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测控技术及应用十篇

时间:2023-10-05 15:59:58

计算机测控技术及应用

计算机测控技术及应用篇1

现今,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我国的计算机也相应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来看,计算机网络技术由于其实用性以及重要性,已经成为计算机行业中最为关键的一项技术,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使得社会上的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交流成为可能,对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带来极大便利。另外,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发展的同时,使测控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对于我国进行的测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测控技术出发,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测控技术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以期今后的测控技术更加完善,测控工作顺利进行。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测控技术;促进

0引言

我国测控技术得到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经济发展之外,还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中对测控技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在实际使用测控技术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积极利用,使得现今的测控技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不断发展,不断完善。

1浅析测控系统

测控系统主要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与实际测量,实现生产的自动化。一般来说,测控系统主要有测控所用的各项软件、测控的控制系统以及接口位置等等。[1]测控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首先,基本型。这种类型的测控系统主要是由传感器以及计算机、数据采集卡、信号调理等组成的,其功能主要是用很少的时间对多点进行测量以及对数据以及信号进行积极分析,还需要对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及时清除,提高判别清晰化。其次,闭环控制型。这种类型的控制系统将闭环系统作为其基础的实施环境而进行的一种实时采集数据、控制数据以及决断的方式。最后,标准通用型。这种类型是指对系统进行标准设计后,进行的一种模块组合的测控方式。

2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测控技术的积极意义

现今社会中的很多领域对于测控技术都进行了广泛的使用,如电信领域、石油化工领域以及民航领域等,测控技术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2]并且,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测控技术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主要体现为:首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测控工作的效率进行了有效的提升,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先进性,节省劳动力资源,使得测控工作的效率提高。这样一来将会使得我国的测控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全面促进测控技术的发展。其次,为实现测控技术的长足发展打好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造成了测控技术的日益完成,其功能越来越强大,促进了测控技术的长足发展。

3测控技术网络化发展的现状以及意义分析

3.1测控技术网络化发展的现状

现今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提升,因此,测控技术已经被多个领域广泛使用,并得到人们的认同。测控技术经过发展之后,现今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实用性也得到了大大的加强。[3]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发现,测控技术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对于实际的测控工作不利。这就要求相关的研究人员对于测控技术进行积极的研究,不断拓展其研究的深度,并对国外相关经验技术进行积极的学习,从而有效推进我国的测控技术的发展。

3.2测控技术网络化的积极意义

如上文所说,测控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之后,被多个领域使用,从而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解放做出重要贡献。目前对测控技术的广泛使用,对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等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这种发展的速度和计算机网络化技术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4]在测控技术中,对集中技术采用了分散方式对网络化技术进行应用,这是测控技术应用历史上中一次重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有:首先,对测控工作的成本进行有效降低。通过利用网络化开展各种测控工作,能够使得组建各种测控系统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并且,当被检测的对象的信息被相关的测控设备获取之后,可以通过网络对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这种测控的方式不仅对于测控工作中的人力物力成本进行了有效的降低,另外还对测控设备的使用效率进行了提高,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其次,实现测控工作的各种远程功能,以及对信息资源的共享。[5]在进行相关的测量以及收集数据工作时,不仅可以利用远程测量的方式取得,还可以采用实验的方式取得实验数据。测控技术的网络化实现了时空上的限制,走上了测控技术的新的发展之路。另外,测控技术的网络化还可以实现对测控中所使用的设备以及获取到的信息资源进行共享。最后,实现对各种设备设施的远程维护。现今的测控系统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系统中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故障情况进行分析,收集故障发生的信息以及原因,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总结,找出故障发生原因,并对系统进行及时的修复。

4测控技术网络化的特点

测控技术网络化的主要特点有:网络化。网络技术是现今社会的特点产物,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于测控技术中,有利于促进测控技术得到相应的发展。现今,网络化是测控技术中的一项重要特点。测控技术网络化使得人们对于测控系统的使用更加方便便捷,这促使测控技术在新形势下获得新一轮的发展。智能化。很多的测控技术由于积极采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因此,都已经实现了智能化。实现智能化后的测控技术大多具有这样的特点,即操作简单、功能多样以及灵活性强等。这些特点也在另一个侧面上证明了我国测控技术得到的发展。[6]数字化。这是我国测控技术的有一特点,比较能反映出测控技术的发展程度。其数字化主要体现在对于测控系统中的传感器以及一些远程设施、控制器的数字化测量与控制方式。自动化。在测控技术中,分布式是其主要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是最符合规范的一项内容。这种测控技术对于测量、控制都可以自动化进行,对于有效减少测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测控技术的自动化还有其他的优势,如可以实现系统的可持续、进行相关的接口研发等等,对于提升测控系统的应用功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测控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已经实现了测控技术的网络化。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测控技术虽然已经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了,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对于测控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制约。因此,应该加强对测控技术的研究力度,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其中的更好使用,进而促使我国的测控技术走上一个新的发展之路,实现测控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张振杰.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测控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v.17;No.23706:299-300.

[2]崔巍.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测控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No.3408:24.

[3]张武员.研究网络技术针对测控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J].电子世界,2014,No.45618:254-255.

[4]杨先奎.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测控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J].通讯世界,2015,No.27314:60-61.

[5]范凌云,梁修荣.网络技术对测控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No.21408:147-148.

计算机测控技术及应用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测控技术;互联网网络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测控技术的有力支持。在我国,在重点尖端领域的科技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尤其是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国防、航天等领域都有突破性的进展。测控技术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正因为有现代测控技术的支撑,现代文明的科学技术才得到了快速地发展。搞好测控技术建设才能对市场的发展更加有利。

1 Internet国际互联网的关键技术

世界各国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都依赖着互联网这个重要的平台,同时也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国际互联网的关键技术,为信息处理与大数据分析的海量运算带来了技术支持。其本身拥有的互联网特性改变了以往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对于效率与成本的双提升都是不可估量的,这也使得测控技术拥有了更加优越的硬件与软件设施,使得测控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自从流行网络化以来,测控技术也慢慢的具备了网络化的特点,并与网络技术连接起来,使测控系统变得既快捷又便利。当前的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又有很多相应的技术在不断地更新着,使得网络测控技术信息化的规模变得更加强大。

2 测控技术发展网络化的前景

在测控技术发展的早期,人们还局限于人工、机械化操作,工人工作效率低,精准度也没有显著地体现出来。然而,自从现实生活中有了网络这项技术,这些技术的瓶颈也慢慢地得到解决,网络技术也为测控技术提供了方便、快捷。人们也不必再局限于工人的劳力,使用计算机,编写一段所需测控技术的程序,使机械设备按照编制好的程序即可达到目的。

测控技术日新月异,愈发趋于网络化、全球化,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变得更加频繁,致使测控技术的发展也会变得更加科学、进步。测控技术的发展是变幻莫测的,测控技术在不同产业的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由传统发展模式向标准化、开放化的模式进行转变,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在高度信息化的互联网背景下,测控技术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3 测控技术人工智能与数字控制的特点

现代测控技术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使得技术日益成熟,使用上更加便捷、高效,拥有更加强大的功能。同时,人工智能也催生了微电子方面的迅速提高。本文认为,测控技术发展的智能化带来了该技术计算能力的提高,测控技术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科技感十足。

数字化作为测控技术计算机网络化的特点,在整个技术的发展当中不可忽视。其中,控制技术是数字控制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化的发展过程中,传感器的数字化控制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控制器与数字化控制在测控技术发展的更新升级,远程设施使得测控技术打破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使用更加便捷。另外,信号处理技术也广泛应用在了新时期计算机网络背景下的测控技术当中。在我们的学习科目中,这些技术与信号处理、通信进行了融合,得到了应用。

4 分布式测控系统通讯网络的实现

4.1 分布式测控系统的意义

分布式测控系统是指通过总线形式,总线形式与分布的模块在各个测试点进行数据交换,来达到远程测量以及控制的目的,分布式测控系统是一种分散式的测控系统。分布式测控系统主要由用于管理各个子站的分布式主机、进行数据交换的上位机、以及完成数据采集与控制的测控子站组成。

4.2网络化测控系统的软件结构

如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与云储存、大数据分析的发展催生的网络化测控系统也拥有了更加精确的数据采集、数据挖掘与分析处理并给出相应的结果表达与解决方案。通常,作为网络化测控系统,远程测量与仪器控制、分布式执行与数据处理发表等这些功能,是该技术的基本功能。目前,为了迎合社会对网络测控化的需求,各个国家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但最终都不了了之。

5 结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联于测控技术,同样的,测控技术也相关联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其实,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方方面面都影响着测控技术的发展。对测控技术的进步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同时也有新型技术广泛应用的功劳。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测控发展史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对我们很重要,而且对测控技术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从事测控方面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不断学习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且还要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顺利的完成测控方面的工作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使公司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欣国. 浅谈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J]. 实用科技(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6): 10-12.

[2] 贾克斌.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测控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J]. 测控技术. 1998(4): 22-25.

[3] 崔发斌. 论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J]. 科学论坛. 2015(2): 253-253.

[4] 张琦, 毕效辉. 网络化测控系统的实现技术[J]. 西部探矿工程. 2006(12): 316-318.

计算机测控技术及应用篇3

关键字: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历史沿革;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TH70-4 文献标识码:A

1.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历史沿革

测控技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测控尝试都是来自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对时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日晷这一原始的时钟,对空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点、线、面的认识。现代社会对测控的要求当然不会停留在这些初级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测控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开发研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者对本专业存在一个明显的认识误区,以为测控技术就是用三角板、直尺之类的仪器进行吃力劳苦的测量,其实这只是很浅显的认识,也是很浅薄的错误。我们可以听听清华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一位同学的话,他说:“进入大学以前,我认为我将来的工作就是拿着大三角板,到处量量,呵呵,谁知开始上专业课了,才知道原来我们的专业是多么尖端,什么激光啦,纳米啊,都是我们测试的手段。现有的电脑硬件和软件,可以让我轻松地模拟实地环境,不仅学起来轻松省事,更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设计更复杂完备的系统。”可见,一个真正的测控专业学者,需要掌握更多电学方面的知识,他们要掌握基本的电路知识,具有新颖设计思路,并且能运用多种新技术、手段进行工作。

中国工业以前很长时间里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路货太多,没有自主创新,没有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无法与其他工业强国相争,这与我国测控专业人才非常缺乏有关。与世界接轨,中国企业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自主创新、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关键,因此,测控专业的人才变得越来越重要。

2.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目标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的人才都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团队协作和创新创业精神,具备无损检测理论与工艺、计算机测试、工业过程的在线检测与控制等方面的设计与开发能力,以及材料加工、设备安全与质量控制、计量测试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工业无损检测、计算机测试、仪器仪表设计开发和工业检测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科技开发、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复合型应用性应用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并且这个专业主要以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为特色,培养具有现代科学创新意识、知识面宽、基础理论扎实、计算机和外语能力强,毕业以后可从事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智能仪器、虚拟仪器、测量与控制等多领域的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因为他们专业知识面宽广,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广泛的发展空间,也可从事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应用等工作,转行比较

容易。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学校对这个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材料加工、控制技术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无损检测工艺设计与检测操作、计算机测试与仪器仪表开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无损检测应用、计算机测试、仪器仪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掌握精密仪器的光学、机械与电子学基础理论,测量与控制理论和有关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受到现代测控技术和仪器应用的训练,具有本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系统的应用及设计开发能力。

相比起许多理工类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可能是比较难以望文生义的一个专业。究竟什么是“测控”?“测控”的范围是什么?“测控”专业在社会上又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使许多考生在报考的时候对这个专业心存疑虑。其实测控技术就是精确探测和采集各种信息的尖端技术。说白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就是去研究、去开发最先进的测量仪器。而高技术含量测量仪器不仅逐渐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最尖端、最激动人心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计算机测控技术及应用篇4

关 键 词 计算机技术;公路工程;动态施工测量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21-099-02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公路建设在不断快速的发展过程当中,由于应用数字化测量以及在施工当中通过智能控制等一些相关技术会在公路的设计、施工以及交通测量等重要方面得以应用,但这仍然属于一个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我国从90年代中期便引入了一套全站仪,然而,它除了可以测距功能以外,其它的技术测量都是通过人工完成的,其测量数据以及计算数据都不能准确及时地进行认可和检验,所以这就对于管理测量数据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它的利用率也相对较低,对此也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浪费以及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一方面,对于资料的完整性以及准确性方面也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另一方面,对于其它的一些成果仍然要靠人工进行处理,而计算机只是用来辅助处理的,并不能在全过程当中进行完全的自动化,所以这就给公路工程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以及质量事故等,所以,推广应用计算机的动态测量,以及利用智能控制技术全面的应用在公路施工当中,才是作为公路建设重要的发展方向。

1 计算机的辅助测量工作

在公路建设当中,利用计算机的测量系统主要是通过全站仪,它是比较先进的一种测量仪器,主要是通过已经存在的设计资料,比如有纵断面的资料、平面以及横断面等相关资料进行建立的,它也是公路的三维数字模型,通过把计算机和全站仪二者之间进行实时的通讯,从而达到数据双向传输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实现在公路施工和监理时所需要的测量、检验以及放样等具体工作,通过数据设计再进行准确计算,再将测量数据通过记录的方式进行比较,准确的控制和输出,从而应用三维数字模型对数据库进行有效的管理。这种系统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应了用先进合理的编程技术,再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数据采集处理等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数据采集时可以自动化以及实时化,并且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其图形达到可视化,并且可以控制全过程,从而通过数据转换器以及准确的计算出坐标的方位角等一些比较实用的应用功能。

2 控制好测量工作

公路建设在控制测量的过程当中,一般路线都是呈线形状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应用的附合以及闭合导线。然而由于在公路建设当中的桥梁控制网,如果应用导线的测量方法却很难达到标准的精准度,另一方面,因为在现场的情况会出现特别复杂的情况,有未知的困难存在,有些地方不能够设点,或者是通视较为困难等问题,因此,这就要求必须要按照边角网进行布置,而且要做到严密平差。但是,如果要对控制网做到严密平差的目标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利用手工的计算方法是相当繁琐的,但是利用控制网的坐标平差方法是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的,它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所以也适用在计算机的编程当中,尤其应用在有限制条件方面的边角网中,可以充分的完成优化设计与间接平差的要求,这种方法已经作为测量的得要教程了,可以应用在所有的网型当中,其中包括自由网与导线网两种,它可以适用在不同种类的测量要求。如今已经开发了最新版的计算程序,这种程序的操作比较简单并且也很直观,通俗易懂,从而也提高了控制测量的工作,也较为规范的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当中。此外,如果对控制测量来说,提高应用平差的系统技术则是作为测量工作的一个主要趋势,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在测量工作前,它还可以通过精度的具体要求优化对网型的设计,从而降低了在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浪费,也可以减少误差的产生。

3 做好施工测量工作

一般情况下,公路施工测量,主要应用的就是坐标法,并且在施工当中进行放样,这种方法由于比较容易掌握,并且也不容易出现错误,更加不会产生不必要的误差,所以可以在任意的设测站进行使用。同时,这种方法也降低了对曲线控点未能及时设立测站点或者是当曲线遇到障碍时,不能及时测设等相关的测量缺点,所以它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利用这种方法在放样时会面临较为庞大的一个计算过程,因此就必须要利用计算机来解决这个问题,以达到一种较为有利的途径。通过计算机的应用它可降低失误率,减少计算量,同时也降低了发生错误的偏差,只需要输入一些数据,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计算量。然而,计算机应用也会存在一定的缺点,1)不是所有人都会操作编程系统。2)当运行程序以后,如果要知道中间某个过程量,则必须要修改原有的程序。3)这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没有灵活性,当计算中桩以及边桩的坐标时,就必须要在原有的程序当中设定相应的间距,而设计图是需要通过现场测量进行的,具有一定的关联,当施工进行放样时,才可以准确计算。此外,路基在施工的测量过程当中,还需要有大量的恢复工作,十分繁琐。对路基施工一旦要求每层填土都必须进行验收时,其测量工作则非常的繁重。对此,如果要解决问题的矛盾就必须要利用电子表格进行处理计算。由于表格在处理相关的数学公式上,是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同时这对于测量管理部门来讲,充分应用电子表格计算直线段坐标、缓和曲线的作标以及圆曲线坐标时,则会非常简便,应用公式也较为简单,方便实用。

4 结论

总之,由于管理测量数据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它的利用率也相对较低,对此也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浪费以及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一方面,对于资料的完整性以及准确性方面也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另一方面,对于其它的一些成果仍然要靠人工进行处理,而计算机只是用来辅助处理的,并不能在全过程当中进行完全的自动化,所以这就给公路工程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以及质量事故等,所以,推广应用计算机的动态测量,以及利用智能控制技术全面的应用在公路施工当中,才是作为公路建设重要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徐立明,赵斌,王淑玲等.采用动态测量技术实现转子一点接地保护[J].继电器,2006(17).

[2]刘恒.汽车超限站车辆载荷动态测量技术研究[D].计算机应用技术,2010.

计算机测控技术及应用篇5

关键词 测控技术;测控;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2-0082-02

0 引言

现代测控技术属于信息技术的一个分类,是当前世界重点研究的一个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效的带动了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现代测控技术逐渐向智能和集成化的方向进行发展。测控技术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其在农业和工业方面都有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引用,测控技术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 现代测控技术的特点

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广泛,计算机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能跨越地域和事件进行传播,而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对测控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大促进作用。测控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融合,使测控系统的使用非常的便捷。网络信息系统不断的完善,使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进一步促进了现代测控技术的广泛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前很多的科技设备都是智能化的,智能化设备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使用方便快捷、功能变化多样,而现代测控技术在使用上所应用的设备都是智能化的。智能化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智能设备的科技性能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智能计算的方法和能力上的提高尤为突出。

现代测控技术有很强的数字化的特点,数字化主要应用在传感器、远程终端设备及信号处理、通信等方面的数字化控制,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对现代测控技术的使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将每个测控设备的系统与网络系统连接,组成一个分布式的测控系统[2]。通过各个测控系统对仪器设备的生产过程进行检查和管理,形成整个测控系统的自动化管理,这样不仅在测控的成本上有很大的节省空间,对测控的效率也有非常显著的提高。

2 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2.1现代测控技术的应用

2.1.1在航天、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现代测控技术对航天事业的发展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对航天设备的内部工作状态进行监视,对航天飞行的目标进行控制指挥;对航天设备进行测量,从而获取航天设备及宇航员的各种相关信息参数。现代测控技术对农业的方面应用也比较广泛,例如在粮食储存过程中,对粮食的温度进行监测,对不超过预测值的问题发出报警指令,并对措施程序进行开通,保证粮食更好的储存。

2.1.2新型传感技术的应用

新型传感技术的应用是现代测控技术应用中使用范围最广泛的,大部分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传感器主要有智能化传感器、微型化气体传感器、数字化传感器、集成化传感器和新型化网络传感器。

2.1.3远程测控技术

现代测控技术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可以对目标进行远程测控,其主要的测控技术有专线、电话网及无线通信等远程测控技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现代控制技术对设备所检测的数据进行远程控制。而我国的远程控制主要对目标放在了核电站、电网检测、石油输送管道和机器人的研究上。

2.2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

2.2.1我国现代测控技术的现状

测控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过于迅猛,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其他一些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智能化和微型化等反面的产品还存在一些差距,导致我国现代测控技术的水平还不够高。为了提高我国的测控水平,在技术水平和设施上就需要借鉴和引进一些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减小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尽快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2.2.2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测控技术的使用越来越趋于网络化,网络无国界的特性使我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联系逐渐紧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动着测控技术的提高,测控技术不断融入社会,不仅对社会的科技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使全世界的科研技术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5]。开放化测控技术将成为现代测控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各种产业不断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现代测控技术向标准化、开放化发展社会进步是最明显的趋势。

2.2.3现代测控技术的重要发展意义

现代测控技术是当今世界工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现代科技领域进步发展并取得重要成果与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3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测控技术也逐渐进入稳定时期。测控技术作为现代工业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将向系统化、标准化及开放化推进,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晓立,侧卫.航空测试技术的发展与展望――访中国航空学会秘书长、航空工业测控技术发展中心理事长张聚恩[J].航空制造技术,2008,5(12):55-57.

[2]荣臻,邓学蓥,王兵,马宝峰.摇滚/PIV/压力同步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机翼摇滚研究中的应用[J].空气动力学学报,2010,10(26):180-187.

[3]吴国才.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计算机测控技术及应用篇6

1.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具体表现内容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信息化管理以及对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施工质量的控制等方面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下面对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具体表现内容做详细地分析。

1.1信息化管理计算机为土木工程建设提供了信息上的支持,使土木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计算机程序主要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对土木工程的施工设备、工程设计、工程制度、工程质量、工程预算、工程造价、工程的成本预算、工程合同以及施工人员等进行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对土木工程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软件通常有会计电算化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招投标网络信息软件、工程预算以及工程造价等应用软件,这些软件为土木工程建设提供了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1.2工程概况的实时监控软件在对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管理控制时,计算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土木工程建设的实时监控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感应器来传递信息,对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的监控。实时监控主要体现在设备的自动化运行、施工过程的视屏监控、施工现场的温度控制、对施工过程的视屏管理、对工程现场的勘测等方面。利用计算机的实时监控可以有效地控制施工的进度以及施工的质量,对施工现场出现的突发事故可以及时处理,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1.3计算机对施工技术的控制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利用计算机对施工技术进行控制是提高施工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施工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对施工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对各项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努力实现施工过程的自动化。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工程的整体测量数据以及工程设备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并总结结论为施工建设提供数据上的支持。利用计算机对这些施工技术进行控制,大大减少了施工的成本,在保证工程整体质量的基础上加快了工程的进度,优化了施工方案,从整体上提高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2计算机技术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虽然计算机在土木工程建设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是在实际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还缺乏一定的推动力,需要不断推动上述计算机技术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促进计算机技术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长远发展。下面对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做详细地论述。

2.1计算机信息图表化技术应用所谓的计算机信息图表化就是指通过人们的感知能力和对颜色、动作的识别能力把计算机传递的信息通过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信息更直观更易理解。它可以将静态信息表现为动态图像,也可以将抽象的信息表现为直观的图像,使人们对计算机所呈现出来的信息进行更深刻地理解,而不仅仅是局限在概念化的技术水平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信息图表化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工程建设中,可以通过对工程数据的分析,然后通过形象的图表表现出来,这就形成了具体的施工图。由于工程建设需要收集的数据量比较大,而且难以理解,所以利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制成工程图,这样更易于理解而且大大节省了工程数据的分析时间,使工程进度以及工程质量都可以得到保障。

2.2计算模拟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就是把工程施工过程运用计算机软件通过模拟设备把施工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可以分析出在虚拟的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避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出现相同的问题。计算机模拟技术也可以把建筑物的三维立体平面图直观地表现出来,使技术人员可以对建筑物进行更细致地分析,也可以使购买者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建筑物有更深层的了解,使购买者感觉就像在真实的建筑物中一样。计算机模拟技术大大提高了工程建设的可塑性,提升了对工程建设的控制力度以及对施工过程突发事件的预测力。

2.3计算机GPS定位测量技术在工程勘测中的应用计算机GPS定位测量技术就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对测量目标进行定位监控,然后通过监控设备将数据传递到计算机上,最后利用计算机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的一项技术。这项技术在工程测绘中应用非常广泛,GPS定位测量技术具有精确度高、时间短、没有空间时间的限制等特点,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工程测绘的准确性以及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入,避免了在工程测绘中由于环境因素的复杂而发生的安全事故。GPS定位测量技术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保证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减少了测量的成本,大大提高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3推进计算机技术在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对策

3.1推进土木工程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推进计算机的信息化管理应该从两方面开展:一是加强对土木工程建设人员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使工程建设人员具有计算机使用意识。工程建设人员大部分不擅长使用计算机,对计算机有一定的抵触心理,所以建筑行业的有关部门应该积极宣传计算机技术,消除工程建设人员对计算机的抵触心理,加强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技能,使工程建设人员有专业的计算机使用技能。二是加强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宣传,使工程管理人员意识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对于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开展信息化管理的教育活动,同时也应该开发更多的信息化管理软件,使计算机信息化管理适应土木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3.2推进施工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建立一个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平台,使企业可以与员工进行双向的沟通。企业管理层可以将工程建设的具体计划通过信息交流平台传递给员工,使员工对工程的建设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员工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交流平台发表自己对工程建设计划的意见与看法,管理人员可以合理地采纳员工的意见对工程建设计划做适当地调整,这样有效保障了企业的利益,也使员工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为工程建设制定了一个合理可靠的建设计划。

3.3研发各种工程应用软件计算机技术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研发更多的工程应用软件,使工程建设实现自动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对工程建设的各环节实施网络监控。在工程建设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网上材料购买、网上施工设备的购买、召开网上招投标会议等一系列网上活动。为工程建设提供更便捷的方法,节省了大量的施工时间,对工程建设成本进行合理地控制,实现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与科学化管理。

3.4加强计算机控制软件的研发在工程建设中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施工成本是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控制内容,所以应该加强对这三方面应用软件的研发,提高计算机对工程建设的控制力度。在施工质量方面,应该研发相应的质量控制软件对施工的整体质量进行有效合理的控制,为整个施工过程提供安全可靠的质量保障。在工程进度方面,应该研发计算机紧急控制系统,对工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紧急控制,并分析出现事故的原因,针对事故原因计算机可以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就有效地保证了施工的进度,减少了突发事故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在施工成本方面,应该研发工程预算软件,对工程成本进行合理的预算,在保证施工质量以及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最优化,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计算机测控技术及应用篇7

关键词:GPS技术 电力勘测 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0(a)-0017-02

1 GPS技术及其优势分析

1.1 GPS定位技术

GPS技术在我国起步晚,和发达国家技术相比还要不断的提高。但相比于传统GPS技术,我国现行GPS定位技术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且在电力工程勘测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定位过程中,卫星轨道误差、电离层延时等是造成GPS定位精度存在误差的几个主要因素。而最新研发的GPS定位技术通过选用双频接收机来作为自身的数据采集装置,从而能够实现利用LC相位组合来将电离层延时干扰有效的排除。不仅如此,GPS定位技术还能够利用观测的相位值准确计算出双频接收机与对流层延时的位置信息,以及利用高精度卫星钟差和星历来降低轨道误差等对定位和测量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大大提高测量精度与定位准确性。

1.2 GPS定位技术优势

最新GPS定位技术的优点是:测量设备简单安装一台双频接收机就可以了,便能够实现对全世界范围内目标的高精度跟踪定位;在传统GPS定位技术中,无法对出现的误差进行优化处理,一旦误差较大就会对定位产生严重影响,大大降低测量的精度。而最新GPS定位技术采用非差模式进行测量计算,虽然影响参数众多,但通过选用科学的数学模型便能够对误差进行一定的优化处理;在定位精度方面,传统GPS定位技术与最新GPS定位技术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差距,传统定位技术精度最高可达10 m左右,而最新GPS定位技术定位精度最高可达厘米级别。综合而言,在定位精度、误差处理、测量范围、测量设备等几方面最新GPS定位技术都明显优于传统定位技术。

2 GPS技术在电力工程勘测中的应用

2.1 在电力控制网坐标系勘测中的应用

电力工程施工前期,企业需要一支专业的测绘队伍对施工现场进行仔细勘查,并将地形图按照规定的比例绘制出来,以为与国家坐标系相匹配测区控制网的构建提供参考资料。但由于近几年我国电力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且许多工程工期紧张、难度等级大,尤其是海拔高、人烟稀少、工作条件艰苦地区,因而为克服这一系列困难,保障电力工程顺利开展与完成,就必须依赖最新GPS定位技术对电力工程实施精密测量,确定出控制网的起始坐标。为促进GPS技术在电力工程勘测中优势充分发挥,通常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将其与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相互融合使用。由于GPS定位技术测量精度高,加之GIS与RS技术的辅助,因而也可以采用非常规测算方法对控制网坐标系进行确定,即先按照假象坐标系对控制网进行布设,然后再开展控制网起始坐标系的测算与定位计算等相关工作。测算出电力控制网坐标系后需要对其进行检验,若确认无误则可以进行控制网的约束平差工作。当所有控制网相关工作全部做好之后,依照实际测算出的控制网利用GIS技术对假象控制网坐标系进行调整,使其与国家坐标系相匹配,最终制作出电力工程测区控制网精密数字地图。GPS定位技术在电力工程测区控制网坐标系测算工作中的应用,可以大大减少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简化测算环节,缩短作业周期,提高电力工程测算精度。

2.2 在输电线路户航外作业中的应用

高压输电线路施工亲,一定要保证航外工作的完成。输电线路航外作业主要完成的工作是,根据输电线路初步设计方案对由航测获得的数据执行调绘与GPS外控作业。在这一环节中,准确找出国家等级控制点非常关键。鉴于早期建立的控制点精度较低,且在野外开展联测作业不仅难度大而且任务艰巨,因而必须选用高精度测量定位技术及相关仪器设淅纯展此项工作。

在进行输电线路航外工作时要利用GPS定位技术、RS技术与GIS技术,为保证定位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需要严格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将首级控制点平均分布在施工区域范围内,布设位置应尽可能设在便于观测或交通便利之处,各控制点之间的距离间隔依据输电线路布设长度级控制度数量来确定。严格按照GPS技术观测流程对控制点与像控点实施在线监测,监测时间保证在6 h以上,以确保原始数据的可靠性。采用MATLAB软件、AOTUCAD等软件对输电线路观测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对控制点可靠性进行评估,若准确无误则进行后续约束平差、建立国家坐标系等相关操作。

3 GPS技术在电力工程勘测中的应用案例

3.1 工程概况介绍

某电力工程的输电线路长度是67 km,电压等级是220 kV,线路铺设前半段为丘陵地带,中间段为高山森林覆盖地带,并跨越多个住宅楼与高速公路。为保证该电力工程建成后能够为区域用户提供安全稳定的电能服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采用最新GPS定位技术、GIS技术和遥感技术,以及4台动态双频接收机来实施该电力工程建设。

3.2 静态控制网布设

勘测人员在进行勘测后在规定比例地形图上已在确定了输电线路走向与拐角,如图1。根据线路走向和地质水文、土质等勘测结果,确定在整条线路上布设10个控制点,控制点位置以接近国道、住宅区和乡村主干道附近区域为主,以便于观测人员及时到岗就位。为保证卫星载波相位接收质量,降低电离层延时等因素对动态双频接收机观测工作的干扰,需要将控制点与高压线、水域、通讯塔、公路高速行驶的汽车等均保持一定的距离。由于基线长短差距较大,为节省测量时间,对基线较短的线路测量采用单频接收机,对于基线较长的线路测量采用动态双频接收机,全线测量均采用同步测量方式,且每条基线同步测量时间必须保证在70min以上。对控制网约束平差的计算,该文采用MATLAB处理软件来完成。鉴于线路勘测对高程与距离的考虑都是相对的,且在很小范围内大地高差与水准高差之间的比较值很小,因而适合采用大地高来对控制网平差进行计算。首先,参考表1对基线向量进行解算,高度截止角取15°,模糊度计算方法采用LAMBDA。解算出的基线方差均大于4,中误差最大值为0.017,说明所有基线均合格。由基线向量解算出的方差值即可计算出控制网平差基线坐标矢量。

4 结语

总之,电力施工中GPS定位技术作为一种测量精度高、定位准确可靠的新型定位技术,其在电力工程勘测作业中的应用不仅操作简单,测量精确度高,而且能够有效缩短勘测作业周期,在电力工程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我国电力工程作业人员应对GPS定位技术进行不断学习,提高该定位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推动我国电力产业向着现代化方向快速前进。

参考文献

计算机测控技术及应用篇8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化矿井

     0 引言

     煤炭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企业普遍存在两大不足;一是煤炭企业的总体技术装备水平,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不高;二是煤矿安全事故多,市场造成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损失。其关键的原因之一就是对井下作业过程和环境状况没有进行动态、实时的监测、分析以及科学有效的控制。但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这一现状有望改变。

     1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概念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具体来讲,信息技术主要包括:(1)感测与识别技术。该技术具有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的功能。(2)信息传递技术,可以有效实现信息安全快捷的的转移和传递。全世界目前的各种通信技术基本上都属于这个技术范畴。(3)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该技术是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形成一些更利于操作、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包括对信息的压缩、加密、编码等等。(4)信息施用技术,它包括控制技术、显示技术、共享技术等等,是信息传递过程的的最后一个环节。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四个基本技术,其中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最为核心。

     2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数字化矿井建设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矿井安全生产的完美融合,可有效提升煤矿的本质安全度,提高煤矿的安全生产水平,并在矿井实时监控、调度只会、设备监控以及应急事故救援等方面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21世纪以来,信息化技术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给煤炭行业建设数字化矿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2.1 信息技术。在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目前,煤矿安全管理已经迈向了网络化时代,实现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结合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特点,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及开发适合煤炭企业的煤矿安全计算机信息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现代化的安全调度指挥和管理中心,可实现大量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进一步促进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有效提高煤炭企业的安全管控质量。

     2.1.1瓦斯安全监控系统。瓦斯监控系统主要包括传感器、井下分站、传输设备、地面中心站等部分。传感器是煤矿监测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设备。井下分站负责采集各传感器的信号收集与整理,并将这些数据和信息传给地面中心站,同时负责接收、执行地面中心的决策和命令。传输设备是监测系统的信号传输渠道,包括通信电缆、调制解调器等等。地面中心站是实时显示各监测参数的部分。

     2.1.2矿压监测系统。该系统由地面计算机、矿压传感器和信息传递设备等部分组成。矿压传感器采用液压支架上的压力指标信号,一个采区可设置多个监测点;井下分站可连接一个或多个矿压传感器;传输设备起到信号传输媒体的作用,包括通讯电缆和调制解调器等。地面计算机则实时显示监控点的矿压监测值,及时储存工艺生产指标的参数,并支持历史数据调用显示和再现,当监测指标超过系统限定值时,会自动报警,并自动切换为紧急状态。

     2.1.3安全考勤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对井下人员监控、考勤统计管理和WEB方式的网络数据,可准确记录每次考勤的时间以及作业记录;能完成各区队或个人的考勤数据查询或统计,并自动生成考勤明细表、统计表等报表;井下人员安全监控可定时汇总考勤数据,灵活设置数据汇总和超时报警的所有指标,实现及时报警、及时提醒功能;网络数据支持企业领导的的网络查询功能。

     2.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生产自动化监测与控制中的应用

     数字化矿井的生产全程的综合自动化监测与控制系统,对现有生产系统进行自动化技术的改造和补套,将原本分散独立的子系统进行有效集成,提升生产工艺流程的智能化和集约化水平,优化过程控制,建立底层控制体系,初步实现重点生产部位的集中监控与部分系统的关联互动。为实现矿井综合自动化监测监控传统集成,目前国内煤炭企业一般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它一般涉及以下几种:

     2.2.1 综采工作面在线监控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顶板的压力监测、支架的自动电液控制以及工作面内所有设备的中控管理,达到减少作业劳动强度、优化作业环境的目的。与此同时,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可以将在线监控系统检测到的信息迅速传送到煤矿的地面调度和控制终端,为调度指挥系统和生产决策者提供第一手、最可靠的基础信息。

     2.2.2 胶带机运输和提升监控系统。本系统通过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实现对主井胶带机、各盘区胶带机、煤仓给煤机和煤仓库煤位的集中监控,并结合工业电视监视系统和信号通信系统,实现原煤胶带机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减少岗位作业人员,提高井下采掘生产效率。

     2.2.3 机电设备自动化系统。一般有压风机自动化检测系统、通风机房实时监控系统、井下供电实时监控系统、井下供排水控制管理系统。

     2.3矿井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是以三维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矿井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开发出实时的三维可视化操作界面,实现矿井空间定位、作业环境、作业行为、设备状况、安全要素等的调度指挥的数字化、管理决策的智能化,最大限度保证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个系统主要包括矿井三维空间地质建模、地质测量子系统、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查询及输出系统以及采掘信息管理等系统。

计算机测控技术及应用篇9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对抗 系统体系结构 技术体系结构 实验环境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通信技术的愈发成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网络与作战这个词语关联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高效作战方式,建立起新的作战空间,计算机网络对抗已经被承认为一种新的作战手段,在现代化的作战中会发挥出越来越关键的作用。计算机网络对抗的基础就在于计算机网络对抗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对抗体系收到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大量的科学家展开相关的研究,产生了网络对抗效能的评估指标体系,不断地设计出更加安全的网络对抗体系,有信息防护,信息攻击以及信息支援,并且基于设计出协同网络安全对抗模型,有安全服务,安全机制以及安全攻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的体系建立起来,这些研究成果,主要还是依赖于网络对抗评估指标,网络对抗技术体系以及安全对抗模型,不断地推进着网络对抗技术的前进,有益于网络对抗技术的作用趋向于更大化。既然成为了一种先进的作战手段,就必须形成一种高效的系统体系结构,对于多方面的技术进行合理适当的搭配应用,不能光依靠一种技术,这也许就是计算机网络对抗体系结构产生出来的动力。

1计算机网络对抗体系结构

1.1系统的结构

在作战的过程中,作战双方针对各自的可以利用的计算机网络资源,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中进行的一系列对抗活动被统称为计算机网络对抗,在计算机终端,路由器以及交换机它们构成的网络环境下形成作战对象,利用各自的先进技术来获取更多的信息,通过对于这些信息的合理利用来取得局部战争的胜利,这就是网络对抗的最终目的。计算机网络对抗主要就是利用各自的技g手段去破坏对方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且还需要有效的保护自己的网络系统不受到任何形式的侵犯,这将会用到各方面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计算机网络对抗系统的主要构造就是网络攻击,对抗评估,对抗指挥以及网络防御四部分。

网络攻击就是在计算机网络控制中心的指挥下,不断地对对方的计算机网络进行攻击,不断地向我方传送对方计算机网络上的信息,从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并且利用它,同时也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来破坏对方的计算机网络。所以网络攻击承担着主要的攻击职能,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职能,网络攻击系统的构造必定是非常强大的,主要有攻击决策,网络攻击,情报处理,网络侦查等等,敌方计算机网络上面的信息都是通过网络侦查系统来获取的,主要就是找到对方网络上面存在的漏洞来实现攻击,了解对方网络的运行模式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些都为网络进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情报处理系统就是把获取来的综合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来进行攻击,在情报处理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攻击决策也是非常重要的,选取合适的攻击技术和设备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对于我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对抗指挥的统一调控下,保证我方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信息的合理运输,相对于对方的攻击做出有效的抵御。计算机网络的防御主要是由终端防护,网络防护,协议安全以及脆弱分析等等子系统构成,脆弱分析子系统可以分析出我方计算机的运行协议,运行模式以及各种状态来判断出我方计算机网络的脆弱点在哪里,哪里需要有效的安全防护,为系统中其他的系统提供安全支撑。终端防护可以根据计算机网络终端中的操作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等等采取合理的多种的防护手段来确保终端安全性,保证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网络子系统可以根据各种协议,采取多种手段来实现综合防护。协议安全主要针对的是TCP/IP上面的一些缺陷来进行相应的补充增强,确保网络协议的安全性。

对抗评估需要在对抗指挥的统一管理下有效进行,对于我方的网络攻击以及防御系统进行安全性能以及效率等多方面的合理评估,使得各个系统都能通过评估来知道自己的状态,以确保正常工作。安全测试,对抗测试,模拟仿真以及效能评估等等子系统构成了我们的对抗评估系统,效能评估系统主要就是在网络攻击时来评估出网络攻击系统的攻击效能,分析出我方网络攻击系统的作战能力。模拟仿真系统主要就是来模拟敌方的手段和技术来对我方的计算机网络进行攻击,分析出我方网络防御系统的作战能力。安全测试系统主要就是依据开发人员设计的一些标准来对网络的防御系统进行测试,进一步的测试出我方网络防御系统的工作效率,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测试出我方的网络对抗能力,对抗测试子系统采取合理的测试方式和环境来试探网络防御能力。

对抗指挥就是整个计算机网络对抗体系的大脑,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承担起整个对抗系统的控制指挥,确保整个系统有序正常的运行。对抗指挥系统的构造也是非常严格的,主要有控制指挥,设备管理,态势处理以及相应应急响应四个部分构成的,设备管理主要就是对于所有可用的设备进行有序的管理以及相关策略的发送。控制指挥需要调动所有的相关设备来进行协同作战和防御,尽可能大的发挥出每一个设备的作用。态势处理可以收集双方计算机的一些信息,知己知彼,对于作战人员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应急响应可以感知到计算机中的一些紧急事件,然后形成各种有效的紧急预案,通过控制指挥来确定最终的处理,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在各种的恶劣环境下正常运行。

1.2技术结构

计算机网络对抗的技术结构主要是依据于计算机网络对抗的体系结构来产生的,主要有网络防御,对抗指挥,网络评估以及网络攻击四个关键部分构成的。

网络攻击技术包含有多种多样的攻击技术,比如:物理攻击技术,病毒攻击技术,拒绝服务攻击技术,密码分析攻击技术以及协议攻击技术等等,物理的攻击技术主要采取硬杀伤的手段,攻击敌方计算机的主要硬件设备,如:中央处理器,硬盘,存储芯片等等,这些具有不可逆性,是非常有效的攻击手段。能量攻击技术主要采用的是一些高功率的设备来破坏敌方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设备,让敌方的计算机网络无法正常的工作。病毒攻击技术主要就是找到敌方的计算机安全漏洞并且在其中植入木马来进行有效的攻击。拒绝服务攻击技术主要是利用敌方网络上的缺陷来发送大量的攻击报文来控制对方的重要设备,敌方的计算机就无法提供正常的服务。密码分析技术采用的是加密技术的逆反方向,获取到敌方密文的加密算法以及各项参数。协议攻击技术主要就是利用敌方网络通信协议的漏洞来攻击计算机网络通信。

网络防御技术可以有很多的技术来作为支撑,主要有访问控制技术,安全审计技术,防火墙技术以及入侵检测技术等等。访问控制技术就是通过合理的手段来阻止非法的访问,常见的访问控制技术有很多种。入侵检测技术就是通过自己的匹配模式来发现可能存在的攻击行为。安全审计技术主要就是收集各种安全数据来发现可能存在的攻击事件,进行后续的追踪。防火墙技术主要就是对于网络中的一些传输的数据进行控制,防止非法数据的流动。

网络评估技术主要包含有对抗测试技术,基线扫描技术以及攻击效能评估技术等等。基线扫描技术需要获取系统的认可来对系统进行检测,将设备和网络和相应的标准进行对比,以此来发现各个设备或者网络的安全问题。对抗测试技术需要在专业的测试人员的操作下来模拟到入侵者经常使用的一些入侵手段,以此来评估设备及网络的安全性能。攻击效能评估技术通过模拟仿真来对攻击的设备进行测试,获取到我们所要攻击的设备的安全性,以此来评估出我方的攻击对于敌方的伤害程度。

对抗指挥技术主要包括有应急处理技术,设备管理技术,指挥调度技术以及态势处理技术等等。设备管理技术通过统一的规范来实现对于攻防设备信息的有效收集,发送相应的信息到设备,实现设备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应急处置技术主要用来处理紧急的突发事件,保证计算机在各种突发事件环境中还可以正常的运行。指控调度技术可以提供相应的人机界面,攻防人员来控制攻防设备,这样可以高效的实现攻防设备的协同有序作战。

2计算机网络对抗实验环境

计算机网络对抗实验环境主要依据于计算机网络对抗结构设计的,主要有网络对抗系统,对抗指挥系统,对抗评估系统以及网络防御系统四个部分。

(1)网络防御实验流程

W络防御实验过程中,需要综合的应用到各个系统以及相关的设备,主要流程是:指挥控制系统根据需要进行的安全防御来生成合理的方案,依据生成的防御方案来调度相应的设备,设备管理器向各个设备发送对应的安全策略并开始工作,接下来网络对抗系统发出各种的攻击,防御设备不断地抵御侵犯,将其中生成的各项信息发送到态势处理服务器来进行分析处理并且做出评估。

(2)网络对抗实验流程

网络对抗试验中,各项设备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大致的过程如下:指挥控制系统根据相应的要求生成相应的防御图以及安全策略,以此来对网络防御设备进行合理的布置,然后指挥控制系统发出开始命令,目标网络被扫描,获取的信息发送到情报处理设备,进行适当的分析处理,获得目标网络存在的一些漏洞上报到攻击决策设备,攻击决策设备就会根据相应的情况来组织攻击系统进行攻击,攻击的结果被捕捉到并且发送到攻击效能评估系统进行分析,确定攻击效能。

3结束语

网络作战时代的到来,网络作战的作战需求不断提升,利用目前熟练的技术来设计出计算机网络对抗系统,利用该系统来提升作战效率。并且设计了经典的计算机网络对抗的环境,对于网络攻击系统,网络防御系统等等系统,还有网络攻击设备,网络防御设备等等进行有效的测试,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对抗系统的各项工作职能。实现对于指挥系统的合理调度,最大化的利用各项资源实现有效作战,不断地推动我国的网络中心站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网络对抗训练混合虚拟化平台设计研究[J]. 张立洪,杜丹,李龙. 系统仿真技术. 2012(01)

[2] 网络对抗效能评估的指标体系研究[J]. 李雄伟,王希武,周希元. 无线电工程. 2007(03)

计算机测控技术及应用篇10

分析了当前测控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现状及重要性。阐述了按照“重视基础,加强实践,突出应用能力”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积极开展多渠道多方面进行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保持应用能力培养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才能不断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应用能力;教学改革

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是仪器科学与技术和控制科学与技术交叉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该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今信息时代,是从事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利用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提高的有利契机,摸索出了一套提高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运作模式,这套模式的核心应该是,基于产学研的密切结合,通过本专业计算机各相关课程教学时数及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强化学生和教师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工程应用性和先进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测控系统的设计能力和计算机技术工程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1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状况

当前,高校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的体系,但在一般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定位上还存在不同意见,尤其是像测控专业这样工科专业中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相对特殊的学科,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定位还有待厘清,因而导致了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能力评价等培养环节上的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目前计算机相关课程设置及教学环节中还存在进一步有机衔接的问题,需要抓住关键要素,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通过自身以及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国内高校同行的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清晰思路,把握问题关键,提出围绕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的基本框架。如何将教学环节与生产科研企业的工作有机结合,以适合的工程实践性技术课题引入教学内容,并进一步引导相关课程的设置,具体包括:1)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与内容合理安排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与内容,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2)选定适合的合作企业,将工程实践性技术课题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工程实践性技术课题是锻炼和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3)改进理论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时鼓励与准确引导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计算机及相关应用系统设计制作竞赛,在工程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使学生今后较快的适应本专业的工程实践活动。4)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具有不可替代重要作用。目前,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本科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国内外差别很大,国内各高校由于教学科研实力及培养学生类型的差别,也都不尽相同。例如,有资料表明英国Cranfield大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结合导师的研究,更多具有尝试性、研究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与发挥。在美国,研究型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美国研究型大学根据其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有机衔接的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作为美国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重点发展学生智力与思维水平,形成交流信息与思想的技能,培养研究与发现的兴趣。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挖掘自身的潜能,为学生未来学术或职业发展培养分析与研究能力。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方式主要有:一是本科生参加以教师为主的课题研究小组,担任课题研究助理;二是自行提出研究性项目或创造性设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学校为此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本科生参加科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与组织本科生科研活动。此外,学生还独立创办学术性杂志,供本科学生发表科研成果。同时,鼓励本科生在校期间参加创业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冒险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精神,为学生毕业后创办产业奠定基础。我国在校大学生同世界发达地区比较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的主要是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这也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从民族整体性格上看,中国人爱面子,害怕失败,不愿尝试,做事侧重于在理论上研究,实践比较缺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更直接面对社会生产实践活动的迫切需求。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对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生来说,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及计算机测控应用系统的设计能力,无疑在今后的激烈竞争环境中,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

1.2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信号采集与适时反馈控制是当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主要技术手段,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缜密、全面、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设计思维方式。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共事能力,并且在此阶段培养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2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措施

2.1从计算机相关课程体系设置,形成有效整合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由培养目标拉动。要培养测控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一具体培养目标,并且兼顾考虑学生将来进一步深造的需求,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中,以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为主干,各课程课时分配,内容安排应该各有侧重,突出实践环节。整合计算机信息基础、计算机语言(C)、虚拟仪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等课程中讲授。从而建立起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的基本框架。

2.2从课程实践环节入手,突出体现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测控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应用计算机或单片机系统设计或制作嵌入式测控系统或装置,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动手实践能力不可偏废。这就要求以理论教学为基础,通过课程内实验逐步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并同时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通过精密仪器仪表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等相关实践环节中突出体现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最终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得到升华与提高。

2.3注重全面综合专业素质的培养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电子工程基本分析与应用能力、工业产品质量检测,现代仪器仪表和测控技术装备的应用、维护和管理能力、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工程系统设计、开发、实施与管理能力、现代测控系统的集成、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中,使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2.4为其他专业能力的培养方法提供借鉴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电子工程基本分析与应用能力、工业产品质量检测,现代仪器仪表和测控技术装备的应用、维护和管理能力、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工程系统设计、开发、实施与管理能力、现代测控系统的集成、设计、开发与应用能力等其他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方法与借鉴。

3利用多渠道引导学生自我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参加各级乃至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类专业赛事,组织和参加校内电子或计算机类学生社团、协会等多种形式,这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良好途径。利用网络技术,设立相关课程与实践活动的交流平台,师生间已经同学间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交流,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吸取新的知识、新的思路和新的信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另外,通过改进考核方式,增加实践环节在考核中所占的分量,鼓励学生灵活有效地掌握知识,摒除死记硬背,机械地学习之恶习。这也是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4结束语

总之,按照“重视基础,加强实践,突出应用能力”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积极开展多渠道多方面进行应用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并通过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保持应用能力培养的“先进性”和可持续性,才能不断为社会输送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一个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事实证明,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针对学生具体情况的变化,不断改进教学思维、模式、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就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利娜.注重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