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差异十篇

时间:2023-04-06 02:31:57

南北方差异

南北方差异篇1

南方老板重利益 北方老板重感情

南方老板总是习惯于把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投资办企业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切的立足点、出发点全是以利益为基础的,在与人交往上也往往是有利可图才与你交朋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有钱赚了就和你交朋友,而没利益了,也就不和你交朋友了,总是给人以“势利小人”的感觉,而且南方老板非常看重眼前的及时利益和蝇头小利。北方老板多数非常重感情,他们总是先交朋友,他们认为有了朋友,人脉多了,才能赚钱。北方老板在感情上舍得投入,无论朋友之间的吃喝玩乐,还是急难险重都愿意挺身而出,竭尽所能地帮助朋友,他们奉行“买卖不成仁义在”和“行不行三两瓶”的原则,朋友见了面总是盛情款待,不喝上几杯决不罢休。北方老板不是不追求利益,只是在面临利益和朋友的选择时,更多的选择了朋友。在感情上,北方老板更愿意进行长期投入,所以经常看到报道,当北方企业面临困境时,总有员工不离不弃全力以赴地挽救企业。

南方老板重效率 北方老板效率低  南方老板的效率观念非常强,他们目标明确,计划性强,强调执行力度、速度和质量,办事情追求立竿见影、令行禁止,他们做事情很务实,不喜欢夸夸其谈,更反对好高骛远,他们做事情很实际、很量化、很具体,他们不仅自己非常重视工作效率,而且对他们的下属也是要求高效率,如果做他们的下属,你会总是被追问目标、计划的进展和执行情况,做每一件事情他们喜欢问你怎么做、何时做完、效果如何,他们奉行“言必行,行必果”的效率原则。北方老板相对来说效率就低一些,做事情往往拖泥带水,他们不习惯于计划性安排工作,有时候目标也不很明确,任务不量化,没有具体的执行方案,经常时没有经过调查拍脑袋做决策,结果工作中自己想法与实际做法相差太远,只好前功尽弃,重新再做决策,这样反反复复耗费了不少时间,使得效率低下。还有时侯,北方老板说了某件事情,你也不要太当真,其实他们只是说说而已,他们并不打算或并没有做,这样就更不用谈效率了。

南方老板重实质 北方老板重表面  南方老板比较注重实质性的东西,而北方老板似乎喜欢表面的光鲜亮丽。比如在效益方面,南方老板注重企业的利润情况,而北方老板则注重企业的销售额;比如在投资上,南方老板总是先建车间出产品,后建办公楼,北方老板则是先建豪华办公楼,后建车间;比如在开发市场上,南方老板喜欢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北方老板喜欢一步到位、全面开花;比如在宣传上,南方老板注重打造品牌,北方老板则喜欢“创建百年企业”等宣传口号;比如在评价企业上,南方老板喜欢说某个企业一年赚多少钱,北方老板喜欢说某个企业多大规模;比如在用人上,南方老板注重员工的实际能力和是否称职,北方老板喜欢过问员工的学历和职称……等等。

南方老板很低调 北方老板讲排场  有一个现象挺奇怪,在南方可能看不出谁是老板谁不是老板,南方老板很多都很低调,不喜欢张扬,在人群中看不出他们与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而北方老板在一群人中,你一下子就能看出谁是老板,因为他们总是比较张扬,无论穿着、行为、言谈都与众不同。南方老板不喜欢外人都认识他,而北方老板则希望外人都认识他,了解他,知道他自己是大老板,以便向外人、社会炫耀他的成功和成就。南方老板经常喜欢轻车简从、朴实无华,北方老板则喜欢前呼后拥、奢侈浮华。南方的大老板平易近人,没有架子,既是他们的企业做得很大,他们也依然如故,而北方的大老板则是架子比较大,不大容易接近,有时候还显得很傲慢,有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南方老板求品牌 北方老板抓价格  在企业的营销战略方面,南方老板非常注重建立品牌,以品牌立足市场和占领市场,而建立品牌的基础是良好的品质,为此他们狠抓产品质量,追求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从产品本身到产品到产品包装他们一丝不苟,以高品质的产品为建立品牌做最大的支撑。南方老板总是千方百计地考虑,到底该如何快速地把品牌建立起来,在这方面他们舍得投入,有时候甚至不计成本。北方老板则是力求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以便用更低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他们习惯用价格杠杆撬动市场,在品牌建立上却没有耐心。北方老板以价格为竞争手段,在短期之内可能赢得了市场,但是在长期看来却难以立足于市场,因为一位追求低价格,有时候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使得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南北方差异篇2

关键词:维吾尔族;侗族;民歌差异

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民,为了表达思想、抒感、表达自己的意志和愿望而自发创作、演唱、欣赏、传播的民间歌曲和民间韵文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是人类传达情感的最直接工具。它以口头传唱的方式存在于民间,并且在传唱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着人民群众的筛选、提炼、加工和改造。它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群众的精神财富。由于民歌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以及方言等有直接的关联。因此,民歌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具有各自的特点。而且民歌的歌词无论含蓄或曲折,它的音乐表现往往都是坦率、直露的,而不是迂回曲折、委婉隐晦的。它的歌词总是淋漓尽致的表达它的意思。尤其山歌,不是为了表演和娱乐,而是抒发歌唱者心中郁积已久而不得不发的强烈感情,因此它不过多的讲究形式本身的修饰,表现手法较单纯,具有明确的表情性。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在阿尔泰山、天山山脉与昆仑山相夹,喀拉湖与咯喇昆仑山以北的广大地区。这里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长,年降水稀少。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在这一片辽阔的土地上维吾尔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民歌。其民歌内容丰富,旋律优美,风格独特。旋律线的起伏对比较大,常以弹唱形式出现,如热瓦甫弹唱、都它尔弹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民歌内部又有不同。南疆的节奏与旋律热情奔放,北疆的则较为徐缓、抒情,东疆多简洁、明快。但整个维吾尔族的音乐就形式而言可分为抒情、叙事性民歌与歌舞性民歌两大类。其中爱情歌曲是维吾尔族民歌中数量最多的。它的传统民歌有许多是对古代西域音乐的继承,保留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还有许多是由自发弹唱发展,由器乐、声乐表演相结合而形成。它们都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侗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相交界的广大地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侗族的主要聚居地。这里终年气候温暖,素有“宜林山国”之称,更是一个植物王国。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境内青山叠嶂,碧水潆洄,既有激流险滩,又有清溪幽谷;既有高山峻岭,又有低平丘坝。侗族地区农业经济十分发达。侗谚说:“干田种谷,水田种禾,侗家人人会唱歌”。侗族的族源与古代百越之骆越有密切关系,有语言无文字,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语支。在这片美丽富饶、山青水秀的土地上形成了侗族特有的民歌。侗族人民勤劳善良、能歌善舞。侗歌中说:“歌养心,饭养身。”可见民歌对侗族人民生活的影响。早在宋元时就有侗族文艺的记载,明代《赤雅》中也记载:“侗家‘善音乐,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音乐不仅是侗族人最喜欢的艺术形式,也是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北方的维吾尔族与南方的侗族人民皆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但从上面的简述中我们发现北方少数民族民歌与南方少数民族民歌还具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从四方面来分析比较。

第一,维吾尔族与侗族在借助民歌这一艺术形式表达感情时略有不同。维吾尔族的民歌表达感情往往奔放炽热,风格较为粗犷。例如《送我一只玫瑰花》:你送我一只玫瑰花,我要诚恳的谢谢你,哪怕你把自己看做傻子,我还是照样看得上你。你要骄傲轻视我,你就瞧瞧我的本领,我要是选上一个更好的小伙子,就会刺痛你的心……(这里指选其中两小节)。从中我们不难分析其情感表达的奔放与坦率。侗族的民歌表达的情感则较为缠绵、悠扬、细腻、温婉。如《蜜蜂恋花妹恋歌》:十八(伊嘞)郎(呀呦呀),妹(嘞)的(哪啊)歌(哪伊),龙爱(啊)水(啊),风爱(呀)坡(嘞),蜜蜂恋花妹恋哥(啊嘞)……这一小段歌词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选取了许多意象,慢慢的道出了妹对哥的思恋之情。情感也如那山中的溪水一般缓缓流淌。这舒缓的节奏就不像维吾尔族民歌给人的急切的感觉。

第二,由于自然条件的极大差异,南北方的自然产物也各不相同。因此维吾尔族与侗族民歌在演唱时使用的乐器也有十分大的差别。维吾尔族多弹拨乐器,有许多的弹唱,如热瓦普弹唱、都它尔弹唱。这类弹拨乐器发出的声音多响亮、清脆,音色鲜明、独特,富有表现力,能十分生动的表现维吾尔族民歌的热情奔放。侗族则多吹管乐器,发出的声音多舒缓、悠扬,缠绵、婉转。对于南方侗族民歌的幽静、绵长十分适合。

第三,维吾尔族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因而唱歌的形式多在村庄中聚集唱和。而侗族山清水秀,常说“山歌”,大概实在丛山密林的掩映中任感情随缓缓溪水慢慢流淌而出。维吾尔族民歌有套曲和单个民歌之分,套曲往往由一人主唱,其他人合唱。而侗族的艺术丰富多彩,其聚居地有“诗之家乡,歌之海洋”的说法。这里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训练有素的歌班。最值得注意的是侗族大歌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这一形式十分独特,其他少数民族歌唱皆为单声部,只有侗族有多声部的复调唱和。

南北方差异篇3

[论文关 键 词] 长江南北方言;持续体标记;本字;成因

[论文内容摘要] 持续体标记的形成,是一个动词进行系列语法化的过程。本文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重点考察了汉语南北方言表持续体标记的本字和南北差异的成因,认为造成持续体标记南北不同的原因是:动词“到”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的时间(两汉)早于动词“着”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的时间(魏晋南北朝),因此体标记“到”早于“着”产生,而南方方言代表了较早的汉语方言层次。

一、引言

体标记又叫做“动词词尾”“态标记”“状态补语”“动态助词”,是动词补语的一种,附在动词后面,用于表达动作的状态、情貌。罗自群在《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类型》中的方言地图显示,在北方方言里,表示动作的持续或进行主要用体标记“着”表示,而长江以南(本文统称江南,下同)方言动词的持续貌和进行貌主要用“到”和“起”表示,其中“起”主要集中在西南官话和湘语区,不如“到”分布广泛。

二、江南方言持续体标记“到”类的分布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各分卷的材料和已发表的论文表明,用“到”类字作持续体标记的方言区域主要在长江以南,普遍分布在吴语、湘语、赣语、西南官话、江淮官话等区的多数方言点,闽语、粤语、客语区也有分布。长江以北的部分四川、重庆方言也有表持续的“到”,一般认为是明清时期的湖广移民传去的,是受长江以南的方言影响造成的。主要用字有“到[tau0]”“倒[tau0]”“哒[ta0]”“得[te0]”“底[ti0]”“的[ti0]”“老[lau0]”“牢[lau0]”等。这些持续体标大多数可以同时用作完成体标记,本文只论述它们表持续的用法。例如:

(1)江西南昌话:坐到[tau0]吃比站到吃好些。

(2)湖北武汉话:他先找了老张,跟倒[tau0]又找了小李/他站倒说

(3)四川成都话:莫得活路做,只好在屋头耍倒[tau上声]/他说倒说倒就哭起来了

(4)贵州贵阳话:好好听倒[tau上声]/围倒他要糖吃/讲倒讲倒的笑起来了/顺倒

(5)安徽宿松话:椅到[tau上声],不要动。

(6)湖南华容话:手抓倒[tau上声]绳子!/你顺倒这条路走

(7)浏阳话:钱留倒[tau0]搞么哩?留倒讨婆娘/桌上放倒一本书

(8)临武土话:含到[tau上声]眼泪/坐到咬好,还是椅到咬好

(9)沅陵乡话:他牵倒[tao0]那条牛/望倒吾笑/坐倒[tau0]食比竖到食好

(10)广西柳州话:张老师上到[tau上声]课,你等一下/想到想到自己都好笑/按到他讲的去办

李蓝认为西南官话贵州话表持续的“倒”的本字是“到”。根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各卷的描述,在“到”读成“倒”的地区,方言轻声都不明显,口语中词后缀常是重音或中音,调查者将“倒”多记作53或54调值,实际上,上述地区后缀“倒”发音短暂模糊,相当于普通话的轻声。在普通话里,动词后的结果补语“到”就是读轻声的(如“我今天收到了一封信”)。另外,在古代汉语中,“倒”是“到”的通假字,“到”记作并读成“倒”不足为奇。

除“到”外,江南表持续的体标记还有“哒[ta]、得/的[te]、底[ti]、老[lau]、牢[lau]”等。如:

(11)湖南长沙话:你跟我徛哒[ta0]/坐哒看书/治哒治哒就治好哒/照哒咯条路笔直走

(12)辰溪话:我向哒[ta上声]他在/车子上装哒好多萝卜/讲哒讲哒在就困着了

(13)山西武乡话:他点的[te0]灯作饭咧/门口立的一大群人

(14)湖南江永土话:义老大再复记倒[lau阴上]了“好吧”/跪倒

(15)江苏苏州话:对牢[l?覸阳平](对着)

(16)浙江杭州话:对牢[l?蘅阳平]/我扶牢你走/你坐牢不要动(以上例句来自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类型》)

上述例句出现的持续体标记,处于“动词+X+处所名词”或“动词+X”结构,表示动作本身持续或由动作所产生结果的持续,本身没有词汇意义。

江蓝生认为“动词+X+处所名词”结构中的X位置上的“得”“的”“底”是介词“著”语法化过程中产生的由舌上音读作舌头音的逆向音变,但多数学者认为该结构中的“得”“的”“底”源自介词“到”的轻读音变。石毓智认为:一个实词的语法化过程常会导致其语音形式的弱化。就汉语来说,语音弱化表现在声调的失落、韵母的简化或者央元音化、声母向舌尖音靠拢等。“到”的弱化方式如下:“到[tau]”失落韵尾“哒[ta]”央元音化“得[te]”元音高化“底/的[ti]”,或者按另一种方式弱化:“到[tau]”声母边音化“牢[lau]”失落韵尾成“牢[l?覸]”元音后高化成“牢[l?蘅]”。本人认为后种解释与历史音变方向相符,应该可信。而且,在第一部分的方言例句中,“到”除了表示动作的动程和方向外,由于前面的动词表示的动作本身或动作产生的结果都是可以持续的,它还可以表示动作后的状态或结果,具备“在”的语法意义。因此“动词+X+处所名词”结构中X位置上的“到”具备这两种语法意义,表持续的体标记“哒[ta]”“得[te]”“底[ti]”“老[lau]”“牢[lau]”等与“到”的语法意义一致,实际都是“到”语法化过程中在不同方言点的语音弱化现象。

三、持续体标记北方方言中的持续体标记“着”“子、之、仔”的分布

梅祖麟认为北方方言中持续体标记“之、子、仔”是方言记音字,本字是“着”,因此,“着”“子、之、仔”实际上是同一字的语音变体。

罗自群在《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类型》中的研究显示,持续体标记“着”“子”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汉语方言里,如北京、河北、黑龙江、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宁夏、青海、安徽、江苏等地,用法与普通话中体标记“着”的用法相同,都用在动词和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例如:开着会/低着头说/门开着/矮着一大截/围着一群人 "

四、有关现代汉语南北方言持续体标记不同的原因讨论

持续体标记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动词演变而来的,是一个实词进行一系列语法化的过程。从理论上说,语法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任何一个虚化成分只要其语法化程度没有达到极限,都有再语法化的可能。

根据何乐士等学者的研究,动词“到”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是从春秋-两汉时期开始的,而动词“着”虚化作动词趋向补语则是在魏晋南北朝,并且当时它的语义和语法作用相当于趋向补语“到”。石毓智指出,每个动补结构从句法关系变成形态关系都需要一定长度的时间和特定句法环境,一个动补结构出现的时间决定了它形态化的早晚,出现早的动补结构形态化的时间也早。我们不妨推测,体标记“到”的产生应早于“着”。历史语料也证明了这一点。

根据李讷、石毓智的研究,“真正的表示进行态的‘着’在宋代还没有出现,其用法还只限于‘存在’和‘两个动作同时进行’……这时期表示状态持续的用法也已经有了”。例如:

(17)百理具在,平铺放著(《二程集》)。

(18)人虽睡著,其识知自完……(《二程集》)

“着”真正表示动态行为的正在进行的用法元以后才逐渐出现,例如:

(19)见他战笃速惊急列慌慌走着(《陈季卿悟道竹听舟[元刊]》)。

(20)冯妈妈他老人家,我央及他厨下使着手哩(《金瓶梅》三十八回)。

(21)王夫人正坐在凉榻上摇着芭蕉扇子(《红楼梦》三十三回)。

北宋时期,持续体标记“到”已经出现,并见于官方文献中,并一直延续至现代南方汉语方言:

(22)臣等窃闻昨夜萧禧在驿,与馆伴执到白札子商量王吉地、义化辅、黄嵬大山、石长城、瓦窑坞等处已定(《乙卯入国奏诸》)。

(23)帖黄。……臣等早来赞资政殿进呈白札子一道,并续签帖到事节,谨具缴连进呈(《乙卯入国奏诸》)。

持续体标记“到”的轻读音变形式“地”“得”“的”“底”在宋以后更是大量出现:

(24)只见他在那里住地,依旧挂招牌做生活(《碾玉观音》下)。

(25)有个官人,夫妻两口儿正在家坐地,一个人送封简帖儿来,与他浑家(《简帖和尚》)。

(26)赵宣子齐整穿了朝服要出朝去,看天色尚早,端坐的堂上,十分恭敬(《皇明诏令·武士训戒录》)。

(27)西门庆已在前厅坐的(《金瓶梅词话》)。

(28)在屋里坐的听唱(《金瓶梅词话》)。

(29)那河边住的塔塔儿一种人(《元朝秘史》卷1)。

就持续体标记“着”产生的地点来说,应在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原地区产生,原因是:以“着”为代表的持续体标记在现代方言里主要分布在北方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东北官话、兰银官话等北方区域。由于北方地区自唐宋以来一直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体标记“着”虽然在元以后才逐渐出现,但代表官话语素,加上官话方言是一种整合力较强的语言,所以“着”在近代汉语助词系统内部的调整和规范中胜出,成为元以后持续体标记的书面用字,广泛见于近代白话小说。

曹广顺认为在唐五代动态助词(即体标记)产生的初期,大多数助词都有相似的发展过程,造成了某些助动词在表示动作获得结果、完成、持续等几种功能上的重合,后来经过调整和规范,恢复了平衡。唐五代动态助词产生初期,表示持续态也许主要是由现代方言中存在的体标记“到”“起”“住”“紧”“着”等共同担任的,但多个成分担当同一个功能,与语言简明、精密的要求相背离,造成了系统内的不平衡,所以必须进行调整。调整的结果,由于南方所处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封建势力的割据,南方方言往往呈现出两种或三种不同的持续体标记并存的情况,比如说,在湘语区,“哒”“倒”和“起”可能并存;在吴语,除了用动词后面加介词短语的形式表示持续意义以外,一些地方还有使用“仔”或“倒”的情况;在粤语区,“紧”“住”和“倒”可能并存;在客家话中,“紧”和“稳”可能并存、“紧”或“稳”和“倒”可能并存;而由于北方地形的平坦、交通条件的便利和政治上的相对统一,北方方言的整合力较强,许多地方只用一种持续标记。

为什么持续体标记“着”在江南没有得到大量推广呢?

根据刘晓南和大多数方言学家的观点,历来南方方言的形成是受北方影响,南方方言代表了较早的汉语方言层次,北方方言代表了较新的汉语方言层次。由于持续体标记“到”比“着”产生得早,随着历史上几次规模较大的北方移民南渡长江,先于持续体标记“着”传播到了广大南方地区,显示了汉语方言较早的历史层次,而持续体标记“着”反映了汉语方言较后的历史层次,是汉语后起的用法。我们可以从以“到”为代表的[t]声母的持续体标记(如“到、得、的、底”)遍布全国现象找到这一推测的证明。而自元代以后,自北而南的大规模中原移民不再发生,代之以由东至西的移民,南北方言进入了自身内部发展演变时期,现代汉语中出现这种持续体标记分南北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唐五代—宋朝时期是近代汉语助词体系形成、新助词全面产生、调整并稳定下来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产生时间、地理环境、行政区划、移民先后和方言的影响力等因素的不同,南北方言持续体标记呈现不同分化:北方趋向统一,以持续体标记“着”为主;南方呈现多样,以持续体标记“到”分布最多最广。

参考文献: 2.李 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武汉、成都、贵阳、南宁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李蓝:“大方话中的‘倒’和‘起’”,载《毕节师专学报》1996年第4期。

4.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5.石毓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梅祖麟:“汉语方言里虚词‘著’字三种用法的来源”,载《中国语言学报》1988年第3期

南北方差异篇4

第一,亚欧大陆上高低压中心成因只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北太平洋高低压中心成因应增加气压带移动。

亚欧大陆为世界最大大陆,太平洋为世界最大大洋,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必然形成一组高低压中心:北半球夏季大陆上为印度低压北太平洋上是“某高压”。此时段印度低压将北移的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切断,高压带只能出现于北太平洋上,如此北太平洋上应有两个高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某高压”及被切断的副热带高压,而现实往往只有一个时而两个,当只出现一个强大的高压中心时成因就应有两个即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移动并被切断。同理北半球冬季,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北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应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南移被切断形成的。

第二,澳大利亚大陆冬季高压中心也应有两个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高压中心,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北移控制该大陆(没有被切断),两者二合一高压中心势力加强。

第三,季风成因中,将季风方向与所处风带方向一致的影响归入风带移动成因中。

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成因之一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北移跨过赤道右偏在印度低压的吸引下形成的;澳大利亚夏季的西北季风成因之一是南半球夏季,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左偏在澳大利亚低压的吸引下形成的,即风带移动所致。但是分析南亚的东北季风时除由海陆热力差异形成外又与所处东北信风带方向一致,澳大利亚的东南季风也是与所处东南信风带方向一致,势力均得以增强,所以应将季风方向与风带方向一致讲明并归于风带移动原因之内。

第四,东亚季风的成因中增加气压带移动。

风的形成是因为两地之间的高低气压之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而导致的,如前分析北太平洋上高低压中心的成因有二即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移动,那么东亚的西北季风及东南季风的形成就不能只有海陆热力差异了,应增加气压带的移动。

如此,关于季风气候中高低压中心及季风的成因本人总结如下:

首先,大气活动中心亚欧大陆上,夏季的印度低压及冬季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成因只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北太平洋上,冬季的阿留申低压及夏季的夏威夷高压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移动形成。

澳大利亚大陆夏季的低压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冬季的高压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外,还有气压带移动。

其次,季风形成东亚冬季的西北季风、夏季的东南季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移动形成。

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澳大利亚夏季的西北季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风带移动形成。

南亚冬季的东北季风,澳大利亚冬季的东南季风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与风带方向一致形成。

南北方差异篇5

1.地域差异形成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差异

近现代以来,许多历史学者越来越关注历史与地理的相融合,以地域的视野纵观中国历史变革与文化进步。由此形成了一门学科为历史地理学,其主要研究的方向有四点:一为复原,即各别时期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近似复原;二是变迁,即不同时期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三是分布,即特定时期的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的主要分布点研究;四是差异,即特定历史时期中地理面貌与人文地理面貌间的不同地域间的差异。而对于中国历史学者所关注的地域视野主要是第四点,即针对特定时期不同地域所产生的不同文化差展与风土人情。地域差别包括自然地理景观的差异与人文地理景观的差异。《史记》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讲的就是这种由于地域的差异而导致的人文地理景观的差异。而在中国人文地理的研究层面上,以汉族聚集地为例。秦岭淮河为界,形成南北风土人情的差异。如在使用交通工具上形成南船北车的差异,在饮食上形成南米北面的差异,更在风土人情上形成南方人细腻温柔如水,北方人粗犷、豪放如风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历史的发展,地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差异,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历史文化特点。而地域差别产生的渊源也是跟历史的不断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2.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文化差异

秦汉时期,我国以北方的关中与山东作为两大农业中心,也是政治经济的中心。而南方由于地广人稀,几乎属于空白阶段,因此炎黄文化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主要文化,汉中地区为代表的中原地区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汉武帝独尊儒术,到百年后的成帝,刘向将全国境内划分为若干区域,时任丞相的张禹使僚属朱赣按区叙其风俗,后被班固编于《汉书地理志》当中,根据此项资料可发现,当时全国齐地“士多好经术”,鲁地“其好学犹愈于他俗”,三辅世家好礼文,但各地还没有提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相反不同地区还出现不符合儒家礼教的习俗。如三辅“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河内“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楚之江南“信巫鬼,重淫祀”。吴人以文辞显,“其失巧而少信”等等。表现出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特点。随着魏晋南北朝社会大变迁,北方移民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到了隋唐时期,南北经济发展已呈均衡态势。但这个时期,仍以北方为中心,盛唐可以说是南北共荣的文化发展阶段。《隋书•志•地理志》将隋炀帝时期全国一百九十个郡按《禹贡》九州编次,各于州末略叙其风俗。《地理志》表示,九州之中,兖徐青三州十五郡为教化最好的地区。其次为豫、冀两州,这五州指的便是黄河下游两岸即所谓的关东地区。而关西地区基本为儒家声教所不及,长安附近关中平原三郡,风气极坏,“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去农从商,争朝夕之利……”三辅以北以西的古“六郡”之地,则比较淳朴,自此以北缘边九郡及河西清群“多尚武节”。秦岭以南长江上游地区,唯蜀地“颇慕文学,时有斐然,”汉中与巴地则“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汉中以西蜀郡以北诸郡则因“连杂氐羌,人尤劲悍”……即使处于盛唐时期,其表现出的文化差异也是略有不同的。天宝年间的《通典•州郡典》中记载了其间三百多府郡的风俗。举例来说,塞上文化主要是指以驻守边疆的士兵为中心的文化特点,表现为唐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自然地理景观。以儒家文化为例,兴盛地区在北方“山东”,兖州,南方“吴中”,略如隋时旧样;惟以蜀土比齐鲁,与隋代相比略有发展。由于安史之乱,北方居民再次大南移,使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再次加大,南方人才迅速增加,五代末的时候,长江流域的经济力量已远超北方,成为重要的经济重心。北宋时期,北方再次成为政治中心,经济发展有见长之处。但靖康之难以后,文化重心再次南移,甚至远至福建及岭南地区。北方由于长年战乱,已无力扭转其经济中心南移之势。《宋史•地理志》中将崇宁时二十四路合并为十二区,略述为中原地区“多专经术”,南方地区则“好为文辞,登科弟者尤多”,在此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两宋是理学最昌盛的时代,但徐福建一路讲诵竟概未涉及,由此可见即使在宋代,理学也未必已被读书人所普遍接受;二是文化最为发达的两浙、江南、福建地区,又普遍信鬼、尚祀、重浮屠之处。宋代民间佛道权威显然比周孔之教要高得多。元明清时期虽然政治重心在北方,但经济重心已固守南方,同时南方人才济济,明制内阁大学士皆翰林出身,其中南直、浙江、江西三省共得75人,占全国总数的45%,从人才分布总形势来看,东南最盛,中原次之,西北与西南最为落后,西北陕西,现代的陕甘青宁四省区只出二人,西南的广西和云南也只出二人。清代江苏状元几乎占全国一半,重要学者皆来自于南方。时至今日,我们仍可从南北方经济发展特点一窥当年的历史文化变迁的脚步。

南北方差异篇6

[关键词]精准扶贫;Theil系数;区域发展差异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032

1文献综述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锡尔系数的分析方法分析广西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从而为广西的精准扶贫确定空间范围。广西拥有14个地级行政城市,在北部地区,河流资源丰富,大多城市是沿江城市,并且毗邻我国内陆省份,因此将百色、河池、柳州、来宾、贺州、梧州、贵港等7个城市划分为北部区域;在中部地区,以南宁为核心,作为省会核心城市,来带动两边城市发展,因此将南宁、崇左、桂林、玉林等4个城市划分为中部区域;在南部地区,连接北部湾,对外贸易发达,港口众多,且港口距港澳地区和东南亚港口都比较近,是重要的南部出海口,西邻越南,对外贸易方便,是中国―东盟的重要纽带,因此将北海、防城港、钦州等3个城市划分为南部区域。

2研究方法选择

本文选择Theil系数的方法,选取了广西各个州市的GDP、人口两个经济指标来测量广西的区域发展差异。

Theil指标体系的构建

21北部、中部和南部区域之间的差异

本文以广西的14个地级行政城市为基本区域单位,以北部、中部和南部为次级区域单位,则反映广西南、北、中三个区域间的差异的Theil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I表示的是年份,依次为2004年、2005年一直到2014年,J表示次级区域单位,YI表示第I年的GDP总和,PI表示第I年的人口总和。

22次级区域单位的内部差异

K表示的是某一次级区域单位里的第K个基本区域单位(地级城市)的数量,如YIJK表示的是第I年第J个次级区域单位里的第K个基本区域单位的GDP。

3区域发展差异的Theil系数分析

31三大区域间的差异分析

笔者将区域之间的差异分为南部,中部与北部之间的差异。

从三大区域2004―2015年的差距来看,南部区域的差异系数从2004年的0004233增至2015年的0011418,一路上涨,对三大区域间的差异贡献越来越大,中部区域的差异系数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其差异系数从2004年的0018462增至2015年的0017727,且对三大区域间的差异贡献最大,可以预测:三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来越大。

32区域内部差异分析

首先看区域内部总差异,差异指数从2004年的0024789到2015年的0040004,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增长了6138%。从三大区域内部的各自差异系数来看的话,都在不断增长,其中北部区域呈波浪式增长,南部和中部区域缓慢增长。从贡献率来看的话,北部区域的贡献率最大,其贡献率基本在50%~70%,中部贡献率其次,其贡献率基本在20%~30%,南部贡献率最低,其贡献率基本在10%~20%。北部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是区域内部发展差异的主要动力,在广西7个北部城市当中,都是与内陆省份相邻,还有的跟外境国家相邻,柳州交通发达,水利便利,旅游业也很发达,并且在1992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因此在北部几个城市中,柳州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前列。梧州市在北部区域中也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它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是泛珠三角与泛北部湾经济圈交汇点,国家区域交通枢纽城市,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其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北部区域第二位。贺州市位于广西东部,在北部区域中,贺州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与梧州和柳州相比,相差甚远。其GDP总量和人均GDP从2004―2015年一直是广西倒数第一,还有来宾市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在广西省地级城市中靠后,因此北部区域的内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

4结论

从2004―2015年区域之间的差异系数与区域内部差异系数看,差异系数一直在上涨,说明了区域之间与区域内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来越大。从区域之间的差异和区域内部差异的贡献率看,区域内部差异更明显,区域内部的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更大。广西的三大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是其主要差异,要有针对性地对其经济发展缓慢滞后地区进行扶贫,三大区域中,北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最大,首先要确定对北部地区进行扶贫。

参考文献:

[1]陆大道,刘毅我国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J].地理学报,1999(6)

[2]戴可人基于Theil系数的成都空间发展差异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10)

[3]吴殿廷中国三大地带经济增长差异的系统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10-15

[4]杜茂华,杨刚基于锡尔系数和基尼系数法的重庆城乡发展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0(5)

[5]张笑芸,唐燕创新扶贫方式,实现精准扶贫[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9)

[6]陈传波,贺达水陆地边境县扶贫开发任重道远[J].管理世界,2006(3)

[7]杨成波农村低保制度与农村扶贫开发政策衔接问题探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1)

[8]张畅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扶贫开发――以安徽大别山区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

[9]文斌民族地区扶贫攻坚之“三农”问题新思考――以贵州省威宁县为例[J].中国农业信息,2006(3)

[10]于芳尼三变催生新水城[J].经济,2016(13)

南北方差异篇7

2、秦岭淮河一线西起陕西甘肃地区,东至江苏安徽一带,是我国天然的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官方认定的南北分界线。

3、从自然地理来看,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1月0摄氏度等温线,也是800ml等降水量线,同时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南北方差异最重要的特征是秦淮以北地区冬季河湖结冰,河流水位变化大,大部分树木会落叶;而以南地区河流冬季不结冰,水位变化小,树木不落叶。

4、由于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导致了南北方农业生产方式、自然地理地貌、生活习俗、人文风情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像是“北麦南稻,南船北马”、“南橘北枳”这些俗语都是对南北差异的一种描述。

南北方差异篇8

一、何谓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涉及中国音乐的基本风格,在音乐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已逐渐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课题。

所谓色彩,乃借用绘画术语,以通感之法,表达对音乐美感特点的整体体验。民歌地方色彩意味特定地区民歌音乐上的独特个性,各地民歌都有不同的个性,构成不同的美感效应,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地方色彩”。

地方色彩的形成与诸文化要素密切相关。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地理悬殊很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导致各地在语言、风俗、审美心理和文艺传统上都形成了不同特点,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各地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民歌形式,遂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

民歌色彩的形成由来已古,早在先秦汉魏时期中国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东音西音之别,以后更有楚声粤曲吴歌秦音之异。这种现象至今犹存,很象中国的方言文化,各地民歌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方言”,以此展示出其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地方色彩之丰之美,为世界各国难与并能,它是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是民间音乐的重要属性和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稍稍懂得音乐的人都不难从听觉上模糊感受到各地民歌的色彩差异,但一般都只能停留于隔岸观花,雾中看月的状态。若欲作细致区分和准确辩认,并能说出一些依据和道理,达到理性的把握,即使身为专业研究的学者们也深感不易。其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民歌色彩所由表现的具体形式表徵尚未作比较专门细致的探究,缺乏理性分析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拟围绕这个课题作些初步的理论分析,以期能对民歌的色彩特点既可意会,也可言传,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加深对民间音乐本质的理解。

民歌作为一种以乐音为媒介的艺术形式,我们对它的审美体验,首先经由一些形式要素的综合效应来具体把握。因而,若欲解开地方色彩的奥秘,势必先要条分缕析出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

二、民歌色彩的形式表徵

民歌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艺术,民歌的美感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于音乐形式要素的具体特点上,而唱词的特点,通常也可作为辅的分析因素。音乐形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阶、结构、音调、音律、旋法等要素的特点,歌词方面,主要涉及方言词汇、衬词和声韵调等要素的特点。以上词曲形式中任一要素的特点,或多个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都可构成民歌色彩的个性及其变迁,这些要素也正是辩析民歌地方色彩的理性依据。下面以两首民歌的分析为例,从中了解民歌地方色彩的具体表现和辩析的基本方法。

1、山西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此歌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作品,其具体形式表徵为:带变宫的六声音阶,宽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23,对应性质的上下句体结构,旋法含有六度大跳,方言唱词“开”的韵母特点,为e,而不是ai,等等;

2、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此歌为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具体形式表徵为:五声音阶,四句体结构,窄羽声韵的音调结构612、356,级进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衬词“跑马溜溜的”等的运用。

这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在美感体验上,北歌有悠远高朗之美,南歌为柔和婉转之美,从以上简析中可以见出,南北民歌音乐的审美色彩差异并非玄虚而不捉摸的,它具体清楚地由音阶、结构、音调旋法和方言声韵衬词诸要素特点的综合作用而达成。我们完全有可能从词曲形式要素及其特点的细致分析中对之作出理性的分析和把握。

既论地方色彩,就离不开地理特点和地区范围这些参数。民歌地方色彩总是与特定地区范围相联系的,不同区域范围的民歌,其色彩表现的浓度有所不同,组成色彩的形式参数也有相应的复杂变化。以此而言,民歌色彩具体表现上具有多层性和多样性,需要因地而宜地作出具体分析,不可简单地一概而论。在这些复杂因素的综合参与中,也仍有一定规律可循。

三、民歌地方色彩的区域性

中国有句家喻户晓的古话叫“乡音难改”,民谣有云:“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音”,“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等说法。可见甚至在不同乡镇之间,其方言和民歌也有不同色彩,这固是很极端的例子,但也表明民歌色彩是与地区结合而体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为了说明的方便,本文只拟从大范围方面作些理论分析和探讨。根据地理面积的不同,民歌色彩可相应划分为多个层次的色彩区来加以体认。一般规律是,区域面积越大,民歌的个性色彩越鲜明,差异也越彰显;反之,则个性色彩越模糊,差异越细微。故地区面积与色彩浓度成反比例关系。相应的,在辩析不同区域民歌色彩时,所运用的分析参数会有变化。基本原则是,色彩区面积与分析参数呈反比关系,即色彩区面积越大,民歌色彩越彰显,分析中所用的形式参素就越少,分析方法越粗略;反之,分析参数增多、细化。

比如,从宏观层次看中国南北民歌的色彩,就只须考虑音阶、结构、音调三因素特点即可清楚辩认。北歌多为六声或七声音阶,结构为较规范的上下句体,音调多用大、宽音韵(135、512)。而从中观层面看南北方内部各省区之间的差异,则由于都用同样的音阶、音调和结构,就需要添加更多更细的形式参数如旋法、润腔等来作更深一层次的划分,才能找出其间的色彩差异。如此等等。

下面结合民歌色彩区的具体实例来体认其具体的形式表现要素,提出一些初步分析的技术和方法。

(一)南北中的色彩差异(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次看,中国民歌可划分为北方南方和中部三大色彩区域,各区色彩有很明显的差异,并具体体现于一些形式要素的综合作用上。

曲例3陕北信天游《三十里铺》是北音色彩的典型曲调,其形式特点为:对应性的三上一下四句体(二句体的变体),带FA偏音的六声音阶,宽宫声韵结构512,旋法多用五度跳进。歌词“我”的方言读音为E,曲情苍凉凄凉。

同样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信天游《红军哥哥回来了》一曲,其形态表徵与《三十里铺》雷同:上下句体,带FA、SI两个偏音的七声音阶,宽商声韵623,多跳进,旋法多用七度大跳。方言词汇有“鸡娃子,狗娃子”等;“了、来、咬”等字具有方言声韵的发音特点,如“咬”字读为“NIO”,“来”为“LE”。曲情开阔慷慨。等等。

再随手拈来一些南音民歌作品,其风格韵味和形式表徵就截然不同了。如江南小调《无锡景》为典型的南音色彩。其形式要素特点为:五声音阶,窄徵声韵561、653和小声韵123的综合运用。级进为主的旋法,连续发展、渐层下移的四句体结构,旋律修饰细腻华丽,曲风柔宛妩媚。

同样是江南小调的《码头调》,其色彩美感及形态特点略同上曲,兹不赘述。

到了南北中介地带的荆楚湖北,民歌色彩又另有一番意趣。湖北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带,其文化和音乐均有不南不北,亦南亦北的中性色调,由此形成其独特的个性。千里江汉平原潜江县的打麦歌《崔冬崔》,即是典型的中音色彩曲例,全曲以大宫声韵135三音腔及其各种转位、换序形态行腔,曲风明朗活泼,刚柔兼容。湖北宜昌山歌〈上茶山〉,亦具中音色彩,旋律音调与上曲大同小异,更添一股清新的山野风韵。

(二)南方不同省区的色彩差异(中观层面)

中国南北民歌色彩的差异是明显的,那么,南方内部或北方内部各省区间的民歌,还有无色彩差异呢?当然也有,作为民歌色彩的亚层次体现,各地民歌色彩差异虽稍趋淡弱一些,但其间仍有理脉清晰可辩。现以四川云南两省为例作一简析。

两省地理紧邻,音乐文化共性颇多,民歌都具南音的最基本特点如五声音阶,以羽小声韵613为核心音调,四句体的典型结构等等。但两省民歌因具体旋法的偏爱不同,又形成了色彩差异。四川民歌多用曲折跳进式旋法,故带有几分泼辣情调,如流行全国的四川宜宾农村小调《绣荷包》,采用小羽声韵的换序曲折旋法631,乐汇多随方言语调走势成腔,如“缎子”等。方言衬词“衣儿牙儿哟、猪儿嘎、金刚梭罗妹”的大量运用,更加强了四川的地方色彩。而云南民歌则偏爱下行音阶式级进旋法,更显旖旎柔宛的风采。再加上其它音乐形式和歌词方言的特点,其色彩差异仍清晰可辩。如《放马山歌》,采用典型的羽小声韵下行音阶式旋法,3216,其在乐句尾固定地不断出现,给人强烈的印象。

(三)省区内部的色彩差异(微观层面)。

民歌地方色彩不仅体现于中国南北的不同省区,即使在同一省区内,也会因地理、方言声调及传统审美习惯的不同,而有微妙的色彩差异。兹以湖北省为例分析说明之。如果我们周游湖北各地,聆听当地的音乐,就可感到其色彩丰富,或具南方韵味,或带北方风味,或有西南巴蜀色彩,或染下江东吴音韵,境物变迁,音乐亦异其趣。真是五光十色,绚丽缤纷。据湖北民歌专家杨匡民教授研究,湖北民歌可划分为五个色彩区:

1.【鄂东南色彩区】今咸宁地区,以窄声韵音调[SOLLADO]、[LADORE]分布最多,旋法常作小六度、纯四度的跳进。2.[鄂东北]:今黄岗与孝感两地区,多为低丘陵,有江南风景之致。受江南文化影响较多,音乐风格偏于婉转优美。音调以“宽徵”声韵的[SOLLARE]为主。其与鄂东南只有一江之隔,但民歌的音调与旋法,却有明显的区别色彩。3.【鄂中南】:今荆州地区,号称千里江汉平原,富饶的鱼米之乡。地理上北近襄阳,南近洞庭湖。音调以“大宫声韵”为主。声腔华丽优美。4.【鄂西南】今宜昌与恩施两地区。全区山峦重叠,峡谷纵横,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语言很统一,属西南官话区,与川东方言无异。音调“窄羽”声韵[LADORE]的旋律为典型样式。5.【鄂西北】今襄阳和郧阳两地区,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线略偏南,自然风貌兼有南北景色,当地人的生活与风习也兼有南北特点,音乐风格在兼容并包基础上略偏重于中原北方的风味,古人称当地人“多秦音、好楚歌”。民歌旋法强调四度跳进,曲风较活泼开朗,有北音风味。湖北五个地区都流行一首《十绣荷包》小调,各地的唱词都一样,但因地方文化不同的影响,旋律形态如调式,旋法音调等都相应形成了不同样式

南北方差异篇9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泰尔指数及分解方法,定量分析云南省金融资源的分布及演变的规律性,从分析结果看,云南省区域金融总体发展差异大,内部组成极不平衡。从空间分布特征看,昆明、玉溪、版纳、德宏四个地区金融资源相对富裕,而昭通、普洱、临沧、文山等地区金融资源较匮乏,政府政策的重点在进一步推动地区金融发展的同时应寻求在适度差异中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金融资源 分布差异 云南省

问题的提出

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性在学界早已成为共识,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资金流引导食物流运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货币和金融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的地域性与金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有重要的关联性。但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看,有关区域经济差异的著述甚丰,而对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深层次问题―区域金融差异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学界关于区域金融的研究文献主要有:张军洲(1995)把区域金融放在金融发展理论的中观层面,认为区域金融发展理论是宏观金融理论与微观金融理论的衔接;周立(2004)揭示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王修华(2007)运用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机构信贷比率等分析指标,对我国东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周立(2002)、赵振全(2004)等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收敛性进行规范计量分析。

综合其研究成果,一方面,有关区域金融问题的研究文献逐渐丰富,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区域金融学理论,另一方面,是基于从全国角度进行的整体研究,较少考虑地区间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更没有深入探讨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之间的内在联系,明显不符合我国的现实经济状况。本文从云南具体实际出发,从地理空间范围来认识金融活动的区域化运行的特点,进而揭示区域金融发展演变的规律性。

云南省金融资源分布及演变过程

(一)研究的空间单元和数据样本

根据云南省政府的关于构建滇中经济圈的发展规划,把云南省16个地州(市)划分为滇中、滇西北、滇西南三个大地带,其中昭通与曲靖原为滇东北地区,但因曲靖已并入滇中地区计算,若将昭通单独作为一个独立区域进行定量计算,势必拉大区域间金融差异,使数据缺乏可比性和科学性,故把昭通地区并入滇西北计算,各区域的详细划分如表1所示。

在时序段上,本文选择了1990-2007年连续时间序列,采用的基本分析指标是各县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因为云南省吸收的外来资金很少,故自有资金成为经济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云南金融年鉴》。

(二)分析方法选择

研究区域金融差异的定量化指标包括绝对差异指标和相对差异指标,绝对差异指标为均数、离差、标准差等,相对差异指标为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最大与最小系数、泰尔指数等等。本文采用泰尔系数,泰尔指数的优点在于:能分解为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其次能充分考虑到人口权重、收入权重的影响。本文以人口比重进行加权。

对泰尔T指数进行分解,将云南省金融资源的总体差异分解为滇中、滇西北、滇西南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和地带内各地州之间的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i为地带数,j表示区域内的地(市)单元个数,yi为第i地带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在全省所占比重,pi为第i地带的人口所占的份额。yij表示第i地带第j市的储蓄存款余额占第i地带的比重,pij表示第i地带第j市的人口所占比重。BT为区域间差异,WT为区域内部差异。泰尔指数T越大,就表示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泰尔指数T越小,就表示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三)云南省区域金融差异演变特征

利用公式(1)计算得到区域金融总体差异,利用公式(2)、(3)计算得到滇中、滇西北、滇西南三大地带间的金融差异和地带内各地州之间金融差异如下表,可定量描述1990-2007年云南省区域金融差异的产生和变化过程。

根据表2绘制曲线图1,可进行分析与讨论。

结果显示,云南省1990-2007年间区域金融总体差异较大,且呈小幅上升趋势。总体差异分解为滇中、滇西北、滇西南三大地带间差异及地带内各自差异。地带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达到近50%,中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近40%,二者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达到85%,构成总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说明云南省总体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源于三大地带间及滇中地区内部金融发展不平衡。滇西北、滇西南内部差异较小,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在10%以内,对总体差异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滇西北、滇西南内部的金融发展较滇中地区均衡得多。

云南省金融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泰尔指数及分解结果,云南省区域金融不平衡发展呈一定的规律性,为进一步研究金融活动的地域分异特征,本文采用区位熵指标来衡量,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的计算公式为:

Qi = Si /Pi

Qi表示区域内某地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全省的比重与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省的比重。Qi的值越大,说明该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为对区域内金融发展的相对差异进行比较,按区位熵对地区金融进行分类:以Q表示云南省金融区位熵的平均值,经计算Q为1,当Qi >Q为金融资源较富裕地区,当0.6

结论

本文应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结果,探讨云南省金融资源地区分布特征及演变的规律性。从分析结果知,云南省金融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昆明、玉溪、版纳、德宏四个地区金融资源相对富裕,而昭通、普洱、临沧、文山等地区金融资源较匮乏,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货币资金是经济体系运行的血液,经济发展的地域性与金融活动的区域化运行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从目前云南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看,昆明、玉溪、版纳、德宏发展较快的地区,昭通、普洱、临沧、文山等地区是云南发展经济水平最低,速度最慢的地区。发展资金的匮乏使落后地区陷入纳克斯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陷阱,因此,差距应该受到重视,任凭差距长时间的存在或扩大必然会影响金融和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政府政策的重点在进一步推动地区金融发展的同时应寻求在适度差异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王修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比较[J].经济地理,2007,(2)

4.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1978-1999[J].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

5.赵振全,薛丰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8)

6.丁四保,王荣成等编.区域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孙丽萍(1975-),女,汉族,云南宣威人,曲靖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区域金融。

童彦(1983-),女,汉族,四川重庆人,硕士,曲靖师范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自然地理、GIS。

南北方差异篇10

关键词 夏季降水;分布特征;空间结构;成因;黑龙江省;1979―2010年

中图分类号 P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57-04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monthly mean summer rainfall data of 27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1979 to 2010,trend analysis,EOF analysis,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etc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research the summer rainfall space-time change and the correlation ship between it and circulation and ocean temperature,and mechanism of abnormal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recent 30 years. Results indicated that:In Heilongjiang Province,precipitation mostly concentrated on midlands. In east and south parts,precipitation is relative lower,and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from midlands to northwest and southeast. By EOF analysis,from the first mode,Heilongjiang region showed a consistent trend of basic region. The second mode showed a north-south anomaly presents the distribu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features a reverse distribution.There wa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ocean temperature.The first modal showed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mid-latitude Pacific early winter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mid-latitude Atlantic. The second mode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north and south didn′t reverse the change and the SST.

Key words summer precipitation;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spatial structure;cause;Heilongjiang Province;1979 to 2010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素有“粮仓”之称。黑龙江省南北跨了10个纬度,2个热量带;东西跨了14个经度,3个湿润区。农作物生长的主要季节是夏季,而夏季也是降水比较集中的季节,黑龙江粮食的产量深受降水量多少及分布的影响。

东北夏季降水分布呈南多、西北少的分布形式,十分不均匀[1]。孙力、安刚等人选用EOF、小波分析等方法发现降水异常的空间分布不仅仅有全区一致性,同时也存在着南北部及东西部相反变化的差异[2]。龚强、汪宏宇通过对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EOF分析,得到3个空间分布结构[3]。汪秀清、陈长胜等人用REOF方法将东北地区的夏季降水分为6个独立的区域,发现各区域的水汽异常输送路径和关键区在多雨年也不尽相同[4]。贾小龙、王谦谦等人用诊断分析的方法得出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异常呈现出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降水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得出黑龙江省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黑龙江省夏季的降水异常可能是由东北北部的冷涡异常,200 hPa东亚高空的西风急流位置异常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以及中蒙地区上空的环流异常引起。从而发现黑龙江省夏季异常降水受多尺度大气系统相互影响,有着复杂的环流背景[4-7]。沈柏竹、林中达等人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初夏东北降水显示出全区一致性,其东北的中西部为相关的中心。到了盛夏,东北的东南部则出现明显的正相关。而且初夏和盛夏对应的环流特征也存在差异[8]。初夏的时候东北降水异常主要以东北冷涡活动为主,而盛夏则主要是受到东亚夏季风的影响。海温的冷暖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黑龙江夏季降水与太平洋海温的相关性。虽地处东亚中高纬地区,但东北地区降水异常也受海洋活动的影响[7-11]。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讨论近30年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异常的特征及影响降水异常的因素。先利用黑龙江省平均夏季降水、方差和趋势分析了夏季降水的基本特征,然后通过EOF、相关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其夏季降水异常的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资料:①夏季降水的资料取自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79―2010年月平均降水资料,选取黑龙江省27个气象台站。将各站月平均资料处理成各站30年的夏季(6―8月)平均降水。②海表温度采用NCEP/NCAR网站下载1979―2010年期间的逐月平均全球海温场,网格为2°×2°。③水平风场资料采用NCEP/NCAR 1979―2010年月平均风场,资料为12层,网格为2.5°×2.5°。

1.2 研究方法

采用趋势分析、EOF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异常的特征及其与海温的相关关系和其机理进行分析。

EOF分析也被叫做主分量分析或主成分分析,初始信息资料(矩阵)大量的被压缩,从而求得能最大部分地捕获初始方差的正交线性组合,这就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主导时空变化型和时空变化型的一种一元线性回归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分布特征

2.1.1 黑龙江省夏季降水的基本分布特征。为了研究夏季降水的分布特征,分析了30年间平均的夏季累计降水分布,得出黑龙江夏季降水分布大体上呈现由中部向两侧逐渐减少的趋势。中部降水达到120 mm,东南部降水变化较密集,降水最小值为95 mm。根据1979―2010年间逐年的夏季降水量的变化,分析出了这30年夏季降水标准方差分布,通过结果可以得出中部地区降水变化较小,而西北和东南地区降水变化较大。在之前分析出的降水量高值区(绥化和伊春市交界处)同时也是方差的高值区。方差的分布大致也遵循从中部到两边逐渐增加的趋势,造成黑龙江夏季降水方差分布在绥化有一个最高值区。即绥化降水变化在30年间变化在整个黑龙江省属于最大区域。结合30年间平均的夏季中降水量分布可以得出结论:黑龙江省夏季降水的降水量和降水改变剧烈程度主要都集中在中部地区。

2.1.2 黑龙江省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为了进一步解释黑龙江省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对这30年的降水标准化距平场进行EOF分析,前2个模态的降水距平分布如图1所示。前2个模态通过了蒙特卡洛检验,各模态解释总方差的百分比如表1所示。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占总方差的45.3%,远大于其他模态的方差贡献,它集中了黑龙江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最主要的特征。前2个模态累计方差贡献为57.8%,它们所对应的模态基本上代表了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异常的最主要空间分布。

由前2个模态可知,无论降水的正距平的高值区或负距平的高值区,还是距平线的密集区,主要都集中在黑龙江中部偏南地区。由此可知,东南降水变化的剧烈程度要远大于西南地区,降水量中部偏西南较大。

从EOF分析的第一模态可以看出,黑龙江地区基本呈现全区一致变化趋势。整体几乎都处于正值区,高值区在齐齐哈尔、黑河、绥化一带。从第一模态对应的时间序列(图2)来看,黑龙江地区20世纪90年代前期正负距平几乎相等,90年代后期负距平明显多于正距平,20世纪末正距平略多于负距平,21世纪初期负距平微多于正距平。从对时间序列做9点滑动平均曲线可以看出,20世纪末,距平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结合图1a和图2a可以看出,从20世纪末开始,黑龙江东南地区降水显著性减少,而黑龙江地区无论降水量还是降水剧烈程度都集中在西南地区。

从EOF第二模态图1b可以看出,黑龙江地区距平呈南北反向分布的特征。从第二模态对应的时间序列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夏季降水正距平略多于负距平,1990―1995年正距平明显多于负距平,20世纪末期,负距平远多于正距平,而且异常偏旱偏涝年份逐渐增多,从时间序列图上表现为波动逐渐增大,21世纪初负距平仍略多于正距平。

2.2 环流场异常对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的影响

2.2.1 850 hPa。图3给出了850 hPa风场气候态的回归系数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太平洋地区有一个庞大的反气旋环流,这个环流中心在太平洋上。该环流在亚洲东岸等地区形成了偏南风,黑龙江受西南气流及偏南风的影响产生盛夏降水。

图4给出了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第一模态时间系数与850 hPa风场的回归系数分布情况。从850 hPa风场回归系数分布图(图4)可以看出,在中高纬度太平洋上空有一个反气旋系统,在亚洲东北岸会有偏南气流,黑龙江北部有强的偏北气流,把水汽运输到黑龙江等东北地区,造成黑龙江夏季降水异常。

图5给出了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第二模态时间系数与850 hPa风场的回归系数分布情况。东北上空为反气旋距平环流,南来水汽输送减弱,造成了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北少南多。

2.2.2 西太平洋副高对黑龙江省降水异常分布的影响。500 hPa高度场气候态回归系数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西太平洋地区有一副高,位于北纬20°~30°之间。

图6给出了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第一模态时间系数与500 hPa高度场的回归系数分布情况。从500 hPa高度场距平场图(图6)可以看出,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一直到贝加尔湖是负距平控制的,负中心位于蒙古地区,在欧洲地区也由负距平控制,还有一大的负值中心格陵兰岛以东北冰洋洋面上空。新地岛和格陵兰岛附近有一正距平值,正距平覆盖俄罗斯大部地区,该地也是冷空气的发源地,使欧亚地区盛行经向环流;副热带西太平存在一个正距平值中心,西南暖湿气流向黑龙江地区输送水汽,造成黑龙江地区盛夏降水偏多,西太平洋副高加强西伸和北进时,其西北方向的西南风气流增强,有利于更多的水汽由低纬向东北地区输送,使得黑龙江地区盛夏降水显著加强,造成黑龙江地区盛夏降水的异常偏多。

图7给出了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异常分布第二模态时间系数与500 hPa高度场的回归系数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我国东北方大部分地区是正距平控制的,正距平黑龙江大部地区,冷空气偏强;副热带西太平存在一个负距平值中心,西南暖湿气流向黑龙江地区输送水汽偏少,造成黑龙江地区盛夏降水北少南多。

3 结论

本文利用1979―2010年黑龙江省27个站点的夏季降水资料以及1979―2010年全球海温资料讨论了黑龙江夏季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流、海温的关系。

黑龙江省夏季降水总体来说中部多、两边较少,在1979―2010年这30年间,东南部和西北部的降水主要表现出显著性增加的特点。由于中部地区降水量大,且东南部有显著性减少的趋势,造成中部地区30年间降水方差较大,而西北地区由于降水较少,且30年间降水趋势改变不大,所以降水方差较小。通过EOF分析,从第一模态可以看出,黑龙江地区基本呈现全区一致变化趋势。而第二模态则表现出黑龙江省南北的距平分布呈现反向分布的特征。黑龙江省降水量高值区和降水改变较大的区域都集中在中部地区,从20世纪末开始,黑龙江省东南地区降水显著性减少,而黑龙江地区无论降水量还是降水剧烈程度都集中在西南地区。

分析夏季环流场与黑龙江省夏季降水EOF分析时间系数的多元线性回归系数可知,第一模态中在中高纬度太平洋上空有一个反气旋系统,在亚洲东北岸会有偏南气流,黑龙江省北部有强的偏北气流,把水汽运输到黑龙江省东北地区,副热带西太平存在一个正距平值中心,西南暖湿气流向黑龙江地区输送水汽,西太平洋副高加强西伸和北进时,其西北方向的西南风气流增强,有利于更多的水汽由低纬向东北地区输送,使得黑龙江地区盛夏降水显著加强,造成黑龙江全区夏降水的异常偏多。第二模态中东北上空为反气旋距平环流,东北方大部分地区正距平控制的,正距平黑龙江省大部地区,冷空气偏强,副热带西太平存在一个负距平值中心,西南暖湿气流向黑龙江地区输送水汽偏少,造成黑龙江地区盛夏降水北少南多。

4 参考文献

[1] 龚强,汪宏宇,王盘兴.东北夏季降水的气候及异常特征分析[J].气象科技,2006,34(4):387-393.

[2] 孙力,安刚,丁立,等.中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气候分析[J].气象学报,2000,58(1):70-82.

[3] 龚强,汪宏宇.我国东北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结构分析[J].辽宁气象,2004,32(1):21-22.

[4] 汪秀清,陈长胜,石大明,等.东北区夏季多雨年水汽异常输送特征[J].气象,2007,31(9):44-47.

[5] 贾小龙,王谦谦,周宁芳.近50a东北地区异常气候特征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26(2):164-171.

[6] 李永生,朱玉祥.黑龙江省盛夏降水异常特征及其成因初步分析[C]//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3.

[7] 孙力,安刚,廉疫,等.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2,7(1):102-112.

[8] 沈柏竹,林中达,陆日宇,等.影响东北初夏和盛夏降水年际变化的环流特征分析[J].中国科学,2011,41(3):402-412.

[9] 何金海,吴志伟,祁莉,等.北半球环状模和东北冷涡与我国东北夏季降水关系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