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心理疏导十篇

时间:2023-10-19 17:12:14

高中生的心理疏导

高中生的心理疏导篇1

一、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上的问题

升入高中之后,学生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高考。在升学压力下,学生普遍表现为,学习负担重,不能及时调解,导致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神经衰弱、思维迟钝。甚至有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不局限于好、坏学生),会出现严重的厌学心理。

2.交际上的问题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人际关系可分为三种:(1)与教师。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理解,未得,甚至得到教师的指责,就会产生不理解,不信任的对抗心理,产生压抑和消极的情绪。(2)与学生。每一个人都需要归属感,学生也希望被自己的集体需要。生生之间存在的矛盾,会导致学生产生紧张感和孤独感。(3)与家长。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意识强,经常会与家长发生意见的冲突,未能良好解决,还有单亲家庭,父母不和等等,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3.青春期的问题

首先,是封闭心理,这是青春期心理中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学生在消极的情绪下,会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其次,是情感激荡但内隐,表现在学生内心情感波涛汹涌,或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想倾诉,但却对教师、家长欲言又止,内心压抑,焦虑;最后,是比较普遍的早恋问题,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期,容易出现朦胧状态的恋爱。

二、针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的疏导策略

1.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正确认识并有效适应现实

高中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面对客观的事实不能及时,正确的做出评判。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的评价,都会造成主客观的不协调,导致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评价社会。教师方面,首先,应对学生的行为给予恰当分析和评价,不一味否定,加强学生自我认识,引导学生学会调节情绪,懂得挖掘自己的潜能。其次,应也拿到学生正确的看待现实,直面现实,迎难而上;家长方面,应正确看待学生的成绩和早恋问题,正确的疏导,减轻学生的压力。

2.加强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高中,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是学生心理压力最主要的来源。进入高中,学生面临“高考”大关,不仅学业加重,而且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也有了提高。很多学生由于初升高之后,无法自行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能恰当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学习压力加重,而产生焦躁、厌学的心理。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疏导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课前预习、课后总结等,合理地安排学习和玩的时间,科学用脑,劳逸结合。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焦躁情绪。

3.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和自信心的训练

高中生的心理疏导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心理疏导;功能定位;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81-02

建立起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机制,是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从现阶段的实践范畴来看,大都依赖于两大板块:(1)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2)针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不难理解,这两大板块固然能在很大程度上完成对大学生心理干预的任务,但却难以建立起学生自我心理干预与疏导的机制来。这就意味着,传统的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模式往往具有治标不治本的缺点。因此,探讨高校体育教学在助力学生心理疏导上的功能,便成为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个体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分泌出一种名叫“安多啡”的物质,该物质能使个体的情绪得到愉悦。这仅是从生物学视角来进行的考察,而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社会属性本身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建立起他们自我疏导的能力来。基于以上述说,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十分多元,但结合本文主题可将现状分解为以下三个方面。

1.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社会认知缺失的问题。从高校所反馈的信息可知,部分大学生因缺失必要的社会认知能力,而使得自身在角色转换上存在着困难。这种角色转换包括从家庭中的角色转换到学校集体生活中的角色,从学生会干部的角色转换到作为普通大学生一员的角色。对于前者而言,其所暴露出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不合群,并在集体生活中容易遭到周围同学的非议,这样就强化了不合群的表现。对于后者来说,则主要表现在缺少亲和力,并使自己陷入自我构建的幻想之中。

2.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抗压能力弱的问题。独生子女构成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从他们的生长经历来看,普遍缺少攻坚克难的心态。那么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主要有哪些呢?主要包括:情感挫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家庭变故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就学就业失败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关于这三种心理压力的总结虽然不够全面,但却是当前大学生心理疏导的重点。

3.部分大学生存在着合作意识差的问题。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已逐渐重视学生职业素养上的养成,而在这种职业素养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则是其中的重点。“合作意识”的关键词是“意识”二字,即学生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分工协作之中去,从而依靠团队的力量来完成该项任务。但从以往毕业生的职场表现中可以发现,他们似乎在合作意识的养成上还有缺陷。那么合作意识差的问题是否与学生的心理状况有关呢?笔者认为,至少部分原因根源于学生的心理范畴。

二、分析基础上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定位

在以上分析基础上,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认知缺失问题导向下的功能定位。个体社会认知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他们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正因为部分大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阶段被父母或者人为地困在应试教育环节,自然就导致了他们因缺少社会实践而出现的社会认知问题。对此,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主要通过设计出趣味性的活动来体现。所谓趣味性活动包括:(1)活动内容的有趣性。(2)活动形式的弱竞争性。这样一来,便能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下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频率和增强角色定位的准确性,从而最终产生助力学生心理疏导的功能。

2.抗压能力弱的问题导向下的功能定位。部分大学生存在着抗压能力弱的问题,或许与父母或大人对他们的过度保护有关。从而,使他们在心理层面上缺少对负面信息的体验经验,更别说如何去解决这些负面问题了。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则可以在常规教学范畴通过利用田径运动、球类运动等竞技项目,来培养大学生的抗压能力。因此,这里的功能定位体现在借助上述项目增强学生的忍耐性和抗挫折的心态,并能使他们理性认识到失败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意义。

3.合作意识差的问题导向下的功能定位。合作意识差的问题根源主要在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团队活动的机会,更缺少因分工协作而给自己带来的愉悦体验。事实表明,合作意识的形成往往都是建立在自身利益诉求被满足的情况之下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所含有的社会体育项目,能够承担起应对大学生合作意识差的问题。

以上从三个方面所进行的功能定位,实则涵盖了目前大学生心理疏导中的重要问题。包括目前陆续出现的女大学生失踪现象,都可以在她们的社会认知问题上进行分析,其实这也属于心理疏导的范畴。

三、定位驱动下的教学实践途径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高校体育教学实践途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构建。

1.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归纳。高校体育教学在挖掘自身功能之前,需要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才能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提供思路。同时,本文在讨论学生心理问题时也隐藏着这样一个假设,即高校体育教学在助力学生心理疏导上只能起到部分作用,而这种作用又主要以建立起他们的社会行为能力为导向的。因此,在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归纳时,需要围绕着学生心理问题所导致的社会行为能力缺失来展开。唯有这样,才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团队辅导等工作区别开来,进而进行分工。

2.对现有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归纳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转换到现有的体育教学之中来,而转换的原则便是需要遵循校本要求。校本要求可理解为:一切为了学校、一切依托学校。由此,需要对现有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本文主题的分析逻辑,包括: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所导致的社会行为偏差――解决该偏差的体育功能定位。根据这三段式的分析逻辑,将为体育教学实践提供较为清晰的路径。根据本校的经验,应在已有教学内容中来进行课程创新,这样可以降低教师在课改后的教学能力转换成本。

3.对现有教学项目进行创新。上文已经提到了需要在校本要求下进行课程改革,因此需要对现有教学项目进行创新。结合现在高校所开展的体育教学项目,可以在田径和团体球类项目中来进行创新。在田径项目中可以引入社会体育活动中的拓展运动,从而在强调乐趣、团队配合的基础上来开展教学;对于球类项目来说,则可以通过修改该项目的比赛章程来减少其中的对抗性,从而建立起学生的社会行为能力,最终起到心理疏导的功能。

4.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为了使体育教学能持续呈现助力学生心理主导的功能,则需要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建立起教学控制职能,也会对教师教学起到作用。那么这里就存在着评价指标的构建问题。笔者建议,在一级指标板块上增设“学生评价”,从而通过学生评价来引导体育教学的合理开展。(1)对教师的管理。从传统视阈下来看,对教师的管理似乎仅限于教学管理方面。然而,由于受到体育教学形式和场地的影响,难以向其他专业课程那样建立跟踪式的教学监管机制。并且,体育教学所涉及的专项训练因其专业性,也使得教学管理部门和体育教学部门的人员难以识别其合理性程度。这些缺口,就导致了对教师的管理往往集中在教学态度上,而难以深入到教学艺术领域。(2)对学生的管理。作为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学生大都将能考试结业为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关于这一点,似乎与学生在中学体育课学习中所养成的惯性思维有关。在此思想意识下并伴以单调课程内容设计,学生在程式化的课程学习中难免存在厌倦的情绪。实践表明,在自由活动期间难以形成全员参与的形式。不难看出,学生需要的是体育教育管理目标定位的最终指向,从而如何创新课程内容设置和场地管理,便应纳入到实践模式之中。

四、实证讨论

1.课程内容设计:不投篮篮球赛。(1)活动目的。提高传球和运球技术,培养战术意识和对抗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2)准备内容。篮球场地一块,篮球一个。(3)活动方法。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每对人数8~10人。比赛开始,两队各选一人在中圈争球,其余人分散在场内,争球后双方展开攻守对杭,不投篮。在规定的时间,哪一个队控制球的时间长为胜。(4)活动规则。①执行篮球比赛的有关规则;②发球时可以在篮球场的边线和端线任何地方。

2.在实践中运用的效果评价。由于许多高校的篮球架都是标准的,若采取传统的两方对抗活动将形成过于竞技性的弊端,从而大大降低了对篮球活动的兴趣。采用不投篮篮球赛,对专门进行提高传球和运球技术有很大的作用,并能激发大学生的训练兴趣,让所有的人参与其中。最终,使大学生在体育的学习与练习中,体验到愉快、欢乐和成功的积极情感,并引导出他们的团队协作与进取精神。

五、小结

本文通过对三个方面的现状分析,高校体育教学的功能可定位于:社会认知缺失问题导向下的功能定位、抗压能力弱的问题导向下的功能定位,以及合作意识差的问题导向下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的实践途径包括: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归纳、对现有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现有教学项目进行创新、对体育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高德霞.适应素质教育的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高中生的心理疏导篇3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思想政治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标的确立

随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得到了发展和明确,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纳入到了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中来,在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一个怎样的精神面貌来面对社会中的竞争和合作,用相对人性化的方法优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

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关怀法。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很容易看到一些人文关怀的方法,如教师会主动找学生谈心,在课堂上会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环节,畅谈想法等等,教师也更为尊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看法和观念,并能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二)心理疏导法。心理疏导的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如常见的激励疏导法、公平疏导法、毅力疏导法、换位疏导法等发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和创新使得学生更加的体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力量,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来,能够客观的对自身进行评价,强化自身的毅力,弥补自身的不足。

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奠定了基础

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高校所关注的问题,高校中存在心理咨询室是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给予高度重视的一个表现。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学生不乐于去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不愿意去对其进行认知。加之学校在对心理咨询室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也呈现了一些不足,使得校园心理咨询室的作用没有得到客观的发挥。随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校园心理咨询室又重新“火”了起来。如一些高校对心理咨询室的重要性得到了客观的认知,增加了心理咨询室的数量,并对心理咨询教师的素质进行了规范和提升,完善了心理咨询的队伍,多元化的建立了心理咨询模式,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开拓了更多途径。可以说随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及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促进了像心理咨询室这样的部门的存在和发展。

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指导和配合下,原有的师资队伍已经不能够满足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主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合力的问题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没有形成这种合力,使得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显得过于零散。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前提下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更好的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的改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要增强教师的心理疏导能力,体现出为学生发展铺路的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选择更为有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方法,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可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激励,有效的带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发展。

五、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结合

在高校的整个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中,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可以脱离整个校园环境,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带动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更好结合,并且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比如我国的校园文化中所体现来的一种约束和制约作用,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媒介将这种约束和制约作用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和约束作用越发的明显。同时,以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来发展新的校园文化,使得整个校园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基础带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的结合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便于更好的带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行为、思想、目标的结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尊重和体现“人”的价值基础上开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高中生的心理疏导篇4

摘 要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疏导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在其作用下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有效运用,分析了其应用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其应用的内容及措施。

关键词 心理疏导 思想政治工作 运用

引言:在社会主义社会稳定建设的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要不断加强,此时需要借助心理疏导,以此保证人际关系的有效与正确处理。同时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即:要树立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的新理念,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是必要的,它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思想保障。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的重要性

心理疏导主要是指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内容对人们的情绪、认知与行为等进行改进,最终实现了对不良心理状态与思想障碍的降低或者解除,此时的沟通方式可以为语言式,也可以为非语言式。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促进了其作用的发挥,保证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得到了转变。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需要调整,以此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形式与方法等各个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不足,过于注重政治理论对人的塑造与改造。但心理疏导运用后,对人的心理健康、情绪状态与认识困境等各个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在此基础上,满足了现代群众的心理需求,进而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与丰富[1]。

另一方面,心理疏导的作用得到了发挥。心理疏导将科学理论与工作方法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将其运用于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把握了疏导对象的心理特点,对其心理问题进行了及时的、有效的处理,在此基础上,维护了群众的身心健康,使其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的内容与措施 内容 疏导思想。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了提高人的思想觉悟,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理念。对于思想工作人员而言,在对相关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时,要对其思想中的焦虑、疑惑与恐惧等进行化解,让其逐渐形成正确的、健康的思想,在此心理状态下开展的工作才能够具有高效性,同时其生活也将更加和谐。 疏导情感。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于精神需求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思想工作人员要对疏导对象的成长和发展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其情感给予高度的关注,并为疏导对象提供一定的空间,让其对自身的情感进行倾诉,并使其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在此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心理疏导效果才能够更加显著[2]。 疏导认识。心理疏导开展过程中要求工作人员要倾听对方的苦恼,此后,对当事人给予辅导与帮助,使其明确对生活的认知,让其错误的认知得到纠正。通过心理疏导,当事人对于自身的错误认知有所了解,此后则会对此认知进行改变,进而新的认知便会取代旧的认知,最终当事人实现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与重新发现,并且对于他人的评价也将有所不同。在此基础上,当事人的情绪将得到改善。

思想政治工作者借助心理疏导的方法,使人形成了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疏导对象对生活与工作将更加积极与热情。 措施

1.注重宣传教育。目前,人们对于心理疏导的认识存在偏见,认为心理疏导属于精神疾病治疗的手段。此时,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对心理疏导展开积极的、全面的宣传,通过教育,让人们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并让其明确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它能够使人拥有开阔的心胸与良好的心境,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够更加有序。

2.构建良好关系。心理疏导往往涉及个人的隐私,因此,工作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于疏导对象的相关信息要进行保密,在此基础上,心理疏导才能够获得人们的信任,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将更加显著。

3.建立长效机制。思想政治工作要积极利用心理疏导的方法,它作为辅助措施,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要建立心理教育机制,以此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要完善访谈制度,通过座谈会与个别员工的交谈,使心理疏导的形式具有丰富性,进而人们的心理问题将得到全面的处理[3]。

总结: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疏导是重要的,它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了高效性,同时有效解决人们的思想、情感与认识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邱星.试论心理疏导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3.18:176-177.

高中生的心理疏导篇5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将心理和谐、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一个重要的高度上,而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词汇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出现,也尚属首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政治观念和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党对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有了新思考和新认识。

随着社会进步,心理疏导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人的日常心理保健和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中。社会各界理论学者也在党的十七大后对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而到位的探讨。而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注心理疏导的尚不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延展,而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方法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心理疏导的内涵厘析

心理疏导,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通常是指工作人员通过与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互动,运用一定的心理技术或手段,帮助心理疾病患者进行心理调适,对患者阻塞的病理心理进行疏通引导,激励患者自我领悟、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心身健康的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心理疏导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或者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或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

为了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心理疏导的内涵,有必要厘清其与作为心理疗法的心理疏导的联系与区别。二者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内在地包含着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具体目标,在具体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但二者的区别是显著的。主要表现在:(1)理论基础存在差异性。后者主要以心理学、医学、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前者除此之外,还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为理论指导和理论基础。(2)价值取向不同。后者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无条件尊重”来访者,尽管在个别情况下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但总体来看,表现为价值中立;而前者的价值取向则很明确,它鲜明地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3)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不同。前者对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比较高,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疏导的技能,而后者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接受过专门培训,掌握相当的心理治疗知识和技能,尤其是面对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正面临心理危机的求助者,专业素质尤不可缺。

二、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延展的必然选择

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发态势的必然选择,是高校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内容填充,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

1.心理疏导是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问题和思想动态进行深入而准确的分析与把握的重要途径。

及时、准确地把握、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动态及思想倾向,并对现存的思想问题进行科学的界定,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的高定位使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心理发展却处于尚未成熟阶段。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心理问题往往与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心理疏导的方法,在实践中了解本校大学生思想、心理的现状、特点、优势、劣势,这样高校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大学生思想问题和思想动态就能进行深入而准确的分析与把握。做到求真务实,就能以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透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把握问题,洞察某些思想倾向的萌生与发展,工作就会有的放矢。

2.心理疏导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实效性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基准和标尺,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依据,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是现阶段一个突出的实践问题。

心理疏导,遵循人身心发展与品德形成的规律,承认、尊重和引导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倡导受教育者的主动接受和积极参与,这些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良性运行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心灵、契合精神、传递文化的活动。心理疏导法的引入,就是提示思想政治教育者注意个体心理的“排泄功能”。当某人有的心理问题还没讲出来或者还没意识到是心理问题时,心理疏导可以诱导其回忆起来、排泄出来,使其畅通心理、减轻心理负担,从而达到疏导的目的,为由心理问题引发为思想问题减震。

3.心理疏导是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动力源泉。

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品质。一旦失去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就无法在形势复杂的环境中确保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创新是我们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所在,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史就是一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价值的多元选择,竞争、学习、就业、交往等压力的增大,都对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及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心理疏导,在帮助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中,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透彻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把握问题,洞察某些思想倾向的萌生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会不断吸收新的血液,不断地得到改进。

三、实现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心理疏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延展,是其新时期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以人为本,把握特点,正确处理教育与疏导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方法的创新指明了方向。

1.要从端正对人的根本态度入手,端正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性。

不论是思想工作还是心理疏导,都要遵循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教育人这个客观规律,一切要从“爱”字出发、“帮”字入手、“变”字看人,要有对大学生的今天、明天和后天负责的强烈意识,要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以正确的指导,并且在情况容许的范围内,努力营造他们成长进步的温馨环境,解决他们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问题,使他们看到希望的曙光,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奋斗前进。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才能有存在的价值,也才能有成功的基础。

2.要从把握人性的基本特点入手,把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的基本对象搞清楚。

人的思想存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学会研究人的思想变化规律,学习掌握分析区别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从人的喜怒哀乐中观察思想问题的“晴雨表”。属于思想问题的就要用思想工作的办法来解决,属于心理疾病的问题就要用心理学和医学的办法妥善处理,不能把各自的工作对象搞错了。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中的心理疏导,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为自己的理论指导和理论基础,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问题进行积极调适和引导。

3.要从正确处理教育与疏导的关系入手,把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的途径搞明白。

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对象虽然都是人,但其方法和途径又各不相同。对于有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的大学生来说,我们采取座谈、谈心、班务会和小组等方法做工作和妥善解决问题就可以奏效。但是,心理问题的出现,必须按照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通过心理咨询、药物治疗和特殊的心理矫正等方法,加以解决。特别是对心理患者的“隐私”和“苦衷”,一定要保密,做到守口如瓶。

因地制宜,讲求方法,正确处理治人与治心的关系。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性事故,如自杀案件等,绝大部分是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由于没有及时发现,工作没有跟上去而导致悲剧发生。因此,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思想和心理相互交织的问题,必须先进行心理疏导,然后进行思想教育。

以研究探索高校建设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现实思想为中心,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的触角深入到每一位大学生中间去。树立疏导解决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要持之以恒、不能一劳永逸的思想,妥善处理工作与效果的关系,防止在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上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有所创造、有所突破,也才能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EB/OL].http:///article/xinwen/2007-10-17/dangdes

hiqidabaogaoquanwen.

[2]王琳,叶怀祥.21世纪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

高中生的心理疏导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在回答高等教育“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时创造性地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崭新的视角。

一、什么是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指用心理学的知识改变人们对心理的认知及情绪、行为、意志,以达到消除症状及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疏导疗法会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心理保健和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野中的心理疏导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教育、支持、帮助等途径,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等方式帮助人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调适,使其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或者为进一步实施思想影响创造必要的健康心理条件,或者在进行心理调适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疏导不同于教导和指导,更加注重对人性的审视、对对象的尊重对现实的关切,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解决学生们思想认识的方向问题,使他们能够按照主流文化的要求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某一目标前进。可见,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明显的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阶级特性。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一)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决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凝聚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根本目标是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其实效性,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一直是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党中央也一贯高度重视。在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发展时期,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对全面发展的新期待,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处在心理成熟、人格成熟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很多问题不是思想问题道德问题,而是认知问题心理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重点应放在如何引导、疏导上。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些弊端,将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当作思想政治问题处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误区。时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了。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遵循大学生思想实际及心理发展规律,探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心理疏导恰恰是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的新要求。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效的心理疏导常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由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决定。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教育成本大大增加,使大学生在学业、就业、经济、情感等方面遇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困惑和冲突逐步增加。据调查,20%左右大学生因不能很好地认识和适应环境的变化,出现心理困惑或冲突等一般心理健康问题。面对经济上的压力、感情上的失败、前途的迷茫等,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紧张和压抑感,由于缺乏专业指导以及自身调节能力欠佳,他们会无所适从,很多人选择自杀。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6%~25.4%的大学生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其中约有2.8%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严重心理疾病,个别甚至诱发出走、自杀、凶杀等事故。因此,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认识并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探索可操作性的、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实际的应对方式,需要心理专家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实施心理疏导的途径

(一)创造理论上的导向机制和教师队伍保障机制。要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充分认识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应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逐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和心理咨询教师进修督导机制,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心理健康水平。尤其应充分发挥政治辅导员的主力军作用。身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的高校辅导员是高校稳定的“定海神针”,是对大学生实施心理疏导的中坚力量。因此,新时期的辅导员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努力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充分了解学生心灵深处的忧虑和困惑并给予及时帮助,把引发其他问题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平时用心观察那些“心理问题”多,“困扰问题”的学生,多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在第一时间进行心理援救,可以大大减少各种极端行为的发生。

(二)充分发挥学生会、班级干部及党、团组织的作用。学校的学生会、班级干部每天和学生们接触最多,也更加了解熟悉每一位同学的性格和个人情况,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及时反馈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对于及时、适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学生会和党、团组织可通过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文体活动、思想认识讨论、社会实践活动等,使大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开放、合作、互助的品质,提高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完善心理咨询系统,重视心理疏导机构建设。心理咨询系统就是利用多种形式,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对来访者施以心理方面的引导、帮助、启发,通过“疏通”,使来访者的心理紧张和冲突得到缓解,并在认识、情感、态度、行为方面有所变化,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学工部门要关心、支持和保证心理咨询系统的正常有序工作,要在做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完善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转介治疗等机制,做好各种预案,与家长保持联系,妥善处理好有心理疾患学生的相关事宜。具体操作起来,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多种方式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利用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抗压受挫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设置热线电话以及心理问题咨询信箱,充分关注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和塑造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四)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加大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高校教学和学生部门及团委要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调查与实践活动、学生教育活动等,营造“积极、健康、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全方位接收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熏陶,在活动中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并以活动为纽带,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有效地释放被压抑的情绪,缓解内心的压力,不断适应环境变化,逐步完善自身人格。

(五)创新心理疏导方法,提升心理疏导的育人功效。要在实施大学生心理疏导中运用隐性教育法、渗透教育法、情感教育法等多种现代教育理念方法。隐性教育法是在与大学生交往沟通、解决实际困难、疏导心理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潜在地实施教育的方法,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都能起到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渗透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和完整持久的教育,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国外现代教育理论都为渗透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渗透教育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必然要求,高校要认识到情感教育的巨大作用,运用情感教育手段,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心智和情感发展。

同时,在心理疏导的方法上,应该有所创新,采用学生们乐于接受的形式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重视开发现有的方法,如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都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应进一步开发。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功能与作用,它具有平等交流、双向沟通、即时通信、自由互动等特点,可以推动高校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调适自觉性的形成不断提高。只有运用多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功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总之,心理疏导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注重心理疏导。而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是全社会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注重心理疏导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正确运用心理疏导方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彭拴莲.利用心理疏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

[2]肖劲松等.关于高校大学生心理疏导的探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中国商界,2008.1.

[3]王艳红.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及对策.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6.

[4]伍文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心理疏导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优秀学位论文.

高中生的心理疏导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高a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242-02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十七大报告里提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了解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构建高校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机制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

“人文”一词中国最早在《易经》中出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各种文化的总和。“人文关怀”,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关怀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1]。

十七大重新解读“人文关怀”,它在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完整外,又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融入人文关怀,实行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和幸福化的教育,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疏导”则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审视。它不同于开导、引导、指导。疏导是指当他人遇到困惑时,我们和他站在一起,和他一起面对痛苦和烦恼,通过“疏通”,治愈好心灵的创伤。“心理疏导”是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出发点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困惑,疏导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在这个基础上,施之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工作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2]。

1.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理念是对“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诠释,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也对新形势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而且要深入学生,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2004年,马加爵残忍杀害自己四名同学,马加爵惨剧使中国的高等教育备受责难。2007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赵承熙疯狂射杀32人,惨案震惊世界。2008年10月份发生了三起学生杀师案件,让所有人触目惊心!事过境迁,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停滞。因为这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悲剧,他们折射出的是当今教育的软肋,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从而引发了一些校园暴力案件,这些严重影响校园和谐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就是人文关怀的不足和心理疏导的不畅。

3.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据笔者在宁波三所本科院校所做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非常重要,但经常感受到人文关怀的学生仅占20%,95%的学生认为心理疏导非常重要,向学校心理咨询室咨询心理问题的仅占10%。这使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成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彰显其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关注大学生终极追求的人文价值,注重学生特别是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2]。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普遍为高校所重视,心理健康课已在高校普遍开展,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将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地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师资,师资的培养重在提高其敬业意识与实际工作能力。二是确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应包括: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养成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3]。

(二)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心理疏导的方法

教师在疏导学生的不良心理时,要根据具体个案采取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疏导心理的方法,让学生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1.激励疏导法:当学生心理发生障碍,产生自卑,甚至抑郁时,教师通过一定激励的方法,疏导其心理障碍,使其产生安全感、成就感以及被人尊重的感觉,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产生强大的动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公平疏导法:当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惑时,此时要教师合理巧妙的引导学生从这种困境中走出,设计好良好的氛围,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现自我的的舞台,摒弃那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

3.毅力疏导法:每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就必定要有实现目标的恒心,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虽然知道自己完成任务有一定难度,但会去拼一次。在开始你奔赴志向的征程中。懂得确立每一个里程的目标,绝对是极其重要的。

4.换位疏导法:教师在遇到问题学生时,可采用“角色换位法”,使其亲身体验一下这种不良心理所带来的烦恼、愤怒等不良感觉,进而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伤害。

(三)真正发挥校园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室之所以受冷落,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建设存在不足,另一方面也在于整个社会对心理咨询重要性认识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更好地建设校园心理咨询体系:(1)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入。如提高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配备比例,增加每年的专项经费,增加心理健康咨询设备和功能场地等。(2)要从根本上克服学生的心理顾虑。可以开设必修课或选修课,多渠道让学生了解、正视心理咨询;可以通过电话、短信、QQ聊天等多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咨询。(3)培养专业和优秀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团队。如安排最优秀的心理教师担任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安排心理咨询教师进修和培训等。

(四)完善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机制

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心理咨询应以人为本,应引导学生对眼前具体的心理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帮助他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合理规划人生。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各种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健全完善大学生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机制,促进交流渠道畅通,避免不良心态积累恶变,引导大学生心态良性变化,帮助大学生在润物无声和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慰藉和心灵关怀,不断提高服务大学生的成效[4]。

(五)优化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隐性教育的综合体现,她具有导向、评价、规范师生行为的作用,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形成崇尚人文精神的良好氛围[2]。

我们应该建设一种文明和谐、格调健康、形式活泼、发展创新的校园文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们可以采用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读书报告会、演讲、影视评论、主题班会等形式,在关怀人的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引进高雅艺术表演、建设学生社团、举行校运会、校园歌手大赛等各类比赛,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开启他们的心智发展;通过校纪校规教育、学风建设,引导校园弘扬诚实守信、和谐相处的时代风尚。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校园文化资源,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5]。

(六)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构建人文、绿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高中生的心理疏导篇8

关键词:腹膜透析;心理疏导需求程度;影响因素

腹膜透析患者多需长期进行治疗,而这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表现出对治疗态度的影响。而对于腹膜透析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方面的研究显示,此类患者中较多对心理疏导的需求程度较高,临床研究显示,对此类患者针对性心理疏导的前提是对其需求程度与影响因素的掌握[1-2],但是临床中此方面的研究十分不足,且差异较大。故本文中我们就腹膜透析患者心理疏导需求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分析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2月本院进行腹膜透析治疗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龄:

1.2方法 将90例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需求程度的评估,然后将其中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情绪状态、透析时间、经济状况及治疗依从性患者的心理疏导需求程度,同时采用Logistic分析上述因素与此类患者心理疏导需求程度的关系。

1.3评价标准 心理疏导需求程度采用不记名问卷的形式进行评估,本问卷中主要包括三个选项,即患者对心理疏导的需求程度,三个选项分别为需求较高、需求一般及无需求,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问卷填写前的培训告知,问卷均有效回收。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采用软件SPSS18.0的数据检验,数据检验方式为t检验和?字2检验,P

2结果

2.1 心理疏导需求程度比较 90例患者中心理疏导需求程度较高者51例,占56.67%,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情绪状态、透析时间、经济状况及治疗依从性患者的心理疏导需求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P

2.2研究因素与心理疏导需求程度的关系分析 经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情绪状态、透析时间、经济状况及治疗依从性均与此类患者心理疏导需求程度有密切的关系,见表2。

3讨论

临床中关于腹膜透析治疗患者的各个方面研究显示[4-5],此类患者的治疗、生活质量及其他多个疾病相关方面均受其心理状态影响较大,因此此类患者的心理疏导干预是护理过程中的重点。而要实现较好地心理疏导效果,患者自身对心理疏导的需求程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方面[6-7],只有患者自身对于心理疏导的需求程度较高,其才会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更为有效地配合及接受心理疏导,达到较好地心理疏导效果。故认为对腹膜透析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需求程度的干预价值较高,因此对其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与掌握是近期的研究重点。

本文中我们就腹膜透析患者心理疏导需求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90例腹膜透析患者中心理疏导需求程度较高者为51例,占56.76.%,同时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情绪状态、透析时间、经济状况及治疗依从性患者的心理疏导需求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女性患者、年龄较高、文化程度较低、社会支持程度较低、焦虑抑郁、透析时间较长、经济状况较差及治疗依从性较低者的心理疏导需求程度较高,且Logistic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均与患者的心理疏导需求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原因,我们认为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更为细腻,对于疾病及其他相关方面的心理应激更为突出,因此其疏导需求也即更高;文化程度较低及社会支持程度较低的患者其疾病认知度较低,对于疾病治疗、预后的担忧程度更高,心理不良波动也更大,心理疏导需求也更高;透析时间较长及经济状况较差者对于治疗的耐性较差,懈怠感较强,对于预后的影响也较大,心理疏导需求也较高;治疗依从性较低及焦虑抑郁者心理状态较差,疏导需求随之更高。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腹膜透析患者心理疏导需求程度较高,且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情绪状态、透析时间、经济状况及治疗依从性均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应针对这些因素进行干预。

参考文献:

[1]方晶.长期透析患者心境障碍的心理疏导[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9(5):445-446.

[2]程玉华.中青年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4):187-189.

[3]李敏,程静,严冬仙.不同年龄段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4,15(1):116-117.

[4]冯艳平.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现状和干预方法[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22(B22):290.

[5]于丽.心理干预对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慢性病学杂志,2015,16(5):584-585,588.

高中生的心理疏导篇9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心理疏导”纳入了思想政治工作范畴,赋予了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涵,为企业进一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疏导作用,笔者作了以下探索。

一、将心理疏导纳入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结构急剧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价值观念逐渐多元,人际关系复杂多变,阶层之间不断分化,以及高房价、高成本的教育、医疗等现实问题带给人们的普遍焦虑,无不冲击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一部分人心理障碍、精神迷茫等问题日益突出,少数人以极端方式伤害他人或自戕的事件不时发生,不仅影响了社会稳定,破坏了社会和谐,而且给家庭带来了巨大伤害。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职业人群中,超过5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症状。根据对媒体报道出的案例统计,3年来仅富士康中国工厂就发生了16起员工坠楼事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极大震惊与关注。因此,作为企业,如何缓解员工的心理压力、化解心理矛盾、促进心理健康,已然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和社会和谐的重大课题。

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一)调节思维认知。正确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使人产生正确的行为;错误的认识和思维方式,使人产生错误的行为。很多时候,人们的思维认知、信念看法会步入误区,甚至钻牛角尖,而自己却浑然不觉。心理疏导则是通过一系列非医疗手段,以平等交流、相互磋商的方式,共同探讨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看法,调整心理状态,克服心理异常,以获得正确的思维和行为。

(二)提供心理关怀。个体在面临困境时,如果社会支持不足,会增加受挫情绪,产生悲观失望心态,甚至发展成对社会的仇视、对抗心理。相反,若能得到来自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团体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的精神或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则会提高心理应激能力。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人进行心理疏导,实际上便是为人们提供心理关怀,给予心理支持。

(三)激发工作热情。一个人若长期从事一项工作,尤其是重复劳动时,很容易从心理上产生一种疲劳感与厌倦感。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心理疏导,正确引导他们,缓解工作压力,消除烦恼对工作的影响,便可减少工作失误,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工作热情。

三、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适应力。消除心理上的不和谐状态,必须借助于科学、专业、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沟通能力和一个政工干部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外,还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与技巧,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加以综合运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意识和主动性,与时俱进,主动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以增强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适应性。

(二)创造条件,敞开心扉,营造良好沟通氛围。要让教育对象的思想、观点、意见与建议得到合理有效地表达,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要创造和谐轻松、平等民主的交流氛围,使教育对象畅所欲言,轻松表述自己的心理诉求与真实想法。同时也使教育者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弄清楚问题的关键,从而为科学有效的心理疏导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认真倾听,充分“共情”,满怀热忱给予心理关切。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倾听”,即要用全身心来听出对方所讲述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观念,并以此去分析他们的问题、问题的性质、根源、症结等。在倾听时,还要对倾诉对象保持最大程度的“共情”,即要求教育者站在对方的角度,站在他的世界去体察他的情绪、行为及动机。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和行为,但需要最大限度地去体察理解他,而不是对他的行为从个人经验或道德的高度去进行自以为是的评判。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一颗爱心,一份耐心,一份悟性。有效的倾听,充分的共情,可以使被教育者的情绪能够得到有效宣泄,感觉受到理解和尊重,并为此后的心理疏导打下良好基础。

高中生的心理疏导篇10

[关键词] 子宫肌瘤剜除术;心理疏导;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6-0150-02

子宫肌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发病率比较高,子宫肌瘤剜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手术疗法之一,因该术式可以保留患者子宫及其生育功能,得到临床工作者及患者的广泛认可[1]。对于手术治疗,患者多存在害怕、担心等负性情绪,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笔者借助本研究分析子宫肌瘤剜除术患者术前心理疏导需求程度,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信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2月~2012年1月行子宫肌瘤剜除术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宫颈涂片、诊刮等排除恶性肿瘤;子宫体积<孕12周;盆腔无严重粘连;心肺功能良好。患者年龄27~56岁,平均(40.7±3.2)岁;浆膜下子宫肌瘤24例,肌壁间子宫肌瘤25例,其他11例;病程3d~2年,平均(5.2±1.6)个月。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术前患者心理疏导需求调查表以及Zung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DS)评定患者的心理需求及心理状态,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需求调查表包括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对手术效果的了解、渴望得到术前指导、了解手术过程、术后康复过程、了解相关治疗病例的经验等,统计每一项的患者比例进行分析;SAS、SDS评分小于50分表明无焦虑、抑郁存在,否则分数越高焦虑、抑郁越严重,对针对性心理疏导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研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完成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以及手术效果的心理疏导需求高,分别达到98.4%、100.0%;患者术前均存在焦虑、抑郁情绪,经过针对性心理疏导,患者的SAS、SDS评分明显改善(P < 0.05)。见表1、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导致临床上子宫肌瘤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并且子宫肌瘤发病年龄也有年轻化的趋势,考虑原因为女性月经时间发生变化,初潮时间提前,绝经年龄延长,使女性行经时间延长,增大了子宫肌瘤的发生率;生活水平的进步,人们过多地服用雌激素过高的食品等因素。年轻的患者多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子宫肌瘤剜除术即为满足该要求的主要手术方案,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2]。但是手术治疗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威胁,对患者是较强的紧张刺激,术前患者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对手术产生害怕,怕疼痛与死亡;也会担心出意外,是否会危及生命等,再加上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患者多出现焦虑、抑郁,影响治疗[3]。本研究中通过对60例患者进行调查统计,发现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以及手术治疗的效果两方面心理疏导需求高,医务工作者采取相应的针对性心理疏导,主要是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向患者介绍其疾病的致病因素、发病及临床表现等,并详细介绍该疾病的手术适应证、手术大致时间、手术医生的技术,并列举成功病例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担心、增强治疗信心[4]。针对患者害怕疼痛的心理,应该根据不同的患者,用恰当的语言交待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使其有思想准备,并告知可以通过深呼吸等方式放松、减轻疼痛[5]。此外,对于该类手术患者,心理疏导越早实施越好,在与紧张和焦虑的患者进行交谈时,医务工作者还应注意保持亲切、热情的态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可靠性,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关心安慰患者,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抑郁心理的患者,要认真分析,做到安慰和细心相结合,尊重、理解、体谅她们,尽量避免不良情绪,使患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为术后康复奠定基础[6]。

综合以上论述可见,医务工作者了解子宫肌瘤剜除术患者术前心理疏导需求程度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高文旃,赵树旺. 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比较[J]. 中华临床医学实践杂志,2007,6(1):43-44.

[2] 仇月菊. 72例子宫肌瘤手术护理[J]. 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95.

[3] 花立敏,孙艳芳,王继红. 子宫肌瘤手术护理体会[J]. 中外医学研究,2010,8(8):118.

[4] 崔琼.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J].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4):1618-1620.

[5] 袁军,吴笑颜.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22例疗效观察及护理[J]. 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