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十篇

时间:2023-10-17 17:35:22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篇1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农村土地综合治理;生态环境

1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关系

农业生产是将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其十分依赖生态环境,因此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成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关键。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土地整治工程中一项重要的单项工程,不仅有效得对农业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保障了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还能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提高人文的居住环境质量,改善村容村貌,林业休闲旅游业也能为村民增加收入。

2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土地综合治理结合的表现

2.1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有资料显示,林网内的小麦比其他条件相同的农田内的小麦产量高6.8%~17.6%,玉米产量也提高了5.5%~13.1%,棉花产量提高了8.3%~12.8%。由此看见,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可以为农村农业生产提供强大的保障。

2.2帮助抵御自然灾害

近年来,我国不断通过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调节氧气,大幅度提高了国家在自然灾害面前的适应能力,使土地治理在自然灾害后快速恢复。尤其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国家生存发展在面对灾害时就更依赖生态系统,以三方面为主:1)维护在灾害下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只有人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降低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损失,生态系统才能在灾害情况下提供人类所需的生态服务,维持生存空间,才能保证在灾害面前正常使用土地资源,进行土地整治规划。2)维护灾害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灾害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巨大冲击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功能、服务以及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之间是高度依赖的,这种依赖关系会通过环境而直接影响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3)土地资源从灾害中恢复最终还是依赖生态系统。

2.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而我国人口日趋增多,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小,农村为了跟上时展,必须要依靠当地特色的林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致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尤其在一些没有工矿企业的山区农村,林产业是村民致富的首选项目。

3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结合的发展

3.1加强可持续发展意识

若要保证林业生态和土地综合整治相协调,就要加强国民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生态经济的思想,大力宣传普及林业的知识和生态经济的理念,在生态学发展的基础上整理土地资源,从而实现整理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利用当地特色的人文景观发展生态旅游业,利用林农套种、林药套种等科技手段为农村带来经济效益。

3.2遵循客观规律

在林业的生态防护建设中,要因害设防,尽力减少林业工程占用耕地的情况,在农田林网、农林间作及沟渠之间建立生态廊道,建设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使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结合通过合理规划达到最好的效果。

3.3调动社会力量

我国大部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地整治建设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投资,然而在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资金有限,因此需要在政府领导下多方面整合资金,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地整治建设,动用社会力量共同发展林业生态环境和土地整治项目。

3.4突出功能效益

综合治理农村土地资源时,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具体表现在功能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三方面,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时要坚持农林结合,坚持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防护林与经济林相结合,立体种植,立体养殖从而增强林业生态工程的功能稳定性、服务功能的多样性,充分发挥林业生态环境在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下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美化功能。

结束语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篇2

关键词:生态恢复与建设;饮用水源保护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10位。2005年底完成的全国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表明,农村有3.79亿人饮水不安全,其中3.2亿人的饮用水水量不足、水质达不到国家标准[2]。主要原因是没有编制详实的水源保护规划或规划落实不到位,废污水排放量大而监督管理薄弱,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昆明市主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有松华坝水库、云龙水库、宝象河水库、大河水库、柴河水库、自卫村水库6个地表水源地,水源地流域总面积达1744平方公里,库容量为8.62亿立方米[3]。根据昆明市环保局的调查,6个水源区水质、水量及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以此相对应的是水源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质受到点源面源多重污染,水源保护区保护规划跟不上、管理不善的严重问题。面对目前的水源区状况,迫切需要我们对水源规划、保护工作进行细致研究,编制详实的水源区生态保护规划,制订相应的技术规范和保护措施,使水源区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最终实现对水源的有效保护。论文结合实践案例,对昆明云龙水库水源区的生态恢复与建设进行探讨。

2.相关概念

2.1集中式饮用水源区的概念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是指处于全市域范围内,向市区内供水的短流域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

2.2水源区生态恢复的概念

生态恢复是指对退化或受损的生态系统的恢复或重建过程。包括:重建,即去除干扰因素并使生态系统回复到原有的利用方式;改良,即改良立地条件以便使原有的生物生存,一般指原有景观彻底破坏后恢复;改进,即对原有受损系统进行改进,提高某方面的结构与功能;修补,即修复部分受损结构;更新,指生态系统发育及更新;再植,指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或先前的土地利用方式[4-5]。

2.3水源保护区的划定

一级保护区的划定(核心保护区):水域面积划定为一级保护区时,对水域进行水动力(流动、扩散)特性和水质状况的分析、二维水质模型模拟计算,确定水源保护区水域面积,即一级保护区范围内主要污染物浓度满足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的要求,大型水库为取水口半径500米范围内的区域;陆域一级保护区范围,以确保水源保护区水域水质为目标,大型水库为正常水位线以上200米范围内的陆域[2]。

二级保护区的划定:二级保护区边界至一级保护区的径向距离大于所选定的主要污染物或水质指标从GB 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浓度水平衰减到GB 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浓度所需的距离,大型水库以一级保护区外径向距离不小于2000米区域为二级保护区水域面积[2]。划定一级保护区外不小于3000米的区域为二级保护区陆域范围。按照湖库流域范围、污染源分布及对饮用水水源水质的影响程度,二级保护区以外的汇水区域设定为准保护区(三级保护区)[2]。

3.案例研究

3.1昆明云龙水库概况

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位于昆明市北部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云龙乡,距县城58km,坐落于云龙河与掌鸠河交汇口以下580m处,详见现状图(图1)。水库设计总库容4.84亿m3,正常储水量3.97亿m3,年供水量2.5亿m3,水库面积9km2。保护区的径流面积包括云龙水库、石板河、老木河、水城河及其支流的径流区,总面积745km2,有林地覆盖率约有30%,水环境质量较好,达Ⅰ-Ⅱ类水质,是较理想的饮用水源。水源保护区范围涉及禄劝县6个乡镇的31个村民委员会、315个村民小组共5万多人 [6]。

3.2水源涵养林规划

依据保护区的土壤与植被状况,生态建设类型区划为环湖路生态隔离带、退农还林生态林、主要入库河流水源涵养林、环湖生态防护林带、入库河流与环湖生态湿地5种建设类型,重点建设区域为环湖路生态隔离带、入库河流与环湖生态湿地建设、入库河流水源涵养林,该区域的退农还林工程在短期能较快形成隔离污染源、涵养水源的生态效果,道路交通、建设条件相对较好;其次将退农还林生态林、环湖生态防护林作为一般建设区域,该区域涉及现有农作物的收割周期、土地租用、移民搬迁等相关问题,待条件成熟进行大面积的生态林建设。根据云龙水库一级核心区退农还林的特殊性,生态林造林以混交林为主,局部营造纯林。规划总指标见(表1)。

表1森林覆盖率指标规划

指标名称 规划水平年 规划期(近、中、远)

2007 2008—2010 2011—2015 2016—2020

森林覆盖率(%) 64.7 67 70 75

水源涵养林比例

(占森林面积%) 70 80 90

3.2.1一级二级保护区生态隔离带规划

一级保护核心区以环云龙水库公路以内的区域为主范围,总面积69.6 km2。大面积绿化将成为保护区的“肺”。它不但提供大量氧气,吸纳有害气体,降低尘土,而且可以把水库周边环境的自然气流导进保护区,使保护区与自然达到融合;云龙水库环库公路林带建设。环库公路林带是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的“绿色项链”,它不但可以为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提供大量防护绿地,也将对防止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周边乡镇无节制的扩展起到重要作用,形成进入云龙水库的绿色生态走廊。具置是在环库公路两侧各控制20-200米用地进行环库公路林带建设,涉及面积1017.5hm2;石板河、老木河、水城河河道两侧生态隔离林带建设。规划石板河、老木河、水城河河道两侧水平外延水线以上30-50m区域为生态隔离带。同时,重点保护三条主要入库河道两侧10米用地以内的自然地形和植被以及河道两侧山体第一层山脊线以内的自然森林植被。

3.2.2造林典型设计

通过对项目区的详细调查,结合造林地立地条件、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有关造林技术规程和当地多年来的造林经验,合理选择造林适生树种、林种。按整地方式、规格、造林密度、造林方法等编制造林模式表,共编制了二种造林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一级核心区环水库道路两边20-100米和一级核心区范围径流河道两边100m的范围,体现树林的立体保水效果和林木对栽种地的适应性,设计为隔离带水源涵养林,主要有模式I-1 香樟+栾树 、I-2黄槐+石楠 、I-3滇朴+火棘 、I-4藏柏+旱冬瓜 、I-5华山松+藏柏。

第二种类型是水库周边20-50米及入库河流两侧200米范围内,考虑到充分体现树林的立体保水效果和林木对栽种地的适应性,采用乔灌搭配,设计为防护林带水源涵养林,主要有模式II-1杜鹃+桤木 、II-2慈竹 、II-3垂柳+杜鹃 、II-4柳树 、II-5头状四照花。

3.3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对水源区保护和水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然而,随着保护区人类活动的加剧,致使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经济林、人工林的建设使得物种结构趋于单一性。保护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对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合理利用,如果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力、利用不合理,社会发展基础就会削弱直到消逝,水源区水源的可持续利用就会成为空想。

3.3.1生物多样性目标的设定

规划期间(2008-2020),保护区范围内植物种数达600种,其中乡土植物达540种,建成物种丰富多样、具有良好生态系统的环境体系。

为更好的保护水源区生物多样性,明确保护的范围和保护重点,对水源区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分区,将水源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3.3.2有林地生物多样性恢复

保护区天然次生林主要以云南松纯林和以云南松为优势的栎类、旱冬瓜针阔混交林为主,林分林层结构单一;阔叶林较少,仅存在于偏远地段及沟谷,且多为人为破坏后形成的萌生林;人工林多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以华山松纯林和华山松与旱冬瓜混交林为主。2007年,集水区共营造防护林5811hm2,其中华山松林4316 hm2,占73.2%;旱冬瓜林1391 hm2,占23.9%;其他树种的林分105 hm2,仅占3.8%。无论是天然林还是人工林,其树种结构单一、林层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差,水源涵养功能低下。因此根据保护区不同的气候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结合不同的立地条件与土壤特征,对现有的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退耕地、荒地、未利用地进行植物群落构建,以提高生物多样为更本目的,通过林地自身的物种演替使林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

3.3.3云龙水库、双化水库湿地植物多样性建设

湿地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湿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补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还能滞留沉积物、有毒物、营养物质,从而改善环境污染;它能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碳元素,湿地还是众多植物、动物特别是水禽生长的乐园。因此,云龙水库、双化水库湿地植物多样性将会对水源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保护区湿地建设的需要,可在云龙水库和双化水库种植荷花、芡实、萍蓬莲、千屈菜、水葱、香蒲、凤眼莲、雨久花、泽泻、慈姑、荇菜、金鱼藻、石菖蒲、菖蒲、芦苇、花菖蒲等水生植物。

3.4水源保护区土地利用规划

3.4.1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云龙水库径流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包括云龙水库径流区所涉及的6个乡镇共31个村委会。其中土地总面积约97.7万亩,土地利用现状见(图3)。

图3保护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3.4.2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实现耕地只减不增、林地只增不减的基本原则,减少耕地,并努力提高耕地的质量,因退耕受到损失的农户要得到补偿;尽量控制乡镇建设用地的原则,乡镇建设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二三级保护区的基本农田;盘活村镇建设的存量土地的,已利用的土地进行再利用,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可以得到优化配置,做到节流和挖潜并重。

根据上述的目标、原则,对保护区土地调整见(表2)。

表2保护区土地调整表单位:亩

规划时段

地类 2007年 近期 中期 远期

耕地 101669.25 86067.05 86067.05 86067.05

林地 641203.5 666540.6 674896.81 679892.7

建设用地 14309.55 13335.55 12335.55 11835.33

牧草地 0 10234.32 17564.68 21645.24

未利用地 132421.65 113452.43 98765.86 90189.41

3.5水土保持规划

3.5.1水土保持现状

云龙水库保护区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区内以侵蚀构造成因的中低山地貌、岩溶构造成因的中山峡谷地貌为主。山体相对高差100~600m,坡度一般在20°~40°之间,山体局部有陡崖。老木河、水城河及其支流河谷多呈“V”字型,其间分布着岩溶漏斗和岩溶洼地,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地形[6]。根据水文部门监测数据:保护区内有明显水土流失面积252km2,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4%,其中,中、强度流失面积达156 km2,占有明显水土流失面积的6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521t/km2·a。根据我国行业标准《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见表3),规划区属轻度流失。以皎平渡乡和马鹿塘乡水土流失情况最为严重。

表3 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表

级别 平均侵蚀模数(t/km2·a) 平均流失厚度(mm/a)

微度

轻度 200,500,1000~2500 0.15,0.37,0.74~1.9

中度 2500~5000 1.9~3.7

强度 5000~8000 3.7~5.9

极强度 8000~15000 5.9~11.1

剧烈 >15000 >11.1

3.5.2保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

云龙水库、双化水库岸区治理:按照水源区一级保护区的划定范围,即环云龙水库公路以内的区域,其中东北部分界线从环水库公路与石板河交界处起,以石板河河道北侧上口线向北外延20米为准,云龙乡集镇部分界线以以资截污沟为准;石板河、老木河、水城河河道上口线两侧水平外延20米区域。考虑双化水库作为云龙水库的后备水源,将云龙水库与双化水库库岸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统一治理。

(1)封禁保护工程

在云龙水库和双化水库环湖路以下岸区范围内进行全面的禁耕、禁牧、恢复植被等措施,治理面积约为935.6公顷。封禁采用人工管护和自然恢复的方式,使林地郁闭度达到85%以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混凝土刺丝围栏与生物围栏相结合、人为管护、补植。

(2)林地水土流失治理

主要针对保护区内的疏林地、未成林地、灌木林地和未利用土地,治理总面积为11227公顷,其中皎平渡乡201.36公顷、团街乡344.46公顷、马鹿塘1042.55公顷、云龙3658.74公顷、撒营盘5907.39公顷、茂山乡72.5公顷。本措施主要应用生态学原理,根据保护区环境特点、气候特征对林地植被进行恢复与重建。通过该措施的实施,将改变保护区现有林地植被单一,生态效应不明显的缺点,使保护区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防风固土功能得到体现,使林地水土流失得到治理,避免泥石流、滑坡、崩塌灾害的发生。

树种选择:植物群落具有稳定生态功能和较高生产力的关键,在于适宜植物种类的选择,缺乏植物多样性将导致保护区群落稳定性差,不利于发挥森林的涵养水源效应,不利于保持和发展持久的生态环境效力。面蚀山区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圣诞树、圆柏、旱冬瓜、栓皮栎、滇青冈、元江栲、滇石栎、包斗栎、槲栎、锥连栎、滇合欢、华山松、云南松、滇油杉、黄毛青冈、毛叶栎、大叶栎、铁橡栎、光叶高山栎、矮高山栎、坡柳、苦刺、清香木、牛筋条等;泥石流、滑坡、崩塌防护林树种选择:栓皮栎、云南松、圆柏、藏柏、柳杉、麻栎、黑荆树、旱冬瓜、蓝桉、坡柳、火棘、苦刺、清香木等树种。

4.结语

论文以云龙水库水源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规划为研究实例,在源头控制阶段,吸收与融合生态学、林学、恢复生态学等学科中的适地适树、混交林理论、生态位原理,合理选择混交林树种,优化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水源涵养林、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保证水源涵养和源头活水;在过程控制阶段,把水土流失潜在危险评级及后果评级方法、生态安全的核心区、缓冲区、源地间联接、战略点原理应用到水土保持、入库河流湿地等专项规划,保证水质稳定和减少水量损失;在末端控制阶段,把多级表面流、简单表面流湿地应用到入库河流湿地与环湖湿地规划中,净化水质,保证入库水质的优良。

在集中式水源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下,通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的规划实例探索,试图从微观层面找出合理的水源区生态恢复与建设规划的内容框架和理论基础,探索水源区规划与保护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技术大纲[S].北京: 2006.5.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M].北京: 2007,2.

[3] 柯栎,生态建设,昆明市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与对策[J]156-159

[4] 彭少麟,陆宏芳.恢复生态学焦点问题[J].生态学报,2003,23(7):12-51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资源管理;园林设计;科学合理

土地资源与园林设计是当今被非常关注、民众聚焦的热点。现在城乡建设速度迅猛,土地管理已提到法律的高度,园林设计正为人居环境的改变力求完美。因此土地资源管理要与园林规划合一,既要达到合理利用土地,又要园林规划科学化。根据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与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土地资源管理与园林设计规划的现状

1.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1)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现在农村开始不断朝着城市化发展,使得往城市涌去的农村人口在不断增多,造成农村大量耕地闲置,同时当地政府并未及时对这类土地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所以导致耕地一直处于荒芜状态。这就使得这些土地资源产生严重浪费的现象。城市区域中,为了能够满足城市本身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土地面积都使用在建筑用地方面,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匮乏与紧张。所以,现在城市以及农村的土地资源结构都明显失衡,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展工作有所阻碍。

(2)规划不科学。土地资源一直是国内的重点资源之一,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时候,需要预先开展规划工作,可是目前国内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大多数有关工作人员并没有进行实际土地使用情况调查以及土地变更方面的管理工作,这就产生土地使用实际情况与收集资料不符合的问题,这将直接对之后政府的土地规划工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3)有关法律法规并未彻底执行。目前国内与土地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较为健全,并且与实际情况有所符合,但是在法律法规执行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并未落实到实处,未能实际有效执行。

2.当前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树立现代化的园林设计理念。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主张大量种植灌木,就是少建造建筑物多种植花草树木,在园区的建造过程中单纯地注重植被覆盖率,忽视园林和人的和谐相处。现代的园林设计理念坚持自然、生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在发挥园林美化城市作用的同时,更好地体现人的作用。因此,园林的建设必须实现和人们发展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园林设计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现阶段园林的设计活动更多体现的是经济上的利益追求。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设计的方案完全从经济利益出发,园林的设计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

(3)园林设计简单模仿缺乏个性创造。

(4)园林设计过程中园林绿化体系不完善。园林绿化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园林规划设计的论证基础之上的,这种对园林的规划论证必须是科学合理的,除了需要考虑园林规划设计本身的思路以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园林自身的特点以及功能,使其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协调。

二、土地资源管理与园林设计规划问题的解决策略

1.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制定并健全法律法规。如果要确保土地资源管理能够有法可依,第一步就需要将与土地资源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健全以及填补建立的工作,这样才能对依法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2)执法力度需加强。有关的土地资源法律法规健全之后,需要贯彻到实处,有关的执法力度需要全部加强。

(3)土地资源管理需要提高。除了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保障土地资源处于合理使用状态,还需要将土地资源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2.园林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目前园林设计过程中在设计理念、价值追求、绿化体系以及设计者自身方面都存在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园林设计的发展前景,并影响到园林设计本身价值的实现与园林功能的发挥。为了真正实现园林设计的目标,更好追求园林设计自身功能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协调一致,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目前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转变园林设计理念,树立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从转变园林设计理念开始,树立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园林设计理念,使园林设计摆脱传统的观念束缚,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注重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科学考察,将人文因素融入原理设计中。

(2)注重强调园林设计的社会责任。在今后的原理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起园林的社会价值,使得园林的设计能够满足社会公共的审美以及娱乐享受。

(3)解决园林设计者存在的问题。对设计者要加强专业上的培训,提高设计者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

(4)建立完备的园林绿化体系。在园林设计的前期规划活动中要进行科学的论证,考虑园林设计的整体性思路,使得园林的设计符合区域性的自然特征、人文气息,和本区域的气候和水文状况相适应。

综上所述,在搞好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上,把园林设计规划合理化、科学化。园林的建设营造就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园林空间的游憩过程中能够得到美感享受和放松需求。因此,我们要在充分分析现代园林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更好地实现园林设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给予.浅谈土地管理与园林设计.园林规划.江西出版集团,2017.2.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篇4

关键词:林业 生态工程 长远建设 目标 总体规划 制定

一个地区,如一个流域或一个区域,在进行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时,最主要的就是要制定长远的建设目标,做出宏观的总体规划。这不仅是具体规划设计的依据,而且是调查规划地区今后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远景建设的蓝图。

一、林业生态工程长远建设目标和方向的制定

1.林业生态工程长远建设目标的制定

长远建设目标是指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地区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的最终目标。从林业生态工程规划的角度出发,就是制定森林覆盖率战略发展目标,确定林业生态工程空间格局与时序配置,以及应该获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了这个目标,就能确定今后造林和封山育林的长期任务,并据以制定发展速度,规划近期或一定期限内林业生态工程总任务量。所以,长远建设目标的制定是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制定林业生态工程长远建设目标的原则依据在制定林业生态工程

长远建设目标时,一般要有全面观点,坚持生态经济的观点,遵循既需要又可能的科学实用的原则。其主要依据如下-

①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可能。首先是当地气候、土壤等适于林木生长,又有一定土地可用于发展林业生态工程;其次,当地社会劳力、经济水平都允许造林营林,不致成为限制因素。

②国家整体利益和当地人民群众的需要。如三北地区从改善生态环境出发需要达到的森林覆盖率,全地区长期建设的需要和当地人民致富〈发展生产和经济收入)要求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③造林规划地区在过去制定的综合农业区划、土地利用区划、林业区划等。

此外,原《森林法实施细则》关于森林覆盖率在山区要达到70%以上,丘陵区要达到40%以上,平原区要达到10%以上的要求,也应当作为重要依据。

在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中,可以综合考虑以上各项依据,通过分析制定长远建设目标。

(2)长远建设目标的论证提出长远建设目标后,要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的论证。在必要性方面,要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考虑,用生态经济学的观点进行论证;在可行性方面要特别注意土地的合理安排,兼顾农、林、牧业各方面生产的需要,即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观点,协调国家和当地人民群众利益。总之,为了目标适当和切实可行,就要从国家建设总体利益出发,对当地林业建设的需求、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与人民致富对林业生态工程的要求,以及从土地资源条件出发,考虑发挥自然优势,开拓商品经济等方面进行论证。要在实事求是地论证的基础上,与农、牧、水利等部门共同协商确定。

1.制定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发展林业生态工程事业的战略方向

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方向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特点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从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出发制定。有些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方向开始就很明确。例如三北防护林建设,其建设的方向就是从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出发,建设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绿色防护林体系,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为此,就要坚持以防护林为主,多林种、多树种结合发展的方向,贯彻乔、灌、草相结合,带、网、片相结合的方针。

但是,当各地以流域或区域为单位进行总体规划,在研究制定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方向时,往往需要反复研究论证。一般把反映发展林业生态工程的目的,作为发展林业生态工程的方向。确定了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方向,就为林种规划,包括林种比例和布局的安排提供了依据,也相应地为选择造林树种奠定了基础。

在制定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方向的同时,应该制定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的方针和实施原则等,以指导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方向在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中体现在林种规划与造林树种选择上,尤其是在进行林种规划时,不能偏离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方向。

二、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

林业生态工程是宏观性质的规划设计,如太行山绿化规划、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总体规划等,它们都是为领导决策和制定计划服务的。

1、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的内容

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以造林为主,涉及到与林业生态工程或现有林经营有关的林业生产项目等,都要通过规划做出安排。从目前来看,各地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内容繁简不一,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有的以造林为主,对林业发展及与林业有关的项目均做出规划;有的规划仅仅包括造林、种苗。从1986年冬天开始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以防护林为重点,内容除造林、种苗规划外,还有现有林经营、多种经营、附属水利工程设施、科学研究和智力开发、自然保护区规划等。而太行山绿化规划只有造林、种草以及种苗、投资等。

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项目多根据事前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提出的要求来制定。例如,以县为单位的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的目的是为了领导层发展林业进行决策,为制定林业生态工程计划、安排种苗生产以及林业投资提供依据。因此,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内容包括清查土地和森林资源,进行土地利用和区划,制定林业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进行林种、树种规划和造林布局,安排种苗生产,规划现有林经营。如有必要,还可进行与林业生态工程有关的多种经营规划,林业生态工程科研、教育规划、林场场址、苗圃以及道路、附属工程规划。此外,也可对林业生态工程组织机构,林业职工编制,林业生产所需劳力、资金等进行规划。

2、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的深度

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在造林规划设计中,是一种涉及面较广的宏观控制规划。其规划的指标和设计意见不一定要落实到山头、地块,大范围高级别的规划多落实到乡(少数落实到村),也有的仅落实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一般深度是在查清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立地类型划分、林业生态工程类型设计和现有林经营措施类型设计;在提出发展战略指标、方向后,制定造林指标,规划林种、树种发展比例,并按适宜林地立地类型制定造林技术措施,提出造林布局等。其他规划项目也多是意向性的安排。

但是,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是造林设计和造林施工的指导性文件。对造林生产进行安排是宏观性、指导性的,近期要求具体,以后的指标可以粗一些。

3、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的一般方法

在确定林业生态工程总体规划任务后,首先明确总体规划要解决的问题, 就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建设方向。如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总体规划是为了建设防护林体系等。在掌握了总的要求与规划深度,就要组织规划队伍,进行人员培训,制订工作方案和技术细则,准备仪器、用具、表格等。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篇5

关键词:技术条件;林业;规划系统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7802

1引言

在网络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林业信息化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然而在进行造林规划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仍采用手工方式或是通用的计算机软件来进行林业规划设计,导致林业规划工作出F复杂、效率低及设计不准确的现象。因此为有效解决这一现状,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加强对林地造地的规划系统研究,从而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

2关于我国林业规划的发展现状分析

2.1缺乏先进技术的指导

由于林业规划设计工作十分复杂及繁琐,再加上我国土地资源的广阔,林业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在进行林业规划设计时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虽然我国在林业规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林业的规划设计也要求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但从目前的林业规划来看,我国明显还没有达到这一水平,技术完全跟不上设计理念,进而导致林业规划的相关数据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而林业规划设计方面的工具也是少之又少,缺乏较精准的测量工具,进而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满足不了实际规划工作的需要,对林业规划设计工作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2对林业的认识程度不够

对林业正确的认识是实现工作最佳效果的主要内容,只要相关工作人员能认识了解到林业规划工作的实际意义,便可以充分参与到工作中去。但在目前的林业规划发展中,很少有工作人员能够达到这一要求,在具体工作中经常出现工作人员懒惰、散漫的现象。除此之外由于我国加大对生态系统建设的开发力度,导致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进而造成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2.3专业人才明显不够

由于林业规划工作具有工作内容复杂、工作环境恶劣、工作难度较大及工作待遇条件较差等特点,进而导致林业工作人员总体较少,而林业专业人才更是珍贵。同时林业规划设计工作对林业建设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直接阻碍了林业规划行业的发展。

3林业规划系统的建设目标分析

在新时期的发展下,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更加关注环境的变化发展,而造林规划设计主要就是指选择一块小地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对需要进行造林的土地选择合适的树种,并确定造林的密度和具体造林方法,选择恰当的造林技术等,而造林规划按照传统的造林可分为以下步骤:分别是造林地分析、类型划分、造林做业内业设计及造林具体施工和验收等。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林业规划设计的发展,就要实现以下的系统建设目标:第一,按需求对造林地进行选择。主要根据相关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及给出的条件对符合要求的土地进行选择,其中也包括林地和非林地。第二,对造林地进行按类型选择。根据原有的林地地理数据和森林相关资源调查,可对造林地的类型进行准确划分。第三,进行典型的造林设计。根据相关的专家研究可知,造林地的经典设计,可直接打印输出。第四,对森林资源数据进行更新。林业规划系统可自动完成相关的森林资源数据更新问题。

4关于林业规划系统的具体设计分析

4.1林业规划系统的总体框架

关于林业规划系统的总体框架实际上是采用C/S结构设计和4级体系框架,主要包括支撑层、数据服务层、应用系统层及逻辑层等。支撑层是指林业规划系统过程中要采用的主要技术,如GIS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数据服务层主要是指在对数据进行储存过程中所需要的数据,如空间数据、元数据及管理维护数据等。应用系统层是指林业规划系统上对用户交互功能的直接体现,其中包括规划系统的功能展现和具体操作结果显示。

4.2林业规划的数据库设计

根据林业造林的实际需求来看,造林规划系统可分为地理数据库、森林资源数据库、元数据库、造林数据库及系统维护数据库等。其中,造林数据库又分为造林立地、造林树种及典型造林设计等,并且由于林业规划系统工作过程中涉及到数据资源更新等问题。因此在进行森林资源数据工作时要采用时间切片的方式对具体发生时间进行准确记录,从而使数据库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化。

4.2.1地理数据库

为了充分满足林业规划系统的相关业务需求,地理数据库主要就对林业研究区域的信息进行存储,其中包括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土地利用及公路、水路、海拔、遥感等数据信息等。由此可知,在林业规划系统中的地理数据库主要可以存储地形图、行政区划分图、土地利用图、公路图、水路图及遥感图等。

4.2.2森林资源数据库

森林资源数据库主要是指对森林内的资源数据进行存储,其中包括小班图、属性信息等,并且由于小班图的信息较多,涉及到各方面的内容,如小班基础属性、立地属性及经营信息等。因此若想更加有效的管理好这些信息数据,就需要将其划分为4个表进行存储,即为小班基本表、立地属性表、经营信息表及林分属性表等,并且立地属性表、经营信息表和林分属性表三者都使用小班号作为外键,与小班基本表进行有效结合。除此之外,由于造林活动会引起小班属性的变化,如小班的类型、属性及区域等。因此在小班基本表中要适当的加入“造林设计时间”、“数据库时间”、“是否使用”等字段,而其中“是否使用”表示的是数值从0到1,未使用或是正在使用。“造林设计时间”代表的是小班属性的外键,与相关造林信息进行紧密联系。“数据库时间”表示的是记录相对应的时间,一旦造林工作完成,就要在小班基本表中记录一条,而小班属性信息数据为造林后的更新信息。通常该林业规划设计中记录的字段为1,造林设计时间为造林信息表中对应的时间,数据库时间为创建时的数据库时间。

4.2.3元数据库

林业规划系统中的元数据库主要存储的就是元数据信息,从而避免出现数据库重新设计等问题,更加方便对林业规划系统数据展开维护管理,并且林业规划系统的元数据库主要由土壤种类代码表、地类代码表及林种代码表组合而成。土壤种类代码表又分为土壤种类代码和土壤种类名称。地类代码表又分为地类代码和地类名称。而林种代码分为1级林种代码和2级林种代码,1级林种代码表主要是对1级林种代码和1级林种名称进行存储,2级林种代码表是对2级林种代码和2级林种名称进行存储。

4.2.4造林数据库

造林数据库主要是对造林立地信息、典型造林设计及相关造林信息进行存储,而其中造林立地信息包括立地类型图和相关属性信息,属性信息又包括类型名称、海拔、土壤种类、土壤厚度、地形地貌、坡度、坡向及类型代码等信息。典型造林设计主要由造林林种、树种、种植密度、造林方式、苗木类型、苗龄、苗高及造林图等信息组合而成。造林信息主要是对林地编号、典型造林设计、设计单位、设计人员、施工负责人、施工单位及造林时间等信息进行存储。除此之外,由于典型造林设计中的造林树种和造林图并不唯一,拥有多个数值,因此要将造林树种和造林图各自设计成一张表进行存储,其中的字段主要包括树种中文名、拉丁名、海拔高度、坡度、土壤类型及土壤厚度等。

4.2.5系统维护数据库

林业规划系统数据库主要是对使用者信息进行存储的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使用者的个人信息、使用者的所在单位信息及相关用户权限信息等。因此该系统维护数据库应与用户表、用户单位表及用户相关权限表进行有效联系。

5结语

当前,林业资源发展压力与日俱增。为了达到林业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好对林业规划系统的设计工作,为人们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林业规划系统的相关工作还充分的体现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根据目前我国的林业规划设计现状来看,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对造林规划系统展开详细的分析,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来促进林业规划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德芹.林I造林技术方法综述[J].科技致富向导,2011(5):352,361.

[2]陈欢.浅谈正安林业资源与造林技术方法[J].广东科技,2013(20):160~161.

[3]刘永斌.林业资源与林业造林的常见方法[J].科技创业家,2013(18):193.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篇6

第一条为了规范退耕还林活动,保护退耕还林者的合法权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国务院批准规划范围内的退耕还林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执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

第四条退耕还林必须坚持生态优先。退耕还林应当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生态移民相结合。

第五条退耕还林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二)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退耕相结合,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

(三)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治理;

(四)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坏;

(五)逐步改善退耕还林者的生活条件。

第六条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机构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退耕还林有关政策、办法,组织和协调退耕还林总体规划的落实;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主管全国退耕还林的实施工作,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退耕还林总体规划的审核、计划的汇总、基建年度计划的编制和综合平衡;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负责退耕还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安排和监督管理;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已垦草场的退耕还草以及天然草场的恢复和建设有关规划、计划的编制,以及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相关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国务院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粮源的协调和调剂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计划、财政、农业、水利、粮食等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本条例和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退耕还林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国家对退耕还林实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证退耕还林中央补助资金的专款专用,组织落实补助粮食的调运和供应,加强退耕还林的复查工作,按期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并逐级落实目标责任,签订责任书,实现退耕还林目标。

第八条退耕还林实行目标责任制。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与退耕还林工程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签订责任书,明确其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九条国家支持退耕还林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退耕还林科学技术水平。

第十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退耕还林活动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意识。

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一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控告破坏退耕还林的行为。

有关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接到检举、控告后,应当及时处理。

第十二条各级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助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第二章规划和计划

第十三条退耕还林应当统筹规划。

退耕还林总体规划由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经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机构协调、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退耕还林总体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退耕还林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退耕还林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范围、布局和重点;

(二)年限、目标和任务;

(三)投资测算和资金来源;

(四)效益分析和评价;

(五)保障措施。

第十五条下列耕地应当纳入退耕还林规划,并根据生态建设需要和国家财力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

(一)水土流失严重的;

(二)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的;

(三)生态地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

江河源头及其两侧、湖库周围的陡坡耕地以及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严重等生态地位重要区域的耕地,应当在退耕还林规划中优先安排。

第十六条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的耕地和生产条件较好、实际粮食产量超过国家退耕还林补助粮食标准并且不会造成水土流失的耕地,不得纳入退耕还林规划;但是,因生态建设特殊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程序调整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后,可以纳入退耕还林规划。

制定退耕还林规划时,应当考虑退耕农民长期的生计需要。

第十七条退耕还林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环境保护、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等规划相协调。

第十八条退耕还林必须依照经批准的规划进行。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不得擅自调整退耕还林规划。

第十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退耕还林规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下一年度退耕还林计划建议,由本级人民政府发展计划部门审核,并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于每年8月31日前报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机构、林业、发展计划等有关部门。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汇总编制全国退耕还林年度计划建议,经国务院西部开发工作机构协调,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审核和综合平衡,报国务院批准后,由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于10月31日前联合下达。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展计划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国退耕还林年度计划,于11月30日前将本行政区域下一年度退耕还林计划分解下达到有关县(市)人民政府,并将分解下达情况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下达的下一年度退耕还林计划,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批准后的省级退耕还林年度实施方案,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退耕还林年度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退耕还林的具体范围;

(二)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

(三)树种选择和植被配置方式;

(四)造林模式;

(五)种苗供应方式;

(六)植被管护和配套保障措施;

(七)项目和技术负责人。

第二十二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组织专业人员或者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乡镇作业设计,把实施方案确定的内容落实到具体地块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人。

编制作业设计时,干旱、半干旱地区应当以种植耐旱灌木(草)、恢复原有植被为主;以间作方式植树种草的,应当间作多年生植物,主要林木的初植密度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二十三条退耕土地还林营造的生态林面积,以县为单位核算,不得低于退耕土地还林面积的80%。

退耕还林营造的生态林,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认定。

第三章造林、管护与检查验收

第二十四条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乡级人民政府应当与有退耕还林任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签订退耕还林合同。

退耕还林合同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退耕土地还林范围、面积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范围、面积;

(二)按照作业设计确定的退耕还林方式;

(三)造林成活率及其保存率;

(四)管护责任;

(五)资金和粮食的补助标准、期限和给付方式;

(六)技术指导、技术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七)种苗来源和供应方式;

(八)违约责任;

(九)合同履行期限。

退耕还林合同的内容不得与本条例以及国家其他有关退耕还林的规定相抵触。

第二十五条退耕还林需要的种苗,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组织集中采购,也可以由退耕还林者自行采购。集中采购的,应当征求退耕还林者的意见,并采用公开竞价方式,签订书面合同,超过国家种苗造林补助费标准的,不得向退耕还林者强行收取超出部分的费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退耕还林者指定种苗供应商。

禁止垄断经营种苗和哄抬种苗价格。

第二十六条退耕还林所用种苗应当就地培育、就近调剂,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和抗逆性强树种的良种壮苗。

第二十七条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种苗培育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的管理工作,保证种苗质量。

销售、供应的退耕还林种苗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检验合格,并附具标签和质量检验合格证;跨县调运的,还应当依法取得检疫合格证。

第二十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退耕还林规划,加强种苗生产与采种基地的建设。

国家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培育种苗,开展产业化经营。

第二十九条退耕还林者应当按照作业设计和合同的要求植树种草。

禁止林粮间作和破坏原有林草植被的行为。

第三十条退耕还林者在享受资金和粮食补助期间,应当按照作业设计和合同的要求在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第三十一条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退耕还林植被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

退耕还林者应当履行管护义务。

禁止在退耕还林项目实施范围内复耕和从事滥采、乱挖等破坏地表植被的活动。

第三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组织技术推广单位或者技术人员,为退耕还林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

第三十三条县级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检查验收标准和办法,对退耕还林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经验收合格的,方可发给验收合格证明。

第三十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对县级退耕还林检查验收结果进行复查,并根据复查结果对县级人民政府和有关责任人员进行奖惩。

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省级复查结果进行核查,并将核查结果上报国务院。

第四章资金和粮食补助

第三十五条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实际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提供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具体补助标准和补助年限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尚未承包到户和休耕的坡耕地退耕还林的,以及纳入退耕还林规划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只享受种苗造林补助费。

第三十七条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由国务院计划、财政、林业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下达、核拨。

第三十八条补助粮食应当就近调运,减少供应环节,降低供应成本。粮食补助费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处理。

粮食调运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不得向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和退耕还林者分摊。

第三十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口粮消费习惯和农作物种植习惯以及当地粮食库存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补助粮食的品种。

补助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不得供应给退耕还林者。

第四十条退耕土地还林的第一年,该年度补助粮食可以分两次兑付,每次兑付的数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从退耕土地还林第二年起,在规定的补助期限内,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向持有验收合格证明的退耕还林者一次兑付该年度补助粮食。

第四十一条兑付的补助粮食,不得折算成现金或者代金券。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不得回购退耕还林补助粮食。

第四十二条种苗造林补助费应当用于种苗采购,节余部分可以用于造林补助和封育管护。

退耕还林者自行采购种苗的,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在退耕还林合同生效时一次付清种苗造林补助费。

集中采购种苗的,退耕还林验收合格后,种苗采购单位应当与退耕还林者结算种苗造林补助费。

第四十三条退耕土地还林后,在规定的补助期限内,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向持有验收合格证明的退耕还林者一次付清该年度生活补助费。

第四十四条退耕还林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和克扣。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资金和粮食。

第四十五条退耕还林所需前期工作和科技支撑等费用,国家按照退耕还林基本建设投资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助,由国务院发展计划部门根据工程情况在年度计划中安排。

退耕还林地方所需检查验收、兑付等费用,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有关部门所需核查等费用,由中央财政承担。

第四十六条实施退耕还林的乡(镇)、村应当建立退耕还林公示制度,将退耕还林者的退耕还林面积、造林树种、成活率以及资金和粮食补助发放等情况进行公示。

第五章其他保障措施

第四十七条国家保护退耕还林者享有退耕土地上的林木(草)所有权。自行退耕还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享有退耕土地上的林木(草)所有权;委托他人还林或者与他人合作还林的,退耕土地上的林木(草)所有权由合同约定。

退耕土地还林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森林法、草原法的有关规定发放林(草)权属证书,确认所有权和使用权,并依法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应当作相应调整。

第四十八条退耕土地还林后的承包经营权期限可以延长到70年。承包经营权到期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继续承包。

退耕还林土地和荒山荒地造林后的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继承、转让。

第四十九条退耕还林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其中退耕还林(草)所取得的农业特产收入,依照国家规定免征农业特产税。

退耕还林的县(市)农业税收因灾减收部分,由上级财政以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确有困难的,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央财政以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

第五十条资金和粮食补助期满后,在不破坏整体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退耕还林者可以依法对其所有的林木进行采伐。

第五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本农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改良土壤,改造坡耕地,提高地力和单位粮食产量,解决退耕还林者的长期口粮需求。

第五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沼气、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等农村能源建设,解决退耕还林者对能源的需求。

第五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支柱产业,开辟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农业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

第五十四条国家鼓励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实行生态移民,并对生态移民农户的生产、生活设施给予适当补助。

第五十五条退耕还林后,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封山禁牧、舍饲圈养等措施,保护退耕还林成果。

第五十六条退耕还林应当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土保持等政策措施相结合,对不同性质的项目资金应当在专款专用的前提下统筹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国家工作人员在退耕还林活动中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刑法关于贪污罪、、挪用公款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挤占、截留、挪用退耕还林资金或者克扣补助粮食的;

(二)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资金和粮食的;

(三)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

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有前款第(二)项行为的,依照刑法关于诈骗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回所冒领的补助资金和粮食,处以冒领资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八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退耕还林活动中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一级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退还分摊的和多收取的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关于罪、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及时处理有关破坏退耕还林活动的检举、控告的;

(二)向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和退耕还林者分摊粮食调运费用的;

(三)不及时向持有验收合格证明的退耕还林者发放补助粮食和生活补助费的;

(四)在退耕还林合同生效时,对自行采购种苗的退耕还林者未一次付清种苗造林补助费的;

(五)集中采购种苗的,在退耕还林验收合格后,未与退耕还林者结算种苗造林补助费的;

(六)集中采购的种苗不合格的;

(七)集中采购种苗的,向退耕还林者强行收取超出国家规定种苗造林补助费标准的种苗费的;

(八)为退耕还林者指定种苗供应商的;

(九)批准粮食企业向退耕还林者供应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补助粮食或者将补助粮食折算成现金、代金券支付的;

(十)其他不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

第五十九条采用不正当手段垄断种苗市场,或者哄抬种苗价格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强迫交易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处理;反不正当竞争法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以非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条销售、供应未经检验合格的种苗或者未附具标签、质量检验合格证、检疫合格证的种苗的,依照刑法关于生产、销售伪劣种子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种子法的规定处理;种子法未作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职权处以非法经营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一条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向退耕还林者供应不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补助粮食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非法供应的补助粮食数量乘以标准口粮单价1倍以下的罚款。

供应补助粮食的企业将补助粮食折算成现金或者代金券支付的,或者回购补助粮食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折算现金额、代金券额或者回购粮食价款1倍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二条退耕还林者擅自复耕,或者林粮间作、在退耕还林项目实施范围内从事滥采、乱挖等破坏地表植被的活动的,依照刑法关于非法占用农用地罪、滥伐林木罪或者其他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农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处罚。

第七章附则

第六十三条已垦草场退耕还草和天然草场恢复与建设的具体实施,依照草原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相关工作的具体实施,依照水土保持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篇7

关键词:土地规划 整理 技术

1. 引言

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近年来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研究土地整理规划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的提出,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

2 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 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3.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3.1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 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 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 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 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 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3.2 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3.3 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 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4. 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4.1 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4.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1) 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2) 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5. 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5.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5.2 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 ,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5.3 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5.4 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

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5.5 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6. 规划效益分析

6.1 社会与经济效益

土地规划平整有利于促进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可以充分吸引农村闲散劳力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带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道路及灌排经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产和生活取水; 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满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现耕地保护的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的统一;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利于农作物布局的调整,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6.2 生态效益

土地规划实施后,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盖面积,防止旱涝灾害影响,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荒坡开发以后,耕地质量得到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可以相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化学污染,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环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护林带不仅可以有效固结土壤,而且长年落叶成肥,还可以相应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实施开发整理,可以形成树成荫、田成梯、路通达的良好的生态区域。

参考文献:

[1]张新东,土地平整测量计算方法的探讨[j]. 北京测绘, 2002,(02).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篇8

关键词:新农村;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 S731.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3.055

随着关中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秦岭北坡浅山区逐渐成为周边城镇居民休闲、游憩、锻炼、传道、文化与工艺传承的重要场所,做好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就成为了迫切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乡土文化,规划与建设出具有本土自然特色的现代景观园林,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搞好“村容整洁”,改善生活环境,加强园林绿化规划和建设是关键所在。

1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当前,新农村园林绿化大部分存在着重建筑轻园林绿化建设的思想,虽有整体规划和建设,但是在方案执行中操作性不强、随意性比较大。集中表现在:照抄照搬城市居住布局模式,与农村乡土人情脱节;形式比较单一,未能真正体现农村生活氛围和自然特色;存在重硬化亮化、轻美化绿化的现象,缺乏系统、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导致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工作比较滞后。

1.2规划与建设未从实际需要出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园林绿化工作逐渐受到重视,受大城市生活环境的影响,新建工程虽然越来越多,但由于大部分农村仍然延续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从而就要求农村与城市在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中要有着截然不同的功能需求。然而,由于过分借鉴城市做法,新农村园林绿化并没有完全继承或优化地方的特色与传统,没有真正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不符合生活生产实际和视觉美感的要求。

1.3管理维护力度不够,缺乏可持续性

由于管理资金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明确、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高、村民自觉维护绿化成果的意识不高等原因导致个别园林景观荒废,这种情况数量虽少但影响很大。

2搞好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2.1突出科学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原则

在新农村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充分吸取当地村民、林业、建设、环保等部门的意见,增强超前意识,突出个性特色,认真研究和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合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人与自然和谐、与生态功能相协调的特点,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长远性。

2.2突出实际需要和自然特色的原则

秦岭北麓环山路游憩带两侧集聚着各种游憩资源。在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习惯,以周边景区为依托,紧紧围绕秦岭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和旅游资源开发,全力打造集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国际文化旅游、新型农家乐为一体的秦岭北麓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圣地。在保护乡土人情特点和田园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注重地方特色、文化内涵, 就地取材, 景用结合,丰富园林内容,塑造一个自然生态平衡、景色优美的农村环境,达到人与自然景观的有机整体。

2.3突出管理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要加强专业园林绿化的管理维护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新农村园林绿化建设、维护的行家里手,增加后期维护资金投入,确保管理维护得到有效落实;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推行社会认养管护、家庭区域承包管护等制度,使园林绿化成果得到有效保护;强化宣传教育,培育生态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人人有责,人人参与。

3结论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日益被人们所关注。鉴于目前正处于新农村建设园林绿化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突出科学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原则,突出实际需要和自然特色的原则,突出管理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已成为搞好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加强新农村园林绿化探索实践,定能规划与建设出实用、美观、经济的新农村园林,实现“山水长安、富强长安、和谐长安”。

参考文献

[1]罗芳.如何搞好新农村园林绿化的规划与建设[J].甘肃科技,2011,(15).

[2]佘国权.搞好农村园林绿化,建设村容整洁新农村[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07).

[3]古新仁,刘苑秋,杨承清,刘燕德.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与营造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4]王健梅、杨琪.北方生态园林化新农村建设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04).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篇9

关键词:理念,布局,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对现代陵园词义的解释

现代陵园是指应用自然形态的物质材料,依照美的规律来改造、改善或创造规划出来供埋葬死者之用的土地。它的选择受地理条件、、社会观念以及美学和卫生等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使之更符合时代社会审美要求的一种园林艺术创造活动。

现代陵园规划程序的重要性

陵园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活动场所,我们对陵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生者到园区渴望看到环境优美的地方“安息”。只有这样,陵园事业才会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其重要性体现在前期规划与后期设计中。

“规划”是陵园建设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对陵园的建设起统筹之用。规划的内容除林园规划外,还有建筑规划、经营营销规划、墓区开发规划等内容。通常所说的“总体规划,逐步实施”可见规划所处位置的重要性。

“设计”这里更多是强调具体的设计表现,陵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可以经过精心的设计来达成我们的愿望,“设计”虽从属于“规划”,但是细节决定成败就体现了设计对陵园建设的专业性需求。

陵园规划程序

规划设计准备:

把规划区内的地形、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源、周围环境等进行现场调查。根据取得的土壤资料、气候资料、水源资料、植被资料、环境资料、原有建筑等相关资料决定如何安排各类园林要素。

确定主题理念:

经过周密构思,做到意在笔先,表现形式要求与内容与环境条件相统一,要根据园林的性质、功能、用途确定陵园设计与形式。

总体规划布局:

园林总体规划应包括:出入口设置;依活动内容而做出的功能分区;山水地形的功能分区;道路建筑安排;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工程规划等。要规划好远期开发区域(景区)与近期开发区域,还要处理好待开发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

陵园规划设计:

陵园总体规划要根据殡葬园区条件决定活动内容,陵园中各项活动的用地指标要合理,通过综合平衡各区所占面积,使其富有鲜明的个性。陵园设计必须服从土地的利用,尽可能地节约土地,减少硬景的使用。

陵园规划手法

园林构图的统一变化,首先表现在对比与调和陵园中各个区景点的关系;其次表现在构图方式上的韵律与节奏;以及表现主题与从属重点景点与一般的处理。最后表现在不同的空间或布局的联系与分割。

陵园规划要素

在一定地域内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而成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环境。其中包括

主景:主景是一处景观区或园林的景观特点的代表,是构图的中心,要起到控制全局的作用。

道路:道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本身不属于景物,但它的处理决定着殡葬园区功能的实现和园林欣赏的时空感觉。

植物:首先重视自然生态群落构成,增加植物造景,创造群落景观。通过多种植物自然的、多层次搭配,可以做到四季景观不同,宏观解决温室效应。

其次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生长的乡土树种。然后可以根据不同景区、景点的需求和植物本身的不同气质和情调来创造不同的园林空间气氛。

地形:园林中有了丰富的地形,既可使园林风景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又可使陵园布局曲折幽深、引人入胜。根据陵园地形的特殊性,在进行陵园地形设计时应在原有地形基础上坚持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基本上要服从使用上向“南”要求。因此,地形、景墙布置尽可能在向“南”方向,以不“挡”为原则,不影响土地的利用。因地制宜利用地形,要就低挖池,就高堆山。尽可能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地山石、土方。认真考虑土壤的物理特性、山的高度与土坡斜面的关系以及对岸坡度是否合理等问题。

水体:园林中的水体是园林的灵魂,因而水体是园林中给人以强烈感受的因素,园林中的水体包括:湖池、溪流、瀑布、喷泉等多种形式。陵园在水资源利用上主要体现为“水景生态化”,即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处理水体的造景,在景观上赋予水的情趣和美感,并且在较少人工干涉的情况下,水景能够得以保持。水景可分为动、静两大类。

建筑:殡葬园林建筑除了具有使用和观赏的双重作用外,还有空间情态等作用。建筑设计应以当地丧葬习俗为前提,并保证有安静肃穆的活动空间。

园林小景:是园林中的“点睛之笔”,是园林中人文景观的寄寓之所和自然景观的有利烘托。

具体案例――西安华山龙园

虽然陵园产品的直接服务对象是逝者的骨灰或遗物,但是陵园产品的真正消费者是活着的人,所以陵园主要体现“以人为本”。因此在着手规划设计西安华山龙园时提出“西北名园,陕西第一,成为现代殡葬服务业中具有影响力的著名生态性陵园。”的服务理念体现在设计思想上,在将“公墓变成公园的过程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为陵园的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理念,做了很多好的尝试。

⒈规划定位:

结合渭南市与华县县城总体规划,以及少华山旅游规划;结合陕西历史人文,殡葬、礼仪文化;结合吸取传统风水理念与传统文化;运用现代规划思想,创造场地精神,体现现代、礼仪相结合的墓园规划思想。

⒉区位与背景现状

该规划陵园位于华县县城东侧。东接华县莲花寺镇;西边距规划中的郑桓公大殿2-3公里;北侧紧邻310国道;南依华山山脉;距渭南市区约32公里。交通便捷,位置优越。总占地面积约为:67.3万平方米。

地势南高北低,相对高差约130米;西高东低,相对高差约50米;为低山丘陵地形形成自然抱势。土地构成上为半山区县。土质松软多地震。建筑要求为八级抗震。规划中陵园所在位置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蒸发量大于降雨量。陵园土地上现已种植庄稼,60公分以下种植层土壤已改良,适合景观树木生长。保留规划陵园内原有长势较好的经济果树。规划陵园东侧原有渣石坑保留并做美化处理。华山脚下本陵园东南侧山坡已遭严重破坏,景观较差,建议修复。现场有两条高压线东西向横穿陵园。

⒊设计理念

园区内连绵的山脊好似一条卧龙,俯卧在全园中的神龙护佑全园,面朝东,故本园取名为“华山龙园”。借华山之势,吸取中华龙之神韵;

融人文;融山势;融传统风水与文化。集生态性可持续建设发展思路;集现代创新殡葬服务观念;集旅游、休闲与教育功能。创造体现场地精神。

⒋空间规划

一形――“龙形”

两靠――华山“笔架山”与设计中的爬山廊

三轴、七点――龙文化轴;东府文化轴;革命文化轴与七个主要景观点。由北至南依次为北主入口景观区,九龙戏珠景观区,龙怀珠景观区;由东向西为红色主题景观区与西南入口景观区。

⒌交通规划

根据龙形的设计理念从西到东将陵园划分为三个地块;从高到低分为三个层次。

其中6米为主干道;3.5米为次干道;2米为人行景观步道三级道路系统。环行主干道联系整个墓区。不仅为祭扫提供指向性,而且为前期施工提供了方便。主次干道皆可通电瓶车要求。园内通道规划按照直则“冲”,曲则“顺”的原则,充分发挥场地精神。设计为弯弯曲曲,也有利于绿化造景。

规划在陵园的东、西南、西与北部设计四个出入口。其中北主入口位于交通要道310国道处。为主要的车行出入口,方便祭扫往来。在北入口处规划有大型集中停车场。祭扫者在停车后有专用电瓶车作为园内主要交通工具,进行交通疏导。

⒍竖向规划

现场地形为丘陵地形。南为华山北麓,向东连接少华山,西南高东北低。形成自然抱势。在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基础上因地制宜局部整理地形。使陵园处于较好的规划状态。

⒎水系规划

通过陵园内规划的溪流水道自然循环。园内水系驳岸多为自然形态驳岸,草坪直接入水局部点缀景石。在地形有高差的位置形成自然跌水景观。动静结合声色互补。

⒏具体设计

规划中北主入口也是规划中龙形的犄角处由一组仿古亭廊、榭与牌坊建筑围合空间。最上层为设计的腾龙吐瑞景点。由九条自然石材根据龙形堆砌雕刻。升腾的水花沿“华山龙园”四个字的植物绿雕边的水道蹦流而下。整个北入口景观区集合实用功能与景观相结合的聚集人气的入口空间。

穿过仿古厥沿“S”形景观道进入陵园的真正入口。西侧设计有一组九龙戏珠的景观区。位于象形“龙”的龙眼位置。龙眼上矗立了雕刻九条神龙的石柱震慑四方。与其对应的玲珑珠位于一座三层天坛中心。两个景点遥相呼应。

象形“龙”的龙尾处为规划中的东入口。东入口处规划有一组革命历史纪念馆与革命英雄林。作为革命教育基地对外开放。

由东入口进入为规划中宽10米人行景观大道。人行景观大道边设计有景观溪流随山势而下通向东入口的革命英雄摩崖石刻瀑布。西南入口为一组仿古城墙式的高台建筑。庄严肃静。这一组城墙式的高台建筑连接有一条千米长的爬山廊。既是陵园规划中的的壁葬廊,整条爬山廊沿华山山脉高低起伏,将陵园顺势怀抱其中。

⒐建筑规划

建筑整体设计风格为仿汉唐建筑。主要有东入口建筑群;西入口建筑;西南入口建筑群;北入口建筑群与业务楼建筑群。

业务楼建筑群由一组三进式仿古建筑群依现场地形而建。第一进为一层蛊顶接待大厅建筑。通过连廊连接两幢一层副楼。第二进为建筑群主体的业务办公楼。同为仿古庑殿顶两层建筑。通过连廊与接待大厅相连。第三进为一座两层高台圆攒尖顶观景阁。

⒑墓区规划

按照风水学与景观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划分。分为:艺术墓区;高档台地家族墓区;节地葬墓区;传统与特色墓区。墓碑形式也精心选用天然石材经过艺术加工镶嵌在绿色墓园中。

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的深入,高节奏的经济、文化模式,新时代人的需求并不满足与通用的陵园模式,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各种陵园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陵园充满了自然野趣,尽量减少人工建筑物,节约土地损耗。注重生态与环保功能。成为现代陵园发展的共同趋势。

此外现代陵园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一定各具特色,并不是某一个成功的陵园风格模式就是陵园的标准。可以借鉴成功之道,不可成为仿效品。这样陵园建设通过设计与建设着的努力风格会更加多彩,特点会更加鲜明。

林地规划与土地规划篇10

项目系统性与完整性原则、先易后难原则、效益最大化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选择的要求:

项目合法、以整理和复垦为主、位于国家重点支持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具备、资源和环境条件具备、无权属问题、投资方向合理、基本控制指标符合规定

在近几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审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项目区的选择存在着很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通过不断研究与实践,总结出项目区选择的三个基本原则和八个具体要求,希望对全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选址能有所裨益。

目前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选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项目片块过于分散,有的项目片块过多,相隔太远,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二是项目基础设施条件不具备,即项目实施所必需的主干道路、主干排灌渠系统、堤坝、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不具备。三是项目区位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不宜开垦为耕地的地区,比如25度以上的坡耕地,应退耕还林与还草的生态脆弱地带不宜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四是项目区水资源无保障,比如华北地区,处于严重缺水的漏斗地带,生活用水都十分紧张,解决项目区农业灌溉要靠大量打深井。像此类干旱缺水地区不宜申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五是项目将林地、草地规划为耕地,不符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投资方向。六是项目建设规模超出规定上限或者低于规定下限,项目新增耕地率低于规定下限。《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对申报国家投资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不同地貌类型项目的建设规模、单片规模、片数、新增耕地率分别做了明确规定,对于申报基本农田整理的项目新增耕地率可按不低于3%掌握。七是项目建设区属于公司以盈利为目的、已租赁经营的土地。《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项目受益主体有明确的规定:“企业或个人以盈利为目的、已租赁经营的土地,暂不申报国家投资项目。”八是项目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限制为其他用途的土地规划为农业用地,如湿地开发、围湖造田、毁林毁草等。《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国家投资项目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符合湿地保护、生态保护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九是项目投资方向不合理,如工程内容主要为草场改良、矿区生态重建。十是建设大片经济林或生态林。这属于投资方向错误。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是专项用于耕地开发的项目,目的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将其用于经济林与生态林建设是违反土地管理法的。

项目区选择的基本原则

项目系统性与完整性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项目区应是一个彼此联系着的有机整体,人为的割裂与随意的划定都会破坏项目完整性,难以实现项目区整体的目标。项目区地块过于分散,片数过多,或者项目区内与区外严格分离,割断区内与区外的联系,给项目区的实施或完成后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困难与不便。项目区的选择也应根据实际条件的不同,有所取舍突出重点。现实中经常出现两种不合理的做法,一是划定项目区时的“平均主义”。如某县申请一项目,其行政范围内有四个乡镇,项目申请人可能出于某种良好的愿望,每个乡镇都确定一个项目片,这种照顾“平均”的做法“合情”但不“合理”,会给项目规划和实施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项目区的选择应相对集中连片,体现规模效益。二是划定项目区时的“随意主义”。如某县在申报项目时,根据确定的规模的大小直接在地形图上随意“画方块”、“画圆圈”。忽略项目区内部的相互关系,破坏项目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在选项时要考虑本地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注意项目区周边基础条件,如道路是否畅通等。

先易后难原则

我国农用地开发整理工作刚刚开展几年,无论是经验还是技术都有所欠缺,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因此,应该优先选取投资环境好、风险因素小、施工难度小的项目。项目投资环境指土地资源禀赋优劣、当地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态度和参与积极性;风险包括生态环境条件、社会因素对项目的影响;施工难度主要由开展项目所需的技术、资金决定。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直接影响到土地开发整理的效果,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减少项目的风险,是土地整理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而项目建设的难易程度,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是项目选择时要慎重考虑的。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整理,对提高工作效率、尽早体现效益、鼓舞工作信心大有益处。

因此,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不宜全面上马、遍地开花,应根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结合地方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大、工作难度小、工程量小并具有较大规模的区域优先进行开发整理,以便不断总结经验,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大效益。

效益最大化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的目的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增加农用地面积,重点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条件,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因此,土地开发整理追求的是综合效益。效益最大化是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选择项目区时,必须充分考虑项目的综合效益问题。只有效益好,土地开发整理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效益好,才会充分调动公众参与土地开发整理的积极性,该项目的开展才会对其他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起到带动作用,土地开发整理才具备持续发展的可能。

项目区选择的具体要求

项目合法

“合法”是对土地开发整理活动的最基本要求。“合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二是符合相关规划。项目合法性要求阐明该项目实施与现行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一致。如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要求是否一致,土地开发是否经过依法审批,是否依据规划避免了湿地开发、毁林毁草和围湖造地等。

《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开垦未利用的土地,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可开垦的区域内,经依法批准后进行。禁止毁坏森林、草原开垦耕地,禁止围湖造田和侵占江河滩地。”

《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规定:“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必须符合规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审查、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和检查验收,都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以整理和复垦为主

首先,我们要清楚土地整理的概念及其涉及的内容,从广义上讲,土地整理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破坏的土地和洪灾、滑坡崩塌、泥石流、风沙等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开发是指对滩涂、盐碱地、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的宜农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活动。

在选择项目区时,应以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为主,适当选择开发项目。《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选择国家投资项目以土地整理和复垦为主,严格控制土地开发项目。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荒滩、荒地开发项目,可以适当申报;荒山和严重缺水地区的开发项目,原则上不应申报。”

《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开垦区内,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应当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一次性开发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600公顷以下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权限,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开发600公顷以上的,报国务院批准。”

《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严格控制未利用土地开发,规划编制和项目确定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凡开发荒山、荒地、荒滩,都应依法办理审批手续。”

为了鼓励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指出: “坚持鼓励土地整理和复垦的有关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运用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指标折抵政策,开展农地整理;运用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整理农村废弃建设用地;运用复垦土地置换政策,复垦历史遗留的工矿废弃地;运用各项优惠政策,治理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具体政策的执行参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位于国家重点支持区域

《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即: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出发点,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促进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者统一;要落实《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积极实施重大工程,促进项目布局的相对集中;要建立项目指南制度,促进资金与资源合理配置,向重大工程和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倾斜。上述区域相重叠的,原则上选择其中一种支持力度较大的区域予以支持。重点支持上述区域内符合以下条件的土地整理和复垦项目:(1)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土地利用不充分,整理后新增耕地量较大的基本农田整理项目;(2)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项目建成后新增生产能力幅度较大的土地整理项目;(3)对责任人灭失的工矿废弃地恢复治理,新增耕地量大,改善生态环境效果明显的土地复垦项目;(4)水资源总量不足地区的节水效果好、农田灌溉保证率高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5)结合村庄治理开展土地整理,群众积极性高,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的项目;(6)结合中部崛起,开展沿江、沿路、公路铁路建设后沿线农用地区域改善生产条件、效益明显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基础设施条件具备

申报国家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所在区位需具备项目实施所必需的主干道路、主干排灌渠系、堤坝、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或已拟定相关的道路、水利、电力工程、村庄改造等方案,有关措施与资金已经落实,拟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或上述几项建设正在实施。 “有配套基础设施工程或需要地方资金投入的项目,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应提请县级人民政府提供资金承诺函,并按不同资金来源渠道,分别列出所投资的工程建设内容。”

“基础设施条件具备”的要求似乎与前面所讲的重点支持“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项目要求相互矛盾,其实不然。前者是指项目区应具备一定的水利、交通等基础条件,具有实现项目总体目标的可能性;后者是指项目区内农田灌排条件、交通条件等较差,具有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必要性,容易见到成效。在这点上,我国与国外土地整理的要求是一致的。如德国在进行乡村土地整理时的选择条件是:该区域在农业生产环境及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阻碍生产的因素,诸如农田形状破碎、道路通行不便、水利设施不全、开发水平不足等等,但要求整理区域具有一定的交通与水利基础条件。

资源和环境条件具备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的选择还应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及生态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承载力。水资源无保障、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不宜开垦为耕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因资源或环境条件恶劣而曾经撂荒的土地不应纳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范围。“坚决禁止毁林毁草开垦和围湖造地,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林还草还湖,逐步将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下的坡地实现梯田化。”

无权属问题

在选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时,要摸清项目区土地权属现状,有严重权属问题的土地不应纳入土地开发整理范围。权属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存在土地权属争议。“存在土地权属争议的,应及时调处;一时无法解决的,暂不将争议土地纳入土地开发整理的范围。”二是项目受益主体不符合规定要求。“企业或个人以盈利为目的、已租赁经营的土地,暂不申报国家投资项目。”

投资方向合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首要目标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从前几批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情况看,有些项目工程施工费主要用于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虽然有意义,但不符合土地有偿使用费专项用于耕地开发的法律规定,因此存在投资方向不合规的问题。例如,东北某项目规划建设的防护林、水保林、经济林过多,占总投资的50%以上,超出国家投资范围。北方某项目位于典型的牧区,为矿区生态重建项目,项目的实施旨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不属于耕地开发项目。上述两个项目,都存在投资方向合情、但不合规的问题。

基本控制指标符合规定

《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申报重点与示范项目的规模作出了规定(见下表)。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地区,项目区片块规模下限可以适当放宽。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补助项目规模要求为:项目相对集中连片,丘陵山区100公顷(1500亩),平原地区200公顷(3000亩)以上。规模不宜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