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性人才培养十篇

时间:2023-10-16 17:37:33

技术性人才培养

技术性人才培养篇1

技术化社会趋向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知识取代了以往单纯的劳动力而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在劳动者中,脑力劳动者的比重不断上升,而技术的不断升级使社会需要更多的智能劳动者(技术性人才),如工程师、高水平技术人员,信息设计人员和受过专门技术培训的人员。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适应促进个体在技术性社会更好地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知识和高级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具体说,就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生产、管理、服务、建设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高端技能型人才――达到高级技术操作运用或管理的职业资格要求的人才。这里势必出现职业性与学术性二者互相依存、共存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之中的统一体的趋势。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计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要由技术实践情景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以强调获得学生自我建构的技术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为主。也即学生必须具有经验并可具有进一步发展,包括专业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对人类负责的高度责任心,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具有把技术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而能进行综合平衡考虑的能力。

为了适应知识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体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高职院校的着力点还应在于将当前学生技术基础的训练与改进工作流程、工作线路、工作方法及技术创新,提高工作现场的效率,培养他们将工作一线的技术创造与创新能力相结合。学生创新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能力,而实际技术的考核标准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保障,这要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制度接轨,使高职学生在获得高职学历毕业证书的同时也拥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从而增强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

强调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技术性”,更需要高职院校主动适应企业、行业的需求,牢固树立起“企业本位”与“学校本位”相结合的理念,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一个“共生共进”的企校良好运行机制,在政策法规保证下,坚持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形成良好的利益机制。积极进行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打破院、系、专业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实践训练和技术能力培养,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坚持“学生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区别教学与管理的职能,即由教学专家和企业家共同组成教育专家委员会共同履行教学研究,提出教学忠告和咨询,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评价教学效果的职能,与学校履行按专家委员会设计的教学规范组织实施的职能相对分离。

技术性人才培养篇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综合型、应用型技术人才。高职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生产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具备进入劳动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所以,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要求学生毕业时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资格证书。因此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尤为重要。实验室的建设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对应用性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要通过实验、实训等实际操作训练才能获得验证和巩固,才能够提高学生日后在工作中的应岗能。

一、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一)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教学辅助工作

实验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验室除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以提高学生应职应岗能力为主体的技能实训教学工作。教师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实验中既有理论问题又有技术问题。需要采用仪器设备才能完成。必须得到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配合。实验技术人员既要熟练的操作使用仪器设备,解决实验技术方面的问题又要承担琐碎的服务和事务性工作。为了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和体现实验实训教学效果,每次实验课都要认真准备,严谨施教,精益求精。自己在上课前严格检验实验仪器并根据实验内容自己先认真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指导学生实验使学生掌握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并注意引导学生保持桌面干净,仪器整洁,做完实验后,引导学生把所有仪器检查一遍,清点仪器数目,整理台面,认真填写仪器使用记录本,这些看起来琐碎细小,可无形之中却培养了他们细致耐心的优良品质。

(二)实验室日常管理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往往充当着多重角色,不仅是实验教学的重要承担者,也是实验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仪器设备的验收、进出、帐卡、物的管理与维护保养、低值易耗品的申请采购与保存、教学实验的准备与收尾、实验室安全环境与卫生等具体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集中在1人身上,造成实验室管理员的工作头绪多、日常事务繁琐、工作量很大。工作性质的多重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是管理员、是实验技术人员又是工程技术人员,仪器设备添置计划类档案(仪器设备类别、名称、型号、修理、低值易耗品采购、验收与消耗记录);实验室建设类档案。仪器使用和管理方法:对于大型仪器的使用,采用仪器使用记录本,使用完一次记录一次,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发现情况及时处理,需要维修的要及时报修。实验技术人员对实验教学起到了根本的保证作用,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

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梯队建设,重视实验教学的管理工作。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教学的主力军,实验技术人员不是一般的“教辅人员”,而是具有某种技术的专业人才,既应具有较强的业务知识,又要有实验室管理的能力。他们的工作对实验教学起到了根本的保证作用,因此要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质,提高实验技术业务工作水平。实验技术人员应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学习方式。

二、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水平的途径

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与实验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每个实验技术人员都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把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断接收新信息,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并应用于实验教学之中,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应该尽多、尽快地寻找机会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弥补自己之所缺。

(一)结合专业跟班听课

实验课是理论课程的一部分,是理论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实验课与理论课有机统一、相互配合,才能够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实验技术人员每学期有目的地跟班听课,有助于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有助于了解、把握教学目的,配合教师安排好实验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完成和高质量开出。因此实验技术人员要根据所承担的实践教学任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跟班听课,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各类实验课正常开出。

(二)业务培训

这是提高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形式主要有在职培训、脱产学习、派出学习等。在职学习是让实验技术人员参加一些与自己业务有关的短期培训班,突击学习专项技术和理论知识。到知名高校实验室参观学习等。脱产学习可以在校内、外进行非学历专业的学习,选一个与本职工作紧密联系的专业系统学习,也可以进行相关的学历教育和学习。派出学习,即派实验技术人员外出参加培训、进修和参观等,使其提高水平。以便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加快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实验室建设。

(三)以老带新,向专家、教授学习

高水平的专家、教授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实验技术人员,大多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实验技术人员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知识和技术,从而加快高水平、高素质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实验技术人员也可以在“传、帮、带”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从而有目的的去学习、实践,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以更好的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

实验室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它拥有多少先进仪器设备、环境条件是否优越,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拥有一支思想作风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知识的更新,我们注意到,影响实验技术人员素质提高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重使用”而“忽略培养”。因此,加快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技术人员水平已迫在眉睫。

三、结语

实验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充当着实训基地的角色,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必须建立与完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高水平的实验室,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性技术人才;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技术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基地,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人才的实践课堂。实验室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它拥有多少先进仪器设备、环境条件是否优越,更重要的是看它是否拥有一支思想作风好、技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技术队伍。为学校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和出高新科技成果服务,以满足高职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实验室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是保证实验室工作的正常进行,特别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伟.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措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

[2]潘颖,张永锋.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

技术性人才培养篇3

[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技术性人才;应用性本科高校;黑龙江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90

当前我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同时也转变了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说当下的国民经济结构与体制由量变跃为质变。因此,为了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同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与市场输送技术性人才。

1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概述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黑龙江省有几十所之多,其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包括黑龙江东方学院、哈尔滨学院、黑龙江科技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大庆师范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牡丹江医学院、黑河学院、绥化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以上院校均承担着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及其人才培养的职责,并且依据人才培养角度差异将其分为了技能型、应用型和学术型几种。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是实现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且在发展定位上,该类高校明显区别于普通高校,即实现集服务、管理、建设与生产于一体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且是在综合考虑地方行业发展的基础上实施的科研,将教学与科研融合的手段大力倡导,使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同时能够以所学技能将现实生活中和生产建设中的问题解决。

2技术性人才培养瓶颈分析

目前黑龙江省各大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技术性人才中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培养成效不容乐观。

2.1教师队伍方面

一是结构不合理。首先,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硕士研究生以上教师较少,与其他省相比明显落后;其次,就是外聘教师数量少,多为本校或者是本省毕业生,使得队伍学术结构同质化。二是“双师型”教师少。首先,目前师资招聘要求较高,但是在招聘中往往只看重教师学历与理论水平,而忽视了实践能力,使得教育教学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自然也就很难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次,受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很难引进高技术、高层次教师。最后,目前的教师素质尚未达到“双师型”教师队伍标准,多表现为时间能力差与学历低,使得建设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困难较大,因此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极为不利。三是教师培训力度弱。目前要想更好的发展和建设教师队伍,仅仅开展部级培训是不够的,然而到海外学习进修的名额有限,因此就使得多数教师很难通过培训提升自我,同时学校培训的内容也主要局限于校情和校史,这样就很难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四是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少。主要表现为攻读高水平大学学位、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国内外访学的资助较少,使得教师即便想参加相关学习和培训,但是出于对经济费用的考虑也会止步不前。同时在教师队伍建设性投入上也不多,尤其是在中层管理人才队伍上,除了存在专项管理培训不足问题之外,还存在培养培训机制问题与社会实践培训不足等问题,使得在科研服务与教育教学中均缺乏改革创新的智力人才。五是激励体系缺乏。基于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其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及其理论水平直接影响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假如激励机制缺乏,就会影响其前进的动力,在考评中仅仅考虑教师的编写教材、及其教学学时等情况,就使得实践技术能力被忽视,在教学中出现轻实践重理论的情况,这显然无法满足社会与市场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

2.2课程设置与教学评价方面

目前在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均存在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使得在学识分配上具有严重的不合理性,与此同时教师利益受理论教学的直接影响,如教师收入会因课程删减而减少,这样就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进而不利于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还有就是在教学评价体系上,评价方式多以试卷分数为主,进而未评价教学过程,使得学生的学习情况很难被教师掌握,自然也就很难实施因材施教,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受主要评价方式的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获得高分而轻实践、重理论,使得大学生成为了理论学习机器,而不能开展科研和创新,自然也就不能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3教学环节设置方面

目前诸多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设置的课时分配比重不合理,通常理论与实践的分配介于6∶4或者是3∶7之间,然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课程通常是由实践和理论共同组成的,即以实践论证理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接收和吸收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教学环节合理的设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然而事实上一些学校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多是分开开设的,这样就使得学生的疑惑与问题很难得到及时的验证和求证,随着时间的延长就会导致学生的求知欲削弱或者是遗忘,自然也就不利于人才培养。还有就是在教学场地与设备条件上受限,使得教育教学需求很难得到真正满足,同时学生也很难自主地开展专研与科研,自然也就很难实现产学结合的目标,同时也不利于高技术性人才培养的目标。

3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技术性人才的策略

3.1强化师资建设,促进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完善

只有技术性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技能型人才,因此作为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必须重视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并且将教师定期的多循环、分批次、分阶段地向生产一线、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输送学习,推行带薪实习,同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使教师能够应用所学理论进行实践创新和科研,对于取得了阶段性研究结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促进教师科研与创新动力的增强。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其学历之外,还要关注其社会实践活动与研究成果等情况,进而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其将实训和实习等考核顺利完成。

3.2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也就是在加强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不断完善,如建设实验室、实训大楼,同时将引进相应的软件、仪器设备等,打造实践教师团队。在课程体系上将不必要的课程适当删减,增加综合实训与单项实训课程,并且将校外实践与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定期组织师生进入企业实习,推行双导师制――专业理论指导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指导教师,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循环、融合和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实现创新型和技术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3.3加强教学环节设置

即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技术的并轨,以实践促进服务、工艺和技术的拓展和创新,在明确实践技术与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构建双轨并行的教学模式,将师生与实践的关系转变为练中求技术、学中练、教中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技术性人才的培养,缩短人才培养周期的同时,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与生产的发展,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4结论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了解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时候受教师队伍、课程设置与教学评价、教学环节设置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人才培养目标很难实现,因此在后期的教育教学中必须强化师资建设,促进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完善,同时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教学环节设置,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和服务、管理与建设。

参考文献:

[1]董立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建设应用技术大学[J].教育研究,2014(8):67-74

[2]杨岭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必然趋势、问题及实践路径[J].红河学院学报,2015(2):110-114

[3]李晓明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本科教育发展――以地方应用型本科转型高职本科为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2(3):18-23

技术性人才培养篇4

关键词:制图课 教学内容 调整 计算机绘图 教学实用性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在各个行业各个方面的广泛应用,机械制图这门学科也因计算机的介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尺规作图法被计算机绘图取代;图样等技术文件已经不用一张张图纸展现,而是存储在磁盘中或U盘中。机械制图课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技术基础课,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想象能力与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为此,机械制图课的教学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适宜的、及时的教学内容的调整,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培养出新时代的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

一、结合计算机绘图软件,调整教学内容

在尺规绘图中,制图的基本知识,如图纸幅面的选用、比例的选择、标题栏的格式、字体的要求、各种图线的运用等方面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这都要求学生掌握,但采用计算机绘图,对于这些内容就不再严格要求,只需了解,在计算机绘图中,字体可以随意调整、比例和图线可以变动、标题栏和图纸幅面都可以选用现在的模板,所以在课堂的教学中,这部分制图的基本知识可以不再作为重点内容介绍,而是作以简单介绍,使学生了解即可。

常用的几何图形的画法中,诸如等分线段、等分圆周和作正多边形、斜度与锥度、椭圆等传统的绘图方法,面对着计算机绘图软件,再也无用武之地,即使圆弧连接的绘制方法也不适用于计算机绘图了,所以对这些教学内容,也可以作为简单的介绍。

但对于其他方面,投影原理、点线面的投影及其投影特性、基本体三视图及其表面点的求法、组合体三视图等这些内容是紧密联系,紧紧相扣的,应系统讲解,要求学生掌握理解。

对图样的基本表示法和常用件的特殊表示法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熟悉,能达到采用适合的图样的表达方法,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机件的结构形状、大小及技术要求,所以这部分内容对于徒手绘图的训练应加强,能熟练掌握徒手绘制零、部件的草图,这样才可以在计算机上顺利完成零、部件的图样的绘制,大大缩短了传统绘图耗费的时间。

二、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制图在工科学校中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但大多学生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因制图课是一门抽象难学的课程,有的学生即使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去学,学习效果也不十分理想,这是因为制图课要求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前,由于使用的教具、模型有限,教学挂图也缺乏空间的完全展现,使部分学生总是不能想出机件的形状结构,所以以前的教学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整体的空间的想象能力,但现在,随着计算机在制图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就变得容易多了,采用CAXA制造工程师软件绘制三维实体造型,十分容易简单,而且图形可以任意旋转、放大与缩小,可以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空间形状结构,立体感强,这样学生的空间感在每次观察中渐渐增强,由平面到立体,或由立体到平面的绘制与想象能力都会提高,使学习制图变得容易起来,并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与机械加工课相互联系起来,把学生绘制的零件图拿到加工实训车间,在机械加工老师的指导下,亲手把自己绘制的零件加工出来,学生不但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做出成品的成功喜悦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举两得。

三、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绘图能力

现在,很多企业都需要具有计算机绘图能力的技术人员,很多的技术产品的图样都是在计算机上完成的,所以在制图的教学过程中,至少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能熟练掌握二种计算机绘图软件,做到应用自如,所以这就要求在制图课的教学中安排足够多的学时进行上机的教学与练习,诸如AUTOCAD平面图形的绘制至少需要二十多学时,CAXA制造工程师中的实体造型也需要二十多学时,通过上机的练习,可以把制图的理论知识融合在上机的练习中,这样可以把制图的教学内容作以调整,把制图的基本知识的介绍与AUTOCAD绘图环境一节结合在一起讲解;投影原理与AUTOCAD的基本绘图命令一起讲解;截交线、相贯线、组合体等内容可以与CAXA制造工程师软件中的实体拉伸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图纸的尺寸注法与AUTOCAD的尺寸标注的设置结合在一起讲解;标准件与常用件可融入到AUTOCAD的块和属性的操作中一起进行讲解。通过这样的调整,既可以减少理论课的学时,又使学生既掌握了制图的理论知识,又尝到了计算机绘图软件,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的实用性,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机绘图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来就业中,有了硬本领、真本领。

四、结束语

技术性人才培养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特征;构成

20世纪80年代初期,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和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我国高职教育不仅应运而生而且异军突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30多年来,在高职教育的不同历史阶段,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曾有过多种表述,首先是“较高级技术员和相应层次的技术、管理人员”,其次是“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接着是“高技能人才”,后来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最近是“技术技能人才”。虽然表述不同,但始终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高职教育,通过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今,国家站在时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从现代科技视角出发,确立了职业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从而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创新发展,其中“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继之,教育部编制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也进一步强调,要“支持部分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发展、职业院校骨干专业特色发展”。这无疑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和院校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功能和根本任务,其目标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和焦点所在。在此,有必要首先阐释一下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几个概念。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有广狭二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期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社会对教育这一实践活动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在现实语境下,人们对教育目的一般取其狭义,本文即是如此。教育目标作为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指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构成普遍与特殊、概括与具体的关系。说到底,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教育目的之所在,它反映和体现了教育在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诸方面对人的培养所提出的要求。与此相联系,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显性化,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只有借助于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方可实现。而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又在于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实际完成。在这里,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还在于教学目标的实施与完成。

就实质而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既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检验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教育部于2011年10月印发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2012年6月,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制定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又强调指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因而必须“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至此,我们可以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作如下表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第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求为导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既离不开技术技能操作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技术技能的转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技术技能人才。顾名思义,作为专门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人才是介乎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既包括操作型人才,也包括创新型人才,还包括转化型人才。第三,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发展型意味着人才要具备不断学习、提升自我的潜质和能力,复合型意味着人才不仅凸显专业技能,而且颇具相关技能,创新型意味着人才个性上富于开拓性,能力上具有创造性。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B目标的突出特征

既然高职院校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那么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当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人才层次的高等性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但以其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而且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除了其素质结构中的知识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之外,其知识与技能的结合程度也较强。显然,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属于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现在,国家已经明确界定了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同时也重新划分了教育体系,如今我国的职业教育则不再是过去的“断头教育”。

(二)综合素质的职业性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但具有层次上的高等性,而且具有类型上的职业性。首先,高职院校实施职业定向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它按照社会分工需要进行专业设置,职业性是其所设置专业的最突出特征。其次,职业性既体现出高职教育在专业上的综合、复合与融合,又表现为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性、技术与管理的结合性;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职业性更是其优势所在。再次,高职院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解决学生的职业困惑这一价值诉求,更要培养学生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的职业道德素养。因此,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必须立足于学生现时就业需求,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三)人才类型的应用性

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依类型划分,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构成专门人才。再进一步划分,工程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又构成应用型人才。显而易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又与普通工科高校所培养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不同,他们是应用型人才中颇具技术倾向性的技能人才,亦即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因而其应用性特征更加突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培养就业竞争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还须注重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

(四)培养手段的灵活性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结合体。由于职业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是动态的,因而高职院校只有采取灵活的培养手段,才能适合高职教育的自身发展需要。再者,高职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准定位,使得它必须根据具体的行业背景而进行专业学科建设和课程优化设置,以满足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活动的流动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都是培养手段灵活性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工学结合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应对工学结合过程的灵活变化,着力于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配套的课程体系。

(五)工作岗位的基础性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技术技能人才的明确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基本去向是基层单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提质升级、产业布局的调整转移、用工制度的日益完善和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加之近年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普遍推行,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生产实践之间已经不再是真空地带,而呈现出就业去向日趋多元、紧贴结构调整、密切服务城镇化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可喜局面。为有效培养动手能力强、上岗适应快的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基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已经有不少高职院校和不少专业采用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成要素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和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规范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同时更有赖于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教学环境等诸多内涵的深化与品质的提升。高职院校的优化发展与根本生命力在于,一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方向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和类型不同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予以恰当定位;二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规格;三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四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路径的选择与实施。总之,人才培养目标由方向目标、层次目标、规格目标、类型目标等4个构成要素。

(一)方向目标

人才培养既需要立足当前求实效,又应该着眼未来谋长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出一所高职院校最基本的办学宗旨。高职院校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实现充分就业。在这里,所定位的一线岗位恰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就业去向目标,也是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每一名毕业生都应达到的基础性目标。当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目标仅限于此还是不够的,而应当更为高远,以契合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姑且称之为时展目标。即是说,从长远考虑,高职院校需要走国际化之路,重视培养适应外向型企业和国际化城市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层次目标

高职院校目前多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规划,在不久的将来,实施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层次高职教育的高职院校将日益增多,但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仍然会长期居于主流地位。因此,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层次的目标定位是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的这种高级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对实践知识的掌握上,他们为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所不及;另一方面,在综合技能的拥有上,他们又强于中职学校所培养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这种技术技能人才,不但与高等工科院校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不同,而且也与中职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相异。

(三)规格目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规格是对所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标准的规定,这种规定表现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低要求,因而也是各专业培养目标的细化与具体化。人才培养的规格既不能拔高也不能缺位。如果以发展性资格而不是以入门性资格作为技术技能的规格标准,则会造成规格标准难以实现;而培养规格的缺位,又势必影响培养目标的可操作性。就构成要素而言,复合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结构和人格素质结构构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其中,复合知识结构强调知识结构的基础性、综合性、前沿性,体现出博、专、新的特征;综合能力结构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其中主要是实践技能、人文技能和综合技能;人格素质结构强调思想修养与现代人格理想塑造相结合,包括精神品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

(四)类型目标

大体而言,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4类。其中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则由实施专科层次高职教育的高职院校来培养。目前,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有多种表述,但概括归纳起来说,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专门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就是专门人才。对应用型人才还可以具体划分为两类人才,即技能型人才和技g型人才,或者将这两类人才统一称作技术技能型人才。可以说,技术技能型人才是一种处于技术性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重叠带或交叉点的具有技术倾向性的技能人才。作为应用型人才,他们又以技能为主要特征,不但具有技术应用能力,还具有技术管理和技术研发能力。

四、结语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但由于社会需求的广泛性和变动性,又使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突现出不确定性。恰恰相反,只要掌握技术技能人才的供求状况、立足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不同特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完全可以得以确立。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改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进行不断调整和修订。现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由最初的“高级技术员”调整为“技术技能人才”就是如此,当然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所具有的灵活性使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匡瑛,石伟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从“技术应用性人才”到“高技能人才”[J].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2).

[3]梁国胜. 我国高职教育在校生首破千万[N].中国青年报,2015-12-03.

技术性人才培养篇6

关键词: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体系;行动体系

1绪论

在过去的近四十年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大量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依托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迅速产生,比如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所对应的系统集成施工、智能交通设备安装与调试等工作岗位,这些职业岗位基本都具有多学科技术相互渗透、技术含量高的特点。这无疑对一线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同时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能力。基于这种形势,这些岗位所需人才的技术性和复合性要求较高,专科层次技术人才显然无法满足要求,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的更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支撑。研究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职业教育理论建设的完善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当前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对于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存在较大争议,但大量实践案例都表明,本科高职培养模式研究对于社会发展来说都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针对智能交通技术运用专业,提出该专业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课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本科层次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关于该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关于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相关论文的发表基本集中在2006年以后,2010年以后的数量迅速上升。夏建国提出:“技术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定位在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从培养目标看,技术本科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型人才,与高等工程教育错位”。[11]由此可知,关于技术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学者们已经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认识,即培养服务于岗位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技术师)。在世界范围内,英国由技术教育向本科层次迈进的标志是1969年成立的哈特菲尔德多科技术学院。在1971年德国在应用科技大学把工程师学校和高级专业学校进行了重组,并将重组后的学校纳入到高等教育范畴,且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其和其它传统大学等同的地位,但两种高等教育类型不同。当前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国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启示;二是我国现阶段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比如姜运生研究了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发现现阶段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育观念传统、培养模式单一、定位一元化等,还通过个案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应用进行了探讨。

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专业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德国“双元制”,加拿大、美国CBE模式等。从上述研究来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措施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多数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技术型本科和传统研究型本科教育这两个同层次教育类型的对比研究上,忽略了研究技术本科与高职的层次差异的重要性,久而久之,人们便模糊了技术本科和高职人才培养之间的区别,不仅无法突出技术本科自身的办学特征,其办学定位也无法得到明确[14]。

2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定位

2.1技术本科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中“技术”一词的解释为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当前,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有人认为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也有人认为是“技术本科教育”。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定义为应用型本科,它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其是较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但应用型人才是所有普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无法体现出技术教育的职业性。而技术本科的概念是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是区别于科学教育的一种基于技术体系的职业教育[14]。基于此,“技术本科”与“应用型本科”相比,前者既能够体现教育的职业性,也能够体现教育的高层次性,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及其本质属性更加契合。技术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属于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应界定为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

2.2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规格从应用型本科人才与学术型本科人才、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的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应用型本科人才既不同于学术型本科人才,也不同于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它是一种新的人才类型,因此社会对其人才的要求也和其他两类人才存在一定区别。扎实适度的基础。不同于学术型本科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及应用能力,所有要求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处理某个问题时,不仅要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还能够将解决方案付诸于行动,这也意味着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具有实践能力强、基础扎实等特点。较强的创新能力。这里的创新能力与学术理论和科研实验上的探索性创新是有区别的。它是指将科学技术用于生产实践过程中的“应用型创新”或者说“二次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担当着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变为现实的重要社会责任,而在这一过程中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的个人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应用性、社会性和行业性等特性,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应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及良好的个人素质和社会能力。其中的社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团队精神、沟通协调、思维逻辑等。个人素质则包括自我控制、工作态度、诚实水平、反应能力等。对于技术本科而言,还应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掌握系统的技术体系知识结构和某个工作完备流程的熟练技术运用能力,换句换说,技术本科培养的是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和工艺,并能不断总结和完善工作技术、优化工作流程,提炼工艺技艺的人才。

3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上述目标,结合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教学组织模式以及“现代学徒制”的特点,本文提出构建一种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既采用知识体系+技能体系两条线,知识体系由校内专业教师担任导师,技能体系由企业技师担任导师,当新生入学时,为学生选定校内导师和企业技师两位导师,负责指导该名学生选课和技能发展路径规划。暂称之为“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4实施操作建议

①校企合作。实施“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因为企业导师为学生制定技能发展路径规划和实施规划离不开企业本身的支持,当然,实施时企业导师也可以不是确定的某一工程技术人员,而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代替。

②完全学分制的课程体系。学生的培养方案是由专业的导师确定的,为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体的专业方向发展,每个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可能都不尽相同,所以在实施时,学生按照确定的培养方案选课和学习,当前绝大部分职业院校按照建制班级开课的教学组织方式显然无法满足上述培养要求,必须实行完全的弹性学分制,开设课程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开设课程,只要是学生培养方案中有该课程或对该课程感兴趣都可以选课,推荐采用院校共享课程、网络课程等方式授课,并实行弹性学年制,比如2-5年,以方便学生灵活选修课程。

③导师条件。实施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应对每个学生提前做职业规划的咨询和指导,同时应熟悉专业方向对应的支持课程体系,以便帮助学生制定知识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校内导师要有一定的课程体系组织能力,充分理解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同样,企业导师应是从事该专业职业工作多年的技师,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同时要善于表达和沟通,以便更好的指导学生和制定技能体系。

5结论

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目标离不开大量技术人才的培养,靠传统的书本知识灌输和简单的企业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方式无法满足企业对相关岗位技术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从一个专业的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层次出发,对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和篇幅有限,仅提出一种思路以供职业教育行业参考,要实施该模式还有赖于院校领导者大胆的改革尝试,更有赖于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如校企合作的引导、职业工种教学标准制定、教师培养等等,相信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职业教育改革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宋幸辉,王晓琳,,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28-30.

[2]杨晓燕.发展本科高职的理论与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3]杨科举.技术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4]朱轩,崔晓慧,王继水.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6):28-30.

[5]杜庆霞.应用技术大学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143-144.

[6]马振华.发展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2004.

[7]贾静.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8]郭俊朝,杨桂梅.我国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回顾与展望[J].职教通讯,2015(16):64-66.

[9]汪亚明.我国高职本科教育的现状、困境和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3):91-94.

[10]孙爱武.高职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35):12-15.

[11]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92-95.

[12]姜运生.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3]白晶.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个案研究[D].天津大学,2008.

技术性人才培养篇7

关键词:公立医院 人才培养 重要性

一、公立医院面临的形势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1.新时期公立医院面临的形势。一方面就是强化公立医院医疗卫生工作服务观念。医疗机构改革要“以病人为中心”,公立医院的办院宗旨仍然要体现实行人道主义,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实质内涵,体现出新时期公立医院的工作具有更强的人性化服务理念。另一方面就是公立医院经营步入不完全的市场轨道。作为独立经营实体的公立医院,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其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由之路。公立医院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注重内在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和再教育,进一步提高专技人员的医疗水平,走质量效益之路,才是公立医院健康有序发展之路。

2.公立医院专技人才素质与定位。公立医院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体现在品德、技术、服务、经营和管理方面。新形势下公立医院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有服务意识与服务技能、掌握全面创新医学知识与经营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新时期公立医院人才培养的思路

1.人才效益性的认识。公立医院首先深刻认识人才培养的投资与效益的关系。人才知识的转化可给公立医院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但这些效益的产生具有间接性与长期性特点。一些公立医院对人才培养存在短期效益的思想与行为,采取“拿来主义”(主要靠引进人才)、“实用主义”(缺什么人才才引进或培养什么人才;什么时候缺,什么时候引进或培养),缺乏规划性、目标与延续性,必然影响人才培养工作的正常开展与远期目标的实现。所以公立医院人才培养应有规划性与目标性,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并长期开展工作。

2.实行点与面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点”的培养,即指重点人才的培养,一般是从中、高级职称的中青年人员中选择重点人才苗子,其后定目标,给任务,加压力,重投资,强化品德与学术的造诣。培养目标是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目的是使其较好掌握新技术,跟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使公立医院的专业学科形成特色,并在某个学科上处在国际、国内或地区的领先地位。“面”是培养公立医院人才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其理由是:其一,公立医院人才结构是由高、中、初档次的医学人才互补形成的合理、稳定的梯队。只有各级人才的合理存在,功能互补,才能发挥公立医院人才的最佳效果。其二,由于现代医学专业分工的精细化与病人的疾病、心理、社会因素的复杂化,使得公立医院专业人才群体性更显重要,医疗工作的完成有赖医院各专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与有序配合。只有搞好面上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公立医院功能得到正常发挥,才能提高公立医院总体服务水平与医疗技术水平。

3.服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医疗卫生工作突显服务性的重要性,要求人才培养中必须改变重技术轻服务的传统观念与做法,坚持并持续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技术素质与服务素质的服务技术型人才。服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两个“三基”的训练,第一是“技术三基”的训练,即通过医学专业基础、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专业技术素质。第二是“品德三基”的培养,即通过道德基础培养,培养其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与职业道德意识;法制基础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法律观念和意识,使之能自觉地依法行医,规范医疗行为;心理和社会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医学与社会人文知识的教育,使之懂得病人心理因素的作用,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提高服务社会、服务病人的意识与水平。

技术性人才培养篇8

文/马启龙

摘要:教育技术人才是指具备一定教育技术知识、能力及情意,并能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及教育技术领域做出某种贡献的人。本文通过分析,提出培养教育技术人才的途径包括分层、分类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分级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全面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等。

关键词 :教育技术人才 教育技术学专业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课?题:本文系2014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民族院校教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2014B-098)、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课题编号:GMYMYZHX[2014]005)研究成果。

当前我国信息化教育已由“硬件配备”阶段进入了“深入教学应用”阶段。想要培养出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的人才,认清当前国内教育信息化教育形势,认清教育技术人才的划分及培养层次,分阶段有重点进行教育技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一、人才及教育技术人才

1.人才的定义及其特征

什么样的人算得上是人才呢?学者们的看法主要从人的创造性出发,将对社会某一领域做出贡献的人称为人才。从学者们对“人才”的界定可以看出,人才具备以下普遍特征: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创造性是人才的本质特征,是区别人才与一般人的标准;人的创造能力有高低之分,进而人才做出的贡献有大小之别,因此人才有高低之层次;社会存在分工,不同行业有不同的人才,专业是人才分化的结果。

2.教育技术人才的定义及其特征

教育技术人才是相对于一般人才和其他类型、专业的人才而言的。在教育技术产生后,具备一定教育技术知识、能力及情意,并能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及教育技术领域做出某种贡献的人就可以称之为教育技术人才。

除了具备上述人才的普遍特征外,教育技术人才还具有其独特特征。

(1)教育技术产生是教育技术人才最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如果说教育技术起源于古代口耳相传之术,则孔子、苏格拉底就是最早的教育技术人才的代表;如果说教育技术产生于近代电子技术时代,以幻灯、投影、电影等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标志,则国外有斯金纳、戴尔等教育技术人才的先驱,在中国以陶行知为代表的教育家最早应用幻灯与教育教学中,之后由南国农、萧树滋等从国外学习视听教育归来的学子结合我国实际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

(2)教育技术人才具备专门的知识、能力,遵循共同的道德规范,从事着一个共同的领域,组成一个专门化的群体。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再加上教育学和技术学的交叉,该学科的知识体系仍不完善,使得一些人认为“学电教的搞理论不如教育系,搞技术不如计算机系”。但随着国内外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教育技术专业人员道德标准的提出,随着我国信息化教育的深入推进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举办,我国将出现一大批具有专门知识和能力,具有共同信念、道德标准的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人才。

(3)教育技术人才是社会科学领域教育人才的一种。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人才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德智体三要素可以把人才分成道德型、科学型和艺术型;根据人才掌握的知识可以分为不同的专业人才,如数学人才、物理人才、经济人才、哲学人才等。笔者以上述分类为基础得出一个综合分类:首先,人才可划分为道德型人才、科学型人才和艺术型人才三大类;其次,科学型人才又可细分为自然科学人才、社会科学人才、思维科学人才三小类;最后,自然科学人才如物理人才、天文人才、化学人才、生物人才等,社会科学人才如政治人才、文化人才、经济人才、教育人才等,思维科学人才如哲学人才、心理学人才等。当然这种分类不是绝对的,如并不是说科学型人才就没有道德。另外依据科学的类别将科学型人才分为三类,在这个综合分类中找出教育技术人才的位置并不容易。因为作为文理交叉学科,我国在设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位时,有的授予理学学位,有的授予教育学学位。由“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的定位,以及目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领域考察,笔者认为教育技术人才应该属于社会科学领域教育人才。

二、教育技术人才的类型

教育技术人才的含义及特征回答的是教育技术人才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才、属于哪种类型人才的问题,教育技术人才的类型划分将回答教育技术人才包括哪些人才的问题。

1.教育技术人才的横向划分

叶忠海等学者把教育人才的横向序列按创造性劳动的性质、特点、功能分为五个子系统:教育行政人才子系统、学校管理人才子系统、学科教育人才子系统、思想教育人才子系统、教育研究人才子系统。《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教育技术人才分为三类:教师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我国著名电教学者南国农先生也曾指出,教育技术学专业要培养四种人:教学人员、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综合上述分类,笔者将教育技术人才分为以下几类:教育技术学科教育人才、教育技术之技术人才、教育技术管理人才、教育技术科研人才。其中教育技术学科教育人才可细分为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人才、中学教育技术人才、小学教育技术人才,后两种一般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

2.教育技术人才的纵向划分

叶忠海等学者把教育人才按其内在素质的能级、教育创造性劳动水平及其贡献的大小分为四个层次:历史级教育人才、高级教育人才、中级教育人才、初级教育人才。参照其分类,笔者将教育技术人才也分为四个层次:历史级教育技术人才,一般指具有出众的内在素质,进行卓越的创造性教育技术劳动,对社会或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作出某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杰出贡献的人才;高级教育技术人才,一般指具有高级的内在素质,进行高水准的创造性教育技术劳动,对社会或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做出某种显著贡献的人才;还有中级技术教育人才;初级技术教育人才。

三、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方式与现状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对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在不同阶段起着不同作用。从学科教育即从事教育技术教学的人才来看,我们可以把教育技术人才从横向、纵向不同序列进行比较。不同类型的教育技术人才,其培养方式也不尽相同,具体如: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人才、高级教育技术人才一般通过教育技术学研究生、教育技术能力高级培训等方式来培养;中学教育技术人才、中级教育技术人才一般通过教育技术学本科、现代教育技术专科、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等方式来培养;小学教育技术人才、初级教育技术人才一般通过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等方式来培养。

按照我国师范教育的层次,现代教育技术专科专业培养小学师资,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中学师资,它们都属于高等教育(即培养中级教育技术人才),研究生阶段培养高校师资(即高级教育技术人才)。而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外,其他教师也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能力是中小学教师的必备素质,他们目前通过职前的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及在职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进行培养。当然,历史级教育技术人才不仅需要教育的培养,而且更受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及个人创造性劳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而我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现状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在2000年后出现“井喷式”的发展,但专业质量良莠不齐。一些专家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开办这个专业了,而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也存在诸多的专业认同困惑。因此,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

四、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建议

1.分层、分类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将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复合型教育技术人才”。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形势下,本科层次教育只是一个公民基本的素质养成教育。本科生还不能称为“专业人士”,更谈不上是“高级人才”。并且各高校举办教育技术专业“一哄而上”,专业目标定位不准,课程设置混乱,造成重复建设,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从教育技术人才的横向序列来看,它有四大类七小类,除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本科、专科层次分别培养三类学科教育技术人才外。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可以尝试借鉴国外模式,从具有其他专业背景的本科生中选拔人才进行科研人才的培养。其他高校也可以采取设置不同教育技术专业方向的形式,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有特色的教育技术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应从应用性、技术性、实用性出发培养教育技术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不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或系各不相同。笔者认为二级学院或系大致可以分成四类: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院、传播学院和信息类学院。不同类型二级学院或系发展教育技术学专业时,可以培养不同类型的教育技术人才,即教育学院培养教育技术学科教育人才、教育技术学院培养教育技术科研人才、传播学院培养教育技术管理人才和信息类学院培养院教育技术之技术人才。

2.分级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目前从各省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情况和发表的有关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文章来看,普遍开展的是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基本上涉及的是初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所以,为了培养初、中、高等各级教育技术人才,必须在以《标准》为依据的前提下,实施多样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一方面要开展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初级、中级、高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另一方面,把国家、地方、学校各级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育技术培训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等纳入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范围,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3.全面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在师范类学生公共课中,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担负着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重任,在初级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尤为重要。在《标准》印发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原有的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形式都不能适应《标准》引领下的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要求。所以,研究与《标准》相一致、符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要求的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是紧迫而必需的,笔者初步提出“以《标准》为依据,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形式,以协作学习为基础,以形成性评价为宗旨,全面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改革思路。

(1)以《标准》为依据——指导思想。《标准》的制定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即:使学生学会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在未来的岗位上能正确、灵活地使用各类“技术”。所以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只是起指导作用。因此,原有的注重理论讲授的指导思想要改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必须以《标准》为依据,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教育技术能力认证考核,取得教育技术能力认证证书。

(2)以教学设计为核心——教学内容。教学是一个“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的过程循环,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内一门揭示“如何教”的学科。因此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应该对各个环节都予以考虑。教育技术能力的起始是教学设计能力,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不能像教育技术专业学生一样从基础理论入手,而应从教学设计入手,在学科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中穿插不同的理论,然后根据教学设计方案开发教学材料(媒体)。

(3)以实践活动为形式——授课方式。授课方式应采取“分班”的形式,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而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总体思路是:首先教师以本门课程为例,讲授教学设计的方法,并实施教学,完成管理和评价;然后学生以此为例,运用所学方法自己设计教学方案,并根据教学方案开发教学媒体、实施教学、完成管理和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行为。

(4)以协作学习为基础——学习方式。学生在学期初采用异质分组的形式分为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述教学设计、开发、实施等过程。

(5)以形成性评价为宗旨——评价方式。整个课程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以下行为或作品为依据,即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媒体作品、课堂评价表、小组活动记录表等。

参考文献:

[1]刘圣恩.人才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

[2]叶忠海,钟祖荣,方名山.教育人才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3]南国农.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5(9).

技术性人才培养篇9

一当前高职影视多媒体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生源与培养方式的问题

高职生入学的整体素质较差,不少学生文化课成绩较低,艺术潜质较差,家庭条件也不优越,客观条件难以满足专业要求,需要正视现状。与本科、美院、高专相比,高职学生专业面向太广,一专水准不高,多能强化不够,导致专不胜任,多能不能的现象普遍。作为一种新兴的、以视频作品呈现为主要成果的专业,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注重激发学生的个人兴趣,在专业大方向下注重“一专多能”的技能人才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只开设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加强实践实训环节,在教学方式上以项目带动实践,在实践中积极的去学习理论知识。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更需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现在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大部分一般都会经历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企业工作经历、缺少参与实际设计项目的经验,在实践动手能力、实训教学方面都处于弱势。影视多媒体技术的人才需求比较高,设计专业的教师设计感强但技术能力有欠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追求技术的同时会有审美的脱节,这也是师资方面不尽完美的原因之一。因此,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系统理论知识的强大师资团队,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

(三)教学设备、技术方面的不足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对教学设备要求很高,需要电脑设备、摄影摄像设备、非线性编辑设备等,各方面的设备资金投入都较大。这样较大的设备投入并不是每一所学校都可以承担的。没有教学设备的支持,专业的开办就会受到制约。由于数字设备与技术更新较快,对技术的要求也就较高。大量一线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教学岗位,一方面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相关教务工作,没有时间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没有相应的有力的机制保证教师进修。因此,在教学设备、技术等方面的不足最终也会影响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二高职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路径

(一)客观分析高职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培养面临的挑战

高职院校大多是以工科类专业为主体的办学体系,艺术类专业开设的时间较短,发展的经验有限,理论上的茫然和实践上的一昧盲从突出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的拼凑和嫁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如何打造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走出“模仿、抄袭”本科教育甚至专业艺术院校的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尚无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资借鉴。

当前高职艺术教育由于客观要求的必须性,已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培养的轨道。面对众多农村生源、专业能力较低状态和三年短暂的培养周期,如何彻底改变夹在各艺术、本科院校培养出“高精尖设计人才”和各艺校、职业中专培养的“基础实力型人才”中间尴尬的就业处境,怎样避免由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上的缺陷导致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今时展和市场需求较大的错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理性分析影视多媒体人才的职岗流向

影视多媒体行业是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而兴起的新兴行业,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随着广电媒体为基础的影视广告产业和综合型影视传媒行业中摄影摄像行业的蓬勃发展,大量需要有扎实的平面、影视广告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实际应用动手能力的摄影摄像和剪辑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当前,我国正加快发展区域经济、会展经济、平面广告媒体、影视广告媒体、二三维动画等产业,极需大量平面设计、动画、影视特效等以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主的数字媒体人才。省、市级本科院校影视专业工作者的主要职能最主要的还是面向电视台、影视广告公司及高校教育工作,高职毕业生往往因为学历而局限就业范围。因此,高职层次的培养可以针对地方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影视公司、摄影摄像公司、婚庆公司等,仍应以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技能型的人才岗位需求。

三创新高职院校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思路,即“四方向模块阶段设置+双证书条件式培养+纵条式课程组合”。具体解决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其一是通过模块阶段设置和双证书条件式培养来解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易变性与学校教学相对稳定性的基本矛盾;其二是通过纵条式课程组合构建课程体系调整职业性教育与人的全面素质教育之间的矛盾。

(一)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

依据对社会需求与高职“职业化、技能化、实践化”的办学特色综合考量,高职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可归纳为四个方向:影视后期包装制作类的技术型人才;摄影类的技术型人才;摄像类的技术型人才;二维flash多媒体、短片制作类的技术型人才。本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的原则是将专业素质高、外在条件好而培养难度最大、成才人数最少的塔尖层目标压缩;扩展就业率高、职业岗位面积大、发展前途广阔的中坚层和基座层人才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四个方向阶段式模块设置,即将专业的培养体系按照专业方向的一致性分别设置为影视后期包装制作指导模块,摄影类指导模块,摄像类指导模块,二维flash多媒体、短片制作指导模块。围绕每个模块构建阶段性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影视后期包装制作指导模块的培养重点是:掌握三维动画制作、非线性编辑、配乐、节目包装、后期特效等技术。摄影类、摄像类指导模块的培养重点是:掌握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处理的基本知识、摄像专业技术、摄影专业技术。二维flash多媒体、短片制作指导模块的培养重点是:熟练运用平面图形与图像处理、二维flash多媒体等技术软件、掌握短片创作技能。

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双证条件式培养”,即针对不同模块阶段性的培养目标,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取毕业证书外的相关职业资格类证书或受社会认可的行业准入证书及技术等级证书,并将此列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强调双证的关联与并重。实施“双证条件式培养”是培养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专业建设上,学校应争取相关培训与鉴定机构的认可,提供证书的获取途径,促进证书的获取率的提高。

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纵条式课程组合”是指在构建四模块阶段方向化、目标化、职业化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最终达到综合能力的深度延伸。课程体系是根据每个模块阶段的职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以及最终的培养目标,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序列性纵条式课程体系,每一条线的教学目标都体现了其职业特性与要求,如影视后期包装制作指导模块的“设计软件技能”、摄像类指导模块的“摄像技能”、摄影类模块的“摄影技能”、二维flash多媒体、短片制作指导模块的“短片制作技能”,每个方向的阶段专业课程也形成了环环相扣不可分割的纵深排列发展体系。

(三)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

1正确的培养目标

根据遵循高职高专的办学规律,结合高职教育的生源特点,确定高职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在数字摄影、摄像、二维flash多媒体制作及影视后期领域的实用型专业技能型的人才。

2强力推进技艺培养标准

在饱满核心能力的前提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管齐下,将资格证书的获得作为合格毕业生的重要条件,目标性地提高培养规格、有效地提升社会认可度,并促进提前学习相关技术,缩短上岗适应期的良性循环。

3强化教风学风

加强管理队伍与骨干教师的观念更新和教研水平的全面提高,力避少数教师在教学中的故弄玄虚、压课缩水、随意脱岗、漠视责任岗位、看重个人创收,导致局部教风下滑,学风不振诟病的发生,打造重课堂、重实践、重创新、重奉献的严师团队。

4加大实训推动就业

在管好用足现有的硬件设施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基础上,争取学院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投入支持,在全能训练上增加教学实训投入,加大校企合作、行业共建的培养力度与推介力度。高职影视多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起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要做好专业定位,加大课程建设,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而且在设备配置,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需要,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培养出合格的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克.高职多媒体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技术性人才培养篇10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艺术”思维;培养体系

1 背景研究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顺应时代的发展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招收了首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影视制作相关的方向)学生,并提出“以CG技术与艺术为核心,以宽带互联网络为基础,深入数字高清应用领域,进行以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网络多媒体艺术为主的数字艺术的探索与实践”的专业定位,积极在数字媒体艺术这一领域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这标志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真正开始。发展到现在中国传媒大学终于形成了一种跨学科、跨媒体、科学与艺术与人文相融合综合培养体系。

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内涵

2.1 “技术-艺术”思维

“技术-艺术”思维是“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它解决的是人才培养中的思维理念问题。该概念在《技术-艺术思维》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从思维结构层面来说,“技术-艺术”思维一种将技术思维和艺术思维融为一体的复合型思维。对“技术-艺术”的理解有三个层次:第一,用技术做艺术。第二,用“技术-艺术”作为手段完成“艺术-设计-语言”三个方面的具体任务。第三,“技术-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面向一切事物。利用技术-艺术合力想问题、做事情,探索事物结构,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技术-艺术”思维,为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进军人类思维研究的更高境界,增添了新的角度和力量。

2.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

2.2.1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内涵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将美术类专业培养手段与相关工学培养理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从我们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人才培养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具备“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工科知识奠定基础、艺术能力赋予创意、设计能力服务社会”的复合型创造能力。在对国家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服务方面,他们应该既是艺术创意设计家,又是能够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艺术造型工程师。

2.2.2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构成

(1)课程体系设计

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课程体系是对其最直接的体现,课程体系设计是在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设定学生在大学四年中课程结构,根据我们“技术-艺术”相统一,我们把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四类,在这四个类型中,所有课程都按照课程类型被划分到艺术类、技术类、“技术-艺术”类三种类型中。

(2)知识结构设计

知识结构设计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内在构成,他直接告诉了我们要培养什么养的人才,该人才具有什么能力。按照我们培养“科学精神武装头脑、工科知识奠定基础、艺术能力赋予创意、设计能力服务社会”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我们的知识结构中包括理论课、艺术类型课程、技术类型课程、“技术-艺术”类型课程、实践类型课程五个层次。

(3)师资结构建设

师资结构建设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支撑,是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核心。师资队伍的机构对专业的培养体系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直接影响。

(4)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运行的有力保障。在“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有很多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实验室的支持。对于实验室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指的是实验室的基础建设,比如实验设备、仪器、实验场所等,软件指的是学生进行“技术-艺术”创造所需要的技术支持,一般情况下学生所学的技术应该处于该技术前沿领域。

(5)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是“技术-艺术”培养体系最终实践成果的体现。这里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技术-艺术”作品教学,学校和企业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模式,以比赛、项目研究、学生素质拓展等为平台的综合实践。系统开展和研究学生就业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素质、有作品的人才”。

2.3 “技术-艺术”培养体系的特点

首先,“技术-艺术”培养体系是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自身特点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最大的特点就学科的综合性,它是美术学、艺术学、工学、传播学、心理学等交叉而成的一门专业,其中既有感性思维为主的美术学等艺术类课程,又有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工学的技术类课程,而以“技术-艺术”思维为主的这种培养体系就是针对这种交叉学科特点而设的,

其次,“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强调以作品教学为驱动,来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艺术表达能力,技术运用能力等,具有很强的实践教学特点。我们知道实践教学是巩固艺术理论、提高技术应用和加深对技术-艺术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这种强调作品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混合上,这种混合体现在教师类型的混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混合、教室与实验室的混合等方面。要求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教室、实验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以作品教学为契机的体系改革。

第三,“技术-艺术”培养体系具有强调主体性特点。这里的主体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教学体系的主要实践者,教师的主体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技术-艺术”思维的了解和践行,体现在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安排、对新技术的学习、对艺术现象的评价、对学生“技术-艺术”创作的指导等。二是学生主体。学生在“技术-艺术”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的完成是教师教学的最终体现,在学习和训练的基础上,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技术特点,创作类型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3 结束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顺应时展而生的新专业,也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在分析专业特点基础上,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等综合考虑,最后制定一套可行的培养方法.“技术-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是一套还在不断完善的教育教学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变化,它也会不断更新其内容,以适应不同的情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