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知识竞赛十篇

时间:2023-10-30 17:57:50

全科知识竞赛

全科知识竞赛篇1

1、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是一场大学生知识竞赛活动,竞赛题目既有《论语》《左传》等传统经典,又有现实题材的活学活用,如提出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分别对应哪四句传统经典。

2、春蕾杯:是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由首都师范大学《语文导报》承办的一个面向全国中小及各职高、中专学生的作文赛事。

3、全国青少年航海科普知识竞赛:由中国航海学会、宁波市教育局主办,浙江省航海学会、宁波市航海学会承办,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宁波市文广新闻出版局、浙江万里学院、宁波海运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引航站、宁波市中小航运企业联合会协办,是以再扬丝路风帆,共筑蓝色梦想为主题的航海科普知识竞赛。

(来源:文章屋网 )

全科知识竞赛篇2

关键词:学科竞赛活动;创新人才培养

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培养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质量工程”文件中明确将推进大学生竞赛活动纳入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的内容中。近年来,高校在全国性学科竞赛活动中的获奖情况被列入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在深化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同时,以学科竞赛活动为依托,引导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万众创新环境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

1 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意义

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学科竞赛作为创新实践教育活动的一个载体,竞赛内容通常联系实际项目背景,应用性强。竞赛过程是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通过开展学科竞赛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有效补充理论教学。[1]在竞赛中获得创新成果,有利于学生产生自我成就感,激发其研究兴趣,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是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过程中产生的新想法和新理念,可以在学科竞赛这个载体上付诸实践。学科竞赛通常又涉及多个学科、多门课程,竞赛活动的开展能积极推动相关学科课程内容、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2]同时,竞赛过程管理、竞赛效果评价的过程中,会突显出教学内容的不足,对教学体系的建设起反馈作用。以竞赛为契机,将问题纳入教学中去思考,进而对教学过程进行修订和完善,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改革活动,不断优化培养过程。

2 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现状

2.1 管理模式松散不利于学科竞赛活动的长期发展

规范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组织机构、严密的实施方案是顺利开展竞赛活动的前提,学校各类竞赛活动由几个部门分别管理,组织方案不同,奖励标准不一,出现工作割裂、奖励不平衡、挂一漏万的现象,不利学科竞赛工作的整体推动。学生是竞赛的主体,但是由于竞赛内容涉及的知识内容多、难度大,学生在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认识不够、对竞赛了解不多的情况下,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参与竞赛的动力不足。近年来,不同类型的竞赛活动层出不穷,竞赛活动蓬勃发展却未能很好地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这和学校未能均衡推进竞赛活动、竞赛经费有限、缺乏良好的保障体制、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有关,给深入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和规范竞赛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2 课程体系不能适应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竞赛的要求

现行的传统教学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各教学环节与实践活动的联系不够紧密,实验过程也多是对知识的验证、再现和重复,这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对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仍然不够,无法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另外,现有的教学体系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忽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对知识需求的差异,不能体现对不同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学科竞赛作为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对学生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都较高,对课程体系建设尚缺乏从培养竞赛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的思考,未能很好地在具体教学内容融入竞赛所需的知识。

2.3 学科竞赛活动体系制约竞赛团队的持续发展

在各类竞赛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规范、科学、系统的学科竞赛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托学校相应的学科基础、专业特点和实践条件,结合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的特点,才能有效地建立起满足具有专业特色、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全方位的学科竞赛体系。[3]其中建立自主学习能力强、学科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持续发展潜力的竞赛团队尤其重要。同时,若在队员结构、能力水平以及年级衔接等方面要考虑不全面,会出现团队断层,阻碍团队延续性和长期性地发展。

3 学科竞赛活动为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

3.1 完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

完善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是学科竞赛有序开展的前提和保障,要实现在学科竞赛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就要设立竞赛管理体系,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成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为了规范学科竞赛的开展,学校制定相关文件,明确各项竞赛的组织程序,对学校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职责作出规定,构建从学校到教师的分级协调、配合的创新管理体制。学校管理部门负责竞赛活动的总体筹划和管理,学院可根据专业特色、竞赛特点制定和完善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做好竞赛方案制定、负责人指导,竞赛负责教师则全面负责竞赛的运行。[4]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的评价办法、制定学科竞赛实施细则、实践场所开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为竞赛的有序开展提供规范化的制度保障。

各学科竞赛组织机构应由组织领导机构和指导培训机构组成。承办单位设立组织领导机构,由相关领导担任机构负责人,机构内部成员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同时应指派专人负责赛事具体工作的协调落实。另一方面,组建由专家或赛事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组成的指导培训组,各项竞赛指定一人作为项目负责人,竞赛开展前提出科学合理的组织方案、指导培训计划,组建指导教师团队,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指导,鼓励、支持业务能力强的教师跨学院指导相关竞赛。

设立学科竞赛专项经费,根据竞赛的级别、性质、规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学院组织学生参赛;制定合理的经费使用办法和奖励方案,对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在工作量、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2]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促进学科竞赛健康有序地发展,巩固学生竞赛创新的成果。

通过成立学生科技活动中心、学术性创新协会、学生社团等方式,使学生自发地开展课外学术活动、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竞赛培训、学术论坛、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可加强学生与竞赛团队成员、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加深对学科竞赛活动的认识。依托表彰大会、网络宣传平台、科技成果展等形式,加大学科竞赛的宣传力度,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开展科技节、素质拓展月等活动,建立相应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创新实验室,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营造浓厚的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对学科竞赛的参与热情。

3.2 优化学科竞赛课程体系

在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对相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研究,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设立适应学科竞赛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学科竞赛活动的课程教学体系,就是以学科竞赛活动的全面开展为基础,以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为前提,将学科竞赛活动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由此建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

从实践教学课程的建设上来说,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满足学生基础通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和创新实践训练的渐进式培养的要求,设置不同阶段的课程(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模块,在基础课程学习中打下基本科研素质的基础,在核心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加深学生对学科竞赛的认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进而形成一个与学科竞赛互动、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分层次的课程体系。

将学科竞赛的内容融入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中,努力推进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专业培养方案入手,调整加入部分与学科竞赛相关实践课程,推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3]通过科技创新基地和创新实验室等实训基地开展基础实训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多样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

3.3 构建合理的学科竞赛活动体系

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学科优势、竞赛特点、学生发展要求,协调各类竞赛的开展、组建结构合理的竞赛团队,形成全程化、多层次的学科竞赛体系,才能发挥竞赛活动在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随着学科竞赛类型的不断增多,为了实现学科竞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就要求根据不同竞赛的组织形式及特点协调各类竞赛的开展。在组织学科竞赛活动时,既要考虑参赛条件不高、竞赛规模较广的竞赛活动,将其培育为参与程度高、受益面广、参赛规模大的实践活动;也要注重那些专业性强、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学科竞赛,精选队伍参赛,培育竞赛增长点,将其树立为品牌竞赛活动,带动校内竞赛活动的开展。

在建立学科竞赛团队时,既要针对各项学科竞赛的特点和要求、学校学科建设优势,也要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竞赛能力、发展状况综合考虑,鼓励不同年级、交叉学科的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形成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竞赛团队,对团队中不同能力、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成员,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全程化、多层次的学科竞赛体系,是指将各类竞赛分为“基本素质类、专业基础类、综合应用类、创新设计类”几个层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不同,组织参加校级、省级、部级等不同级别的竞赛,从而使学生大学四年可在学科竞赛体系的引导下,参与到多种学科竞赛项目的学习和实践训练,培养了实践创新能力,有序、科学、系统地开展各项学科竞赛活动,真正达到全程化的目标和效果,[5]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樊星烁,王成,王迪,等.学科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J].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24-26.

[2] 刘亮,孙利平,张海涛,等.构建科学竞赛体系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J].长沙大学学报,2016,28(2):135-137.

[3] 王蕾,张巧英.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5(6):43-44.

[4] 张开洪,张颖,李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引导下的学科竞赛平台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214-216.

[5] 蒋晓丹,丁霞军,帅永辉.基于“学科竞赛+科研项目”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现代计算机,2014

(23):56-58.

全科知识竞赛篇3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商科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主渠道,做好商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新时期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特别重要。与其他常规教学方式相比,大学生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独特的价值。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证明,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作用的重视,各类学科竞赛开始兴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企业举办了众多学科竞赛。其中,“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设计大赛、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商科类学科竞赛的规模、竞赛水平以及比赛效果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商科类专业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也不断提高。

学科竞赛较少受到高校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较之其他途径和方式能够更好地减少民族地区高校商科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物质条件相对不足的制约。因此,基于学科竞赛研究民族地区商科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实践角度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区商科人才培养的质量,从理论角度则有利于为民族地区各高校构建符合自身经济社会环境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提供理论框架。

二、民族地区商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一)生源质量的制约

相较于其他高校,民族地区高校一般地处经济社会欠发达的地区,对考生的吸引力较低。近年来,民族地区高校录取分数线呈下降趋势正是这一现实的反映。以笔者所处高校位列,虽然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位居全省普通本科高校第十位左右,但近年来的录取分数线却低于省内其他经济较发达排名落后的高校。虽然高考分数不是绝对的生源质量的标志,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生源质量上的差异,导致民族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创新潜质方面首先就落在了其他高校大学生后面。加之,传统的教育方式强调知识传递,以成绩论英雄,进一步强化了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维的单一。学生被动学习意识较浓,不注重创新、多元思维的培养和拓展,进一步扩大了生源质量的差异,进而造成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新意思、创新能力较弱。

(二)人才培养理念的制约

目前,普通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未来发展路径是对普通高校进行分类发展:学术型高校和技术型高校。面对这一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定位,民族地区高校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由于资源限制,大多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学术型高校发展之路难以实现,而技术型高校的定位又受到近年来兴起的职业院校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民族地区部分高校没有针对自身优势特色,更新自我发展目标定位,而是固守原有目标,不愿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理念上的不切实际和落后,导致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普遍知识储备不够,进而影响了其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创新能力缺乏。

(三)教师指导的制约

创新是一个对原有知识消化、吸收、创新的过程。因此,大学生的创新活动不仅需要学生的主观努力,同时也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教师自身水平的高低和指导力度决定了学生创新水平的高低。相较于其他高校,民族地区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相对略低,这就影响了其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指导能力。

学科竞赛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能够较好地规避以上制约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学科竞赛由于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的局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质;同时,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学习的能力,增加了知识储备;再加之,相较于其他高校,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科研压力相对较弱,且指导学科竞赛所必需的科研能力要求相对略低,教师具备进行学科竞赛指导的能力和水平。总之,相较于其他方式,学科竞赛是民族地区高校一项很好的规避自身劣势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

三、民族地区商科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现状调查

笔者所在高校地处武陵山片区,是典型的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学校商学院共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5个商科类专业,商科类专业在校人数达2000余名。但在2010年以前,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类别、人数较少,层次不高,省级以上奖励较少,部级奖励缺失。学生参与的竞赛大多以英语竞赛、演讲比赛、体育比赛等素质性竞赛为主,参加的学科竞赛仅有“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每年参与各类竞赛的人数占全部在校学生人数的比例低于1000。因此,学科竞赛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高。学科竞赛在民族地区商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被大大低估。

2010年,以工商管理专业被评选为全国特色专业为契机,笔者所在高校以工商管理专业改革为纽带,明确了商科类专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开始逐步摸索基于商科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民族地区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学科竞赛体系构建原则与框架体系

1.学科竞赛体系构建原则

(1)层次性原则。学科竞赛体系应包括专业竞赛、学科竞赛等两个层次。专业竞赛主要锻炼学生对某一特定专业知识、技能,参赛对象主要为某一特定专业学生;学科竞赛则是对囊括学院所有专业的商科本科学生知识、技能的综合竞赛,参赛对象扩大为学院所有学生,并向全校学生开放。

(2)针对性原则。学科竞赛应是对各个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职业技能的综合测试,故每个专业至少应有一个对应的竞赛。

(3)结构性原则。为便于学院对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各个竞赛在时间安排上应合理,体现出参赛的时间结构性。具体表现为在每学年的上学期、下学期均应安排大致数量的竞赛。

(4)对应性原则。学院设计的学科竞赛应尽量与教育部、教育厅、学校组织、认定的商科类学科竞赛接轨,并在时间安排上与上级部门组织的参赛时间错开,便于为学院选拔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的队伍。

(二)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体系的运行

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框架体系的落实离不开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因此,打造一个有效的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的运作模式就需要从学校资源支持、制度建设等方面来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构建起一个包括制度建设、平台建设、教师激励的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运作模式。

1.制度建设

学科竞赛运作模式的构建首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认清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切实推进学科竞赛,笔者所在高校要求各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必须包括“创新实践”教育学分(4学分),并对创新实践学分的获取做出明文规定,主要是以各类学科竞赛获奖成果作为学分获取的主要标准。这一规定切实提高了广大师生对学科竞赛重要性的认识,掀起了一股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潮。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相关学科竞赛举办、参赛、奖励文件,实现了学科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划化。如制定了学校学科竞赛认定制度,明确了各学科、各类别、各层次学科竞赛名称,使商科类专业大学生对自己能够参加的学科竞赛、参赛时间有了清楚的认识。商学院则更是打造了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框架体系,明确了每项赛事的比赛时间和参赛对象。还有,对竞赛获奖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政策,且奖励标准不断提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2.平台搭建

学科竞赛需要有扎实的平台作为物质支持基础。笔者所在高校,积极开展平台建设,为商科类专业学生开展各类学科竞赛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技术支持。一是建立起经济综合管理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服务器,购置了大量的商科类专业软件,如FRP系统、物流沙盘模拟系统、营销实训系统、模拟证券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模拟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模拟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等等;二是初步构建起商科类综合实训系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开展商科类综合模拟实训;三是创建了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民族地区商科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并设立开放性创新训练项目;四是创建了商科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工作室,作为组织承办商科类学科竞赛的组织平台。通过以上学科竞赛平台,为商科类专业学科竞赛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技术支持。

3.师生激励

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除了要有宏观的制度保障和平台支持外,关键还取决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学科竞赛的参与主体。为促进商科类专业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学校、学院两个层次均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在学生方面,学校对于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获奖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政策标准,且逐年不断提高;另外,学院规定在各类奖助补评选中,充分考虑学生学科竞赛奖励,打破原有的课程成绩惟一初、准的局面。在教师方面,除了有相应的奖励政策外,对教师的指导工作明确规定了课时补偿。同时,设立了教学副教授岗位,并将学科竞赛指导成绩作为评选教学副教授的重要标准。通过以上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学校商科类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三)基于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

1.学科竞赛获奖

搭建起以上商科类学科竞赛体系并开展运行后,商科类学生学科竞赛获奖成果在层次、数量方面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10年以来,商学院学生共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奖励250多项,其中省级以上奖励67项,部级奖励6项。相较于2010年以前,在省级以上等高级别学科竞赛中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面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FRP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知名权威商科学科竞赛中,学生的参与面达到了50%以上。

2.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通过学生访谈发现,大多数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均反映,经历学科竞赛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的增加,更是思维方式的改变。相较于以前的墨守成规、思维定势,学生对同一问题的思考视角更加多元,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多维,更加注重刨根问底。这意味着,学生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全科知识竞赛篇4

关键词:高校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学科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G4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家和教育部近几年出台的有关文件都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创新人才提高到战略高度,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已是高校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为此高校展开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讨论,其中将大学生学科竞赛作为人才培养的抓手得到了广泛的共识[1G3].我校长期以来非常重视各类学科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早期对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等以立项方式,委托专门的学院(或中心)具体实施.近几年来根据我校教改形势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又增加了一批大学生学科竞赛,目前立项赛事已达34项,在大学生创新设计及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有益探索与实践.本文在总结我校多年的大学生学科竞赛经验、成效基础上,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例,就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与研究[4G5].

1学科竞赛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学科竞赛是一种群众性学科活动,主要以学生所在学科为背景,通过开展自主式学习与创新设计完成作品设计任务.它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有着密切联系,但又不能简单等同,因其独有的特点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G8].

1.1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科竞赛是以项目的形式组织与实施的,申报时要求负责单位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具体措施,强调培训的主体内容和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在“知识点”教与学过程中,彻底打破教师“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的现象,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个性发展.为此,我们要求整合相关实验课程,调整相应的学时和学分数,并按照竞赛训练知识点,对主要实验课程设计2个左右的创新型实验.同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将大学生科研等计划外教学活动引入学科竞赛训练.目前每年参与电子类设计竞赛训练的学生400余人,主要来自我校电子信息学院、物理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的约15个不同专业的学生.

1.2培养大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人类就不会进步.创新精神是指个体敢于求异、勇于求异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善于创立新思维、新事物的精神面貌.学科竞赛无论在形式或内容等方面都比较符合创新教育新理念,很多的赛题都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一些知识点超出了教材内容要求,显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在实施竞赛培训计划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跨专业进行自主创新设计,跨专业参与电子类学科竞赛,始终强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为提高.目前,代表我校参加全国电子类学科竞赛的学生50%以上都有实用新型专利或发明专利,获学校创新学分数占全校总数25%左右,参与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活动蔚然成风.

1.3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学科竞赛多半是一种团队组合形式参加,在学习、训练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在竞赛训练、学习过程中,参赛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团队精神,什么是协作意识,懂得了它们的重要性,较长时期的共同学习,加深了师生情、同学情.无论是训练或是竞赛阶段,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无不在理论课堂、工程实践、文书表达、交流互动、协作创新等环节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学科竞赛,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大为提高,目前,在参赛的15个专业中,都有学生获省级以上奖项,其中有9个专业的学生获得过全国一等奖,全国一等奖总数40余项.

2搞好学科竞赛的几点要素

大学生学科竞赛既包含了本科教学的普遍规律,同时也具备“所有竞赛”赛事的特殊性.与“所有”的课程一样,有知识点的教与学,同时需要像“竞赛”赛事一样有训与练.总结多年来电子类学科竞赛,我们认为搞好学科竞赛应注重几点要素.

2.1各级层面的关心支持以及科学管理

学科竞赛是一项群体性活动,很多高校将它和人才培养、教学计划紧密相连,因此势必涉及到人、财、物.在此过程中,需要相关责任学院、中心制定完整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还要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这里面有大量的计划外工作量要予以认可;参与的教师和工作人员要将年终考核与其挂钩予以肯定;学生大量的课外学习、训练学时应和他们的课程相联系;学生的免修、免考、保研等政策的制定;训练和竞赛期间的耗材费、元器件费等,都需要学校的有关职能部门、学院给予高度的关怀、支持,并协调解决.同时还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加强科学管理[9G10].

2.2“理念先进、环境优良、设备齐全”的全天候开放实践平台

电子类学科竞赛的实质是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与创新设计,在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后,将其运用到作品设计中从而完成设计任务,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进行大量实践活动,而这种时间很多是课余时间,还有很多是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如果按照正常的实验室管理将无法满足学生入室进行自主式学习和创新设计.因此建设一个“理念先进、环境优良、设备齐全”的全天候开放实践平台对于学生学科竞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稳定的教师队伍

竞赛是以学生为主体,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竞赛因其自身的特点需要一大批有专业知识、有实践经验,而且还需要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参与.不仅如此,这支队伍还应相对稳定,应包含较多专业在内.竞赛每两年一次,赛题也变化无穷,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需要教师紧扣理论课程知识点,对赛题不断总结和提炼,同时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特长和习性,并在日常的训练中及时给予指导.

2.4一批有兴趣能坚持的学生参与

电子类设计竞赛从专业培养方案来讲是计划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有着紧密联系,是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按照我校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建设,提出了“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一批有兴趣、有更高目标追求的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机会,通过竞赛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参与的学生除了要有兴趣外,还需要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批有兴趣、有目标追求且能够坚持的优秀学生是取得竞赛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

3我们的主要经验

电子类学科竞赛主要有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技术邀请赛、模拟电子技术作品设计竞赛、SOPC片上系统专题竞赛等,我们通过对各项竞赛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我校相关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大学生学科竞赛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与实践.

3.1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为根本,努力构建电子类学科竞赛培训新机制

电子类学科竞赛与所有的竞赛一样,要想取得优异成绩,一定要在“技能技巧”和“强度”方面加强训练.我们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为根本,按照我校电子信息大类专业建设提出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人才培养体系,将涉及竞赛的几门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提炼,结合工程实际制订了包含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专项训练、专题讲座的竞赛培养方案.同时,我们还根据竞赛的时间节点和本科教学计划,将一些课程在内容方面进行精简,在时间方面提前.例如单片机技术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该课程在大三才上,从竞赛角度来说显然太晚.另外长期跟踪分析竞赛题型的基本特征和不同变化,将它们归类总结,并设计成既包含了理论课程知识点,又概括了赛题特点的实验项目,应用在竞赛培训中.

3.2加强开放式实验室平台建设和科学管理

实验室是学生完成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实验室是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创新设计的重要平台,实验室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11G12].竞赛涉及内容多、学生来源广,造成实验室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实验室开放则尤显重要,它关系到竞赛培养计划的实施和落实,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和竞赛成绩.在建设开放实验室平台过程中,我们专门规划400m2专用于电子类学科竞赛,其他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按照竞赛培训计划接纳学生,同时力争学校设备处、教务处、相关学院等给予人力、财力及其他资源的支持,相对电子类学科竞赛涉及的实验室,目前完成了50%的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加强实验室科学管理对于学科竞赛也至关重要.在日常的管理中我们除执行学校、学院制定的规章制度外,还专门制定了“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开放实验室元器件、耗材管理办法”、“实验教师、技术人员实验教学管理条例”、“学生入室规范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基本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日常实验教学和竞赛培训任务完成.另外,我们还吸引一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参与,采取“研究生助教、本科生助管”的实验室辅助管理模式,弥补了因实验室开放力度大造成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

3.3将学科竞赛与年终绩效考核、质量评估检查及学生利益相结合

目前我校将各类学科竞赛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管理,在年终绩效评定、本科教学质量检查的过程中对培训计划实施、学生参与程度、培训效果和竞赛成绩等进行综合考核.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给予奖励;认可竞赛培训中产生的计划外工作量;竞赛工作与项目责任单位年终效益挂钩;对参与竞赛指导工作的教师发放工作劳酬等.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切身利益,如:训练时的相关内容和实验课程挂钩,给予免修、免考;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取得标志性成果;在奖学金评定、保研方面给予加分优惠、对于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直接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等.

4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已经成为增强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就电子类大学生学科竞赛而言,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生学科竞赛归根到底是一个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许多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建设轻人才培养的现象没有彻底改变,因此在某些高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没有建立完整、科学的考评体系,涉及到工作量计核、教师晋职考核等,学校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相关政策缺乏权威性、统一性,以致影响了学科竞赛;三是部分教师重学轻术的思想较为严重,对竞赛工作敷衍塞责,没有将育人职责放在首位,因此缺乏一批有专业知识、有竞赛经验,同时具有一定奉献精神的教师参与学科竞赛工作,师资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

5结语

多年来我们通过省部级、校级教改项目将学科竞赛与人才培养作为研究重点,努力探索学科竞赛培训计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研究学科竞赛的普遍规律来重新审视我们培养计划中不足之处,以此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并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优异成绩.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我们长期的奋斗目标,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不断研究与探索,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孙盾,姚缨英,范承志.实践教学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5):23G30.

[2]董健,郭迎.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推动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8

3]吴旭,陈仁安,魏德志,等.论高校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12,15(1):5G8.

[4]马传峰.实验室资源的开发与开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1G3.

[5]严薇,杨天怡,袁云松.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07G108.

[6]鲁保富.构建系统、高效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大学教育,2005(8):37G38.

[7]姜风国,王东兴,马国清.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实践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3(2):1G14.

[8]周家伦.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9G10.

[9]和雅君,周宇,韩英,等.建立实验室开放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23G25.

[10]钟秉林,董奇,葛岳静.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大学学报,2009(11):22G24.

[11]王海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2):29G31.

全科知识竞赛篇5

关键词: 学科竞赛 海洋与地球本科教学 创新

1.概述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学术方向以海洋及相邻陆区的环境和资源为总目标,坚持和发展海洋与陆地,古代与现代,地质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观测、实验和模拟相结合的特色,探索和发展海洋及相邻陆区资源、环境定量研究中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使本学科成为以海陆结合为特色、与国际海洋地质学科前沿接轨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成为中国南海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古环境及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的中心之一。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创建并实践了“学科竞赛-教学改革”的互动模式[1]:以教学改革为主体,教学计划培养与学生创新相结合,构成人才培养的大环境[2—3],以学科竞赛推动教改,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4—6],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教学质量[7—8]。

2.学科竞赛的体系与保障

为了实现海洋与地球学科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利用整个学院的教学、实验、科研资源,以及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部级实验室对学生的开放为学生学科竞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种开放是一个系统项目,需要在体系与保障制度上建立创新机制[9],包括建立完整的学科竞赛管理机制与机构,良好的学科竞赛保障制度,调动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教师经历投入的保证和奖励制度及创新项目的良性循环制度。

目前,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主要由学院大学生地学创新基地(简称基地)管理,大学生地学创新基地工作实行院长负责制,由教学副院长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全院创新教学资源和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组织开展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依据基础学科竞赛与专业、科技创新竞赛的不同特点区别管理。海洋学院学科竞赛管理机制流程图下图所示。

由项目实施领导小组、教师指导小组和学生管理小组协调完成;建立指导学生创新活动的工作手册,完善项目从申请到中期考核直至结题的申请和统计管理表格,完善基地的日常运行制度。基地除了要新添置必要的小型实验设备外,学生实验所需要的主要大型仪器设备还分布在学院各个课题组中,学院需要制定必要的制度,以保证学生可以使用这些仪器设备进行研究,届时有关教师和实验室指导人员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协助。相关使用条例目前参照学院和重点实验室的设备使用条例实施,明确基地设备的使用制度。

通过培养计划的修订,对大学生在基地内进行的项目研究和实践活动,可核定一定的实践类学分,并把参加地学创新基地活动、承担过基地创新项目等考虑作为推荐免试研究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对于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取得较好研究成果的学生在综合测评时予以加分,评定奖学金等方面也会优先考虑。

为鼓励教师在指导基地学生过程中的精力投入,指导学生项目均核定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并对指导效果好的教师在推荐优秀教师等方面优先考虑;对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或有重要成果苗头的项目,要加大教师指导和资金资助的力度。

依据项目管理办法和项目立项指导方案,全院大学生都可以以个人或研究小组形式申请创新基地项目(鼓励以研究小组形式申请)。无论教师为大学生提出的课题,还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提出的课题,都要提交开题报告和课题设计书。经过公开答辩,基地领导小组和教师指导小组择优选拔合适项目进入基地。项目名单在学院公示。领导小组和教师指导小组对进入基地研究的所有项目进行不同阶段的研究进展评估,听取学生的研究进展汇报。对不再适合在创新基地进行研究的课题,终止资助。对可进一步研究的项目,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意见和建议,供学生参考。

3.学科竞赛特色及成果分析

学院根据本科生不同学习阶段的特征和重点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实行区别化竞赛引导。低年级学生处于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作为课程学习的补充,学院鼓励他们多参与数、理、化、英语等基础学科竞赛。同时他们接触到专业概论性课程,正在建立专业兴趣,实验兴趣小组活动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学习环境。而高年学生已进入海洋地球学科专业学习阶段,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以海洋地球学科科技创新活动和相关竞赛为主。

通过设立基地创新项目与参加学科竞赛相结合的模式,构建多层次的学科竞赛体系。目前,学院大学生参与的学科竞赛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竞赛、物理竞赛、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地球信息系统(GIS)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其中,我院本科生2010-2011学年,共有14位同学获得5项学科竞赛奖励,其中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海赛区二等奖1项;全国海洋知识竞赛上海赛区奖第三名1项;校级高等数学竞赛一等奖1人;校级普通物理竞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优胜奖2人,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优胜奖2人。通过答辩审核,2011年我院新立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达17项,其中上海项目3项、同济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Students Innovation Training Program,SITP)9项、学院项目5项,覆盖全部242名大学生中的38%。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都可以参加到大学生的创新项目中去,并达到很好的创新教育的效果。

4.学科竞赛对本科教学的影响

海洋地球学科竞赛对本科生教学的影响涉及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教师教学理念的促进及本科生导师制的落实和发展等一系列的本科教学改革。

首先,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10]。海洋地球科学学科竞赛活动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的延伸,它具有自身的特征。学生对科学学科竞赛活动的兴趣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技能都直接影响学生参与科学学科竞赛活动的积极性;科学学科竞赛不同于常规教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要求明显高于常规教学。所以,科学学科竞赛是在专业基础知识上的延伸,没有扎实的基础,就不可能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更别谈参与更高水平的科学学科竞赛。在参与科学学科竞赛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拓宽科学学科知识面,更好地把握海洋地球专业的方向。从某个角度来讲,实际上就是一个从无到有,运用原有基础知识,进行知识的重组、提出新观点的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学科竞赛有利于转变教学理念[11]。众所周知,海洋地球科学学科竞赛对学生学习潜力和创造性工作潜力均有不同的提高。教育者有责任不断地因人而异地提出新的高度要求,使其潜力得到发展和发挥。以素质教育为动力,培养卓越人才可以使学校学科竞赛辅导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最后,学科竞赛有利于促进本科生导师制的落实和发展。传统的本科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板书等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则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所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复现型人才,而现代社会呼唤综合型人才、创造型人才。本科生导师通过竞赛辅导和创新项目指导,切实和学生实现多元化交流,全方位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总之,海洋开展海洋地球学科竞赛活动在培养学生能力,优化学科管理,转变教学理念,促进专业发展的作用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总结和提高。

5.开展学科竞赛工作思考

按照海洋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的要求和目标,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在今后改进与完善。由于海洋与地球学科研究涉及研究广度很大,其中海洋及相邻陆区研究对本科生竞赛而言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可以完善海洋地球大学生地学创新活动室的建设和管理,便于大学生在室内地学试验测试、大学生学术活动交流、指导教师及校外专家与大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等、相关规章和成果展示宣传等。需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严把立项和结题关,形成退出机制和奖励机制,鼓励学生高水平完成科技创新项目,鼓励本科生通过科技创新发表相关报告、专利及学术论文等。最后,根据项目立项管理时间节点,合理统筹管理院级项目、校级SITP、上海市级及部级项目,形成推优梯队。对真正优秀项目加强培育和孵化工作,推荐参加国家“挑战杯”等重要赛事。根据海洋地球学科的竞赛成绩与效果及时反馈竞赛并指导教学改革。

6.结语

海洋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是依托整个学院的教学、实验、科研资源,以及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开展工作。海洋与地球学科竞赛—教学改革的互动模式。以教学改革为主体,教学计划培养与学生创新相结合,构成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以学科竞赛推动教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培养人才与教改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闫舒静,张兴会,李辉,何文章,张永丹.“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互动模式的创建与实践[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2]韦小青,姚喜贵.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探[J].成功(教育),2009(10).

[3]齐丹.学科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1).

[4]唐立国.论以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29).

[5]贾春梅.以学科竞赛为核心推动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4).

[6]包秋燕,陈孝慧.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08(20).

[7]陈立章,黄圣生,彭红,丁激文.抓好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8]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大学数学,2009(05).

[9]蔡述庭,谢云,刘冰茹.以学科竞赛为契机促进实验室的全面开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8).

全科知识竞赛篇6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科技竞赛能力;多媒体竞赛;培养体系

浙江树人大学是教学型本科高校。针对我校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以全省多媒体竞赛等各级科技竞赛为引领,为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和教学方法上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本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理念,构建了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基础类-程序类-应用类”三个层次课程体系和由“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多媒体竞赛、社会实践”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选修课个性挖掘、创作实验班培养、学生社团组建”三位一体的特色培育,发现和汇聚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竞赛能力的优秀人才,构建了“计算机基础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阶梯推进式三级能力培养体系,探索形成了“多媒体竞赛引领、专业交叉复合、项目学习驱动、虚拟学制组织”的科技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科技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体系

几年来我们紧密围绕我校应用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和构建。通过兄弟院校调研、企业走访和学生问卷调查,摸清了社会对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1.构建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在面向全校开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各专业,逐步增设为拓宽和延伸计算机应用内容的公共选修课。在让学生学习掌握公共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数字媒体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上各领域对既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新媒体技术开发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几年来我们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多次修改完善,构建了“基础类-程序类-应用类”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基础类和程序类课程近10门为全校各专业公共必修课,应用类课程结合科技竞赛划分成“影视、图像、动画、网页、机器人”5个模块近20门课程为公共选修课。

2.构建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各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和个别学习需求。例如,艺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将自己的创意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文秘专业的学生需要设计制作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文稿。我们依托省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构建由实验教学(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多媒体竞赛、社会实践、专家讲堂等组成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

3.搭建多功能的网络学习平台

为使学生能够多渠道获取更多的课程相关知识,方便学生间及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我们搭建了多功能的网络学习平台。

网络平台内容丰富,包括:基础课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实验内容——设有“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视频教学”、“在线测试”、“BBS”等多个栏目;教师个人网页——学生随时可登录任课教师个人网页进行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新技术、数字媒体新技术介绍以及与新技术相配合的实践操作;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作品资源库、学生作品库、专家点评及实验班的信息等。

网络平台的充分利用,既达到学习课程知识的目的,也教会了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二、以多媒体竞赛为引领,不断提升大学生竞赛能力

科技竞赛本身就是一个综合性教学活动。我们本着“以大学生多媒体竞赛为龙头、以数字媒体等新技术的开发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的原则,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培养其数字媒体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有力实现了科技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交叉复合。

1.学科竞赛“课程化”

基础类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一定的课程竞赛项目,开展课程竞赛,如“网页设计大赛”和“VB程序设计竞赛”等课程竞赛。竞赛成绩可以替代课程成绩,参加竞赛的学生覆盖全校各专业。

选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每门课程都精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竞赛优秀作品作为典型案例,通过案例阐述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并组织学生进行点评。变枯燥为生动,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竞赛通过教务处发文定期组织,制定比赛方案和选拔规则,在学校取得好成绩的推荐到省和国家参加相关竞赛。如全校学生参加的“多媒体设计竞赛”等,竞赛成绩可以替代选修课程成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现了大批优秀人才。

2.组织全国和省级各类参赛团队

以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设计大赛等各级竞赛为龙头和导引,通过“选修课个性挖掘、创作实验班培养、学生社团组建”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汇聚大批具有创作热情和创作潜质的学生,构成科技竞赛的主力军。目前已经组织了十几个参赛团队。

参赛团队具体组织方式为:一是利用选修课进行挖掘。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全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全校近20门选修课程的开设,从全校各专业的学生中挖掘具有新媒体设计潜质的学生。二是依托创作实验班进行培育。通过创作实验班招生,选拔和培养一批有创作热情的优秀学生。三是组建科技社团。几年来先后成立了树人大学“青年电视艺术协会”、“心一创作室”、“WEB协会”等学生科技社团组织,汇聚一批有兴趣的学生。对竞赛团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地训练指导,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设备和场地。学生通过在社团里学习、协作和交流,培养和锻炼了科技创新能力。

3.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开发学生的潜能

以各类多媒体竞赛为导引,围绕竞赛内容,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先后确立了50多个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可以申请学校和省级相关课题,亦可作为教师教改项目的子项目。

导师一对一指导。每个参赛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设计、制作完成作品。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出现问题而又不断解决问题。通过参加竞赛,不仅能够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也能够激励大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动力。

团队协作,共同完成竞赛项目。学生通过竞赛过程的体验、尝试、创新以及感受队员之间互相协作与帮助,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扎实学风、合作精神等品质的提高都是质的飞越。几年来,参加竞赛的学生团队已成功申请多项校级学生课题和浙江省大学生新苗计划项目,成功申请并完成了学校的多个开放实验项目。

4.建立竞赛保障机制

从制度上要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竞赛队伍稳定和发展,必须有一套组织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作保障。教务处负责对整个学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建设创新基地、筹措及使用资金等;现教中心负责多媒体竞赛的组织、选题、培训和指导,负责指导教师的选拔及考核。形成由教务处统管、现教中心组织、竞赛项目指导教师负责的三级管理制度。

以多媒体竞赛为抓手,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能动作用。几年来,我们建立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指导教师队伍。通过制订指导教师工作职责、落实指导工作量、开展评奖评优等途径鼓励教师参与指导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科学组建“互动新媒体创作实验班”

1.科学定位

现教中心负责全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没有专业学生。为了培养具有新媒体技术开发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我们进行有序教学组织和培养。自2009年开始,教务处发文从全校各专业选拔一批有创作热情的优秀学生,成立了“互动新媒体创作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以多媒体竞赛为抓手,以新媒体技术为学习载体,以弹性体制优化组织形式,进行“互动新媒体创作实验班”的特色培育。目前为止已经组织招收并结业了2期。通过1~2年的培养训练,实验班学员掌握图形图像、动画影视、交互式游戏、虚拟现实和网络多媒体等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进行上述新媒体的设计和开发。走向社会时既能从事专业领域的工作,又能在媒体相关领域从事新媒体的设计、创作、开发和策划工作,为树人大学各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2.学习方式

以“导师负责制”展开小组式学习。实验班学员选择导师开设的选修课程,导师与学习小组“一对一”进行指导。以中心教师为主体,聘请兄弟院校知名教授和企业资深专家担任教学和指导教师,定期来实验班进行专题讲座。内容涉及“虚拟现实技术与展望”、“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机器人基础知识”等领域。

把竞赛作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载体。实验班是我校科技竞赛的主要基地,结合各类大学生多媒体竞赛进行实践训练,并以竞赛为评价标准。通过营造浓厚的科技竞赛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实验班带动,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竞赛之中。

开展主题班会,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在主题班会上,获奖学生的谈亲身经历和赛后感受,激发了其他学生投入科技竞赛的热情,在学生中起到起很好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不甘落后的信心和坚韧的品质。在竞赛过程中,学生要经受挫折甚至失败的考验,竞赛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讲,将终生受益。

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先后外出参观了上海“世博会”、“韩美林艺术博物馆”及省属兄弟院校的“机器人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等。启迪学生的智慧,并从中获得了创作灵感,。

校企合作、作品对接。让社会参与办学,学生创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我们先后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到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并承担企业的有关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发挥实验班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

以点带面的思路。由实验班带动全校各专业的同学积极选课,主动进行训练,踊跃报名参加各类竞赛。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同时,注重创作实验班的文化积累,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班级管理机制。通过实践,实验班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已结业的2届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中,共获40多个奖项;获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软件著作权。

几年来我们的改革取得显著的效果。树人大学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得近200个奖项,其中一等奖20多项,二等奖60多项。通过改革与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成为社会上受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玲玲. 大学生创造力开发[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6-110.

全科知识竞赛篇7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99-03

一、引言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显得越来越重要;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知识创新日益不可或缺。国际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1]有创新才有未来,有人才就有希望。早在2006年,我国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就已经提出“到2020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的战略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客观认识科技竞赛的特征及其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深刻分析探索科技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种种联系,总结经验,提出相应的措施,对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与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科技竞赛可以帮助学生冲破传统课堂教学局限性,给大学生营造一个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氛围,包括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自主学习、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等。[2]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科技素质,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信息时代与知识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促进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帮助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随着科技竞赛在高校的普遍覆盖,深入分析和研究科技竞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二、科技竞赛的特点

科技竞赛是大学生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索发现问题和积累科学知识的能力。[2] [3] [4] [5]作为一种高权威、强效果、覆盖广的全国性乃至国际性,遍及各级各类高校的学科竞赛,它具有很多自身独特的优势与特点。

(一)综合性强。科技竞赛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项目竞赛的整个过程中,包括前期的思想准备及创作的实践过程等。每一个参赛项目的完成不仅是专业技能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整合,也是智商与非智商因素的综合体现。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实力条件、潜能,针对某一领域开发或发明出一个新作品,从选题到实践、从开题到结题、从内容到形式等都需要创新元素,不仅需要个人思维活跃、动手实践强,更需要团队的合作、德智体美的全面体现。所以,每一个参赛者必须要充分发挥联想,经过缜密的思考与判断,自主钻研,坚持不懈,综合推敲,勤于动手实践,才能得以顺利完成竞赛项目。

(二)自主性明显。科技竞赛一般要求选手在基于原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积累前提下,结合一些课外科学技术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科技竞赛过程中,不仅要求选手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更需要的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支撑。只有自主性强的人才能更专心更主动地去涉猎、搜寻对作品有帮助的一切资源。

(三)动手能力强。科技竞赛往往要求选手在特定的前提下或以满足特定的功能实现为目标,去完成一件实物或虚拟模型类的作品。科技竞赛是一项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又远远高于理论的挑战,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才能结合理论与实际,并应用于实践中。

(四)毅力要求高。从决定要参加科技竞赛的那一刻起,为了开拓思维,为了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或创新点,开始钻研思考,从立项、设计、开发到撰写文档,反复斟酌修改,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等都是下半年9月份开题,下一年的4月份前后结题。尤其是中间跨越了寒假,在这个寒冷、又刚好是过春节的时候,很多人都沉浸在与朋友玩乐、和家人团聚的欢乐中,但是参加项目比赛的同学,就必须得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实验室里钻研、探索,保持冷静,一心一意搞实践。

三、科技竞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措施

创新能力培养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要求学生必须能发明新技术,而是要求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用创新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扩大受益面,通过课堂、科技文化节、特色社团和各种形式开展竞赛来鼓励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氛围。学院不仅为学生提供平时的学习、实验机会,包括创新实验、科技竞赛创作、毕业设计等,也让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更多思想交流、思维分享和点子碰撞。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企业技能培训,承接企业商业项目等,也为科技竞赛平台的构建铺设灵活的实训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拓创新实践。

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一直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抓紧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机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取得了一些成绩。首先是赛事宣传方面,通过班级宣传、年级Q群、周末年级例会等方式进行前期宣传;在赛事进行过程中,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在生活上和项目上都给予帮助和关心;在比赛结束得出结果后,对优秀获奖者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对于尚未成功获奖的参赛者也不放弃,坚持鼓励,在精神上给予最大的支持。因此,近几年来,其中最明显的是国信蓝点杯的参与人数由2011年的14人上升到2012年的40人,到2013年的82人参加,这说明参与率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进入全国决赛的人数也从2011年的3人,上升到2012年的10人,到2013年的16人,这无疑是一个量与质的飞跃与进步。

四、实施效果分析

2010年以来,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坚持校企合作建设创新基地,培养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在各方的支持和全院师生的不懈努力下,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到创新实践应用等方面我们取得一些成果。

我们首先设计了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卷调查。主要利用了网络问卷星工具,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等因素设计了10个调查问题。调查链接向全学院开放,学生可通过电脑网络或手机在线操作,进行问卷填写,最后在网络抽样统计。

根据图1数据显示,对于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型的校级、部级等科技竞赛,学院的大学生参与面是比较广泛的,其中有29.51%的学生参加过校级创新杯,4.92%的学生参加过全国ITAT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22.95%的学生参加过全国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19.67%的学生参加过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8.2%的学生参加过挑战杯,9.84%的学生参加过数学建模,还有39.34%的学生参加了类型的竞赛项目,但是还有14.75%的学生一项科技竞赛都没有参加过。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学院的学生在参与创新实践方面是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但假如想要实现整体的发展,还需要大力度引领学生树立起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在现有教学模式下,参加专业学科竞赛的高校学生会锻炼出其他学生没有的本领。学科竞赛对于学生本身素质的全面提升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图2反映了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大学生在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的促进方面得最多肯定。

我们进一步汇总了指导学生科技竞赛获得的代表性成果。自2011年以来,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参加全国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共获得全国奖30项、自治区奖97项;参加全国ITAT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共获得全国奖57项;参加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共获得部级一等奖1次、二等奖5次和三等奖一次。学生在参加科技竞赛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提高了自信心,也积极的促进了专业课的学习。自2011年以来,我院保送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在学科竞赛获奖学生中,保送北京大学4人,保送清华大学1人,保送北京师范大学3人,保送东北师范大学2人,保送本校研究生12人。在数量上,个体参加科技竞赛的项目数在增加,获得保送的人数总体也呈增长趋势;在质量上,随着获奖的项目及级别的上升,获得保送的院校也越来越有质量。

五、结语

近几年,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科技竞赛活动出现在各大高校,尤其是计算机学科领域,更是每年都有新项目新形式诞生,这些竞赛题目大多是在实际应用中会涉及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针对科技竞赛活动的特点与现状,结合近几年广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的实际情况,分析探讨了科技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6]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大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增强科技意识的重要手段。[7]但是如何结合科技竞赛进行新型的教学改革,将创新理念和实践更大程度完美结合贯穿在专业教学中,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 注 释 ]

[1] 杨华.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3] 张景山.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 丁珠玉,樊利,周胜灵.以科技竞赛为载体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205-208.

[5] 付雄,陈春玲.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6):29-31.

全科知识竞赛篇8

关键词:学科竞赛;主题;时间;空间;模式;管理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学术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最好手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形形各级各类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层出不穷,对学科竞赛的分类也五花八门。只有通过构建一套有效的分类体系,提出学科竞赛分类准则,厘清学科竞赛内涵与外延,才能避免造成学科竞赛管理混乱和措施不当等现象,有效减少竞赛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从而推动学科竞赛有效开展以及进一步发展。

一、学科竞赛分类准则的提出

我们可以把学科竞赛定义为学生利用所学科学文化知识针对所提出的学术问题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通过一定方法(或模式)进行分析、构思、尝试,争取优胜的活动。不难看出,作为学科竞赛应该包含主题、时间、空间、模式四个要素。“主题”即竞赛的内容和核心,如某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主题“智能小车制作”等。“时间”即竞赛全过程或某一阶段从开始到结束的间隔,一般一次比赛包括竞赛准备阶段、理论方案阶段、模型制作阶段、决赛(或答辩陈述)阶段等时间段。“空间”即竞赛所需要的场所,如决赛场所、预赛场所等。“模式”即解决竞赛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如手工制作、计算机编程、口头表述等。

不定主题科技活动分为以下三类:

(1)不定时间不定空间的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它是大学生一种自我的不受约束的学习或研究活动。我们把它们称为自由学习研究类活动,如学术调查、科技发明等。

(2)定时间不定空间的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时间规定可以半年、一年,但活动场所没有统一规定。我们把这种有组织的活动称为研究训练计划类活动,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创新实验计划、新苗计划等。

(3)不定时间有评比空间的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我们把它们称为展示类活动,如“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它没有主题限制,没有时间规定,仅以申报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并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等活动。

以上三类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都不设主题,它们不具备学科竞赛特征,不是本文研究对象。在此列举能清楚理解什么样的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才能称得上是学科竞赛,也更加明确了科研训练项目和大学生挑战杯等活动与学科竞赛之间的区别。这对我们学科竞赛管理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规定“主题”的大学生学术竞赛活动,根据竞赛运作模式固定与否,我们把它分为非学科竞赛和学科竞赛类两类。其中具有固定运作模式的竞赛如知识竞赛、辩论赛、技能竞赛等,它们运作模式只有笔试、口试或只有验证型动手等形式,竞赛过程过于简单,学科性不强,只是对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我们认为不应列入学科竞赛范畴。

规定主题的具有不同运作模式的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我们列入学科竞赛范畴。根据时间、空间二个要素把它分为开放式学科竞赛、半开放式学科竞赛、封闭式学科竞赛、半封闭式学科竞赛四类。

(1)开放式学科竞赛,指不定时间有决赛空间的学科竞赛。该类学科竞赛准备阶段、理论方案阶段、模型制作阶段不受时间限制,竞赛所用场地也不作统一规定,仅以提交参赛作品参加决赛。如大学生机械设计、大学生智能汽车、大学生广告设计竞赛等。

(2)半开放式学科竞赛,指不定时间半定决赛空间的学科竞赛。该类学科竞赛准备阶段、理论方案阶段不受时间的限制,模型制作和决赛集中在统一规定的场地内进行。如大学生结构设计、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

(3)封闭式学科竞赛。该类竞赛准备阶段、理论方案阶段、模型制作阶段、决赛阶段定的时间统一规定,场地实行全封闭,如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

(4)半封闭式学科竞赛。该类竞赛准备阶段、理论方案阶段、模型制作阶段、决赛阶段定的时间作统一规定。竞赛场地分散于不同地点进行竞赛,竞赛期间参赛人员可以运用网络、书籍、各种文件资料等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如大学生数学建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有关特征如下表所示:

学科竞赛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竞赛的发展和主题变化可以调整。如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反映学生真实参赛水平,更加公平公正,从起初开放式调整到目前的半开放式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因隔年竞赛的主题不同,采取了两种不同形式竞赛,逢单年为半封闭式竞赛,逢双年为开放式竞赛(嵌入式竞赛)。

二、针对四类不同的学科竞赛,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我们根据时间和空间对学科竞赛进行了分类,针对四类学科竞赛的不同特征,提出了以下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指导学科竞赛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得到较好应用,取得明显效果。

(1)开放式学科竞赛一般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性竞赛。从竞赛主题看,一般采用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要求参赛学生拟定解决方案或按所设置的测试标准设计制作作品。竞赛难度一般较大,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去分析问题、构建思路、选定方法以及验证方案,进而实现从掌握理论知识到切实解决问题的跨越。竞赛整个过程需要参赛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这种特征决定了形式必须开放,过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如机械设计、工业设计等竞赛。开放式学科竞赛的主体是参赛学生,同时需要教师在赛前进行指导和提供必要硬件、场地等帮助。开放式学科竞赛必须把诚信放在首位,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有的学生和教师不免会利用开放式竞赛特点,为了获奖而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急功近利。为此,要实行诚信一票否决制,对违纪现象及时查处。另外,一方面在竞赛内容上增加决赛答辩评审环节在获奖的权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推行和健全竞赛举报机制,加强作品真实性考证。

近年来,浙江大学针对开放式学科竞赛,通过制定《浙江大学大学生竞赛管理条例》,规范和引导参与学科竞赛的师生行为,引导学生树立“重参与、重过程、争取获奖”的竞赛观,在竞赛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督促教师要以“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约束自己,在竞赛中以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我们还推出竞赛过程跟踪机制,实行网络监控、评议等等方法保证竞赛公平公正。我们充分认识开放式学科竞赛答辩环节的重要性,尽力为竞赛作出公平公正的评判。

(2)半开放式学科竞赛分两个阶段,竞赛理论方案设计(或竞赛准备)阶段和竞赛模型作品制作阶段。竞赛理论方案设计(或竞赛准备)阶段实行开放形式,竞赛模型作品制作阶段实行集中封闭形式。半开放式学科竞赛有现场集中封闭制制作竞赛作品环节,因此竞赛命题十分关键。在考虑题目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前提下,一定要考虑可操作性,如果主题选择偏难,会造成参赛队在规定时间不能完成制作竞赛作品而无法参加接下来的决赛。如果主题偏易,失去竞赛的挑战特性,不利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激发,最终会造成评奖等级难以区分问题。

为保证半开放式学科竞赛的公平公正,必须有相对完善的竞赛章程作支撑。明确竞赛的性质、目的、意义、方式,组织机构及职责,参赛资格和作品申报,作品的展览、交流、转让,奖励等内容,使之体现原则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并邀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专家学者组成竞赛专家委员会。

浙江大学承办了浙江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该竞赛采取半开放式。为确保竞赛的公平公正,一方面,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组委会通过制定竞赛章程明确竞赛的宗旨、组织和规则,以及参赛资格、参赛形式、参赛经费、评奖办法、参赛时间安排、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另一方面,每届竞赛承办学校都制定实施办法暨竞赛指南,明确竞赛开展程序,作品的要求和评审标准、奖项设置的具体方法、参赛者必须遵守的纪律。在竞赛设置上,我们适度增加模型作品制作阶段在评奖中的比重,力争使竞赛公平公正公开。

(3)封闭式学科竞赛是在同一时间,提供统一的竞赛设备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学科竞赛,如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封闭式学科竞赛有两个重要阶段和两个重要环节。两个重要阶段:第一,赛前准备阶段,包括制定竞赛规则,通知,明确参赛条件、竞赛范围,成立专家委员会、命题等。第二,竞赛实施阶段,包括场地布置,竞赛现场秩序维持,领奖及颁奖工作安排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对赛场的控制与调节,开赛后,要严格按照规则实施,对违反竞赛规则的选手及时予以处罚。竞赛中如果出现问题,要依靠评委会迅速解决,以保证竞赛不间断地进行。二是竞赛题的选择与确定,要考虑竞赛难易度,确保竞赛各奖项能顺利评出。

封闭式学科竞赛从形式上看,最为公正,但要避免 “以考代赛”和走入知识竞赛模式,所以不能过于提倡。另外,考虑到本科、专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竞赛组别上最好按高校学生学历层次分本科、专科组别制定不同的评审标准。由于封闭式学科竞赛场地限制,该类竞赛还不能满足各校参赛要求,竞赛可以通过开展学校或赛区的初赛与复赛,扩大学生受益面。

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封闭式学科竞赛,浙江大学已经开展十三届。我们重视竞赛的每个阶段和环节,统一竞赛规则与技术数据,保证了每支参赛队公平参赛,至今乃保持竞赛零举报的好声誉。我们紧紧抓住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这一封闭式学科竞赛特征,通过竞赛题目的创新性、交叉性和多样性,以弥补封闭式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通过扎实富有成效的开展,从2010年开始,浙江省每年有3所高校3支代表队进入世界总决赛,约占全球3%,约占国内进入总决赛队伍16%,受到世界注目。浙江大学2003年以来每年参加世界总决赛,并在2011年第35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摘得全球总冠军。

(4)半封闭式学科竞赛是在规定时间分散于不同空间进行的学科竞赛。它与封闭式竞赛不同之处在于参赛队处于不同地点进行竞赛,允许参赛者可以运用网络、书籍、各种文件资料等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允许参赛者外出加工、购买竞赛所需物品。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等。半封闭式学科竞赛关键在于竞赛过程监控,通过设立巡视制度,进行随机随时抽检,增加现场答辩环节,对违规参赛者实行一票否决制达到参赛过程的公平公正。在评委的选择上,建立评审专家资源库,将为人公正、专业能力和水平在本学科领域突出、竞赛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学者纳入其中,每届从中随机抽取评委名单。另外还可以通过评审过程公开,允许被测试队之外的其他参赛队观看,一则互为监督,二则互相学习。

浙江大学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浙江赛区秘书处单位。多年来,我们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赛前制定严格的纪律制度和评审制度。竞赛期间赛区组委会组织巡视检查,委派巡视员进驻参赛学校。安排学生进行现场答辩;评审专家采取回避制度。在评奖结果上,采取公示制度和举报制度等等。通过以上针对性管理措施,浙江省半封闭式学科竞赛卓有成效,如全国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10年浙江大学参赛队荣获本科组全国唯一“高教社杯”奖项。2008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荣获专科组全国唯一“高教社杯”奖项。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学科竞赛的现状,找出发展规律,通过厘清学科竞赛内涵与外延,进行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管理措施,学科竞赛工作才能提高一个层次,才能富有成效持续开展。近年来,浙江大学在这方面已经迈开了一大步,取得了较大成绩,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争取让更多学生直接受益。

参考文献:

全科知识竞赛篇9

14年来,我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化学竞赛共获奖162个,其中省级一等奖81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22个;部级一等奖14个,二等奖1个,特别是从1993年至1997年5年中,共有6人参加国际化学奥赛,获金牌4块,银牌2块。我校成为我国中学生参加国际化学奥赛获奖牌最多的学校之一。

这些成绩充分显示了我校在培训化学竞赛选手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显示了我校化学教学质量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广泛地开展化学竞赛活动,能够有效地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它是常规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提高。

一、化学竞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期,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抓化学竞赛培训,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1.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是一个人成才的基础,而科学素质的提高是后天勤奋努力和培养的结果。

兴趣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前提。化学竞赛具有兴趣性、竞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符合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参加化学竞赛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因而他们以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参与。兴趣与主动性、与热情同在,兴之所致,甚至废寝忘食。据调查,参加化学竞赛的学生都主动地阅读过课外化学读物,做过一定量的化学竞赛题,参加过化学课外活动,这对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厌学为乐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勤奋上进的优良品质都很有好处。

化学竞赛活动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每一次活动都是竞赛选手个人价值的自我发现和自我体现的机会,也是他们经受磨炼、提高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经常研究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既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创造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激烈的竞赛环境里,每一个选手都面临着强手的挑战,面对众多的强手,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善于独立思考,要有较强的综合、推理、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因此,通过竞赛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参赛学生的智力闸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如一泻千里的洪流,得到充分地发挥。虽然许多竞赛选手将来并不以研究化学为职业,但他们从化学竞赛的文化熏陶中所获得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将受益终生。

例如1994年我校高中毕业的一位同学,曾获省化学竞赛一等奖,通过参加化学竞赛,他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他被保送上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后,一年级英语通过了四级,二年级英语通过了六级,而且他的各科成绩在系里名列前茅,系里决定他提前一年毕业,并以第一名的总分考取吉林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他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说:“在师大附中三年的学习给我最大的益处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有了这两种能力,在学习中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我在大学里所取得的成绩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化学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在课堂教学之外获取新的知识信息的机会,与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信息相比,这种新的知识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因而具有发展型和探究型两大特征。

发展型知识结构是知识信息的时代特征。化学竞赛活动的内容不再封闭在传统的教学之中。现代化学的内容经过化学教育专家之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再现在中学生的面前,使中学生及时地受到现代化学思想与方法的启迪。甚至于有些化学家苦心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很快的速度,就到达中学生的手中。例如c60是美国科学家在1985年通过实验得到的碳的同素异形体,在1992年1月全国化学竞赛时就出一道有关c60的试题,这道试题对每个中学生来说是全新的。这种传播方式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渗透了现代化学的内容,为学生知识结构的进步更新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探究型知识结构是科学人才的突出特征。化学竞赛内容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仿型。与课本上的常规题不同,高层次的化学竞赛题大多是非常规题,所谓“规无定规、法无定法”,就是说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是需要自己去探究问题的解法,解题的途径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独辟蹊径。学生通过这种训练,养成了独立钻研的习惯,学会了独立解题的方法。

2.造就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化学竞赛活动造就了学生追求科学发现的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化学竞赛活动的经验告诉我们:竞赛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自觉的学习动力;竞赛要有坚强的意志,冷静的头脑,灵活的应变能力;竞赛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不服输的精神,必须好强而不呈强;竞赛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而不是夜郎自大,盲目乐观,善于调整竞技状态,抑制临考前的紧张情绪,相信天下的事都可以做好,因而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直至成功。化学竞赛活动给予学生的上述经验,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攀登科学高峰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在化学竞赛活动中,教师不仅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他们做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教材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经常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勤奋求实、献身科学的教育。

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是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他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打破了帝国主义对制碱技术的垄断,我们应该发扬他那种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精神,学习他那艰苦朴素、勇于实践、不断进娶无私奉献、执着爱国的高贵品德。

作为竞赛的参与者,他们有激情,有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把个人竞赛的优劣与集体荣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一次竞赛都是一次生动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将他们参加竞赛的激情转化为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二、化学竞赛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化学教师 化学竞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高水平的智力竞赛,不是一两个教师能胜任和承担得了的,需要一批甘为人梯、富有理想、乐于奉献、事业心强、勤学好钻、勇于带领学生去拼搏的教师队伍。要适应化学竞赛培训的要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就要求教师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学习,加速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的教师,为了辅导好学生,除重新深入钻研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外,还要重新阅读一些有关的大学教材,同时还要经常关注化学课外书籍及报刊杂志的最新化学研究课题,拓宽知识面、研究大量的化学竞赛试题,进一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培养学生的同时,又提高了自己。我校化学教研组共12名教师,其中有7名教师,均能参加指导竞赛培训。在这些教师中,尤其一批年轻教师是在化学竞赛中成长的,他们努力钻研,勤于思考,不但能教好高中的化学课,还利用假期到湖南师大化学系去进修提高,读函授研究生,从而使自己能胜任大学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促进了我校化学竞赛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化学竞赛有力地促进了化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化学竞赛活动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爱好,培养了他们的全面素质与能力,同时也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化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1.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大多采用被动式的灌输方式,即遵循“学习、复习、再复习”的模式,这种模式使知识在原有的框架内重复出现,是一种再现性思维的模式。它是思维的低级形式,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能动作用。而化学竞赛活动则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就是要贯彻“学习、学习、创造”的新教学模式,它十分强调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引而发之”,像放鞭炮一样,教师点着引线,使学生内在潜力迸发出来。如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个例题,学生学习、模仿,称为学习阶段,那么给学生留下的课后习题,就不应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让学生看书、钻研教材后才能解出的题型,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又有了新的见解,称为第二个学习阶段,然后在此基础上独立地判断题型,解题,称为创造阶段。这时学生可突破原有的知识构型,超出教师的思维模式,甚至达到一种新的知识境界。几年来,我校在竞赛中能取得这样突出的成绩,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化学竞赛活动,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导向、启发作用,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2.丰富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化学竞赛是化学科技活动的一种形式。化学竞赛活动包括竞赛培训和经常性的化学科技活动的全过程。化学竞赛活动通过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化学小论文撰写、化学竞赛培训、化学魔术表演、举办化学游艺会、办化学小报、组织参观工厂等的深入广泛的开展,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了课内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课外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激发了兴趣爱好,发展了个性能力,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品质,形成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近几年来,我们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学。请他们讲化学的最新成果、化学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化学与生活、化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发展概况等。通过化学讲座拓宽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因而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组织学有潜力的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在自学基础上的集体讨论,通过讨论,相互启发,得到新的思路,引出新的设想。特别是那些各抒己见的争论,对于激发参与者的灵感和培养他们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大有裨益。课外兴趣小组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我们还经常组织同学撰写化学论文,并进行评选活动。小论文从搜集信息到提炼主题,从谋篇构思到行文表达,都有赖于科学而周密的思维活动。好的文章还推荐到有关杂志发表,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感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使他们觉得在化学领域一旦自己的能力智慧得到老师的承认,甚至还能在杂志上发表的话,更会迸发出学习的热情,从而爱好化学、探索化学、献身于化学。

根据教材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组织学生参观与化学化工有关的工厂,学习了解化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不仅扩大了学生知识的领域,同时也使他们对工人师傅的辛勤劳动和技术改革的日新月异有了新的感受,从而提高了同学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全科知识竞赛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科竞赛;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04-02\

传统的课程实验存在着项目落后、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对学生的锻炼价值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有限,而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及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1]。目前,全国各类以学科竞赛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竞赛众多,包括全国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大赛、智能车竞赛等等。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全国“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为背景,着重探讨学科竞赛教学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一、传统教学的弱点及竞赛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解析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弱点

高校的传统实践实验课,存在课程内容落后,缺乏创新,锻炼价值有限;实践教学偏重于形式,与企业和社会很难衔接等问题。这其中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实验设置不合理,可实施性不强或者过于简单;实验过程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和监督;对实验教学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和方法;学生本身对实验课程不够重视。

2.实践项目落后,不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传统的教学主要强调理论学习,辅以实践,即使落实某些实践项目,基本上固定不变,维持多年,缺乏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

3.学生态度不端正,缺乏独立学习的热情。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差,这种现象在一些学校民办学院更为明显。

(二)竞赛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解析

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来自于学生对创新过程的自主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最重要的因素。竞赛教学法是以“比赛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点分解,围绕这些知识点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论证、动手、分析、实现的全过程,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其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培养其如何解决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协同合作能力等各种能力,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综合素质[2]。

二、竞赛教学法的运用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比赛采用指定的车模,利用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的控制芯片,要求小车能够根据指定道路自动行驶,是以迅猛发展的汽车电子为背景,涵盖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科技创意性比赛,主要内容由路径识别、角度控制及车速控制等功能模块组成,以最快时间完成比赛为胜。同时比赛还分创意组,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完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应用装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要完成该项目,需涉及众多的知识点,主要包括:C语言编程、PROTEL制图、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汽车构造、数字信号处理、状态监测与控制技术等。而这些知识点恰恰全部出自本校所开设的多门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涉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因此该项目涉及众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属本专业各知识点应用的综合项目。完成该项目的知识点与我校车辆工程汽车电子方向所开设的课程关系如图1所示。

(一)竞赛对创新能力培养

“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对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培养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问题意识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竞速赛是根据比赛组委会提出的比赛规则,认真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势必要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细化分解,同时全部解决。同时速度是个挑战极限的问题,会促使学生努力地改进自己的各种方案,提升智能车比赛速度,这种过程就是一个科学探索及研究的过程,锻炼和挖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潜力。

2.促进课题教学效果。采用学科竞赛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带着竞赛问题走进课堂,有助于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学科竞赛一般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完成,这样就使得学生需不断地参与和投入,相比课程实验的这种短期、浅尝辄止的方法,这种长周期的投入可以使学生对一些具体问题理解更深入。解决课题或者项目存在的所有问题,就是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创新能力。

3.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涵盖了控制、传感、电子、计算机和机械等多个学科交叉。所参加比赛的学生大都来自自动化、电气工程、车辆工程、计算机技术等某个特定的专业,对所比赛的内容知识点很难完全具备,这就迫使学生在制作准备比赛时要多去查找属于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并掌握理解,这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4.培养动手能力。目前大部分本科高校生动手能力都偏弱,理论学习不错的学生实践能力普遍欠缺。主要的问题在于:理论学习不贯穿于实践,通常只为考试服务。通过智能车比赛这样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学习,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制作,在开发过程中,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新方法,开发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并且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从而进一步地创新。

5.培养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智能车竞赛一般3人一组,比赛有校赛、分区赛、全国总决赛,每次比赛就是团队间的竞争和团队内部的合作过程。竞赛准备周期比较长,在具体的项目和任务面前,各个组的比赛成员只有加强沟通、互相信任、团结协作才有可能把任务完成得更好。

6.增长见识和提高综合素质。在参加各个级别的比赛中,学生既是参赛者也是观摩者,通过比赛交流,发现不足,增长见识,丰富阅历,通过比赛可以了解车模制作、布局、参数定位等诸多问题,提升自己的思路想法,创新水平自然水涨船高。

7.养成归纳与总结的习惯。通过归纳和总结,对已学过的和部分未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成为知识链体系,能更好地开展或提速创新工作。智能车竞赛在进入全国总决赛后有竞赛技术报告的书写要求,这要求学生对比赛的技术做出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培养他们归纳与总结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能力,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学习和创新工作。

(二)创新成果体现

通过学生团队的共同努力,为了比赛获得奖项,这调动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好奇心,也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高,在毕业设计、实习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得到用人单位和研究生导师的普遍认可。

三、竞赛教学法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一)建立长效运作政策保障机制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靠短时的参赛是无法持久的,这必须要学校有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和激励,促使学生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有效机制。

学生方面,教务处制订并实施素质能力拓展学分制度,设立学生竞赛获奖奖励政策,这能有效地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教师方面,提高指导教师的奖励力度;将指导成绩列为职称评审、评优推先、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有效激发和保护了教师的热情。同时,将学校举办的创新设计竞赛以每年举办一次的形式固定下来,落实到具体的二级学院,形成以开展学科竞赛为纽带的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搭建良好的训练和竞赛平台

建立良好的竞赛平台场地,学校每年拨取一定的经费对实验平台进行建设。建立完整的竞赛组织和管理办法,在校内选拔后加强学生培训,选出更优秀的同学参加校外赛。针对学科基础类似的竞赛,比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可以分阶段地参加各类赛事,让更多学生参与,唤起更多学生的求知欲,也使学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四、结论

作为教育部重点支持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之一,智能汽车竞赛是我国自动化领域级别最高的大学生竞赛,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改革,能有效培养学生应用系统设计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值得去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