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信息安全十篇

时间:2023-10-11 17:24:18

金融企业信息安全

金融企业信息安全篇1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系统安全体系;金融会计

一、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含义

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是指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网络环境,包括两部分:一是金融企业内部网络环境,即内网,通过组建金融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实现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二是国际网络环境,即通过互联网使金融企业同外部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也可以说是基于内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即金融企业的内联网和互联网连接,为金融企业内各部门之间,金融企业与客户、税务、审计等部门之间建立开放、分布、实时的双向多媒体信息交流环境创造了条件,也使金融企业会计与业务一体化处理和实时监管成为现实,原来封闭的局域网会计信息系统被推上开放的互联网世界后,一方面给金融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会计与业务一体化处理和实时监管的优越性,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系统的分布式、开放性等特点,其与原有集中封闭的会计信息系统比较,系统在安全上的问题也更加突出,互联网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性更大。

二、当前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一)金融会计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金融企业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安全管理组织体系,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安全设计方面缺乏总体考虑和统一规划部署,各系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规划建设,技术要求不规范,技术标准各异,技术体制混乱。国家标准制定严重滞后,法律法规不能满足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现行计算机安全法律法规不能为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提供完整配套的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法律漏洞、死角和非一致性。

(二)网络金融会计信息数据不安全

网络金融会计数据是记录在各种单、证、账、表原始记录或初步加工后的会计资料,它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经营成果,对外具有较高的保密性,连接互连网后,会计数据能迅速传播,其安全性降低,风险因素大大增加,网络金融会计的信息工作平台是互联网,在其运作过程中,正确性、有效性会受到技术障碍的限制和网络与应用软件接口的限制,如网络软件选配不合适,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没有及时升级,或安全配置参数不规则,网络线路故障导致工作站瘫痪、操作失误等,系统间数据的大量流动还可能使金融企业机密数据无形中向外开放,数据通过线路传输,某个环节出现微小的干扰或差错,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互连网结构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其分布式、开放性、远程实时处理的特点,系统的一致性、可控性降低,一旦出现故障,影响面更广,数据在国际线路上传输,数据的一致性保障更难,系统恢复处理的成本更高。

(三) 网络金融信息泄露导致金融会计信息失真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己经成为金融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甚至决定了金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而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是对金融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由于金融会计信息是金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全面的反映。金融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金融会计信息系统,还影响到金融企业管理的其他系统,目前利用高技术手段窃取金融企业机密是当今计算机犯罪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构成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重要形式。其主要原因:一是电信网络本身安全级别低,设备可控性差,且多采用开放式操作系统,很难抵御黑客攻击;二是由于电信网络不负责对金融企业应用系统提供安全访问控制,通信系统己成为信息安全的严重漏洞,但许多金融企业对此未加以足够重视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受到侵害,造成了信息的泄露,使金融会计信息失真。

金融企业信息安全篇2

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http://统是指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网络环境,包括两部分:一是金融企业内部网络环境,即内网,通过组建金融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实现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二是国际网络环境,即通过互联网使金融企业同外部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也可以说是基于内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即金融企业的内联网和互联网连接,为金融企业内各部门之间,金融企业与客户、税务、审计等部门之间建立开放、分布、实时的双向多媒体信息交流环境创造了条件,也使金融企业会计与业务一体化处理和实时监管成为现实。

一、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

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系统,它除了一般信息系统的安全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一些安全特点。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是指由于人为的或非人为的因素使金融会计信息系统保护安全的能力的减弱,从而产生系统的信息失真、失窃,使单位的财产遭受损失,系统的硬件、软件无法正常运行等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开放性的网络金融会计环境下,存在信息失真的风险。尽管信息传递的无纸化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由于人为原因而导致金融会计失真的现象,但仍不能排除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可能被随意修改而不留痕迹的行为。传统的依靠鉴章确保凭证有效性和明确经济责任的手段不复存在。由于缺乏有效的确认标识,信息接受方有理由怀疑所获取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同样,作为信息发送方,也有类似的担心,即传递的信息能否被接受方正确识别并下载。

(二)企业重要的数据泄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变得尤为重要,它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甚至决定了企业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在网络传递过程中,有可能被竞争对手非法截取,导致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亦不容忽视。

(三)金融会计信息是否被篡改。金融会计信息在网上传递过程中,随时可能被网络黑客或竞争对手非法截取并恶意篡改,同时,病毒也会影响信息的安全性和真实性,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使企业在利用internet网寻找潜在贸易伙伴、完成网上交易的同时,也将自己暴露于风险之中。这些风险来自于:①泄密。未授权人员非法侵入企业信息系统,窃取企业的商业机密,从而侵吞企业财产或出卖商业机密换取钱财。②恶意攻击。网络黑客的蓄意破坏或者病毒的感染,将可能使整个系统陷于瘫痪。

二、当前网络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一)金融会计信息安全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金融企业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安全管理组织体系,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安全设计方面缺乏总体考虑和统一规划部署,各系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规划建设,技术要求不规范,技术标准各异,技术体制混乱。国家标准制定严重滞后,法律法规不能满足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现行计算机安全法律法规不能为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提供完整配套的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法律漏洞、死角和非一致性。

(二)网络金融会计信息数据不安全

网络金融会计数据是记录在各种单、证、账、表原始记录或初步加工后的会计资料,它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经营成果,对外具有较高的保密性,连接互连网后,会计数据能迅速传播,其安全性降低,风险因素大大增加,网络金融会计的信息工作平台是互联网,在其运作过程中,正确性、有效性会受到技术障碍的限制和网络与应用软件接口的限制,如网络软件选配不合适,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没有及时升级,或安全配置参数不规则,网络线路故障导致工作站瘫痪、操作失误等,系统间数据的大量流动还可能使金融企业机密数据无形中向外开放,数据通过线路传输,某个环节出现微小的干扰或差错,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互连网结构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其分布式、开放性、远程实时处理的特点,系统的一致性、可控性降低,一旦出现故障,影响面更广,数据在国际线路上传输,数据的一致性保障更难,系统恢复处理的成本更高。

(三)网络金融信息泄露导致金融会计信息失真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己经成为金融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本,甚至决定了金融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而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是对金融会计信息处理的基本要求。由于金融会计信息是金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全面的反映。金融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仅关系到金融会计信息系统,还影响到金融企业管理的其他系统,目前利用高技术手段窃取金融企业机密是当今计算机犯罪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构成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的重要形式。

(四)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存在安全威胁

目前金融企业计算机已广泛联网,这是金融企业扩大业务范围,实现信息共享的必然结果。由于网络分布广,不容易集中管理,许多系统又是在存在安全漏洞与威胁的环境下工作的,不法分子可以在网上任意地点攻击,使金融企业不知不觉中被偷盗资金或泄露机密。金融企业经营的资金,不法分子作案得逞就

转贴于 http://

能弄到金钱,因此其已成为犯罪分子攻击的主要目标,且作案手段繁多,方法越来越高明。

三、解决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几点建议

为防范和解决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中的安全问题,确保会计工作在信息系统条件下安全、高效地开展,笔者特建议如下:

(一)程序设计、开发阶http://段加强系统安全技术措施的运用。首先,要求业务部门谋划系统业务需求时,要充分考虑到诸多安全因素,对系统安全提出明确、具体的业务需求,一改过去重功能轻安全的做法;其次,在软件系统设计开发阶段,软件编辑人员应选用安全性能高的数据库、运用严密的编程语言开发软件,尽量减少程序上的安全“bug”;再次,在硬件选型时,要尽量采用安全性能高、运行质量好的设备,减少硬件安全隐患;四是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制定出金融系统软件开发规范和硬件选型标准,尤其明确安全规范。

(二)会计计算机系统应用阶段安全防范。

1 建议各银行对会计系统内计算机房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对于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房、站、场地安全要求》的责令立即进行整改。

2 各家银行有必要对自家先投入使用的会计计算机系统进行一次自我分析,目的是发现和解决系统设计、开发阶段遗留的安全隐患,并在此基础上对旧版本软件进行换版升级。

3 加强计算机安全教育,提高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安全意识。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最基本的还是人的因素。因此,需要尽更大的努力去提高人们对计算机安全的认识,尤其对会计系统安全的认识,各级教育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在这方面应做更多的教育工作。

4 将金融会计网络安全作为今后研究和防范的重点。目前金融计算机网络已走进我们身边,无论是集中结算体系的运转、电子联行通汇还是新兴的银行卡清算系统、网上银行和其他网上会计服务项目的开通,都离不开网络,而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也逐渐以网络的安全防范为重点,因为网络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金融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安全。我们认为目前列入会计网络安全工作议事日程的就是尽快制定出金融会计系统网络建设规范,并逐级成立管理机构,负责网络工程项目的安全性能验收和负责日常网络安全工作,如定期的安全检查,提出安全管理建议和修改网络规范的建议等。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银行系统第一届安全信息交流会”上,人民银行聘请包括多名院士在内的计算机安全专家作为人民银行计算机安全顾问的做法,值得基层银行借鉴。

(三)加快金融会计信息系统的制度和法规建设,改变制度和法规滞后信息系统发展的现状。我们认为,有关管理部门首先应认真分析目前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中存在诸多法规问题,要在征求有关计算机专家意见,并认真分析借鉴国外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一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金融会计系统法规性问题做出预测,从而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金融会计计算机安全规范和有关法规。其次,我们今后在利用计算机开发新的会计业务种类时,采取“试点一规范一推广”的模式制定金融会计领域的计算机安全规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制度的滞后现象。事实证明此种做法是成功的,比如我国积极吸取欧洲等国外银行在ic卡业务发展的经验教训,在ic卡试用初期,就由人民银行牵头有组织地搞ic卡应用规范和ic卡机具规范,并推动联合发展,为我国ic卡业务的安全、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次,我们要善于根据我国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状况,及时完善和修改已有的会计信息系统法规。

金融企业信息安全篇3

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资源开放性,基于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特点,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检索、整理和组织,进而扁平化互联网信息资源,以满足对金融信息的需求,使用户获得金融信息的方式更便捷;二是成本低、效率高,通过P2P直接交易进行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资金供求信息在互联网中形成“池”效应,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成交易,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风险评估,业务处理速度更快;三是发展速度快,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成长,出现了众多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如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网络小额贷款、众筹融资等;四是风险大,由于缺乏金融风险控制经验,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不健全,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互联网金融的普惠特点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其传染隐蔽性、扩展性的特点,可能会波及整个金融市场,甚至引发金融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概况

一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信息安全相对于传统金融企业仍较薄弱,其中不完善的密钥管理及加密技术将会给互联网金融数据安全和业务连续性带来严重影响,如2013年4月,丰达财富P2P网贷平台遭到持续攻击,网站瘫痪5分钟,2014年3月网贷之家官网遭到恶意攻击等。二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内部风险控制亟待提高,管理也存在较大局限性,互联网金融企业虽然可以依据大数据来分析用户的行为,监管各种交易风险,但是这些更多的是对微观层面的控制,很难从宏观上进行监控,如2013年8月的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三是用户认识度不高,用户对互联网金融借助的大数据云技术概念和技术缺乏了解,没有考虑自身的需要,完全照搬国外经验,以致资源利用率不高,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四是消费者信息安全防范意识仍旧薄弱,如点击不明链接,遭受木马攻击,导致泄露支付账号和密码以及消费者身份信息等。

三、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风险分类

1.信息技术风险

一是计算机客户端安全风险,目前互联网金融客户端基本采用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陆的方式,缺乏传统金融行业的动态口令、U盾等辅助安全手段,一旦客户端感染病毒、木马等恶意程序将严重威胁互联网金融账户和密码安全。二是网络通信风险,在互联网环境下,交易信息通过网络传输,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并没有在“传输、存储、使用、销毁”等环节建立保护敏感信息的完整机制,互联网金融中的数据传输和传输等过程的加密算法,一旦被攻破,将造成客户的资金、账号和密码等的泄露,给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三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系统及数据库存在漏洞风险,互联网平台面临网页挂马、数据篡改、DDoS攻击、病毒等信息安全风险,数据库系统存在越权使用、权限滥用等安全威胁。

2.业务管理类风险

一是应急管理风险,绝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没有较好且完备的应急管理计划和灾备系统,业务连续性较差,一旦发生电力中断、地震等灾害,将给公司造成非常大的损失乃至导致破产。二是内控管理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大多存在内控制度的建设不完善和执行力欠缺的问题,员工的不当操作以及内部控制的失败,可能在内部控制和信息系统存在缺陷时导致不可预期的损失。三是外包管理风险,目前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基本采用外包的形式为企业提供业务或技术支持。如果缺乏业务外包管理制度或未明确业务外包范围,将导致不宜外包的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出现泄密风险。四是法律风险,目前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监管措施,这些将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四、构建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风险体系

1.建全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

一是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制定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行业标准,提高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安全准入门槛,明确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法律地位和金融监管部门以及政府监管职责和互联网金融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从而搭建起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二是构建包含一行三会、司法和税务等多部门的多层次、跨行业、跨区域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三是提升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畅通互联网金融消费的投诉受理渠道,逐步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框架,建立消费者保护的协调合作机制。

2.建立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技术标准

建立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增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协调联系机制,加强信息安全风险的监测和预防工作,加快与国际上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标准和规范对接。整合资源,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数据库,以实现数据的归类整理分析和实时监控业务流程。

3.加强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系统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加之“棱镜门”的出现,使我国互联网金融计算机系统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因此,必须加强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建设,在核心软硬件上去除“IOE”,开发具有高度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使在互联网金融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使用国产化软硬件设备,提升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安全风险防范能力,加大对信息安全技术的投入,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为基础,建立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标准体系,应用PDCA的思想,从整个信息系统生命周期来实现互联网金融长期有效的安全保障。

4.建设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应急体系

金融企业信息安全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互联网融资风险应对措施

一、减少信息安全隐患

(一)促进信息透明

1.认识信息透明的作用

信息透明是指企业公开披露可靠且及时的信息,财务信息是投资者进行会计分析的重要的指标,正因为如此,投资者对信息的透明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中小企业在利用互联网融资平台进行融资时,要加强自身财务信息的透明化。在融资前,中小企业应对企业财务信息作出必要的披露,以此获取投资方的信任,且在融资后应通过定期公布资金的规模、投向和周转情况以保证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效率透明化。这样做有助于形成关系型贷款模式,在优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资信,促使中小企业与投资方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企业的资金链能持续运转和发展。

2.配合信息披露的要求

中小企业应当全面配合并帮助建立全国共享的信用档案数据库,方便全国范围内的投资者们即便身处异地,也能及时参与到共惠共赢的互联网平台的融资中来。信息的全面性对企业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企业应当以真实可靠为前提,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及会计人员对本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披露,应当配合并逐步落实社会在工商、税务、环境保护等方面信息公开的要求,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二)重视信息安全问题

中小企业为减少信息的泄露,至少得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强化信息安全意识。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要重视起信息安全问题和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对全体员工进行信息安全教育,比如提醒员工在企业的电脑上慎重浏览网页,以免不慎被计算机病毒攻击。其二,慎重选择融资平台。不是每个互联网融资平台都是诚信经营的,中小企业应慎重选择融资平台,选择诚信度高的平台,减少融资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能降低信息泄露的危险。

二、防范监管漏洞

(一)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企业健康运行的保证,评价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企业的制度建设的水平,其能力高低反映了企业能否健康发展。中小企业只有积极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明确产权和责权,使企业内部“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执章必严、违章必究”,在加强企业自身的科学管理的同时建立健全且合理的法人治理机构,才有助于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加强企业自身的制度建设有两点要求。第一,加强资金管理机制的建设,尤其是提高企业的信用机制,毕竟良好的信用既是降低金融机构允许贷款的门槛,也是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第二,建立并逐步加强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经营管理,转变为基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产权明了的中小企业经理人的管理方式。总而言之,企业的制度建设,不仅体现了公司的发展战略,而且是推行经营策略、影响经营行为、决定经营结果等的重要手段。

(二)完善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的能力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能否安身立命,并在不断发展中实现价值最大化,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是否有效有着密切的关系。财务管理与其他经济管理工作最大的区别,就是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作的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

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家族企业,因此在管理方法上并不科学,企业经营者的个人财产和企业的财产分得并不清楚,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当企业规模不大时不规范的经济行为可能对经营的影响不大,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交易的增多,不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及不够有效的会计监督职能,甚至会导致经济犯罪的现象的产生。

(三)健全信用体系

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设,总得来说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需建设多层次、多方位的征信体系,使得互联网金融和征信体系相互支持,不断促进。发达的欧美国家对中小企业的互联网融资服务的创新完全可以以本国体系作依托,而我国的征信体系并不完善,无法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较好的评级评分。因此,尽快完善征信体系的法律建设,通过构建专业化和市场化的征信机构共同促进征信信息的归集和统一,互联网融资模式对中小企业的效用将会大大降低。其次,建立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审机制来提高信用评价的真实性也是刻不容缓的。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的信用评价标准和体系大多适用于大型企业,金融机构无法迅速准确地掌握中小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建立全球性的网络信用评分体系,通过调查融资企业的相关资质、经营状况等信息进行信用评分,有助于金融机构比较直观地了解融资企业的真实状况,促进融资顺利完成。

三、结束语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因债务负担压力大,偿债能力不够强、财务行为不规范、生存能力普遍不强等原因,难以从银行贷款。互联网金融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小企业融资,但互联网金融应用于中小企业融资时仍面临着一些困境,如资金的供应不稳定、网络安全存在隐患、欠缺金融监管。因此,探讨中小企业针对互联网融资困境的应对措施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站在中小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包括促进信息透明、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财务管理、健全信用评级体系等解决对策。不过,理论上明了的解决方案实际不一定容易实行,在实际融资中可能又会碰到新的难题,因此为了我国中小企业能顺利利用互联网融资,我们还是得继续保持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雄,谷秀娟.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战略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3.12.

金融企业信息安全篇5

[关键词] 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中国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

宜信平台最新的《小微企业调研报告》中数据显示,有64%的小微企业的日常资金缺额在10万以内,而大约94%的小微企业日常的资金缺额不会超过50万元。小微企业融资多为短期借贷,占用时间不长,但资金的周转效率比较快,资金的到位效率更是主要集中在5~10个工作日。小微企业的融资规模小、周期短、频率高的特点,让小微企业从传统金融服务企业获取融资极为困难。

根据国家政策的相关规定,法律只保护那些借贷利率最高不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的民间借贷。但根据融360的“小微企业普惠指数”,62%的小微企业贷款产品月利率达2%以上,而九成以上的小贷公司和P2P平台的产品月利率超过2%。2%的月利率折算成年利率相当于24%,这已经高于一年期6%贷款利率的4倍上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借贷机构和小微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的存在,由于对小微企业的管理水平落后、账务杂乱、信息收集困难,而且成本高、周期长,无法有效应对小微企业融资“短、小、急、频”的要求,借贷机构往往会通过提高贷款利率的方式来弥补不完全信息带来的一些风险,引发逆向选择风险,低风险企业的收益无法弥补高昂的借贷成本,导致高风险企业逐渐占据信贷市场。

二、互联网金融为小微企业融资带来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纷纷开展“互联网+”模式,金融业也衍生出互联网金融的分支,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得以快速发展。这其中有阿里小贷、京东白条、蚂蚁金服等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也有传统金融机构推出的互联网营销金融模式,如招行的“零零花”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越来越多的个人、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寻求融资、借贷等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人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获得借贷资金,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互联网金融融资成本低,信息共享度高,让资金需求方与资金供给方能够完美契合,通过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顺利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直接导致对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信用数据的识别服务需求。在此以P2P网贷平台为例,如果借款前能够准确掌握借贷者的个人基本信息、信用记录、企业能力、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等信用信息,那么P2P网贷平台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那些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从而有效防范小微企业恶意贷款、过度负债、企业坏账等信用风险的发生。

我国现阶段的互联网征信体系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征信信息不共享。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利益关系,导致各企业不愿共享自己的客户信息,以至于每个企业获得的客户信息不完全,但是企业往往是和多家借贷机构合作,这就会引发多头贷款的情况,出现过度贷款,从而增加整个信贷行业的金融风险。

其次,央行征信平台的不开放。目前来说,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是覆盖范围最广、信息最完善的信用系统,截至2013年底,该系统收录自然人8.3亿多,收录企业与其他组织近2000万户。但由于其相对于互联网金融是闭环的,征信平台无法对接,信息无法共享,导致传统银行信贷和互联网信贷企业在小微企业融资的对接中信息不对称,直接影响到小额贷款的发放,降低审贷效率。

最后,信息安全问题突出。互联网征信平台的建设,是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可能会存在软硬件缺陷、系统集成缺陷等问题,各类应用系统及其赖以运行的基础网络、处理的数据和信息,以及信息安全管理中潜在的薄弱环节,都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系统安全风险。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数据获取合法性问题与数据管理安全性问题将会是信息安全问题最为突出,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蓬勃发展的同时,现有征信体系建设已严重滞后于金融业的发展,各类逐渐凸显的问题已经危及到互联网金融的声誉、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着手建立与之快速发展相配套的互联网征信体系。

三、互联网征信体系构建

互联网征信体系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也可称之为大数据征信,通过建立新的征信模型,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最新信息技术,对小微企业进行多维度多指标的信用信息考察,最终形成对小微企业的综合信用的准确评价。互联网征信评价体系的数据主要来源有企业公开的财务报表数据、合作伙伴提供的第三方以及网络用户的授权数据。为了确保可获取小微企业信用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确保小微企业能够顺利获取融资,信贷机构能够有效降低借贷风险,需要建立一个信用信息共享交换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体系。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互联网金融行业征信体系建设的核心工作就是对所收集到的企业信用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加工等,所以就要求配套的基础设施必须能够确保信用信息数据在整理、加工等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已达到对数据高效处理的目的,最终实现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在起始环节的高效精确运行。

其次,促进互联网征信平台与央行征信平台的数据库对接。将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客户信用数据纳入央行征信体系,建立起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银行业的对接机制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形成央行与互联网征信系统的优势互补,实现贷款客户信用数据的共享开放,提升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行业通过与央行征信系统的对接,可以提高信用记录的重要性,有效的约束和督促客户按时还款,加强线下信用风险管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信用良好的客户,可以提升其融资额度,促进企业发展。

再次,完善互联网征信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一,应该通过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中的数据采集的范围和使用的原则,防止信息的过度采集,加强数据安全防范。其二,应该通过立法合理区分信息提供者、消费客户、金融征信机构以及贷款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其三,通过完善网络信息保护和公开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符合实际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加快推进网络安全、信息保护等的建设。其四,通过增强政府对征信体系建设的支持作用,促进信用信息共享,营造良好的社会融资环境,促进国内信贷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加强征信体系监管,健全失信惩罚机制。为了提高政府决策效率,降低金融风险的发生,必须构建适宜的征信监管系统与失信惩罚机制。其一,应尽快建立起统一的征信行业标准和规范。国家有关的监管部门应对征信机构的活动进行严格监管,建立一个统一适用的信用评价体系以及评分标准,以此维护征信机构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其二,制定并实施符合信息时代特征的征信监管措施,打造全民监督监管的社会环境与机制。其三,建立征信体系的现代化的风险控制系统,打造征信体系的有效精细化监管,动态监测风险,并提供高效、精准的实时风控以及自动预警功能。其四,建立并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黑名单制度以及市场的退出机制,明确规定失信惩罚措施。加强失信记录与披露力度,健全社会性信用奖惩机制与司法性信用惩罚机制,从社会、市场、行政、司法等多方面打击失信行为,净化信贷市场环境。

[参 考 文 献]

[1]巴曙松.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中国现状及亚洲实践[R].北京:博鳌亚洲论坛,2013:60-61

[2]刘鹰.小微企业调研报告:经营与融资[R].北京:宜信公司,2011:11-16

[3]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18-23

[4]植凤寅.大数据征信与小微金融服务[J].中国金融,2014(24):90-93

[5]袁新峰.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征信发展的思考[J].征信,2014(1):39-42

[6]刘芸,朱瑞博.互联网金融、小微企业融资与征信体系深化[J].征信,2014(2):31-35

金融企业信息安全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作为金融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信息技术带来的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并表现出以下各种特点。

1 信息时代的互联网金融特点

1.1 金融交易方式改变

互联网的发展使金融交易打破传统柜台交易渠道的局限,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进行金融交易,通过互联网为金融服务和交易的进行提供了虚拟的平台,实现了将传统的柜台向客户的进一步延伸。

1.2 金融企业成本结构发生变化

由于金融交易网络化,金融营业厅的个人客户流量大大降低,很多金融企业将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到网站建设和系统集成及软件服务上,企业的固定资产投入大大减少;产品结构发生变化,研发投入及人力成本等有所上升。

1.3 金融企业组织结构改变

以往金融服务提供者都是各类金融机构,即使如电子银行、网上证券营业厅等业务的提供方仍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传统的金融机构。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金融机构也加入了金融服务提供者行列。金融信息服务机构向客户提供投资理财咨询服务,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为客户提供了支付服务,这些机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可见,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这类机构逐步加入了金融服务提供者行列。

2 信息技术带来的金融风险

2.1 信息技术特点造成的技术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之上,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缺陷必然会对金融安全造成威胁;另外金融业务开展是基于某种技术方案使用的,传统的窗口营业型金融,如果技术使用选择失误最多导致业务流程变慢,但倘若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用失误,则可能会使金融企业失去全部的市场,甚至生存基础也会受到威胁。

2.2 金融业务风险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虽然方便快捷,但是存在巨大的安全漏洞,除了受到黑客攻击之外,网络金融安全系统的设计缺陷和操作失误也会对业务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且会使企业的信誉蒙上阴影;另外,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服务市场是虚拟的,客户无法确实判定所选择的企业的实际能力,而从平均服务质量角度进行选择,会使业务能力差的企业钻了空子而业务能力强的企业实力得不到发挥。

2.3 法律风险

现实的金融交易有严密的法律作保障,但这些法律对于网络金融服务来说,只能作为基础法律条款。无论是提供服务的金融企业还是购买金融产品的客户,都很可能由于一时疏忽违反相关的法律;另外,我国网络金融法律制定的并不健全,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客户,在进行网络交易的时候都承担着相当大的法律风险。

3 信息技术带来的金融风险管理对策

3.1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金融企业要规避由于信息技术失误造成风险,就需要对金融技术的使用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将企业的现状和技术特征考虑进去,并且针对技术的特点提出应急预案;同时应采取安全的方式处理保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防止信息泄露或被盗取、篡改;使用符合国家要求的加密技术和加密设备。

3.2 进行金融业务数据认证工作

网络金融服务的质量虽然不能完全体现,但是金融企业可以使用业务数据认证的方法保证网络金融服务的质量得以展示并维护网络金融的安全。例如,选择知名品牌的SSL证书提供的电子签章帮助客户确认电子商务网站的身份,这使得经常发生的“用户名+密码”被盗用将可以避免,因为身份认证增加了第二因素的认证;另外,采用OTP技术的双因素认证产品,无需和计算机连接,只需按动一下按钮即可得到6位的数字作为第二因素进行登录,其易用性也成为金融服务提供商和最终消费者的一种选择。

3.3 提高金融服务人员的素质

客户对网络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的需求有所提高,金融企业应建立起专门针对网络金融的服务队伍,金融服务人员都要努力学习互联网金融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对客户在网络金融业务方面的咨询给出正确的答案和合理的建议,以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的金融交易方式有所改变、金融企业成本结构和组织结构都有变化。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包括信息技术、业务和法律三方面,在风险管理中,应注意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对金融业务进行数据认证并提高金融服务人员的素质,以有效规避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任伟,唐丽丽.浅析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黑龙江对外贸易,2008(12).

[2]王博.浅谈基于风险价值的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3(01).

[3]赵昱光,张雪梅.信息技术与金融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9).

金融企业信息安全篇7

【关键词】金融业信息安全 发展 挑战 对策

1 新形势下金融业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

1.1 人民银行的业务指导、监督管理落后于金融信息化的发展

金融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与此相比,金融业信息的安全指导和监管工作明显落后了一截。但是人民银行及其分行在指导和监管金融业的信息安全工作时,仍然处于探索进步阶段,因此缺乏相应的主动性,监管难以到位,很多管理的标准尚未完善,因此需要继续加强。

1.2 核心设备和技术依赖于国外,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技术限制,因此我国大部分的金融业信息系统和网络都是依靠国外厂家的设备来操作运行的,这就使我国的金融业信息安全陷入了一种较为窘迫的境地。由于国外不可能提供核心技术,因此很难断定相应的设备是否存在“陷阱”、“后门”等安全漏洞。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安全漏洞极有可能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更大的危险,例如近些年的微软“黑屏事件”就给我国金融业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1.3 境内外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增长速度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带来更大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敌对势力和的违法犯罪也更加猖獗,而金融业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恰恰成为了他们主要的攻击目标。根据2009年的一项调查统计,我国和互联网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被攻击或者入侵的比例高达95%,其中金融、银行和证券机构占据了大多数。

1.4 数据大集中的环境下技术风险更加集中

数据大集中给金融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风险更加集中。一旦数据中心出现了问题,那么金融业的其他分支、网点和业务处理都会因此受到牵连,甚至造成客户数据的丢失或损坏。近些年来,国内外金融机构因此而出现的大面积、长时间的业务中断事情并不在少数,给机构企业信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5 我国处理金融业灾难的能力亟需加强

2009年,人民银行对全国性的商业银行进行了灾备中心建设情况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发现,相比国外较为完善的金融业灾备体系,我国金融业的灾备体系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 应对措施

2.1 加强金融服务服务指导和行业监管

首先要建立起跨部门的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机制,并在重点时期能够提供相应的安保工作,从而实现安全手段和安全队伍的强化。并建立起严格的信息安全监测和准入制度,加大信息安全保护的等级,建立完善的信息资产风险评估体系,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信息安全水平,确保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2.2 建立跨部门的现代化金融业信息安全管理网络

对我国的金融网络进行了正确地评估之后,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组网模式,从而使我国的信息安全管理网络能够适应金融业现代化发展的速度,提供高效、安全的信息管理。并且在组网时要充分考虑网络的兼容性和拓展性,从而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同时也要督促各个金融机构完善内部的管理网络,确保安全运行。

2.3 人民银行协调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先进的国产软硬件

以北京大学为例,近两年随着学科发展和应用需求,新成立了高可信软件技术和网络软件安全保障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旨在面向未来新型软件形态研究高可信与安全问题。

IT技术对金融业信息安全的加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对文件进行加密,防止文件被盗;第二,建立防火墙对系统进行防护,防止病毒入侵。目前国产信息安全软件的发展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例如反病毒软件、加密软件、3A软件、防火墙的不断进步都为金融业的信息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加密软件作为安全和保密的基础,是信息安全系统的重要功能,加密软件主要两个主要层面:第一个也是最基础的层面, 由密码算法和其补充性开发员工具软件包构成。利用这些工具软件包,应用程序开发商可以将加密功能嵌入到开发商正在开发的各种产品中,在金融业使用这些软件时,就会使得信息安全更加具有保障。

健全的认证体系是保证交易安全的基础。公共密钥基础设施( PKI) 和数字证书正在成为首选的认证技术, 它可以实现对包括安全电子邮件、安全Web 接入、VPN 和数字签名在内的多种金融业务应用的健全的认证。正确利用PKI 技术可以促进金融业务的安全性, 提高人们对金融业的信心。

防泄漏软件为金融业提供了深层的保护,可以帮助建立应用系统文档安全准入网关,使得相关企业下载到客户端的文档可自动进行加密保护,并且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设定相应的权限,如果没有被授予查看许可,即使下载相关文档也无法使用,有效的保护了企业的商业机密。除此之外,该软件可根据企业的需要加强尤其是核心部门的信息保护,并可与主流杀毒软件相配合,为企业的核心信息建立层层的保护。

防泄漏软件具有相当广泛的适用性,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该软件可以覆盖到近乎全部的应用软件和格式,如办公文书软件WPS,Adobe Pdf,Notepad,FoxitReader;工业设计软件AutoCAD,ZA3D,UG,ZWCAD,3DMax,Caxa;平面设计软件PhotoShop,Dreamweaver等等。二是防泄露软件适用于金融行业的各个方面,为金融行业的信息安全提供了有效地保障。

2.4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网络监管和安全检查

金融业的特点使其发展必须要和网络相连,因此金融业的网络系统面临着多方面的攻击,极有可能造成信息丢失、泄露、篡改等等严重后果,因此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就显得特别重要,并定期开展信息安全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加强银行的网络系统安全,做好安全日志的分析、预警和监测工作,确保网络运行环境的安全。

3 结语

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具有艰巨、复杂、长期的特性,它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建设工作,需要积极防御和综合防范来加深信息安全工作确保金融业的稳定发展,也确保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全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立奇.新形势下金融业信息安全的挑战与对策[J].金融科技时代,2012,09:72-73.

[2]周逢民.新形势下金融业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金融电子化,2010,02:12-14.

金融企业信息安全篇8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小微企业 融资贷款 模式

一、传统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存在的融资问题思考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它们的贡献与享受的服务并不成正比,在小微企业中,真正可以得到国有金融机构贷款的仅占10%左右,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抑制优秀企业成长的最大瓶颈,其形成主要有企业本身及商业银行两方面的原因。

1、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

小微企业普遍具有规模小、资产少、经营风险高的特点,而导致小微企业面临筹措资金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最大障碍在于其本身信息的真实性。信贷业务的核心是控制风险,而控制风险的前提是掌握真实可靠的信息。小微企业普遍存在企业财务信息不确定问题,而银行因为自身管理机制很难依据小微企业提供的不对称信息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估,从而很难为其发放贷款。其次,小微企业的资产额度较之大中型企业较少,能被银行认可的抵押物更是缺乏。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常用的借助担保、资产抵押等方法也无法实施,而其在经营过程中的信用等级也无法体现,导致小微企业从传统金融机构中获得贷款的机会甚微。最后,小微企业没有专业的财务管理支持,对自身未来的资金需求和融资决策,它们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资金需求往往来得很突然,让企业无法作出正确的应对,也无法快速地获得融资支持。

2、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扶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与垄断,传统银行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架也并非针对小微企业而设计,导致大多数银行面向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存在以下困难。首先,征信成本过高。对于银行而言,放出同样数额的贷款,所获取的收益是一样的,但对比收集几个大企业的信息,收集同等相当规模的几百个小企业的信息显然困难得多。信息收集成本高成为了主要问题。另外,缺少一些关键的前瞻性信息,造成贷款方与借款方信息不对称,银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会对小微企业的贷款表现积极。其次,申贷手续繁琐。小微企业规模小,能被银行认可的抵押资产缺乏,也很难找到担保人,申请手续较之大中型企业也更为复杂,手续费用更高昂。同时,小微企业贷款多是资金需求少且急,而因商业银行的手续繁杂,往往会因此而耽误商机,故小微企业不得不另辟蹊径。最后,专业技术落后。商业银行内部没有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风险控制、信用担保、信用评级及批量业务处理等技术,无法客观有效地对小微企业进行分析和评价。

二、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小微企业融资模式的思考

1、电商平台融资模式

电商平台融资模式是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利用商家在线交易信息和客户支付信息形成大数据,再在这个大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融资活动。中国的代表有阿里金融,美国的代表有Amazon。电商平台利用大数据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对信息进行处理,通过云计算,轻松构建了企业信用评级与贷款管理系统,建立了自动分析模型,依据动态的风险定价和违约概率分析结果,及时向网络商家发放贷款。大量、快速、高效是其融资服务特色。同时其能把风险管理成本降至最低,解决小微企业和银行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融资困难的问题。

2、供应链融资模式

供应链融资模式是指电商企业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利用电商平台积累和掌握的供应链上下游的大数据金融库,向其他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所需客户信息和技术支持,为自身平台内注册商户提供贷款。京东商城是这类模式的典型代表。

由于得到了电商企业提供的客观真实的交易数据,金融机构没有要求借款企业提供担保或抵押,而是凭借款企业的独立信用即可借款。基于电商基础的供应链借贷优势和准确有效的信用体系,金融机构可以放款给一个素昧平生的小微企业。而电商平台只是作为中介方提供大量信息,并不承担融资风险。

3、P2P平台融资模式

P2P平台融资模式是指借贷双方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直接进行资金借贷的资金融通行为,在中国有人人贷,欧美有Kabbage、Lending Club。其具体操作模式是由借款人在网络平台上借款需求信息,一个或多个投资者若有意向则会为其提供固定利率贷款。P2P融资模式也不需要借款人抵押或担保,但和供应链融资模式不同的是,其是建立在一个开放的网络平台上,借贷双方无直接联系。

一般P2P网贷企业为了吸引客户,会为客户提供担保机制,但这并不意味着保证。如果系统性风险或区域性风险发生,则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挤兑,商业保险、担保机构和自立的保障基金都有可能无法偿付担保金额。最近出现的多起P2P挤兑倒闭事件,也反映出在一个有效信用记录缺乏和监管缺失的环境中,P2P模式存在很大风险。

4、众筹平台融资模式

众筹模式源自美国网站Kickstarter允许创业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和SNS传播特性面对公众筹资。一般而言,众筹的构成需要发起者、投资人以及众筹网站等三类主体。按照众筹的规则,筹资项目必须在发起人预设的时间内达到目标金额,才是筹资成功,支持众筹项目的投资人往往通过各种形式得到相应的回报。众筹融资模式的构建是通过社交网络和募资方式交叉进行后“偶然相遇”的,通过众筹平台的协议机制使个体与企业之间的筹款成为可能。此类融资模式更适合文化创意产业类或初创阶段的小微企业,为艺术家、创意家梦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三、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小微企业融资优势的思考

1、数据管理真实可靠,数据替代报表

金融服务的核心问题是风险管理,没有真实可靠的数据就无法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风险作出准确的判断。互联网依赖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令金融服务机构能够掌握大量可靠的信息来评价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以作出合理的决策。

2、业务办理开放高效,网页替代网点

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对象广泛,没有高效运作的平台很难提供优质服务。与高高在上的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依靠网络平台构建了一个开放的金融体系,能与中小企业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还能持续地强化客户认知,准确了解客户的需求,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操作流程简化,能使客户足不出户便可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大大提高了借贷双方的工作效率。

3、技术手段先进实用,技术替代人力

金融问题纷繁复杂,一个问题往往不能用一项工具便解决。要解决小微企业信贷的问题必须依靠信贷工具、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价等方法的融合。通过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可以了解客户需求,不断丰富产品类型,提出解决融资问题的最佳办法,降低企业获得贷款的成本,让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对于国民经济来说,我国金融体系不缺钱,但是缺乏对小微企业的信用机制。互联网金融由于利用交互式的营销策略、开放式的金融平台以及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受到客户的青睐。如果互联网金融能够解决大部分中小微企业的金融综合服务问题,那么,我国中小微企业包括融资环境在内的各种金融服务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整个中小微企业信用状况和环境将大大改善。所以,发展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普惠金融,对于培育小微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四、基于互联网金融的小微企业融资监控机制探析

1、法律监管

首先,要加快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体系建设,在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修正和完善金融立法体系,使之更适合现代金融市场的特征。其次,要开展互联网金融领域基础性立法工作,明确法律规范。最后,要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普及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教育,提高消费者在互联网金融融资过程中的风险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2、市场监管

首先,市场准入监管。对互联网融资进行事前管理,即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成立进行重点考察审批,考察其设置的必要性、经营模式的可行性、盈利能力的真实性等,事先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其次,市场运作监管。对互联网融资进行事中管理,即对互联网经营过程进行日常监督,依据其网络管理数据对其业务范围的合理性、营业资本的充足性、货币资金的流动性、经营能力的优劣性和市场风险的防范性进行监管,通过过程监督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最后,市场退出监管。对互联网融资进行事后管理,即对严重违规或濒临破产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处以退市处理。监管机构主要是进行法律程序监管,监督其顺利并购、接管或清算、解散,避免投资者遭受意外损失。

3、安全监管

首先,加大互联网安全投入。国家监管机构应组织制订互联网安全标准,形成互联网安全监控机制,由银监会向各门户网站和银行统一标准的安全控件。另外,应由公安部等相关部门向运营商插件,并加强进入管理和监控,加强终端安全的统一管理等。其次,完善互联网信用体系的建设。开展互联网实名制认证,建立一套互联网信用体系,对用户在互联网的各类行为进行监控,对于不合法或者违反信用体系的行为,用户可以进行投诉,由监管机构确认以后对其进行信用处罚。同时根据行业对互联网的安全等级进行限制。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与全球金融市场的密切关系以及相互影响。加强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是非常必要的,积极规范、安全发展互联网金融,对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总之,基于互联网的融资模式是解决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其具有融资成本低,担保手续简便、灵活,融资效率高等特点,能很好地满足小微企业融资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 刘琪: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我国小微企业融资新思考[J].金融视线,2015(1).

金融企业信息安全篇9

1.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实现融资、支付以及资金中介等金融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在目前互联网金融有广义和狭义定义之分,本文涉及的互联网金融是狭义的互联网金融,指以独立业态出现的非金融机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金融服务的商业模式。

1.2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1.2.1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金融服务高效快捷互联网金融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使得人们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易的成本大幅下降。客户在进行交易和转账时不再依赖于实体网点,而是通过一台计算机设备甚至是一部手机终端就可以任意完成资金的划转和信用借贷,大大节省了去实体网点排队等待的时间,让生活更加方便快捷。1.2.2资源配置效率高,服务成本低一般大型商业银行出于人工成本、网点等的考虑,不够关注小微企业以及个人客户,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不高,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成本低,资金供求双方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的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不需要中介支持,降低了交易成本。1.2.3发展得益于监管的缺失,风险高互联网金融相比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个新生事物,其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处于央行监管之外,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仅依靠互联网技术评估投资和融资,风险隐患很大。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一方面体现在资金违约成本较低,容易导致骗贷、卷款等风险问题;另一方面体现在中国互联网安全问题突出,容易出现网络金融犯罪。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SWOT分析

2.1商业银行具有的优势

2.1.1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严密互联网金融行业因为其快捷、方便的特征被人们所喜爱,但不可否认的是,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的发展,并受到相关部门的监控,已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能力强。2.1.2商业银行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特别是近些年来推进电子银行业务,使得客户数量明显增加。2.1.3商业银行具有明显的专业技术优势商业银行具有强大的服务平台和电子清算系统,而大量的电子支付设施和清算设施能够保证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处理能力、安全处理、安全认证等方面的技术实力。

2.2商业银行所处的劣势

2.2.1经营理念有待转变互联网金融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的感受,不断优化改进自己的产品,其快捷、自由、随心的特点更是吸引了众多客户,而商业银行以金融产品为中心,不够考虑客户的需求,不够贴近客户,对市场不够敏感。2.2.2信息整合能力有待加强“三流合一”是当前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竞争优势。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深度挖掘客户的金融需求,完善风险管理流程,极大的方便客户。而商业银行在这一方面还有待提高。

2.3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会

2.3.1促进商业银行的改革创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逐渐意识到除了依靠金融产品创新外,还要获得大量客户和交易数,搭建自己的渠道和平台。商业银行要借鉴互联网金融对大数据原理的运用,创新大数据产品组合,依托核心企业供应链将业务拓展至上下游企业,发展供应链金融。例如,平安银行利用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平台,跨界销售银行、保险、投资等多种产品,为企业打造全方位金融服务。2.3.2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目前多数互联网金融的资金主要用于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人使用,而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各种原因对这一块服务存在明显不足,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信息获取的时间和成本,互联网利用这些技术高速发展启示商业银行也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其对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人的服务。

2.4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威胁

2.4.1削弱商业银行的信息中介地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用户能够及时、快速地获取信息,解决了信息的组织、排序和检索问题,大大提升了信息的处理能力。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得到传播、发现,最后再通过云计算,对这些供求信息进行处理。2.4.2冲击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支付手段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网上银行支付,第二种是第三方支付模式;第三种是移动支付。相比商业银行网上支付的复杂操作,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显得更灵活和个性化,能给客户带来更好的支付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2.4.3影响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有三类,分别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在资产业务方面,互联网金融凭借其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结合小微企业的需求,设计金融产品为这些企业提供很好的资金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领域的市场份额。在负债业务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最主要负债业务是存款,特别是活期存款,这些存款具有资本低的特点,是商业银行优质的资金来源。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它所具有的支付和投资功能,吸引了部分投资者,导致银行这种低息揽储的行为难以持续。在中间业务方面,第三方支付机构直接挤压商业银行的结算类业务。与商业银行网上银行支付相比,第三方支付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能够满足客户需要,减少客户对现金、商业银行柜面服务等的依赖。

3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影响的对策

3.1重新定位客户群体,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市场上小微企业众多,市场容量巨大,而商业银行由于种种原因忽略了这部分客户的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应在服务大中型企业的同时,注重开发小微企业以及个人市场,加大金融产品创新。

3.2坚持风险控制原则

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相比在创新能力、信息整合能力方面处于劣势,但其在客户信息安全以及强大的风险控制能力是互联网金融无法匹敌的由于互联网金融在监管方面还不完善,客户安全体系尚未建立,容易出现违约风险、网络诈骗等现象,商业银行在借鉴其经营模式的过程中,始终把风险控制放在重要位置。

3.3加快大数据库建设以提高数据获取能力

互联网金融依靠低成本、高效率获取大量网络交易数据和用户信息实现了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借鉴其经验,加大科技投入,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发挥数据的潜在价值,进而将原有的信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3.4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息共享

金融企业信息安全篇10

1.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主要成因是信息不对称。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的弱质性,即企业规模小、信息获取难、抵押不足等因素,以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原因,当前小微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根据信贷配给理论,Stigliz、Weiss认为,银行融资服务对象“重大轻小”,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使部分借款者被排斥在信贷市场之外,无论其愿意支付多高的利息都无法得到贷款。由于小微企业处于资金需求的长尾,往往会被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忽略,而民间借贷利率高、风险大,使小微企业贷款举步维艰,面临严重的融资困境。

2.互联网金融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地发展,2012年以来,有学者指出,互联网金融克服了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的商业银行体系对小微企业“惜贷”现象,使小微企业及时获得生产经营所急需的资金。他们认为,这种不同于银行间接融资,又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够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问题。

二、互联网金融契合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特征

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之间的协同合作优势,使得融资双方的供需对接形成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融资模式创新。

1.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分析

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处在不同生命周期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重点有较大差异。处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经营信心低,融资需求高,更偏向信用融资或时效性高的金融产品;步入成长期的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上升,融资需求旺盛,融资频率较高,需要循环授信类产品,对POS设备以及小微企业现金管理服务的需求开始上升;处于扩张期的小微企业由于扩张和转型升级需求,信贷需求较高,对小微企业资金管理服务需求较大;而步入成熟期的小微企业偏好低利率抵押性贷款产品,对供应链资源整合服务以及小微企业资产管理需求较大。

2.互联网金融模式特点分析

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电商、P2P平台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依托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支付技术、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和手段,介入金融领域,提供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在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方面优势明显:

(1)互联网金融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的效率大大提高,“交易的可能性边界”得以拓展,金融中介和市场有可能被互联网替代。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信息处理和风险评估通过网络方式进行,资金供需双方在网上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均不起作用,市场充分有效,逼近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互联网金融的信用评估过程就是建立在大数据和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及云计算基础上的,通过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组织和社交网络所积累的小微企业交易信息和信用数据,再结合海关、税务、电力等外部数据,构建互联网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通过搜索引擎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挖掘与云计算信息处理,最终得到的逻辑与规律信息,往往比小微企业自身提供的财务数据更加真实。同时,当贷款对象违约时,互联网金融企业还可以利用网络公布贷款对象的违约行为和降低评级信息,提高违约成本,显著降低了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在小微企业缺乏抵质押物的背景下,有助于降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贷风险。

(2)互联网金融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如前所述,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价以及风险评估主要通过数据挖掘及分析完成,大大缩短了借贷双方的信息收集过程和信用评价时间。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搭建开放的网络金融平台,使客户通过平台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进行联系和沟通,实现在线自助式融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多方对多方同时交易,增加交易达成的几率和信贷批量化处理的可能,提高信贷交易的签约效率。在授信条件方面,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高速处理,已经掌握了每一名借款者的信用状况,因此互联网金融没有过多的抵押、担保要求,其效率远高于传统金融的资源配置。此外,互联网金融企业拥有的先进技术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不仅可以跨时间、空间点对点地满足企业信贷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放款速度和贷款审批流程变得更加快捷简单,极大地提高了信贷业务的资金配置效率,更加符合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短、频、急”的特点。在资金成本方面,互联网金融贷款月息约为2%-3%,处于银行贷款与民间借贷之间,是小微企业可承受的资金成本。

(3)互联网金融契合小微企业数量众多的特点。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信贷业务具有了更高的参与度和透明度,信贷业务的边界范围大大拓展,市场参与者更加大众化和普及化。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信息技术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将投资者的闲余资金整合起来,在满足广大投资者投资需求的同时,扩大了小微企业融资“资金池”的供给容量。由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既小额又个性化,微型企业更由于财务信息不健全、缺乏抵押担保、业务类型单一等因素,难以通过传统金融机构客户资质审核,基本被排除在间接融资大门之外,而互联网金融争取的正是“二八定律”中80%的“长尾”小微企业,其普惠优势能将更多的小微企业纳入到信贷市场中,满足了小微企业“小额”融资的可得性。

三、互联网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融资中的缺陷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元年,经过2014年的迅速发展,2015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更加如雨后春笋般地野蛮生长,大大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同时,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缺陷和风险不容小觑。

1.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缺失

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低,仅仅凭借一台电脑,一套几百元的源代码就可以搭建一个P2P网贷平台,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恶意骗款跑路,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作为金融市场的“新生儿”,目前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较为有限,除了刑法中的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外,监管部门并未就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原则和具体方式作出更多的规定。同时,由于实践和市场变化较快,互联网金融业态尚不成熟,监管部门也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等待。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互联网金融基本处在游离于法律范围之外的无标准、无监管状态,有的P2P网贷平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如理财资金池模式、庞氏骗局等,扭曲了小微企业的网络融资,演变成为非法集资,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程序。

2.互联网金融企业存在运营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引发了跟风浪潮,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蜂拥而上。但跑路事件的频繁发生,反映出互联网金融存在着突出的运营风险。2015年两会期间,互联网金融良莠不齐的运营问题备受关注。一方面,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风控能力弱,经营不善导致操作失误和信息系统故障,无法有效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要;更有些金融机构为牟利而借互联网金融产品之名进行非法集资,导致小微企业对互联网金融信心受损。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为载体,高度依赖数据的记载和传送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某一环节的失误将导致数据失真,造成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风险损失。倘若交易系统受到黑客破坏、盗取客户信息,将扭曲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给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客户带来巨大损失。

3.小微企业对互联网金融过度依赖

互联网金融凭借融资渠道宽、融资成本低、快捷便利等特点,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新模式,甚至已经成为部分小微企业唯一的融资渠道。部分小微企业忽视潜在风险,“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过度的依赖互联网金融,导致资金成本上升,并且互联网金融机构满足于现状而不重视金融产品创新,不能及时提供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导致小微企业不能及时取得贷款资金。

四、弥补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缺陷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风险正在不断加剧,借鉴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化解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确保市场的稳定和长远健康发展显得迫在眉睫。

1.借鉴美国监管经验,建立健全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在传统金融监管法律的基础上,新增了针对互联网金融特有风险的监管法规,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在市场准入和服务监管方面设立了严格的监管制度,在服务方面,OCC和美联储了相应的《技术风险管理》、《FDIC电子银行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检查程序》等监管条例,要求互联网金融机构内部分工明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结合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态势,首先,监管部门应严把市场准入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将可能危害小微企业利益及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确保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其次,加快完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监管法规,实施规范化监管,确保在线融资服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明确融资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互联网金融协议和数字签名的有效性提供法律依据。

2.高度重视数据风险,全面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

以网络技术为保障的互联网金融使一切交易活动在无声无息中广泛进行,互联网的脆弱性是互联网金融本身固有的风险漏洞,建立互联网金融系统风险预警机制势在必行。一方面,数据的安全性对互联网金融系统至关重要,数据的缺失将影响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间的正常交易,因此,对存储数据进行保存及异地备份,才能防止数据遭受破坏和泄露。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拥有的大数据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电子保密信息的泄露将会给交易双方带来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除了运用传统的金融风控手段外,还要引入微贷技术中的信息交叉检验方法,实现企业非财务信息内部、财务信息内部、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间的多重逻辑验证,全流程控制信贷风险。

3.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瓶颈。因此,允许互联网金融全面接入央行的征信平台,建立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对接机制和信用信息交换机制,才能实现征信信息共享,形成央行征信系统和互联网征信系统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一些地区建立起自己的网贷行业协会,试图实现会员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如上海资信建立的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提供服务的征信系统——网络金融征信系统(NFCS),实现网贷企业征信数据共享。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