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11-13 17:51:50

急救的认识

急救的认识篇1

关键词:南充市;居民;急救知识

随着国民经济的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生活中居民掌握一定的自救与互救能力在医护人员未到达现场之前,有效的利用“黄金四分钟”抢救患者可效的减少致畸,致残,致亡率。生命系于千发,第一时间为伤病者提供有效救护就是我们自己。赢得时间意味着留住生命,为解南充市不同人群对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寻求普及南充市居民现场急救知识的有效途径,为开展居民急救宣传教育提出建议,提高公众的应急能力。于2012年10至2013年4月进行了相关的调查与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于2012年10月12日至2012年10月25日分别在白塔公园,白湖公园,模范街,文化路,涪江路5个方向对南充市762名居民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年龄在14岁—65岁之间。共收回问卷747张,废卷15张,回收率为98%。被调查者中女性363人占总人数的48.6%,男性384人占总人数的51.4%。14—20岁195人占总人数的26.1%,21—30岁297人占总人数的39.8%,31—40岁102人占总人数的13.7%,41—50岁75人占总人数的10.0%,51—60岁60人占总人数的8.0%,61—65岁18人占总人数的2.4%。学生264人占总人数的35.3%,自由职业者162人占总人数21.7%,教师48人占总人数的6.4%,职员51人占总人数的6.8%,医务相关工作者27人占总人数的3.6%,其它126人占总人数的16.9%。(其它为务农,个体,工人,服务类)

(二)调查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随机抽取南充市14—65岁居民进行现场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1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

二、结果

(一)急救基本知识

1、居民对基本急救措施如检查脉搏,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的掌握偏低。尤其是对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专业知识要求高的急救措施掌握度特别低。详见表1.

2、居民对常见急救知识的掌握较低。其中对中暑,燃气泄露与中毒的急救方法掌握较为乐观。对流鼻血,低血糖的急救方法掌握低。详见表2.

(二)分析与对策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南充市居民对急救知识的掌握度偏低,不容乐观。居民掌握的急救知识甚少,难以应对生活中突发的急症。据调查结果显示有23.3%的居民身边存在着因急救措施不到位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情况,由此可见宣传普及急救知识的迫切性与重要性。南充市居民对人工呼吸、检查脉搏、胸外心脏按压、心脏复苏的掌握偏低,特别是胸外心脏按压和心肺复苏极低。对基础急救知识如中暑,燃气泄露与中毒,发热、猫狗咬伤的掌握情况较为乐观;对流鼻血、哮喘、冠心病的掌握偏低。在生活中,居民总是应用一些自认为合理,代代积累下来的土办法,殊不知这些是不科学的更是盲目的,使病情更加严重。若居民能够有效的利用“黄金4分钟”在医护人员未到达之前采取有效地救治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致残、致畸、致亡率。其中急救物品和急救药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据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家庭常备急救物品与药品不全面。特别是无菌纱布、生理盐水、血压计、止泻药的具备很缺乏。结果显示居民获得急救知识的途径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书本和生活经验获得。为普急救知识提高居民的应急能力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能够充分的激发市民们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能有效的利用我们身边的医疗资源。充分发挥乡镇卫生医院和社区医院的职能。不论文化程度的高低、年龄的大小居民均能够参与。

2、免费专业培训 因无经济的压力居民会踊跃的参与其中,且经过培训居民能够获得较为专业的急救知识。可分地区选取一部分进行培训,然后再由此部分人向周围的人传授急救知识。

3、建立有关急救知识的报刊专栏 在每个村、每个社区建立有关急救知识的展览墙。此办法不需消耗过多的财力物力但能后有效方便的使人们获得急救知识。

参考文献:

[1] 李树林,刘保持,李莉.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

[2] 上海红十字会.现场初级救护手册[M].上海:上海大学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3] 郑霄阳.生活急救妙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7.

[4] 潘义民,李春盛.常见急症的家庭救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0.

[5] 张军根,王红.我国公众急救技能普及的现状与趋势[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0).

[6] 王坤,刘兰秋,王亚乐.试论公众现场急救[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科报).2008(00).

急救的认识篇2

[关键词] 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培训;急危重症;意外伤害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28-0136-03

南通处于长三角区域,被誉为“北上海”,经济发展较快。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各种意外事故及各种危重急症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院前急救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救援者在现场实施的先期处置后急救车辆到达并转运伤病员到医院的这一阶段,统称为“院前急救”[1]。院前急救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患者抢救成败。因而院前急救也称为现场急救[2],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急救。随着安全事故及各类疾病的上升,建立一整套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解决各类危及人类生命安全事故的当务之急,只依靠医务工作者进行现场抢救,会严重错失抢救的最佳时机[3],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状况的重要体现,为此,把院前急救工作前置,使社区居民都学会自救、互救知识,参与率更高,采取的现场急救可以防止病情恶化、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4],所以现场急救对于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5]。目前因社区居民普遍对急救知识缺乏、思想不重视等因素,导致院前抢救成功率不理想。2015年4月我中心对市区的三个社区(虹桥社区、百花社区、学田社区)的900名居民进行随C抽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法对南通市崇川区的虹桥社区、百花社区、学田社区三个社区的900名居民进行现场问卷答题调查,其中男499人(55.4%),女401人(44.6%),男女之比为1.24:1。年龄:12~17岁146人(16.2%),18~30岁352人(39.1%),31~50岁324人(38.0%),51岁以上78人(8.7%);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81人(31.2%);高中及相当学历者362人(40.2%);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257人(28.6%)。

1.2 研究方法

问卷题目及格式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居民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能力及意愿(即当他人发生意外疾病及灾难时是否有意愿和能力进行一系列抢救行为[6,7])及居民对急救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对急救知识的态度和行为情况;我更喜欢何种急救知识普及方式、方法。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调查问卷汇总,结果分别见表1~5。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居民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多数被调查者能知道发生意外及疾病时需要求救120,甚至能正确拨打120电话,但有少数被调查者在有困难时坚持认为应求救于110。被调查者对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心肺复苏要领及保持气道通畅采取的措施掌握的比较少。见表1。

2.2 常见灾害的正确处理情况统计

当发生灾害需要急救处理时,地震发生时的正确率为最高,其次为烧、烫伤及火灾逃生;煤气中毒及溺水处理正确率不是很高;对于颈椎病员的搬运及止血包扎等未能准确掌握,对毒蛇咬伤的正确处理率最低。见表2。

2.3 被调查者对普及急救知识的态度和行为

被调查者对于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兴趣不大,认为其是与医务人员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占比例分别为28.6%、28.4%;此外居民对急救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见表3。

2.4帮助意愿及帮助能力调查

在帮助意愿及帮助能力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他人发生意外伤害时,更多的人愿意帮助,苦于没有这个能力或操作不准确等,但愿意帮助他人现场急救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拨打120等,其所占比例在90%以上。见表4。

2.5居民更喜欢何种急救知识普及方式、方法

调查显示希望得到专业人员讲解演示及实战演习的百分比分别为80.2%及85.0%,印发书刊58.2%,网络讲解及其他方法分别占39.1%及13.8%。可见由专业人员的现场讲解及演习是大多居民能够更好的接受的方法。见表5。

3讨论

随着社会现化化程度的加速发展,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加快,各种急、危、重症及意外事件增加,特别是道路交通事故。2011年,全国共接报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 210812起,共造成62387人死亡[8],南通也不例外。交通事故的发生更加突出了“第一目击者”的作用,“第一目击者”先期急救处置,进行准确有效的自救、互救,可以减少伤残率及死亡率,为进一步的抢救赢得更多时间,因此急救要从现场开始。通过此次对南通市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比较低,对急救知识的渴望程度比较高,没有系统的急救知识培训学习途径。从全国情况看公众参与的现场急救是国际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公民我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低于国际水平[9,10]。当疾病或者灾害发生后多被动的等待专业人员到来,亦或是缺少专业的急救技能,造成二次伤害。与国外相比,我国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普及率比较低,难以达到“第一目击者”应该发挥的实施救护的作用,以及指导家人,朋友,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急救相关知识、技能等,起到传播载体的作用[11]。院前急救的质量好坏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力开展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在社区中的普及。

在长期的急救工作中,社区是急危重症疾病的多发群体,对急救知识的需求显得更为具体且更为迫切,“第一目击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国现况可知,我国的抢救成功率较国外相对明显偏低,与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普及率低有关。从表1可知,当疾病或者意外事件发生时,98.7%的居民选择拨打120电话,87.3%的居民也能正确拨打120电话,但是知道急救知识或急救技能的只占45.7%,知道心肺复苏要领的仅13.8%,当发生心跳骤停时心肺复苏术是无可替代的急救术[12]。懂得开放气道方法的只有14.6%;而在发达国家局部地区,如美国的西雅图等,每个家庭就有一个可以完成自救、互救能力[13]。由表2可知,常见意外伤害正确处置率排前三位分别是地震(90.2%),烧、烫伤(80.1%),火灾逃生(75.4%);排后三位分别是搬动颈椎病员(45.8%),止血包扎(42.6%),毒蛇咬伤 (27.3%)。2008年汶川地震震惊全国,各地人防部门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人们亦比较重视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行动;各地火灾事故频发,社区居民能更多的知道火灾逃生的方法。当患者发生交通事故或是坠落伤等意外事件时,因为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不能很好的掌握,搬动病员时很盲目,对颈椎受损的病员不能采取正确的搬动方法;止血包扎措施实施不到位,出血有动、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大多数人只知道局部压迫覆盖毛巾等进行止血,对粗血管破裂、动脉血管破裂出血难以达到止血的目的;毒蛇咬伤因在城市发生人数相对较少,因而易被忽视,所以掌握比例不高。

表3可知,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不重视及被动参与者分别占42.1%及40.1%;没有兴趣及发生疾病及意外伤害时认为只是医务人员的事,分别占28.6%及28.4%;这可能主要与人们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缺乏全面有效的、系统的普及教育有关,认为医学抢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理论和实践都比较难以理解,如何让大家能够提高学习兴趣,运用通俗易懂的普及教育技巧也是培训部门在重点研究的课题。人们的帮助意愿和能力调查中,乐于帮助的包括主动拨打电话者占97.6%,愿意主动现场急救占90.1%,而认为自己有能力进行现场急救者占24.2%。乐于助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苦于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加上中国的法律不健全,生怕自己急救能力不能满足实际急救需求,不敢冒昧实施现场急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部门十分重视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进基层、进社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此次普及活动中来,并从被动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由表5可以看出,人们更喜欢实战演习及专业人员演示的培训,分别占85.0%及80.2%,以提高真实程度,提高兴趣,贴近现实,突出疾病及意外伤害离我们并不遥远,不需要更多的理论,操作简单实用。印发刊物及网络学习还是受到一部分人的欢迎,分别占58.2%及39.1%,这种方法互动性不足,立体感不强。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接受急救知识及技能的能力,只有加大动手实践的培训,才能更好的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水平[14]。

总之,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在社区居民中还相当薄弱,当疾病及意外伤害发生感觉束手无策,只想着拨打120求救专业人员,没有认识到先期处置的重要性,甚至错失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在普及教育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重视,从政策层面加以规定,由主要急救部门组织急救人员有计划、有部署、有规划的进行社区及特种人员的培训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形式多样,现场教育培训演示,模拟实战演练,并利用媒体、网络、报刊等加大宣传力度来提高公众急救水平。相信通过不断的深入到基层进行培训,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15],虽然,我们也在进行各类人员的急救知识培训及普及,亦有明显的成绩,下一步对实施效果在社区及各个人群中进行统计调查。

[参考文献]

[1] 刘舒畅,喻风雷. 肋骨损伤院前首诊急救治疗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7(2):9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13号,2010:22.

[3] 鄢涛,王森,谭鸿,等. 德阳市院前急救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8(12):1923-1925,2001.

[4] 汪凤兰,文茂林,龚光梅,等. 基层特殊人群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KPA调查[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792-793.

[5] 谢咏湘,胡彦磊,粟枫,等. 急诊患者家属急救知识水平的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1):94-97.

[6] 王海华,瞿炬,吕岳娟,等. 萧山区不同行业居民急救意识及培训需求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10,10(7):910-911.

[7] 李晓南,邵义舜,李小红,等. 我国高校医疗机构院前急救的建立和动作模式[J]. 中国校医,2013,11(4):307-309.

[8] 李红霞,冯占春. 公众现场急救技能培训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1,24(1):45-47.

[9] 郑进. 公众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85-287.

[10] 黄吕金,吴炜炜,詹敏,等. 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的知信行现状调查研究[J]. 全科护理,2014,12(1A):1-3.

[11] 李忠浩. 中国心肺复苏医学的创立和进展[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1):4-5.

[12] Roppolo LP,Wigsinton JG,Pepe PE. Revolving back to the basics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Minerra Anestesiol,2009,75(5):198-199.

[13] 房蔚霞,郑文静,卢月珍. 急诊患者家属院外急救知识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06,21(3):64-66.

[14] 张艳,张振香,刘腊梅,等. 592名郑州市民现场急救知识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158-159.

急救的认识篇3

[关键词]大学生;救护意识;学习意愿;调查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9-0013-03

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从院前需急救病人的年龄分布来看,14~35岁为主要救治人群,说明学生发生意外事故较多。高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口密集区,火灾、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但提高安全意识、掌握有关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可以减少伤亡。大量资料显示,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区都对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但没有关于兰州市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及学习意愿的调查分析资料。因此,为了解兰州市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及学习急救知识的意愿,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旨在探讨开展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的意义与方法,为高校开展相关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兰州4所本科院校不同专业的大三学生400名,其中2所医学院校,2所非医学院校,每所学校各抽100名学生。性别:男生244名(医学院校123名、非医学院校121名),女生156名(医学院校83名、非医学院校73名)。年龄:19~25岁。调查时间为2008年11月19~20日。

1.2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和问卷调查法。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填写,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0份,回收率为92.5%,其中有效问卷359份,回收有效率为97%。

1.3调查内容 包括急救电话的知晓情况、救护常识(常见生活急症和灾难急症)及技能(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的知晓情况、遇到紧急情况时采取的措施、是否参加过急救知识的培训、急救知识获取途径、对急救知识的学习意愿、学习急救知识的最佳阶段等方面。

1.4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录入数据和制图,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进行两个率的比较,取a=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2 结果

2.1兰州市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

2.1.1急救电话的知晓情况调查的359名本科学生急救电话号码知晓率为97.77%(351/359)。其中,医学院校为98.90%(179/181),非医学院校为96.63%(172/178),两类学生知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03,P=0.273)。

2.1.2救护常识及技能的知晓情况359名本科生中,完全知道的为59人(16.43%),知道一点的为218人(60.72%),完全不知道的为82人(22.84%)。完全知道的,医学类学生占26.52%(48/181),非医学类学生为6.18%(11/178),两类学生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034,P=0.0001);知道一点的,医学类学生占68.51%(124/181),非医学类52.81%(94/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74,P=0.002);完全不知道的,医学类学生4.97%(9/181),非医学类41.01%(73/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137,P=0.0001)。见表1。

2.1.3遇到急症时采取的措施 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打急救电话(39.22%),自行处理(28.18%),呼叫家人或邻居(22.65%),紧急赶往医院或诊所(18.78%),不知所措(2.76%);非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打急救电话(35.96%),呼叫家人或邻居(28.9%),紧急赶往医院或诊所(25.84%),自行处理(23.03%),不知所措(3.37%)。

2.1.4救护常识及技能的获得途径 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报刊、书籍(54.70%),电视、广播等媒体(34.25%),面授或电教授课(24.86%),网络(18.78%),亲朋好友(17.13%);非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报刊、书籍(72.47%),电视、广播等媒体(61.24%),亲朋好友(34.27%),网络(30.9%),面授或电教授课(6.74%)。

2.2大学生学习救护常识及技能的意愿

2.2.1是否参加过救护常识及技能的培训‘被调查的359名学生中,只有54人(15.04%)参加过救护常识及技能的培训,其中医学院校有17.68%(32/181)、非医学院校有12.36%(22/178)的学生参加过培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88,P=0.159),见表2。

2.2.2对救护常识及技能的学习意愿在关于是否愿意学习救护常识和接受急救技能培训方面,96.66%(347/359)的学生表示愿意学习救护常识和接受急救技能培训,其中医学类学生有94.48%(171/181)的学生表示愿意,非医学类学生有98.88%(176/178)的学生愿意学习。

2.2.3学习救护常识及技能的最佳阶段被调查的359名学生认为,学习救护常识及技能的最佳阶段为小学,其次为中学、幼儿园、大学,没有学生认为工作以后学习急救知识较好。

3 讨论

3.1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较薄弱 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医学院校还是非医学院校的学生,当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时的,首先想到的是打电话呼救或寻求他人的帮助,医学院校只有28.18%的人会去自行处理,非医学类院校也只有23.03%。这反映出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普遍偏低,依赖性强,当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时的,想到的只是求救而不是自救。

3.2大学生获取救护常识的途径单一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类院校和非医学类院校学生救护常识及技能的知晓情况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医学类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部分的医学专业知识,因而掌握了部分的救护常识及技能,而非医学类院校学生则缺乏学习环境、氛围和途径。当前大学生仅有的救护常识及技能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报刊和书籍自学、或观看相关的电视、电影和学校设置的相关医学课程中获取的,调查中有58%的学生建议学校应通过选修课向学生传授救护常识及技能,24%的人认为采用必修课的形式,18%的人认为应采用电教、讲座、网络、知识竞赛等多元化的形式。因此相关部门,如学校、社会等应创造条件,大力支持大学生学习救护常识及技能,非医学类院校的救护知识普及更应引起重视。有文献报道,学校教育是普及急救知识和提高居民素质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教育成本低,效果好。上海市急救中心已与部分高校合作,将急救知识和技巧正式列入大学选修课,已有成功的经验。

急救的认识篇4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2011级在校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四-五年制本科大学生1000人,年龄21-23岁,其中医学生500人,非医学生500人。两组年龄、民族、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填报志愿和入学成绩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根据此次研究的目的,参考曾萍的大学生急救知识调查问卷,自行设计问卷。该问卷分六个一级目录,其中第一个一级目录为大学生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专业三个子目录。第二个一级目录为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下设网络电视,课堂,书籍、宣传报纸,亲人朋友四个子目录。第三个一级目录为心肺复苏术,下设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步骤、胸外按压正确的部位、单人做心脏复苏时,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频率比、心脏骤停后心脏复苏的黄金阶段四个子目录。第四个一级目录为环境损伤急救,下设中暑的急救处理、溺水者的急救处理、遇到触电伤员的现场救护三个子目录。第五个一级目录为中毒急救,下设因饮酒过度导致昏迷的急救处理、对轻度食物中毒的病人的急救原则、毒蛇咬伤的急救处理三个子目录。第六个一级目录为创伤急救,下设手指意外切伤的急救处理、皮肤烧伤的急救处理、被猫狗咬伤的急救处理、手腕关节或脚踝关节慎挫的急救处理四个子目录。并对该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通过预实验其信度为0.82,效度I-CVI为0.78、S-CVI为0.90。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同一时间,不同院系以不记名形式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1000份,其中在校医学生500人,非医学生500人。对个人信息不完整、填写不全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920份,有效回收率为92.0%。

1.2.2数据统计所有问卷统一编号,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统计描述,计量数据用x±s表示、用u检验和方差分析法。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见表1.2

3.讨论

3.1在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认知水平存在的差异

3.1.1对心肺复苏术掌握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医学生对于心肺复苏术步骤、胸外按压部位等急救实际操作掌握熟练,而非医学生对心肺复苏术几乎出现了知识的盲点。其差异可能是由于医学生在校时能通过相关急救的专业课、选修课来系统的学习。

3.1.2对中毒相关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

虽然酒精过度导致昏迷、食物中毒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大多数非医学生缺乏对毒性物质、中毒机制、救治知识的学习。

3.1.3对创伤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存在较小差异

大学生发生手指意外切伤、皮肤烧伤、手腕关节或脚踝关节慎挫等情况极其普遍,但非医学生常常在关节挫伤后选择热敷还是冷敷等问题上纠结。

3.1.4对环境损伤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尚不能认为存在差异

中暑、溺水、触电等这些情况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与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课堂、生活中都常有涉及且容易掌握。

3.2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途径分析

在校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医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而非医学生大多通过亲人朋友,电视、网络等途径学习急救知识。相比之下,医学生获取的急救知识更详细、广泛,对急救知识获取率较高,而非医学生接触的急救知识过于片面、简单,对急救知识知晓率较低。因此,选择有效的学习途径对于掌握急救知识至关重要。

3.3提高在校学生急救知识教育的对策和意义

通过调查可知,大部分学生在急救知识、技能的掌握仍有欠缺。而学校教育是普及医学知识和提高居民素质最佳、最根本的途径,而且效果好。应主要采取开设健康课程教育手段来提高大学生健康和急救知识水平。其中非医学生理论知识尚未扎实,应增加急救知识的讲解,且运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操作口诀,使学生能够对急救知识理解透彻。医学生应增加急救操作实践课,使知识与操作相结合,提高医学生急救应用能力。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媒体宣传急救知识等来提高在校学生急救知识掌握的整体水平。

急救的认识篇5

1 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是防范院前急救中医疗纠纷与事故的根本

院前急救中的医疗服务质量,是急救管理的核心和永恒的主题。制订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和规定,加强管理,建立相关的制度,实施有效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以规范院前急救中的管理活动和医疗行为,使我们的工作有一个标准和依据。这是防范医疗纠纷与事故的根本,是一项主动性防范措施。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利益。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院前急救也应该导入ISO质量管理标准,建立一个公认的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国际标准建立起一套文件化、程序化的管理模式,以程序化的要求规范我们的医疗行为。ISO质量认证的最终目的,是使我国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然而迄今为止,人们致力于医疗纠纷与事故防范的必要性仍然认识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防止事故发生的努力。当然防止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要靠个人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在个人不成熟的基础上,以制度来强化与约束人的行为。制度还可以促进防范意识的形成,并提高防范的能力。

2 全面提高急救人员的素质

在我们讨论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时候,考虑其整体目标的实现,考虑它是否符合现代的价值观念,经济观念和政治观念时,不得不考虑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就在于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决定着急救工作本身的特征,性质和效能,因此,如何努力提高急救人员的素质,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是我们在制度设计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院前急救中防范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基础。我认为,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素质概括起来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人文素质、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在急救人员身上,体现为良好的医德品质。它是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动力,是调节医患关系的杠杆。急救工作者必须以人道主义精神和真心诚意的热忱对待患者。过硬的急救技术,丰富的院前急救经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指挥能力,这些专业知识素质,是急救人员的立身之本。人文素质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作用于行为,并促进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急救人员待人处事的基础。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质上就是劳动者的素质问题。科学技术只有与劳动者相结合,转化为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急救人员的素质,必将给急救事业带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3 建立社会保险体系

院前急救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由于受到环境、医疗设备等方面的限制,必然会有不可预知及不尽人意之处。急救人中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情况,既有临床医学问题,又有涉及社会、伦理道德、法规的问题。特别是在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医务人员常处于道德、风险的抉择这种“两难”的境地。这是医疗服务高风险的特殊表现。建立社会保险体系,为急救人员的意外和风险保险,是防范院前急救中医疗纠纷与事故的保障。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制度建设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急救立法仅限于一些地区。我国应在医疗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医疗服务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

4 强化法律意识

急救的认识篇6

 

xxx年应急救援工作以创建“安全生产”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保障工人生命财产安全为核心,扎实推进指挥体系建设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为保障工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保证煤矿安全生产,作出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努力把应急救援工作推向新水平

为切实加强对应急救援工作的领导,使应急救援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顺利进行,矿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成立了以董事长、总经理为组长,各个矿长为成员的应急救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应急救援办公室,确保了应急救援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

二、认真研究,充分论证,完善应急救援管理体制建设

在完善和修订应急救援预案过程中,紧紧围绕我矿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认真研究,总结经验和教训,广泛听取专家、管理部门和一线工作同志的意见,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先后制定了《矿井火灾应急预案》、《矿井水灾应急预案》、《矿井瓦斯爆炸应急预案》、《矿井煤尘爆炸应急预案》、《矿井顶板事故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应急救援工作预案,同时建立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应急救援管理快捷、高效的运转机制。

三、强化保障机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加强救护队伍建设,成立了一支21人组成的快速反应、处置有力的应急救援队伍,协助董事长、总经理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确保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有组织、有安排地进行及时有效的应对处置。

四、强化宣传力度,营造应急救援浓厚氛围

我镇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宣传渠道,如“安全生产月”举办消防知识讲座等,向广大群众宣传应急救援法律、法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人民群众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努力做到应急救援常识进区队,形成全矿共同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良好局面。

五、开展应急救援培训和演练

根据应急救援工作的要求,我矿对应急救援队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了应急常识和业务知识及技能培训,先后开展了防水、消防、防火、煤尘、瓦斯等知识,各类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处置能力,同时积极开展了应急救援演练工作,在演练中落实预案,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

六、认真做好风险排查工作

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矿应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安排了相关人员对本行业的风险隐患进行排查整治,主要包括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做到了由分管领导亲自抓,责任调度室具体抓,排查有计划,检查结果有记录,隐患整改有方案,安全措施有保障,通过排查和整治,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各类灾害和事故隐患。

七、加强值班备勤,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急救的认识篇7

【关键词】急诊;护理隐患;防范措施

急诊医学中包括院前急救部分,急救是指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是急诊体系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是急救医学发展的先决条件。院前急救也是急诊医学的主要步骤,其主要是对急、重、危症患者实施急救护理,也是在患者位置到医院之间实施的紧急救治处理及转运监护的过程。最主要的目的是将患者的生命挽救回来,将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降到最低值。因急诊工作相对特殊,随机性较强,时间紧迫,车上配备的设备有限,这就需要急救人员具备专业熟练地急救知识,提高急救技能,增强相关的知识学习,认真实行交接班,检查出诊的器械和物品,因此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技术的学习与培训,做好院前急救医疗定位很重要。组织实施急救技能的演练,做好院前急救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1 急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隐患

1.1急诊病人往往起病急、来势迅猛、病情发展快,患者对疾病的预见性不强 ,致使患者及 其家属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往往出现焦急、烦躁、惊慌等心理反应,就诊时,对医院的期望值很高。而医护人员没有和他们同样的焦急反应,引起他们恼火,引发矛盾,对医护人员产生攻击心理,以发泄不满、扰乱医疗秩序,严重影响了救治工作。

1.2 因急救现象具有复杂性和紧迫性,如救护车上的物品准备不充分,或者上个患者使用后没有及时的检查和补充,就容易引起物品失效,抢救仪器无法正常应用,使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1.3 急诊是医疗护理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接受患者就诊及抢救危重患者的场所。急、危、重症患者多,工作节奏快,患者及其家属心情急躁。如果护士在患者就诊、抢救过程中处理不当,不仅使患者人身受到损害,医务人员人身也会遇到风险[1]。医护人员不仅要担负急诊救治工作,面对危重病人多,抢救必须分秒必争,工作十分繁重、工作任务负荷大、持续时间长、缺少规律性, 医务人员在每次抢救过程中都要付出很大的体力劳动,久而久之,医护人员就会产生厌烦心理, 工作不够积极主动。

1.4 医患沟通信息缺乏,在急诊抢救工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往往忙于抢救生命,而忽视了患者家属对信息的需求,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忽略,缺少与家属沟通,致使家属对患者的状况了解和掌握不够,无法解除和减少他们焦虑、恐惧的心理状态,稍有不如意,则易

情绪愤怒,充满敌意,向医护人员发泄,一旦抢救无效,家属不可避免产生怀疑态度,容易导致医患纠纷。

1.5 不具有相关的法律知识,风险意识淡薄,社会逐渐的进步,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逐渐的提高,患者逐渐增强了就医过程中的权利和自我保护,急诊护理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如果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不了解自身在护理工作中应该具有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及时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都有可能导致医患纠纷。

2 防范措施

2.1 加强急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使其了解到急诊工作的重要性。能够真正的为患者着想,不断的提升急诊技术水平,定期对急诊护理人员实施素质培养,加强急诊护士必备的应急能力和防范措施、抢救技术熟练、处事敏捷、工作效率高、善于沟通的良好素质。

2.2 制定转运风险预案,重视患者病情观察。在实施转运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医护人员应陪在患者身边,随时观察患者的各项变化及心理需求,如出现问题,及时给予有效的处理,确保患者能够得到不间断的护理和治疗。

2.3 增强医患信息沟通。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护理服务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的健康和生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一切工作行为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依法施护、依法行医”的观念[2]。沟通也是一个化解矛盾的过程,近年来许多患者家属对医学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认为进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所以,我们在做抢救工作的同时, 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在工作中应增强对家属需求的敏感性,引导和鼓励他们倾诉其真实感受,多与家属沟通,注重家属对信息的需求,通过多种方式及时告知患者的各种变化,并考虑伦理和文化背景,依据法律和伦理来维护医患关系,推定病人了解将接受何种治疗措施,并作出认可或拒绝的决定。让病人接受和理解有关他们的病情、可能采取的干预措施的性质、选择权、 风险和好处,避免某种医疗措施无法延长生命或改善生活质量时,病人或家属向医生提出某种不合理的医疗要求。做好全程优质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达到医患双方相互理解。通过多方面的防范措施,使我科在日后的护理工作中获得满意的效果,降低差错、纠纷的发生率,同时培养护士的观察能力、应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有效减少护患纠纷,大大提高急诊护 理工作的质量。

2.4 加强急诊物品和药品的管理,认真执行抢救仪器交接班制度,急诊人员必须检查所有的抢救仪器和药品,确保急救仪器完好无损。仪器由专人负责,班班清点,每周大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急诊仪器突发故障时,立即用人工方法代替,迅速排除故障或更换仪器。同时规定所有的仪器一律不得外借。要求每个出诊的人员必须检查好自己的急救箱,保证出诊所带出的急救器材及急救药品完好,认真完成每个抢救细节,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升抢救的成功率。

2.5提高法律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通过对法律知识进行培训,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和法律意识,让护理人员真正了解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使管理者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相关法律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让医护人员了解工作中需要运用法律来进行自我保护,规定医护人员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急性急救处理。

【参考文献】

急救的认识篇8

[关键词] 大学生;救护;培训;社区;普及

[中图分类号] G459.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6(b)-120-02

Train for first aid in undergraduate and popularize first aid in community

YAN Yuanjie1, YIN Zhenjin2, GUO Hongjie1, YU Qun3, ZHANG Jiuna4*, WU Yali4*

(1.The Affiliated Anal-Intestinal Hospital of Chengde Medical University,Chengde 067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e Medical University, Chengde 067000,China; 3.Department of Military Affairs, Chengde Medical University, Chengde 067000; 4.Depart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 Chengde Medical University, Chengde067000, China)

[Abstract] Popularizing rate of first aid is poor in china.we trained for first aidin undergraduate in our school in diferent manner, sunch as chair,club,optional course. The aim is training the knowledge and skill about first aid. On the other hand we organized undergraduate to propagandize first aid in community after training and receive favourable benefit.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First aid; Train; Community; Popularize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和一些危重急症。由于这些事件发生的不可预知性和突然性,对急重伤病员的救护需求就非常急迫。资料显示,由急救机构实施的院前急救客观上存在一定应急反应时间,国内平均10 min左右,西方国家大部分为7~8 min。对于心跳骤停等急危重症患者,要得到较高生存、康复可能,必然要求第一目击者进行及时合理的救治,以弥补急救机构和医生不能及时到达现场所导致的时间间隙,从而达到减少死亡和伤残的目的。因此,培训大量第一目击者,使更多的人能够及时地实施现场救护,就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

1救护知识普及现状及大学生救护培训意义

1.1救护知识普及现状

1.1.1国外对现场急救知识重视和普及的现状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对现场急救知识相当重视。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经过现场急救培训的人数达7 0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3;每年约有20万人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经过现场急救,存活人数高达7万人以上;在挪威,自1965年起已在学生课程中开展现场急救教育,全国200万人口中有40万人受训,占全国人口的1/4;在日本,消防厅印发大量现场救护手册,并举办市民讲座,每年受训人数超过15万人[1]。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市民的自救知识相当重视和普及。

1.1.2国内对现场救护知识重视和普及的现状近几十年来,我国也十分重视救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1987年中国红十字会等部门发出“关于开展群众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全国各地加速了对现场救护知识的普及[2]。到2000年全国已有1 000万人接受过心肺复苏初级救生培训[3]。瞿惠春等[4]在1996年6至12月开展上海地区人群急救意识抽样调查显示,医疗呼救号“120”知晓率平均为50.85%,其中老年人、大学生、患者的知晓率依次为40%、35.57%、50.87%,而美国旧金山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患急病时应拨打“911”呼救号。比较而言,我国的急救知识普及率还很低,大量的宣传和普及工作紧紧依靠红十字会和医疗机构是很不够的。

1.1.3在校大学生救护知识了解的现状覃思等[5]对穗港澳三地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三地大学生急救知识平均得分为(49.70±13.86)分,最低分只有14.29分,说明三地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还较低。其他地区在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调查也显示类似的结果。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已开展在校大学生的救护知识培训,但大多是利用讲座的形式使同学们对现场救护的重要性和一些简单的救护知识有所了解,而没有在救护的实践操作上加以重视,更没有利用大学生的集体优势向社会宣传和普及。

1.2在校大学生救护知识培训的意义

1990年,国务院批准的《学校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高等院校应当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而救护知识正是高校健康教育内容之一。笔者认为,向大学生普及救护知识,使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救护知识和技能,成为救护志愿者,参加社会实践,向社会特别是重点人群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普及,有利于较快地提高社会人群的救护知识普及率。

2在校大学生救护知识培训探讨

2.1我校大学生救护知识培训概况

我校十分重视在校大学生救护知识培训,选派校医院医师参加中国红十字会举办的救护师资培训,并多次在我校举办各种类型的救护知识讲座,学生反应热烈,大多数同学感到救护讲座必要、实用。许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表示他们虽开设了急救医学课,但救护讲座的大众化、实用性,使他们受益匪浅,并纷纷表示要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向社会宣传和普及。本课题组承担了院教育课题“医学生救护培训及社区救护普及研究”,招募志愿大学生共46人,成立救护协会,对会员进行救护知识培训,并组织他们进入社区进行以救护新概念为主题的救护知识宣传。此外我们开设了临床医学专业救护选修课,以期更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2在校大学生救护培训及社区普及的经验

通过救护知识培训实践,笔者认为要开展好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普及,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2.1获得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需要获得学校领导的支持。培训所需要的人体救护模型及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技术的演示器具,教学所用的教室、多媒体等的配备和使用,请一些急救专家来进行讲课指导等等,都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如请当地红十字会、各级医疗机构和急救中心提供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指导,需要社区管理人员和消防、公安、交通、宾馆、中小学校、旅游机构、厂矿企业等较多接触或发生突发事件和危重伤病员的单位领导充分认识到救护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从而给予大学生救护自愿者或救护宣传员提供社会实践和救护宣传的方便与支持。

2.2.2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形式培训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通过出示宣传展板、招募救护志愿者、吸引有学习救护知识意愿并乐于向社会宣传和普及的大学生参与进来。开设系列讲座和实践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并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使宣传队伍不断壮大。进一步申请选修课或必修课,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组织学生成立救护协会,发挥在校大学生的积极性,以多种形式开展救护知识的学习,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2.2.3走入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救护知识普及通过救护协会联系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一些节假日,有计划地组织救护志愿者在社区、广场、旅游场所等人群聚集处,以流动展板、救护宣传资料、咨询等形式广泛开展救护知识宣传普及。特别在“世界急救日”以某一个救护主题为主进行深入宣传。同时还可以定期组织深入社区、厂矿企业、各级学校、消防、交通等单位,对重点人群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们对救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促进他们学习救护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通过深入社会,他们还增加了社会知识,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为了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健康生活的需要,我们要加快向社会普及基本的救护知识和技能,笔者认为加强在校大学生救护知识的培训,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普及,是尽快提高社会救护普及率的一个较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滕建华.现场救护知识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初探[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5):48-49,65.

[2]桂莉,曾友燕,陶红.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5):331-332.

[3]费国忠,蔡晓峰,刘艺林.急救中心和高校联合开办自救互救选修课的经验总结[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1):676-677.

[4]瞿惠春,费国忠,钟后德.上海地区人群急救意识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1):56-57.

急救的认识篇9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因素;防范措施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具有社会性、随机性、紧急性和流动性,各类突发急救事件决定了急救护理工作的高压力和高强度,同时院前急救由于紧急、病种多样、涉及面广,患者病情错综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意外情况发生多,从事院前急救的护士处在这种高应激的工作状态,相对而言,或多或少增加了护理风险因素。本文从院前急救护理的几个方面进行护理存在风险因素分析,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进行探讨,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某医院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院前急救出诊护理方面存在风险因素44例病历,其中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工作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缺陷16例;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为12例;由于自身素质欠缺、心理素质差为5例;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为7例;沟通不到位为4例。

1.2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原因

1.2.1对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行业,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主要包括出诊时间具有不可预测性,每次出诊任务具有复杂性、特殊性,患者病情发展具有不可确定性,护理操作过程具有紧迫性,护理处置要求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等。有些护士没有认识到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上述特点,认为只要是随着医师出诊,医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是被动的执行医嘱,就不会有什么错误;缺乏认真观察患者病情,不主动、随时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甚至认为护士长严抓细管是小题大做,过于小心谨慎。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工作上的漏洞、错误、差错等。

1.2.2实践经验不足。由于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院前急救护理人员都没有进行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岗前培训,有些护士来自刚进医院的新护士,他们的实践经验是非常有限的,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各种护理操作技术不熟练,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

1.2.3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欠缺、心理素质差。首先,患者和家属对急救水平要求很高,而院前急救的护士往往是单独工作,由于当着众多围观群众,加上患者自身疾病原因等因素均会造成护士心理紧张,从而导致操作失败;其次,院前急救环境的特殊性,由于院前急救环境差,现场或救护车内抢救给护士操作带来诸多不便,与院内病房相比,救护车空间狭窄,光线昏暗,同时患者病情危重,再加上车上颠簸,患者病情变化不易察觉,给抢救和护理增加了难度,造成护士心理紧张。

1.2.4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没有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各项护理操作技术、技能的练习,对有些操作技术随心所欲,违反技术操作规范,从而导致操作失败或错误。

1.2.5在人际关系、与人沟通上存在欠缺。院前急救护士要和不同的患者及家属搞好关系,学会沟通。护士必须要具有灵活应对的能力,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及家属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否则有可能会导致家属、家属及旁观者的情绪激动,甚至谩骂、殴打等过激行为。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需要统计处理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本文计数资料以例数或者百分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实施干预措施(学习、培训、讨论、管理)前后风险率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实施干预措施(管理、培训、学习、讨论)前存在风险因素最多的是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工作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占总存在风险因素的为16例(占36.36%);其次是实践经验不足为12例(占27.27%);再次是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为7例(占15.91%)。加强(管理、培训、学习、讨论)后,由于缺乏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被投诉为7例,减少了9例;由实践经验不足而导致的为5例,减少了7例;其他相关存在风险都有明显减少。

3 干预措施

3.1加强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培训。院前急救中患者的特点是急、危、重,时时刻刻要突出一个"急"字,时间就是生命,要争分夺秒。很多人认为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最好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遇到突发事件,能迅速、及时投入抢救,做到"呼之及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在处理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时都能应对自如,做到"急而有序,忙而不乱"。本组资料显示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工作的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风险为16例(占36.36%);由于工作沟通不到位而引起风险为4例(占9.09%),所以护理人员要逐步提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另外护理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患者和家属,体会一下他们的感受及心情,谅解和忍让他们的责备,使他们的身心恢复平衡,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另外还要加强服务意识,护理人员要有周到、细致的服务理念,以高度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为患者服务,并以娴熟有序的操作和耐心的指导来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恐惧和不安[1]。

3.2加强院前急救护士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人员操作、配置、抢救等各个环节中[2]。本组资料显示,由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而导致风险为7例(占15.91%),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而导致为12例(占27.27%),所以护士在工作中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练好各种基本技术和操作。要求护士除了在救护车行驶过程中人人做到静脉输液一针见血;安全型套管针穿刺时,做到稳中有静,一针见血,一次成功。同时还要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外科四大技术(各种止血、包扎、固定、搬运),这样在遇到一次出诊中患者较多时,医师忙不过来时,护士可以运用上述技术进行抢救,挽回患者生命,减少伤残率,而不是站在那里,等待医师医嘱;另外护士还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的连接、除颤仪的连接等,这样医师在做其他抢救措施时,护士辅助、准备抢救设备的连接,形成医护之间的一种默契配合意识。针对年轻或专业技术欠熟练的护士,由护士长、高年资护士进行陪同跟车出诊,对出诊过程中各个环节进行指导、讲解,提高护士的观察、急救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及意识。

在院前急救护理中,所有操作都是一个人完成,碰到操作难题时没有上级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但是,只要我们高度重视,积极引导,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职业理念,加强她们综合能力的培养,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服务质量,以强烈的急救意识,丰富的急救经验,娴熟的急救技术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制定严格的急救流程,坚持推行护理细节管理,使急救护理规范化,注意减轻护士们的工作压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堵住护理操作失误和漏洞,就可以使院前急救护理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急救的认识篇10

为了广泛宣传和普及应急知识,增强我市广大民众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应急避险和自救能力,全面普及急救常识,我委定于2017年9月4日至9月9日围绕“世界急救日

”活动主题“急救与日常及灾难中的危险”广泛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普及活动。现将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本次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大同市卫生计生委“世界急救日”主题宣传活动领导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王xx

副组长:张xx

成员:王xx

二、活动安排

(一)活动时间

2017年9月4日至9月9日

(二)活动主题

“急救与日常及灾难中的危险”

(三)活动地点

1.各急救站站点

2.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社区、机场、车站等地

(四)活动内容

1.9月9日前,“120”各急救站在站点自行组织形式多样的急救知识宣传活动

2.9月9日举办急救知识讲座。讲座内容:如何正确拨打“120”,心跳呼吸骤停的紧急处理,生活中常见意外情况的处理(包括:气道异物、急性中毒、电击伤、溺水、

中暑、动物性伤害等),灾难中的避险和自救(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

3.现场急救知识趣味竞答

三、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全市“世界急救日”主题宣传活动在领导组领导下进行,具体工作由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组织。各县(区)、各医院要充分认识开展“世界

急救日”主题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严格把关,精心组织,切忌走形式、走过场,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宣传活动落到实处,宣传效果取得明

显实效。

(二)精心策划,多方参与。各县(区)、各医院要以这次宣传活动为契机,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精心策划,整体推进,全面落实,形成部门组织

领导,企业响应,群众参与,社会反响良好的宣传氛围。

(三)认真总结,及时上报。本次活动将作为急救站质控工作内容,纳入年度考核。各县(区)卫计局和市级各医院要及时总结本次“世界急救日”主题宣传活动的工作

情况,并将总结、活动照片、视频等资料于2017年9月15日前报领导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