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流行声乐教学十篇

时间:2023-10-23 17:25:34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篇1

关键词:合唱组合;声乐教学;幼儿教育

教育是民族的希望,而幼儿教育是希望开始的地方,提升幼儿教育水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在幼儿教育中,声乐教学占据着重要地位,其能够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提升幼儿的艺术素养。合唱组合形式是声乐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模式,想要充分发挥出声乐教学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就要不断提升幼儿声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改变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

一、幼师教学中运用到的合唱组合形式的风格

1.流行组合风格

流行音乐是世界主流音乐形式之一,与民族音乐一样,都是时代演变下的文化产物。相对于其他音乐形式来说,流行音乐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通过歌词表达对生活、对社会的热爱,更容易被人接受。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一些比较轻柔,有一些则比较狂野,幼儿声乐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各种流行音乐的风格,使流行音乐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2.民族合唱风格

很多少数民族用歌曲进行交流,通过歌声记录生活。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的歌唱风格不同,不管是哪一种风格,都充分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热情、淳朴。民族合唱风格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建民谣乐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为以后的幼儿声乐教学打下基础。

3.现代合唱风格

现代合唱风格是多种音乐形式的组合。它将不同种类的音乐形式相互结合,创造出全新的音乐文化,并通过合唱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现代合唱中,人类打响指的声音、三角铁的声音都会融入其中,不同效果的融合,能够展现出不同的音乐文化。但是,现代合唱风格对音乐人的要求比较高,如果音乐人之间的合作不协调,会产生混乱。

二、合唱组合形式在幼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1.组合歌唱形式

(1)合唱组合形式教学

合唱并不是说只要几个人唱得好,其他人相附和就可以了。在一个完美的合唱团中,每一个人都要具备独唱的能力,就算没有同伴的帮助也能够独立将歌曲完美演绎出来,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幼儿教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幼儿教师除了要培养幼儿的唱歌技巧,还要关注幼儿身心健康的稳定发展。因此,要强调幼师聆听能力、资源优化能力的培养,使之能把握好音乐中的音色与音调。

(2)将舞蹈训练融入合唱组合形式中

音乐与舞蹈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合唱形式就是学生站在台上单纯唱歌,但是,这种形式过于庄重、严肃。对处在爱玩、爱动阶段的幼儿来说,这种合唱模式会削弱他们对音乐的热情,不利于声乐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在开展幼师音乐教育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声乐的教学,还要强调舞蹈教学的发展。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各种与音乐相关的题目,让学生根据音乐题目进行编舞,在培养其编舞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其组织能力。

(3)借助科学技术开展合唱组合声乐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都在使用科学技术提升综合实力,声乐教师也可以使用高科技技术辅助合唱组合声乐教学。幼儿教师要熟练掌握各种音乐设备,通过对音乐设备的调试、混响、降噪来完善幼儿的歌声。因此,科学技术为声乐教W质量的提升提供基本保障。

2.阿卡贝拉形式

阿卡贝拉是一种新型的合唱形式,它的特点主要是无伴奏音乐,成员通过自己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进行伴奏,提升了歌曲的节奏感与带入感。对于幼儿来说,学习阿卡贝拉合唱形式能够提升他们的表现力以及对舞台的掌控能力。因此,要提高幼师的观察能力与合作能力,使幼师能够从生活中感受声音,打破传统声乐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可以在学校内组建小型阿卡贝拉乐团,让幼师参与到合唱活动中,通过与其他幼师之间的合作,积累丰富的经验,用实践经验推动幼儿声乐教育发展。

综上分析可知,幼师可以将舞蹈训练、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声乐教学相结合,提升自身的组织能力与编舞能力,能够熟练使用音乐教学设备,更好地发挥合唱组合形式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音博.合唱组合形式在幼师声乐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杨虹.合唱组合形式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6(1):238.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篇2

当今,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去学习少儿声乐,然而少儿声乐教学环境还处在发展阶段,社会上的声乐培训机构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多年少儿声乐教学的经验,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我国少儿声乐教学事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少儿;声乐;教学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在相应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声乐类培训机构,或者专业的声乐教师那里进行专业的声乐培训,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声乐,掌握一种艺术技能。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笔者谈谈对于少儿声乐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性别表演化教学

少年儿童心智以及生理发育不健全,对于性别审美存在一定的误差,许多少儿声乐学习者分不清楚什么歌曲适合什么性别的人演唱。这个时候,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一定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比如,笔者曾经教过一个少儿声乐男学生,在跟我学习声乐演唱之前演唱的是《小背篓》。另外笔者在国内一档综艺节目当中,看到一个11岁少年演唱《春天的芭蕾》,这种错位的演唱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男生女性化以及女孩男性化的现象发生。男孩应该演唱《小小少年》《中华好儿郎》等少儿声乐的优秀作品。声乐的性别教学成功后,就应该要加入表演化的教学,从而升级为性别表演化教学。教师在教学当中,需要锻炼学生的性别表演及性别美感,肢体动作要具有男性美或者女性美。声乐艺术本来就是一门表演性极强的艺术学科,许多家长送孩子学习声乐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声乐表演这种形式来锻炼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孩子的临场应变能力。所以说,正确的性别表演教学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二、读谱演唱以及视唱练耳的基础学习

国内许多少儿声乐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教授学生声乐的演唱,忽视了音乐学习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视唱练耳学习。目前,声乐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步骤是:布置曲目——回家听录音背歌词——上课看谱演唱——布置新歌。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孩子养成不唱谱的不良习惯,如果孩子以后选择专业音乐道路,不唱谱的演唱会对其音乐事业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另外,还会让孩子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笔者认为,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少儿钢琴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少儿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要求学生边弹边唱。另外还可以借鉴美国钢琴家詹姆斯•巴斯蒂安编写的《巴斯蒂安钢琴教材》,在每一个课程章节后面都安排了学生视唱内容,有的章节还有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的学习。像巴斯蒂安编写的这类钢琴教材,可以让学生建立良好的乐感,为以后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

三、曲目选择的多样性以及少儿声乐教材的改革

当前国内的少儿声乐教材基本上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及更早时期的一些作品,虽然这些作品旋律优美,歌词朗朗上口,但是缺乏时代感,已不能适应如今的社会生活。笔者认为,教师在选择曲目或者少儿声乐教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选择符合这个时代特征的儿歌作品

由于中国人口迅速城镇化,许许多多描写乡村风格的少儿声乐作品无法让学生理解。比如《捉泥鳅》《小燕子》这类的歌曲,虽然这些曲目堪称儿歌经典,但是少年儿童在演唱这类曲目的时候,无法理解其中的歌词意境,那么在演唱时就不会真实表达歌曲的意境与情感。笔者建议,将一些励志、积极的通俗歌曲或者流行歌曲改编为少儿歌曲,如《挥着翅膀的女孩》《蜗牛》《我的未来不是梦》等,这样即能满足少儿身心发展需要,又符合当今时代少年儿童的审美特征。

(二)儿歌曲目应该突出其教育性

5-11岁的孩子正值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他们被大量的信息包围,包括许多不良信息。笔者2011年在成都市实验小学实习任教期间,发现许多学生演唱内容低俗的网络歌曲,这种类型的歌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笔者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教学。少儿学习声乐的本质与目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美育这个中心点上来,让孩子在整个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快乐、热情,并建立良好的审美观,这才是少儿声乐的教学重点。

作者:王海清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范增.浅析少儿声乐教学中的几个关键性因素[J].大众文艺,2011(3).

[2]李燕华.多样化少儿声乐教学模式实践谈[J].黄河之声,2013(1).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篇3

关键词: 少儿声乐 演唱技巧 情感表现

一、引言

任何一种唱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声方法,好的方法可以辅助歌唱者发出更完美的声音。少儿阶段,声带正处于生长期,比较稚嫩,因此,少儿声乐更需要借助科学的发声方法。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既能保护孩子的嗓音,又能塑造孩子的音色。我教授的学生基本在6-13岁之间,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大多都存在气息浅、声音白、用力喊唱等问题。所以我注重对他们在气息、声音位置,咬字、情感等方面的训练。

二、演唱技巧的训练

歌唱中的吸气与生活中的吸气不同,歌唱中的吸气要比生活中吸得多、吸得深。在腰腹部要形成气息支点,同时吸气要求口腔打开,下巴放松,像半打哈欠一样,体会将全身吸成气球一样的感觉。

对少儿进行授课,首先要反复让他们体会打哈欠的口腔状态,吸气时保持腰腹部紧张感;其次要让学生面对镜子观察表情,好的表情可以辅助吸气放松;并要求目视前方,站姿自然放松。

(一)气息练习方法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吸气、保持气息、呼气。

吸气有很多方法,主要可分为慢吸和快吸两种方法。1.慢吸。如吸气时,要让学生用口鼻同时吸,要吸得多、吸得深,让学生体会到将腔体吸凉的感觉,或者将自己感觉吸成气球一样。2.快吸。快吸的感觉是在炎热的夏天从外面突然进入一个非常凉爽的房间内,顿时感觉到全身都打开吸气的状态。

在气息保持上,可以让孩子练习数枣。如“1个枣、2个枣……20个枣”,一次数得越多越好,锻炼孩子腰腹部的紧张感。

呼气练习,让孩子在面前放一张纸或蜡烛,缓缓地进行呼气,将它们吹动。

以上这些都是较好的练习气息的方法,将无声练习练好之后,要将这些感觉与体会运用到发声之中。

(二)母音练习,主要以i、e、a、o、u,五个元音进行练习。

i字母发声时,口腔开合度较小,舌位高,吐字着力点在舌中部与口盖之间,音色明亮。

e字母发声时,口腔半开,舌位高,吐字着力点在喉部,音色略暗。

a字母发声时,口腔开放,舌位平,吐字着力点在喉部,音色相对明亮。

o字母发声时,口腔半开,舌位较高,吐字着力点在喉部,音色圆润。

u字母发声时,口腔空间小,舌后位高,吐字着力点在口腔前部与双唇,音色相对较暗。

正确掌握五个母音的发声位置,才能将声音游刃有余地连贯起来演唱。

三、作品的情感表现

一切技巧都是为演唱作品服务的,歌唱中的情感把握至关重要。在《小小信鸽快快飞》这首儿歌中,其歌词“小小信鸽快快飞,飞过台湾海峡水,带去我的红领巾,送给台湾小阿妹”所表达的情绪是深切的思念,当学生刚接触这首作品时,不会对其产生太深的感悟。这就要求老师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跟学生讲述作品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了解这首作品传达的是台湾与大陆小朋友相隔两岸、彼此思念的情感,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唱。在唱之前,要让学生反复诵读歌词,带着情感读,注意抑扬顿挫,做好这些前期准备工作才能演唱。

《小桥流水》是一首典型的女声独唱作品,作品非常动听流畅,同时是众多少儿声乐比赛中最常见的一首歌。这首作品述说了一个故事:“多少年小河在我家门前绕,多少年小桥累弯了它的腰,数不清的石板路越走越薄,讲不完的故事顺着水儿漂,小桥流水流得那柳叶飞,小桥流水流得那彩云飘……摇到了外婆桥学生。”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赞美。

《童心是小鸟》这首作品表现的是喜悦的感情,通过三拍子的节奏与空拍的衔接,把作品欢快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歌词为“我把小树苗栽到春天的故事里,我把小蜻蜓送回夏天的目光里,我把小鸽子放飞在秋天的歌声里,我把小雪人堆在冬天的童话里……飞来飞去在四季的怀抱里”,作品通过对四季的描述,体现了童年的快乐。

《天上的布达拉》这首作品在少儿声乐教程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一首难度较大的作品,其旋律优美,歌词表达着崇敬的感情。“遥望天边的布达拉,彩霞飞舞金碧辉煌,神圣高大,骑着骏马带上卓玛,翻过唐古拉啊,拥抱布达拉……”,仿佛一座布达拉宫映入眼帘,写出人民的骄傲。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真正感受到布达拉宫的神圣雄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四、作品教学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如《在小小信鸽快快飞》:

1=■E

小小 信鸽 快 快 飞, 飞过台湾海 峡 水,

带去 我 的 红领 巾, 送给台湾小 阿 妹。

带 去我 的 红领 巾, 送给台湾小 阿 妹。

最常见的问题是第一小节的“小”字起音位置容易低、声音白,要求高位置哼唱。第二节通常容易出现气息不够,这需要“飞”字要强调气息的保持。五六小节将全曲推向高潮,七八小节又将声音与情绪收回来,九、十小节再次将高潮送出去,十一和十二小节最后平稳的结束。

在《小桥流水》这首作品中,要注意整首作品的连贯性,由于作品线条较长,因此需要用更多的气息演唱。注意第五小节。

数 不 清 的 石 板 路

“清”、“的”两个字要跳起来,注意第七小节。

讲 不 完 的 故 事 顺 着 水 儿 漂

“讲不完的”十六分音符经常出现气息上浮、口腔打开不够等问题,需要在高位置上进行演唱。由于学生在演唱时容易出现强弱对比不够明显的情况,因此需要老师逐句进行示范教学。

如《童心是小鸟》:

1=■E

我把小树苗 栽到 春 天 的 故事 里

我把小蜻蜓 送 回 夏天 的 目光里

常出现的是音准的问题,由于音程跳跃较大,空拍与气口的关系也是这首作品的难点,应在空拍处快换气,四分之三的节奏型使全曲充满跳跃感。在演唱时,有的学生重拍不够明显,因此减少了作品的喜悦情绪。

如《天上的布达拉》:

作品第一小节遥望的“望”字位置容易低,应唱在“遥”字之上。第二小节“天”字是闭口音,将位置贴住咽璧高位置吸住。三、四小节的连线气息要稳,五、六小节平均八分,将口腔放松,气息连贯,不能唱成符点,七、八小节大切分要连贯,有感情地演唱歌词,重点突出神圣高大,通常学生在演唱到这句时气息就浅了,突出不了主题。十七、十八小节二分音符与空拍的连接经常没有对比,第二个“啊,布达拉”要保持在高位置上演唱,结束句“文”字是闭口音,变开口音演唱。

如《小水滴》:

这首作品的难点是节奏,空前八与八分音符的连接,后十六与平均八分的连接,小符点与四分的连接,使整首作品充满天真活泼的情绪。在空拍处要声断气不断,注意气息的运用,表情与动作的配合。在演唱上要风格突出,少儿声乐由于儿童理解能力不够深,因此,教师在技巧的训练上一定要因材施教,在处理作品上要根据学生的音色、性格进行把握,课上要多借助音频、视频,多跟伴奏演唱,注意舞台表现,真正学以致用。

五、结语

少儿声乐在声乐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仅以五首代表性儿歌为例,阐述了一些少儿声乐的演唱技巧、作品的情感处理和作品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篇4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

目前学前声乐教学中有不同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都各有优缺点,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也各不相同。首先在教学中存在声乐个别课的教学方式,优点在于学生能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了解?W生的音色特点和音乐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因材施教,能够提升教学水平。并且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调整教学内容和模式,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但是缺点在于开设个别声乐课会大大的增加学校的教学成本,并且整体效果不明显,不符合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

其次就是开展集体声乐课教学,这样是指在教学中以班级为单位,对歌唱基础理论和歌唱方式等进行基础教学。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效率,节约教学成本,提升了整体学生的教学成果。方面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和合作等。并且这样的基础课程也能够对整体的学生起到良好的效果,对一些音乐底子差和歌唱能力弱的学生也能够进行基础的教学活动,这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采用的普遍模式。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的目标没有明确。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经常存在过于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忽略学生的实际能力的现象,在教学中片面的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导致缺少歌唱技巧和声乐能力的培养。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找工作中经常存在声乐能力不过关的问题,导致在教学工作中出现问题。这样会制约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并且影响学前教育的整体目标。

(二)声乐教学教材设置落后。当前声乐教材设置单一、落后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问题,在教材方面缺乏创新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缺少关于音乐的专业技能的课程,并且对幼儿音乐教学和欣赏方面也缺少教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基础音乐教学技能,在开展幼儿音乐教学工作中就会出现不能胜任的现象。并且一些学前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过于专业化的问题,这就和实际幼儿声乐教学的理念不够融合,对幼儿歌唱的特征没有足够的理解,并且在声乐教学中教材中的歌曲教学缺少时代感,教材内容的编排不够科学,这就导致对学生的教学缺少幼儿教育理念,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发挥作用。

(三)教学模式单一、缺少实践经验。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学模式非常单一,只是教师在前边讲,学生在下面模仿和学习老师,这样的方式不仅仅效率低下,并且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整体的声乐教学质量。并且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自身的思维能力,这就导致了在教学中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声乐知识,导致学生的声乐教学专业水平低下。

三、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树立明确的教学培养目标。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践性,要培养理论和实践技能强的综合素质学生。要明确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社会学前教育培养专业性的教学人才。要结合实际社会需求,和幼儿园之间要加强交流和合作,培养正确的人才迈向社会。

(二)要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要注重结合情感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歌曲中的文化底蕴和情感。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采用视频、音频、图画一体化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在课堂上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前教学专业声乐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活动经验积累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缺乏实际经验是目前声乐教学主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可以开展各类歌唱比赛,文艺汇演活动,为学生提供实际歌唱表演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要加强和幼儿园、企业等组织的联系和沟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机会,通过具体的实际活动,增强学生对声乐表现的经验积累,并且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声乐教学的兴趣,提升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篇5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声乐技能 培养方法

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具备从事现代幼儿教育活动所必需的实际教育工作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在专业培养目标上,特别是在专业技能方面强调的是基本、多样和融合的特点。就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而言,一般开设有美术、书法、舞蹈、钢琴、手工、声乐等多门课程。就这些课程教学目标来看,是不可能与艺术专业的教学目标一致的,如果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所有技能方面都达到艺术专业的专业水准或要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一般而言,只有少数学生在某一项技能上有较好的天赋和学习热情,从而在某项技能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

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结合本人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技能培养内容应包括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演唱基本功的训练。第二,教学歌曲的选择。任何一项技能都必须从基本功练习开始,学习歌唱尤为如此。

对非演唱专业,但又必须学好歌唱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讲,基本功的练习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歌唱的姿势

歌唱的姿势问题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歌唱姿势正确与否对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发挥有着极大的影响,前苏联声乐专家捷米采娃曾经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源泉。”正确的姿势是演唱者获得强有力气息支撑的重要保重。歌唱发声的艺术效果同身体的姿势有很大的关系。

2.歌唱的呼吸

有专家曾经说:“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呼吸器官也叫呼吸动力,正确的发声与良好的共鸣都是建立在呼吸的基础上的,因此声乐学习必须首先了解呼吸器官及其原理。”呼吸是所有歌唱活动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解决好呼吸问题就掌握了50%的歌唱技巧。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歌唱与说话时气息运用的区别。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语言交流所需要的音量较小,气息较浅,不用很强的力度,也不用传得很远,而且我们说话连续用嗓时间长了,嗓音就容易疲劳、嘶哑,所以正常说话时的呼吸方法用于唱歌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唱歌的目的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更重要的是让人欣赏,是要让听者清楚地听到声音,真切地感受内容,往往面对的是大庭广众,须将歌声传至每个角落,因而要求声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变化,要有长时间歌唱的能力,并要求根据歌曲的需要,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地输送气息,要做到这些,就不是简单的事了。

呼吸在歌唱中实际是两个动作,即吸气和呼气。人的呼吸主要是靠肺部的运动来完成,吸气的过程就是肺部存储气息的过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话时吸气往往采用“胸式呼吸”,即两肩上提、腹部和胸腔回收。这种状态下的吸气从人体外部特征看肩膀、腹部、胸腔有非常明显的动作,给人一种气息饱满的假象,而事实上“气息太浅”,歌唱时会明显地感觉到找不到气息的支撑力。另外,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有的人为了一味地追求“深气息”,又会采用另一种错误的吸气方法即“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虽然可获得饱满的气息,但因为把气息压得太低、太深,导致气息不能够自然地、循环和顺利地流通,所以歌唱时的感觉就是:虽然有气但用不上力。歌唱时的科学吸气方法应该是介于“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两者之间,气息既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气息的集中点应该就在小腹和胸腔之间的部位,这个部位我们习惯把它叫做“横膈膜”。它的具置就在人的肚脐往上3~5厘米处,它不是一个点,而是围绕身体的一圈。吸气的时候“横膈膜”尽可能地往前和往两侧扩张,整个人的身体除“横膈膜”这一圈以外,其他部位都是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这种吸气方式既能使肺部注入大量的气息又能保证气息的有效运用。

呼气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在发声时气息的消耗过程。歌唱时,往往要求歌者在音量、声音的力度、音高、音值等方面都要比正常说话强许多,所以,我们平常说话时的用气方法在歌唱时就不能完全胜任了。首先,要节省用气,均匀地吐气,这就是所谓气息的对抗。其次,歌唱时气息要有支撑点,支撑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这个立足点也就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当我们咳嗽或笑的时候,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撑作用。没有气息的支撑,就会出现声音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问题。“正确的呼气是:在深呼吸的基础上,保持深吸气的控制状态,然后缓慢地在大脑的支配下,同时腹肌向里推动气息,均匀流畅的呼出”。

3.歌唱时声带的状态

声带是发声器官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喉腔中部,由声带肌、声带韧带和黏膜三部分组成,左右对称,正常说话时,声带并不需要作高强度的运动,它是处于自然、松弛的状态,而在歌唱时,因为有音量、音高等方面的要求,声带必须要作出高频率、大幅度等高强度的动作。为了使声音达到歌唱的要求,我们在歌唱之前就要对声带作出相应的调整。歌唱之前声带要稍微绷紧、拉平,上课时老师要求学生把喉头往下放其实也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声带绷紧后,气息冲击声带时就容易达到高频率的震动从而获得高音。声带并不是绷得越紧越好,声带如果绷得过紧就会出现尖锐、刺耳等不正常声音。其次,把声带拉平后,气息冲击声带时声带的受力才会是均匀的,声带才是整体的、规则的震动,从而才能够获得干净的音色。如果不是平整的,气息过声带时就会有一部分没有消耗随着声音传出而影响音色效果,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漏气”。

4.歌唱的共鸣

在歌唱时,产生共振作用的就是人体本身,而产生“共鸣”效果的部位就叫做“共鸣腔”。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共鸣”在歌唱中是发声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共鸣的产生、共鸣的位置都会直接影响到最后的音色效果。在歌唱发声时,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这样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在歌唱发声中,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

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歌曲的选择也应该有别于音乐专业,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歌曲选择的难度上不能与音乐专业学生相提并论,但可以选择多种多样的歌曲来丰富其歌曲的储备。

1.幼儿歌曲

根据幼儿教师的职业对象和职业特点,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内容就不能不涉及儿童歌曲的学习和训练。但据笔者了解,好多教师都忽视或不够重视这一个部分。好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儿歌演唱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只要有视唱练耳课为基础、会识谱就能唱好儿歌,所以就造成了在整个声乐学习阶段儿歌的练习比例少之又少。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只会用很成人化的方式去演唱儿歌,歌曲演唱完全脱离了儿童的世界,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去教儿歌对幼儿是没有吸引力的,当然教学效果也就不会乐观。幼儿教师当然得了解幼儿的歌唱特点:3到6岁为幼儿期,在此期间幼儿声带娇嫩、音色单薄纤细、气息很短,所以歌曲音域应控制在六度左右,句子不宜过长。

2.艺术歌曲

为了保证歌唱训练的有效性和一定程度的专业性,学生就必须得学唱一部分民族、美声的初级歌曲。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都还没有艺术技能面试这一环节,所以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并没有或只是很简单地接受过音乐技能的训练,可以说大部分学生的歌唱基础是很差的,跟音乐专业的学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进行科学的歌唱方法的训练是必需的。而艺术歌曲的演唱是对学生歌唱技能水平检验的一种比较客观、有效的方式。学生对歌唱方法的掌握情况、对歌曲处理能力的高低、对舞台歌曲表演方式的理解都可以在她的艺术歌曲演唱当中体现出来。

3.通俗、流行歌曲

通俗、流行歌曲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类型,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引导他们去正确地认识和演唱流行歌曲。因为学生自身歌唱条件的原因,我们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像音乐专业的学生一样有自己的声乐主攻方向(主攻美声、民族或其他),我们只能做到教给学生一套科学的发声方法,然后根据学生自身的声音条件引导她们学会合理地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去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在笔者的教学中也会选择一些比较舒缓的,稍微简单的流行歌曲,比如李谷一、毛阿敏、邓丽君、蔡琴或其他歌手的歌曲。尽量把教学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

4.合唱歌曲

在学前教育专业计划中,《声乐》课往往只是安排1—2个学期的课时(就云南大部分高校而言),而在艺术院校的声乐表演专业,首先学生的先天歌唱条件都是比较优秀的,其声乐课的开设都是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即使这样,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较高演唱能力的也是为数不多。当然,在此我不是要把二者做一个比较,但大家可以想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培养上都和声乐专业的学生有较大的差别。那么因为受到自身歌唱条件和学习时间较短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在修完《声乐》课后并不具备登唱的能力,如此看来合唱就成了他们展示自己歌唱才能的最好途径。合唱歌曲的表演对于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要求就没有独唱的高,学生只要具备基本的歌唱技能、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就可以唱好难度不高的合唱,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也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合唱远远超过喜欢独唱。在跟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们都认为合唱可以掩盖她们的声音缺点,虽然合唱歌曲在乐谱的学习上要较独唱歌曲难得多,但她们更愿意唱合唱。当然,在合唱歌曲的选择上也要注意,不能选择难度太大的、声部过多或变化比较复杂的歌曲。笔者的选择是一些少儿合唱歌曲,例如:《大海啊故乡》、《采蘑菇的小姑娘》、《飞来的花瓣》等。另外还有一些流行类的团体,例如:“黑鸭子组合”、“八只眼组合”、“天使合唱团”等组合的歌曲也比较合适我们的学生演唱。

5.地方歌曲与民族歌曲

笔者认为需把地方歌曲、民族歌曲融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技能培养内容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在我们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还很落后,在边远城镇和乡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多数孩子在入学前是不太会讲汉语的,她们只会讲自己民族的语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地区的学前班教师大多都是本地人,而且大部分还不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只是小学教师兼任学前班的教育。在笔者所授课的班级里,也有部分来自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他们的学前教育经历也大致如此。其次,现在发达城镇或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对地方少数民族歌曲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而地方歌曲、民族歌曲是孩子们了解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有效途径。针对此种情况,在我的教学中,我会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在课上教我们一些本民族比较有代表性的歌曲,同时给我们描述他们家乡的民俗、民风。

参考文献:

[1]颜五湘.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实践[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2]刘松林.歌曲写作与合唱改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王京其.小朋友歌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篇6

关键词:少儿声乐训练;快乐教学;多元发展

顾名思义,声乐即人声的音乐,是艺术化的人声歌唱,是通过音乐的手段和表现形式给人声注入艺术生命的活动,使其具有审美价值。因此,声乐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从艺术的角度而言,它承载着音乐的意义,承载着情感的价值和美学的取向;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它包括了物理力学、声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基本原理。少儿时期是人生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孩子们常用歌唱的方式来表达内心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声乐的“乐”字本身也有“愉快”“欢乐”的意思,刚好与这个时期的孩子吻合。但他们又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其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都极不成熟,好动、好玩、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通病”,同时他们的声带比较脆弱,不正确的发声方法会导致声音嘶音甚至失去良好的音色。而声乐训练没有器乐训练那样直观,学生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和从教师的语言中,去理解发声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学习的过程比较枯燥。

根据少儿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笔者运用快乐教学法来进行少儿的声乐训练,训练他们学会正确的语言发音、正确的发声、正确的呼吸等,从而促进他们传播真善美、提升专注力、培养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的多元效应。

一、快乐教学应用于少儿声乐训练实践

1.运用身体感触法,学习气息训练

刚接触声乐的儿童,并不懂得如何去正确地运用气息。因此,在气息训练过程中,我将日常生活中如吹蜡烛、打哈欠等例子,让学生亲身体会这种状态。并告诉学生,气息的保持就像充了气的气球,不能松懈。可是他们怎能理解,于是就让孩子抚摸自己的肚皮和教师去抚摸孩子的肚皮,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了。从而陈述自己呼吸时身体器官的变化特征,用这种亲自体会的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形象地解释了呼吸的原理。正如巴葛亚洛蒂(Pacchiarotti)说的:“懂得呼吸和发声的人,就懂得唱歌。”呼吸是歌唱的生命、基础和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将使得呼与吸失去平衡,气息失去良好的控制,呼吸力度与声带闭合的张力失去协调。

2.运用趣味教学法,学习发声训练

发声训练是少儿声乐训练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唬o,e,i,u,v”教学训练对于少儿来说,会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就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在很远的地方,让孩子把他们唤回来,让孩子大开口喊“妈妈”,叫“爸爸”或打喷嚏等形象化的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把传统的练声曲目mi---ma----改成了“妈妈快回来”“大西瓜、o、o、o”……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教学训练,学生学得到位,学得开心,发声训练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讲究“共鸣”,让声音通过胸腔或胸腔以上的共鸣后圆润饱满,保护嗓音。

3.运用口型变化法,训练咬字吐字

唱歌和说话一样,同样要求吐字咬字清晰,在唱歌时必须要运用歌唱语言的方式来咬字吐字。我采用口型变化法,带领学生朗读歌词,然后学生模仿的方式来学习。如:带有辉夏傅淖郑要求口型为弧H绻带有o韵母的字时,要求学生读的时候口型为o。特别强调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每个字的口型。这样,在唱歌词的时候就能自然地做到咬字吐字。

4.运用情感交流法,训练表现欲望

在少儿声乐训练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很多孩子在演唱中没有感情,只是纯粹把声音唱出来。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学生的生活阅历尚浅,对歌曲理解的不够深等。针对这种现象,采用情感交流法让学生知道,有感情地歌唱才能感动观众,演唱者的歌声才有生命力。引导学生多听多感受不同情绪的歌曲,说说自己的感受,训练他们的表现欲望,让歌唱有生命、有活力。

二、少儿声乐训练引发的多元效应

实践证明,通过快乐教学法,开展少儿声乐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巧和艺术修养,开启学生的音乐智能之门,还能引发身体健康、语言发音、学习专注力等方面的多元效应。

1.正确的呼吸与发声,强身健体,保护嗓子

正确的呼吸与气息训练,可以提高肺活量,也使唱起歌来舒展、流畅。例如,一些很长、不换气的某句旋律,如果没唱完就面红耳赤、只喘粗气,谈何表现。长期歌唱并运用正确的气息训练可以增加肺活量,强身健体,不容易生病。不少学生在歌唱中出现“喊声”的现象。这不仅对少儿稚嫩的嗓子带来危害,对学生音高概念的形成、乐感的培养和演唱歌曲的兴趣,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正确科学的发音位置,音色圆润,嗓子不容易哑。

2.字正腔圆的语言发音,表达情感,促进交流

著名声乐教授沈湘在其《声乐教学艺术》中说:“在人生这个乐器中,有一种独特的功能是任何乐器都做不到的,那就是配合歌声同时发出传情达意的诗词歌赋,我们通常称为歌唱的语言。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好口才越来越被认为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必备能力。作为现代人,我们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还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深情并茂地去感染、说服别人。

3.拓展知识,传播真善美

通过声乐的学习,少儿可以有机会了解世界各地的歌曲作品,同时了解各个地域的地理位置、地方风土人情特色以及音乐特色,拓展知识。比如《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少儿如果能准确地表现音乐,就能实现音乐的精神享受,传播人间的真、善、美。如在教唱《卖报歌》,这首歌以朴素的语言、辛辣的笔调,刻画了旧社会卖报儿童的苦难生活,歌曲既反映了孩子们对旧社会的控诉,又表现了孩子们对光明的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和乐观主义精神。少年儿童通过学习《卖报歌》这首歌曲,懂得了应该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与学习机会,为祖国而努力学习。

4.提升专注力

在生活和学习中,儿童的天真与探索未知世界的想法使他们很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时常会被周围的一些动态的事物或声音所吸引。对于小学生而言,注意力更是尤为重要,它像知识宝库的门户,是顺利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例如,在学习《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为了提升学生的专注力,采用让学生聆听不同版本的演唱,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辨歌曲的不同之处,并说说喜欢哪种演唱方式。

5.培养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系统的声乐训练不仅让孩子掌握了演唱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激发学生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在学习生活中勇于探索、进取。海顿说:“艺术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仪态大方,心灵充满阳光,表面上看,演唱需要好的状态,如脸上要放松微笑,长期养成五官开,没有唱歌时也给人微笑的亲切感。内在看,心情愉快才想歌唱,经常唱歌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满阳光。形体上看,歌唱表演学习,协调性以及动作的优美性。例如《生活是这样美好》《校园多美好》《跨世纪的新一代》等这类型的歌曲学生学习后,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具有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性格也会更加活泼开朗。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年轻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声乐的专业训练不是为了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让每个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并以艺术学习为基点将艺术的精神辐射到学习、生活乃至性格形成、处世态度等方方面面。综上所述,我们在声乐学习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通过声乐训练学习技能,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拓展多元智能。声乐艺术,这种最古老、最有激情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仅在音乐的舞台展现魅力,在歌唱者的心里和感官上能持续不断地发酵高尚的艺术意趣,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项亮.歌唱艺术十八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06:19.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篇7

关键词 儿童 歌唱 声乐教学

声音训练的基本原则对所有人都是相同的,虽然不同的声音各有其不同的问题,儿童也不例外。但是儿童不论是生理条件还是心理因素与成年人有很大差异,并且声音的可塑性也非常强,既没有必要也不应该照搬成年人的训练方法来限制其以后的发展。怎样开展儿童歌唱能力的培养工作呢?虽然我国高校中开设了中小学音乐教学法,但这只是大纲性的指导,并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再加也并未引起高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这一领域更显薄弱。

一、了解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

儿童动作的发展、技能的获得与儿童身体的发展、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身体的发展有时序性,动作和技能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时间顺序,动作与技能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对儿童智力的发育和个性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儿童阶段,不论是身体,还是感知觉、神经系统对事物的认识都处在发展时期,一切尚未定型,此时随着儿童身体和各种心理因素的逐渐成熟,可对其进行包括文化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

众所周知,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均有异于成人,在技能培养的时候一定得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尤其是儿童的听觉能力在12、13岁以前一直在增长,成年后听觉能力逐渐降低,主要是高频部分听力丧失。心理学测试表明,人在婴儿时期对高频声音(1万赫兹以上)的敏锐度与成人相差无几,还可发展低频范围的敏锐度。由此可以看出,在音乐教育方面,听觉艺术的培养,儿童优于成人。音乐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二、建立正确的教学思路

孩子的发声器官从婴儿、幼儿到少儿整个都处在一个成长、发育、变化的时期,每一年龄段都有其不同特点。所以儿童唱歌教学一定要考虑其心理、生理等特点,教学手段既要综合,也要灵活合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每个儿童不同的声音条件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一)引导并保护好儿童歌唱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唱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可是当家长把孩子送到老师那儿开始真正学唱歌时,就会发现,唱歌和他们所想象的大相径庭。因为任何学习都是持之以恒的事情,每天都要练习新的东西,每天都要向前进。坚持下来是很不容易的事。要成为一个唱歌方面优秀的人才,往往需要许多方面的因素。单纯的坚持唱歌练习,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按照现有的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是一周和老师见一次面,在安排学生的训练上,老师要和家长先沟通好,对孩子有个客观的评价,对孩子的将来有什么期待等。对业余学习唱歌的孩子,没必要按音乐学院的正规模式进行训练,让小孩子吃很多不必要的苦。这实际上是许多老师都容易犯的错误。枯燥的发声练习、抽象的声音位置概念等,让本来对唱歌有兴趣的孩子长时间练这些枯燥的东西,他们当然会觉得非常痛苦,原有的那点兴趣就会荡然无存,这样就太得不偿失了。老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有个非常重要的责任,那就是引导并保护好孩子的兴趣。

(二)培养儿童正确歌唱的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的结果。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习惯的养成有一个关键期的问题。幼儿园和小学是培养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的关键期,而到了中学,就是改造习惯的时期了。在儿童唱歌教学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也将使孩子受益一生。

(三)声音美感的训练和儿童声音个性的培养

儿童唱歌教学中,声音美感的训练和发展儿童声音的个性也至关重要。美感是人们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后所得到的一种愉悦的体验。美感与儿童的知觉、思维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教育的影响下,人在幼儿中期就能够从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中,从自己从事的美术活动、歌舞、朗读等艺术表演中产生美感,并体验到美感。个性是指一个人表现出来的个人特点,是指在气质、性格、行为上表现的与其他人相异之处。声音的个性更多体现在音色上,儿童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的任务就是发展其歌唱的个性,这比机械的技巧训练重要得多。由于个性的不同,对歌曲的表达也各有特点,在方法上不能用简单的正确与错误去评判。

(四)加强传统音乐的熏陶

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由于其传承的特殊性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外来文化导致人们审美方式的改变、电视等主流媒体的影响和从自娱自赏的生活艺术向舞台艺术的转变等因素,这些民歌面临着可能消亡的巨大压力。而这些民歌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这些民歌,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祖先过去的劳动、生活、感情,等等。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为了使我们的希望在将来更能够担当起历史使命,让我们的民族音乐以自己的形式或特色屹立于世界之林,高校音乐教育和教师应该在音乐教科书中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形式,建立多选择性的地方性教材,加强地方特色音乐的传承以及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解读。

三、结语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永远没有万能钥匙,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出发,方法上因人而异,教师应花些精力认真研究孩子的个性特点,及时与家长、孩子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对于儿童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好处。现在声乐教师很少超出声乐技巧的教学范围,儿童唱歌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不同于成人声乐教学的教学思路,不要只充当儿童每发一个音的“警卫”。每一位成功者都知道,要想成功就要有一种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在儿童歌唱教学这个领域,不论是教师还是孩子,都面临着时代的挑战,有不少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去认识、探索和解决。如果旧有的做法、习惯、观念不能随事物的发展而发展,就要进行反思,否则就只能是落伍。对此,在校或即将毕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未来的教师们,对于童声唱歌教学,应加强学习和探讨、深入地研究,不仅使自己的教育工作顺利完成,也为儿童将来的成功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李重光.怎样教孩子学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

[2]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6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篇8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

艺术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由于教育对象年龄较小,其身心发展不够成熟,生活化教学已是迫切需求。因此,幼儿教师在音乐教育中,采用生活化教学途径,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与学习需求,在音乐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将音乐教育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相互融合,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与音乐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音乐教学内容偏离幼儿生活,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不少教师选择的内容一般都局限与教材,极少考虑到幼儿的爱好兴趣与学习需求,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关注度也不够,导致教学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是相分离的,联系不够密切,影响其学习兴趣。其次,音乐教学方式偏离幼儿生活,目前,在幼儿园音乐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落后,将幼儿当做学习与接受音乐知识的储存器,很少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学方式机械生硬,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与幼儿天真烂漫的性格不协调。再次,生活环节难以挖掘音乐教育元素,幼儿园音乐教育实现生活化,需要教师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挖掘音乐元素,然后再运用到教育活动中。但是,一些教师则极易忽视生活中的音乐元素,并难以挖掘其教育价值,从而影响幼儿学习音乐知识的动力与热情。

二、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幼儿音乐教学内容生活化。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想更好的实现生活化教学,首先应选择生活化教学内容,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可将自然生活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广阔无垠的自然界能够给人们的审美带来灵感,并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元素,诸如风声、雨声、蛙鸣、流水和鸟叫等,这些原生态的自然声像,不仅悦耳动听,还是幼儿比较喜欢模仿的对象。自然生活中的音乐元素,能够给幼儿带来愉悦的音乐审美情趣,与课堂学习唱歌相比,无疑更具优势。同时,教师也可将日常生活内容融入到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产生的感想,是一种以声音形式的艺术。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力,对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都比较感敏锐,比如,风吹树叶声、水龙头淌水声、电话铃声等,这些声音的节奏和频率各不相同,教师可将其灵活运用到音乐教学中,实现生活化教学。2.幼儿音乐教学形式生活化。针对幼儿园音乐教育形式生活化,教师可借助游戏、情境和绘画等方式实现,特别是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并具有假定性、自发性和愉悦性等特点,可以有效调动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幼儿园音乐教育形式生活化可以有效改善乏味、僵硬的课堂形式,促使幼儿回归本性,保护他们学习音乐的渴望。幼儿音乐教师可采用谜语游戏教学法,帮助幼儿学习音乐知识,并锻炼开发其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谜语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可有效触动幼儿的好奇心,并训练他们的音乐节奏感。比如,教师在引导幼儿感悟生活中雨水的音乐知识时,可采用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河里看不见”,不仅能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还能够联系到幼儿的实际生活,并培养其音、意、形的审美感知,从而实现教学形式的生活化。3.幼儿音乐教学过程生活化。音乐指的并不是纯粹的声音,而是声音和语言、舞蹈和动作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生活化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只有将教学过程变得生活化,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让幼儿亲自用身体、双手和嘴巴等进行练习和实践,才能让他们对音乐学习内容产生最直接和有效的体验与感知,真正体会到音乐知识的艺术魅力。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为幼儿提供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将更多的学习内容让其动手操作,而不是教师的讲解。教师可将一些生活化内容改编为音乐,比如,《扫地歌》:小笤帚,单手拿,大笤帚,双手抓,扫了星星扫月亮,乐坏小草和小花,屋子扫得净,才是好娃娃。由于歌词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比较贴近,学习起来容易掌握,还能够让他们的双手和身体得以解放,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知识学习中来。

三、总结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实施生活化教学,不仅符合幼儿音乐教育的需要,还符合幼儿的学习需求,是提升音乐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应运用科学合理教学模式与途径,保证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武江丽.幼儿音乐教育生活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2:107-108.

[2]郑雅勤.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生活化[J].读书文摘,2015,16:165-166.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篇9

【关键词】儿童音乐方向课;即兴伴奏;教学

儿童音乐方向课中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不像音乐专业那样高深,不需要掌握复杂的和声、变化莫测的伴奏音型。只需要学生在一定基本和声的基础上能够为儿童歌曲编配伴奏,再加以简单的伴奏织体与音型弹奏与演唱即可。在教学中还要使学生在掌握伴奏能力的同时,与歌唱、舞蹈、律动、音乐欣赏紧密结合,使伴奏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更好的培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儿童音乐的兴趣,提高伴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深学生对儿童音乐教育的认识

在学生学习各个儿童音乐方向课的过程中,任课程教师要将儿童音乐教学方法逐步贯穿在教学内容的始终,并与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互融合。在即兴伴奏的教学中,教师要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将教学的价值通过学生聆听儿童歌曲作品、表现儿童歌曲形象和创造儿童歌曲伴奏活动为主进行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儿童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愉悦的情感,从而更好地完成即兴伴奏课程的学习。

(二)提高钢琴演奏技术,侧重练习儿童歌曲固定伴奏

师专钢琴教学侧重于技能训练与传授,它有着循序渐进的曲目和教材,这对于学生系统掌握钢琴的演奏技能是很有必要的,较好的钢琴演奏技能是学习即兴伴奏的关键。但要注意的是:钢琴教学不能代替即兴伴奏教学,两者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却有明显区别。钢琴技能技巧是机械练习为主来再现乐曲内容,即兴伴奏则是以再创造为主要任务来完成歌曲伴奏,即兴伴奏必须建立在钢琴技能练习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可见,钢琴技能在即兴伴奏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提高学生的演奏技能就可以使他们在即兴伴奏的创作中表现出周全、完美的设计意图。

在提高钢琴演奏技术的同时,也要侧重于对儿童歌曲固定伴奏正谱的训练。固定正谱伴奏是由歌曲作曲家或专业从事即兴伴奏人员编配完成的。技能技巧较高,和声复杂、织体与音型变化较多,能够充分地体现歌曲的艺术形象和表现力,是学生学习即兴伴奏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钢琴演奏基本的训练曲目外,在教学内容中适当的穿插一些优秀的儿童歌曲固定正谱伴奏,并加以充分的演奏示范、讲解与分析,让学生从中了解及学习歌曲正谱伴奏的编配方法、和弦的使用、音型与织体的运用、音乐形象的表现方法等,使学生逐步掌握即兴伴奏的编配方法并运用到今后的歌曲伴奏训练中。

(三)抓住儿童歌曲类型与特征,分段进行即兴伴奏编配练习

儿童歌曲是一个广义的歌曲范围,如进行较细致的划分可以将其分成幼儿歌曲、学前儿童歌曲、少年儿童歌曲、外国儿童歌曲、少数民族儿童歌曲等。在为以上这几种儿童歌曲编配即兴伴奏时就要注意到歌曲的风格特点、年龄特征、和声、音型与织体、各个部分伴奏处理与表现方法。以最恰当的和弦、最合适的音型、最有力的形象表现形式来完成即兴伴奏的编配。所以教师一定要严格按照儿童歌曲的分类进行伴奏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实施分段教学的方法来安排歌曲伴奏的训练。以下列举几首不同类别的儿童歌曲伴奏编配作以阐述。

幼儿歌曲《小鸭穿鞋》:这是一首4至5岁幼儿演唱的歌曲,活泼欢快,表现了小鸭走路一摇一摆的音乐形象。歌曲为中国作品、F大调、一段体四句对比结构曲式。为这种幼儿歌曲配伴奏时,要尽量旋律流畅、节奏清晰、便于演唱。本曲在和弦的配置上比较简单,使用大调式主、属、下属、属七即可;半终止使用属和弦、完全终止使用属七到主和弦的和声进行。整个歌曲伴奏使用带旋律的方式,右手弹奏歌曲的主旋律,左手弹奏伴奏音型,1、2、4乐句运用带低音的半分解式音型、3乐句运用和弦柱式音型、尾声运用重复低音的方式结束全曲。整个伴奏给人一种活泼愉悦的感受,节奏感强,容易进行边弹边唱。

学前儿童歌曲《小燕子》:这是一首5至7岁学前儿童演唱的歌曲,优美抒情,旋律起伏不大,表现小燕子的美丽和为庄稼除害的歌曲内容。有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C宫五声调式。和弦按照传统和声进行原则配置即可,选用Ⅰ、Ⅳ、Ⅴ、K46。整曲完全运用带旋律伴奏的方式,右手弹奏主旋律,左手在第一、三乐段采用全分解音型,表现小燕子优美的形象;第二乐段采用半分解音型,表现小燕子为庄稼除害虫的情景;歌曲结束后在伴奏声部采用主和弦分解进行的尾声来补充和加强歌曲的终止感。

少年儿童歌曲《我爱沙滩,我爱大海》:这是一首小学低年级的歌唱作品,节奏欢快、充满活力,表现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的情景。无再现单二部曲式结构,F大调。和弦使用较复杂,正三、副三、属七、终止四六、重属、副属和弦都有运用,在和声节奏上保持强弱分明、和弦更换不要太频繁。在伴奏上选用有旋律与无旋律相结合的形式,前奏右手弹奏旋律并附加和弦,左手以全分解琶音的形式弹奏;第一乐段使用无旋律伴奏的方式,左手鲜明低音与右手弱起柱式音型弹奏波尔卡式节奏,突出旋律的律动感;第二乐段使用有旋律的伴奏方式,右手主旋律附加音程弹奏、左手加以流畅的上行全分解和弦,表现舒展能够突出主题。

(四)做好与其它课程学习的衔接

在儿童音乐方向即兴伴奏课程的学习中,始终不能离开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这些学科与伴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关学科的学习可以提高即兴伴奏编配与弹奏的技能技巧,可以相互促进知识的掌握。这些学科包括儿童音乐欣赏、儿童音乐游戏、儿童歌曲表演唱、儿童舞与律动等等。儿童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儿童歌曲创作背景的了解和歌曲积累,使他们在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掌握大量的儿童音乐题材,为即兴伴奏的创作提供更多的资料与经验。在儿童音乐游戏、表演唱、舞蹈律动的课程学习中,让学生为自己设计的音乐游戏、歌曲表演、舞蹈、律动创作合适的音乐进行伴奏,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各个技能与技巧的掌握,达到共同进步的学习目的。

作者简介:刘杨(1976--),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键盘即兴伴奏教学

少儿流行声乐教学篇10

关键词: 音乐治疗 自闭症儿童 方案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世界上许多专家、学者关注并研究的一种严重的疾病,至今病因未明并且成为广泛性身心发展障碍性的疾病。自1943年Kanner教授首次发现并报告自闭症病例至今,自闭症的症状、病因的形成、诊断和治疗等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如今随着人类社会环境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自闭症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且男童高于女童。主要在语言、行为、认知、交往等方面存有明显的发育异常,大部分还伴有智力低下的特征;临床观察还发现女童症状常表现为较重势态。

自闭症儿童的产生可能与多种生物学因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有关,而且还有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神经疾病等的影响;如治疗或干预的不足会造成自闭症儿童社会化功能的极大损害,甚至致残。因此,世界上专家、学者们采用多种方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综合性治疗,其中包括药物治疗、行为治疗、教育、训练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症,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当人们发现绝大部分自闭症儿童对不同声音频率存有不同程度的感知觉后,专家、学者们依据声音刺激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影响的理论,进行了长期深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逐步认识到音乐在生理/物理、人际/社会和心理/情绪三大方面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自闭症儿童对音乐特有的感知与良好的音乐反应能力,使音乐非语言性成为治疗师与自闭症儿童间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成为干预自闭症儿童行为训练的手段,来改善、恢复、提高自闭症儿童生理和心理的能力。

我于2007年―2009年在特殊学校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了音乐治疗实训的专题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文化心理认同感,会受到不同社会环境、地区、家庭和日常监护人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自闭症儿童音乐治疗方案的制定值得音乐治疗师去探究。

一、治疗目标的确定

自闭症儿童广泛性发育迟缓呈不同秩序的表现。因此,治疗师最先考虑的是应以发展自闭症儿童当前需求为前提。以音乐作为一种刺激物,去打破封闭患儿的世界,使其意识到周围人和事物的存在,建立自闭症儿童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治疗前,音乐治疗师经过认真调查、仔细观察,评量自闭症儿童当前病症的具体特点,锁定靶行为制订出近期(直接)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使治疗计划有据可寻。

以实例来分析,找出靶行为,制定出目标,并将最终目标逐步上升为治疗的全过程。

小D,男,为轻度自闭症,现年8岁。一眼看上去他是一个体力较好、孤独的孩子,常深沉地注视某处不动,有时会自言自语,不愿别人碰他;有时会用一手将耳廓按倒堵住耳朵,撅着嘴对着别人;有攻击行为,如推人、打人、掐人,包括对他的母亲和奶奶。小D对妹妹不友好,特别嫉妒母亲与妹妹在一起,还会吐人口水,坐不住。

确定靶行为。靶行为包含问题行为和正向行为,即“靶症状”、“靶行为”。并针对某具体行为进行分析、记录,作成每次日程安排,围绕日程安排进行训练。准确地设定靶行为,有助于挖掘患儿的潜能,发展其优势能力,去替代问题行为或使问题行为弱化和退化,即减少一种问题靶行为,增加一种正向靶行为,从而达到缓解病症治疗的目的。因此,靶行为的正确圈定成为目标实现的基础。

小D在治疗室内喜站在窗口冷漠、沉寂地向外望,室内的任何音响、噪音或活动都影响不了他。他有时会看一眼治疗师或室内的物品,表现出心不在焉、刻板、僵硬的样子。他似乎非常抵触,会因一点事而大怒,然后不停地在室内走动。当不希望别人管他的时候,他会突然躺倒在地板上,四肢硬撑着,让别人不易抬动。

患儿与治疗师接触时,会有拒绝、逃脱或反抗的行为出现。有时他又似乎不在意治疗师对他身体的接触,坐在治疗师身旁接受治疗师的抚弄,但仍然是冷漠不语。反而是一有机会就有突然拧、掐的“袭击”。当他情绪不好发脾气的时候还会猛踢、狠摔物品或推治疗师……

确定治疗目标。音乐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通过音乐干预得到音乐以外的行为改变”。这又是治疗性进展的“航标”,是指在“靶”的范围内提出治疗师所希望的结果,使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有可追寻的方向。为此治疗师为每个治疗患儿制定了“治疗内”和“治疗外”至少两部分的短期目标和最终目标;短期目标内还设置了各时段内更短的近期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时段的直接目标必须具有延续性,即使一个个直接目标向短期目标发展,短期目标的设定是为实现最终目标而奠定的。每次训练后还有分析记录,检验每次治疗日程安排目标的实现情况。

小D最终目的:提高社会融合性,减少或剔除上课某些干扰行为;最终目标:提高注意持续时间、学会沟通、消除爆发性的情绪干扰行为;短期目的:减少50%刻板行为;短期目标:减少50%的攻击行为,增加50%的集中注意力演奏打击乐器;靶行为A:减少不当行为――攻击性情绪打人或物;靶行为B:增加适当行为――将攻击性情绪转移至打击乐器的演奏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D能在电子琴上演奏似汽车鸣笛的音响节奏时,他开始用手的不同部位去触摸、敲击手鼓,如用手指轻敲鼓面,鼓帮、交替敲出不同的音响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能将电子琴上演奏的节奏在鼓上敲出×× × ― × × ,这个节奏的演奏能稳定小D的情绪,增加他对某事的注意,训练触感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延迟和减少攻击行为与其它问题行为的出现率等。

二、音乐治疗方案的确定原则

音乐治疗的原理应贯穿于治疗之中,它对制定治疗目标、治疗方案、治疗策略、治疗方法及治疗的组织形式都具有指导作用。

音乐治疗方案的确定需经历对患儿信息的收集、关系的建立、前期观察记录与评估准备等阶段。确定自闭症儿童音乐治疗的方案治疗师须遵循下列原则:

具有个性化。由于儿童自闭症的成因、家庭背景、管教方式不同,性别、个性、年龄的差异等,导致每个自闭症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症状、程度、行为模式等不相同,同时对音乐的接受力及音乐能力也不同。因此,治疗师须依椐自闭症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具有沟通性。音乐治疗方案的确定须激起自闭症儿童的沟通欲望,特别是对无语言或不愿说话、情绪不稳的儿童;要选择有助于音乐沟通的乐器和活动,尝试简单的音、节奏、速度音乐声的刺激,鼓励其创造、模仿,不用音乐教学的规则去看其反应和试图对其纠正。

可接受性。由于自闭症儿童心理年龄的低龄化,治疗方案的确立应从简入手,循序渐进,方法须有趣味性,能发展其非交流性语言,因此,选用既符合自闭症儿童认知水平,又能发展其认知能力的训练方法是治疗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具有细化性。仅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是不够的,还应将短期目标再细分为各个分程序、分步骤、衔接部等,使患儿感到目标的易接近、易完成,产生成就感,提高患儿的自信心,为患儿在治疗中形成自身的支持力量奠定基础。

接受无意行为。自闭症儿童常有一种不同于他人的全新的自我表达的行为现象,这种行为是不可预知的突发行为。治疗师需在经验的基础上变换新的技巧以应对突发行为对治疗的干扰。治疗师这种心理上的接受、技术上的准备、行动上的应对能引导患儿不断进步。

三、音乐治疗方案的确定方法

针对特殊学校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希望经过音乐治疗之后,孩子能跟上学校的主流教学,上课注意力有所集中,多动情况有所好转,刻板行为有所减少等。

因此,音乐治疗方案制定的原则还应以自闭症儿童在音乐方面能力优势去带动、弥补弱势,使自闭症儿童在音乐治疗中逐步回复和习得其丢失的能力。所以,治疗方案的制定应根据自闭症儿童具体情况,找出其音乐方面能力的优势来制订。

促进自闭症儿童沟通的训练。语言是人类交流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对于那些没有语言的自闭症儿童来说,发展其非语言性的表达和交流,突破语言沟通给治疗带来的阻碍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为了建立安全、平等、愉悦的治疗关系,音乐治疗师可采用音乐即兴的方法,去诱发自闭症儿童非语言性的交流愿望,使其产生交往、沟通的意识或动机,再过渡到语言的训练上。

音乐即兴适用于儿童自闭症治疗的每个阶段。尤其是在初始阶段,适用于那些无语言沟通能力、不会表达、表达不畅或缺乏非语言交流能力的自闭症儿童。音乐即兴可创造出双方沟通的氛围和环境,促使逃避交往的自闭症儿童出现交往的可能性。激发自闭症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关注,提高其与外界产生互动的兴趣,从而接受治疗师。

问题与方法:治疗初期,治疗师可以把自闭症儿童在治疗室内的步态、动作、喊叫声、哭闹声、喃语声、敲打声等声音、节奏、速度,当作是患儿对外界发出的沟通信号。治疗师在现场及时给予乐器演奏的音响,如钢琴或打击乐器及人声(嗓音)或钢琴与人声配合的、相对应的声音反馈或对答。把孩子的喊叫音高,治疗师可作单音/八度/和弦音高的对应或对比的反馈;孩子哭闹情绪,治疗师可作旋律起伏、速度或哼唱的对应或对比的反馈;孩子的敲打声,治疗师可作节奏、强弱的对应或对比的反馈(可选择金属打击乐器或钢琴);孩子的步态、动作,治疗师可作有和声解决取向的和弦音乐反馈于孩子的型态;通过治疗师给予外部的音乐声去刺激,使自闭症儿童逐步意识到这声音与自己的声音、动作有关连,去激起其关注、尝试和兴趣,转而产生音乐往来的互动到交流,治疗师与孩子的沟通模式逐渐被建立和确定,为紧接其后的训练和学习打开“心门”。

音乐即兴的方法既可以发展自闭症儿童非语言性的表达和交流,又可以发展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人声(嗓音)或钢琴与人声配合的即兴,可以唱孩子的名字、物品、动物之声等,引起他们的注意、兴趣以至于让他们开口,逐步逗得他们的回眸、对视,一丝微笑、灿烂面容,嘴唇微动、咿呀跟学。

参考文献:

[1][英][美]朱丽叶・阿尔文,奥瑞尔・沃里克著.张鸿懿,高多译.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