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十篇

时间:2023-10-26 17:54:09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篇1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 陶艺教学 人文素养 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1.引言

理工科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一大批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些大学毕业生虽然能很快适应本专业的工作,但由于缺乏创造性、缺乏实践经历、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他们的专业发展往往后劲不足[1]。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成“能力型”、“素质型”的教学模式,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难题[2]。

陶艺教育在20世纪被教育部列为必修课。陶艺能以陶育德,以陶育能,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良好载体,典型地诠释了教育的真B[3]。它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兼具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其原料配方和烧制工艺具有严谨的科学性,造型和装饰具有浪漫的艺术性。同时,陶艺是一门参与性极强的科目,教学过程更被称为“非语言思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领略陶艺文化。

因此,如何借助陶艺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提高人文素养,成为当下理工科院校探索和实践的一大方向。

2.理工科院校陶艺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陶艺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日渐突出,许多理工科院校纷纷设立陶艺实验室,开设陶艺课程,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在教学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

2.1课程开设供小于求。

陶艺由于门槛低,同时具备触觉感知、视觉审视、启发想象和易产生成就感等诸多优势,相关课程深受学生们的青睐。

然而,一方面,由于理工科院校对陶艺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忽略了陶艺是造型和创新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受工科院校专业设置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在陶艺课程的开发和开设上缺乏专业人才和资源。陶艺课程目前的开设量与学生需求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2.2课程开设随意性强。

目前理工科类院校的陶艺课程基本根据本校教师的能力和意愿而开设,缺乏系统化安排。在教学模式上,模仿专业性陶瓷院校或艺术设计类专业探索的既定模式。一味模仿陶瓷专业的教学模式安排课程,难免会使学生觉得专业性太强,力不从心,影响学习热情,无法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因材施教,是目前理工科院校陶艺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

2.3课程设置的单一性。

虽然有些高校已经开设陶艺相关课程,但课程结构单一,缺乏开放性与兼容性,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课程种类单一,陶艺课程仅仅作为某门选修课或工程训练课程的一个项目而存在,学生仅学习陶艺的基本成型技法已自顾不暇,无法将自己的创作理念表现出来,更无法进行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课程结构单一,与其他学科关联性较差,没有后续课程和相关课程作为延续,无法将陶艺创作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再创新。

2.4重技术技法,轻创新思维。

在课程内容上,把技术环节放在重点位置,侧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观念创新的教育。要求学生掌握原料属性、成型方法、装饰技法、烧制技术,缺乏针对学生直觉、推理、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培养。评价标准往往倾向于陶瓷的技术之美,忽视学生通过感其质、掂其量、悟其性创造出来的艺术之美,忽视融入陶瓷中的人文情怀[2]。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掌握制陶、烧陶的技术不是唯一的学习目标,创新思维能力比娴熟的技术更重要。技术只是保证其实施创作意图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

3.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3.1课程定位。

理工科院校不是景德镇陶瓷学院和清华美院等专业陶瓷学校,不是要教授系统的陶艺知识,也不是要培养有精湛技艺的陶艺大师或艺术家。理工科院校的陶艺课程面向的是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他们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欣赏、陶艺历史的大致了解、泥料和釉料的简单认识、成型工艺和装饰技法的实践和烧制流程的体验,相对全面地学习陶艺的基本知识。在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开发各种辅助工具,融合其他课程的知识,设计并制作原创性陶艺作品,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并得到艺术熏陶的目的。

3.2教学内容。

3.2.1理论与实践并重

理论和实践并重是陶艺的特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可忽略任一方面。

理工科院校的陶艺教学课时有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积累理论知识:教师多搜集直观的视觉图像资料在课堂上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课后借助图书馆资源,多翻阅美术史、艺术史、文化史等相关书籍;浏览网络资源,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参观博物馆,在经典中品味陶艺的魅力。学生还可以选修艺术、民族风俗、历史、哲学等人文类课程来增加自己的人文积淀[4]。

当然,理论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上,学生能在实践中真真切切体会到从泥料到作品的变化过程,体会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的空间美、复杂多变的工艺美和丰富的材料美[5]。在实践中感受美、领悟美和评论美能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3.2.2技术与思维兼顾

理清技术与思维的关系,不可重技术轻思维。思维通过技术实现,技术为思维服务。对于理工科类学生来说,掌握陶艺基本的成型技法和操作过程就行,不需要在技术上花费太多学时。平时鼓励学生多进行思维观念上的交流、辩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设计想法,教师可以提供技术上的支持。通过这些教学手段让学生摆脱传统的陶艺教学模式,跳出传统技术之美的“误区”。只有学生思维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其陶艺作品才会呈现多样性和大胆创新的局面。这与吴冠中所主张的“既要尊师重道,又要离经叛道”不谋而合。

3.3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应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只要学生想学,就有相应的途径。就南京理工大学来说,学生有多次机会学习陶艺课程,包括工程训练课程(必修)、公共选修课、开放性实验、科研训练项目、合作项目课程等。

(1)工程训练课程。工程训练课程是一门重要必修课,属于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面向全校机械类及相关专业开设,学习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方法,培养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陶艺作为其中的一个项目,时间为8学时,学生能初步了解陶艺,并体验陶艺的基本成型方法和装饰技法。

(2)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学时为32学时,每周一次课,持续时间为一学期。公共选修课理论结合实践,兼顾艺术的欣赏、技术的了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开放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有较强的灵活性,只要学生存在需求,教师有时间和能力,就可申请开设,不受时间和开课次数的限制。实验期间,陶艺工作室全面开放,学生可以选择一或多项实验项目。学生预约进入工作室,老师提供指导。

(4)科研训练项目。科研训练项目是本科生的必修课程,由一两位指导老师带领两三位学生,用一年半时间完成,时间跨度大,要求较高。选题可以依托企业真实项目,可以依托学科竞赛项目,也可以由师生自拟。学生需要对选题做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如学术论文、专利、研究报告、实物作品等。

(5)合作项目课程。跨学科、跨专业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组成团队,以具体产品为载体,将陶艺与产品创新设计、3D打印、铸造、精雕、激光切割等相关课程和技术相融合,实现知识的整合与再创新。

表 陶艺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如上表所示,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构成了理工科院校陶艺课程体系,各类课程各有特色,并互相关联、延续性强,满足了理工科学生对陶艺的学习需求。

其中,工程训练课程和公共选修课作为核心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应该作为课程设置和建设的重点,保证每学期对学生开课。开放性实验、科研训练项目和合作项目课程作为拓展课程,机动灵活。在确保核心课程的前提下,拓展课程全面开花,多多益善。鼓励学生在选课时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相结合。

3.4教学方法。

3.4.1以“学”为主开展教学

在陶艺课程教学中,应避免知识的灌输,将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模式,由教授知识与技巧转变为教授思维与方法,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在陶艺创作中,学生的思维不需要受制于技术的牵绊,学生提出做什么,教师指导怎么做,学生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人文情怀。

3.4.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陶瓷有72道工序。所以,任何一件陶艺作品都是集体的智慧。通过分组合作,可以拓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可以通过合理分工,进行设计研究、相互启发设计方案、共同解决制作工艺问题,培养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分组合作可以让学生在争论、质疑的过程中启发思维,体验互助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3.4.3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

在教学环节上,采用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摒弃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将创作过程中的任何问题与想法与教师进行沟通。设计思想上鼓励、尊重学生的创造性设计,制作过程中大胆尝试,把个性在作品上体现[6]。

3.4.4综合测评的评价方式

鉴于陶艺教学艺术性、实践性、创造性的特点,其评价方式应不囿于传统的出勤率、考试成绩,而应该建立多样化的评价指标,全面评价学生学习和探索陶艺的过程,体现以陶育德、以陶育能的本质。

一般在课程结束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介绍创作理念、制作手法,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老师和同学对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和辩论。

最后,教师结合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主观学习的能力等给出综合的成绩。

4.结语

理工科院校陶艺教学的研究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陶艺是理工科院校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艺术修养,锻炼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的优质有效载体,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到重要作用。

重视对理工科陶艺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教师的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学内容与方法研讨会,使知识得以渗透和联系。在设备和场地上增加投入,保证工具、设备的数量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期待陶艺教学在理工科院校的土壤上发展得更好,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汝罗.加强工科院校人文科学教育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6):74-76.

[2]邱玲.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62-64.

[3]詹嘉,刘颖睿,李月明,等.多种陶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0(5):45-46.

[4]陆小英.信息技术与陶艺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6(9):45-47.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篇2

我们如今的陶艺教学是建立在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现代陶艺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注重学生对传统和现代艺术的理解和志趣上。而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具有更多的、更具体的形象思维。然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现代陶艺教育不但需要丰富多彩且又生动的形象思维,而且还需要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论抽象思维。因此,综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笔者提出有关现代陶艺教育教学的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在现代陶艺教育中,首先应该主张学习、运用并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陶瓷艺术之特色。在现代陶艺教育中,应当建立以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为中心的、向心式的现代陶艺教学体系,以传统为主轴的扩散式的教育思维。在现代,由于没有真正深入地解读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精华和糟粕,也没有对西方的文化艺术作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因此,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许多人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其中一些人唯恐自己“不现代”,就盲目地争论“西方文化中心论”“中华民族文化落后论”,影响了许多人,缺乏对现实冷静和客观的思考,甚至丧失文化判断能力,人云亦云,而我们应当坚持自己的特色和自信。在现代陶艺教育中,应当以学习和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为主,而民族文化是我们的灵魂,现代主义艺术中的一切有益的、有效的、革命的和富有生气的部分都能为我所用。也只有这样,我国的现代陶艺教育才能既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面貌,又能在世界艺术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现代陶艺教育中,还应当通过规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加强教师队伍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和人文修养,使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爱国主义相结合来提高认识。在当今青年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自身的国学文化还十分薄弱,尤其对传统陶艺文化还知之甚少,对西方的现代陶艺文化也是一知半解。因此,要提高和强化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是我国现代陶艺教育的基本立足点。

二、在现代陶艺教育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的文化理论、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创作设计的能力。在现代陶艺教育中,人的理论、人文修养是至关重要的,而其影响则是深远的。我国早期的艺术教育家们,大多有较好的国学功底,又有较好的西方文化的功底,他们都普遍注意到文化理论修养的重要性。“艺品如人品”,艺术到最后,就是看一个人的思想和涵养高低层次了。而在一定的情况下,现代陶艺中的艺术创作和设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又有难以分开的模糊性。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又常常会涉及到造型的设计,整体的装饰设计,而且往往是至关重要的。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一切艺术创作都是设计艺术,即使是雕塑、绘画、建筑,都是视觉艺术设计的组成部分。而现代陶艺教学中的设计意识,其艺术水准的要求也与时俱进,愈来愈高。但不要单纯地停留在设计的要求上,而应该在培养学生的现代陶艺综合性创作能力上。

三、在现代陶艺教育中,应该主张以坚实的美术基础教育作为陶艺专业的基点。特别是关于造型基础训练,它是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因为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师,都具有优秀的创造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的学识修养。实际上,坚实的美术造型基础,并不仅只体现在绘画和雕塑的造型能力上,更重要、更内在、更深入的是体现在对其他诸多艺术形式的形式美感、审美规律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上。这种能力和修养的培养,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对学生进入现代陶艺领域之后,提高其陶艺创作、设计的审美判断能力,无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在现代陶艺教育中,应该注重加强学生对现代陶艺本体表现语言的训练,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工艺技术和有关材料的把握能力。在现代陶艺创作上,我国的学生虽有较强的动手和塑造能力,但和西方的学生在设计思维和创意方面相比,就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国外的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比较强,思维力宽阔,敢想敢作,笔者是深有体会的。对于现代陶艺教育而言,应该使我们在教学上的目的性、针对性更为明确。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篇3

陶刻者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刀法如何,更重要的是要看他所刻作品表现的文化、修养、韵味、意境、艺术功底等各个方面,因为紫砂陶刻艺术是综合文化的体现 ,紫砂陶的雕刻装饰取决于“刻”,以刀、以刻代绘,将刀与笔结合,将文字、书法、绘画、篆刻诸艺术集于一体,具有与其它陶瓷装饰手法所不同的独特的装饰风格。陶刻者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要在作品中表现出与载体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以下是结合自己的作品从两个方面来谈论一下对紫砂陶刻艺术的认识和感知。

一、针对性

什么风格的壶刻什么样的字与画,怎么刻,如何刻?这是我每次刻之前经常考虑的问题。紫砂陶刻艺术的题材和形式极为广泛和丰富多彩,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均是入画素材,而书法更是必不可少的装饰内容。紫砂陶对各种不同书体,对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题材的器皿进行装饰,使造型和装饰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作为一个紫砂陶刻艺人不光要具有相当高度的技艺修养,书画水平,还要熟悉泥性,要掌握刀法,不经数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锻炼体悟是很难深入和把握其内涵的。紫砂泥的质地细而不腻,泽而不耀,古朴典雅,表达的语言丰富多彩,是制作各种陶艺品的最佳材质。故国内有些知名书画家、篆刻家和爱好者偶尔涉足,虽然他们具有相当深厚的书画造诣,但是在紫砂器上的创作往往不如人意,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深入了解紫砂装饰的特性。

二、联系性

紫砂上的刻字刻画,不是简单的书写刻画,它需要有联系性,不能让观赏者感觉是牵强附会或者空穴来风,要让作品和陶刻装饰融为一体,才会给观赏者产生视觉和联想的双重感受。比如刻人物画面配诗句时就会配上“相应的诗句”,才能显示出人物的超然洒脱。

紫砂壶雕刻也很讲究布局,一般只取壶身的三分之二处刻字,因为紫砂壶的装饰和中国书画一样,讲究留白,这样的设计让人感觉不到臃肿感,简单舒适,体现了一种美学精神,让玩家一下子感到了满足和欣喜。陶刻书画创作过程离不开鉴赏的襄助,人们总是通过鉴赏来认识优劣的。只有读懂了前人优秀的作品,才能逐渐扬弃自己创作中的不足。鉴赏能力强者不会为表面现象所迷惑,而会透过表面看本质。鉴赏作品不能单一,孤立地进行,如果陶刻书画是一张大网,那么每一件优秀作品都如同其中的网眼,它们是相互交织着、拉扯着的,要解开其中的关系,都需要文化修养。具有高层次文学修养的陶刻书画家,博识多道,举一反三,更能产生入木三分的见解,从而提高陶刻书画的领会程度。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篇4

关键词:多媒体;陶艺教学;改革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审美的提升,陶瓷艺术开始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随着陶瓷文化和产业的发展需求,许多高校开设了陶瓷艺术的专业,如何依托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将陶瓷文化与陶瓷产业融入到高校陶艺教学中,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应用型大学生,是值得每位陶艺专业老师值得思考的和应对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陶艺课程现状

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属于工艺美术范畴,具有独特的工艺设计要求。一般都是围绕着产瓷区的高校,会开设陶瓷专业或陶艺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全国许多院校都慢慢开设陶艺课程,由于陶瓷制作整个流程比较复杂,专业性比较强。除了手工制作、泥塑、拉坯等课程环节外,还需要配釉原料、施釉设备,到最后窑炉烧制,窑炉又分为教学用电窑、气窑等。不同窑炉烧成温度与气氛也不一样。由此看出,高校陶艺课程的开设,不仅仅需要扎实的美术功底,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绝大部分学生刚入校,仅有美术绘画功底,对陶瓷的认识很片面,更不要讲陶瓷制作的整个流程,几乎为零基础。一些院校极少开设于陶瓷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如陶瓷史、艺术史等,并且学生获取相关陶瓷的影像图片资料较少。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像传统的老师上课示范,学生课堂制作,到最后点评作业的模式,在陶瓷专业课程中并不完全实用,并且具有片面性。需要针对陶瓷专业的特性,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陶瓷技术人才。

二、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陶艺教学中,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陶艺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中心位置,教师在讲授陶艺课程时,并非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把陶瓷知识和技法一股脑的传递给学生。而是要与学生产生互动,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的艺术创作的多样性的。不应该拘束学生的创作思维,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创意,教师运用灵活的指导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与解析,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自由发挥,大胆尝试。这样就需要相关配套的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部分高校开设陶瓷课程,都不在产瓷区。学生对陶瓷的认识和理解,单靠教师描述是很单调的。课堂教学也显得枯燥乏味。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技术用到陶瓷教学中,不能生硬的套课本上课,从实际的学生情况出发,将抽象概念具体化,通过视觉的触动,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强化形象思维。从而使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变得浅显易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尊重学生的艺术创作,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才会促使学生创作出高质量的具有创意的陶艺作品,这也有助于学生艺术风格的形成,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作潜能的挖掘,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将教学与多媒体相互融合,打破常规的教W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开放对外知识的窗口,提高学生对陶瓷艺术的认知。通过多媒体的传播,学生能够提前掌握整套知识,然后再进行有目的性的动手实践操作,发挥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短时间的课程当中,掌握更多的本领与技能。

三、多媒体技术在陶艺课堂设置的改革的作用

国内高校开始逐渐开展陶艺教学,并却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部分高校的陶艺课程教学环节的一些问题尚未解决。高校陶瓷课程设置分阶段性和周期性,陶艺课程的设置应从基础课延展到专业课,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前后衔接的过程。但是有些院校开设陶瓷专业课程课时相对较少,理论知识的薄弱,教师无法将陶瓷课程深入的讲解给学生,只能将知识重点延展开,影响了整个教学的节奏,这样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且针对这一情况,要通过重新修订人材培养方案,修改教学计划,要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得比重。陶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有足够的实践课时,故要将授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做下调整,多加实践课程,并且在实践课程中穿插多媒体讲授,加上教师的教学示范,使学生明确课程目标和要求,掌握专业理论与技能知识。给学生构建一个高标准的学习平台,这样学生在陶艺课堂上会更直观的、更有目的性的进行实践训练与学习。并且要多增加陶瓷理论的课程,还要鼓励学生多选修一些艺术史的课程,多参加陶艺大赛,激发学生对陶瓷创作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多媒体与教学结构的改革密切相关,它推动着教学结构的改革,将传统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的转变,并且教学模式也有了延展性的改变,将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吸住学习与研究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出综合应用技能型人才。

四、结语

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多媒体有着强大的信息量和展现形式,受地域影响,学生无法到产瓷区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和学习,多媒体的运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将大量的陶瓷专业技能知识转化为图片和影音图像,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多媒体的应用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有了新的想法,它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主置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向。多媒体的运用综将促使教学结构的大改革,这适应了高校陶艺课程改革的新模式和新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越来越现代化,各项制度也会越来越规范,教育教学改革结构也更加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也将越来越高,我们的教育事业也会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黄雄英.基于创新思维的陶艺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

[2]陆斌.陶艺与陶艺技术教育[J].中国陶瓷,2006(12).

[3]李砚祖.中国的现代陶艺及陶艺教育的走向[J].中国美术馆,2006(06)、

[4]白明. 另说陶艺―关于陶艺教学的实验与设想 [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篇5

【关键词】装饰艺术设计;陶艺课程;项目化教学

中国陶艺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现代陶艺教育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院校非专业陶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陶艺课程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装饰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陶艺不仅仅是传统的“道器并存”以实用形式存在的精神产物,同时也更多融入到环境艺术之中,成为环境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成为了专业必修课。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相对保守,教学理念相对陈旧。笔者经过多年的陶艺教学,不断实践与研究,进行陶艺课程的改革,以装饰艺术设计为载体,以陶艺创作为手段,在提高学生艺术文化素养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对整体装饰空间的氛围营造以及风格把控能力。

一、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设置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审美也在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要求较之以往也有所不同,不仅要满足其功能性,同时还要具备精神意味的满足。比如自身的居住空间,以及除了自身居住空间之外的其他空间环境,如购物空间环境、休闲空间环境、娱乐休闲环境等,人们对这些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就担负着去创造美好空间环境的重任。

(一)教学对象。

陶艺课程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教学对象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均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对于绘画,电脑设计等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立体造型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教学师资与设备。

相对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陶艺教师队伍相对薄弱,很多陶艺教师甚至都是由雕塑专业的教师担任,或者是其他艺术专业的教师来兼职,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陶艺教学设备具有相对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一般非专业艺术院校在教学设备上都只是具有完成相应教学成果的一些简单设备,例如一些拉坯机,手动转盘,电窑等。像球磨机、练泥机、泥片机、吹釉机等都还达不到专业院校的水平。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开设陶艺课程无论从教学受众群体还是教学主体上,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高职院校装饰艺术专业陶艺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的以培养陶艺设计人才为目的,而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与审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并且能够设计与制作出符合环境空间风格的陶艺作品,以陶瓷为材料最终创造出更好的环境空间装饰效果为最根本目的。

二、当前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育“单向化”显著,学生创新能力缺失。

高职院校的教育,不仅是要教授学生学习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多数学生仍然保留着初高中时期的教师单一的传授式的学习方法,学习被动,对学习缺乏主动性以及缺乏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设计本身就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学习的主动性、研究性、创造性是决定设计成败的关键。这种“单向化”教育直接导致学生创造力的缺失。大多数学生在陶艺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缺乏创新能力,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陶艺作品赏析,不但不能用来借鉴与激发创作灵感,反倒是成了学生们直接拿来进行抄袭的样本。这种抄袭性、模仿性设计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教学模式。

相对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设置时间较短,一般都只有60学时到80学时左右。陶瓷制作是一个复杂的工艺,一是要让学生了解陶瓷的历史以及陶瓷的制作工艺,二是在对陶艺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陶艺作品的设计,三是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础上进行陶艺作品的成型、烧制。陶艺作品的制作要经历这样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然而作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下的陶艺课程,不可能给我们足够长的时间去完成一件陶艺作品。当前我们的陶艺课程,大多时候都是顾头顾不了尾,时间短,任务重,制作工艺又相对复杂,很多工作例如上釉、烧窑等,在安排的教学时间内都无法完成,只能占用教师和学生的业余时间去进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无形中对下面的课程造成了影响。依据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陶艺课程教学目标,制订出一套适合本专业的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三、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传授技能与改变思维模式并重。

教学改革的重点不仅在于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同时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的改变,从设计模仿,改良,转向创意理念的提升和原创性设计理念的开发。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如同社会上电脑速成班里的学生,只是单单掌握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同时我们的任务在于传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让他们具备一定的审美和艺术修养,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更具有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等问题。

(二)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突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下的陶艺课程设置,要突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要有别于陶艺专业的陶艺课程,以及其他专业范畴内的陶艺课程。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强调环境空间的设计,在这样的前提下,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环境空间而展开,以空间环境为主体,进行相应的陶艺作品。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课程中更加明确陶艺作品的创作目标,同时也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一个东南亚风格的休闲会所设计中,需要设计一件陶瓷香薰器皿。这时,我们所设计的陶艺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它一定是要与东南亚风格会所相融合的,无论是它的造型、装饰都要与大的环境空间相统一。这样很好地避免了学生盲目进行陶艺创作,节省了大量的前期构思的时间。同时,制作的陶艺作品还能够很好地运用到整个项目教学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语

陶艺课程在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重视,是因为陶艺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立体造型能力,同时让装饰艺术设计变得更加丰富且具有趣味性。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改革,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可以通过陶瓷这种特殊的材料,结合自己设计的空间风格去创作相应的陈设元素与摆件,在提高了学生们艺术修养的同时,使他们的设计作品更具有原创性,进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参考文献】

[1]陈淞贤.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J].现代陶艺,1995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篇6

蒋国兴本人就是一只飞舞的彩蝶。近30年来,他飞翔在陶瓷艺术的天空中,允吸着艺术的养分,完成了从“草根”到“大师”的蜕变。从一名普通的“堆缸”工人,成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今年五月,他荣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用永不言败的精神塑造的当代陶瓷艺术,开创了“大陶瓷”艺术之路,为我国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增添了绚丽多姿的色彩。

梦中的宝石

蒋国兴的一系列陶艺创意是和“海派文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说:“我要做的,就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材料运用在现代建筑空间中,彰显中国特色,海派文化的魅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永远保持一颗‘中国心’”。

2002年,蒋国兴从我国著名的“陶都”宜兴乡下走出,融入了国际大都市上海。厚积薄发,从此,为他的陶艺创作插上了腾飞的双翼。

就在这一年,已在圈内小有知名度的蒋国兴承接了由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保罗,安德鲁任总设计师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陶艺壁挂项目。经过长达两年的不断创意,不断试验,完成了一组名为“身如彩翼双飞舞”的陶艺壁挂作品。这件由14万片不同颜色挂片构成的约一万一千多平方米的巨型陶瓷壁挂,将中国古老的陶瓷艺术以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成功地植入了现代大型公共建筑,引领了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欣赏时尚和审美潮流,先后获得16项国家专利,被评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向世界展示了中华陶瓷艺术最为辉煌的形象,成为陶瓷学术界提出的中国“大陶瓷”概念的一次完美实践。保罗一见到这件“大手笔”作品,直呼其为“梦中的宝石”。这项工程先后获得上海“白玉兰奖”和国家建筑业最高奖项“鲁班奖”。

从此,蒋国兴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流畅。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这是古老陶艺向世界展示的一次极好机会。蒋国兴花费三年多心血,为世博洲际酒店精心设计制作了独一无二的陶瓷艺术壁挂“京剧交响”、陶瓷艺术壁画“万象缤纷·生、旦、净、丑”,以及陶瓷艺术装置“陶梦殇情”和“陶涌风雅”。当入住这里的国际友人目睹这些洋溢着中华传统,又浸沉着现代时尚的陶瓷作品,深深为中国陶瓷艺术的魅力所折服。

把古老的陶艺植入大型公共景观,蒋国兴走的是一条创新之路,因而,不断有佳作面世。浦东图书馆新馆的大型景观陶艺作品“文明之路”、国际金融中心上交所大堂陶艺装置“时间轴”、地铁11号线龙华寺站公共空间大型陶瓷壁画“龙华钟鼓”等,都成为陶艺艺术在现代环境艺术中成功运用的典范。

独创的“泛彩”

纵观蒋国兴的作品,人们不难触摸到他现代陶艺的鲜明特征,这就是,传承传统工艺脉络,紧贴时代脉搏,具有集艺术性、思想性、装饰性、功能性为一体的海派大彩陶艺术特点。

在海派文化的熏陶下,蒋国兴悉心研究前人的传统技艺,致力彩陶工艺的传承、发展和开拓,将彩陶从传统的瓶,罐、坛,瓮及小壁等单个的造型,予以艺术平面化的延伸发展,从而使彩陶艺术得以大面积的应用。

他集国内各地陶艺之所长,独创性地提出了“泛彩”的概念。创作中,他和他的团队,在环太湖地区古老彩陶艺术的基础上,博采众长。融会宜兴陶成型技艺和景德镇瓷的装饰技法,融合潮州的白,山东的鲁彩、湖南的绿、景德镇的粉彩等多种釉料,为其所用,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陶艺的表现手法。作为我国公共景观艺术陶瓷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蒋国兴以其独特的创意和成功的作品,展示了中华陶瓷艺术成就和迷人魅力,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多项空白,共获得了42项国内专利,一项国外发明专利。

蒋国兴努力将传统艺术应用于城市的公共空间装饰,挖掘并丰富了环太湖流域传统彩陶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艺术风格和制作方法,在原材料选用,釉水配方以及烧制成型等陶艺构件的制作环节,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形成了独创的“沪上彩陶”流派,极大地拓展了中华传统陶瓷艺术传承运用的范围和空间。

这些年来,蒋国兴创作完成了大量具有海派特色的“大陶瓷”作品,包括陶艺壁挂、陶艺景墙、陶艺照壁、陶艺壁画等,开创了独特的“大陶瓷”艺术之路。

无境的追求

今年49岁的蒋国兴出生于宜兴高塍农村一个普通而贫寒的家庭,1985年7月,只有中专学历,刚届20岁的他被分配到宜兴陶瓷站工作,成了一名“堆缸”工人。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尽管要面对“堆缸”这个劳累、乏味的工作,但他还是乐此不疲,坚信“简单的劳动也能锻炼人”。后来,蒋国兴担任了陶瓷站的质量检验员、工艺技术员,每天奔走于下属10余家陶瓷生产企业之间,接触了包括紫砂,青瓷,均陶、美彩陶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在内的传统技艺。他像蜜蜂一样,从“陶都”浩大的陶瓷生产体系中吸取养分,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002年,蒋国兴作为人才被引进上海浦东新区,创办了供春陶艺工作室,从此,他遨游在海派文化的艺术海洋里,如鱼得水。

蒋国兴深知,传承和发展陶瓷艺术,不仅需要自身的创造力,还必须不断提高艺术修养,为此,学习成了他坚持几十年的必修课。他向前辈学,师从紫砂名人王石耕先生,传承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制壶名家王寅春的技艺:受教于复旦大学视觉艺术教授李进宇。他向书本学,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得到名师的教育培养:坚持自修大学学业和装饰工艺培训学习。他向实践学,利用一切机会系统学习陶瓷生产管理知识,学习中外工艺美术理论。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篇7

关键词:现代陶艺,存在问题,解决办法

1引 言

严格来说,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具有丰厚而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并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不光有辽阔的疆土所提供的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上千年的制陶历史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更有民族文化传递给我们的精神滋养,其中更为珍贵的是先民对陶瓷物质特性和人文品格的深透而独特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切,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以及人们接受这种发展提供了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同时,1999年以来,密集的展览和活动使中外陶艺家有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陶艺的总体水平。

尽管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都与中国的独特国情密切相关,或者受传统的因素影响过大。在此,笔者对中国现代陶艺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有所裨益。

2陶艺作品的风格仍不够多样化

陶瓷本体作为一种表现媒介,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现代艺术中的种种风格、流派,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具象风格、装置风格、极少主义、怪诞主义等,在陶艺领域都可以得到体现。有很多陶艺家仍然仅仅沿用原有的“实用”、“装饰”手法,仍然沿用传统陶瓷语言样式,缺少对陶瓷造型的把握或理解,缺少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表达自我的感受。象在景德镇,釉中、釉下、釉上是主流,现代陶艺仍然是以画为主,有很多陶艺家只懂临摹古董。有些人还没有把陶艺作为现代艺术中独有的语言与媒体,观念仍然停留在产品设计上,尽管很多陶艺家已经有了现代设计的意识,但这一观念终究不能取代现代艺术的观念。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一下西方,在西方,无论是材质范围?工艺手段?形式语言和个体精神,还是对材料非单纯可视性和在公共环境中的运用等方面,都大大地超出了陶瓷艺术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现代陶艺转型较迟,所经历时间较短,还没有建立起较完整的观念,而且没有较现代的技术支持以及教学和社会审美的跟进。中国陶艺一贯提倡向传统和民间学习,一直在传统的边缘徘徊,而这种对艺术传统的过度崇拜,也压抑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不过,我们从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学习西方时,也不应该全部照搬西方,不然就会掉进别人成果的窠臼里。

真正的陶艺家必须亲身实验,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样才能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陶艺语言。一个有创造意识的陶艺家,只有善于用将来的眼光来审视传统与现代的陶艺创作现象,这个陶艺家才富有创造性,才不会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

3国内陶艺缺乏创造性

陶艺家应该尽可能以陶瓷为媒介,去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某种精神或审美上的价值,放弃对物质性、实用性的追求,多一点强调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有些陶艺家太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是把现代陶艺当成工艺品,没有表现出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没有运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把陶艺视觉化,还没有把“器”转化为“艺”,还是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上。对于陶瓷的材质、工艺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没有把握好。从目前状况来看,强调形式、泥性、肌理、釉色美感仍是陶艺主流,作品的深度显得不足,基本还是在遵循陶瓷的工艺技法范围内进行。在我国,官方的界定还是将陶瓷划归入工艺品之列,或是工艺美术范畴,长期以来倡导的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产品化要求。陶瓷审美的评判标准是严格、规矩、精美,中国的陶瓷艺术太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还没有脱离实用的观念。在西方,陶艺已经较早地与实用陶瓷分离,形成独立的、纯粹的艺术形式,加上其良好的现代艺术环境,现代陶艺得到空前的发展,陶瓷材料的丰富表现性和创造性也得到充分的展现,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和挖掘也由观念的更新推动了发展。许多中国陶艺人怀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路,从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寻找所谓的“本土化”风格。但在传统文化中,陶艺是作为工匠存在的,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古训使中国的文人雅士不屑与之为伍,造成了中国制陶缺少理论的指导,甚至以视觉造型上以及釉色上的完美无缺和复杂的装饰为追求目标。中国艺术教育一贯是技巧重于材料,功利重于游戏,缺少对材料的关注和放松的心态,这正是陶艺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可否定,灵感之源是传统,传统是一块丰富的沃土,传统的价值随着时

[1] [2] [3] 

代的推移,表现出某种相对性,并显示出与时代同步的积极方面,就此而言,能不能“再发现”传统的价值,也是评价一个艺术家高下优劣的重要标准。

现代陶艺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持续关注

中国艺术界对于现代陶艺的关注与讨论仍然较少。例如去年在景德镇举办的世界陶瓷博览会,参加的大多是搞陶艺的人,搞其它艺术门类的人甚至也很少参加,更不用说是普通大众。人们对于现代陶艺的概念还很模糊甚至有一种误解,认为陶艺仅仅是陶艺家的工作,不是普通人所能做的,缺乏对陶艺的关注。目前,中国虽然有些地方出现了陶艺热,在专业界,京城各大商场甚至办起了陶艺作坊,电视等媒体也纷纷介绍,但是也只是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也只能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消费,是一种有钱人的游戏。总的来说,它的群众基础还是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体。与此同时,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陶瓷制品大量充斥,也给许多群众造成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陶艺在我国有着太深厚的传统,因此无论是对于进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还是理论工作者,实现陶艺的现代转型都是一件艰难而收效缓慢的工作;另一方面是陶艺一直以来都是以工艺品的身份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圈子,很少与“纯艺术”拉上关系。

据资料介绍,陶艺教育在台湾的比例为:高等院校%都设有陶艺课程,高中学校有%、初中和小学有~%左右都设有陶艺教育课;而我们内地省份中陶艺教育推广最好的是深圳市,中、小学合在一起也只有%的学校有此类课程。在美国各大院校里,陶艺总是被列为一个主要的专业。作为一种文化的普及,陶艺的培训项目在美国很多艺术中心里都有设置,在百姓的家庭里面也经常看到主人甚至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陶艺作品,因此在美国,陶艺已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种类。

我国陶瓷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普及教育的基础和条件。陶艺教育是培养情操极好的课程,像日本的插花、茶道一样,人们可以从学习中受益良多。我国有如此深厚的基础和条件,却沦落到今天的局面,这与院校的陶艺教育几乎是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造成陶艺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对陶艺教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我国陶艺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应齐声呼吁陶艺普及教育的到来,迎接中国陶艺的新生。

部分陶艺家缺乏较全面的艺术修养

在陶瓷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是主体,他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等人格素质,以及他的生活实践范围、思想与情感的社会化程度、具体的人生体验等生存状态都对他的陶艺作品有影响。众所周知,艺术是相通的。但是有些陶艺家只是了解陶瓷这一种艺术,而对别的艺术种类不关心或不熟悉。其实,一个陶艺家可以从其它的艺术中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手法并将其运用到陶艺创作中。有些陶艺家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对社会不关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仅仅是展现一种纯粹的形态;有些陶艺家静不下心来,对陶艺自身语言的一些规律没有把握好,浮躁、不扎实,创作心态没有把握好;有些陶艺家与外界交流不够、较闭塞,没有掌握一定的信息量,另外与外国同行的联系也比较少,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陶艺家的创作。现代陶艺也如同绘画、雕塑、装饰等现代艺术形态,是全方位地向当代文化展开的一门艺术。当代优秀的陶艺家应该深刻地掌握陶艺的特性,培养现代意识,以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的势态,把中国陶艺推到现代艺术的前台。在此,一方面要求陶艺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位置,调整陶艺家与公众的关系,更多地走向社会;另一方面,陶艺在创作上应该走向开放,将陶艺家和公众的界限变小。真正的陶艺家应该积极参与展览、研讨会,与群众打成一片,不应该孤芳自赏。另外必须要勤奋,与世界上许多陶艺大师相比,有些中国陶艺家还表现得不够。

纵然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有限的,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没有什么不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一般来说,艺术本体价值的实现,就是对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一种贡献。所有的陶艺家都应该注重自己本身的修养,实现本体价值的艺术便是真正的艺术,因为它能帮助人们从精神上超越现实。

陶艺理论的构建没有跟上陶艺创作的进程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篇8

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办、现代青年杂志社承办的曹淦源陶瓷艺术展7月24日在荣宝斋美术馆举行。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侯恩余,北京恒生富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其旌,现代青年杂志社社长总编、评论家、著名诗人尹英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助理、影视艺术中心总经理、文化月刊主编陈建祖,嘉德在线总裁陆昂等领导、知名企业家、艺术工作者、陶瓷艺术收藏者和首都主要媒体数百人出席了开幕式。

曹淦源先生是原景德镇陶瓷馆学术总监、江西省文物鉴定组成员、原景德镇书法家协会主席、景德镇书画院高级画师。他擅长粉彩山水、青花花鸟、陶瓷书法等。在陶瓷美术创作中独辟蹊径,从元代黄公望、吴镇,明代董其昌,清代四王绘画艺术中吸取营养,陶冶变化而自出机杼,结合陶瓷工艺特征,创制出陶瓷粉彩“青绿山水”。其作品构图新颖,用笔俊逸,设色明艳,将诗书画印交融于一体,形成清雅雄健的艺术风格,深受海内外收藏家的赞赏,曾被已故日本著名艺术大师平山郁夫给予很高评价。

本次展出了曹淦源先生六十余件创作精品,其中有粉彩山水瓷瓶、瓷板;青花写意瓷瓶、瓷板;新彩作品;高仿重器《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这次来京展出是曹淦源先生第一次将自己创作的陶瓷艺术精品带来首都,展品约七十件,造型各异。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他与夫人巴德伟潜心合作数年完成的瓷板画长卷《清明上河图》(长5.7米)、《韩熙载夜宴图》(长3.5米)。这些巨作在尊重古代绘画原作的基础上,结合瓷板工艺实际以及当时社会风貌,进行了合理补充与修复,以瓷板画色彩明丽、永不褪色的特点完美再现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伟大作品,在展览现场博得观众啧啧称赞。曹淦源先生说:“我清楚的记得我第一次被艺术所感动正是看到出自荣宝斋的一幅齐白石作品,这也是我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因,如今能够来到荣宝斋举办自己的艺术展,我十分感动。”

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侯恩余认为:“曹先生以深厚的金石诗画修养来支撑陶瓷艺术创作,一个个意蕴悠长的书画世界在瓶体上凝固,美观具装饰性而不失书画神韵,洗尽了浮华和火气,显示出了超凡的气质和品位。在当今中国的陶瓷艺术界,曹淦源先生无疑是一位大家。”

著名诗人、评论家、现代青年杂志社社长总编尹英希认为:“曹淦源先生的作品营造了大雅之境。他的粉彩山水色彩理论风格的形成,是对百余年粉彩山水色彩观念的颠覆。他既是一个艺术家,又是一个学者。他始终保持一种淡泊与超脱,在当今的陶瓷艺术界可谓异类。他及其陶瓷艺术作品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藏,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能够承办这么一场陶瓷艺术的盛宴,是我们《现代青年》杂志社的荣幸,作为一本青年精英读本,希望能为文化艺术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篇9

【论文摘 要】美术课程具有强烈的艺术熏陶功能,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对培养大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高校的美术教育课程本体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人文素质;通过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其艺术审美情趣;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资源,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美术教育是以艺术熏陶功能为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功能,发挥了独有的功能。因此高校美术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美术学习基本技能与基本素质着手,注重大学生艺术品质与艺术修养的同步发展,担当其综合素质发展的重任。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人文素质

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社会角度而言,强调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从个人角度而言,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首先,挖掘美术课程中文化内涵、感知人文情怀。我国美术教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相当丰富,在对美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美术知识,还要更多的关注美术文化中人文精神的历史传承,关注美的艺术熏陶,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以美术教育为载体,立足于现实生活,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素质的培养。美术教育教学是表现和激发学生创造才能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来感受生活,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了解各种艺术的发展脉络及其风格特点。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参加各种社会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尊重科学、尊重人格,最大限度地拓展其艺术视野。

二、通过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其艺术审美情趣

在大学美术课堂中,我们应该结合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和文化程度,充分运用生动直观的教材与带有阶段性、连续性特点的艺术作品,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重视研究美术作品及其文化渊源,提升个人艺术素养,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美的艺术熏陶作用,避免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泛泛的说教,而是把教程中那些最富有魅力,最具有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了解我国及国外美术各学派的风格及流派发展变化,知晓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以便为美术实践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步入画廊、观看画展;拜访名家汲取其作画心得、虚心请教;提高鉴赏能力;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引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再次,锻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其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创作。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美术教育活动往往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引导学生带有情趣地去发现身边美的人、美的事物,把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美感联系起来,将自己对学校现实生活和大自然的感受、体悟与艺术家对它们的直观性表达联系起来,并用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表达出个人体验和理解。

三、整合美术与其他学科资源,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美术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们展开美术教育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美术课所具有的这一特点。现代社会需要富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科间相关内容的整合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顺应时展,同时也是大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之一。因此,促进学科相关内容间的整合是加强教育资源的有效方式,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必经之路。

立足于广泛的社会背景、领略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以美术教育为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本体知识和相关知识内容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逐步建立以美术学科为主体并联合其他学科相关内容的教学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景中多角度探究、挖掘学科知识,以达到促进各学科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认识美术学科的特征、美术表现的相异性以及美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外在趋势,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美术学习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注重美术教育对学生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作用,这是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也是现代美术教育教学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李顺庆,秦杨.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和谐发展[J]. 艺术探索,2007(04).

陶艺的文化与艺术修养篇10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艺术教育;普通高校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0)10―0050―00

艺术是一种文化。人类的艺术活动作为文化的一种,是与人类的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它不仅点缀了人们的生活,更启迪了智慧,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人们的整体文化素养。一个艺术修养缺乏、审美素质低下的人,其自身的素质也不会很高,至于享受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更是根本不可能。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教育制度的完善,素质教育过去无人问津,现在却备受关注。艺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人们的追捧与重视。从20世纪开始提倡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各地普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教育课程,包括歌剧鉴赏、名曲欣赏、舞蹈欣赏、交响乐欣赏等课程。这些课程受到了大学生们的好评,他们都希望通过对自身艺术细胞的培养使得自己更加有气质,在素养上更上一层楼。

艺术教育是通过艺术美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在整个教育领域中,艺术教育最具活力与特色。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要将“普及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作为目标,向全体学生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最终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的培养。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及艺术对精神的影响,所以一个从小就受艺术熏陶的孩子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这就叫做“气质”。而艺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一个人可以不用每样都学,如果用心的话,只通一样修养素质就已经是非常棒的了。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音乐的“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渗入人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拿美来沁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因而丑化”。下面就以音乐为例来说明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

一、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音乐是最原始的艺术,却也是最高层的艺术。它作为人类最高层次的精神艺术,是人类文明辉煌的结晶。学生们可以从一支曲子的旋律中听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以及当时那个国家那个时代的生活风情。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任何音乐美都蕴涵在艺术化的声音组合中,这和其他门类的艺术很不相同。如:绘画通过条纹色彩,舞蹈通过肢体语言,文学通过文字,而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以及在心理学上称为“同构联觉”的作用,引起人的视觉联想,从而产生某种空间意象。如:柴科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第二幕开场曲,讲述了一位青年王子同一位“天鹅少女”的爱情故事。在竖琴柔和的琶音伴奏下,双簧管奏出了动人的天鹅主体,那忧伤美丽的旋律和丰富的乐队音响,既生动地描绘了梦幻般的景色,又真切地表达了天鹅少女们的心境。贝多芬举世闻名的《热情奏鸣曲》是一首主观情绪很明显的钢琴曲,表现出贝多芬极为强烈的个性特点。贝多芬善于从观察美的过程中得到内心的享受,他在这首奏鸣曲中得出富有哲理性的结论――生活是美好的,痛苦是短暂的。他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克服了痛苦不安的人,意志就会更加坚强,虽然现实仍是黑暗的,但必须进一步地斗争,因为未来的光明终究是要实现的。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社会的飞速发展固然是好,但是也同样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倘若大学生不能坚强地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与挫折,正确地排解心中的苦闷情绪,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然而,通过音乐的熏陶以及对音乐的理解可以使大学生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对周围事物充满探索的兴趣、发现的愿望,让他们知道即使未来的路还很长,甚至充满坎坷,但是只要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就能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二、音乐教育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艺术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合唱、合奏以及歌舞表演等,这些群体性艺术活动需要相互配合,人们以艺术为纽带进行人际交流。大学生通过参加群体性的活动,可以培养自己的大局意识、奉献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

成功的艺术教育不仅体现在学校的课堂上,也体现在社会大环境中,因此关心社会艺术生活,积极参与班级、学校和社会艺术活动,将会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三、音乐教育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艺术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华夏民族艺术传播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民间音乐和中国古典舞蹈等,更加了解和热爱艺术文化,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而基于不同文化理念上的音乐又有其各自的特色,反映着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统、兴趣、价值观。学生通过世界名曲欣赏课程可以了解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艺术,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国家艺术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高校的艺术教育使我们青年一代具有宽广的艺术胸怀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学会尊重、理解多元文化,汲取各民族思想和艺术的精华,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艺术不是空洞、华而不实的东西,它表现的是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矛盾,如悲悯与同情,热爱与憎恨,而再高一层便是人在异化的同时,积极地自我扬弃,最终达到人性的回归。一个毫无思想、毫无文化底蕴的人是不能理解领悟何谓人性的。那些在生活中出口成“脏”,随地吐痰,乱扔废弃,挑拨离间的人,怎么可能以死的工具创造出杰出的“神品”。比如有些成绩好的学生,就不一定能够和同学们相处愉快,这就说明他们缺少某些必需的东西。他们或许自私,或许人品太差,或许根本毫无素质可言。当然,人无完人,但是没素质是件很可怕的事情,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全球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在要求高业绩、高效率的同时对人的修养也越来越注重了,人们眼光都亮了,都高了,即使你有很好的学习成绩,如果素养的空洞暴露于人前,那就只能得到红牌,被判出局。而且在人生道路上,要想酿就好蜜,就要不辞辛苦采得百花,就必须积累各方面的修养,这样才是个完整、有价值的人,才能是一个有资格成就大业的人。

艺术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美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形式,对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素养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所以普通高校更应该加强对艺术教育、艺术活动的重视与支持,扩大艺术生活的宣传,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师素养,从根本上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促使学生不再为了选科而选课,使学生自愿接受艺术的熏陶,才能使其素养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