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的体系十篇

时间:2023-11-06 17:54:25

管理会计的体系

管理会计的体系篇1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会计价值评价;融合体系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职能分配各有差别,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为了加深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两者工作融合的了解,本文展开了研究,首先分别分析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职能分配,在此基础上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中的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数量以及会计信息成本进行了评价分析,最后对两者融合体系的构建工作提出具体的构建措施,希望能够为整个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体系构建起到实质性作用。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职能分配

(一)财务会计的职能

总体来说,财务会计的职能是核算和监督。按照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来说,对于财务会计主要是指通过对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全面系统的核算与监督,以为外部与企业等有关部门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盈利能力等经济信息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提供决策对有用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能够服务于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管理会计的职能

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中,尤其要重视对财务会计部门的管理力度。管理会计是属于企业会计部门的,其工作职能是对企业的一些经济信息和经济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和处理,并通过对企业经济信息和数据的处理,能够为企业的下一步决策工作提出更加科学的建议,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总体上来说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不同工作的性质,但是他们都是为企业的经济信息而服务的。通过研究和分析,能够发现,企业的财务会计主要负责对企业的生产发展进行统计和收集,能够对大局上的企业经济信息进行分析,能够有效衡量企业经营的总体情况。从管理会计的工作上来说,是在财务会计的工作基础上对企业管理的工作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来预测企业生产和经营的下一步方向,同时能够为企业管理的下一步决策提供相关的依据。如果说财务会计是对企业的现状经营情况进行分析的话,那么管理会计就是在分析企业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经营提供建议和策略,能够为整个企业的财务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管理,以达到提高企业经营工作效率的目的。

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价值评价

(一)会计信息质量评价

通过对于会计的工作信息进行一定研究后,能够看出对于会计信息来说,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信息特征是真实性和可靠性。如果对于会计信息来说,不能够保证整个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那么就无法对数据和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出发点一旦模糊,那么对于整个接下来的分析和处理工作来说,就不能保证工作的系统性。对于信息和数据处理来说,要能够从信息和数据中寻找更加深入的数据,才能够体现出数据分析的价值所在,如果一旦会计分析的价值出现偏差,对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只有明确数据和信息分析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步的数据分析,才能够保证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者工作之间能够相连接,才能够保证两者工作的融合,从而能够有力保证会计信息和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在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者工作研究内容融合之后,其中所产生的内涵有所增加,能够增加会计信息的联系性能,从而能够保证整个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升。

(二)会计信息数量评价

会计的工作目标主要是为了为客户提供一定的需要的信息和数据,从而保证将信息和数据不对称得到情况发生,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在进行会计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会计工作的合理优化,保证数量的同时也要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两者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尤其是针对信息和数据大肆泛滥的时代,只有将两者相融合,才能够保证整个会计工作的有效进行,从实际来看,两者的融合能够加速信息的整合和流通速度,能够为企业的信息传播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另外一方面,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能够增加会计信息的类型和数量,可以促使整个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和具体,能够保证这整个财务信息得到丰富。同时能为整个企业的下一步经济发展提供更加科学和强大的数据支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得到提高。

(三)会计信息成本评价

根据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工作的研究,能够得出一个道理就是: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能够为会计信息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必然能够为会计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供方便。所以在进行会计信息的交流中,只要能够将信息的融合工作落实,能够保证会计信息处理环境中重复的工作量得以减少,同时,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中可以大大减少会计信息的管理成本,有效增加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科学性,能够保证整个财务管理工作取得更佳的效果。

三、会计价值评价视角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关键

(一)融合体系的构建工作

在实际的工作中,加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工作两者的交流与融合能够更大程度上将财务信息内部的价值挖掘出来,从而分析和整理出更加具有指导性的数据,为整个企业经营和管理提供一定的数据和信息支持。在构建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财务信息的管理,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工作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才能够保证融合体系的构建更加科学高效。

(二)融合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在进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体系构建工作中,要能够将两者工作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对此要能够采取以下融合措施:第一要能够重视对成本管理工作,保证成本的转化与流通符合要求,尽量减少在流通中的损失;第二个方面要能够建立与两者工作关系相契合的管理模型,为接下来的融合体系的构建提供一定的数据库和信息处理基础。第三个方面要财务会计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与投资成本进行分析,要确认权益的投资成本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第四个方面要创新融合技术,利用更为先进的软件技术为两者的融合体系建设打下基础。

四、结语

总体来说,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为财务管理工作服务,虽然两者的职能分配各有差别,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为了更好的处理财务信息,要能够明确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职能分配,完整把握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数量以及会计信息成本,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体系构建中积极采取可行的构建措施,才能够为整个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体系构建起到实质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丰,王爱群.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基于会计价值评价的视角[J].长春大学学报,2012,05:522-525.

[2]庞金玲.会计价值评价: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J].中外企业家,2014,01:151-152.

[3]马爱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基于会计价值评价的视角[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1).

管理会计的体系篇2

【关键词】 管理会计体系 问题 对策

2014年10月27日,我国财政部根据《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颁布了《财政局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总目标,对完善我国管理会计体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会计改革和发展。为了建设现代财政制度,发展管理会计事业,我们必须解决管理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建设,促进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进程。

一、管理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

1、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不足

我国的管理会计是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西方国家引进的,经历了引入阶段、普及阶段和提升阶段,目前为止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相比萌芽于20世纪初的西方管理会计,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联系实际的理论体系。在我国的研究资料中,只有少部分是关于管理会计基本理论的研究,而且多数零散地分布在文献中,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的专著较少,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另外,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范围狭隘、信息滞后,限于对国外著作的翻译介绍,多数是纯理论的探讨,缺乏可操作性。

2、管理会计实践处于自发状态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单位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实践。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单位在管理会计应用领域中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但整体而言还是相对滞后。很多单位使用了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但缺乏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和系统使用管理会计的意识,甚至有些单位还未运用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只有少部分单位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管理会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但这些单位对如何系统地使用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来有效地提高单位的管理效率还不是非常的了解,系统性、有效性和针对性还有待于提高。另外,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与我国单位内部的需要脱离关系,理论研究未充分发挥它对管理会计实践应用的指导作用。总体而言,我国管理会计的运用缺乏系统的指导,实践处于自发状态,影响了管理会计体系的整体发展。

3、管理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单位会计中较复杂困难的工作,需要专业知识过硬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胜任。但是,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人员,大多数是通过自己学习或机构培训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拥有助理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的人少之甚少,整体学历水平不高,专业知识薄弱。另外,当前我国高校还未设置管理会计专业,只是把管理会计作为一门会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使得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知识结构薄弱,范围狭隘,难以处理复杂性强的管理会计工作;管理会计对会计人员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有较严格的要求,然而我国对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只注重于理论层面,忽略了实践运用,加之管理会计引入时间较短,大部分的管理会计人员实践能力和经验都较弱,无法满足管理会计工作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

4、咨询服务规模和水平有限

我国管理会计体系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咨询服务规模和水平非常有限,这严重阻碍了会计的改革和整体发展。从单位来看,基本上我国所有单位都没有配置管理会计部门和岗位,也很少开展管理会计培训活动,当会计人员遇到管理会计难题时,无法在单位内部获得相关知识和建议;从科研院校来看,管理会计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较少,而且多数从事的是理论研究,操作性和针对性较弱;从服务机构来看,虽然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很多,但提供的多数是审计报告、财务报告等会计服务,提供管理会计服务的机构较少,而且针对性和系统性较弱,水平非常有限;从会计团体来看,我国的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和总会计协会等都拥有大批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会计人才,他们能够提高专业性非常强的咨询服务,但受限于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管理会计的研究团队非常少,会计团体拥有的会计人才队伍所能提供的管理会计咨询服务也较少,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管理会计的需求。

5、管理会计信息化水平不高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企业对管理会计的自动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管理会计体系已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整体建设,并没有达到企业所需水平。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建设不重视,只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于实时传递企业的财务管理信息,但当前企业建立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大多与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匹配,难以传递有效的信息,时常变化的企业内部环境也扩大了彼此之间的不匹配,使得管理会计信息丧失真实性;自动化的管理会计需要一个高水平的内控体制,然而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还存在诸多不足,使得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处于一种高风险状态。

二、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措施

1、加强管理会计理论研究

管理会计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是管理会计发展的基本动力,只有加强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才能更好地开展管理会计体系的全面建设,实现会计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在研究内容上,加大能够切实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引进国际先进理论,结合中国国情,创造管理会计的本土化方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在研究队伍上,建立管理会计研究基地,培养优秀的理论研究学者,采用产学研的方式,推动骨干企业、核心企业与国内科研院校、研究团队的联合研究,共同提高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水平;在研究方式上,以理论结合实际为基础,采取实验研究、案例研究、问卷研究等多种方法,在实践中研究理论,在理论中推动实践。

2、建立多层次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

管理会计实践之所以处于自发状态,是因为我国管理会计缺少系统性的指导,必须建立多层次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指导管理会计的实践工作。建立基础性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做出详细的解释,帮助单位正确地理解管理会计的基本概念,提高单位实践管理会计的意识;建立引领性的管理会计应用指引,介绍我国管理会计的本土化方法,如作用成本法、平衡记分卡、全面预算管理等,告知单位这些工具方法的使用途径、优缺点和适用性;建立补充性的管理会计案例示范,汇总国内外管理会计的经典成功案例,按照行业、企业特征、工具方法进行不同的类别划分,以便单位更好地使用案例库,找到与自身情况相符的案例,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会计改革。

3、培养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

管理会计人才是我国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促进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科研院校设立管理会计专业,采用理论联系实践的培养方式,在开展管理会计理论课程的同时,建立管理会计实践基地,培育管理会计理论知识扎实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会计人员;改革助理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内容,加大管理会计知识的考试比重,提高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学习;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管理会计培训,宣传最新的管理会计法制法规,丰富会计人员的管理会计知识结构和范围,从而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4、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系统必不可少的部分,实时传递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为管理者强化内部经营管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必须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会计的自动化水平。提高管理层对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视程度,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高管理会计的信息化水平;根据企业的内部环境,建立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并根据实时变化的内部环境调整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体制,适应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建设,为管理会计知识和科技的结合营造一个健康的运作环境,降低或消除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性。

5、培育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

管理会计咨询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外部支持。因此,必须培育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支撑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人才体系和信息化体系的建设,促进我国管理会计的整体发展。单位应当按照要求设置管理会计部门和岗位,定期开展管理会计培训活动,实现会计人员从企业内部获取管理会计咨询服务的目标;科研院校加大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领域的研究,培养优秀的管理会计学者,为管理会计难题提供探讨和研究的平台;建立管理会计咨询服务机构,加大对管理会计咨询服务的投入,扩大管理会计咨询服务市场;会计团体成立管理会计专家咨询机制,聘请管理会计实务界和理论界的泰斗,为各机构提供权威的管理会计外部咨询服务。

总之,随着经济转型时期的到来,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阻碍了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会计的改革发展。我们应当借鉴国际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建设理论体系、指引体系、人才体系、信息化体系和咨询体系相结合的管理会计体系,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实现管理会计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限于作者理论和实务的局限,所探讨的管理会计体系问题和解决措施难免有所偏颇,希望能够对相关的机构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必要性、路径和挑战[J].中国总会计师,2014(11).

管理会计的体系篇3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是全世界各行各业通用的科学管理模式,它是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制定的质量管理标准(2000年版)构建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产品生产过程及其结果控制,由国家认证认可、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质量认证机构,对产品或者服务进行检查评价,确认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以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会计是一种特殊产品的生产,它是根据一定的加工标准(会计准则),对原材料(会计原始凭证)加工制造(确认、记录、计量),生产出满足顾客需求(财政、税务、证券监管、银行、投资者等部门和个人)的产品(会计信息数据)。运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会计质量管理,有利于规范会计核算,强化会计监督,避免会计风险,提升会计质量,增强会计的社会满意度。

一、全面诊断会计工作现状,识别并明确构建会计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现有会计模式、组织机构、职能分配、工作流程、规章制度、过程管理、监视测量等方面进行诊断评价,找出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之间的差距,分析这些差距的原因,识别并确定对现有会计工作进行调整的内容和要求。

(一)我国会计质量管理沿袭传统的内部监控方式,会计质量往往取决于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各级政府会计主管部门、投资者和其他利益关联者难以对会计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监控。虽然各级政府会计主管部门不断加大会计监控力度,严肃查处会计违法违纪事件,致力于提高会计质量,但仍然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秩序混乱,会计监控不力,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达不到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的目标,这就使得改进会计质量管理方式成为一种客观需要。

(二)我国各级政府会计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会计机构大都是健全的,会计岗位设置和职能分工也是清晰的,配备有与会计工作相适应的设施、设备和会计人员,具有较为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规章制度,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这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会计中应用的会计资源基础。但是,以上这些还不能完全满足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需要做出适当的充实和调整。

(三)我国企事业会计机构稽核审查、审计机构审计检查,财政部门会计质量检查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评价,这些实际上相当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内部审核和外部认证,这些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会计中应用的审核检查基础。但是,由于审核认证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之间,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认证结果经常遭到质疑,社会可信度不高,需要做出适当的充实和完善。

(四)我国企事业单位已经广泛运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熟悉并能较好地运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理念、原则和方法,象华夏银行总行及其所属各分行的会计部门、安徽省东至县会计结算中心等已经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些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会计中应用的社会认证基础。

二、推行会计系统管理,强化会计质量策划

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将会计活动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管理。

会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合理组建会计质量机构,制定会计质量目标,划分质量职责和权限,充实会计质量体系文件,将会计质量管理与会计日常工作紧密融合,避免相互脱离的“两张皮”现象。

(一)合理组建会计质量机构,划分会计质量管理责任。由最高管理者任命总会计师为管理者代表,负责会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运行、评审和改进;在总会计师领导下,组建会计质量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会计质量方针和目标、分配质量职责和权限、提供人财物资源、确定考核指标及评价办法,组建会计质量工作小组负责会计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建设、实施和维护,组建会计质量审核小组负责会计质量管理体系和会计质量检查评议。

(二)制定会计质量目标和指标以作为企事业会计工作的方针和会计人员的行为准则。在制定会计质量目标时,应当以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为依据,用可量化的指标体现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会计信息等方面的要求,使会计质量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并能体现持续改进会计工作、满足顾客需求的精神。

(三)划分会计质量职责和权限,层层分解会计质量目标。由管理者代表组织全员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培训,增强全员参与实现会计质量目标的能力;配置适当的设施、设备和适量的会计人员,提供会计质量目标的保障条件;合理划分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职责和权限,以及相互之间的接口和沟通方式;明确分解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目标和要求,做到事事有要求,人人有目标,共同致力于提升会计质量。

(四)清理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识别确认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充实和完善会计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由最高管理者或者管理者代表签署,作为会计控制准则。这些文件包括下列4层架构:

第1层:质量管理手册――描述会计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方针、目标、组织机构、部门职责、工作要求等。

第2层:程序文件――描述会计活动内容及方法,包括筹资、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固定资产、材料、投资、担保、工程项目、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等业务控制程序。

第3层:作业指导书――描述会计活动流程及方法,包括会计岗位职责、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等业务处理流程。

第4层:记录――会计过程及其结果需要保留记录,统一设计记录表格,由操作人员做好记录,做到谁做事谁记录,以作为会计质量控制、监测和评价依据。

三、推行会计过程管理,强化会计质量控制

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将会计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

会计过程包括确认、记录、计算、报告及其他相关联的各项活动,通过会计过程管理(包括会计过程控制、会计产品控制、会计岗位控制和会计风险控制),确保会计过程及其结果的符合性。

(一)会计过程控制就是严格执行会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对会计及与会计相关的业务有效控制;对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工程项目、固定资产、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等业务处理过程重点控制,严格约束涉及会计业务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识别和杜绝各种舞弊现象,抑制和打击各种造假行为,确保会计过程的符合性。

(二)会计产品控制就是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真实反映企事业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不做假账,不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及其他会计资料,不提供虚假会计报表,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表相符、账实相符,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会计岗位控制就是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工作岗位,明确规定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权限、操作规范、工作程序、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形成相互制衡机制,确保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四)会计风险控制就是正确识别和界定会计过程中的风险,制定与风险程度相适应的防范措施,明确规定各个部门、各级人员的风险管理职责和权限,使会计风险在可预见和可控制的范围内,确保会计过程及其结果的安全性。

四、推行会计目标管理,强化会计质量监测

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会计活动进行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注重确立会计目标,更重要的是会计目标的监视和测量,包括过程监测、产品监测、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认证审核,以证实会计过程及其结果的有效性。

(一)过程和产品监测就是由会计质量工作小组,根据会计质量管理体系中制定的会计质量目标、质量体系文件、操作规程以及各种要求,观测每一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验证和确认会计质量的符合性。

(二)内部审核就是由会计质量审核小组,对会计质量管理体系和会计质量进行检查评议,验证和确认会计质量的有效性。

(三)管理评审就是由最高管理层,对会计质量管理方针、目标、资源及管理措施、方法等的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验证和确认会计质量体系的适宜性。

(四)认证审核就是由国家认证认可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质量认证机构,对会计质量管理体系和会计质量进行检查评议,确认会计过程及其结果的质量水平,从而提升会计质量的社会认可度。

五、推行会计绩效管理,强化会计质量改进

根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会计活动进行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不仅关注目标、结果,而且重视达成目标的过程,更强调评价和反馈,以促成全员共同致力于目标的实现。

(一)在监视和测量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监视、测量以及其他来源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出会计质量绩效评价。

(二)在完成统计分析工作后,向最高管理层提交会计质量报告,总结会计质量工作经验,找出会计质量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与存在问题相适应的纠正措施。

管理会计的体系篇4

管理会计是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它将财务和业务进行有机地结合,在企业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目的是为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预测企业经营前景,参与企业经营决策,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相对较为薄弱,对于管理会计的实践方面主要限于理论界和个别大中型企业的探索。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成本会计系统、标准成本核算、责任会计、全面预算等方面,多数企业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核算以及报告系统。作为管理会计信息载体的管理会计报告,其涵盖的内容应该包含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信息,强调对价值创造的指标和过程进行分解,是对企业经营过程和效果的实时反应,致力于为报告使用者提供内部管理所需要的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等各方面的信息。企业内部人员根据管理会计报告所反映的问题来完善各项职能管理活动,制定和执行各项经营决策,并最终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战略选择和企业资源优势之间的竞争,而更加强调自身管理水平对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作用。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仅是当前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向自身管理要效益的必然体现。

二、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的比较

财务会计报告是公司财务管理的结果在财务上的反应,主要面向外部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财务会计报告受限于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涵盖的信息有一定局限性。而结合企业实践构建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弥补财务会计报告的不足。管理会计报告不仅反映了财务发展成果,还反映了非财务的经营成果和经营过程,它侧重于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与各项管理会计报表相结合,面向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供有用的信息。它以各公司管理会计的指标为基础内容,一切服务于以会计创造价值为宗旨,没有固定的格式,应该涵盖对于价值创造来说重要的信息,是公司进行各项管理决策的依据,它比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更全面,并依据企业的特殊情况而有所不同。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相比,更突出的特点是:及时性、有效性、系统性和相关性。管理会计报告由于要对管理当局的决策起信息支持作用,使用对象主要是企业内部的董事会、管理层、员工等,不再受限于固定的会计期间约定,可以对管理过程进行迅速反应,报告出具具有及时性的特点;管理会计报告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会计准则的固定报告模式要求,其涵盖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准确程度更高,可靠性更强,要有助于管理层决策,它为决策支持提供各项重要数据信息,具有有效性;管理会计报告所涵盖的信息由一套管理支持相关的信息指标构成,涵盖了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关键环节,因此具有系统性和相关性。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成

如果将企业战略分为公司整体层面的战略、经营层面的战略以及职能层面的战略三个层次,企业实现这三个层次战略目标的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目标的分解并最终渗透到各个职能部门中去,企业的各项日常活动,最终都通过职能部门的活动而最终体现,各个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实现了企业价值的创造,因此各职能部门是企业价值的最终创造者。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体现在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因此本文试图以职能部门为出发点构建企业的管理会计指标体系,为了分析方便,这里仅区分采购、生产、销售以及管理部门四个职能部门并进行分析,尚未考虑各企业之间部门设置的差异。企业通过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将企业的目标具体化到各岗位、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并对这一具体目标的执行结果进行考核,这是管理会计报告所需要涵盖的主要内容。采购部门的管理会计报告主要涵盖采购规格、数量、价格、品质、成本控制以及供应商信息等方面。要重点关注采购的成本,比如根据一段期间的采购成本的统计来分析和预测采购价格的变化趋势,考虑建立适当的库存规模,有效控制采购成本。生产部门的管理会计报告主要涵盖产品生产成本分解、成本控制、损益平衡控制、生产资源配置、产品质量管理、生产安全和生产技术管理等内容。生产部门需要在企业统一的战略布局下安排生产,关注采购和销售部门的信息反馈,节约成本消耗。关注生产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建立一套生产车间的单位产品预算、消耗和评价的指标体系。销售部门是最接近市场的,它对市场信息的把握更加及时和准确,因此除了负责产品的销售以外,销售部门主要负责销的衔接,确保企业价值创造链条的流畅。销售部门的管理会计报告需要关注市场供求情况、产品的市场定位、产品售价、销量、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顾客需求、顾客满意度、新顾客开发等方面。管理部门的活动包括筹融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活动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资金的购置和维护、以及公司对外关系的维护等。仅以对外投资部门为例,投资部门的活动主要侧重于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和项目回报。项目的回报可能不单纯反映在项目的现金收益回报以及预测上,也反映在投资项目对整个企业经营的有利影响,比如声誉、供应链整合、业务协同等各方面。因此,不同的投资目的决定了管理会计报告中所要涵盖的评价指标和内容将有所差别。上述各职能部门的各项管理会计报告内容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不仅包括定量指标,也包括定性指标。除了上述部门分工所决定的管理会计报告内容差别外,管理会计报告还需要包括指标变动趋势分析、指标异常分析、指标预测分析等方面,以使报告内容不仅是对前期经营结果的总结,还对未来企业战略指标以及经营策略的调整具有指引作用。它构建了从结果到原因的全过程,是公司内部信息沟通的主渠道,指标的选取要抓住影响价值创造结果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指标,杜绝过于零散和全面。

四、搭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以信息化平台为整合工具

财务信息的结果通常是由非财务活动导致的,因此要对各项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高度集中和整合,从而推动管理会计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一整合的工具就是搭建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系统,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会计报告内容纳入到信息化平台上去。不同层级的管理会计报告,通过信息化平台自动生成,从而形成一套有助于决策的实时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不再受限于财务会计报告的会计期间限制,可以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的管理会计信息展示。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一方面更容易被人接受,另一方面可以将管理会计指标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反应,增强报告对事前、事中决策的重要意义。企业可以采取从市场上外购管理会计软件,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开发的方式,设计出企业个性化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这套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可以由集团层面上进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一方面可以节约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对于企业集团范围内各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有助于集团管理层的战略决策更有价值。

(二)以全面预算和绩效考评为牵引力

在我国目前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过程控制工具,融入了企业经营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各环节,这与管理会计对管理活动的控制和决策目标相一致。绩效考评体系的目的是为了评价各级管理层及员工的经营业绩,通过对责任指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对责任指标的设定和评价进行管理,这与管理会计的评价作用相一致。建立在企业发展战略基础上的管理会计报告,需要结合公司的全面预算和绩效考评,这样才能使得管理会计报告发挥的作用更大,更加有的放矢。管理会计报告、全面预算和绩效考评被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要求全面预算的编制指标更加精细,其反映的关键数据结果要体现在管理会计报告中,而管理会计报告的关键信息则成为全员绩效考评的依据。

(三)管理会计报告的执行主体

公司的管理层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参与报告的审批工作,并做好管理会计报告基础框架搭建的组织领导。管理会计报告的执行主要是以财务部门牵头,全体员工参与。作为管理会计报告的主要执行主体,财会部负责对公司各项关键信息的收集和汇总工作,是企业内部管理数据的集成中心,负责搭建结合财务和非财务的指标的整体报告框架,并进行定期的数据更新。全体员工参与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要结合员工自身的岗位职责和各项管理目标的达成,全公司形成一种各级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各职能部门之间互相协调的立体数据信息网络,从而更加有利于公司各项管理目标的实现。管理会计体系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不是孤立的,作为企业经营决策层,需要特别关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和效益评价,避免出现监管的真空区间。

(四)管理会计报告内容的维护

只有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会计报告,才是最有意义的报告,而且随着企业的发展不同的阶段、战略的调整,管理会计报告所涵盖的内容也要有所不同。另外,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内容,还需要结合全面预算及绩效考评的结果,进行不断调整和总结,以使管理会计报告的内容对企业发展有更加实际的推进作用。

五、小结

管理会计的体系篇5

管理会计信息化虚拟价值链

1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定位必要与根本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的一大分支,也被称之为内部报告会计,其核心目标在于提升企业组织的经济效益,主要由计划与决策管理会计和控制与业绩评价管理会计组成。在传统工业时代,管理会计的界线与定位比较清晰,相关的制度设计较为稳定与直观。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发生了诸多的变革与挑战,工业4.0、大数据、云计算等等颠覆传统企业经营管理假设的新概念与现实,不断在瓦解大量传统理论的根基,重新认识与定位管理会计系统是必要的。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Jean-Paul Sartre认为“行为决定存在”,从哲学上而言,任何事物都是会幻灭的,所以内容的存在在本质上而言是虚幻的,所以想要让内容反映出来就必须通过行为让内容显现,这也就是存在主义所说的行为决定存在。而当代的管理会计运作最不同于传统的主要行为,就是信息化运作模式,这是要比管理会计在内容上创新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因此,管理会计的信息化行为决定着管理会计在当今时代的存在本质,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定位主要就是依靠其信息化的表现而言。围绕着信息化这一特点,本文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分别从制度经济学理论、企业价值链、整体财务信息化系统这三个角度,从大、中、小,从宏观到中观最后到微观三个层面定位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

2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定位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Ronald H. Coase(1937)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指出,企业存在的本质原因,是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本质是将一部分外部的市场交易行为内部化之后,这些被内部化的交易行为在企业内的交易成本要低于该行为在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

因此,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组织中的经济学理论的定位应当是能降低交易成本的工具,如果管理会计信息化在企业内部的运行,造成了企业内部事项发生时的搜寻成本、议价成本、监督成本等等交易成本徒增,则该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定位是有悖制度经济学原理的。而且从经济学理论看,考虑机会成本比沉没成本更有意义,机会成本是管理会计作出内部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降低交易成本与关注机会成本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理论立足点。

3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价值链中的定位

企业价值如何创造?Michael E.Porter(1985)提出价值链理论得到了普遍认同,他认为企业是一个集设计、生产、销售、运送及辅助产品的一个合体,这系列活动归集为一条条价值链为买方提供可交换的产品,即价值。该理论虽被普遍推崇,但由于它太局限于有形产品,于是学者Jeffrey F.Rayport与John J.Sviokla(1995)提出改进的虚拟价值链理论,该理论兼顾有形与无形价值。有形价值指指传统的价值链理论中的物质资源,无形价值则是指基于市场的信息资源,这些由信息产生的增值被独立出来成为虚拟价值链,形成信息竞争力。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个信息增值载体,其根植的原理亦在虚拟价值链上,嵌入虚拟价值链这一信息价值场中,使得管理会计信息的处理能保持与企业价值链运作的适应性与同频性。传统的管理会计主要仍然是依附于传统价值链进行运作,重视物质流,而基于虚拟价值链的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着重信息流,现实信息的交叉性、多维性,将使得大量的信息增量价值得以被提取出来,提高企业的价值竞争力。

4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在整体财务系统中的定位

从目前财务信息化系统的发展阶段来看,已从财务核算进化为财务集成,再到当前的财务业务集成,早期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并不能是严格意义上的信息化系统,因为它只是在模仿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的电算系统,并没有革命性的信息模式突破。但发展到了中后阶段,信息化的强大优势与功能慢慢通过信息的集成、流程的重组等革命性的手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信息的挖掘、处理、分析出现了颠覆传统的升级,这种升级主要体现在对业务的渗透与对管理的加强。

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绝非一个孤立系统,它是整体财务系统中一个不可分割的子系统。在整体财务信息化系统的业务层、核算层、管理层、决策层四个层面中,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处理信息加工的下游,定位于整体系统中的管理层与决策层。因此,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属于整体财务信息化系统中的顶层设计。

5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定位趋势展望

人类社会运作效率革命性的提高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科技的突破,科技的进步是社会进步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人类社会的效率突破往往是由于产生了更为强大的群体协调机制,这种新的制度下,使得人的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存量通过新制度的协调重组从而开发出更大的生产效率。所以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其首务不是基于科技的创新,而应当是基于上层制度的创新,是对这一制度的准确定位。

想简化理解制度的改革,可以借用分工与整合这两个维度。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资源大爆炸,多来源于分工维度的充分发挥,但经历了数几百的指数型增长,在现存的制度模式下充分开发出分工层面的效率潜力,分工与整合维度的失衡也滋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弊端。因此,在现有或不久未来的社会条件下,社会制度应当着重于开发整合维度的效率潜力,通过跨领域整合,开发出新的社会发展源动力。

本文分别从制度经济学理论、企业价值链、整体财务信息化系统这三个角度,从大、中、小三个视角定位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形成的一个立体定位格局,其背后也是基于这种整合维度的思维,从整合的方法论去定位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这也是本文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当下及未来的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1]Marshall B.Romney&Paul John Steinbar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M].Harlow: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11.5-6.

管理会计的体系篇6

[关键词]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邬?摇丹(1980―),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财务管理;(江西南昌 330038)王?摇莹(1976―),女,山东枣庄烟草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为财务核算。(山东枣庄 277000)

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两门主干核心课程,在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和方法体系之间存在着较多的交叉和重叠,这样不仅导致了高校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还给求知的学生们带来较大的学习困难,给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带来了困惑。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相关课程教材作为载体进行分析,从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的职能出发,通过分析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当前的开设情况及这两门课程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发,提出对这两门课程进行整合的基本构想。

一、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重叠现象及课程教学分析

1.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重叠现象。在目前市面上发行的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教材里面,比较容易看到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内容上存在很多重复与交叉。这些交叉集中表现在管理会计课程包含了成本会计的一些内容,比如在全面预算中包含了成本的相关预算,在短期经营决策分析中也包含了成本的决策分析,在责任会计中包含了责任成本预算和控制。另外,作为管理会计基本内容的标准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很明显也是成本会计的核算内容。换而言之,也可以理解为在成本会计中也包含了相当部分管理会计的内容。举个例子来说,在一些西方成本会计的教材中将资本支出预算或者投资的决策分析这些在管理会计教材中的内容列入了其中。再有,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的管理、战略成本的管理等,管理会计教材与成本会计教材均把它们列为了自己的教材内容。

2.课程教学内容分析。研究发现,管理会计其核算的实质是利用成本会计的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借助会计方法、统计方法以及数学的一些方法进行预测、决策、管理、控制,并且对现实的执行结果实行绩效考核,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促进各种积极因素,从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提高经济效益。管理会计的课程教学目录列举如下:⑴管理会计的概述;⑵成本性态的分析;⑶变动成本法;⑷本量利关系的相关分析;⑸生产经营预测;⑹短期经营决策;⑺投资经营决策;⑻生产经营的全面预算;⑼标准成本系统;⑽责任会计;⑾存货的控制;⑿作业成本法;⒀财务状况分析;⒁战略管理会计。现代的成本会计是根据成本核算的资料和其他的一些相关资料,采用现代数计原理与方法,建立起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用来帮助人们形成最低的成本要求,从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算、决策、规范、管理、考核、促使企业生产经营以最低的成本进行运行,实现最优化的生产效益,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并增强其竞争力。成本会计的课程教学目录如下:⑴成本会计概论;⑵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⑶成本核算的方法(包括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和作业成本法);⑷成本控制,成本控制的方法(包含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⑸预算控制、定额成本控制、标准成本控制、存货成本控制;⑹成本的财务报表分析;⑺成本的绩效考核;⑻战略成本管理。

3.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教学课时安排。课题组通过对省内重点高校、普通高校、职业高校,又把它们划分为综合类的院校、财经类的院校,调研其课程开设情况。江西省高校的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一般在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作为必修课程。每门课程一般课时设为每周3至4个课时,并且在一些非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在跨专业选修时,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也成为主要的课程,课时数也一般在每周2至3个课时。

这两门学科内容自成体系,从各大高校的课时安排来看,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是非常重要的主干课程,在高校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的教师如果不是同一个老师去完成这两门课程的话,为了让教学课程保持其内容的完整性,一般都不会去简化或者减少各自的教学课程,不可避免会有相同的教学内容在同一专业教学课程中重叠。

二、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可以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交叉与重叠,节省教学资源。根据课题组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内容编排方面有很多的重复,比如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的预测、成本的决策、以及标准成本控制和责任中心的相关业绩考核等等。对两门课程进行整合以后形成成本与管理会计可以将交叉重叠的部分加于合并,这样的话就可以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完整性也更好,最重要的是让高校的教学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合理地安排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两门课程在分开教授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两门课程的授课教师由于沟通的不充分,导致一些内容重复地讲,或者一些内容都忽略掉,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一般是安排在前后两个学期传授,成本会计先开设,管理会计在后一个学期开设,这样会造成学生对这两门课程的知识衔接性有障碍,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将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就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3.可以优化课程的体系,提高课程的地位。一直以来,对于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财务会计在课程建设中受到的关注更多,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相对来说就少很多。通过这两门课程的整合,成本管理会计课程的地位将会得到较大的提高,对于学院课程建设来说,也会得到更多的重视,从而可以优化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三、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整合之后的构想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为了避免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在课程内容上的重叠与交叉,应将这两门课程合并,将其称之为成本管理会计。

1.成本管理会计的课程内容设置。整合后的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内容:第一部分是理论篇。这篇是开篇,在这里主要进行一些学科历史背景的追溯,学科研究范围的界定以及一些理论知识的铺垫。第二部分确定为成本核算篇。这篇主要以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以及产品成本的核算为主题,主要内容包括成本会计的核算原理、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作业成本法及变动成本法等),生产费用的核算(基本部门与辅助部门的生产费用归集与分配,联产品与副产品成本的归集与分配等)。第三部分是成本的管理篇。这部分以生产成本核算的财务信息为基础,借助一些分析方法为核算主体的战略管理服务,其内容主要包括:本量利分析、作业成本管理、管理预算、短期经营决策、长期的投资决策、平衡积分卡、全面预算、责任中心等。

2.成本管理会计的课程教学安排。成本管理会计课程是对原有课程――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所以,整合之后的课程更加合理,更加系统。教学内容由于含盖了两门课程,内容也相对较多,一个学期要完成这么多的教学内容,在课时安排上就应增加,课题组的试点班是每周6个课时数,分两次上,这6个课时,是每周5课时的理论课,1个课时的上机操作课,以保证教学任务的按质按量完成。

3.成本管理会计的教材设计。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时间安排的设置,课题组调研过程中给实验班使用的教材也是经过了千挑万选,最终选择了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吴革编著的一本《成本与管理会计》。从长期课程发展来看,建议由国家教育部或者会计学会等相关机构组织教材的编写工作。不建议各高校自行编写,以避免形成一些良莠不齐的教材充斥市场,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课题组强烈建议,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实践操作性,教材在编排过程中要丰富案例部分和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的体系篇7

2014年中国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盘点 

1月29日,财政部网站首次刊登了《关于征求<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明确确立了建立管理会计体系的主要目标、重要性和紧迫性。 

2月20日,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将加快培育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服务”。如果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那么,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的重点就在于大力培育和发展管理会计。 

3月24日,为做好顶层设计,指导和推动管理会计工作全面系统开展,财政部决定公开选聘一批管理会计咨询专家。选聘工作将经过自我推荐、单位审核最后由财政部审定聘任,聘期两年。 

4月9日,响应财政部号召,对外经贸大学与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联合了国内40余所知名院校会计教育专家,发起成立了国内首个专业化管理会计教育指导委员会——IM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中国)教育指导委员会。 

5月6日,财政部会计司司长杨敏在全国会计处长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明确强调了财政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七项重点工作,其中,“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位列财政部2014年七项重点工作之首。 

6月3日,财政部代表团一行访问了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全球总部,交流分享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式及学习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先进经验。CMA作为国内唯一由官方正式引入的管理会计权威认证,正式成为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7月21日,财政部正式公布了第一届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名单,初步建立了管理会计专家咨询机制。IMA中国教育指导委员会七位委员作为学术机构代表当选。 

8月12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提出将取消的注册税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5项准入类职业资格调整为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不再实行执业准入控制,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再实行注册管理。一边是国家对注税、注评等职业资格认证的宏观调控,一边是财政部采取多项举措推动管理会计发展,财会行业再次洗牌。 

9月,财政部在谈及推进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时提出,推动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适当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比重,从基础知识和职业思维入手加速管理会计在会计人群中的落地生根。据悉,除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外,其他多项会计考试也正在进行调整,将逐步加大管理会计知识占比。 

10月17日,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培训中心、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主办,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协办的第3届中国管理会计国际化人才建设大会在京举行。财政部会计司负责人在会上明确表示:“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加强管理,必须大力培养管理会计人才” 。 

11月14日,财政部正式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作为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开启了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 

二、管理会计的目标、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等内容 

(一)管理会计的目标。管理会计目标是引导会计运行的行为标准。会计目标可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具体目标表现为: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环境分析方面的信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战略计划方面的信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实施方面的信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战略评价方面的信息等。 

(二)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会计原则是会计工作的一般性指导规范或基本的指导思想。在管理会计领域也必须制定一些规范来指导会计工作。管理会计基本原则应该体现管理会计战略性特点,包括相关性原则、可靠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技术性原则等传统的会计原则,以及成本效益原则、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管理会计的传统原则和传统的一般会计原则在内容上基本是一致的,但是管理会计在实际运用当中必须随时关注企业的成本和效益,在具体的战略决策中必须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的目标。 

管理会计的体系篇8

>>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研究 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分析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相关问题研究 论构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关于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的分析 构建医疗机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建议 基于价值链的制造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研究 基于建筑企业集团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研究 刍议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及特征 基于管理会计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方法研究 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管理会计报告概念界定及其框架构建 高校财力资源增值管理会计报告研究 浅谈如何加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 管理会计报告信息呈报格式影响研究 管理会计报告在价值链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内部控制的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研究 医院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 构建企业环境会计报告体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7-31.

[2] 财政部会计司.关于印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通知[EB/OL].财政部官方网站:,2016-06-22.

[3] 张先治,晏超.基于会计本质的管理会计定位与变革[J].财务与会计,2015(2):9-11.

[4] 王玉红.内部报告体系研究:视角与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2010(2):96-101.

[5] 古继洪,戴国华.管理会计报告在央企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15(13):9-11.

[6] 张先治,顾水彬.西方管理控制学派梳理与观点述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1):70-89.

[7] 张先治.内部管理控制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4-89.

管理会计的体系篇9

    在这里我们探讨一种让企业所有员工都来关心企业利润的薪酬体系。本文所谈到的薪酬主要是指薪酬之中的变动部分——提成,而其他部分如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等在此不做讨论。这里的提成以产品利润为基础。

    本文的产品利润是指产品的计划利润而不是财务会计上的利润,传统的产品利润售价减去成本,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毛利。产品利润的计算公式:产品利润=产品的销售金额—产品计划成本—计划销售物流费用—计划销售直接费用—计划管理费用。下面对这个公式里面的每个要素进行说明。

    一、产品销售金额

    产品销售金额是指产品销售的含税金额。税务会计上把增值税定义为价外税。从管理会计的思想来看,增值税也是一种费用,是需要上交给国家的,它并没有成为企业的利润,所以我们采用含税的销售金额作为计算产品利润的基础。

    二、产品计划成本

    之所以采用计划成本而没有采用实际成本有两个原因:第一,产品不仅包含物料,而且包含设计(产品设计、方案策划服务等);第二,很多公司是商贸类型的公司,财务会计把运杂费当作费用处理,不能完全反应产品的成本。产品计划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产品(物料)计划成本=含税的成本+采购物流费用;产品(设计)计划成本=标准成本。这里的物料计划成本包含税金的道理同上面的销售收入是一样的道理。另外,设计计划成本是根据设计类产品的标准工时和标准工时单价计算而得的。

    三、计划销售物流费用

    为了平衡不同地区实际的销售物流费用不同对产品利润的影响,所以采用计划销售物流费用来代替实际的销售物流费用。计划标准物流费用是以基准售价作为计算基础,距离的远近按平均值计算,这个平均值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计划销售物流费用的公式:计划销售物流费用=产品基准售价*产品销售数量*产品物流比例*运输方式系数。下面分别对产品基准售价、产品物流比例、运输方式系数分别进行说明。

    1.产品基准售价:产品基准售价是企业对产品的定价根据产品的计划成本、产品售价系数计算而得到的,即产品基准售价等于产品计划成本乘以产品售价系数。产品售价系数是根据产品类型、产品生命周期以及市场竞争程度再结合企业的定价策略而制定的。

    2.产品物流比例:产品的物流比例是指产品的运输费用与产品基准售价之比,根据物料的不同比如对玻璃制品单价低、体积大、运费高,这种产品的物流比例就可以归为15%的等级。其实对每种产品的物流比例,是物流部门根据产品基准售价、装箱数量、每箱的运费等因素计算得出来的。

    3.物流方式系数:物流方式是指货物的运输方式,如快递、公路、铁路、航空、海运、自提等方式。物流方式系数是根据不同的运输方式设定的不同系数,是以汽车运输为基础,用其他运输方式与汽车运输对比而得。如汽车运输系数为1,航空运输为7;铁路运输为1.5等,客户自提或业务员给客户送货的物流方式系数为0。

    四、直接销售费用

    直接销售费用等于产品的销售金额(含税)乘以直接销售费用系数。直接销售费用是指能明确且基本上能直接归结到产品或销售合同上的费用,它包括平时的奖励、有关本合同发生的差旅费、招待费、样品费、通讯费等,很多时候有些费用并不能和产品或销售合同相对应。因此对于直接销售费用系数,我们采用前一年这些费用总额占总销售额的比再结合本年度营销方案而设定的一个比率,这个比例基本每年调整一次。

    五、管理费

    管理费,财务会计把计入管理费用类科目的费用都称之为管理费。不仅包含实际发生的费用,还包括折旧类费用、摊销类费用。在这里我们采用的是管理会计的思想,把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等作为公司利润的再分配,不纳入产品利润的考核,这样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所以这里的管理费只包含实际发生的费用,包括管理人员或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管理费等于产品的销售金额(含税)*管理费档位系数。

    公司根据以前年度管理费用率,再结合不同的产品属性进行设定的,其实产品管理费档位系数也可以结合产品的定价策略而制定,每家企业都不相同。

    下面我们开始讨论产品提成的问题。产品提成分为标准提成和实际提成,标准产品提成等于产品利润乘以提成比例,实际产品提成等于产品利润乘以提成比例再乘以时间系数。

    六、提成比例

    首先提成比例是根据产品的利润率不同而设置不同的比例。这样设置提成比例与直接按销售额制定的提成比例有下面几条优点:1.考虑了销售同等金额的产品给公司带来不同的利润的差异;2.让业务部门对利润更加重视,而不仅仅考虑销售额对他们提成的影响;3.让业务部门更加有动力卖客户能接受的最高价格,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为公司创建员工利润中心,实现“阿米巴”经营创造条件。

    其次,提成比例还可以根据公司的性质以及公司每个部门对产品利润贡献的大小设置不同的比例。把公司的全体员工的薪酬和产品的利润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使公司的每位员工更加关心公司的利润,想尽一切办法降低公司的成本,增加公司的利润,实现公司和员工双赢的目的。例如,采购部门就会降低产品的采购价格;物流部门就会降低公司的产品运输费用;开发部门就会降低产品的开发成本;管理部门就会降低公司的管理费用等。

    最后,公司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全员营销的目的。“好酒不怕巷子深”这句古语已经一去不复还。在当代社会,没有营销就没有一切。非业务部门不仅在具体的事物上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支持营销部门,而且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利用自己的资源做销售工作。这样不但增加了公司的利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司的活力。

    每个中心员工的提成比例可以按照每个中心员工的人数和营销中心人数的比例来制定,如采购中心的人数是营销中心人数的五分之一,那么采购中心的提成比例为营销中心的五分之一。这里还牵涉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所说的提成都是针对产品而言的。如设计服务类的产品利润,只有营销中心、开发中心、管理中心可以享受而采购不能享受,即只有那些与创造产品利润相关的部门才能享受产品提成。管理中心的员工参与所有产品利润的分配。

    七、时间系数

    时间系数是指根据货款回笼的时间长短而设置的一个比例,每个企业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设置。从上面公式可以看出实际产品提成与标准产品提成的区别就在于实际产品提成考虑到回款时间的问题,不但是已经回款的销售额而且还对回款的时间长短进行区分,这样一方面增减员工对货款回笼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减少了财务风险。这对提升应收账款周转率起着很大的作用,也是“现金为王”时代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根据产品利润计算出来的提成是如何落实到具体员工的身上。个人提成分为两种情况:第一,与产品有直接关联的人员的提成,比如营销中心、采购中心、开发中心的员工。第二,与产品没有直接管理的人员的提成,如管理中心的行政、财务、人事等部门。

    属于第一种情形的普通业务岗位员工的提成是他们个人所销售、采购、设计产品所产生的利润;业务管理岗位的员工可以根据管理的级别不同设置不同的管理级别系数,那么他们的提成就等于其所管辖区域员工提成总额乘以管理级别系数。同一管理级别系数也要可以考虑所管理团队的人数而有所不同。

    属于第二种情形的员工的提成等于管理中心个人提成等于所有产品实际提成总额乘以管理级别系数。管理中心员工管理级别系数根据岗位性质不同设置不同的管理级别系数。如同为行政部门的普通员工,保洁员与文员的管理级别系数可以设置不同的系数。每个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不过对于同一级别而不同岗位的员工的管理级别系数也可以设置成一样的,其工资差别可以在基本工资中体现。

    参考文献:

管理会计的体系篇10

管理会计原则体系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研究中一般笼统地探讨管理会计原则,认为管理会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次;二是决策支持层次;三是执行与控制层次。因此,管理会计原则体系应当围绕决策与控制来分别界定。

一、有关决策的管理会计原则

(一)成本效益原则

指管理会计在各项决策过程中所决策项目取得的效益应大于该项目所发生的成本,即此决策项目必须为决策主体带来净效益。

(二)稳健性原则

指管理会计人员在对不确定因素进行决策时应保持适当的谨慎,以免因过于乐观的估计给决策主体带来损失。它包括不高估收益,也不低估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费用及风险只做合理的估计。管理会计人员的决策存在许多风险,应贯彻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费用与风险,尽量降低费用和化解风险,预警和防范风险的发生,提高决策主体的决策能力。

(三)客观性原则

指管理会计人员能客观地预测决策对象的活动,使决策产生的管理会计信息能客观真实。这就要求决策依据的信息和决策运用的管理会计方法都要客观。

(四)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是指管理会计信息要与使用人的决策有关。相关性强调三点:1.可预测性,即:根据相关的管理会计信息能预测未来的管理会计水平,或者说根据相关的信息,通过改善决策者的预测能力来影响决策;2.可反馈性,即:能够将会计主体过去或现在管理会计的信息反馈给有关信息使用者或决策者,或者说通过统一或修正决策者原来的预期来影响管理会计决策;3.及时性,即:预测和反馈的资料必须是及时的,及时才能有用。及时性本身并不能使信息具备相关性,但是,不具备及时性的信息就不具备相关性。

(五)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是指管理会计报告的使用者能够依靠或者能相信所报告的信息。管理会计信息的可靠必须建立在对该资料如实反映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提供的资料除应计量的交易或其他事项外,还应如实地反映会计信息准备反映和应当反映的管理会计事实。

管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提供管理会计信息的人依据正确的理论,运用科学的方法,站在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场上反映。可靠性可以有定性的判断和定量的描述,不同的管理决策对可靠性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在定量描述上对精确程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是指在决策时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对同一问题可既有质的判断,又有量的确认。对不同的决策项目,在质和量的判断上可有所不同,但对每一项目都要有定性和定量的描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相辅相成的,定性分析离不开定量分析,定量分析也离不开定性分析。

(七)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是指在提供管理会计信息时,不仅在时间上有要求,在范围上也要求管理会计信息必须具有充分反映性和重要性。也就是说,单位的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应分清主次,对重要的信息需要重点处理、重点对待。

重要性应从质和量两方面进行判断。

重要且相关又可理解的信息,应具有更高的质量特征。

(八)综合性原则

管理会计决策时,要求所划分的责任中心和规定的考核指标要符合各责任中心的实际,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要能够比较全面、完整地反映责任中心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如在责任指标的综合性方面,一般可设置效益、消耗和资金等相应的配套指标。其中,效益指标应通过内部利润、利润率、净收益和净收益率、报酬率、边际效益和边际效益率来反映;资金指标可通过货币资金、材料资金、成品资金、债权债务资金以及其他资金占用的时间和周转次数来反映。

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中系统性、综合性、全面性较强的管理活动。企业在管理会计中只有贯彻综合性原则,才能克服由于考核指标单一而忽视工作中其他方面的倾向,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九)反馈性原则

管理会计要根据各部门反馈的信息做出决策。1.对各管理部门已达到的目标、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考核,了解其目标完成情况;2.检查是否有不可控因素反映到管理范围中来;3.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随时调整各责任中心的可控范围等,所有这些都要求管理会计中贯彻反馈性原则,反馈的信息必须可靠、准确和讲求实效。

(十)适应性原则

企业内部管理会计部门在划分管理中心,规定管理中心的考核指标时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若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管理会计部门就要随时、准确地调整各管理中心的管理范围和考核指标。要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会计部门必须将企业内外各有关因素结合起来,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和确认变化了的情况以及各方面的要求,来确定管理范围等。同时,管理会计的适应性原则还表现在管理会计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如政府的方针、政策等)相适应,即管理会计决策既要符合国家的政策法令,还要适应人们道德规范等。只有这样,管理会计才能正常、顺畅地起作用,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方向与国家目标相一致。

(十一)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管理会计在考虑选择最优方案时,既要从目前利益出发,又要考虑将来的利益,两者要同时兼顾,不可偏废。若只顾短期利益,就有可能使企业畸形发展;反之,若只考虑长期利益则有可能使企业经营困难,职工意见增多,从而使企业无法进行属于长期收益的投资。

(十二)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是指管理会计信息可与其他会计单位的相似信息相比较,并可与同一会计单位不同时期的相似信息相比较。这就要求管理会计信息既具有同一的基础又具有一致的内涵,从而便于使用者使用。同时,可比性也是国家和单位为实施宏观经济管理对会计信息的又一需要。可比性包括统一性和一贯性两个方面的内容。统一性是发挥管理会计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价值的必要条件。一贯性是指管理会计信息在时间上前后各期必须连贯一致,可以互相比较。

(十三)模糊性原则

模糊性是指由于价值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和人为的非客观性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管理会计信息的不精确。管理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是日常会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此信息的使用者在进行管理会计决策时,则要求会计信息精确无误。虽然管理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但也能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改变或控制,因此,只要通过研究认识其规律,寻求有效控制模糊的途径,就能够使管理会计信息既经济又可靠。

二、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

(一)可控性原则

这是指责任中心只能对其职权范围内可以控制的经济活动负责。这就要求企业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和决策权衔接起来,做到运用、管理、指挥、负责统一,并且尽可能使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能够直接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和考核。当然,由于各责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很难制定出完全可控的指标,“有经验的成本会计师和经理人员认为,一个项目是可控制还是不可控制,很不容易确定”,只能从控制的程度、时间、空间等来考核。

从控制的程度看,可控指标分为两类:一是责任中心完全可以直接控制的指标;二是责任中心通过采取措施,对其有一定影响的指标。

从时间上看,“时期的设想很重要”,某些在短期内不能控制的指标,在较长时期看来是可控制的,如折旧费。过去不能控制的指标,现在却是可控的,同时,现在可控的指标在将来有可能变成不可控的指标。

从空间上看,某指标是否可控,随责任层次、责任中心的不同而异。例如,“机器的保险成本对生产部门经理而言可能是不可控制的,但对于保险部门经理这确实是可控制的。”上层次的可控制成本不一定是下一层次的可控成本,下一层次的可控成本一定是上层次的可控成本;因而,一般来说,同一指标在较低管理层次不可控制,而在较高层次则可以控制,在同一责任层次上平行的职能部门之间也会有这一责任中心不可控制的指标,而在另一责任中心则变得可控的情况。因此,要求各责任中心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可控范围,使经济责任同经济管理权、经营决策权统一起来,按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进行考核。这一点对具有双重责任性质或者是涉及两个以上责任中心的经济事项更为重要。

(二)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

为保证责任目标的实施,必须在各责任中心分工负责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管理权限,同时,为了保证调动各责任层次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经常对各责任中心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进行成果评价,使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与其贡献大小挂起钩来,根据责任目标的完成情况奖励责任者。因此,在管理会计中责任、权力和利益是统一的、一致的。“责”是关键,“权”是保障,“效”是标准,“利”是动力。贯彻责权效利相结合原则,应特别注意责任的不可转移性,即责任应当明确、肯定,不能任意转移。具体包括两层含义:同层次中只有一个责任中心,就由该中心负责,不得(能)转向其他中心;上下层次间也不能互相推诿责任。即上层次的责任中心要对自己及所属的下层次的责任中心负完全责任。如某一分厂厂长对该分厂的全部经济活动负责,而某一班组长只对这一班组可控的经济活动负责。

(三)灵活性原则

一方面是指获取用于生成管理会计信息的资料来源渠道具有多样性,它既包括来自企业内部的资料,又包括来自企业外部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指对资料的管理方法具有灵活性,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管理方法。

(四)可理解性原则

可理解性是指所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必须是简单明晰、通俗易懂、便于各类使用者而不是特定使用者掌握和利用的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应根据不同信息使用者理解程度的高低和用于决策的不同,适时地为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可理解的信息。

(五)例外管理原则

例外管理原则是指企业主管人员应负责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涉及全局性的重要问题,而将次要的工作或不涉及全局性的工作完全放手让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这里“例外”事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1.从质的方面看,对某一责任中心关系比较大、性质比较严重、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可作为“例外”事项管理。2.从量的角度看,一方面指在责任目标管理中,差异(包括正差异和负差异)较大的因素,作为“例外”事项管理;另一方面差异虽未超过规定标准,但长期在限度的一侧徘徊,凡统计数字在标准的某一侧连续出现七次以上,应视为控制不严或标准失效所致。3.从时间观点看,重要的问题随时作为“例外”管理。

三、有关决策与控制共同的管理会计原则

(一)可操作性原则

指管理会计采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应尽可能简易可行,便于操作,能为大多数管理会计人员所掌握。对于能够准确定量的资料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尽可能由计算机完成。相同的方法和技术对不同层次管理会计人员的可操作程度不同,管理会计人员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技术。

(二)及时性原则

指决策依据的信息与决策的执行应能够及时满足经营管理对决策的需要。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决策;另一方面是指及时进行控制。财务会计中更强调信息处理的真实,管理会计中更强调决策与控制的及时。

(三)整体性原则

责任中心的划分与考核,要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划分责任范围时,要做到层层有责任,事事有人管,一方面要防止重复;另一方面要防止无人负责区的出现。即: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从纵向上看,自下而上都要层层负责,其组织层次每升高一级,责任也增大一级,各责任中心随时提供其业绩完成情况,直到最高层次;每一责任中心还要负责、检查其下属的业绩,最高层次承担企业经济活动的全部责任;从横向上看,各责任中心要接受横向责任中心的管理、控制。这样,由纵横责任链交织成责任网,以明确各自的经济责任。

(四)一致性原则

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与各责任中心利益要保持一致;二是决策与控制的程序及方法应保持前后一贯,便于决策的制定及执行;三是各项指标的计算口径、考核评价业绩的标准要前后一致,否则会使决策及其执行偏离客观真实的基础,导致决策失误,使各责任中心目标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脱节。

(五)可验证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