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文化差异总结十篇

时间:2023-10-30 17:57:51

南北方文化差异总结

南北方文化差异总结篇1

关键词:新疆;县域经济;Theil系数;分解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1003203

中国地域广阔,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因其自然环境、人文因素等影响,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地域之间发展差距突出,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广州为代表的现代化都市的同时,也造就了西部落后的面貌。2000年,党中央为切实加大西部经济发展力度,努力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特此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而新疆是西部大开发中面积最大的省份,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2013年新疆全区GDP产值达到8360.2亿元,同比增长11.4%。虽然新疆总体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是新疆内部县域经济却呈现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2011年,新疆省内人均产值最高的县与最低的县之间的比值为19.7倍,而到了2012年,比值扩大为20.8倍。虽然适当的区域经济差异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相应的区位优势,但是区域差异过大则对于经济发展会产生诸多的弊端,例如会滋生地方保护主义,造成市场分割等。因此,有必要对新疆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研究,以充分了解现状,为政策制定提供事实依据。

1研究综述

由于地区之间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的不同,使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处于一种不协调的状态。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地域之间自然条件差别明显而且行政范围大,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突出。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于我国地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994年,国外学者Rozelle对中国经济研究发现,由于农村工业化发展加快导致中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扩大。1999年,Ying通过对1978年到1994年度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1990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分水岭;在1990年以前,中国内陆和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并不明显,但是在1990年以后,二者间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同年,Kanbur对中国中国1983年到1995年先关数据的分析整理得出了中国城乡差异与沿海内陆差异之间的变化趋势。1998年,Lyons则把焦点放在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上,通过对福建县域经济的研究发现,区域内县域经济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2001年,Long用相似的角度对江苏县域经济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同样做出了很多贡献。在研究范围上,即有从国家层次上入手的也有以县市以及省域为研究单位的,并且,形成了以县域经济研究为主要切入点的趋势。2010年,张毅通过收集分析中国1980-2008年度县域经济相关指标,得出中国县域经济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2013年,高兴雨通过泰勒系数分解的方法,研究了甘肃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2014年,廖翼,周发明等,对湖南县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从产业结构分解来看,第二产业是导致县域经济差异的最主要原因。

有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日趋成熟,但是由于方法、思路等的差异,并没有达成一致性的结论。而且各个地方的条件千差万别,对于研究成果的推广也存在诸多的困难。因此,本文通过对新疆区域内县域经济发展差距进行研究,以期为新疆地区间协调发展提供现实参考。

2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2.1研究方法

2.1.1区域划分

对新疆地域划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本文依据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域特点以及南北经济发展和人文特征,以新疆天山山脉为界,把新疆划分为南北疆两大地区。此种划分即反映了新疆南北地区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的差异也反映了南北人口以及民族风俗的特点。

2.1.2指标选择

对于地区经济差异的衡量,即可以寻求多指标体系也可以用单一指标体系进行反映。多指标体系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还对地区教育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福利、自然条件进行了测度比较。而单指标则从某一方面来表现地区的状况。但是,多指标体系和单指标体系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一个地区的GDP水平,可以从侧面反映出这个地区的生活水平、医疗状况、教育水平等。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以及分析的主要目标,本文采用以GDP为主的单指标进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测度。

其中,Yb表示b县的产值,Y表示总产值,Pb表示b县的人口,P则表示总的人口数目。差异系数的值越大则表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的差距越大。

2.2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以及可得性,本文利用2008年到2012年度间的各县的常住人口数目作为计算人口数;由于产值按当年价计算对于运算数据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所以一按当年价计算的GDP值作为地区产值。本文全部数据均来自《新疆统计年鉴》、《新疆调查年鉴》、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3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3.1县域经济总体差距分析

以新疆各个县的对应指标为样本,通过计算,得出了2008年到2012年度新疆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的分布情况(表1)。

采用基尼系数、差异系数以及Theil系数对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多方面的度量与验证,即可以确保结果的真实性又可以从多方面认识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差距情况。从表1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基尼系数、差异系数以及Theil系数三者之间具有相似的发展趋势。2008年到2012年间,三者均呈现由大到小然后再上升,到了2012年,再呈现出小幅度下降,但是在总体变化上波动幅度并不是太大。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2008年为峰值的平缓下降的过程。

3.2新疆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分解

以县为基本行政单位,通过计算Theil系数,进行2008年度到2012年度区域间以及区域内的Theil系数分解。分解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新疆县域Theil系数分解结果中,区域间的差异更加显著。从2008年到2012年之间,区域间的Theil系数呈现上升的趋势,而且贡献率都高于70%,而区域内的Theil系数值较小,2008年到2012年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而且差异贡献度较小。由以上的计算结果可知,在新疆县域经济发展差距中区域间的差距居于主要地位,表明新疆县域总体差距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南北疆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

通过区域Theil系数分解,得到南北疆区域内的Theil系数(表3)。从南北疆内区域差距

看。2008年到2012年,北疆区域内部差异性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差异贡献率由2008年的74.6%下降到2012年的49.74%。而南疆刚好相反,南疆区域内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差距贡献率由2008年的25.4%逐步上升的2012年的50.21%。

4结论分析

通过以上计算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新疆整体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Theil系数的不断下降,表明整体上县域经济最近几年呈现均衡发展的趋势。事实上,在2009年的七五事件以后,中央大力关注新疆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且为解决新疆经济发展面对的困难提供了很多的措施。例如积极建设经济开发区,大力引进外部投资,为新疆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据统计,光是新疆公共财政支出,年均增长20%左右。

(2)新疆南北疆区域间差距占主要地位。由于南北疆在自然资源禀赋、社会人文特点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南北疆经济发展难以相互协调。首先,在资源上,北疆的石油气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都更加适宜,从而导致在经济发展初期南北疆就已将拉开了差距。其次是社会文化方面,南疆多以维族、哈萨克族居民为主,其世代多以经营农牧业为主,收入低而且受教育年限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而在北疆地区,居民大多以内地迁入的河南,四川等地的居民为主,在思想、文化上较为开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南疆基础设施投入明显不足,而北疆由于早期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据统计,2012年,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北疆所占的份额为7806%,可以看出基础建设投资具有明显差别。

(3)北疆县域内部差异性逐渐缩小,而南疆县域内部差距呈逐渐增大的趋势。说明在2008年到2012年之间,北疆县域间经济发展更加合理,县域经济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南疆县域经济发展有所偏离,县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根据增长极理论可知,经济增长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系统。其物质载体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别城镇、产业、部门、新工业园区、经济协作区等。增长极形成与发展过程会产生两种效应: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当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时,区域间发展不平衡,表型为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在经济发展初期所形成的增长极产生的极化效应较强。而且极化效应以及溢出效应的强弱与地域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在新疆范围来说,截止2013年,总共有4个部级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和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塔城边境经济合作区、博乐边境经济合作区)而且除了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其他都位于北疆。可以看出,北疆的增长极较多,而且分布广,各个极化中心之间可以相互联系形成网络状的经济增长区域,从而可以有力地带动增长极周围的县域经济的增长,促进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对于南疆来说可以充当经济增长极的区域相对较少。南疆较为发达的城市包括喀什、库尔勒等,而且相互之间联系并不是很紧密,可以充当部分经济增长中心的作用。而且在2013年9月,喀什经济开发区才正式获批,因此对于南疆来说,经济增长极分散,此时期经济极化效应大于溢出效应,因此南疆县域范围内经济发展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还会持续演进。

参考文献

[1]Rozelle S.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creasing Inequality:Emerging Patterns in China’s Reforming Economy[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4,(3):163183.

[2]Ying L.G,China’s Changing Regional Disparities during the Reform Period[J].Economic Geography,1999,(1):5970.

[3]Kanbur R,Zhang X B. Which regional inequality?The evolution of ruralurban and InlandCoastal inequality in China from 1983 to 1995[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9,(27):686701.

[4]Lyons T P.Intra―provincial Disparity in China:Fujian Province,19781995[J].Economic Geography,1998,(3):201227.

[5]Long G.&M. K. Ng.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raprovincial Disparities in Post Reform China: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J].Geoforum,2001,(32):215234.

[6]张毅.中国县域经济差异变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1525.

[7]高新雨,丁绪辉.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空间解析―基于19982011年变异系数和Theil系数的分析[J].甘肃金融,2013,(08):6971.

[8]廖翼,周发明等.湖南县域经济差异变化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2):3541.

南北方文化差异总结篇2

关键词:建筑外立面设计 南北建筑 差异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053-01

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筋混凝土建筑已经取代了传统木质建筑,但是设计者还是可以把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立面设计成和木质建筑的外观一样。这同时也说明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世界各国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趋同性。通过本文,笔者一方面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另一方面,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建筑外立面设计概述

建筑立面大多都是由许多部件组成的,一般包括门窗、墙柱、遮阳板和雨篷等等。立面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将这些部件的尺寸大小和比例关系,以及材料色彩等进行合理地安排设计。通过形的变换和线的方向变化等,确保建筑物外形的统一,同时也要保证建筑物的外形变化与内部空间的协调统一,进一步达到简洁、朴素和大方的外观效果。建筑物的立面设计在追求建筑物应有的功能的同时,现代的建筑设计还应该追求形式上的美观,一个好的建筑设计还应该体现某一地区所代表的文化风格。建筑的立面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某一地区形象的表现,建筑立面设计也能体现出地区的一种精神面貌。立面设计作为建筑设计中最直观的一种,受到地区差异的影响非常大。建筑和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当建筑物的结构被表现出来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要求建筑结构上要合理。建筑形式和结构之间的协调和和谐是结构设计成功的关键所在。必须要保证建筑物的结构与其融合起来。建筑设计者都应该尽量使得建筑的艺术形象得到很好的表现,并使建筑物有一个完美的结构形象。

2 我国南北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差异

2.1 南北建筑在气候因素影响下的差异

我国南北建筑外立面设计具有很大的差异。南方气候由于比较炎热,居民建筑的墙体和屋顶一般都设计的较为单薄,这样就使得建筑不仅仅可以自由地伸缩,最重要的是保证其通透性也比较的好。然而,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比较寒冷,为了满足民居能拥有充足的日照,北方居民的建筑物设计的都要求保证坐北朝南的形式。越往北,由于气温越低,建筑物的设计用地就越宽松。另外,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抵御寒冷的气候,北方的建筑物的墙体和屋顶就应该设计的更加的厚实,这使得北方建筑的体形看上去就显得比较的笨重,而且建筑物空间也会受到建筑物体形的影响很大,这就造成了北方建筑都呈现出了规整的形体。因此,我国南北建筑在气候的影响下出现的差异很大。

2.2 南北建筑在地形等因素影响下的差异

我国北方的地形主要是以广泛的平原与高原为主,但是,北方的人口密度相对比较稀疏,因此,北方建筑大多属于平原型的构成,建筑的建筑地址大多数也会设在较为平坦的地区。当然,北方的村落和院子的规整布局都是由于地形的平整造成的。同时,北方同一地区建筑物的形式一般都会设计的相当一致。与此相比,我国南方的建筑由于南方的地形复杂多样,建筑物形式也会各不相同,从而出现了建筑物相互适应的建筑形式。因此,我国南北建筑在地形等因素影响下的差异也很大。

2.3 人文因素影响下的南北建筑差异

我国南北居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习俗都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同时也是造成南北方建筑物风格差异的原因之一。北方建筑一般都具有规整、简单和一致等特点,而南方建筑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显得繁杂多变。同时,南北建筑的装饰在人文传统差异的影响下也有很多的不同,北方建筑的装饰还是比较的抽象和注重传统的形式,而南方建筑的装饰就相对比较的写实。因此,由于人文因素的影响,我国南北建筑不仅差异比较大,而且建筑物的装饰也有较大的差异。

2.4 南北建筑在造型与立面设计上的差异

由于传统人文因素的影响,南方建筑物更多要求的是清新通透,因此南方建筑立面大多设计为浅色,同时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南方建筑选择较多的是涂料、木结构和钢结构等。在北方建筑的造型与立面设计中,显得比较厚重和朴实。这样导致在材料的选择上北方居民会尽量选择以砖和石头为主。因此,南北建筑在造型与立面设计上的也存在差异。

3 地域差异对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影响分析

3.1 物质因素

我国的南北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相同,导致建筑物的立面设计也有着相应的不同。由于受到地域差异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现代的建筑物设计大多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同时通过人与环境的设计风格和谐来实现建筑具有充实的视觉效果。因此,地域差异导致的物质因素不同会影响建筑外立面的设计。

3.2 气候因素

我国南北地区最大的差异就是气候上面的差异,同时气候差异也会对建筑的立面设计有一定的影响。气候是影响立面设计装饰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是由于气候因素影响建筑的立面装饰设计的程度很大。气候的改变也影响了室内的装饰,设计者会尽量使室内的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例如:对于既炎热又相对潮湿的地区,在设计建筑物的风格时,在建筑物上还应该额外加上窗口的遮阳设施等。

3.3 精神文化因素

精神文化因素主要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和文化的不同造成的。同时,精神文化因素也是建筑立面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每个地区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制度都会影响到建筑的结构和风格。各个地区的历史传统也不同,进一步就形成了各个地区特殊的文化。建筑设计者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俗的影响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他们独特的想法就会在建筑物的设计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设计风格。同时,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在进行建筑物的立面设计时,设计者们更加趋向于将自己的思想赋予到建筑设计之中。因此,精神文化因素也会对建筑物外立面的设计带来差异。

4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物的立面设计由于受到各个地区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地域差异的影响而出现巨大的差异。设计建筑物的时候,设计者要想设计出即要符合本地区文化还要保证建筑物的结构与外观都符合要求的建筑,就一定要充分了解本地区的文化因素和物质因素。因此,目前研究南北方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差异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 孔智麟.地域差异对建筑立面设计的影响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12,29(23):46-47.

[2] 董梁涛.建筑立面设计受地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建筑,2013(28):31.

南北方文化差异总结篇3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地区差距 发展态势

一、引言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格局战略性调整、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决策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进入第8个年头,中国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继续给予财力倾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该战略实施以来,共投入了大约1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1220多亿元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资、310多亿元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投资……那么,从实际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西部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究竟有没有缩小?造成缩小或者扩大的原因是什么?这是本文将研究的问题。

区域划分是制定区域政策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使用较多的还是“七五”计划时划分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提法,这种划分方法显得过于粗略,不便于深入分析区域差别和制定区域政策,难免产生政策上的“大而统”和“一刀切”。为适应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之需,基于空间距离、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区划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我们拟将整个经济划分为综合经济区,并探究西部大开发以来区域差异:

1.东北综合经济区――辽宁、吉林、黑龙江:重型装备和设备制造业基地、全国性的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 2.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最有实力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中心之一; 3.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上海、江苏、浙江:最具影响力的多功能的制造业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之一;4.南部沿海经济区――福建、广东、海南:最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基地;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地;高档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心; 5.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最大的煤炭开采和煤炭深加工基地、天然气和水能开发基地、钢铁工业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奶业基地;6.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以水稻和棉花为主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基地及相关深加工工业;以钢铁和有色冶金为主的原材料基地;武汉“光谷”和汽车生产基地;7.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以重庆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和以成都为中心的轻纺工业两大组团;以旅游开发为龙头的“旅游业―务业―旅游用品生产”基地;8.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基地;最大的综合性优质棉、果、粮、畜产品深加工基地;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和中亚地区经济基地和特色旅游基地。

二、西部大开发前后地区差距的变化

在描述区域差距状况中,本文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以西部大开发为界,中国综合经济区区域差距的历年变动趋势如何,目前区域差距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综合经济区采用泰尔(Theil)指数和综合指标体系人文发展指数(HDI)加以测度。

Theil系数是一种具有空间可分解性的区域差异分析方法,类似于熵多样化指数。可以用来分析区域差异总体变化过程、区际差异和区内差异变化的情况,以及区际差异和区内差异变化对区域总体差异变化的影响,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政策信息,其计算方法如下 :

式中, gi为第i个子区域的GDP值;Pi为第i个子区域的人口值;G为区域的总GDP值;P为区域的总人口值。

如果把总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组,利用对Theil系数进行分解,可以进一步分析群体差异、区际差异及其对区域总体差异的影响。Theil系数的分解计算式如下:

式中:

Tb为区际差异;Tω为区内差异,是各区域内部差异 Tω(i)的加权和;Gi为第i个区域GDP占总区域的份额; Pi为第i个区域人口所占的份额;gj为第j个子区域GDP所占的份额;Pj为第j个子区域人口所占的份额。Theil系数越大,区域差异越大;反之亦然。

人文发展指数(HDI)是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由三个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平均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寿命用于衡量居民的健康状况,成人识字率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用于衡量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用于衡量居民掌握财富的程度。本文主要选用人均GDP这一指标,这一选择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指标本身的内涵来看,由于人均GDP是一个反映人均经济总量的指标,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区域差异的内涵;二是从技术层面上来看,GDP从现行的官方统计数据中容易获取,数据可信性和完整性较好。

三、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区域经济发展结果的差异

1.中国地区差距轨迹的总体趋势微弱地类似“V”型。具体说来,1985~1990年逐步下降,1991年以后逐步上升,2000年略有下降。进入90 年代后,特别是1993 年,地区差距的上升幅度明显加大,之后呈现一种徘徊趋势。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除2000年略有下降外,一直呈现一种上升趋势。2005 年地区差距为1985年的1.19倍,为1999年的1.08倍。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库涅茨假说(倒“U”型曲线),即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收入分配也随之恶化,但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后,收入分配逐步得到改善。因此,从动态的角度看,中国地区差距在不断扩大,即趋于发散。

2.综合经济区差距的总体趋势也呈现类似“V”型,其变动趋势自1998年维持了与地区差距演变的大体一致的趋势。与总体差距相对应,1986 年到1998年上升趋势不明显,自1990年以来,呈现一种上升趋势。2005 年地区差距间为1985 年的1.82倍、为1999年的1.09倍。2005年,总体差距达0.1235,其中,区域间差距为0.0939 ,即区域间的差距占总体差距76%。从总体差距和区域间差距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上看,二者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并且所贡献率超过区域内差距,可以说,不断扩大的区域间差距是导致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3.区域内的差距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这与Tsui (1991、1993) 、Jian 等(1996) 、世界银行(1995、1997) 等的研究结果相类似。1985 年中国8大区域内部差距为0.0522 ,之后呈现一种缓慢的下降趋势,2005年下降为0.0296。

4.8大综合经济区内部变化趋势。显著收敛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综合区和北部沿海综合区内部差距的下降是导致区域内差距下降的主要原因。值得关注的是东北综合经济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该区域内差距在逐年呈现下降趋势。

微弱发散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自1985-1990年间呈现下降趋势,是导致该时段区域内差距下降的主要原因。但自1991-1999年间,该综合区内差距却呈现急剧的上升趋势,是导致该时段区域内差距下降缓慢的主要原因。尽管大西南、大西北区内部差距变化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其变化幅度很小,对整个地带内部差距缩小趋势的反向影响较弱。从该区域历年经济增长率看,区域内省区之间经济的非平衡发展是其内部差距上升的重要原因。中性区域: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由于三大区域内部各省在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资源禀赋、人力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差距相对较小,特别是这些区域在经济发展速度方面的差距性也相对较小,从而使内部差距相对较小。

(二)人类社会发展指数差异

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十分显著的国家,而且也是社会发展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从人类发展指标(HDI)看,中国也存在地区发展差距。根据UND(2002)计算,2000年中国已经属于世界上中上等人类发展水平。从各地区看,1999年有5个西部地区人类发展指数介于0.650~0.500之间,属于下中等人类发展水平;有23个地区人类发展指数介于0.800~0.650之间,属于上中等人类发展水平;有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人类发展指数大于0.800,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仅从人类发展指标来看,西部地区还有5个地区还没有达到上中等人类发展水平,中西部还有15个地区人类发展指标在世界17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位在100位之后。

四、有关结论

本文采用1985~2005 年间21年连续的时间序列数据,将中国分解为8综合经济区,用Theil 指数、人类发展指数(HDI)分别计算了总体差距、地带间和地带内的差距。通过以上的分析,结论如下:

1.中国的区域差异是长期存在的。在现阶段,尽管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是中国的区域差异并没有呈现出收敛的迹象,特别是大西北、大西南与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之间的差异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2.中国的区域差异不仅表现为8大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异,而且区域内部的差异也非常的明显。但是在8大综合经济区内部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和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以及东北综合经济区呈现内部差距下降趋势;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区域内差距变化不大,而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呈现弱的扩散趋势,即其内部的差异还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内部差距不断缩小的重要原因在于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内部差距缩小的同时又有较大的总体增长,从而又成为地带间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可以预见,由于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在市场化程度、城市化水平、科技能力、劳动力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加之体制先行转轨和先前优惠政策的特殊扩散效应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惯性影响,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还将保持高速增长。短时期内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在经济发展速度、人均占有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方面赶上它们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因地制宜实施综合经济区的协调发展,将区域差距扩大的幅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促使其向不断缩小的方向转变,仍是中国区域经济政策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总体来看,进入1990年以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显著,实施西部大开发后,地区差距变得更加显著。地区差距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和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它使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面临极为复杂的挑战,中国如何走上区域协调发展之路是学术研究和实际政策决策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 [J].经济研究,1998,( 6).

[2]蔡,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 10).

[3]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

[4]高鸿桢,我国各地区农民收入差异实证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5]刘荣添,叶民强.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差距变动趋势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0).

[6]胡鞍钢.中国:走向区域协调发展[J].中国脉搏,2007,(3).

南北方文化差异总结篇4

关键词:七大区;降水化学特性;酸性;空间差异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4-2971-05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in Seven

Regions of China

XIE Na,XUE Li-yang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cipitation data of 33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in 1990s, the basic chemical characteristic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of precipitation in seven region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 contents of main ions among the seven regions though the composition of ions was near the same. The acidity of precipitation occurred differently in these seven regions. In detail, the acidity increased from northeast to south China. Sulphur pollution was terrible in 1990s in China with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42- and Ca2+ in northeast and northwest China 2 times higher than in other areas and the NH4+ concentration in the nort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 Consequently, different preventing and remedying pollution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in different regions.

Key words: seven regions;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acidity; spatial difference

关于区域降水化学特征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已取得了很多进展[1-4]。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国内不同省(市)进行了区域降水化学特性方面的研究,其结果普遍表明各地区降水因受自然地理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这些研究成果为降水化学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也为进一步研究降水的空间差异及其所采取的防治降水污染措施等提供了重要依据。但他们多集中于研究单一省(市)的局地降水化学特性,而综合对比研究某范围内不同地区(省、市)空间差异及成因方面的内容较少,如孙玉鹏等[5]仅研究了我国沿海和西北地区降水化学特性的差异,黄美元等[6]对中国和日本降水化学特性的差异作了对比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由南向北、自东向西的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横跨多个气候区与土壤区;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资源(能源)消耗(消费)结构和人群生活习性不同,对区域降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差异较为明显。为此,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境内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南、西南、华东等七大区的降水化学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全国范围内降水污染及其防治措施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1 数据收集整理

根据20世纪90年代我国七大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南、西南、华东地区)所含部分省及城市的降水监测数据,对降水中8种主要离子SO42-、Ca2+、K+、Mg2+、Na+、NH4+、NO3-、Cl-的浓度总结结果见表1。

2 我国降水化学特性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南北方文化差异总结篇5

关键词:区域差异 历史演变 空间格局 东北地区

引言

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我国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从宏观空间层面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从行政区划层面看,存在省际之间以及地市之间不同层级的发展差异;从城乡层面看,存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发展差异(程启智,2013)。

我国学者对区域差异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目前对整个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较少,仅有的少数研究也大多忽略了属于东北地区的蒙东部分。而整个东北地区作为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逐渐成为阻碍其振兴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东北地区范围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面积达14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2亿,共包括41个地级以上行政单元。以全区41个市为基本单位研究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状况,有利于认清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格局,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加快东北地区振兴步伐。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演变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41个地级市人均GDP和GDP作为评价指标,并将其调整为以1992年为基期的实际值,以消除通胀因素的影响。同时为了比较各地区不同人口规模和空间规模对测算结果的影响,引入各地区人口比例和空间面积比例作为权数对测算指标进行修正。数据来源于1992―2013年东北地区各省统计年鉴。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测算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来研究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演变规律。其中绝对差异测算采用极差和标准差;相对差异测算采用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并引入赫芬达尔指数和AH指数。

其中赫芬达尔指数,最早用于测量产业集中度,将其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可用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地理集中度。其计算公式为:

(1)

上式中,yi表示i区域GDP总额占东北地区GDP总额的比例,N为区域个数。该指标取值范围为0(不存在地理集中)-1(存在完全的地理集中)。由于赫芬达尔指数并没有考虑到不同区域空间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测算结果的偏误。因此本文采用Spiezia(2002)提出的方法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公式为:

(2)

AH表示调整后的赫芬达尔指数,取值范围为0(不存在地理集中)-1(存在完全的地理集中),H*表示初步调整后的赫芬达尔指数,H*MAX表示当该区域所有GDP的生产全部集中于该区域面积最小地区时H*所能达到的最大值,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3)

(4)

其中ai表示i区域的面积,amin表示区域最小面积,a表示东北地区总面积,其他符号意义同上。

(三)结果分析

上述指标的测算结果见表1。

1.绝对差异分析。根据表1中极差和标准差的数据绘制图1,以反映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绝对差异的历史演变规律。

由图1可知,人均GDP的极差和标准差呈一致增大的变化趋势,反映出东北地区41个地级市自1992年以来的20年间,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在逐年扩大,特别是自2007年之后扩大的速度明显加快。1992年人均GDP标准差仅为1583,到2012年扩大到12897,近20年间扩大了8倍,年均增长率9.5%。而在2007-2012年短短六年间,人均GDP标准差的年均增长率却高达12%。极差代表了本省最富裕地区与最贫困地区的绝对差异,1992年人均GDP极差为8555,到2012年扩大到52775,近20年间扩大了将近6倍,年均增长率11%。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开始增速的时间节点恰与《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实施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节点相吻合,本文认为这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由于历史因素以及经济体制和区位优势等方面的原因,东北各区域的经济基础在客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规划》的实施由于受到经济集聚等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将首先落实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因而《规划》实施的初期,在促进东北地区振兴的同时也加大了东北地区内部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此外,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主的固有产业结构决定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较大(盛广耀,2013),而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国内外对该地区投资减少。资本的逐利性将使得较少的资本更多的倾向于经济基础较好、具有先发优势的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

2.相对差异分析。根据表1中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的数据绘制图2,以反映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差异的历史变动情况。

由图2可知,人均GDP的变异系数和加权变异系数总体上呈一致的变化趋势。在2007年之前呈现出缓慢增大的趋势,在2007年之后开始缓慢下降。这反映出41个地级市自1992年以来的20年间,经济发展相对差异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发展历程。倒U型的拐点恰与上文分析的绝对差异增速变大的拐点相一致。这表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在绝对差异扩大的同时,相对差异在不断缩小。这与东北地区振兴战略中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植和加强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关系。

由表1中未调整的赫芬达尔指数可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地理集中程度较低,且历史变化较小。而考虑了空间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AH指数则显示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地理集中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但地理集中程度的历史变化情况与调整前一致,即变化较小。这反映出东北地区不同区域的空间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地理集中程度影响较大,且近20年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地理集中程度变化不大,经济发展的大部分成果可能始终集中在特定区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格局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水平评价分析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以东北地区41个地级行政单位为样本,构建由12个指标构成的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数据来源于2013年东北地区各省统计年鉴,以及部分地级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评价方法与评价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水平。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先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原始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经检验KMO统计量的值为0.835;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统计量为833.159足够大,且显著性小于0.05。因此该评价指标体系适合做因子分析。

接下来对12个变量的原始数据进行因子负荷估计,因子提取方法为主成分法。分析结果表明前两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且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5.074%,能够解释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用这两个主因子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水平进行评价分析。此外,还需要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对因子负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因子结构简单并易于理解。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显示主因子F1在指标X9、X8、X5、X6、X1、X7、X10、X12、X2上拥有较大的载荷量,主要反映了各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潜力。主因子F2在指标X3、X4上拥有较大的载荷量,主要反映了各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由于主因子是对原始数据的高度概括,其具体数值无法直接得到,因此还需通过回归法估计出两个主因子的得分系数矩阵。用各个主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占累积贡献率的百分比作为权重,可以得到各个区域的综合评价得分。表3列出了各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及其排名。

在表3的基础上,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综合得分数据与东北地区行政区划地图数据相关联,通过ArcGis软件,采用自然间断点法,将东北地区41个地级市分为经济发达区(综合得分大于1)、经济较发达地区(综合得分在0.2~1之间)、经济初等发达地区(综合得分在-0.1~0.2之间)、经济欠发达地区(综合得分在-0.3~0.1之间)、经济不发达地区(综合得分小于-0.3)(汤国安等,2011)。通过上述划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水平可以由图3反映出来。

由图3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各地区经济发展较不平衡,在总体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现象,这与本文第二部分所测算出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中等水平的地理集中度相吻合(AH指数始终在0.5左右)。从南北格局来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明显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经济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初等发达地区主要分布于南部,而不发达地区则大部分集中于北部地区。从东西格局来看,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呈现出中部突出,周边较弱的发展态势。

不发达地区明显集中于东北部,且大部分集中于黑龙江省。该地区与俄罗斯有着漫长的边界线,同时也邻近韩国和朝鲜,在区位优势上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便利条件。但由于气候寒冷、人口密度小等原因,该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显著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表明区位条件的差异,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阎少华,2009)。位于东北地区西部的蒙东地区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下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初等发达地区三个,欠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各一个。该地区内部差异较小,经济总量不大,处于初级工业化阶段。近年来蒙东地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为该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经济利益提供了有力支撑。

发达区域主要分布于哈大铁路沿线两端,即辽中南城市群、长吉经济区和哈大齐工业走廊中的“哈大”部分,这表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受交通和地形的影响较大。经济发达的大连、沈阳和长春均位于东北地区中部平原地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区位条件(韩增林等,2010)。哈大铁路沿线南端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最高的地区。沈阳和大连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分别为2.4和2.2,是第三名长春市得分1.1的2倍。这首先得益于辽中南地区便利的出海口以及邻近关内市场等区位优势。其次也与东北地区的产业布局密切相关,东北地区具有传统优势的装备制造业以及以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中分布于辽宁地区,占据60%以上,而其他地区总和还不到40%(李汝资等,2013)。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集聚的同时也开始向周边扩散,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相对较高(孙平军等,2013)。位于哈大铁路沿线北端的长吉经济区和哈尔滨、大庆地区,得益于传统的重工业、粮食产业、军工产业和石油资源等优势,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也较高。但是各种要素和资源在向上述地区集聚的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向外扩散的态势,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程度相对于辽中南地区较弱。哈大铁路沿线中间部分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断裂地带,中间部分的四平、铁岭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均处于欠发达地区水平。这说明北倚长春、南傍沈阳两大经济圈的哈大铁路沿线中部地区并没有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形成区域经济的规模化发展。该地区普遍存在着经济总量小,城镇化水平低,吸引人才困难等问题,制约了该地区承上启下地缘经济优势的发挥。

结论

本文从历史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状况,揭示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历史演变规律和空间格局现状。从历史演变规律来看,东北地区41个地级市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在逐年扩大,特别是2007年之后扩大速度明显加快;相对差异则呈现出先增大后缩小的“倒U型”发展趋势;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地理集中度处于中等水平,且历史变化较小。从空间格局现状来看,东北各区域经济发展较不平衡,存在一定程度的集聚现象,整体上呈现出南高北低、中部高东西低的发展态势;经济不发达地区主要集中于黑龙江省北部的大部分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主要集中于哈大铁路沿线地带。

上述分析表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在历史上处于并可能长期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适当的区域差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但区域差异过大则会阻碍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在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加大对落后地区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强对政策的实施和监督;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现状出发,继续深挖哈大铁路沿线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群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带,同时要注意发挥该经济带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促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向周边地区扩散;加强蒙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构建联通东北的交通网络,充分发挥蒙东地区的资源优势,同时要有效利用其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条件,加强与俄、蒙地区的经贸往来,建立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程启智,李华.区域经济非平衡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J].经济纵横,2013(5)

2.Michal Tvrdon',Karel Skokan. REGIONAL Regional Disparities and The Ways of Their Measurement:The Case of The Visegrad Four Counties[J].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conomy,2011,17(3):501-518

3.盛广耀.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实施效果评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3(2)

4.汤国安,杨昕.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M].科学出版社,2011

5.阎少华,冯尚春.区域差异比较与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9(5)

6.韩增林,张云伟.东北地区经济综合发展能力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0(5)

南北方文化差异总结篇6

关键词:福建省 区域经济差异 协调发展

一、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的特征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福建省经济取得长足发展,1999-2010年福建省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高达13.77%,从全国层面讲,福建省处于经济中高速发展省份之一。2010年福建省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4357.1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610.12美元。但全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特别是省内区域间经济差异进一步拉大,地市间人均GDP的绝对差异已经由1999年的2.95万元扩大到2010年的5.04万元(按1999年可比价格计算),地区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福建省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同时关系到社会繁荣与稳定,民族安定与团结,各部门必须给予相当重视。

二、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化特征

根据经济、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下的社会发展水平,可以大概将福建省9地市划分为闽南(厦门、泉州、漳州),闽东(福州、宁德、莆田),闽西北(龙岩、三明、南平)三大经济区域。其中闽南是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发达;闽东具有良好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具有很大发展潜力;闽西北为福建省“小三线”建设时期老工业区,自然资源丰富,但近几十年以来发展所受限制颇多。这三大经济圈层社会经济状况差距比较大,而且差异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三、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分析

(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闽南与闽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甚大,闽西北山区广布,相关区域的人口和产业只能密集分布于山间小盆地,低地和河流冲积扇地区,区际交流极不方便,地形对城市发展限制相当明显。闽西北城市多属中小城市,城市人口偏少,工农业布局大受限制,难以发挥规模效应。闽南、闽东地区则完全不同,各地市均处于沿海地区,多天然深水良港。因而公路铁路网纵横交错分布密集,海陆空运紧密配合,交通通达度非常高。另一方面本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体系发育良好,聚集全省半数以上人口和产业,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大,中,小城市等级体系。

(二)历史人文因素

闽南、闽东一直是全省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的地区,吸引积聚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和专业技术工作者。据统计福州,厦门两地的科技人才和高等院数量分别占全省总体数量的72%和83%,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一方面为闽东、闽南地区带来大量廉价劳动力,增强的当地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优势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地区引入大量高素质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为闽东、闽南地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而闽西,闽北地区却因为大量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使原本劳动力十分短缺的更加恶化,严重削弱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后劲。闽东、闽南南在历史上充分发挥临海优势,大力发展远洋运输等外向型经济。而闽西,闽北地区地处山区,交通闭塞,对外交流受到阻隔,活动区域大受限制,思想比较保守,缺少闽东南地区敢拼敢搏的精神。

(三)政府政策因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福建因紧邻台湾海峡,因而一直作为国家海防战略前线,大型项目工程均不落户福建,而当时省政府又把有限投资向闽西闽北倾斜,以闽西,闽北丰富的煤矿、森林、铁矿等资源重点发展钢铁、能源、建材等重工业产业,逐渐使闽西闽北地区成为福建省重工业基地。改革开放后,政府政策有所转变,转为重点发展闽东南地区。

四、福建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一)加快落后地区交通设施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

福建省政府应在中央全国路网布局大环境结合福建实际情况,加大对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设施和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结合各地区实际发展需要,合理布局省域路网体系,闽西,闽北地方政府应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做好对原有运输路线的维护保养,提高运力。

(二)构建落后地区人才体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闽西,闽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这是其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客观条件。但人才体系建设比较落后,人才流失严重,因而缺乏发展后劲和强力智力支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人力资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闽西,闽北地区构建起人才体系进而促进本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刻不容缓的。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据区域特点实行不同政策组合

福建省既有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集聚经济和城市化水平处于中高阶段厦门,福州,泉州,又有有处于福建西部、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区,经济集聚规模和城市化水平均处在中等水平阶段的闽西地区,更有经济分散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的闽北两地市。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地理特征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对于发达的闽东南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外向型经济固有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特色经济,充分发展第三产业,以提升地区产业结构层次。闽西地区应当加快老工业改造升级,大力引导资源集约型经济,振兴西部老工业区,闽北地区应当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巩固提高特色农业,山区农业发展,同时引导以旅游业为代表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挺高自身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11-14.

[2]孙希华,张淑敏.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5):611-614.

南北方文化差异总结篇7

【关键词】南北疆少数民族学生;人际倾向;比较研究;教育管理

人际倾向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关系的自我意识及行为倾向,对认识和预测个体人际交往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仅将人际倾向作为适应行为讨论的一方面;比较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大文化群体之间,本次研究的创新点便在于以族群内部差异的视角,对少数民族学生内部人际倾向进行专门比较,以期填补以往研究空白,提供审视族群内部差异的新视角;指导少数民族学生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少数民族高校改善班级管理策略。

本研究以社会心理学家舒尔茨(Alfred Schutz,1899-1959)1958年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为基础,以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学系大一至大三南北疆少数民族学生为对象,综合使用文献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采集资料,结合贝雷迪四部比较法,揭示南北疆少数民族学生人际倾向差异情况,据此得出班级管理建议。

一、描述

(一)语言表现。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学系的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为“民考民”出身,从小接受民族语言教学,以民族语言应试,升入中央民族大学后,以学习维吾尔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授课、师生交流、作业基本以民族语完成,因此汉语基础普遍较差,汉语使用机会较少。但北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相对较好,其汉语课程成绩普遍高于南疆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反应及转换速度、用词及句法运用准确性等方面都优于南疆少数民族学生。

(二)情感表现。南北疆少数民族学生都有一定的民族情结,但存在程度之分,南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情结更深,具体表现为,南疆少数民族学生民族传统节日参与度更高,反之一部分北疆少数民族学生不愿意凑热闹,南疆少数民族学生信仰更纯正,饮食严谨,每日礼拜,而部分北疆少数民族学生则相对开放。南疆少数民族学生穿衣风格保守,女生戴头巾男生带帽,服饰有民族元素,而北疆少数民族学生则更加时髦,前卫,部分女生已脱下头巾。这对交友方式的影响表现为南疆少数民族学生更愿意同本民族同学交往,存在穆斯林小群体,与其他同学交往时存在排斥心理。

(三)活动表现。首先,北疆少数民族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更高,对写作、朗诵、歌舞等多种活动感兴趣,表现欲更强,而南疆少数民族学生则多抱以“凑数”、“去了也不会得奖”的心态。其次,北疆少数民族学生活动成绩更优,中央民族大学五大学生组织有所任职的新疆少数学生中,北疆有7个南疆只有2个。再者,南疆少数民族学生多参与歌舞、田径一类以生理条件竞争为主的活动,在涉及认知的活动中表现较北疆少数民族学生更自信不足。

二、解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约39万平方公顷,居住着包括主体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在内的47个民族,以天山山脊线为界,南部谓之南疆、北部谓之北疆。南疆共有5个地州(市)、37个县、479个乡镇。北疆占新疆总面积的23.4%,由3个市、3个地区、2个自治州共8个地州市组成。

(一)生产方式因素。南疆地处塔里木大沙漠这一“死亡之海”的边缘,降雨稀少,土地沙漠化严重,交通不便,群众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生活,以农牧业生产方式为主,形成了单纯、耿直、封闭保守的性格。而北疆城市集中在天山以北的绿洲上,气候温和湿润,依托于亚欧大陆桥,近年来石油工业、产品贸易发展迅速,形成了克拉玛依和乌鲁木齐两大都市。北疆少数民族在繁荣商业发展中形成包容、开放的性格,善于与人交流,平衡矛盾。以2009年数据为例,北疆地区以全疆46%的人口承载66%的全疆GDP比重,[1]近年来南北疆经济两极分化更进一步加强。良好的收入基础,使得北疆少数民族更有机会接触现代媒体,外出旅游与学习,更有利于形成开放的行为及思维模式。

(二)教育因素。南北疆教育资源分布差异大,南疆中小学多为单一民族语授课学校,学生极少接触汉族学生,教师尤其汉语教师质量不高,多为本地人,汉语及授课水平有限,造成学生汉语学习困难。北疆有多所民汉混授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共同学习,教师多毕业于师范学校,汉语及其授课水平较高,学生重视汉语学习。北疆乌鲁木齐地区已成为当地高等教育基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为北疆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民族交往创造了更佳条件。

(三)人口因素。新疆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南疆总人口为1177.9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远远超过汉族,占南疆总人口82.56%。以南疆重镇喀什市为例,维吾尔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8.3%,艾提尕大清真寺广场的夜市全都是少数民族生意人。[2]而北疆人口总数为1003.41万人,汉族人口占总人口77.9%,随着西部大开发等有关政策开展,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北疆地区,参与商贸、学校教育、政府组织等各行各业,促进了北疆地区少数民族与各族人民交往。

(四)宗教因素。南疆地区信仰宗教的少数民族程度明显高于北疆。南疆少数民族严格的导致,使饮食、生活作息、习惯、认识标准等差异在与他人交往中被放大,造成交往阻碍,久而久之形成穆斯林小团体。而北疆少数民族“汉化”现象相对明显,宽松,能在饮食、习惯、教义上做出一定妥协,以协调彼此交往间的矛盾。

三、并置

舒尔茨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认为,行为倾向产生于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需要决定了个体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一)包容需要。个体在包容需要的强调上不同,内向倾向的人强调独处,又确保不被遗漏;外向倾向的人需要被包括到他人的活动中,同时包括他人。外向比外内包容需要水平更高。南疆少数民族学生倾向于与本民族同学交往,形成固定的交往群体以获得人际交往安全感,对外却存在排斥或退怯的心理;北疆少数民族学生对内有本民族好朋友,但依赖程度小,对外能够与外族同学建立相对自然和谐的关系。因此,北疆少数民族学生包容需要可能高于南疆少数民族学生。

(二)支配需要。人际关系维持需要在独立性和权威主义之间权衡。前者需要被控制,同时保持自由。后者需要对他人施行控制,同时保持与他人的独立。后者较前者支配需要水平更高。南疆少数民族学生生性低调保守,对各项学校活动的参与度及自我评价不高,自觉将自己归属到被控制的地位;而北疆少数民族学生则在校园活动中表现踊跃,在交往与竞争中表现自如,并获得高成就,这是一种自我展现的倾向。因此,北疆少数民族学生支配需要可能高于南疆少数民族学生。

(三)情感需要。需要性情感个体会与他人形成亲密关系。表达性情感需要的个体会向他人表达温暖和爱,也需要维持距离。前者较后者情感需要水平更高。南疆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建立穆斯林小团体,受到民族情节的维系,彼此间团结亲密。北疆少数民族学生能自如与本民族同学、其他民族同学相处,但没有固定小群体,表现相对独立。因此,南疆少数民族学生情感需要可能高于北疆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互动指数(social interactionindex),是上述三项的总得分,这个分数代表个体总体的人际需要水平。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假设,南北疆少数民族学生人际倾向存在差异,且北疆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互动指数高于南疆少数民族学生。

四、比较

(一)操作介绍

本研究采用舒尔茨所编的基本人际关系倾向行为量表(FIRO-B)进行严格测试,该量表广泛应用于人际倾向测验,已被证明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维度如下:

该量表共54题,共六组(如上所示)。每一题对应相对维度,所选答案参照答案表,符合即得1分,不符合不得分,总得分为社会互动总指数。本次测验使用spss3.0进行数据统计,并参照国内常模平均参数进行解释。

(二)测验结果

1.总体情况

测验结果表明,南北疆少数民族学生社会交往总指数均低于本测验的常模水平(29.3),可见南北僵少数民族学生人际需要总水平偏低,且北疆少数民族学生高于南疆少数民族学生。从年级对比情况看,南北疆少数民族学生人际需要受年级影响,年级越高需要水平越高,且差距随年级增大而拉大。

根据表二,南北疆少数民族学生测验结果标准差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因此内部不存在明显差异。对二者进行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后,发现实际计算出的Z=1.67,P=0.048

2.各分项情况

参照本测验常模参数,南北疆学生各项需要均处于常模水平,表现正常。其中北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包含需要和支配需要更显著,而南疆少数民族学生恰与此相反,可见北疆少数民族学生主动融入他人,控制他人的能力强于南疆少数民族学生。此外南疆少数民族学生情感需要高于北疆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其愿望水平大大高于表达水平,可见,南疆少数民族学生更渴望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且更多依赖于他人主动给予。

(三)相应的班级管理建议

1.发挥北疆少数民族学生的人际特长。由以上测验结果可知,北疆少数民族学生人际交往中更倾向支配他人,在班级管理应充分发挥其特长,积极启用北疆少数民族学生担任班干部,一方面满足其自身的人际需求,提高存在感、成就感,另一方面促进班级管理更加有序高效。班级管理应利用其善于包容的他人交往特点,让其主动接触其他同学,带动班级气氛。

2.关注南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需要。穆斯林小群体的形成与其格外强调民族身份和差异有关,但长期缺乏外界信息和情感的注入,可能会导致其与外界隔阂加深。测验结果表明,南疆少数民族学生情感需要显著,更加渴望外界的主动关注和情感互动,这要求班级管理,充分关注南疆少数民族学生,多与南疆少数民族学生交流接触,尤其鼓励南疆少数民族走出小圈子,感受来自其他民族同学的关怀和包容,以充实内心世界,消除排斥心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五、总结与反思

本次研究根据贝雷迪四部比较法,利用利用舒尔茨所编的基本人际关系倾向行为量表(FIRO-B)对中央民族大学南北疆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二者人际倾向存在显著差异,北疆少数民族学生包容需要、支配需要较强,相比之下南疆少数民族学生情感需要较强,以此启示民族高校班级管理应充分发挥北疆少数民族学生人际特长,并关注南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需要。然而受研究者水平和研究条件限制,本次研究仍存有不足之处。首先,在被试的选取上,仅以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学系为对象,样本量较小,对其代表性验证不足;研究者对人际倾向的解释主要依据前人研究,自身对理论的理解仍显不足,对所得数据的统计开发仍有待深化。期望能在后续研究中能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并加强对理论的深度应用。

注释:

[1]付金存,李豫新,李芳芳.新疆南北疆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J].中国统计,2011(6):89-90.

[2]李丽华.南疆少数民族学汉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77-78.

【参考文献】

[1]赵新居.新疆教育发展差距的几点思考[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2009(3):27-28.

[2]吴福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J].新疆社会科学,2011(2):47-63.

[3]舒尔茨人际需要三位理论[EB/OL].百度百科,2012-04-30.

http://.cn/212519462161.shtml.

[4]杨中芳.人际关系与人际情感的概念化[J].本土心理学研究,2010(12):105-179.

[5]张文彤.SpSSll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8

南北方文化差异总结篇8

关键词:第三产业 区域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

一、第三产业的内涵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广义的农业)、第二产业(广义的工业)以外的其它各行业,它以服务产品的运动为轴心。在我国,第三产业具体包括如下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

二、河南内部区域的划分

在本文的研究中,根据河南省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特征,考虑到地理上的连片、经济社会发展的类似、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分工的要求, 主要基于河南省中原城市群、豫北、豫西豫西南、黄淮四个经济区第三产业发展差异的研究。

(一)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管)市, 14个县级市, 33个县。区域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占河南省的35. 1%;2011年末总人口4235万人,占河南省的40.4%。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中部,各城市之间距离较近,距离中心城市郑州大都在100公里以内;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铁矿石、铝土矿、钼矿等储量居河南省前列,工业门类齐全,发展基础较好;公路、铁路交通便利,河南省9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一些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聚集此地,区位优势显著。

(二)豫北经济区

豫北经济区由安阳、鹤壁、濮阳3市组成,土地面积1. 39万平方公里,占河南省土地面积的8. 3%; 2011年末总人口为1114万人,占河南省总人口的10.6%。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北部,与山西省、河北省和山东省相邻,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

(三)豫西豫西南经济区

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包括三门峡和南阳2市, 土地面积为3. 71万平方公里,占河南省土地面积的22. 3%; 2011年末总人口为1390万人,占河南省总人口的13.3%。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西部西南部,与山西省、陕西省和湖北省相邻,工业有一定基础,煤炭、有色金属资源比较丰富。

(四)黄淮经济区

黄淮经济区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4市,土地面积为5. 67万平方公里,占河南省土地面积的34.1%; 2011年末总人口为3749万人,占河南省总人口的35.7%。该经济区位于河南省东南部,与湖北省、安徽省和山东省相邻,以平原为主,河网密布,农业发展条件优越,但矿产资源比较匮乏。

三、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域由于区域面积和人口数量有着巨大的差异,本文为了便于进行横向对比,以其第三产业人均生产总值作为参考指标,如图1所示。

图1 2007-2011年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域第三产业人均生产总值

我们从图1中可以看到,中原城市群的第三产业人均生产总值基本上是黄淮经济区的3倍。说明黄淮经济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速度要明显落后于中原城市群;相对黄淮经济区,豫北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第三产业发展趋于平稳,两者相差不大。

形成河南省第三产业发展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众多,与河南省各个区域的具体状况有密切的关系。总的来说,形成河南省不同地区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的根本原因是各个区域所具备的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动力的差异性,其中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互为因果关系。由于人均 GDP 综合反映了社会生产率、生产总量、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比例、人口、收入水平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总体状况,所以,人均 GDP 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Fuchs (1980)研究结论得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和人均GDP 之间存在着显著并且稳定的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就业比重随着人均GDP 的增加逐渐提高。我国的李江帆(2004)也曾对92个国家的进行了两者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第三产业在 GDP 中的比重与人均 GDP 之间存在着严格的正相关关系。笔者在对河南省各区域的第三产业进行对比分析后,也可以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的比重也将随之上升的这一规律。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需求的提高,服务需求增大了,将拉动产业结构做出相应的变化。而人均 GDP 是影响服务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当人均 GDP 迅速提高时,人们对服务产品的需求会逐渐大于对实物产品的需求。服务需求提高了,自然会刺激第三产业快速地发展。

(一)数据采集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提供的统计数据整理和计算得表1,

表1 :1992年—2011年河南省人均第三产业

增加值与人均GDP指标

(二)对人均GDP和人均第三产业增值进行相关分析

用SPSS软件对我省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人均和GDP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关系如下表2、表3所示:

表2:

表3:

表3显示了人均第三产业增值和人均GDP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1%的显著水平的双尾检验概率值,叉积离差阵和协方差阵。从表中可以看出,社会零售总额与居民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8,双尾检验的概率值为0,小于1%,即相关程度是显著的,叉积离差值为3.541E8,协方差为1.863E7;因此可以说,河南省从1992年到2011年人均GDP、人均第三产为增值之间有着明显的线性关系。

笔者对2011年河南省四大经济区的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分析,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域中,中原城市群人均GDP是38140元,豫北经济区人均GDP是27950元,豫西豫西南经济区人均GDP是25987元,黄淮经济区人均GDP是17653元。四个经济区域中,人均GDP最高的中原城市群比人均GDP最低的黄淮经济区高二倍多,两者差距较大。同期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和黄淮经济区的第三产业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为11488元、6411元、6186元和4030元,明显体现出河南省人均GDP 高的区域是第三产业较发达的区域,反之,则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充分说明了河南省这四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河南省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忽略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河南省第三产业区域发展战略具有很强的相似性。通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分析使我们更加明确河南省应该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第三产业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12.

[2]何薇.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区域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5.

南北方文化差异总结篇9

论文摘要:创新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区域寻求发展的第一要务。通过选取有效专利存量、专利存活率、有效发明专利比例、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比例和职务有效发明比例5个有效专利相关指标,运用熵值法,从专利质量层面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的创新能力情况进行评价,并在区域差异比较基础上进行分析。

引言

斯特恩等(stern,porterandfunnan)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由生产一系列相关的创新产品形成的ⅲ;国内学者倾向于把区域创新能力看成是一种各项指标的综合能力,魏后凯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区域创新就是特定地域范围内发生的所有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的总称,区域创新能力即是开展这些创新活动的能力和创新成果的产出[21。

由于专利比较接近创新的商业应用,且专利数据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各地区发明和创新信息,故专利常被选作衡量地区创新能力的指标f31,在研究中常采用发明专利的申请数和授权数[41。

相比于一般专利指标,有效专利指标因其更能反映出专利的质量特征而逐渐呈现出诸多优势。有效专利是指截至报告期末,专利权处于维持状态的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简报称:专利的有效状况,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有效状况,可以体现专利技术的运用情况和市场价值,是衡量企业、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一项新指标嘲。

杨中楷描述了有效专利的存量模型,认为有效专利数量的变化表现为一个连续的“生产一失效”过程,生产包含着专利申请、授权过程,是正向的流量;失效包含着撤销和放弃的过程,是负向的流量。

这2个方向的流量决定着有效专利存量的动态变化网。可见,有效专利指标的考察范围由专利申请授予的暂态过程拓展到生命周期的尽头,具备一定的时间连续性。香克曼(schankerman)则解释说,从专利个体的特点来看,技术含量高的专利会带来较高收益,也会具备较长的寿命同,这是一般专利申请和授权指标所无法体现的。综上可以认为,有效专利指标更能准确和全面地反映出区域的暂态和累积创新能力,将有助于对创新能力的考察从静态拓展到历时态的过程中。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采用有效专利的相关指标,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进而对我国八大经济区的创新能力差异进行分析。

1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1.1有效专利相关指标的选取

本文参考国外常用的专利衡量的做法,采用有效专利这项新指标来对我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

我们选取有效专利存量、专利存活率、有效发明专利比例、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比例和职务有效发明专利比例作为分析指标。有效专利存量反映专利有效数量特征。专利存活率是有效专利存量占专利授权量的比值。由于维持专利权需要缴纳专利年费,一般来说专利权人只会对有价值的专利续费,因此该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专利的重要性和技术水平『81。例如,某地区可能有效专利存量很高,但专利存活率并不高,那就证明该地区专利产能相对过剩而专利质量不高,核心专利不多。所以专利存活率指标可以看作是对有效专利存量的有益补充。由于专利中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因此,在进行评价中选取有效发明专利比例指标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企业是地区创新的主体,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不仅体现出企业创新成果,还体现出企业知识产权的市场化水平、市场价值和产业化程度。职务发明专利比例指标则能体现研发机构与个人之间的合作,往往比个人独立研发的专利的质量要高,更容易实施。

本文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2007年统计年报[9l有效专利部分数据,计算得出相关指标值(见表1o

1.2熵值法

目前.国内外建立的评价方法有数百种之多,其中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而且计算过程相对简单.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进行赋权。在信息论中,信息熵被定义为

()=一∑p()1(蕾)

,=i

(1)将各指标同度量化,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方案指标值的比重p

p=_,i=1,2,…,m;=l,2,…,n

f=i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为

ej=一k2pl叩,j-1,2…,n

f l

(3)定义权数

q=ll-旦一=—

=

———。——一’,1i’,2…,’,nz

∑(1一e)/1一∑e

j=l j=1

(4)计算综合经济效益系数

j=l

即是第i个方案的综合评价值

2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创新能力分析与评价

2.1测度结果

对原始数据矩阵作标准化处理后,根据表1中有效专利相关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熵值ej,进而确定出各指标的权重(见表2)。

最后,用综合评价值的计算公式得到各地区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及排序(见表3)。

2.2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创新能力的总体分析与评价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专利存活率普遍较低,平均存活率仅为30.6%,平均有效发明专利比例则为17.69%,这说明我国专利总体水平还不高,高质量核心专利数量不多,创新能力普遍不强。从表3的测度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区创新能力呈等级分布,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仍较为明显。创新能力居于前列的分别为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山东、天津等,多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排位靠后分别为广西、海南、内蒙古、江西、新疆等,多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我国东部板块囊括了排名前7位的地。广东一直是我国专利申请量最大的省份,其有效专利存量也高居第1,超过l2万件,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之一,其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比例高达95.21%;其创新领域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且以大型企业为主,而其他领域以及多数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则相对不足。上海作为我国另一开放阵地和国际大都市,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科技与人才资源丰富,市场发育程度高于其他省份,创新综合能力较强。北京是我国传统的科技创新中心,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不少大型企业的总部和研发中心也设在北京,研发基础好、实力强,北京的有效发明专利的比例达到42.2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9倍。浙

江、江苏、山东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较快,其中浙江市场活跃,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活动较强;江苏和山东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天津的职务有效发明专利比例达66.42%,在31个省市区中最高。福建、河北和海南分别排在第16、22和28位,需要加大科技投入,依托地理优势,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能力。

中部板块中湖北、陕西的排名相对靠前,分别为第9、11位。这2个省份的共同特点是大学和科研机构较多,但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机制和专利转化渠道。山西、河南、内蒙古、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区与经济和文化实力较强的省市仍有一定的差距,区域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东北板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为第l2、26和21位。其中辽宁科技资源较为丰富,创新能动性较强,每年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都较大,但专利存活率并不高,仅为23.5l%,应该着力提高专利的质量,使投入和产出尽可能相符。东北三省是我国老工业基地,需要通过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来实现经济再增长,而人才匮乏成为其提高创新能力一大瓶颈,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吸引科技人才。

西部板块中重庆和四川2个地区较为突出,分别排在第8、10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重庆于1997年成立直辖市,而有效专利的统计是从1985年计起的,所以重庆的创新能力得分的实际值应该比计算值略高些。西部其他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等省区经济总体水平较低,科研投入及科技人才较为匮乏,因此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其中西藏和云南排名靠前是受到指标中比例类指标影响的缘故,这2个地区专利产量较小,可以将其作为特殊值考虑,不作具体讨论。

2.3区域间及区域内创新能力差异分析

在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创新能力总体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区域间及区域内的差异比较。以往在进行区域差异研究时常把东、中、西三大地带作为地域单元,但由于地域范围太大,划分过于粗糙,这种方法已经不合时宜。本文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划分中国大陆经济区域的新方法,即把中国大陆划为八大经济区域,即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和大西北地区。这种划分方法已经逐渐被学术界所接受,成为新的研究分析框架。

这里选择的区域差异测算方法主要是标准差系数(sn)和变异差系数(cv),分别对区域内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进行测度。具体公式如下:c导通过对八大经济区域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的测算,将其同度量化,并结合平均得分得到测算结果(见表4)。

从平均得分来看区域间差异,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这3个区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得分最高。也就是说,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并且东部沿海地区的创新能力最强。相对而言,内陆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创新能力较为接近,与沿海地区仍存在明显差距,其中西北地区创新能力最弱。

从标准差来看区域内差异,南部沿海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的标准差高于全国平均值,说明这2个地区内部差异较大,其中南部沿海地区的区域内绝

对差异最明显,创新能力差距最大。其他6个地区的标准差均小于全国平均值,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jl(的区域内绝对差异最小,说明上海、江苏和浙江省市以及东北三省这2个区域内的创新能力比较接近。通过变异系数来分析区域内相对差异,得到的结论与上述分析相同。

南北方文化差异总结篇10

【摘要】  目的 为研究不同地域疾病的特点,以血瘀证为切入点,对不同地域血瘀证的理化指标进行研究。方法 收集北京、云南、福建三地三级甲等医院血瘀证患者586例,对不同地域血瘀证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总结不同地域血瘀证理化指标的差异性。结果 在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方面,云南患者与北京和福建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方面,北京与福建和云南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北京患者的血压与福建和云南患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全血高切、低切粘度方面,北京与云南和福建患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纤维蛋白原方面,北京与云南和福建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性方面,三地无差异,红细胞压积方面,云南与其他两地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0.05);在血小板粘附性、聚集性及血浆粘度方面,北京与其他两地患者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不同地域患者的客观检查指标有差异。有利于根据不同地域患者的特点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预测疾病的演变和转归。

【关键词】  北京;福建;云南;理化检查;血瘀证

  

abstract:objectives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of the disease in different places, blood stasis syndrome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study syndromes of the different disease from different place. methods the blood stasis syndrome patients from north, east and southwest of china were selected to study the laboratory examination of them, then summarize the difference of different place.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on erythrocyte and haemoglobin between yunnan and beijing, fujian(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riglyceride, total cholesterol, high-density lipoproteins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between beijing and fujian, yunnan (p<0.01). on the aspect of blood pressur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eijing and fujian, yunnan (p<0.01). on the aspect of blood viscosit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eijing and yunnan, fujian (p<0.01). on the aspect of fibrinoge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eijing and yunnan, fujian (p<0.05). on the aspect of the index of erythrocyte aggregation & red blood cell deformation,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among the three places. on the aspect of hematocri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yunnan and other two place (p<0.01, p<0.05). on the aspect of platelet adhere and platelet aggregation,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eijing and other two place (p<0.01). conclusions for the same symptom, there were different lab indexes in patients from different place, which can guid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key words:beijing;fujian;yunnan;laboratory examination;blood stasis syndrome

 

    为研究不同地域疾病的特点,本研究以血瘀证为切入点,对不同地域血瘀证患者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4年2月-2005年12月北京西苑医院、云南省中医院、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云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福建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福建军区总医院的血瘀证患者586例,其中北京208例,云南180例,福建198例,包括脑梗死、冠心病心绞痛、肝硬化、月经失调、类风湿性关节炎5种病。不同地域5种疾病分布情况见表1,不同地域血瘀亚型分布情况见表2。表1  不同地域5种疾病分布一般情况(略)表2  血瘀亚型不同地域分布情况(略)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北京地区分布的亚型以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和痰浊血瘀为主,云南以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为主,而福建4种亚型分布较均匀,其中阴虚血瘀较其它证型稍多。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75岁,性别、民族不限;②可以合并其它疾病,但不能存在本课题所选病种的各类急性并发症,并按要求排除合并其它急性疾病的病例;③血瘀证诊断标准:采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1986年11月,广州)。

1.3  排除标准

   

①进行过系统中医治疗者;②存在智力障碍,精神、神志障碍,不能正确回答问卷者;③血瘀证在证候诊断中作为次要证候或伴随证候者;④正患有急性疾病如外伤、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⑤有上述几种疾病的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  方法

   

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正态分布者用配对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方差不齐者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者用秩和检验。

3  结果

(见表3~表6)表3  不同地域血瘀证患者血常规比较(略)注:与北京、福建比较,p<0.05(下同)。表4  不同地域血瘀证患者血脂比较(略)注:与云南、福建比较,**p<0.01(下同)。表5  不同地域血瘀证患者空腹血糖和血压比较(略)表6  不同地域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比较(略)

4  讨论

   

气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既全面又巨大。云南地处云贵高原,空气压力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据测算,在海拔4 270 m高处,氧气压力只有海平面的58%。由于缺少氧气,机体产生过多的红细胞以适应缺氧环境,血液中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加,红细胞压积增加,血液粘滞度增加,所以,在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方面,云南患者比北京、福建患者要高。北京地处北方,冬季严寒,为了抵御寒冷,多食膏粱厚味,滋腻呆滞易化湿生痰,再加上嗜咸,使其血脂增高。关于证候与实验室检查的研究方面,周氏[1]通过测定人类的白细胞抗原(hla)基因频率在不同中医体质中的分布,证实hla与体质的先天阴阳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孙氏等[2]发现,痰浊证患者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明显高于非痰浊证组和正常人组。诸多医家也发现,采用化痰祛瘀药物治疗高脂血症可取得良好疗效。另外,北京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饮食结构不合理,也是患者血脂、血压较其它两地高的原因之一。云南人爱喝普洱沱茶,而沱茶是一种很好的降脂饮料,它对于降低血脂,增加血管弹性有很好的作用。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食鱼虾等海鲜较多,而深海鱼类有很好的降低血脂和稀释血液的功能;其次,气候炎热,人们普遍饮食清淡,故血脂、血液流变学较其它两地为低。另外,虽然有报道高原地区的血液粘稠度高,但我们的统计结果显示,北京高于云南,可能是久居高原者适应了高原环境,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其它两地比较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根据不同地域患者的特点,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预测疾病的演变和转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