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制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9:02

陶艺制作总结

陶艺制作总结篇1

一、陶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意义

我校作为陶艺历史悠久的荣昌陶的中心地域,将陶艺作为美育有着先天的地域优势。在进行美育的同时,也净化了学生的道德,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所以,陶艺教育在我校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如何在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强大,同时积极开发学生创新的智力是一个重要问题。陶艺教育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既满足了学生对现代陶艺的需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国外,陶艺教学在技法、制作上有独特的表现。它与其他材料结合极大地拓宽了陶艺的范畴。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问题,使得教学丰富多彩。

二、陶艺课程开发保障

学校成立了陶艺课程开发小组。加强陶艺教学的横向联系,走出去,请进来。请社会的陶艺大师到学校进行陶艺讲座,本学校陶艺教师外出参观等方式进行教学交流,拓宽思路,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美术教师进行陶艺教学方面的探究和实践,寻找适合农村学生开展的教学形式,定期汇总教研教改。做到一边实施,一边开发,一边挖掘,总结出有效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生成陶艺课程。我们先后多次改写了陶艺教材,逐步生成了适合我校学生的陶艺教材。同时,为保证组织机构顺畅运行,学校强调三个意识,即校长要有协调意识,分管领导要有服务意识,陶艺教师要有精品意识,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推进陶艺教学,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配了陶艺教室,还配置了专门烧制陶器的窑炉。各种配套设施也得到全面的配置。

三、陶艺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

陶艺不仅是陶泥与火的艺术,同时也是需要制作者付出辛勤劳动的艺术。在课程安排上,主要面对的为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陶艺制作一般以六种制作方法为基础来入手。(1)泥条盘制方法;(2)泥板成型法;(3)徒手捏制法;(4)拉坯成型;(5)雕塑挖空法;(6)注浆法。

泥条盘制的方法应该说是陶艺成型的技法之中最为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在现代陶艺教学中,对于培训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及积极引导学生喜爱上陶艺是具有一定的实际效果的。

泥板成型法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状,来镶控制作器物的方法,叫做泥板成型法。这种方法在陶艺制作中运用广泛,变化丰富。传统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来制作的。徒手捏制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徒手捏制可以最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手法和构想,也一如我们儿时玩泥巴游戏一样原始、简单。初学者通过手捏成型的基本方法,可对陶土的干湿泥性有一个基本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成型方法打下基础。

拉坯成型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较为先进的成型工艺,是陶瓷历史上一个重大的革命。但初学者要学习拉坯技术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应用自如的境界。学生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按部就班地练习,一定能掌握好拉坯成型这种制陶法。

雕塑挖空法先按照自己的设计将物体外形做好,再将其体内多余的泥土掏空成型。

陶器制作工艺程序:晒泥、碾泥、过浆、制坯、打磨、装窑、烧窑、观窑、闭窑。

四、组建课外陶艺兴趣小组

满足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需求,学校组织陶艺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玩陶。课外兴趣小组人员 以各年级喜爱陶艺的学生组成,限全校30~40名学生。每周三、四下午开展少年宫兴趣课。兴趣小组重在提高,学生制作出一件件充满艺术气息,富有生活气息的精美作品就是成果。

五、陶艺校本教材的编写

学校陶艺校本课程的研究是建立在陶艺老师上陶艺课,开展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确立课程总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荣昌陶艺发展史、荣昌陶艺技法,从经验中探索、把握基本陶艺造型语言。(2)通过作品设计与制作,树立创新意识,加强空间造型能力。(3)陶艺材料为主要创作素材,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理想、个性、情感、意识和审美观点。(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创造热情。

课程教材中包括:(1)欣赏图片-古今中外的陶、瓷作品;(2)陶艺造型、装饰技法示范步骤图-造型选择了:手捏成型、泥板成型、泥条盘筑成型三种;装饰选择了:堆塑、刻印两种方法;(3)学生作品图片(本校学生作品);(4)学法提示性文字;(5)课内课外活动安排、要求提示性文字;(6)漫画小插图,学生学习活动照片(本校学生)。

六、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陶艺制作总结篇2

黑陶制品的出现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一些古籍中不止一次记载过。黑陶艺术品因工艺独特、做工精细、造型优美,欣赏价值很高,历代备受青睐,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龙江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作为哈尔滨李氏黑陶文化艺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有责任将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氏黑陶传承下去,延续下去,在祖国工艺美术的殿堂中大放异彩。

几年来,我在保护及传承李氏黑陶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做了不少工作,初步取得了成果,使湮没久远的古代黑陶工艺技术重现光华,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貌。

一、抢救保护黑陶工艺的迫切性

黑陶出现年代久远,早已沉积在历史的深处,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人对它了解得很少,黑陶技艺正在慢慢衰亡,以致最后消失在人类记忆中,这是多么可怕的后果。这严重刺痛了我的心。我是世代生活在这里劳动人民的后代,我的根深深扎在这里。抢救保护黑陶艺术,不但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嘱托,也是现代人们的期望与呼唤。我下定决心,要在我的手上抢救保护、传承黑陶艺术,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分三个阶段,身体力行践行黑陶艺术的传承工作。

首先是立志。我决意终生从事黑陶工作,抢救、保护、传承黑陶艺术要成为我终生的事业。在家庭的影响下,我从小就酷爱黑陶艺术,以至决定了我的一生。1980年我只身从绥棱来到哈尔滨,黑陶工艺离不开美术,所以我首先拜师学习了美术,经过刻苦的学习,我完全掌握了制作现代黑陶所需要的美术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的传承发展打好基础,做好美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储备,即务虚阶段。

其次,掌握技能阶段。现代黑陶制作技术是从古代黑陶工艺发展来的,当然还有古代黑陶工艺的影子,认真剖析现代黑陶工艺就可以还原追溯古代黑陶制作方法和工艺。

1983年,在父亲指导下,我经过反复研究,建立了土陶厂。我家祖上几代人都从事黑陶的土法生产,掌握黑陶土法制作工艺。我的祖父、父亲是我黑陶工艺的启蒙老师。土陶厂建立后,我开始制作黑陶,但由于初学乍练,烧制出来的黑陶总是毛病不少,很不成熟。在绥棱最有名的黑陶艺人指点下,茅塞顿开,很多问题如一层窗户纸,一捅即破,艺人的几句话就解开了我的疑难问题。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黑陶制作工艺水平提高很快,掌握了黑陶制作的各道工艺,还解决了黑陶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疑难问题。

再次,宣传黑陶阶段。真正的非物质文化在民间。为了抢救、保护及传承李氏黑陶古老的工艺,我编写了厚厚的《黑陶文化》宣传册,先后在博物馆、秋林、服装城各大学门口等地广泛散发,还不断解惑答疑。我一共印刷了2000本宣传册,虽有时遭到白眼及误解,受过委屈,但整个效果还是比较满意。

上述三个阶段并非彼此孤立,截然分开的,而是批次交叉的。

二、培育越来越多的传承人

我在抢救、保护、传承古来的黑陶工艺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必须培养志愿者、培养传承人:必须进大学课堂,让黑陶工艺成为大学生们的选修课。这个认识是我实践中的升华,最后形成路径,我现在就是沿这个路子走的。

在哈尔滨道里区榆树镇五四小学校长的支持下,我走进了小学课堂,通过生动的讲解,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并经过黑陶制作实践,30名四、五年级的孩子们成为我的知音,成为了我哈尔滨李氏黑陶技艺的第一批传承人。在此基础上,我不断扩大成果,奔走各个小学,多名小学校长支持我的想法,参加到这个行列中来。传承黑陶工艺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关键是我们宣传工作要到位,力度要大,工作要细,要持之以恒。

在小学群体培养知音,传承人是打基础,从长计议,目光远大;但不是眼前重点工作。目前最要紧的是黑陶工艺进大学课堂,成为大学生选修课。2012年春,我这一筹划变成了现实,我第一次走进哈尔滨学院的选修课教室里,40余台拉坯机引起大学生们兴奋的目光,我也开始了大学教学生涯。更令人想不到的是,通过努力,我告别了传统的土法练泥工艺,使上了十分先进的现代化机械设备。今年10月底,哈尔滨学院黑陶技术选修课的教室已大学门敞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学校向我表达了请我到他们学校授黑陶工艺课的意向。

在社会及有关部门支持下,我制定了关于黑陶传授的“五年计划”:2012年要向全省2000名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义务传授黑陶基本知识,并学会制作,了解祖先制作黑陶的工艺过程;2013年,要把传统黑陶文化带进更多的大学课堂,让5000名大学认识了解黑陶艺术。经过三年传播,到2014年,争取让50000名青少年了解黑陶。2015年,我还要编辑出版一本关于黑陶制作工艺的专著。2016年,在国内举办黑陶艺术品展览,还要建立工作室、阅览室、展览室,用多种方式向群众讲解黑陶文化的历史及价值,定期举行黑陶文化宣传讲座。

三、黑陶工艺的创新

抢救、保护、传承黑陶艺术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最好的抢救、保护及传承。

黑陶艺术是造型、装饰、材质、工艺等多元素构成的整体,应当说是艺术与科学的双重结晶。经过艺术创造与科学设计,应使黑陶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文化特征。

黑陶造型是立体造型艺术,只有做到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统一,才能体现完美的功能,给人民实用和审美价值。黑陶造型设计一定要体现适用性、科学性、审美性与独特性,为此,我就要研究黑陶造型的形成与构成规律,研究黑陶造型构件的配置与处理方法,突出黑陶造型特征,总结形式美法则,在这方面我做了大量研究探索工作。

陶艺制作总结篇3

现代陶艺课程开设的作用与价值在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中,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在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印象中,它是可有可无的专业补充课程,缺乏一定的独立性,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是最好的课程设置模式。由此可见,综合性大学的师生对陶艺课实践活动带来积极意义的认识是肤浅的,大家忽略了陶艺课的动手实践是最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精神的活动,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综合性大学陶艺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强化师生对陶艺课价值意义的认识,让大家对当代陶艺教学作用与价值作深刻的思考,明确中国现代陶艺教学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陶瓷手工制作、技能培训的基础上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其本质强调“动手实践”,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通过构思、设计、制作等劳动过程获得知识,并从中体验到快乐和美,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同时,了解陶瓷材料作为教学的应用载体,它应用广泛、实用性强的特点能为学生头脑中蕴藏的丰富想象力提供用武之地,为学生的创新设计提供广阔的空间。在陶艺教学活动中其制陶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学生只有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才能发现现代陶艺的材料美、工艺美、功能美和装饰美,同时,现代陶艺带来的美的效果完全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在陶艺教学过程中,陶艺实践活动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带给学生以全新的艺术感受,最主要的是它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弄清楚了现代陶艺教学意义和专业独特性,才能使陶艺教学的目标更明确,学生才能有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产生学习自觉性来共同寻找实现目标的内容和方法。可见,要在综合性大学扎实地搞好现代陶艺教学,有必要使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在教与学之间对陶艺教学的目标和意义有着深入的了解。

二、强化学生对传统手工陶艺技能的学习,提高现代陶艺的综合表现能力

在现代陶艺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兴趣点往往更多地放在对陶瓷材料、形式运用和主题表达上,陶艺手工技能的掌握决定其综合能力的表现,所以强化学生对传统陶艺手工技能的学习很有必要。虽然中国陶瓷历史悠久,传统陶瓷技艺非常成熟、完整,但是综合性大学并没有很多陶艺教学的优势资源,它们缺乏像美术学院或艺术专业性很强的艺术院校的陶艺专业那样有着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现代陶艺实践活动的实习基地或工作室等教学资源。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对陶艺传统技能的学习方式非常单一,学生们获得知识的来源除了来自教师在课堂陶艺技能教学以外,对陶艺的学习只能通过网络媒体来完成,有限的师资力量和学习时间导致掌握传统手工陶艺技能的能力也非常有限,不要说具备掌握多种制陶成型方法的能力,能熟练掌握一种手工制作方法都比较困难。因此,强化学生对传统手工陶艺技能的掌握就显得更加具有意义,它是学生提高现代陶艺的综合表现能力的基础。因为不掌握陶艺手工制作技能是无法进行综合性陶艺创作的,就如学习书法一样,我们如果对书法基本的横、竖、撇、捺等笔画都无法掌握,那么就不具备创作书法的能力。任何艺术形式的表现都是在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以后,才能开拓出该艺术表现形式,现代陶艺亦不例外。而值得进一步强调的是:当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学会将材料与创作者的思想相结合,让陶艺的创作形式与表现内容相吻合,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作品是没有艺术价值的。由于现代陶艺教学颠覆了传统陶艺的艺术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和艺术规则、艺术价值重新做出判断,这意味着,在综合性大学进行现代陶艺教学改革,不仅是技术或媒介之间的交替,关键还必须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以独特的眼光去观察日常的事物、事件或现象,并带有一种哲理性的个人体验和批评的态度来处理这些事件。如果陶艺教学改革只仅仅停留在对改革传统的技艺教学模式的修补和调整中,循规蹈矩服从教学管理、教学评估,这是无法提高现代陶艺教学效果的。

三、优化综合性大学现代陶艺教学体系

综合性大学的陶艺教学从一开始由于缺乏传统专业性陶艺教学的系统性,它的教学结构来自于对其他美术院校陶艺教学体系的照搬或模仿,并没有完全依据自身教学需要的要求与发展形势来制定它的培养目标,它往往造成不切合实际的教学需要和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新的教学改革形势下,要提高陶艺教学效果和实现陶艺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修改原有的教学体系,学校需要在传统陶艺教学结构中适当地精简相关专业的课时,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组合,留出一定的课时来进行必要的陶艺教学补充。既顺应新的教学形势需要,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才培育的需求。比如,我们将课内专业教学延伸到课外专业教学,在教师的合理安排下,组织学生开展工厂实践活动,向民间艺术大师、民间艺人、工艺技能师学习,将课堂无法开展的技能培训放到工厂,一来增强学生对陶艺成型工艺的认知,加强艺术技能的培养;二来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陶艺创作过程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品制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艺术创作的自信心。众所周知,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学生加强人文知识的积累、拓宽知识面、增强艺术修养的第二课堂。同时,综合性大学还需优化相关的制度来鼓励老师、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陶瓷科研学术活动,带动现代陶艺创作的良好氛围,让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进行互动,通过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而教师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团队建立高标准、高要求的现代陶艺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中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总结、充实和完善,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当然,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学媒介的作用,陶艺教学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设备来扩大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培养大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将陶艺技巧的提高放到突出位置,同时,对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即眼界的提高也不能忽略,要学会进一步强化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知识、能力向素质的升华,提高自己对陶艺技能的应用性和适用性。

四、结语

陶艺制作总结篇4

关键词:兴趣 轻技法重创作 合作学习 成功感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191-01

陶艺,作为一种土与火的艺术自古以来就令人神往,令人痴迷。过去的儿童,泥巴就是他们最好的玩具。和泥儿、摔响儿、捏泥人、做坦克……这些都成为那一代人儿时最美好的回忆。而今的孩子们,虽然拥有各种各样的又不断翻新的玩具,却失去了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翘着屁股玩泥巴的乐趣。陶艺教学就是要把最普通的泥巴带进小学课堂,让孩子们在拿捏之中掌握泥性,感受创作的乐趣,在与泥巴的“玩耍”之中让他们的指尖真正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1 课程的设置以学情为基础,以大纲为准绳

陶艺课程的设置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理特点,以及《美术课程标准》中“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中不同学段的具体要求为依据。教师在设置课程及教学重难点时,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要求。

如教授《美丽的鱼》一课,针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作业要求是: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运用泥板成型的方法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鱼的造型的小饼干,你将成为最出色的面点师;针对三、四年级学生的作业要求是:运用泥板成型的方法制作一组鱼的造型的挂饰。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材料,进行装饰及肌理效果的处理;针对五、六年级学生的作业要求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制作一组立体造型的鱼,同时能够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表现有个性的创作,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教师针对不同学段提出的不同的作业要求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设计几个环节的上,三个学段既有所区别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他们的知识结构是独立的又是递进的,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遵循了课标中的要求。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中我们知道了兴趣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我们知道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导向作用。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其中又让我们知道了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动力作用。

多少前人的经验和总结,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兴趣”的重要性。可见,要学好陶艺,兴趣的培养是关键。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陶艺的兴趣,在日常的陶艺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易于操作又行之有效的激情方法。

如:在课程的设置上,教师不仅要考虑符合儿童的特点,还要考虑是否是儿童喜欢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如:《包饺子》《卡通明星总动员》《面具》《自画像》等,从而在内容上就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

如:在泥板成型法的教学中,我借助一些辅助材料,采用了用有特殊布纹的布,如:麻布、毛衣、纱网,还有大的树叶、树皮等进行压印的装饰方法。在这些材料上拍出的泥板的表面就会形成跟这种材料一样的纹路,从而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这种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作品更加丰富。

3 淡化技法,在创作中掌握新知

作为陶艺教师万不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一味要求学生模仿陶艺技能,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儿童的创造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他们总是把精力放在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而不是放在用这种形式去创造,其结果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及自由空间被限制以及主体性逐渐丧失”。

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恰当的启发与示范,切不可越俎代庖。防止学生都去模仿老师,这样就使全班的作品大同小异,没有新意。在长期的教学中,我逐步总结出一个经验:在陶艺创作时,让学生先想出自己想做的东西,然后再闭上眼睛给它设置个场景。它在那里?在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它的表情,动态是怎样的……让学生在一个可见的形态中直觉地去“随形”“随地”“随势”地展开联想,获得创作灵感。让每件作品都能讲出一个小故事。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4 陶艺活动促使儿童的多元智能发展

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儿童的陶艺活动不仅仅只是做陶艺技能的发展,更是幼儿语言、创造力、动手、想象、观察等一切能力的全面培养和发展,从而促进了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如,在进行陶艺活动《我心中的恐龙》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恐龙的外形特征及不同姿势,我鼓励学生将家中的恐龙玩具、图片带来,与同伴们互相欣赏。通过说说、看看、摸摸、做做,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环境的创设能使儿童在交流与互动中感受陶艺艺术的独特魅力,进一步提高幼儿对陶艺作品的审美情趣,从而拓宽了孩子的视野,丰富了孩子的想象,激发了孩子的创作热情。特别是在制作完恐龙的展示活动中,小朋友手拿自己的陶艺作品,对同伴门绘声绘色地说:“瞧!我做的剑龙,身上长满了尖尖的刺,头还向上昂着,在寻找食物。”“我的恐龙是会变异的恐龙,身上用泥条盘起来的地方,就是它的机关,遇到敌人的时候,机关就会打开,里面会有武器不断的发出,直至敌人逃离。”……他们纷纷地介绍自己的作品,有个别小朋友还建议将这些恐龙放在一起,来建造一个恐龙乐园。由此可见,陶艺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陶艺课能促进儿童在其他学科的发展,同时其他学科也渗透进了陶艺课,对促进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5 陶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交往能力

在陶艺制作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自发的形成合作小组,从而提高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如让全班同学共同创作完成一个“海底馆”,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把手中的泥条盘成造型,想象和创作自己想要表现的事物,有大鲸鱼、海豚……然后师生共同寻找还需要添加些什么呢?有的说:“缺海螺”,有的说:“缺珊瑚”,又有的说:“缺少美人鱼”,孩子们的想法可奇妙了,大家齐心协力把海底馆打扮得五彩斑斓。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中,体会到了互助的力量,合作的乐趣。

陶艺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可以说是教学里的“世外桃源”。你无法在平时见到如此和谐的“手工作坊”。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真正解放了自己的身心,解放了自己的思维,他们的空间是从来没有过的自由。

“创造美于自我,施洁净于人心。”陶艺使孩子在津津乐道和制作陶艺的陶趣中,得到滋长享受美而又陶冶美的心灵与情操。随着教学经验的慢慢积累,我相信,未来的陶艺课堂将是更加精彩更加生动的!

参考文献

[1] 杨永善.说陶艺论陶艺[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1.

[2] 王奇,张温帙.陶艺教室[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6.

陶艺制作总结篇5

【关键词】陶瓷;形式;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58-01

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艺术陶便伴随陶器的产生而出现。其后,陶器经过商周原始瓷的出现,于东汉时期形成瓷器,艺术瓷也因而得以问世。当我们审视那些敦厚质朴的彩陶器物时,便很可能从中发掘出丰富的人文思想。在这里我便从艺术设计史论的角度,对历代陶艺的演变历程做一简要的总结分析与比较,通过对艺术瓷进行划时代,即三个阶段,主要从艺术瓷的雕塑形式与人文文化方面来探究。

一、东汉至隋唐时期

在东汉至隋唐时期的第一个阶段,东汉晚期的艺术瓷制品,受同时期艺术陶制品的影响,结构较为复杂,情节雕画得十分丰满细腻,因而具有整体的宏大与壮美。三国时期的陶艺往往形体不大,但却十分饱满壮实[1]。西晋时期的陶瓷结构,表现为雕塑形象与实用器皿的巧妙协调,无论大小都很具有分量感。东晋与西晋相比,更趋向于注重刻画的细巧方式,反映出一种崇尚典雅景致风格的倾向。南朝时,陶瓷的装饰多由单线纹饰演变成细腻的浮雕形式,布局华丽规整,因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多以莲花为主,反映出一种华美和虚静的审美倾向。隋代时,艺术陶瓷的面貌更注重向现实人物的本来面目靠近,精雕细致的刻画呈现出朴实自然的风貌,反映出返归自然、追求朴实真切、反对虚浮夸耀的时代风尚。

二、唐宋时期

在唐宋时期的第二个阶段,唐代时的青瓷装饰性较强,白釉瓷器的造型也很多,在长沙窑、寿州窑制品中,风格粗朴、手法简略,这种兼有许多形式的现象,体现了唐代的文化精神,因为唐代时期的繁荣昌盛,对外开放,甚者柳宗元《天说》中讲:“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之暑者,世谓之阴阳。”[2]使唐代文化具有刚柔并济、包容万象的饱满精神,这种精神对陶瓷艺术的创作和表现手法有深远的影响。宋代时,耀州窑制品以浅浮雕的刻画为多,其手法细腻,线条曲转自如,具有独特的魅力。[3]这些陶瓷艺术的展现更反映了宋代文化注重礼禅结合,强调修心,讲究淡泊,轻视豪壮之情。

三、元明清时期

在元明清的第三个阶段,元代时的陶瓷制品大多具有佛家境界,明器一类的俑和模型的制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从传统的直面人生向明清远避现实的制作意味过渡的趋势,因此其精神世界处于渐入麻醉状态,但仍多少保有传统精神的痕迹。明代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的陶瓷制品,其主要特色是以达摩、观音、弥勒佛、关羽、孔子等佛像神像为表现特色,此外龙泉窑中的陶瓷制品中也有像“牧童骑牛”类的反映生活内容的例子[4]。

从这些陶瓷艺术创作中,反映出了明代思想尤重视继承宋学,强调“修心”、“天道”。清代的艺术陶瓷制品多以康熙、雍正之时为主,乾隆则以装饰性陶瓷为主,晚清时则以浮雕为主。[5]从精神意义上来讲,康熙、雍正时的陶瓷制品还遗留着明代时期的痕迹,讲究内心的修养和祝福的境界;乾隆时期的陶瓷装饰中更多地增添了福、禄、寿意味的成分;而晚清制品则注重思古与自然世界,“隐逸”情调较浓,反映出清代前期与晚清两者不同的文化环境与陶瓷艺术精神所在。

四、总结

众所周知,我们在区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瓷器时,首先是从瓷质和釉色的不同和发展着眼的,可以说,中国瓷器工艺的发展过程中,质与色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两者不可分离、相互应衬。对瓷质与釉色的追求不仅标志着一种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体现着中国人在审美追求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正如我们上述三个阶段的分析,它是与中国人的精神实质相关联的,譬如白瓷的洁净,影青瓷的素雅,青花的简朴优美以及釉里红的富贵不俗等不正是民族审美精神的体现吗?

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伴随着人的自身成长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显现了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同时又反过来促成了人自身的完善。我们在做艺术史论的研究中,要从对这一时代器物的观察出发,从物质层面进而深入到精神层面,去感悟这件器物背后的时代特征,这也会对我们研究其它领域的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当然,假使我们在了解这件作品的时代背景后,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眼前的作品,相信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吧。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知识出版社,1988.

[3]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4]李砚祖.装饰之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5]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M].文物出版社,1986.

陶艺制作总结篇6

关键词:陶瓷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090-02

一、引言

陶瓷工艺学是一门传统且现代的课程,几千年的发展已经使她走出古老的艺术宫殿,跨进现代科技的行列,陶瓷产品花样繁多,使用场合极广,涉及到原料、结构、工艺、设备、装饰、鉴赏等多方面知识。陶瓷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科学,它的专业知识大多是从实践中探索、总结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完全可用“实践出真知”来概括该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陶瓷材料工艺学》是我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方向的专业必修课,总学时48,其中实验8学时。原来开设3个实验,工艺实验及性能测试为主,实验间没有联系比较分散,没有系统性,学生实验后印象不深刻,没有起到实验对理论课程的补充作用。本次实验改革的目的就是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整合重新设计,让学生完成一整套的陶瓷生产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经过多次的尝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的改进,制作出一件完整的陶瓷制品。

二、项目设计理念

打破目前实验项目简单罗列、条块分割、孤立进行的局面,将特定的陶瓷产品设计、制造工艺流程与产品性能测定分析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起新的实验体系。加强实验的科学性、系统性,增加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强化技能的训练,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个性的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和将来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课题选择及实验内容

课题的内容以材料的制备(研制)(如日用陶瓷的制备、建筑陶瓷、艺术陶瓷的制备)为主。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要原则来确定。在此原则上,考虑课题的灵活性,使课题多样化。

(一)选题参考范围

1.釉面砖的制备工艺及性能检测;

2.日用陶瓷的制备工艺及性能检测;

3.艺术陶瓷的制备工艺及性能检测。

(二)实验内容

1.查阅相关资料及实验室设备和材料情况,确定陶瓷产品的类型及质量要求;

2.熟悉陶瓷常用的三大原料(黏土、长石、石英)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及工艺性能;

3.了解陶瓷坯料的类型:日用瓷及艺术瓷以长石质瓷为主,建筑陶瓷以墙地砖低温快烧坯料为主。

(三)进行陶瓷制品的工艺设计

1.确定陶瓷坯体的类型及组成,选择相应的原料,进行坯体配方的计算与确定。根据实验室提供的原料、产品类型、质量要求确定坯料的化学组成,了解所有原料的工艺性能进行原料选择并配方计算。初选坯料配方的化学组成如下表1,配方计算结果见表2。

2.原料的预处理及坯料的制备。原料的预烧、坯料的破粉碎等。坯料是指陶瓷原料经过配料和加工后,具有成形性能的多组分混合物。坯料的细度对陶瓷成型的效果有重大影响,也对施釉和烧成工艺有直接影响。根据实验室粉碎设备情况,选择合适的粉碎设备进行坯料的加工处理。粉碎方式(干磨或湿磨)、球磨转速、料∶球∶水比、粉碎时间、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等工艺参数根据实验确定,以获得合适粒度大小和粒度分布的坯料。

3.成型方法的选择及成型工艺参数的确定。成型方式有多种,视制品形状的复杂程度而定。传统陶瓷成型方法包括:可塑成型如雕塑、拉坯、印坯、滚压成型、塑压、挤压成型等;注浆成型;干压成型等成型方法,根据产品的形状、大小和厚薄、坯料的性能等因素确定成型方法,然后通过实验确定成型工艺参数如坯料的细度、含水率、浇注时间、干压成型压力等。

4.干燥方法的选择及工艺参数的确定。坯体脱水干燥的过程,目的是降低坯体的含水率,提高机械强度,使坯体具有足够的吸附釉浆的能力。干燥方法有自然干燥、热空气干燥、微波干燥等方式。成型后生坯表面不太光滑,留有模缝迹,需要进一步加工修平,称之为修坯。修坯是注浆成型和可塑成型工业中一项必要的工作,它对坯体表面品质影响很大。

5.陶瓷装饰方法的确定,釉的种类、配方的确定、釉浆工艺参数的确定。釉的种类很多,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常用的有按熔剂分类的长石釉和石灰釉及低温熔块釉等:按外表特征分类的透明釉、乳浊釉、色釉、裂纹釉等。根据产品性能要求(坯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确定釉的类型和釉料的配方,一般日用瓷及艺术瓷选用长石质生料釉,建筑陶瓷和墙地砖选用低温熔块釉。釉料的烧成温度和工艺性能取决于釉料的性能和釉料所用原料的化学成分,是釉料配方的依据。并进行配方计算。

为了确保釉浆的使用性能和烧后釉面质量,x浆应有一定的细度、流动性、悬浮稳定性等性能要求,通过实验确定x浆含水率、细度(粉碎时间控制)。为保证施釉的质量要求釉面要清洁、坯体有一定的吸水性。根据x浆性质及产品形状可以采用浸釉法、喷釉法、刷釉法、淋釉法等。

6.烧成制度的确定。“原料是基础,烧成是关键”。对坯体来说,烧成过程就是将成型后的生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热处理,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得到具有特定组织结构和组成的致密瓷体,釉料熔化形成玻璃层,达到所要求理化性能的成品。烧成工艺通常以温度曲线来表示,包括升温速率,最高烧结温度及其保温时间、降温速率。配方组成确定后,烧成制度的合理与否对制品性能的影响很大,只有用最适宜的烧成工艺特别是适宜的烧结温度,才能获得最佳性能与效果的陶瓷制品,烧结温度通过试验来确定。

(四)基本性能测试及缺陷产生原因分析

包括釉面有无缺陷、白度、光泽度、透光度等。处理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自选一种感兴趣的材料为研究对象,让学生自己设计材料的成分与性质,制定制备工艺制度,自己动手制备材料,确定要测试的性能和性能测试方法。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自己设计新的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从原料的选择、配方的确定与计算、坯釉料制备、成型、干燥、烧成等一系列陶瓷工艺过程,同时还要掌握陶瓷产品的性能测试和产品的评价。

四、学生体会

在《陶瓷工艺学》中老师教授的许多知识在实验中逐渐浮现脑海,并且被应用。那种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学生在实验中经过多次的尝试,利用多种原料,实验器材及实验室设备,调整出比较适合的坯料和釉料料浆密度。通过实验过程中快速磨、高温电阻炉等实验设备的操作使用,修坯和浸釉等工序的手工操作都加强了我们的动手能力;通过分析坯料的流动性判断料浆密度,分析判断石膏模具的干湿程度以确保成型等方面培养了我的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我体会到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撰写实验报告时,提高了分析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此次实验是对《陶瓷工艺学》课程的一个全面理解和实践过程,起到了实验对理论课程的补充作用。总之弄懂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亲历亲为,实验过程中多看多思多问,才能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我校积极开展实验教学卓越计划,建设精品实验项目。实验室“全天候”对学生开放,提供必要的原料和实验设施,实验员的技术服务以及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全程跟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资料调研、文献查阅等确定选题,从原料的选择、釉坯料的组成确定和配比计算、坯釉料的制备加工、施釉到最后的烧成,全部由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安排实验过程及至完成实验。但是陶瓷生产技能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靠的是成千上百次的不断练习,不断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的改进,理论联系实际逐渐摸索出来的。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验不在流于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能力。以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岩,吴任平,林春莺.陶瓷工艺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之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

[2]于岩,吴任平,林春莺.陶瓷工艺课程实践教学新思路[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

[3]李家驹.日用陶瓷工艺学[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4]周燕,何静,唐竹兴.陶瓷工艺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5,(9).

[5]杨海波,朱建锋.陶瓷工艺综合实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陶艺制作总结篇7

做有灵气的陶艺

站站、茜茜和兔子既是多年好友,又是在同一所大学学习美术专业的同学。主修漆器专业的站对陶艺特别偏爱,在专业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下,她开始学习陶艺,并渐渐让两位好友也爱上了陶艺。对陶艺有了研究后,她们开始留意市面上出售的陶艺产品,渐渐发现批量生产的陶艺器皿总让人感觉缺乏新意和灵气。去年初夏,她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开起了这家名叫拾柒月的陶艺主题工作室。三位姑娘希望建立一个陶艺分享交流平台,将陶艺“取之于大地,回归于大地”的精神分享给大家。

据站站介绍,工作室目前主要有定制陶艺、陶艺DIY、下午茶和陶艺成品销售业务,店里每一件陶艺作品都是她们亲手制作并带到景德镇烧制而成。她们不推崇批量生产,连店里喝下午茶提供的杯碟都是独一份的。说起如何创作独一无二的作品,站站如数家珍:“在塑形过程中你可以将陶土塑造成任何你想要的样子,在上釉和烧制过程中又因为手法、颜色搭配和温度的不同,使得成品出现完全不同的纹理、色彩和质感。手工陶艺的制作过程存在很大的偶然性,你永远不可能做出一模一样的两样作品,这也使得手工陶艺充满了惊喜。”站站表示,客人既可以向她们提出定制要求,也可以亲自到店内DIY陶艺作品。开店一年以来,通过客人的口口相传,拾柒月陶艺主题馆受到了不同年龄层的陶艺爱好者的青睐,积累了一定的口碑。

艺术情怀和商业运营的矛盾

三位姑娘在一年的创业历程中体会到了不少的艰辛,“我们三个人创立拾柒月的本意是希望将自己对陶艺的情感分享给大家,所以各类作品的售价和店内其它服务的价格都保持在中等水平,也不讲求过度包装。但为了使这个平台继续存在,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利润问题”。

“由于在成都本地和周边找不到符合我们要求的陶瓷烧制点,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要把陶胚带到景德镇去烧制,每次来回的花销都不少。”站站坦言,她们其实想把拾柒月经营成为一个纯粹的陶瓷艺术分享平台,但为了维持经营,她们又必须推出更多服务项目。有的客人对店里主营的陶艺不感兴趣,反而很喜欢下午茶提供的饮品和点心,甚至要求租用店里的场地办私人派对,这显然不是站站她们想要的。

尝试拓宽作品推广渠道

面对难题,三位看起来清秀柔弱的姑娘一点儿也没有妥协。“我们目前正在积极拓宽销售和分享平台,寻求与诸如蓝顶艺术中心等成都本地的艺术平台合作,将我们的产品放到各个艺术平台展出、销售。同时我们也找到了自己的老师,希望通过老师的支持,将我们的主题馆变成一个更大的陶艺爱好者交流平台。此外,我们还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打破陈规,设计创作更多元的作品。”

三位姑娘目前已为拾柒月注册了商标,计划在毕业后踏踏实实地做好品牌,积累口碑。

创业账单

总投入:20万元

房租:每月6500元

店内装潢:5万元

陶艺成本:大于10万元

点评:

做陶艺最大的花销就是原料、烧制和设备费用,所以20万元的投入不算多,毕竟每次烧制陶瓷作品都需要前往景德镇,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同时难免会增加成本投入。

诊断

【店铺位置不够好】

虽然看起来拾柒月的店铺位置地处闹市区,但由于它位于高层住宅楼中,就使得店铺少了一个利用店招和店内陈设宣传推广自己的机会。另外,由于周围商业氛围浓厚,可能会使前来的客人并不是那么有“文艺范儿”,也就不容易体会到店主们的艺术情结了。

【烧制成本太高】

目前拾柒月用于烧制的成本太高,长此以往会让店铺负担过重,难以为继。如果想坚持走个性化手工陶艺制作之路,那么就必须重视烧制环节,不能长期假手他人。只有自己掌握了从制作到出品的每个环节,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

处方

【努力提升店铺知名度】

据店主介绍,拾柒月最近刚重新装修完毕,那么此时选择迁址显然就不太现实。建议可以通过参加成都本地的艺术分享活动、创意市集等来提高店铺知名度,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后期可以考虑在成都文化艺术产业较集中的地区开设分店或分销点,目前店主在各个艺术中心寄售作品的做法比较明智。

【自己学习陶瓷烧制技术】

目前MOKO手工陶艺馆的作品都是由店主自己烧制,烧制技术和设备完全满足店铺需求。建议拾柒月的店主也学习这项技术,既节省成本,也有利于品牌成长。这样做虽然可能一次性投入较高,但不失为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抓住一切宣传时机】

不要试图通过停止商业经营来标榜文艺情结,两者完全可以兼顾。下午茶聚会也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时机,还能通过餐点消费送陶艺体验等促销手段,提高客人对陶艺的关注。

TIPS 大女人创业小建议

1 手工陶艺绝对不是轻易就能发财致富的行业,如果没有爱好和兴趣作支撑是很难长久的,因此需要创业者有毅力坚持下去。

陶艺制作总结篇8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China)的代名词。

举世闻名的中国陶瓷,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尤见装饰匠心。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形式,大体上有刻镂、堆贴、模印、釉色、化妆土、彩绘六大类型。图案纹样装饰于陶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现。

先民们感受生活的自然现象,创造出波折纹、圆形纹、编织纹等图案,以二方连装饰形式呈现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一件绘有精美人面和鱼纹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纹饰体现了先辈们对于自然和人自身观察的结果,陶工们对于点、线、面的熟练融合,对花纹繁密的组合,以及对于旋纹与弧线的审美感,不但表明他们对于自然和人类自身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还表明自然界已经脱离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想象力,以及人对自然的美化和崇拜。

陶瓷历史渊源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

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和其他种种条件的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传统陶艺的发展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

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别,从质地来看,中国东南海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区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与此同时,在长江下游的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使用着印纹硬陶。但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不宜作饮食器皿,故极大多数是容器。

“六王毕,四海一“。秦汉时期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中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

到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使唐代的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陶瓷艺术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

宋、元时期的瓷器在工艺技术上达到更高的水平。宋代是中国传统瓷艺达到最高美学境界的时代,也是“玉的精神”和类玉的品质体现的最为深刻的时代。钧、汝、官、哥、定五大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国在人类制瓷史上登峰造极。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和沉静的品格,成为后世瓷业执著追求的审美风范。

明清时期的瓷器在宋、元制瓷技术的基础上,达到了制瓷业的顶峰。永乐年间的白瓷洁净如玉、薄如纸,给人以甜美的感觉;永乐年间的青花瓷也很有特色。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明朝在高温单色釉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祭红见于成化,鲜红夺目,祭蓝以氧化钴为色料,蓝色纯正。宣德年间的祭蓝瓷尤为精致。

清代的瓷器在康熙中后期有所发展。康熙时期的青花纹饰采用西洋画技。雍正、乾隆时期彩釉瓷发展最快,雍正时期以清丽媚见长,乾隆时期以富丽堂皇为特点。这期间烧制的仿古窑精品,无论纹饰、造型、款识都达到足以乱真的地步。

中国传统陶艺制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仍盛而不衰,历朝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时代风尚的不同,审美观的变化,在陶艺中反映得十分突出,国内外许多学者、艺术家都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陶艺的研究。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这门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于一身,凝聚着中华民族审美历程的传统陶艺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美术造型及装饰技法上,这不够全面,研究中国传统陶艺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立足于总结中国传统陶艺及其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的优良传统。“传统”不属于旧规范化的别称,而是意味着一种工艺和艺术体系的特征。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反映到陶艺上并产生独特的民族风格,这种民族风格以其特有的工艺技术和艺术形式,显示它自己的风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东方文化的典范。

中国传统陶艺所特具的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她仍扎根于人民之中,集中了无数陶艺前辈的智慧和创造力,经过历史不断的锤炼,然后形成为优良传统,它贯穿着民族性格,民族感情,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实质。中国的陶艺前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的工艺技法。正是这一套制瓷的优良传统,历代相传,不断发展,使得中国陶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

陶艺的发展伴随着陶瓷的产生而发展,首先是满足人类自身实用功能的需要,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造型装饰和泥釉火焰又寄托着原始的朴素美,继而发展为实用和欣赏兼备的民间艺术品。如今已脱离实用功能,从纯精神的感情需要为出发点,开创了一条纯艺术的道路。

现代陶艺的发展

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艺术创造,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凝固的,而是处于不可遏止的发展状态之中。

同样,陶艺也不例外,每一朝代,她都有时代特征:宋代的秀丽,元代的浑厚,明代的精工,清代的精致。甚至同一朝代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明代青花瓷,宣德的浓艳华滋,气韵淋漓,豪放生动,成化青花则淡雅清新,优美细腻。翻开中国陶瓷发展史,在每一个朝代的任何一个阶段,几乎都有陶艺的新品种,新工艺和新风格出现。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宝贵的制瓷工艺,到了近代却淡化甚至失传。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陶艺的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技法,并不纯粹是一个技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陶艺是否能永葆艺术青春,甚至关系到中国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然而,当中国的陶艺家们猛然从“传统”、“实用”、“日用”等字眼中惊醒重新打量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的确,现代陶艺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而存在,也不是仅仅“实用”、“美观”、“经济”、“大方”的观念便能涵盖得了的。它已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广泛的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成为艺术家表达自己的观念,进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国人开始关注现代陶艺,并在舆论上形成规模,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当然严格说来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前身)、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实践者有关。

陶艺制作总结篇9

1 陶瓷造物伊始,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古人便无意识地引入了数字因素,并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    

制陶出现以前,古人利用单纯一种物质造物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例如,木器、石器及其他植物的造物等。制陶活动伊始,便利用钻土、水及火等进行造物活动。人类逐渐突破了简单的孤立的“一”,由“一”逐渐推进“二”、“三”物,乃至“万”物。

2 随着陶瓷生产的发展,陶瓷生产中对于数量变化的这种无意识状态逐渐转化成有意为之的状态。    

在陶瓷生产过程中,材料逐渐丰富的同时,烧成温度也逐渐提高,从露天烧成到封窑烧成,再到横穴窑、竖穴窑,直至龙窑的出现,窑炉在结构、大小上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窑温,为陶瓷制品的烧成做技术的准备。与以前封窑相比,商周时期出现了由窑室、火膛、火门、窑算等“四”部分组成的窑炉,这种在数量上细化窑炉的做法,直接影响陶器的烧成,进而提高陶器的质量。古代陶工为了某种生产目的,总是在数量上或增加,或减少烧陶窑炉的尺寸,旨在达到预想的生产目的。为了增加烧成温度,陶工有意识地将“火膛加高可以多容纳采草以增加火力,而算孔虽有所减少,但算孔径加大了,可以使火膛的强大火力集中进入窑室,以提高陶器的烧成温度。”

3 数量多寡的变化直接影响到陶瓷制作的质量,直接决定着陶瓷生产工艺的变革,甚至影响到生产总量。   

战国、秦汉时期,烧制陶瓷的窑炉逐渐变化成“龙窑”,龙窑的显著特点是装烧量较大,产量高。另外,龙窑的较长、较大的窑室可以提供稳定的窑温,这是保证烧制产品质量的前提条件。    

此外,人们有意识地细化生产的工艺流程,分为采矿、材料配制及制作、陶瓷产品成型、施釉与装饰、干燥及烧成等。实践表明,陶瓷生产工艺过程在数量上的划分及其有效衔接,直接影响到陶瓷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一般而言,工艺划分越细,陶瓷制品的产量和质量越有保障。由此可见,一方面,陶瓷数理因素受到陶瓷生产实践的制约;另一方面,陶瓷数理方法论又直接指导着陶瓷生产实践。生产环节的增多直接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反之成本相对降低。例如,在青花瓷制作中,坯体分水与绘制,既可以分成两个环节,又可以合并为一个环节,这种分合需要根据产量需要来决定,量大时可以一分为二,反之,便可以合二为一。

4 数字体系贯穿于陶瓷生产全过程,使陶瓷生产、经营管理及产品销售和消费等得以更加理性地展开。    

陶艺制作总结篇10

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办、现代青年杂志社承办的曹淦源陶瓷艺术展7月24日在荣宝斋美术馆举行。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侯恩余,北京恒生富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其旌,现代青年杂志社社长总编、评论家、著名诗人尹英希,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经理助理、影视艺术中心总经理、文化月刊主编陈建祖,嘉德在线总裁陆昂等领导、知名企业家、艺术工作者、陶瓷艺术收藏者和首都主要媒体数百人出席了开幕式。

曹淦源先生是原景德镇陶瓷馆学术总监、江西省文物鉴定组成员、原景德镇书法家协会主席、景德镇书画院高级画师。他擅长粉彩山水、青花花鸟、陶瓷书法等。在陶瓷美术创作中独辟蹊径,从元代黄公望、吴镇,明代董其昌,清代四王绘画艺术中吸取营养,陶冶变化而自出机杼,结合陶瓷工艺特征,创制出陶瓷粉彩“青绿山水”。其作品构图新颖,用笔俊逸,设色明艳,将诗书画印交融于一体,形成清雅雄健的艺术风格,深受海内外收藏家的赞赏,曾被已故日本著名艺术大师平山郁夫给予很高评价。

本次展出了曹淦源先生六十余件创作精品,其中有粉彩山水瓷瓶、瓷板;青花写意瓷瓶、瓷板;新彩作品;高仿重器《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这次来京展出是曹淦源先生第一次将自己创作的陶瓷艺术精品带来首都,展品约七十件,造型各异。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他与夫人巴德伟潜心合作数年完成的瓷板画长卷《清明上河图》(长5.7米)、《韩熙载夜宴图》(长3.5米)。这些巨作在尊重古代绘画原作的基础上,结合瓷板工艺实际以及当时社会风貌,进行了合理补充与修复,以瓷板画色彩明丽、永不褪色的特点完美再现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伟大作品,在展览现场博得观众啧啧称赞。曹淦源先生说:“我清楚的记得我第一次被艺术所感动正是看到出自荣宝斋的一幅齐白石作品,这也是我从事艺术创作的原因,如今能够来到荣宝斋举办自己的艺术展,我十分感动。”

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会长侯恩余认为:“曹先生以深厚的金石诗画修养来支撑陶瓷艺术创作,一个个意蕴悠长的书画世界在瓶体上凝固,美观具装饰性而不失书画神韵,洗尽了浮华和火气,显示出了超凡的气质和品位。在当今中国的陶瓷艺术界,曹淦源先生无疑是一位大家。”

著名诗人、评论家、现代青年杂志社社长总编尹英希认为:“曹淦源先生的作品营造了大雅之境。他的粉彩山水色彩理论风格的形成,是对百余年粉彩山水色彩观念的颠覆。他既是一个艺术家,又是一个学者。他始终保持一种淡泊与超脱,在当今的陶瓷艺术界可谓异类。他及其陶瓷艺术作品是一座值得挖掘的宝藏,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能够承办这么一场陶瓷艺术的盛宴,是我们《现代青年》杂志社的荣幸,作为一本青年精英读本,希望能为文化艺术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