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科普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9 19:33:34

博物馆科普工作计划

博物馆科普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自然科学;博物馆;科普教育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不同的博物馆拥有独立的主题与内容,我国对于博物馆的分类与设计具有一定的进步,为了顺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现状,自然科学博物馆也应当完善自身的发展计划与科普教育功能。自然科学博物馆本就是以科普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提升观众的科学文化修养,成为了博物馆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自然科学博物观发展现状及科普教育功能介绍

(一)现状分析

自然科学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机构,它是面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常设机构。自然科学博物馆以研究与欣赏为目的收集大量的先进科学设备,为参观者演示与欣赏科学变化的过程。目前,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主要以讲解与操作辅导为主,由于参观者大都习惯被动的接受事物,因此在参观的过程中会通常不会主动提问,因此选用辅导操作与深度观看的方法无疑是一种吸引人的教育活动方式。而学习单、导览图的等能够对参观者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目前,参观自然博物馆的主要群体为亲子家庭与学生群体,但博物馆中的分众化设计不够,儿童参观者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学生团体的放羊式参观现象严重,此外主体的衍生化不够,虽然博物馆中涉及到的主体较多,但对于教育的深度发掘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科普教育的功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博物馆中收藏植物、动物与矿物质化石等都能够代表一个历史阶段,通过解说员的介绍,使参观者能够还原出当时的地理环境、气候、生物特征等信息,这些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都直接可用,通过借鉴博物馆中的参考资料,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决策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现代社会提倡素质教育,青少年到博物馆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科普知识,更是实现精神上的教育。儿童进入到博物馆中,感受到科学的奇妙,了解不同事物产生的原理,并能够自己动手去实践,馆中可以安排讲座、视听欣赏、3D影院、动手做等项目,参观者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受到浓郁的科学文化气息的熏陶,参观者的心态上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对于自然科学也更加的感兴趣。

二、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发展对策

(一)实现现代化管理

国内现阶段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基本教育活动、辅助教育活动以及学校教育活动。笔者认为,现代的解说可充分的利用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例如将展品演示、语音讲解等融为一体,并编排成情景表演。进而激起青少年的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上设置更多的动手类活动,使参观者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开展研究活动,例如实时演示类主要通过实况转播,并提供专家解说与面对面沟通等项目。

从人群上还可以进行细致的划分,例如青少年教育组、家长教育组等,并将上述的项目设计成一张图纸,让参观者能够对博物馆中的项目一目了然,从而节省展馆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二)开辟新的发展途径

博物馆本身蕴含大量的管理学、自然科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相关研究人员应当重视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大力开展博物馆学研究建立独立的研究课题,并结合本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管理与发展方案,将研发的成果作为载体,使用博物馆语言传递出去,感染更多的人参与到博物馆科普学习活动当中,进而感受到人类文明的伟大,提高青少年的专业素养,实现科普与创新的共同发展。

(三)构建“展教合一”的教育展览体系

自然科学博物馆应当细致的划分观众主体,以便于为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科普服务。例如,中小学生组、青年组、中年组、老人组等。从关系上可以分为个人、朋友、亲子家庭以及学生团体。根据参观动机又可以分为体验者、爱好者、朝拜者等等。讲解者应当在了解参观者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科普教育计划。

博物馆应当树立衍生化科普教育理念。从一个展览主体出发,设法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使受众能够对主题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徹。此外,还可以向参观者提供科学前沿发展动态讲座,满足爱好者的需求。在活动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需要事先告知参观人员具体的安排,使参观者能够了解具体行程。注重计划的全面性与间接性,切不可让参观者感受到繁琐与恐惧等。引导参观者正确的使用学习单等材料,并在参观结束后提供馆内活动,以鼓励受众进一步探索。工作人员还要注意保留失败的实验案例,因为失败比成功更有教育意义。从而不断的引发参观者进行思考,提升学习兴趣,使自然科学的科普教育更具有实际价值。从而加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最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制定展览学习效果评估计划。使设计者能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提升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历史文化与自然科学的兴盛发展,博物馆相关工作者应当加强对本馆文化的研发力度,加大宣传力度,与政府通力合作,实现管理方法、规章制度的创新发展,为我国文化建设融注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徐旭良.科技馆中后期展项维保方式探讨[J].科技风.2017(14) 

博物馆科普工作计划篇2

参加会员日活动的会员及科普工作人员合影

活动当天,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徐善衍作了题为《科普事业的时代特征与博物馆科普的社会责任》的报告,介绍了世界和我国自然博物馆的发展情况;北京大学教授宋向光全面讲述了“当代博物馆展陈的理念和特质”;中国科技馆原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李象益作了题为《以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推进自然科学博物馆展示和教育创新》的报告题目,带给会员及科普工作人员耳目一新的展示理念;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动物馆馆长王原作了题为《浅谈古生物类博物馆的科普工作》的报告题目,用中国古动物馆多年来的专题展览实例理论联系实际,展开深层讲解;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理事李湘涛用大量的图片和实例讲述了“自然博物馆动物陈列展览的策划与设计”;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工作组主任委员黄乘明以《专题展览——知识拓展和深化的有效展示方式》为题,向学员讲述了《人类亲缘——灵长类多样性与人类起源》展览的策划和展示,使参与的会员及科普工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中得到了一次知识的冲击。

中国动物学会向与会人员免费赠送了《关爱野生动物、营造绿色家园》、《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中国科协继续教育通讯》、《北京科技报》、《科技生活》、《国防》、《同志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图书200余册,让会员学习了解掌握国家政策、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另外,中国动物学会、河北省动物学会及河北省林业厅印制了有中国动物学会简介信息的2013年年历赠送会员;国家濒科委办公室委托学会发放“京津市场常见的两爬爬行动物” 宣传单页100余份。中国动物学会副秘书长张永文老师也向会员发出呼吁:利用会员优势和学科优势,积极为西部边远地区部分中学建立生物标本室提供物资及技术支持,会员均表示积极支持。

博物馆科普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博物馆;院校;合作开展;素质教育;模式

社会教育功能是新时期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博物馆与院校合作开展素质教育是核心功能中的首要任务,积极开展馆校合作,搭建社会实践和素质教育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走进博物馆,使博物馆真正成为第二课堂,既是博物馆的历史使命,也是院校的共同责任。

一、博物馆把学生作为社会教育主体的必要性

一是我国大中小学生总体数量庞大。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在校小学生约1.1亿人,在校中学生初中生约5832万人,在校普通高中人约3197万人,在校大学生约3700万人,即我国在校学生约2.37亿人。把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定位为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实现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最佳途径,也是博物馆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二是我国学生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素质教育虽然成为国家教育的方针,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创造能力弱的情况依然存在。三是国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通过馆校合作开展素质教育,使广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馆校共同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馆校合作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馆校合作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共同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为国奉献、为人民服务、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具备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二)德育为先的原则

馆校合作以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为目标,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馆校合作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培养能力的原则

馆校合作以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为抓手,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四)全面发展的原则

通过馆校合作,开展科普、身心健康、美育、劳动、安全、生命、国防、可持续发展等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三贴近的原则

馆校合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策划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的展览和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馆校合作的途径

馆校合作是博物馆新时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德育活动基地,是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加强理论研究、制定规划、建立机制、加大投入是馆校合作开展素质教育的四个必然途径。

(一)加强馆校合作研究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博物馆要加强馆校合作的理论研究,将素质教育作为重要研究课题,找到馆校合作的切入点,研究大中小学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积极参与大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二)编制馆校合作规划

博物馆要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馆校合作中长期规划及年度实施方案。明确馆校合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建设任务,确定馆校合作范围,制定馆校合作具体工程或项目,明确馆校合作投入资金和保障措施。博物馆要积极参与并协助学校编制素质教育规划或实施方案。

(三)建立馆校合作机制

博物馆每年召开一次馆校合作联席会议,研究合作开展素质教育的措施,协调解决馆校合作存在的问题。院校也要把馆校合作开展素质教育列入年度重要工作日程,建立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联络协调,为馆校合作提供支持。

(四)加大馆校合作投入

一是强化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职能和人员配置,实施大部门管理制,把社教部门升格为社教中心,下设大学生部、高中生部、初中生部、小学生部、文创部、临时展览部等部门,细化分工、统筹联动、汇集人才、充实岗位,中心及部门负责人竞争上岗。二是博物馆争取把社教中心(部门)外勤岗位纳入事业单位公车参改人员范围,定向保障社教工作公务用车补贴,确保市内外联工作用车需要。三是博物馆加大免费开放经费投入社教工作的比重,按照规划及年度方案安排项目资金,逐年加大投入,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经费跟着项目走,确保馆校合作取得实效。四是院校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由社教部门和学校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或项目合作。

四、馆校合作的模式

(一)建立馆校合作交流平台及论坛

馆校依托互联网,建立QQ群和微信流平台,定期召开馆校合作论坛,不定期举办素质教育讲座,每年召开一次馆校合作年会或联谊会,每年汇编1―2期馆校合作研究论文,共同建立良好的合作氛围。

(二)联合举办展览及活动

馆校围绕素质教育开展德育教育工程、能力培养工程、美育教育工程、诙教育工程等建设项目,联合举办相关展览及活动。一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展览,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如开展长征图片专题展等。二是举办科普展览,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共同举办传统造纸展览、民居图片展等,并开展专题研究课题,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开展音乐、美术等培训活动或比赛,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四是举办生产劳动技术展览,让学生了解生产劳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展览和活动既可以在博物馆,也可以进院校,博物馆社教部门要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建立基地

一是教学基地,博物馆不仅要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还要成为教学基地,馆校实施“教育创新计划”,开展教研联合培养学生的“双轨制教学”,依托博物馆高职人才资源,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由博物馆专业人才走进课堂,开展联合教学。二是科研基地,馆院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依托博物馆的资源,发挥大学生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现代科技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设计出文创产品,运用知识产权限量发售,提升博物馆和院校的创新能力,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博物馆条例》(国务院令第659号)

博物馆科普工作计划篇4

1.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根据国务院和全省统一部署和要求,规范、有序、高质量地推进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3月底,各区街道实地调查启动率达到100%;截止4月30日,全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262处,其中新发现774处,复查488处;到12月底,将全面完成全市行政区域内的实地田野调查任务。

2.积极组织编制文物保护规划。目前,我市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在广东省处于领先地位。上半年,《龙岗客家围总体保护规划纲要》、《鹤湖新居保护规划》、《龙田世居保护规划》、《茂盛世居保护规划》、《元勋旧址保护规划》、《莲花山黄默堂墓保护规划方案》、《洪围保护规划》、《新乔世居保护规划》等8个规划通过专家评审,目前,正按照专家意见及相关部门意见修改。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所城保护规划》、《大万世居保护规划》的修改工作。咸头岭遗址、宝安古村落等专项保护规划正在编制之中。

3.推进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建设。完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鹤湖新居客家围保护修缮工程立项,一期计划投资2970万元;完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默堂墓抢险加固设计方案的专家评审,并上报省文化厅审批;积极推进大鹏所城18栋重点建筑维修工程,完成《市大鹏所城整体保护项目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专家评审,并已按专家意见修改完毕,将交由市发改局立项;完成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头古城东城门楼、大万世居南横屋、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赤湾右炮台的竣工验收。推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英街界碑保护方案的修改工作。同时,支持配合大运城建设、能源基础建设(LNG)工程、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线建设、南方科技大学筹建、地铁建设等项目,做好相关的文物保护工作。

4.加快博物馆事业发展。完成博物馆内设机构设置和中层干部竟聘上岗工作,积极开展新馆开馆后的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老馆改造,已完成《博物馆(老馆)改造项目建议书》;博物馆上半年引进的《宋代磁州窑精品展》、《三星堆、金沙出土文物精品展》和“六?一”儿童节开放的儿童馆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新老两馆观众人数近50万,创历史新高。加强对国有、民办博物馆的分类管理和指导,协调省文化厅批准成立“包装印刷博物馆”和“望野博物馆”,完成“水岩奇石博物馆”的报批工作;修改完善《市政府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办法》,力争加快出台。文博会期间,市文管办会同省文物鉴定专家对古玩城分会场进行监管。

5.大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组织市博物馆、中英街历史博物馆等参加省文化厅组织的在虎门举行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积极筹备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将举办《三十万里探宝行——管祥麟考察中国原住民艺术成果展》、《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览》等10多项展演活动,活动开幕式将于6月13日在市博物馆老馆举行。上半年,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共举办4次免费鉴定活动,接待市民千余人次,鉴定物品千余件;同时,先后在市政协、笔架山公园、市图书馆等地举办《7000年—考古寻觅历史的足迹》图片展,增强了市民对的认同感,归属感。

6.努力提高文物安全防范水平。上半年我市各文博单位安全形势总体良好,均无安全生产事故。市文管办深入开展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的防火、防涝、防盗等安全工作的全面检查、复查和整改工作,节假日专门发文并赴主要文博单位现场抽查,并适时安排文物安全专项经费预防汛期水患对文物建筑和遗址的破坏。各文博单位积极开展日常巡查及整改工作,对安全管理制度、消防设施、消防通道、电线电路、濒危古建筑及馆藏文物等加强检查,发现问题予以及时整改。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1.贯彻落实《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加快出台《市政府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办法》,开展产权私有的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调研。

2.继续推进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年底前完成实地田野调查工作;同时配合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做好遗产保护工作。

3.推进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的报批工作,加快推进大鹏所城、南头古城、鹤湖新居、黄默堂墓等文物保护工程。

4.做好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馆藏文物调查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以及完善馆藏文物档案等基础工作。

博物馆科普工作计划篇5

一、 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1.创新,首先是大策划、大思路

《创意设计源》:陈馆长,您好!上海博物馆建馆60年来的历程有目共睹。作为“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您认为近20年来,上博在哪些方面尤其体现了自己的创新力?

陈燮君:《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定义了博物馆的基本功能,那就是对人类和人类环境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特别是为研究教育和游览的目的提供展览。从博物馆最基本的展览角度看,所谓创新,我认为首先表现为大策划、大思路。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的展览创新主要体现在探索建构“3+1”展览模式方面。这里的“3”是指世界古代文明系列展、边远省份文物精品展、特别文物系列专题展;“1”是指馆藏文物珍品展。

《创意设计源》:“大英博物馆藏古埃及艺术珍品展”、“墨西哥玛雅文物精品展”、“伊特鲁利亚人的世界――意大利前罗马时期文物精品展”、“古罗马文明展:罗马帝国的人与神”、“古印度文明――辉煌的神庙艺术”等都是出色的世界古代文明系列展。

陈燮君:是的。除了上述世界古代文明系列展,“上博”已经实现的边远省份文物精品展有“新疆丝路考古珍品展”、“草原瑰宝――内蒙古文物考古精品展”、“雪域藏珍――文物精华展”、“晋国奇珍:山西晋侯墓群出土文物珍品展”、“周秦汉唐文明大展”等。已经实现的特别文物系列专题展有“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千年丹青:日本中国藏唐宋元绘画珍品展”、“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等。至于馆藏文物珍品展,“上海博物馆藏历代花鸟画精品展”、“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特展”、“上海博物馆藏文房四宝展”、“上海博物馆藏欧洲玻璃陶瓷展”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2.创新,就是要瞄准制高点

《创意设计源》: 近20年来,上海博物馆以一个又一个高质量的展览掀动人类文明传播大潮,这其间创新力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陈燮君:创新,始终要瞄准制高点。上海博物馆是大型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做艺术史展览,我们坚持根据历史的方位来定位,从人类古代文明的高度来定位,立足博物馆艺术视野中全球各大博物馆主要藏品、精品来定位。从这三方面聚焦,创新和创意设计就有了高起点的支持。

策展及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这方面,上海博物馆的创新力已与世界水平接轨。有记者问,近些年来上海博物馆的哪些展览属于精品?在我看来,每个展览都立足创新,都精于策划、精于内容选择。以2002年“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中的书法作品为例,共26件作品不仅与同时展出的绘画作品一样,件件为国宝级重要藏品,通过精心挑选和策划,系列展品还呈现出中国书法文字的演变史。

《创意设计源》:“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不仅展出了王羲之的《行书上虞帖》、王献之的重要作品《行草书鸭头丸帖卷》,还有些佚名书作。

陈燮君:“二王”对中国书法发展史贡献巨大。王羲之的书法博涉多优,兼取众美,擅长楷、行、草三种书体,创造了兼容并蓄的书法风格。王献之的书法被认为“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清 吴其贞《书画记》)上述大作本足以担纲国宝展重任,但在2002年“上博”的国宝展定位中,我们不仅要呈现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艺术,更着意呈现“二王”书法作品在中国文字演变史中的划时代作用。从用笔的逆入、复势、右转等重复走向八面出锋的自由,从一波三折的古字到行云流水的今字,从篆书、隶书到后来的楷书,“二王”及其时人对中国书法史的最大贡献是完成了汉字及其书法的变革。

基于此,我们在展览一线陈列了佚名绢本《真书曹娥诔辞卷》。这件作品我们不认为是王羲之的,但一定属于王羲之时代的楷书,晋唐小楷抄本。我们还陈列了王纸本《行草书伯远帖卷》、欧阳询纸本《行书仲尼梦奠帖卷》。这样的成列策划,将单项贴、卷的展示有目的地聚集起来,突出了展品背后中国书法史划时代变革期的风云突起,大大深化了本次展览的意义。

2002年12月1日~2003年1月6日

上海博物馆 第一、二临时展览厅

为庆祝上海博物馆五十周年馆庆而精心推出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由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联袂举办。

此次展品共72件,其中书法26件,绘画46件,均为国宝级重要藏品。这是建国以来级别最高的一次古代书画展示,为千载难逢之“盛世之展”。

佚名绢本《真书曹娥诔辞卷》、王纸本《行草书伯远帖卷》、王羲之硬黄纸本《行书上虞帖》、王献之绢本《行草书鸭头丸帖卷》、欧阳询纸本《行书仲尼梦奠帖卷》在此次展览中意味深长地比肩陈列。

《创意设计源》:2012年上海博物馆包括“美国藏中国古代绘画珍品展”、“元代青花瓷器特展”、“法贝热珠宝艺术展”、“捐赠铜镜展”在内的六大展览令人印象深刻。“元代青花瓷器特展”将世界青花瓷研究的前沿话题、标尺范本引入发源地中国,实为“上博”创新力作。

陈燮君:景德镇元青花瓷器的生产至今超过650年,因为主要作为贸易商品出口,国内存量有限,相关研究起步较晚。1929年,英国的霍布森,介绍了由珀西瓦尔・达维德爵士收藏的一对有“至正十一年”(1351)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从此拉开元青花瓷研究序幕。

“至正十一年”铭青花对瓶上确切的纪年文字令元青花瓷器界限清晰可见;多年来,这对青花瓶逐渐成为世界青花瓷研究中衡量相同类型瓷器的标尺。

上世纪70年代,元青花逐渐成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的重要关注对象。随着80~90年代国内一批元代窖藏青花瓷的出土,元青花成为国内外持续研究的热点。元青花窑址、年代、造型、纹饰、工艺、文化来源以及流传、性质等问题得以深入讨论,成果斐然。

上海博物馆很多年前就开始策划国际性的元青花展,十年磨一剑,2012年到2013年初,在庆祝上海博物馆建馆60年之际,我们终于将来自世界各地,其中主要包括土耳其、伊朗、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文博、考古机构和本馆收藏的元青花精品集聚一堂。总数90余件展品每件都经过精心挑选,它们来自30余家参展机构;其中国外展品基本上是首次来到中国,有的国内展品也属首次公开露面。我们以这近百件青花精品揭示了当今世界收藏、研究元青花的“面貌”,还以“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这样的标尺性作品,为来自全世界的研究者提供了近距离实物观摩、比较研究的学术现场。

元青花重返中国参展,是中国古代陶瓷研究中的重要事件,上海博物馆有幸成为这一重要事件的主要策划者。

3.创新,应该是系统工程

《创意设计源》:上海博物馆将展览、研究、教育、传播等诸方面工作的展开当作博物馆文化的有机组成来看待,有创新特色。

陈燮君:创新,本来就应该是系统工程。我们将布展、研究、教育、传播当作上海博物馆创新实现的模块系统。

我们有实力很强的展览部。展览的策划方案确定后,怎样布展,如何突出展览主线,都需要创新力的支持。

展览部先期要为不同性质的展览采集文化符号。大部分情况下,主创人员去展品收藏博物馆现采;条件不允许的,就去图书馆找资料补充。经过反复锤炼,定下设计思路。

准确并有创意地表达,对展陈设计来说非常重要。“上博”展览部为大型展览所设计的展览现场每每令受众赞不绝口。2012年下半年,“上博”四大展览的陈列布展获得了包括国外送展博物馆的高度评价,俄罗斯送展方甚至向“上博”索要“法贝热珠宝展”配色方案,认为“上博”展的色彩表达非常贴切精准,值得俄罗斯借鉴。

此外,科学的展示技术也是“上博”创新力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无论是以 “至正十一年”(1351)铭云龙纹象耳瓶为代表的元青花,还是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复活节彩蛋”为代表的法贝热珠宝,件件都是人类文明的无价财富。所以,展览需以万无一失的技术质量作为保证展品安全的首要前提。在展示元青花瓷器时,展览部事先设计了中心展柜的钢筋入地支架,正是稳定、坚固的支架保证了展品的安全。

《创意设计源》:每次展览都有设计亮点吗?

陈燮君:是的。布展是很精细的工作,曾经的固定用道具“大头针”会在射灯照射下反光,影响展览细节;“上博”自创“牙签”道具,既能有效完成固定任务,也不会产生任何负面效应。

《创意设计源》:“上博”的创新力在展览领域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在社会服务层面也有很好的口碑。

陈燮君:博物馆有收藏保管功能、研究功能和教育功能。

我们有实力很强的教育部。创新上海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展开,除了常规工作,我们开设讲座,出版书籍,推出衍生产品。从成年人到未成年人,从专家到普通人,从中国人到外国人,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

教育部门的工作千头万绪,最有特色的,我们不仅在馆里配合展览开讲座,还与上海市教委密切联系,与上海的三十几个基地学校密切联系,开展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我们培训教师,发展了2000名教师会员和教育系统的志愿者,在重点高中做校园展览,请专家去学校做讲座。我们构建起一个公益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为城市的未来服务。

《创意设计源》:“上博”与大展配套的图书出版创意连连,深受市场欢迎。

陈燮君:针对馆庆60周年的几个大展,我们编辑出版了多套图书。一般来说,“上博”的出版部负责出版面向专业读者群的图册,如《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宝光璀璨――法贝热珠宝艺术》;而教育部则负责出版面向普通受众的普及性教育读物,如《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青花的世纪》、《元青花――博物馆绘本》等。

“上博”有很强的科研力量。青铜、陶瓷、书画、工艺四大块共21大类是我们的收藏优势,当然也就成了我们的主要研究领域。还有一方面的创新就是宣传。“上博”的大展一般有五到六波宣传:每年春节前,我们对当年将要推出的大展启动宣传;展品抵沪后,设计一个开箱宣传。以后,展厅布置完毕、开幕式当天、展到中期,都会设计相应的宣传推广。“上博”非常重视展览收官阶段的宣传策划――闭馆,常会成为我们历波宣传的高潮。2002年,“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闭幕是上海博物馆的“书法不眠之夜”,我们邀请上海100位著名书法家现场演练书法。在“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的闭幕之夜,我们也邀请了几百名学生观众,举行了导读性现场大型活动。

可以这样说,上海博物馆从策划到宣传,处处充满创新创意。2003年上海SARS盛行,5月我们策划“《淳化阁帖》最善本特展”时有个策划思路,就是期望通过大家的努力,以10月1日展览开幕时观众的观展长队作为申城走出SARS阴影的标志。结果,那天真在“上博”出现了等候观展的长队。

创新离不开一个一个具体的“点”,但创新绝不仅是一些散在的“点”;当我们以“上博”的创新力将本馆的布展、研究、教育、传播联系起来,将“上博”的创新力与城市文化推进联系起来,我们的创新就以系统工程方式展现出更磅礴的合力。

“上博”的创新力究竟怎样发散到博物馆服务体系整体运营的末梢?我们向上海博物馆教育部副主任陈曾路单向追踪了“上博”教育部近年为本馆大展配套出版的普及读物。陈曾路告诉我们:通常,教育部在大展开幕前一年左右时间就了解了未来展览的性质、规模、特色,从而启动相应的图书出版策划。

配合“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教育部找全世界最好的从事中国绘画研究的专业人士,一幅一幅地对展品作针对性解读。单国霖、高居翰、邵彦等专业作者的加盟,令黑封皮的《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深深吸引了相对专业的观众,成为去年艺术界的名书。

配合“元代青花瓷器特展”,教育部特别策划了与出版部《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集》相呼应的两本册子:《青花的世纪》,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元青花与元代的历史、艺术、考古;24开本的《元青花――博物馆绘本》,以全部手工插图、精巧的书籍装订方式和富于创意的装帧形式,向小学生普及有关元青花的常识。

配合“‘纸无不言’――上海博物馆‘纸文化’”系列讲座,教育部造访手工造纸厂,拜访做木活字的老匠人,考察雕版印刷博物馆,拣选民国时期的课本、读本,请来设计师引领受众回顾中国书籍设计的历程。教育部策划以“纸源、字纸、纸工、纸韵”四大内容模块,数百幅精心绘制的手工插图,朱锷设计事务所出色的书籍装帧设计,来完成“一张纸能承载多少传统,一张纸能成就多少创意”这个穿越中华民族文明历程的选题。普及读物基于科学的严谨,又充分展现了创意的自由;教育部策划的《纸》书因此大受市场欢迎,国家造纸专业人士甚至按图索骥,依据《纸》书的插图尝试工艺还原。

当然,今天所谓的“书”,已经更多义为知识的载体。今天的“上博”教育部不仅组织青少年参与各种体验活动,还于2012年开启了中国博物馆APP知识传播的先河。

二、 创新力与博物馆文化

1. 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创意设计源》:陈馆长,在“上博”的整体策划中,您怎样确立创新力的终极落点?

陈燮君:简单说,我们把博物馆收藏保管、研究、教育等基本平行的功能作用深化为文化层面的认知、认同、自信、自强进阶。这是“上博”创新力的终极落点,也是“上博”“博物馆文化”的本质内涵。

对“上博”而言,文化认知,是通过系统创新,将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各种人类文明向社会成员实现知识性渗透。文化认同,是通过系统创新,守望与引领精神家园,促进社会成员追求真善美,守望精神家园。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认知、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所谓文化自信,是通过系统创新,促进社会成员对国家、民族的自身文化价值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念。当我们有了文化认知,当我们的民族形成文化认同,我们的国家才有机会以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凝聚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去创造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最终实现文化自强。

“博物馆”是民族与历史记忆的宝库,是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上海博物馆应该有历史的担当。

2.坚守和创意是“博物馆文化”的传承智慧

《创意设计源》:去年末,“博物馆的文化力量――国际博物馆馆长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您在论坛上代表“上博”提出了自己对博物馆文化的深刻见解。

陈燮君:2012年 11月2日,上海博物馆为纪念建馆60周年举办了“博物馆的文化力量――国际博物馆馆长高峰论坛”。来自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众多省、市的博物馆馆长参加了这一论坛。与会代表结合实践探讨了博物馆文化力量的源泉、表现形式以及博物馆如何发挥文化功能等议题。

我认为,“博物馆文化”的研究是博物馆办馆规律的探索、博物馆运营智慧的集聚、博物馆精神家园的守望和博物馆人文态度的磨砺。“博物馆文化”具有文明的原创力、艺术的感染力、人文的震撼力和历史的穿透力。“博物馆文化”是博物馆风华魅力之所在、发展动力之所在、文脉传承之所在和未来时空之所在。“博物馆文化”与博物馆同生共长,支撑起博物馆的璀璨星空。

《创意设计源》:您非常明确地提出,坚守和创意是“博物馆文化”最重要的传承智慧。

陈燮君:建馆60年来,“上博”以坚守和创意,以“3+1”展览模式探索,以收藏保管、研究、教育“三大传统功能”的现代化实践实现了对博物馆文化的传承。我们还进一步提出了明天“博物馆文化”的十大新理念,那就是:“以物为重+以人为本”,“以史为鉴+拓展未来”,“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数字博物馆”,“人事管理趋向人力资源管理”,“城市的窗口+城市的课堂”,“安全保卫趋向平安建设”,“外事工作趋向文化交流”,“礼品制作趋向文化创意开发”,“保管展示捐赠品趋向善待收藏家”,“博物馆管理理论研究趋向博物馆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我们要以坚守和创意,连接博物馆文化的昨天和明天。

3.人生就是创新过程

《创意设计源》:2012年10月,“视觉意象――陈燮君油画展”在上海美术馆揭幕。人们欣赏您气势恢宏、意象万千的艺术创作,更感叹作为上海博物馆馆长的您在人生经营方面的智慧和创新。

陈燮君:个人也是系统,人生就是创新过程。

我最早从事航天航空专业工作,70年代主要搞导航计算机整体设计,打下了系统思想的基础。世博会期间,我是主题演绎总策划师和顾问之一,主持建造“城市足迹馆”和“世博博物馆”,这在别人看来可能是一个人没法周转的事,但在“上博”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在系统论大框架下,我们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切入角度和处理方法。

我曾在上海社科院从事哲学研究;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搞的是西方哲学和科学方法论。新学科、新方法与创新创意息息相通,所以,无论担任图书馆还是博物馆的管理工作,所谓创新创意,对我来说并不陌生。

我酷爱绘画,喜欢音乐。面对复杂多向的“城市足迹馆”和“世博博物馆”建造,我们形成共识:要启动左右两个半脑,用系统方法去处理;为两馆创意定位,我们确定了“人在景中走,人在史中游”的视觉和史诗基调。城市足迹馆的29个大展项,一个序厅,三大板块,都将“史”和“像”结合了起来。上下左右天地六个空间,五大灯光系统,六大色彩关系,统统都要落地。我们还有自己创作的馆歌。

人生是不是创新过程?要做好工作,首先就要让自己的每一份素养积极地在“系统中”发挥作用。

2012年11月,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在“博物馆的文化力量――国际博物馆馆长高峰论坛”上语词铿锵地说:“博物馆文化”的新理念来自于昨天和今天的实践,连接着博物馆的明天。博物馆“以物为重”,加强藏品的征集、收藏、保管与研究、展示,毫无疑义。这既是传统的,又是今天和明天必须坚持的。然而,博物馆同时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样才能进一步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才能进一步把百姓的文化民生放在心坎上,才能使观众乐于走近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才能使“以物为重”的博物馆更好地发挥“物”的重现历史、展示文明、传播知识、教化心灵的作用。上博将在回顾总结60年发展历程基础上,从管理实际出发,升华管理理论研究,从博物馆学的高度,进行理论创新,反哺新的实践,充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地去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

博物馆科普工作计划篇6

一、博物馆生存出现困难的表现

1、资金短缺是博物馆发展困难的首要表现。不同地区经费差距巨大,结合我所在的江西省的实际情况来看,作为一个中部欠发达省份,江西省和陕西省一样,虽然都有着丰富的文博资源,但是由于很多地方财政紧张,加上博物馆自身每年消耗费用的迅速增长,使得很多县市的博物馆资金缺口日益扩大。例如赣州市石城县有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30处,这个地处赣州东北部毗邻“红色之都”瑞金的小县城,与全国相当一部分县城一样,正身陷文物保护尴尬境地――“县保单位”同志旧居年久失修,墙倒瓦落,破败不堪;“国保单位”宝福院塔,仅有1只锈迹斑斑的灭火器。而这一切,除了自身原因以外,矛头直指奇缺的文物保护经费。目前,在现有的情况下,很多文物保护单位还要不要保护文物以及怎么样保护,已成为亟待破解的文保难题。2、藏品收集困难是眼前博物馆最大的困难。主要原因是考古单位与博物馆在改制后普遍分家,以及仍然受到资金短缺的影响。在博物馆改革以前,我国考古发掘和个人发现的文物,都要无偿转交给相关的博物馆。但是改革之后,由于文物本身市场价值很高,那么要想无偿的,或者是以比较小的代价获得那些刚出土的文物,对博物馆来说都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说到这里,又不得不再提一下博物馆的经费问题。由于缺少经费,使得博物馆在对一些流散于市场的文物,或是有一定价值、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升级为文物的物品的购买时,都显得捉襟见肘。3、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博物馆难以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在过去,博物馆往往是政府官员的亲戚、人员、政府机构分流人员的安置所。所以很多人在进来时并没有相关专业知识。而且只进不退的制度使得博物馆机构日益臃肿,却始终无多少实干家在工作,人浮于事。最终造成现在博物馆想要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却拼命往里面塞的不良局面。长此以往,博物馆的各项工作缺乏相关专业的人才来进行,难以持续发展也是当然之义。

二、博物馆现阶段面临困难的原因

1、体制落后导致博物馆运行不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博物馆建有大量的政府拨款支持,藏品则可以通过政府行政手段无偿调拨,再加上博物馆自身门票的收入,博物馆是一个工作悠闲,条件优越的单位。但是时代在变,政府的职能也在转变。如今的博物馆也要接受市场规律的考验,如果还抱着以往的那套旧制度,不适时加以改革。那么在滚滚的改革浪潮中,一些老博物馆将不可避免的遭遇生存上的“严冬”。2、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博物馆毕竟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单位”,这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公司这种市场主体一样,利用多种手段去实现创收,其最基本的经费仍应由政府来拨付。其实我国很多博物馆历年来经费都有欠账现象,再加上如今人们对博物馆的要求越来越高,博物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急需一笔资金来改善过去的陈旧形象。两种原因加在一起,客观上需要政府持续不断地对博物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尽力避免博物馆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时候,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3、思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认识中存在着很多“误区”。虽然在国际上,博物馆被认定为“非盈利机构”,但是“非盈利”和“不能盈利”是两种概念。很多人仍然沿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不主动求变、求新,而是一味地指望政府拨款;或是在兴建一个博物馆的时候很是热闹,但并未从长远上对今后的发展加以规划,使得很多新博物馆建设有如“剃头挑子一头热”;又或者没有及时运用刚出现的新技术、新科技成果,吸引不了需求越来越高的观众。凡此种种,都是思想落后在作怪。思想落后必将制约博物馆持续发展,严重些的则会导致博物馆生存面临困境。

三、谈谈个人对博物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看法

1、创新制度。(1)理顺政府和博物馆之间的关系,政府适当放权。也即是说,政府应当改变以往用行政命令来指导博物馆工作的思维习惯,对博物馆“管得太死,管得太严”都不利于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如果政府转而把博物馆推向市场,让博物馆以独立的法人形象在市场中接受锻炼和考验,使博物馆自觉地走向成熟。(2)政府应完善对博物馆的资金合理投放制度,积极引导多方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在博物馆建设中,政府理应是博物馆资金来源的主体,但是如果完全由政府承担所有的资金投入,那么就很难有效地整合社会上一切有利于博物馆发展的力量,共同参与博物馆建设。适当地,有计划地引进社会资金,不仅可以缓解政府压力,而且可以使博物馆从封闭转向开放,更好地为社会所接受。(3)依据文物法,协调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发掘单位和地方的利益关系。使得三者协同合作,更好的为文物保护做出相应的贡献。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1)首先是培养博物馆现有人员。眼前博物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但是深挖这些在岗人员的潜力,还是大有文章可做。可以通过进行专业培训、加强实践锻炼、专家带助手等方式,多管齐下,迅速提高博物馆在岗人员的工作能力。(2)其次是引进文博专业毕业生。博物馆最急需的是文博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引进优秀毕业生,可以给博物馆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新的活力。同时也可以从中适时地培养自己的专家学者。(3)再次是聘用文博界精英。科研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博物馆水平的重要因素。博物馆除了要在平时注意培养自己的专家学者外,也可以不拘一格,广泛招揽国内外的文博界精英,壮大自身实力,为博物馆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3、打造优质产品。鉴于我国博物馆普遍存在资金来源缺乏的现状,结合国外先进博物馆的经验。如果我国博物馆能根据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特色,通过仿制馆内藏品等手段,推出一些制作精良、特色突出、具有收藏和实用价值的纪念品,再结合市场营销手段,必能为博物馆筹措到相当可观的资金。

博物馆科普工作计划篇7

瓦哈卡城是瓦哈卡州的首府,位于墨西哥城南方。如果把墨西哥地图看成一个U型,那么瓦哈卡便是它最底部的切点。整个地区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700米。从市中心向西北、南、东各伸出一条山谷,山谷间散落着不同风格的传统文化遗存和村落。瓦哈卡的地形和文化的丰富程度非常类似我国的云南省:地处亚热带,终年气候温暖,物产丰饶,有着丰富和多样的文化传统。37万人口中,近乎一半操着不同于西班牙语的古老当地语言,官方认定的族群多达16个。

由于多元的地理和历史传统,瓦哈卡的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时间和空间张力。位于其西北五公里处的阿尔班山(Monte Alban)是萨波特克(Zapotec)文明最重要的历史遗址;瓦哈卡市中心的遗产保护区则保留了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形制;城市以东和以南的山谷间则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土著村落,那里的人们传承着手工技艺、民俗仪式等非物质遗产。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瓦哈卡历史中心和阿尔班山考古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原因就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之后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瓦哈卡市建立起了完善的遗产管理体系,在保留了殖民时期文化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博物馆和学校的传播,增强了当地土著族群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走在历史街区内,随处可见保护完好的教堂、修道院、引水渠等,它们交融在民俗建筑之中,和谐得体。整个街区的建筑风格都体现着墨西哥民族特有的文化混合的特点:明亮的色调、谐趣的涂鸦是普通民居;色彩庄重、宁静祥和的是历史遗迹。分布在各处的小型博物馆搜集了瓦哈卡千年传承的历史宝藏,从考古遗迹、到近代文明、再到当代艺术,每一座小型博物馆都是文化认同的启蒙之地。瓦哈卡少数族群的孩子们曾经羞于开口讲出自己的语言,在经过多年的遗产保护宣传和教育之后,现在的人们无一不为自己是当地文明的传承者而自豪。

圣多明各教堂和文化博物馆

在这些文化遗产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保护项目是圣多明各(Santo Domingo)教堂和修道院旧址的保护工程。圣多明各教堂和修道院旧址位于瓦哈卡老城区北部,始建于1547年。圣多明各是天主教多明尼加修道团的创立者,该修道团在瓦哈卡建造的教堂和修道院则是西班牙统治者在美洲早期的建筑。随着西班牙帝国在当地势力的膨胀,教堂也随之扩建,到了1635年,最初简单朴素的教堂已经成为了华丽堂皇的帝国象征,迅速成为整个拉丁美洲最重要的传教建筑之一。

西方统治者在这里的宗教侵略是血腥的,土著印第安人的原始信仰在百年间被大规模清洗,传统的宗教圣迹、仪式、偶像被迅速毁坏。自由多元的原始信仰被冷峻严厉的天主教权威所替代。一旦有所抵抗,当地人便会受到残酷惩罚。印第安人不仅在精神上经受着洗脑,肉体上也忍受着折磨。为了建造圣多明各修道院,大量当地人被迫成为苦力,表面圣洁的修道院,每一块石砖都是印第安人的血泪记忆。在数个世纪中,圣多明各教堂和修道院一直是西班牙人对印第安人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见证。

在19世纪中期,这里曾短期作为军队驻扎地,为墨西哥的独立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1895年之后,教堂恢复了宗教功能,经过多次翻修,造就了今日华丽、庄严而又略显繁冗的外观。而修道院则一直到1994年才从军队回到了民众手中。

圣多明各教堂和修道院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庄严肃穆的白色石砖配以精雕细琢的装饰雕塑、壁画。南侧的大教堂是一座艺术圣殿,整个建筑样式模仿西斯廷教堂,高耸华美、画栋雕梁。教堂前厅上方呈列着圣多明各家族的人物谱,从圣母玛丽亚伊始,历经各代贵族,直到圣多明各本人。四周点缀着各种以圣徒、天使、宗教故事为主题的壁画。抬头仰望,穹顶处雕画着“最后的晚餐”等天主教中最具代表性的典故。圣母瓜达卢佩(Guadalupe)的祭坛位于前厅顶端,以6万片23.5克拉的金叶子镶嵌而成,美轮美奂,精妙奢华。

教堂北面的修道院旧址现在是瓦哈卡文化博物馆,这里汇集了从公元前到近代各个时段的文物珍品。修道院的主体是一座二层建筑,建筑的中心是一个露天广场,建筑体面向广场的一侧上下层均以拱廊相连。博物馆内部的房间大都开辟为展室,走廊在既有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缓慢而有序地引导着参观者前行。博物馆的标识以及陈列物的说明文字都充满了艺术气息,以不同时代的特征呈现出来。总体上,博物馆强调的是历史上的当地土著文明在艺术和科技上取得的成就,大批的陶器、雪花石膏的器皿、人物塑像体现着印第安人敏锐而有灵性的工艺智慧。博物馆同时展出殖民时期天主教中的人物雕像以及宗教器具,使文化的脉络得以完整体现。

博物馆最珍贵的文物汇聚在二层的一个展厅中,这里展出着阿尔班山古遗址七号墓穴发掘出来的大量绝美金饰、器皿、礼仪装饰。除了阿尔班山的文明遗迹之外,博物馆二楼的各个展室中同样陈列了不同时期的文明遗迹。整个瓦哈卡的历史肌理和各个族群命运的跌宕起伏宛如故事一般在博物馆中被诉说着、赞美着。

博物馆一层展室不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展厅是弗朗西斯科·布尔戈瓦图书馆(Biblioteca de Francisco Burgoa),这里收藏着2.3万部用当地古老语言书写的著作,是瓦哈卡古文明的重要宝藏。提到这些书,就不得不提到瓦哈卡颇具影响力的文化保护组织“普罗阿克斯”(PROOAX)。在改建修道院为博物馆的过程中,作为非政府组织的普罗阿克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时任主席的托雷多(Toledo)发现,曾经收藏在修道院的大量古代书籍几乎都被遗忘在瓦哈卡大学的角落里。在那里,老鼠、蟑螂的啃咬让书籍残破不堪,甚至不少书都挤放在麻袋中,几乎与垃圾无二。托雷多花了大量精力保护这些书籍,先是把它们暂存到其他博物馆中,然后又转移到了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图书馆,最后,这些满载历史和文化光辉的文字终于回到了它们的老家——圣多明各。在他看来,考古文物之于博物馆来说虽然重要,但文明传承的灵魂却必须要从文字中去找寻。有了图书馆的瓦哈卡历史博物馆如虎添翼,成为墨西哥博物馆中的一颗闪亮明珠!

遗产的生命在民间

托雷多的真诚相助并非某个团体或某个人高尚道德的偶然闪光,而是全部瓦哈卡民众对于自身遗产关注、关怀的体现。实际上,圣多明各教堂和修道院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当地人的噩梦,长久以来的殖民记忆让他们对这座建筑望而却步,即使在军队交还所有权之后,当地民众也对其不以为然。如何让这块土地成为真正为当地人所接受的文化遗产,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民间组织的介入摸索出了一条可行之道,人们意识到:一项遗产对当地文化的代表性不仅体现在文物本身,更体现在遗产保护和管理的过程之中。由当地人来参与当地遗产的保护,这个过程不仅反映、而且增加了遗产的本土价值。

圣多明各修道院的翻修和博物馆的建立最初便由众多的民间组织和有识之士大力推动而成。自从1994年从军队手中接管修道院后,包括墨西哥文化部和瓦哈卡政府在内的官方机构都拿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究竟这块地方作何用途?许多人看中了这里的商机,有人提出将其改建为一座商业用楼,有人想在这里建造一座停车场,也有的提出建造餐厅的建议。

就在政府即将采纳商用的建议之时,在学者和文化保护者的促动下,普罗阿克斯迅速作出反应,写了一封公开信,提出以圣多明各修道院旧址为基础,建立一座体现瓦哈卡传统文明的博物馆。政府看重这项提议对促进族群认同的意义,同意了这项计划。这座博物馆也最终成为了墨西哥历任政府都极力推动的文化工程,被萨利纳斯(Salinas)总统和后来的塞蒂略总统(Zedillo)都视为任内重要的文化事业。

博物馆的修建在资金上得到了众多民间团体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一笔资助来自于墨西哥第二大银行国民银行(Banamex)的股东哈普(Harp)。哈普幼年丧父,凭借自己的努力在金融界闯出一片天地。作为瓦哈卡人的他一直努力帮助这里的穷人,为了推动这里的文化事业,他特别建立了国民银行文化基金会。1994年,哈普曾被绑架106天,这些日子里,他每天做的事情就是许愿:如果能够活下来,一定要尽全力去帮助那些最贫穷、最需要帮助的人。被释放之后,哈普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更加倾心投入到瓦哈卡文化的复兴事业中。

他加入了圣多明各的翻修工程,旗下的国民银行文化基金会承诺为政府工程提供资助。最初,瓦哈卡政府计划由基金会出钱,由政府管理工程。但哈普对此坚决抵制,他认为基金会必须对政府的行动进行监督,而且民间组织必须参与到这项工程的规划和施行中来,才能保证博物馆建设的透明和公开。政府采纳了他的建议,圣多明各文化博物馆从一开始便成为了民间人士参与文化保护的成功典范。

这样的合作方式保证了博物馆建设的科学性,一切技术工作都交由内行来管理。博物馆每一部分的规划都经过严格的学术讨论,在专家的领导下进行。博物馆后院的植物园便是科学管理的成果。设计之初,人们为这块后院的用途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人提议将其改造为雕塑园,也有人提出将其打造为艺术画廊。为了保证设计方案与博物馆整体的协调,普罗阿克斯聘请了人类学者阿维拉(Avila)作为该子工程的主持人。经过了大量的文献分析和论证,阿维拉发现,在多明尼加修道团时期,这块土地是一座花园,种植着从欧洲引入的苹果、橙子、柠檬,以及大量当地的植物。阿维拉由此否决了雕塑园和画廊的提议,设计建立了一座汇集当地各种植物的大花园,既具有绚丽的观赏品位,又具有丰富的学术价值。

圣多明各教堂和博物馆只是整个瓦哈卡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大量的像托雷多、哈普、阿维拉等民间人士的积极介入,使得瓦哈卡的文化遗产与当地百姓拉近了距离。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多种土著民族汇集的地区,当地文化遗存的妥善保护极大地推动了文化认同的提升。虽然民间文化在殖民统治时期被大规模破坏,但它却在全球化的时代浴火重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博物馆科普工作计划篇8

关键词:科普场馆临展 资产实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1-036-02

一、引言

展览是科普场馆发挥科普展示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业内对于展览多以时间长短来划分,展期较长(5~15年甚至更长)的称之为常设展览,或曰基本陈列,而展览期限较短则为临展,或曰特展{1}。临展是的常设展的有益补充,其展览周期较短、表现形式多样、展品选择自由,陈列内容结构和艺术形式也较为灵活。

本文试以临展类资产实物管理的角度,反观临展运作中的各个阶段流程的关键点,以期为促进科普展馆的临展科学化决策和可持续运作提出借鉴。

二、临展的种类及其资产实物管理所面临的难点

临展往往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相契合,感知时代的脉博,传达新资讯、新观念{2}。上海科技馆为例,近年临展主要有主题类,如:“时间展”通过展项告诉观众,时间需要和外界结合起来才能被正确把握和感知;“奇异的材料”展,以材料科学为主题,介绍日常用品背后鲜为人知的材料特性。“达芬奇机械发明与机器人展”,让人们领略达芬奇这位旷世奇才的智慧。系列类,如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生肖展:“羊羊得意”;“骐骥盛壮”,“龙腾东方”,欢乐兔世界”、“华夏虎啸”等,这些生肖展寓教于乐,增添节日气氛。社会热点类,如:“直面禽流感”展览、“神九展”、“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上海科技成就展”等,与当时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紧密契合。

随着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临展、特展的举办量日益增加。各类临展展览周期短,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主题明确,具有鲜明的,以致材料重复使用的可能性不大。装饰性材料较多,拆除后,多为破损,不具原型;且体积大,基本不具备可再利用性,物资的不规则形状造成仓储管理的难度。

就目前来讲,我国大多科普场馆属于事业单位,按现行制度规定尚不能提取资产折旧费,但在管理上要有权责分明的制度,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3},资产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不可随意处置。一般科普场馆的仓储面积有限,难以满足各种展览撤展后的物资储放。各种临展类资产的日益增加,使得仓储管理捉襟见肘。临展仓储管理工作面临三个具体情况,一是为满足各类资产包括现有临展类资产的存放,需要较大的外借仓库面积;二是外借仓库使科普场馆不得不付出昂贵的租赁费与运输费,这些费用逐年上涨;三是大量临展物资的存放留有安全隐患。

三、基于资产实物管理对临展工作流程的思考

一般情况下,临展资产的生命周期经历以下阶段:立项阶段、深化设计阶段、临展评估阶段、制作布展阶段、开放运营阶段、巡展推广阶段,临展撤销阶段。这些环节与临展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一)临展的决策、规划、设计

场馆要做好科普临展中长期规划,各种临展的发生是基于周密计划与仔细的思考,与常设展的关系是彼此间的目标与资源的分配,是场馆发展已设定好并列入计划中的一部分。临展的目标应能反映场馆的科普展教功能,具品牌效应,是馆常开常新的有效手段并与常设展的目标相辅相成。

临展政策的拟定、临展的决策、临展的设计,临展与常设展的关联,都应建立在严谨的学术分析基础上,避免临展展示周期过短。临展更不能缺乏一贯的目标,随心而为。在其策划时,应处理好临展规模与耗用资金的矛盾,避免过度设计。在临展策划中充分考虑展示内容,将临展、巡展一体化设计的概念渗透其中,应用合适的,可重复利用的材料达到省时、省力、节约环保并提升展示效果的作用;将环境问题纳入设计思考的基本要素之中,在提升设计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为临展后期材料设备的使用、运输,存储做统筹考虑。

(二)临展的评估

场馆内成立临展评估小组,对设计的临展、引进展等在内容、主题、展览是否符合科普场馆的标准等方面做评价。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当今社会,评价的一条重要标准是“节约、环保”。评估小组在整体上系统考虑临展的处置,避免浪费,厉行节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决策层提供参考。项目管理职能部门全程跟踪临展项目执行情况。

(三)制作过程的控制

我国一直在宣传与倡导“节约能源、创节约型社会”{4}。我们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临展的策化思路、布展设计、展览设施和材料的选择制作中。临展项目尽可能采用改造、再利用、循环回收等可持续设计原则,或是采用模块化材料。这些材料可以重复利用,增加材料使用的经济价值,大大减少了投资成本;同时,对资源的再利用也达到了最大化,是对环境的有利保护。

(四)大型临展的巡展规划

一般大的或主题比较重要的临展,尽可能使临展和巡展相结合{5}。科普化的、主题深入的大型临展在设计定位时就要考虑巡展,提高展览资源开发的计划性,减少重复开发造成的浪费;减少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闲置等现象,促使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能够极大地节省社会财富。同时,大型临展的巡展丰富优质展览存量资源,满足更广地区、更多公众的科学文化需求,扩大场馆的科普影响,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临展类资产的增值效果达到最大化。上海科技馆与广东科技中心达成了互换展览意向,上海科技馆的“科技奇异果”展已在广东科技中心进行巡展。以这样的互换形式引进展览,可以加深馆际交流,加强行业合作,共享科普资源,对国内临展自主研发无疑是有支持和推动作用的。

(五)撤展的控制

临展的撤展并不是临展的结束,而是临展向巡展转化,资源再利用的重要环节。在撤展工作中,临展的经办部门要明确后续处理的意见,是要巡展?还是要暂时放一放,代保管?还是明确无再利用意向,准备处置?资产管理部门根据不同的使用意向,办理相关手续,采取对应的实物管理措施。

在撤展时,尽可能保证临展资产的完好,安排好撤展顺序、装箱顺序、做好资产编号,将撤展部件分类堆放,并及时打包装箱{6}。撤展工作的质量是这类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前提条件,优秀的临展除了进行巡展,也可考虑进入常设展,经过合理规划,新的临展有效使用可再利用资源,并达一定比例,促使科技场馆临展工作绿色健康发展。

四、临展类资产管理制度的持续改进

(一)成立临展类资产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由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临展经办部门、维修备件使用部门构成,在临展类资产的生命周期中的各环节如:产生、使用、处置等行使相应职权,并承担相应责任。

(二)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统一起来

临展类资产的管理中应注意建立明确的资产类别划分标准,研究此类资产中有关设计费、服务费等非物化的费用如何摊销,在临展类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提供明确的价值依据。临展类的前期费用是否可以由课题经费列支,临展类资产的报废处置流程如何制定,这些需要深入研究,准确制定,进而达到临展资产的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的和谐统一。

(三)实行临展类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实物管理

临展资产实物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正是从全局和长远着眼,从科普展馆的整体目标出发,基于经济生命基础,统筹考虑临展资产的规划设计、临展的布展、临展的展示运营、临展的撤展、资产的再利用直至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优,实现临展价值最大化。

(四)充分发挥资产仓库的蓄水池作用

物资存储是科普展教活动的重要一环,仓库是绿色临展活动过程中的“蓄水池”。有了这个“蓄水池”,历次临展中的可利用资源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得以完好保存。由此而产生的合理的仓储费用及运输费是必需的管理成本,降低这项成本是永恒的主题。

在临展工作中,为了发挥好“蓄水池”的作用,仓库需做好5S管理工作,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7}。资产仓库要根据临展的经办部门在撤展时提出的资产使用意向做好整理、分类和分配等工作,将资产细分为可重复再利用,代保管、待处置三种分别放置。在此基础上,资产仓库提供可利用资源清单,供策划新临展的统筹利用、供常设展的维修利用,能盘活的资产要盘活。临展项目承办部门在方案深化设计阶段,在库存可再利用资源清单中选择材料及设备用于临展的实施。同时,通过临展资产再利用产生的效益来平衡管理成本的支出。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科普展馆在临展工作中,需经各部门通力合作,多措并举,系统考虑。要将临展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统一,实行临展类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通过临展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决策和可持续运作,促进临展迈向成熟,充分发挥临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注释:

{1}付文军.博物馆临展工作流程评量[J].博物馆研究,2009(4):29-34

{2}张崇山.博物馆特展的根本问题与策略规划[J].博物馆学季刊,2003(1)

{3}郭耀光.浅谈我国科学技术馆的规范化管理[J].汕头科技,2008(2):29-34

{4}中国能源编辑部. 提倡公众节能共创节约型社会[J].中国能源,2007(6):1

{5}柏劲松.如何多样化地发挥科技馆科普功能[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5):41-42

{6}吉亚妮,陈康.科普临展、巡展一体化设计及实施方法[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5):28-29

{7}李奥婕,艾学瑛,匡海斌.“5s”在仓库管理中的运用[J].经济师,2013(4):189-190

博物馆科普工作计划篇9

来自德、英、 爱、意等国家和国内的专家、学者围绕科普产业的发展路径、科普场馆的运行管理、科普产品的设计研发以及国际间科普产业交流合作和科普资源共享等问题作专题报告并进行了研讨。。

辛兵在致辞中谈到,科普产业是科普事业的重要支柱。近年来,中国科协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坚持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相促进的原则,积极推动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机制,引导了科普产业的发展。上海市近年来的科普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全国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王智勇指出,当代,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水平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上,也体现在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上。科普产业的兴起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也要求社会为科普产业的发展搭建好平台,希望此次研讨会通过探讨带动科普产业跃升的思路与方法,能为将来我国科普产业“请进来”和“走出去”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全球科普产业的发展。

我国科普产业滞后于科普事业发展

任福君在发言中介绍到,科普产业包括了科普展品、科普新闻、科普图书、广播、影视等科普内容产品,科普场馆和网络服务、科普旅游资源服务和科普文化、休闲服务等科普服务产品,科普设备及相关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等相关科普内容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广告、会展服务等相关科普服务产品。我国目前科普产业的总体发展状况仍然呈现散、缓、小、弱的滞后局面,面临内容创新不足、服务创新不足和产业业态创新不足的问题,与科普事业的发展不够匹配。其中,人力资源是当前发展科普产业的最薄弱环节。

“十二五”期间我国科普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扶持骨干科普企业,培育科普产业发展主体;建设科普产业研发中心,维护产业创新能力;扶持新兴科普产业业态发展,增强科普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实施重大科普项目,带动科普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科普产业的标准体系等。要通过多种措施加强科普产业发展外部环境建设,使经营性的科普产业与公益性的科普事业能够并举发展。

上海正构建“大科普”格局

据上海市科委科普工作处的杨平介绍,截至2012年4月,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已建立起以上海科技馆为引领,以50家专题科普场馆为主干,以223家基础性科普教育基地为基础的科普网络分布体系。按照目前上海2347万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45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每8.5万人拥有一个科普教育基地。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赵世明谈到,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将于2013年向公众开放,介绍“人与自然关系”,而上海天文馆正在进行前期探索和选址的筹建过程中。未来,这两个展馆将与上海科技馆一起构建“大科普”格局,补全上海的科普“地图”。

赵世明表示,“和佘山天文博物馆不同,正在筹建的上海天文馆不仅仅是展示,还要让市民观测天体,重在体验。”而作为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位于静安雕塑公园的上海自然博物馆馆内陈展设计与展品征集工作也已悄然开始。截至2012年2月,博物馆已面向全球征集到各类全新标本1920种、8554件,超出展示所需征集标本量的70%。2011年和2012年,仅从美国采购到的精品标本就达44件,其总价值超过了140万美元。

在未来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林奈实验室”,既有按照林奈经典分类体系展示的标本,也有互动展品。博物馆还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对现代“显微镜”下的标本进行了全新的放大展示,当游客拿起看似普通的载玻片放在目镜下,标本的高清图案和说明立即呈现。

与会人士建议,上海的科普场馆未来可多加强与在沪跨国企业合作办展。

科普项目效果评估方法待健全

博物馆科普工作计划篇10

【关键词】自然博物馆 观众研究 市场细分

1.观众研究

在自然博物馆,藏品的征集保管是基础,各专业的科学研究是手段,通过陈列展览使观众受到教育才是最终目的,正确地研究和认识观众是有效地开展自然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但是,长时间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物”轻“人”的倾向一直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这种倾向反映在自然博物馆研究中,就是对观众的研究和认识远不及对实物资料的研究和认识。正是由于对自然博物馆观众缺乏应有的研究和正确的认识,因而导致了自然博物馆工作常常陷入一种低效、盲目、缺乏针对性的状态。

自然博物馆观众是指前来自然博物馆参观并接受自然博物馆服务的所有人员。观众研究指的是对观众构成、心理、行为、需求、生活方式等的研究。观众研究的理念在于获取观众的相关信息,以便对展示设计与馆务规划等方面有所帮助,并且与观众做更有效的沟通,更好的为观众服务、发挥自然博物馆的职能。可以说,自然博物馆对于自身观众的研究有着内在的需求和驱动力,它是自然博物馆工作中一件应用性很强的工具。

2.市场细分

从市场的本质上讲,所有的社会个人都是自然博物馆的观众。但由于自然博物馆不同的社会功能,观众对自然博物馆的认识理解、需求不同,及其参观行为的不同,由此产生了自然博物馆不同观众群。

市场细分( Marketing segmentation) 是美国市场学家温德尔·史密斯 (Wendell R.Smith)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现已成为市场营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企业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每一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市场细分不仅对大中型企业开发市场具有一定的意义,而且对小型企业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可以通过市场细分,把有限的人财物资源集中到最能发挥其优势的较小的细分市场上,从而,在较小的细分市场上取得较强的竞争力和理想的经济效益。

自然博物馆观众市场细分,就是自然博物馆按照观众的特性、参观行为特征及参观方式等诸因素,把整个观众群细分为若干不同的市场。自然博物馆经营时,通过市场细分,可以明确自然博物馆在文化市场以及文博领域的地位,为满足哪些目标受众、哪种需求而从事经营,从而为自然博物馆开拓市场找到突破口,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效益的增长点,帮助自然博物馆在新形势下评估展览和满足观众的需求,更好地做好自然博物馆工作。

3.如何用市场细分进行自然博物馆观众研究?

每一个自然博物馆都面对着一个复杂的潜在市场,这个市场相对于自然博物馆功能而言会有不同的需求,这种差异来自市场人群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特征、收入、受教育程度、地域、职业、个人偏好、行为心理等方面因素差异所形成的细分市场的不同。一个自然博物馆在进行市场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其特点开展市场细分,并对每个细分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市场需求与消费行为特征,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同一个自然博物馆同时面对着众多有不同需求的细分市场,要提供全面满意的服务这是博物馆面对的任务与挑战,也是自然博物馆社会价值实现的要求。

同一个自然博物馆不同的展览主题内容也会面对不同细分市场构成,反之不同的细分市场对于同一个展览主题也会有不同要求。一个自然博物馆展览项目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变化丰富展览主题内容乃至更新公众服务方式,依托相对固定的自然博物馆资源满足不同市场需求是博物馆发展中面对的一个需要创新实践来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自然博物馆有不同的市场细分标准,同一自然博物馆不同时期、不同展览活动以及基于不同目的的细分标准也有差异,标准不同则会划出不同的细分市场群体。针对自然博物馆实际合理的市场细分并进行深入的细分市场分析有利于自然博物馆寻找市场机会、制定针对性营销战略和竞争策略、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并实现市场的深度开发。

3.1细分程序

市场细分作为一个比较、分类、选择的过程,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通常有这样几步:

第一,确定总体市场,了解基本情况。选择与自然博物馆任务、目标相联系的市场范围以供研究。

第二,选择正确的细分形式:如地理特征、人口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等;也可以按照诸如教育程度、种族、收入、年龄等更加详细的标准来划分。

第三,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完成市场的初步细分,特别是对潜在的观众群的调查。

第四,评估各细分市场,研究调查结果,确定细分市场的规模和性质。

第五,选择目标市场,设计市场策略。

3.2实证分析

自然博物馆通过市场调查研究进行市场细分,就可以了解到不同的观众群体的需求情况和目前被满足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自然博物馆的展览设计、教育活动就可能有较大的针对性和特色。通过正确的市场细分,不仅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而且也是发现观众需求空间,搞好特色展教活动,满足观众需求的一个有力手段。

但并非所有的细分市场都适合自然博物馆,例如某些细分市场虽有较大的吸引力,但不符合自然博物馆的长远目标,不能推动自然博物馆完成自己的目标,甚至会影响自然博物馆的精力,那么就不得不放弃,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所以我们有必要在确定目标市场之前,对细分出来的子市场进行分析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观众需求分析。市场细分的主要依据是观众的差异化需求,所以细分出来的市场的规模,主要由观众的数量所决定。例如,我国自然博物馆观众群主要分为未成年人、领导干部、城镇居民、农民,其中,青少年人不仅引起数量,还引起科普教育的特殊要求,是自然博物馆观众的重中之重,是自然博物馆各项展教活动最主要的服务对象。

自然博物馆自身特征分析。分析自然博物馆的资源条件是否能与细分市场的需求相吻合,如果自然博物馆在某个细分市场中的某个或某些方面缺乏必要的能力,就要放弃这个市场,因为要在该细分市场取得成功,就需要发展优势,如果无法创造某种形式的优势地位,就不应该贸然进入。例如,自然博物馆资源丰富,具备开展科普旅游良好的物质基础,进军旅游市场寓教于旅属与时俱进的创新之举。

自然博物馆的外部环境分析。细分的子市场应该带给自然博物馆预期的可操作性,自然博物馆才可以选择其作目标市场,如果某个细分市场,外部存在着相似的产品,也会使这个细分市场失去吸引力。例如,自然博物馆临时主题展览选题时,就需考虑同行,特别是区域内同行是否具有相似展览,如何做以突显自己的特色?

3.3具体策略

经过以上程序以和分析,自然博物馆便完成了市场细分的工作,就要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目标市场并采取相应的市场策略,一般有以下:

无差异市场策略:只推出一种展览,或只用一套市场营销办法来招揽顾客。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各个细分市场之间很少差异的情况,不适用于自然博物馆。

密集性市场策略:将一切市场营销努力集中于一个或少数几个有利的细分市场。这种方法适用于专题性自然博物馆或者自然博物馆的临时展览。

差异性市场策略:根据各个细分市场的特点,相应扩大某些产品的花色、式样和品种,或制定不同的营销计划和办法,以充分适应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吸引各种不同的购买者,从而扩大各种产品的销售量。这是大型综合性自然博物馆整体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时较为常见的方法。

4.应用市场细分进行自然博物馆观众研究的意义

观众研究一直是我国博物馆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领域。然而,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这一领域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一点已被各国自然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总起来讲,应用市场细分进行自然博物馆观众研究的意义表现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首先,对观众的社会分析和自然博物馆在人们文化生活中地位的研究,可以对政府或地方政府的文化政策产生影响,对自然博物馆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方向提供咨询意见;

其次,对观众类型、观众行为、心理特征和参观活动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各自然博物馆更科学地制订工作计划,布置陈列和开展各种活动;

最后,对观众反应与评价的反馈信息的收集,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在调整与改善上,保证陈列在更大程度上符合观众要求,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5.结语

自然博物馆的价值在与观众沟通的过程中得到实现,自然博物馆的社会功用也是在与观众的互动中体现出来的。开展观众研究是自然博物馆实现“以人为本”思想的必由之路,也是自然博物馆“以人为本”思想实践的基础、体现和检验手段。在我国开始迈进变被动接待为主动服务的自然博物馆经营时代,积极的市场细分,满足细分市场不同观众的需求是自然博物馆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续颜.自然博物馆目标观众研究[J].中国博物馆.2007(1):72-77

[2]刘卫华.博物馆市场营销(上)[J],博物馆研究,2008.103(3):3-11

[3]刘卫华.博物馆市场营销(下)[J],博物馆研究,2008.104(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