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10-25 17:34:20

对教学的认识

对教学的认识篇1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目前我们一些中学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解和实践存在误区。笔者认为有必要和同行来认识一下有效教学。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Ebro认为有效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教师能认真着手教学工作,能准时开始上课及能很好地组织教学。(2)教师能以适当的速度教课,但能有规律地停下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参与程度。(3)上课时能够用多种教学策略而不仅仅单纯授课。(4)教师能够集中精力于授课主题和教学目标而不偏离轨道,并且教师的讲解清晰。(5)教师在授课时能够运用与其教学风格相得益彰的幽默。(6)教师能够运用好的课堂管理技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7)教师能够和学生进行互动,对问题和评论能够给予及时的回应或在需要时给予纠正的反馈。教师能够表扬学生的回答,并且用探索性的问题来拓展答案。(8)教师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热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自由地说话或运用幽默和其他方法来使学生感到师生是平等的。(9)教师能够运用非语言行为,诸如姿势、来回走动和眼睛接触来鼓励学生。

同样,Alton-Lee也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有关特征,所不同的是这些特征倾向于学生的学习。特征如下:(1)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成就。(2)有效教学应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3)学生的学习机会是有效的和足够的。(4)有多种任务和环境支持学习循环。(5)教学活动是给学生的任务参与和反馈搭架子的。(6)师生共同参与到学习目标评估当中。

三、创造有效学习环境的要素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来实践,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在有效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的,能够创造有效教学环境的教师是有效教师。Philip Gumey提出了创造有效教学环境的五要素,这五要素为有效教学奠定了基础。

1.教师的知识、热情和学习责任感。

Holt认为教师的知识、热情和创造学习环境的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这三点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敢于接受思考问题的挑战和勇于探索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课堂环境可以反映出教师的反思实践,这对学生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Day也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手艺,而是一门教育科学。它包括:学习、参与、协作、合作和实践。如果教师的知识有限或不愿和学生分享其知识,这都不会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教师的知识包括三方面:学科内容知识、学科专门的教学知识和政治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即书本知识,它本身是散漫的,它需要在和同行的协作中补充生长。同时它又不是静止的东西,通过和同行的交流教师可以发现细微的差别,师生互动也可产生出新的问题,此所谓“教学相长”。学科专门教学知识指综合考虑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三方面的因素,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策略:怎样将学科内容知识放在教学环境中,让学生能重新认识并建立起新的知识。第三种知识是政治知识,它强调教师要跟得上当前形势并赞同当前政府政策。有效地和学生家长沟通并了解当地社区的情况。这三种知识对有效教师都是必要的。有激情的教师会创造一个超越课堂活动形式的世界。这样的课堂会激励学生想要学习。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护卫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利于学习的环境。对此,Robinson提出了SCORE原则:(S)教师要成功掌握所教授的学科知识。(C)教师应在教学中拥有好奇心。(O)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创新能力。(R)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E)教师要有保持有效教学的精力。

2.鼓励学生学习的课堂活动。

这是一个维持有效学习环境的关键要素。Stipek认为有效的课堂是一个充满学习机会和体验的课堂,是一个学生可以探索和体验学习知识成功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得到正确答案。在这里学生可以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导者和掌握者。

3.通过体验进行学习的评估活动。

评估是创造有效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如果学生能看到学习过程的价值,能够认识到评估是学习的一部分而并非学习的结束,就会接受它进而利用自我监控和同伴评估等活动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评估活动包括预测答案、提问、澄清、总结和协作推理。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成为体验学习者,即通过做活动来进行学习。

4.在课堂上建立针对学习过程的有效反馈。

Gumey认为,集中的、适宜的、及时的、和学习有关联的反馈是有效教学的基准。Hattie也认为反馈是巩固学习成果最有力的独一无二的仲裁者。反馈的目的是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参与学习,诸如教师的解释、提问方法和说明。教师从学生那里得到的有效反馈越多,教师依据反馈做出的行动越多,那么创造的学习环境就越有效。

5.有效的师生互动。

一个有效的教师会在学习过程中用一种相互尊重和感谢的方式和学生打成一片。在有效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一种关爱实践,而学习是一种情感实践。教师要将个人融入课堂中和学生分享其拥有的知识来显示教师本人也是学习循环中的一部分,这样的教师会和学生建立起一种促进学习的师生关系。

四、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风格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设计要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这即是指有效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风格倾向,发挥学生的长处,有针对性地增强他们的薄弱环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学习模式不同,儿童一般在动手模式和视觉模式下学习效果较好,其他年龄阶段的学生也许在听觉或触觉模式下学习效果更好。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应该顺应学生的学习模式特点,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才能做到有效教学。所以有效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风格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安排不同的练习。

五、实行有效教学要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指导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新课标同时指出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因此,实行有效教学,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关于学习策略,Oxford描述得较为详细,她将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学习策略和间接学习策略。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Oxford将直接学习策略比成舞台上的演员,而间接学习策略是同一舞台上剧目的导演。演员和语言并肩工作,同时也和导演一同工作,而导演负责组织、指导、检查、纠正、鼓励演员的工作,两个团队并肩工作,不可分离。直接学习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学习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不同的学习策略对学习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应用偏好也不相同。有研究证明,中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偏好使用直接学习策略。而对间接学习策略使用的比较少些。其实,间接学习策略对中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如元认知策略,它包括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集中注意力,组织语言,设定目标等等,这些策略都可以促进学生的各科学习。同样情感策略对学生们学习也非常有用,因为情感策略包括奖励自己,和同伴讨论一下自己的学习感受,在学习中利用深呼吸来缓解焦虑情绪,用音乐和笑声来放松自己。所以作为中学教师,我们有义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会学生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拓展学习风格,最终实现有效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对教学的认识篇2

关键词:理解;教学;函数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抱怨自己的学生基础太差,理解能力不好,题讲了好几遍,学生还是不会做,好容易学会了,过一段时间又忘了。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造成理解不透彻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有些教师只注重教师的教,而不注重学生的学和做,认为只要教师讲到位了,学生就应该学会了,而事实恰恰相反,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例如,抽象函数的定义域教学。

出示例题: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是[-2,7],求函数f(3x+1)的定义域。

教师:由已知可知,对于f( ),括号内的数必须在区间[-2,7]上,所以-2≤3x+1≤7。解得-1≤x≤2。所以所求得函数的定义域是[-1,2]。

变式练习:已知函数f(x)的定义域是[3,+∞],求f■的定义域。

总结:对于已知f(x)的定义域是[a,b],求f[g(x)]的定义域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要我们解一个关于x的不等式a≤g(x)≤b。

从以上这堂课的教学片断中,让我明显感受到学生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听了这个例题的讲解,想必有不少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1)题设条件中的定义域指向是谁?要求问题中的定义域指向是谁?(2)为什么对于f( ),括号内的数必须在区间[-2,7]内?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教,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学生只是学会了模仿,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会。

二、教师的教学只重结果,对知识的溯源看得不重要

由于教师的教学只重结果,所以学生的懂也只知皮毛,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明白,也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函数单调性的教学片断中,求y=■的单调区间及其单调性。师:指出在一个函数的单调性中,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调增区间或减区间时,不能用“∪”把他们并起来,而是用一个“,”把它们隔开就对了。最后在课堂总结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求单调区间时,注意不能用“∪”符号。

在以上知识的处理中,大多数教师采用“告诉式”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错误的教学行为,是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正因为函数问题抽象、难理解,才为教师开展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从而提升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函数奠定基础。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努力挖掘知识的溯源,了解数学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背景,并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和可能的思维障碍,使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更适合学生实际,并结合现代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教而不告”。例如:

1.在抽象函数的定义域教学中

例1.(1)求f(x)=■的定义域。

(2)若f(x)=■,求y=f(3x+1)的定义域。

问题1:符号f(x)的数学涵义是怎样的?

对应法则“f”作用于对象x,所得的结果记为f(x)。

问题2:符号f(3x+1)的数学涵义是怎样的?

问题3:f(x)与f(3x+1)的定义域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搭建从具体通向抽象的桥梁,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思维的载体。

例2.若f(x)的定义域是[0,+∞],求y=f(3x+1)的定义域。

问题:概括解题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函数的解题思路,得出抽象函数的解题步骤。

例3.(1)若函数f(x)的定义域是[-2,7],求y=f(3x+1)的定义域。

(2)若函数f(3x+1)的定义域是[-1,2],求y=f(x)的定义域。

设计意图:强化函数的定义域的数学意义,即定义域关注的是使对应法则“f”有意义,而与对应法则“f”作用的结果无关。

2.在对函数单调性区间不能用“∪”的问题的教学中

例4.求y=■的单调区间。

问题:y=■在定义域上为减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单调性的定义可判断用“∪”把两个区间并起来,y=■在定义域上就不是减函数了,故不能用“∪”。

例5.(1)y=x-1,(x≤1)x-3,(x>1)在定义域上为增函数吗?为什么?(2)y=x-1,(x≤1)x,(x>1)在定义域上为增函数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当函数符合增函数定义,可以用“∪”,不符合增函数定义,不可以用“∪”。

例6.已知y=(3a-2)x-2a,(x≤1)(x-1)2,(x≥1)在R上为增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强化单调性的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在什么情况下不可以用“∪”。

我们要想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打开思路、拓展思维,就要做到教学分析先于教学策略,满足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需要。根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科学论断,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能够反应数学的本质和有利于学生认知的教学方法,通过驾驭教材,走进学生心灵,顺应教学规律,教学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钱宁.为促进学生的理解而教.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3).

对教学的认识篇3

一、课堂的教学要讲究实效

在各类公开课、比赛课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教师采用非常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以此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进而争取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但更多时候,我们却发现实际教学效果和主观期望并不一致,学生得到的可能多为头脑中的快乐体验。其实问题不在于课堂教学形式是“丰富多彩”还是“呆板单一”,而在于课堂教学所采用的形式能真正给学生带来什么。为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形式应该追求的是“得意忘形”。

课堂教学中的“形”可理解为教师组织、利用教学资源所采取的各种教学形式,如讲授教学、网页教学、模拟教学等。“意”可理解为学生以课堂教学形式为平台,让学生得到对自己的发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得到包括新课程所倡导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着力点的定位是必须“意”而不是“形”,应该是“形”为“意”所用,而非以“形”代“意”;其理想的结果应该是“得意忘形”,而绝不是“得形忘意”。

课堂教学时要实现“得意忘形”的理想结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依次登上“得象忘形”“得言忘象”“得意忘言”等几个台阶。如知识的传授,应依次经历如下三个台阶:首先,摆脱有关知识所承载的客观刺激物,取而代之的是这些刺激物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其次,用语言文字将知识表述出来,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摆脱具体形象的束缚。最后,把用语言表述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体验结合起来,真正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变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二、课堂教学氛围——力争“避虚就实”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是教师在各类比赛课、公开课等教学实践中所应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一定是最佳的课堂教学氛围吗?难道说学生在常规课中安静、认真地听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课堂气氛就一定不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吗?其实对教育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不在于表面形式的“活”与“死”,而在于它到底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什么有益的东西。

课堂氛围不同于教学形式的营造,主要涉及的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调控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如采用宽容能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完全按照自己内在的个体需求无拘束地发展思维能力;或施行控制手段,对学生的观点提出批评,制约学生表达的自由度,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进行,又能让学生按照外在的某种需要发展。在各类比赛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因教师宽容有余而控制不足导致课堂氛围过分活跃,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获得对自身成长有益的东西并不多;而在高考指挥棒下的常规课堂中,则由于控制有余而宽容不足使得课堂教学气氛显得沉闷,在压抑的心态下,学生真正能够从自身以外的资源中得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东西同样不多。

笔者认为,真正体现教育教学真谛的课堂教学气氛不在于是“活”还是“死”,而应该在于是“实”还是“虚”。无论是“活”的还是“死”的形式,如果不能使学生自身个性得到发展,无法从自身以外的资源中获得有益于自身成长的因素,都是虚的。而学生若能够借助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即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又能从外部资源中找到有益自己发展的因素为自己所用,那就是实的。

三、课堂教学策略——务求“弃佳求适”

鉴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各类比赛课、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如下课堂教学程序:教师先抛出带有争议或有新意的问题引发学生好奇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等活动;在讨论期间教师关注学生的具体反应,适时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要求;最后设置情境,为学生将新学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供机会。很明显,上述课堂教学活动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教学以发现教学策略为主。

对教学的认识篇4

为了落实新课程计划,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知识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对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进行了分析,现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巧妙引入,激发兴趣。

探究性教学的引入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原有的知识水平。

如在讲不等式证明的例题时,由于是阴雨天,教室的光线较暗,于是用以下问题作引入:大家知道,建筑学上规定民用建筑的采光度等于窗户面积与房间地面的面积之比,但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面面积,采光度越大说明采光条件越好。试问增加同样的窗户面积与地面面积后,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为什么·学生很快进入了探索状态,并找到了问题所隐含的数学模型。由于有了实际背景,同学们的探究热情异常高涨,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构造函数法、定比分点法、数形结合法等多种方法竞相出现。在解题回顾中,师生还共同对问题进行了引申、推广及相应证明,从而增强了学生探究的信心和勇气,也使学生领略了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

又如,在讲授对数计算这节内容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将一粒芝麻的重量和太阳相比,似乎是一个毫无疑义的话题。若让芝麻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再将所得的全部果实继续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样一直到第十三代后,所得芝麻的总重量将比太阳还重。同学们,你们相信吗·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很快吊起学生的学习“胃口”。学生思维马上变得活跃起来,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定的客观条件,如提供学习材料、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学起源思,思起源疑”,如果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立障碍、布迷局、揭矛盾,那么,就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

如“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节的教学,向学生提问:你能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下列问题吗·(1)怎么检验教室的地面铺得平不平·(2)为什么用来作支撑的架子大多数是三角架·(3)为什么只要装一把锁,门就能固定·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的作答、感悟,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逐步引入,调动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三、鼓励自主探究,培养发散思维。

进行课内“自主探究”的活动,使活动完全按照预定轨道运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否则就谈不上“自主探究”。课堂上,只要“主道”能正常运作就行。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己的思路,均应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甚远时,也不要给予绝对否定,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

例如,AB为过定椭圆左焦点F的弦,求AB中点C的轨迹方程。该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求解,进而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了二次曲线的有关知识,大家能否运用有关的知识,将上述题目进行改编·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对于跃跃欲试的学生给予机会充分展示。通过讨论,得出了以下问题:

(1)将题中的椭圆分别改为双曲线、抛物线,求相应的轨迹。

(2)将题中的焦点改为坐标平面上一定点,曲线分别改为圆、双曲线、抛物线,求相应的轨迹。

(3)将题中的结论改为:求弦AB的一个定比分点(如三等分点)的轨迹。

(4)把椭圆分别改为双曲线、抛物线,结论改为求弦AB的一个定比分点的轨迹。

(5)将过定点的弦改为定向的弦(即平行弦)或具有定长的弦,求弦中点的轨迹。

这样,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满足了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即运用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对每一个数学题予以审视,积极发掘可能蕴含着的新内容、新方法、新的推理和新的表达方式。

对教学的认识篇5

目前,任务型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方面还处于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阶段,对于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尤其是刚上讲台不久的新教师来说,任务型教学还是一个新事物,他们对任务型教学的本质含义缺乏深刻的分析和理解。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导致了任务泛滥,任务极端,脱离英语教学实际,生搬硬套,盲目追风,一哄而上,没有能够真正找到任务型教学与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契合点。因此,笔者认为,实行任务型教学教师必须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一、任务型教学的内涵

David Numan(1989)把任务的定义概括为:交际任务是指导学生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输出语言和互动的课堂交际活动,它重点关注的是意义而非语言形式。任务的焦点是学生运用目的语解决某一个实际问题。这个问题必须与现实生活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欲望。任务的实施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交际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调查、讨论和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目的语,学习体验成功,同时这又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任务型教学的特征

任务型教学提倡“意义至上,使用至上”的教学原则,它强调以人为本,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它要求学习者通过用目的语去进行有目的的交际活动,从而发展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基于以上思想,鲁子问(2002)总结了任务型学习的五个特征:

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一种新的形态,而不是交际法的替代物;

任务型教学强调教学过程,力图让学生通过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而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形成运用英语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任务型教学强调以真实生活任务为教学中心活动;

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认识发展的过程。在任务型学习的英语课堂中,学生应该是语言和思想的积极探索者。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水平,找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恰当地确定任务的内容和形式。从这个层面来讲,任务型教学还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任务应有明确的目的语学习或目的语应用的目标(Aims)

任务与目标间并非存在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有时一项较复杂的任务可以同时具有几个目标。任务的目标有多种多样,可以是培养听、说、读、写的技能;可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也可以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等。

2.任务应有充分的信息资料输入(Input)

任务的实施需要教师或学生有一定的前期准备,例如:收集足够的信息资源。任务实施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处理信息或应用信息的过程。

3.任务应有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的一系列活动设计和指令(Instrucrion/Guidance)

任务的初稿必须有清晰的步骤指引和操作指令。设计指令,关键是让学生能够行动起来。因此,布置任务的话语要用学生听得懂的词语,以确保学生清楚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要使学生有信心,只要根据指令和步骤去做,就有希望成功。

三、任务型教学的设计

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关键就是创造真实的语言活动情境,教师要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

1.真实性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任务型教学活动,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可操作性,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形式要尽量真实……”可见真实性在任务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设计真实的任务。所设计的任务对学生来说应该具有实际意义,贴近他们的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使他们有兴趣参与,有话可说,比如在设计有关shopping, asking the way, talking about pets, making telephone calls, talking about favorite sports(food,fruit ect.)等的任务时,情景对话应该是真实的交际,而非假交际;讲故事、英语演讲、游戏活动等都应该具有真实的内容。英语听力材料、阅读材料,应尽可能是真实、地道、典型的语言素材,它们应来自于真实生活的需要。任务应尽可能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体验、感受、参与,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才会提高。

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学生可接受的任务。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设计任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及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任务设计应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的原则。设计的任务应难度适当,量度适宜,坡度适中,梯度恰到好处;既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实际意义,既要让学生力所能及,不断地体验成功喜悦,又要让他们经历挑战与竞争;既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又能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设计任务。这是指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自身的文化专业素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语言的交际环境;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能力;教材的适应性等。切勿赶潮流,盲目追风,为任务而任务,最终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全体性

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教师应顾及各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把活动设计成若干形式,确定不同的要求或难度差异,由学生自己决定选择哪种程度的活动,应达到什么要求,这样可以保证有效的分层次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参与完成一定质和量的任务,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3.实践性

《英语课程标准》主张“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其要旨就是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去实现任务的目标。通过大量的多种方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去获得语言技能,发展学习策略。任务执行注重实践性,就是要求全员参与,充分实践,展示个性。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

四、任务型教学的评价

对教学的认识篇6

关键词 识谱 演唱 欣赏活动 器乐教学

对于识谱,学生的普遍反映是感到畏惧、枯燥、不想学,很多学生到小学毕业,连一些非常简单的曲谱也视唱不了。很多学生存在“上课认符号,下课全忘掉。”,“延时线、减时线,光能看见听不见,一年又一年,不会唱歌只会念”的状态。如何化解难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主张。

1在演唱活动中识谱

教唱歌曲是培养学生识谱能力最有利的实践活动,这是由于唱歌时使用、附带乐谱较多。课堂中,每位学生都会带上自己的音乐书进入教室,学唱歌曲时会自然地打开课本对着乐谱演唱,这为我们的识谱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谱能力的培养。

从熟悉的音乐中识谱。很多歌曲学生听了后会有所回忆,很想跟唱,我们教师不妨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让学生先唱歌词。这样在教歌曲之前不是先教识谱,而是在熟悉歌曲旋律,对音乐有了美的体验之后,达到“似曾相识”而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下识谱,如歌曲《歌声与微笑》是一首充满美感的歌曲,起句旋律就非常优美感人, 以“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这么通俗易懂的歌词,很能激发学生唱歌的欲望,教师对起句加以引导地教唱,学生很能把握好对曲子的理解,接着再哼唱曲谱就有效果了。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学生爱唱,但歌词不大适合小学生,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随琴或随音响哼唱曲谱,岂不是一举两得。

从简单的音乐中识谱。简单的音乐是视学生的年级和班级水平相对而言的。选择学生会唱的、喜爱的短小精悍的歌曲来学习识谱(如动画片主题曲、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识谱的兴趣。如在识谱教学时,开始让学生唱出自己儿时最喜欢的歌曲(《小星星》、《两只老虎》、《大风车》、《新年好》等),然后将歌曲的简谱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由唱歌词转变到识谱练习。接下来要求学生先识别各音符的唱法,然后随老师的引导将乐谱唱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部分学生便能独立视唱。此时的这部分学生对乐谱的兴趣浓厚,于是教师要抓紧这一时机,让他们当小老师,帮助不会的学生进行视唱。

从典型的音乐中识谱。典型的音乐是视音乐而定的。或强弱对比强烈,或速度对比强烈,或特殊演唱符号集中……有利于学生真正感悟音乐符号的作用。如《铃儿响叮当》的弱起音符、《阿童木之歌》的切分音、《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中休止符都较有特点,让学生在音乐新鲜感中学唱曲谱会更有兴趣。如十一册中歌曲《剪羊毛》中的附点音符比较多,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先训练附点节奏的读法、打法,再将整首歌词按节奏朗诵。最后用听唱法学习全曲旋律的曲谱,这样学生学得较快,也不易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的三连音也很有特点,教师可以在钢琴上先弹出曲子的前奏,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歌曲?再讨论刚才老师用的又是什么节奏?逐步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三连音,它在时值上又是那么的特殊,了解透了三连音,曲子的演唱学生也就没有难度了。

2在欣赏活动中识谱

教师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道德,精神意识地熏陶,进入歌曲情境。所以,在欣赏音乐活动中进行识谱教学,是一个最容易产生效果的做法。事实上,用“听力训练”比“视唱练习”的识谱教学更为妥切。

欣赏简单旋律,促进识谱教学。如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可以利用这个有趣而富有哲理的音乐故事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也可以采用音乐游戏这种小学生喜欢的音乐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小兔子与小乌龟主旋律音乐的哼唱中完成即兴表演,加深学生的识谱记忆,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贝多芬的《欢乐颂》曲子很简单,但人们会从乐曲那凝重的沉默到冲击黑暗、沐浴光明的激昂中,感受到贝多芬那个时代人们崇尚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亿万人民拥抱起来”的理想,感受到贝多芬那充满斗争和胜利的信念,感受到什么是坚韧的意志,什么是庄严的辉煌。教师让学生充分得感受曲子的魅力后,拿出曲谱让学生在很有感触的基础上学唱歌谱。

欣赏典型曲目,讲授音乐符号。结合音乐分析音乐知识(音调、速度、强弱的表现特征),有利于学生真正感悟音乐符号的作用。如讲授倚音符号,可以从前倚音符音、后倚音、单倚音、复倚音的表现力去渲染音乐的特殊作用,可以用前倚音的机灵,后倚音的留恋,单倚音的纯洁,复倚音的缠绵等内在美学因素,让学生觉得小小的音符蕴涵着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在奇妙的遐想中去识谱会更佳。

欣赏律动音乐,感受节奏奥秘。儿童的天性即好动,让他们在各种不同节奏的音乐中律动,充分发挥学生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在动中表现音乐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掘他们的音乐制造能力。如新疆音乐的切分节奏,内蒙音乐的二分节奏,彝族音乐的十六分节奏,陕北音乐的高亢,江南音乐的雅致等等,均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律动空间,让他们在律动中感受音乐节奏的奥秘,对他们学习识谱也有好处的。如民乐合奏《金蛇狂舞》在欣赏前学生视唱了主题旋律,欣赏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半闭眼睛摇头晃脑,有的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有的甚至手舞足蹈,有的学着电视里指挥家的模样“指挥”起来。学生边听,教师边插入乐曲简介,学生第二次听赏时,就能听着乐曲看着歌谱唱出旋律了。

3在器乐教学中识谱

器乐的操作比学唱歌要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器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易操作的乐器,如:低年级以打击乐器为主,中高年级可选用竖笛或口琴或口风琴。通过学习器乐演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是因为器乐演奏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在演奏器乐活动时,很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识谱上,诸如音符、节奏、调号等。

学习歌曲后用乐器演奏,让识谱教学更落实。用器乐为歌曲伴奏,不但会增加学习的兴趣,更会加深学生对曲谱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小鸭子》、《粉刷匠》等的口琴伴奏。《小白船》、《送别》等的竖笛伴奏。《八月桂花遍地开》、《拥军花鼓》等的打击乐伴奏都会给歌曲演唱增添色彩,增加d趣,从而也增强识谱意识的提高。如学唱《过新年》时,可以进行这样一个集体练习: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击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唱歌,第四组手持彩绸表演。这样反复练习,边唱边奏边舞,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整个教室洋溢着幸福、欢乐、喜悦的气氛。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识谱教学开展地形象生动。

欣赏乐曲后用乐器演奏,让识谱教学更深入。欣赏曲目是经过时代洗礼的经典曲目,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学生用乐器再现主旋律,会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一种兴奋感,“我也会演奏名曲啦”!如贝多芬的《欢乐颂》、莫扎特的《渴望春天》、李焕之的《春节序曲》、刘天华的《光明行》等各曲中的主旋律都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演奏。

4在拓展练习中识谱

表现歌曲编配适当情景。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乐器或音源,有利于学生对不同力度、速度、节奏的理解。如《苗岭的早晨》中音乐原所表现出来的鸟鸣声,是一种自然情景的描绘,让学生用口哨来模仿音乐的鸟叫声,对于高音与音符会有新的认识。《金蛇狂舞》中的锣鼓节奏会加强学生对生活情景的创作,也会在创作中加深对音符组合的理解。

运用音乐要素填词歌唱。让学生填词歌唱,可让其先简单的乐句填空的方式进行,也可让学生随着熟悉短小乐句而展开丰富的连接创作而达到创造思维的开展,会对小小音符的巨大作用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进而促进学习识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发挥想象充分表达自我。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创作能力毕竟很有限,他们所掌握的创作知识与技能的范围较窄,但他们的创作欲望教强。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教师可以利用有基础有条件的学生因素,有的放矢地重点扶持尖子学生来影响带动其他学生来进行音乐创造活动,会有成效的。我在教完《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时,我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首歌曲进行改编。为了完成改任务各族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纷纷根据歌曲的主题、内容、情感特色来编排舞蹈动作、创作旁白、制造道具、设计人物造型等。在各组的“汇报演出”中,每位学生尽管在其中担任了不同的角色,获得了不同的经验,但都能自己去感受,去理解,去想象,最大限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学生在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实践活动中,既激发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利用音乐本身丰富的音响、色彩,扬音乐之长,改变单一型的教学模式,学生们一定会早日拿到走入音乐殿堂的“金钥匙”,成为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深层次的音乐审美能力、创造性的音乐表现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 覃冬春.试谈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兼谈先唱歌后识谱的负面效应[J].儿童音乐,2003(05).

对教学的认识篇7

“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去找回自尊和自信,重建精神世界的大厦,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对赏识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独生子女或留守儿童的大量的出现,对于他们的教育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赏识教育体现的就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健康人格、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就此,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浅谈一下自己对此的看法。

一、“赏识”和“批评”的认识

首先赏识和批评,就象人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每个孩子都有让他人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就有让他人可批评之处。但现在有些老师、家长对赏识的认识和理解比较片面,出现了对学生只表扬不批评的矫枉过正的现象。也有些老师,手里握着赏识和批评两种武器,却戴着“惟分是举”的有色眼镜,用的是“变脸”教育法。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笑脸赏识;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板脸批评;对学习中不溜的学生,表情平淡,既不赏识也不批评。作为老师就应该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去发现他们的优点,指出他们的缺点,该赏识则赏识,该批评就批评,不应戴着“有色眼镜”进入教室。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有让别人可以赏识的地方,自然也有让别人可批评之处。正确地赏识,可以给予他们以极大的鼓舞;恰当的批评,也会促使他们进步。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积极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指出他们的缺点,该赏识则赏识,该批评就批评,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挖掘他们多方面的潜能。

二、赏识则鼓励、信任和期待

在日常生活中,在学习中,我们常常对有些学生是“恨铁不成钢”。其实作为老师,我们忽略了一点:这些学生其实更期待鼓励和赞扬,他们其实更渴望上进。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有一个积极的认识。“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每个人身上也都有闪光点”,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学会去鼓励他们,给于他们一个美好的目标,并给予他们极大的信任和期待,我相信他们会对自己更有自信。

其实,在班级中我们有些学生虽然学习不怎么样,但他的人缘非常好,源于他热爱班集体,乐于帮助他人,而且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很强,让同学们感觉他们就像大哥哥、大姐姐,非常信任。我觉得这样的学生更期待别人的赏识,只要我们给予他们一些自信,给予他们一些信任和鼓励,就会很乐意去展示自己,上进的动力更大。

三、赏识则“两勤”

大家在一起常常说“不怕学生学不好,而是怕他们不学。”是呀,只要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学就是好学生。如何让孩子们主动地自觉地去学呢?作为老师首先要“嘴勤”。只要孩子们有一丁点的进步,我们就应该积极的给予肯定,如使用一些鼓励性语言:“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好听!”“你今天的作业非常及时,字真漂亮!”“你走路的姿势真美!”……我觉得这些“一丁点的进步”是学生成长的动力。其次,要眼勤。作为老师就应该拥有一双善洞察的慧眼,时时、事事去捕捉学生的点滴变化,不怕麻烦及时的给予对错的指出或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无处不在,其奥秘就是让孩子们拥有“悟心”,在不知不觉中去推掉压在身上自卑的巨石,让他们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就会形成一个崭新的面貌。这是我们老师都所期待的,所以说,“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可以说,赏识教育就是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每个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以长处带动短处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相对而言的是抱怨教育,他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

对教学的认识篇8

关键词:数学学习;认知冲突;意义;方式

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着矛盾与冲突,不可能“伸手就摘到果子”,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地设置一些认知冲突,以引起学生认知的心理不平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认知冲突的涵义

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情境之间存在的暂时性矛盾,通常表现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这个矛盾如同拦在学生学习道路上的“砖头”和“石块”,会给学生一定的干扰,但这种失衡又能促进学生不断地追求新的平衡而完善认知。

二.设置认知冲突的意义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地设置认知冲突,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① 能形成悬念,引发思维

认知的全过程主要包含认知动因的激起、认知内容的组织、认知方法的安排和认知结果的处理等四大要素,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利用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动等心理特征设置的冲突能形成悬念,激发学生产生期盼、渴知、欲答不能、欲罢不能的心理,能使数学课堂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② 能强化注意,凝聚思维

认知冲突的设置还可以帮助明确任务,确定方向,凝聚思维焦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于某种感兴趣的食物或现象会积极地观察并去主动认识,就会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状态,激活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使能迅速的选择和接受相关知识,并对此进行有目的的加工,从而牢固地认识客观事物和现象。

③ 能激发内需,发展思维

没有认知冲突的课堂教学就象一潭没有涟漪的静水,课堂气氛平淡,没有教学高潮,学生的思维松弛,大脑皮层出于惰性状态,认知兴趣不能得以维持,教学效果较低。在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思维注意,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情绪注意,使学生从情感上参与课堂教学。在学生努力求知,变“失衡”为“平衡”的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活动得到了有效体现,思维得到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④ 能引导反思,完善思维

制造认识冲突,尤其是在新内容学习时,比如新概念和新方法,启发学生交流探究,相互质疑问难,相互讨论有分歧的内容,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从而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对新概念从内涵和外延各种角度来把握,对新方法从不同角度考察,比如它的适用条件,作用等,使得自己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更加严谨。制造认识冲突另一方面也能激发的情绪注意,使从情感上参与课堂。认知冲突的设置还可以调节节奏,使课堂有张有弛、有起有伏。

三.设置认知冲突的方式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对于前概念的转变具有关键意义,因为学生只有体验到认知冲突,才能感受到以前知识与新知识的不同,从而引发求知欲,主动的探求知识。

① 创设生活矛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以及学生活动中的矛盾因素,把学生置于矛盾氛围,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迫切需要,从而激起认知冲突。教学中,可以引用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有出入的实例或实验来创设情境,也可以引用易引发生与学生日常生活之间有争论的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等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② 巧妙设置疑问来制造认知冲突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巧妙的设置情境来激发认知冲突,还要巧妙的设置疑问来制造认知冲突。因为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讲的太过于明确,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思维会变得很顺利,但是这样反而会降低了思维的活跃度,使学生思维的空间变得狭隘,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防换个方式,设置一些思维跨度较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③ 借助操作、辩论制造认知冲突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新教材突出操作的优势,尽可能多的为学生设计和提供丰富的、易于接受的感性材料。可引导学生与他人(老师或同学)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学生觉得对方的观点更适合解决问题时,往往产生认知冲突和求和心理,此时学生较易接受新的、正确的科学概念。

④ 引发学生猜想制造认知冲突

学生对于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往往抱有很大的好奇心,总是抱有猜想的态度。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的新的知识进行猜想,大胆预测,然后想办法来证明自己猜想的正确性,以此来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

可见,巧妙的制造认知冲突就给了学生思维的动力,给了学生争辩的机会,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渴望,给了学生矛盾解决胜利的,给了数学课堂跌宕起伏的美感。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巧妙的制造认知冲突,使数学课堂更加充满智慧和灵动,充分展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对教学的认识篇9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mathematic history used in higher mathematic teaching is discussed. Then , give some inspiration that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higher mathematic teaching by using mathematic history flexibly.

关键词: 数学史;数学教学;渗透

Key words: mathematic history;mathematic teaching;infilt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5-0198-01

0引言

数学史是研究数学发展进程与规律的科学,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教学的关系一直是HPM关心和研究的主题,数学史的教育教学价值也早已被发现,但如何合理的把数学史和高等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探讨的问题。

1数学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高等数学以其抽象的内容、严谨的结构、广泛的应用、连续的发展而别于其他学科;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时只注重字母、公式的记忆,对概念、定理的产生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枯燥、乏味、难理解成为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印象,看不到活的数学,更谈不上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了,再加上学习过程中随着对理解和接受数学知识要求的不断提高,从而也加大了学生学习高数的难度,学习兴趣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学习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适时地穿插一些学生感兴趣又有知识性的历史事件或名人故事,把抽象的概念同具体的历史故事、数学人物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节课堂气氛、诱发学生学习兴致,增加对数学的吸引力,就可以使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2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将数学家们获得重大发现的思想活动的历史记录以及经历的百感交集的体验引入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教材;其次,还可以结合历史环境介绍一些数学史中的反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任何一项数学成果的取得都是经历了重重曲折的。

1.3 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舞台数学史内容的加入可以使数学教育有更强大的教育功能。一方面,可以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把中国古代数学的光辉传统及对世界有深远意义的数学成就展现给学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还应介绍现代中国数学家奋发拼搏,赶超世界数学先进水平的光辉历程,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不是体现在“以己之长,说人之短”上,在科学发现上全人类应该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学习数学史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

1.4 是教师数学素养提升的精神源泉教师的数学观往往对学生会有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数学教师应该熟悉数学的历史,具备一定的数学方法论、数学思想等方面的知识,不能孤立地就教材论教材,只为了上课而上课,要把整体的数学、与其它学科联系密切的数学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系统的数学理论、连贯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数学史给出了一个整体的框架背景,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备课参考资料,它在扩大教师数学视野的同时,也能促进教师理解数学的事实,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

2对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启示

2.1 尊重史实,务求准确应该尊重数学历史,尊重事实,务必要以严谨的态度向学生介绍相关内容,传授的数学史知识必须准确有据,不可夸张、不可随意编造,更不可刻意搞艺术加工,把数学史当作故事来虚构。

2.2 结合课程,以史为线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知识,必须结合课程实际内容,与教学目的要求保持一致,进行整体规划安排,以史作线,不必刻意的为介绍数学史而讲数学史,更不必为重现历史而重蹈曲折。要本着两条线的原则,既要让学生有课程知识的线条,又要有该课程历史的线条。

2.3 分清主次,把好尺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获得知识,同时提高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史的渗透只是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应该喧宾夺主,更不能本末倒置。要和课程内容做到有机结合。

2.4 根据实际,灵活引用高等数学课程开设的对象有经济类工科类等,其应用也非常广泛,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史时,可结合学生不同的层次、实际专业,把数学史知识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组织教学体系和内容,在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点切入恰当的数学史知识,并通过借鉴史上的一些问题和谬论等,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数学的严谨。

2.5 面向学生,深入浅出数学史本身就是数学的一部分,是历史上的数学,讲解数学史无非是将同一个数学概念在古代与现代的情况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借以展现数学发展演变的过程,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思路。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联系学生的数学基础与认知发展水平,做到深入浅出。高等数学的知识多数出现在200年以前,古今数学概念在表述上会有较大的差异,在方法上也不尽相同,在讲授时要“深入”到当时的情景中,体会数学定理或公式产生的背景,使用的符号,采用的方法等。

2.6 加强学习,厚积薄发在渗透数学史的过程中,一般来说,最常遇见的困难就是如何对材料适当地剪裁,使其与课程主题融合,以达到数学史的利用能自然协调,不至于过分突兀,这应是我们追求的最佳效果.要达到这个目的,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依据一定的目的,对数学史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加工,做好数学史料的筛选和积累准备.并且教师应有广博的数学知识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除了教材中已有的数学史料,还可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数学史料,进行认真筛选,多读多储,有效加强教师自身综合文化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努力做到能够在实际教学中灵活、熟练运用数学史相关知识,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3结语

大数学家庞加莱说:“若想预见数学的将来,正确的方法是研究它的历史和现状”。将数学史内容合理有效地渗透到高等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应该积极探讨并付诸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对教学的认识篇10

【关键词】概念 计算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34-02

作为数学老师众所周知,在数学学习的全部过程中,计算教学一直是课堂教学最受重视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小学阶段,“数”与“计算”是小学生逐步学习、发展的基础,是他们需要掌握和形成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如果欠缺,会直接影响初中、高中甚至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实际应用。所以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向来把计算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技能的重中之重。下面我将从三方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点对小学数学低、中段计算教学的认识。

一、对计算教学在各学段地位的认识

小学生数学学习必须先从计数和计算学起,因为这样一方面符合学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是符合学龄儿童的认知规律。首先要会识数,计算数,然后才能进入到更高层次的学习。数与计算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

小学低段一、二年级的计算内容比较简单,加减计算重点是“100以内的数”,乘除计算重点是“表内”乘除法,二年级下册虽然接触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但是仅限于一些简单的口算。课堂教学的更多时间放在学生注意力、自制力、独立性和良好习惯等方面的培养上。算理的教学一、二年级是以摆小棒、看图形等直观手段获得计算过程和方法,逐渐发展到脱离实物,运用迁移、转化等手段获得计算的过程和算理,单纯的计算过程和算理的探索与概括将占去课堂的大部分时间。

计算教学是小学中段数学教学的难点。三、四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也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应重点加强学习能力的培训,培养孩子养成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为小学高段的学习夯实基础。反之,基础不牢固,以后的学习也会步履艰难。而计算能力的强弱将会影响学生数学的学习效率。教学工作中不时有家长困惑:我孩子一、二年级经常考100分,怎么到三年级只有90来分,甚至还有八十多分的现象。究其原因,其中计算内容的复杂程度加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三年级以后,孩子的学习任务已从适应学校生活转向提高学习能力,数学学习任务要求明显提高。中段数学的数的认识内容扩展到“小数”、“分数”和“亿以内的大数”的认识;计算内容涉及“万以内数的加减(进位和退位)”、“多位数的乘除法”、“小数”和“分数”的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计算”等。这个阶段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尤为关键。三、四年级孩子的年龄约是9一11岁之间,处在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属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生理和心理变化明显,是培养学习能力、控制情绪能力、锻炼意志能力的最佳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注意力更具目的性和持久性,可以胜任更加艰巨的学习任务。绝大多数三、四年级的学生掌握计算问题比较容易。还有少数孩子计算有一定的困难,这就不免产生学生在数学成绩上的差距悬殊现象。此时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思维从仿效转向创造,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成为重点。

二、对计算教学在各学段教学方法的认识

对估算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明确估算意义,提高他们学习估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创设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因内容而定,因实际情况而变化,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练习,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总结规律,提高估算能力。

在笔算教学中,要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弄清算理、掌握法则使学生能够正确合理的计算。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87×42”时,这个算式个位的2和87、十位的4和87相乘都要连续进位,一定要让孩子把进位数写在相应的数位上,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先算个位,再算十位;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明白每个积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在学生掌握法则、算理的基础上,再加强笔算训练,通过合理、系统的练习,促使学生在练习中形成笔算技能,提高计算能力,加强笔算训练,形成笔算技能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学习了商中间和末尾有零的除法后我设计了三组练习题,第一组习题商的中间有0,第二组习题商的末尾有0,第三组商的中间末尾都有0。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通过练习既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算理,又提高了笔算技能,起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当然笔算练习还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好的学生要求高些,学困生要求放低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悉心育人。笔算练习和口算一样要有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做题多、快、准。有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良好的笔算习惯,应从低年级抓起,严格训练,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①养成认真看题、计算仔细的习惯;②养成书写整洁、格式标准的习惯;③养成笔算时写竖式并验算、检查的习惯。坚持以上三方面抓好学生的笔算训练,有利于笔算技能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总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重视计算教学,抓好学生的口算与笔算训练,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利于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