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的理解十篇

时间:2023-10-19 16:05:53

对教学的理解

对教学的理解篇1

关键词:物理教学;良性的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22-01

在初中的各个学科中,物理是最不好入门的,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自然界的一些规律,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使学生对探究大自然的奥妙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初中物理中有很多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同时传统的教育方式也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物理教学,因此,加强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强化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初中物理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初中物理教学研究的意义

1、能够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成长期,大脑容易疲劳,而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持久性差,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加强初中物理的教学研究,改善教学方式,能够缓解学生们的压力,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插入风趣的语言或故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们的好奇心,来激活课堂气氛,缓和紧张的学习压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2、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绝大部分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归纳得出的,其中一些物理模型、物理概念是运用抽象的思维方法建立的,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艰涩难懂、枯燥乏味的。枯燥的讲解会使学生乏味,缺少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初中物理教学的研究有利于化解教学难度,激发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3、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大量的物理实验和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品质。

二、加强初中物理教学的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每一个概念和规律、公式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同时,初中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渴望新知识、喜欢实际操作,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科学家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从而增加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大胆猜想,把原来由教师设计实验变成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总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主动状态和好奇心,彻底走出灌输与被灌输的填鸭式教育。

2、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

13-15岁的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他们的认知水平正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物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通过语言信息进行分类或图解分析,在教学内容上与教学方法上多从具体形象实例入手,尽量做到语言形象、实验直观,通过比较、类比、分析、综合等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如在进行光学教学中,学生应该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与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等。这些言语在知识结构中环环相扣,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合理地引导学生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研究教材和提供高质量的练习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抓住主线,把握关键。精心设计的教案要做到“五有”: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连贯而清晰的教学步骤;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教法;有合适高质量的练习。同时,课堂练习是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对教学结果的反馈,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时效性。教学必须注重课堂练习,精心选择、设计练习题,将知识渗透到习题之中。做高质量的习题,才能够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类难题。

4、合理利用多媒体

对教学的理解篇2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内因,教师是条件,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之说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学生学习,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努力使学生主动学习。我的体会是:

首先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教师,认老师为师。这就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的做法是,注意自身的师德修养,注意自身的教师形象。师德、师表和形象是方方面面的,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完的,值得指出的是,教师必须忌用教师忌语,切忌伤及学生的心,要用一颗宽广的心去关爱和教育学生。

要使学生学习,除情感上接受教师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家教委在07年教师节之际提出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科学总结,兴趣也是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一般,如果学生基础好,学得懂,兴趣就高,否则兴趣就低。技校学生普遍基础差,学习兴趣底下,培养学习兴趣的难度大、周期长。对有的学生,基础知识差与所学的学科难度大,深度大成为两个遥远的极端,培养学习兴趣几乎成为不可能,这正是技校教学中老大难问题。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的办法主要是,讲解浅显易懂,教学进度由慢转入正常,多鼓励多肯定,哪怕学生只学会了一点点都要鼓励,耐心辅导学生,用教具模型演示,带学生观看机器及实物,讲解知识对自己、对社会的作用及学习知识的乐趣。

二、备课

要把课上好,必须先把课备好。所谓备课就是上课前的准备,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这就是所谓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的要求。备学生就是研究学生的基础情况、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备教材就是吃透教材,吃懂教材内容,熟悉教材,熟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各个章节的教学目的和每次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和分配学时量,分析各章节及每次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教学方法和必要的教具准备(如挂图),设计板书及画图。

备课中,目标一定要首先明确,只有明确了目标,对教学方法、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分析研究才有明确的方向。

目标也就是目的,是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目标不明确,就会在教学过程中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完不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教学方法的设计,来源于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或者说有怎样的教学内容就有怎样的教学方法。从广义的角度看,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实验、参观实习、实训等。其中,课堂教学是最基本的,具体的方法和形式也很多,如讲述、演示、板书、讨论、提问、练习等等。无论哪种教学的方法都要充分体现主体(学生)意识,这是现代教学基本要求。

对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处理,切忌把这三个概念等同起来。有时重点内容可能是相关知识的关键内容,但不一定是难点内容;有时作为破解难点的关键内容,但又不一定是教学目标直接要求的内容。 转贴于

三、授课

授课一方面是对准备好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传授,通常是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面对面进行。授课中教师的讲述是最基本的。教师的讲述,语音不能太小,且要抑扬顿挫;不宜过快,因为学生听课有一个思考接受的过程。在讲课的同时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辅以必要的演示、板书及作图等。讲课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用设问、比较、辨误性的语言等。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既学生是否在听课、是否听得懂。

授课的另一方面是组织学生练习、讨论、提问和回答等,这主要是发挥学生这个主体的能动作用。现代教学的观念很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是通常说的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但教师一定要把练的内容、时间等设计好,否则会浪费时间。讲解与练习的时间比例因学科不同而异,如电工学科的教学,讲解和练习的时间分配大约为比一。讲练结合,交叉进行,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考试

对教学的理解篇3

数学理解究竟是什么?它对高中数学教学有什么意义呢?本文参考一些文献资料并结合教学实际对此略作探讨,抛砖引玉。

一、数学理解的含义

数学理解应指对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理解。图式的获得、产生式系统的建构、关系和观念表征的完善分别是陈述性知识理解、程序性知识理解、过程性知识理解的本质.

“理解不仅仅是把新知识与先前的旧有知识产生联系,而是创建了一个丰富的、整合的知识结构,……,当知识被高度结构化的时候,新的知识就能被连接、并被融合进已有的知识网络中,而不是只产生元素之间的单个连接,……高度结构化的知识不易被遗忘,它有着多重途径被找回,而孤立的知识片段更难于被记忆。”现代数学教学提倡素质教育,数学理解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完善与优化个体大脑内部的知识网络结构,从而推动记忆,又更易于接受新信息、同化与理解新知识,也正因为有了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才拥有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学习的兴趣,形成良性的学习过程;另外,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的迁移与应用的过程,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构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同时也拥有了举一反三以至开拓创新的经验和能力。知识只有被深刻理解了,才具有迁移与应用的活性,这种迁移能力对个体未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当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进程。

数学理解既是认知建构的过程也是认知建构的结果,数学理解与否是造成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二、高中新课改对数学理解提出的要求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专门安排选修课的内容,例如数学史选讲、几何证明选讲、数列与差分、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初等数论初步等,是想让学生在已学过的数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已学知识和相关知识的理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要求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概括、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和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要求教师用新的观点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要在整个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螺旋上升,让学生多次接触,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最后,要求在进行学习评价时,注重评价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三、学生学习数学时理解上产生的误区

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表现是:教师尽管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反复强调重点要点,学生却充耳不闻;教师尽管如何地强调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却仍然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符号游戏,不得要领;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数学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可能是谬误百出等等.结果,老师的抱怨之声不绝于耳:连课堂上讲过的一模一样的习题,在考试中出现时仍然做不出来!为什么会这样?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看成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社会的建构过程.“理解”并不是指学生弄清教师的本意,而是指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讲的内容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其意义,上面所列举出来的种种现象,只能表明学生认为自己“我通过了”,甚至“我懂了”其实并没有达到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的理解,他们所学到的往往并非是教师所教的!学生真正获得对知识的“消化”,是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地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其成为整个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我们对学生“理解”或“消化”数学知识的真正涵义获得了新的解释,也能从中认识到“满堂灌”的真正危害。这正如我国著名特级数学教师马明先生所说的一样: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越快.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得也多,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

四、数学理解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首先,数学理解的本质是数学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和丰富联系。建构主义学习观一再强调:“要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真正的理解,这意味着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而希伯特教授则用信息的内部表示和构成方式来描述理解,“我们认为一个数学的概念、方法或事实是理解了,是指它成了内部网络的一个部分。更确切地说,数学是理解了,是指它的智力表示成了表示网络的一个部分。理解的程度是由联系的数目和强度来确定的。”这就是说,数学理解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教学的理解篇4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在高校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进行中,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就当前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解进行分析,提出了完善体育教学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调解;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上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件越来越多。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 25%,近年来已达到30%。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是关系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警官院校的学生处于大学生向警察过渡的时期,较一般大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需要更强的心理素质,本文就警体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调解进行研究。

1研究对象

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方面的书籍,阅读中国知网上近年来相关的论文与资料,总结当前研究的进展与存在问题,为本文的写作提供参考。

2.2专家访谈法

就全国警体教学的专家进行访谈,咨询专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的意见。

2.3问卷调查法

就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学生300名,其中男生200名,女生100名,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回收率98.3%,有效问卷293份,有效率99.3%。

2.4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评价分析

对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现状自我评价调查,从表1的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并不是十分了解,仅有11.6%的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非常了解,有16.4%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有高达46.1%的学生一般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情况,有25.9%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心理现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心理健康也成为人们关注的方面,如何引导大学生关注、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是今后高校教育要考虑的问题。

3.2警察院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解的作用分析

警察学校的学生较比一般高校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警察院校的学生专业课较多,学习压力大,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严格,学生训练非常艰苦,有很多学生常常处于焦虑当中。而体育教学可以很好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解,塑造健康的心理。由于体育课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通过体育课教学,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同时,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有很多自身情绪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来缓解紧张的心理,化解大学生的不良思想情绪,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体育课中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团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有利于缓解因学习产生的焦虑。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解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3.3警察院校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解当前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存在的不足,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有48.8%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心理教学内容较少,有21.5%的学生认为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心理辅导能力不足,有19.1%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学中心理辅导内容落后,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体育教学中心理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由于警察院校与普通高校有着明显的区别,警察院校是为培养警察做人才储备,体育教学内容多是以格斗、散打这些实用性较强的项目为主,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而对学生心理辅导相对较少,这样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

4结论与建议

4.1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了解较少,缺少心理方面的健康辅导。

4.2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3体育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4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体育课教学应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掌握心理健康的调解方法,使学生可以及时的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解,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4.5对现行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体育教学要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体育教育要包含健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提高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

4.6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体育教师心理健康辅导的能力。体育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健全的心理素质,加强体育教师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学习,更新教师的教学理解,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全方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师更好的投入到工作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衔华,全宏艳,蒋湘祁,蒋艳华,罗军,刘芳.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效用的实证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2]陈东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探析及应对措施[J].文教资料,2010(24).

[3]周勇.浅谈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大众科技,2009(12).

[4]金勇,严红玲.高校体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探索[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

[5]饶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活动[J].文学教育(中),2010(09).

对教学的理解篇5

一.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积累丰富的体验,悟出概念

掌握数学概念的过程是学生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感知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基础.对于数学当中的有些概念,例如,函数、视图、概率等.它们自身显得相对比较独立,抽象程度高,学生很不容易理解,也很难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构它们.这时,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应认真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体验“做数学”的乐趣,从而感知数学概念、认识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概念.例如,对于函数概念的教学,可以遵循教材中的设计安排,让学生充分参与相应的数学活动.首先,要结合教材中提供的具体例子让学生认识“变化与对应”的学习活动,初步感知“变化与对应”是相对某一个变化过程而言的.接着让学生归纳出各个具体的例子中,当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的相应变化状况;然后,观察心电图、人口统计表等,体会这种形式的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最后,从特殊到一般地概括出函数的概念.这些活动的设计,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不断抽象、不断概括、不断接近数学概念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学生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更加充分地悟得教材实例当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加深对函数概念中“变化与对应”这种实质的理解.

二.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联系现实的模型,引出概念

数学当中的许多概念在现实当中有其具体的丰富的模型存在,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联系这些数学概念的现实原型,引导学生分析日常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常见的事例,让学生观察有关的实物、图片、模型等,在学生已经具备了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出数学概念,这样学生就能感到数学概念的得出,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不再感到枯燥、盲目和不可理解.例如,对于“全等形”数学概念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先给学生展示现实生活当中大量的形状、大小完全形同图片和图形让他们观察,刺激学生的感官,激活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列举自己认知领域当中具有这样特征的实例,在这些丰富的感性材料基础上,再揭示这些图形具有“能完全重合”的本质特征,引出“全等形”的数学概念.这样的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够使学生加深对“全等形”性质和特点的认识.

三.使学生运用类比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主动的建构,得出概念

大量的数学概念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往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或是横向的联系,或是纵向的联系,其中有一些数学概念彼此之间非常的相近或相似,这样可以教给学生使用类比的方法去得出这些数学概念和理解这些数学概念.例如,分式的概念可以类比分数的概念得出,不等式的概念可以类比方程的概念得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可以类比一次函数的概念得出等等.在对这些数学概念的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它们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利用已知的数学概念来实现对未知的相应数学概念的建构和理解.教师只要教学活动设计合理,在激发学生主动性方面引导有效,完全可以将这一建构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

四.帮学生理清数学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演绎的推理,导出概念

对教学的理解篇6

一、挖掘教材资源,发挥教材效能

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工具,是最便捷、最主要的数学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之本。我们现在使用的这套新教材是许多有经验的教育专家、教师依据新课标精神和理念,经过认真研究、反复推敲才确定的。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要立足于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意图,吃透教材精神,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有效使用教材,使教材发挥它的最大效能。我们应如何挖掘教材资源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挖掘教材素材的趣味性、现实性、挑战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兴趣;挖掘教材内容的活动性、问题性、开放性,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挖掘教材编排的层次性、灵活性、过程性,培养学生多策略、个性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挖掘教材内容的人文性、科学性、教育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认真领会编者意图,对教材进行有效补白

按照新课程理念编制的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教师去进一步开发、完善和创造的教材。教材中的大量留白,使教材不再是封闭的结构,它虽然有明确的导向,但没有唯一的答案,它使师生在互动中去探寻各种可能的意义和答案,也为教师和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如果说“留白”是新教材编写的艺术,那么,“补白”应该是新课堂教学的艺术。依照教材中的留白,教师可以拓展教学空间,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使得教师、学生、教材在教学活动共同成长。在教学中,发现教材的留白需要智慧,利用留白的资源进行补白更需要智慧。怎样才能对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有效补白呢?首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理念,教材,是每位教师都必须做且必须会做的事情。在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读熟教材,更要能读懂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留白。只有读得出留白,才能想得到补白。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能读出教材的留白,还要能悟透教材的生长点、发展点和重难点,并从中寻觅出进行补白的有效对策。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使教学活动变成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材有许多关键地点,能向四面八方散发出无数条线,其中蕴涵着教师教学的巨大空间和学生学习的无尽潜能。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能读出教材中的这些点,而且能读出由此引出的线,真正弄清教材的每一个有价值的空间,发掘每一份宝贵的资源,让学生充满想象与创造,让课堂充满灵性与活力。

三、发扬旧教材优点,弥补新教材不足

新课标教材虽然具有旧教材不可比的优越性,但是教师们在使用时也发现它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及旧教材。所以使用新教材的教师更应该结合学生的情况,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新教材,因为对于学生而言,教材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目标”。教师不应该把教材变成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时的模仿对象,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加强教学反思、分析对比,找到新旧教材各自的优点,参照旧教材,取其精华,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合理、有效地组织教材进行教学,用旧教材的优点来弥补新教材的不足。这样,学生就学得生动活泼、扎实而富有成效,否则可能在传授知识技能,关注情感、体验的同时扼杀学生的灵性。如计算教学:旧教材侧重于学生计算技能的培养,计算教学重心放在讲清算理,揭示规律,加强基本训练,打好计算基础,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上。而新教材更遵循课程标准对于计算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改革性设计教学顺序,加大教学的步子,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不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计算法则,注重在自主探索中获得对笔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并加大估算教学的力度。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发现使用新教材,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比以前的学生灵活了,创新能力增强了,但“双基”却远不如从前的学生,尤其是计算能力大大减弱了。难道计算能力就不重要了吗?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说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可见,小学数学作为一门核心课程,首要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数学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夯实了“双基”,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创新”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教着应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增加计算教学时间,补充、增加计算练习题,加大练习力度,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尤其是口算训练,以前几乎每节课都要进行口算练习,现在的课堂几乎看不到口算训练,一开课就是情境引入。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各年级都应重视口算训练,有了口算的基础,计算能力才会提高。

对教学的理解篇7

一、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词汇教学不够扎实

新课程倡导采用活动教学的途径, 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猜谜等小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一些老师忽视了单词教学的投入, 课堂上有时只是呈现图片,单词总是一闪而过, 而小学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无法促进学生的长时记忆, 也给后继的认读能力培养埋下隐患。

(二)单词记忆方法单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如能引导学生了解单词记忆规律,对今后的英语学习是大有裨益的,但现实中学生的单词记忆方法太过单一。一是死记硬背,忽略调动眼、耳、口、手等感官来加深记忆;二是只背诵单词表。忽视教授科学构词法知识,而不是通过音、形、义规律来记忆和理解单词尽管把词汇背得滚瓜烂熟,可这种孤立地背诵词义和词汇的方法,不仅使学生感到词汇学习枯燥无味,而且还会使他们不能理解单词的真正含义及其用法,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并不高。

二、改进目前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对策探究

(一)方法多样的展现新词

孩子对语言材料的感知和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呈现材料的方式。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形式呈现单词,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词汇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尝试实物及图片可以使词汇教学形象生动,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单词,增强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感,充分调动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认知和整体学习

小学生早期的认知特点是整体性认知,对待任何一个词汇都是从总体形状上辨认和识记的。因此,小学生的学习是整体性的,能否提供有效的整体的认知材料,对识记词汇意义重大。

1.词汇必须与句子以整体性共同呈现,要赋予特定词汇以意义。只有以结合课文内容的语言交际的情景为呈现词汇的引子,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为背景。

2.重视“听说读写做”整体结合,实施全息性语言剌激。根据语音拼读规则和音节边读边写,让多种感官参与识记,可以使识记的材料在大脑皮层的视觉区、听觉区、运动区、言语区建立起关联系统,留下深刻的痕迹,从而达到牢固的记忆,使小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音形结合法

在教学中应渗入学法的指导,把规则教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语音规则记忆,以达到化难为易、积少成多地学习词汇的目的。英语词汇总量虽然庞大,但最基本的构词成分是有限的。无论音、形还是意义,每个英语单词都与其他单词有或多或少的联系,都是整个词汇系统中的一部分。语音对单词的学习与记忆很重要,假如学生只是单纯依靠死记硬背,不会读,最终就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所以老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的发音习惯,同时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字母、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从而学会正确的拼写形式。

(四)游戏的应用

将游戏融入词汇教学中,保持学生对英语的新鲜感,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抢答游戏。这是用来复习巩固的一种好方法,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又可以激发学习的热情。通常做法是老师用已经学过的简单的英文解释提示或者做动作提示,让学生抢答。

对教学的理解篇8

摘要有效的体育教学是指既有效率,又有效果,更有效益的教学活动,有效的体育教学不仅注重教学的质量,更注重社会性,更体现个体的主体价值,这是体育有效教学社会化、人性化的一次飞跃。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无效的唯一指标。

关键词有效的体育教学体育课堂

本人认为新课程下体育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学生的身心发展放在首位

体育教学是否有效并非依赖于完整客观的标准来判断,它取决于人们的体育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对体育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导致对体育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判断。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与技能的正确掌握一直是教师关注的主要目标,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心理却比较冷漠。《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明确规定了学习目标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心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以及社会适应目标。这意味着运动技术与技能目标不再是判断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唯一目标。体育有效教学必须促使五大目标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要求教师将体育教育的价值定位在人的全面发展上。

二、体育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学习

体育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使学生学练,突出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体育教学的“效”,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要让学生在体育文化知识、体育能力、心理素质诸方面习得进步。“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只有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活动的主体时,教师才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

而体育教学效益是指体育教学活动的收益。具体而言,即体育教学活动的效果和结果与教学目标相吻合,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体育需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体育教学必须改革才能获取效益。

三、体育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与创新意识

体育有效教学必须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赖于教师的反思与探索。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价值观,最终都需要体育教师认真学习、理解领会,并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这一过程正是体育教师反思性教学过程。长期以来,体育教师比较缺乏理性精神和反思态度。体育教师只有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培养自觉的反思意识,才能有效地贯彻新课程理念,体育教学才能有效、高效。

追求“有效教学”,已成为各门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对于什么是“有效教学”,人们也有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总结起来,所谓的“有效教学”是指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思维品质等都得到了变化和发展的教学;是教师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业务技能和教学艺术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得到高度融合的教学;更是师生相互启迪、共同影响、协同进步、不断发展与成长的教学;说到底,是各门学科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细化和精致化的必然产物。对问题的研究更加广泛,对“有效教学”的认识,还需在下列三个维度上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有效”与“实效”

从字面上讲,“有效”是指“管用,能起到作用”。那么,我们可以说,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知识和形成学习能力有帮助、起作用,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事实上,我们的大多数人,就是这样来理解“有效教学”的。对这一点,有两个问题需要搞清楚:一是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由谁来作出评价,是教师还是学生?二是教师的教学可能对一部分学生起作用,而对另一部分学生却不能起作用,这样的“教学”能不能认为是“有效”的呢?“实效”指的是实际效果,检验教学有无实际效果,其着眼点只能是学生,只能是所有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是“教学生学”。如果我们把教学目标、内容、程序、方法等还定位在教师的“教”上而不是学生的“学”上,那么,这样的教学,如果说是“有效”的话,充其量只能说是“教得有效”,而不是“学得有效”。

(二)“有效”与“能效”

“能效”是一个物理名词,它指的是“物质的能量效益”。迁移到我们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应该指的是我们对教学目标设计和确定的精准度,教学内容的鲜明性,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恒常与变化,教学元素的不断优化重组,也就是说,要使我们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要素和环节都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去追求所谓的容量,而不是去考虑教学的“能效”,不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机会,不让他们有自我思考的时间,有整合思维的空间,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整理、消化、吸收的过程、对运动技术有自己的揣摩、体验和感悟,要想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又怎么可能呢?

(三)“有效”与“长效”

对教学的理解篇9

>> 探究式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践诉求 探究式阅读教学中的引导和启发 对逆向探究式小说阅读教学的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方法的探究 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实践 阅读教学中对语言的“优值理解” 谈谈我对阅读教学的理解 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理解 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解 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探究 问题探究式语文阅读教学的现代意义和创新价值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思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探究 浅谈中学英语的阅读、阅读教学和阅读理解 探究式和比较式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选修课中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自主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探究式学习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阅读教学中构建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对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理解和实践 对探究式阅读教学的理解和实践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陆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冲击着每一位语文教师,以讲授为主的阅读教学成了众矢之的,被认为是灌输式、一言堂、程式化。 关键词:阅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54-02

新课程以全新的理念冲击着每一位语文教师,以讲授为主的阅读教学成了众矢之的,被认为是灌输式、一言堂、程式化。于是“探究式阅读”的研究便应时而生。这是一种在真正意义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方式。

一、探究式阅读,是一种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阅读形式

结合新的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言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强调的是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能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其本质过程在于“探究-发现-创造-发展”。

阅读教学是以阅读为出发点,以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获得发展为归宿点,是教师与学生都参与的活动。教材同时作用于教师和学生,师生都有权对此作出理解和质疑。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怀疑的过程进行分析、筛选、提炼,设置问题作用于学生,学生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有目的、反复的探究,主动对教材进行解读、评价。由此可见,探究式阅读是一种可完全体现主体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它将使阅读教学焕发出活力和效力。

二、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阅读教学中,怎样探究,是课堂教学的中心

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了这样的探究方式:主动式阅读-开放性质疑-合作式讨论-自主性扩展。

1、主动式阅读DD自主体验,自主感悟

培养学生对书面语言的直觉感知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作品的价值也只有经由读者的阅读才能体现出来。

自主体验,自主感悟的阅读过程就是一种“品味式”探究过程。可用三个字概括:就是“读、悟、点”。

语文能力的形式是“读”占鳌头。让学生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促进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达到”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基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境地。使学生更深刻、更有创意地领会文章的内涵,甚至可提高学生审美的情趣,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相触的审美境界。

但要提升学生对语言形式的认识力,还有赖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揣摩、玩味、这就是“悟”。“悟”是加深感知,丰富体验的过程。如见“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少年的气概等说不尽的趣味,见“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

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成果的外显,便是“评”了。它能使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的感知结果清晰化,条理化,有广度,有深度。让学生从“我”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发觉、发掘、发现,并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加浓了阅读的兴趣,这就是发挥了主体性的功效了。

2、开放性质疑DD提出问题,鼓励创新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寻疑式”的探究过程。

首先,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允许学生提“三类问题”:一类是提出自己已经懂了,但用来考别人,看别人是否也懂了的问题;另一类是自己不理解,不懂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背景材料与知识基础相关;还有一类是有不同看法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是学生读了不少课外读物,形成了不同于教科书的答案,是学生独立思考的产物。这“三类问题”的提出,可使学生解除了最初发现不了问题的苦恼,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从教材中提出自己已经懂的问题。这样,它往往会带来积极的效应:有的学生为提出问题而积极主动地先把问题弄懂;有的则努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而每人提出的不同问题又激活了大家的思考。

其次,应指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路径:如由课题质疑;在矛盾处寻疑;于言尽而意未尽处寻疑;在比较联想中寻疑;在平淡细微处寻疑;在内容反复处寻疑等等。有了这些方法,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可以举一反三了。

3、合作式讨论DD激活思维,探究解疑

对学生在质疑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区别对待,分类解决,进行“释疑式”探究。

首先,将文章的时代背景、文章的原著、作品出处、同一作者其他作品等内容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查有关资料,上课时,由学生介绍有关知识,学生互相补充。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针对性学知识,印象深,记得牢,既提高了自学能力,又扩大了阅读范围。

其次,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疑问,则采用小主持人形式。每次选一名小主持人,先在课前收集学生质疑的问题,选出较容易的问题,然后上课时组织学生共同探究解答,最后由主持人(或在教师帮助下)总结归纳作出点评。

另外,对于学生质疑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可采用小组讨论法,提倡各抒其见,讨论结果后,由小组选派代表上台陈述讨论的意见,最后教师根据情况作出总结,这样学生既动脑又动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如果,受课堂时间的限制,一时难以解决一些富有创意的问题,还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课外去探究释疑,最后将研究结果以书面形式写出来。

当然,在以上这些情况下,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课堂要有教师的参与,作为读者,教师与学生一起感悟、一起探讨、发表已见;作为教者,教师要适时提示,铺路搭桥,给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生长点”,设法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启发和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或补充片面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不轻信现成结论的科学精神。

4、自主性拓展DD延伸拓展,提升能力

构造一个语文学习的网络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将学习的时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将学习的空间由教室延伸到图书馆,课文中涉及的思想内容、社会风俗、文化现象、

对教学的理解篇10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 教育观念 创设条件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086-01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实验在教学中占有了很大的比重,中学物理作为科学学习的必修学科,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活动和教师实验教学的开展就成为了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探究性教学的全面开展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要想更好地实施此种教学模式,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1.教案是依托,教材需挖掘

教材中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究,教师应根据探究问题的情感价值观把握其难易度。对学生需要探究的问题,教师应进行深入、彻底地研究和分析,充分考虑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提出的疑问。此外,对学生提出的创新问题要顺应学生自身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探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育理论普遍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师应给学生更多机会,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不是把问题丢给学生去思考,不是教师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应明白自己需要什么。

二 协调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探究性教学初期,要让学生逐步接受知识,在某些环节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方式使学生尽快获得新知,然后逐步深入,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在探究性教学中,要避免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教师要及时予以引导,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驾驭教材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调整解决。

三 在物理探究性教学中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1.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机会

探究性学习应注意营造宽松的氛围,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让学生能不受拘束地思考。课堂探究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探究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兴趣激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因为此时的鼓励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动力,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当学生经过探究解决了一个问题时,他们内心会充满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一种强有力的令人愉快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探究一旦有了这种成功体验,他们就会产生再次享受这种体验的愿望。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一节好课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探究性物理教学问题设计,必须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一位优秀的教师要善于驾驭课堂,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探究始于问题,问题源于质疑。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要避开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容易出现的错误。难度要适中。学生通过学习,能探究解决的问题要多一些,学习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尽量避开。千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这样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要与学生“抢”问题,要多用鼓励性、引导性的语言。

4.给学生营造探究学习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