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材背景十篇

时间:2023-10-11 17:24:44

医疗器材背景

医疗器材背景篇1

医疗器械属于医药工业中医药制造业的一个子行业。

根据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将医疗器械分为三类:

Ⅰ类,是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Ⅱ类,是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Ⅲ类,是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威胁,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根据具体用途不同,又可将医疗器械细分为以下十二大类(见表1)。

二、行业背景

(一)国际医疗器械行业背景

2009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900亿美元。在世界范围内,医疗器械市场长期由大型跨国公司所垄断。2009年全球销售额排名前十的医疗器械公司如表2所示。

由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排名第一的强生是医疗器械领域当之无愧的霸主,其它主要竞争者如西门子、通用、飞利浦和雅培等,虽然并非专业的医疗企业,但在医疗器械领域同样占有重要地位。专注于细分行业产品的公司如美敦力、百特医疗和波士顿科学也同样收入不菲。

目前,全球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消费比例约为1 ∶07,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 ∶102,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占据全球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并有继续扩大之势。在人口老龄化压力和新兴市场医疗需求持续增长背景下,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美国医疗器械市场保持9%的年增长率;2008年日本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达到1142亿日元;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的新加坡,近年来医疗器械销售额每年上升18%左右。据Kalorama Information预测,2011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3120亿美元,并且未来几年将会以4%~6%的速度增长

从风险投资公司的角度来看,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较大,加之医疗行业本身的风险较大,2010年风险资本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的风险投资相对谨慎。美国2010年风险资本投资医疗器械行业总额为23亿美元,同比下降了9%。根据产品实际情况,美国风险资本更看好已在欧洲获得批准、相对风险较小的产品,融资主要用于国内试验以及FDA批准。具体细分领域集中在心血管产品(如TriVascular的血管内支架、CardioMEMS的心衰压力测试系统)、家用医疗(如Home Dialysis Plus的家用肾透析设备)和医疗信息(Theranos的医疗IT系统和个体化用药)等领域。

(二)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背景

截至2009年底,中国实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3876家,其中:Ⅰ类3696家,Ⅱ类7869家,Ⅲ类2311家,全国持有《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企业共有155765家。目前我国可以生产47个种类、5000个品种、30000余个规格的医疗器械产品,生产能力基本能满足全国各级各类医院的基本装备需求。

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告,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同比增长近20%,市场地位已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多亿元,同比增长50%左右,是医药产业中同比增幅最大的行业。由于销售情况出现好转,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盈利显著增长,全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近115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根据海关数据,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进出口总额达226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47%。其中,出口额为146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05%;进口额为7957亿美元,同比增长3035%。出口额和进口额同时创造历史最高记录,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10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对外贸易继续保持较大顺差,累计贸易顺差额达6742亿美元[1]。这表明国际市场对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尽管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在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行业内仍存在着一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国际医疗器械市场中,高端产品市场份额一般占55%,中低端产品占45%。而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基本构成为:中高端产品仅占25%,而中低端产品则占75%。虽然我国在多种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如卫生材料、一次性医院耗材、输液器、B超、呼吸机、普通手术器械和激光类手术器械等方面,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然而,这些产品均为高耗能、低附加值产品,这类产品相对依赖较低的原料价格和人力成本,容易受到原料、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从企业构成来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中,小型企业数量占比较高(90%左右),且整体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新产品研发投入,仅能依靠低价在国际市场竞争。

由于医改政策向基层医疗机构的倾斜和医保覆盖面的扩大,由医院设备的巨大缺口产生的市场空间十分可观。据卫生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2000多所县医院、50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3万~5万所村卫生室装备配置平均缺口达30%。尽管在中国市场上,外资巨头占据了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80%,然而外资企业一家独大的情况并不存在。因为想在中国市场立足,仅仅依靠品牌和产品并不能掌控市场,还需要推出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主动和经销商合作、加强售后服务解决方案等。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正处于转型期,呈现出外资巨头与本土龙头企业相互向对方势力领域渗透的格局。我国已有多地先后建立了专业发展医疗器械的医疗产业园区,以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例如2011年4月,江苏常州武进区西太湖国际医疗产业园引进建设了总投资额达50亿人民币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并配套建设国际会展、物流、信息、产学研服务、检测等6大中心,设立共享GMP仓库和实验室,形成医疗器械科研、转化、生产、展销多功能基地。

从风险投资角度来看,2010年,医疗健康产业名列IPO数量最多的四个行业之一,以截至创业板上市一周年的数据来看,各行业企业IPO平均账面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业是医疗健康,平均投资回报率为1868倍。在此背景下,各类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先后成立,项目争夺战硝烟四起。

三、行业政策

我国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并加强药品价格管理,药品利润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国家加大对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将对医疗器械市场产生利好。医疗器械科技成果一般需要3-5年的转化期,上千万的投入,因此普及型器械的发展需要国家有关部门以政策、资金等加以推动,帮助企业走完全程。政府采购导向对促进本土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相当重要,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把替代进口产品的国产产品列入医保范围,会给本土企业带来更多成长机会。基于此背景,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扶持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的发展。

(一)卫生部公布《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

2011年3月,卫生部了《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的通知,旨在加强医学装备采购管理。《管理办法》的出台为今年医疗器械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2]。《管理办法》强调,未来医疗卫生机构须加强医学装备采购管理,未纳入集中采购目录或集中采购限额标准以下的医学装备,应当首选公开招标方式采购。据此推测,未来低端医疗器械市场竞争将会愈演愈烈,价格和利润也将无法保持原有水平,而产品独特、技术门槛较高的企业将在招标中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二)卫生部启动耗材集中采购

2011年卫生部重新启动高值耗材集中采购系统。高值医用耗材是指对安全至关重要、生产使用必须严格控制、限于某些专科使用且价格相对较高的消耗性医疗器械。

2004年,卫生部曾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8省市进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试点工作,目的是挤掉流通环节的价格水分,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试点的范围为普遍使用的心脏介入类医用耗材、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三大类产品。经过集中采购,耗材价格确有下降:心脏介入类耗材降价376%,心脏起搏器降价152%,人工关节降价243%。2007年,卫生部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3]。《通知》规定,“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工作由卫生部审批,其集中采购由卫生部统一负责组织。心脏起搏器、心脏介入类等高值医用耗材临床应用的医疗机构少,各地采购价格差异大,价格虚高问题较为突出,由卫生部统一负责组织。”2008年,卫生部进行了第一次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这也是卫生部第一次大规模采购医用耗材。这次集中采购,实现了部分医疗器械产品的全国统一价格,为全国制定统一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奠定了基础。

卫生部集中采购,将减少企业产品进入终端销售的流通环节,产品价格预计会有明显下调,这将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集中采购有利于降低药物和器材的价格,但在执行过程中有可能走偏,出现例如“中标死”等问题。同时,如果卫生部集中采购要求降价,可能促使外资企业的产品降价,从高端市场向中低端市场进军,这将会对国内中低端产品生产企业构成巨大威胁。

(三)新医改国家将投入千亿巨资装备县级医院

据测算,目前我国2000余所县医院装备配置平均缺口达30%,西部地区甚至超过50%。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投资总需求已达1000亿元(含设备投资),这包括全国2000多所县医院、50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和240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3万~5万所村卫生室的建设。截至2010年6月底,中央专项投资200亿元已分3批下达。

依此政策,首先,基建行业的水泥、沙石、门窗、上下水管件和瓷砖、玻璃、灯具等医疗机构常用、必需设备行业以及新兴低碳行业将明显受益。由于县乡村建设的地域性等特点,一些地方性的中小型企业由于价格和运输成本等优势,在政府招标采购中胜出几率更高。

其次,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将获得巨大市场空间。卫生部明确表示,此轮县医院建设必须全部装备CT,部分经济发展和诊疗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以配置核磁和直线加速器,三类设备将纳入国家大型医用设备管理。其中CT选择16排以下(含16排),核磁选择10T以下,直线加速器选取普通、三维适形和立体定向放疗设备。

四、投资重点关注领域

2007 年到2010 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年销售收入增长保持在20%左右,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医疗器械是医药制造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影响,医疗器械将随着整个医药大行业的发展迎来巨大的市场前景。

面对形形、千差万别的医疗器械,究竟哪些领域值得投资呢?根据我们的分析,未来以下细分子行业将是医疗器械行业中最值得投资者关注的:

(1)社区、家用医用电子诊疗仪器:适用于社区快速诊断的POCT类仪器,家庭用小型、多功能、快速诊断治疗仪器。

(2)可替代进口的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如高场强CT、MRI、高精度内窥镜。

(3)人性化康复辅具:设计人性化、细节周到、使用方便的家用康复辅具。

(4)临床检验分析设备和试剂:能够快速给出可靠的临床生化检测结果的设备及配套试剂。

(5)肿瘤放化疗设备:超声治疗、光学治疗、激光治疗等专业设备。

(6)医用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性能极佳的人工骨、口腔填充材料、人工皮肤、人工器官、血管支架、心脏起搏器等。

(7)系统性医疗信息软件:远程医疗、个人电子信息整合与医疗资源对接等软件。

下面将逐一详细介绍这七个重点细分领域的行业、市场和技术方向。

(一)社区、家用医用电子诊疗仪器

社区、家用等电子仪器属于医用电子产品中的一类。

医用电子产品最主要的应用范畴是快速诊断与治疗,由于医疗需求的增长医院等医疗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现有需求,将医疗装置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研发成可居家使用的小型医疗设备,可以让人们随时监测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既节约了医疗资源,又有利于病人自身健康,再加上设备小巧、使用便携,将有可能作为消费性电子产品走向市场。

家用医疗电子设备将是21世纪前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曾出任布什和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的保罗·皮尔泽也指出“保健产业蕴含着兆亿美元的商机”[4]。根据BCC Research的最新调查报告,至2012年,全球家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204亿美元,仅血糖测量仪就有89亿美元的商机。其他包括辅助复健、治疗、监视等有益健康的家用医疗装置也将有大幅增长。报告还认为,人口老龄化是推动家用医疗电子发展的主力之一,家用医疗电子市场的销售额区域性分布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美国与加拿大、欧洲、日本等国,占有全球家用医疗电子约70%的市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国家仅占约30%。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家用医疗电子市场主要被强生、罗氏与拜耳三大龙头所占据,并且都拥有超过10%的市场占有率。其他包括微软、英特尔、飞利浦等半导体、硬件与软件厂商也开始逐渐将焦点转移到家用医疗电子市场。涉及领域包括便携式设备(诊断影像、氧气治疗和病人监护)、家用设备(生理监视器、疾病管理、康复、遵守监督和医疗信息终端)、安全设备(耗材鉴定和数据保密)以及无线技术等。

据国内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家用医疗器械产品总销售额仅有140亿元,仅占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总销售额的14%,而在国际市场上这一比例一般在2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家用医疗器械产品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家用便携式医疗设备技术将向以下方向发展:

1.小型化、低成本。为了方便携带和使用,需要产品小型化。因此,未来家用医疗设备可能会尽量采用SoC、SIP(系统封装)或高密度模块。然而高密度集成有一些技术困难有待突破,例如把多传感器放在高密度的范围内时,信号会互相干扰,参数较多,处理困难等等。同时家用器械成本不能过高,否则一般家庭将无法负担,产品市场会受限。

2.低功耗、智能化、信息化。由于人体的生理周期长,有些检测可能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十小时的时间,因此需要医疗器械超低功耗。同时,为符合数据采集处理、体内控制、远程医疗等要求,未来家用医疗器械将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例如重庆金山公司的胶囊内镜,可通过口服胶囊代替常规内窥镜检测,在体内每分钟拍照1~2次,并通过无线把图像传输出来,可以持续8小时,对病人损伤小、无痛苦。进入体内的仪器还要符合体外可控性,这就需要体内与体外通信,例如低功耗的无线信号发射和接收。

(二)医学影像设备

医学影像设备包括超声、X线、CT、核磁共振、内窥镜等设备。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Karolama的报告,由于市场需求的稳定增长和各国对医疗行业投入的增加,从2010年开始全球超声设备行业将以6%~8%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2012年将达到50亿美元。另一份来自IMS的数据表明,到2012年中国国内超声诊断设备销售额将达到62亿美元。超声医学设备包括B超和彩超两种,国内生产超声诊断设备的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产品以黑白超声设备为主,同质化严重、企业数量众多、在低端市场竞争激烈。然而在高端彩超市场,跨国公司则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有近90%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已经有一批拥有研发实力的国内领先企业开始推出高端产品,如便携式彩超等。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超声设备技术含量体现在数字3D影像、多普勒造影、造影剂技术、软件系统升级、仪器便携性等方面。

CT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的简称。CT设备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检测器多列化、数字化、高分辨率、高扫描速度、计算机运行速度等方面。由于政府对医疗投入的持续增长以及医院X光机设备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中国医用X光机设备市场每年将以9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12年将达到873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跨国公司在高端X光机(心血管、胃肠机,移动C臂以及DR)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超过80%的DR产品都是由跨国公司供应。由于三级医院对于X光机产品的选择有着严格的要求,国内企业在高端X光机方面很难与跨国公司竞争。本土企业更多的以较低的产品价格在相对低端的市场进行竞争。

核磁共振成像既是科技界炙手可热的重点跨学科领域之一,又是高科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及生物医药领域。用于人体的核磁共振装置依其磁场强度可分为高磁场与低磁场两大类型。前者一般为15-30T,价格在15-3百万美元,而后者一般为02-05T,价格在50万美元左右。低场机由于价格优惠更适用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普及,缺点是性能不如高场机。据预测,随着临床应用,包括神经、心血管和乳腺影像的增长,到2015年全球MRI设备市场将增加到74亿美元。目前全球MRI市场仍由飞利浦、通用和西门子主导。

利用内窥镜可以直观显示X射线不能显示的病变,内窥镜领域无论从技术、临床和市场来看,都在不断变化。未来内窥镜技术将向微型化、集成化、远程会诊和远程治疗等方向发展。相关的胶囊内窥镜、内窥镜病理信息远程会诊等领域值得关注。

(三)康复辅具

康复辅具是指能够有效预防、代偿、监测和缓解残障的产品、器具、设备或技术系统,它的理论基础是人、机、环境一体化和工程仿生,是一个涉及面广,与人体特点息息相关,技术要求高的交叉学科。基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和老龄化问题,在未来十年内康复辅具市场将快速增长。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989亿,占总人口的12%。我国老年人中,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约有2700万人,半身不遂的约有70万人,82万老年性痴呆病人中约有24万人长期卧床。根据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我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占人口总数的634%,涉及26亿家庭人口。

康复辅具产品分为11个主类、135个次类、741个支类,有上万个品种,而这些品种在我国市场上仅能见到约1/5左右。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假肢、矫形器和轮椅车等辅助器具领域已形成产业,制定和了不少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是与整个康复辅具产业相比,仍有许多空白有待填补。

由于尚未建立辅具产品市场的准入制度,没有国家或集团的支持,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研发成果很难进行转化,导致了中国康复辅具产品存在市场比较混乱、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商业价值不高等问题。目前康复辅具高端产品主要被国外公司垄断,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自主研发的产品主要停留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档产品,大多只是简单的仿造,产品种类少、技术含量低,无法形成辅具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尽管科研院所研究的相关课题如钛合金下肢假肢组件、肌电假手、2C运动储能脚等均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很多产品从研究院向产业化的衔接还不成熟,难以顺利产业化发展。

辅助技术产品的特殊性在于它们的个体性。每个服务对象的个体特征不同,康复目标不同,则会要求不同的康复产品,有些可以对市场产品进行改装,有些则必须定做。未来康复辅具技术发展方向主要是个体化和无障碍两个方面。

(四)临床检验分析设备和试剂

临床检验分析领域涉及生化分析、生物学检验和实验室仪器行业。其中体外诊断试剂是临床检验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约为460亿美元左右,我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为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在15%左右[5]。临床诊断信息的80%左右来自体外诊断,体外诊断费用占到医疗费用的20%-30%,而我国只有10%左右,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临床基础生化、免疫检测试剂技术十分成熟,目前国产和进口试剂质量已不相上下,开始逐步替代进口高端产品。从测试设备上来说,高端的诊断设备仍是由进口产品(罗氏、贝克曼、朗道等)占据大半市场份额,在国内三级医院的高端市场占据垄断地位,价格普遍比国产同类产品高1-5倍。国产产品具有价格低、售后服务好的优势,用户集中在二级医院和基层医院的中低端市场。

未来临床检验分析的技术发展方向将向诊断设备的快速化、结果可靠、配套试剂价格低的方向逐步发展。仅做试剂而没有生产设备能力的企业没有竞争优势,同时生产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企业也将逐渐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一大部分。

(五)肿瘤治疗设备

2008年,全球有1270万人患癌症,死亡人数达760万。第五届亚太癌症预防组织大会预测,从2008年至2030年,全球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从每年的1240万增至2640万[6]。由于环境污染、不良生活习惯、精神和社会压力等因素,我国患恶性肿瘤的人数急剧增加,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癌症发病率在过去30年增长了80%,肺癌、肝癌、宫颈癌发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因疾病死亡的第一大死因。

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切除和放化疗,根据发病部位和病理改变不同,还有超声治疗、光学治疗、激光治疗等方法。

现在约有70%的肿瘤患者可以使用放射治疗手段,常用的放疗设备包括:x线治疗机、钴-60治疗机、医用加速器。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加速器工厂。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已建成了以生产直线加速器为中心,包括钴60、模拟机、后装机、伽玛刀等治疗主机和剂量仪器、定位设备、模室设备、计划软件、网络系统全套放疗设备的生产能力。中国的放疗设备不仅已占据国内50%以上市场,而且开始出口到发展中国家。此外,对肿瘤患者实施准确定位的热塑膜与碳纤维定位技术、适形铅模块屏蔽技术以及放疗剂量仪、三维剂量场分析系统这些放疗配套设备也在临床广泛应用,所有这些放疗配套设备中,国产设备占有率可达65%-70%。

其他治疗设备理论上优于传统放疗设备,然而由于种种技术条件的尚不成熟,无法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治疗,只能针对性治疗某些肿瘤,未来在超声、光疗、激光等领域获得巨大技术突破的企业值得我们关注。

(六)医用植入材料与人工器官

生物医用材料是用于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修复或替换其病损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高技术材料。医用材料应用广泛,分类多,常用的医用材料包括介入治疗器具材料、心血管外科用新型生物材料、骨科内置物、口腔材料、组织工程用材料、载体和控释材料等。

国产骨科材料包括骨折用固定钢板、螺栓和骨水泥等在内的常规材料,由于生产厂家竞争逐渐激烈,使其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同时由于医保费用控制加强,使其近年来增长非常迅速,在2010年首次压倒进口材料,占据国内市场主流。与骨科材料类似,国产心血管支架也逐渐有替代进口产品的趋势。2010年,我国心血管支架类产品年销售额达到150亿元,其中进口支架与国产支架零售额之比为1∶1,表明国产支架已在植入式支架这一高端器械产品市场上站稳脚跟。所以涉足相对技术门槛较低领域的材料企业,关注价值将逐渐降低。

医用材料和人工器官都属于长期性植入装置,与人体的生物相容性是该类产品的核心技术所在,因此国内外医疗厂商正在大力研制各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新材料,以取代传统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在此方面有所突破的企业才能够占领市场制高点。

(七)医疗信息化系统、远程医疗及相关软件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在出席2011中国数字医院建设高峰论坛暨首届县医院数字化促进改革与发展大会时表示:2010年中央财政专门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层卫生信息化专项总计投入了27个亿。数字化医疗及其解决方案已成为这次改革的主角。“十二五”规划提出75%以上的城乡居民都要求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到2013年国内医疗IT市场规模将超过160亿元人民币,未来3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26%,而其中的区域卫生信息化投资3年复合年均增长率甚至有望高达45%。

由于看好国内医疗信息化市场,国内外各大医疗企业纷纷进行相应产品的开发,英特尔、IBM、GE、迈瑞医疗、东软医疗等众多公司不约而同地展出了最新的医疗信息化产品,且目标大多剑指基层,展会现场中远程医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已随处可见。国内医疗领域软硬件供应商龙头也开始着手布局健康服务领域。

目前我国已初步实现数字化医疗,但仍存在医疗信息系统不统一的情况,这一现状将在未来五年内得到逐步解决。根据国务院和卫生部相关政策分析,未来医疗信息化将向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方向发展,具备医疗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参与国家信息化统一标准制定的企业,才能在行业内占据长久有利地位,一些小的、仅能提品、无法进行标准化和区域信息共享服务的信息技术企业,将会被逐渐淘汰。因此在医疗信息化行业中,企业规模和现有优势十分重要,新设立的小企业风险将会非常大。

五、总结

从产品构成来说,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老年人群对医疗器械产品,尤其是家用电子诊断治疗仪器等小型医疗器械产品的需求更高,今后中国将与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多年的日本一样,需要更多的植入式血管支架、矫形器械、家用电子诊断仪器、心房除颤器、心脏起搏器、各种大型电子诊断设备等。而这些中高端设备将主要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口。同时,中国具有全球最强的一次性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能力,如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输血袋、普通外科器械产品、各种医用纺织品等。在经济和产业转型过程中,中国将仍然占据着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大国的地位。

此外,因为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劳动力技能水平较高,近年来成为欧美医疗器械厂商的产品“外包生产”重要基地。包括通用医疗、西门子、IBM等在内的医疗器械巨头为节约生产成本与运输费用,相继在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设立了生产线,直接在当地生产并就近销售。随着跨国医疗器械企业在亚洲生产规模的扩大,今后几年,亚洲国家医疗器械外包业务也将大幅度增加,这一方面会为外包承接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我国整体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和生产人员的技术水平。

不可忽视的是未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也将面临一系列负面影响因素。首先是在全球资源紧缺背景下,加之国内经济通胀预期,上游原材料如石油、棉花、电力、钢铁、化工原料、劳动力等成本将维持上涨势头,有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生产中断。其次,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利润将带来较大影响。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 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经济运行回顾[EB].(2011323) http:///zjgx/t20110323400831.htm.

[2] 卫生部. 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EB]. (2011329) http:///gzdt/201103/29/content1833615.htm.

[3] 卫生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 [EB]. (2007629) http:///zwgk/200706/29/content666514.htm.

[4] 保罗·皮尔泽. 财富第五波 [M]. 知识出版社,2004:1012.

医疗器材背景篇2

关键词:医疗;器械;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TH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073-01

1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前景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的医疗设备的诊断,在发达国家,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和制药业的产值大体相当。而在我国,前者产值只是后者的1/5,这种比例的严重失调预示着医疗设备与器械产业在我国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医疗器械已经成为医药保健品类商品中第二大进出口商品。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医疗器械出口继续快速增长,出口额高达36.79亿美元,同比增长32.48%;进口额为37.86亿美元,同比增长15.32%。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区医院的发展需要购置新的仪器和设备,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潜力巨大。

2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内在动力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②医院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④加入WTO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17.5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1.3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据统计,我国现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2900多家,可生产47个大门类、3500多个品种、12000余种规格的医疗器械产品。但是,在令人欣喜的数字背后,中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却也存在着不小的隐忧。例如在发达国家,药品与医疗器械的产值大体相等,而我国后者仅为前者的20%,甚至更低。不仅行业规模相对偏小,本土医疗器械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更令人担忧。技术水平的落后表现在终端,医院除了一些简单的消耗性材料外,大量的设备都采用进口的产品。

4建议

(1)增强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行业竞争实力。①政府主管部门要从具体项目入手,扶持一批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好、带动辐射作用强、具有创新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发展民族工业,实现产业化,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②建立国家医疗器械发展基金,建立工程与医学临床密切结合的新体制,加强医疗器械工业共性技术和研究开发,鼓励已具有名牌效应的大型机电企业从品牌、资金实力入手,快速培育成为医疗器械名牌企业。③引导和加强行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国际OEM配套,充分发挥各行业的优势,把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和应用,提高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性能质量。④对量大面广的医疗器械,特别是一次性消耗产品,以规模经营为目标,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鼓励兼并联合,淘汰一批小规模、低素质的生产企业。

医疗器材背景篇3

关键词:医学工程师;医学工程技术人员;规范化管理;医院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6-0115-02

所谓“医学工程师”,就是具备扎实的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知识,并掌握一定的生物与医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将生物、医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工程综合能力的一类人才。临床医学工程学科是以工程学技术和产品为手段,为临床医务活动提供技术支持的应用学科。

一般来说,医学工程人才往往具备两方面技能:其一是新品研发,其二是仪器操作。目前国内的医疗企业中,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本地企业,对医学工程人才的需求往往是集中在操作类技术人员上。国外设备的大量引进,客观上提高了对医学工程人才的要求。外语优秀、操作基本功扎实、理论更新速度快等都成为该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目前全国大约有6万家医院,其中,医学工程师只占医院总人数的10%,跟国外30%的比率相差悬殊,而各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生物技术领域、生物信息领域、医疗卫生部门、医学仪器等相关单位对该类人才都具有强大的需求。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一门交叉学科。行业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缺口是很大的。

近年来,大量高新技术向医疗领域,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在医学实践中不断渗透、交叉,乃至形成了医学技术的一部分。各种各样的新型医疗器械不断涌现,从检查诊断用的心电、脑电等电生理仪器,查血、查尿的自动化检验设备,超声、CT、MRI等影像装置,到抢救用的除颤器、呼吸机、超声聚焦刀、直线加速器等,几乎无所不包地涵盖了医疗系统的各个环节。很多医院医学仪器设备总值已经占到医院固定资产的50%以上。

医疗设备更新速度快,在很多疾病的诊疗中,医疗仪器和设备所发挥的作用超过50%。而要使这些医疗仪器用得规范、用得高效,就离不开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如何正确使用这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确保仪器设备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证医疗技术质量,不错诊、误诊乃至造成伤亡事故,这已是现代化医院非常关注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差,医疗卫生事业需求大,迫切需要对医疗设备技术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估。我国临床医学工程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工作模式等都与工作要求差距较大。据某省调研,从事临床医学工程工作的人员仅5%是临床医学工程专业毕业,7%为医学影像专业毕业,83%为其他医学专业、工程专业人员。

为了适应现代医疗工作的需要,加强对临床医学工程科的规范化管理,目前,我国迫切需要加速对临床医学工程人员的上岗培训和考核工作,促进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壮大。

从业工程技术人员经过职业技能、技术培训、进修、考核,使从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且每个人有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工作中可集中精力钻研本专业的业务技术,又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动态,成为这一方面的专家,从而能更好更有效的服务于临床。结果是病人满意,医生满意,自己也有成就感。实行准入制度并不是人为设卡,而是对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本人负责,也是对患者、对医院乃至对整个社会负责。

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在医院应有合理的人员编制,使这支队伍保持相对稳定。一个现代化医疗机构要正常运行,除了要有医生、护士外,还必须要有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事实上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已经为现代化医院提高医疗水平,确保在用医疗仪器设备安全、有效的正常使用承担着重任,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顶着工作压力,坚守着自己的岗位,默默无闻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目前医院只有根据床位数配备医生、护士的人员编制,而多少床位数、多少医疗仪器设备应配备多少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却没有,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据不完全统计医院的医疗仪器设备总资产占医院总资产一般都在50%左右,无论从医疗设备的复杂程度,还是医疗仪器设备的总价值哪个方面考虑,都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如果这部分人员不能保持相对稳定和一定的数量。势必导致医院在用医疗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跟不上。根本谈不上管好用好这些医疗设备。造成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流失大不稳定的另一原因,是设备维修工程技术人员在医院没有相应合理的定位。医学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在医院得不到认可,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有些专业技术特长得不到发挥,工作再努力再辛苦,也没有成就感。在生活待遇和技术职称评定等方面深感不平衡,其实医疗仪器设备维修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也有其特殊性。种种原因造成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结束自己的技术生涯,投身于商贸活动或从政。这一现象,正说明我们缺乏一种机制保证这支技术队伍的稳定。如何能从制度上保证这支技术队伍的稳定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医院中的大多数疾病的诊疗都需要医生、药物、护理人员、医疗仪器等多方面参与。如果说其中哪方面在诊疗中发挥的作用最大,很多患者会不假思索地提到“医生”或“药物”。然而,临床统计表明, 2008年12月20日在京召开的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上,与会专家一致呼吁: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加速对临床医学工程人员的上岗培训及考核。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刘志成教授的一番介绍,则令人对医疗器械在疾病诊疗中的作用有了重新认识。据他介绍,对于脑动脉多发性狭窄,医疗仪器和设备、生物材料制品、药物在其诊断和治疗中所发挥的作用分别占50%、23%、23%,而护理、住院和医务人员提供的诊疗所起的作用各占1%;再如临床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疗,仪器和设备、生物材料制品、药物所起的作用占52%、28%、12%,而护理、住院和医务人员分别起到4%、2%和1%的诊疗作用。

临床医学工程学正是医疗器械的技术更新和临床应用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现代医院里,医生用着那么多不同作用的高科技医疗器械,如果没有一支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学工程师队伍帮助进行临床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监控,不仅会直接影响诊疗效果,还可能波及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医学工程人员在医疗工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应包括保障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时的安全性和诊断检查时的可靠性,使医疗器械一直保持优良的运行或待运行状态;保障医务人员在使用现代医疗设备时用得规范、符合标准,确保发挥医疗设备的最大预定效能;推动和参与适合医疗实际需求的创新技术的研发活动,培养新型临床医学工程技术人才等。

现代医院对临床医学工程师的要求具体如下:

助理工程师:具有工学教育背景和少许医学教育背景;负责医疗仪器设备的采购供应、维修维护、信息管理,不参与医务活动;只面对无生命的工作对象。

工程师:具有工学教育背景,了解医学;负责维修维护、质量保证、信息利用,参与部分医务活动;主要针对无生命的工作对象。

高级工程师:具有工学教育背景,熟悉医学,懂得管理,负责医疗仪器设备的高级维护,参加医务活动,参与决策管理,负责部门建设;主要针对有生命的工作对象。

随着医院进入市场经济,医疗设备在临床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立一支适应现代化医院建设的医疗工程队伍,充分发挥医学工程师在医院诊疗工作中的作用,为医疗设备保驾护航,就显得特别重要。

医疗器材背景篇4

关键词:医疗器械;人情味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73-03

一、中国医疗器械发展现状

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进入门槛较高。目前中国医疗机构的整体医疗装备水平还很低,据调查报告显示,全国17.5 万家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的医疗仪器和设备中,有15%左右是20 世纪70 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是80 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然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高端市场却长期为国外企业所占据,国产医疗器械大部分属于中低端产品,高端市场的份额不足1/3。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讲,现代医疗器械设计已经演变为一门博大精深的综合学科,它涉及诸多领域,如产品形态语意学、人体工程学、各种材料的工艺学等自然学科和商业成本学、心理学、设计美学、品牌营销学等。目前国内医疗设备的设计大都还停留在“技术至上”的层面上,很多产品都表现为人们最常见的毫无修饰、颜色暗淡的四方块,从而导致大多产品给人笨拙、生硬、恐惧和低档次的感觉。这种不考虑产品易用性和人的情感需求的产品,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内医疗设备市场的需求。所以在设计上更应注重人情味的表达,摈弃冷漠和毫无情感的形和色,尽力体现医疗设备的亲和力,真正体现医疗设备对人的关怀与尊重。

二、人情味概念的提出

人情味概念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关人本主义的理念而提出的。“人情味”思想的表达,是东方式的人本主义,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感性为主,且注重人情世故,这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刻在中国人骨髓里的一种精神面貌。因此,本文提出的“人情味”可以说是一种具有中国式的情感化设计,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的设计观。

本文中,产品设计中的人情味这一概念,主要是基于以上对人情味内涵和外延来进行引入的。产品设计的人情味中“人”作为主体,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情”是情感化设计的体现,是产品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和产品本身透露出的深厚情怀;“味”是人与产品互动时的趣味和给人的体味。综上所述,产品设计中的人情味是一种对人的内心情感需求和精神需要的设计理念,在满足产品功能需求的同时,带给使用者使用过程的快乐和感动,使人获得内心愉悦的审美体验。下面通过对医疗器械设计中的人情味研究,从医疗设备的“造型”、“材质”、“色彩”、“人机工程”、“人机界面”几个方面来阐述,对医疗设备的人情味设计做一些探讨。

三、医疗器械的外观形态分析

医疗产品的特征,首先是以造型为表达手段。其创造出来的医疗产品形态,随着医疗产品的功能、技术、需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使医护人员与病人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医疗产品就会更具人情昧和亲和力,可以消除心理不安,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首先医疗器械应给病人以安全感、温馨感,让病人感到人性温暖的关怀。这一感觉是通过在医疗器械的整体造型中采用大曲面,大倒角来实现的。相反,生硬、严谨的造型会使医疗器械和用户之间的距离变得遥远。

其次,在医疗器械的设计中,可借助造型尽可能多地把机械部件隐藏起来,从而减少医护人员的视觉疲劳和操作干扰的同时也让医疗器械看起来设备感没那么强,从而拉近与用户的距离。

此外,医疗产品造型要与整体环境相融合。

另外,医疗器械所用的形态表现都是由基本形态,包括方形、圆形、三角形等演化而来的,在医疗设备的设计与情感表现当中,以基本形态来表达情感的设计屡见不鲜。

四、医疗器械的材质工艺分析

病床、医疗器械等产品,在材料上应力求人性化,增加产品的亲和力,以提高产品的“EQ”。在选择材料时还要考虑材料与人的情感关系远近作为重要选评尺度。质感和肌理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选择合适的造型材料来增加感性成分,增强产品与人之间的亲近感,使产品与人的互动性更强[3]。

材质是产品情感表达的重要属性,不同的质感肌理能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金属表面闪烁的金属光泽给人强烈的科技感和现代感,木材、皮质可以表达自然、古朴、古典等情感,在医疗器械中,常用的塑料材质虽然给人低廉的感觉,但是通过一定的表面处理,同样也能体现它的高雅,精致,比如高分子的注塑成型能使塑料制品表面产生磨砂质感,或通过表面过UV的处理,来提升其高贵感,给人以细腻温柔的感受。

优秀的医疗器械的设计除了材质的合理运用外,由于它的物质属性和经济特点,还要考虑到与此有关的其它因素,诸如所用材料和加工方法,工艺规程与设计的适应,以及成本与消费,市场营销的估计等,此外材料的选取要建立在人类消耗较少的生态资源基础上,选取可回收、可再生、可持续化的绿色材料。B超设计中的材料常选用ABS工程塑料。工程塑料的质量轻、强度高,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可加工各种复杂节后及不同曲面的组件,成型方便。此外,工程塑料给人的感觉是硬中有软、软中有硬的弹性和柔度感,给人以柔和、亲切、安全的触觉感。由于塑料表面能够加工成不同粗细的纹理,因此,在视觉上可营造不同光泽的形式,在触觉上给人带来舒适感。

五、医疗器械的色彩分析

(一)从患者的心理角度考虑

色彩的功能是指色彩对人有视觉、心理、生理上的作用。首先从患者的心理角度考虑,他们心理承受力相对比较脆弱,且本身就对医疗器械产品存在排斥、恐惧甚至厌恶的情绪。因此过于鲜艳的色彩会更加激发他们对产品本身的关注,从而加重对产品的恐惧甚至厌恶情绪。同时医疗器械产品属于相当大的产品类别,需反映医学的严谨态度与规范性,因此医疗器械在选择颜色时既要使其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又不能有花哨的外表装饰。绝大部分医疗器械产品的大面积外表面都采用白、灰这些清爽干净的无彩色,让人联想到清洁和卫生。

(二)从医护人员的心理角度考虑

他们长期长时间使用医疗仪器,同时面对痛苦的病患,不可避免的会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焦躁、烦闷情绪。因此干净整洁且与医疗室大环境相和谐的医疗器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安抚医护人员的情绪。

(三)从医疗器械本身的特性考虑

医疗器械产品的颜色特征与它采用玻璃钢、塑料等材料的色彩技术条件也是分不开的。医疗器械产品的大面积表面采用灰、白这些洁净的无彩色,在小面积的活动构件、操作部分等则有丰富的色彩特征,这些变化就构成了医疗器械独特的产品特征。

医疗设备的色彩设计也应严格遵循以上原则。在色彩规划时同时兼顾到色彩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特性。以及不同的色彩对于疗效的贡献,有针对性地进行色彩搭配。比如在需要手术的仪器设备上,可选用蓝灰色或者绿灰色与白色的搭配来舒缓压力,降低血压,安定情绪;在纤体瘦身的仪器设备中,则可以运用有明显减肥疗效的粉色搭配,来配合治疗等等。总之,医疗产品色彩的精心搭配和功能的合理配置表现了一种正直的思想和对人性的关怀。

六、医疗器械的人机界面分析

人机界面是认知心理学的产物,是人与机器通过操作方式,互相传递和交换信息的媒介,将复杂的技术隐藏在简单友好的操作界面下,以尽量简化人的操作、提高人机交流的效率为目的

(一)医疗器械人机界面设计的目的

改善医护人员的操作状况,使器械更容易使用,各种标识和显示面板更容易辨识和阅读,降低误操作危险性;

更好地了解设备工作状态;

更好地了解病人治疗情况;

减少医护人员的训练要求;

减少医护人员操作控制设备时的体力;

使设备之间连接更安全、可靠(如电源线,导线和管子等);

警报更灵敏;

容易修理和维护。

通过色彩,造型等设计方法的运用来改善病人面对复杂庞大的B超时的紧张、恐惧心理,防止产生心理障碍。

(二)医疗器械双重的人/机关系

一般产品的人/机关系中人是操作人员,机是机器。医疗器械的人/机关系中,人则包括两个方面,主动使用者和被动使用者,其中主动使用者又包括医护人员和维护人员,被动使用者则是指病人,机代表医疗器械。

人,即医护人员和病人。病人是被作用对象,在整个系统中,只是治疗对象,并不参与操作控制,但是会对医疗器械的外形、人机界面和色彩等设计产生影响。医护人员主要是接受医疗器械的输出信息,并对医疗器械操作控制,输入信息。

(三)病人与医疗器械之间的界面研究(人机界面1)

病人作为弱势群体,对医疗器械难免会产生恐惧和焦虑的心理,同时在体力上比平常人要弱许多,在动作上比平常人要迟缓很多,因此在人机界面的设计上主要从以下这些因素考虑:

造型:病人通常对产品造型更在意,因此要求人机界面的造型要符合美学的观点,给人在视觉上有赏心悦目的感觉,更加要给病人有安全感,以缓解或减少病人的心理恐惧和忧虑。

色彩:要合理选择颜色,主体色尽量选用中性色彩,色彩的配置要合理, 使医疗器械具有人性化特点

安全性:医疗器械与病人接触界面边角要做倒角处理,界面要简洁,要避免不必要的外露件,防止对病人造成伤害。

(四)医护人员与医疗器械之间的人机界面研究(人机界面2)

医疗设备应特别注意人机界面设计,确保医护人员操作时的准确、高效和舒适。操作时,人处在中心位置,不同的操作形式对产品的按钮、旋钮、手柄及整个控制台造型均会有不同的影响。有多个控制器同时出现时,需要按特定的原则排布,便于识别、应急操作、减少误操作,主要遵循的原则如下:

重要性原则:控制器越重要就越应该安排在最有利的操作位置上。

使用频次原则:把使用频次高的控制器在便于操作的位置上。

功能原则:将同类功能或功能相近及相关的控制器放在靠近的位置上。

使用顺序原则:按钮顺序的排列符合人们一般认识的规律,右边和下边最常使用且适合右手操作且手操作位移相对少。

按键设计应尽量增强手的触感,便于舒适地操作。尽量避免采用指甲不能完全接触的光滑薄膜开关以及无手感的按键。”

旋钮:旋钮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手动控制器,通过旋转按钮达到控制的操作目的。旋钮设计则应注意增加适当的阻力,以保证旋钮能较好地定位和操作。

扳动开关:扳动开关一般具备开关两种指示命令功能,可分为两种形式:两档的控制即开、关,或三档的高速、中速、低速。

操纵杆:通过手握的方式来实现控制产品功能的目的.手把的形态应该符合人手的生理特点。自然的握持状态,使操作灵活自如。

医疗设备界面的细节设计处理:在设计中有许多细节问题要处理好,如避免在白色背景上印刷灰色字体或将字体直接注塑在白色塑料上,否则在背光处操作者很难看清楚表达的内容,使文字的可读性变差。在显示界面中应选用清楚大方的字体,不宜选用字型太复杂或软弱无力的字体,如斜体字等,字体越简洁清楚则辨识性越佳。

七、结语

医疗器械的设计一直都是工业设计中比较有挑战性的部门,因为它要求设计机构和设计师对该设备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弄清原理,理清各种人机关系,然后才有可能设计出能被专业人士认可的产品来。医疗产品的设计,不仅仅是技术性能的设计,还包括了它的外观形态设计。在提倡“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医疗产品设计的所有实践与研究都必须围绕着人-用户这个中心进行,对人需求的满足的重点又从生理上逐步转移到了心理上,而医疗产品的心理情感寓意越多,医疗产品的附加值就越大,也越能提升医疗产品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所以对医疗产品造型设计有关的情感因素研究十分重要。

设计中的人情味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关注与尊敬,基于设计中的人情味观念的医疗器械的设计,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是人与产品完美和谐的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医疗器械的设计将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2010-2015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http://,2010年4月.

[2]李玉龙.花之冠-汽车造型浅说.交通世界,1998-01.55-56.

[3]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4.

[4]刘志峰,刘光复.绿色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57.

[5]RonKaye,Jay Crowley:Medieal Device Use―Saefty:Ineorporating Human Faetors Engineering into RiskManagemen,Centero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eal Health Office of Health and Industry Programs Division of Device User Programs And Systems Analysis,2000,l-7.

医疗器材背景篇5

生物谷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张发宝这样总结当下的生物产业,确切地说,“全面开花”阶段应该从2010年下半年算起。之前的20年,虽然也有不少人称生物专业是21世纪的黄金专业,但是,在张发宝看来,前20年是生物产业的铺垫期。可喜的是,从“全面开花”到“修成正果”,即结果期,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五年就可以看见希望。

在北京大学师生咖啡厅,记者见到了来北京来会、招聘的张发宝。这次招聘,张发宝计划招一批本科、硕士生,从事与生物相关的销售工作。2001年,张发宝创办了生物谷网站,经过十来年的发展,生物谷集网站、展会和教育培训为一身,员工人数已有200多人。“狭义上说,生物产业指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生物产业本身属于朝阳产业,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而新兴行业生物医药中的生物制药,更是保持了每年30%的发展速度。”

生物产业的势头不容小觑,更是带动了就业人员的增加和薪酬的上涨。采访中,张发宝谈到生物产业的三条就业路。

道路一:10%的人走出“陷阱”

时下,生物制药很火,前景很美,张发宝也认为是朝阳产业。不过,他提醒——这个前沿高端领域充满着不确定性,大学生若贸然闯入就业,也许很难hold住。

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行业,生物制药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人才。“一般,一个市场成熟的行业,其人才结构比例应为2:6:2,即大部分为中端人才,比如本科水平。少部分是低端和高端人才。但是,生物制药业不一样,该领域中80%以上是博士或者海外归国人才。”就业机会也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以研发为强项的大城市。此外,即便是博士生,到这个新兴领域就业也只能处于行业的底层,“准确地说是打杂,很少有机会能做研究的。”

也正是因为市场尚不成熟,生物制药业目前还算不上高薪行业。从就业大环境而言,生物制药业的薪资尚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低于金融、IT等领域。不过,张发宝指出,“未来五年,随着行业的发展,薪资有望快速上涨,会超过金融行业。”从生物制药业的发展态势来看,至少需要10年才能步入成熟阶段,达到人才结构比例的2:6:2。

是不是越早进入这个行业越好?张发宝指出,“对有些人来说,新兴行业是机会;但对有些人来说,这就是陷阱。”在生物制药业,张发宝认为暗礁险滩大于机会,因为据他估计,最终掉入陷阱的人也许会占到九成的比例,“现在投身该领域,10年后,10%的人会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占据先发优势;但是,剩下90%的人可能成为抱怨者。”那些10%的人,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拼搏才能闯出来。

对于选择进入生物制药行业的大学生,张发宝建议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把握形势不断学习。此外,在生物制药相关专业中考研深造,或出国留学,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日后储备能量。

道路二:不唯学历只看能力

相比于生物制药的高门槛,医疗器械则相对好得多。据张发宝估计,在这个行业中就业的博士生只占总人数的1%,硕士生的比例大约是5%。医疗机械属于成熟型行业,在就业中,学历优势并不大,关键看在岗位上的表现。

从城市就业分布上看,医疗器械形成了以研发为主的北上广,和以打造产业链为目的的二三线城市。

“北上广的医疗器械以研发为主,相对高端和前沿,对人才的要求很高。学历足够高的话,可以考虑到这类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园区工作。”张发宝口中的“高”学历者,指的是博士或者“海归”。

二三线城市,比如深圳、山东和江苏常州,在发挥本地区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向医疗器械行业进军,并由于各自不同的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形成了不同的行业特色。深圳是改革开放窗口,高科技产品产业发展的前沿。一直以来,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电子、计算机、通讯等领域高新技术成果的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和人才投入到医疗器械产品的开发生产,因此,这些医疗器械以高新技术产品居多。目前,以迈瑞生物医疗为龙头,深圳已经有数百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它们的医疗器械特色是半导体元件产品、电子芯片和集成电路。

江苏常州以生产农用拖拉机闻名,在向医疗器械行业发力时,其侧重点在于以模铸模型为核心的设备,已形成以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骨科植入物、一次性手术器械和康复器材为主的产业链。此外,常州还形成以自己为中心,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发展医疗器械的城市产业群。

至于制造大省山东,在原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威高医疗集团为代表,也是我国重要的医疗器械行业分布区域。

“这些医疗器械企业可能并无生物医药背景,所以急需专业人才。有意思的是,高端人才却并不愿意去这些地方,这恰恰给大学生提供了机会。”医疗器械行业的技术含量相对不算太高,具有生物医药背景的大学生可以扬一技之长;若奔着“北上广”而去,本科学历只够打杂,无法进入核心研发团队,而去二三线城市则不一样。

此外,在生物医药的其他领域,二三线城市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比如,武汉的特色是免疫、病毒和水生生物、植物;重庆成都一带的特色为材料、中药和微生物发酵,而南京则以生物农业见长??

道路三:交叉人才我推崇

生物医学信息、医学和生物统计、生物医学和互联网、生物医学和纳米、专利法律服务??这不是简单的名词搭配。比如生物信息学,就是一门数学、统计、计算机与生物医学交叉结合的新型学科,而且它也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医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在学科界限模糊、技术融合的当下,交叉领域正在发展,却也急需人才。

在三条生物产业求职路中,张发宝看好这一条路,并向大学生推荐。

“交叉行业挑战性很大,不过,目前没有什么学校开设了类似的专业,所有进入这个领域的人都是初学者,只要好学就行。”张发宝说,稍大些的公司都会需要类似的人才,就连一些看起来和医学毫不相干的公司,比如IBM,为了建设“Earth Care”(照顾地球),也要招募具有生物专业背景人才。“所以说,掌握电子信息知识,又具有生物医药专业背景的话,这样的人会很吃香。”

每个企业招聘这类人才的数量不多,但是,有相当多的企业都需要这类人才,这样算的话,人才需求量还是很可观的。

Tips:生物职场三现象

现象一:两个二八定律

在生物产业,有太多东西需要重新学习,太多知识需要及时更新。“完全不用担心你接触的领域大学期间没有学过。”张发宝说。一个人需要的知识,20%是在大学中学到的,80%是从社会中学来的;而在社会知识中,20%是从工作中学到的,80%是从工作外学到的。比如,一个本科学习生物医药的大学生初入医疗器械行业,可能会稍感陌生;但是,只要善于学习,行业鸿沟很容易被跨越。“大学打了基础,其他知识再学就行。大学生可塑性很强。”张发宝认为,不用过早地把自己拘泥于某一个特定的领域,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规划发展路径,同时,不断学习。

进入生物医药行业,一般来说,会有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一种是“技术型路径”,即从专业技术人员做起,向着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迈进;另一种则是“销售管理路径”,即先做销售,再从销售岗转为管理岗。值得注意的是,技术人员也能做管理岗位,但是,比销售管理路径要难些,因为后者在销售阶段炼就了一身本事,这是技术人员很难逾越的。所以,好的销售人才是生物医药行业的稀缺资源。

现象二:阴盛阳衰

多年的招聘,张发宝感觉到阴盛阳衰现象已进入了职场。在人们的印象中,生物医药行业本该是理工男的天下,现实情况却正好相反,“有些公司招完聘,100人中得有80个是女生。”职场中的阴盛阳衰现象,尤其在北上广等大城市中比较明显。

为此,张发宝进行了思考,他发现毕业女生的精神面貌普遍好于男生,她们更务实些,表现得比男生更为得体,也更容易获得工作机会。“其实,有很多企业都希望招男生,但是,就是招不到优秀的。”

医疗器材背景篇6

>> 中国式婚姻的洋媒婆 中国式医疗 “洋秋菊”朱莉姑娘的“中国式上访” “中国式”医疗建筑设计 洋节目模式引进潮:中国式抢购的文化样本 中国式“洋”节:折腾的是钱包还是文化? 天然气定价权:中国式困局 “中国式相亲”背后的“中国式焦虑” 中国式的尊严 中国式的爱 中国式的距离 “中国式”的悲哀 中国式的苦痛 中国式的门 中国式的父亲 医疗器械中嵌入式系统的应用 邬君梅:我把洋丈夫培养成了“中国式好男人” 邬君梅 把洋丈夫培养成了“中国式好男人” “北漂”洋夫妻:在四合院过中国式生活 小城“洋秋菊”:为了爱,哈佛女孩中国式上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医疗洋器械的中国式定价 医疗洋器械的中国式定价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岳彩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中国的医疗器械很早就开始招标,但价格却迟迟难降。

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什么?“人没了,钱还没花完”还是“人还活着呢,钱没了”?其实,最可怕的是人没了,钱也没了。“任何人都不应当从别人的不幸中牟利”,但是,在中国,“左手医药,右手器械”,病人常常成了待宰的羔羊。

继葛兰素史克案揭开药价虚高黑幕之后,历时3年的强生与北京锐邦涌和科贸有限公司的官司近日终于尘埃落定,强生由于限制转售价格被判构成纵向垄断,这也引发了人们对洋品牌医疗器械垄断高价的质疑。但医疗器械中国式定价的背后是什么,持续多年的价格虚高为何久拖难解? 高昂的价格,默契的厂商

“跨国公司很多设备如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仪价格确实很高。但更大的问题是他们的售后服务收费更高,每小时高达两三千元。”山东聊城某医院设备科的科长对《南风窗》记者抱怨说,但能否说它是垄断定价这个很难说,人家技术和工艺好,质量让人放心。

但记者采访发现,不同于以成本为核心的定价策略,也不同于一些行业的客户认知价值的定价法,也不同于完全竞争行业所采取的以竞争为导向的定价法,医疗器械类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定价模式是以产品的利润为中心,同时各家厂商会达成默契,维护现有的垄断格局,并保持较高的价格水平。

目前,跨国公司在心脑血管支架、大型X光机、起搏器等领域依然处于垄断地位。据上述医院设备科科长介绍,其医院的支架全部是进口的,而起搏器国内不能生产,也是全部进口。

而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最新公布的2012年CT与MR设备市场规模分析结果显示,西门子医疗在CT和MR设备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而西门子、GE和飞利浦三大外资公司分食了中国高端医疗器械的超过七成的市场份额。

据了解,相对垄断的市场格局下,跨国公司在制定产品价格时,通常要参考竞争对手的通行价格,在少数厂家形成的行业中,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通常采用大致相同的价格。

在这种默契形成过程中,行业协会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行业协会会把几家公司的大老板叫过来,开个会,征询一下大家的意见,订个价格区间,不允许低于最低限价销售。”其实,跨国公司各公司之间的产品优劣难分伯仲,仅仅由于设计理念、功能侧重点不同以至于技术参数有所不同。据了解,目前跨国公司16排螺旋CT价格范围在400万到450万之间,浮动空间不大。

中国的医疗器械很早就开始招标,但价格却迟迟难降。据医疗器械业内人士透露,其实在招标时,多家厂商的总代之间也会达成某种默契,相互串通,联手抬价,垄断市场。尽管双方还会竞标,员工也会打得不可开交,但背后的老板却很平静,在竞标前他们很可能已经在电话中定好攻守同盟,这一单谁做已经说好。

其实招标往往是个形式。“一些外资厂家他们和医院太铁了,根本不用招标,往往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所以国产的东西往往很难与之贴身竞争,这也是中国政府这次反垄断的剑锋所指。其实现在很多的医院,用惯了某家厂商的医疗器械,换的话,转换成本较高,这里面主要是培训成本,更主要的是怕因此产生医疗事故。而且,国产医疗器械的售后服务的持续性不强,没过几年就倒闭了,机器坏了很难找到配件。所以医院还是相信跨国公司。”业内人士称。

在竞争较为激烈的低值耗材领域,外资则是通过转移定价来实现利润的转移,进而达到避税的目的。一外资医疗器械的高管对记者表示,“中国制造业的税负较高”。

“我们这家工厂卖给自己集团在日本的销售公司的价钱才几毛钱,还不够成本的钱,我们一直很纳闷。后来才明白这就是转移定价。更严重的是,日方控制着原料,而且给我们的原料价格很贵,光这块就养肥了日方集团公司的那帮人。”做医疗器械的一日资企业员工向记者表示。 政府部门把市场搞乱了

“目前医用耗材的价格不在政府制定价格范围之内。苏州市各医疗机构的医用耗材采购价格,通过全市统一招标,由市场竞争形成。”苏州市物价局在回复一位愤怒的网友时这样说。

虽说是市场调节,但中国医疗市场存在着太多非市场调节的因素。“中国的医药市场都是让政府部门给搞乱了。植入类医疗器械的限价令已经酝酿了好几年了,如今又拿回去和各利益相关者商量去了。”上海一位之前从事过医疗器械销售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你也根本看不懂中国医疗器械的定价,因为中国的医疗器械是乱定价,根本没有标准可言。” 在招标时,多家厂商的总代之间也会达成某种默契,相互串通,联手抬价,垄断市场。

他举例说,审批方面,仿制品的定价,“首仿药”定价就会高,这种类似“首仿”的称号是值钱的,在国内你得先拿到这种称号,再去定价,才能定高价。当然都想定高价,所以大家都在争这种称号,这就需要砸钱。医疗器械也有类似的问题。

执法不严也是问题所在,执法不严企业就不讲信誉,只注重短期收益,价格也会定得较高。

中国的仿制速度太快了,维权也很难,这让很多跨国公司很紧张。“中国的医疗器械大都是仿制,这些医疗器械没有原研产品那么高的研发成本以及临床实验成本,你要知道,很多的医疗器械像介入类的支架一般都需要几千万美元的临床实验成本。”上海某外资医疗器械公司的高管对记者透露,就像很多的原研药都会采取撇脂定价的策略,开始定的价格较高,在产品生命初期就尽快收回成本一样,医疗器械也采取类似定价策略。

“当然原研器械的厂家也会公关相关政府部门,包括发改委,把价格定得高高的。”上海一位之前从事过医疗器械销售的业内人士透露,这也是中国这次反垄断的剑锋所指。

执法不严只是一方面,更让企业愤慨的是选择性执法,政府部门不按常理出牌。

“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在生产玻璃的真空采血管类医用耗材,但我们企业生产后却被告知,不能生产玻璃的,说杀菌不彻底。后来我们发现,很多企业还在生产玻璃的,他们并没有被查处。玻璃类的生产成本低,但我们不能生产,所以我们只能生产高成本的注塑材料的,价格当然会高一些。”某生产真空采血管类医用耗材的外资企业员工对记者表示,这就是中国特色的选择性执法。

他还介绍,他们的车间都是10万级的净化车间,但中国本土企业的生产车间,也许他们也会建10万级的净化车间,但他们用吗?华北的某企业,自己也建了类似的净化车间,但他们只在上级部门来检查或者评资质的时候用,平时根本不用。更严重的是很多地方,比如江浙一些地方,很多就是手工作坊。其实,10万级的净化车间,每平方米每天的空调成本就能达到四五十元,光这一块每年的成本就抵得上他们一年的净利润了。所以国产的价格就比我们低很多。如果严格执法,都严格执行《无菌和植入物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指南》的话,中国的企业根本生存不了,正因为此政府部门才会选择性执法。“但你政府不按常理出牌,我们也不会按常理出牌,我们今年的价格也翻番了。”

政府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选择性执法,原来规矩做生意的企业也会越来越倾向于短期行为。其实很多跨国公司非常倾向于做“安全的生意”,但是,这有赖于中国政府治理医疗腐败和打击商业贿赂的决心,这其中也包括对官员自由裁量权的限制。

“我们停止给某机构送礼之后,人家就把我们的产品拒之门外了,我们已基本失去了北京的市场。他们找的理由也很荒唐,说某批产品里面有些没真空,其实是他们自己拔的。”一家生产真空采血管类医用耗材的外资公司员工对记者表示,所以如果不“送礼”,有时生意根本没法做,但“送礼”往往意味着很大的法律风险。 巨大的寻租场

就医疗器械行业而言,外资企业在境外推出起搏器时,也必须说服保险公司、医院管理层、医生、护士接受他的产品,但在中国仅靠“说”几乎不可能,而且需要打通的环节更多。

2008 年以后,国家停止了统一采购,由省、市、医院这个链条完成招标采购,这个链条很长。“你得首先进入政府的采购清单,这需要跑关系,进了采购清单然后才有可能进医院,当然进医院你也得打通各个关节。如果你想医院采购你的CT,上到院长,副院长,下到医院的CT室主任都得打通。”业内人士表示。

据介绍,在医疗器械领域,厂家拿的是小头,他们就是一个批发商,在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拿大头的是商和医生。现在很多的医疗器械,相对于出厂价,加价率多数在300%以上,这其中的利润被商拿走了。在这个利益均沾的寻租场中,商当然会把其中的一块蛋糕分给医生以及链条上的其他人。

那么商为何能拿大头?其实在美国等地,医疗器械大都是直销。但中国是独具特色的制,因为商掌握着独特的资源:关系网。 政府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选择性执法,原来规矩做生意的企业也会越来越倾向于短期行为。

商这个环节就是价格高企的一个推手。业内人士称,商给医院最后的零售价是厂家的供货价+公司的人员费用+公司医疗器械的推广费用的3到10倍。当然商也是操作“关系”的高手,他负责把跨国公司的医疗器械推进医院,厂商给他提成。商和医生拿大钱,厂商拿小钱,这就是中国独特的医疗器械分成模式。

多年前,波士顿、强生都曾实验过直销,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据业内人士介绍,原因是中国商的关系网已经形成了一个笼子,即使是跨国公司也必须在这个笼子里走。如果你搞直销,当地的商和医院的“熟人”形成的关系网就会排挤厂商,这样外国的厂商就会被排挤出主流市场之外。

另外,如果不给医院管理层以及医生回扣,他们也不会采购厂商的东西。但如果给的话,就像葛兰素史克一样会面临着上百亿的罚金。而商操作各种桌底下的交易无疑会分散厂商的风险。业内人士介绍说,医疗器械提成比药还要高,这同时也意味着风险会更大,所以无论是国外的厂商还是国产的厂商,他们都会选择商模式,因为商手中有关系网,还可以替厂商分散法律风险。

现在,不仅商,各个厂商也已经谙熟中国市场的潜规则。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现在医疗器械的厂商和商内部都有政府背景的人。”

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已经是个巨大的寻租场,每个环节都会被扒层皮。而医生则扮演了最后的促销员的角色,会给病人推销各种检查,还会推销各种昂贵的进口的耗材。在这个信息不对称的消费过程中,拿回扣的医生其实是在维持信息的不对称的局面,并从中获利, 所以进医院看病得找关系成为了潜规则。

山东某西部城市一医院员工向记者透露,很多医生在给病人做介入类手术前会问,他交了多少钱,问完后医生会在诊疗指南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放支架,除非医院有人说情,才会手下留情。所以,2013年开始包括北京、山东很多地方都在统计平均支架数,如果超过平均数太多,医院将会被处罚。

医疗器材背景篇7

【关键词】 四手操作;口腔科;交叉感染;效果观察

在口腔治疗过程中,由于操作需要在患者口腔中进行,涉及到患者的唾液、分泌物、血液、病菌等会直接污染医护人员的手和器械,成为传播媒介,引发感染,因此,在治疗中通过有效的操作方式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率,保护好医护人员的健康与人参安全,是对比应用不同操作技术的关键性标准。近年来,四手操作技术在临床口腔科治疗中应用广泛,不仅提升了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有效的预防的交叉感染的发生。为对比口腔科应用不同操作技术预防交叉感染作用,本次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6月间入我院口腔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00例,观察其应用效果,现将临床报告整理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2009年3月——2011年6月间入我院口腔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00例,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15-47岁,平均(25.2±4.5)岁,主要实施阻生牙拔除术、根尖切除术、牙槽骨修整术、囊肿切除术等,其中50例患者均以传统操作方法实施,定位对照组,采用四手操作手法患者50例,定位研究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口腔科交叉感染因素 口腔科操作中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手、医疗器械以及空气污染三个方面。受污染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医护人员工作疏忽,长时间进行手术操作而未更换手套或者操作前消毒工作未彻底等,致使微生物和病菌栖息在医护人员手上,这些都使得手成为了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因而在外源性感染中,经手引起的间接感染和直接感染都占据了首位。其次是器械感染,这种感染主要是由于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或者医护人员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因为使医疗器械成为污染源,为交叉感染埋下隐患。空气污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口腔治疗操作时由于牙钻高速飞转产生大量气凝胶,医护人员未能及时进行吸取而产生的空气污染。

1.3 方法 操作开始前,所有治疗器械及医护人员手等均进行消毒,对机头、车针、扩大针等金属器械进行独立包装,高温高压灭菌。由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组成治疗小组,根据操作方式制定治疗计划,准备好操作器械以及其他材料和用品等。对照组采用传统操作方式:患者取坐位,上颌牙与上颌咬合面呈45°,下颌牙与下颌咬合面平行,医护人员均采取站位或坐位(弯腰、曲背、扭颈),做好自我防护工作,然后进行操作,过程中注意吸取飞沫。研究组采用四手操作:医护人员与患者均采取舒适,按照四手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做好防护工作,调整椅位、灯光、创造安静、安全、舒适、整洁的就诊环境。术中专心致志,递物及时准确;吸唾用力适当,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一旦发生异常及时处理,调料要快、好、量适中。污物处理严格按《污物处理条例》进行无害化处理。工作结束后收拾好桌面、椅面、台面及痰盂,椅位复位,关闭水、电、气阀。污染过的器械初消毒、包装送供应室高温高压消毒。

1.4 统计分析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感染情况与护理人员四手操作效果。临床所得数据使用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患者感染情况对比见表1。从表中两组患者感染情况来看,实施四手操作的研究组感染率0明显低于实施传统操作的对照组8%,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口腔科手术操作中,患者需要频繁漱口,疲劳感较重,会加剧病人心理负担,造成恐惧紧张等情绪,且由于配合缺乏规范性,医护人员过于劳累,工作压力大,效率低,同时有时还会因为多种强迫性造成手颤、手麻、眩晕等现象,影响治疗效果,引发颈椎病、腰背疾病等,最重要是由于不规范操作,会致使交叉感染的发生率提高。面对这种情况,我院引入了四手操作,实行四手操作后,原来做后牙根管治疗需要二个多小时,而现在则需要一个多小时,减少患者起身漱口的次数,龋齿充填能还能有效隔湿,增加充填材料的牢固性,最终的要是按照规范操作,不仅治疗效率提升,医护人员配合默契,降低了有效降低了交叉感染发生率,最重要的是护理人员的操作意识不断提升,这对于在短时间内取得最佳治疗效果有着积极意义。在本次研究中,实施传统操作的患者发生交叉感染率为8%,四手操作从多个环节做起,不仅达到了感染率为0的治疗效果,同时医护人员互相之间的配合和操作熟练度也明显上升,这对于医院口腔科工作来说,有着莫大益处。四手护士除了能够协助医生一起完成患者的治疗、检查之外,还能实时优质护理,辅以健康指导,这对于提升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有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将四手操作应用到口腔医疗中,是现代口腔专科医院操作发展的趋势,对于口腔治疗和医院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四手操作有效降低了口腔科交叉感染发生率,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前景非常好。

参考文献

[1] 余涛.口腔科护士四手操作对临床手术视野维护的重要性[J].中外医学研究,2012(30):74-74.

[2] 付雪峰,李萍.四手操作法在根管治疗术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2(31):6793-6794.

[3] 张和平,范小兰,朱金艳.四手操作技术在间隙保持器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现代实用医学,2012(7):823-824.

医疗器材背景篇8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职业认识;医学影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8-0151-02

Discussion o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BAO Xuan, CAI Li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12,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th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ty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how to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from five aspects consist of orientation of market demand, basis of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post function as the goal, teacher's ability as a support and students' ability as a fundamental.Enable students to achieve full employment and perfect career.

Key words: bio-medical engineering;professional knowledge;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

作为一个理工医相结合的高度综合性边缘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并从80年代开始,全球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类产品销售额每年保持6-10%的增长率,因而被誉为产业界的“常青树”,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如此大的规模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不言而喻。所以,大多医科类院校都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由于是新开设的专业,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造成了经济社会的求贤若渴、高校教育的捉襟见肘、专业人才的凤毛麟角互相矛盾的局面。所以,有针对性地作好思想教育疏导工作,并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根据主客观条件进行未来职业规划,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圆其成才梦,是新设专业的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以及学校各有关部门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经过调查研究,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状态的突出表现为:初期缺乏对专业的认知,导致思想困惑迷茫;中期课程学习任务繁重,导致心理压力加大;后期就业前景不明朗,导致缺乏学习动力[1]。为了帮助学生消除以上的顾虑,本文以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对如何使学生对于未来求业择业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认识作了探讨。

1 以专业特点为基础,培养什么人才

安徽中医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疗器械方向)是一个集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医学科学于一体的新兴专业。所学跨学科的课程,既有医学成像原理和电离辐射防护的知识,又有图像重建算法和图像后处理内容;既有理科工科知识,又有医科内容。合理的教学计划和科学的培养方式以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可以从事各类医学影像设备的研制、开发、技术支持的复合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使毕业生具备在医学影像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产品研发、设计制造、经营管理、技术服务、教育培训等工作的能力。

此外,当今的医学影像学科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高级人才也要与时俱进,掌握专业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富有科学思维能力,勇于在专业前沿领域探索与创新,应具有使用新型功能设备和应用新颖科学技术的能力。

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什么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主要是指为开展医疗或医学研究,以非侵入方式获得人体某部分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2]。其中出现最早的装置是X线机,随着影像技术在不断地探索中改进,超声、磁共振、单光子等断层成像技术和系统的大量涌现,为医生在出示诊断中提供更为详细、精确的信息依据,涵盖了解剖、病理、功能、代谢等多个领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病变,也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提供帮助。具体体现在:现代医学影像率先建设并实现了数字化与网络化体系,成为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础和重点;数字成像技术将数据远距离传输,实现远程诊断;从传统的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映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为彻底治愈某种疾病提供了可能;从单一的诊断学过渡到了诊断与治疗并举的临床学科[3];从简单的信号传导跟踪到实现定量成像;电阻抗成像作为无创无放射损伤的成像技术,既能显示形态改变又能反映功能变化;利用多模成像技术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活体病理成像;单光子发射成像和正电子成像根据医学的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实现影像;无创、无害性的检查技术不断发展,辐射剂量的控制逐步得到强化等等[4]。时至今日,医学影像的应用领域已经遍布人体主要的器官和疾病类型,从神经疾病、代谢紊乱到心脑血管疾病、传染疾病,肿瘤诊治方面的应用也有相当进展。医学影像技术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可靠工具和活力平台。

3 以岗位职能为目标,从事什么工作

总结近些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分析可知,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综合性医院、医疗器械企业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3.1 综合性医院的放射科、放疗科、设备科、核医学科

从事医学影像设备的应用、管理和维护工作,主要涵盖以下4个方面内容:①具有常规放射学、超声医学、核磁共振及CT等系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②具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电子学等有关理论知识;③在疾病诊断中比较熟悉各种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④比较熟悉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2]。其中,理论知识内容在本科教学过程能够充分体现,而技术应用及操作技能则必须在各功能科室第一线长期工作并积累经验才能够获得,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前沿技术的关注是医学影像技术工作者对自我提升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为良好开展工作必须做到的知识储备。

3.2 中外医学影像设备研发机构和生产经营企业、教育培训机构

相关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市场和销售、研发和技术支持,产品注册和产品质量检测。前两者对从业者个人能力的整体水平要求较高,如沟通交际和处事应变能力,从事产品营销和市场推广等工作;中间两者看重专业素质,从事产品研制、开发设计、维修保养等工作;后两者主要是在品管部门,需要熟悉产品质量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事质量检测、控制和监督工作,了解产品注册要求和撰写标准并能独立完成产品注册、申报、体系认证等工作。

3.3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部门

主要工作职责包括:组织拟订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器械标准、分类规则、命名规则和编码规则;拟订医疗器械注册许可工作规范及技术支撑能力建设要求并监督实施;组织拟订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拟订医疗器械互联网销售监督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组织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监督抽验及安全风险评估;拟订问题医疗器械召回和处置制度等[5]。

4 以教师能力为依托,具备什么知识

生物医学工程本身是一门多交叉学科,教师具有多元化的学科背景对于研究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在注重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的同时,将生物医学与药学、化学、统计学、材料学、电子信息学等相关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将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引入到生物医学领域中来,并将这种优势带到学生的学科设置以及综合实验当中,去启发学生的思维。理工科背景的教师深入临床接触病例,医科背景的教师参加理工科理论培训,任课教师深入行业调研,企业专家走进校园,充分利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间的优势进行教学和科研,为共同促进学科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5 以学生能力为根本,锻炼什么技能

理工医相结合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色,在知识结构上培养既懂医学又掌握工程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也是社会的需求。学生主要学习电子学、机械学、光学、计算机,医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医学电子仪器的系统设计、医学影像设备的系统设计以及产品质量检测标准和风险评价方法,接受典型医疗器械应用的训练,系统地掌握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他们的特点应该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医疗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6]。

此外,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为产业服务的技能,这些综合素质在学生的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影响深远。尤其是对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方面的深切关注,会为学生今后在广泛领域发展创造条件。

总之,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代表的新兴边缘学科自身特性决定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诸多挑战。学校要在学生的职业规划工作上下功夫,多管齐下解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学生要多角度充分认识专业背景及就业前景,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就业预期,实现完美“择业”。当然,新兴边缘学科的毕业生要想实现充分就业,还有很多功课要做。我们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特点培养学生,才能早日实现才尽其用。

参考文献:

[1] 丁长松.中医药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82-83.

[2] 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3):171-172.

[3] 李延静.医学影像结构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3,34(7B):85-88.

[4] 张艳天.生物医学影像研究:展望未来[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5,13(5):4-7.

医疗器材背景篇9

近日,医疗器械板块在股票市场上表现抢眼,理邦仪器、和佳股份、阳普医疗等医疗器械股平均涨幅超过5%。

这跟卫生部近期的一项报告不无关系。8月17日,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指出,未来8年将推出涉及金额高达4000亿元的7大医疗体系重大专项。

“对我们医疗器械厂商当然是利好消息。”珠海和佳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事务代表毕飞飞说,在卫生部4000亿元投资计划中,有1090亿元将用于县医院建设,“而和佳股份目前则正在加大力度开拓县级医院的医疗设备市场。”受此利好消息,和佳股份的股价在8月17日后最高涨幅超过10%,一度逼近涨停。

而在安邦咨询医药行业研究员夏庆看来,从4000亿元的投向看,此次加强扶持的领域是新医改的延续和深化。

投资主要针对医疗行业

据悉,此次投资主要针对医疗体系,投资资金将主要流向医疗行业。在各大投资项目中,县医院建设行动计划(1090亿元)、护士培养工程(1050亿元)和特聘全科医师计划(1000亿元左右)是投资规模最大的3个项目,合计占总投资规模的75%以上。

前瞻产业研究院医疗分析师董世高说,卫生部如此大规模的医疗投资计划,尚属首次。

“然而,此次的4000亿元投资显然更加势大力沉。”董世高说,虽说此次投资规划期较长,至今仍有8年,但是年均投资规模达500亿元,是2008年投资规模的10倍。

此外,记者注意到,对于自主研发药品、医用耗材、医疗器械和大型医用设备等,卫生部专门推出100亿元的民族健康产业重大专项。其中,卫生部计划设立210个项目基金,其中100个项目将资助医用耗材研发,每个项目2000万元,100个项目资助医疗器械研发,每个项目5000万元,另外10个项目用于资助大型医用设备研制,每个项目3亿元左右。

“县级医院设备装备有望成为下一块医疗基础设施市场的主要增长点。”董世高说,从产业链的角度看,高新医疗器械/设备研发厂商、医疗信息化的相关企业(如医疗电子信息采集设备制造商)、医院基础建设承包单位以及医疗护理行业相关企业将直接受益。

专项资金投入,

将起到杠杆作用

“在国家对药品价格加强监控的背景下,医院为了平衡利益链,诊断时会加强医疗器械的作用,对医疗设备的采购力度会越来越大。”毕飞飞告诉记者,相对药品而言,由于起步较晚,在投资的拉动下,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的成长性将更为突出。

有数据显示,医疗器械设备的市场规模在2011年已达到1200多亿元,2000—2010年的复合增长率约21.3%,未来还将保持高速增长,到2015年预计将超过3000多亿元。

夏庆更为看好此次4000亿元专项资金所带来的拉动与刺激作用。“通常专项资金的投入会带来相关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最终起到杠杆作用,将翘动更多资金投入到相关产业中。”夏庆向记者说道。

面对前所未有的巨大专项投资,企业关注的是这些资金将投给谁。“在扶持领域中的企业,只要其产品或服务物美价廉、品牌知名度高、营销网络广泛、或具有进口产品替代优势、或产品为创新药等,这些企业受资金支持的概率就非常大。”夏庆说,对于那些能够准确把握政策动向,并及时提供下游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说,分享4000亿元资金支持这个大“蛋糕”的机遇更高些。

但毕飞飞也坦言,4000亿元的资金规模虽然足够大,但相对于数量众多的医疗企业来说,能够获得资金专项支持的企业毕竟是少数。

监管问题成关注焦点

正是由于企业数量多,且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医疗服务专业性较强,使得医疗资金的监管工作变得很复杂,需要很强的技术性以及技巧性。“因此在监管这项巨大工程资金时,需要在整个流程中加以审核,并对有效性、公平性、管理便捷性等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判断。”夏庆说。

董世高也说道,国家、地方政府、甚至到各县级医院,都应该围绕该次投资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投资规划,从使用目的上保证资金用到正确的地方,“要建立起多角度、全方位的监管体制。”

用好4000亿元医疗体系建设投资,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十分关键。“投资立项必须坚持可行性、可控性原则,注重项目科学规划。”董世高建议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投资责任制、投资审核制与监督制。

医疗器材背景篇10

然而,正如一个10岁的孩子不具备总结人生的资格那样,一本10岁的杂志,同样也没有太多的资本去自我炫耀――毕竟,我们的事业才刚刚开始,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十年的这个节点上,如果说唯一可以呈现给大家的,似乎只有其身后逐步坚实的一串串“小脚印”――那是我们留给这个时代的记忆和影像,也是我们这群人十年的一份工作小结。

囿于篇幅所限,我们在这里只能以点代面,从文山章海中择一些过往报道的内容镜像来集中呈现,希望藉此能够向那些曾经或正在与我们并肩战斗的新老同事们致敬,向十年之中不断给我们心灵慰藉和精神给养的读者致敬,向这个激剧变革、话题丛生的大时代致敬!

镜像2005

医院院长的“新门槛”

作者:许定河

出版时间:2005年1月1日

医院院长究竟应该是由什么样学历背景的或工作背景的人来做? MBA(工商管理硕士)、MPA(公共管理硕士)、MHA(卫生管理硕士)还是那些医学专家们更具有资格呢?在我国医院管理职业化启蒙运动的初期,这样的争论比比皆是。曾经有一种主流的观点是,在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更多的就是学管理的人在当院长,所以我们也应该如是。然而,近年来自美国的资料证明,近几十年来以医院管理者职业化著称的美国现在也开始兴起了医生做院长的潮流。这些美国医生在转向管理职业前必须经过国家专门机构进行管理知识培训。与此同时,医生也更喜欢听从他们同行的指导,医学学位、公共语言、经验和文化素质所构成的信任,是一些非医生管理者难以得到的。所以,正确的思维态度,用时下流行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学历代表的只是你的过去,能力代表的只是你的现在,而只有学习力代表的才是你的未来。是什么学历或工作背景的人来当院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应当把院长当成职业,而不仅仅是一个职务或者职位。当有了职业的态度,自然会去学习系统的职业所要求的知识,背景还重要吗?

扩张浪潮

作者:吴马

出版时间:2005年7月15日

我们也许不应该单纯地把医院的扩张看做是医院的自我行为。早在2000年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体改办等八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第四款“加强卫生资源配置宏观管理”中提出,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共建医疗服务集团。正是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在随后几年时间,北京、上海、广州、青岛等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大型国有公立医院兼并、托管、收购企业医院和中小医院的扩张浪潮。

而在2005年年初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的“要快速放大优质资源的供给”,更是给强势医院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表明了在全国卫生资源短缺的状况下,政府希望大型公立医院能够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优势卫生资源迅速向全国扩展。

医院建设

作者:顾钧

出版时间:2005年12月1日

中国医疗界建设医院正在骤然提速。到2005年,单个医院建设资金达到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已经不是传说。然而,火热的医疗建设市场热度虽高,但在运营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一些有建设任务的医院时常提出要“建20年甚至30年不落后的医院”,然而,到底“20年到30年不落后的医院”是什么样,却鲜有人能说清。他们往往只是盲目地相互攀比,“你盖10层楼高的,我就要盖20层的”,却没有想到“经济投入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医疗保健与设备安全的统一”。其结果很容易会造成建筑装备的大量闲置以及卫生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改扩建或新建后的医院运营也往往负担沉重,得不偿失。

镜像2006

医患行路难

作者:修金来

出版时间:2006年1月15日

相互依存还是彼此敌对?这样的追问伴随着一起起医患纠纷的高发而被抛向风口浪尖。有资料显示,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全国的医疗纠纷案件大幅度提高,且有相当一部分已演变为恶性事件。作为当前极为敏感的社会关系,医患关系不和谐所引发的医疗纠纷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炒作的焦点、医患双方的痛点和行政司法处理的难点。然而追本溯源,医患关系的紧张却不能完全归咎于医生、医院,更不能完全归责于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归根到底,它还是一种医疗体制病,而解决问题的思路自然也不能一味地围绕医院服务的改进、医德的修炼和全方位沟通机制的形成来展开。事实上,它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果脱离了社会,只谈医和患,最终仍然是隔靴骚痒。

宣威“试验田”

作者:许定河 孙晨

出版时间:2006年5月1日

宣威,滇东高原山区的一个县级市。从2004年6月开始,一场以政府主导,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定点医疗机构药品“竞价采购,统一配送”的医疗改革,在这个130多万人口的贫困地区轰轰烈烈地展开。此项改革能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并进入医改决策者的视野,实际上反衬的是实施几年来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苍白与无奈。然而,以中国药品流通业积重难返的行业背景来考量,“宣威模式”到底能走多远,到底能在多大范围内铺开,却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直接决定其“能走多远”的,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作为“隔离墙”的卫生局直属药品配送中心,是否能够做到超脱利益,永远做纯粹的公益实体;二是这道“隔离墙”的制度合法性。从“宣威模式”的结果来看,对消费主体的效果是不错的,确实是降低了药价,但能否说成功,还要打一个问号。毕竟,医疗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主体很多,医院、医生、生产企业、供货企业、政府等,必须每个主体的利益都能得到一定的保障,制度演进才真正具备了动力。

脱钩记

作者:代瑾

出版时间:2006年7月15日

“医务人员收入不能同医院收入、科室收入挂钩。”在这年年初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高强如是表态。此言一出,舆论顿时大哗。质疑者担心,如果医生的收入不以经济效益做依据,在分配中只是突出社会效益,就会给其价值的评估平添障碍,“假如政府无法把国有医院的所有支出都包起来,而是让医院继续从患者那里得到一部分钱,那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医院的收入仍然是挂钩的,因为个人收入也会从医院收入中获取。”而支持者的看法则在于,“脱钩”的实质是变“多收多得,少收少得”为“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参照工作量、服务态度、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对医生的绩效工资部分进行量化考核,其改革的真意并非是不再关注医生的经济运行,而是斩断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逐利行为。虽然两种观点一直交集、拉据,但中国公立医院分配制度改革的大幕却已经在这一年徐徐拉开。

镜像2007

手术室增效

作者:汪兆平

出版时间:2007年8月15日

借助于一套专业的信息化系统,医院不但可计算出每台手术的平均时间,而且还可以计算出每个医生手术的平均时间,从而为手术室的科学化管理服务。这是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益化管理启动的序幕。在该院设想中,手术室变革的下一步计划将是通过信息化系统计算出每张手术台的周转率,以及每个病种、每个手术类别所需的时间,甚至每台手术的成本都要详细进行核算。所有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改变传统的经验式管理,让数据说话,力求精确化。事实上,这种探索已非孤例。在从粗放式经营转向内涵建设的今天,对于管理的精益化追求,医院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而作为各种医疗资源最为集中的手术室则首当其冲成为变革的对象。

资本抢跑

作者:许定河 周颖

出版时间:2007年9月15日

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尽管医改方案尚未出台,然而众多的资本家们似乎已经嗅到了机会的味道,开始了先发一步的布局。在历经多年的曲折演进后,这一次,他们不仅有着强大的资本平台,更携带着专业的医院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作为香港创业板块中唯一具有医疗投资概念的华夏医疗正是众多抢跑者中的一家。2007年3月,华夏医疗出手1.57亿元收购了重庆唯一一家市级民营二级综合医院的55%权益及相关医疗业务。在华夏医疗之后,更多资本的身影也表现得异常活跃。资本市场从来就不存在偶然,追寻其活跃的机理,其实正是来源于中国医疗市场的逐步放开。目前,事关新医改草案制定的六大平行机构尽管在“是建立购买医疗服务第三方的全民医保制度,还是拒绝医疗领域的市场化、民营化”上争论不休,但“减少政府对医疗服务提供领域的直接干预”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也被很多资本解读为外资和民营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同台平等竞技的春天序曲。

全民保健国家

作者:汪兆平

出版时间:2007年11月15日

中国“全民医疗保险计划”正在进入决策者的视线,并成为刚刚召开的中共十七大会议上的一道重要议题。对比难题如山的医疗体制现状来说,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时常让人心生“医疗不可承受之重“的喟叹”,因为目标虽然已经明确,但是路径如何选择却让人费思量。在历经2005年中国医疗体制改革是否成功、2006年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模式对错之后,一条渐进的医疗改革之路在争论中渐次清晰,那就是以全民医疗保险为抓手,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多层次保障体系为框架,建立起一套广覆盖、多层次、低保障的全民医疗保险网络,同时以需方的扩面为契机,撬动供方――医疗卫生机构的改革。一旦能够顺利达成上述目标,那么一套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健制度大厦就将横空出世,而支撑的4根支柱将是“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镜像2008

我们在,生命在

作者:修金来

出版时间:2008年6月1日

大雨滂沱,余震不断,交通阻隔,山洪危伺……每个人都清楚,这是一次生命的炼狱之旅。但是,在奔赴汶川灾区的路上,没有人瞬间犹疑。

在千千万万与死抢夺生命的白衣身影中,有几个身影是如此深刻地铭记在我们的印象中:一位脚穿白凉鞋的中年护士,连日不眠不休地穿梭于虚墟瓦砾之中,只要寻到一点生的气息,便锲而不舍地催促救援人员进行搜救;来自贵州的一名女医务志愿者,只身深入到抢险第一线,在那个地区随时有被泥石流淹没的危险下,为特种部队的战士送医送药;作为北川县人民医院幸存的4名医务人员中唯一的外科医生,在包括自己儿子在内的12位亲人全部遇难的情况下,他坚持奋战在救援第一线,因为他“没有停止工作的权利”!

大灾面前,每个白衣的身影都给伤痛中的绝望者带来希望的光亮,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在彰显着医疗行业的大爱精神。

奥运总动员

作者:修金来 刘巍

出版时间:2008年8月15日

8月8日之夜,当举国上下都在为奥运的开幕狂欢之际,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100多名医务人员则坚守在奥运村中心地带的一栋三层棕褐色小楼中忙个不停。这是服务于奥运村及周边场馆的奥运综合诊所,相当于运动员的驻地“医院”。在奥运村诊所的,则是一个由24家奥运定点医院构成的庞大奥运医疗保障体系。按照事先部署,各家定点医院均有着明确的分工。

作为离国家体育场最近、也是唯一收治运动员的奥运定点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为了这一时刻足足准备了七年。七年前中国申办奥运之时,国际奥委会就对北京有过评估,医疗卫生方面唯一一家接受考察的就是中日友好医院。那次考察,有两家单位赢得了满分,其中便包括了中日友好医院。及至“奥运时间”到来时,这些定点医院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实现了从服务到管理的一种全新的蜕变。

人事冲击波

作者:汪兆平

出版时间:2008年9月15日

在得知自己200多块的节日加班费被克扣为几十块的时候,200多名护工遏制不住心中的怒火,在一些对《劳动合同法》略知一二的护工的带领下,齐集到医院的花园讨说法,一时间,医院的护理便陷入了瘫痪状态,住院部里的患者埋怨声四起,更难堪的是,几家大众媒体闻讯赶到现场,争抢新闻的头条。整个医院被卷入了一场罢工风暴之中。

这是6月中旬北京某三甲医院发生的护工集体罢工的一幕,往前追溯,这是北京市自今年4月份以来医疗机构的第6起护工罢工事件。而事件的导火索正是一部叫做《劳动合同法》的“超前法律”。

镜像2009

创规者申康

作者:修金来 赵红

出版时间:2009年4月15日

2009年初,国务院参事室公立医院深化改革专题调研组在结束了长达5个月的九省市广泛调研之后,形成了一份关于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建议。上海医改是这份报告唯一提及并得到认可的管办分开模式,调研组认为,申康模式应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

申康模式是上海市卫生管办分开的载体。2005年4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了《关于推进本市市级医疗机构管办分离改革方案的通知》。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同年成立,正式扛起了探路管办分开的大旗。

然而,围绕着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管办分开路径选择的争论始终没有远离申康,国家相关部委对申康模式也观点相左。国务院参事室调研报告的问世,最终平息了这一争论。在探索了4年之后,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首次打破沉默,本刊作为独家媒体赴上海采访,见证了这场有可能代表医改重要方向的申康模式。

施政新医改

作者:修金来 吴凤清 刘巍 代瑾 徐英 戴廉出版时间:2009年5月1日

新医改政策的公布,成为人间四月最强音。4月6日-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新医改蓝图终于完整绘就。新医改明确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全体人民,这是国家首次对卫生医疗事业予以定性。新医改选择将公立医院改革作为整个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并将增强公益性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这是国家首次把公立医院改革置于医改的核心地位。新医改方案的产生,历时三年。它尽可能地采纳了正确观点,尽可能地兼顾了各方利益,是多方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各项改革中,史无前例的一次。一切尘埃落定,一切整装待行,新医改开始了时代赋予它的光荣使命。

全球战疫

作者:修金来 吴凤清 戴廉 王风 代瑾 孙晨

出版时间:2009年6月1日

这是流感,仅仅只是流感。自4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公布甲型H1N1流感至今,有关本次瘟疫的消息几乎每天都准时登上新闻媒体的头版头条。尽管与普通流感相比,甲型H1N1流感的患病人数更少,死亡率更低,但是,由此引发的全球恐惧却一直持续。所有人都担心,这次流感会像1918年的世界大流感一样,出现凶险蜂拥的第二波,毕竟两场流感疫情在病毒类型、发病时间、患者年龄阶段等方面有着太多的相似。后者曾经席卷全球,导致2000万人~4000万人死亡。担心并不多余,随着全球化生活方式的改变,抗生素的大量滥用,人与动物的密切接触,这一切都为人类消灭瘟疫提出了严峻挑战。

镜像2010

混沌医保

作者:吴凤清

出版时间:2010年3月1日

在新医改精神的辉映下,全民医保时代的改革方向已逐渐清晰。医保筹资力度加大,参保人群覆盖面扩大,医保基金管理体系分散,都对医保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现实情况是,现行医保基金管理体制极为粗放,问题丛生:基金浪费严重,欠费居高不下,结余过多……林林总总的问题蚕食着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医保基金。而现在,这些问题又集中爆发于医保费用的支付场所――医疗机构。这种状况不仅导致医疗机构要支付巨额的医疗费用,而且也让群众得不到最适宜的诊疗。因此,医保基金支付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成为群众能否享受到全民医保硕果的一大前提,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意味着新医改成功了一半。

补偿破冰

作者:赵红 刘巍 薛伟

出版时间:2010年3月15日

2010年2月,《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公布以后,政府“加大对公立医院投入,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的要求越来越明晰。但公立医院究竟需要投入多少?投向哪里?无论卫生、财政等行政管理部门,还是公立医院本身,都是一笔糊涂账,导致政府补偿悬在空中,无法落地。破冰之举终于从首善之区――北京传出。从2003年开始,北京市卫生局联手财政局,默默进行了一项繁重的区域医院成本核算工作,从医院内部成本核算入手,经由全市统一的科室成本核算、医疗项目核算等步骤,试图摸清公立医院家底,探明公立医院运营收支结构。而今,北京得出了一组接近真实值的医疗项目成本数据,为公立医院财政补偿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久难启动的医疗项目价格调整、医保付费机制改革也将有望可期。

孤本宿迁

作者:戴廉

出版时间:2010年5月15日

不再是媒体关注的“暴风眼”,医改十年之后,宿迁市人民政府静静地出台了又一份与医疗相关的红头文件。这份文件的全名是《市政府关于印发宿迁市非公办医疗卫生机构和民办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10年2月21日出台。

文件第一章第一条开宗明义地指出,出台的目的是“为加强和规范全市非公办医疗卫生机构和民办学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体的解决方案是,市、县(区)成立医疗卫生事业投资管理中心,分别设在市、县(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非公办医疗卫生机构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接受市国资委的指导和市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保证政府投入权益。各级政府投入非公办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设备、物资等,通过市、县(区)卫投中心采取借款、参股、租赁等形式投入,纳入国有资产管理。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2009年江西、上海等地出现的政府回购民营医院的个案。此类举动曾被认为是“国进民退”在医疗领域的体现。

镜像2011

检阅十六城

作者:刘巍

出版时间:2011年2月1日

又逢年关。2010年2月公布的16家“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实施方案还没有完全公诸于世,改革试点的收官之年2011已经到来。本刊联合北京大学课题组分赴16城和全国首个实行体制外管办分开的副省级城市成都,对各地公立医院改革进展进行了实地调查。比照国家指导意见中列出的六项主要任务发现:多数试点城市仍然处于改革路径探讨和入轨前的多方磨合阶段,监管机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鲜有亮点,体制改革、补偿机制和多元化办医处于胶着状态,仅区域卫生规划的规划设计方面有所进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似乎仍在入口处徘徊,尚未进入一个良性推进的轨道。于是,此次年头岁尾的“检阅十六城”行动,并非评价各地改革试点取得的效果,只是想透过各试点城市胶着的改革形势,探寻最适宜的改革轨道。

ERP革命

作者:陈亚慧

出版时间:2011年6月1日

国内大型医院的规模扩张期已渐进尾声,内涵式发展成为延续竞争力的不二选择。医院的运营管理也因此面临一场革命、一场从混沌无序到精细科学的跨跃。它要将大型医院庞杂的人、财、物流梳理成透明可视的闭环;要截堵管理漏洞、掀开灰色地带;要在科学规范的流程下减少浪费、提高效率;要高度整合信息孤岛,让分散的数据碎片汇合成有价值的信息智库,最终将管理者的决策思维从经验判断引向数据导航下的科学决策。ERP,一个在企业界早已耳熟能详的信息化管理工具,成了这场革命的新引擎。中国人民总医院正在实施的ERP项目无疑让我们眼前一亮,这种融合先进管理理念的信息化工具正在将庞杂的人、财、物管理变得透明、高效、可视、可控,同时也使得医院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得到高度整合。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医院对ERP的尝试代表着一种新的管理探索,这种探索意味着管理者需要学习如何利用实时、准确的运营管理数据精确定位和发现问题,从而科学地解决问题。

衡量子长

作者:高巍 陈平溪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15日

和神木“补需方”、府谷“供需兼补”的思路形成鲜明对比,子长医改的重心主要落于“补供方”,其背后逻辑可简单归纳为:在财政增加投入的前提下,通过创建平价医院,执行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兑付医院药品零差率补贴和实施财务集中核算,来有效抑制公立医院的逐利性、实现药费及医疗服务价格的双降,最终使看病贵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单就这一点来考量,子长医改3年试点的成效无疑是显著的。然而,评判一地医改成功与否所需要的参数指标,显然不止这么简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虽是众望所归、医改之盼,但一个重要的前提却不应被忽略,那就是能否“看好病”。某种意义上,后者才是所有患者的终极需求。但恰恰在这一点上,记者看到的却是:子长医改后,当地患者(尤其中重症患者)的县外就诊率不降反升;真正享受到新政阳光的,多只是一些小病患者。这意味着子长县医院并未按照设计者的预想,有效提升甚至保持其既有的诊疗能力。

镜像2012

火患阴云

作者:张贵民 陈平溪

出版时间:2012年2月15日

2011年12月9日13时,造成90多人死亡的印度医院大火渐渐熄灭,而远隔万里之外的中国湖南,一栋大楼正升起浓浓黑烟,黑烟一度飘至数十米高空,形成一片阴云。发生火灾的是当地最大的医院之一――湖南省人民医院。就在火灾发生的前一天,该院院长龙开超还在院周会上重点强调消防工作,并要求保卫科进行地毯式排查。但医院管理层的重视、健全的消防制度和严密的消防检查并没有挡住火患。

其实,一切火患皆人祸。作为医院管理者,与其终日让自家医院失火的隐忧笼罩心头,不如将消防管理的理念划成“十”字,纵贯医院规划、建设和运营各环节,横穿医院管理各层级,最终洒落医院全体员工的心头。唯有这样,看似烦乱、琐碎如麻的消防规则才能真正在医院获得落实,火患也即在防与消之间化于无形。

零差率之后

作者:吴凤清 顾F轶

出版时间:2012年5月15日

公立医院15%的药品加成被看成现行医疗体制最大的“毒瘤”之一,誓言革除,不再姑息。而以取消以药养医为核心的浙江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似乎在与时间赛跑,成败取决于医保部门能否在地方财政破底前成功控费、医疗机构能否在医务人员达到最高工作负荷前使其价值得到回归。革除药品加成只需要一场简单的外科手术,但是要让生病的医疗体制重现生机,则需要抽丝剥茧的系统疗法。无论是否将零差率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引擎,理顺价格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激发医疗机构的内在变革动力,都是医改无法避开的课题。零差率之后,也许会变好,也许会更糟,一切仍在探索中。

跑偏的评审

作者:张贵民

出版时间:2012年11月15日

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服务定价,乃至作为医疗卫生发展成就,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的医院评审背负了太多的附加价值。上述种种,关系着一家医院的盛衰,及其所属地区的荣耀。争级上等,在所难免。然而,站在医疗机构监管的角度,纠正医院评价体系缺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刻不容缓。为此,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于2008年启动了新一轮医院评审标准的制定工作。

磨剑三年后,评审工作已然进入实施阶段。无论是第一轮抑或是新一轮评审,卫生部的规划初衷并未改变――借助行政手段实现医院分级,通过构建三级医疗网络,达到医疗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分级基础上,对医院评等级,引导医院质量与安全的持续改进。然而,医院评审在现实中却一直遵循着另外一套行事逻辑,即利益驱动。获得“三甲”金身,医院不仅可以公然提高收费标准,还能获得人才、项目、资金、技术等聚集效应,而当地政府则可借此创造完善的投资环境,为招商引资铺路。在多种利益的纠葛下,中国的医院评审工作结局难料。

镜像2013

耗材流控

作者:张贵民 曾耀莹 曹凯

出版时间:2013年6月15日

囿于种种历史积弊和既得利益的牵绊,公立医院正视耗材管理,需要动力和勇气;着手耗材管理,需要策略和工具。如今,医保资金压力向医疗机构的转嫁,正在成为公立医院耗材管理的强大动力。

在当今中国为数不多的医院耗材管理实践中,医院多是首先面临总额控制压力,再化为动力,不得不向耗材的不规范使用开刀,以降低医疗总费用,或使耗材占比达标。一旦医院获得了耗材管理的动力,便意味着医院与医生博弈的开始。正如医保与医院需要找到双方均能接受的平衡点一样,耗材管理的院内博弈,同样是一个院、医双方妥协的过程,还将牵涉耗材生产、流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甚至仰仗耗材定价、采购政策的合理调整。

器官捐献悖论

作者:李则

出版时间:2013年8月1日

当今中国,拥有庞大的器官需求和潜在捐献群体,器官移植技术又获得了广泛开展。然而,在旺盛的移植需求和相对充足的服务能力面前,一场由国家力推的器官捐献与移植试点,却以三年不足700例的惨淡结果告终。

通过梳理尚在纸面上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体系,走访一些地方正在实施的器官捐献模式,可以发现,器官获取与分配环节的各自为政,恰是当前中国器官捐献流程不畅的症结所在。由于器官获取既具有高度的医学专业性,又必须相对独立于获捐医院,谁才是中国器官获取与分配的主导者,殊无定论。

但是,既符合国际论理原则和中国国情,又能低价、高效、可持续地保证尽可能多的捐献和移植例数,才是评价器官捐献模式的明确标准。

革新患者流

作者:顾F轶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1日

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实则是人流在急诊、门诊、医技科室、病房等地理位置上的移动。如何让患者整体流动更高效安全,让患者个体接受更具连贯性的医疗服务,这有赖于医院各部门间的紧密衔接。然而,医疗服务的发生,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医疗建筑的内部。这项围绕患者健康产生的服务,涵盖着包括医疗机构从接收患者到患者出院、转院、接受医院随访等各项医疗环节。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医疗界和患者都认为,医疗资源的短缺导致了医疗服务延迟,因而,增加人力和扩建医院被假设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增加资源供给并不是处理延迟问题的最佳解法,突破和改善医疗流程中的瓶颈才是一剂良方。

镜像2014

机制困顿

作者:张颂奇 张文燕 田晓婷

出版时间:2014年2月15日

2014年2月10日,农历春节刚过,2014年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这是卫生与计生两大部门合并后的首次年度工作会议,重点仍然锁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在“保基本、强基层”初见成效后,如何通过“建机制”,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成为深化医改元年的最重要课题。

作为新医改最难关的公立医院改革,同样面临着建机制的问题。正视旧有的不系统、不协同的机制问题,正确评价既往改革的效果,是新机制建立的必由之路。

康复补牢

作者:曾耀莹

出版时间:2014年3月1日

新医改形势下,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正在被视为医改的另一大突破口。2011年,原卫生部在全国14个省46个试点城市(城区)启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要求各试点地区建立三级康复医疗服务网络,逐步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分层级、分阶段康复。

2013年末,为期两年的试点结束,立足于疾病急性期早期康复介入的大型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不错的建设成效。

以前是患者荒,现在是康复热。在平均住院日的压力下,大医院们纷纷主动寻求与康复医院合作,患者术后稳定便转至康复医院。这无疑是业界喜闻乐见的一种进步,大批康复专科医院的快速崛起,对中国的康复医疗体系,乃至医疗卫生体系而言,虽属亡羊补牢,却为时未晚。

远程之春

作者:曹原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15日

在政策连续不断的勾勒下,远程医疗似乎正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美好蓝图。

8月底,国家卫生计生委“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提出要把远程医疗作为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重要手段,并积极推进。

而在此前的3月底和6月底,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相关部委的“开展省院合作试点”、“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的通知,因剑指“制约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的政策环境障碍”,更被诸多业内人士视为国内远程医疗领域的纲领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