走到哪里,老师都祝愿你们能成功,但请记住你们更要幸福”这样的理念充满了辅仁的课堂。如果只是把学生看作“学生”,我们希望他们成功,但如果把学生看作是生命意义上的个体,那么幸福要比成功重要得多。这节课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幸福,如何感受幸福,更是要告诉他们寻求幸福的过程尤为重要,幸福不仅是一种结果,更多的是在路上行走的一种态度与感悟。

2.“培养学生自主精神”,体现对学生主体的人本情怀

传统的英语阅读课,我们往往会将教学步骤简单化和程序化,从而使学生在英语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无法得到较好地训练和提升。在这节公开课上,教师利用一个问题的三个层次设计,既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又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从交友、理想、财富、智慧等角度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理想信念教育。这样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学生自立、自为、自律的过程,是对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与强化。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实施中这句话不应该是口号,而应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课堂践行的准则。辅仁的课堂是“仁”的课堂,是“人”的课堂,这应该成为辅仁课堂的第一要义。

二、以“仁”互动:培养合作意识

我校建校初期的训导主任、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在辅仁三周年校庆之时曾经解读“辅仁”之“仁”为“从人从二,有二人相互之要素”。辅仁的传统文化强调合作团结。如何在新的课程背景中继承辅仁“从人从二”的文化传统,在辅仁的课堂教学中强化互动,培养合作意识,这是摆在辅仁教师面前的一个时代命题。下面以此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的高一政治活动课:《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授课者:辅仁高中朱培蕾老师)为例,探访辅仁合作课堂的实践印记。

这节课以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职业理想调查结果为导入,呈现学生中的职业理想分布、理想职业的原因以及是否愿意创业的比例,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当前的就业形势”。在学生职业理想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应聘》到热播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的剧情联动,在大家的合作活动中完成对“为了实现职业理想,我现在应该做什么?”问题的回答,最后由学生进行“促进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知识构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完成积极实现就业的价值观提升——我的未来不是梦。在学生问答环节,有个学习小组一改从成功案例出发的做法,另辟蹊径从史玉柱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的创业历程总结出创业者应具备的素养。于是引来其他学习小组的同学纷纷发难,“从史玉柱的身上看创业之路是否是一帆风顺的?”“创业之路除了鲜花和掌声还会遇到什么?”“我们该怎么应对?”这些问题在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补充信息、不断拓展观点的合作活动中得到了圆满的解答。

高中政治教材在新课程实施后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就是增加了活动课程的设计,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苦于政治课课时的捉襟见肘、苦于政治教师素质的良莠不齐,活动课程形同虚设。我校政治学科教师认识到活动课兼顾学生的生活体验,强调合作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与学科理性认知相关的情感体验和隐性知识经验,因而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贯彻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严谨地组织适量的活动课。

1.在合作学习中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

建构主义主张以知识的建构为标准,鼓励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我们很多高中教师都有一个教学的感性认识,很多知识教师都讲了,且讲过多遍,学生当时好像也已经掌握了,为什么一到考试学生就不会、就失分呢?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只是教师教给学生了,没有在学生中间经过去旧出新的知识重构过程。在“就业与自主创业”的活动中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让学生整合对原有知识领域各个矛盾的分解,实现知识的去旧,在此基础上整合出新的体系,完成知识的出新,从而将学生自己原有的显性知识重新建构,完成一张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图。

2.在合作学习中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政治学科最忌讳陷入说教,一旦如此,即便阐述的是真理也会让学生不能接受。活动课则很好地在学生合作的活动中将教学的触角伸向学生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经验世界,防止站在教师层面的说教,如此既能促进学生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内隐的观念活动与外显的感性活动,也让道德知识与个人经验、认识与实践、教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学生在经历了职业理想调查、就业形势分析、面试屡遭失败的体验探究后,既从宏观上认同了国家促进就业的政策,也从微观上更为积极地思考自己应该如何实现就业,在高中阶段既进行了国情教育,又奏响了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奏。

三、以“仁”立德:探究价值本位

儒家学说宣扬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荀子·天论》中说“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荀子·王制》中则说“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古代汉语中“道”是指规律、道理;“德”是指道德,品行。辅仁建校之初就以对“仁”字的深刻解读提出了明道进德的校训。在百年文化的传承中,我们更是将“道”“德”强化成为辅仁教育的源头活水。课堂教学上也逐渐形成了“明知识建构之道,进为人处世之德”的课堂文化特色。

以高二历史《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授课者:辅仁高中龚湘老师)为例。这节课以艾诗立博士前后二十年研究克伦威尔的专著《克伦威尔——保守的独裁者》和《克伦威尔的伟大》两书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同一位作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研究同一位历史人物为何会出现由专横独断、见识陈旧的篡权者变成民族英雄如此天壤之别的结论”,继而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大背景中梳理克伦威尔的一生,血雨腥风的革命历史与跌宕起伏的历史人物相结合,为学生呈现一个真实饱满的克伦威尔。但这节课的重点并不是上述这些历史事实或者说历史知识本身,而是在于引发学生思考回答“如何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下面是一个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认为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必须了解人物的出身及早期的情况,俗话说从小看看到老一半(课堂上发出哈哈声),你看克伦威尔出生的家庭与资产阶级关系密切,他从小就有暴力倾向,爱冒险,身体强壮,在当地有一定声望和地位。这些和后来克伦威尔的政治主张以及他组建‘新模范军’获得战争胜利都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离开了这些来看克伦威尔,无疑人物就像失去了血肉一样。当然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应该结合起来看。”

1.明道:探究知识的本原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使人终身受益。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只能以教材中的价值判断为唯一正确的观点,甚至以教材所涉及的历史现象为全部的历史现象,学生不可能有任何主动思考历史问题的条件,这样的课堂也就无法激发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辅仁的课堂要“明道”,要从知识的本原上去把握规律,再从规律入手去阐释现象。如果学生对《克伦威尔》这个章节的学习是从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入手的,那么就能让学生通过把握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质更深刻和更准确地解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反过来也能用对历史人物评价这个客观规律性的方法去学习和认识任何国家、任何年代的历史人物。

2.进德:探究做人之本

孔子的“仁”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我们说“进德”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如何为人处世,在辅仁学生中形成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大爱情怀。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放在历史长河中去思量与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够让学生从各类历史人物中总结和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历史传统,在虚怀若谷的“大爱”情怀中审视人类、评价历史。

历史教学辅导篇9

关键词:CAI;历史教学;激活思维

一、对教师来说

1.迫使其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化教学的

需要

利用现代技术制成CAI课件辅助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力途径。但教育要真正做到现代化,就需要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的现代化。CAI辅助教学不仅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还需要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例如: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制作CAI课件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特别是脚本的编写过程,更是离不开教学设计理论。CAI辅助教学之所以有独特的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事先编制的各种功能的CAI课件,还有就是教师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因为计算机只能为教师提供教学的物质条件,所以教师进行CAI辅助历史教学,必须要进行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彻底改变旧的教育观,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改变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对21世纪的教师来说,要给学生一瓢鲜活水,自身需要长流水。

2.能够调整、精讲一些传统的教学内容,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适应教改发展需要

目前,根据教改现状来看,教科书编写的形式及教科书的作用与传统相比,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个广阔的教学空间。教师在编制CAI课件的过程中可以精心筛选各地的教材,再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媒体信息输送给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剖析和研究,突破重点、难点、疑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既减轻了教师的体力,又能使学生扩大信息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对学生而言

1.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但是深化教改的重要课题,也是激活学生思维、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历史学科有丰富的教学资源,CAI课件通过文本、声音、光、图像、动画等效果,给学生创设了悦目、悦耳、悦心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这种全新的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更快地提高认知驱动力,产生学习兴趣,促其积极思维。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CAI辅助历史教学,使人的大脑“全球”得到开发利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却忽视历史形象性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持续高涨。

2.CAI辅助教学与其他电教媒体不同之处在于其交互性

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集体化教学中实施个别化分层递进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以自由充分地发挥。特别是让那些所谓“差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3.能拓宽信息传递渠道,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接触到复杂众多的时间、地域概念,还有一些比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学生对此感到难以记忆和理解,低年级的学生更显得突出,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心理学分析表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获得知识能记忆25%,听觉获得知识能记忆15%,两者同时用获得60%。CAI辅助历史教学所特有的视听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相比的。CAI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的感知力,帮助学生建立时空的想象力,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形、有声、有光、有动、有静,从而使不同渠道的感性知识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痕迹,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力。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时代要求教师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CAI辅助教学能把历史知识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展现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特别是复杂的历史现象。因此,CAI辅助教学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思维能力的激活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从CAI课件本身来看,它除了涉及文史知识外,还有地理、政治、美学等各方面内容,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知识结构的合理搭配,也符合“综合”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十分有利。

历史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们对一堂成功的历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AI辅助历史教学具有这些独特的功效,如果恰如其分地运用它,就能把一堂历史课变得如诗、如画、如歌,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中不仅能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培养其学科思维方法、创新能力和提高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辅导篇10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 备考路径和方法 把握好几个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78-01

新课程高考历史试题新颖、灵活、涉及面广、难度加大,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怎样在高考备考中找到恰当的路径和方法,打造出高考备考高效性和实效性,是指导新课程高考历史教师要面对的关键问题,以下是我在历史高考备考中选用的路径和方法。

1 分析新课程考卷特点,把握授课方向

在新高三上课伊始,就安排原高三历史科组教师,对考过的新课标高考历史科试卷进行归类分析,由专人负责汇总,形成经验在各年级历史科组教师之间交流,再反馈到新高三历史科组,最后结合老高三教师传授的经验和新高三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从而把握高三在新学年的历史科整体授课方向。

2 把握《考试说明》和高中历史教材的关系

高中历史教材版本繁多,形成一纲多本,备考中,教材是基本的教学资源外,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也是必备的教学资源。《考试说明》规定了高考的目标、能力要求、知识范围和考查形式,既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复习的依据。在备考复习中,融入《考试说明》规定的能力要求,系统、规范、完整把握教材及与教材相关的历史知识,并研究《考试说明》中的例题,才能把握命题特点及解题思路。虽然高考命题高于教材,但教材仍是备考复习的依托,掌握好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概念等,才能使备考复习收到实效。如在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课时,要求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内容全面理解,先是掌握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内容,然后掌握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再掌握二者的不同作用及影响。对于三民主义的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深刻内涵和外延,教师要给学生分析到位,以此抓住重点、破解难点。

3 把握必修和选修教材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部分内容提纲挈领,在新课标高考中所占比重却高达85%,需要补充的内容比较多,是教师认真讲,学生重点把握的部分。而选修教材内容详实,是对必修教材的很好补充,但是因为量大,复习时间紧,一般复习有顾不上选修教材的现象,我的做法是在复习必修教材内容时,让学生事先预习与必修教材相关的选修内容,复习时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让学生同时把握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效果比较明显。

4 把握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的关系

新课标,历史学科对知识点的考查难度增强,注重考查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这种相互关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的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如历史阶段特征、中外联系等。通过纵向和横向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一轮复习是单元复习,以纵向复习为主,主要是夯实基础,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便于理解、记忆,否则疲于应付大量琐碎的知识点的记忆,就谈不上主动性的学习和思考。如在中国古代史复习时,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力争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然后让学生在掌握思路和方法的前提下自己去整理知识结构,提炼要点重点、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和概括阶段特征。二轮复习是横向复习,以专题复习为主,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一是细化成小专题;二是加强对专题中知识的因果关系的分析,而不只是简单的把知识归纳在一起;三是加强横向拓宽,突出空间的延伸。在专题复习时,首先应从讨论问题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从有利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及有利于综合的思路和途径,形成不同于一轮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在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二轮复习才能拓宽、延伸知识空间,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5 把握教材和教辅资料之间的关系

高三年级教辅资料铺天盖地,我只给学生选三本:一本是比较全面的复习资料;一本是单选优练;一本是历史单科模拟试卷。教辅资料选好对学生能力提高确实有辅助作用,好的教辅资料在归纳知识点、重点知识讲解上确实有独到之处,在知识点选配习题上也很典型,学生通过解一道题,触类旁通,把这部分知识更加准确的把握。但教辅资料只是对教材知识把握起辅助作用,绝不能使教辅资料代替教材,本末倒置。

6 把握教师讲和学生练之间的关系

备考复习中,教师主要是讲存在的问题、疑惑的知识及有针对性的习题;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备考能力和水平。怎样把握好讲和练之间的关系,对备考复习尤为重要。首先,要积极探讨课堂教学新模式,强化课堂教学复习的实效性。在一轮纵向复习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二轮复习重新构建知识体系,横向归类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知识整合能力。就要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单一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改变多讲多练、多讲少练、乱讲乱练,甚至不讲只练的片面的做法,提倡精讲精练。精讲,就是必须要讲得要精讲,讲透彻;精练,就是不会的题反复练,在方法上有所得,能力上有所提高,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高考的要求,在遇到新题、难题时,才能应对自如。其次,要指导学生学会复习,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复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研究与探讨,让学生抓住核心知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去练有价值的习题,使老师讲和学生练有机结合,使备考复习收到实效性。

7 把握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

把握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干基础知识,尤其是政治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活动、文化运动等,使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把握深层次的内涵、实质和外延,建立重点知识结构体系,单元知识结构体系,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等,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整合知识的能力,有目的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逻辑思维具有活跃性、严谨性、整体性。增强学生备考复习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