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地承包合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5:35:44

林地承包合同

林地承包合同范文篇1

一、全县集体林权改革工作进展情况

目前,我县有9个乡镇、200个行政村,农户总数32672户,农业人口113421人,乡村林木用地面积146013公顷,林木总蓄积量768万立方米。根据省州集体林改工作部署,我县集体林改制度改革流转工作于今年3月份全面启动。县林业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集体林改动员大会之后,立即抽调专人成立了林改办,研究推进林改工作,并积极开展林改指导培训工作,下派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下乡进村指导工作,为全县集体林改工作提供了技术服务保障。各乡镇也均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制定了林改实施方案,召开了林改动员大会,并与所属村屯签订了林改责任书,指派专人进村屯指导工作。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宣传形式灵活多样。共悬挂宣传条幅700余条,印发学习手册4600份,并将省州3万余份宣传材料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使广大农民更加全面、更加直接地了解上级林改政策。

按照全州林权改革工作进度要求,目前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正由政策宣传阶段向调查摸底阶段转入。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对现有集体林资源情况、已流转和未流转林地使用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掌握基本情况,并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完善,为下一步林改工作扫清障碍。

二、当前集体林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级集体林地流转程序不规范。目前,我县有集体林地14.6万公顷,现已有一半林地进行了流转,其中流转到社会人员手中占36%。在过去村集体林地流转时,多数未经村民同意,而是由村领导擅自做主流转出售,流转程序不规范,价格偏低,严重损害了村民和集体利益,百姓反映强烈。同时,因私自流转,导致部分林地没有办理林权证,存有上访隐患。

(二)非法侵占蚕食林地开荒现象严重。经调研发现,各乡镇均存在村民非法侵占蚕食林地开荒现象,其中镇较为严重,经初步统计近8000公顷。

(三)农村责任山、自留山遗留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村责任山、自留山划分界限不清、面积不详,争议纠纷较大;二是因村民对责任山、自留山管护未达到要求,村集体收回经营权,有些村领导又将山私自流转出售,文秘杂烩网造成“一山两证”现象;三是责任山、自留山因村民造林未成,由村集体回收统一造林,双方权属和利益关系如何界定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如鸡冠一村和鸡鸣村人工林)。

(四)承包山体沟系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与林地流转交叉经营的,权属和利益关系有待于重新界定。

(五)部分乡镇存在村集体林地抵押给银行的现象,对于迁入和空挂人口如何界定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六)部分村屯一些村民长年在外经商、务工,表决人员无法达到林改方案中“三分之二村民进行表决”的比例要求,有待于重新确定。

此外,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些争议和纠纷问题,均是由于责任部门不规范操作所致。

三、几点建议

为确保全县集体林改工作顺利完成,各责任部门应多协调、多沟通,积极采取措施,强化监督指导,抓好工作落实,维护社会稳定。

(一)建议成立县、乡、村三级林权纠纷争议调解机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林权纠纷问题进行疏理汇总,能化解的及时化解,不能化解的逐级处理解决,并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做好信访接待服务工作,鼓励合法有序上访,严厉打击非法无理集体越级上访。

林地承包合同范文篇2

一、全县集体林权改革工作进展情况

目前,我县有9个乡镇、200个行政村,农户总数32672户,农业人口113421人,乡村林木用地面积146013公顷,林木总蓄积量768万立方米。根据省州集体林改工作部署,我县集体林改制度改革流转工作于今年3月份全面启动。县林业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集体林改动员大会之后,立即抽调专人成立了林改办,研究推进林改工作,并积极开展林改指导培训工作,下派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下乡进村指导工作,为全县集体林改工作提供了技术服务保障。各乡镇也均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制定了林改实施方案,召开了林改动员大会,并与所属村屯签订了林改责任书,指派专人进村屯指导工作。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宣传形式灵活多样。共悬挂宣传条幅700余条,印发学习手册4600份,并将省州3万余份宣传材料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使广大农民更加全面、更加直接地了解上级林改政策。

按照全州林权改革工作进度要求,目前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正由政策宣传阶段向调查摸底阶段转入。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对现有集体林资源情况、已流转和未流转林地使用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掌握基本情况,并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完善,为下一步林改工作扫清障碍。

二、当前集体林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村级集体林地流转程序不规范。目前,我县有集体林地14.6万公顷,现已有一半林地进行了流转,其中流转到社会人员手中占36%。在过去村集体林地流转时,多数未经村民同意,而是由村领导擅自做主流转出售,流转程序不规范,价格偏低,严重损害了村民和集体利益,百姓反映强烈。同时,因私自流转,导致部分林地没有办理林权证,存有上访隐患。

(二)非法侵占蚕食林地开荒现象严重。经调研发现,各乡镇均存在村民非法侵占蚕食林地开荒现象,其中镇较为严重,经初步统计近8000公顷。

(三)农村责任山、自留山遗留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农村责任山、自留山划分界限不清、面积不详,争议纠纷较大;二是因村民对责任山、自留山管护未达到要求,村集体收回经营权,有些村领导又将山私自流转出售,造成“一山两证”现象;三是责任山、自留山因村民造林未成,由村集体回收统一造林,双方权属和利益关系如何界定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如鸡冠一村和鸡鸣村人工林)。

(四)承包山体沟系从事种植业、养殖业与林地流转交叉经营的,权属和利益关系有待于重新界定。

(五)部分乡镇存在村集体林地抵押给银行的现象,对于迁入和空挂人口如何界定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六)部分村屯一些村民长年在外经商、务工,表决人员无法达到林改方案中“三分之二村民进行表决”的比例要求,有待于重新确定。

此外,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一些争议和纠纷问题,均是由于责任部门不规范操作所致。

三、几点建议

为确保全县集体林改工作顺利完成,各责任部门应多协调、多沟通,积极采取措施,强化监督指导,抓好工作落实,维护社会稳定。

(一)建议成立县、乡、村三级林权纠纷争议调解机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林权纠纷问题进行疏理汇总,能化解的及时化解,不能化解的逐级处理解决,并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做好信访接待服务工作,鼓励合法有序上访,严厉打击非法无理集体越级上访。

林地承包合同范文篇3

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法》(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农民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以法律形式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标志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真正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农村土地承包法》共有五章65条组成,其结构:第一章“总则”(第1-11条),第二章“家庭承包”(第12-43条),第三章“其他方式的承包”(第44-50条),第四章“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第51-62条),第五章“附则”(第62-65条)。根据该法的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分为家庭承包和其他方式承包两大类,该法对这两类农村土地承包作出了不同法律规范的立法设计和法律调整。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两类农村土地承包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准确把握《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法律规范之实质内容和精神,有利于更好地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达到真正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和切实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一、家庭承包与其他方式承包之相同点

1.农村土地使用权出让形式相同。国办发[1999]10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工作的通知》指出:“对‘四荒’一般应先承包、租赁或拍卖使用权,后进行治理”和“治理开发者在规定的承包、租赁或拍卖期限内享有‘四荒’使用权”。从理论上看,农村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按照土地所有权权能可分离的原则,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享用权能从农村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而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具体民事权利的行为。目前,农村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主要有四种:⑴农村土地使用权承包;⑵农村土地使用权租赁;⑶农村土地使用权入股;⑷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家庭承包与其他方式承包都属于农村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中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承包。

2.发包主体相同。发包主体(即发包方)是指依法有权对农村土地行使发包权的当事人。这里“发包权”,是指发包方发包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依法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和委托发包农村土地的权利。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2条规定,发包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具体来说:⑴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如果该村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就由该集体经济组织发包;如果没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则应由村民委员会发包。⑵组农村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如果该组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就由该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包;如果没有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则应由村民小组发包;如果没有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且村民小组不具备发包的条件或者由其发包不方便的,依法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包。⑶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由使用该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发包。显然,两类农村土地承包的发包方都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即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其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主要发包主体。

3.承包客体性质相同。承包客体不是指广义的农村土地(即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也不是仅指农用地(即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而是特指狭义的农村土地,《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法律规定分析,这里“农村土地”,具体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园地(果园、桑园、茶园等用地)、养殖水面、“四荒”(即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作为承包客体的农村土地,其性质属于用于农业的土地,是指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而使用的农村土地。显然,两类农村土地承包的客体其性质都是狭义的农村土地,而不包括建设用地和“四荒”外的未利用地。

4.承包农村土地性质种类相同。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我国土地,也包括国家所有的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两类。可见,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条上述规定分析,两类农村土地承包的农村土地,都包括农民集体所有的农村土地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

5.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关系设立方式相同。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关系是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律规范产生的,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在农村土地承包中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关系的设立,是指在农民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上,创设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关系的行为。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家庭承包”第21条“发包方应当与承包方签订书面承包合同”和第三章“其他方式的承包”第45条“以其他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应当签订承包合同”规定分析,可见,两类农村土地承包都是以承包合同为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关系设立方式。

6.承包农村土地用途相同。两类农村土地承包其承包地用途都是农业用途。农业用途,是指农村土地用于种植农作物、林木或者从事畜禽养殖、养鱼、特种养殖等用途。《农村土地承包法》第8条规定:“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和第17条第1款第1项规定:承包方应“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以及第60条第1款规定:“承包方违法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罚”。

7.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前提条件相同。两类农村土地承包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前提条件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家庭承包”第12条规定:“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第32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该法对家庭承包的土地实行物权保护,通过家庭承包方式使农户取得的是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根据该法第三章“其他方式的承包”第49条“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规定,其他方式承包,经登记后,承包方才取得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该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才可以依法流转。

8.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基本相同形式。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上述第32条和第49条以及该法第三章“家庭承包”第42条“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可以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之规定分析,两类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具有基本相同流转形式,主要包括转让、出租和入股等。

9.两类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归属相同。两类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其流转收益都归原承包方(流出方)所有。《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6条规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缴”和该法第四章“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第58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擅自截留、扣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的,应当退还”。

10.两类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都遵循自愿原则。《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0条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法、自愿、有偿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该法第34条规定:“承包方有权依法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流转和流转的方式”。该法第57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强迫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该流转无效”。这些法律规定,充分体现和尊重承包方自愿流转农村承包地的权利。

11.两类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契约性要求相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7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

12.解决土地承包经营纠纷途径相同。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是指当事人之间因承包土地的使用、收益、流转、调整、收回以及承包合同的履行等事项发生的争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1条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上述条款适用解决家庭承包经营纠纷和其他方式承包经营纠纷,其纠纷解决途径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13.侵害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承担民事责任方式相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3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侵犯两类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承担民事责任方式,《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4条规定,主要包括: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害、赔偿损失等。

14.违反承包合同约定义务其承担违约责任相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当事人的义务,对家庭承包而言,《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4条规定了发包方的五项法定义务和第17条规定了承包方的三项法定义务,该法第21条还规定,承包合同一般条款包括“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和“违约责任”,显然,该承包合同不仅包括法定义务,还可包括约定义务,则侵害承包合同约定义务需承担违约责任;对其他方式承包而言,《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5条规定:“以其他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应当签订承包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承包期限等,由双方协商确定”。因此,《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6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这一条就是关于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违约责任的规定,主要包括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违约金、定金等五种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它适用两类违反承包合同约定义务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

二、家庭承包与其他方式承包之差异点

1.承包主体之差异。家庭承包的承包主体(即承包方)只能是发包主体内部的农户。《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5条规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其他方式承包的承包方,既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也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联户和个人,还可以是经过本集体经济组织大部分成员同意的外部农户、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甚至是城市企事业单位和职工。

2.承包主体资格取得差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对家庭承包而言,采取“按户承包,按人分地”原则,每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都享有承包土地的资格(即承包权),如村集体中的每个村民,只要一出生,不论年长年幼,是男是女,都有承包土地的资格,充分体现成员权的特点,法律赋予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平等的承包权。对其他方式承包而言,《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8条规定:“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可见,发包方以外的单位或个人要取得承包权,必须按上述法律规定条件才能依法取得该承包资格。同时,《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7条规定:“以其他方式承包农村土地,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承包权”。这里优先是以“同等条件”为前提,其“同等条件”,即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和外部竞包者同时参与行使承包权的竞争,在二者农业技术力量、资金状况、信誉状况、承包费用等条件相当的情况下,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有取得承包该土地的优先承包权。可见,其他方式承包其承包权是不完全平等的。

3.承包主体承包能力界定差异。家庭承包,其承包方的承包能力无须审查,只需确认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就行了。而其他方式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承包无须审查承包能力外,则不仅对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的承包能力要界定,《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8条第2款规定:“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的,应当对承包方的资信情况和经营能力进行审查后,再签订承包合同”;而且对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个人承包能力也要界定,按民法原理分析,该个人一般应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否则,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都没有承包能力。

4.承包具体客体不同。家庭承包客体,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家庭承包”第20条提到“耕地的承包期”、“草地的承包期”、“林地的承包期”和其他条款规定分析,一般指耕地、林地、草地三种农村土地。其他方式承包客体,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章“其他方式的承包”第45条至第50条规定和农村实践分析,应包括:四荒(一般指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但也包括荒地、荒沙、荒草和荒水等)、园地(包括果园、茶园、桑园等园地)、养殖水面等,但不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这三种农村土地。

5.承包土地承担社会功能不同。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如何根据国情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农村家庭承包地仍然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可见,家庭承包对象的耕地、林地、草地具有强烈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而其他方式承包对象的“四荒”等农村土地通常不具有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

6.农村土地的具体承包对象选择要求不同。家庭承包在具体承包农村土地时,通常根据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资源、人口和劳动力数量等因素,按照每户的人口、劳动力数量等,确定该农户应当承包的土地面积,以户为单位进行承包,即“按户承包,人人有份”。其他方式的承包不是人人有份的平均承包,而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选择最有经营能力的人承包。

7.承包土地的具体方式不同。家庭承包,采取民主协商、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承包,达到“按户承包,人人有份”的承包结果。其他方式的承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招标投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效率优化资源的一种交易方式,其根本原则是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经招标方对各投标者的条件进行审查比较后,从中择优选定中标者(资信情况良好和经营能力强的农业经营者,不一定是投标最高价格者),并与其签订土地承包合同。而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农村土地的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的买卖方式,拍卖最大的特点是公开性和竞争性,其结果是采用“价高者得”之原则确定农村土地承包方。

8.承包土地的基本价值不同。家庭承包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家庭为单位、人人有份的农村土地承包,体现着“公平优先”的原则或价值。其他方式承包,采取市场化的方法,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确定最具有经营能力的人承包,体现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或价值。

9.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方式不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2条规定,实行家庭承包的,“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这就是说,依法签订的承包合同一经成立,立即产生法律效力,承包方即时取得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需要办理其他批准、登记手续。《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9条规定,实行其他方式承包,承包方即“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才取得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10.承包合同形式上差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1条规定,实行家庭承包的,“发包方应当与承包方签订书面承包合同”。而其他方式承包,法律没有严格规定签订书面承包合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5条规定:“以其他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应当签订承包合同”。我们认为,“四荒”承包,应当签订书面承包合同,园地、养殖水面承包,也最好签订书面承包合同,但临时承包小鱼塘等时,只要符合承包的程序,口头合同也是合法有效的。

11.承包期限确定方式依据不同。家庭承包其承包期限,应当遵循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0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为30年至50年。林地的承包期为30年至70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则该法规定的承包期限,是法律明确要求家庭承包应当达到的期限。二轮承包过程中,有的地方签订的承包合同约定的承包期限达不到法律规定的期限的,应当按照法律规定修改承包期限。同时,《农村土地承包法》第62条规定:“本法实施已经按照国家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的规定承包,包括承包期限长于本法规定的,本法实施后继续有效,不得重新承包土地”。其他方式承包的承包期限,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5条规定,其他方式的承包,“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承包期限等,由双方协商确定”。该类承包其承包期限差距较大,如小鱼塘承包期限,可能3-5年;“四荒”承包期限50-70年,甚至超过70年等。但双方今后商定的承包期限,不得超过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的最高期限,如“四荒”承包的期限不得超过50年。

12.承包费确定不同。承包费是在承包合同中约定的,由承包农村土地的承包方向发包方支付的费用。家庭承包,根据中办发[1997]16号文件的规定,承包费必须纳入农民上交的村提留、乡统筹的范围,而村提留和乡统筹实质上是农民以社区成员的身份承担的社会义务。按照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规定,取消承包费等。可见,该类家庭承包,可以有承包费,也可以没有承包费,具体根据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本身经济实力和运行机制决定。而其他方式承包承包费应成为承包合同内容之一,具体确定按《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5条规定“以招标、拍卖方式承包的,承包费通过公开竞标、竞价确定;以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承包费由双方议定”进行不同方式确定。

13.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界定方式不同。家庭承包,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界定以法定内容为主,约定内容为辅,《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3条规定了发包方4项权利和第14条规定发包方5项义务;该法第16条规定了承包方3项权利和第17条规定了承包方3项义务。这些属法定内容,当时人不能通过约定改变法定内容,否则,改变法定内容的约定内容无效,按法定内容执行。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1条第2项规定,当事人还可以在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情况下,约定其他的权利和义务。而其他方式承包,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采取约定内容形式。《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5条规定:“以其他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承包期限等,由双方协商确定”。

14.两类承包产生权利性质差异。对家庭承包的农村土地实行物权保护,使承包方取得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对其他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一般实行债权保护,使承包方取得债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特殊情形,《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9条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才确认承包方取得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15.两类承包其形成权利的保护方法差异。对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以物权保护为主和以债权保护为辅,如侵害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要承担侵权责任,同时也可能要承担违约责任。对其他方式承包取得债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一体的债权保护方法,如侵害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律承担违约责任;对其他方式承包取得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一体的物权保护方法,如侵害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律承担侵权责任。

16.两类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差异体现在:⑴流转前提条件产生形式不同。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效存在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前提条件。家庭承包其承包合同生效则承包方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其他方式承包需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后,承包方才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⑵流转双方主体差异。对流出方而言,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出方只能是发包方的农户;而其他方式承包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出方是发包方内部成员(包括农户、联户、个人)或发包方以外的单位、个人。对流进方而言,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进方通常情况下是发包方内部成员,至少发包方的成员享有同等条件下的优先承包权;而其他方式承包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流进方没有资格限制。⑶转让中受让方限制差异。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其受让方限制在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上;而其他方式承包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对受让方没有资格限制。⑷是否采取转包流转形式不同。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转包流转形式;而其他方式承包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存在转包形式。⑸是否允许采取抵押形式流转不同。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允许采取抵押形式;而其他方式承包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允许采取抵押形式。⑹是否允许继承流转形式差异。家庭承包的耕地、草地承包经营权不能继承,林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继承流转;而其他方式承包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都可以继承流转。⑺流转限制条件不同。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经过发包方同意(如转让)或备案(除转让外流转);其他方式承包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只要依法就行,不需经发包方同意等。⑻流转收益有无存在差异。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般可以采用有偿、无偿、甚至倒贴;而其他方式承包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采用有偿为原则,完全按市场化运行。⑼入股领域和入股者存在差异。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领域狭窄,一般只能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目的只限于从事农业合作生产,入股对象限于承包方之间;而其他方式承包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领域宽,入股的目的可不限于从事农业合作生产,也可以参股进行联营、股份制经营等,入股对象可不限于承包方之间,其他单位和个人也可以参与入股。

17.土地承包法律关系消灭情形差异。家庭承包土地承包法律关系或土地承包经营权消灭情形较多、且复杂,主要有:⑴承包期限届满。⑵发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地,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6条第3款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不交回承包地的,发包方可以依法收回承包的耕地、草地。再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0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离婚或者丧偶,新居住地取得承包地的,原发包方可以依法收回原承包地。⑶发包方依法调整承包地,使原土地承包法律关系部分或全部消灭。⑷承包方依法或自愿交回承包地的,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6条第3款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依法向发包方交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又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9条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可以自愿将承包地交回发包方”。再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6条第2款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依法自愿交回承包地给发包方的。⑸承包地被依法征用的。⑹承包地被依法占用的。⑺耕地和草地承包,农户家庭全部成员死亡的。⑻林地承包,承包方家庭成员最后一个死亡的成员继承人放弃继续承包的。⑼林地承包,承包方家庭成员最后一个死亡的成员无继承人的。⑽因农村承包地灭失的。⑾因其他法定原因而消灭的。如《土地管理法》第37条第3款规定:“承包经营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原发包单位应当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而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承包法律关系消灭情形较少,且简单,主要有:⑴承包期限届满;⑵承包地被依法征用的;⑶因农村承包地灭失的;⑷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承包方是自然人的,自然人死亡无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继续承包的;⑸因其他法定原因而消灭的。如债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符合《合同法》第91条合同权利义务终止情形适用该类承包合同的。

林地承包合同范文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切实解决集体林权制度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现结合我乡实际,制定三板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上世纪80年代的林业“三定”,一部分集体林已到户经营。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集体林地产权不清晰、经营主体地位未落实.加之在集体林地流转中存在着操作不够规范、利益分配不合理和经营机制不活等问题,影响了林木所有者和经营者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影响了生产要素向林业的聚集,影响了林木经营管理和林业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经营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加快解决集体林地中存在的四至界限不清、林木权属不明等问题,减少涉林纠纷隐患;有利于从制度上规范集体林资产收益分配.缓解农村干群矛盾;有利于调动农民群众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积极性,有效遏制乱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改革范围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规范资源流转,建立多元化的经营主体。

(二)总体目标:通过改革,建立起产权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有序、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三)基本原则:坚持有利于“增量、增收、增效”权益平等,“公开、公平、公正”,“稳定性、连续性”,“因地制宜、形式多样”,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广泛的原则。

(四)改革范围:主要是集体商品林和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

对权属尚未明晰的集体林中的商品林木、林地,确权发证;对已明晰权属的自留山、责任山,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经济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依据流转合同取得的集体林地使用权或林木使用权、所有权,应稳定完善;对抵押权未解除、权属有争议的林木、林地,通过协商能够明确权属、达成一致意见的,一并予以改革;对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确定的生态公益林,暂不列入本次改革范围,依法发放林权证,继续执行国家天然林保护政策和公益林管护政策。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方法及配套政策

(一)主要内容

林业“三定”时期划定的自留山稳定不变,核实四至界线后进行林权登记,换发林权证。林业“三定”划定并已承包到户的责任山,权属清楚的稳定不变。村民通过租赁、承包方式经营的集体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权属、四至界线和面积清楚的,进行林权登记,核发林权证。

尚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按现有户籍人口折算人均山林面积,确权到户。如果集体要留一部分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经营的,要“均股”到户,落实管护责任;若留给集体经营后又进行拍卖、出租、转让的,要“均利”到户。不论采取哪种分配形式,都要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2/3)以上讨论决定。对明晰产权到户承包经营的,要划定四至界线,核定面积,签订承包经营合,进行林权登记,核发林权证。

林业“三定”时已划定的自留地、承包到户的责任山,其后被划为生态公益林的,也要明晰产权,核发林权证。

已由个人或其它单位通过合法手续获得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承包经营权的集体林,凡手续完备,符合政策规定的,应予承认,继续履行原承包合同,办理林权变更登记手续,核发林权证。

(二)改革方法

在这次林权制度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分类指导和因地制宜的原则,让农民自主选择林改的方式。目前我们林改主要有“分、包、转、稳”四种办法供村民选择。

“分”是指:1、均权:即按户籍在册人口均分集体所有的商品林;这是我们这次林改的主要方法,即均林到户。2、均利:对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林木,在收益分配方面按户籍人口平均分配。大部收益再分给农户;均利到户。3、均股:对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林木进行资产评估,成立股份制公司,平均分配股份,财务单独核算。按股份制公司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前期投入、利益分配)。分是我们这次林改的主要方法,原则是均股到人,分地到户。

“包”是指:联户承包,按照本单位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多户联合承包一块地、一面山,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共同获得。或是联户管理,先分山,后联合管理。这是林改中比较理想的一种方法。

再就是“转”,转是指按照《农业土地承包法》的有关规定,将目前集体所有的商品林或宜林荒地的使用权流转或租赁给本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转要注意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公益林,防护林,特用林不得流转;二是集体的商品林,经济林在这次林改过程中如果要流转必须从严控制,严防集体资产在林改中流失,损害广大农民群众利益。要注意处理好眼前利益与常远利益的关系,防止将林地一卖了之,而无法解决失山失地农民今后基本生活保障;三是流转方案即是得到了绝大部分村民的同意,但其流转价格也必须经林业专业评估机构评估,流转林地林木资源参照林业部门提供的评估价格着价,原则上成交价格不能低于评估价格的50%;四是在这次林改中,林地林木资源流转所获得的收益,必须70%要分到农民手中。

最后是“稳”,稳是指已经区划的公益林、防护林和特用林以及已经划到户或承包到户的林地以维持现状为主。集体部分商品林,如果广大村民认为目前经营状况满意的,这次也可以不改革,但是这部分只能控制在集体商品林面积的30%。

总之,这次林改不论以那种办法进行改革都要坚持“农民自愿前提,民主决定为核心,农民实惠为根本”的原则。

(三)改革配套政策

1、林权政策

(1)自留山。林业“三定”时期分给农户,林地使用权属永久或长期,且无偿使用至今的,仍然作为自留山。明确“四至”,核准面积,收回旧证,换发新证。

(2)责任山。分包到户的责任山要保持承包关系稳定。上一轮承包到期后,原承包合同基本合理且执行较好的可直接续包;承包合同不完善的要进行完善;对合同不合法的要依法纠正,重新签订承包合同;面积、四至不清楚的,在进一步勘验、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完善承包合同;对已经续签承包合同,但不到法定承包期限的,经履行有关手续,可延长至法定期限;农户不愿继续承包的,在对原合同约定的权责和义务清理后,可交回集体经济组织另行处置。

(3)承包山。1983年以后,承包集体山场营造林的,包括单户与联户以及个人承包,并与集体签订了承包合同,利益与集体分成,按原承包合同约定办理。双方同意延包的,应签订新的承包合同。

(4)“四荒”拍卖。集体将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简称“四荒”)使用权拍卖给个人,签订了“四荒”使用权出让协议书或其他形式的合同书,并与现行法律法规政策不相违背.按合同约定履约,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拍卖和出让金高低,予以确认,不予变动。

(5)活立木有偿转让。集体将林木所有权转让给个人,凡是公开招标、作价基本合理、大多数群众没有意见的,维持原转让合同不变。凡是没有采取公开招标、作价明显不合理、大多数群众有意见,原转让合同应在原转让时的基础上双方协商进行调整和完善,协商不成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6)林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之前转让,转让金、转让期仍按转让合同约定不予变动。《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之后,转让期超过70年的,应当重新签订转让合同。转让期应在70年以下。

(7)现有集体林。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山林,尚未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按照现有户籍人口折算人均山林面积,确权到户。不宜均分到户的可以承包到户或流转到人。

(8)有权属争议的山林,放在工作后期调处,权属明确后,因地制宜.或分或包或转。

四、林改的工作流程和时间安排

第一步:前期准备(在5月20日至6月1日前完成)。这个阶段有二项工作。一是成立机构:乡成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应下设林改办和林权纠纷调处办公室。涉及林改的村社也应成立领导小组,落实专门人员负责日常工作、辖区内纠纷调解、林权宗地划分等工作。二是宣传发动。各村社要层层召开动员大会,同时乡、村、社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标语、专栏、公开信等形式,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森林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集体权制度的意见》和各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会议精神,要使林改政策家喻户晓。把政策真正交给基层和农民,使广大群众真正了解、支持、参与改革。

第二步: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在6月1日至6月20日完成)。调查摸底是搞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各村社务必弄清本辖区内森林资源面积,各林种公益林与商品林面积,林木林地流转、承包等经营权属状况,认真填写、公示《林地现状情况表》。

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各村社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改革实施方案。在制定方案中有四项工作值得注意:一是明确改革范围。这次林改只改革集体经营的商品和宜林荒山荒地,各地要严格执行。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在林改中要严格执行的几个原则;一是原来已经通过划分责任山、自留山或自留地的形式将林木、林地权属落实到个人头上的林地,只要绝大部分村民没有意见,这次要维护相对稳定,不得轻易变便权属。二是原来已经通过流转或承包形式将林木、林地权属租赁或承包给他人的,只要原来流转的程序合法,双方都要继续执行其合同。如确实绝大部分村民有意见,要变更原来的协议也只能通过司法渠道解决。三是严格实行两个“2/3”和“五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必须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在召开村民大会时要严格执行两个“2/3”和“五签到”制度,两个“2/3”是指:村民会议必须要2/3以上的户到会(特殊原因不能参会的,可以委托他人参加,但必须出具书面委托书),改革实施方案必须有2/3以上的与会者同意。“五签到”即:村民代表会议必须要实行通知签收、到会签字、委托签名、实名表决签字、决议结果签名。三是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执行两个“公示”制度。第一个公示是指林改实施方案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后还必须公示,公示期7天;二是林业部门要林权勘界后,颁发林权证前的证前公示,这个公示期为30天,这两个公示必须严格执行。四是方案的制订与报批。村社的实施方案请照《工作手册》的附件《村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范本》,根据本村级的具体情况制度,报乡人民政府审批,报县林改办备案。乡的实施方案在综合村村社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参照县实施方案制度,报县政府审批、县林改办备案。

第三步:宗地划分,确权发证(在6月21日至8月31日期间完成)。在宗地划分当中,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宗地指认:要求由乡林改办组织,驻村社干部、辖区林业站、权属所有者、辖区村委会和村民小组领导以及周边权利人,共同组成宗地划分小组。宗地界线要求:宗地界线必须作到界线明确、清晰。宗地界线力求以明显地貌、地物界线(如山脊、河流、山石、永久沟渠、水井、房屋等地物)为界。无明显地貌、地物界线的,由林权所有者在宗地划分小组的监督下,自行设立永久性标志物。标志物可采用填埋水泥界桩、山石等方式进行,不得采用挖取临时性沟渠、砍伐树木、填埋临时性地物等方式设立标识地物。二是勘界绘图:在宗地划分的基础上,由县林业局派专业技术人员,在乡、村、社及相关人员的配合下,用1:10000地形图,绘制宗地权属界线图,作为发放林权证的依据。三是纠纷调处。林木林地权属纠纷调处的原则是“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纠纷不出社;社与社这间的纠纷不出村;村与村之间的纠纷不出乡。调处依据是《四川省林权纠纷调处办法》,具体请参照《工作手册》附件2。四是签订和完善合同。参与这次林改的林木林地必须签订合同,合同样本请参照《工作手册》附件6、7。根据林改实施方案,经指认无异议的林权宗地,由集体经济组织与林权所有人或与单位之间签订或完善林地承包(流转)合同。合同必须由当事人双方签字,不能请人代签。

确权发证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林权证是林木、林地产权的法定依据。本次林改的任务之一就是对辖区内林地、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全面核(换)发林权证。在这里要注意二个问题:一是确权发证的范围:包括辖区所有林地、林木都要发证。不仅包括本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林木林地,还包括划为公益林未实施改革的集体林木林地、产权明晰的私有林木林地。也就是说我乡全部集体和个人所有林木、林地这次都将颁发林权证。二是发证程序:包括申请、审核、勘查、公示、颁证、建档、检查验收等共七道程序,各村社都要积极参与,共同配合,确保程序规范、到位,发证准确、及时。

第四步:归档立卷、检查验收阶段(在9月1日至9月10日期完成)。各级要严格执行《四川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办法》,做好林权改革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做到档案完整、规范。

五、严肃纪律,规范林权流转程序

林地承包合同范文篇5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进一步明晰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规范森林资源流转,建立多元化的林业经营主体,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在集体林权改革中,要与我区未来发展实际相结合,对明确列入城中村改造或实施重点项目范围内的林木可收为国有,对汉长安城遗址公园建设范围内的林木可纳入公园建设予以收回。

促进林业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民平等享有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坚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坚持尊重历史,确保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依法办事,确保改革规范有序;坚持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符合实际。

(三)总体目标。从现在起到今年年底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化配套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规范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利相统一的现代集体林产权制度,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目标。

二、林改的范围

根据我区林木分布的特点及现状,本次参加林改的街道确定为汉城、未央宫、六村堡、三桥及草滩5个街道。林改的范围确定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管理的集体林地林木,以及通过合法流转获得的明确了树木所有权的单位及自然人的村组路渠的树木,在对村组路渠等树木权属现状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如林木所有者提出申请,经林改部门确认、勘界后,核发林权证,进一步明晰树木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林木经营主体。

三、我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明晰产权。对现有的集体林的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落实到农户和其他经济实体,并依法修订林地承包(流转)合同,及时进行林地登记,核发林权证书。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实行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和其它经营形式并存的集体林权经营管理体制。明晰产权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形式:

1.家庭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林地承包权,按人头确权到户,以户为单位进行承包经营。

2.集体经营。对目前经营效果较好的林地或具有开发前景,以及暂不宜确定承包人的林地,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农户代表同意,采取“分股不分权,分利不分林”等方式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

3.其他形式经营。对不宜或不能采取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可以进行评估作价,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确定承包权、经营权。

(二)规范承包。对已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承包的集体林地,承包程序和承包期限合法、双方权利和义务合理、合同形式和内容规范的,要予以维持;对承包双方权利和义务显失公平、承包合同不完善等群众意见较大的,要本着尊重历史、依法办事的原则,予以妥善处理。对权属有争议的林地、林木,要依法调处,纠纷解决后再落实经营主体。

(三)制定承包方案。对集体林地实行承包经营时,村组都要按照一定程序制定具体的承包方案。承包方案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三分之二以上代表表决通过后方可决定实施,并报街道办事处和区林改办备案。村、组制定的林地承包方案应明确以下内容:人口总数及参与林地承包的人数,集体林地总面积、集体以拍卖等其他方式已发包的林地面积、集体经营管理的林地面积,明晰林地产权的原则、形式和承包期限。

(四)加强合同管理。承包经营集体林地,必须由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书面合同。林地属于村委会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林地属于村民小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组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发包,组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不能履行发包职责的,应当在村民委员会指导监督下依法组织发包。承包合同应明确以下内容:发包方、承包方的名称,发包方负责人和承包方代表的姓名、住所;承包林地的名称、坐落、面积、林种、林龄、树种组成;承包期限和起止日期;承包林地的用途;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与义务;违约责任等。区级林业部门要加强对林地承包合同的监管,确保林地承包依法规范进行。

(五)及时勘界发证。集体林地承包关系明确后,依法进行实地勘界、登记,签订承包合同,然后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

(六)建立林权档案。对在林改过程中形成的会议记录、村组承包方案及表决公示情况、图表等原始资料,区、街、村、组四级要及时整理归档,建立健全档案。区级林权档案由林业部门实行专人专库管理。

(七)林地承包期为30年-70年,上一轮承包到期后可再延长一个承包期。原承包做法基本合理的,可直接续包。新一轮承包和此次确权发证,都要签订书面承包合同,明确所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实行林木采伐审批制度,区级林业主管部门在采伐限额之内自主控制。允许对符合技术规程要求的人工商品林按规定进行抚育采伐。严格控制公益林的采伐,依法进行抚育或更新性质的采伐,合理控制采伐方式和强度。

(二)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抵押等多种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促进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规范流转。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维护交易各方合法权益。

(三)建立支持集体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区政府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多渠道筹集公益林补偿基金,逐步提高区级财政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标准。建立造林、抚育、保护、管理投入补贴制度,对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木良种、珍贵树种及大径材培育给予扶持。

(四)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金融机构要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加大林业信贷投放,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大力发展对林业的小额贷款。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降低农民经营林业的风险,提高农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扶持发展一批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影响的林业行业协会和林业专业经济协会,充分发挥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行业自律等作用。扶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其在资源培育、保护、流通、利用等方面的核心作用。鼓励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经营模式,拓宽林农进入市场的渠道。引导和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等中介服务健康发展。

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

我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分为组织准备、勘界登记、发证建档、总结验收四个阶段。按完成主体改革时间分为:

(一)组织准备阶段:建立工作机构,开展宣传培训,完成区、街、村林改工作方案以及村民小组林地承包方案的制定。

(二)勘界确权阶段:完成实地勘界登记、承包合同签订、林权纠纷调处。

(三)发证建档阶段:完成林权证发放、林改档案建立。

(四)总结验收阶段:完成区级自查、省市检查验收和总结表彰工作。

六、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有关街道要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推进。区政府成立了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街道办事处也要成立林改组织领导机构,要严格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强化调度、统计、检查、督导和档案管理工作,真正建立起区直接领导、街道组织实施、村组具体操作、林业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

(二)建立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各有关街道要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落实责任,确保按期完成改革任务。区林改办要按月向市林改办上报工作进展情况。

(三)落实经费,提供保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任务重,区、街财政必须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和保证。

(四)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各有关街道办事处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认真负责地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

(五)规范操作,严肃纪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次生产关系的大调整,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绝不允许借改革之机,为本人和亲友谋取私利。各级领导要深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第一线,及时发现和认真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具体指导和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尤其要注意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把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贯穿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全过程,坚决杜绝乱砍滥伐林木行为的发生,不断巩固和扩大林木数量和面积。对在改革中不认真履行领导职责、工作作风不实、落实措施不到位,造成乱砍滥伐林木、群体性上访等严重问题的,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要健全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妥善解决林权纠纷,及时化解矛盾,确保改革平稳运行。

林地承包合同范文篇6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和《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黑发〔2008〕17号文件)精神,依法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不断创新集体林业经营体制机制,为林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不搞一刀切的原则;坚持尊重农民意愿、民主决策的原则;坚持依法有序、先行试点,分类指导、全面铺开的原则;坚持保护生态,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原则;坚持以稳定为前提,保障农民的利益,民主协商、平稳过渡的原则。

三、总体目标

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全县集体林明晰产权、勘界发证主体改革任务,建立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多种经营形式并存、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业经营体制,逐步确立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落实、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集体林业产权制度。

四、主要任务

(一)明晰产权。在对集体林权现状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明晰林地、林木经营权和所有权,并落实到山头地块。

1、对群众要求确权到户的集体林,以农户为单位,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或自由组合联户承包经营。

2、集体统一经营状况较好且群众满意的集体林,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可以继续由集体统一经营,但要转换经营机制,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将现有林地、林木折股均利分配,落实经营主体,实行股份合作经营。

3、对不适宜家庭承包、群众要求面向社会流转的集体林,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形式,落实经营主体。

4、对过去从国有林单位划给社队权属清楚的宜林“两荒”,已经承包到户的,要稳定承包关系;承包期满的,且原承包人有意愿继续承包的,可优先承包经营,并重新确立承包关系;对承包合同不完善的,应依法完善后,可由原承包人继续承包经营;对非法改变林地用途、宜林地长期闲置未造林的“两荒”,已经承包到户的,应由县政府或乡镇政府组织收回,重新发包给本集体成员;对目前没有承包到户的“两荒”,且由集体统一经营的,应参与本次林权改革。

5、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林地,已经明晰产权的,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协商方式互换,或自愿联合入股经营,互换后应当重新核发林权证。互换应报本集体经济组织备案或与本集体经济组织重新签订承包合同。

6、对在集体林地上义务植树营造的人工林,要明确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

7、由农户长期经营的自留山,不得强行收回,不得随意调整。对放弃经营或改变林地用途的,由本村级组织收回,重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

8、对权属有争议的林地、林木依法调处,纠纷解决后再落实经营主体。

9、对过去国有单位和乡村集体联合经营且纳入集体林改革范围的林地,合同期内原则上不得流转,但要明晰产权。合同到期后或双方有意向实施流转的,可以进行流转。

(二)签订承包合同。对群众要求承包的集体林资源必须签订合同,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村民组织法》等法律和政策规定,本着双方意愿,明确权利和义务关系。合同式样以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为准。

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林地承包期限可到70年。对2008年11月30日前已确定承包或流转经营的期限,并依法经民主决策的,予以认可。

对已经承包或流转的集体林,程序合法、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对签订的合同或程序不规范,且大多数村民对合同条款有异议的,应完善合同或签订补充协议;对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严重损害集体经济组织利益的,应依法予以纠正或终止合同。

(三)勘界确权。明晰产权后,根据林权权利人申请,要依法进行实地勘界、登记,核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对已经承包或流转的集体林,程序合法、合同规范,没有颁发《林权证》的,应颁发《林权证》。

建立《林权证》发证档案管理制度,按照林权证发证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发证过程中的申请材料、外业调查资料、图、表等要及时立卷归档。归档文本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实行村、乡镇和县三级保管制度。

(四)明确流转程序。集体林产权明晰后,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可有序流转,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流转,均不得改变林地性质,不得将有林地变为非林地。流转程序包括申请、批准、资产评估或协商、签订合同、林权变更、建立档案。

1、流转申请。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集体林,申请流转前应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并形成同意流转表决意见书。申请材料包括:申请人书面申请材料、《林权证》、流转申请表、集体经济组织同意流转表决意见书。

2、流转审批。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集体林流转应事先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后,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3、流转资源价值量确定。集体林流转是否经过评估,由集体经济组织确定。需要评估的,流转价格原则上不得低于评估价;不需要评估的,可以协商确定。

4、签订流转合同。流转双方要签订《流转合同》,明确权利和义务关系。流转合同文本式样以省林业主管部门制定的为准。

5、林权登记。对履行流转程序的,申请人应向县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办理《林权证》。对转出方已有《林权证》的,转入方应向县林业主管部门申请林权变更。

6、流转档案建立。对流转各环节形成的材料要进行整理归档,专门管理。

7、流转期限。已经承包的集体林,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其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8、流转资金使用管理。流转收益纳入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其流转方式、流转基价、流转收入及其使用、分配等要提前向村民公示,经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流转收益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配及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林业和公益事业。

五、方法步骤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采取县直接领导、乡镇全面组织、村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方法组织实施。通过县乡组织,逐村、逐户实地进行林权确认,把林权落实到山头地块,为颁发《林权证》提供基础材料。

按照《黑龙江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一)组织准备阶段(2009年11月1日—2010年2月1日)

1、成立组织。成立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县长井岗同志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栾和江同志、县农委主任张中波同志、县林业局局长孙玉福同志任副组长,各乡镇及农委、林业、发改、财政、司法、法制、公安、监察、国土、统计、广电、物价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府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林业局局长孙玉福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县农委副主任寇国峰同志、县林业局副局长朱庆东同志担任。各乡镇和村要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机构,承担组织实施和具体操作。

2、调查摸底。按照省统一确定的调查技术标准,组织力量,对辖区集体林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掌握集体林资源底数和林权状况。各乡镇、村(屯)要对以往签订的承包或流转合同进行梳理和认定。

3、制定林权改革方案。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层层制定集体林权改革方案。县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并报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各乡镇林权改革方案报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并报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4、宣传培训。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集体林权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林权改革政策,调动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和支持集体林权改革。积极开展业务骨干培训,培训对象以基层干部、林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培训内容包括林权改革政策、工作方案、确权发证要求和技术规定等。

(二)勘界确权阶段(2010年2月1日—2010年6月15日)

1、实地勘界确权。由县、乡镇集体林权改革工作组会同各行政村村长、村民代表等逐地块现地核实林地权属、面积、四至界限以及林木蓄积、株数等因子。已经流转的,认定工作必须有转入方参与。地块四至要用GPS定位,载记坐标值,面积在1亩以下(含1亩),可中心点定位;面积超过1亩,要采用封闭式拐点定位。在县、乡镇有关负责人和技术人员指导下,逐地块进行调查登记并在地形图上进行小班勾绘,成图比例尺可根据地块大小自行确定。有争议的地块要单独登记造册;对林权没有争议的地块,将外业调查结果张榜公布。

2、签订承包合同。经公示无异议的林权,由村委会与林农或其他经营主体签订林地承包合同书,并将权属落实情况造册,连同签订的合同书一并报乡镇政府和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核。乡镇政府所有的集体林,在签订承包合同时,由乡镇政府与经营主体签订林地承包合同书。

3、争议纠纷调处。对林权存在争议的集体林,在解决争议之前,不得参与林权改革。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和有利于农村和谐稳定,有利于林地、林木资源保护利用,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通过协商等方法妥善解决。

(三)建档发证阶段(2010年6月15日—2010年10月15日)

勘界确权后,乡镇将审核无误的林权登记基础材料报县林业主管部门。林权登记基础材料包括:1、林权登记申请表;2、个人身份证明或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和委托书;3、申请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权属证明材料;3、承包或流转双方签订的合同;4、流转的要有付款凭证;5、用GPS定点的范围平面图;6、边界协议书;7、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文件材料。以上材料均一式四份。县林业主管部门要对提供的材料认真核实,并采用微机输录、成图和打印,经有关责任人签字后,报县政府批准发放林权证。因流转或其他原因造成林权变化的,应当进行变更登记或换发林权证。对权属不清或纠纷尚未解决的,不得登记发放林权证。

(四)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10月15日—11月15日)

改革工作基本结束后,县林业主管部门要制定检查验收办法。乡镇组织村自查,对所属村进行全面检查。全县抽查乡镇和村的比例不少于50%。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县、乡镇集体林权改革工作领导机构要层层落实责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实际督查指导,确保集体林权改革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

(二)制定实施方案。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县情、林情、民情,科学制定县、乡镇、村三级集体林权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体现民意,并加大实施方案执行落实力度,确保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按程序操作。

(三)周密安排部署。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集体林权改革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工作,把改革质量放在首位,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加强指导规范和检查监督,掌握工作动态,切实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要坚持边改革、边总结,以好的经验促进改革。

林地承包合同范文篇7

一、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土地和林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1、参与土地流转情况。据统计,目前*县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农村承包土地的有126人,共承包土地9699.22亩,其中,承包耕地的89人,6285.52亩(其中签订了规范的承包合同的有5917.72亩,占%,合同不够规范的367.8亩,占%);承包“三荒”(“四荒”资源中除荒山以外的资源)资源的37人,面积为2404.3亩。在参与耕地和“三荒”资源流转经营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在职的93人,其中承包耕地4976.6亩,承包“三荒”面积2187.3亩;离退休的16人,承包耕地847.92亩,承包“三荒”面积217亩;其他17人,承包耕地461亩,承包“三荒”面积1009.4亩。

2、参与林地流转情况。全市现有林地资源1243万亩,占全市陆地总面积的42%。目前已经实施林地流转面积207万亩,其中国家机关干部参与流转的面积为41000亩,占全市林地流转总面积的2%,共涉及78人,其中在职人员71人,下岗、退休、离岗创业人员7人。在国家机关干部参与流转的林地中,宜林荒山荒滩17676亩,占43%;其它林地23324亩,占57%。在经营方式上,承包经营的22133.5亩,占54%;租赁经营的7008.5亩,占17.1%;买断经营的7529亩,占18.4%;联营的400亩,占1%;拍卖的3929亩,占9.5%。在已经实施流转的林地中,已经进行了林权变更的25898亩,占63.2%,未进行林权变更的15102亩,占36.8%。

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土地与林地流转的背景及原因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农村土地与林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特定现象,这种经济现象的产生有其历史与现实背景。归纳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的原因。

1、行政倡导机关工作人员“捡荒”。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民负担偏重,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在种地不赚钱甚至倒赔钱的特定历史条件下,部分农民弃田外出务工经商,导致土地撂荒现象大量增加。县(市)乡(镇)政府为了避免土地荒芜,提倡机关工作人员到农村承包撂荒地,村组面向部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发包了农民的撂荒地、村组机动地、零星地和“三荒”资源等。这种情况在平原县市较为突出,如枣阳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这种特定历史时期共承包农民撂荒地4110.7亩,“三荒”资源322亩,分别占*县全市总数的%和13.8%。

2、“两转一推”促使机关工作人员领办基地。上世纪末期,各级党组织动员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通过“两转一推”(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法,推进农业产业化)形式领办“农”字号示范基地,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带领群众科学种田,调整结构奔小康。一批乡镇机关党员干部响应号召,以承包、租赁、股分等形式,投身农村土地或林地开发,兴办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目前大多数基地已归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个人,但有少量示范基地仍被原领办的机关工作人员经营。如襄阳区东津镇干部王维权在东津村承包16亩耕地兴办经济作物示范基地,2001年,王与发包方签订了为期10年的承包合同,合同约定每年每亩200元承包费。

3、化解村级债务抵押给机关工作人员部分土地、林地和“四荒”资源。缘于多种因素,我市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积累下来了巨额村级债务,这些债务相当一部分是村里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提留、“普九”等任务向机关工作人员借贷的。在农村税费改革前,各地集中进行了清理和化解,而资产拍租是最为有效的化债办法。这样,一部分土地、林地或“四荒”资源便抵押给机关工作人员冲抵了村组债务。据初步估算,这类情况约占全市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农村土地和林地流转总面积的8%左右。

4、生计所困迫使少数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土地、林地流转。一些工作在乡镇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其配偶原本在乡镇企业工作,随着近年乡镇企业的改组改制和破产拍卖,他们失去了就业生存的岗位。为谋生计,一些熟悉大田或林业生产的“半边户”,便返回农村承包土地或林地。如东津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夏新斌之妻下岗无业后,到所属的沈营村长组承包了7.5亩土地经营苗()圃,与该组签订了为期10年、每年每亩承包费为180元的经营合同,目前尚处于履约期。

5、政策鼓励机关工作人员参与林地流转经营。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投入大,为调动社会力量办林业的积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第14、15条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从事林业生产”。《中共*县省委、*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鄂发[2004]5号)则明确了“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可以单独或合伙从事造林和育苗,其收益归个人所有”的激励政策;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鼓励兴办林业的优惠政策;今年,国家还出台了经营公益林每亩给予50元资金的补助政策。在各级党委、政府优惠政策的激励下,近几年我市各地机关工作人员参与林地流转经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土地和林地流转的利弊分析

(一)积极意义

1、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1)是机关工作人员离岗创业的有效载体。随着农村税费改革与乡镇机构配套改革的深入推进,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分流较难。一部分乡镇机关分流人员不能及时转变观念,不愿、不敢、不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创业。襄城区欧庙镇干部赵传虎等3人分流后不等不靠,主动自找出路,在本地承包岗地50多亩有了收益后,又合伙到南漳县九集镇八泉村承包了为期30年的150亩荒山,种植18000棵意杨,30年内可植两茬,预计总收入达140多万元。其事迹经新闻媒体宣传后,成为襄城和南漳两地分流干部学习的榜样,为解决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分流人员的出路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2)是带动农民调整结构的直接样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政策水平较高,在资金投入上具有一定优势,并能准确掌握市场信息。他们参与土地、林地及“四荒”资源流转经营,一般都选择的是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项目,通过带头发展珍品花卉、无公害蔬菜、经济林、速生用材林等产业,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直接影响和带动了当地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经济收入。南漳县原龙门办事处总支书记李大金辞去行政职务投资林业开发,于去冬今春买断襄南路九集镇西门沟村境内1.5公里路段20年的经营权,栽植6000余株杨树成活率达到98%,还投资15万元以每年每亩300元的价格租赁该村73亩土地,从*县省种苗站引进8个杨树新品种兴办苗圃,成为周边乡镇科技兴林示范带头人。(3)是盘活农村闲置资产的可行途径。据调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到农村承包经营,大都发生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前,约有80%包租的是农户不愿承包的荒山、荒沟、荒滩、荒丘,以及农户撂荒后向村集体流转的耕地。机关工作人员投资搞开发性生产,使闲置的集体资产得到了有效利用,其交纳的承包费成为税改后日益减少的村级收入中的一笔稳定来源。

2、促进了土地和山场资源开发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和投资结构的社会化。国家机关干部参与土地、林地流转经营,引领和调动了一批城市下岗工人、私营业主到农村投资开发的积极性,使一大批社会资金流向了过去投入较少的第一产业。从我市的情况看,其积极作用尤其在林业开发建设上表现突出。林地产权制度改革,使林地产权价值实现了货币化,流转后投资者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在造林开发上动的脑筋多了,想的办法多了,搞套种,搞立体种植,搞集约经营,以短养长、以耕代抚,经营者的收益大大提高;为造林绿化事业的滚动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市区退休干部赵孝高,1998年到谷城县庙滩申家冲村承包了为期30年的100亩杂灌山场发展优质板栗,经过辛勤劳作,板栗现已挂果见益,同时他还利用山地空畦开展林农套种,发展养殖业,每年收入1万多元。民间资本和民营机制的引入,为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提供了保障,促进了私营林业的发展,形成了国有林、集体林和私营林共同发展的局面。从调查情况来看,凡是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主动的地方,像谷城、南漳等地,社会造林的热情就明显高涨,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就高,改变了过去那种“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局面,产生了显著的改制效应。

3、有利于土地和林地资源保护与管理,促进产业化发展。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土地和林地流转,由于产权关系明确,利益比较直接,能够更好地在经营期内发挥土地和林地资源优势,妥善经营并管理土地和林地资产,善于用产权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保护经营成果,确保土地和山场资源稳定增值。谷城县冷集镇退休干部张常林,买断该镇潮阳湖村210亩集体山场后,投资5400元盖护林房,买一辆吉普车作为护林专车,实现了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同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土地、林地流转经营,也有利于土地和林地的产业化经营,不仅有经济和生态效益,还有着很好的社会效益。樊城区政府干部任小伟,2002年承包了780亩荒山、荒滩发展速生林,经过科学管理,目前其引进的新品种杨树长势良好,使荒芜多年的废滩秃岭披上了绿装。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樊城花卉园区,由于有几名机关工作人员带头承包经营,很快形成了万亩花卉产业基地,较好满足了*县花卉市场需求。

(二)主要问题

土地与林地合理流转是农、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林业生产周期长,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性和紧迫性,客观上要求必须进行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改革,以转换林业经营机制,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但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土地和林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1、流转法规和政策缺失。就林地流转来讲,目前还没有规范的政策、法规细则,除《森林法》、《*县省林地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工作的通知》中有些原则性的规定外,在具体操作上,各地林业主管部门无规可依,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以至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林地流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与纠纷,处理起来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如林地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怎么明确?其利益补偿关系如何协调?林地地租及其随林地流转的活立木价值如何计算等等,都因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利益分配不够合理。调查发现,在林地流转过程中,由于法规和政策缺失,加之少数村组干部工作方法简单,参与林地流转的机关工作人员身份特殊,流转中一般都没有经过林业主管部门进行评估,林地面积及其流转的活立木均没有经过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测算,往往是发包与承包双方协商一致,即可成交,客观上存在低价承包集体山林的情况。另外,有个别地方存在突击流转现象,部分机关工作人员利用政策“早知道”,集中参与承包国家公益林建设,享受国家公益林的相关补助政策,形成了事实上的与民争利;还有极少数地方存在为流转而流转的现象,甚至搞行政命令、一哄而起,违背了林地流转的初衷,挫伤了群众的感情,损害了群众的利益。

2、流转合同不够规范。调查显示,由于机关工作人员承包耕地大都发生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前,当时农户原经营的土地流转给了集体,由村委会直接与承包方签订承包合同,而且所签订的全同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乡镇农村承包合同管理机关的公证,造成流转合同不够规范严密。中央惠农政策实施后,土地收益大大提高,一些失地农民强烈要求收回过去被流转的土地,由此引发了一部分土地纠纷,其中不乏涉及到承包土地的机关工作人员。从林地流转合同方面看,一些地方的合同条款,内容与语句表达不清,流转双方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不够明确,致使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出现新问题,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林地已经使用了几年,而承包费用一分钱也没有上缴的情况。还有一些地方未对已流转的林地及时发放林权证,一些林地林木通过流转使用权已发生变化,但仅有一个不规范的流转协议,基本上都未换发林权证,无疑将带来林地林木争议的隐患。

3、少数承包人员不能按期交纳承包费。在土地与林地承包经营中,少数机关工作人员寻找一些理由,不按期向发包方交纳承包费,基层干部群众对此有意见。如枣阳市琚湾镇政府主任科员崔福生于2003年10月与该镇徐畈村二组组长徐廷良共同承包了该组36.6亩土地,承包期7年,合同规定每年上交3250元,7年共计交款22750元。原来约定合同签订之日先交1万元,承包到第5年时,把余款全部结清,但截止目前分文未交。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农村土地、林地流转经营所产生的问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事制宜,因人制宜,一案一策,妥善处理,不能简单机械地“一刀切”。

(一)规范土地承包合同,确保集体和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1、从合同签订程序入手进行整改规范。对合同签订不规范以及承包款未按约上交的,要把土地收归集体,重新按照政策对农户进行发包。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承包农村土地与农民利益发生冲突,或与解决无地户的种地问题发生矛盾时,即使签订了规范的承包合同,也应主动让利于民,还地于民,坚持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结合完善二轮延包工作,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对合同签订不规范的承包土地依法收回。一些地方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完善二轮延包中主动解除合同还权还地于民,目前,全市已退还土地面积1029.5亩,其中机关退地204.5亩,机关工作人员退地825亩,基层干部()群众对此反映良好。如枣阳市琚湾镇徐畈村群众代表对镇干部崔福生拖欠承包费有意见,一致要求其要求其交纳应付的承包款,解除合同,把地分给无地户,崔福生在了解相关政策后已退还耕地26亩,剩余的已与农户协商一致,待合同到期后还地于民。

2、从承包土地的性质入手进行整改规范。国家工作人员承包农村土地,分家庭承包地和非家庭承包地,家庭承包地指基本农田,非家庭承包地指零星地、机动地和“四荒”地。对于其承包的农民家庭承包地,原承包户强烈要求收回承包地的,无论合同规范与否,都应在做好工作的前提下把土地退还给农户,让利于民;对于非家庭承包地,在解决无地户种地问题的同时,只要合同签订规范,群众又没有意见,可以维持原合同不变,继续由其承包经营。

3、从承包生产经营项目入手进行整改规范。对于已经连片开发、农业板块建设形成规模的,应妥善处理与原承包农户的矛盾。鄂办发[2004]65号明确规定:“对无论是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搞连片开发,国家项目开发、引进外地企业(个人)投资开发、种养大户集中开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力水平的,要切实予以保护。要做好工作,确认原承包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并颁发权证。在此前提下,通过民主协商,可采取对原承包农户适当提高经济补偿标准或转包、转租、承包经营入股等方式解决”。按此政策规定,合同签订规范、已经形成种植规模的林果等承包应予维持现有规模,在此基础上,合理对原承包农户进行经济补偿,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

(二)加强林地承包经营管理,建立市场化的林地流转机制

1、尊重群众意愿和市场规律,实现林地合理流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林地流转,必须带头遵循市场规律,买卖双方自愿。集体林地使用权的流转,必须经集体经济组织代表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才能实施。建议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林地流转工作的意见》,对林地流转的程序、林地资产的评估、监督管理、仲裁、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进一步明确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在林地流转中的监管作用,确定林地流转“七不准”:即没有林权证的不能流转,没有进行资产评估的不能流转,没有经过村支两委集体研究决定的不能流转,没有经过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的不能流转,没有公示的不能流转,没有签订正式合同或未按合同履行义务的不能流转,林地存在纠纷的不能流转。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现已承包林地并得到开发、且合同规范合法的,应继续执行原承包合同;对尚未开发的,林地所有者可责成原使用者限期开发;不愿开发或确实无力开发的,由所有者收回进行流转;对责任山原承包户愿意租拍的,应给予优先权。

林地承包合同范文篇8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条第2款规定:“农村土地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显然,农村土地承包方式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家庭承包;其二是其他方式承包。目前,在理论界和实践中,往往把土地承包权等同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混淆了两种不同的法律涵义和属性,不利于“国家依法保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和“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本文主要通过对家庭承包中的农民土地承包权与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深入研究,以便理清两者的各自特征和区别,切实达到依法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概念和特征

土地承包权自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来,既已客观存在,农民人人享有土地承包权。到1993年7月2日《农业法》颁布,使“承包权”上升为法律范畴,原《农业法》第13条第3款规定:“承包期满,承包人对原承包的土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享有优先承包权”。现根据2002年8月29日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条第1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和第47条“以其他方式承包农村土地,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承包权”之规定并结合实际分析,土地承包权是指家庭承包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即农民)依法享有和其他方式承包的法人、其他组织、自然人有权依法授权享有承包农村土地的资格。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章“其他方式的承包”第48条第1款“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之规定分析,可见,发包方成员以外的法人、其他组织、自然人的土地承包权只能依法授权才能取得。因此,家庭承包的“农民土地承包权”(即农民承包权)是指家庭承包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即农民)有权依法享有承包由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包农村土地的资格。

根据民法理论和《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分析,农民土地承包权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土地承包权其性质为民事权利能力。土地承包权是法律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拥有的一种民事权利能力。依民法理论,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这种法律资格是任何民事主体都享有的;尽管不同的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有所不同。没有民事权利能力便不成其为民事主体。

2.家庭承包中的土地承包权其主体只能是发包方的成员(即农民个人)。《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条第1款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而其他方式承包中的土地承包权主体是一切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者,包括法人、其他组织、自然人。

3.家庭承包中的土地承包权其主体法律地位平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每一个成员,不论男女老少,都平均享有承包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包农村土地的资格。因此,家庭承包的农村土地对每一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是人人有份的。

4.家庭承包中的土地承包权不得被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条第2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

5.家庭承包中的土地承包权其存在具有人身依附性,且不能流转、抛弃或放弃。土地承包权均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人身不可分离,不能流转、抛弃或放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自愿流转、抛弃或放弃土地承包权的,亦不能产生法律效力。

6.家庭承包中的土地承包权是一种期待权。土地承包权是法律上的客观权利(即民事权利能力),仅具有可能性,即在农村土地发包前,只有可能性而不具有现实性,可谓是一种期待权。由于土地承包权所反映的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与国家之间的法律关系,因此土地承包权还只是国家向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构成的农户提供的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般前提。尽管这个一般前提是取得民事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家庭承包的农户要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除了这个一般前提外,尚需法律规定客观情况——民事法律事实(这里指“承包合同生效”,即《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2条规定:“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发生。

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和特征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法律规范性质和内容分析,该法对家庭承包的土地实行物权保护,即通过家庭方式承包使农户取得的是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该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依照承包合同生效取得的,对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等农村土地进行占有和以耕作、竹木、畜牧或者养殖为生产方式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目的生产经营而使用并获得收益的权利以及承包该耕地、林地、草地等农村土地所形成权利的处分权。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特征主要体现在:

1.它是在他人所有之农村土地上设定的物权。这里“他人所有之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

2.它是以耕地、林地、草地等农村土地为标的物的他物权。《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这里“农村土地”应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园地(果园、茶园、桑园等用地)、养殖水面、“四荒”(一般指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但也包括荒地、荒沙、荒草和荒水),不包括建设用地和“四荒”外的未利用地。同时,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条第2款规定分析,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其标的不是全部农村土地,如有的园地、养殖水面等由于数量少,在发包方内做不到人人有份,有的“四荒”虽多,但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的不愿承包,显然这些农村土地不宜采取家庭承包,而只能是以耕地、林地、草地等农村土地为其标的。

3.它是享有和行使以对耕地、林地、草地等农村土地之占有为前提并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是利用物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他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主要就是农村土地使用价值方面对物进行支配,其目的在于对农村土地为使用收益。因此,土地承包经营权其性质属于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且是一种新型用益物权。

4.它是依承包合同生效而取得的民事权利。《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2条规定:“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5.它其权利主体只能是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5条规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组织的农户”。

6.它是一种有期限的权利,且期限较长。《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0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为30年至50年。林地的承包期为30年至70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可见,家庭承包的承包期较长,超过20年。

7.它其主要内容(即承包方的主要权利和主要义务)具有法定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6条规定了承包方的法定权利三个方面和第17条规定了承包方的法定义务三个方面。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分析,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权利和义务,包括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约定权利和约定义务两个方面。根据法理分析,承包合同条款规定的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关的内容,不得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定内容相冲突,否则该承包合同约定的内容无效,应遵照和执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定内容;同时承包合同双方约定的其他内容也不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

8.土地承包经营权其权利实质上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性。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的基础。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是以家庭(即农户)为单位的,人人有份的土地承包。从深层意义上讲,这是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社区成员权和生存发展权利的确认,即具有社会保障和福利性,以耕地等农村土地作为广大农民生活的最基本和最可靠的保障手段,是一项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财产权利。

9.它是以耕作、养殖、竹木、畜牧为具体内容而使用他人农村土地的权利。耕作,是指了为取得植物收获而在耕地上从事栽培等农业活动。养殖,是指为了获取水产品而在水面培育和繁殖水产动植物等农业活动。竹木,是为了取得竹木收获物而在林地、“四荒”上从事种植竹木等农业活动。畜牧,是指为了获得牧畜产品而饲养牧畜和家禽等农业活动。

10.它是以农村土地的使用目的为农业目的而使用他人农村土地的权利。农业目的是指承包方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而使用他人农村土地。《农村土地承包法》第8条第1款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

11.它其权利的可流转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2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从产权角度分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包括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的流转(如转让、互换、继承等)和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保留下的流转(如转包、出租、入股、代耕等)两方面。

12.它受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限制性。“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6条),土地承包经营权消灭。

13.它其法定权利的物权保护性和约定权利的债权保护性。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4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害承包方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要承担侵权责任,包括承包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6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三、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区别

根据上述对土地承包权的概念和特征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和特征研究,笔者认为,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1.土地承包权其性质属民事权利能力;而土地承包经营权其性质属于民事权利,且属于物权,属于物权中的他物权,属于他物权中的用益物权,是新型用益物权。

2.土地承包权依法律赋予而产生;而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承包合同生效而产生。

3.土地承包权是法律上的客观权利,仅具有可能性,是一种期待权;而土地承包经营权则是现实中的主观权利,具有现实性,是一种实在权,具体包括承包方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和承包该农村土地所形成权利的处分权。

4.土地承包权的法定主体是农民,即发包方的成员;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只能是农户,即发包方内的农户。

5.农民土地承包权具有社区成员权特性,不得被剥夺和非法限制;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可被依法剥夺,如“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消灭;又如发包方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6第3款“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之规定依法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从而依法剥夺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

6.土地承包权其存在具有人身依附性,且不能流转、抛弃或放弃;而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依法流转,承包方可依法退包或依法交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而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

7.农民土地承包权因“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条第1款)而长期存在,如甲农户依法将全部承包地上的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乙农户,则甲农户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虽在该承包期内无权向发包方要求再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农村土地,但甲农户的每一个成员仍享有土地承包权,即在新一轮承包中还可以通过家庭承包方式承包农村土地,并取得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虽具有较长期限,但土地承包经营权可因一定法律事实(如承包方依法退包等)而消灭。

四、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联系

按民法之理论分析,土地承包权是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前提。农户只有享有土地承包权,才能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不享有土地承包权,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农户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则是其享有土地承包权的具体表现。具体来说,被赋予土地承包权主体资格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户为单位参加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活动,才能使农户真正取得民事权利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如被赋予土地承包权主体资格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放弃行使土地承包权而不以户为单位参加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活动,则不能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这里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实际上是由一个农民土地承包权或数个农民土地承包权之总和构成,其中由数个农民土地承包权之总和构成的农户土地承包权其性质应属于数个农民土地承包权的按份共有,即家庭承包属“人人有份,按户承包”。

林地承包合同范文篇9

一、承包法总则:耕耘土地的“大铁犁”

任何一部法律的总则,都是统缆该法的主线,是该法调整对象的大宪章。作为承包法的总则,也不例外。可以说,它就像耕耘土地的“大铁犁”,划出了农村土地承包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一)科学界定了承包对象和承包方式。

作为承包对象的“农村土地”,该法定义为“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在承包方式上,规定了家庭承包方式和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承包方式。

(二)明确阐释了承包权利和承包原则。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强调了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承包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该法第7条规定了土地承包“三公”原则和“三益”关系,即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和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三)合理规制了承包义务与承包保护

农村土地承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国家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培肥地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在强调义务的同时,也从保护的角度,规定“国家保护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体现了土地承包方面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法理原则。

(四)公开确立了承包流转与承包管理

总则对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行为予以确立,并就承包管理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在中央一级,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依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的指导;在地方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依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而乡(镇)人民政府则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

二、家庭承包:理顺关系的“润滑剂”

家庭承包是农村土地承包的主要方式,也是实践中经常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关键就是要理顺复杂的承包关系,使其逐渐润滑起来。“家庭承包”这一章恰恰起到了这一巧夺天工的奇妙作用。

(一)承包关系主体和内容的“润滑”

在发包方面,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发包。而对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由使用该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发包。接下来,规定了发包方的四项权利(发包权、监督权和制止权等)和五项义务(维护合同义务、尊重经营自主权义务、提供服务义务和组织基础设施建设义务等)。

在承包方面,规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承包方享有承包地使用权、收益权、流转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权以及获得补偿权等;同时必须履行诸如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等义务。

(二)承包关系原则和程序的“润滑”

从总则的基本原则出发,分则又详细规定了土地承包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平等自愿原则、民主协商原则、公平合理原则、承包方案多数同意原则(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程序合法原则。

在承包关系建立的程序方面,设置了五个步骤:(1)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承包工作小组;(2)承包工作小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拟订并公布承包方案;(3)依法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承包方案;(4)公开组织实施承包方案;(5)签订承包合同。

(三)承包关系期限和合同的“润滑”

为了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该法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为30—50年,林地的承包期为30—70年,对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还允许在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予以延长。

承包关系的建立程序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签定承包合同,也是润滑承包关系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首先从主体、客体、期限、用途、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方面列举了承包合同的一般条款;其次规定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再次遵循物权法的公示公信原则,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以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最后从合同的稳定和维护角度,要求发包方不得因承办人或者负责人的变动而变更或者解除,也不得因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立或者合并而变更或者解除,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职权干涉农村土地承包或者变更、解除承包合同。

(四)承包关系保护和流转的“润滑”

1、在承包关系尤其是承包经营权保护方面

首先,对发包方收回和调整承包土地的问题作了规范化要求。比如,发包方不能擅自收回土地,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承包方交回承包地或者发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地时,承包方对其在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另一方面,发包方也不得擅自调整承包地,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等特殊情形对个别农户之间承包的耕地和草地需要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承包合同中约定不得调整的,按照其约定)。基于法律的灵活性要求,该法还规定了应当用于调整承包土地或者承包给新增人口的土地种类。

其次,对承包方交回土地问题也进行了规制,承包方可以自愿将承包地交回发包方,但应提前半年以书面形式通知发包方。

再次,顺应总则对妇女权利的特殊保护,还规定妇女结婚而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最后对继承权的保护也作出了“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和“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的规定。

2、在承包权流转方面

首先确立了流转的方式和原则,即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平等协商原则,自愿有偿原则,所有权和用途固定原则,流转期限限制原则(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原则以及优先权等原则。

其次,对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的确定和收益归属作了规定。

再次明确了流转的书面合同以及相关关系变动情况等问题。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承包方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或者出租给第三方,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承包方将土地交由他人代耕不超过一年的,可以不签订书面合同。

最后,对流转中的互换、转让和入股进行了简要规范。

三、多样化承包方式:农业经营的“助推器”

鉴于农村土地的复杂性,除了耕地和林地之外,还有“四荒”土地(即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这些土地不宜采用家庭承包方式。而“四荒”土地又是我国土地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合理的开发和充分的利用,可以保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确立多样化的承包方式以使这些“四荒”土地发挥其潜力和价值,可以说是农业经营的一台“助推器”。

关于承包方式,该法规定,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也可以将其承包经营权折股分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后,再实行承包经营或者股份合作经营,并应签定承包合同。

关于承包主体,该法规定,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承包权。发包方将农村土地发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应当事先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

关于公示公信,该法规定,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关于继承,该法规定,承包人死亡,其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在承包期内,其继承人可以继续承包。

四、争议解决和法律责任:权益救济的“防护堤”

承包法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侧重保护农民的权利保护尤其是私权保护,而私权保护除了明定私权范围外,更重要的是要一套救济措施。承包法从争议解决途径和法律责任方面为承包方的权益提供了“防护堤”,显然,这也是可圈可点之处。

(一)承包争议的解决:

规定了承包争议的解决方式及其行使选择:(1)协商,“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2)调解,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3)仲裁,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4)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司法解决是最终解决途径。

(二)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是通过督促法律义务的履行以保证法律权利的实现,该法规定了三项法律责任:(1)民事责任。“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害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林地承包合同范文篇10

我市通过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90%以上的集体商品林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以各种经营形式落实到户、联户和其他经营实体,做到产权归属清晰、经营实体落实,林业生产关系得到了有效调整,林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推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不仅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得到保障,而且也推动了各项配套改革措施的到位。

显而易见,我市林改的成效是明显的,也是实在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乡镇林场山场权属的纠纷问题,就给我市的林权制度改革造成了一些影响。乡镇林场山场的权属纠纷问题由来已久,过去也上访不断,而在此次林改中这些问题又更加凸现。这些问题都是在我国各个不同时期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化期间的划拨问题。如1958年国家实行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当时一些公社根据中央精神和省上领导的意见,号召群众山林、耕地入社,并于当年底成立了公社林场,至1962年山林全部入社,实行了公社一级核算。1982年林业“三定”时,应各大队的要求,从公社林场中划拨了101578亩山林给大队经营,剩余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定权定证给公社林场。这些林场拥有山、林权属是化一级核算的产物,也是符合当时中央和省上政策的,并得到了当时国务院有关领导的肯定。二是上个世纪70年代消灭荒山后的山场权属问题。70年代国家号召各地植树造林、消灭荒山,我县也积极响应。当时我市有许多地处偏僻、人迹罕至的荒山,都是由公社组织人力进行植树造林的,而在造林后这些山林都交由公社林场进行管理和养护,因而这些山场以后也一直是由公社林场进行经营的。在此次林改中,有部分村民提出,这些山场原来都是大队、生产队的,因此应当归还给村集体所有。而林场则认为这些当时都是荒山,是由林场组织造林,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管理,不能说要归还就归还。三是委托承包经营中的一些不规范问题。在林改前,有些村集体所有的山场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就委托给乡镇林场进行经营,并签订了承包经营合同。但承包合同签订得十分不规范,不仅许多合同的签订没有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进行,甚至有些承包合同连经营期限都未写上,承包上缴利润和山价款也未做明确的规定,因而在此次林改也产生了一些纠纷。

我国的林业政策经过了几次较大的变革,特别是1958年化期间山林、耕地入社,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是根据中央的文件精神进行划拨的。又如70年代消灭荒山时的植树造林,也是响应中央的号召,按照林业部谁造谁有的政策进行的,所造林的山场也多是比较偏僻、人迹罕至的荒山。但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对于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笔者认为各乡镇应根据各自的不同实际情况,本着认真面对、冷静对待、妥善处理的原则,不把矛盾上交,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对此,本人就结合在工作中接洽、处理和反馈林改信访问题中的一些体会,谈几点粗浅看法:

1.尊重历史,规范经营。我市各乡镇林场的山场划拨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是符合当时的林业政策,也基本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因此,应当以稳定为主,不宜做太大的调整。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容易引发林区的不稳定因素。但对于一些划拨后在1983年林业定权时又确权给村集体的林地,应当考虑在适当的时候返还给村里。对于承包合同中的一些不规范问题,如有的承包经营合同连经营期限都没有规定、有的则是因为山价款太低而引起群众的不满等等,都应当予以规范。如麻沙镇在去年林改中,因为承包合同中的问题引发了村民不断上访,引起了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了对村集体林木承包经营合同的规范力度,有的减少了经营期限、有的则中止承包合同归还给集体所有,使全镇的林改工作顺利进行,广大群众也较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