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美术设计十篇

时间:2023-10-18 17:37:43

工厂美术设计

工厂美术设计篇1

在工业建筑中,结合应用艺术语言,不仅可以提升工业建筑的设计实用性,同时也可提高工业建筑质量。特别是对于污水厂建设中,应用艺术语言,明确污水厂工业建筑的艺术取向,理性构思艺术语言下的工艺建筑设计,既能改善工艺建筑外观设计水平,又能完善工业建筑内环境设计舒适性。以下本篇以南京马鞍山市东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为例,浅述工业建筑中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

工业建筑;污水厂;艺术语言

引言

对于工业建筑设计中,要优化工业建筑形象与建筑个性,在污水厂设计中,应用艺术语言进行设计,不仅要保证工业建筑的使用功能,还可以利用优化设计建筑外表,丰富污水处理厂建筑形式。以下本篇对此做具体介绍。

1、污水厂建筑项目

对于南京马鞍山市东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行研究,改工程位于马鞍山市东部新区湖南东路以南,东环路以东,霍里山大道以西,(近期)设计规模为5.5×104m3/d,远期规模为11×104m3/d。一期工程部分处理构筑物(包括粗格栅及进水泵房、细格栅及旋流沉砂池、污泥处理系统、鼓风机房及尾水排放系统)土建规模按照远期规模为11×104m3/d设计,设备按照近期规模5.5×104m3/d安装,同时预留远期规模设备位置,其他污水处理构筑物按5.5×104m3/d设计。本工程厂区总占地面积约10.59公顷,其中占地一期面积约4.87工程一期建构筑物总占地面积29616.65㎡,绿化面积49121㎡。污水处理厂年平均单位水处理总成本0.89元/m3,年平均单位水处理运营成本0.54元/m3,绿地率达53.4%。整个厂区力图将环境景观设计、人文设计等移植到了工业建筑的设计之中。

2、工业建筑中应用艺术语言的优势

2.1优化建筑设计

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可以在追求建筑特有性格的同时,提升工业建筑内部属性特征。工业建筑与艺术语言的融合,如波折中酝酿的花朵,坚强有力的存在与工业生命中。对于污水厂建筑设计中,应用艺术语言,可以提升建筑设计的合理性【1】。污水厂建筑设计中,对建筑内生产进行认真分析与研究,采取适当外观予以表达,进行恰当修饰调整与美化,优化建筑外表纹理与色彩,提升建筑的艺术美感。例如,对于污水厂建筑中,考虑多重设计因素,在不易脏的建筑区域,采用洁白边框设计,这样就可以避免被生产中的黑烟染黑,以至于建筑线条纤巧活泼,给污水厂工业建筑带来生命活力。

2.2优化建筑空间设计

对于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在满足工艺流程的前提下,挖掘工业建筑功能空间价值与美学价值【2】,创造清新优雅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使原本严谨、呆板的工业建筑,被赋予人类情感,有助于提高工业建筑内部空间布置的灵活性,并将两者有序、有力、有节的相互协调,会使得现代工业厂区更增人文氛围,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打造个性化舒适、健康的工作空间。

3、污水厂建筑中艺术语言的应用策略

3.1处理好建筑与环境关系

在污水厂工业建筑设计中,处理好建筑与环境间的关系,针对建筑周边环境,建筑内部工人活动空间等,在设计中应用艺术语言,优化建筑设计。在污水处理厂建筑中,需要考虑防微震、空气净化、屏蔽、排风等建筑设计要求,设计中,就必须将这些因素考虑其中。因此,可以在工业建筑设计中,改善工业建筑的内外环境,设计适合工人活动的环境,为其创建优美舒适的空间,可以利用个体的不同尽情发挥,从而形成整体的建筑风格,充分满足工艺流程、设备要求,提升工业建筑设计水平。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使建筑与环境融合,优化工业建筑设计整体的同时,拉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提升建筑人文化。对于污水厂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使设计具有审美感,要结合污水厂工业建筑特点,构建其建筑装饰艺术,如在污水厂工业建筑外墙中,就应用大量装饰艺术,应用多彩的色彩设计理念,并结合大量的装饰材料,能够采取有实用性的设计方案,提升建筑美感的同时,提升建筑的耐水性、耐沾污,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外墙的整体美感。

3.2提升建筑中艺术语言的功用

对于污水厂工业建筑中,使艺术融合技术,采取含技术功用又有美学效果的艺术语言,进行工业建筑设计。例如,在污水厂设计中,针对建筑中的外凸结构设计中,就可以融入艺术语言,在构图时可以处理好建筑内设备与邻近建筑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于容易被忽视建筑构件,应根据建筑外观进行设计安排。并且在建筑设计中,强化运用力学原理,构建艺术美学图案。污水厂工业建筑设计中,以原色演绎力的传递,空间、功能的标注,并在局部运用自身设计观念,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的色彩装饰作用,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色彩给人的主观美感。污水厂建筑设计中,运用艺术语言,优化建筑整体线条,使建筑更加威严气息、散发出庄重感。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考虑污水厂综合楼建筑与人的关系密切,因此在设计中可以打破层的概念,应用顶面开孔的设计形式,贯穿几层的柱子支撑轻薄顶面,并结合采取色彩鲜艳的弧形墙面,设计出污水厂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3.3扩展污水厂建筑空间

在污水厂建筑中,应用艺术语言进行设计,在基于污水厂矩形空问不能随意变动的基础上,可以在建筑内部空间外表中做文章;具体的就是可以运用艺术中解构主义手法,分解外表面,针对污水厂工业建筑的顶面、正面、侧面部门,进行重新的组合、区分,强化“面”视觉艺术冲突。对于顶面与正、侧面,能够通过窗户连接,均可以不直接相连,使得薄薄的顶面仿佛浮在空中一般,增添建筑空透度;对于正、侧面之间用玻璃幕墙连接,使面与面之间分而不断,有分有合,成为一个整体。工业建筑中,对于建筑设计中,采取色彩搭配合理的方式,为建筑增添色彩,如在工业区建筑中,采取清新绿色的绘画色彩设计,使建筑不显沉闷,能够带给人好的心情。同时,在污水厂建筑中,采用平面构成方法设计正、侧面及窗户、玻璃幕墙,对每一面构图、设计元素以及颜色等,均可以根据与其他面关系,注重建筑细部设计,形成整个污水厂统一的建筑风格。

4、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污水厂建筑设计中,采取艺术语言,结合污水厂工业建筑造型设计需求,在满足建筑空间前提下,还可以节省污水厂建筑成本,设计出合理实用、美观的污水厂建筑;对于工业建筑设计中,运行艺术语言,不仅可以使工业建筑与艺术语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提升污水厂建筑的艺术属性,又能够提升污水厂工业建筑的设计质量。

作者:葛梅利 单位: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工厂美术设计篇2

关键词:工业厂房 建筑设计 功能 艺术美

历年以来,工业建筑虽未被列入建筑艺术的,但在观念上,一直被认为只是生产活动空间的外壳,建筑技术的同义语。建筑设计作为一种从属性的工种,只为工艺做些“穿衣戴帽”的工作,连建筑师本人也认为从事工业建筑是学非所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偶尔谈到建筑艺术,也只局限于厂房的一些形式。下面就工业建筑艺术处理问题,谈一些在工作中的体验。

1.工业厂房设计理念

随着全国各地环保搬迁的进程,工业厂房逐渐搬离主城,由于企业管理者建筑观念的改变,工业厂房设计除了考虑功能的实用性外,还应赋予建筑以科技化,人性化,多元话的特性,使工业厂房不仅满足其使用功能,也能体现工业建筑的艺术美,赋予了现代工业建筑新的设计理念。

①节能设计:节能是可持续发展工业厂房的一个最普遍、最明显的特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筑营运的低能耗,二是建造工业厂房过程本身的低能耗。这两点可以从一些工业厂房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及新产品的运用中体现出来。

②绿色设计:指从建筑的原材料、工艺手段、工业产品、设备到能源的利用,从工业的营运到废物的二次利用等所有环节都不对环境构成威胁,绿色设计应摒弃盲目追求高科技的做法,强调高科技与适宜技术并举。

③洁净设计:洁净设计是强调在生产和使用工程中做到尽量坚守废弃物的排放并设置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系统,以实现无污染。这是工业厂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强调对建设用地、建筑材料、采暖空间的资源再生利用。因此有效的利用资源、能源,实现技术的有效性和生态的可持续性,建造具有生态环境的工业厂房成为必然。

2.工业厂房设计概述

在尊重环保搬迁原则的引导下,工业厂房在搬迁中演绎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工业厂房的建筑设计也就体现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就机械加工厂房为例,简略概述一下工业厂房中所要涉及到的主要几个问题。

2.1平面设计工业厂房多为设置重级工作制吊车的单层厂房,平面设计主要解决内部的交通流线组织、吊车检修走道等问题。空间流线多为工艺设备要求,根据工艺流线布置工业建筑平面;屋面主要考虑设置屋顶通风及屋顶采光,屋顶通风可采用屋脊纵向通风,屋面横向通风及设置横向的条形采光板。工业厂房屋面跨度比较大,屋顶汇水面积大,屋面坡度一般为1/10~1/20,采用传统的屋面排水基本上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屋面排水多采用虹吸式排水。防火分区的确定,机械加工厂房的火灾危险性类别为丁类,厂房内设置局部火灾危险性较大的生产部分,只要其占本层或本防火分区面积的比例小于5%均仍可按丁类设置,对于一二级耐火等级的丁类厂房,整个厂房可作为一个防火分区,但又应该考虑货物运送及人员进出的方便,适当设置车行入口及人行入口。

2.2立面设计,工业厂房的建筑立面要把握以下4个方面的原则:比例尺度、线条、色彩、变化。工业厂房因其生产工艺流线较长,厂房规模比较大。立面主要根据工艺布置来决定,在满足工艺的要求下力求立面简洁恢宏的同时,尽量使建造节点简单统一。建筑立面设计把建筑形象与厂房的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满足建筑采光、通风、散热等基本要求。首先厂房的高度要满足工艺使用要求,根据吊车起吊高度,吊车型号,考虑行车运行的安全距离及屋面结构形式,确定建筑立面标高;根据厂房立面高度,厂房设置成竖向线条或是横向线条。外墙下部进风口可为开敞式,也可采用通风百叶或立转窗,开敞位置要设置遮雨棚,以防雨水飘入,在中部采用压型钢板作为维护结构,在柱距大于9米时,应设置构造柱,设置墙面维护结构的部位考虑采光要求及立面美观效果设置横向高阻燃型玻璃钢采光板。使得钢结构建筑富有流畅的金属质感,体现了强烈的现代工业气息。同时,钢结构屋面可以使用屋面采光板,采光均匀,同时兼可解决厂房通风问题。体现了现代化厂房的恢宏气势,又丰富了立面效果。

2.3剖面设计根据吊车起吊高度,吊车型号,考虑行车运行的安全距离及屋面结构形式,确定建筑剖面节点。

2.4走道及检修梯重级工作制的桥式吊车应两侧设置安全走道,并在厂房两端山墙处设置跨间走道,形成环形吊车安全走道;中级工作制的桥式吊车应设置两侧安全走道,有条件时,可在厂房两端山墙处设置跨间走道形成环形安全走道;检修梯上吊车安全走道应注意避免将安全走道截断,处理方式一般是分开设置,屋面检修梯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以从安全走道上设置。

2.5建筑构造,工业厂房地坪一般都要承受重载,所以地面的处理也不同于常规做法,要根据工艺所提荷载情况,按照《建筑地面设计规范》及参考工业厂房地面设计的一些图集进行处理。

3.工业厂房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业厂房设计从以往的以生产设备为中心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人的因素在建筑中越来越重要,工业厂房的人性化设计要求建筑师摒弃只重生产工艺的需求,轻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的倾向,注重人对空间环境的体验和感受,创造方便、安全、健康和舒适的工作空间,使厂房空间环境与人相融合,创造让人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的良好生产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及工作效率的目的。

3.1自然环境的引入与渗透,在工业厂房的内部空间环境中,应重视开放空间的创建,使内部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交流和渗透。通过设置一些自然景点,观景窗、观景台、内庭园以及落地窗等措施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此外,引进自然改善内部生产环境还可以借鉴我国传统园林的一些设计手法如;渗透、借景、对景等。

3.2工业厂房外部空间的和谐统一,在工业厂房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结合环境要素和内在的生产工艺,综合考虑建筑空间布置、群体组合、突出项目自身的功能空间及环境要素特质,以统一的空间建构、色彩构成等处理手法来强化其自身风格的整体性,增强工业厂房外部空间环境的可识别性和亲和力。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工业建筑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建筑设计应当是注入了人的思想和理念的过程,工业厂房也不单单是工业厂房那么简单,它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建筑师只有将上述发展趋势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才能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工业厂房来,让人们享受现代工业厂房的艺术美,这也是现代工业厂房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工厂美术设计篇3

确保航母可维修性的基本原则

美海军上海上系统司令部1997年专门设立了航母维修和保养管理机构――第一航母小组。该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审查和改进航母维修工作流程(特别是跨部门的业务流程),减少航母维修成本和所需的维修时间。此外,该小组还和修订了多个航母维修、保养指南与计划,如《一体化项目小组航母维修指南》和《航母舰队维修保养计划指南》等。

第一航母小组确定以下三项基本原则以确保航母维修工作高效进行。

确定和贯彻核心理念

第一航母小组1999年提出“确保航母能够在50年服役期内有效运行”的核心理念,即确保航母在50年内具有较高的可维修性。该理念2007年被明确下来。第一航母小组要求所有的航母维护和保养工作参与者,包括维修工艺主管、航母项目执行官等都必须深人贯彻这一理念。

关注过程控制

1997午前,美国航母维修和保养工作没有统一的顶层过程控制文件;缺乏共同的目标和准则。航母的整个维修流程是由各个部门独立的指导文件来进行控制,这些指导文件规定了各个部门的职责以及在航母维修过程中承担的具体工作。由于独立性的过程控制文件过多,而且某些维修过程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技术要求,导致航母的维修和保养经常出现延误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第一航母小组制定了统一、跨部门的维修过程控制文件。另外,该小组通过建立肮母维护工作的顶层结构框架,详细定义了航母的维修和保养过程,明确提出了50年服役期内各个阶段的维修技术要求。

在实施航母维修和保养过程控制及审查过程中,第一航母小组还遵循以下理念:①明确定义航母的维修过程。为使所有航母维修保养参与机构能够协调一致地工作,通过过程管理计划和指南等文件对每个关键流程(特别是跨部门的维修过程)进行明确的定义。②设立航母维修流程主管。许多航母维修流程是跨部门实施的,因而仅由某个部门或人员来负责整个过程是不合理的,而且容易在管理上出现问题。为此专门设立关键流程主管,负责该肮母维修流程的监督、管理,并对航母维修流程进行持续评估和改进。③遵循持续改进的理念。为满足不断变化的海战需求,航母及舰上系统设备需要持续进行技术更新和升级。因此,在实施和监督航母维修过程中,将持续改进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④精选可推广的案例。为进一步提高航母维修工作效率,精选若干可推广的案例,在航母维修团队内交流,使得一些成功的维修管理经验得到推厂应用,从而进一步改进航母维修工作流程。

重视航母维修过程改进的技术评估工作

在航母的维修作业中,需不断对航母维修过程进行改进,以有效满足航母维修周期要求。为确保新引入的维修过程和维修技术能够符合航母维修的总体技术要求,第一航母小组高度重视新的维修过程和技术的评估工作,并通过建立维修过程改进小组,对改进后的维修过程和技术进行严格的评估和监督。

美军航母的维修层级

作为技术最先进的舰艇,航母需要持续的维修,以保持其执行任务所需的状态,为此美海军确定了航母维修的3个层级:舰员级维修、中继级维修和基地级维修。

舰员级维修

舰员级维修,即船员按要求完成的常规工作,如更换小的零部件、机械以及预防性检查等。主要内容包括:设施维护,如清洁和保管;系统和部件的日常预防性维修,如检查、系统操作性测试和渗断、、校准和清洁;修理,如船机电和电子设备的故障定位到最低可更换单元级,通过更换故障插件板将设备恢复到工作状态的修理等;为较高等级维修-机构提供辅工作,对由其他维修机构完成的维修工作的核查和质量保证;对所有未完成和已完成的维修工作的记录。

为保证舰员级维修质量,美军为每艘航母编制了“维修与器材管理”(3-M)系统,同时通过《美海军航母训练与战备手册》等文件,对舰员进行维修培训,提高舰员维修水平。

中继级维修

中继级维修,即海军与指定机构的文职官员应用专业技能实施更广泛的定期维修工作。美海军的中继级维修机构由舰队司令管理,中继级维修力量主要由航母自身的专业维修力量、编队的供应舰和舰队所属的岸基中继级机构组成。

中继级维修机构的维修任务如下:①超出舰员维修能力的船机电和作战装备、系统的维护、修理、翻修、安装、质量保证、校准、测试和其他与之相关的工作;②培训舰员,提高装备战备完好性和舰船的自修能力;③在战时为作战部队提供战损修理和其他应急修理能力。

航母本身拥有专职维修人员、车间和维修设备,并储存一定数量的器材,以进行航母中继级维修。为保证海上中继级维修技术人员的数量和技术水平,实行海上中继级维修机构与岸基中继级维修机构维修人员定期轮换的制度。同时,美海军不断加强航母舰员的维修训练,使其具备中继级的维修水平。

近年来,美海军在航母维修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进行远程技术保障支援,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海军“林肯”号航母战斗群通过“远程技术保障系统”与美国圣迭戈舰船技术保障中心、弗吉尼亚州诺福克海军综合呼叫中心保持实时联系,进行了大量的远程维修保障活动。

基地级维修

基地级维修,也被称为可用性维修,即国有船厂和私营船厂人实施的维修工作。该级维修需要特定的技能、设施以及舰员级和中继级维修通常不具有的能力,包括舰艇大修、改造、改装、修复和更换核燃料。航母的基地级维修属计划修理,是3种层级航母维修中对资源和人员要求最多的,一般在美国本土进行。驻泊海外基地航母的部分进坞修理和在航保障在驻泊地进行,如在日本横须贺等。

由于常规动力和核动力航母在运营周期和舰体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美海军不同型号航母的基地级维修策略也不一样。在常规动力航母“小鹰”号退役前,美海军对其实行改进的维修策略,计划修理的基本类别分为两类:一类是每间隔57个月进行一次的坞修,修理时间为5个月;另一类是每间隔8个月进行一次的小修(不进坞),修理时间为4个月。这样在62个月的一个周期中,进行1次坞修和4次小修,其在航率约66%。

与常规动力航母不同,“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从1994年开始施行增量维修计划,增量维修计划设置了多个连续的航母使用维护周期,周期的时间跨度进行过多次调整,最初是24个月,目前采用的是32个月。在一个周期内,航母要经历部署、待命和维修等几个阶段。根据维修规模的不同,分为4种类型:①“航母增量维

修”(CIA)。约耗时1个月,1万工作日,32个月的军事行动周期内进行两次;②“计划增量可用性维修”(PIA)。约耗时6个月,26.9万工作日,除非轮到“入坞计划增量可用性维修”,否则每32个月的运行周期内进行一次;③“入坞计划增量可用性维修”(DPIA)。每次约耗时10.5个月,44.4万工作日,每连续两次运行周期进行1次;④“换料大修”(RCOH)。主要包括航母核动力推进系统维护、干舷维护、非核动力推进系统维护、船机电系统维护、适居性维护、作战系统维护、紧急和追加性维护等项内容。每次约耗时39个月,约326.7万工作日,在航母寿命周期的中期进行,大约在航母服役23年左右进行。在核动力航母约50年计划服役期内,总计将经历32次CIA维修、12次PIA维修、4次DPIA维修和1次RCOH大修。

美军航母维修的工业基础

美军航母的维修,尤其是基地级维修需要强大的国防工业基础为其提供支撑。其中,诺福克海军船厂、诺・格公司纽波特纽斯船厂以及普吉特湾海军船厂和中继级维修站(PSNS&IMF)等船厂和维修机构负责美军航母的主要维修工作,构成美军航母维修的工业基础。

从国有和私营船厂分工角度来看,私营船厂主要完成航母非动力装置的维修工作,即对航母动力装置(或者说核反应堆及其相关系统)以外的系统进行维修。该类型的维修工作有时也被称为“上部维修工作”。由私营船厂完成的非动力装置维修工作的类型包括:飞行甲板与机库甲板修整;舱室修理与升级,包括甲板修整、休息室维修与升级、居住舱隔间维修与升级;舰载机与武备升降机维修与升级;船体与结构侵蚀控制、防腐与修理;蒸汽动力系统维修与现代化改造,包括管系与阀门的维修与更换;配电系统维修与现代化改造,包括断路器与发电机;通风系统清洁、防腐、侵蚀控制,以及管道、阀门与发动机修理。美国国有船厂主要承担航母动力装置的维修,即对航母核反应堆及其相关系统实施维护和修理,这些工作大多需要在受控环境下进行,多数私营船厂不具备开展维修工作的条件。在需要的情况下,国有船厂也可执行私营船厂承担的非动力装置维修任务。

从各家船厂和机构分工来看,诺福克海军船厂为大西洋舰队的航母提供维修服务,同时也为舰队的潜艇和两栖攻击舰提供基地级服务。除了在船厂履行航母保障职责外,诺福克海军船厂还向诺福克海军基地例行派送维护人员,为驻泊航母提供维修支持。

纽波特纽斯船厂作为美国唯一能建造核动力航母的船厂为美军“企业”号航母提供所有的基地级维修支持,并进行“尼米兹”级航母的换料大修工作。当诺福克海军船厂的设施或劳动力受限制时,纽波特纽斯船厂还被分配一些“计划增量可用性维修”和“入坞计划增量可用性维修”任务,同时还负责新建航母的试航后维修工作。

普吉特湾海军船厂和中继级维修站为美国西海岸的航母基地提供支持,向布雷默顿海军基地(“斯坦尼斯”号)、埃弗雷特海军基地(“林肯”号)和圣迭戈海军基地(“尼米兹”号和“里根”号)派出维修人员,承担航母维修工作。同时普吉特湾海军船厂和中继级维修站也为部署在日本横须贺的“华盛顿”号航母提供维修支持,向日本派出工人进行与动力装置相关的维修,日本横须贺的地方船厂则提供非动力装置维修服务。

美军航母维修的趋势

美海军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积累了大量航母维修保障经验,随着航母技术及作战思想的不断发展,美军航母维修政策与方法也不断完善。

第一,为保证技术保障能力的前沿存在,努力提高航母国外驻泊基地和远离本土的保障基地的维修能力,提高前沿预置器材水平和战略海运能力。此外,对航母机械零件加工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若器材供应不足,航母拥有自备的复杂配件的应急制造能力。

工厂美术设计篇4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鬼怪工厂研发的F-4“鬼怪”Ⅱ战斗机曾引起巨大的轰动,成为美国航空史乃至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神话。从那之后,虽然F-4持续发展、生产了多种型号,鬼怪工厂却逐渐沉寂,默默耕耘于“黑世界”,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直到2002年10月波音公司公开展示了鬼怪工厂秘密设计、研制、试飞的“捕食鸟”(Bird of Prey)验证机,人们才再次意识到鬼怪工厂的存在。鬼怪工厂在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McDonnell Douglas Aircraft Corporation)以及现在的波音公司的技术发展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鬼怪”的坎坷路程

1938年,詹姆斯・史密斯・麦克唐纳(James Smith McDonnell)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附近建立了自己的公司――麦克唐纳飞机公司(McDonnell Aircraft Corp.),这里正是孕育鬼怪工厂的摇篮。

1967年,麦克唐纳飞机公司收购了道格拉斯飞机公司(Douglas Aircraft Corp.),成立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简称麦道公司)。合并后,公司实力有所加强,公司除了生产军用和民用飞机、火箭及导弹外,还从事宇宙飞船电子系统、计算机、数据处理、微波真空、太阳能、风力发电等多种设备和系统的研发与经营。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另一军火供应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内,其创新研发设计部门“臭鼬工厂”正发展得如火如荼,可谓到达了鼎盛时期。相反,麦道公司却在先进战术战斗机(Advanced Tactical Fighter,ATF)、A-12和联合攻击战斗机(Joint Strike Fighter,JSF)项目中接连受挫,尤其是在ATF之争中,麦道公司的方案排名居然在以民用飞机研制生产为主的波音公司之后,这无疑给了麦道公司狠狠一击。

鬼怪工厂的雏形虽于20世纪50年代就已存在,是麦道公司从事新产品研制的机构,但直到1991年,麦道公司为了与洛克希德公司的臭鼬工厂展开竞争,才正式创建了类似的创新研发机构――鬼怪工厂。该创新研发机构以麦道公司原有的“黑色项目”(项目)为基础,并增加了一个新的重点,即低成本的原型机研制,总部设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

鬼怪工厂正式成立后,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其实力已经可以与当时的臭鼬工厂相抗衡。然而,鬼怪工厂的迅速发展并没有帮麦道公司增强竞争力,反而因为先进技术研究过于超前而忽略了实用性,脱离了现实需求,研究出来的东西经常无用武之地;而且鬼怪工厂挑战的多为高精尖技术,研发的重点多是“黑色项目”,涉足的领域比较窄,且研发难度大,这反而制约了自身的发展。鬼怪工厂的宗旨是“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但是有时研究人员并不能奉行这一原则。政府和麦道公司投入的资金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这是麦道公司在经营方面的致命硬伤。

20世纪90年代,麦道公司在美国军用飞机三大项目竞争中纷纷落败。公司曾一度向鬼怪工厂施压,要求其转变研发重点,只研发那些能够转化为产品的项目,而非“为了研究而研究”。当时麦道公司的副总裁H.J.兰尼斯就此公开表示:“把钱投到明知不可能获得回报的地方是不明智的……归根结底,我们的原始动力还是将鬼怪工厂的研究变成产品。”无论是曾经作为F-15制造商的优势,还是长期与海军合作的背景,这时身陷未来技术迷局的麦道公司已回天无力。

1997年,波音公司收购了麦道公司,不仅鬼怪工厂成为其最有价值的收获, 一批杰出的技术专家也成为了新波音公司坚强的技术支持。

“鬼怪”初露锋芒

1952年,麦克唐纳飞机公司首席执行官詹姆斯・麦克唐纳指派首席空气动力学家戴维・刘易斯出任研发部经理,他们经过分析后认为海军将需要一种全新的机种――战斗攻击机。1953年起,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开始修改F3H“魔鬼”舰载战斗机的设计,以期获得更大的载弹量和更好的性能。1953年12月19日,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向美国海军提出了“超魔鬼”战斗机方案。海军要求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将他们的设计修改为一种全天候战斗轰炸机,配备11个武器外挂点。1954年10月18日,麦克唐纳飞机公司收到了制造两架YAH-1原型机的意向书,这就是YF4H-1的原型。YF4H-1(编号142259)于1958年5月27日由麦克唐纳公司试飞员R.C.李特尔驾驶完成了首次试飞。当时,YF4H-1与XF8U-3“十字军”Ⅲ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1958年12月17日,美国海军宣布YF4H-1获胜,主要考虑到它的双座设计有利于减轻飞行员的负担。1959年,F4H-1被正式命名为“鬼怪”Ⅱ。1960年2月15日,该机在美国海军独立号航空母舰上完成了第一次舰上起降。

“鬼怪”ⅡF-4飞机属于典型的第三代喷气式战斗机。这代飞机的最大速度达Ma2(Ma,即马赫数,是衡量空气压缩性的最重要的参数)左右,有的甚至达Ma3;机载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的性能均有较大提高;重视对地攻击能力;“重型化”倾向明显。“鬼怪”ⅡF-4飞机强调“同时兼顾空战和对地攻击”的设计思想,其基本性能(2倍马赫数极速、大航程、大载弹量)一直影响到美国的下一代战斗机。

“鬼怪”ⅡF-4飞机拥有很多个“第一”,第一种不装航炮的美国海军战斗机;第一种不依赖地面指挥就能使用机载雷达对搜索范围内的目标进行识别、拦截和摧毁的战斗机;美国空军购买的第一种海军型飞机;第一种被美国海军“蓝天使”和美国空军“雷鱼”飞行表演队同时采用的飞机;还是第一种具有计算机控制可调进气道以获取最佳气流的战斗机;同时也被誉为美军装备的第一种真正具备夜间作战能力的战斗机。

“鬼怪工厂”这个名字的出现就是为了纪念“鬼怪”ⅡF-4战斗机,而隐形战斗机这种幽秘的内涵也很适合这个组织。但鬼怪工厂的主要任务是钻研出创新的方法,以较少的人数和较低的成本设计、制造最高技术层次的飞机。

自此“鬼怪工厂”现身于世人面前。

“鬼怪”再现

2002年10月18日,在波音公司圣路易斯工厂的总部,当大幕徐徐拉开之后,一架外形怪异、神态凶猛的飞机出现在众多来宾的面前。这架由鬼怪工厂秘密设计、研制和试飞的捕食鸟(Bird of Prey)隐身技术验证机,在隐姓埋名10年并完成预期验证任务后 ,对外公开亮相 ,引发了航空技术领域的轰动。对于这样一个顶级保密项目,美国空军尽管在此之前没有公开透露任何与它有关的信息,但不知是疏忽还是有意,9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枚与之相关的飞行员臂章在当时引发了众多的猜测。在这枚罕见的钻石形臂章上,可以看到凶残的鹰隼和锋利的宝剑。臂章上不仅显著标明了BIRD OF PREY的字样,而且突出暗示了剑柄的形状。

“捕食鸟”计划是一项高度机密的项目,于1992年启动,由鬼怪工厂秘密设计、研制与试飞。“捕食鸟”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开发、验证新的隐身技术,增强飞机的低可探测性。 “捕食鸟”的成功研制,标志着美国军用航空技术的又一次飞跃。

20世纪80年代,由于麦道公司低估了隐身技术在军用飞机领域内的重要性,因此在隐身技术研究方面相对落后,在与其他竞争对手,如洛克希德公司、诺斯罗普公司的较量中也处于下风。当时洛克希德公司的F-117A隐身战斗机已于1981年首飞,诺斯罗普公司正在研制B-2隐形轰炸机。而在ATF方案竞争中麦道公司又不敌洛克希德公司。因此,为了重获竞争力,麦道公司决定通过其研发机构鬼怪工厂专门研究隐身技术和其他生产工艺技术。

与此同时,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军备发展预算的日益增加,美国国防部渐感经费捉襟见肘,而冷战的结束促使NASA和美国空军极力主张航空航天武器研制应朝着更快、更好、更节约的目标发展,因此高性能和低成本成为了新一代军用飞机的发展方向。了解到新出台的军用飞机研制和生产审查标准后,1992年,也就是在麦道与诺斯罗普联合研制的YF-23失败后不久,麦道公司便及时启动了“捕食鸟”隐身验证机项目,将全面隐身、高机动性和精益制造作为发展重点。“捕食鸟”的命名,据说来自设计人员当时观看电视剧《星际旅行》得到的启发,他们设计的背部进气道和机翼形状模仿了剧中飞船的部分特征,使该机从外形上看就像一只伺机捕食的鹰隼,故取名“捕食鸟”。

增强飞机低可探测性的设计目标,在“捕食鸟”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该机采用无尾设计,扁平的升力体机身结合海鸥形机翼,较好地解决了气动、控制和隐身之间的矛盾。该机机头锋利如鹰嘴,尾部喷口扁平如鸭嘴,可最大限度地降低雷达反射信号。座舱底部采用了相平行的直线边缘,能有选择地反射雷达信号。从该机正面看,低剖面座舱盖遮挡住了通常成为雷达反射热点的整个进气道,机头和机翼大胆地采用65°后掠角可以将任何入射信号反射到远离雷达接收机的方向。从侧面看,下垂的翼尖比常规垂尾更加隐身,满足总体设计成尖锐棱角的要求。海鸥形机翼分为内、外两段,内段为大上反角,外段为大下反角,这样设计可减小RCS(雷达散射截面积),大幅增强隐身性能。

在美国内华达州内利斯靶场北部,有一个被称为“51号地区”的秘密试飞中心。1996年秋,“捕食鸟”验证机在这里成功首飞。在波音公司兼并了麦道公司后,该项目仍继续获得资金投入。到1999年,“捕食鸟”在该实验区的格罗姆干湖上空进行了38次秘密飞行试验,圆满完成了试飞任务。

从1992年到1999年,为了达到计划提出的全部目标,麦道公司与波音公司先后投资了6700万美元。但是最终“捕食鸟”并没有批量生产,唯一的验证机无偿捐赠给了位于俄亥俄州代顿市的美国空军博物馆,永久供游人参观。

波音公司是全球航空航天业的领袖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与军用飞机制造商,它还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主要服务提供商,运营着航天飞机和国际空间站。

工厂美术设计篇5

关键词:工业建筑发展趋势注重形象

引言

工业建筑是建筑学中一个特殊的领域,它的平面设计和空间组织都受制于工艺较多。长期以来虽未正式被列入建筑艺术的,但在观念上,工业建筑一直被认为只是生产活动空间的外壳,建筑技术的同义词。

一、近代工业建筑特点。

以主体结构来说,近代的新结构主要有两大系统:一是钢(铁)结构;二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国近代第一个铸铁房架应用在1863年建造的上海自来火房。1913年所建的上海杨树浦电厂一号锅炉房当是中国近代最早一座钢框架结构建筑。但是,由于近代工业生产品种的残缺而不配套,使得近代工业建筑的类 型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近代工业建筑的一大缺点就是工厂总平面布置的不合理性。旧中国工厂的发展遵循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积累和扩充的规律。从工厂的总平面布置来看,近代工厂的扩大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增加分厂的形式;另一种是在原厂区内进行扩建的方式。近代工厂绝大部分均非一次建成,而是逐步扩大,不断增建。工厂随资本的增加而填建新的车间,不断增建的结果,使工厂的总平布置混乱,各工段分区不明确,工艺流程往返而不合理。厂区内既不留余空地,更没有绿化,厂房间距小,建筑密度大,交通运输不便,车间通风不良,这种状况为大多数工厂的普遍特征。如:1888年建厂,而后经过1920年,1921年,1930年三次扩建的上海恒丰纱厂就呈这般情况。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往往不顾及工人的健康和安全。一些小工厂条件差,不要说毫无降温通风设备,就连一般的采光通风条件也不顾及,迫使工人只能长期在高温和有害介质的环境下进行生产,如纱厂车间夏季温度高达40~42度。常引起工人昏晕。许多工厂不顾周围居民的健康,工厂的生产区与居住区相混杂,厂内厂外均无卫生间隔地带,三废不予处理,工厂成为严重的污染源。

单层厂房是中国近代工业建筑普遍采用的建筑形式。尤其在近代工业建筑发展的初期阶段,不论外国资本所办工厂,还是中国资本所办工厂,也不论工厂的规模大小如何,绝大多数厂房均是单层厂房。早期的单层厂房全部采用砖木结构。较之中国传统木结构是个改进,自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之时既已引进,并由民用建筑扩大应用至工业建筑。规模巨大的汉阳铁厂,创建于1890年,全厂共有6个大厂,四个小厂,炼炉两座,其机器,厂房工料全部从英国和比利时订购,“烟囱高大过于大别山顶;屋做洋式,囱用铁铸”,除主厂房外,都是砖木混合建筑。进入二十世纪才出现全钢结构的工业厂房。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应用于近代建筑略迟于钢结构。单层工业厂房的屋盖形式,以两坡式,气楼式和锯齿式最为常见。十九世纪下半叶,出现楼房的形式。也多采用砖木结构,外部砖墙砌墩承重,内部木柱承重,木制楼梯,木屋架两坡顶或开气楼,结构与外形相似于一般民用建筑。砖木结构的多层厂房一般为二,三层,高者四层,因结构的整体性弱,抗震性能差,不利于生产,故而,随着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新结构技术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以后只有在一些中小工厂尚有部分采用。近代最早一座钢框架结构多层厂房二十世纪十年代,即1913年兴建的上海杨树浦电厂一号锅炉间。虽然钢结构多层厂房出现较早,但使用的部门不广,局限于电力,煤气等少数几种工业建筑类型。大多数多层厂房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最为普遍。其始建于二十世纪初发展的最高峰是二十至三十年代。多层厂房较之单层厂房在建筑质量方面有着明显的改进,但是由于旧中国经济发展的停滞,同单层厂房一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多层厂房的发展也陷于停顿状态而大大落后于前进着的世界技术水平了。

旧中国的工业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达到了发展的最顶峰,与此相应,近代工业建筑的发展也以此时为顶点。在以后的二十年,实践水平没有继续提高,社会制度的落后,导致工业建筑发展的停顿,使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在原有的差距状况下更扩大了差距。

二 现代工业建筑的特点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基础工业从无到有,并迅速的发展起来。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背景下,林立的厂房、高耸的烟囱和大量的矿物堆场成为城市工业区描绘的独特地景。 由于受资金、材料以及传统设计思想的影响,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坚持“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这样工业建筑长期以来似乎总是没有条件和机会去考虑美观的要素。工业建筑的形象一直是砖墙、钢窗、钢门的老一套面孔。正是由于这种观念,使建筑师创作缺乏使命感,更谈不上创作激情。中国工业建筑屈从于经济和生产工艺的极端要求,建筑设计停止在只是简单的满足生产活动需要的基础上,基本采用的是标准化构件和建造模式,逐渐形成了当今国内流行的牛腿柱、大面积开窗、大型屋架结构体系为特征的生产工艺流程合理、经济,技术可行,外观相似的简单“盒子”式工业建筑形式,工业建筑鲜有受到审美意识的关注,进而不受美学意图的影响。长期以来,工业建筑强调使用地方材料和施工简便快速,我们所做的工程中其形象多表现为:(1)建筑多为清水砖墙或局部水泥砂浆、水刷石饰面,布局多是条形平面;(2)结构形式以装配式预制构件,采用预制梁、板、柱为主,建筑形象过于单一;(3)厂前区、生活楼、办公楼建筑组合建筑形象粗糙,缺少艺术处理;(4)各建筑色彩灰暗单调;缺乏统一协调。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很少关注其建筑形式的概念,建筑形象、建筑艺术,把这些理所当然的搁置在一边。大多数工业建筑满足于平淡无奇,简单实用,从设计考虑到施工质量都有些粗糙。在我们多数人的设计认识中,把建筑仅仅看作为公共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等有权利用的高雅艺术;而工业建筑只是等于实用加经济、美观则可有可无,工业建筑没有受到过多审美意识的重视,这种观点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至今还占主导地位。

工业建筑在建筑学中是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领域,这不仅在设计界本身,还包括在各院校的大学教授和建筑学学生以及建筑理论界的认识。目前,国内很少有建筑师染指工业建筑设计,同样各院校的建筑学毕业生对从事工业建筑设计工作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与自己所学大相径庭,对从事工业设计感到茫然。在我国,工业建筑长期受到冷落究其原因是人为的硬性的与民用建筑分开,认为工业建筑是完全由工艺流程和结构方案可靠而确定;造成许多建筑师对工业建筑缺乏了解,更少了兴趣。使得工业建筑设计水平滞后于社会观念、文化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制约了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

其实,回顾现代建筑的发展史,20世纪工业建筑的地位不亚于中世纪的基督教堂。在工业革命时期,作为一种公认的建筑形式,建筑师首先将当时的新型建筑材料和新技术运用到工业建筑上,改变了人们对建筑传统美学的看法。20世纪初工业建筑以崭新的技术以及玻璃、钢铁、混凝土等新材料展现于人们面前,产生了现代建筑美学的端弥。不仅如此,工业建筑的形成对现代建筑发展的三大贡献:促进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和建筑技术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工厂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现代建筑理论起了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的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1907年由建筑师贝伦斯设计的,采用了三折式的钢结构支撑,立面处理摈弃了古典主义设计手法的束缚,采用简捷的玻璃窗和反映内部真实空间特点的拱形屋顶山墙形象,被后人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那时,创立的包豪斯建筑学校和“德意志制造联盟”等组织,它们多以工业建筑为范例进行了新兴现代建筑理论的研究。工业建筑作为现代建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设计领域占重要地位,建筑设计亦无工业与民用之区别,大多数建筑师从事着多样的建筑设计,工业建筑创作过程中建筑师具有主导地位。从方案形成到工程实施中,注重建筑本身个性的体现和设计风格的表现。同样,国外工业建筑理论也相当繁荣从不同角度探讨和研究工业建筑。

近年来,随着我们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社会环境认识的提高,人们不再认为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是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的象征。我国兴起工业区规划建设热潮,无论业主还是设计者,对工业建筑方案的优先选择不仅直接关系到工业建筑合理的使用功能、结构体系的可靠性和业主投资成本的高低,而且还涉及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现代的业主已开始注重企业形象,并对在建筑上体现企业形象产生了兴趣,如场区规划、注重绿化、加强环保,注重企业形象,展示其形体景观、建筑色彩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建筑的形象就源于自身的生产特点,工业建筑利用生产功能特殊要求形成独特的空间和结构,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与企业形象的结合,展示其形体景观,与自然地貌结合,形成全新的景观轮廓。随着新生产工艺的要求现代工业建筑有着明显的车间合并(如炼钢车间、连铸车间、轧钢车间的联合集中布置)、建立联合厂房、提高厂房的灵活性、通用性的趋势,超大和超长成为工业建筑空间的特征之一,大容器式的组合建筑给工艺生产带去理解工业建筑的创作并不断的努力,关注当今社会观念,文化动态、科学技术来方便,但这个大体系需要现代技术和新的设计理念。工厂环境作为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产物,还注重一个基本理念即“生产中人的行为”,体现人文精神,更加重视对工业建筑的艺术创造和满足人类工程学的要求。

高新技术的推动和与世界交流合作的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和先进设计理念的加入,我们的工业建筑有了新的变化和进展,工艺系统与管理系统具有了智能性、结构清晰的特征,机械设备为主体,逐渐增加了可调整的弹性空间;注重结构的美学表现,采用新的结构形式,创造自由的空间,作到以结构单元模式延伸,便于工艺生产流程。厂房由厚重演变为轻薄,由分散变为复合式,对生产环境的要求更加严格了。大量采用轻型钢结构及压型钢板墙体和屋面体系,适应了工期短、变化快的生产要求。

结语

事实上,工业建筑与其他建筑类型相比,更能反映建筑空间的真实性,表现出功能的实用性、建筑的安全和建筑艺术的简约,最先实现消除装饰性元素的可能。工业建筑的特殊功能,丝毫不影响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也由于不同工艺加工过程,产生不同的建筑方案,将功能分析转换为空间组合的艺术表现。科技与工业总是形影相伴,科技是工业发展的动力与支撑,工业是科技进步的实践与市场。工业建筑空间与形式的科技化倾向、功能的适用性、合理性、建筑的经济性的体现。反映时代的精神达到技术、艺术、环境与人的和谐统一。这样的建筑设计创作,需要我们的设计者以及业主都应该以崭新的角度,改变我们对工业建筑设计的粗放状态,开拓思路,提高设计水平和技术含量,创作出具有时代特点和鲜明艺术形象,能反映当今工业发展水平的新型工业建筑形象。当前,传统的工业建筑设计观念已越来越不适应高科技时展的潮流.在反思过去的基础上,研究新形势下的科技、社会、人文思想的新特点,探讨工业建筑这一城市重要建筑类型新的设计思想及新手法,将推动工业建筑类型的丰富和发展,使其成为反映科技精神的先声和具有人性化的工作场所。

中国的工业建筑虽然还不是很先进,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形式上,颜色上,和材料的使用上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工业建筑必然会走在世界的前列!

参考文献:

[1]《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第二版)同济大学 罗小末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工厂美术设计篇6

关键词: 产学研 创意产业设计工厂

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高校与社会、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高校设计专业教育同经济、社会、市场等方面相脱节的状况,更新了设计教育观念,提高了设计教育的社会效益,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对高校的学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高等教育本身的创新,因此如何采用新的教育模式全面提高设计人才素质是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设计工厂”创意产业园区

“设计工厂”创意产业园区于2004年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其前身是上海面包厂。该园区是在上海市经委、徐汇区经委及上海师范大学的共同支持下,依托大学丰富的学科、人才、教育资源优势,由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改造并负责运行管理的集设计教学、创意产业服务、设计研发等为一体的设计创意产业园区和设计创意产业人才教育培育基地。

园区内设有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下属的视觉传达、环境艺术、会展设计、工业设计、数码及动画设计、综合媒体等多个专业学科,以及相关的教育及教学实习基地,同时还设有城市公共形象设计和城市建筑与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学生创意产业孵化中心、美术学院设计中心、企业产前研发中心和人才培训l中心,成为国内独一无二的集产学研为一体的专业型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基地面向社会,建立起公共设计服务、公共设计教育以及公共设计研发相结合的平台,使之成为较传统模式有一定差异化的创新型产学研模式。

二、“设计工厂”产学研模式

“设计工厂”创意园区的核心产业理念是突出产学研一体化,是以培养和塑造设计高端人才为目标。因此在教育方式上是以与企业、社会及院校问的项目合作为基础,开展灵活多样、机动高效的教学模式。先后与国际知名企业和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组织开放型创意设计训练营活动。这种产学一体、中外合作形式的“训练营”项目,主要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与本学院教师共同开展主题形式研讨,同时面向社会开放,为相关专业学生、企业设计师以及自由设计人等提供文化、创意、理念、思想等方面的交流机会;分享专家、设计成功人士、资深设计师等所提供的经验、方法;开拓学生、设计师的视野,提升他们的设计意识、设计水平,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设计训练营项目吸纳社会、企业、机构等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设计师共同参加研讨、互动,同时更好的搭建了设计交流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除培养全日制大学生外,还培训社会、企业、设计师达100多人,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好评。这些项目有“企业品牌与产品策略性设计训练营(2006~4月)”、“201 0世博会特许产品之礼品设计(2006年6月-9月)”、“城市公共休闲区规划设计训练营(2006~11月)”、“国际灾难性图形标识系统设计工作营(2007年5月14日-5月19日)”、“上海老字号设计管理中外研讨会(2007年5月8日-5月14日)”等。曾经由我院与荷兰爱因霍温设计学院、瑞典TRANSFORMATR设计事务所、徐汇区旅游局等合作的体验“上海老字号”中外设计管理论坛与工作营在设计工厂创意产业园区举行,同期举行了“设计基于品牌的精髓”项目汇报展,参观人数达近千人。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只会纸上谈兵,一旦应用于实践,就需要重新进行学习,这样在资源上明显产生浪费。“设计工厂”由于其合理的定位与创新性的管理模式,使上述问题得以有效的解决。园区集聚了众多高品质创意企业和研发机构,打破了以往在“象牙塔”内培养创意设计人才,教学落后于市场、设计滞后于产业的格局,为培育适应市场需要的设计类人才提供了平台。创意园区把美术学院的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工业设计、数字动画、综合媒体艺术等创意设计类专业及专业方向的教学实训课堂搬到“设计工厂”,模糊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界限,紧密地将教育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的地相互结合,不断地寻求设计产学研教育模式的结合点与平衡点,充分挖掘学生的设计潜能,培养和造就其具有优秀的设计素质。

在这里设计企业、机构与教育教学基地联手,共同为培养设计人才进行合作,这一过程可以伴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参观相关企业,了解设计行业的状况,可以与企业进行对话,聘请设计人员进行指导及授课;在专业教育的中期阶段,学生逐步地参与到企业的项目中去,以项目为课题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在高年级的设计教育中,可以通过兼职或项目团队合作的方式进人园区企业进行学习,积累设计经验,把握未来的设计方向。

工厂美术设计篇7

单纯从国内芯片制造业发展的角度去解读这件事,着实是不小的突破。要知道代表了国内芯片制造最高水平的中芯国际2013年才开始量产40nm芯片,2014年年底才制造出第一枚28nm芯片,而今已经可以规模量产骁龙410,这样的发展速度,即便参照国际先进芯片制造企业,也并不落下风。

手握28nm制程技术,中芯国际在未来几年的日子会过的好一点,而其直接竞争对手恐怕会神经紧张。但如果就此说中国芯片制造已经步入先进行列,未免有些言过其实。

芯片制造仍是短板

芯片行业主要可以细分为设计、制造和封测三个领域。高通、联发科、华为海思是典型的设计企业,台积电、联电和中芯国际则属于芯片制造企业(行业内也称为晶圆厂),飞思卡尔、长电科技等是主要从事封测的芯片企业。此外,Intel、三星则集设计与制造于一身。

有行业专家指出,在桌面级芯片方面,从设计到制造,全球范围内Intel罕有对手,领先其他企业至少一两代。上述专家甚至表示,“Intel在桌面芯片上被超越几无可能,中国芯片行业的机会主要在于移动芯片的设计与制造。”

在移动芯片设计领域,国内企业华为海思、展讯、联芯都表现不俗,尤其华为海思在调制解调方面实力相当强劲。除了技术因素外,产业环境和市场策略似乎更能影响中国芯片设计企业未来走势。

在芯片制造方面,虽然国内晶圆厂数量上很多,但是大多工艺较为落后,最先进的工艺技术仍旧掌握在少数几个外资企业手中,芯片制造成为国内最亟待弥补的短板。

据了解,国内晶圆产业第一阵营是外资或台资厂,主要是三星、台积电、联电等。第二阵营是合资厂,包括中芯国际、上海华虹宏力等。第三阵营是纯国资厂,包括武汉新芯、深圳方正等。

纳米级的“鸿沟”

咨询公司Gartner年初公布的2014年全球晶圆代工厂营收排行榜显示,去年的晶圆代工市场规模达468.52亿美元,排名前十的企业营收共计424.3亿美元,其积电一家就豪取53.7%的市场份额,台湾另一家晶圆大厂联电以46.2亿美元的营收占据9.9%的份额,中芯国际以19.7亿美元的营收获得了4.2%的份额,排名榜单第五位,不过其份额还不足台积电的1/10。

市场份额巨大差距的背后其实是工艺技术的全面落后。《通信产业报》(网)记者了解到,硅晶圆是最常用的半导体材料,其尺寸与芯片制造关系紧密,尺寸越大能生产的芯片数量越多,成本越低,但是对工艺技术的要求就越高。

目前国内较为领先的晶圆尺寸是12英寸(300mm),多数晶圆厂还停留在8英寸(200mm)。而12英寸晶圆厂中大部分是由外资企业设立,包括Intel的大连厂、三星的西安厂、海力士的无锡厂等,由国资主导的企业中仅有中芯国际、武汉新芯等拥有自己的12英寸晶圆厂。据悉,台积电、联电已经计划或者启动在大陆的12英寸晶圆厂项目,外资独资建厂的形式虽然提升了国内芯片的产能,但其对大陆芯片制造实力提升的贡献却十分有限。

芯片制造业另一个关键词是更被大众所熟知的制程,例如常见的40nm、28nm等,制程越小芯片中的晶体管越小,对芯片的效能提升帮助越大。

目前,移动芯片行业最先进的制程要属三星的14nm技术,其自家的旗舰机型便是采用了这一制程的Exynos 7420芯片。而行业龙头台积电慢了一拍,其最新的16nmFF+量产还需要些时日,这对其巩固苹果、高通等高端用户十分不利。

行业新锐中芯国际虽然掌握了28nm制程,顺利进军主流中低端芯片市场,极大地缩小了与联电、格罗方德的差距。但是,其与一流水平的差距却是巨大的,可谓是纳米级的“鸿沟”,要知道台积电、三星已经开始瞄准10nm甚至是7nm的制程技术了。

受益国家政策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进口的集成电路芯片规模已经达到2000亿美元,这一数字远超石油进口的金额,芯片行业已经在深刻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去年国家层面成立了千亿元级别的集成电路“大基金”,扶持国内芯片行业的发展。今年,“大基金”全面开启布局投资,已密集在集成电路制造、设计、封装、设备等领域展开动作。

业内专家表示,芯片制造业将是“大基金”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其是典型的高资本、高智力型产业。一条晶圆厂的生产线动辄需要十几亿美元的投入,而要实现国内芯片制造业的跨越发展,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必不可少。

工厂美术设计篇8

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学生姓名:

学号:指导教师

选题:机罩注塑模设计

选题的依据、意义、国内外现状及主要参考文献:

模具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受到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美国工业界认为模具工业是美国工业的基石在日本,模具被誉为模具工业是进入富裕社会的源动力,在联邦德国模具被冠之以金属加工业中的帝王之称;在罗马尼亚,有模具就是黄金之说;新加坡政府则把模具工业作为磁力工业,中国模具权威经理称为模具是印钞机。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当今模具就是经济效益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我国模具行业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模具生产工厂点共有2万多家,从业人员约50万人,全年模具产值约360亿元,总量供不应求,出口约2亿美元,进口约10亿美元。当前,我国模具行业的发展具有如下特征: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中高档模具及模具标准件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总体发展水平;塑料模和压铸模成比例增长;专业模具厂家数量及其生产能力增加较快;三资企业及私营企业发展迅速;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快等。从地区分布来看,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快于中西部地区,南方的发展快于北方。目前发展最快、模具生产最集中的省份是广东和浙江,其模具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60%以上。我国模具总量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三,但设计制造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德、美、日、法、意等发达国家;模具商品化和标准化程度也低于国际水平。现就我国塑料模具工业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综述。

发展现状

我国塑料模具工业从起步到现在,历经半个多世纪,有了很大的发展,模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大型模具方面已能生产48英寸大屏幕彩电塑壳注射模具、6汰5kg大容量洗衣机全套塑料模具以及汽车保险杠和整体仪表板等塑料模具。精密塑料模具方面,已能生产照相机塑料件模具、多型腔小模数齿轮模具及塑封模具。如天津津荣天和机电有限公司和烟台北极星I唘K模具有限公司制造的多腔VCD和DVD齿轮模具,所生产的这类齿轮塑件的尺寸精度、同轴度、跳动等要求都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而且还采用最新的齿轮设计软件,纠正了由于成型收缩造成的齿形误差,达到了标准渐开线齿形要求。该公司还能生产厚度仅为0.08mm的一模两腔的航空杯模具和难度较高的塑料门窗挤出模等等。注塑模型腔制造精度可达0.02~0.05mm,表面粗糙度达到Ra0.2m,模具质量、寿命明显提高,非淬火钢模寿命可达10~30万次,淬火钢模50~1000万次,交货期较以前缩短,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成型工艺方面,多材质塑料成型模、高效多色注射模、镶件互换结构和抽芯脱模机构的创新设计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技术的使用更趋成熟,如青岛海信模具有限公司、天津通信广播公司模具厂等厂家成功地在29~34英寸电视机外壳以及一些厚壁零件的模具上运用气辅技术,一些厂家还使用了C-MOLD气辅软件,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上海新普雷斯等公司就能为用户提供气辅成型设备及技术。现在,热流道模具已逐渐开始推广,有的厂采用率达20%以上,一般采用内热式或外热式热流道装置,以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难度针阀式热流道装置,少数单位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难度针阀式热流道模具。但总体上热流道的采用率达不到10%,与国外的50%~80%相比,差距较大。

CAD/CAE/CAM应用现状

随着轻工业及汽车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模具设计制造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已形成一个行业。但我国模具行业缺少技术人员,存在品种少、精度低、制造周期短、寿命短、供不应求的现状。一些大型、精密、复杂的模具还不能自行制造,每年需要花几百万、上千万美元从国外进口,制约了模具工业的发展,所以大力发展模具工业势在必行。为了提高模具企业的设计水平和加工能力。中国模具协会向全国模具行业推荐适合模具企业使用的CAD/CAE/CAM系统。模具设计和加工使用的CAD/CAE/CAM系统,不要求系统十分庞大,但对某些方面要求较高,如曲面造型、三轴数控加工等。一些国外的CAD/CAE/CAM系统,虽然具有强大的三维曲面造型、结构有限元分析、计算机辅助制造和产品数据管理能力等,但价格昂贵,一般企业难于承受。目前在国内应用的主要软件有美国PTC公司的CAD/CAE/CAM集成化系统PRO/ENGINEER、美国EDS公司的CAD/CAM软件UG-Ⅱ。法国MATRA-DATAVISION公司的集成化软件、美SOLIDWORKS公司的SOLID-WORKS软件、美国CV公司的CADDS5软件、美国SDRC公司集成CAD/CAE/CAM软件、英国DELCAM公司CAD/CAM软件DUCT、以色列CIMATRON公司的三维CAD/CAM软件CIMA-TRON、美国AC-TECH公司的注塑模CAE分析软件C-MOLD、澳大利亚MOLDFLOW公司的注塑模CAE分析软件MF,国内华中理工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注塑CAD/CAE/CAM集成化系统HSC3.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CAD/CAM软件CAXA和郑州工业大学注塑模CAE分析软件Z-MOLD等。

对于国内一些大型模具企业,它们的CAD/CAM应用状况多停留在购买国外先进的CAD/CAM系统和设备上,但在其上进行的二次开发较少,资源利用率低。对于国内一些小型模具企业,则很少应用CAD/CAM,有些仅停留在以计算机代替固板绘图。所以有必要改善国内模具企业的CAD/CAM应用状况,使它们真正做到快速、准确地对市场做出反映,使制造出的模具产品质量高、成本低,即达到敏捷制造的目的。

产业组织结构现状

目前我国的模具生产企业可划分为四大类,即专业模具厂,专门生产模具外供;产品厂的模具分厂或车间,以供给本产品厂所需的模具为主要任务;三资企业的模具分厂,其组织模式与专业模具厂相类似,以小而专为主;乡镇模具企业,与专业模具厂相类似。其中以第二类数量最多,模具产量约占总产量的70%以上。

我国模具行业管理体制分散,目前有19个大行业部门制造、使用模具,却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靠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来统筹规划、集中攻关,跨行业、跨部门管理困难很多。模具适宜于中小型企业组织生产,而我国技术改造投资向大中型企业倾斜时,中小型模具企业的投资得不到保证。包括产品厂的模具车间、分厂在内,技术改造后不能很快收回其投资,不少模具企业技术改造后负债累累,影响其发展。虽然大多数产品厂的模具车间、分厂技术力量较强,设备条件较好,生产的模具水平也较高,但设备利用率低。

我国模具价格长期以来与其价值不协调,造成模具行业劈自身经济效益小,社会效益大劈的现象。劈干模具的不如干模具标准件的,干标准件的不如模具带件生产的,干带件生产的不如用模具加工产品的劈不正常现象严重存在,极大地挫伤了模具企业(包括模具车间和分厂)职工的积极性。这也是模具行业人才留不住、青年技术人员、青年工人不愿学技术的原因之一。

主要发展方向

近年来,全球制造业正以垂直整合的模式向中国及亚太地区转移,中国正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制造业模式的变化,必将产生对新技术的需求,也必将导致CAD技术的发展。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正如10年前由于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使得微机进入千家万户改变我们的生活一样,网络应用的普及将在更大程度上改变制造业的模式。随着中国加入WTO,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将要求我国的产品要有创新性,并且要有更高的质量、更低的成本并在更快的时间内提供给市场。作为产品制造的重要工艺装备、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之一的模具工业将直接面对竞争的第一线,模具工业除其需要高技艺的从业人员外,还需要更多的高技术来保证。

协同创新设计将成为模具设计的主要方向

制造业垂直整合的模式使得世界范围内产品销售、设计、生产和模具制造分工更明确。为了缩短产品上市周期,使模具设计充分理解产品设计的意图,在产品的设计阶段,模具设计即同时开始,产品设计工程师和模具设计工程师需尽早进入协同设计状态。另外,模具制造厂家所需要的模具标准件一般都由模具标准厂家提供,最好在模具设计阶段就参照各类标准,充分利用模具标准件厂家提供的数据进行设计。由于在制造流程中各个环节所采用的CAD系统可能不一定相同,这就要求未来的CAD系统要具备协同的能力,对上下游的数据要能够随时交换,对所产生的数据彼此能够处理,数据产生及处理也需要标准化。因为产品需要创新,因此,模具设计也需要能够体现产品的创新,如在逆向工程中更重要的是对产品结构和产品的外观进行创新再设计。

模具制造信息将更加丰富,制造过程将更有效

目前,模具制造厂已经较广泛地采用了数控加工。为了保证加工质量、提高加工效率、改进制造流程,有较多的模具制造厂开始使用多坐标数控加工、高速铣削加工及基于快速原型的模具制造等方法。由于制造设备的丰富,制造信息的增加,我们将看到,今后的制造信息将不仅仅是只提供数控编程加工的G代码,更重要的是,从设计开始,将进行制造过程的设计,即提供模具制造的工艺流程,不仅包含工艺表格、加工参数,还包括模具加工的卡具设计、加工的装卡过程及各工序的G代码,并且在各部分工序过程均有仿真,还可以在网络上共享。CAM将充分利用网络及仿真等技术,通过合理地规划制造过程,有效地组合机床、刀具和人的经验,使企业发挥更大的潜力,取得最大的效益。

激光技术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激光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主要是在快速成形与一些特殊模具的加工两个方面。

快速成形是根据CAD的数据,不借助任何机械加工工具,通过逐层增加材料的方法(如聚合、粘结、烧结等)快速制造出零件原型或零件实物,故也称快速原形制造(缩写为PRM)技术。快速成形技术主要有立体光固造型(SLA),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分层实体制造(LOM)等。该技术将CAD技术、激光技术、CNC技术、材料加工和材料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模具制造业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与传统的模具设计制造相比,它能比数控加工更快、更方便地设计并制造出各种复杂的原型,使模具的制造成本和生产周期减少1/2,明显提高生产率。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如海尔、春兰和科龙等公司已经应用激光快速成形于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激光技术应用于模具制造方面主要有激光切割、打孔及打标、刻花与刻字等方面,如用于深孔、型孔、中空体以及复杂的冷却水道加工等;在金刚石拉丝模和喷丝板本身的小孔加工中,传统方法是在细钨棒上粘金刚石粉进行旋转研磨打孔,加工时间长达10~25h,而若采用多脉冲激光打孔,几分钟即可完成。采用激光打标、刻花和刻字,不仅速度快、成本低,而且克服了冲头作用模具表面时常见的毛边、尖锐的边缘畸变。

模具CAD技术应用的ASP模式,将成为发展方向。

由于今天模具行业实际上已经成为高技术最密集的行业,任何企业要拥有全部最新出现的技术,成本将非常高,而且还要培养并且留住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也会非常困难。因此,将出现模具CAD应用的ASP模式,即产生各种专门技术的应用服务单位,为模具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的模具制造企业,按照价值链和制造流程分工,将制造资源最优发挥,应用服务包括如逆向设计、快速原型制造、数控加工外包、模具设计、模具成型过程分析等。

结语

从我国国情出发,认真面对模具工业发展的现状,加快模具CAD/CAM技术的推广,建立起一套软件开发、使用评价维护体系,形成区域规模优势,相互交流与协作,组成行业集团,尽快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同时把协同创新设计、激光等先进技术应用到模具制造中去.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模具行业将逐渐与国际CAD行业接轨,适应国际CAD/CAM/CAE的要求,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具设计制造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永泰.模具工业2003年经济运行展望[J].模具工业,2003

[2]罗继相.浅析我国模具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和对策[J].模具技术,2001

[3]王都.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提高模具工业设计制造水平[J].模具工业,2003

[4]靖永慧.现代模具制造行业发展[J].模真技术,2001

[5]许鹤峰,闫光荣.数字化模具制造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6]韩向东,陈炜.基于网络的模具CAD/CAM/CAE一体化系统的研究[J].农业机械报,2001

[7]杜鹃.CAD/CAM/CAE技术在模具生产中的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3

[8]缪德建.模具制造中CAD/CAE/CAM/CAT的应用[J].模具技术,2002

[9]陈光明.压铸模CAD/CAE/CAM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铸造技术,2004

[10]戴国洪.数控加工CAD/CAPP/CAM集成系统的研究[J].机械制造,2000

[11]张海鸥.快速模具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模具技术,2000

[12]姚真裔.模具CAD/CAM/CAE集成制造在铸造中的应用[J].铸造技术,2003

[13]金涤尘,宋放之.现代模具制造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14]王都.加速模具工业发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2002

工厂美术设计篇9

根据国际专用工具协会和亚洲模具协会联盟的综合估计,全球的主要模具生产国家和地区如下:

1.日、美、德、法等工业发达国家

它们发展速度快,市场规模大,内需充足,较高,具备开发各种模具的能力。

2.发展中国家地区

包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葡萄牙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属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大致为由传统劳动密集产业开始从事工业化生产,渐渐步入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的出口,模具工业已由初期的低精密度向较高精密度发展。

3.经济发展迅速的大国

如中国大陆、印度等。其人口众多,长期重视基础工业发展,模具工业技术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国有企业。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带动模具工业迅速发展。

本文就国外一些模具行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的模具发展情况做以介绍,以便从中找出我国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模具行业。

1.日本

根据日本金型工业协会估计,1995年日本的模具产值约为15866亿日元,较上一年增长了13.9%。与其他产业相似,其模具行业在1991年发展到高峰后开始跌落,一直到1995年才有所回升,主要原因是1995年日本各大汽车厂将各类型车逐渐淘汰,由此对模具需求迫切。日本为全球第一大模具出口国,1991年起其模具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1995年为2586.87亿日元(约合28亿美元),约占产值的16.3%。1995年进口约占产值的1.2%。出口规模较大的原因在于:

(1)模具技术较高,质量良好,精密度符合各类客户需求。

(2)企业的海外投资很多,各海外工厂习惯于使用日本制造的模具,

(3)按时交货且交货期短是日本模具的一大特色,

2.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模具生产能力较强,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它将高新技术应用于模具设计和制造中。

(1)CAD/CAM/CAE一体化技术被广泛应用

它显示了用信息技术带动模具工业发展的优越性。澳大利亚塑料模具设计制造已普遍应用了CAD/CAM/CAE一体化技术。在CAD应用方面,己经甩掉了图板,二维CAD被广泛应用,三维的使用目前已达到了60%,Pro/E.UG,Solid,Edge,MechanicalDesktop等设计软件应用得很普遍,而且采用DNC网络联系到高精度和高效率加工中心。应用这些软件不仅可完成二维设计,同时可获得三维模型,为NC编程和CAD/CAM的集成提供了保证。应用三维设计,还可以在设计时进行装配干涉检查,保证设计和工艺的合理性。

(2)企业规模

澳大利亚汽车模具企业规模不大,职工多在40-50人,最大的只有450人(制作模具的人数为68人,其他人员做产品零件)。多机床管理和一专多能、一人多职普遍被模具厂采用,其车间机床很多但工人不多,多台数控机床在工作,但只有一个工人管理。

(3)实行JIT管理模式

澳大利亚的模具企业都是根据市场需要发展起来的,都有一套适应市场需要的科学的、严格的管理方法,从生产计划、工艺制定到作业流程控制、库存、统计等方面普遍使用了计算机化管理。在生产现场数据采集和统计都使用了条码技术,有些公司还应用了集成化管理,在公司内部,设计、工艺、生产部通过计算机网络DNC共享信息。在生产车间,制品、外购件和生产作业地干净整洁有条不紊,生产基本实现了零库存,做到了准时生产(JIT)。

(4)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协作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每个模具企业都有自己的特色产品,都有自己的技术优势,必须采用专业化生产方式,不能什么模具都制造。

Electeolux公司是一个较大的模具制造公司,主要做一些大型模具,拥有日本产OKUMA数控铣床3台,大型电加工设备。生产重点放在模具开发和制造及装配调试工作上,做许多机械零件加工外协。

(5)模具标准化程度较高

模具标准件可以在市场上采购,许多模具企业进行模具零件的粗加工,半精加工也由相对固定的协作厂家完成,模具冲压件由固定铸造厂粗加工后再送往协作厂进行半精加工。塑料模具用的钢材在钢厂进行粗加工作为标准模块运到模具厂,模具厂的热流道、定位、导向、斜楔、气动等都是标准件,由专业厂供给,这样大大地缩短了模具产品的制造周期。

3.葡萄牙

模具工业是葡萄牙颇具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出口产业,生产规模在1995年己达3.2亿美元,制造厂家约250家,从业人员约7500人。但大部分为中小企业,每个工厂平均员工为30人。

由于地理因素及文化背景优势,葡萄牙的模具在美洲市场上广为各大公司认同,近年来葡萄牙人又加强了对欧盟市场的拓展,使其逐渐成为世界模具市场上一个强有力竞争者。

目前,葡萄牙的模具生产重心为塑料模具,占国内模具总产值的80%以上。模具行业已普遍使用CAD/CAM技术,并采用CNC等精密加工机械,全行业用于研究开发及新设备的占全年产值的10%,超过大部分主要竞争对手。葡萄牙的模具外销比例达85%,1995年出口增长为22.5%,接近2亿美元,进口额为3431万美元。美、加曾为其最大出口市场。1986年葡萄牙加入欧盟后,市场重心转移到欧洲,美国和加拿大所占市场份额从1985年的65%降低到目前的30%。

4.中国台湾

中国台湾的模具工业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1998年模具产值曾达到19.5亿美元。近几年因中国台湾经济衰退,中国台湾的模具产值连续下降,1999年降低到17.2亿美元,2000年又降到15.5亿美元,两年共下降了20.5%。中国台湾模具出口占模具总产值的30%左右,中国大陆是中国台湾模具销售的主要市场之―。

各类模具在中国台湾模具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为:塑料模具占45%,冲压模具占36%,冲压模具占8%,锻造模具占3%,其他模具占8%。中国台湾模具企业有以下特点:

(1)模具生产效率高、工期短、人均产值高。

(2)专业分工细,技术精益求精,客户相对稳定。

(3)模具企业带件生产比较普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工厂美术设计篇10

2007年1月1 日,英特尔宣布:中国将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区进行销售与市场运作――中国成为与美国、欧洲、中东部非洲和亚太区并列的第五个独立报告区域,直接向美国总部汇报。此时,距离英特尔在北京设立第一个代表处已经过去了22年。

谁也没有预料到,当初仅有三五个人、不到10平方米的一个不起眼的代表处能发展到今天:英特尔在上海、成都、大连等多个城市分别建有芯片制造、测试和封装工厂,并在北京和上海等地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和实验室。英特尔还在中国其他地区设有16 个分公司和办事处。中国,已成为英特尔在美国以外投资最大、机构设置最全面的区域市场。

回顾历史,英特尔对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投资始于1996年。当时,英特尔决定在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建立一个芯片封装测试厂,后来又几次追加投资,如今已成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最大的投资项目。英特尔投资浦东的意义重大,它不仅意味着英特尔开始看重中国市场,为今后逐步向中国进行战略倾斜拉开了序幕,而且从此以后,英特尔与中国政府似乎找到了一个战略契合点,两者之间的合作走向良性互动。

2005年3月,英特尔成都封装测试厂二期投资项目启动。位于成都市出口加工区西区内的英特尔项目的总投资规模扩大到4.5亿美元。同时,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英特尔拥有3座工厂,总投资额达5亿美元。加上这次英特尔技术开发公司成立新投入的3900万美元,英特尔公司在中国的芯片测试封装厂及研发中心总投资累计已接近10亿美元。到2007年3月,英特尔又宣布投资25亿美元在中国大连建立300毫米晶圆工厂。这是英特尔在亚洲的首家300毫米芯片厂。在英特尔2007年的工作总结中,承诺了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将达到38亿美元。对于英特尔而言,中国无疑是其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未来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跨国公司投资的重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既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痛。今天,所谓中国制造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中国发展模式的不足。从英特尔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来看,目前,这种现象已经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不再仅仅是工厂型的投资,而是研究性投资与工厂型投资并举。90年代初,英特尔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研发机构,1998年11月,创建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ICRC)作为英特尔在亚太地区的第一个研究实验室。2005年5月12日,英特尔公司宣布英特尔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外高桥正式落成。英特尔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是英特尔继芯片测试和封装工厂后在上海浦东新区的第三期投资,此举标志着英特尔公司在上海近十年来的发展再上新台阶:在战略上,英特尔公司则将中国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中国不再仅仅是制造基地,英特尔的部分研发工作也转移到了中国。

在中国,英特尔公司由传统的中国制造向中国技术转型,选择中国上海设立技术研发公司有三大原因。第一:人力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低廉一直被视为中国制造的关键。但是,与以往的中国制造恰恰相反,英特尔之所以在中国上海设立技术开发公司恰恰是看中了上海的人才,尤其是对芯片技术发展非常了解的人才,这是许多国家不具备的。第二:本地化优势。支持本地化发展是本次英特尔扩大投资设立技术开发公司的主要原因。该项目将主要从事与全球同步的前沿技术研发、平台开发以及中国的客户服务,包括封装技术研发部、快速存储器上海事业部、用户平台研发部和封装设备开发部等。其业务包括闪存芯片设计,集成电路开发,台式机系统开发,服务器动力和热能的开发以及封装技术开发,以实现英特尔把最新技术带到中国的承诺。第三:快速增长的移动通信市场。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市场无疑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移动通信市场。今天,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未来很多年都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对于英特尔而言,能否在移动通信芯片领域取得突破,中国市场将是未来的关键。因此,此次设立的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的重点项目之一就是手持设备的芯片设计、封装以及测试,尤其是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进行本地化手持设备芯片开发。目前,上海已经成为英特尔北亚地区最大的运营中心。

回顾英特尔在中国的发展,英特尔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与它一直注重与中国宏观发展战略的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从1985年进入中国,到如今在大连设立芯片工厂,英特尔在中国的投资先后出现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的波峰都刚好与中国政府的国家开发开放战略吻合。从在华投资建厂的布局来看,投资上海,配合“浦东崛起”,投资成都,呼应“开发西部”,投资大连,紧跟“振兴东北”,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个台阶“先提速东部、再提升西部,后复兴东北部”保持同步。2008年,英特尔在中国的制造工厂和研发事业都进入了全新阶段。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从单纯的消费市场转向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市场。

越南:制造优势开始发力

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中,土地及劳动力价格也出现持续上涨。伴随着在华投资成本逐渐上升,外资公司在选址时也进行更多考虑中国周边发展较快的其他国家,同时寻求中国以外的投资渠道。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同时,英特尔公司也将目光放到中国周边的地区上。其中,英特尔在越南的举动尤其引人注目。

近年来,越南政府积极努力改善其经贸投资环境,促进了越南的经济快速增长, 2006年经济增长率高达8.2%,特别是在2006年底越南加入WTO之后,预计入世效应将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目前,越南已经吸引了富士通、住友电木、日东电工、名幸电子、鸿海集团、神达电脑等电子制造企业相继进驻。越南又是东南亚10国联盟当中PC市场增速最快的一个国家,2005年6月,英特尔总裁曾经表示英特尔公司在该国的销售额正不断增长。有数据显示,2005年越南国内的电脑及相关设备销售额估计达到了7亿美元,较2004年增长30%。伴随着越南市场的扩大,英特尔公司也将目光投向了越南。2006年1月,越南政府向外界透露,英特尔已向该国政府提出申请,希望投资6.05亿美元在越南建立一座芯片制造厂。然而,英特尔公司却对越南政府的消息不置可否。这多少给急于向世人昭显成绩的越南政府带来一点尴尬。直到2月28日,英特尔公司才消息称,它将在越南投资3亿美元建立一家进行芯片包装和测试的制造厂,并在越南的胡志明市举行了一个庆祝收到越南政府颁发的投资许可证的庆祝会。

2007年下半年,英特尔公司的越南工厂开始投产。英特尔公司亚地区副总裁John Antone称:“这家制造厂将是我公司在世界上建立的第七个服务于全球电脑市场和电话市场的制造厂,全球市场对闪存芯片的需求量非常大。”这家制造厂将雇佣1200名员工,它同时也对网络设备和消费电子产品所用的一部分芯片进行测试和包装。首批投资的3亿美元资金将用于该制造厂在第一阶段即从现在到2008年期间的投资和开发工作,这笔投资将包括在英特尔公司今年60亿美元的全球资金费用预算之内。英特尔公司有权选择是否对该厂进行第二阶段的投资,如果它在第一阶段投资结束后选择继续投资,那么英特尔公司总共将在越南投资6.05亿美元。至于它是否会进行第二阶段投资,将视该厂在第一阶段的投资收益和市场行情而定。

尽管距离工厂的完工和运转还有很长一段时期,英特尔已经闲不住了。2007年3月,公司在工厂地点附近破土兴建了一座办公大楼,并紧锣密鼓地准备基础设施和工程资源,以支持在这个新兴市场的大规模项目。越南成为英特尔在亚太地区仅次于中国的投资国家之一。然而,在越南,英特尔需要担心的事情远远比中国多得多。

胡志明市陈旧的电力配电网络是英特尔担心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此,英特尔公司试图通过建设一座由两条线连接到国家电网的专用变电站来解决问题。让英特尔感到少许安慰的是,预计到2008年底,有3座电厂将上线投入使用。如果说,英特尔公司在越南遇到的基础设施的不足还只是金钱上面的小问题,在工程前线,英特尔在工程师和高级管理层上都面临严重的技能人才短缺。由于在越南基本不存在高科技行业,所以,迫切需要大量的学生进入技术领域,这也是英特尔公司最担心的问题之一。为此,英特尔已经着手为关键职位聘请职员,并且要派他们去亚洲其他国家接受培训。

尽管越南的运营最初将“纯粹是一个生产场所”,英特尔正为进一步的发展努力扩张所需要的充沛空间。

印度:研发能力不容小觑

在亚洲,英特尔另外一个重要的投资国家当属印度。与越南相比,印度在IT技术领域给中国带来的一定的威胁:从成本战略上考虑,印度的优势在于人力成本,每年供应20万技术人才,而成本仅为美国的1/6。随着印度逐渐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新兴市场之一,英特尔也打算使印度成为公司在全球的开发中心。作为英特尔在海外增长最快的市场,英特尔在印度的团队已开发出了芯片级产品及架构,先进的计算、通信及无线产品,比如英特尔迅驰DUO双核处理器NAPA就是在印度完成开发的。英特尔公司年的“万亿次研究芯片”的约一半工作也是在印度完成的。这表明,英特尔印度研究中心正迅速地成长为英特尔研究与设计的关键场所――英特尔在印度的3000名员工中,有2000多人就是在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就在不少人还以为印度的外包产业只是单调乏味的工作时,印度已悄悄爬往产业链的最高端。

然而,英特尔在印度的业务进展得并不如希望中的顺利。这种不顺利主要来源于政府政策的制定。2005年10月底,英特尔取消了在班加罗尔开发的四核心Whitefield Xeon处理器的计划。2006年,作为英特尔全球重组的一部分,英特尔在印度裁减了约1000个职位,占英特尔在印度员工总数的1/3。在2005年12月份,英特尔公司曾经透露它计划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以加强它在印度的研发业务,并考虑在印度设立芯片加工厂。到了2007年6月,英特尔发言人又表示,英特尔已经决定不在印度建厂。英特尔给出的理由是:本来,英特尔计划继续拓展印度市场,并将印度运营中心发展成为集测试、组装和制造为一体的综合性工厂。但是,由于印度的半导体政策迟迟未能出台,导致英特尔的建厂计划延迟。英特尔公司认为政府拖累了他们的言论也惹怒了印度政府,他们对此言论进行反击,表示是英特尔一直不把印度的芯片制造放在心上,所谓建厂是英特尔在撒谎,英特尔严重忽悠了他们。印度首都新德里的《金融快报》则说,英特尔一直未有意印度建立晶圆制造工厂,只是想建立一个装配,测试和封装工厂。事实上,2007年3月的中国大连工厂落成后,芯片生产的产能已经足够,这也是英特尔决定取消印度建厂计划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