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征信管理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3-10-10 17:26:29

银行征信管理工作总结

银行征信管理工作总结篇1

一、稳步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

为提高企业征信的效率,更好地服务于金融机构,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运行的基础上,20****年人民银行启动了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工作。与原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相比,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采取全国集中式数据库结构建设,各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数据由各自总行一点接入,数据采集项由原来的300多项扩展到800多项,除包括商业银行目前办理的与借款人相关的各项业务信息外,增加了借款人的账户信息、外债信息及其与借款人相关的非银行信息等内容,信息服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升级系统除保证向商业银行提供查询服务、为金融监管和货币政策提供信息服务外,也为将来依法向社会其他部门提供服务做了技术上的准备。

从蚌埠市来看,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农发行已于去开底通过各自总行接入了全国统一数据库,徽商银行蚌埠分行目前正在徽商银行总部的统一安排下做信贷核心系统的数据采集和迁移工作,5月13日新系统上线,6月份将以徽商银行一点接入总行数据库,三县一郊联社也在人行的指导下进行存量数据的录入工作,5月15日实现向省联社报送存量数据,省联社也将于6月份一点接入总行数据库。届时,我市金融机构接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工作将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二、征信市场管理工作取得进展

人民银行总行在征信立法滞后的情况下,就如何履行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的职责,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管理,保持征信市场稳定发展,提出了以市场方式管理市场行为、以业务管理规范机构行为的工作思路,确定了国内五家评级机构从事银行问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业务资格。同时,针对我国借款企业与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突出问题,结合培育评级市场的总体规划,在全国八个省份开展了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试点,在稳步推进、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今年又计划在包括**省在内的九个省份进一步深入开展试点。

蚌埠市做为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试点城市,我行按照上级行的工作思路和要求积极牵头组织,推动评级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主动向市政府报告,取得了政府部门的理解和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长助理任副组长,成员由人民银行、市发改委、市经济委、各金融机构组成的蚌埠市企业信用评级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我行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组。

在人行合肥中文征信处的指导和市评级试点领导小组的部署下,召开了蚌埠市企业信用评级动员推介会。参加推介会的有分管市领导、市发改委、市区县经济委、各金融机构负责人以及54家重点企业的负责人,同时还邀请了人民银行合肥中文征信处领导、以及大公国际、中诚信以及联合资信等三家全国性评级公司的评级专家参加。会后,由我行和市经济委分别收集了参会企业的评级意向。同时,为抓好信用评级结果的落实,我行调查了解了各金融机构的授权授信情况,具体掌握各单位的投信审批权限、利率定价权限等,为下一步切实做好各行的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的结合、评级结果与授信挂钩做好准备。近期将重点做好具备较成熟评级条件企业的再动员工作,启动企业和评级公司的评级签约。

三、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仍需各部门支持配合

非银行信息采集对于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企业信用信息打破条块分割、实现集中征集、加工、使用,全面反映企业信用状况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覆盖范围,更影响到企业对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功能的发挥。为此,我行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同时也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文持,有关部门也与我行签订了信息共享协议,如蚌埠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已将全市个人交纳个人住房公积金以及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数据提供给总行数据库,蚌埠市也成为全国65个向总行数据库报送公积金数据的城市之一。下阶段,我行将借助蚌埠市信用体系建设的契机,做好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进一步扩大信息共享的范围,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共享方案。

四、广泛开展征信宣传工作

银行征信管理工作总结篇2

2月22日至24日,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征信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会议全面总结了2011年征信工作,深入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征信工作的新要求,按照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布置了2012年征信工作任务。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杜金富出席会议并讲话。

杜金富充分肯定了2011年征信工作所取得的各项成绩。他表示,2011年征信管理和服务稳步推进。完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并上报国务院,开展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组织开展机构信用代码编制与试点工作。加强征信业务监督管理,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在全国开展“征信专题宣传月”活动,组织《征信之歌》征集评选。完善征信系统功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截至2011年底,个人征信系统收录自然人数约8亿人,全年累计查询次数为2.4亿次;企业征信系统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共计1800万户,全年累计查询次数为6930万次。全国已累计补充完善中小企业信息227万户,其中有21.6万户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4.2万亿元;全国共为1.4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评定了9300万信用农户,8100万农户获得贷款,余额达1.5万亿元;全国20多个省(市)100多个地(县)开展了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

杜金富指出,2012年征信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世界经济复苏和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对征信业提出更迫切的要求,全社会对征信业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推动征信行业发展,为信用活动提供有效的信用信息支持,促进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是当前的迫切任务。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扎实推进征信管理工作,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精神上来,统一到人民银行党委的部署上来,进一步开阔视野、开拓创新,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谋划工作思路;要准确把握征信工作定位,继续做好经济领域的征信工作,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统筹安排征信法规体系、征信管理体系、征信市场体系、征信宣传教育体系、征信文化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推进各项征信管理工作;要充分认识征信标准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推进征信标准化建设与应用。

对2012年征信工作,杜金富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机构信用代码制度、征信系统数据质量、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和征信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一是以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动经济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要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减少信息不对称,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解决农村金融服务薄弱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推动行业和地方信用体系建设。二是总结试点经验,在全国开展机构信用代码推广工作和制度建设工作,积极推进信息共享和机构信用代码的应用。三是做好征信数据质量和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择机出台《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暂行规定》,制定对数据质量的激励措施,加强对数据质量和信息保护的检查管理。四是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建立包括证券、保险、外汇等信息在内的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五是加强征信队伍建设。要加强征信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征信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征信队伍的整体素质,推进征信学科建设,培养后备人才。

会上,征信管理局局长王煜和征信中心党委书记王晓明分别作了本单位工作报告。会议还对“征信组歌”获奖单位进行了表彰。中央纪委预防腐败室、国家预防腐败局办公室和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人民银行相关司局负责人,上海总部、各分支机构征信业务主管负责人和相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银行征信管理工作总结篇3

2月22日至24日,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征信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征信工作的新要求,按照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布置了2012年征信工作任务。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杜金富出席会议并讲话。征信管理局局长王煜和征信中心党委书记王晓明分别作本单位工作报告。总行领导对征信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方面尤为关注。

杜金富副行长在讲话中指出,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形成的共识,也是当前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高度重视消费者权益,中央领导多次明确要求切实采取措施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人民银行在2011年专门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收集、使用和对外提供个人金融信息的行为。去年,征信管理局在大量调研和征求金融机构、征信机构和分支行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起草了《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暂行规定》,按照“全面、严格、务实”的原则,从个人征信信息的数据报送、采集、整理、加工、保存、查询及使用等征信业务的各个环节对数据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对个人权益实行全面保护。

《个人征信信息保护暂行规定》对数据质量作了具体要求,一是要求金融机构、征信机构建立个人征信信息审核制度,对报送、接收的个人信息进行审核,保障个人征信信息的准确、完整、及时;二是在发现个人征信信息错误、遗漏、变动时,要在规定期限内重新报送、更正;三是对信息主体的异议、投诉,要按照时限处理答复,有错误的,要在规定时限内更正;四是征信管理部门要对金融机构、征信机构的数据质量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五是对违反规定的金融机构和征信机构给予一定的处罚。目前,《规定》内容已经基本成熟,上半年可择机出台,这是人民银行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重要举措。

银行征信管理工作总结篇4

一、国内外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比较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消费需求主要以信用消费需求为主,它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以信用消费为核心的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却十分落后。

(一)国外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程度较高。在英美等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金融业在GDP增加值中的份额已超过6%。由于资本市场为企业融资拓宽了渠道,近20年来,这些国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发生了重要变化,特别是面向居民个人的消费信贷、银行卡等个人银行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领域和效益源泉。如英国的马克莱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主要商业银行,个人金融服务占其全部收益的60%~90%;银行资产的50%以上为住房按揭货款。在银行卡业务方面,发达国家银行卡业务的盈利能力是贷款业务的3倍多,在美国,每年超过6000万家庭用银行卡付款消费。

(二)我国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相对落后。目前我国银行开办的个人银行业务主要是在住房按揭、汽车贷款、助学贷款等消费信贷及信用卡领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银行转向发展以银行卡为重点的个人金融业务。以建设银行为例,今年银行卡业务发展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2006年上半年银行卡实现收入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30%。信用卡新增发卡量135万张,达447万张,消费交易额较上年同期增长150%,新增商户超过7 000户。尽管这样使用率仍然较低。2006年全国使用银行卡消费金额是4 280亿元,仅占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7.2%。

(三)中外个人银行业务差距明显。以建设银行为例,在银行卡种类方面,建行发行的大多是不可透支的借记卡,而贷记卡仅仅从2003年才开始发行,目前的发行量不足总发卡数的10%,而国外可透支的贷记卡一般占银行卡的60%以上;在银行卡使用方面,发达国家商品零售的结算手段主要是信用卡,其比重可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80%~90%,而我国通过银行卡进行的消费仅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0%左右;在银行卡利润方面,国外银行卡来自于利息差额、手续费、透支利息的收入分别是10%、70%、20%,而国内这三项的相应收入分别占70%、20%、10%,主要收入来源于利差的事实明显反映出我国银行卡业务盈利能力不足;在消费信贷方面,西方国家消费信贷在整个信贷额度中所占比重大多在20%~40%间,有的甚至高达60%,而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仅占信贷总额6%~10%,而且其中80%以上是有抵押的住房贷款,个人信用贷款比重甚低。

二、个人征信是目前我国个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瓶颈制约

(一)征信业缺失导致“银行――居民”的信息不对称。当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与居民之间,事实上广泛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即有关银行、消费者的相关信息在“银――民”交易双方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分布。居民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在诸多方面,如银行对居民个人收入与信用方面的信息掌握非常有限,居民个人现在与将来在收入与支出方面信息的不完全性等。消费信贷申请者个人收入水平、财产数量、负债状况以及过去有无信用不良记录等个人信用信息,对银行决策很重要但银行却不易全面获知;或通过专人调查研究能够获知但信息成本高昂,得不偿失。

(二)“信息不对称”制约着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信息不对称极易产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即那些寻找消费信贷最积极、最可能得到贷款的消费者,往往资信状况不佳,导致银行对信贷客户做出错误的选择,此为“逆向选择”;借款人得到消费贷款后,从银行角度看,可能从事风险非常大而不宜介入的活动而改变银行与借款者商定的借款用途,此为“道德风险”。为了规避坏账风险,减少贷款损失的可能性,银行在办理个人银行业务时制定了较严格的条款,对个人资产业务的拓展较为谨慎,对个人信贷客户的审查较为细致。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消费信贷等个人银行业务的供给,从而制约了我国个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三)个人信用缺失严重阻碍了个人银行业务的开展。我国目前社会信用基础十分薄弱,恶意申请购房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恶意透支、手机恶意欠费等失信现象层出不穷。2005年由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委托拍卖处置的银行卡资产包就属于建行江苏省分行。它共涉及20 536户银行卡,总债权高达几千万元。究其原因,其中大部分的坏账都是客户透支办理代扣费业务之后又一直未补缴扣款而形成的。如果我们有了完备的个人征信体系的话,这种不利的状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四)传统消费观念影响了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由于受历史文化和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我国居民“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根深蒂固,大多数人仍对个人信用贷款持谨慎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体系的现实举措

(一)完善个人征信的相关法律制度。一是抓紧研究、制定与征信数据开放、使用和保密直接相关的法规。当务之急是颁布《个人信用征信管理条例》,规定个人征信原则、主体、范围、方式和途径,违法采集的法律责任等,明确征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征信机构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同时,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规定必须开放哪些数据,以及对不依法开放数据的机构如何惩罚;在强制性公开部分征信数据源的同时确定必须保密的部分,以及确定征信数据经营和传播的方式。二是修改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修改《民法通则》中明确规定的公民隐私权和信用权,以配合个人征信法律的建立;修改《商业银行法》和《储蓄存款管理条例》,对数据开放和银行的保密义务做出平衡;修改现行《刑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中与个人征信相冲突的部分条款,以及尽快颁布实施《物权法》和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征信法》。

(二)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是个人征信的基础,这项工作涉及人多、面广、难度大,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目前全国各地、各部门都在搞信用信息数据库,这不仅会造成大量重复建设,也会由于某些部门不懂市场化运作方法,使信用信息资源大量浪费,还可能对个人隐私问题造成危害。因此,面对我国个人信用数据库建立较晚、基础工作差等现状,应实行分步实施的办法。在目前,我们主要要做好起步阶段的工作。建议在起步阶段,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建设采取由人民银行牵头,以各商业银行为单位,充分利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技术平台,采用接口程序,统一个人信息征集内容和技术标准,在各行台账中自动产生数据文件,并向个人征信机构传送。这样既可避免数据的重复录入,使各行已有的系统能够独立正常使用;又能保证各行及时报送各自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

(三)建立征信业运行系统。为实现个人信用征信工作准确、快速、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运行系统。具体为:由央行牵头,有关部门参与,各金融机构应相应建立个人征信运行系统,并实现各数据库之间的连接和传输,在法律规定和系统软硬件锁定的范围内,对征信公司生产所需数据资源进行采集、检索和处理,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来源丰富的信用信息。

(四)采用政府推动和市场化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在征信业的组织管理方面,要借鉴西方征信制度发展的经验。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完全依靠市场力量来建立个人征信体系是不现实的,需要依靠强大的行政推动力来打破对信用数据的垄断。采取以政府主导,央行管理,以会员制为核心,以股份有限公司为主体的模式组建我国个人信用中介机构,按市场经济的机制运作。在个人征信数据库建设方面,对掌握在国家有关部门或国有机构(如国有商业银行)手里的公共数据的采集目前不宜靠市场竞争,而是应让有资格的业内公司合法地取得。而其他征信数据的采集,尤其是对数据的整合、加工,征信产品的营销模式,才应该是征信行业实行有偿服务的项目。

(五)加强个人征信体系管理监督。央行是全国征信业的管理监督部门,目前职能作用发挥有限,建议拓宽央行个人征信业管理职能,明确职责和任务,切实加强对个人征信业管理监督,具体为:对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强制有关部门和单位以法定途径和方式将个人征信数据以商业化或义务的形式向个人信用中介机构开放;规范信用资料的公开、合法、正当的收集与使用;加强信用行业管理,监督个人信用中介机构,使其合理、合法地利用和传播征信数据。

(六)建立个人征信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社会信用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个人信用管理行业组织或民间机构。我国可按不同的业务范围或专业领域组建个人信用行业协会,其主要职责是开展个人信用管理与应用研究,提出立法建议或接受委托研究立法,提出有关个人信用管理法律草案;制订行业规划和从业标准以及行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个人信用评价标准;协调行业与政府及各方面的关系;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进行国际交流活动等。

银行征信管理工作总结篇5

一是要对现有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模式和数据集中模式进行改造,最大限度的调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建议目前两大征信系统的银行信用数据仍集中在人总行,但非银行数据则集中在以省为单位的各省域信用信息中心(设在人民银行);各省中心与中央信用信息基础数据之间,以及各省中心之间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各省中心做为各省社会信用系统的主体和平台,可供各地政府和非银行部门使用和共享,为地方的信用体系建设服务,也使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更容易。二是非银行信用信息数据量大,结构复杂,放在各省可大大减轻中央基础数据库在存储、查询、管理等方面的压力,提高系统效率。为此,人总行要统一安排,要求各省就建立省域中心的有关问题(接口软件开发、网络接入、设备资金投入、数据共享机制等)开展可行性研究,尽快制订方案,并就模式改造后的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二是要加大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宣传协调力度,使政府、银行和相关部门的思想尽快统一到加快征信系统建设,改善社会整体信用水平和信用环境的思路上来。首先,人总行应尽快向国务院汇报,争取由国务院明确人民银行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其次,人行各分支机构应积极做好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争取由地方政府授权,人民银行着手牵头建设地方信用体系,在此基础上采集非银行信用信息,最大限度的减少来自其它部门的阻力。建议自上而下打破非银行信用信息条块分割的现状,打通部门间的信息壁垒,由人总行向相关部委协商征集有关信息,确定信息共享事宜,建立部门间信息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然后由基层人民银行向相应单位征集信息,以降低信息征集成本,保证数据质量。

三是尽快制定征信有关法律法规,为征信系统建设和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要尽快出台《征信管理条例》,明确人民银行行使征信系统建设、征信市场监管和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及非银行信息采集等职能的法律地位,使人民银行在法律的框架内稳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同时要将企业信息征集纳入人民银行行政许可范畴,确保企业信息征集顺利进行。人民银行要加紧制订出台征信有关法律法规,全国性法规有困难的,可考虑先通过地方政府出台地方性法规。同时,应尽快出台关于界定数据保密范围的法律或法规,即在强制性公开大部分征信数据源的同时,确定必须保密的部分,以及确定征信数据经营和传播的方式;同时健全和完善我国现有的信用相关法律法规。对我国现有的涉及信用法律法规予以修改和完善,如《合同法》、《担保法》、《保险法》、《公司法》等,注重平等授信、公平授信、合理授信,鼓励诚实守信;要认真研究现有法律的相关规定,合理规避法律风险,为加快当前的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找出一条现实的可行之路。

四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根据各部门不同特点,分步实施数据采集工作。首先,国务院要授权中央银行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对于国家的垂直管理机构,应该由总行进行统一协调,先采集那些系统建设较好,数据集中程度高的部门数据。如对电信、移动和联通公司的信息,由集团公司收集下属公司的信息,由总行统一开发接口程序,通过集团公司一个入口将数据导入个人征信系统。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基层行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其次采集省垂直部门数据。能在上一级(省、市)集中采集的,就不要到下一级(市、县)采集,对工商、税务等省辖内使用统一软件的部门,由分行或省会中支统一开发接口程序,每个省只留一个入口接入同级人民银行。最后采集市属部门数据。各市、县采集的地方非银行信息通过人民银行内部网络传送汇集到省人民银行数据中心,由省中心与中央基础数据库接口。

银行征信管理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分形理论;商业银行;管理策略

一、引言

我国银行业已于2006 年年底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即履行加入wto 的开放承诺, 取消外资银行在

分形理论以非规则和非线性物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和揭示复杂的 自然 和社会现象中所隐藏的 规律 性、层次性和标度不变性,是一门横跨自然 科学 、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新学科,是探索复杂对象的一种新方法。分形理论自诞生以来先后应用于数学、物 理学 、地质学等学科,后又渗透到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近年来开始延伸至 历史 、文艺、语言、社会结构、 经济 、管理等社会科学领域,成为非线性科学的重要前沿分支,并正处于迅猛 发展 中。

本文结合分形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分形特性进行了阐述,探讨了银行业实行分形管理应采取的措施,以期获得在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环境变化的管理策略。

二、分形的概念及其特点

1973 年, 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尔勃罗特(mandelbrot)首次提出了分形(fracta1)一词,其原意具有不规则、支离破碎等意义。曼德尔勃罗特分别从数学和更通俗的角度为分形进行了定义:

1. 若集合a 满足dim(a)>dim(a),则称之为分形集。其中,dim(a)为集合a 的hausdoff 维数(或分维数),dim(a)为其拓扑维数。

2. 部分与整体以某种形式相似的形,称为分形。然而经过理论和应用的检验,人们发现这两个定义很难包括分形如此丰富的内容。因此至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对分形全面的、确切的定义。本文中我们使用英国数学家falcomer 按照生物学给出“生命”定义的类似方法对分形所进行的特征描述, 将分形看成是具有以下所列性质的集合f:(1)f具有精细结构,即在任意小的范围内包含整体;(2)f 是不规则的,以至于不能用传统的几何语言来描述;(3)f 通常具有某种自相似性, 或许是近似的或许是统计学意义的;(4)f 在某种方式下定义的“分维数”通常大于f 的拓扑维数;(5)f 的定义常常是非常简单的,或许还是递归的。受分形理论的启发,德国学者瓦内克(warnecke)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 企业 管理模式:分形企业管理。分形企业的每个组成部分(分形元)都是独立的,能够自主决策,同时又能正确处理它们在整个企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个组成部分都有自我优化、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和自我组织的自由,但都受到整个企业任务这大环境的制约。这种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能及时调整其结构以应付外部变化,这对处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的企业显然是十分有利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下面我们结合商业银行谈谈分形企业的特点:

1. 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是分形最重要的特性,即系统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空间或时间尺度上具有相似性,局部含有整体的信息,整体与局部之间的信息是“同构”的。对分形企业而言, 这种自相似性包括组织结构的相似、目标的相似等方面,甚至每个职工的理想、思维及行为方式都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把分形企业看作是由若干个小“分形企业”构成的。不难看出,相似性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同一层次上分形元之间的简单相似关系,如分行与分行、支行与支行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自相似性,指不同层次上分形元之间的嵌套关系,如总行与分行、分行与支行之间的关系。

当然,自相似性不是绝对的,这种相似性是允许有误差存在的。这就意味着,对于某一个问题来说,对于同一家商业银行下属的不同分支机构可能会有多种解决办法,这时各分支行就应从当地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每个分形单元(分支行)都将自身当作整个企业(总行)来看待:完整地实现既定的业绩与利润,尽可能独立地完成任务,全面考量质量、数量、资源投入的节约、可靠性及进度等内容。如果分形单元不能独立地完成有关的工作任务,就需要寻求外部支持,就是从其他分形单元得到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分形企业的所有辅助性的设施和手段对于全体分形单元而言都是共享的,尤其是对共有的而非垄断的信息就更是如此。除结构的自相似形外,自相似性的概念还体现在目标方面,分形企业的目标和其分形单元都保持一致并能正确地对待各自的目标。

2. 自组织性。分形单元可自我形成符合有利于企业总体目标的战略和战术。分形单元中的组织结构能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其生产和经营过程易于突现直接和快捷的改良,优秀的思想和方案易于付诸实施。它在动态过程中认识和形成其目标、内部关系及外部关系,可以改自己,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在分形单元之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常在现场进行决策和处理, 各分形元实行自我规划、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目前各商业银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纷纷紧缩银根,加强对贷款的审核力度,那么分支行就可以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政策、人口、环境等各项因素,制定出符合总行总体目标的存贷款政策。

3. 动态特性。与传统企业相比,分形企业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活力。具备这种活力的企业可以在干变万化的环境中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快速调整已实施的方案。对于商业银行来讲缺乏活力总是与其利润停止或下降、市场份额减少或竞争能力减弱相联系的,正如当前各家银行都大力推广个性化产品, 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进一步抢占市场。因此企业的中心任务就是能持续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对它的要求。

三、商业银行的分形特征分析

1. 商业银行业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的开放性是分形理论进行研究的-个基本前提, 只有开放的系统才具备有物理学的分形特性。在加入wto、全面开放银行业业务后, 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金融交往更加的密切,国与国在经济金融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本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看,开放带来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国内金融业在世界金融业的波动冲击下不再可能独善其身,

3. 商业银行的功能分形。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商业银行结构上具有规范的分形特征,层次分明、任务明确、目标统一。那么除了结构分形外,商业银行还具有功能分形。这里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是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次序及时空形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总行、分行和支行对分行、支行和储蓄所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而处于分行、支行和储蓄所都必须服从总行、分行和支行的组织目标。

4. 商业银行分形元的划分。通过对商业银行结构分形和功能分形的分析,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应包括两种性质的分形元。对于分支行、储蓄所分形元而言,它在总行的统一领导和整体规划之下,负责某个区域的银行业务,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对于同属于同一分支行或储蓄所的分形元(即行内各职能部门) 而言, 一方面它们负责某个特定业务,如信贷、投资等,享有较大的决策自主权;另一方面,它们必须在总行的整体目标约束下实行跨部门的协作,因而其自主决策权又受到一定的限制。

除由商业银行本身特点决定外,分形元的划分还应按照前述的相似性原则划分,应在总体目标、结构体系、战略规划、规章制度以及 企业 文化等方面体现相似性的特点。

基于上述原则划分的分形元可以保证各自的活动空间具有相似性,这样一旦发生各分形元之间的协调作业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 进而使整个银行部门间协调成本最小化,形成竞争优势。例如,对于 农村 金融 体系而言,各商业银行的基层储蓄所就是最小的分形元,可以看作农村金融体系的缩影。

四、商业银行的分形管理策略

根据上述商业银行的分形特征,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进行分形管理的一点策略建议。

1. 建立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层次减少有利于信息迅速透明地传递, 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损耗和变形, 使得高层决策周期缩短,提高决策质量。二是可以推动信息观念在纵向和横向的迅速交换,解决因层级过多而造成的信息堵塞问题,增进部门间知识的交流。三是中间管理层被大量精简,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四是组织内部利益冲突减少,命令统一、指挥一致,信息流的畅通使企业能灵敏、快捷地对顾客需求做出反应,增强了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五是同时按多重管理目标建立管理和汇报关系,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并不统管所在地的业务经营,仅以地区负责人的身份起协调和后台支持作用,克服了单一管理带来的风险。另外有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 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理论、认识 科学 等融合, 发展 出的一种全新的组织概念。 现代 企业所欠缺的就是系统思考的能力。系统思考能力是一种整体动态的搭配能力,缺乏它而使得许多组织无法有效学习。之所以会如此,正是因为现代组织分工、负责的方式将组织切割,而使人们的行动与其时空上相距较远。当不需要为自己的行动的结果负责时,人们就不会去修正其行为,也就是无法有效地学习。因此我们建议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具体地商业银行未来的组织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结构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为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

3. 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分形元可共享的基础平台越多,基础平台的共享程度越高,则意味着分形元之间越容易降低信息重复收集的成本,大大降低资料的收集与组织成本,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开阔员工的视野,有利于人们创造力的提升,发现新机会,新问题,因而也越容易进行重构以获得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能力。

目前各家银行都把完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重要工作,给予极大重视。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房关系管理系统,通过客房利润贡献度的分析、风险分析控制和资产负责管理,为客房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强化自身的管理。各行相继开通了 电子 邮件、公文传输、统计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系统。

4. 加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塑造。对于具有分形特征的商业银行而言,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目标的一致是分形企业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而企业文化是将企业的价值理念主动引导到制度设计中的结果。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则成为所有员工都遵守共同准则。而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价值要求其企业文化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用这种正确理念与先进的技术、完善的体制等结合起来,建立起成熟的风险管理机制。而这种风险管理机制是整体性的,而非个体性的。因此,树立尊重员工的“以人为本”理念,制定奖罚分明的员工激励约束机制是这种银行风险管理整体性基础。 

银行征信管理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征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1-0062-03

银行征信系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是银行征信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人民银行在征信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尤其是在企业、个人的银行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方面,已覆盖所有的银行类金融的信用信息,但由于非银行信用信息分布较为分散的原因,企业、个人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日益显现,严重阻碍了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当前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的主要困难

(一)数据采集缺乏法律依据

目前,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人民银行行使征信管理职能,但征信体系建设直接涉及到公民隐私和企业的商业秘密,我国尚无一部全国性的征信法律法规,对征信体系的建设、征信机构的职责、信用信息的采集、信用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等进行明确。对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采集、加工、咨询、披露和评级没有专门的法律,使征信体系建设无法可依,对于哪些个人和企业信息可以进入全国征信系统、哪些不能,以及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使用都缺乏法律上的明确界定。特别是对政务公开信息、国家秘密、企业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如何界定,都没有法律上的规定,征信数据的收集和应用十分困难。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的各部门对信息共享有强烈需求,但因为没有法律或法规为征信活动提供直接的依据,对能否向个人征信系统提供数据提出了质疑。

(二)社会各界对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认知度低

一是社会公众对征信的认知度不够。征信业务开展以来,尽管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宣传,但由于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刚刚起步,属新生事物,社会公众对企业和个人征信知之甚少。前不久在对农村征信宣传需求调查中发现,在一些农村偏远落后地区,一些老百姓对非银行信用了解几乎是零,从而导致个人配合少,被动应付多。

二是非银行部门普遍对人民银行采集非银行信用信息认识不足,甚至存在偏差。有的提出,给人行提供非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必须要给好处;有的认为,正好趁这次机会,让人行解决他们的设备老化的问题;更多的部门则对人民银行采集非银行信用信息不理解,一些甚至认为人民银行是在多管闲事,越位争权。

三是人行不少工作人员自身也对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人民银行搞非银行数据采集,去建社会征信体系名不正,言不顺,导致开展工作时缺乏底气。这些认识上的障碍,强烈阻碍了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相关部门对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未达成共识

目前,银行、工商、技术监督等各职能部门征信管理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沟通。一是未形成一个资源共享的信息资料库。目前的状况是政府部门的信用体系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信用体系,更没有形成对企业、个人相互联通的信息网络。二是目前人民银行采集的非银行信用信息,涵盖社保、住房公积金、工商、税务、法院等信用信息,各部门会以部门性的政策法规为由拒绝提供,导致信用信息采集困难。

(四)各单位对提供数据心存疑虑

一是行业规定制约了信息提供。各单位提供数据受行业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管制,标准也不一样。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将个人公积金缴费信息视同个人存款信息管理,规定其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三章的第二十九条“商业银行办理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应当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存款人保密的原则。对个人储蓄存款,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查询、冻结、扣划,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其它部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定,本部门的信息是保密信息,不得向系统外的部门提供。

二是担心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在移动公司办理业务时,客户的身份可能不是真实的,存在被盗用的现象。若将客户信息提供给个人征信系统,向社会披露后,移动公司将会遭到部分被盗用客户的。

三是担心影响自身业务发展。以移动公司为例,由于移动业务竞争非常激烈,担心当前信用良好的客户,因有不良历史信用信息被个人征信系统披露后,客户退网,被其它移动业务运营商挖走客户。

(五)非银行部门电子化水平参差不齐

一是软件开发不统一,有的软件系统是省级主管部门统一开发的,如国税、移动、联通公司等;有的是市级集中开发的,如工商、地税等;有的是县级部门从商业机构购买或自行开发的,如社保、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等。二是数据集中不统一,有的基础数据集中在省级,有的在市级,有的根本就没有集中。三是网络建设不统一,有的信息通过局域网专线报送,有的通过互联网邮箱拨号报送,有的纯粹就是单机运行,用手工报表报送。

(六)资金人员障碍

采集非银行信用信息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是建设不起来的。目前,基层人民银行费用紧张,无力支付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费用;信息采集过程中涉及的有关部门的各类费用如设备、软件、网络建设等费用,以及采集后设备及软件的运行维护费用,都不会是一笔小数目,这些费用由谁解决都是未知数。再者,基层央行在征信系统建设工作上很难提供足够的人力保障,致使一些具体工作无法真正落实到位。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新的“三定方案”赋予管理征信业的职能,新的业务和新的要求对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目前现状是,县(市)一级人民银行专门从事征信工作的人员太少,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人,既要开展贷款卡的发放、年审、查询、中小企业信息数据库的数据收集,征信宣传等工作,又要负责非银行信用信息数据的采集工作,且征信从业人员培训较少。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开展征信工作力不从心,结果只能是疲于应付,导致非银行信用信息数据采集工作难以取得进展。

(七)社会信用基础薄弱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企业、个人的信用意识、信用需求和信用观念还比较淡薄,信用商品化程度不高,社会信用的基础薄弱。一些企业借改制之机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向工商、税务提供虚假信息等现象比比皆是,一个企业几套帐务司空见惯,个人偷税漏税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这些行为的存在,严重破坏了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二、加快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的可行性建议

(一)加快征信立法进程

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信用信息因为涉及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而具有敏感性,因此征信体系的建立必须有法律的保障和支持,征信立法可以解决目前很多的困难和尴尬。加快征信立法,尽快出台一部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征信法律,有利于进一步加快征信业务开展的步伐。目前关于征信的相关立法工作已经列入国务院2008年的立法计划,建议在出台背景紧迫、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加强调研和论证工作。一方面,广泛借鉴美国、日本和欧洲大陆等国家的征信法规,结合征信实践,积极建立包括直接的信用管理、直接个人隐私保护和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框架,扫清采集非银行信息的法律障碍,消除各有关部门的疑虑,规范信息采集和披露,保护个人隐私和信贷权利,从而为征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另一发面,由国务院授权人民银行总行会同有关部门及早制定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工作指引,尽快明确界定人民银行在个人信息采集和管理中的地位,通过法规规范相关职能部门对个人信息资源的传递、整合,规范公共信息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有序推动非银行信用信息的采集工作。

(二)加大宣传协调力度

当前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难以推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和各非银行部门看不到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给地方经济带来的实际利益,导致对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消极敷衍甚至公开抵制。因此,首先,要加大对社会各界及宣传力度,使政府、银行和相关部门的思想尽快统一到加快征信系统建设,改善社会整体信用水平和信用环境的思路上来,可以将采集的各类信息及用途以公益广告(如H1N1甲型流感)的方式在电视台播出,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征信工作,理解征信采集工作。从这种角度来开展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将会有水到渠成、事半功倍,达到银行、政府和有关部门三赢的效果,有力促进非银行信息的采集工作。其次,要改变目前非银行数据采集的思路,改革现有非银行数据采集的模式,将人民银行的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同促进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地方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动,其它部门协作,共同搭建地方信用体系平台,明确如何实现信息与有关部门共享。第三,要把各种与信用信息相关的社会力量和制度有机地组合起来。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人民银行总行应尽快向国务院汇报,争取由国务院明确人民银行在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能动性和主动性,取得当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协调工商、税务、公安、法院、金融等部门做好征信数据和资料的收集,搭建起统一的信用数据综合分析、评价、交换、传播平台。

(三)统一规划整合数据资源

国务院应成立跨部门的个人征信系统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督促各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开发和利用软件管理系统,尽快整合部门信息,集中部门数据。在法律法规出台前,应先与相关单位联合制定《非银行信息采集暂行办法》,使非银行信息收集工作合规化,制度化,便于基层信息采集工作常规化。

(四)制订分步有序采集方案

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详细的数据采集方案,成立若干攻关小组,对数据接口、网络接入、信息共享等各个细节加以全面考虑。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根据部门信息采集的难易程度、电子化程度、数据集中程度等的不同综合权衡,确定采集的先后顺序,对采集条件较好的(如电信部门、国税等)先行采集,对条件尚不成熟的,放在下一步或等其自身条件(如网络建设、集中程度)具备后后再采集。数据采集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能在上一级(省、市)集中采集的,就不要再到下一级(市、县)采集,各市、县采集的地方非银行信息通过人民银行内部网络传送汇集到省人民银行数据中心,由省中心与中央基础数据库接口。

(五)基层人民银行单设征信部门

在征信体系建设中,中心支行和县支行要承担大量具体的落实工作。随着征信体系建设的推进,基层央行对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采集数据量大、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建议在信贷征信系统建设期,市、县级人民银行均应设立征信管理部门,配备相应数量的工作人员,牵头做好征信推广建设工作,使非银行信用信息数据采集工作尽快取得进展。

银行征信管理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分形理论;商业银行;管理策略

一、引言

我国银行业已于2006年年底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即履行加入WTO的开放承诺,取消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和客户限制。至此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快速抢占国内市场、与国内金融机构直接竞争,国内银行业的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和不可预测,导致各家银行不得不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如何提高银行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提高战略管理和决策管理的成效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分形理论以非规则和非线性物体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和揭示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所隐藏的规律性、层次性和标度不变性,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新学科,是探索复杂对象的一种新方法。分形理论自诞生以来先后应用于数学、物理学、地质学等学科,后又渗透到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近年来开始延伸至历史、文艺、语言、社会结构、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领域,成为非线性科学的重要前沿分支,并正处于迅猛发展中。

本文结合分形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分形特性进行了阐述,探讨了银行业实行分形管理应采取的措施,以期获得在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应对环境变化的管理策略。

二、分形的概念及其特点

1973年,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尔勃罗特(Mandelbrot)首次提出了分形(Fracta1)一词,其原意具有不规则、支离破碎等意义。曼德尔勃罗特分别从数学和更通俗的角度为分形进行了定义:

1.若集合A满足Dim(A)>dim(A),则称之为分形集。其中,Dim(A)为集合A的Hausdoff维数(或分维数),dim(A)为其拓扑维数。

2.部分与整体以某种形式相似的形,称为分形。然而经过理论和应用的检验,人们发现这两个定义很难包括分形如此丰富的内容。因此至今为止也没有一个对分形全面的、确切的定义。本文中我们使用英国数学家Falcomer按照生物学给出“生命”定义的类似方法对分形所进行的特征描述,将分形看成是具有以下所列性质的集合F:(1)F具有精细结构,即在任意小的范围内包含整体;(2)F是不规则的,以至于不能用传统的几何语言来描述;(3)F通常具有某种自相似性,或许是近似的或许是统计学意义的;(4)F在某种方式下定义的“分维数”通常大于F的拓扑维数;(5)F的定义常常是非常简单的,或许还是递归的。受分形理论的启发,德国学者瓦内克(Warnecke)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分形企业管理。分形企业的每个组成部分(分形元)都是独立的,能够自主决策,同时又能正确处理它们在整个企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个组成部分都有自我优化、自我设计、自我创造和自我组织的自由,但都受到整个企业任务这大环境的制约。这种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能及时调整其结构以应付外部变化,这对处于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的企业显然是十分有利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下面我们结合商业银行谈谈分形企业的特点:

1.自相似性。自相似性是分形最重要的特性,即系统局部与整体之间在空间或时间尺度上具有相似性,局部含有整体的信息,整体与局部之间的信息是“同构”的。对分形企业而言,这种自相似性包括组织结构的相似、目标的相似等方面,甚至每个职工的理想、思维及行为方式都具有相似性。因此可以把分形企业看作是由若干个小“分形企业”构成的。不难看出,相似性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同一层次上分形元之间的简单相似关系,如分行与分行、支行与支行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自相似性,指不同层次上分形元之间的嵌套关系,如总行与分行、分行与支行之间的关系。

当然,自相似性不是绝对的,这种相似性是允许有误差存在的。这就意味着,对于某一个问题来说,对于同一家商业银行下属的不同分支机构可能会有多种解决办法,这时各分支行就应从当地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适宜的解决方案。每个分形单元(分支行)都将自身当作整个企业(总行)来看待:完整地实现既定的业绩与利润,尽可能独立地完成任务,全面考量质量、数量、资源投入的节约、可靠性及进度等内容。如果分形单元不能独立地完成有关的工作任务,就需要寻求外部支持,就是从其他分形单元得到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分形企业的所有辅的设施和手段对于全体分形单元而言都是共享的,尤其是对共有的而非垄断的信息就更是如此。除结构的自相似形外,自相似性的概念还体现在目标方面,分形企业的目标和其分形单元都保持一致并能正确地对待各自的目标。

2.自组织性。分形单元可自我形成符合有利于企业总体目标的战略和战术。分形单元中的组织结构能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其生产和经营过程易于突现直接和快捷的改良,优秀的思想和方案易于付诸实施。它在动态过程中认识和形成其目标、内部关系及外部关系,可以改自己,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在分形单元之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通常在现场进行决策和处理,各分形元实行自我规划、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目前各商业银行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纷纷紧缩银根,加强对贷款的审核力度,那么分支行就可以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政策、人口、环境等各项因素,制定出符合总行总体目标的存贷款政策。

3.动态特性。与传统企业相比,分形企业具有一种特殊的性质:活力。具备这种活力的企业可以在干变万化的环境中做出迅速有效的反应,快速调整已实施的方案。对于商业银行来讲缺乏活力总是与其利润停止或下降、市场份额减少或竞争能力减弱相联系的,正如当前各家银行都大力推广个性化产品,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进一步抢占市场。因此企业的中心任务就是能持续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对它的要求。

三、商业银行的分形特征分析

1.商业银行业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的开放性是分形理论进行研究的-个基本前提,只有开放的系统才具备有物理学的分形特性。在加入WTO、全面开放银行业业务后,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金融交往更加的密切,国与国在经济金融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本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看,开放带来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国内金融业在世界金融业的波动冲击下不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的金融业将更多的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给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本文将银行系统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认为它具备了分形特性的基础。

2.商业银行的结构分形。商业银行的结构分形首先表现为结构层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结构层次一般分为4层体系,依次为总行———分行———支行———储蓄所。较高层次机构对较之低一级层次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而在同一家商业银行的体系结构内,各类业务都应汇总统一经营管理,这就要求较低层次机构必须要沿袭较高层次的组织结构、企业制度、战略规划、业务发展和计划财务等企业特征,因而各个层次之间具有结构良好的自相似性。而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相关的政策不一致,对于同一层次的分支行而言,如工商银行北京分行和工商银行青海分行,就会受到当地各方面具体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分形结构上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它由若干个部门组成,如信贷部、风险管理部、营业部、稽核部等等。总行对分支行实行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管理,而分支行又具有高度的自治,享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限,涵盖了计划、运营和客户关系管理等职能。这些具有复杂精细结构的职能部门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分形单元,它们在总行的规定下相互协作,具有共同的总体目标,即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同时,每个职能部门又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通过与外部环境和内部其他部门的交流而进行自我调整,最大限度地完成和优化总体的目标。

3.商业银行的功能分形。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了商业银行结构上具有规范的分形特征,层次分明、任务明确、目标统一。那么除了结构分形外,商业银行还具有功能分形。这里的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是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联系方式、组织次序及时空形式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总行、分行和支行对分行、支行和储蓄所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而处于分行、支行和储蓄所都必须服从总行、分行和支行的组织目标。

4.商业银行分形元的划分。通过对商业银行结构分形和功能分形的分析,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应包括两种性质的分形元。对于分支行、储蓄所分形元而言,它在总行的统一领导和整体规划之下,负责某个区域的银行业务,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对于同属于同一分支行或储蓄所的分形元(即行内各职能部门)而言,一方面它们负责某个特定业务,如信贷、投资等,享有较大的决策自;另一方面,它们必须在总行的整体目标约束下实行跨部门的协作,因而其自主决策权又受到一定的限制。

除由商业银行本身特点决定外,分形元的划分还应按照前述的相似性原则划分,应在总体目标、结构体系、战略规划、规章制度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体现相似性的特点。

基于上述原则划分的分形元可以保证各自的活动空间具有相似性,这样一旦发生各分形元之间的协调作业可以保证成本最小化,进而使整个银行部门间协调成本最小化,形成竞争优势。例如,对于农村金融体系而言,各商业银行的基层储蓄所就是最小的分形元,可以看作农村金融体系的缩影。

四、商业银行的分形管理策略

根据上述商业银行的分形特征,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进行分形管理的一点策略建议。

1.建立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是管理层次减少有利于信息迅速透明地传递,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损耗和变形,使得高层决策周期缩短,提高决策质量。二是可以推动信息观念在纵向和横向的迅速交换,解决因层级过多而造成的信息堵塞问题,增进部门间知识的交流。三是中间管理层被大量精简,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四是组织内部利益冲突减少,命令统

一、指挥一致,信息流的畅通使企业能灵敏、快捷地对顾客需求做出反应,增强了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五是同时按多重管理目标建立管理和汇报关系,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并不统管所在地的业务经营,仅以地区负责人的身份起协调和后台支持作用,克服了单一管理带来的风险。另外有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理论、认识科学等融合,发展出的一种全新的组织概念。现代企业所欠缺的就是系统思考的能力。系统思考能力是一种整体动态的搭配能力,缺乏它而使得许多组织无法有效学习。之所以会如此,正是因为现代组织分工、负责的方式将组织切割,而使人们的行动与其时空上相距较远。当不需要为自己的行动的结果负责时,人们就不会去修正其行为,也就是无法有效地学习。因此我们建议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具体地商业银行未来的组织形态———层次扁平化、组织信息化、结构开放化,逐渐由从属关系转向为工作伙伴关系,不断学习,不断重新调整结构关系。

3.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分形元可共享的基础平台越多,基础平台的共享程度越高,则意味着分形元之间越容易降低信息重复收集的成本,大大降低资料的收集与组织成本,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开阔员工的视野,有利于人们创造力的提升,发现新机会,新问题,因而也越容易进行重构以获得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能力。

银行征信管理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价值链管理 运营改进 突破性改进 持续性改进 运营改进

一、引言

价值链是企业在一个特定行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这些活动可分为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Michael E.Porter),企业只有充分运营各种活动的组合力量,适应市场需求,才能赢得竞争优势。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引导市场供求主体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企业所面临的同业竞争激烈程度和客户需求个性化程度越来越高,管理方法必须从简单的强调生产各环节协调,向企业内部各部门间业务流程协调,最后向企业内外部协调转变,这正是价值链管理的基本思想[1]。

银行不是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其生产活动是一系列无形的创新服务的组合,面对业内产品、服务、渠道、系统等方面日新月异,如何有效实现运营活动效率和效益的统一?同所有的运营活动一样,银行运营活动也都需要经历一个形式为“输入—转化—输出”的变换过程,这与工业企业活动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已有不少工业企业运营理念被运用到银行管理方面,如“流程银行”、“运营工业化”等,价值链管理论是否也对银行运营有启发性作用呢?银行运营在狭义上仅指后台部门的运营活动;而在广义上,银行前、中、后台各部门都有自己的运营流程及其管理。本文所探讨的银行运营为狭义的银行运营——银行后台部门对自己的运营流程进行系统化的设计、指挥和控制,将输入资源有效转化为提供给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的产品或服务。

二、银行运营部门价值链特征分析

价值链管理理论源自系统论、信息论、权变理论,这些基础理论在判断银行运营管理是否可使用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同时,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在银行运营部门里采取价值链管理方式,并为下文我们构建属于银行运营部门的价值链优化模型提供思路。

(一)系统论:银行运营系统的适应性造就复杂性

系统论的论点是世界复杂性,其中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对本文的指导意义最大——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即任何一个组织主体本身,及其组织内部的分支体都具有主动适应性[2]。

银行同其他企业一样,也是一个不断适应性发展的复杂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各主体之间差别会发展和扩大,因此现在我们不难发现银行系统内前、中、后台各部门之间分工明显,甚至后台运营部门内部各子部门职责划分也逐渐鲜明。从价值链角度分析,运营部门主体与其他部门主体、运营主体内部各子部门个体作为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又必须以聚集的方式进行联系和协调以保证整体功能的扩充和发挥,实现方法便是主体之间、主个体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种联系和交换以信息流的交换为主,因此我们必须引入信息论方法来辅助构造价值链。

(二)信息论:银行运营部门信息传递模式的非线性

信息是价值链维持内部有序、适应外部环境的指示信号,信息传递的关键词是效率。当前大部分银行都为总分行制,系统内部运营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运营部门内部各子体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信息传递从基层到最高管理层要经过多个管理层次(图1),且不同信息流的作用不同。

如图1所示,在同层次的主体之间(总行各部门间、分行各部门间),存在信息共享机制,前台部门必须告知后台部门其业务支撑需求,后台部门也需要让前台部门了解对其业务需求的后台运营情况,在不同层次的主体、个体之间(总行部门与分行部门间)存在信息反馈机制,个体是接触外部客户的最直接信源,它负责将得到的客户或市场需求信息进行统筹分析(编码)后按照业务条线化管理模式(信道)反馈至总行管理端,总行管理端通过对市场需求信息进行重新编码,再向个体下达下一阶段业务的新增或优化方案(业务流程调整)。

这种复杂的系统结构和信息交流方式启示银行运营部门的价值链管理必须采取非线性方式,相对于主体对子体下之指示而言,更恰当的方式应该是创造高效有序的流程传导机制,从而保证系统内个体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和协调。

(三)权变理论:银行运营部门的价值链优化思路

权变理论(contingency theory)认为环境因素、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因素之间存在变数关系,组织因据此来确定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根据Fred Luthans的观点,在权变关系中环境是自变量,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3]。这种函数关系可以在银行运营领域中找到映射。Fred Luthans用二维坐标系来表现这种观念性结构,根据银行组织体系中银行运营部门所处的位置,我们可以将其扩展为三维观念性结构(图2)。

银行征信管理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则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金融风险的重视和认识的加深,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理念不断深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中国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本质与风险类型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本质 

商业银行有四大本质特征:一是商业性。商业银行要追求盈利。二是风险性。既有资金的损失风险,又有相关人员的责任风险。三是服务性。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第三产业,服务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众。四是关联性。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办得如何,不仅是自身的问题,更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直接和深刻的影响,也是社会问题。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直接主导作用,贷款投向哪里,其他生产要素就会随之向哪里聚集,由此便形成社会产业结构,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四性”的本质特征。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类型 

银行风险是指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使银行在从事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其表现形式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鉴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巨额不良债权(不良贷款和应收未收利息),以及银行内部违规操作、过度投机和大案要案的层出不穷,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方面。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三大风险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足额、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使贷款资金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的管理工作包括风险的计量、分散、转移、补偿等内容,其中以信用评级为前提的信用风险计量是信贷风险管理整体工作的基础。随着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各国银行和投资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的挑战,因此,认识信贷风险首先应该认识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信贷风险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函数。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或是自然灾害等银行无法避免的因素;内部因素是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这类因素体现在其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管的质量之中。 

(二)利率风险 

自1952年至70年代末,我国本币利率始终是管制利率,但管制利率并不等于利率的永恒不变。当政府调整利率政策时,依然存在利率风险的可能。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频繁调整,如上世纪末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2007年不到一年时间,央行已经连续5次上调利率。同时政府对银行的一些特殊政策规定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利率风险。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准确预期,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以致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问题十分突出。首先,在总量结构上,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存在存差和借差缺口过大等问题,受限于资金运用权限的限制,大量资金积压,承受着利率调整的风险;其次,在期限结构上,资产与负债结构在期限结构上没有建立合理的配比关系,如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或以长期存款支持短期贷款。 

(三)操作风险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事件频发,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防范操作风险仍然是摆在银行业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给操作风险下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与银行业务操作相联系的风险,它是指由于以不当或不足的方式操作业务或外部事件而对银行业务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操作风险的内涵是动态的,银行许多新的风险会不断归并其中。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的日常营运.大多是在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产生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多由外部原因引发。每个银行都有其自身、独立的和独特的操作环境,必须考虑银行具体情况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这是操作风险的关键特征。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风险管理知识教育,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让员工充分认识商业银行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风险管理的持久性,真正理解商业银行能够识别、监测、度量和控制风险,但不能回避风险,商业银行能够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同时要全面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由“管住风险”向“为股东创造价值”过渡,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控控制和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将其贯穿到所有员工和所有业务中去,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

(二)构建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