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教学案例十篇

时间:2023-10-11 17:24:19

排球教学案例

排球教学案例篇1

第4期:评判体育教师教的质量――如何评教师

体育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国家教材实施教学,但具体教得怎么样,学生学会了吗?体育教学的质量如何对体育教师进行有效监测?有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如果监测工作做得不好,将动摇体育学科的根本。

第5期: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来自体育教师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

体育教师所运用的教法与手段取决于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不同,教法与手段各异。课堂教法与手段的运用能力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中规划“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力的提升?其方法与路径有哪些?

第6期:如何改变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障碍――体育教师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式

很多老师对现状不愿进行改变、不知怎么改变、不想突破现有问题、想变没有环境支持,多数老教师的习惯性思维带坏了一拨年轻人。教学质量除了聚焦教师、课堂和学生外,外环境、大环境、大教育观更重要。改变教师的现状需要在观念上、行为上提出有效且有吸引力的措施。

《实案选登》栏目

第4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多种形式的跳跃方法和游戏。水平二:基本的跳跃活动方法。水平三、水平四:蹲踞式跳远。水平五:挺身式跳远。

2.案例片段分析类:跳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段展示。片段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1)立定跳远;(2)蹲踞式跳远。

4.各水平段跳跃内容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5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多种形式的走、跑方法和游戏。水平二:基本的跑的活动方法。水平三、水平四:快速跑、障K跑。水平五:耐久跑、途中跑。

2.案例片段分析类:跑类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段展示。片段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1)快速跑;(2)弯道跑。

4.各水平段跑类内容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6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排球游戏活动方法。水平二:排球垫球方法。水平三:排球垫球(加组合技术)活动方法。水平四:排球(技术运用)。水平五:排球基本技战术配合。

2.案例片段分析类:排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段展示。片段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排球垫球。

4.各水平段篮球运球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教研园地》栏目

《教研园地》栏目是教师进行教研的主阵地,本栏目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增强教师课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研究目标。其基本点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眼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切入点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生长点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2017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广大读者服务,稿件来源分为约稿和自然来稿,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教研员、一线教师积极投稿。一线教师投稿的字数为2000~4000字。

第1-2期:何为教研,为何进行教研

针对区域、片、校、组谈上年度个人方案、计划、实施及参加培训的体验、感悟、成功与不足,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作为教研主力军的一线体育教师可以谈如何改变、适应、跟进教研,教研的优势、功能、价值何在,可以通过校本教研谈自我担当与发展的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也可以结合年度计划、方案等提出探讨的问题、建议或向专家求助。

第3-4期:如何进行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目的。校本研究的实施途径丰富多彩,大家可以集思广益,例谈校本教研的途径有哪些,怎样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让校本教研保持高效、发展的态势。一线教师可以结合中考体育、高考体育从操作层面谈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尤其是从学生发展的视角,谈如何应对、反思、改进、提升中、高考体育策略的点滴体会等。

排球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校足球裁判法;选修课;多媒体课件

传统课件在分析实际的教学案例中存有一定的弊端。首先,页面内容上没有一定的感彩,只是依靠单纯的讲解,没有实际的教学案例分析。其次,在课件设计版面上没有一定的逻辑性,内容跨越幅度大,使学生难以一次性接受。而现代教学模式杜绝了此种现象的发生,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实际的教学案例分析,以便能够更好地被社会所接受。

一、课件素材的制作

1.文本文件的制作

根据高校足球裁判选修课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实际需求,最终将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规程模式转化为Authorware格式。格式中包括声音的合成、视频的剪辑、文字动画效果的编排以及图像色彩饱和度的合成都需要通过CAI课件进行Authorware格式的转换,最终在教学中全部展现在案例中。

2.图形图像文件的制作

在图像合成技术上采用的是photoshop 6.0的参照标准,这种应用软件具有较高的技术合成。在高校足球裁判选修课程中,在对图像线条色彩饱和度进行调整时,可通过调节阀值来进行纠正,阀值的精确范围能达到0.01的参照标准。在对图像进行抠图时,可采用应用软件中的截图功能,并且这种截图功能能够根据高校裁判选修课中课件的色彩比例进行磨合,将图像的色调区域水平化,这样才能在截图过程中更完美地与参照标准进行对比。

3.声音文件的制作

在制作课件过程中,设备的先进化将逐步代替市面化。传统的课件研制中没有添加声音的效果,只是采用面对面的演讲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会产生厌倦的感觉。为了增添听觉的效果,在高校足球裁判教学课件中应逐步融入声音,一方面减轻了讲解人的体力负担,另一方面使动画效果与声音效果相结合。这种文本以wav的格式存在,通过话音传感器(麦克风、话筒、效应器、声卡等)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最终又以电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的形式传输至终端处理器。在课件中添加声音效果不但可以烘托当时的氛围,并且还能提升教师的创作能力。

4.视频文件的制作

视频信息的制作主要通过对录制视频的剪辑来完成,在这种视频模式文件制作的过程中,首先将关于足球裁判选修课的素材进行拼接,拼接过程中不要带有时间间隙,一般视频与视频之间存留的时间间隙为0.2s,否则便会造成中间的空余度过大,这便会延长等待的时间。视频信息中包含了部分教学实际案例分析,其中在足球裁判法选修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视频信息能够在一定角度上分析固定的套路模式,不用在课程分析中进行空间想象案例的分析,这样会增加想象难度,容易造成判断方面的错误分析。

二、课件整体结构设计

在课件整体结构设计布局上要遵循一定的设计规则,细节与细节、步骤与步骤、细节与步骤以及步骤与整体之间都要进行整体结构布局的划分。其中,在细节上要简化流程的排列分布,例如:在对高校足球裁判多媒体课件的声音进行采集时,要根据适当的场合搭配适当的音乐,如果欢快的节奏中夹杂着不规则的旋律会造成气氛的不和谐。

足球裁判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分析主要包括教程的教学方向、教学内容以及后期的互动方式。在教学方向上,整体的设计布局要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则。例如:在多媒体课件中,教学内容关于如何判断运动员犯规,是给予黄牌警告还是红牌罚场,其中的教学案例分析都要进行明确的划分。多媒体课件在设计教学内容上要明确实际的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明确的划分,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实际的价值作用。

三、足球裁判法选修课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与评价

足球裁判法选修课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主要是能够让教师更全面地分析案例,让人们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足球比赛的规则。随着现代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发展,足球体育运动也已成为现代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采用课件分析模式,不仅要能体现出当代足球的魅力所在,还要在另一层面上凸显出其在当代教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让更多人深入了解足球运动的内涵,而不只是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精彩场面。

总之,足球裁判法选修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方式上对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不但能够体现出更多的实际问题,也能反衬出当代足球的魅力所在。多媒体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代教学模式的一大主流,将会更加适应社会潮流趋势。

排球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保护与帮助;技能;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9-0027-04

一、教法实施与保护帮助技能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教法实施的几个理论问题:(1)课堂教学中教法与教学目标的逻辑关系;(2)课堂教学中教法与重难点的逻辑关系;(3)课堂教学中教法与手段的逻辑关系;(4)课堂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逻辑关系;(5)课堂教学中几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教法、学法、练法。

【重庆·陈岳祥】:教是教师的事,学是学生的事。教法、学法分开称,是针对不同的主体而言,一节课如果是以教师为主,可以说教法;如果从学生考察,可以说是学法。例如,体育课中常用的“练习法”,其组织者是教师,参与者是学生,再如教师的课堂示范,教师是示范,学生是观察。教学本来是一个词语,只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如果非要分出教和学的过程,“教与学方法”的称谓比独立的教法、学法更恰当,比如教师的课堂示范中,采用“示范与观察法”更贴切,方法很明白,既包含了教师教的过程,同时又包含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因为没有学生的观察,教师的示范就不存在,反过来,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学生就缺乏观察的对象。还有“练习法”虽然均由教师组织,是有教师的辅导,还是没有教师的辅导,其性质相差很远。因此有必要对教法和学法进行重新梳理归类。

【山东威海·尹耀】:对于以上几个问题,我的观点是:(1)课堂教学中教法与手段的逻辑关系:“方法不是物化了的手段,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应遵循的某种方式、途径和程序的总和。”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手段则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具,更强调工具性,是以实体存在的。(2)课堂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逻辑关系:讲解示范法可视为教法,那么教师在讲解时,学生会采取模仿法来学习。从整体教学过程来看,“分解法”既可以视为教法,也可视为学法。因为,教师怎么分解教的,学生也就怎么分解学,通过学生的学习,教法也可以转化成学生自己的学法。另外,在教学动态系统中,教法与学法往往是一个整体。(3)课堂教学中几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教法、学法、练法。教法强调 “教”的层面,多是教师要怎么教的方法;而学法则强调 “学” 的层面,多是指学生怎么学的方法;而练法也应是“学生”怎么练的方法。这里需要区分什么是“学”,什么是“练”的问题。在体育学习中“学”的概念也较之“练”的概念更大一些。比如,提问法是不需要进行练习的。而且在以往部分文献中一般将“练习法”作为学法中的一个方面。而作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学科的特点来说,事实上有时也存在学法就是练法,“学”中有“练”,“练”中有“学”的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法与练法应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同时,我以为,“练”应是更强调反复学习,以求熟练和巩固效果的方法。因为是怎么练的问题,所以 “练法”还应包含外显的练习组织、形式等,比如,二人的还是四人或者集体等形式的内容。而无论教法、学法、练法三者的终极目的都是定位于学生的“学”,这也是根本。

【江苏南京·王磊】:我认为:教法和学法是不可分割的,教法中有学法,学法中有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中。教法和学法的目标指向同一个认知过程,完成同一个教学任务;教法和学法在教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上是一致的,而且评价标准也是一致的。如:在教学《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中的讲解示范法,可结合卡片进行讲解,然后进行示范动作,可先用慢速示范,让学生看清动作顺序、出手角度,再用快速示范。而在教学《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中的练习法,教师要强化练习法的指导,不仅要在练习前给予指导,还要在学生练习中发现并指导和纠正错误动作,使其达到练习的有效性。

(二)保护帮助的几个理论问题:(1)保护的种类有哪些?它们各自有哪些作用?(2)帮助的种类有哪些?它们有哪些各自的作用?(3)保护是运动技能教学的必须条件吗?

【重庆·陈岳祥】:一般说来保护分为自我保护和他人保护两类。比如在分腿腾跃山羊这类教学中,自己可以采用滚翻动作化解倒地的危险,别人也可以在前或者在旁进行保护。

【浙江·wysz2013】:保护是运动技能教学的必须条件。保护就是免受伤害,包括自我保护和他人保护。在运动技能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示范还是学生练习都免不了受到伤害,因此无论是自我保护还是他人(同伴)保护都很重要,而且是必须的。

【江苏南京·李安成】:对于以上几个问题,我认为,(1)保护的种类有:①场地保卫:体育教师课前精心清理与清除场地上的杂物残留,如草地、水泥、塑料、沙坑场地上大小石头、砖头、玻璃等等;②器材保障:体育教师课前用心检查学练器材,如支撑跳跃山羊、腾越横箱、单杠、双杠等等器械;③学生自我护卫、运动伙伴之间护卫,教师守护学生;④运动负荷保证:体育教师科学制定合理的运动负荷也是一种有效保护学生的手段。(2)帮助的种类有:①技术动作层面上的帮助:这种帮助是在学生在学练中遇到了学障学困时,需要教师的专业化指导、点拨、智慧引领;②非技术学练的帮助,如心理援助;③课堂生成性的帮助,比如篮球被夹到篮筐处、学生校服丢了、钱物丢了、排球打到围墙上、乒乓球打飞到墙柜上等请求体育教师帮助解决。

【江苏南京·王磊】:我认为:(1)保护包括自我保护、他人保护和外物(海绵垫、护具)保护。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行为,可以避免伤害。他人保护包括老师保护和同学之间的保护,作用是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动作技能和避免运动损伤。外物保护包括体操垫或护具等,作用是为了完成动作技能和避免运动损伤。(2)帮助的种类有直接帮助、间接帮助和利用外物帮助。直接帮助的作用是为了改进动作,使技能达到熟练化。间接保护的作用是提高动作质量,使动作技能达到自动化程度。利用外物帮助的作用是提高动作质量,更好的运用技能。(3)保护是运动技能教学的必须条件,因为保护的目的是确保学生在练习中的安全,学生在练习初期,如果能得到老师的保护,他们就会消除恐惧和紧张心理,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也是提高学生练习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江苏苏州·凌志雄】: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我的看法是:(1)保护主要分为他人保护、自我保护和借助器械保护三种。他人保护:方法有很多,如接、拉、抱、挡、拨等,其主要目的是改变练习者的动作方向与受力程度,保护者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伴。自我保护:这是人的本能行为,但也需老师不断提醒和指导保护方法。如:守门员跳起接高空球,就需要提膝自我保护,这一动作是需要不断训练和强化的。器械保护:是指在学生练习期间,教师利用一些辅助器械,如海绵垫、海面包等,对其予以保护,以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技术动作,避免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2) 帮助可分为直接帮助和间接帮助两种。直接帮助是指在练习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及其技术动作特点,灵活采用托、顶、拉、扶等手法直接帮助学生完成技术动作。如在体操肩肘倒立练习时,当学生因腹部力量不足,难以顺利完成倒立动作时,教师可采用托、扶等手法予以帮助。间接帮助是指教师不直接对学生施以助力,而是利用信号或标志物来提高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使其深入理解技术动作要领,把握正确的用力顺序和运动节奏。间接帮助一般用于练习中的巩固阶段。如,在蹲踞式跳远练习中,教师可把用竹竿、排球、网兜做成的标志物举到适宜的高度,要求学生在做腾空步技术动作时努力用头去顶空中的排球。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腾空步技术动作的认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

二、教法实施与保护帮助技能的案例与分析

(一)初中教法案例与分析

教学情景描述:地点(×××中学体育馆——优质课评比)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正面双手垫球(第2次课,共4课时))运动技能目标(使75%的学生掌握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技术)其他目标(略)教学过程及手段:(1)热身运动后,学生人手一球散点自垫练习。(2)集体跟随教师原地做正面双手垫球的徒手练习。(3)2人一组,垫固定球练习。(4)人手一球,散点自垫练习。(5)2人一组,一抛一垫练习。(6)2人一组,对垫练习。(7)学生3人一组,三角垫球。

【河北唐山·翟国胜】:从本次课作为单元教学的第二次课来讲,学生的垫球技术不会有大的进步,只是在学习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徒手练习、自抛自垫、一人抛球一人垫球的练习,从动作上来讲并没有形成动力定型,课上40分钟左右的时间也不会完成这个教学目标,从教学设计来看,如果学生能够完成三角垫球,那么技术动作已经很熟练了,力度掌握、方向控制都比较好,我认为有些言过其实,从本次课来讲,应该在第一次课的基础上,做好复习,然后在两人一组的合作中下功夫,可以进行两人的对垫练习,最后过渡为隔网站位,一方发球或者掷球过网,另一方垫球,若干次后双方交换练习,增强课的兴趣。

【江苏南京·李安成】:(1)从运动技能目标来看,“使75%的学生掌握正面双手垫球的技术动作”,仅从这句话来说至少存在着一些表述不到位的地方。比如“75%”是指通过本堂课学练能达到优秀标准还是良好标准;比如“掌握”概念不清,是指基本掌握还是完全掌握;“正面双手垫球”的不清表述,是指向上、向左、向右、向前、向后垫起排球。(2)亲近、熟悉球可作为球类运动技术动作的教学起点,在游戏中玩出球性,玩出球情就能初步实现人与球的和谐统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师生原地共同模仿学练双手正面向上垫排球的垫球手型、垫球部位、垫球点和垫击面徒手动作;双人原地一人双手拿球,一人连续做双手正面向上垫排球的垫球部位、垫球点和垫击面相互交换体验;一人一球自主性体验双手向上抛球一次,正面向上垫一次等连续多次抛一次,垫二次以上;2人一组,一抛一垫练习;对着墙壁自主性体验垫球;双人移动垫球;双人对垫球。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流程设计是比较常态化的一种逐渐增加难度的有效教与学的手段。(3)如仅从正面双手垫球第二课时来说,在教与学的环节里,预设学生3人一组,三角垫球是不合适的,当然,如果这个班级是排球特长班或者具有很好的排球基础则例外。个人觉得,在常态教学中,通常第一课时先安排学生亲近排球和熟悉排球,通过游戏化的主题设计来让学生达成此目标,接着再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学练,掌握正确的垫球手型,这样一堂课就基本结束了。第二课时就围绕如何有效巩固学生在垫球过程中养成正确的垫球手型来设计出自主性垂直向上抛球—垫球1次—双手接住球;向上抛球—连续垫球2次—双手接住球;向上抛球—连续垫球3次,一直能连续垫10次以上,我想通过这样的主动性体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江苏南京·王磊】:(1)我认为该运动技能教学目标定位过于笼统,表述含糊、不明确。目标必须具体、明确,突出重点,针对性强,并且可以操作。应该修改为:使90%以上的学生掌握正面双手垫球部位、击球点以及正确的用力顺序,发展学生的协调性。10%左右的学生能找准击球点。在8次检测中,85%的学生能完成自垫球15个以上,15%的学生能完成6个以上,并进一步熟悉球性,提高学生控制球的能力。(2)运动技术的教学起点是指“学生的运动技能基础和身体素质”,因此教师在设置运动技能目标时一定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运动技术的教学起点。我认为在第二次课上,采用这样的练习有些颠倒、混乱,不符合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认知规律,既达不到预先设置的效果,还影响学生的学练热情。因为自垫球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它包括抛球的高度、直臂夹紧、垫球的时机和准确的击球点、垫球的高度控制和上下肢协调用力等。(3)这节课目标上的模糊,必然导致重难点的模糊,导致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使75%的学生掌握正面双手垫球的动作技术”,探讨既没有考虑到全面性,那么“25%的学生呢?”又没有表述清楚,是自垫球还是一抛一垫、2人对垫呢?(4)我认为必须遵循“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只有制定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尤其是运动技能目标,才能选择科学、合理的教法和学法,因为在制定动作技能目标时首先做到:一要了解教材的内容、结构、功能和重难点,二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运动技术的教学起点,三要明确本课时教学在单元教学中的作用,只有吃透教材、摸清学情,才能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5)对于8年级学生来说,在单元第二次课采用“学生3人一组,三角垫球”,我认为是不适合的,因为学生的垫球能力根本达不到,就对于“自垫球”来说,60%的学生自垫球能达到20个以上已是很好的,“一抛一垫”练习可以放在提高练习中,“对墙练习”和“2人对垫”可以放在学生分层次练习,“对墙练习”和“2人对垫”对学生的脚步移动、垫球力量的大小、垫球时机和空间的判断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山东威海·尹耀】:在本案例中,必须厘清两个基本问题,即:练习手段多样化的目的和作用是否达成,练习手段使用有无针对性、科学性。(1)练习手段要有明确目的和明显作用,不能片面追求多样化。应当说,案例中采用的练习手段,均是我们日常教学中经常采用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手段只要有效,即可应用。但我们必须考虑到“更有效”的问题——运用过滥,一味追求多样性,极易成为学生练习时的干扰因素,得不偿失。有效手段多与少的选择,取决于教师根据课堂学生练习的实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适度选择;要克服表面丰富光鲜却无实效的倾向,采用针对性最强、最有效的手段方法是上策,即所谓“法”不在多而在“精”。(2)练习手段使用要有针对性、科学性,避免盲目性、无序性。该案例中,共使用了六种不同的练习手段,但从技术难度或学习顺序上,应依次排序为:①集体跟随教师原地做正面双手垫球的徒手练习;②2人一组,垫固定球练习;③2人一组,一抛一垫练习;④2人一组,对垫练习;⑤人手一球,散点自垫练习;⑥3人一组,三角垫球练习。其中的散点自垫练习,可以根据难度设置情况在后期适度练习,但如果作为一种体验和诊断手段,可考虑在前期使用。比如,在第一次课中的导入部分,以明确的问题引领:采用正面双手的向上垫球怎样才能控制好球?难以控制球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力量的体验性的练习,引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为突破重点和难点奠定基础,否则不宜在学习前期使用。我认为,由于该堂课系教材内容的第二次课,不宜采用3人一组的三角垫球练习,因为该练习增加了击球部位、球方向性的变化及身体协调用力等方面的难度,亦非正面垫球技术,建议最好在正面垫球技术掌握之后的第四课时,让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适度地选择性的练习。

(二)初中体育课保护帮助案例与分析

教材内容:鱼跃前滚翻;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主要教法:(1)学生自练前滚翻,观察学生练习;(2)示范鱼跃前滚翻;(3)教师做示范;(4)保护与帮助示范和讲解;(5)自由选择做诱导练习;(6)学生自练与互帮相结合进行鱼跃前滚翻练习,学生练习时巡回辅导,并纠正错误,接受能力好,动作完成质量高的学生可进一步学习鱼跃前滚翻直腿起;(7)分组扼要分析学生动作,提示学生如何观察与评价动作,让学生每组代表进行示范,其他学生进行观察与评价。保护与帮助方法:保护者蹲立在学生手撑地的侧面,一手托腹,另一手托大腿,帮助缓冲,低头,前滚。

排球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体育说课;初中体育;排球;正面双手垫球

一、初中“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体育说课的意义

初中体育说课是近几年在我国教学改革中广为采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以新课标教育宗旨“坚持健康第一,学生终身受益”为指导思想的一项教学改革措施。说课是课程备课的升华,又是授课质量的保障,因此它是介于备课与授课之间一种具有独创性的教学形式,值得广大体育教师深入研究。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是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初中生非常喜爱的体育教学内容。那么,如何通过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过程,圆满完成一堂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进行说课的研究至关重要。“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体育说课的意义就在于以体育新课标教育理念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会学习、做人、合作与生存,培养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初中“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体育说课研究

1.教学理念

初中“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体育说课应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为核心,在说课过程中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师生共同活动的活跃、轻松和愉快。

体育教学不仅要达到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魄的目的,而且还要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成败的心态,在排球这项团队体育运动中,让学生学会公平竞争,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体质,张显学生个性。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初中“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体育说课应结合教材和学情,围绕教学内容,明确三个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知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了解动作方法与特点,并能明确表述;(2)要求85%的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使其灵敏、协调、柔韧素质得到增强;(3)培养学生的机智果断、团结协作、勇于战胜困难等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反应和思维能力,体验到运动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2.学情分析

说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每班40人左右。经过小学六年体育课的学习,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思考、判断和模仿能力,具有一定的速度、力量和灵敏素质基础,具备了学习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的条件。初一年级学生对体育课程新内容的兴趣较浓,有好胜心和表现欲,因而在本课程教学中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初中体育课的学习模式与初中体育教师新的教学方法有一个相对适应的过程。

3.特色教法与学法

依据课改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体育说课应采用寓教于乐、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展开。首先,体育教学过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娱乐式教学法进行课前热身,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利用学生原有基础,由学生自主分析,推导出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要素;再次,采用联想教学法,使学生理解垫球技术的实质和技术要领,要抓住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情境,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等考评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技术水平。该课程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学流程

本课程采取以班干部负责,体育骨干协同的分组练习组织形式,授课的主要特色分析如下:

准备活动采用娱乐式热身法,如徒手操、抛球跑动游戏等形式。这是根据学生的生理规律所做的课程安排,一是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充分的活动,为即将进行的练习做好生理准备,避免产生运动损伤;二是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铺垫。

面对初中年龄段的学生,宜采用启发式与联想式联合教学法。利用生活与大自然中学生熟知的素材进行引导,配合教案的巧妙组织,再通过教学实践中师生的积极互动,会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典型教学案例见表1。

表1 启发式与联想式联合教学法教学案例

在这一体育教学案例中,由学生自主分析、理解,并推导出排球垫球的技术要素与实质,从而领悟和掌握其技术要领。设置情境,利用“手臂球拍”的便利性和灵活性,检查“手臂球拍”打球的效果,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兴趣。设置猎豹捕羚羊的情境,生动鲜活,模仿性强,学生通过练习能够掌握完整的垫球技术。

在学生基本理解垫球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抛自垫的课堂练习,即学生分四组围圈练习,一人圈内连垫五次,四周捡球,教师巡回示范并指导,加强实践,可提高授课质量。同时,要注重过程评价,在授课期间与最后环节,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自信、认识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说课效果与反思

初中“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体育说课,首先从学生的学习动机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先不强调垫球技术要做到的标准程度,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其顺序为:基本内容导入基础技术概念的建立技术表象的感受学习技术的学法,力求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从“重视情感体验”入手,由“重视体育技能学习”转变为“重视体育能力的培养”,为一种层次教学过程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垫球技术的动作方法与要领,初步掌握了正面双手垫球技术,而且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到了被教师和同学欣赏的愉悦。

通过确立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首先解决了学生为什么要学(有趣味、有享受)、怎样学(自主学、过程思考、发现问题、找出办法)、能学到什么(思维方法、学习方法、技术要领),解决了教师教什么(教技术、教学习方法)、怎么教(启发式、联想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与为什么这样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问题。

四、结论

体育说课是一项将体育课程上升到人文课程必不可少的教育改革。“排球正面双手垫球”体育说课不仅强化了初中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使之形成了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健康心态,而且也给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为提高我国初中体育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正宏.体育说课理论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陆涛锋.排球正面双手垫球说课稿[J].新课程(教研版),2009,(06).

[3]黄小平,钱如琳.试论“说课”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和应用[J].浙江体育科学,1998,(06).

排球教学案例篇5

地理教学积极性兴趣在一次有关初中学科难易程度网站的调查中,地理很荣幸地和英语、数学一起跻身三甲!经常有家长问我同一个问题,初中地理很难吗?不难、不难,做到两点就不难,一是培养兴趣,二是掌握学习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第一节地理课就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想学地理。第一要让学生知道地理是有用的。第二要树立我能学好的信心。老师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案例1】我在教学《在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一课,在教学赤道、南北极点时,先让学生自己说出赤道、南北极点的定义,然后提问:如果把老师看作地球仪,赤道、南北极点分别在什么部位?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小明说赤道就是老师的腰带,北极点是老师的头顶,南极点在老师的两脚之间。一方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案例2】在教学经纬网时,课上巩固练习我安排了以下活动:横排的同学是纬线,竖列的同学是经线,我规定了赤道和本初子午线,每一排或列相差10度。两组同学比赛,一组站起一位同学,另一组同学说出他的经纬度。学生在活动、比赛中学习了地理知识,本节课的难点也迎刃而解。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我的初中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要读懂地图,从地图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地图去识记地理知识,特别是引入了简图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排球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合作;初中;排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99-02

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可以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也可以是个体和团体之间。合作的理念在目前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组织和谐教学方面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教师合作备课,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合作存在于教师的备课过程中由来已久。合作备课可以是集体备课,也可以是相互请教等。在相对固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框架之下,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对于教材和学生的理解,以及各自教学习惯上的不同。教师之间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就自己的薄弱环节向同事进行请教,不仅可以直接学习到他人的思想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有心的教师还可以从同事的思想、方法之中得到启发,从而能够设计出最符合教学实际的教案。例如,在一节“3号位二传技术的战术运用”中,我的教学设计实施步骤是这样的:首先是设置场景,对学生进行提问:“后排队员接发球后一传到3号位,此时3号位二传手对面两名对方球员准备进行拦网,这时二传手应该如何传球?”其次是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接着由教师总结进行示范:“3号位二传手这个时候应该及时将球传至2号位或者4号位,因为此时对方3号位上已经有两位防守队员,在对方的2号位或者4号位上必然存在着空档,此时二传手需要注意的就是接球前观察好对方的站位,用快速且较为隐蔽的传球技术将球传到我方2号位或者4号位上,由主攻或者副攻进行扣球。”这样的一个设计首先是利用比赛场景进行提问,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之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示范,理论结合实际。应该说,教学设计的理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当我把这一设想在集体备课中说出来的时候,却得到了很多的建议,最终,我的教学设计在集合了大家的智慧之后变成:首先将学生大致分成2~3个组,然后将同样的比赛场景设置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分析得出3号位强攻、3号位轻吊、2号和4号位进攻、后排进攻等方案。随之进行队内的实践探索,最后自己总结出每个方案的优劣以及二传手在传球时需要注意的要点。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包括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先进的教学理念,且具有很好的操作性,与之前的教学设计相比好了很多。这样的一种在教师备课上的合作,对于提高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以及个人教学水平的增强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生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合作学习是体育新课程标准中所大力提倡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和课外体育活动中自主掌握以及改进运动技术、理论,提高与人融洽相处的能力等方面有很明显的效果。排球运动作为一个集体项目,对于每个位置上的队员的技术能力要求都不一样,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式需要队员之间有充分的理解、默契和凝聚力。所以说,不论从课程改革还是项目本身来看,进行合作学习都是非常适合排球运动教学的。

1.固定分组,融入集体。既然排球是一个集体项目,那么我就在进行排球教学的时候将若干学生固定的分成一组,号称一个排球队,组织结构分别是每个人轮流当队长,最后大家选出自己认为最有能力的人担任固定队长。场上位置分配是先自愿选择担任,然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每个队员都要轮流担任裁判(包括主裁和边裁以及记分员)。在进行相关内容教学的时候,教师将主要内容介绍之后由临时队长组织安排学习和练习,教师在其中进行穿插指导。这样的好处是每个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能具有主观能动性,带着责任感去改进自己、去包容别人,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2.合作学练,互帮互教。在教师进行新的技战术教授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教师的讲解示范没有听清和看清楚而不能很好的进行学练,而且一旦形成错误的动作定型之后要进行改正也是相当困难。这个时候,将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就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分组合作学致可以分为个人的技术和多人之间的配合技战术两个方面。例如,在个人技术学练的时候,我倾向于将3~4个学生分成一组,这样学生既不会产生依赖思想又可以实在的进行互相帮学。在教学侧身垫球的时候,很多的学生只重视手型的正确,而忽视了通过脚步移动来带动身体从而做出从容正确的垫球动作。在合作学习进行三角垫球的时候,同伴垫球的时候力量把握不够好导致球的飞行路线比较偏和快,这个时候学生就会不自觉的快速移动以使自身能够稳准的把球垫给同伴,同时学生会对同伴做出的好动作记忆深刻,在遇到类似传球的时候也知道首先是快速移动然后再做手臂部的动作,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一种互学的过程。在经过教师的点播之后,又可以将预判和快速移动结合在一起,这就升华了简单的学练而朝能力方面进行发展。又例如,在教授多人间的组合技战术的时候,包括发球、垫球、传球、扣球和传球、扣球、拦网等技战术组合。这个时候就可以根据练习的需要来确定小组的人数,确定人数之后再进行各个位置上的分配和轮换,明确每个学生的技战术要求,结合团队进行组合技战术练习可使学生加深对于排球运动中战术配合的理解,同样的,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练习,也会使学生更加快速合理的掌握技战术。

3.分组比赛,提高能力。将学生按照之前的分组进行教学比赛,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对于技战术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增强学生实际运用技战术的能力。建立在合作学习基础之上的一个分组比赛,可以使学生相互配合、相互鼓励、相互包容,在遵守共同规则的前提下,尽力的去取得胜利。在比赛的时候,每个队会选派一名同学作为教练,根据对方的技战术打法的特点,分析其中的漏洞,以制定本队的应对措施,通过有针对性的安排,去争取比赛的胜利,最终达成能够参加比赛、会比赛以及欣赏比赛的学习目标,这也是中学阶段排球教学的最高目标。

在初中的排球教学中,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例如探究式教学等。不管其外在的教学形式是如何,最为需要我们教师思考的是如何通过这些外在的形式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通过这些外在的形式来真正的达成其内在的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类似的学习,对技战术理论进行掌握乃至内化,在今后的生活中作为自身的爱好以及锻炼的方式,这才是科学运用合作教学的精髓以及最终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高岁多.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8,(5).

[2]梁想龙.论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西北职教,2010,(Z1).

[3]王渺一.体育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创新[J].中国学校体育,2011,(1).

[4]姜宝升.实施新课改后排球教学回顾与探讨[J].科技促进发展,2010,(6).

排球教学案例篇7

一、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1、小组学习,主体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常用网站,学生以3人小组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学习中学生先进行分工,如各人在不同的网站上网搜索一些搜索的方法技巧,体现了学生学习独立性。在搜索到结果后大家一起研究,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又体现了学习的合作性。

这个环节充分利用Internet网站资源,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收集信息,并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有用信息,以寻求对前面所提出问题的解答,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网上查询、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探索的需要。

2、交流协作,解难释疑

所谓“协作学习”是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学习小组,让他们围绕同一学习材料,按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互相讲座、互帮互学、相互启发、相互评价、相互激励等小组合作方式,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良好协作环境中共同进步。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生生间进行双向流动的信息流主要是学生个体的建构意义,它由学生用网上获得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独自内化而组织形成的。以这种“学生语言”在学生间交流,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积极主动地促使信息流的流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讨论,促进会话,组织协调好师生间、生生间多边共同协作学习。在学生忙于探究时,教师应多看、多听、多感受而少说话,要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要鼓励学生自主提炼,自由准确地表达自己在学习中的经历和感受,并向全体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在整个学习集体中共享,让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协作环境中,实现知识的有序内化和意义建构的优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感性认识阶段向理性认识阶段发展。

当学生完成了网上查询以后,让同组同学交流意见。学生可以通过BBS论坛、在线交流、留言板等形成在网上交流。既可以一对一交流,也可以一对多交流,了解本组同学为了解决问题各查找到的网站,搜索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方法快些?哪一种方法准确些?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以形成对某问题的普遍认同。知识在综合的学习环境中被交流,在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共同体”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二、例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信息技术

案例一

在上《两步应用题》一课时,多媒体演示: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录像。录像播发学校体育运动队在参加扬州市中小学生运动会的场面。再出示:我校排球队有20人、田径队有30人、足球队有……,教师适时提问:看了这些内容,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多媒体演示学生补充和足球队有关的条件。出示:排球队比足球队少5人、足球队比田径队多8人、足球队比排球队和田径队多2人、足球队比排球队和田径队少2人、足球队是排球队和田径队总人数的2倍。再进行讨论最后得出三种情况:足球队比排球队和田径队多2人、足球队比排球队和田径队少2人、足球队是排球队和田径队总人数的2倍。(闪烁、发出声响)结合屏幕内容,分别完整的叙述三个数学问题。

“推波助澜”:其一:兴趣是学生渴望知识的情感意向,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本课通过播发学校里学生常见的体育活动的画面,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而导入,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二:信息技术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在传播的过程中能放大信息,增强了信息的强度,三种数学问题出现时的闪烁、声响刺激了学生的大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易于形成表象。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板书时间,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案例二

1.在教学《相遇应用题》一课时。多媒体演示: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大卡车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甲乙两地相距70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80千米,大卡车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相遇? 在教学中教者用动画演示了,两辆车的行走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线段图的变化,展示了两辆车的行走过程,即形象又具体。

2.在教学《线段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了线段、并且形象的说明了什么是射线和直线,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无限延伸的含义。

“返朴归真”:CAI可交错表现动静两种状态,在课件开发中可直观设计、在教学中可灵活操作,上述案例,灵活的运用了这个特点,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能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把静止不变的图形符号转化为不断运动的活动场景,充分表现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为促进学生思维由具体向抽象的飞跃发展架桥铺路,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此例还有如:教学圆柱和圆锥的概念时,沿着长方形的长边和宽边旋转形成圆柱体,直角三角形沿着其中一条直角边进行旋转形成圆锥体,这一动态过程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不能解决的,而用CAI课件却能轻而易举地解决。

案例三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的练习题(多媒体展示)是:

1.基本练习。

说出下面图形的长、宽、高。

判定下面图形是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2.实际练习。

量出自己手中长方体学具的长、宽、高。

3.想象练习。

如图,这是一个长方体的图形。请你想象一下:1.它的左

面的面积是多少?2.后面的长、宽个各是多少?3.哪几个面的面积是48平方分米?

4.趣味练习。

数一数。如图①中有多少个正方体?再补上几个正方体就可成为图②的形状?

排球教学案例篇8

(本例在原案例的基础上略为改动,原案例出处:刘健主编.走进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8-60):

1.教材内容

(1)篮球,复习原地运球,学习直线运球;(2)接力跑游戏

2.教学对象:高一男生

3.学情分析

球类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它具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选择直线运球技术作为教材,是根据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情况而定,因此,直线运球的重点确定为运球时按拍部位,难点为控制球。本课还利用篮球与呼啦圈在篮球场地中进行娱乐性的接力跑,进一步增加接力跑的难度和趣味性。

4.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①了解本课的练习方法,明确篮球原地运球、直线运球的技术原理及作用,能正确区分原地运球与直线运球的不同之处。认识篮球运动的目的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②90%以上的学生明确本目标。

(2)技能目标:①通过本课学习,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75%以上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正确运用直线运球技术,提高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②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素质,提高协调性与快速反应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力争胜利的竞争意识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强化学生的娱乐情感,提高想象、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素质。

5.教学方法

(1)复习原地运球:①原地运球:蹲、坐、站;②原地高、低姿听信号运球;③原地高、低姿看信号运球。

(2)学习直线运球:①听口令直线运球(注视目标,慢速移动);②看手势直线运球;③直线追逐运球。

二、教案编制技能水平的判断

该案例的编制者基本了解体育课教案编写的整个过程和高中体育教学的特点,教案的基本信息较为完整,有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目标、主要教学方法等,说明该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前教案编写教学技能,但在整个教案编写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主要问题:学情分析思路不清,学情分析不到位,教学目标不明确等。总之,该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教案编制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其技能还没有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三、案例问题分析

1.单元教学课次不明

众所周知,单元教学计划是体育课时计划编制的依据,该课虽然指出“复习篮球原地运球,学习篮球直线运球”,但没有具体说明“复习原地运球”是第几次课;“学习直线运球”虽是第一次课,但共需要几次课完成这个教学内容并不明确。这样就造成了我们在观看体育课教案时,不知该课的起点、重点与课次过程。

2.学情分析不到位

该教案在学情分析中指出“球类是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但并没有结合篮球这个运动项目进行具体的分析,因此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它具有良好的综合健身作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这句话属多余。“选择直线运球技术作为教材,是根据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情况”这句话并没有具体指出与分析高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技能水平,属于空谈;“直线运球的重点确定为运球时按拍部位,难点为控制球”这是教学重难点,不应放在学情分析之中。

3.教学目标表述不够清晰

第一,该教案把“发展学生的灵敏、速度素质,提高协调性与快速反应能力”这个有关体能的目标写入运动技能目标中是不妥的,这说明该教案在格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二,运动技能目标中的“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75%以上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正确运用直线运球技术,提高手对球的控制支配能力”表述不够到位。运动技能目标应结合具体的运动技术,说明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两个有关“原地运球、直线运球”的具体技术要点,而该教案只是笼统地表述了整个技术(掌握某某技术),这种现象在很多的教案中也是常见的,这说明教学目标制定得太笼统,没有细化到具体的技术细节上;第三,从百分比来看,“使85%以上的学生正确掌握原地运球技术”,那么还有15%的学生呢,你不是要因材施教吗?你的教学措施呢?课中没有任何体现。第四,情感目标显得空洞:“培养学生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力争胜利的竞争意识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强化学生的娱乐情感,提高想象、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素质”。这节课需要“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吗?需要“想象能力”吗?如果需要,课中有具体的措施吗?这些问题都是含糊不清的。这说明在表述情感目标时只是随意地从《体育课程标准》中拿来几个相关的词语,并没有结合篮球运球和接力跑游戏这两个教材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述。

四、教案编制技能发展建议

1.明确单元教学课次

在编写体育课教案时,写明单元教学课次不仅是编写者编制体育课教案的依据,也是为了让观摩者了解教案编写的基础与条件,有助于学术交流与经验探讨。在具体写法上,需要指出的是教材内容单元教学的总课时、该课是第几次课。在很多教案中,有的老师为了“简便”,往往只说这是新授课(第一次课),但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模糊了单元总课时,而且不利于把握教学重难点。单元总课时不同,各课次的教学重难点也就各异,如篮球运球单元教学3课时与2课时,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重难点确定、手段与方法的安排上是不同的,因此,在教案中既要明确单元教学总学时,也要具体说明某课的课次。为了简明起见,可用4-2表示,4代表该教材单元教学总学时,2代表第2次课。

2.明确学情分析的具体内容

从学理上分析,学情应包括以下几个因素: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特点、身体素质差异;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性别学生对体育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性;学前运动技术基础;班级课堂教学氛围等等。结合该课教案,学情分析的内容应为:第一,该校高一男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应与篮球教学、接力跑内容有关的素质,如弹跳力、灵敏性、速度、反应能力);第二,该班级男生对篮球运球与接力跑教学内容的兴趣情况,如对接力跑教学内容不感兴趣,那么我们在安排教法时就需要运用创新的手段与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该班级男生原地运球的基础(这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是最了解的,因为是复习内容,上了几次课?学生掌握情况如何?这是体育教师理应熟知的)。

3.进一步规范教学目标的格式与表述

首先,教学目标的编写格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布鲁姆目标分类方法为依据的“三点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与情感目标;另一种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的“四点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体能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目前在基层体育教学中,以上两种格式都比较常见,笔者认为,若以第一种编写格式,那么应增加一个“体能”目标,这是体育学科所特有的。

其次,要不断提高编写课堂教学目标的水平。教学目标在教案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说明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教案只是一个预设,是一个课前准备,因此,体育老师往往对教学目标的编写并不十分重视,流于形式。所幸的是,近年来有关如何较为科学的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不断增多,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与观点。

排球教学案例篇9

案例一:在教学《生活与哲学》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为了加深学生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理解,教师设计了感受水果别样芬芳的体验活动。教师精心准备了水果,有苹果、梨子、菠萝、柑橘等,满满一箩筐。教师拎着箩筐在一、二、三、四排学生间快速穿梭,惟独第五排学生情绪低落,一学生叫嚷道:“老师,老师,我们还没有闻到呢!”之后,教师又安排了上台推介水果的活动,学生们玩得很开心。然而,第五排的学生虽然频频举手,却始终没有机会上台表演,一个学生说:“我们好可怜哪!”然后再也不举手了。

案例二:一位新教师执教“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内容时,在列举了许多事例分析量变和质变原理的方法论以后,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个气球,让他们尽量吹,看谁吹得大。结果教室内噼噼啪啪一片气球爆炸声,女生们捂着耳朵,男生们则哈哈大笑。

上述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并不是个别现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民主,由接受到创造性地对教学情境进行感悟,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享受乐趣,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真实有效和适时适度。

一、体验要真实有效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体验情境之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个性特征和情感体验,设计的情境要从这些学情出发,而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现状。脱离了教与学的实际,情境就是虚假的情境,体验就是无效的体验。

上述两个案例中的情境设计,都没有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违背设计的生活化和真实性原则,也没有设计有一定力度和深度的探究问题,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高中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能够通过水果和苹果、梨子等之间的联系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没必要挎篮水果进课堂。教学中事事都设计体验活动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毕竟课堂的时间有限,也很宝贵。所以,体验活动的设计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源自生活、来自实践、出自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感悟。

二、活动要适时适度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方式要注意其针对性和适应性,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果只追求表面的新奇和热闹,或把体验作为课堂的点缀,为体验而体验,就会冲淡学习主题,也就失去活动体验的必要性。其实,新课改并不排斥传统的、简洁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倡导体验式学习,主张开展小品、课本剧、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感悟。但活动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活动的开展要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正如大众传媒学者施拉姆所说,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比较简单的那种媒体。因此,体验活动的创设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服从和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排球教学案例篇10

关键词:中职学生 排列组合 解法

排列组合问题是高中数学中较难学的内容之一,它与其他知识联系较少,内容比较抽象,解决排列组合问题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根据本人这几年在中职教学中教学实践,归纳出关于排列组合题的几种解法,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排列组合问题。[1]

一、分清两个原理

两个原理的区别在于一个与分类有关,一个与分步有关,如果完成一件事有几类办法,这几类办法彼此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不论哪一类办法中的那一种方法都能单独完成这件事,那么求完成这件事的方法种数就用加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需分成几个步骤,各步骤都不可缺少,需要依次完成所有步骤,才能完成这件事,而完成每一个步骤各有若干方法,求完成这件事种数就用乘法原理。举例如下:

例1.三个袋子里分别装有5个红球,8个白球,6个黑球,从中任取一球,有多少种取法?

分析:任取一球可分成三类,一类是取出一个红球,有5种取法;第二类是取出一个白球,有8种取法;第三类是取出一个黑球,有6种取法,故用加法原理:有5+8+6=19种取法。

例2.小明所在学校的教学楼,每一层的两头各有一座楼梯,小明走进教学楼后,想上楼去第四层的教室,他有多少种上楼的走法?

分析:小明进教室可分成三步,第一步从一层到二层有2种走法,第二步从二层到三层有2种走法,第三步从三层到四层又有2种走法。因此,用乘法原理:共有走法2×2×2=8种。[2]

二、插空法

对于某两个元素或几个元素要求相邻问题,可采用插空法。举例如下:

例3.马路上有编号为1、2、3…10的十只路灯,为节约用电而不影响照明,可以把其中的三只路灯关掉,但不能同时关掉相邻的两只或三只,也不能关掉马路两端的灯,问满足条件的关灯方法有多少种?

分析:“三只暗灯插空”,即在七只亮灯中插入三只暗灯且任何两只暗灯不相邻也不在两端,在七只亮灯之间形成六个空档中插入三只暗灯有 =20种.[3]

三、捆绑法

要求某几个元素必须排在一起的问题可用捆绑法,即把这几个元素合并为一个元素,再与其余元素一起做排列。同时注意合并元素内部也要做排列。

例4.5个男生和3个女生排成一排,3个女生要排在一起,有多少种排法?

分析:把3个女生当做1个人与5个男生做全排列有 种,其中女生内部也有 种排列,所以共有 种排法。

例5.5名学生和2名老师站成一排照相,要求2名老师相邻但不站在两端,则不同的排法共有:

A.1440种 B.960种 C.720种 D.480种

分析:题干当中有“相邻”,所以选择的做题方法一定是捆绑法,要想把这件事解决清楚,要分如下几步:第一步,首让没有要求的元素进行排序,即先排5名学生,有A(5,5)种方法;第二步,将2名老师“捆绑”在一起,看成一个人,插空到5名学生中间的4个空中,即C(4,1)种方法;第三步,这2名老师不同,要进行排列,即A(2,2)种方法,此件事情完成。分步做的事情,根据乘法原理可知,共有A(5,5)×C(4,1)×A(2,2)=960种不同的排法。所以答案为B。

小结:捆绑法和插空法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方法,但是却经常一起结合起来使用。

四、换位法

对于某些东西的归属问题,如果从正面让人去选东西,不如反过来让东西去选人,这样一换位,问题的解决就简单多了。

例6.5名学生争夺6项冠军,则冠军头衔的不同归属方案有多少种?

分析:如硬要让学生“争夺”冠军,那么学生甲究竟可得几项冠军呢?分类讨论相当复杂,所以不如让“冠军头衔”去选学生,则每项冠军均有5种归属,即56种。[4]

五、对等法

有些限制条件的肯定和否定是对等的,各占全体的一半。

例7.其中考试科目有8门,英语要排在数学之后考,共有多少种安排方法?

分析:不加任何限制,共有 种排法,“英语在数学之后考”与“数学在英语之后考”的排法是对等的,所以英语要排在数学之后考共有 种安排方法。

六、求剩法

在组合问题中,有多少种取法,就有多少种剩法,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当求取法困难时,可转化为求剩法。

例8.盒中有5克砝码7个,10克砝码4个。如果从中要取60克砝码,有多少种取法?

分析:把盒中砝码全部取出,共5×7+10×4=75(克),比60克多15克,所以剩下的15克,即是3个5克或1个10克与1个5克。因此,共有 + =63种取法。[5]

七、排除法

有些题目,可以从反面解决比较简单,故先求反面,再从整体种排除。

例9.从4名男生和4名女生中选派4人参加义务活动,男女生均有的选法有多少种?

分析:从男女8名学生中选派4人参加,只有4人全是男生或4人全是女生的情况不符合要求,其余情况均合题意,选派种数为: - - =68种。

八、转化法

对某些较复杂的或较抽象的排列组合问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将其化归为简单的具体问题来求解。

例10.高二年级8个班,组织一个12人的年级学生分会,每班至少1人,名额分配有多少种方法?

分析:此问题可转化为:将12个相同的白球分成8份,有多少种分法的问题,因此须把这12个白球排成一排,在其11个空档中放入7个相同的黑球,每一空档最多放一球,即可将白球分成8份,显然有 =330种。

用以上几种方法去思考,可以解决有关排列组合的许多问题,所以只要认真分析,掌握规律,这类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6]

参考文献

[1].张广祥.数学中的问题探究[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王瑞华.浅谈排列组合教学中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4期.

[3].刘艳华,雷勇.排列组合与概率统计[J].数学教学通讯,2009年14期.

[4].郜惠.解排列组合应用题的常用策略[J].青苹果,200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