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十篇

时间:2023-03-28 12:45:17

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篇1

【关键词】:教学管理爱心心理保健

“古之学者必有师”,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已延续了几千年。然而“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渐渐变得平淡,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网络,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已逐渐完善或替代着教师的教学工作。

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少年:智商高,思维活跃。激进,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已不存在什么障碍。然而就其成长历程:尤其心理发育,意志力方面却存在着诸多不足,心理脆弱。缺乏百折不挠的毅力;浅薄浮躁,缺乏刻苦钻研的耐心;拈轻怕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教师的教学管理方面的任务越来越显得重要了。笔者就多年积累的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体会,与各位就职于教育战线的同仁们做一探讨。

一、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校园暴力”事件,自云南大学马加爵同室操戈残害同学之后几乎就不曾间断过,尤其过去的2008年更是时有耳闻;浙江盘溪中学女教师家访被学生残害,山西朔州郝旭东献上年轻的生命,政法大学程春明,湖南澧县曾庆岩死于学生的屠刀之下。更有什么“短刀帮”“姐妹党”横行于校园,使往日神圣的校园不再平静。这一例例骇人听闻恶性事件不能不引起教师乃至全社会的反思:现代的学生到底怎么了?

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在进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有了很大的提高,青少年衣食无忧,倍受呵护。优越的家庭条件下造就了一个个“天之骄子”;目中无人,自私,心眼狭窄,受不得半点委屈;渲染暴力血腥的小说网络游戏渗透到他们的思想中,成为学生有意无意模仿的对象,不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青少年时期,由于青春期的生理,心理激烈变化,引起他们的世界观,行为方式的极大变化,遇到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心理敏感,特别易遭受挫折,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会表现为直接破坏或迁怒于他人。作为教师要熟悉学生生理,心理变化,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完善自我。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体育活动,释放他们的过剩精力,宣泄他们的情感压力。多与他们交心谈话,升华其情感,提高其涵养,培养他们对生活中逆境,坎坷的承受能力,是目前学校管理的头等大事,教师要做好学生保健医生的角色。

二、做一个爱心使者

中医上说;“急则治标,缓者治本。”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在其情绪冲动,行为过激时,帮助其疏导,宣泄,做心理保健医生;在日常教育中倾注爱心,做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即教师还要做一个爱心使者。

爱心常常能创造奇迹,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先对小学一至六年级随机各选三个班,然后煞有介事的进行发展预测,并且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八个月后,他们重新对这些班级进行复试,结果是这些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的增长明显比其他同学快。而事实上那份名单是随机的,是实验者随便指定的。罗森塔尔等人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教师又暗将期待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和暗含的期待可以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教师的爱心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是人类最纯洁?,最高尚的情感,教师的爱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引发对人生的信心,学生在教师的爱中会意识集体以至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会认为这是社会对他们的肯定,从而激发其心灵深处的潜在能量。教师要以平等,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开诚布公和他们交谈各种问题,要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中的一员,又是可信赖的长辈和学习的表率。平时要注意设身处地地体察学生的思想,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去体验,了解学生对待某一问题,某种言行的看法和态度,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正确理解老师的期待和意图,从而达到教师的教育目的。

三、做学生人格的塑造者

现在的学生由于养尊处优,很容易形成以我为核心的自私自利个性,目无尊长,生活得轻飘飘的,根本谈不上什么责任感,使命感。

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这是他们人生的重要课题。笔者曾在主题班会上讲述过一个“来自-500米的母爱”这样一个真实小故事;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四十多岁的家庭妇女,失去了丈夫,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只身到一私营煤窑背煤挣钱,在面临塌方,生存无望之绝境时,用自己的血在墙上写到:“孩子,好好读书。”无私的母爱,强烈地震撼人心,听者无不动容,似乎看到母亲那热切期盼的目光。

人是社会性的群体动物,任何人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所以在校就应该培养他们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精神。在越来越重视情商的今天,一个人的社会交际能力,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已成为事业成败的关键,一个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的人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四、做学生未来择业的指导师

平时在与学生交谈中,常常很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心理的那份空虚和对未来的迷茫,他们心理很矛盾:一方面想极力挣脱父母的关怀庇护,另一方面内心里又对父母深切依赖,将未来寄托于父母,一方面表现出潇洒从容,未来事业成竹在胸的样子,另方面对走向社会充满迷茫,恐惧。

教学管理篇2

从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价值看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易森林;

我国农村高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钟贤权;

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的教学意蕴韩晓琴;康伟;

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自由”——教师的生命化教学浅析胡双喜;

城乡教育公平研究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赵兴民;刘冲;卢德生;

试论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刘冬梅;李谦;

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理论优势、实践问题与推进策略李宜江;谈力群;

建国以来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历史考察李叶峰;

校本化课程实施中校长实现课程领导的策略韩春梅;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发展刍议于善安;

课程改革视阈下教师的情绪表征及其归因分析解琼;

创新教学折射教师人格魅力张平增;邓秀杰;

化学教师教育对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李远蓉;徐秋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的培养与培训研究刘永利;

体育师资培训策略调查分析周丽珍;

从学生受众心理谈教师“育人”形象秦初生;

消费主义与学生价值观教育黄庐进;

提高学生抗挫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王清宣;白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高亚兵;

山东省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状况调查——以鲁西南地区农村小学为例王爱玲;

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教师评估的方法探索王春红;张弘强;

应用组内相关系数测量学生评教的信度研究高维春;白淑毅;余斌;

教学质量评价中群体决策理论的应用及效能尹德臣;王中生;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教学效果元认知监控彭胜光;

关注学习风格的信息化教学策略李淑英;梁彦锋;赵津;

农村高中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问题及对策蒋满英;苏小河;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实现体育课程整体目标罗平;谭宝明;

论学校语文教育与社会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王玲玲;

语文知识教学不宜矫枉过正史成明;

“看+把+N/Pron+V/A+的”格式的语义语用分析杨霞;

有效教学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建构王晓云;

校园网络教学研究吕凤岐;林源;

初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罗红;吕志革;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椭圆标准方程》教学及评析许敏;石素霞;谢新敏;

英语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多维构建孟冬梅;

外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纠正和自尊维护薛漪;李星;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英语学习的文化延伸赵攀;

“错误分析”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发王瑛;

速记策略应用于英语听力理解的实证研究佘敏;

英语论述文篇章处理过程中的跨题推理巩湘红;

英汉句子差异现象对比分析唐影;

浅议英语歧义的语用价值刘春燕;

不良语音对英语学习者听力理解的影响与对策吴远航;

正迁移效应在英语方位词习得中的应用刘阿莉;

绿色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例析王雷;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迷思概念及其转变模式周建秋;

后现代主义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杜启达;段惠琼;

对初中阶段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的思考康洪生;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三位一体”潘佳彬;尚宁宁;池强;

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刍议南秋红;

简论新课程视野下的中学生形体美教育陈永英;

浅谈当前我国学生体质状况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陈东九;刘勇;

语文课堂学习习惯理念探索卫志骞;

“人本”写作之教学指导策略阐释蒋新红;

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及实施策略王俊英;张志泉;

论分层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张孝军;李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祝静;

简论数学课堂举例的教学原则王瑞华;

略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王密卿;

认知情境下的“SPM”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圣仰芝;

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的障碍及应对刘健;

“针对性训练”策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赵卫丽;

英语人性化教学的策略与评价赵娟;

外语教学中维护学生面子的礼貌策略蔡翠云;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距离李霞;

化学研究型教学及其实施彭秀丽;程萍;

生物学教学中生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刍议张秀玲;

民族传统体育道德教育的内化途径及方法符灵荣;

现行体育课程模式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龙志伟;

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影响因素与培养对策柴新;

分层分组合作方式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作用研究谭文辉;

体育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途径杨建民;

网络环境下美术教学模式初探刘景丽;

回首来时路兼程须着鞭本刊编辑部;

我国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孙绵涛;康翠萍;康力华;

校长别为“考核评价”所累朱小燕;

教导处应强化“四导”职能邓正平;

青年教师成名过早未必是好事吕赟;

浅析小学生隐私权的保护庞胜如;

从“见义勇为”到“见义智为”刘佳;

正确引导学生的“礼尚往来”王兵;

人才要引更要用罗刚淮;

教案反思——教师行动研究视角敖俊梅;

“特殊群体”还是不划分为好徐吉志;

“排练”公开课难以忍受之痛贾;

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文化重塑的有效载体肖金良;

数学教学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张卫星;

加强小学德育有效性的策略丁银辉;

审视我国英语教学中的低龄化现象王卉;周序;

优化语文教学设计的策略徐光华;

“感悟”不是“赶悟”傅登顺;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语言的特点冒金彬;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追问孙保华;

课文插图: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朱瑛;

《寻隐者不遇》教学谈马良生;

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陈华忠;

朗读教学并不拒绝“技巧”薛峰林;

小学低段儿童画教学中的“六字法”俞振平;

有效的课堂:是达成教学目标,还是完成教学任务?刘正松;

《搭配的规律》教学设计杨亦峰;

《掌声》教学设计与反思董一红;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陆咸喜;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田志明;朱小平;

回首来时路兼程须着鞭本刊编辑部;

从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价值看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易森林;

我国农村高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钟贤权;

主体间性理论视野下的教学意蕴韩晓琴;康伟;

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自由”——教师的生命化教学浅析胡双喜;

城乡教育公平研究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赵兴民;刘冲;卢德生;

试论公民受教育权的法律保护刘冬梅;李谦;

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理论优势、实践问题与推进策略李宜江;谈力群;

建国以来中小学教研组建设的历史考察李叶峰;

校本化课程实施中校长实现课程领导的策略韩春梅;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发展刍议于善安;

课程改革视阈下教师的情绪表征及其归因分析解琼;

创新教学折射教师人格魅力张平增;邓秀杰;

化学教师教育对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李远蓉;徐秋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的培养与培训研究刘永利;

体育师资培训策略调查分析周丽珍;

从学生受众心理谈教师“育人”形象秦初生;

消费主义与学生价值观教育黄庐进;

提高学生抗挫能力的途径与方法王清宣;白义;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高亚兵;

山东省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状况调查——以鲁西南地区农村小学为例王爱玲;

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教师评估的方法探索王春红;张弘强;

应用组内相关系数测量学生评教的信度研究高维春;白淑毅;余斌;

教学质量评价中群体决策理论的应用及效能尹德臣;王中生;

基于马尔科夫链的教学效果元认知监控彭胜光;

关注学习风格的信息化教学策略李淑英;梁彦锋;赵津;

农村高中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问题及对策蒋满英;苏小河;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实现体育课程整体目标罗平;谭宝明;

论学校语文教育与社会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王玲玲;

语文知识教学不宜矫枉过正史成明;

“看+把+N/Pron+V/A+的”格式的语义语用分析杨霞;

有效教学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建构王晓云;

校园网络教学研究吕凤岐;林源;

初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罗红;吕志革;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椭圆标准方程》教学及评析许敏;石素霞;谢新敏;

英语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多维构建孟冬梅;

外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纠正和自尊维护薛漪;李星;

多媒体教学环境下英语学习的文化延伸赵攀;

“错误分析”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发王瑛;

速记策略应用于英语听力理解的实证研究佘敏;

英语论述文篇章处理过程中的跨题推理巩湘红;

英汉句子差异现象对比分析唐影;

浅议英语歧义的语用价值刘春燕;

不良语音对英语学习者听力理解的影响与对策吴远航;

正迁移效应在英语方位词习得中的应用刘阿莉;

绿色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例析王雷;

初中科学教学中学生迷思概念及其转变模式周建秋;

后现代主义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杜启达;段惠琼;

对初中阶段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的思考康洪生;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三位一体”潘佳彬;尚宁宁;池强;

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刍议南秋红;

简论新课程视野下的中学生形体美教育陈永英;

浅谈当前我国学生体质状况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陈东九;刘勇;

语文课堂学习习惯理念探索卫志骞;

“人本”写作之教学指导策略阐释蒋新红;

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及实施策略王俊英;张志泉;

论分层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张孝军;李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祝静;

简论数学课堂举例的教学原则王瑞华;

略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王密卿;

认知情境下的“SPM”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圣仰芝;

英语课堂互动教学中的障碍及应对刘健;

“针对性训练”策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赵卫丽;

英语人性化教学的策略与评价赵娟;

外语教学中维护学生面子的礼貌策略蔡翠云;

英语教学中的情感距离李霞;

化学研究型教学及其实施彭秀丽;程萍;

生物学教学中生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刍议张秀玲;

民族传统体育道德教育的内化途径及方法符灵荣;

现行体育课程模式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龙志伟;

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影响因素与培养对策柴新;

分层分组合作方式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作用研究谭文辉;

体育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途径杨建民;

网络环境下美术教学模式初探刘景丽;

对开展实用性教研的思考况蕾;

浅议简笔画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骆小平;

高考音乐视唱练耳教学策略探析杨子;

谈数学教师数学史素养的提升李国强;王玉香;

《教学与管理》再度被评为教育类核心期刊

透析选修课:教育自由的过度与缺失陈荣;

打造教师文化名片促进教师主动成长潘裕岳;黄锡桥;

试论校园活动的价值判定于水英;乔廷强;

学校膳食管理应多在“理”上下工夫苏银成;

制度视角下的发展性教师评价遭遇洪明;杨多云;

教师评价标准的“四性”费世汲;汪立丰;

试论班级管理中的“平衡”艺术郝晓霞;

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生学习报告手册卢晶;

论一堂好课的标准吕星宇;

德育视阈下的课堂礼仪探析李晓洁;

绩效考核应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唐文静;

美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经验及启示王东;

生命教育:品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张世爱;

新形势下对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社会学思考刘富厚;

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再思考李本松;

学校内部制度过程性管理的思考张建党;

如何预防学生自我伤害赵伟建;

生物课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吴举宏;

初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李益民;

构建思想政治和谐课堂的策略乐文进;

论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同一化与历史教育本质的背离曹雪荣;周化勇;

教学管理篇3

“以人为本”本身是一种理念,它体现为对人尤其是个体的充分尊重。尊重每一个人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涵,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前提。所以,学校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在全体教职员工中不断灌输“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强化教职工的“人本”管理意识,让每位教职工都能自觉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靠教师对学校决策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使教师不仅是学校的被管理者,同时也是学校的管理者,对学校的各项决策和规章制度,不仅自己自觉遵守,而且无论是职责内的还是职责外的都能从主人翁的角度加强学校的管理,达到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问,学校管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学校的管理才能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党支部统一领导,党、政、工共同推进的原则;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事项都必须公开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真实准确的原则;依法办事、照章执行的原则;有利于保护、调动管理者和职工群众两个积极性、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原则,与有关方面加强联系,密切配合,积极主动做好校务公开的日常工作。此外,我们还注重教师对校领导的评价工作,每期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民主测评和征求意见,对教师们提出的建议、意见都能认真地对待,拉近了教师和学校领导层的关系,更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学校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注重制度管理和人心管理的完美结合

一所民主管理的学校,首先必须是克服了“人治”而达到了依靠制度管理的层次,这也是改变管理的无序状态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管理局面,提高管理效能的一种管理模式。只有在制度管理的同时和人心管理相结合,使被管理者得到精神上的尊重,满足合理的需要,才能够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心灵上产生碰撞,在情感上达到互动,在工作上形成自觉的合作与服从。尤其是教师,有较强的自主倾向性、能动的发展需要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强烈愿望,所以对教师尤其需要尊重和理解。多年来,我校一直实行制度管理和人心管理相结合的方针,在不断完善学校制度的基础上,学校实行细致的人心管理,实行以心换心,对教师进行有效管理,使依法治校更显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首先是要求学校领导严于律己,工作中做到“三多三少”,即多一点人情味,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引导激励,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教育引导,少一点空洞说教。其次是关注教师的成长,在财力和物力上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在职培训,使学校教师学历达标。再次是为了使教师心情愉悦、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工作,学校工会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真心为教师排忧解难,学校对教师思想、生活方面的问题都想在前面、干在实处,特别是教师个人力量办不好的和办不了的事,学校都积极帮助做工作,以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最后是关心教师生活,尊重教师的合理需求。由于我们关心了每一名教师的情感,关心了每个教师的价值和奉献,在校园营造了相互尊重的组织文化环境,使制度不再是僵化的条文,而成为激励教师参与管理的措施,把教师变成了制度的主人,也使学校的民主管理得以进一步的升华。

教学管理篇4

在教学管理中,应该有哪些力量是主要力量,有哪些是辅助力量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中,认为学校是教学管理的主要实施者,教学管理的所有活动和所有效果都只有学校单方面负责。事实上教学管理活动是多方面集合的总体活动应该分为多层次进行分级管理。1.以教师为核心,实施小学教学管理。小学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而且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每天与小学生面对面交流,与小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与生活。这里的学习和生活是特指,教师不仅要教会小学生知识文化,还有对小学生在校生活的全部进行必要影响。从入学到学习再到放学,即使是回到家里,执行的也是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和生活内容。也是就是说,小学教师在小学阶段是学生整体生活的计划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素质是影响教学管理活动的关键。提高教师的管理意识,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了教育管理活动的层次。2.以家长为辅,补充教学管理活动。教师与家长是影响小学生生活和学习两大方面的因素。学生在学习期间由学校和教师进行管理,但是,回到家主要的管理者就是家长。把家长作为教学管理的辅助因素是有一定道理的。教育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育活动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学生在学校和教师正确管理下,会强化养成很多良好的学习习惯。回到家后,如果家长一味放纵和娇惯不良习惯,孩子就会发生观念的迷失。以家长为辅助的教学管理活动,需要每一名家长都要保持与学校管理的一致性,要把家庭教育当成学校教育的延续。在管理过程中,家长与学校以及教师要充分沟通,将小学生教育当成生活中的大事。学校也要定期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教育理念培训,把先进的思想第一时间传播到家长群体中。3.综合教育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形成教学管理活动的合力。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有一些必要存在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管理活动。比如学校的员工、家庭其他成员、社会关系等。教学活动是一个综合管理活动。不能单独依靠一个方面的力量。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都具有教学管理的权利和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是道德标准要求,也是社会责任要求。小学生身边的所有因素都参与到教学管理活动中,才能实现教学管理活动朝着健康全面的方向发展。

二、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是加强小学教学管理效果的根本

1.更新教育理念是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的动力。对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我们国家的进步速度是比较缓慢。经历的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和政治领域发生了重要的变革,而教育和文化领域并没有几项有建树的成就。我国教育依旧沿用传统的、固定的、封闭式的教学。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拓宽教育理念上,积极探索和研究。把中国教育理念与世界接轨,形成我们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观念。

2.改进教育模式是提升小学教育管理水平的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催促下,小学教育模式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在整体教育模式上的改革幅度还是比较小。加强教学管理效果就要充分从教育模式入手。改革教育体制,建立以小学生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机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构建教育平衡模式,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实行鼓励与监督机制,实行考核与考察机制。在本质上,改变我国教育体制落后的局面,让小学教学管理效果充分为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服务。

三、结论

教学管理篇5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在其中只是被动地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很少有交流和沟通的机会,这样死气沉沉的教学环境,难以让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不是昏昏欲睡,就是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头接耳,左顾右盼。这样的教学环境,不但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质量,还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积极引导教师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温馨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一种身心愉悦的心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的任务并不是只针对任课教师的,学校中的全体人员都要积极配合参加各方面的工作,加大对教育环境构建的力度。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大对教育使用设备的投资力度,一些有助于教学的必要设备必须引进,这样才能够增加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效果,提高教学成效。因此,对于一些过于陈旧的教学设备,学校要进行及时更换,利用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来发展学生个性化,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对于学生的生活质量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应该将班级打造成赏心悦目的教室,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心情,心情好了,才能够将注意力放在学习中,还能够让学习积极向上,乐观地成长。相反,如果学生的学习环境糟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学气氛压抑,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放弃学习。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在此过程中,学校应该注重班级的纪律管理,对教室进行精心的布置,并改善班级的学习风气,从而使学生在这个和谐温馨的课堂中认真学习,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教育部门对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避免绝对的应试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没有认真贯彻落实这个教学任务,对于一些年老的教师来说,他们已经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对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习以为常,他们的思想过于陈旧,对于一些比较前卫的思想接受能力较差,而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他们具有强烈的教学热情,想要有一番教学成就,想要积极地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但是他们缺少教学经验,没有可以效仿的对象。因此,教育革新并没有得到成效。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首先就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教学素质是关键因素和基础,学校在此过程中也应该加大投资的力度。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教师就应该进行一次教育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进行学习,要求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理论,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格品质。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要善于积累一些当今的热点教育话题,这样更有助于进行现代化的教育管理。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和生活中,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自己为榜样,进行言传身教。

三、强化质量管理,重视素质教育

在过去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往往只看重教学的结果,却忽略了教学质量过程的重要性。为了提高教育管理,就应该加强管理的质量,不但要注重教育结果,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将结果凸现出来。因此,在此过程中要将视角放大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中去,要不断提高教师备课、课堂授课、课下辅导、作业布置与修改以及课堂活动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完善具体的教学细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除此之外,管理者应该督促教师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基础学习成效,还要关注学生素质方面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不要用成绩代表一切,还将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表现,都纳入教育评价的范围。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能够摆脱高分低能的枷锁,在素质教育的大方向中茁壮成长。

四、结束语

教学管理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管理;培养;实践

G615

一、幼儿发展为本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教育目标重回幼儿本身,坚持以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并注重知识技能与幼儿情感态度培养的结合。

1.注重幼儿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但幼儿却是存在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追求,从小就树立创造意识。在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动手操作,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涂画中通过造型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发展积累素材。

2.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去感知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情感表达。他们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过视觉来完成,教学中常常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视觉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美景,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培养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

以往在幼涸袄镂颐窃谘习的时候,一般都是成人为幼儿提供一些教学用具,很少给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玩具材料的空间来帮助幼儿学习,使幼儿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根本无法参与到环境的布置中去,结果很容易影响到幼儿的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所以,现如今的幼儿园应该注意为幼儿提供获取新知识经验锻炼双手技能的好机会,又能让幼儿对自己亲自动手、动脑布置设计的玩具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满足感,这一过程可以让幼儿从中更加爱护和珍惜玩具材料,也让幼儿从中得到鼓励,在活动区设计、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事物,与教学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操作材料,材料和工具的摆放要方便幼儿取放,培养幼儿玩后放回原处的习惯,教师可以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玩具来准备下一节课,幼儿通过亲自动手变成设计者和参与者,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因此,培养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让幼儿有目的的学习知识和技能。

三、提升幼儿园教学管理的策略与实践

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时代的要求去行动,首先需要思想意识上的主动认同。如果意识形态与形势不一致,教师将面临很大的压力,教学会极为被动,甚至会出现反效果。因此观念的转变是一个关键问题。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观念不更新,则无从谈到实践,要实行课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话。 幼儿园教学管理主体是有多层次的,能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抓好幼儿园自身对教学的管理。幼儿园教学管理水平是直接与教学建设的水平和实施成效联系在一起的。而幼儿园对教学的管理中,最基础的要素就是教师。只要紧紧抓住教师这个突出因素,教学的实施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对教学内涵、目标、内容、教法、幼儿学习特征的研究,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因此,针对教师培养可有如下做法:

(1)加强幼教师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素质。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意义。幼儿教师的进修与培训是教师队伍进修与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的进修与提高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它与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幼儿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加强幼教师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素质是幼儿园教学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2)用多种方式更新、转变教师观念幼儿园有必要引进多种教育理念,如多元智能、整合课程、创思等教学理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教师外出进修,或把专家请过来,听取讲座介绍,更新知识和观念。同时到各地的幼儿园等取经交流,积极帮助教师们转换观念、提高技能。

四、重视教育环境管理

《幼儿园工作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相适应呢?我们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深入探讨。幼儿园的一切都在影响着幼儿,其中既有保证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活动开展的物质环境,又有使幼儿心理、情感得到良好发展的精神环境。我们认识到,良好的物质环境,教师的爱、言、行、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都是影响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因素。我们努力把这一思想渗透到幼儿园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教育模式到教育方法、内容都注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寓教育于良好的环境之中,使幼儿的各方面技能有十分明显的提高,这已成为我们实现保证幼儿身心健康这一办园特色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如何创设教育环境,如何有创见地利用教育环境,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技能,勇敢创造,大胆实践。

四、创多元化评价机制,完善教学管理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中,教师要协调和处理好教学管理活动方案、教学管理活动实施效果和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首先,评价机制经常化。其次,评价以提升幼儿能力为方向。既要知道和掌握幼儿当前的能力,并为幼儿下一步发展提供动力。第三,评价要以融入以及看重为前提,对幼儿来说,每个人都有它的想法和个性,幼儿之间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同时年龄越小这种差异越明显。他们特点的擅长范围、发展的出发点、发展的前景及最后达到的水平各有及其明显的不同。作为教育者必须重视这些不同,尽量不要做横向分析对比,应该更多的发现他们在基础能力上的优势。最后,要结合儿童实际评价幼儿们的发展。

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让我们积极开括,大胆的创新,改变观念,从小抓起,从基础的管理方面抓起,让我们培养出新的花朵。

参考文献:

[1]邢利娅、张燕.幼儿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丽娟.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教学管理篇7

教学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根本保证。教学管理工作应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也应是学校工作的重心,它不仅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得失,还决定着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所学校的管理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及对本校教学现状的深刻分析,笔者认为针对农村小学的教学管理工作,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始于常规

常规的教学工作,是教学管理的基本,也是首要。笔者认为,教学管理工作者不仅是一所学校的中流砥柱,还是协调学校中各种教学关系的重要枢纽。类似于各班级的班干部,各班的班主任是隶属于学校管理者的协助者。常规的教学工作,无非是办公、教案、作业、上课、课后辅导等。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笔者认为其不仅应该从自身出发,切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应督促班主任的各项工作,使之能够切实辅助自己完成教学管理。按时到校、离校;学习、纪律、卫生、竞赛一手抓,从多方面对班主任的工作进行评定;对班主任教案的撰写、作业的批改提出明确要求;对班主任的教课质量进行评定等。教学管理者应从诸多教学工作最基本的方面,对整所学校的教学状况进行考察,从而使自己能够对本校的教学管理更胸有成竹,面对各种各样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在第一时间组织教学管理的协助者共同解决。常规的教学工作是教学管理最基本的事务、最初始的关注点及首要所在。

二、用于细节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各项制度的制定目的实际上是给教师指明工作的整体方向。类似于制定了一个爬到山顶的大目标,而如何爬到山顶,需要各位教师对教学工作逐一分析,而后制订相应的计划,再在计划的不断执行、不断反馈中实现这一目标。教学工作的优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各位教师通过自身的经历以及能够从他人身上借鉴的经验,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出教学管理工作的最好方式。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命运。细节中体现的是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当受到关注的关键点。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小细节,往往是教学管理时容易遗漏的地方。只有教师能够将态度端正,并且切实从细节出发进行管理,整所学校的管理工作才能够顺利有序进行,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才能够不断更上一层楼。

三、忠于创新

古人曾说“学习有法,教无定法”。每所学校的教学情况不同,因而会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计划、制度。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况,没有一种教学管理模式是万能的。最能够获得成功的教学模式,是适用于自身的教学模式。身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者,除却教学管理的常规工作,除却从细节出发进行教学管理,也应根据自己校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例如最能够理解的,一所残障学校,其学校的建筑、教具等,肯定是要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面对不同的情况,学校管理者必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管理。

教学管理篇8

与专业实体相关,高校在进行院系、专业教师编制核定中,往往根据适当的生师比,由专业、院系的学生数推出院系、专业应有的教师数。这种方法进一步强化了专业的实体意味,导致各专业教师只为本专业学生开课,将其他专业的学生不视为“自己的学生”。在进行内部教学经费分配中,大部分高校主要根据专业所有的学生数。

日本学者大塚丰指出,以上专业以及专业背后的教研室组织模式,形成于1952年下半年,即建国后第一次院系调整时期,完全是模仿苏联教育的作法。(1)1952年在全国农学院长会议上,教育部长马叙伦指出,“高等学校中以系为管理单位,以专业为教学的主要机构”。(2)机构当然是实体。这句话简洁地说明了当时的高等教育管理者对“专业”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我们现有专业认识的来源。对于专业背后教研室的主要职能,成仿吾先生曾在1951年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作了说明:“苏联先进的教育科学创造了一套这样的组织,一个完整的机构,我们把它翻译为教研室。它把教师们按课程组织起来直接进行有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大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组织教研室工作人员的教学工作并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上的工作,编审教材,科学研究工作,与企业和政府机关的协作,提高教师思想理论水平的工作,培养研究生的工作。”(3)专业背后的实体存在导致专业设置具有规模效益问题。学校服务于教学的资源可分为两部分:面向全校服务的资源以及分配给各系、各专业使用的资源,后者包括专用教室、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研室用房及相关人力资源。专业成为相对独立的资源使用和产出单位。专业实体的资源基本上只服务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例如,一个学校可能有物理学、地球物理学专业,每个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学习“热学”课程,于是两个专业都会有教师开设这一课程,即使两个专业的学生数是50、40,两个专业的学生合成一个班,选择最好的教师授课应当可以,但专业实体以及相关教师岗位阻止了这种合并;高校的实验室设置也有类似问题。因此,如果专业招生规模过小,就可能导致生均办学成本过高。研究表明,专业规模扩大后,内部资源的使用效率会有显著提高。(4)可以说,专业的规模效益问题,完全产生于专业的实体观念。

二、美国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的实质:仅仅是课程的组织形式

北京大学管理代表团赴美考察一流大学管理工作,对中美本科专业设置比较的结果简单图示如下:

中国

美国

专业名称国家定

专业名称院校自主确定

本科毕业生被授予11种学士学位

本科毕业生被授予4~5种学士学位,主要为文学士(B.A)和理学士(B.S)

不同学校同一专业的毕业生授予同一学位

不同学校同一专业的毕业生可能授予不同学位

专业名称统一

专业名称不统一

学生个人可选择专业,不可以自主设计专业

学生个人可选择专业,也可自主设计专业

专业根据类型由学校、学校主管部门和教育部三级审批

专业设置学校自己定

学校可以设置的专业数存在限制

专业数不限

专业类型存在限制

专业类型不限

较少的跨学科专业

广泛的跨学科专业

较慢随学科发展和市场情况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

可以迅速随学科发展和市场情况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

国家有专门机关进行管理

国家无专门机关进行管理

这一系列的不同都是表象的,表象的背后,是中美“专业”内涵的本质性不同。

英文“Major”直接对应于我们的“专业”,亦可译为“主修”,它仅指一个系列、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织(Program),相当于一个培训计划或我们所说的课程体系。学生修完这一系列的课程,就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技能,就成为这一“Major”的毕业生。美国高等学校把柔性的课程组织当作专业,专业背后没有对应的实体,没有单独归属的师资、专用教室、实验室及仪器设备……,也就是说,“专业”完全不是一个实体组织。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发现其表现出来的特征是自然而然的:

(1)专业名称学校自主确定。教师对一些课程进行组织,形成不同的课程体系,就形成学校主要设置的专业。由于各校教师研究领域内特长不同,对学科发展看法不同,对不同知识在学生知识结构中地位及重要性的关注不同,因此课程组织方式有所不同。不同的组合应有不同名称,所以专业名称只能院校自主确定,并且无法统一。例如,伯克利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宗教方面的本科专业名称为“宗教研究”(ReligiousStudies),哈佛大学的相关专业则为“比较宗教研究”(ComparativeStudyofReligion)。

(2)同一学科领域内各学校专业设置不同。美国大学在同一学科领域内专业设置宽窄有所不同,反映了教师研究领域的特长所在。例如,在生命科学领域,目前我国规定设有两个本科专业,即“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不同大学在此领域的专业设置相同。美国哈佛大学在生命科学领域设有两个专业,生物化学(BiochemicalSciences)和生物学(Biology);洛杉玑分校在生命科学领域则设有10个专业,包括生物化学(Biochemistry)、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生态、行为与进化(Ecology,Behavior,andEvolution)、海洋生物学(MarineBiology)等。

(3)跨学科专业的形成。以教师为主,将两个或多个学科的课程有机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跨学科专业(InterdisciplinaryProgram)。这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有别于单一传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其中许多课程不专门针对这一专业的学生开出,而由学生到不同的开课系选修。

例如,伯克利文理学院的“国际及地区研究”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群,这一专业群包含6个本科专业(Major)以及3个研究生专业,其中本科生专业为亚洲研究(AsianStudies)、发展研究(DevelopmentStudies)、拉丁美洲研究(LatinAmericanStudies)、中东研究(MiddleEastStudies)、和平与冲突研究(PeaceandConflictStudies)以及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学(PoliticalEconomyandIndustrialSocieties),毕业生授予文学士学位。专业群的教师来自全校40个传统的系科,没有仅属于这些专业的教师。这一专业群对应于我国的“国际政治”专业。

(4)个人专业。个人专业最典型地反应了美国高校专业的柔性特征,其课程组合方式由学生提出,教师审批并提供专门指导。有特别兴趣与才能的学生如果从现有的专业中找不到完全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他可以从课程中选择,形成一个围绕特定知识领域的课程计划,提交一个委员会讨论,在经过审核后开始学习,完成计划后可被授予特别专业的本科学位。这一类专业在伯克利称为非固定专业或个人专业(UndeclaredorIndividualMajor),加州理工学院称为“独立学习计划”(IndependentStudiesProgram)。由于这类专业有严格的审核程序,学习较为困难,因此毕业生很少,但其存在为具特殊兴趣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成材途径。

三、我国现行的专业管理规定反映和强化了现行对专业的认识

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9年颁布,以下简称“规定”)第五条:高等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必须具备下列要求:

㈠符合经学校主管部门(指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学校发展规划,有人才需求论证报告,年招生规模一般不少于60人(特殊专业如艺术类专业执行具体规定);

㈡有专业建设规划、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其他必需的教学文件;

㈢能配备完成该专业教学计划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一般应有已设相关专业为依托;

㈣具备该专业必需的开办经费和教室、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场所等办学基本条件(5)。

对比了中美两国本科专业设置之后,中国高等学校是否也可仅将专业当作课程的组织形式而去除其所具有的实体组织的特征?对比“规定”中高等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必备的要求,就意味着只保留第二条,其他三条均予去除。

1.去除第三条:不需要按专业固定教师队伍。事实上国家自学考试开考的专业,就完全是课程的组织形式,专业概念与美国专业概念完全相同,专业背后也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学生自学修完一定的课程,通过考试,就可获得该专业的文凭。根据国家教委1996年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专业管理办法”,学生完成70学分的课程,通过考试,就可获得专科毕业证书;完成125学分以上的课程,就可获得本科毕业和学位证书。

在自考专业这样的极端个案中,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掌握专门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并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国家对自考专业组织方式予以承认。这一情况虽不能直接引用到普通高校中,但仍反映了本科教学的组织不一定需要按专业固定教师队伍的实质。在普通高校中,没有在专业名称下的教研室以及固定的教师队伍,能否组织一个专业呢?回答是肯定的。实际上,目前我国一些民办大学,正通过以上没有固定教师队伍的方式,进行着教学工作;美国伯克利文理学院“国际与地区研究”跨学科专业群,并没有固定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得很好,其所培养的学生相比我国“国际政治”专业的毕业生,其知识背景具有鲜明特色。

2.去除第四条:推进教学硬件条件的共享。事实上目前许多高校对教室资源实行统一共管,单独的专业没有专属教室。可以说,教室资源是开办学校的基础,而非开办专业的必须(6)。新专业可以通过共用校内其他实验室甚至周边实验室,完成对学生的实验训练。具有教育经济学眼光的管理者,可以决定永远不建立专属实验室,而采取措施促进校内各实验室仪器设备共享,以及同其他学校的共享,这也是目前国家在高校实验室管理方面着力推行的工作。从理论上讲,不具备专门实验室的专业申报,只要能安排实验课程,就应予批准。至于图书资料、实习场所这两个条件,更可通过资源共享解决。

3.去除第一条:消解专业的规模规定。由于专业仅是课程的组织,不是单独的资源使用和产出单位,因此不存在规模效益问题。系开出的课程可以由全校学生选修,因此也没有系的规模效益问题。剩下来的只有学校的规模效益问题。专业年招生规模不少于60人的规定完全不必要。在个人专业中,学生通过在全校已开出的课程中选择一组课程形成自己的课程组织,是只有1个人的专业。个人专业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

第一、三、四条都可以而且应该去除。可以得出结论,中国高校也可将专业仅当作课程的组织形式。教师通过组织课程,确定向学生传授的知识能力结构,学生通过选择这组课程,开始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也可通过自组课程,去获取特殊知识和能力。专业的组织到此已足够。作出这样的选择,将使我们在知识传承方面拥有更多的灵活性。

四、我国现行对专业的认识和管理规定必须改革

市场经济的背景,是我们对专业的认识和管理必须转变的第一个理由。

我国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于1952年后半年,当时的经济背景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在社会劳动力配置方面采取计划的方法,人事部门力求精确地调查社会每一行业、单位所需人才的数量、类别,教育部门根据这些信息招生培养,并把毕业生分配到提出人才需求的单位中去。这样的工作持续到1985年左右。计划体制根深蒂固的问题在于三点:①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兴趣可能发生的转变。②计划者的信息来源必定是不完全的。③计划者不能保证人才在单位中得到合理使用,人才的闲置和缺乏没有有效的反馈机制,无法进行后期的有效调节(7)。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以上问题日益明显。市场体制下的劳动力资源配置,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劳动力的不断流动是其显著特征,这种流动导源于劳动力价格,反映技术和市场条件变化,并成为社会激励机制的一部分:能力高者待遇高、职位高。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连续不断的再配置是经济效率的本质所在。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的宏观经济部门只提出参考性行业需求报告,劳动力市场反映短期直接供求。大学必须对市场需求状况有所了解,个人选择日益重要。

市场条件下劳动力流动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大学人才培养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过分固着于一种狭窄的知识结构,课程组织客观上要求基础宽厚,并为学生随时转换职业进行知识和素质准备。与不断变化的职业相应,课程组织必须灵活多变,而非僵硬固定。

20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发展所体现出的相互交叉渗透、综合化、整体化的趋势,是我们对专业的认识和管理必须转变的第二个理由。

20世纪后半期科学技术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出现了综合化、整体化趋势,这一趋势表现在4个方面:①传统学科之间的边界模糊、淡化,两个传统学科分支领域之间的联合可能超过学科内部两个分支间的联合。②传统学科应用新方法、新技术,拓宽了研究领域,具有了交叉学科的性质。③学术方法、学术思想相互借鉴,导致在学科的边缘与结合部产生了新兴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④由于社会需要和多学科相互作用,出现了综合性学科。上述趋势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解决复杂的生产和社会大型工程问题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科的孤立划分与客观世界本身各部分彼此密切联系相矛盾(8)。科学技术发展的这些特征,要求大学不仅培养出掌握一种技术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出掌握多种技术或综合技术的人才;不仅要培养具有单一学科背景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跨学科背景的人才。在知识传承方面,大学必须能方便地将具联系的学科知识组织在一起,形成新的课程组织,这种要求与专业作为实体组织存在着根本矛盾。此外,由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从理论上说可能是无限的,因此跨学科知识的组织模式不能限定,必须允许高校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我们对专业的认识和管理必须转变的第三个理由。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9)。这句话集中体现了创新对国家民族发展的深刻重要性,也反映了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如果说专业代表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全国统一规定按照249种模式来培养人才能够使人才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吗?!创造性在某种情况下意味着个性,当具有特殊潜质的人才对其未来有自己的构想时,我们是把他同化到249种模式中还是为其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为潜在的创造性提供良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考虑创新人才培养,柔性的课程组织模式无疑具有显著优越性。

目前,教育部对大学内部设置的管辖对象是专业,而不是系和研究所。大学有权决定系的名称和增减,但无权决定专业的名称和增减。1999年颁布的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这一点基本没有变。要想真正改革我国现行对专业管理的规定,首先必须转变现行对专业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五、政策建议:沉稳而缓慢的改革

高等学校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方式,才能更好更高效地传承知识、培养人才,是本文所讨论的“专业”问题的实质。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表明,过去那种固定模式、单一僵硬的批量培养,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多目标的、动态的以及多层次的(10)。将专业作为学校内资源使用与人才产出的实体组织是导致固定模式、单一僵硬的主要原因,而将专业仅作为课程的组织形式,就可顺理成章地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动态化和多层次。基于对专业概念的新选择,“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这一重要文件,必须进行修改:

①专业仅仅是课程的组织形式,因此专业的设置权和命名权在高等学校自己。

②专业目录由硬性规定转变为参考目录,参考目录中应加入跨学科专业以及个人专业。

与此相关,学校内部院系教师编制核定、内部教学经费分配公式中,固定的学生数所应占权重应减少,课程开出数及听课学生数所占权重应增加。

值得注意,专业背后的教师实体——教研室,随着科研体制的发展变化,其职能与1952年相比,在一些学校已有变化。与专业内涵改革相伴随的必然是高等学校“教研室”这一基层组织形式的改造与重组。国家需要积极组织开展对教学基层组织形式的研究探索。

由于专业仅是课程的组织形式,因此当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学习各专业学生都必修的公共课程或核心课程时,由于其所学课程尚无特征,学生不必确定自己的专业。专业成为学生在开始学习具有特征的课程时才需确定的事情。专业内涵的改革无疑将为学生带来更大的主动性,也将给学校的学籍管理带来重大变化。

由于专业仅仅是课程的组织形式,因此每个专业都可方便地组织数目较少的课程,形成供学生选修的辅修专业(英文为Minor)以培养知识复合型人才。

专业内涵的改革,实际上是一项深刻而影响深远的结构改革。为了赢得一段缓冲时间,充分把握改革中诸因素,也为使大学教师、管理者以及学生、民众的心理状态从容地适应和转变,改革的步伐必须沉稳而缓慢。

操作上可先把专业设置权和命名权下放给少数高校,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将国家对专业的微观管理,逐步上移至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监控与管理。

六、余音:专业定义的修改

目前,各重要辞书及教育著作对“专业”的定义是不同的。

《教育大辞典》:“专业”译自俄文,指“中国、苏联等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Program)或美国高等学校的主修”(11)。这一定义,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明确了“专业”的辞源,指出了适用国家:“专业”特指中国、苏联等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

《现代汉语词典》:“专业”指“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12)。这里,“专业”指学业门类,其划分依据为:科学分工和生产分工。

厦门大学编《高等教育学》:“专业”指“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编《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没有出现专业一词,对应出现“课程计划”。“大学由农学、文科、教育、工学……等名目繁多的“系”、“种”或学院组成。学生在某系选择一组课程计划,这一组课程计划内常有些课程要到其他院、系去上。也有这种情况,同一种课程计划,由于重点不同,往往在一个以上的系中进行”(14)。从上下行文中可以看出,“课程计划”与“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内涵相同,也与美国高校中的专业概念相同。

赵康在“论高等教育中的专业设计”中指出,“根据专业社会学,专业也称为专业性职业(ProfessionalOccupation)”,专业性职业具有一个共性,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AScientificKnowledgeBase)”(15)。他在文中尝试给出的专业定义,是“专门性职业”的缩写,其文中汉语“专业”所对英文并非“Major”。其所讨论的专业,并非本文所论“专业”;其所指出的“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的专门性职业特征,却有助于理解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的定义。

以上不同的专业概念,反映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管理者对“专业”概念理解的不同。建议在《教育大辞典》定义的基础上,对专业定义进行完善:“专业,就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学完所包含的全部课程,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获得该专业的毕业证书。《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称为课程计划(Program),美国高等学校称为主修(Major)。原词译自俄文,曾指中国、苏联等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进行这样的定义后,中文的“专业”就可与英文的“Major”互译了。

“专业”一词由于历史原因而与旧的大学知识传承体制联系在一起,在审慎思考比较后,根据其所可能产生的有效性而赋予其新的意义,成为新世纪高等教育理论与高等教育实践共同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大塚丰.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0

[2]马叙伦.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开幕词[J].新华月报,1952,(9):169

[3]成仿吾.中国人民大学的教研室工作[J].人民教育,1951.(6).转引自成仿吾.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A].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14

[4]丁小浩.中国高等院校规模效益的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40,15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2001.3

[6]网络大学,已经将教室虚拟化

[7]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64,387

[8]王义遒,羌笛、卢晓东.关于开展和加强跨学科研究和教学[J].高等理科教育,1995,(3):1

[9].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0

[10]张岩峰,王孙禺.迎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体制改革研究现状综述[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6(2):24

[1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第三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6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18

[13]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28

教学管理篇9

论教学目标管理 阳店镇二中 王自顺 目标管理是美国的德鲁克1954年提出的一种管理方法,引入学校管理后,在学校管理众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中,目标管理有其独到之处并日益发挥和显示出其功能和效益。学校目标管理,首要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所谓目标,就是人们在各项活动中所希望达到的成果或效果。它是目的、方向、任务的总称。所谓目标管理就是管理者通过目标对所属组织成员进行管理,以实现其目的和任务。 下面就目标管理的意义作用及实现加以研讨探索。 一、 学校目标管理的作用 学校实施目标管理,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管理可以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 第一、目标的导向作用 学校各种组织,如处室、年级、班级、教研组等围绕目标进行活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显而易见,正确的目标引导教职工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如果目标制定不正确,偏离教育方针,工作效率越高,则负面效应就越大。另外,想办好一所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全面人才。 第二、目标的激励作用 美国管理学家佛隆以目标的激励作用进行了如下论述:人们对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目标的概率越高,这目标的激发力量越大。事实也是如此,它一方面表现为对教师工作起到推动作用,激发其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对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目标管理提高其自觉性,进而提高管理效率。在实际工作中,目标就如航标和灯塔,指引着人们前进。每个时期,每个阶段,每项工作,有了明确的目标,并有与之相对的奖惩措施,大家就会方向明确、精力充沛干劲足,积极主动地尽力完成。 第三、目标的标准作用 在一个周期内,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等,可用目标的完成作为衡量工作达到的标准程度。使各个层次的领导和教师对工作有明确的认识和评估,有利于下一步的工作的开展。 二、 目标管理的实施 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提出了学校育人目标和标准,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是指导学校目标管理的根本方针,也是制定目标的依据,也是目标的管理的核心。 第一:定目标必须全面 要正确全面认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之间,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制定全面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切不可独立地突出某一方面,必须面面具到,有重有轻。 第二:目标要有特色 全面发展,并不是平衡发展,平均发展。而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依据学校情况,制定有特色的发展目标,办出特色学校。在育人问题上,要照顾学生差异和性格特征,培养有特长的人才。 第三:目标的标准要适当 目标管理之所以有一定的优越性,在于适当的目标可以诱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它的诱发力量不仅在于目标的价值,而且还在于目标的可行性。制定目标时,必须把目标订得科学合理。首先要依据实际情况而定,不同的年级、班级学生,有不同的客观条件,会造成目标的差异,要根据客观条件来确定目标的高度和质量,高低要适当,如果偏高,大家拼命干仍然达不到,会使人感到目标高不可攀,心灰意冷,积极性受挫。不仅当前目标难以完成,而且对今后目标的接受,会增加心理负担。如果偏低,会轻易完成,不能给以充分的满足感,使目标失去了激励作用。另外确定目标时要充分协商,不能随意提高或降低。这样,大家对在实施中就会增加责任感,碰到困难和问题也会想法克服,不会等着上级想办法。 科学合理的目标应该以教职工经过一定的努力,就可以完成为宜。这是因为经过团结拼搏,目标得以实现 ,会给人带来一种成功的和心理的满足。这样,经过奋斗的成功,有利于强化人们的动机,会在以后的目标实现中干劲更大,积极性更高。 第五:目标要具体化和量化 一方面目标要清楚准确,目标什么时间,由谁完成,达到什么程度,完不成要负什么责任等要说详尽,另一方面目标要量化。如某班教学成绩的优秀率、及格率、差生转化、优生培养程度,要有具体要求,对于一些难以用数字来表示的目标,要用实施的措施、手段、进度来表示,使目标承办者一目了然。 综上所述,对于目标的制定,一是要具有正确性,依据是党的方针和政策;二是要有科学性,不能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三是要有予见性。要站得高,看得远,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 以上侧重谈了目标的制定,对于目标的实施,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统筹计划,全面安排 学校管理者要想搞好目标管理,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一套好的管理体制方法,使各项工作,各个系统形成一个整体,在制定学校计划时,要依据目标,有一个全面考虑,把目标分解在各科教学,各项工作和每月每周的工作安排中去,并订出具体措施。学校每个职能部门如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等也要根据学校计划,结合自己目标,作出实施目标管理的计划安排,只有这样,才能上下一心紧密配合,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把目标落到实处。 (二)创设条件,加强指导 学校总体目标确定后,要进行目标分解,学校各处室领导既是目标的制定者,又是本部门目标的制定者,管理者和落实者,他们要依据总体目标来制定本部门的奋斗目标,目标分解后,学校领导要努力创设实施目标的条件和环境。并加强监督、检查指导,以保证目标的完成。 实施目标管理,必须使承办者明确责任,下放一定的权力,把完成目标所需的人、财、物等交给目标实施者,如人事权,管理权,资金支配权等,给以全方位的支持,创设有利的条件,促进目标实施。另外,在目标的完成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承办者的独创性、积极性,实行自我管理。同时,为保证目标的及时实现,要加强必要的指导,把上级的指示、文件,会议精神教育改革的信息等及时进行通报。还要通过听汇报,抽样调查等手段了解掌握目标实施的进度与质量,及时进行总结指导,防止出现偏差。对好的经验方法及时总结推广。遇到困难和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以保证目标顺利完成,在实施目标过程中,各处室之间,常常会因为进度方法的不同,出现不同步,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各室内部也会因为有时强调某一方面而削弱了另一方面,造成本身不协调。这就要求管理者洞察全局,进行必要的调整指导,使处室内部、处室之间、师生之间协调

配合,来保证总体目标实现。 (三)严格考核,奖罚分明 建立考核,奖罚制度是实施目标管理的重要环节,心理学家认为:目标就是人们期望达到的成果。如果达到了目标,取得预期的成果,那么,相应地就期望得到某种回报。这种回报形式可以是物质是,也可以是精神的。但无论怎样的鼓励必须有一定的依据,行为科学公平论认为,人们意识到不公平,就会引起“不平”,工作积极性就会降低。因此,在目标完成之后,以所定目标进行严格考核,为奖励提供有力的依据。考核必须预先制定的考核方案,可以量化的要尽可能量化,不能量化,定性要恰当。考核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必须严肃,认真,不能搞形式,走过场,要组织考核小组,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群众考核和领导考核相结合,自我考核和组织考核相结合,对完成目标,成绩好的给以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对没有完成给以一定的惩处。并帮助查明原因以利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总之,目标考核奖惩要紧密结合起来,目标到人,就要责任到人,责任到人就要奖惩到人,只有这样,才能把目标完成管理理一步强化,使之成为激励和促使下一步目标完成的动力。如果没有考核奖惩治制度或者不坚持,那么目标管理,就会有始无终,成为虚设,最终将失去目标作用。 (四)建立完整的目标管理机构体系 学校目标管理机构体系,必须以学校为中心,制定学校总体目标或阶段性目标,然后根据工作性质分解给下设机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如学校将总体目标分若干分枝,分解给教务处、总务处、政教处、办公室等。又如教务处将教学质量指标分解到年级甚至班级等。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目标,自下而上层层落实目标。层层有目标,层层有人管,形成一个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完整的目标管理机构体系,它不仅保证了各级各层次的目标落实和考核,更有利于发挥各职能部门和每个教师的作用,从而发挥目标管理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学校工作中实行目标管理,有利于教育方针的贯彻,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二十一世纪,世界将进入一个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决定因素,这就涉及教育现代化的问题,现在的教育,基本上仍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仍然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育学生,不适应新世纪的教育发展,必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教师必须掌握四种技能,(画、弹、演、制作)和五种机器的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投影器、录放机、电视机)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它的运用和发展将为学校实行科学管理提供一种好的教育手段和形式,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使学校目标管理不断完善、创新和发展,才能培养出全新的人才。 2002.4.2

教学管理篇10

为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及时认定和处理各类教学事故,以达到减少直至杜绝的目的,特制定本办法。

一、根据教学环节主体和内容不同,将事故分为三类,即教学过程事故、教学管理事故、教学服务与条件保障事故

二、根据事故的性质及对教学工作的影响程度,将事故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事故(各类具体事故的级别见附表)

三、教学事故的处理:

(1)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一旦出现事故,事故责任人、发现人、知情人应及时报告校区负责人

(2)一级事故责任人,扣除当月绩效工资,情节严重者调离教学工作岗位

(3)二级事故责任人,扣除当月绩效工资的50%

(4)三级事故责任人,月度首次出现扣除绩效工资的10%,第二次出现扣除绩效工资的30%,第三次及以上出现扣除绩效工资的80%

(5)因教师个人行为导致器材损坏,除承担认定教学事故进行处罚外,仍需照价赔偿校区器材。

教学事故分类与级别认定标准对照表

事故级别

事故类型

具体事故

 

 

 

 

 

 

 

 

 

 

一级教学事故

 

 

 

 

 

教学过程事故

未提前请假或未经批准擅自缺课、停课、旷课

未经批准,教师不按教学计划要求组织教学或随意删减课程教学内容

未经批准,随意调整授课主题(调课)或随意请人代课或代他人上课

辱骂、体罚学生、将学生赶出教室、不符合教书育人基本宗旨的言论

工作期间,教师无理由拒课,或拒学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教师的错误指导或擅离职守,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学生受伤事故

参加机器人竞赛,不按照规程造作,不严格执行竞赛纪律,丢失竞赛相关证件等,给校区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客户投诉,视投诉的恶劣程度而定

其它违反正常教学秩序,对教学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

                教学管理事故

一个月内无故不参加所在校区、总部安排的集体活动2次以上

重大学员信息工作处理失误,时间延误,对外兜售、泄露、置换学员信息

因工作失误,造成缺损、遗失教材或器材总价值5000元以上

事故级别

事故类型

具体事故

         故

 

 

 

 

 

 

 

 

 

 

 

 

 

 

 

 

 

 

 

 

 

 

 

 

二级教学事故

 

 

 

教学过程事故

上课期间接打电话、吃东西,上课前抽烟

上课迟到或提前下课5分钟以上

因故经批准停课、调课后未按规定补课,共缺补2节课及以上

不按要求将学生作品照片管理归档,或造成学生作品照片丢失,导致教师在学生结业后,不能提供学生完整课程照片

未完成授课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达到2节课

 

 

 

 

 

 

教学管理事故

一个月内无故不参加所在校区、总部安排的集体活动2-3次

由于工作失误,或因排课不当造成教室使用冲突,致使停课

因工作失误,造成缺损、遗失教材、器材和办公用品总价值3000-5000元之间

全校性活动的教学调度通知、内容不当造成执行混乱,或上述通知未及时发送给客户,造成局部未执行,或引发客户投诉

教学排课时无故未排入课表或错排,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未及时传达实施重要教学工作和教学活动安排,造成严重影响

条件保障事故

在课前未及时准备好仪器设备及教具,影响教学

事故级别

事故类型

具体事故

                 

 

 

 

 

 

 

 

 

 

三级教学事故

 

 

 

教学过程事故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明显不备课现象

教师上课时间出入教室

课程结束后没有学生照片,也没有和家长沟通

超过规定时间提交教学进度表

 

 

 

教学管理事故

一个月内无故不参加所在校区总部安排的集体活动1次

未履行调课审批擅自发送调课通知

因工作失误造成损失、遗失器材总价值3000元以内

按计划应编写完成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资料,交稿时间拖延1周以上

 

 

教学服务与条件保障事故

已到上课时间电视未打开

未经教学主管允许,擅自占用教学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