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安全管理十篇

时间:2023-10-30 17:59:24

乡村旅游安全管理

乡村旅游安全管理篇1

一、吉安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管理的不当,没有进行协调统一的管理吉安市旅游个人平均的花费较低,旅游收入增长大都依靠旅客人数的增长,旅游购物和娱乐本来属于旅游收入的无极限增长,但仅占旅游总收入的20%左右,旅游业整体上还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吉安市旅游局于1993年成立,吉州区和青原区旅游局也成立不久,专业人员非常缺乏,管理机构也不够健全,管理体制还未理顺,行业管理难以深入进行,宏观调控也相当的乏力。其次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进行盲目建设。目前吉安市政府还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机构承担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只有一个部门———市旅游局管理乡村旅游事务,没有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宏观管理力度差,导致许多乡村旅游地在利益方面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问题方面无人管理、互相推诿,政府职能部门无力解决经营者的利益和游客的问题。

2.经济实力不强,旅游发展所需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吉安市旅游资源大多数仍处于原始状态或维护状态,资源优势没有从根本上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及经济优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经济实力不强,旅游发展所需资金不足,存在较大的开发潜力。然而就目前来说,除了青原山景区有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外,大多数景点仍处于原始自然状态,如市内真君山、神岗山、焦岗岭、天华岭、方山等景点急等资金去开发。即使已经开发了的螺子山和白鹭洲等也显粗糙,缺乏开发资金。基础设施薄弱,产品种类单一,深度化、特色化还很不够。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和道路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大部分乡村旅游景点甚至根本就没有这些设施;茶楼、餐厅、客房等主要食宿设施条件都不太好,卫生状况和设施设备条件不太容易让人接受,很难留住游客。

3.吉安市的乡村旅游发展人才问题吉安市的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人才严重缺乏,服务质量不规范,也难以提高。乡村旅游在农村进行,专业旅游人员缺乏,导致服务质量不规范,缺少必要的教育培训。旅游部门缺乏专家型管理人才,常常凭经验办事,缺乏发展乡村旅游理论方面知识,实践中研究不足,培训工作也不到位,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吉安市忽视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致使旅游从业人员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对我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认识不够,这个方面集中表现在没有很好的落实制定的培训计划上,只是应付了事。吉安市的旅游从业人员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认识不充分,理解不到位。

4.可持续发展观,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旅游资源要合理开发,要有全新的观念,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和观念,已成为了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但是吉安市可持续发展观,得不到很好的实施。吉安一些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存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滥取山石造成山体滑坡;大多数农村地区包括风景名胜区周围的村庄的生猪生产,造成溪流、河流的污染,有许多地方已经造成严重的污染。

二、吉安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1.健全相应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我们要制定相关的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行政管理和经营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使乡村旅游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要健全相应管理体制,实施规范化管理。早期的法规要点包括“乡村旅游开展申请条例”、“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规划纲要”、“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管理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和“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乡村旅游有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安全管理、规划审批、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与监督,使其逐步走向自律管理。吉安市政府必须做好这步工作,否则管理制度跟不上,会造成管理混乱,最后将导致乡村旅游无序和不健康发展。

2.吸引多方投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吉安市发展农家乐旅游的严重障碍是资金投入不足,要多方引资,加大资金的投入。农家乐旅游经营者需要一些资金而有困难的时候,政府应该推行具有扶贫性质的小额贷款;或是在某些方面执行涉农优惠的政策,有选择地实行税费减免;还要鼓励民间资金向农家乐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经营领域投入,要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农家乐旅游点的资金来源问题。吸引农民投资和社会资金,需要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必须完善我市现有的相关政策法规。积极鼓励农民来投资,引导农民投资建家庭旅馆、餐饮、娱乐、购物设施以及自办农家乐旅游项目等等,以此来提高农民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3.抓好培训工作,提高服务水平从业人员自身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还要积极地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农家乐旅游地所在政府可以考虑与井冈山大学合作,通过定期举办一些专门的管理培训及业务培训,在实务技能方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水平,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认真挖掘和总结吉安市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并使乡村旅游与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加强这方面的培训,有利于从业人员更好的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式和趋势,进一步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和积累经验,要提高旅游文化品味和服务档次。

乡村旅游安全管理篇2

1.1乡村旅游发展亟需提高旅游人才的素质及水平

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与缺乏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有着密切关系。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包括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乡村旅游经营人才、乡村旅游服务人才等。在乡村旅游刚起步时,从业者大多是未经培训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村民。为适应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适应《旅游法》颁布后的有关强制性要求,有必要通过培训逐步培养出懂经营、能管理、会服务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

1.2《旅游法》的实施与旅游市场的进一步规范

需要具有法制意识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乡村旅游是以当地农户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民俗民族文化等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大部分经营者都是旅游目的地的农民,还有一部分是处于贫困线上的农民,如西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水平较低、致富无门的农村妇女等等。由于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有限,导致他们法制意识淡薄,环保意识较落后,进一步表现在旅游区的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安全设施存在较多隐患。这样的现状不仅使旅游区的环境卫生状况日趋恶化,影响了游客的兴致,同时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维权意识的加强,国家越来越重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2013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旅游法》对旅游经营、旅游安全等与旅游相关的内容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部法令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也具有指导意义。如其中的第七十九条规定“旅游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和消防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条件,制定旅游者安全保护制度和应急预案。”乡村旅游经营者不能再以原来的无序盲目状态经营企业,需要懂得与旅游有关的法律法规,依照相关规定合法经营,并能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1.3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需要熟悉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管理者

目前,乡村旅游在经营管理理念上存在诸多问题。如大多数旅游餐饮经营者只注重菜品质量、味道和价格,而对于特色、环境、服务却没有加以重视。乡村旅游经营者乐意在主体建筑上花钱,而不愿在治理、美化环境方面下功夫;乐意在增加服务类型上投入,而不愿意在经营特色、服务质量上花钱。主张少投入,多产出;有的采购质劣价低的菜品欺骗顾客,甚至克扣斤两;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的要求不强烈。随着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活动呈现为目的地重复、层次丰富、注重修身养性、一地停留时间长等特点。作为休闲旅游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游客在进行乡村旅游时不会满足于在“农家乐”中喝茶、打牌、吃农家饭、垂钓等单一的活动项目。游客的休闲方式、消费行为都将发生变化。未来的乡村旅游管理者如果不懂分析游客心理,细分客源市场,了解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并进行中远期的规划和管理,势必落后于时代需求,陷入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

1.4旅游方式的转变需要有文化、层次高的乡村旅游服务者

目前,乡村旅游的服务者以当地农民为主,包括返乡农民工、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中或高中毕业生等,服务者的文化素质不高,在餐饮服务、客房服务以及休闲娱乐服务等方面都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对于“热情服务、规范服务、个”等服务意识淡薄,有些甚至连普通话都无法流利表述,仅是扮演端茶倒水的角色而已,严重影响了服务质量。随着城市居民闲暇时间增多、出游次数的增加、消费观念转变,他们对乡村旅游给予了更高的期望,对旅游服务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如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等,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欣赏民风民俗、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的意愿。服务者还应掌握规范化的服务程序、服务技能,以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水平,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2013年颁布的《旅游法》还明文规定“旅游经营者应当对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从业人员开展经常性应急救助技能培训”,乡村旅游的开设场所常处在郊区,或是临近水域,或是处在山林,场所内常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因此,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及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其服务者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急救、卫生、安全常识,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立即采取必要的救助和处置措施。

2建设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的可行性

2.1良好的科研理论基础

旅游类高校长期致力于以旅游为核心的相关学科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创新,并具有把科研实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能力。借助此类高校较强的专业理论平台对乡村旅游人才进行培养,有利于弥补乡村旅游从业者学科专业知识的欠缺,能让从业者系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从而在有效的时间内较好培养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2.2完善的师资队伍

高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着较为完善的师资队伍,通常在各学科方向都有较合理的梯队,专业的师资队伍在科学技术研究与创新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样的优势是任何的社会培训机构所不具备的。旅游类高校的教师不仅懂专业,还懂教育,担负着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责任。目前,大多数的教师都属于“双师”型教师,具备行业工作经历,有部分教师还具有对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的经验,有部分高校还同时拥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烹饪营养等专业的师资队伍,完全能胜任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工作。2.3丰富的实践平台高校拥有较好的实验实训条件,部分高校建有仿真实验实训室,能实现旅游专业课堂教学与实训地点的一体化,并能满足旅游行业多个岗位的实训、职业培训以及面向社会和旅游行业技术服务的需要。同时,很多高校还与校外企业有着长期的、良好的合作,不仅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同时能让经验不足的培训者增加实践学习机会。

3建设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的具体措施

3.1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目标及计划

结合乡村旅游人才本身的特点,并根据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总体而言,应通过培训,让乡村旅游从业者掌握乡村旅游产业运营的基本规律和管理方法,具备乡村旅游管理工作要求的理论素养和操作技能。针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乡村旅游服务者的培训目标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而言,应加强其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理论,解决乡村旅游产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从宏观上把握产业运作的方向和趋势;对于乡村旅游服务者而言,则应加强其对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具体项目的服务礼仪及操作技能的学习,并对其实操技能加以规范化训练。在开展培训前,还应根据每一个乡村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和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来确定应达到的培训目标。在全面、客观分析每一个乡村旅游地的培训目标以及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流程,应包括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地点、培训教师、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培训计划可是短期的集训,也可是中长期的培训过程。比如,位于成都东郊的“三圣花乡”是以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城市近郊生态休闲度假胜地,整个“三圣花乡”景区由“五朵金花”,即“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和“荷塘月色”构成。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考虑每个具体景区的季节性特征,培训时间选择在景区的淡季。培训地点可以选择在高校的多媒体教室开展理论教学,在景区内开展实践训练,还可以到相应校外实训基地参观学习、总结,并针对景区管理者、经营者、服务者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培训目标和计划,设计培训内容和方法,为每个景区解决实际问题。

3.2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

培训的理论知识可以着重考虑以下6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乡村旅游的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发展背景、发展特点、主要类型、国内外发展现状等,以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理论素养;第二,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包括对不同类型乡村旅游资源的认识,了解资源的保护及开发,以培养乡村旅游从业者的环保意识;第三,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包括度假住宿产品、餐饮产品、休闲娱乐产品的开发与经营,让乡村旅游从业者掌握乡村旅游常见的几种产品的开发模式与经营管理策略;第四,乡村旅游的市场营销,包括乡村旅游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市场开拓等内容,让乡村旅游从业者掌握有关市场营销的一些基本知识,并树立其相应的市场观念和市场意识;第五,乡村旅游者消费心理分析,包括乡村旅游者的需求与动机、乡村旅游者的消费决策、乡村旅游者的个性及其特征、乡村从业者的心理保健等,主要让乡村旅游从业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现有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和了解,以适应目前游客个性化的体验需求;第六,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常识,包括对《旅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的学习;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设施的卫生要求及安全运营规范,消防安全管理、急救常识及紧急救援的处理等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乡村旅游从业者能进一步规范自身的经营与管理,并加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安全卫生意识。实践训练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餐饮服务、客房服务方面的技能培训;第二,特色餐饮的制作与创新技能培训;第三,与游客沟通与交流的技能培训;第四,团队协作能力培训;第五,服务礼仪培训。

3.3配备合理的教学设施

为满足培训需要,应考虑充分挖掘高校现有资源,规划和配套建设培训必要的硬件和软件,主要包括配套乡村旅游培训所需的硬件设施设备、配套教学与操作软件。如四川旅游学院就依托其教学设施及资源对周边的龙泉桃花故里等乡村景区的服务人员开展各项培训,利用多媒体教室对乡村旅游人才开展理论培训。利用客房操作实训室、餐饮操作实训室、微缩景观、3D四维环幕等仿真工作环境可以对乡村旅游人才进行实践训练。借助乡村旅游景区综合管理系统(包括乡村旅游景区素材库及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案例);酒店类可视化教程(包括前厅服务流程及服务要领、餐饮服务流程及服务要领、客房服务流程及服务要领、康乐服务流程及服务要领);微缩景观教学区内语音讲解系统等教学软件采取了多样化的培训手段,以激发培训者的学习兴趣。

3.4创建满足培训需求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整个培训环节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因素。高校有着较为完善的师资队伍,但适应于高等教育的师资不一定能胜任培训工作。因此,需要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训建设一支懂培训、会操作的师资队伍。参与乡村旅游培训的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对乡村旅游发展前沿及热点问题有所研究;不仅会操作和使用相应的教学硬件和软件,还需要有一线行业工作的经历;不仅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需要熟悉了解乡村旅游从业者的认知特征。师资队伍的组建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教师时常参与实践调研与旅游体验工作,加强与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沟通和交流,在培训工作中摸索出适合于乡村旅游从业者的教学方法,这是高校在培训基地建设中优越性的最好体现。

3.5建立多渠道的考核制度与信息反馈制度

乡村旅游安全管理篇3

一、背景

乡村旅游是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与乡村自然资源相互作用催生而出的,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条新途径。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为3200亿元,游客数已达12亿人次,占到全部游客量的30%。智慧旅游可理解为通过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对旅游信息进行“智慧化”的利用,做出智慧化的决策,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业态。“智慧旅游”掀起建设的热潮为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二、徐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徐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徐州市坚持政策保障、重点规划、集聚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11年至2015年,徐州市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达68亿元,直接带动就业人数3万人次,间接带动就业人数15万人次。徐州积极推进旅游与农乡自然的融合,依托苏北特有的田园风光、民风民俗,打造了采摘观光游、农事体验游、乡村民俗特色游等精品线路,开发一批自身特色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截至2016年7月,徐州市共有全国(省级)景观特色名镇12个,省级星级乡村旅游点105个,数量居江苏省第一,例举部分徐州乡村旅游资源如表1所示。

以徐州铜山和贾汪为例,铜山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基础上,建立多个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将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景区建设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基地。贾汪区坚持“生态立区,旅游兴区,建设淮海经济区休闲慢城”的战略目标,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贾汪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围绕大洞山、潘安湖、督公湖“一山两湖”,精心规划建设。

(二)徐州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服务设施现代化水平低

旅游服务设施是影响游客对本次旅游是否满意的关键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游客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乡村旅游服务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老旧的旅游设施设备无法满足城市游客的需要。城市居民外出旅游时,有支付宝付款的习惯,在安排行程时通过OTA对既定的乡村旅游企业进行预定消费,然而徐州很少有乡村旅游企业入驻携程、同程等热门OTA。只有少数乡村旅游企业能够为游客提供无线网络服务,游客消费结账时,只有极少数支持支付宝付款,为游客带来不便。

2.旅游部门管理效率低

目前徐州乡村旅游部门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利用较少,导致旅游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产业的管理效率不高。徐州乡村的现代科学技术应用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监督管理信息网络,旅游企业出现虚假的旅游资源信息和服务信息难以及时发现并处理,给监督管理造成困难。发生突况无法快速准确地上传上级和接收上级下发的指令。落后的信息管理系统也难以有效地进行数据的整合、收集,给进一步分析数据造成了阻碍。

3.市场占有率低

2015年全国休闲旅游和乡村农业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而徐州2015年全年的乡村旅游营业收入68亿元,仅占1.5%左右。虽然徐州星级乡村旅游点数量居江苏省第一,但是经济带动力不及苏南地区,许多乡村旅游景点档次偏低,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缺乏独树一帜的拳头产品和特色旅游精品。

三、徐州智慧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智慧乡村旅游服务系统

1.提升设施设备质量

设施设备包括两块,基础设施和现代科技设施。徐州智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应包含两部分,公共基础体系建设和娱乐享受建设。公共基础建设有水电气建设、通讯通信建设、公共安全建设;娱乐享受建设包括餐饮、娱乐设施建设。加强徐州乡村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大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快计算机及网络相关配套设备、通信线路等硬件建设,在徐州主要乡村景区、乡村路口实现无线网络的覆盖。以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支撑,以乡村旅游智慧服务为核心,连接信息咨询平台、网上支付平台、和安全监测系统等,共同建立乡村旅游智慧服务系统。

2.提供电子信息服务

乡村智慧旅游服务可以为游客提供信息智能化的服务,乡村旅游公共信息咨询平台主要以徐州市乡村旅游咨询服务为核心,将乡村旅游社区游客服务中心、乡村酒店和乡村景区等乡村旅游产业构成咨询服务网络,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乡村旅游咨询服务,游客可以通过在线旅游手机应用主动查询乡村旅游信息,通过位于旅行社、居民社区、景区中的触摸屏等设备自助获取信息,在景区内游客可以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自助式导游讲解。

(二)打造乡村旅游智慧管理体系

1.打造数字监测监控系统

充分利用无线网络和现代技术对旅游数据进行监测和统计,可以提高行业管理效率和游客满意度。监控系统能帮助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时发现旅游企业经营以及服务所出现的问题,实现对旅游行业的有效监管。数字监测监控系统不仅能帮助乡村旅游企I发现自身潜在的问题,还可以对空气污染、水污染等进行数据监控;为游客出行提供权威的参考数据,为政府、乡村旅游企业和游客构造一个良性互动平台。将公安消防、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救援集合在整体中并通过数字监测监控统一指挥行动,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的紧急救援及相关服务,使景区公共安全游客人身财产安全更有保障。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大数据的有效获取对徐州智慧乡村旅游的建设十分重要,智慧旅游涉及到徐州旅游业相关行业和相关部门,其涉及面较广,对建立县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智慧旅游信息交流共享机制要求较高。在智慧旅游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的前提下,信息系统之间才能互联互通、信息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对乡村主要景区、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进行科学规划,精心打造,以统一的标准进行旅游资源数据的录入和梳理,并积极与徐州市、江苏省智慧旅游平台相对接,做到进一步升级。

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智慧乡村旅游是一个全面综合复杂的系统,涉及多种现代科技工程,如云计算技术、网络通讯技术、GIS采集等等,引进相关技术人才是徐州发展智慧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徐州有数家本科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管理方向工作的比例较低,本科以上高学历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政府应对相关从事乡村旅游的高学历者提供相关福利政策吸引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国外有关乡村旅游相关知识和先进技术,全面提高徐州乡村旅游人才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打造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

(三)打造智慧乡村旅游营销平台

1.政府构建统一电子商务平台

电子商务已经融入到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多旅游者选择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旅游产品的预定,旅游者可以通过手机应用预订酒店、景区门票、机票等。徐州市政府可以构建统一公共电商平台,通过政策优惠、品牌效应来引导徐州各乡村旅游企业,提供价格优惠、介绍特色线路、代销特色农产品、提供在线旅游咨询服务吸引旅游者。平台建成将会加强各乡村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扩大规模效益,形成具有独特徐州乡村旅游特色的一体化电商运营模式。

2.加大网络宣传力度

加强在新闻媒体、网络、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广告投入,拓宽促销渠道,与腾讯、新浪等门户网站展开合作,开通徐州乡村旅游官方微博,推进微信等互动服务在乡村旅游营销中的应用,建立并通过徐州智慧乡村旅游互动营销平台,全面宣传徐州乡村旅游品牌特色和各种乡村旅游节事活动,突出核心资源,比如文化瑰宝“沛县武术”“彭祖养身术”,还有每年一度的“丰县梨花节”、“丰县红富士苹果节”。通过网络媒体丰富徐州乡村形象,扩大徐州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四、结语

乡村旅游安全管理篇4

关键字:特色旅游产品;陕南地区;乡村旅游

一、陕南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来源于市场营销学,并被推广到经济学的分析中。是一种用于检测分析对象运营与环境的工具。swot的每个字母分别表示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优势和劣势是内在要素,机会与威胁则是外在要素。

1、得天独厚的优势

(1)丰富的生态资源。陕南三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是西北独有的水资源密集区。野生中药材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药用成分高,是我国中药材的最佳适生区之一。商洛自古就有“商山无闲草,遍地多灵药”之说。丹参、柴胡、桔梗等名贵中药材因质优量大而位居陕西省前列。安康素有“物种基因库”之称,有桦、珙桐、七叶树等我国稀有和独有树种,蚕茧、茶叶、生漆、桐油等传统大宗林特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2)顺畅的交通条件。陕南三市与甘肃、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等省市毗邻,客源资源丰富。商洛有312国道、西南铁路等过境,尤其是西汉高速的贯通,使柞水真正融入西安一小时经济圈,成为西安的“后花园”,汉中`安康两市半天可到。同时,汉中有宝成、阳安、襄渝等铁路过境,公路连接陕、甘、川、鄂,民航航班直达西安。安康有直达西安、武汉等地的航班,阳安、襄渝铁路、西康铁路等使其居于我国铁路交通枢纽地位。wWW.133229.cOM

(3)多彩的民俗文化陕南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独具特色,承秦文化之刚阳,蓄楚文化之柔美。商洛有花鼓、道情以及民间的山歌、号子等。汉中有锣鼓草、焰火、汉调二簧、汉调桄桄等。乡土习俗例如抢花灯、合食蛋、拜树王、乞巧等仍然十分盛行。安康的紫阳民歌驰名海内外,尤其是一年一度的龙舟节在全国影响很大。

2、不可避免的劣势

(1)狭隘的乡村旅游概念。很多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以及地方政府,误认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农家乐”活动就是乡村旅游,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单一,既没有真正展现乡村风土人情,同时还在大力扩建“农家乐”规模的过程中对农业土地造成浪费。

(2)经济相对落后,政府财力支持有限。陕南三市所辖28个行政区划里有20 个是部级贫困县,三地市的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小,对全省经济贡献不大。政府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投入处于发展初期的乡村旅游上的相对较少。

(3)管理水平低下,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乡村旅游企业没有形成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往往是以家庭亲情为纽带,进行小作坊式的交易。其从业者包括当地农民和一些中小型企业,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历史地理常识、民俗文化、服务礼仪以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相当缺乏。经营户之间互相模仿,所提供的产品质量、品种等大同小异,接待场所简陋,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安全设施、环境保护等没有明确标准,娱乐活动单一。虽然价格低廉,但缺乏长久旅游吸引力。没有合理和长远的经营战略,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开创具有竞争力的品牌。

(4)三市之间缺乏合作。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分别推出了各自的旅游产品,不同程度上的吸引了游客,但由于三市旅游产品在特点上的可替代性,对外地游客来说去其中一个就可以领略陕南风情,因此分散了客流,难以形成大旅游体系,同时对旅游资源及其配套产品来说都造成极大的浪费。

3、千载难逢的机遇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陕西省在认真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下发了《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指导意见》, 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把乡村旅游规划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引导与扶持开展乡村旅游工作的激励政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4、充满竞争的挑战

广西阳朔、山东寿光、四川成都等是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地区,已基本形成成熟的发展模式。陕西的“文物旅游”“红色旅游”先入为主确定了陕西的旅游形象。这些成功的案例对于陕南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在制定规划、创建模式和经营运作时,推陈出新,打造具有个性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总体来讲,优势大于劣势,机会与挑战并存。陕南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关键是要创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模式。

二、加快发展陕南地区乡村旅游业的对策

1、依托科学的概念整合资源,细分乡村旅游市场。关于我国的乡村旅游概念,目前比较权威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刘德谦教授的论述,他从游客需求方面出发,将乡村旅游分成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两大部分。在此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作出进一步细分。将传统乡村旅游划分为8类:乡村民俗型,乡村传统农业型,古村古镇型,乡村风水或风土型,乡村土特产型,乡村休闲娱乐型,乡村名胜型和乡村红色旅游型。将现代乡村旅游划分为6类:现代新农村型,乡村农业高新科技型,乡村生态环境型,乡村园林旅游型,乡村康体疗养型和乡村自我发展型。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可以根据概念对陕南三市旅游市场进行细分,整合资源,针对不同的市场需要开发旅游产品,保证乡村旅游市场和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多样性。

2、打造“南北分水岭药材基地精品旅游线路”品牌,构建大陕南体系,区域联动发展。择选三市在相同季节具有代表意义的若干种野生中药材资源产品,推出季节性线路,让游客体验药材的种植、培育、挑选、加工等全过程。同时可以将中药材进行精品包装,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在旅游淡季,可以开辟中药材知识讲座等作为补充。使陕南乡村旅游的形象饱满,内容丰富。此项旅游产品要求打破行政区域阻碍,三地政府联合,并由专门机构协调,使旅游产品完整、连续。同时采取网络营销、旅游推介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构筑市场营销体系,形成品牌效应。

3、做精“陕南茶文化游”。陕南最早有“紫阳毛尖”、“陕青”、“秦巴雾毫”、“午子仙毫”以及“富硒茶”等品牌,后来陆续出现了“宁强雀舌”、 “定军茗眉”、“城固银峰”、“灵岩仙茗”、“商南泉茗”等,在国内茶叶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和爱好者。在旅游产品设计中可以整合茶叶资源,开发有关茶文化、茶艺等精品线路,同时宣传茶叶产品,一举两得。

4、打造“陕南戏剧艺术游”和“陕南民俗文化游”,挖掘文化特色,提高参与性。要深入挖掘陕南地区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民间技艺等乡村旅游的本土核心文化资源,利用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打造旅游线路,突出各个地方剧种的特点,让游客欣赏最具代表性的节目,学习到一些精髓和出彩的技艺,并将其学习录像作为旅游纪念品珍藏。同时糅合陕南三市最具特色的民俗成为系列产品,提高参与性,满足旅游者对文化的需求,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

5、设立三级目标客源市场,制定乡村旅游规划。陕南三市应以地理距离的远近、城市规模、旅游者需求等为标准,设立三级目标客源市场。西安及相毗邻的省市作为一级目标市场,重点营销争取假日型、自驾车型和短途旅游客源。西北和西南各省市作为二级市场,争取体验不同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旅游客源。其他省市作为三级市场,做好宣传,扩大知名度。三地政府要协调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与农业、文化等部门的合作,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引导和规范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6、乡村旅游现代企业要完善制度,实施规范管理,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必须推行行业质量标准,规范乡村旅游服务,对旅游企业服务质量进行等级评定,督促乡村旅游食品卫生、环境保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改进和提升。还要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规范化程度,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德谦.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n]. 中国旅游报.2006-01-20

[2] 卢云亭.两类乡村旅游地的分类模式及发展趋势[j].旅游管理.2006(7).

[3] 杨小英.对成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旅游管理. 2006(6).

[4]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汉中市地方志[m]. 2006.

[5] 商洛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商洛市地方志[m]. 2006.

[6] 安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安康市地方志[m]. 2004.

[7] 春节期间我市旅游持续升温[n]. 商洛日报.2007-2-28.

乡村旅游安全管理篇5

关键词:安徽;乡村旅游;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0,X32.0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6602

0 前言

“乡村旅游”(亦称“农业旅游”)英语为Agritourism,法语为Agritourisme,在东亚地区,传统将旅游称为观光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之为“农业观光”。所谓“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旅游者到乡村旅游是对大自然的追求,对融入自然并与之和谐共存的人文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追求。他们把这种追求视为人类对自然的一种回归。因而,许多国家亦将乡村旅游称为“绿色旅游”。

1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状态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他们称乡村旅游为“绿色度假”。第一种是休闲观光式的度假方式。他们住在农家,吃农民自产自制的新鲜食品,观赏农庄周围的自然风景,学习农家制作面包、奶酪、果酱、葡萄酒的手艺,通过感受农家生活增加对自己的认识。第二种是参与各种农业劳动的度假方式,称为“务农旅游”。在美国西部专门用于旅游的牧场上,旅游者放牧可以拿到牛仔通常的工资,以资助自己的旅游费用。其它国家多是无报酬的劳动。而在日本,无论成年人还是学生,参加劳动还要交费。

东欧的波兰,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他们的特点是参与接待的农户均是生态农业专业户,一切活动在特定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内进行。到1996年底,波兰全国已有由450家生态农业专业户组成的总面积超过4000公顷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另一个是20世纪30年代就曾闻名于世的匈牙利乡村旅游。它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中体味着几千年历史淀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这样高质量的旅游开发对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极大,使客流方向、流量自90年代初开始,由欧洲的西部向东部转移。波兰与匈牙利的乡村旅游模式为世界各国树立了一个典范,指明农村地域环境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和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2.1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均在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兴起诱因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内容各有侧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2.2 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2.2.1 丰富了我国旅游资源

乡村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如森林公园、奇峰异岭、河流水库、牧场冰山、农村风光,自然保护区、多民族的风俗人情和历史名胜古迹,无数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和美术工艺品寓于民间。

2.2.2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疏散游客

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目前,我国许多旅游城市已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乡村的游客容量比较大,可以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

2.2.3 为振兴农村经济开辟了新途径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乡镇企业要撤销或调整,当地的经济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将对当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产生重要作用。

2.2.4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发展乡村旅游业需要有“一条龙”的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诸如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贝外,还需要有宾馆、旅社、饮食服务、商场、旅游交通、文化设施等与之配套,这就为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

3 安徽省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主要依靠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农耕文化、乡风民俗等特色资源,开发观光型、休闲型、文化型、生态型、学习型和名人故里型的乡村旅游产品。1985年,安徽黄山西递村农民勇开先河自办旅游,掀起了安徽省乡村旅游的新篇章。

3.1 安徽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容及特色

3.1.1 独具特色的乡村自然风光

安徽省境内长江、淮河流域以及皖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文化习俗差异较大,全省6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安徽省的乡村具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山乡云缠雾绕,梯田重迭,山青水秀林美;水乡平畴沃野、水网交错,棉海稻浪菜花飘香;还有皖东南的茶乡、竹乡等无不以其乡村风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中外游人。

3.1.2 丰富多彩的乡村风俗民情

安徽省南北两地自然条件差异悬殊,北方多平地而南方多山地丘陵,各地乡村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经济状况各不相同。加上盛行于安徽省各地乡村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霄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以及游春踏青、龙舟竞渡、花鼓戏等,五彩纷呈,令人神往。这些民俗活动都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1.3 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

安徽省的乡土文化艺术古老、朴实、神奇,深受中外游人的欢迎。广大乡村出产的各种民间工艺品倍受游客的青睐,如文房四宝、徽派四雕和盆景、徽州漆器、竹编、芜湖铁画、灵壁磬石、青阳折扇等。

3.1.4 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

安徽省因其独特的徽州文化而享誉海内外,徽州民居可谓是古今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一支奇葩。如黔县西递村有清代民居120多幢,深宅大院,栋宇鳞次,布局精巧,砖石木雕琳琅满目,堪称乡村古代民居之宝库,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安徽农村还有许多古代工程、古老庄院、桥梁古道、古代河道等,如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处,古称芍陂的寿县安丰塘,就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这些民居与乡村建筑等体现了当地的文化艺术特点,乡韵无穷,令人叫绝。

3.1.5 富有特色的乡村劳作

乡村劳作是乡村人文景观中精彩的一笔,正因为如此,它们会使当今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旅游者产生新奇感,并为之吸引。在安徽省纷纷涌现出的菜花节、西瓜节、采茶节等一批颇具特色的旅游节庆,就是乡村劳作作为旅游项目的一种体现。这些劳作充满了生活气息,富有诗情画意,使人陶醉留连。

3.2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力举措

3.2.1 创建乡村旅游行业规范标准

在2006年,安徽省创建了国内首个乡村旅游标准――《安徽省创建优秀旅游乡镇评定标准》。该标准在乡村旅游景区建设、旅游线路组织、旅游产品开发等方面强调了差异化和个性化发展,引导与鼓励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突出特色。与此同时,游客在参加乡村旅游时也可以享受到一定标准的服务。

2009年7月,安徽省旅游局编制了《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标准》,推进农业生态游、农家乐、农耕文化和农村民俗游等各种业态的乡村旅游形式健康发展。该标准着重对包括农家乐在内的乡村旅游景点的卫生环保、体验参与、服务质量等都明确了量化指标,对组织管理、文化注入、人员培训、品牌宣传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3.2.2 举行大型旅游推介会及乡村旅游摄影大赛

早在2006年,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旅游集团为了响应国家旅游总局推出的“中国乡村游”主题活动,在南京举行了“江苏百万人,安徽乡村游”大型旅游推介会,引导广大江苏游客走进安徽,充分领略江淮大地独具神韵的民俗风情和绚丽多彩的田园风光,实现以旅助农、城乡互动、促进新农村建设。此外,举办“江淮晨报杯”安徽乡村旅游摄影大赛,七百多幅作品见证了安徽省乡村风景魅力。

3.2.3 积极组织专家打造全省乡村旅游规划

从2006年12月安徽省第一个县级乡村旅游规划――《休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诞生至今,安徽省旅游局积极会同南京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的专家组成评审组对多个重点乡村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其旅游发展前景、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等的透彻分析,提出积极的发展战略,并对其功能进行合理定位,确定具体的规划目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2.4 打造120个乡村旅游精品村落

安徽省境内长江、淮河流域以及皖南地区旅游资源禀赋、文化习俗差异较大,60%以上的旅游资源在农村。2007年,安徽省旅游部门在全省选择120个村落,依据不同村落的旅游资源、客源或区位优势,打造都市依托型、景区依托型、交通枢纽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精品。

4 安徽省发展乡村旅游需要解决的问题

4.1 道路问题

安徽省某些乡镇的道路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而交通是否畅通无阻,影响着“乡村游”的发展。

4.2 同质化问题严重

安徽某些地区乡村旅游景点遍地开花,但真正有特色的休闲项目并不多,玩来玩去,不外乎钓钓鱼、打打牌、吃吃农家菜,格调单一。乡村旅游亟待不断创新,只有通过深度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逐渐扩大产业链条,才能够开发出更具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进而推进乡村旅游升级换代。

4.3 基础设施简陋,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环保与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多数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水平落后,服务档次不高。随着接待人数的增多,污水垃圾处理以及消防安全隐患增多。部分农家乐大多临河、沟、渠,靠近公铁路,大多没有固定的安保人员,缺乏重点部位的提示性标牌,存在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郭济东.波兰旅游业奏响田园交响乐[J].中国旅游报,1997,(3):24.

[2]王兵.浅析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思想误区[J].旅游管理,1997,(34).

[3]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02).

[4]安徽省旅游局.乡村游标准首现安徽――乡村旅游创建设立三个等级[EB/OL].安徽旅游资讯网,2006813.

[5]张文洲.乡村旅游年:农业大省安徽乡村旅游方兴未艾[EB/OL].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06331.

[6]王立武.安徽乡村旅游遭遇“成长的烦恼”[EB/OL].中国经济网,200962.

乡村旅游安全管理篇6

一、明确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市场化、差异化、规范化的要求,科学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精心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大力创新发展模式和经营机制,努力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品牌,真正成为我市旅游产品的新卖点、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100万人次,占全市旅游接待总量的55%;实现旅游收入60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30%。

二、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本着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规范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全面抓好乡村旅游资源普查分析,统一编制“*”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编制要与推进*旅游国际化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弘扬徽派建筑风貌相结合、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努力做到高起点、有特色、规范化。在空间布局上,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连点成线,重点抓好环*风景区乡村旅游圈、沿新安江乡村旅游带和徽文化乡村旅游片的规划建设。各区县要在全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品特色,因地制宜地编制好本区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彰显个性,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严防资源破坏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严肃规划的指导性,做到先规划后建设。对一时还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古村落和乡村旅游资源,要切实保护好,确保资源永续利用。

三、精心打造乡村旅游产品

根据我市乡村旅游资源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期间重点打造四大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一是接待服务型。以环*风景区和城市周边乡村为重点,围绕游客和市民需求,发展一批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乡村饭店旅馆。二是农事参与型。以100个示范村为载体,结合农事季节和农特产品加工,大力发展农耕文化和观赏性、参与性较强的“农家乐”体验项目。三是文化体验型。以*、宏村和*古城为龙头,整合各类文化遗产资源,着力开发徽州民俗游、徽商寻踪游、新安医学养生保健游、徽派建筑科考游、徽州名人故里游等系列产品。四是休闲度假型。以农村腹地优美田园风光和良好生态环境为依托,兴建观光、娱乐、休闲、度假设施,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休闲、游乐、科考、探险等服务,满足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消费需求。在具体品牌打造中,各地要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按照巩固提高一批、建设发展一批、规划推动一批的要求,抓好不同类型的试点示范,典型引路,循序渐进,防止一哄而起。

四、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在快速推进航空、铁路和高速公路等对外大交通建设的同时,结合实施农村“通达”、“畅通”工程,“*”期间重点加快*风景区至*、*至*,市中心城区至*、*、*,*城至*,**至*———*———*———*———*,*县城至*———*———*,*县城至*降等乡村旅游景区景点道路改造和建设,逐步开通市和区县通往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直通车或旅游公交,消除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制约。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乡村广播电视、通讯、供电供水、医疗卫生服务等条件,配套抓好旅游信息服务网络、停车站场建设和农村“一池四改”(沼气池、改路、改水、改圈、改厕)工作。(下转第四版)

弘扬徽派建筑特色,着力推进景区景点及公路沿线建筑的保徽、改徽、建徽,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品牌效应。

五、提升乡村旅游管理水平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重点围绕“农家乐”及餐饮卫生、住宿接待、服务安全等内容,统一制订乡村旅游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促进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市内外高等院校和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结合实施农村“阳光工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分期分批抓好区县分管领导和乡镇、村组干部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组织、指导、管理、服务水平。加强管理经营企业(包括农民家庭旅馆饭店)和从业人员的等级考试、资格认定以及职业技能鉴定,全面开展景区(点)创A、导游(讲解员)创佳、管理创优活动。组建乡村旅游协会,制订《诚信经营公约》,健全行业自律机制,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秩序,确保诚信经营和公平竞争。

六、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大政策宣传和典型引导力度,增强乡(镇)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发展意识、主体意识,提高他们参与开发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村组、文明家庭创建和星级乡村旅游户评比活动,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加强乡村旅游卫生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搞好村组道路、河道两旁、村庄周围以及农民庭院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作,营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扎实推进”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化新*”主题教育活动,促进乡风进一步文明。加强景区(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切实维护投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游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七、大力开拓乡村旅游市场

坚持把乡村旅游作为主打产品和营销重点之一,纳入全市旅游整体宣传促销计划,整体对外包装营销。制订全市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实施方案,科学设计*乡村旅游宣传口号和徽标,借助市内外重点新闻媒体、信息网站和重要赛事、重要节庆活动,全方位开展宣传促销,打响*乡村旅游品牌。加强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研究分析,建立健全乡村旅游宣传促销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旅游景区景点、企业特别是旅行社的促销主体作用,大力开拓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以及日韩、欧美等境内外重点客源市场。进一步发挥“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的作用,推动*乡村旅游跨区域联合协作。

八、创新乡村旅游发展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市、区县财政投入,建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市场宣传促销和考核表彰奖励。统筹安排农业综合开发、水利交通、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优先扶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乡村旅游市场化改革力度,放开乡村旅游经营权,通过招商引资,鼓励引导市内外各类企业、经济实体、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承包、租赁、托管等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采取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为龙头,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组建乡村旅游开发公司或合作社,投资开发经营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各级金融部门尤其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要主动改善金融服务,加大对乡村旅游开发项目的信贷扶持力度。发改委、规划、建设、国土、交通等部门,要在规划指导、项目审批、开发用地等方面,提供最佳优质服务;工商、税务、卫生、文化、电力、通讯等部门,要在证照发放、税费征收等方面,参照城镇下岗再就业和全民创业有关政策,给予最大优惠扶持。

乡村旅游安全管理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荔波。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乡村旅游开始起步以来,经历了30 多年的发展历程。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尤其是能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各地政府和百姓的普遍欢迎。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是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旅游类型。乡村旅游因其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已经成为推动城乡和谐建设、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3]。

1.荔波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情况。

乡村旅游以自然生态、农耕景象、农民生活、农家习俗、民族特色吸引于人。荔波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交通较便利,政府政策良好。近几年来,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荔波旅游以来,我县依托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态和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初步形成了自然生态游、水上娱乐游和文化休闲游。据旅游部门统计,目前全县农家乐有100 多家,床位800 多张,直接从业人员1000 多人,间接从业者1 万余人。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整体规划。

在荔波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规划意识淡薄,各自为阵,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2.2 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较差。

乡村卫生观念落后,饮水和厕所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差[4];对乡村旅游突发事件的安全应急系统保障还不够完善, 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医疗设施。

2.3娱乐模式缺少特色。

大多数都是简单的吃喝形式,比如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牌、钓钓鱼、吃吃饭,项目较为单调,缺乏新意,民族娱乐文化不完善。

2.4 各种管理人才落后。

乡村旅游景点设施基本上都是村民自己建设管理,缺乏专业的策划、管理经营、营销、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不规范。

2.5 宣传力度滞后。

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上不够,宣传策略缺乏重点突出,宣传手段没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

3.发展对策。

3.1 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该要起主导作用,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设施,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软硬环境需要加强建设。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5]。

3.2 找准发展定位,围绕市场发展需求。

应利用自己的资源打造具有荔波特色的模式,发展一些游客感兴趣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植物园、森林游乐园、渔场、采摘、垂钓、民族特色文化等旅游产品。

3.3 科学合理制定规划。

乡村旅游必须要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心指导[6]。既要鼓励发展、又要控制总量,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科学性,要全面分析当地的特色、优势和不足,综合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各区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4 加强人才的培训。

政府应组织相关管理者到外地学习成功的经验,引进专业的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7]。加强对服务人员的旅游知识服务、本地风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促进农村旅游人才的培养。

3.5 强化宣传推广。

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力度, 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合宣传机制。通过制定合作优惠政策,实现与旅行社的联姻,促进旅游景区和企业之间的交流,针对性地拓展客源市场,实现游客结构的合理化。

3.7 建立农户参与机制[8]。

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农民,动力在农民。只有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依靠农民的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是乡村旅游真正发展起来,这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国文。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之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1(4)179-180[2] 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

[3] 肖亚波。景区旅游安全问题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3.

[4] 张瑞,杨涟,何磊等。云南省宾川县寺前村农家乐发展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7.

[5] 杜兴翠。茂兰保护区生态旅游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83-18485.

[6] 于艳萍,王西峰,麻应大。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森林旅游活动反思[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16-18.

乡村旅游安全管理篇8

关键词:廊坊市,乡村旅游;问题;建议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业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成为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促进农村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作用。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乡村旅游既包括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还包括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是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

一 廊坊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廊坊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

(1)廊坊乡村旅游正处在起步阶段,旅游项目以农业旅游为主,农业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体现了“农游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2)乡村旅游以观光、休闲功能为主,主要包括观赏、品尝、购物、劳作、娱乐、农技学习、乡村文化欣赏、农民生活体验等。旅游功能比较单一。

(3)乡村旅游主要分布在特色农业区和风景名胜区。体现了乡村旅游靠近发达地区和“靠天吃饭”的特点。

(4)乡村旅游呈无序管理状态。如观光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游、娱乐休闲游等旅游集散地,其经营管理,既不归农业部门管理,也不归政府部门管理,成为无人监管的真空地带。其生存状态完全取决于经营者驾驭市场的能力。

2 目前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正确认识。有些干部认为乡村发展旅游只是“山山”、“水水”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风景,有啥“看头”。因而对发展乡村农业旅游不重视、不支持。旅游的投资建设都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而对开拓乡村旅游新天地缺乏认识和行动。也有些人对乡村旅游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农业旅游是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而有的经营者忽视或脱离农业生产经营,单纯搞旅游,靠卖门票来维持,结果越办越差,最后关门停业。更有甚者,开办农业旅游,大兴土木建设,过多地搞人文景观,把农业旅游区变成文化娱乐区,结果游客少,处于半停业状态。

(2)缺乏整体规划。近年来,一些地区的领导或经营者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盲目发展乡村农业旅游,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还有的农户看到人家搞农业旅游富起来,自己也忙于搞旅游,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就利用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搞起旅游来,结果因低层次开发,产品品位不高,配套设施和环境较差,逐渐衰落而停业。

(3)缺乏市场分析。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来自城市,所以研究城市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然而,目前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没有全面调查和分析城市游客来源、客源类型、市场规模、客流规律、游客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等情况,也不了解周围相邻地区有无竞争的同类旅游项目,就盲目上项目,搞乡村旅游,结果是相互竞争,游客稀少。

(4)旅游产品单一。目前,廊坊乡村旅游尚未成熟,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民俗文化没能得到有效的挖掘,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精神需求和氛围。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精品,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一些“农家乐”游客大多数只进行玩牌、卡拉OK、聊天等,缺乏体验、休闲项目,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少年儿童的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5)基础设施不完善。廊坊乡村旅游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限,基础设施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正常,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让游客接受,难留住游客。

(6)经营不规范。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一是旅游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很多项目没有申办报告,没有经专家论证,没有一定的审批手续,自发、盲目发展;二是旅游项目尚未纳入旅游部门的正式管理范围之内,其开业、停业都较随意,有的村、户根本不具备经营条件也开张经营;三是价格不合理,任意定价,甚至有懵客、宰客现象;四是管理和导游人员素质差,服务水平低,不能满足游客的要求;五是对旅游项目没有严格的考察和动态跟踪管理,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制度;六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尚未纳入政府行政职能,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不协调,扶持和支持力度不大。

(7)资金投入不足。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开办观光农业园区,虽是以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为基础,但园区建设和市场营销等都需一定的资金。然而,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又得不到政府的扶持,招商引资更困难。所以,发展乡村农业旅游,资金缺乏是一个重要障碍。

(8)缺少政策和法规保障。目前,农民群众具有兴办旅游的积极性,但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尚未制定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旅游管理、观光农业管理、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农家乐”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政策,没有法规,就难于管理,也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二 廊坊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建议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近年来,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多次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要围绕“五个统筹”抓发展,把发展旅游业与促进就业结合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国家旅游局也强调:在推进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旅游业,扩大城乡旅游交流,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做出更大贡献。我们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和发挥农业的旅游功能,高度重视乡村农业旅游的发展,在抓好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开辟乡村农业旅游的新空间、新天地。廊坊要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规范发展会展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科技旅游,创办农业旅游专业村,发展农业旅游专业户。通过发展乡村农业旅游,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中心的乡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劳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

2 因地制宜,搞好规划

发展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搞好整体规划,突出特色。规划的原则包括:(1)区位优势原则。尽可能靠近城市及旅游区,以便就近吸引更多的游客;(2)资源优势原则。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开发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项目;(3)市场导向原则。根据城市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项目和产品;(4)综合效益原则。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规划的内容有:①调查分析当地资源条件、农产品优势和市场客源条件;②科学地确定乡村旅游业的功能定位,选择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或主导产品;③划分旅游功能分区,搞好旅游项目和景观布局;④搞好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⑤制定营销策略,加强促销措施,扩大旅游市场。通过规划,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耕文化,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规律,突出自己的特色,增强吸引力。

3 坚持科学发展观

乡村旅游业是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的新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利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以,发展乡村旅游业,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以提高农民收益为出发点,服务于城市游客,最终发展农村经济。二要坚持以农业经营为主。乡村农业旅游坚持以农业经营为基础,在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三要重视生态保护。乡村农业旅游属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范围,发展农业旅游必须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升乡村环境质量,防止农业污染,杜绝“开发性”破坏。四要重视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五要实施城乡旅游开发一体化战略。将乡村旅游开发纳入城市旅游大系统中统一规划和建设,可以科学开发和合理布局区域乡村旅游项目,避免近距离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减少投资失误,提高开发效果;可以使城乡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旅游淡旺季平衡,市场共享;可以充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等优势条件,加大投入,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

4 加强规范化管理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首先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采取政府主导、各方支持,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指导和管理方法。成立乡村旅游领导机构,负责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二要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规划、土地、税收、道路、通讯、水电、门票收费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以促进发展和壮大。三要多方集资。广泛发动和吸引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实行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多元化。四是每个乡村旅游项目必须实行经营者申请、专家论证、领导审批等手续方可经营,防止随意、盲目发展。五是经营者申请开办乡村旅游项目必须四证齐全,包括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安全许可证、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证。六是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分类和评估。一般从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基础设施、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综合管理、接待设施、服务质量、价格标准、游客反映等多个方面对旅游项目进行综合评估,不达标者停止营业。七是加强从事乡村旅游工作人员专业培训。八是制定相关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运营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政府职能部门指导下,成立乡村旅游协会,制定有关章程和法规,对乡村旅游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乡村旅游安全管理篇9

关键词:乡村体验旅游;皖西;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 F592.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106-03

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飞速发展,据有关测算,目前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量已经达到3亿人次,总收入超过400亿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皖西一般是指安徽省西部的六安市所辖区域,它地处大别山腹地,主要含2区5县,总面积17 976平方公里。作为全省六大旅游区之一,皖西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试从体验经济的视角,对皖西发展乡村体验旅游进行SWOT分析,为区域旅游战略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一、体验经济、乡村旅游与乡村体验旅游综述

(一)体验经济

最早对体验经济进行系统阐述的是美国学者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1999年二人合著《体验经济》一书,提出“从经济提供品的演进过程来看,人类社会基本上是沿着提供农矿产品—工业品—服务—体验的方向发展的。相应地,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正在迈进的体验经济四个时代。”[1] 他们对“体验经济”的定义是“以商品为道具、以服务为舞台、以提供体验作为主要经济提供品的经济形态”[1]。总之,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理解,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依托,以商品为载体,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活动。体验经济是服务经济的更高层次,是以创造个性化生活及商业体验获得利润的[2]。

(二)乡村旅游

大众化的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70年代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中国乡村旅游亦现火爆,特别是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催生大批 “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呈现持续兴旺的良好发展局面。

目前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众多,综合来看,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为活动场所,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各种类型的田园风光、乡村遗产、乡村生活、乡村活动、乡村聚落、乡村民俗、生态环境等为载体,集观光、休闲、度假、考察、学习、娱乐以及购物等为一体的旅游形式。”[2] 乡村旅游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域,其形式不仅包括观光,更包含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三)乡村体验旅游

伴随体验经济的提出和旅游研究的深入,美国的威廉.L.史密斯在2005年提出了体验旅游的概念,并认为体验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趋势,是旅游业重要的变化,体验旅游与体验经济的发展是相联系的。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使学者们关注体验经济、体验旅游、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旅游体验和乡村旅游将日益紧密结合,形成乡村体验旅游。

国内学者郑辽吉将乡村体验旅游定义为“以乡村地区的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乡村生态旅游为主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乡村特有的人文景观为场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习作、购物、度假,以创造游客美好回忆为核心需求的,提供满足旅游者……感官和情感需求的‘剧情’,并参与传统和新型农业技术实践活动的乡村体验旅游形式。”[3]乡村体验旅游的界定,是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凝练和延伸。

乡村体验旅游是完全有别于传统的乡村观光旅游。乡村体验旅游凭借的不仅仅是美丽的乡村风光,不仅仅吸引游客前来作短暂的逗留和观光游览,更强调的是利用乡村广泛的各种资源,通过营造亲身体验“场景”和氛围,让游客感受和短时“融入”乡村生活,体会村野文化和风土人情等,实现心理上的需求和满足感,这是和乡村观光旅游的最大区别。与乡村观光旅游相比,乡村体验旅游在逗留时间上相对较长;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在行为上侧重体验乡村生活和参与互动性的项目;在旅游功能上可实现包含娱乐、康疗、教育、民俗、科考、访祖、审美、逃避现实等功能[4]。

乡村体验旅游虽和乡村观光旅游共同包含于乡村旅游,但乡村体验旅游将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二、皖西乡村体验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优势。皖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有特色,主要表现:一是自然景观奇特,山峦迭嶂,丘陵起伏,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理想的避暑、度假、休闲胜地。二是历史文化悠久,人文积淀厚实,保留有以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为代表的古文化景观,以及沿淮古老人文风情。这里还是革命老区,有大量的以革命历史为主线的近现代人文景观,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已被列入中国十二大“重点红色旅游区”。三是河湖众多,本区位于淮河上游,新中国成立后为治淮而修建了五大水库(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和龙河口水库),库区山峦叠翠、青山秀水,雄伟的大坝和烟波浩淼的水面交相辉映,形成了环境优雅、风景秀美的人工天湖。

2.生态环境优势。皖西生态优良。它地处大别山北麓,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巍巍大别山,滔滔淠史杭,山清水秀,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本区内乡村地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南部山区优于一级标准,各水库水质稳定地保持在二类以上标准。区内有众多国家及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如天(堂寨)马(鬃岭)部级自然保护区、佛子岭等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65 114公顷。已创建部级生态乡镇14个,部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19个,省级生态村58个,市级生态村72个,霍山县2011年被授予“国家生态县”称号,是安徽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优良生态是开展乡村体验旅游的绝好条件。

3.地理区位优势。皖西地处江淮之间、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区,东依合肥,临近苏浙沪长三角地区,西临武汉和鄂豫等地,承东接西,是华东连接中原的过渡地带的咽喉,区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靠近华东等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

经多年建设,该区交通路线渐成网络,可进入性逐步加强。境内有312、206、105国道,以及沪陕、济广、六武、合阜高速公路和沪汉蓉高速铁路、六阜铁路交汇于此。中心城市六安是交通枢纽,目前到上海、南京及武汉仅需3、2、1个小时。随着合肥机场西迁,六安的交通将更为便捷。

(二)劣势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皖西地区一般是指安徽省西部的六安市所辖区域。六安市所辖二区五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据统计,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GDP)676.1亿元,人均9 592.79元,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50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 714元,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目前的经济收入水平下,社会和地方政府可用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有限,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相对滞后。

2.专业人才缺乏。据六安市旅游局有关统计分析,目前皖西和国内其他许多地方一样,缺乏专业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多是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来,素质普遍低下,也很少接受系统培训。

3.接待条件不足。目前在交通、住宿、饮食、娱乐等接待条件方面,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大量的农村居民是利用稍加修缮的原有房屋或兴建临时性的房屋,开展乡村旅游接待。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进一步改善。

4.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低。目前乡村旅游发展整体尚处于初级阶段,多集中开发农家乐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静态的多、动态的少,产品雷同多,特色产品少,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尤其缺乏动态的游客参与和体验活动产品[5]。总体上乡村旅游属于粗放经营,轻管理、低质量,制约了未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机会分析

1.良好发展局势和政策扶持。近几年中国乡村旅游持续火爆,乡村旅游发展快速。2009年初,安徽省旅游局响应国家旅游局制定的2009年中国乡村旅游倍增计划号召,编制了《2009—2012年安徽省乡村旅游行动计划》,为安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动力。

2.假日休闲旅游兴盛。当前,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集中于国内的城市居民,乡村旅游也是都市人假日休闲放松的主要方式之一。随着国内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节假日增加,闲暇时间增多,市场需求被极大的激发出来,短期、中短程假日型休闲游的高潮已经到来。

3.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调整。2011年《安徽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就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作了调整,提出重点建设包括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在内的四大板块,合肥经济圈旅游区是由合肥及巢湖、淮南、滁州、六安、桐城组成,将以都市休闲、商务会展、红色旅游、山地旅游和温泉养生为主打产品,构建中部区域旅游中心和全国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皖西地区迎来旅游开发的又一重大机遇。

4.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近年来,皖西六安市加大力度改善发展环境,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变化,城乡距离拉近,形成乡村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目前,全市现有公路16 557公里,其中县道3 493公里,乡道5 207公里,村道6 800公里,公路密度为92.1公里/百平方公里。自2006年“村村通”工程开始实施以来,兴建农村公路近6 000多公里;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六安沟通外界的通信电路全部实现了光纤数字化。

(四) 威胁分析

1.旅游客源竞争日益加剧。皖西与邻近的皖西南地区、鄂东北等地区在旅游客源市场上有着一定的重合。目前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都将面临如何吸引客源的问题,因此区域旅游客源竞争将日益激烈。

2.游客个性化需求变化快。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消费的发展,游客的旅游需求将不断变化,个性化消费日益增长将成为趋势。如何应对游客的需求变化是各地发展旅游业必需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又一挑战。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对皖西乡村体验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可以得出战略矩阵(表1)和四种战略选择,即SO战略——发展型战略、WO战略——扭转型战略、ST战略——多样化战略和WT战略——防御战略。

总之,皖西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一要紧紧抓住目前国内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政府高度重视的大好机会,发挥自身明显的优势,克服劣势,启动文化兴旅、人才兴旅、科教兴旅战略,发展乡村体验旅游,推动乡村旅游扶贫开发,促进地区经济更快发展;二是要加强特色乡村体验旅游产品开发,进一步挖掘地方乡村特色,重在开发能使旅游者体验乡村生活,体会村野文化和风土人情,包含娱乐、康疗、教育、民俗,以及逃避现实等功能的体验产品,做好产品设计、包装和宣传,逐步打造乡村体验旅游品牌产品,树立乡村体验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

[1] [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夏亚良,鲁炜,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3-20.

[2] 王祥武.基于体验经济的皖西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6-11.

[3] 郑辽吉.乡村体验旅游开发探讨——以辽东山区为例[J].生态经济,2006,(6):118-121.

[4] 杨晓云.乡村体验旅游开发初步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7,(2):17-19.

[5] 张涛,刁宗广,刘力.参与体验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08,(4):109-111.

The SWOT analysis of the rural experienc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Wanxi under

the view of the experience economy

WANG Xiang-wu

(Anhui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ffairs vocation college,Hefei 231131,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economy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s SWOT analysis found on the investiagtion in the rural experience, West Anhui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not only has the resources, experience, location, and other advantages also disadvantages such as low level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lack of talent; lots of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such as policy support, market demand, and facing challenges such as increased competition.

Key words:experience tourism in rural area; Wanxi; SWOT analysis

收稿日期:2012-02-09

乡村旅游安全管理篇10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建议

乡村旅游源自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方国家的农村,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理论才被正式提出,并在西方国家中形成了多元化、多功能和多层的发展格局。乡村旅游的具体含义就是以乡村的田园风光、生活文化和乡村背景为旅游的吸引物,实现农业和农村等特色资源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体验生活的旅游活动。

1 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分析

乡村旅游具有不同于都市旅游的特色性质。首先,乡村性。它是以乡村的自然和文化形成独特的景观来吸引广大游客。其次,文化性。乡村本身不具有旅游资源的特性,然而乡村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习惯的保留,却使得乡村旅游成为独具魅力的旅游观赏资源。再次,生态性。乡村本身的工业化程度较低,传统农业依然是广大乡村地区的重要产业。这就使得乡村中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等生态资源,成为现代都市居民摆脱紧张压抑生活的良好去处。最后,体验性。乡村旅游是以体验农耕文化和乡土传统为特色的旅游,它重点强调了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

2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产品初级化

这种初级化具体表现在产品和需求的初级化。造成这种初级化的重要原因是由于乡村旅游内涵认识的前期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驱使。很多地区在没有充分调研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分析和产品设计的基础上,就开发实施乡村旅游,成为导致了乡村旅游产品初级化重要原因。

2.2 过度盲目的开发

为了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没有深刻理解乡村旅游内涵,只是对原有乡村景观的轻微改动后就将其作为旅游景点。还有一些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存在着明显的人工痕迹,失去了原有的乡村旅游价值。此外,过度盲目的开发,造成农村环境承载力破坏,使得乡村旅游失去了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2.3 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和乡村景观为依托的,而且多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活动与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将农业、土地、环境、旅游以及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协调配合起来。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乡村资源和景观都属于私人所有,这就造成了乡村旅游的无序开发和粗放型经营。要想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3 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议

3.1 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区参与”一体化发展战略

乡村旅游发展是一项专业化、系统化的综合性发展工作,如果仅仅依靠当地居民来发展是无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将乡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的时空整体性、乡村的基础设施服务以及当地居民的理解支持三者的力量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将乡村旅游纳入区域旅游的整体开发规划当中,以做出乡村旅游开发的科学安排和合理的力度。首先,政府的积极引导,能够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从而防止出现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其次,市场在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是利用专业化的手段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并要加深产品的设计,消除乡村产品的初级化,还应当设计经济的旅游路线,实施专业的市场营销手段,以推动乡村产品和旅游资源的销售广度和深度。最后,乡村旅游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征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而且,由于居民会承担诸多的利益和代价。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调研居民的态度,以避免由于居民的消极态度导致乡村旅游发展程度的受到限制。

3.2 科学制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

乡村旅游属于高层次、高品位和专业化强的旅游活动。因此,科学的规划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首要任务。针对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过度盲目开发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方案如下。第一,科学选择乡村旅游的布局区位。由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依靠的旅游资源较为普遍,并且本身所吸引的范围也非常的局限。因此,在选择乡村旅游资源的布局时,应当根据客源市场和交通便利的程度来确定乡村旅游景点的布局。第二,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水平。在进行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时,不仅要体现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文化性和生态性,还应当提高产品本身的档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阶段。所以,在保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性资源,将观赏性、享受性、知识性、参与性、体验性等体现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乡村文化特点的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的设计理念当中。第三,科学计算乡村环境所能承受的客容量。每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之前,要请专业的人员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有限的资源,科学的计算出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以确定所能接受的客容量。在确定合理的客容量之后,还应当实施“休养生息”政策,为乡村资源提供合理恢复的时间。

3.3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

乡村旅游资源的分散性和私有性,导致了乡村旅游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不利有乡村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区域旅游的系统开发当中,并要统筹安排、全面规划、集中管理乡村旅游资源,真正将这些旅游资源实现最为有效地开发和使用,以为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4 总结

随着工业化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老龄化问题突出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然而乡村旅游却将农村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和农村的空间组织结合起来,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相信在未来的旅游规划管理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将发挥更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奎.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2):30-31

[2]孙梅红.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及创新性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9):52-53

[3]严春燕.对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的探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