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教学案例分析十篇

时间:2023-10-16 17:08:22

排球教学案例分析

排球教学案例分析篇1

第4期:评判体育教师教的质量――如何评教师

体育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国家教材实施教学,但具体教得怎么样,学生学会了吗?体育教学的质量如何对体育教师进行有效监测?有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如果监测工作做得不好,将动摇体育学科的根本。

第5期: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来自体育教师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

体育教师所运用的教法与手段取决于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不同,教法与手段各异。课堂教法与手段的运用能力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中规划“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力的提升?其方法与路径有哪些?

第6期:如何改变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障碍――体育教师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式

很多老师对现状不愿进行改变、不知怎么改变、不想突破现有问题、想变没有环境支持,多数老教师的习惯性思维带坏了一拨年轻人。教学质量除了聚焦教师、课堂和学生外,外环境、大环境、大教育观更重要。改变教师的现状需要在观念上、行为上提出有效且有吸引力的措施。

《实案选登》栏目

第4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多种形式的跳跃方法和游戏。水平二:基本的跳跃活动方法。水平三、水平四:蹲踞式跳远。水平五:挺身式跳远。

2.案例片段分析类:跳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段展示。片段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1)立定跳远;(2)蹲踞式跳远。

4.各水平段跳跃内容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5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多种形式的走、跑方法和游戏。水平二:基本的跑的活动方法。水平三、水平四:快速跑、障K跑。水平五:耐久跑、途中跑。

2.案例片段分析类:跑类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段展示。片段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1)快速跑;(2)弯道跑。

4.各水平段跑类内容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6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排球游戏活动方法。水平二:排球垫球方法。水平三:排球垫球(加组合技术)活动方法。水平四:排球(技术运用)。水平五:排球基本技战术配合。

2.案例片段分析类:排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段展示。片段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排球垫球。

4.各水平段篮球运球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教研园地》栏目

《教研园地》栏目是教师进行教研的主阵地,本栏目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增强教师课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研究目标。其基本点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眼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切入点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生长点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2017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广大读者服务,稿件来源分为约稿和自然来稿,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教研员、一线教师积极投稿。一线教师投稿的字数为2000~4000字。

第1-2期:何为教研,为何进行教研

针对区域、片、校、组谈上年度个人方案、计划、实施及参加培训的体验、感悟、成功与不足,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作为教研主力军的一线体育教师可以谈如何改变、适应、跟进教研,教研的优势、功能、价值何在,可以通过校本教研谈自我担当与发展的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也可以结合年度计划、方案等提出探讨的问题、建议或向专家求助。

第3-4期:如何进行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目的。校本研究的实施途径丰富多彩,大家可以集思广益,例谈校本教研的途径有哪些,怎样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让校本教研保持高效、发展的态势。一线教师可以结合中考体育、高考体育从操作层面谈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尤其是从学生发展的视角,谈如何应对、反思、改进、提升中、高考体育策略的点滴体会等。

排球教学案例分析篇2

关键词:体育教师;动作示范;教学技能;案例分析

“动作示范技能”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在给学生演示正确动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行为方式。由于运动技术传习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因此,动作示范可以认为是体育教师的“看家本领”,它也成为了体育教师各类教学技能的重中之重。动作示范技能虽然不同于运动技能,但必须以娴熟的运动技能作为基础,同时更要掌握运动技能的示范技术与方法、规范与要求,这样才能做到不仅自己会做动作,而且能准确地演示给学生观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较为清晰的运动表象,这是学生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的基础条件,缺失这个环节,学生的学习就会失去依据和样板。因此,体育教师“会做”动作并不代表“会教”,“会做”是基础,“会教”是关键。本文结合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分析动作示范技能的水平与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供一线老师参考。

一、案例呈现(表1)

案例来源: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会课例

教学对象:初二年级男女混合班

教学内容:排球扣球

体育课型:新授课

运动场地:室内球类馆,四副排球网

二、案例问题分析

1.从教材内容选择角度分析

对于排球扣球来说,初二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因为初二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习基础较差,从观看教学录像的实际教学来看,其效果也很差,特别是女生,没有一个学生能够进行完整扣球的,掌握扣球技术动作的男生也是寥寥无几,而且并不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因此,反观教学效果,该教材内容不适宜在初中阶段,特别是在男女生混合班进行教学。

2.从教师动作示范质量的角度分析

这位教师基本掌握排球的扣球技术,但是动作的质量不高,没有达到漂亮与优美的层次。其次,该教师在进行完整动作示范时,排球网的高度并没有调整到教师所需的高度,因此,从教学效果来看,虽然得到了学生的掌声,但看起来像是作秀。

3.从动作示范的次数与类型角度分析

其动作示范的数量不算少,且种类多样,共有12次示范。完整示范1次,分解示范11次,其中慢速分解示范4次,原地分解示范4次,个别指导分解示范3次。但从具体情况来看,暴露出的最大问题是:该教师排球扣球的完整示范只有一次,其余的都是分解示范。教师的完整示范并不是一次二次就完事了,特别是新授课,需要教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种类的完整示范,才能满足学生在头脑中逐渐形成清晰运动表象的需要,但整节课该教师只有1次完整示范,这显然不能满足教学所需。

4.从教师示范时的学生站位的角度分析

关注教师的示范面问题,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看清动作的结构、过程、方向、细节等情况。但在班级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要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清动作技术,其难度较大,那么教师就应该运用不同的示范面从各个角度进行示范作以弥补,尽力使绝大部分的学生看清运动技术过程。由于排球扣球动作较为复杂,因此,应采用综合示范面进行示范。从教师完整示范时学生的站位来看,学生分四列纵队站在教师示范的后侧,如何能看清教师的示范动作:有的只能看到背影、有的看到了左侧面,有的看到了右侧面。较为准确的示范面为:学生分两排站(或四排,前两排下蹲)在一个排球场的两侧,教师至少进行2次不同方向的完整示范。从教师分解示范时学生的站位来看,学生四排对面站立,教师中间进行分解示范也是可以的,但教师应做正反两个方向的示范,才能使相对而立的学生看清教师的示范动作。其次,由于分解示范的难度较小,因此还可以采用较为自由的圆圈型队伍进行示范,但也要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示范。

5.从教学内容安排时间与效果角度分析

这节课排球扣球时间安排了26分钟,其余时间则是利用排球进行一些游戏练习。我们认为,这样的安排不够合理,因为扣球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的技术动作,一节课45分钟,本来时间就少,更应该集中与利用更多的时间学习与练习,没有充足的重复练习,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是绝不可能的,其他的活动如课中的抛球准确性练习可有可无,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与价值。其次,从教学的效果看,排球扣球技术的学习效果较差,大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领会排球扣球的重点,没有准确把握起跳的时机,导致了起跳过早或过晚扣不到球的现象。女生掌握技术情况更差,没有一个女生的排球扣球动作能成型的。

6.从讲解与示范结合角度分析

一般情况下,运动技术较简单的、非动态的,可以边示范边讲解;运动技术较简单的、动态的(不可能边示范边讲解),可以先示范后讲解;运动技术较复杂的,可先作非常简单的介绍,再进行示范,也可先示范后进行具体讲解。该课在完整动作示范时采用的是先示范后讲解,在分解示范时采用的是边示范边讲解或边示范边练习的方式,其效果还是不错的。

7.其他角度分析

没有利用其他的辅助直观手段,如图示、模型、媒体等;在学生练习过程中,对于大多数学生出现的错误动作,教师没有集中学生进行正确动作示范的强化;没有进行正误对比示范;没有让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动作演示示范等,以上这些缺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课的教学效果。

三、动作示范技能发展建议

针对以上课例与体育教师动作示范技能的一般要求,提出以下促进动作示范技能发展的建议。

1.示范技能规范法

动作示范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形成一种较为熟练的技能,因此,体育教师熟悉与了解动作示范技能的种类与要求是完善动作示范技能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就可以经常观照自己,反思实践,不断提高。具体种类与要求详见表2。

2.运动技能巩固法

运动技能是动作示范技能的基础,如果没有娴熟的运动技能作为基础,那么要完善动作示范技能将成为一句空话。由于职前教育中所学的运动技能与职后教学需求不能完全一一对应,但从要求看,体育教师需要掌握“多专多能”的运动技能,在这种高标准的前提下,不同学段的体育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对已掌握的运动技能,要继续发挥它们的功用;新开发的或有待开发的运动项目技术,则可以通过外出进修、网络视频学习、同行指导等途径实现不断学习与提高运动技能的目标。

3.观察学习法

职前学生可在认真观看术科老师或网络视频示范动作的同时,注重观察教师示范的位置、距离、方向、速度、节奏等情况,最主要的参考依据是“教师的动作示范是否能让所有的学生看清楚”。职后教师可通过看优秀课例,学习他人经验,提高动作示范的技能。

4.自我模仿法

“镜子”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观察的手段,因此,有条件的学生或教师可在体操馆中面对镜子做各种动作示范,以达到自己观看、自我修正的目的。

5.活动竞赛法

职前学生可积极参加由班级、学院、学校、省市举办的各类师范教学技能比赛和每三年举办一次的全国高师院校体育基本功大赛,其中动作示范技能是一项重要的比赛技能之一,比赛前期的锻炼与比赛过程对于发展学生示范技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职后教师也可积极参与由学校、地区、省市、乃至全国的体育教师基本功、示范技能等方面的单项或综合性的竞争,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动作示范技能。

参考文献:

排球教学案例分析篇3

一、引入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果上课讲比较抽象和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学生总会显得没精打采,提不起精神,这样的学习效率就比较低了。而当讲到学生熟悉的、有体会的、新鲜的、有趣的生活事例时,学生会特别感兴趣,聚精会神听讲。从他们目光中,我看到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学习效率自然就高了。因此我们因十分注重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导人仅是其中―个环节,但却十分重要,是课堂教学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以在新课导人部分引人生活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顺利导人到新的教学内容中去。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例如:讲全球气候变暖时,可以用图瓦卢岛国的举国迁移导入;讲环境污染时,可用近期发生的某一重大的环境污染事件导入;讲洋流时,可以用二战德国潜艇案例、漂流瓶等事例来激发学生求知欲,进而去关注教学内容,积极思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了一个好的开始,就会烘托出一个热烈的课堂学习气氛,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应趁热打铁,始终吸引住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于整个课堂中。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才能吸引住学生呢?教学方法的好坏固然是教师制胜的法宝,而学生则更喜欢年轻有为、善于讲故事、幽默且见多识广的教师。

二、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地理意识

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地理课堂。而学生又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经历和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地理事件和现象,去理解教材中出现的相关理论问题,就可使这些理论知识由抽象变形象。在学习地球章节的时候,经线和纬线讲起来比较抽象,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突破这个难点。可以把西瓜假想为地球,其纹理假想为经线,把瓜蒂假想为地轴,西瓜的横剖面假想为赤道面。这样的学习学生就不会觉得难以理解了。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以我们熟知的事物和日常生活经验为原型,教师加以改造,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区分太阳日与恒星日是一个难点,教师可以请三位同学进行表演,分别代表恒星、太阳、地球进行模拟运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时,可以排为单位,第一排为赤道,第二排为北纬30度,第三排为北纬60度,第四排为北纬90度,然后请代表高压的同学站起来,低压带同学用手示意气流运动方向。

教学中,还是应该注意要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的切合点,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善于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体验到“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三、结合案例探究,尝试学以致用

地理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还应学会应用地理知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对生活中的现象用地理的视角去审视。通过教学活动贴近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生活实例,把生活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让知识为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教材中加入了很多实际案例,我们应利用这些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对于案例的探究性学习,我总结出了―条学习思路:学生自学案例材料―学生总结案例材料(多名同学总结)―教师点评汇总一教师提出新的问题情景―学生对比案例进行分析(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参照案例中的解决方案,总结归纳)。

排球教学案例分析篇4

案例一:“午饭时,妈妈一定给我烧排骨吃”?

一次听“可能性”一课,执教老师在新授完“一定”、“可能”或“不可能”后,安排了一个“说一说”的活动,下面是这段教学活动的实录。

师: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可以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来描述:你能用这些词来说说生活中的事吗?先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后全班汇报。

生1:明天可能是晴天。

生2:到晚上,天二,定会黑下来。

生3:世界上每天可能有人出生。

生4:午饭时,妈妈一定给我烧排骨吃。

师:一定是妈妈给你烧排骨吗?也可能是你爸爸,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呢?

生4:不可能,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老家,爸爸今天上中班,所以一定是妈妈来给我烧排骨。

师:妈妈一定给你烧排骨吗?也可能是妈妈给你烧其他菜呢?

生4:不可能,今天是我生日,妈妈知道我最爱吃红烧排骨,她答应了我的,所以妈妈一定会给我烧排骨。

老师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分析与思考:怎样处理生活语言与概率意义的矛盾?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老师对“午饭时,妈妈一定给我烧排骨吃”这句话认为是错的。但又缺乏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学生,生。的具体情况决定了“午饭时,妈妈一定给我烧排骨吃”的结果,这就是生活中的“一定”,但这个“一定”不具备概率意义“一定”的含义(其实生:的话也不是概率上的“一定”),因为午饭烧什么菜是不需要试验的,是事先就能确定的,没有数学意义上的随机性,那么怎样使该学生认识这个“一定”是错误的呢?教师可以用摸球说明概率中“一定”的含义,如一个袋子里有5个红球,每次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摸球可以重复试验,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是红球),这样就能从数学的角度正确地理解“一定”的意义,对“可能”和“不可能”也可以用摸球来说明。

案例二:“世界上每天有人出生”是可能事件?

在上例中,生3说“世界上每天可能有人出生”,当时执教老师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故没有作出反应。可随堂听课的老师却窃窃私语:有的老师认为这句话是对的,有的老师认为这句话是错的,也有老师认为这句话可对可错,到底这句话对不对呢?老师们争论不止,但大家心中都没有底。

分析与思考:怎样理解平均数所反映的事件的概率?

“世界上每天可能有人出生”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教师应提供一些证据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师可以通过出示本地区或全国、全世界每天有多少婴儿出生的数据,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每天一定有人出生,如“中国平均每4.15秒就出生一个孩子,中国每天出生的人口大约是2.08万”,世界上每天是否有人出生是一个随机事件,但是,要注意这里是“平均每4.15秒”、“平均每天”出生多少人,并不代表每4.15秒、每天都有人出生,因此,生,的说法是正确的。

案例三:连续摸到3个红球就能猜测袋中一定都是红球?

一老师执教“可能性”一课,在新授完“一定”、“可能”和“不可能”以后,安排了一个猜球的活动,该活动是让学生根据摸球情况进行猜想,教师在一个不透明的袋中放人一些红球、一些白球(白球少于红球),要求学生任意摸一个(不放回),问结果怎样,学生摸球,结果连续三个学生从袋中摸到的都是红球。

师:猜猜看,口袋里是什么颜色的球?

生1:他们连续从口袋中摸出3个红球,我猜想口袋里都是红球。

生2:他们摸到的都是红球,我也猜想口袋中一定都是红球。

生3:我想请老师再摸一个就能确定了。

师再摸出一个还是红球,全体学生齐猜“口袋中一定都是红球”,怎么会这样呢?就连上课的老师也产生了疑惑,不知如何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分析与思考:如何处理操作结果?

排球教学案例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106-03

近几年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考物理命题趋势进行了一些粗线条的分析。中考物理试题注重考察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命题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物理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重学科渗透,充分体现了时代性、探究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现例析如下:

一、命题情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社会热点及科技发展前沿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标的理念,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的编制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试题的设计背景都来源于学生熟悉或熟知的生活现象。社会热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更是命题者首选的素材。例如,蛟龙号潜水器、航空航天、国防科技、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新能源、新技术等。因此,要求学生关注生活,关心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并能将所学的物理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

案例1:(2013宜昌市)秋天的早晨,山区公路上容易出现大雾,影响行车安全。从物理学角度看,雾是由下列哪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

A.液化 B.凝华 C.升华 D.汽化

解析: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故选A。

点评:本题选材于自然界中学生熟悉的物态变化现象,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可结合生活经验,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雾的形成过程,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

案例2:(2014临沂市)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巡视器(如图)顺利驶抵月球表面。

(1)“玉兔号”是通过_______接收地面指挥中心发出各项指令的;

(2)物体在月球上所受“重力”是在地球上所受重力的六分之一,地球上质量为140kg的“玉兔号”到达月球后的质量是_______ t;

(3)“玉兔号”使用的电能由太阳能电池提供,太阳能属于_______(选填“可”或“不可”)再生能源。

解析:(1)太空中没有空气,因此需要电磁波传递信息,故互拍的信息是通过电磁波传回地面控制中心的;

(2)因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与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所以“玉兔号”月球车从地球被带到月球,它的质量将不变,即仍为140kg=0.14t;

(3)太阳能属可再生能源。

点评:“绕月探测工程”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航空航天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把许多看似复杂不可及的科技成果用物理形式和内容表现出来,从而推动学生关注科学发展动向,了解社会变化,建立物理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本题创设的是“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的壮观场景,所描述的问题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时代气息,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又引起学生对高科技的关注。

二、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

实验是物理的基石,中考对实验的考查占有20%以上的比例,近几年中考物理实验不再只考查学生对书本上已有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体现在学生是否会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各环节上。注重从过程和方法入手,在新的物理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凸显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案例:(2013湛江市)小明同学对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

【设计与进行实验】

(1)按图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

(2)闭合开关,排除故障,用电压表测出L1两端的电压。

(3)在测L2两端的电压时,小明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以下方法:电压表所接的B接点不动,只断开A接点,并改接到C接点上。

(4)测出AC间的电压,得出结论。

【交流与评估】

(1)在拆接电路时,开关必须_______。

(2)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示数为零,则小灯泡的故障可能是_______。

(3)小明用上面的方法能否测出L2两端的电压?_______,为什么?_______。

(4)方法改进后,测出AB、BC、AC间的电压记录在上面表格中,小明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此实验在设计方案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改进方法_______ 。

解析:

(1)连接电路时,为了保护电路,开关必须处于断开状态。

(2)由电路图可知,两灯泡串联,电压表与灯L1并联;闭合开关S后灯L1、L2均不亮,说明电路存在断路;电压表有示数,说明电压表与电源两极相连,电压表并联电路之外不存在断路,故电路故障是L1断路。

(3)当电压表B点不动,只断开A点,并改接到C点上时,虽然此时电压表与L2并联,但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闭合开关后,指针会反向偏转,所以不能测出L2两端的电压。

(4)实验的不足之处是:只做了一次实验,而没有进行多次测量,只凭一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带有偶然性,不能得出普遍规律。改进方法:更换不同型号的灯泡重复该实验。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规律”的实验,但它打破了让学生强记教材上的“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做法,而是根据学生在实际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立意,由于电压表正负接线柱反接,导致电压表不能测出L2两端的电压。此题侧重考查设计与进行实验、交流与评估这两个要素,考查学生信息交流的能力。体现了“让真正做过实验的人才能答得出来”的指导思想,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三、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在应用科学技术的同时,应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案例:汽车是常见的交通工具,它在给人们带来交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等一些社会问题。现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下列问题:

(1)汽车里的燃料燃烧排放的尾气既污染环境,又会引起热岛效应。请你设想可以采用哪些新型能源来解决这个问题,并说出它的优点(要求写出一种)。

(2)为了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采用哪些有效措施?请你提出设想和建议(要求写出两条)。

解析:

(1)可以用太阳能,优点是卫生、节能、不会排放尾气等;可以用蓄电池,优点是不会排放尾气等;可以使用液化气,优点是排放尾气少等。

(2)汽车司机和乘客要系上安全带,不要超速行驶,避免由于惯性造成的伤害;行人要遵守交通规则;设计感应装置,遇到障碍物自动减速或者刹车。

点评:此题结合汽车的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安全等一些社会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提出一些好的设想和建议来解决这些问题。既渗透了开发新能源、保护环境和交通安全等问题,又突出了人们在应用科学技术的同时所带来的一些不利影响,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对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够作出合理的评价。

四、重视开放性试题的设计,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

开放性试题,是按命题要求和发散性的倾向分类,题设条件不确定、解题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试题。开放性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助于克服思维定势,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初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各地的中考试卷中,都出现了一批立意和情景新、耐人寻味的开放性试题,它们成为了试卷中的亮点,格外引人注目。

案例:(2013河北)如图是一幅三峡大坝的图片。针对三峡大坝涉及的物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问题:水电站中的发电机是利用什么原理制成的?

回答:_________________。

(2)问题:大坝侧面的船闸是利用什么原理修建的?

回答: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机械能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并回答。

问题:_________________?

回答: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

(2)船闸是利用连通器的原理制成的。

(3)大坝为什么要建得很高?是为了提高水位,增大重力势能。

点评:开放性试题是今后中考重点命题方向之一,此题属于提问型开放题,以学生熟悉的情境来命题会使学生有话可说,能促进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展开思维,加强了概念、原理和规律之间的横向联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注意学科渗透,摆脱学科本位,突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注意学科渗透是新课程基本理念。通过学科内的综合、学科之间的渗透,体现知识与技能,物理与生活,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的综合,考查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2011武汉市)下列图象中,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

A.水对内部某点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其P—h图象应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故A错;

B.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应与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并非与电流成正比,故B错。

C.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与燃料的质量成正比,其Q—m图像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故C正确。

D.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其S—t图像应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故D错。

点评:此题是物理现象和数学图象的结合。图象表示物理规律具有简单明了、形象直观的优点。在教材中,固体的熔化图象、液体的沸腾图象以及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图象、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象等都可以用图象形式表达。把这种能力应用到其他规律的表达上就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同时也体现了“学科渗透”。因此,在中考命题中,判断图象对规律的表达是否正确,从图象中寻找条件解决问题就成了具体的考试方式。

六、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教材中考出新意

教材是师生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在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很多试题的素材选自于教材中的插图、想想议议和课后习题,并在学生熟悉的教材中考出新意,这种出题方式不仅有效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有效引导教师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案例:(2012宜昌市)在德国马德堡市的广场上,1654年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如下左图11所示,把两个半径约20cm的铜制空心半球全在一起,抽去里面的空气,用两支马队向相反的方向拉两个半球。

(1)总共用了16匹马把两个半球拉开,则平均一对(左右各一匹)马产生的拉力是多少?(大气压的值约为105Pa,计算时把半球看成一个圆盘。)

(2)某实验室供教学用的两个半球,在正常气压下抽成真空后,只需四个人便可拉开,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如上右图是同学们在用高压锅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如果他们没有抽气机,应怎样将高压锅里的空气尽量排除呢?请说出你的办法:____________。

解析:

(1)大气产生的压力为:F=pS=105Pa×3.14×(0.2m)2= 1.26×104N(或12560N);一对马产生的拉力为:F拉=■=1600N(或1570N)。

(2)半球半径小(或表面积或体积较小), 产生的大气压力小。

(3)在高压锅里放少量水加热至沸腾赶走里面的空气,然后盖严锅盖,让其冷却。

排球教学案例分析篇6

1.1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首先,教师确定案例。案例的选择除了考虑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考虑案例的典型性,尽量选取知名广告企业所制作的经典广告案例或者获得国内外广告大奖的广告作品,分析这些优秀作品的创意、策划、文案和制作技巧,可以开拓学生视野,了解广告制作的最新发展。案例的选择也可以在教师给定方向或指导性建议的前提下,由学生自己设置。其次,教师对案例进行讲解。阐明学习目标,并介绍实施案例必备的知识。在制作实例时,如果有多种操作方法,要尽量多介绍几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拘一格、多角度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还要多分析或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经典实例,思考它们是如何创意的、采用哪些软件功能进行制作的。然后,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完成对所选案例的制作。作品制作完成后,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评价。

1.2教学实例

利用Photoshop软件制作房地产杂志广告。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案例作品,并分析作品的主题、艺术表现、版面编排等广告设计必备知识。比如本实例作品的主题是表现房产的高贵与典雅,以简洁清晰的图形,蓝灰色调为主,给人以高品质的视觉感受,文字采用居中对齐的编排方式,体现出一种欧式典雅的风格等。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有些制作效果,学生可以自己分析出来,但对于部分效果的制作可能存在的困难,教师应适时引出新知识,并讲解。比如本实例的背景中星光的制作,学生会遇到困难,因为画笔工具的使用还没有学习过。教师在讲授画笔工具时,要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在今后的作品制作中,类似的效果可以使用画笔工具来完成,做到举一反三。然后,提供案例制作所需要的素材,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获得的新知识,完成案例的制作。最后,师生共同评价作品。采用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主题表现、画面美感、工具使用、图像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经过教学实践,把教学内容融入广告案例的设计与制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明确提出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此方法和问题教学法相结合,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性。先设定一定的问题导出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完成任务。

2.1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过程

首先,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任务的设定。在任务设定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广告学专业的特点,学生兴趣点以及工具的实际应用环境等。并且任务应存在一定的难度。其次,教师在布置任务之后,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积极性,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学习哪些知识。而且,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完成任务中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增强学生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此外,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可进行个别指导。但要把握好分寸,点到为止。任务完成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请学生谈谈学到了什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知识。

2.2教学案例

教师提出任务,运用Flash软件制作一个国庆节的广告条。教师首先指明设计思路,以大量的气球图案作为背景,动画的效果是气球慢慢升起,并左右慢慢摇摆。画面上还有一些五角星图案和文字“祝你国庆节快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图像效果。任务提出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任务进行分析,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绘制气球和五角星图案,输入文字,并创建气球慢慢升起和摇摆的动画效果。经过分析知道已学过图形的绘制和变换、文字的添加及编辑。可是怎么使气球动起来呢?这时就可以引出新知识点:要想实现动画效果就要先学习创建补间动画,如果要使部分气球按照不规则路线运动,还需要学习引导层动画。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可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然后教师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新知识,进行讲解。

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新获得的知识,上机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如果是一些共性问题,教师可统一讲授,但是教师不应当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大体思路,比如从哪里去获取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帮助。任务完成后,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反思各自作品的优缺点,通过这种协作和交流,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知识。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广告软件课程的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和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3项目教学法

3.1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

小组成员通过开展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同搜集整理资料等多种合作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按照教师认可的实施计划和已确立的工作步骤、程序开展工作。最后,项目成果评价与应用。学生在完成项目后,先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应指出作品的评价重点。学习别人的特色和优点。最后教师对各个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学生的设计作品时,除了肯定作品的成功之处,还应该指出问题所在,给出具体修改建议。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各自的设计作品。把每个小组完成的优秀项目成果应用于实践中。

3.2教学案例

影视广告编辑软件Premier的教学和广告大赛结合起来。运用项目教学法,把整个软件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影视广告比赛作品的制作中。首先,学生分组,对广告大赛的策略单仔细研究,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其次,收集材料,前期调研,运用头脑风暴的思维方法,进行广告的策划与创意,写出文字稿本和分镜头脚本,由老师指导修改,并进行影视广告的拍摄。

排球教学案例分析篇7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初中体育教学的教学方法太过于单一,教学模式一般采取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跟着练习――教师纠正错误的大致流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学生则被动的接受学习,这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主的开展学习。为了保障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我们有必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法多样化。

一、合作教学法

在初中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给每个小组布置一些学习任务和锻炼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锻炼任务[1]。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应该选派一名学生作为小组长,由小组长进行小组成员的分配,小组成员各有分工,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进行短跑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短跑中需要注意的动作和事项交代给学生,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实践、去练习,通过小组成员互相指导、互相帮助的方式,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的掌握短跑的要点,提高短跑的速度。在课堂结束之时,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短跑动作,如:起跑、冲刺等,了解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学习效果,针对于学生在短跑中的不足,进行课堂的总结,指出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对学生的优势之处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在课下多加练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不仅在学前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其意义和作用也受到其他教学阶段工作者的关注。将游戏教学法运用到初中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长足发展有很大帮助。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行为方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安排一定有针对性的游戏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学生普遍会觉得田径项目教学枯燥乏味,这时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折返跑、接力跑、带球跑等教学游戏,不但能有效避免学生对单一运动产生的厌倦感,还能提高学生田径运动的综合能力。另外,对于初中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拉网捕鱼、警察抓小偷、抢球占座等游戏都是他们非常乐于进行的体育游戏。教师可将这些游戏同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最终实现体育兴趣和体育素质双双提升的理想教学效果。在备课时间,教师还应扩展思路加大游戏教学法的适用范围,探索、创新更多、更好的游戏方式,以更新颖的形式开展体育教学。

三、多媒体教学法

由于网络技术逐渐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从而有效提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初中体育课堂引入多媒体教学法无论是对学生还是体育课堂教学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初中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学的课外实践的课程比较多,而课堂的教学主要是一些理论上的知识。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有很强的抽象性,以至于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导向,理论知识的欠缺直接影响着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体育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体育知识的理论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视频等功能,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形象性,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兴趣,强化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记忆,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进行足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理论课堂上播放关于足球比赛或者是足球运动员训练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足球训练中的知识和技巧。在视频结束后,教师要根据视频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同时对视频中的动作进行回放,并分析动作要点和难点。第一遍的教学视频主要是给学生一个关于足球的整体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对足球的兴趣。第二遍的视频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足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帮助实践课的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四、案例教学法

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技巧或体育理论,需要现场示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注重实践观摩的教学方法就叫做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虽然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践,但实施过程仍不规范化、科学化。我认为可通过以下步骤开展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前,教师首先要亲自认真分析需要进行案例教学的体育内容,同时选择出最佳的案例,这样能够使教学内容安排得更为合理、科学。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要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现场示范的案例进行讲解,示范时应当准确、具体、形象、生动,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最后,在示范完成后,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进行适当干预,纠正他们的错误理解和认知,对他们的模仿进行耐心指导,这样就能确保案例教学法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进行乒乓球教学的时候,教师除了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教授学生动作的要领,包括握拍的方式、扣球的力度等,教师进行亲自的示范之外,还应该将世界冠军孔令辉等的教学案例应用到乒乓球的教学中,这样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更快的学会打乒乓球。

五、结语

关于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论述,本文主要从教学方法多样化发展的必然以及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法的并用化来展开综合性的探讨。旨在与教育行业的相关人员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和探讨,在此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界相关同仁提供更多、更科学的理论研究,从而为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提供明确的理论指导体系。

参考文献:

[1]徐日泉.试析21世纪体育教师的时代特征[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2).

[2]顾晓宁.浅议中学体育运动会改革[J].青年与社会,2012(2).

[3]叶志锋.体育游戏在现代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3).

排球教学案例分析篇8

一、校园体育伤害事故的分类

校园体育伤害事故按照责任划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类:①学校直接责任事故;②学校间接责任事故;③学校无责任事故。当学生发生校园体育伤害事故时,应当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即学校、教师、学生在事故中是否承担责任,谁有过错则承担相应责任,无过错则无需承担责任。

(1)学校直接责任事故――指由校方的原因造成的学生伤亡事故,即事故的发生与校方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对于这类事故,显然学校要承担主要甚至全部的责任。

(2)学校间接责任事故――指事故的直接原因不在学校,而在当事学生之间(如学生打架引起伤害),或在学生本人(如不小心在校受了伤),或者其他一些非学校的因素(如校外春游活动)等等。但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学校由于某些过错或措施不力,客观上为事故的发生或伤害提供了条件。对于这类事故,我们认为主要应该由肇事方的法定监护人或肇事方承担主要责任,学校也视具体情况承担部分责任。

(3)学校无责任事故――指学校在事故发生过程中没有任何过错,因而也不承担任何责任的事故。

二、校园体育伤害事故案例分析

(一)【学校直接责任事故】案例分析

(1)某学校塑胶跑道破损,某学生在学校的运动会上被破损处绊倒,导致肘关节骨折。

(2)某学生有先天性心脏病,已告知学校,因上体育课未穿运动鞋,被老师罚跑时突发身亡。

(3)某学生体育课上自由活动时,从单杠上摔下导致股骨骨折。

(4)某学生体育课上把排球打进厕所,被老师体罚时摔倒造成手臂骨折。

上述案例是由于学校没有提供安全的运动场地设施,或者体育教师没有尽到安全教育和组织管理的义务,或者是由于体育教师的体罚引起的伤害事故,学校需要承担全部法律责任和经济赔偿。

(二)【学校间接责任事故】案例分析

(1)某中学生体育课玩“跳山羊”游戏时,头着地摔在水泥地上,顿时昏迷、抽搐。老师发现后,只是对其做了简单的掐人中穴处理,结果回家后因颅内大面积出血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不治身亡。

(2)某班学生体育课练习行进间运球时,与突然闯入篮球场的其他班的学生相撞,造成鼻梁骨折。

(3)体育课自由活动时,两名学生打架造成其中一人骨折。

上述案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意外或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发生的,但是由于教师的救助措施不得当或者是教师没有尽到安全监管或教育的义务,因此对伤害事故承担相应的部分责任。

(三)【学校无责任事故】案例分析

(1)体育课上,学生排队跑步热身时,一学生处于一时恶作剧,把前排另一学生推倒,造成肘关节骨折。

(2)体育课上,学生小新和小松打篮球时,小松不小心将小新撞倒在地,造成小新左臂骨折。

(3)在足球运球绕杆课上,学生李某因球速太快,想踩停足球时,不小心摔倒受伤。

上述案例都是学生个体之间偶然间发生的或者是在具有风险性的对抗性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学校和老师已经履行了相应的职责,无法对伤害结果做出预见,因此不承担事故责任。

三、学校应尽的安全责任及保障义务

在司法实践中,学校的安全保障义务可以细化到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安全教育义务――包括对体育活动场所的安全教育,使用运动器械的安全教育和体育活动本身的安全教育,需要具体并细节化,不能是笼统的。

(2)组织管理义务――对体育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管理,提供符合安全要求的场地设施、消除隐患,采取适当的预防保护措施。

(3)指导保护义务――对学生进行运动技术及规则的指导,关注学生动态,采取及时有效的安全防护及保护措施。

(4)通知救助义务――发生事故后及时采取紧急的救助措施(送医务室、医院等),及时通知家长等。

四、体育教师的安全工作职责

针对上述案例的分析和对学校应尽的安全责任及保障义务的了解,为了进一步减少校园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也为了更好地保障学校和体育教师的权益,我们体育教师应做到以下的安全工作职责:

(1)制定工作计划、教案时要有保障安全的各项措施。

(2)每学期初体育科组要有安全专题会议。

(3)每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或提示。

(4)对特异体质学生要清楚明了,在考勤表上有标记。

(5)对学生的运动鞋、服做出明确的要求。

(6)每节体育课都要做充分的准备活动。

(7)课堂上随时关注学生动态,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8)关爱学生,严禁体罚、变相体罚学生。

排球教学案例分析篇9

【关键词】青少年 网球训练 发展策略

贵州省青少年网球运动的开展较晚,基础训练水平不高,然而,贵州青少年网球运动有良好的运动氛围,2011年,“体育杯”贵州青少年业余网球赛开幕,报名人数达到60人。2012年,这一赛事报名的小运动员达到70人,尽管增幅不大,但依然呈增加趋势。也充分说明,更多的青少年开始对网球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网球的基础设施较薄弱,场地少,业余训练的教练员较少,网球训练水平也亟待提高,从总体看,贵州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贵州省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的基本状况

(一)训练内容及技术要求

青少年网球训练有着年龄的特殊性和训练的阶段性特征,青少年时期的网球训练必须结合青少年年龄特征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在训练内容上,注重身体素质与网球基本技术相结合,心理素质与体能训练相协调。然而,由于教练员对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的理解不同,许多教练员在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等方面比重不同,显示了教练员对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不同的理解。

经过对贵州省各地市级青少年业余17名网球教练员的调查发现,各地市网球业余训练都安排了体能、技战术以及心理等专项训练内容,然而,各教练员对三项指标的比重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直接影响训练水平的提高。

表1 各校业余网球教练员训练内容安排结构(N=17)

上表中,训练内容结构比例不同,比如,11名训练员在训练时,70%时间安排技战术训练,体能训练内容占20%,心理素质训练10%。以下各比例中,分别为接受调查的教练员对训练内容的结构安排。从训练比例中明显反映出,各教练员对技战术训练内容安排比重较大,有个别教练员甚至安排90%内容用于技战术训练,从一个方面分析,大部分教练员认为技战术是训练的重点。而心理训练和体能训练只需要附带训练。基本沿袭传统训练理念,忽视青少年主体性在训练中的作用。

(二)训练时间调查

训练时间关乎训练强度和训练密度对青少年身心影响,对青少年训练水平提高程度的影响。合理的训练时间安排,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调查发现,贵州省青少年业余网球训练时间大多较短,基本在课余时间或者双休日训练。有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保证孩子们正常文化课时间,文化教育课时是官方时间,网球训练只能在教育课时之外安排训练。另一方面,孩子的家长对孩子业余训练和文化教育的认识,希望训练前提是不影响孩子文化课学习,一旦发生时间冲突,一些家长会主动放弃训练。从而造成当前青少年网球训练时数不足的状况。(表2)

表2 网球业余训练时数(N=17)

从上表看,每周训练时间和次数难以保证,集中训练时间不多,只能靠每天课余时间,增加训练次数弥补时数的不足。

(三)训练方式

从整体看,贵州省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主要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以教练员的教为主,青少年在训练过程中,其主体地位、个性心理都没有充分体现。新教改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需要教练员要更新观念,紧跟教育时代变革,提高网球训练质量,把只重视网球运动的成绩,转变为注重青少年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为主,尊重青少年主体性在网球训练中的作用,促进贵州网球业余训练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二、贵州省青少年网球训练对策

结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分别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和手段,实施不同的训练内容,形成系统化训练体系。是贵州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的战略发展思路。

(一)结合训练的训与练,全面提升网球训练质量

训,是预设的训练方案,练,则是实训过程,结合训练的综合过程,提高预设教案的质量,并重视青少年在训练中的感受,学会观察青少年运动员个体感受,行为习惯,训练中的思想变化,针对性的设置多种训练方案,比如,不断调整训练伙伴,增加训练趣味,重视个性心理素质的提高,体能的增强与恢复。让青少年运动员提高技战术能力,强健体魄。

(二)引导青少年对网球的兴趣

青少年在训练中,容易出现兴奋时间段,注意力不够集中,遇到挫折容易气馁等特点,如果一味强调技战术训练,忽视青少年在运动中所体验到的乐趣,将不利于青少年对网球运动持久的热爱。因此,引导青少年对网球运动热爱,学会体验网球运动快乐,逐步培养青少年参与网球训练的兴趣,培养青少年持久参与网球运动的习惯,是网球业余训练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训练中,增加趣味性的内容,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丰富多彩的训练手段充分发挥网球训练的魅力,激发青少年兴趣。

(三)量身定制的训练方案

对于低龄段(9-12岁)孩子训练,以培养兴趣为主,以身体素质为主,结合网球运动基本技术要求,熟悉球性,形成稳定的技术动作,在这样训练思想指导下,运用灵活的训练手段,训练方式,增强运动训练的趣味性为主。游戏教学方式,让青少年在玩中学,学中玩。对于中年龄段孩子(12――16岁)训练,需要挖掘运动潜能,结合身体素质训练,进行针对性的准备训练,网球运动具有开放性运动特征,不管老人,妇女还是孩子,都能参与网球运动与训练,因此,在网球训练中,结合年龄特征,身体特征进行网球训练,更切合训练需要,加强青少年网球步法、握拍动作、正反手击球动作等多球练习等,以提高训练效率。

(四)体能训练

体能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网球训练的需要,在网球业余训练过程中,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是网球训练的重要环节。竞技网球不是技战术的比拼,而是技战术、体能、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综合能力的比拼,技战术能力高,是赢得胜利的首要条件,没有体能保证,高超先进的技战术难以发挥,许多优秀运动员由于体能原因、伤病原因饮恨赛场的例子比比皆是。体能训练既要训练身体素质,也要提高意志品质,身体素质训练量的加大,需要坚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的提高,又可以使得运动员承受更大抢夺的体能训练。因此,遵循一定的准则,把握青少年年龄特点和身体特点,加强体能训练。

三、结论

贵州省青少年网球业余训练除了训练内容、训练手段和训练时间问题,还存在与其他体育运动同样的尴尬,训练投入不足,场地不足,设施差,条件亟待改善等问题,同时,由于业余训练的教练员人数较少,难以满足训练人数增加的需求,这样,就造成个性关注度不够,训练不系统,针对性不强等状况。同时,由于参与网球业余训练的青少年家长的因素,也为青少年参与网球业余训练的人数受到限制。

参考文献:

[1] 史为临.关于中国青少年网球运动员训练的几点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

[2] 陶志翔.网球运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蒋伟皓.现代网球运动技术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3.

[4] 刘伟光.孙永平.辽宁省少年网球运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5.2.

排球教学案例分析篇10

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课题】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重点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

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

【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