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与思维的关系十篇

时间:2023-11-07 17:53:55

能力与思维的关系

能力与思维的关系篇1

一、激发思维意识是高效课堂的起点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激发的,一个好的问题能使思维得以产生、维持和深入。古往今来,凡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他们常常主动地带着怀疑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发现问题,而为了促成问题的解决,就自然有了独立思考的意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1.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质疑

比如,在对数概念教学中,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指数式24=16可以化为对数式4=log216,而(-2)4=16不可以化为4=log(-2)16?如果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教材就是这样规定的”,就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火花。遇到学生的质疑,教师必须给予肯定,同时课堂上要鼓励大家共同讨论已提出的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通过讨论由学生自己探究原因:指数函数y=ax中的底数a>0且a≠1,因此指数式ax=N中也应规定底数a>0且a≠1,从而顺理成章地推出logab中底数a>0且a≠1,b>0的条件。

2.在解题教学中鼓励学生对题目本身或已有的解题方法提出质疑

无穷数列{an}满足:a1=,an2-2an+2an-1=0(n=2,3,……)

求证:(1)0

求证:(2)++……+

教学中教师先给出第(2)问的解答过程:

an2-2an+2an-1=0(n≥2)2an-1=an(2-an)

则==+=-(n≥2)

++……+

=+(-)+(-)+……+(-)

=+-

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对题目和解答过程进行质疑,积极探索、思考和讨论:

学生1:由(1)得0,当n≥4016时,(2)中要证明的结论明显是错误的。

学生2:把第(1)问去掉,直接作第(2)问。

学生3:如果少了0

学生4:可以把“无穷数列”改为“有穷数列”,加上条件n

学生5:这样改动违背了出题者的意图。

经过反复讨论,该题目最终修正为:无穷数列{an}满足:

a1=,an2-2an+2an-1=0(n=2,3,…m,m∈N,m>1).

(1)求证:0

(2)求证:++……+

二、创设思维环境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经过精心准备、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往往会埋没学生的思维闪光点,自觉不自觉地扼杀了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所以,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思维环境。(1)设计思维障碍,激发讨论。教师在做题时也会碰壁,而教师碰壁之后的思维调整过程学生体会不到,自然就不利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解题教学时,教师应该在学生最容易造成思维定势、最容易出现思维障碍的环节设计问题,让自己在解题中出现思维受阻得以显现,激发学生讨论的欲望,和学生一起讨论调整思路,探索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韧劲和良好的思维习惯。(2)模拟原始思维,探索讨论。现行教材中许多内容都省略了发现、探索的过程,而这些定理性质是如何被发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又是如何构想的,对学生来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神秘感和疑惑感。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知识形成的原始思维,组织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

在研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时,教材中关于奇偶性的结论为:正弦函数是奇函数,余弦函数是偶函数。如果对此结论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讨论,那只能是走过场,达不到培养思维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把这个性质结论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作如下方面的探究讨论:

问题①:y=sinx图像的对称轴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有多少条?其数学表达式是什么?

问题②:y=cosx图像的对称轴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有多少条?其数学表达式是什么?

问题③:y=sinx,y=cosx图像有对称中心吗?对称中心有什么特征?

问题④:对于函数y=sin(2x+)、y=cos(2x+)你会求它们的对称轴和对称中心吗?

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探究讨论,借助直观图形,使学生深刻领悟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奇偶性的性质,同时又能应用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奇偶性解决其他问题。这样的探索讨论,不仅充分揭示了问题的提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且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达到思有源泉、思有方向、思有顺序、思有所获,促进了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内化为学生的能力。

三、诱发思维灵感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际因素”。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体性、自由性、灵活性。世界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当一个数学问题难以下手时,我们的一个常有思维突破口是从与之相似问题的区别与联系中类比,找到规律,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数学课堂应该教会学生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1)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出发,联想生活实际,提出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不怕出错,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如:在讲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时,设计与实际有联系的问题:要做成正方体、等边圆柱、球三种容器,容积相同,哪一个更省材料?引导学生与生活联系起来,多方位思考,由图形特征进行探究性学习。(2)教师要善于以问题为载体,将知识组成问题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个看似孤立的问题从不同角度向外扩散,并形成一个有规律的、可以联想的、可探寻的系列,帮助学生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联想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路和方法。(3)以联想思维训练为主线组织探究学习。通过联想训练,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能主动地、有意识地对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境,变更问题的条件和结论等,做出有效的探究学习,使之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由此不难看出,围绕某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教师借题生话、借题发挥,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逐步融溶于题组中,并引导学生逐层讨论、联想,诱发思维灵感,以期取得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四、思维习惯的培养是高效课堂的目标

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注重于结论的正确与否,而很少从关注获得这个结论的思维过程中反思问题,深化知识。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根据需要和可能)去反思思维过程。

下面以直线和抛物线的关系一课来说明之。

问题:过抛物线y2=2x(p>0)焦点的一条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两点A(x1,y1),B(x2,y2),求证:y1y2=-1

结论1:过抛物线y2=2px(P>0)焦点的一条直线与抛物线交于两点A(x1,y1),B(x2,y2),则有:y1y2=-p2、x1x2=

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反思问题1:过X轴上的任一点(a,0)的直线与抛物线y2=2px(p>0)交于两点A(x1,y1),B(x2,y2),y1y2、x1x2是否也都为常数呢?

反思问题2:过y轴上的任一点(0,b)(b≠0)的直线与抛物线y2=2px(p>0)交于两点A(x1,y1),B(x2,y2),y1y2、x1x2是否为常数呢?

反思问题3:过平面上任一点(a,b)的直线与抛物线y2=2px(p>0)交于两点,A(x1,y1),B(x2,y2),y1y2、x1x2是否为常数呢?

反思问题4:斜率为定值k的直线与抛物线y2=2px(p>0)交于两点,A(x1,y1),B(x2,y2),y1y2、x1x2是否为常数?

从这里不难看出,课堂反思如此和谐完美,力度强劲,设计不以答案为限,而重在揭示学生获得答案的思维过程,抓住了最宝贵的训练思维机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加里宁指出:“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可见,学生思维能力是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去培养和发展的,而高效思维能力的培养则需通过高效的课堂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学红.区域推进课堂“有效教学”改革的实践.上海教育科研,2007(2).

能力与思维的关系篇2

【关键词】钢琴教育;创新思维;发展规律

一、钢琴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音乐学院是一个专业化的教育系统,从事钢琴专业的孩子更是从小就开始了拼命训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不成功便成仁的终生专业。过度重视技术技巧也是目前教学的主要问题,其结果就是评价钢琴水平的唯一标准成为了演奏技术的高低,而不是艺术水平的高低,这对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了非常大的阻碍。

同时,传统钢琴教学采取的主要是一对一个别授课的形式,这种模式具有灵活即兴的优点,而不足的就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缺乏规划性,主管随性占的比例更大,这些情况与授课老师的业务水平、艺术水平、演奏经验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需要教师不断地探求更科学系统的教学发放来弥补。

此外,我国的钢琴教师有着高度的责任心,希望能够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为高水平的高琴人才,为此会悉心地、一对一进行教学,甚至是手把手的教学。然而,这种模式会导致一些学生孩子被动的接受,独立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变小,最后形成过分的依赖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无法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取得更大成就。

二、钢琴教育需要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模型,与传统思维模式相比较,具有新颖、独特等特点,因为它是通过新颖的思路和独特的方式来阐述和解决问题的。

创新思维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许许多多人都在探索如何把传统的钢琴教学运用创新思维转变为创新教学。传统的钢琴教育,其主要特点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一对一教学,精细化教学。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钢琴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贡献,同时在这种模式下也培养出了很多高水平的钢琴人才,是值得认可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普及和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渐渐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也不能满足钢琴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了。所以,新的教学思路是要有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在讲解示范技术难点时,还要这对不同学生的演奏程度、艺术天赋表现等综合性问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学生的艺术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将钢琴教育模式转变为创新思维的教学。

三、在钢琴教学中如何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

(一)提高能力,提升理念。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教师的作用则被夸大,这就造成学生的主动型和创造性被大大的限制。所以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教师的作用在当今社会,更主要的是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能力,并且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并且还要改变以往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传统观念,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素养,进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二)培养听觉能力。培养良好的听力,运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在聆听钢琴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心去聆听,而不仅仅是用耳朵来听听音乐就行,要通过听觉来认识不同的音乐家和不同作品的风格与内涵,通过音乐走入作者和作品的精神世界。并且还要在听的过程中,分析演奏者处理作品有什么样的独到之处。还要多听几个不同的演奏版本,通过不同演奏、不同理解、不同风格、不同意境的感知来培养学生的品鉴标准和艺术趣味。教师还要就音乐上的感知与情感与学生经常沟通,通过这样的讨论式教学就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主动创新思维能力。

(三)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关键是发散性思维,就是学生可以展开充分的想象,让自己遨游在钢琴的世界里,从更多创新的方面去感知音乐的生命。例如在钢琴教学中,一些乐句并非是一沉不变的模式和演奏方式,反而更需要的是演奏者或者学生自由处理,这是就要让学生根据作品的情况,展开自己的创新和想象,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创作,引导学生完成不同乐句的创作联系,并且通过分析和演奏,带领学生一起讨论,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判定优劣,以及针对不同的情景所需要的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样就能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到钢琴音乐的思维方法,进一步地提高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做到创造和创新。

另外,钢琴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就是论事的进行剖析和讲解,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思维的体系和方法,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规律性的知识,从知识结构的层次系统地教授学生们同一类作品或者同一类的问题应该如何选择适合的演奏方法,面对不同的情况应该如何去处理。同时,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遵循渐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进行指点和释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演奏的感染力,培养学生在钢琴学习中的创新思维。

四、结语

钢琴教育乃至整个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都会与创新教育有莫大关联。在钢琴教学中,必须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方法和形式提升一个高度,将创新思维和创新教育的理念带到在钢琴技巧课教学中,创新地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雅茗,罗佳.浅析钢琴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J].青年文学家,2010(16).

[2] 周芳.钢琴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大众文艺,2009(23).

[3] 梁刚.高职钢琴教学中的创新思维[J].音乐生活,2009(3).

能力与思维的关系篇3

关键词:档案学;思维张力

Abstract: This easy analysis archives thought tension important as for as form ether archives theory foundation, infinitely relation of limited illusions on human life and infinite relation on theory, demonstration theory foundation of ether archives.

Keywords:archives ; thought; tension

人们关于档案学思维的无限将归于档案学历史存在的永恒,思维张力是联结档案学认识与存在的桥梁。一个人只有思维飞跃才能有学术创造的灵感。春秋末期,庄子自喻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盛唐诗人李白驾鹤天游,与月齐飞。“天宫”翱翔于天地间,中华民族圆了飞天之梦,昭示着民族新的腾飞。档案学人要有梦,要让自己的思想飞起来,通达天地永恒,在古老兰台留下自己的足迹。

1.什么是档案学思维张力

档案学人要想使自己的思想飞起来,必须具备思维张力。思维张力是探索乙太档案理论的“探空火箭”。人们借助思维张力的“火箭”,在档案学思维空域遨游,由此而步入乙太档案世界,步入档案学存在的无限空间。

人与自然界乃至宇宙万物的物质联系和物质能量交换,是宇宙中和世界上一般的普遍的运动方式和变化形态。杜起权在《河北大学学刊》2011年第3期撰文认为:“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双向互动的过程中达到辩证的有机的统一,把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理解为‘自然界同自身的联系’。这种自然的本质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笔者注]可以调节人的创造力’。”人是智能物质的形体,人与自然界各种事物相互关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紧密程度,是人的思维张力所决定的。王天成在《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5期发表署名文章《论中西形而上学的实现方式》,文章说:“形而上学根源于人作为有限的生命在追求永恒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张力关系,在这种张力关系中,人试图超越自身的生命有限性而达到永恒性。”人与自然的联系,实质上是两种相互关联的力,即人对自然的关注力度和自然对人的影响力度。一方面,人有理解、掌握和利用自然的主动力;另一方面,自然有需要人理解与掌握的被动力。一旦这种力形成相互联系,就构成了人与自然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结合力。那个时候,档案学人与档案学的自然存在构成了双方力的交换与互动,而二者之间的联系,则是人的思维张力与档案学物质载体张力的互动关系。该种互动关系形成了人与档案物质载体的高度和谐统一,天地人互感互动生成一个档案学存在的物与物相融的有机整体。档案学人以思维张力的无限性凿破档案物质载体的天然形态,在超越自身生命本质的同时到达档案学精神实践空域而认识档案(物质载体)之本源。

从本质上讲,人的思维张力是脑细胞的活跃程度所决定的,人与自然的结合力,一方面是人的脑细胞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内张力,另一方面是人的脑细胞在认识外部自然界时的触觉力。人对自然的认识是人的大脑细胞(高级智能生物物质)对自然界(有机或无机物质)发生触动的能力,而在同时,自然界又给予人的大脑细胞一个反向触动力,由此构成了人与自然界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和相互作用的张力,乙太档案信息是形成这种张力的源泉,并成为传递这种张力的中介,成为人与自然物物相联相融的媒体。

2.档案学思维张力的矛盾关系:有限时间与无限空间

高娜在《郑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上撰文援引马克思的话说:“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而且是人的发展的空间。”无数有限时间之和是时间的无限,时间的无限通达物质存在的永恒。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有限生命(思维)的扩展空间是无限的。任何具体物质形态对于时间存在意义上讲,都是“暂住”,不管是万分之一秒存在还是数百亿年存在这么悬殊的时间,微观乙太颗粒或宏观天体在相对空间上的巨大差异,都是由物质存在时间的有限性和物质运动作用空间的无限性所决定的。从抽象概念上讲,宇宙是物质的宇宙,宇宙物质存在是永恒的与无限的存在。但宇宙中具体物体,包括人、自然界和地球的存在,不管是时间上还是空域占有上都是有限的。

人为什么能够在有限生命期间认识宇宙的永恒与无限呢?

能力与思维的关系篇4

【关键词】 中国道路 高校领导者 领导思维 科学化

【作者简介】 程华东,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领导科学优秀中青年专家。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教育发展战略和高校领导科学等领域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12-0007-03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2013年6月28日,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正确判断形势,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高等学校承载着中国梦教育篇,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教育强国之路,必须坚持道路自信。高校领导者必须创新领导思维,提高领导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能力。

科学化是加强和创新高等学校领导工作的指导性原则。所谓科学化,简而言之就是按规律办事。高校领导工作科学化,就是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高校领导工作规律,全面加强和不断改进高校领导工作。思维是重要的领导工作方式,创新领导思维是高校领导工作科学化的必然途径,创新领导思维方法、提高领导思维能力是领导工作的必修课。本文试在科学化视阈下,结合工作实际,对高校领导思维内涵拓展与方式创新提出若干思考。

一、高校领导思维内涵:强化与拓展

恩格斯指出:“思维的任务现在就在于通过一切迂回曲折的道路去探索这一过程的依次发展的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性。”思维力是领导力的重要内容,思维能力是领导者的重要能力。所谓领导思维能力,是指领导者运用理论思维的方式、方法,把握事物本质,有效地进行领导活动,实现领导目标,完成领导任务的思维本领。高校领导工作是领导思维的具体实践。从领导工作实践来看,应建立起包含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理性思维、底线思维等在内的领导思维体系。

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是领导工作科学化最关键的思维方式,具有方法论价值。作为高校领导者,战略思维是核心,是领导力的重要标志;辩证思维是基础,是领导者的基本思维素养;创新思维是关键,是科学决策和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

战略思维,是指思维主体(个人或集团)对关系事物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的谋划(分析、综合、判断、预见和决策)的思维过程。战略思维涉及的对象大多是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系统和人与自然的复合系统及复杂过程。战略思维能力,指的是洞察全局、思考全局、谋划全局、指导全局、配合全局的思想方法和工作能力,这是领导力的核心能力。高校领导工作实践中,战略思维就是从全局和长远的视角来客观辩证地观察学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思考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处理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创新思维能力,是领导干部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一种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能力。高校领导工作实践中,创新思维就是创造性地制定改革策略,推进学校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重要领域的改革工作。

辩证思维,是指将辩证法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应用于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总体性的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是最高层次的哲学思维模式,不仅应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社会思维,而且涵括灵感、想象、联想、直觉、创造性思维、模糊思维等思维方式和现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以及种种精神因素(包括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思维过程中的复杂交互作用。辩证思维能力,指的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运用辩证思维的思想方法和工作能力。高校工作实践中的辩证思维,就是以变化发展的视角去认识,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善于在前进中看到困难,在劣势中发现优势。

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实践中的系统思维,就是对事情要进行全面的思考,具有整体观、大局观,把条件、过程、结果以及对未来的可能影响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和布局,而不是就事论事。

理性思维,是指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最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一种思维。理性思维能力,指的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外部联系、发展趋势的认识力、鉴别力和决断力的总和,是客观对待外部事物和理性把握主体地位的辩证思维能力。理性思维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推理过程。高校领导者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树立理性思维,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底线思维,是一种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巧的思想者会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且接受这种情况。底线思维是包括辩证法、实践论在内的系统、科学思维,即以积极的态度前瞻风险、守住底线、防患未然,掌握主动权。底线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注意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高校处于思想文化建设和意识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高校领导者树立底线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领导者要结合领导工作实践,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把握思维内涵,转变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方法,掌握思维艺术,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提升领导力。

二、高校领导思维方式:探索与实践

高校领导工作,就是科学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大局、准确把握时展大势、理性审视学校发展大环境及其变化,对关系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系统策划与部署。高校领导者把握学校办学方向、处理学校重大事务的过程,实质上是运用领导思维方式、方法,发挥领导思维能力的过程。

高校领导思维创新,在领导实践中就是科学运用领导思维方法,善于在处理复杂关系中把握领导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着力点。高校领导工作的重点聚焦在高校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的策划与部署上,体现在高校发展愿景实现与可持续发展的谋划与布局上;难点在于厘清体制机制、处理好若干重要关系;着力点在于破解改革与发展中的难题、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现阶段,高校领导者要牢牢把握四方面的重点工作,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

把握战略规划。发展规划是一所高校未来一段时间内教育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集中体现高校的发展战略思考,要制定好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要让奋斗目标和发展愿景成为师生员工的发展动力,让规划制定过程成为统一思想、凝力聚智、促进学校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机遇。

把握人才引领。确立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和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导向。站在发展的战略高度,举全校之力,不拘一格地培养使用好那些眼界开阔、甘于寂寞、敢挑重任的帅才、将才,鼓励他们脱颖而出,大胆冒尖;坚持以学术大师和领军人物为重点,熟悉人才,理解人才,尊重人才,通过人才战略和人才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用好用活各种人才,挖掘人才资源巨大潜能,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局面。

把握文化凝聚。高校事业的健康发展,取决于教职工先进的理念、观念、思想和学校的文化凝聚力。高校领导者要坚持用大学精神和大学品格塑造师生员工品格,用办学理念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和自由学术氛围,用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引领校园风尚,通过组织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营造良好的育人和学术氛围,推动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把握机制创新。国内外大学发展经验表明,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学始终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创新。重点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完善两级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管理制度,激发两级领导者活力,形成两级领导者合力,保证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和协调发展。当前尤其要注重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绩效考核与评价体系建设,激活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处理好党与政的关系。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基本架构下,健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处理好书记和校长、院长、党委和行政的关系,处理好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坚持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坚持凡属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都必须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重视发挥班子成员在分管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团结和谐、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强的领导集体。

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学术性是高校的根本特性。高校教职工是参政议政意识最强的群体。“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特征。处理好行政权力、学术权力的关系,基本点是从机制和制度上维护和保持二者的平衡与协调。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等重大事项中的智库作用,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学风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优秀学术带头人在学术建设上的引领作用,从制度上保证教授发挥好抓学科、带学术、管教学、正学风的作用。

处理好领导方略与方式、方法的关系。在高校领导工作方略上,文化理念是“魂”,工作载体是“体”,工作状态是“面”,领导工作要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坚持以“魂”为引领,达到“魂、体、面”相融合。在领导工作方式上,用“情”是情感化人,讲“理”是遵循规律,依“法”是制度治理,领导工作要立足于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创造性,追求合情合理合法,达到“情、理、法”相契合。在领导工作方法上,“人、财、物”是干事创业的三个基本要素,领导工作要着力于人尽其才、财尽其值、物尽其用,达到“人、财、物”资源相整合。

高校领导是整体推进、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系统性工作。高校领导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如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进教育现代化等重大课题,这些都需要不断深化研究与探索。高校领导者领导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其领导思维不断创新和领导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推动高校事业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只有努力学习、勇于实践、敢于探索,才能不断提升领导思维水平和领导能力,为办人民满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高等教育事业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和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 朱康有.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1).

[2] 齐卫平.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与党的建设科学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4).

[3] 林庆云.创新思维能力是领导工作取得成果的重要保障[J].教育教学论坛,2010,(20).

[4] 冯国瑞.辩证思维及其当代意义[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5).

[5] 吴海英.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系统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N].人民日报,2013-2-25.

能力与思维的关系篇5

一、巧问妙解,摆脱思维定势

地理事物和现象所存在的空间极为广阔,地理知识所涉及的自然与社会内容极为广博,而其与生产、生活及各学科的联系又极为广泛,因此知识间的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包含关系、并列关系以及原理与事实、概念与应用、成因与要素、运动与规律、分布与联系、变化与特征、系统与结构、图像与判读等都是可以设计问题的思路。根据思维发展过程,结合具体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和分类,以及系统化和具体化等设计出新颖灵活的思考问题。问题应以已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但又不要重复学生已见过的题目,使学生觉得有可钻研的地方,这样才能让他们有兴趣认真思考。训练学生从多方面想问题,而不是拘泥于一种模式,或已经形成习惯的思维定势。要鼓励创新,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经常换角度去想问题。

二、多种方法并用,进行思维技巧训练

地理知识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有纵向联系,如时间上的自古至今,空间上的高低远近;也有横向联系,如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彼此制约,还有多项联系,反映地理事物多层次、多角度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1.拆分

拆分是将贮藏于脑海中的各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分成若干个片段,加以创造想象来加深理解、突出特征的方法。如黄河沿岸的景观分离为雪山连绵的青藏高原、辽阔的内蒙古高原、支离破碎的黄土高原、平坦肥沃的华北平原。

2.联想

在拆分的基础上,通过对若干地理事物赋予新的巧妙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1)接近联想。是借助地理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接近而产生的。如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所以使得植被出现了蜡质层,树皮、果皮特别厚,树根很长。欧洲西部大多是温带海洋气候,多阴雨天气,所以喜欢到地中海沿岸旅游,这对形成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欧洲三大旅游国的形成至关重要。还有中纬度大陆的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植被的高度随着降水的减少也在逐渐降低,从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荒漠。

(2)类似联想。是依据地理事物的特征,由其类似的方面得到的联想。如在讲到降水形成的条件时,笔者就做了实验:白糖溶于水。随着酒精灯的加热溶于水的糖越多,停止加热后白糖从水中析出。学生对于空气中可容纳水汽的变化就有了较深的理解,暖湿气流上升气温下降,容易成云致雨。

(3)对比联想。这与类似截然不同,是指某地理事物与其相反相异的事物的联想,如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故而温暖湿润;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所以寒冷干燥。这也导致了温带季风气候在冬夏季节截然不同的特征。

三、丰富知识,扩大思维基础

思维能力的训练,依赖于丰富的知识作基础,形象思维与生动直观的感性知识相联系,抽象思维的训练则又和理性知识密切相关,对逻辑思维中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判断推理等能力的培养,也都需要结合各类地理知识来进行。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的知识是形成空间概念进行空间思维和想象的基础。思维能力本身就需要有多方面的线索,要求学生广泛地涉猎知识,广博才能举一反三,仅凭书本知识往往是不易达到效果的。这里,丰富的知识是多方面的,生产生活实际、自然与人文现象、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各学科的有关读物等,看到、听到的要善于吸收融汇,思考借鉴,为己所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以不断开拓思路、扩大知识面。

四、鼓励提问,养成思维习惯

能力与思维的关系篇6

关键词:计算思维;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机

计算思维的提出

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是一种认识过程或心理活动。简单地说,思维是人进行思考、通过人脑的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的智力在一个方面的体现。思维方式也是人类认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006年3月,时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科学系主任、现任美国基金会(MSP)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与工程部(CISE)主任的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在美国计算机权威刊物《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首次提出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概念:“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周以真教授从思维的视角阐述计算科学,并以此来探索计算机学习的教育价值。为此,周教授撰写了针对大学所有新生的“计算思维”讲义,并以此作为“怎样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维”课程的主要教材。

计算思维这一概念提出后,立即得到美国教育界的广泛支持,也引起了欧洲的极大关注。目前,计算思维是当前国际计算机界广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当前计算机教育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在美国,不仅有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专题讨论,也有包括美国计算机协会(ACM)、美国国家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协会(CSTA)、美国数学研究所(AIM)等组织在内的众多团体的参与;计算思维还直接促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大基金资助计划CDI(Cyber-Enabled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的产生,CDI计划旨在使用计算思维产生的新思想、新方法,促进美国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产生革命性的成果。CDI的最终研究成果将使人们的思维模式发生转变。这种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转变,反映在美国国家自然科学与工程,以及社会经济与技术等各个学科领域。

计算思维不仅影响着美国,也影响着英国的教育,在英国的爱丁堡大学,人们在一连串的研讨会上探索与计算思维有关的主题。每次研讨会,都有不少专家讨论计算思维对不同学科的影响。研讨会上所涉及的学科已延伸到哲学、物理、生物、医学、建筑、教育等各个不同的领域。另外,英国计算机学会(BCS, British Computer Society)也组织了欧洲的专家学者对计算思维进行研讨,提出了欧洲的行动纲领。

国内有关计算思维的研究

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先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将思维科学作为11大科学技术门类之一,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军事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文学艺术并列在一起。自从钱学森提出思维科学以来,各种学科在思维科学的指导下逐渐发展起来,计算学科也不例外。黄崇福教授可能是国内最早阐述计算思维的学者。1992年,黄崇福在其所著的《信息扩散原理与计算思维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一书中给出了计算思维的定义:“计算思维就是思维过程或功能的计算模拟方法论,其研究的目的是提供适当的方法,使人们能借助现代和将来的计算机,逐步达到人工智能的较高目标。”

国内关于计算思维的研讨大部分都是在与计算机方法论一起研究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董荣胜教授在对计算思维和计算机方法论的研究中指出: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虽有各自的研究内容与特色,但它们的互补性很强,可以相互促进,计算机方法论可以对计算思维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再研究和吸收,最终丰富计算机方法论的内容;反之,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方法论的学习得到更大的提高。两者之间的关系与现代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论之间的关系非常相似。

2009年7月2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在NOI2009开幕式和NOI25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提到:“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它选择合适的方式去陈述一个问题,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并用最有效的办法实现问题求解。有了计算机,我们就能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那些计算时代之前不敢尝试的问题。”同年11月9日,在《中国信息技术已到转变发展模式关键时刻》一文中,李国杰在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时指出:“20世纪下半叶是以信息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为标志的时代,预计21世纪上半叶将兴起一场以高性能计算和仿真、网络科学、智能科学、计算思维为特征的信息科学革命,信息科学的突破可能会使21世纪下半叶出现一场新的信息技术革命。”2009年12月27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哈尔滨分论坛(YOCSE哈尔滨)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沙龙共同举办了“计算思维”专题论坛的会议。哈工大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王亚东教授作了题为“计算与计算思维”的报告。报告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讲述了计算思维已经和即将对各门学科产生的影响,在计算机专业的各门课程中渗透“计算思维”的设想,并倡议学者们总结计算思维有哪些类别,以及它们和各门学科、日常生活的关系。

2010年7月19日至20日,北京大学等九所知名高校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C9高校联盟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国良院士亲临大会,作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的报告。大会就增强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发表了“C9高校联盟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

计算思维的关键内容

当我们必须求解一个特定的问题时,首先会问:解决这个问题有多么困难?怎样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法?当我们以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根据计算机科学坚实的理论基础来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工具的基本能力,考虑机器的指令系统、资源约束和操作环境等问题。

为了有效地求解一个问题,我们可能要进一步问:一个近似解是否就够了,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是否允许误报和漏报?计算思维就是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把一个看来困难的问题重新阐释成一个我们知道怎样解决的问题。

计算思维是一种递归思维,是一种并行处理。它可以把代码译成数据又把数据译成代码。它是由广义量纲分析进行的类型检查。例如,对于别名或赋予人与物多个名字的做法,它既知道其益处又了解其害处;对于间接寻址和程序调用的方法,它既知道其威力又了解其代价;它评价一个程序时,不仅仅根据其准确性和效率,还有美学的考量,而对于系统的设计,还考虑简洁和优雅。计算思维是一种多维分析推广的类型检查方法。

计算思维采用了抽象和分解来迎接庞杂的任务或者设计巨大复杂的系统,它是一种基于关注点分离的方法(Separation of Concerns,简称SOC方法)。例如,它选择合适的方式去陈述一个问题,或者选择合适的方式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使其易于处理;它是利用不变量简明扼要且表述性地刻画系统的行为;它是我们在不必理解每一个细节的情况下就能够安全地使用、调整和影响一个大型复杂系统的信息;它就是为预期的未来应用而进行数据的预取和缓存的设计。

计算思维是按照预防、保护及通过冗余、容错、纠错的方式,并从最坏情况进行系统恢复的一种思维。例如,对于“死锁”,计算思维就是学习探讨在同步相互会合时如何避免“竞争条件”的情形。

计算思维利用启发式的推理来寻求解答,它可以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规划、学习和调度。例如,它采用各种搜索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思维利用海量数据来加快计算,在时间和空间之间,在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之间进行权衡。例如,它在内存和外存的使用上进行了巧妙的设计;它在数据压缩与解压缩过程中平衡时间和空间的开销。

计算思维与生活密切相关:当你早晨上学时,把当天所需要的东西放进背包,这就是“预置和缓存”;当有人丢失自己的物品,你建议他沿着走过的路线去寻找,这就叫“回推”;在对自己租房还是买房做出决策时,这就是“在线算法”;在超市付费时,决定排哪个队,这就是“多服务器系统”的性能模型;为什么停电时你的电话还可以使用,这就是“失败无关性”和“设计冗余性”。由此可见,计算思维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密切相关,计算思维应当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生存能力。

计算机科学是计算的学问,它研究什么是可计算的,怎样去计算。计算思维具有以下特性:(1)概念化,不是程序化。计算机科学不是计算机编程。像计算机科学家那样去思维意味着远不止能为计算机编程,还要求能够在抽象的多个层次上思维。(2)根本的,不是刻板的技能。根本技能是每一个人为了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职能所必须掌握的。刻板技能意味着机械的重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之后,思维可就真的变成机械的了。(3)是人的,不是计算机的思维方式。计算思维是人类求解问题的一条途径,但绝非要使人类像计算机那样地思考。计算机枯燥且沉闷,人类聪颖且富有想象力,是人类赋予计算机激情。配置了计算设备,我们就能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那些在计算时代之前不敢尝试的问题。计算机赋予人类强大的计算能力,人类应该好好地用这种力量去解决各种需要大量计算的问题。(4)数学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计算机科学在本质上源自数学思维,因为像所有的科学一样,其形式化基础建筑于数学之上。计算机科学又从本质上源自工程思维,因为我们建造的是能够与实际世界互动的系统,基本计算设备的限制迫使计算机科学家必须计算性地思考,不能只是数学性地思考。构建虚拟世界的自由使我们能够设计超越物理世界的各种系统。(5)是思想,不是人造物。不只是我们生产的软件硬件等人造物将以物理形式到处呈现并时时刻刻触及我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计算概念,这种概念被人们用于求解问题、管理日常生活、与他人交流和互动。(6)面向所有的人,所有地方。当计算思维真正融入人类活动的整体以致不再表现为一种显式之哲学的时候,它就将成为一种现实。就教学而言,计算思维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有效工具,应当在所有地方、所有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应用。

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学科的方法论

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学科的方法论研究有很大的相似性,国内很多学者都在同时研究。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学科方法论都是试图通过可计算性原理、形理算一体原理和机算设计原理,从思维和方法的高度来进行抽象,以寻求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学科价值。

所谓可计算性原理亦即计算的可行性原理。1936年,英国科学家图灵提出了计算思维领域的计算可行性问题:即怎样判断一类数学问题是否是机械可解的,或者说一些函数是否可计算。所谓形理算一体原理,是针对具体问题应用相关理论进行计算发现规律的原理。在计算思维领域,就是从物理图像和物理模型出发,寻找相应的数学工具与计算方法进行问题求解。所谓机算设计原理,就是利用物理器件和运行规则(算法)相结合完成某个任务的原理。在计算思维领域,最显著的成果就是电子计算机的创造(计算机的设计原理),比如,电子计算机构成就是五个外部设备(计算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以及运用二进制和存储程序的概念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尽管计算思维的学科体系尚未成熟,但在教学和培训中的应用和推广已逐步开展。一些从事计算机教育的学者在教学过程中推进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标志性的事情包括2008年美国国家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协会(CSTA)在网上了得到美国微软公司支持的《计算思维:一个所有课堂问题解决的工具》(Computational Thinking: A problem solving tool for every classroom)报告。2008年,ACM在网上公布了对CS2001(美国关于大学计算机科学的教学大纲)进行中期审查的报告(CS2001 Interim Review),开始将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周以真倡导的“计算机思维”与“计算机导论”课程绑定在一起,并明确要求该课程讲授计算机思维的本质。美国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协会认为,计算思维应当是所有学校所有课堂教学都应当采用的一个工具。采用这个工具,教师自然会问以下几个问题:(1)人所固有的能力与局限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与局限性?(2)问题到底有多复杂?即问题解决的时间复杂性、空间复杂性?(3)问题解决的判定条件是什么?(4)什么样的技术(各种建模技术)能被应用于当前的问题求解或讨论之中?(5)什么样的计算策略更有利于当前问题的解决?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是认知计算学科的方法和工具,也是计算学科认知领域的理论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也进一步推进了大学计算思维的培养。在大学计算机学科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关注点分离的方法解决软件工程课程中的问题求解、算法设计、软件设计等设计方法以及软件开发过程、软件项目管理和软件开发方法学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为作为最重要的计算思维原则之一,关注点分离是计算科学和软件工程在长期实践中确立的一项方法论原则。离散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思维去解决离散数学中的模型与数理逻辑、递归与等价关系数目的求解、模块化与群、等价关系证明等问题。

目前,尽管计算思维已在大学教学中逐步应用,但是,计算思维本身还未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并且在教学中的应用都是少数专家学者在进行小规模探索性的实验性教学,在培养过程中没有系统性的应用计算思维的系列方法,因此效果并不明显。

计算思维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

尽管有关计算思维的研究目前主要在高校,在国内,也仅在为数不多的高校计算机系或计算机学院开展教学实践探索。由于计算机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计算思维也会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产生影响。

1.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

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我们应当使每个孩子在培养解析能力时不仅掌握阅读、写作和算术(Reading, wRiting, and aRithmetic——3R),还要学会计算思维。正如印刷出版促进了3R的普及,计算和计算机也以类似的正反馈促进了计算思维的传播。当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在尝试用计算思维开展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时候,教授们已提出应当为大学新生开一门称为“怎么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维”的课程,面向所有专业,而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应当使入大学之前的学生接触计算的方法和模型。我们应当设法激发公众对计算机领域科学探索的兴趣,传播计算机科学的快乐、崇高和力量,致力于使计算思维成为常识。从目前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来看,通过信息技术课程让学生接触计算思维是最有效的途径。2000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随着计算思维的引入,需要我们去探索信息素养与计算思维的关系。

2.计算思维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思维的研究

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普遍存在着“只见技术不见人”和“什么实用教什么”的现象。前者反映我国课程实现中存在着过度的技术化取向问题,后者反映了功利主义的课程价值认识。其实,这两种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都是相同的,即以简单技术掌握为第一要义,虽然强调了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但也仅是解决如何操作软件以达到学以致用,缺乏从学生人生发展的高度看待信息技术课程所应有的价值。

笔者曾从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关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价值的角度提出算法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性思维方式:算法思维就是能清楚说明问题解决的方法,能够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若干子问题并将其进一步简化,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也是科学和设计领域的一项重要技能;算法思维就是能清楚地理解问题解决的规则,能够认识到问题的起点、边界和限定范围,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算法思维就是能清楚地分析问题解决方法的优劣,能够设计与构造操作步骤更少、更经济的算法。

算法思维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学习价值不是仅对口程序员的培养,就像数学的学习不仅是培养会计一样。通过算法和程序设计的学习,学生可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规范的设计与工艺要求,以及人与计算机共存的思维特征。但是,算法思维是以算法为出发点,相比以计算理论出发的计算思维,有更多的局限性。因此,计算思维有利于推进信息技术课程在学科思维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获得终身有用的知识与能力,而不是面临过时的计算机操作步骤。

3.计算思维引发有关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学科的关系思考

计算机界长期以来一直认为程序设计语言是进入计算学科领域的优秀工具,也是获得计算机重要特征的有力工具。早期中小学开展BASIC语言学习,其本意也是以认识计算机特征为目的。其存在的明显问题是缺乏学科思维,过多地关注具体语言的细节。而以应用软件为学习对象的计算机课程,虽然强调了应用,但仍然关注软件操作细节的学习,使得课程学习内容与社会上的软件培训班相差无几。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丰富与普及,以及计算机操作的人性化,重视工具操作、缺乏思维和方法的计算机课程面临改革是必然的。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在课程目标上实现了从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到信息素养的转变,课程形态、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教材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改进。但是,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处理学习内容中,“人如何处理信息”、“人如何用工具处理信息”以及“工具如何处理信息(人如何制造信息处理工具)”三者关系时把握不清,特别是对于有关计算机原理与操作的学习内容,存在既想回避又无法回避的现状,要回避是因为要避免学科教学走回原计算机课老路,但计算机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典型代表在教学中又无法回避。

信息技术和计算机都能对数据进行加工,这种加工有自动化属性。两者都反映了一个根本的问题:什么能被有效地自动进行。这也是计算思维经抽象以后反映的根本问题。计算思维将促进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关系问题,即计算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地位问题。

结束语

对于计算思维来讲,要成为一门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计算思维还不是知识形态的学科,因为其本身的概念、原理、特征、培养方法论以及创新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并未形成,也不是大多数学校或研究所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这方面的学者、知识信息及学术资料所组成的实体化组织虽然正在形成,但远远未达到成熟。另外,各国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计算思维的重要性。因此,计算思维学科体系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能力与思维的关系篇7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

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的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具有诸多优势。在高中生物教学,要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要依赖动手实践,在探究与实验中培养了创新能力;二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最常用的途径。创造性思维结构的六要素: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时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可以从以上六要素来展开。下面着重从这六要素来谈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发散性思维是树立创新意识的基础。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扩散思维,就是在思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由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跟更多更新的可能答案、设想或解决方法。发散思维是开放性思维,从已知领域中探索未知领域,从而达到创造创新的目的。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能克服常规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通过发散性思维,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一般而言,发散性思维的水平高,创造性思维的水平也高。因而,发散性思维是树立创新意识的基础。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学习环境的建构者,以建构主义为取向的教学应注意调整现有的教学材料、布置适当的问题情境,制造学习者在认知上的冲突,以引起学习者的反省及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在学习生物学知识和应用生物学原理时,为学生创设多层次、多方向的问题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必修2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教学中,通过“尝试解释人类单、双眼皮性状的遗传”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1、遗传物质在细胞内是怎样存在?2、亲代的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给子代的呢?3、父本和母本的遗传物质在子代细胞内相遇,保持独立,还是合二为一?再介绍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并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解释3:1的性状分离?进行讨论1:用当时的主流观点能否解释?讨论2、如何解释3:1的性状分离?(1)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遗传因子是独立的。控制显性性状的为显性因子(D),控制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因子(d),(2)体细胞中应该有几个遗传因子?(3)生殖细胞中几个?体现思维的层次性;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体验运用“假说―演绎”法,又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2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主体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以客体表象作为思维材料的称为形象思维,其加工方法主要是运用事物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联想、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以关系表象作为思维材料的称为直觉思维,其加工方法主要是运用关系表象进行整体把握、直观透视和快速综合判断。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可以形成灵感或顿悟、逻辑思维对创造性目标的实现有指引和调控作用。直觉思维它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三者并列、缺一不可,直觉思维一般有三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整体把握――撇开事物的细微末节,从整体、从全局去把握事物,是一种从大处着眼、总揽全局的思维。二、直观透视、空间整合与模式匹配―― 对直觉思维来说,整体把握是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整体把握,即直觉思维只考虑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考虑每个事物的具体属性(对事物具体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任务,不是直觉思维的任务);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觉思维所用的方法是“直观透视”、“空间整合”和“模式匹配”(将当前通过直观透视、空间整合等心理加工方式所得到的关系模式与长期记忆中储存的类似关系模式进行比较,若能匹配,则按已有经验处理当前的关系),而不是靠逻辑的分析与综合。三、,快速判断――直觉思维要求在瞬间对空间结构关系作出判断,所以是一种快速的、跳跃的空间立体思维(而逻辑思维则是在一维时间轴上的线性、顺序的慢节奏思维)。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一开始就推论其功能,似在为难学生,实际是训练直觉思维──整体把握、快速判断;而到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则凸显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创造性思维主体和过程。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要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教材体系是从“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到“细胞的能量货’──ATP”,接着“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再到“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进行安排,目的就是训练逻辑思维的能力。

3 辩证思维和横纵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两条策略”

辨证思维是指“能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律,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能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既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还要看到不同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即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横纵思维包括“横向搜索”和“纵向挖掘”两个方面。以系统的观点来认识新课程高中生物,如:必修1第1章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通过辩证思维、横纵思维,层层递进地认识。又如第3章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以及第5章从“细胞不能无限长大”到“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从细胞分化实现专一性到细胞的全能性,从脱分化到再分化;从细胞衰老到个体寿命的有限性;从细胞凋亡的不可避免到凋亡对正常生长发育、维持稳态的必要性等,都充满了辩证的思维。

能力与思维的关系篇8

关键词: 设计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基础能力 创新能力 运用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活动,是一种具有创见性的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是抽象思维与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创造能力的基本支柱,贯穿于人类创造的全过程,是智慧的表现,是思维的拓展与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即知识竞争、素质竞争的时代。由于设计对现在和未来的设计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挑战和需求,教育工作者不仅应该关注如何培养新一代设计师的课题,更应该将创新思维作为日常的训练贯穿于教学中,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美术设计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构成分别是:(1)基础能力的培养;(2)创造思维能力培养;(3)技法探求培养和运用能力培养。

1.基础能力的培养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基础能力是指对图形形态p比例结构及不同视觉元素相互间的节奏关系的一种分析认识能力。这种能力对设计者来讲是一种基本设计素质能力,它体现一个人的设计素质的高低。这种基本的思维视觉反映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就像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出学生的内心世界。如人们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地砖“潮湿”就要“下雨”,从而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我们根据思维探索目标,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也就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求异与创新。当教师要求学生把所想到的一切与“水”有关的词组都说出来时,学生就要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得出水库、水塘、湖水、江水、洪水、泉水、自来水、白开水、纯净水、矿泉水、汽水、酒水、香水等概念和词汇。这种思维没有一定的方向和范围,是由一及十的思维变通引发的,这种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思维的敏捷性)和独特性(思维的新颖性),正是我们要求学生具备的基础思维能力。根据不同水体种类的性质特征、影响和作用,进行图形的构思与设计,完成由抽象思维模式转换为形象思维模式的过程。这种基础能力有助于我们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p引导和扩展。

2.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和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并由此进行广泛的思维扩展,向多维空间和时间的广阔区域进行新的开发。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学会从新视角、新观点剖析、研究问题,从而得出新见识、新发现、新创意。启发学生在构思设计方案时,破除思维定式,突破习惯性思维,学会运用变换事物质和量的诸多因素中的某一个,从而产生新的思路,也就是要克服思维的惰性,使思维具有敏锐性、能动性、冒险性、求异性和独创性。

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系列联想扩展思维模式,在一个设计课题下,设计出不少于20个的构思方案,再通过相互比较、分析,选出最优方案,在突出创意的前提下进行完善。比如设计一个关于手的题材,因为手的用处很大,可以用它进行各种活动,我们吃饭、穿衣、写字、画画、耕作、生产,甚至可以用各种手势代替语言进行交流。手是人体最灵巧、最能动的部分。通过对手的功能分析,展开与手有关的行为、形象图形的联想,可发挥扩展为手形本身的图形联想,手形与植物形态的联想,手形与动物之间的图形联想(手影),手与各种工具(交通工具、劳动工具等)的关系联想,手与各种器具之间的图形关系联想,等等。通过对手的图形联想与再创造,使手的形态及与手有关的各种形态被扩展至最大化,从手与自然界的形态关系发展到手与非自然形态的关系,这就是一个创造性思维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它可以使我们的意识思维与图形思维有机结合,并通过各种再创造出的具体形象表现出来,从而完成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增强研究问题和探索问题的意识,克服思维上的惰性,引导兴趣思维与图形设计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顺着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寻找到所需的视觉形式和图形语言,使创造性思维的主题逐渐清晰化和明朗化。设计思维能力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将来的设计活动,一个创意点的高明与否,在于尽管给观者看到的图形是生活中平凡的事物,却能引导观者从平凡的图形中想象出不平凡的事物,进而“品”出不同的滋味。要达到此番境界,必定要经过对创造力、想象力的不断培养。

3.创造性思维技法探求和运用能力

以4到5个人组成的小组为一个单位,对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共同研究、分析、提出设想,做到各抒己见、轻松自然,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坚持不作任何有关缺点的评价,对于离奇想法的数量,应越多越好,并能在别人的思路上进行引申与发挥,并在此基础上用图形表达出来。在图形创意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交叉进行,即通过构想――草图――深入刻画的草图――重审构想目标――最佳创意图形五个步骤运作。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要不断对各种设计元素不同的设计风格进行研究和尝试。在把想象变成可视化形象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揭示创意图形的规律,我们把图形创意的学习步骤归纳为:同构图形的组织、异构图形的组织、重构图形的组织、解构图形的组织、模仿图形的组织、寓意图形的组织、创意图形的构型转换等多种组织结构形式。通过对这些图形结构关系的组织、认识与实践,使学生能够有效、准确地完成创意图形信息传递的功能。通过一定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熟练运用创造性视觉元素,透过创意设计这个表象,能生动而深刻地反映各种社会现象及社会生活的本质,这才是创意设计的根本所在。

设计的本质即创造,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创造性的设计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既是设计思想和知识的传播者,又是教学课题的策略制造者和组织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指向、诱导,要尊重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突破规律性的法则,大胆尝试,大胆否定。培养学生具有缜密性的思考方法和敏锐的艺术观察能力,使之在设计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无限创意。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美国)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能力与思维的关系篇9

一、数学思维在培养创造力中的功能

数学思维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的思想或心理的过程与表现。它是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应用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以获得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过程。数学思维与数学知识具有密不可分互为依赖的关系。数学思维是一种内隐的心智活动,而数学知识是这种活动的外显结果。平时提到的数学意识、观念,以及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等则是数学思维活动的结晶,是数学思维的宏观概括。

今日的数学兼有科学和技术的品质。因此,本文中谈数学、数学思维的功能,自然包括数学知识与思维方式、方法本身的直接功能,同时也具有数学、数学思维活动所产生的迁移功能,这种功能应是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和科技应用功能。

2.数学思想方法功能。这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给人们带来的较高层次的数学意识与数学观念,或者说形成一个数学头脑、掌握某些数学思维的方式与方法,形成数学思维的能力。

3.文化教育功能。这种功能是指已经超越了数学与数学思维活动本身的范围,进一步深入到数学思维活动升华的更高层次,数学思维品质已经迁移到文化道德、思想修养、智育美育等人文素质范畴。

4.数学教学能力。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与开发,是数学的基木功能之一。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形成的数学思维。

二、数学思维对创造能力的影响

创造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意识、创造品质、创造技法。因此本文将逐一论述数学思维对创造意识、创造品质、创造技法的影响。

1.数学思维对创造意识的影响。

创造意识就是创造个体产生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是不可能从事创造的,创造意识不强的人也很难进行重要的创造发明。创造意识与创造的关系就如人的理想与成才的关系。所以,对创造能力开发而言,重视创造意识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

创造意识来自于良好的心理品质,来自于强烈的事业心、强烈的兴趣爱好,也有人说来自于美感。而这些,数学恰好能做到:数学能给人以乐趣。陈景润说:“我有我的天地,读书和演算才是我极大的乐趣,我认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这种乐趣的。”数学给人以美感:对称美、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甚至还能从数学的观念与方法中发现美。数学给人以毅力、勇气,笛卡儿为解析几何的创立而思索了19年;哈密顿为四元数的诞生思索了15年;陈景润为“1+1”奋斗了三十多年,等等。所以说数学能给人以创造意识。

2.数学思维对创造品质的影响。

创造品质指人适应、改造环境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其高级表现就是人类特有的创造能力。

创造品质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的表现,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的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数学思维对创造品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大脑的影响来实现的。

数学是左右脑共同的产物,数学教育对人的左右脑开发都起着重要作用。左脑主要是语言的、分析的、数理的,以及逻辑推理的功能,其运行是因果式的思考方式,循序渐进,以线性方式处理信息。数学的符号化、形式化正需要运用左脑,这种符号化、形式化的要求正是数学促进左脑发展的因素之一。右脑具有形象性、非逻辑性,它能处理尚未用语言符号正式表达的问题。顿悟、灵感、直觉的产生正是右脑在发挥作用。数学思维的归纳、类比、联想等是对右脑的训练和刺激。左右脑都有突出优点,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数学思维过程同时开发左右脑,使人的智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因而,数学思维也对形成创造品质有益。

3.数学思维对创造技法的影响。

关于创造技法,数学思维的作用就更加明了。所谓创造技法,就是进行创造时的技巧和思维方法。国内外备受普遍欢迎的技法分为两类:一类普通的(如:智力激励法、移植综合法,聚焦发明法、头脑风暴法等)与数学思维有潜在联系;一类是与数学思维有明显联系的(如:参数分析法、检单提问法、因果分析法、卡片乱配法、矩阵思考法、等值变换法等)具有数学的思想、方法乃至精神。

4.数学思维对创造技巧、创造思维的影响。

创造技巧是指导人们克服思维定势,促进各种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的创新特点的操作。其本质是思维在发挥作用。创造思维是指能够产生前所未有的新结果,达到新的认识水平的思维。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

数学在创造思维处发挥巨大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思维运行的点火装置”、“数学使人精密、深刻、聪慧,是思维的放大器”等,这些著名提法表明,在很早以前人们已认识了数学对思维开发的巨大作用。数学是“思维学校”: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向那些正在学习数学的人展示数学与清晰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有关,另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求的思维对那些有困难的人说,总有些茫然和不自然,他们需要以特有的方式来理解,因此这些人无法直接进行数学活动。从此意义上说,正因为数学能给创造能力开发中以关键性的、核心的东西,所以“数学思维”对促进创造能力的开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利用数学思维方式,提高创造能力

1.应用符号思考缩减思维劳动,加速思维进程,从而获得创造能力。

符号思维方式是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通过设计符号、运用符号进行分析、思考和推理论证,从而实现数学的创造、发明。这种思维方式能够明化数学问题、简化数学推理、触发人们的创造能力。人的思维过程实际是一个对信息的处理、加工的过程,进入大脑信息量的大小往往会影响人的思维质量,而符号是高度浓缩信息的物质携带者,应用符号思考常能缩减思维劳动,加速思维进程,从而易于获得创造能力随着符号的形式化发展,通过思维构思出某些新概念,常成为新发现的有利工具。由于符号常以直观、鲜明的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符号思维往往具有简洁、明了、易为心灵接受的特点和优点,从而触发了创造能力。

2.应用事物的对偶性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探索未知定理,是引发创造能力的一种渠道。

数学中的正负数、共扼复数、互逆运算、互逆变换等都是由事物的对偶性引出的研究课题。对偶思维方式是数学思维中必不可少的。数学中某些对偶的事物虽本身意义不同,但其抽象的规律或性质,不仅可一一对应,而且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有可能使具有这种性质的两个对偶对象,建立起结构关系体系在该体系中对某一对象成立的命题,对其对偶对象同样也成立,也就是说该体系实现了结构关系的对偶化,它们间建立了对偶原理。应用事物的对偶性可进行数量关系的分析,探索未知定理,作为引发创造能力的一种渠道。

3.在构造性思维和反例思维中进行创造。

数学中,所谓的构造性方法,是指概念和方法按固定的方式在有限步骤内进行定义或得以实现的方法。其基本特征:描述的直观性和实现的具体性,这是一种重要的创造能力方法,它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创造价值和应用价值上。因为,要获得种种结果的构造绝非易事,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而反例与证明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通过反例可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限性和不足,推动理论的发展。反例对理解和深化概念有重要意义,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和鉴别才能确立,而构造反例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它对人们的思维素质的锤炼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帮助。

4.通过公理化思维和函数思维方式,考察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或提出问题,有所突破。

能力与思维的关系篇10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外语思维水平 管理体系研究

一、引言

近些年来,外语思维及思辨问题得到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如澳大利亚的MyRead项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Critical Web Reader项目都在研究这个议题,美国研究人员Cassidy提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辨能力,英国学者Fisher指出语言教学也需要从关注“语言的准确性、流利性”转向关注“语言的批判性理解和表达”,还有其他一些学者构建了如何具体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理论框架。国内学者针对外语专业学生出现的“思维缺席”严重的现象,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写入2000年版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外语教学大纲》,之后有许多学者如黄源深,何其莘,文秋芳,李莉文,董元兴,阮全友等广泛关注了这个问题。对思辨能力模型构建,林崇德提出了“三棱结构模型”,文秋芳提出了“层级模型”,还有许多学者从“写作与思维”“翻译与思维”“听力与思维”“阅读与思维”等微观的角度分析了如何培养学生思维思辨的能力,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可操作性的理论框架,解决了一部分大学生思维及思辨问题。但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笔者力求将主要观点放在当前社会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宏观前提之下进行探讨,并结合地方院校的教学独特性,从外语专业学生的思维模式入手,在探索测试学生思维水平层级的前提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可供操作的方法,从本质上解决外语教学的当中学生思辨能力低下的问题。

二、思维能力低下的现状探析

1.术语界定。“critical thinking skill”,国内不少学者将其翻译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文秋芳指出了这一翻译的错误,并给出了相应合适的定义,即“高层次思维能力”,后又集中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各研究院的意见,将其翻译为“思辨能力”。

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思辨能力是思维能力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其不能完全代替思维能力,本课题当中所涉及的思维能力涵盖思辨能力。

2.我国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低下的原因。首先,从外语学习的特点来说,其中有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方面,比如,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所处的基本上都是母语环境,而非目标外语环境,因而相当多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投入非常多的经历进行反复的吸收内化。从思维层面看,外语学习是一个机械记忆、被动接受大于积极思维的过程,因而,学生在进行习惯养成的过程当中,常常陷入一种词不达意,逻辑混乱的过程,因而其表象就是学生在综合性分析与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其次,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消极作用,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旨在着意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通过对听说读写反复的训练,机械系的操练是学生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因而在这种教学思想与教学方式的主导下,外语专业的学生常常忽视自己的思维能力而集中精力在模仿与机械操练的过程当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外语专业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

最后,先行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常常忽视对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与西方高等院校不同,我国的高等院校对学生在培养方面常常较为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运用程度的培养,对学生在创新思维方面的培养明显不足,因而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培养与发展,自然在其思维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欠缺。

三、构建外语思维水平培养目标管理体系

1.国内外相关思维水平框架体系。目前国内外对思维能力理论框架方面较为有影响力的有“特尔斐”项目组提出的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三元结构思辨能力模型、林崇德的三菱结构思维能力模型与文秋芳(2008)在借鉴这三类模型基础上所提出的层级模型。

文秋芳将我国的12所高校分为5类,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了统计比较,第一类为教育部直属第一梯队,第二类为其余的“211”学校,第三类为省部共建的省属院校,第四类为省属普通高校,第五类为近年内专升本院校。发现:学生思辨能力的高低基本上符合类别的排序,即类别越靠前,学生成绩越高,思辨能力越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思辨能力排在最底层,许多学生到了大学还在受外语成绩不好的困扰,因为很多在中学时外语成绩就是中等,兴趣和学习效率都没有提升上来。

文秋芳在“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研究”当中,侧重研究大学生高层次的思辩能力培养,而本课题侧重基础阶段的学生外语思维习惯及能力的开发研究,给我国研究大学生外语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构建提供可操作性的实践导向。

2.本课题所构建的思维水平培养目标管理体系。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助于改变当下外语学生“思辨缺席”的现状,因而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该体系,由于该体系的可操作性强,因而笔者试图通过该体系解决学生思维能力低下的问题。

(1)从外语语言的角度确定学生的思维水平层级。首先要从外语语言的角度确定学生的思维水平层级笔者将学生的思维水平分成以下水平层次:1)对概念的认识,词汇、语音理解记忆;2)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联想,短语的表达;3)恰当地运用句法手段将不同范畴概念联系在一起,基本上能运用语法正确表达思想;4)熟练地运用句法手段表达思想;5)对概念与概念之间、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逻辑关系进行推论;6)运用多种概念论证一个观点,或用多种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推理。

(2)学生思维水平层级的语言表达体现或学习情况分析。根据以上对学生思维层级的判定,与之相对应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如第一层次所对应的是:掌握一定量的外语单词的拼写和发音,简易句子的表达;第二层次所对应:掌握一定量的词组,并基本了解它们搭配的理由;第三层次所对应的是:掌握了初浅的句法知识;第四个层次相对应的是:熟练地掌握了句法知识并能恰当的运用;第五个层次与之对应的是:熟练地掌握了从句的表达;第六个层次与之对应的是:学会篇章的构思,连贯的思想表达。

通过对学生思维层次的判定,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

(3)学生思维水平层级对应的教学方法。层级低的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要贯穿层级高的阶段,词、词组、句子等层面的思维不是独立培养的,而是穿插交织在一起的,在启蒙阶段就有了简单句的表达,但学生不知道这些句子是怎么来的,不知所以然。

第一个层次:区分词的系统意义和所指意义,引导学生学会记忆外语单词的能力,此方法贯穿以后所有的学习过程。

第二个层次:用空间概念或范畴概念去解释词组的隐喻性表达,引导学生学会记忆词组的能力,此方法贯穿以后所有的学习过程。

第三、四个层次:运用“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记忆句法的能力,此方法贯穿以后所有的学习过程。

第五个层次:运用 “交际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四环节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记忆从句的能力,此方法贯穿以后所有的学习过程。

第六个层次:用苏格拉底教学思想启开语言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构思篇章的能力,此方法贯穿学习过程中所有的思维活动。

因此一旦开始学习外语,学生不能放松对外语单词的积累,对语法结构的理解。只有这样一步一步的深入,夯实,才能达到自由表达思想的程度。懒惰或放松只能造成一定的缺口,想跳又跳不过,不跳又不甘心,缺口大就望而生畏,费时费力,其结果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

另外,给学生考试,观测学生学习的情况也要从培养思维的角度去命题,题型可多样化,使学生能够经常性地用目标管理去量化自己的外语学习情况,以检测、督促自己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建卿,文秋芳.国外思维能力量具评介及启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维能力现状研究报告[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7:38-42+77.

[2]黄芳.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式实践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01:37-43.

[4]刘艳萍,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王海妹.国外大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评析及启示[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05:133-136.

[5]李光泽.我国大学生思辨能力研究的新突破――《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评介[J].中国外语教育,2014,04: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