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讲话稿十篇

时间:2023-03-14 19:36:43

党史学习讲话稿

党史学习讲话稿篇1

同志们:

在全党全国上下喜迎建党100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意义重大。全体机关干部,各村居、社区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市区与街道党工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高标准抓好党史学习教育。要从党的奋斗历程中去感知“大道”,涵养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激励担当作为,为聚力xx再发展、再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围绕xx社区党史学习教育从四个方面有大家沟通交流:

第一方面充分认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为什么要学习党的历史?)

学习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未来是从今天走向明天的,过去、现在、未来是相通的。真正了解过去才能正确认识现在,正确认识现在才能科学把握未来。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党员、干部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党史、新中国史,认识和把握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获得思想的启迪、智慧的增长,提高工作本领,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更加坚定地走向未来。

一、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了解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和根本成就,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二、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三、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在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刻,继续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保持“赶考”的清醒,以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引领新的伟大社会革命。

第二方面:此次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从党的历史中学习什么?)

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党员、干部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学习党的理论探索史。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就要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怎样被中国人民选择和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怎样深刻改变中国和世界的。特别是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学习始终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我们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就要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凝聚起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磅礴力量。

学习党的不懈奋斗史。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就要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学习党的自身建设史。指出:“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就要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的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做好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

学习党的政治锻造史。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党员、干部学习党史,就要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团结一致向前进。

第三方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应注意什么?(怎样学习党的历史?)

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和采取科学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强调:“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

什么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

什么是党的历史的主流本质?党的历史,是党领导全体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是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发展壮大的历史。概括起来讲,就是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根据对党的历史的最新论述,党的历史还包括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史、政治锻造史的内容。党的历史的主流本质就是这“五史”的融通和统一。

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把握了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就抓住了学习的总纲,就会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

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党员、干部必须坚持唯物史观,认真贯彻落实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要求,切实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第四方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们应该怎么做?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对照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坚持问题导向,边学习、边检视、边整改、边提高,确保学习教育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一要提高政治能力,在践行“两个维护”上作表率。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党史,深刻对照检视自身问题,让“两个维护”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成为一切言行的标准。

二要强化理论武装,在力求学懂弄通上下功夫。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强化理论武装上来一次全面系统的提升,在学用结合中促进工作,将学习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推动工作、破解难题的实际举措。

三要牢记为民初心,在聚焦为民服务上解难题。要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努力让社区居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四要担当历史使命,在奋力开拓进取上见真章。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奋进、担当作为,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党史学习讲话稿篇2

要学好党史,首先必须要了解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几个阶段,从1840年到1921年,我们中国沦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封建社会,已经是国破家亡,像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虽然期间我们搞了辛亥革命、然后戊戌变法,但都失败了。到了十月革命一声跑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1921年起,我们中共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就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实现了民主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最早成立是1921年7月23日,最后定7月1日为党的生日,党史因时间长,不记得,后面回忆了是7月23日,第一次是13人,笑道最后的是毛泽东和董必武2个人。

在1926年10月,党中央组织了武装起义,第一次第二次起义遭到失败,接着党中央和上海区委联合组织了起义的最高指挥机关——特别委员会,由陈独秀、罗亦农、赵世炎、周恩来等任委员,周恩来任起义总指挥,在他们的直接领导下,于1927年3月21日成功地发起了第三次武装起义,建立了临时市政府,这是党领导下最早由民众在大城市建立起来的革命政权,起义取得了成功。也在通过此次事件之后,国共合作失败,我们共产党认识到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紧着后面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虽然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但是当时队伍弱小,一没有钱,二没有枪炮子弹,只能打游击,队伍的战士都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很乱很难管理,之后就进行了三湾改编。枪杆子里出政权是不错的,确定党指挥枪,党的集中领导。有了党指挥枪还要考虑国民党反动派,旧军阀为什么抵抗不了日本帝国主义。旧军阀高高在上,共产党则是官民一致,官民平等,大家是同甘苦共命运,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懈追求。后面五次反围剿,四渡赤水,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个时候爬雪山过草地,吃树根啃树皮,不知道牺牲了多少人,有的就是活活饿死的,有的是冷死的,有的是受了伤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死亡的,还有就是爬雪山过草地事牺牲的。那种恶劣的环境,没有谁动摇自己的信念,没有变节,宁死不屈。当时红军25000里长征是被迫的、没有办法的,就是为了保护革命的火种,林彪提出来我们红军25000里长征要多久啊,毛泽东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后面是三大战役,平型关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这里我就不做展开细讲。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课外阅读了解。我们要看到,共产党之所以最后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为广大人民大众服务,有坚定的信念,依靠的是人民。要不能小米加步枪怎么能打败蒋介石的800万强大军队。我们共产党人吃苦赖劳的精神,我们的战略战术依靠的人民,我们的战略是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敌退我进,游击战、地道战、地雷战。

学习革命史、为什么学党史,就是为了让我们不要忘记来时的路,我们今天的江山,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我们中共共产党人钢铁般的意识,无人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都没有改变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初衷使命,没有动摇信念,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学党史的目的。所以你看一部革命史你的内心就会得到震撼,你也就坚定共产党的信念,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同志们,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开放史大家要学,要通过学党史,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来开展宣传教育,加强思想舆论的引导,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是长江波浪会有时。

党史学习讲话稿篇3

同志们:

今天,我结合自己对党史的所学所思所悟,就深入学习党史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党史的三个时期、努力汲取党史的智慧力量,与大家做一次交流。

一、深入学习党史的重大意义

今年是建党99周年,明年就是建党100周年,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在党诞辰100周年之际,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1300多年前,唐朝名相魏征在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时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向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和历史思维的培养。他认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他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学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2013年6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又如2018年11月2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再如2019年1月2日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说道:“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的上述言论无疑在告诫我们:“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当前,在上海全市掀起“四史”学习教育风潮,既是对党的作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重大决策的落实,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需要。其一,“四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推进建设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内容虽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党员干部通过学习“四史”,可以了解历史事实,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得出历史结论;可以在思想上弄清楚、理解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可以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可以更加深刻理解党的初心和使命。其二,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历史,有利于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消除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纯洁党的组织;有利于坚持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实现党的建设伟大目标。也只有认真学习党的历史,不断地从党的奋斗历史中吸收养分,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才能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才能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其三,通过学习党史,有利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有利于传承党的精神遗产,从中借鉴、吸收党的领导和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通过学习党史上的先进典型,可激发党员干部保持和发扬改革时期的创新精神,从而增强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自觉性,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砺艰苦奋斗的意志,增强党性修养、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永葆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二、全面把握党史的三个时期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99年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艰苦奋斗史。99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先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这三个历史时期,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就是革命、建设和改革。

下面,按时间先后顺序、历史发展脉络,我先讲第一个历史时期: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历经28年。这一时期,我们党紧紧团结和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增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之所以被称为伟大的、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其历史意义在于它是首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这是它比辛亥革命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的地方。正是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也正是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一年,是1921年。此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通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织和领导最广泛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各族人民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国历史开始了新的纪元,中华民族也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下,能够取得全国性胜利,要克服的困难,经历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其间经历了从大革命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大的历史性转变。也是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怎样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并经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独创性地解决了党的自身建设中的特殊矛盾和复杂问题,培育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等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创立了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内容的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下面,我接着讲第二个历史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诞生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历经29年。这一时期,我们党紧紧团结和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由一个革命的党转变成为执政的党,执掌了全国的政权。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大事,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是说,我们党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或者说,我们党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换句话说,1949年到56年其实是一个过渡时期,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们就开始了对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叫做社会主义建设,所以49年到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29年里,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第二件大事,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首先是政治上,我国取得了民族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了大陆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确立了以工人阶级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并且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变革。这一切,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其次是经济上,从1953年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通过连续四个半“五年计划”的建设,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显著增强,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雄厚的科学文化和物质技术基础。第三是国际环境建设上,我国加入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主义阵营,首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发展同中间地带国家的友好关系,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打赢了抗美援朝等自卫战争,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我们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和核潜艇,增强了国防力量,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可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第四是外交上,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并促成了1973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最令人振奋的是1971年在第三世界友邦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正是这些外交上取得的成就,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一时期的有利国际条件,要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艰难的。最后,党进行了适合中国自己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就,但在29年的探索中并不一帆风顺,也有很多不成功乃至失败的教训,充满了艰辛、坎坷和曲折。从1957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大练钢铁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左”倾错误绵延了20年,尤其是“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的发生,导致中国社会长时间实际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但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从这个角度讲,‘文化大革命’变成了我们的财富。”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下面,我再接着讲第三个历史时期: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迄今为止,历经42年。这一时期,我们党紧紧团结和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艰巨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还在向前推进。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1年,是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展开的阶段,第二阶段,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至今,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在这两大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一历史成就,或者说这一历史任务,是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由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中央领导集体接续推进,并实现了三大历史性飞跃,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的飞跃,以及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飞跃。在取得历史性跨越的同时,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从根本上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成功探索并初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新制度、新体制。具体来说:在经济领域方面,成功建立健全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大胆探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领域方面,进一步发展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原则,不断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建立和逐步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不断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向前进。在文化领域方面,全面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机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在社会领域方面,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并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制度措施,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特别是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在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八年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决策和坚强领导下,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更加完善,党和国家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主要有:一是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我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贸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三是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四是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五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六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此外,强军兴军开创了新局面,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这些历史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是同志捧着一颗为人民做实事的初心,团结带领全体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所谓全方位的,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所谓开创性的,是指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八年来,我们党通过自我革命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中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努力汲取党史的智慧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99年艰辛的奋斗历史中,积累了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完成伟大艰巨任务的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党治党治国治军理政的伟大力量源泉和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99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所以,我们党反复强调,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铸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要不忘初心,坚定不移跟党走,毫不保留忠诚于党;要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认真地学习、汲取和借鉴党史的智慧。

党史学习讲话稿篇4

关键词:《讲话》;政治文本;革命文本;学术文本

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正式发表。从《讲话》发表的背景与目的来看,它首先是一种革命意识形态的崇高叙事。因为一方面,国共内战使红色政权面临覆灭危险,外寇入侵使民族存亡陷入危机,而运动成效尚不明显,文艺战线内部思想分化严重,小资产阶级思想在文艺领域此消彼长,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还未完全成为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当时的红色政权迫切需要通过政治威权话语与文艺批评话语的叙事,来建构一个革命政权存在所必需先赋拥有的政治自我与文化自我,也即无产阶级领导下人民大众对本阶级、本民族的政治认同感,以及人民大众因长期浸润于特定的话语系统而产生的因应归属感。鉴于此,从政治上、思想上建构一项既与红色政权性质相一致,又能服务于当时军事斗争与文艺斗争需要的文艺制度与价值共同体,藉以规范、指导、引领边区的文艺创作,发挥革命思想本身具有的情感凝聚与精神感召作用,就成为边区政府的当务之急。

本文拟以《讲话》文本诞生的必要性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讲话》诞生后先后经历的四次修订过程与修订内容,展现《讲话》文本在流传演布过程中去政治化、去工具化的主导方式,揭示《讲话》实现经典化与神圣化的历史必要性,最后将在一种历史诠释学的视野内,阐发这种修订对于建构威权意识形态话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第一次修订:由1942年的讲话

语言到1943年的文字文本

《讲话》的第一次修订,经历了一个由讲话稿到记录稿,由记录稿到整理稿,再由整理稿到发表稿的过程。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时任秘书的胡乔木根据《讲话》提纲与记录员速记,整理而成《讲话》整理稿。根据胡乔木的回忆:“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事前备有一份提纲。提纲是他本人在同中央其他负责人和身边工作人员商量后亲自拟定的。讲话时有速记员做记录。整理的时候主要是调整一下文字顺序,使之更有条理。”但这个整理稿并未立即发表,而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将近一年半之后,也即1943年5月19日,才由《解放日报》副刊全文刊发,刊发时加有本人拟写的编者“按语”:“十月十九日是鲁迅先生逝世七周年纪念,我们特发表同志一九四二年五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纪念这位中国文化革命的最伟大的最英勇的旗手。”这段话意在说明两层意思:一是要说明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化革命的旗手,仍然在思想上、行动上可以感召、引领边区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二是要表明在鲁迅逝世七周年发表《讲话》,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时机”,因为此时高擎“鲁总司令”领导的“文化的军队”大旗,就既是为鲁迅等人领导的新文化革命续脉,也是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之义,从而使边区政府倡导的革命文化具有文化上的合法性。

从文本自身的规范性与科学性角度讲,《讲话》之所以迟迟不发表,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认为对待“文艺问题要慎重些”。因为作为红色政权的边区政府,虽然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斗争经验,但对于如何管理与领导文艺与文化问题,尚没有一个成熟的做法。本人就坦承自己“对文艺是小学生、门外汉”,需要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需要把这种学习的成果加以理性的融通思考,因而需要“对稿子反复推敲、修改”,形成比较成熟的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制度。事实也是,座谈会后,又利用两次公开演讲的机会对《讲话》作了进一步阐述与深化。一次是1942年5月28日在高级学习组会议上,指出,召开文艺座谈会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一个“结合”问题,即“文学家、艺术家、文艺工作者和我们党的结合问题,与工人农民结合、与军队结合的问题”。而为了实现这几个“结合”,就必须“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即“要把资产阶级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加以破坏,转变为无产阶级思想”,使他们的文艺创作实现“服务于工农大众,向工农大众普及,再从向他们普及中间来提高他们”的目的。另一次是1942年5月30日在鲁迅艺术学院对学员们的讲话。讲话认为,学员们现在学习的地方是小鲁艺,但是只在小鲁艺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到大鲁艺学习,这个大鲁艺就是工农兵群众的生活和斗争。通过这次讲话,形成了“小鲁艺”与“大鲁艺”辩证关系的观点。可以看出,正是通过《讲话》和连续两次发表关于文艺问题的看法,使得的文艺思想有了深化和发展。这为修订《讲话》整理稿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基于如上原因,我们认为,第一,从《讲话》记录稿到整理稿,经历了一次初步修订。第二,整理稿在送交《解放日报》发排清样之前,应该经过多次修改。第三,即使在《讲话》清样出齐后,仍对清样作了不少修改。据时任《解放日报》副刊编辑、直接参与《讲话》编辑工作的黎辛同志事后回忆:“《讲话》发表以前,看清样的时候又作过相当大的修改。他在清样上删去约600字,加写又约600字。默涵和我仔细阅读,认为改得好极了。”

《讲话》发表后,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出版《讲话》热潮。1943年10月,也即整理稿发表当月,延安解放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①。到1947年9月,东北书店印行单行本;1949年6月,华北新华书店随军分店、中原新华书店出版单行本。《讲话》在收入1949年之前出版的多版本的《选集》(以下简称《选集》)――如1944年晋察冀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选集》,1945年苏中出版社出版的《选集》,1946年大连大众出版社出版的选集,1947年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出版的增订本及续编本《选集》,1948年东北书店出版的《选集》,1948年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再版的《选集》,1946至1949香港新民主出版社出版的《选集》――中,均未见对《讲话》进行修改的痕迹。个中原因在于,对党的领导人的著作修订是一重大历史文化事件。在1945年中共七大将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后,基本阻断了除本人之外对《讲话》文本进行重大修改的可能。在1948年,中共中央甚至明文规定出版领导人著作

的要求:“中央负责同志已正式公布的著作,各地在编辑或翻译时,亦须事先将该著作目录报告批准,并请作者重新加以校阅或修改。”这样,建国前出版的《讲话》,无论是单行本,还是《选集》收录本,均为1943年《解放日报》发表版的翻印,并未作出进一步的修改。这样,《讲话》在几经周折后,就由最初的口头语言,发展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字语言。从文本诠释学的角度看,这一发展意义重大。

首先,文字语言可以增加文本的规范性与权威性。讲话的“语言之所以能被书写,其根据就在于讲话本身加入了讲话中所传达的纯粹的意义理想性,而在文字中被讲出的这种意义却是纯粹自为的、完全脱离了一切表达和传告的情感因素”。讲话的意义理想性在于其外在的他律性,即讲话本身必须联系到讲话的场所、讲话的时间、讲话的风格、讲话的速度、讲话的语调,乃至讲话时辅手势等等予以理解;而将讲话固化为文字性的语言,则可以使其脱离上述心理学意义上的主观色彩,成为超越时空限定、且可反复辨认和不断重述的东西。

其次,文字语言吁求读者的积极参与实践。“文字的固定化使陈述的意义同陈述的人完全相分离,所以它就使得进行理解的读者重新成为它的真理要求的辩护人。读者也就在它的一切有效性中得知向他诉说和他所理解的东西。读者所理解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陌生的意见――它总已经是可能的真理。”“因此以文字形式固定下来的东西就在一切人眼前提升到一种意义域之中,而每一个能阅读它的人都同时参与到这个意义域之中”,去释读、玩味、沉思、行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创造乃至付诸意义的实践。

第三,讲话语言衍生为文字性书写语言可以产生出互文性语用:当要求一种意义的威权性与自主性时,就需营造一种话语的想象共同体,在此共同体当中,理解者小心翼翼地思忖自己是否忠实地领会了话语的真意而不致僭越话语的边界;而当需要一种意义的开放性与发展性时,就须将话语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使读者本身而非语言文本本身成为真理的守护者与意义的阐释者。二者的共同意义在于其作为一种政治文本而服务于当时政治、军事与文艺斗争。我们从《讲话》在1944年7月收入由邓拓主编、晋察冀日报社出版的《选集》第五卷时的一段“编辑的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编辑的话”在将思想定位为“马列主义中国化”,从而确定思想的真理性之后,进一步从对外、对内两个方面阐述了编辑《选集》的意义:从对外方面讲,“目前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以及一切革命阶级革命人民正在向着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殖民地化中国的各种奴化思想作斗争,正在向着中国式的法西斯主义作斗争”;从对内方面讲,“党内正在进行有重大意义的思想革命――整顿三风,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战线的实际情况”。鉴于此,“一切干部,一切党员,虚心和细心的学习同志的学说,用同志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并用同志的思想来战胜党内各种错误思想与党外一切反动思想,这是异常迫切的任务,这是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行动上完全统一起来,使党成为完全巩固的广大群众性的和进一步布尔什维克化的一个异常重大的关键。”将这段编写《选集》的“编辑的话”用来形容《讲话》从口头语言到文字语言的第一次修订所具有的思想与实践意义,也是合适的:即“贯彻思想于边区全党,帮助全体同志加强整风学习”,实现对对边区文艺创作的思想整肃与精神清理,以使边区的文艺创作成为“文化军队”而更好地服务于其军事斗争。

二、第二次修订:从1943年的政治文本到1953年的学术文本

1942年5月《讲话》的发表与1943年10月19日《讲话》的正式刊发,使边区文艺创作有了新的指导方针,边区文艺创作的乱象得到相应的整肃,从而极大地推进了运动的顺利进行。1943年10月20日,即《讲话》刊发翌日,《解放日报》就刊发了中央总学委关于学习《讲话》的通知,“通知”将《讲话》界定为“中国共产党在思想建设理论建设的事业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定位为“用通俗语言所写成的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教科书”“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具体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典型示范”。1943年11月7日,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该“决定”进一步将《讲话》明确为“党对于现阶段文艺运动的基本方针”,确立为各级党的工作部门“文艺观文化观的教育材料”与“一般人的解决人生观与方法论问题的教育材料。”这样,《讲话》就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具体化”的崇高定位成为边区政府的经典文献,成为指导边区文艺文化建设的根本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引和感召下,边区的文艺创作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涌现出如艾青的《吴满有》、丁玲的《田保霖》《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孙犁的《荷花淀》《芦花荡》、贺敬之与丁毅的《白毛女》、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柳青的《铜墙铁壁》等一大批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杰作。

然而,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国内外形势的相对缓和,也使《讲话》中不少针对当时社会历史形势而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显得不合时宜。根据胡乔木回忆:“由于受当时猛烈进行的‘抢救运动’的影响,讲话稿发表时,加进了一些不适当的言辞。如说在中国,除了封建文艺、资产阶级文艺、汉奸文艺之外,还有一种‘特务文艺’;在文艺界党员中,除了思想上没有入党的人以外,还有一批更坏的人,就是组织上加入的也是日本党、党、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特务党,但是他们随后又钻进了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组织,挂着‘党员’和‘革命者’的招牌。这些原来讲话所没有、同全文精神极不协调的不实之词,在建国后把《讲话》收入《选集》时,完全删除了。”

《讲话》文本在内容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来修正。1949年岁末,应邀访问苏联,受与斯大林谈话的启发,以中共中央的名义重新编选《选集》,使思想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成功本土化实践,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全世界的纵深开展提供鲜活案例,并为已经取得革命胜利的中国无产阶级政权开展文化建设提供依据,从1950年5月起,在的主持下,由苏联委派的马列经典著作资深编辑专家尤金为编选指导,按照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革命思想领袖著作编选的一般经验与做法,《选集》的编选工作全面启动。1951年2至4月,还专门利用在河北石家庄“休息”时间审阅修订了《选集》一至三卷初选文稿的内容。正是借《选集》初选文稿修订的机会,《讲话》才得以再次全面修订。修订的范围包括正文、注释、语句、语法凡670余处;除涉及一些文字上的加工和引文的重新考订外,还有一些原则性的改动。如关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如何对待文学遗产的问题、文学创作的方法问题等。这些原则性问题的改动表明对文艺领域一些重要问题的全

新思考。以关于文学遗产的借鉴与继承问题为例,就由原来的“我们必须批判地吸收作为我们的借鉴”、“但这仅仅是借鉴而不是替代”,改为收入《选集》时的:“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的借鉴”,“但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作。”修订后的语句在“借鉴”前加了“继承”二字,这既表明执政党对待传统文艺应该持有正确的态度,又表明其在文艺立场问题上以中国传统文艺的承继者和发展者自居,从而为政权的文艺合法性作了论证。

第二次修订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为《讲话》加了13条“注释”。从诠释学的角度看,添加“注释”不只是一个文本规范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要使《讲话》超出简单政治文本的囿限而衍生出一个学术文本,从而表明其思想渊源有自,进而与历史经典文本、历史流传物关联起来。这种关联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使《讲话》能够成为中国经典历史流传物的正统阐释,另一方面又通过多方面的修订使自己本身拥有了历史流传物的权威地位。作为一种历史流传物,《讲话》文本内涵的绵延、功用的发挥、意义的重建,都需要打破文本本体的静态悬在性,使文本的存在成为一种历史性的持存过程,进入一种解释学所辩称的效果历史意识的辩证结构之中。而通过注释语言的增补修订使《讲话》文本由政治文本衍生为学术文本的诠释学根据在于:“流传物的本质以语言性作为标志”,以语言形态存在的历史流传物是思想、精神和观念的直接现实,它与历史中存在的事件常常是直接同一的。而流传物所使用的语言构成了我们理解历史流传物所铺展的人与世界关系的重要维度,构成了我们认识的边界与实践的范围。我们只有在对语言的释读中,才能反观历史,思考现实,警醒自身,追寻意义。因此,对语言的释读、修订乃至完善,也就成为流传物在进入历史性持存时实现自身的主要方式。

这样,《讲话》经建国后的第二次修订,就由原来的政治文本衍生为一个学术文本。它与基于特殊历史时期、解决特定文艺政治问题而作的政治文本不同,后者是作者与意识形态威权部门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思想的发展而对前者作出的润饰、修订、增补与完善,其主要意义在于作为一种历史流传物而为社会不同群体构筑了一个精神共同体。

三、第三次修订:从1953年的学术文本到1965、1966年的学术文本与革命文本

《讲话》的第三次修订是与《选集》1962年修订一同进行的连带工作。因为在《选集》从1950年到1960年长达10年的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者和读者都陆续发现了一些错讹和问题,比如正文中史实的正误问题、语言表达的规范问题、文字编校中的错漏问题、题解和注释中的史料问题、表述的时效性问题,等等。为了全面解决这些问题,经同意,从1962年8月至1965年6月,在秘书田家英的主持参与下,由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军事科学院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共同修订了《选集》。其中《讲话》修订的部分主要为注释内容。“注释”内容的修订:一是增加了一条注释,使原文的注释由13条增至14条。在这条增加的注释中,详细列举了正文中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历史来源、政治地位与区域范围,从而为曾经被宣布为“非法叛乱区域”边区正名,使其获得历史与政治的身份合法性。二是修订了正文中关于“大后方”的注释,去掉了1953年版中将“大后方”直接界定为“统治区”的表述,将“大后方”重新界定为“统治的、没有被日本侵略军占有的中国西南、西北部”,同时删掉了1953年版中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界定为“小后方”的表述。表述的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党资格获得后对于历史问题的重新叙述与审理。

如果说1965年完成的这次修订尚没有改变《讲话》学术文本的身份的话,那么,1966年进行的“修订”则使《讲话》完全由学术文本转变为一个工具性的革命文本。1966年,为配合“”运动,《红旗》杂志1966年第9期在头篇位置重新发表了《讲话》,该《讲话》与前此版本的一个重要不同,是删除了注释,代之以《无产阶级的指南针――重新发表按语》的“编者按语”。“按语”在开宗明义地指出重新发表的目的――“为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五周年的生日,为着推动我国无产阶级的发展”后,用全称判断加程度副词的语式(“最完整”“最全面”“最系统”“最彻底”“最正确”),裁定以《讲话》为代表的文艺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顶峰”的终极地位,并以此批评了以周扬为代表的“修正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主义”“反思想”的文艺路线,认定重新学习《讲话》“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意义”:它是鉴别香花和毒草、革命和反革命的“指南针”,是镜鉴主义反思想的“照妖镜”,是号召文艺工作者到工农兵中去的“进军号”。这样,通过将“注释”易以“编者按语”的形式,就祛除《讲话》原本作为学术文本的思想魅力而使其成为一种纯粹的革命文本与政治工具。对于红卫兵及其所掌握的文艺机器来讲,忠诚地接受领袖权威,认真地阐释主流话语,并将其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去,就是在捍卫“真理”,是一项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因而它超出了文本意义判断的范围。意识形态机器与学术文本之间的这种“呼应关系”之所以能在“”期间大范围流行,也反映出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哲学问题:学术文本一旦辅以意识形态威权力量之后,会对其所处的尚未完全启蒙的时代及其历史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以至于人们会在一种非理性的疯狂中扭曲了学术思想与历史事实本身。

四、第四次修订:从1965、1966年的学术文本与革命文本回归到1991年的学术文本

《讲话》作为一种政治文本与革命文本曾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发挥过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然而,简单地使《讲话》服从现实的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轻慢理论自身的逻辑力量与思想穿透力,就很难使《讲话》成为一种具有强大感召力的经典文本。因为一方面,一种真正有生命力的理论,必须斩断其直接的实用指向,而凸显出其丰富的思想性内涵;必须超越其狭隘的阶级、民族立场,而体现出人类世界的一般生存经验与共同人性尊严。另一方面,时代社会的巨大变迁使得《讲话》作为一种历史流传物的特征日渐加强,文字流传物本身具有超越狭隘的现实功用的指向而使《讲话》体现出其应有的神圣性:“文字流传物并不是某个过去世界的残留物,它们总是超越这个世界而进入到它们所陈述的意义领域。正是语词的理想性使一切语言性的东西超越了其他以往残存物所具有的那种有限的和暂时的规定性。因此,流传物的承载者决不是那种作为以往时代证据的手书,而是记忆的持续。正是通过记忆的持续,流传物才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并使它所传介的内容直接地表达出来。我们取

得文字流传物的地方,我们所认识的就不仅仅是些个别的事物,而是以其普遍的世界关系展现给我们的以往的人性本身。”

进入新时期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西方自由化思潮,西方多元化哲学思潮在大陆风起云涌,“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在一大部分知识分子当中深受欢迎。曾经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思想,在经历了“”的惨痛教训后,成为历史批判反思的对象。虽然十一届六中全会对的历史地位和思想作了全面正确的评价,然而改革开放后复杂的时代社会状况和“”的错误阴影,使得人们在短时间内很难再认同思想,著作遂成为被尘封的对象,思想成为守旧落后的代名词。为在思想文化上全面巩固马列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肃清“”期间思想产生的不良政治影响,还原思想的本来面目,同时抵制西方各种政治意识形态与文化思潮对中国大陆的全面侵蚀,就需要一种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均极强的权威文本,思想无疑最易用来承担这一新的使命。然而,“”前和“”后上世纪80年代初的《选集》,在正文、题解、注解方面均存有不少讹误;“”时期的文本,存在大量对原作断章取义、甚至刻意歪曲的错误,因而需要对它们作出修订完善。

当然,民众在1990年代后对思想的重新体认也为《讲话》修订提供了主体性契机。在1990年代后,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迫使人们开始理性的反思:中国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思想作为国家和社会建设的精神指南?反思的结果,是社会上重新出现了一种“寻找热”现象,著作重新成为人们热捧的对象。而思想之所以能被“激活”,从文本诠释学的角度看,是因为以文字形态存在的历史流传物具有超越特定时代现实的能动性。“语言在文字中是与其实现过程相脱离的。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的一切东西对于一切时代都是同时代的。在文字流传物中具有一种独特的过去和现代并存的形式,因为现代的意识对于一切文字流传物都有一种自由对待的可能性。”正是现代的意识,才使理解与诠释可以克服文本的陌生性和偶然性而不断返回到当下的现身情境,阻断文本语言与历史事实的对应指称,赋予文本以新的意义。思想的意义由此并不局限于其生产的年代,而是通过后来精神性的理解、阐释、修订,使理解者、阐释者、修订者向来所属的世界得以扩展、充实、丰盈,使其具体体现为一个文本的“同化”和“解释”过程:“流传物的历史生命力就在于它一直依赖于新的同化和解释。”作为语言流传物的思想的“同化和解释”也就是语言在进入具体的效果历史意识当中时,找到新的时代现实、文学文艺、文物制度乃至观念心理。

正是基于意识形态需要、文本自身衍变与民众心理认同三方面的动力,1990年5月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生平著作研究组与注释组启动重新修订《选集》一至四卷工作,到1991年7月1日作为建党70周年献礼出版发行。其中的《讲话》在收入《选集》第三卷时,又对“注释”作了学术性的修订。修订的指导思想,是要客观评价原“注释”中提到的人物事件,矫正某些提法论断,丰富释文内容。比如《讲话》注释第3条关于梁实秋的评价,原注文为:“梁实秋是反革命的国家社会党的党员。他在长时期中宣传美国反动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坚持反对革命,咒骂革命文艺。”这条注文不尽符合史实。梁实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虽因不同意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主张而与其交恶,但其站在普遍人性的立场上从事文学创作与批评,却有其合理性。鉴于此,修订时矫正了过去的提法,以介绍其生平经历为主,结合正文中提到“像鲁迅所批评的梁实秋……”,注明鲁迅曾对梁实秋批评的事实及其相关批评文章,以便读者能够较为公允地认识这一桩文坛公案。此外,还通过更正注释内容、完善注释形式的方式来提升《讲话》文本的学术气息。如将1965年修订版的《讲话》之第2、第10条注释中关于列宁《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一文的名称,根据1987年版《列宁全集》的规范翻译,更正为《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将1965年版第9条注释内容中关于“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欠准确表述――“《阳春白雪》属于较高级的音乐,《下里巴人》属于较低级的音乐”,修订为较为科学的表述――“‘阳春白雪’是供少数人欣赏的较高级的歌曲,‘下里巴人’是流传很广的民间歌曲”。又如对《讲话》正文中关于列宁与鲁迅思想的引述,还按照现代学术论文的规范,标明了注释的具体来源、出处、版本、页码。正是通过对“注释”的丰富、矫正与修订,去除了那些原本具有强烈情感色彩和价值立场的政治词汇,易之以较为客观公允的陈述,从而大大增强了《讲话》的学术规范性与科学性,实现了《讲话》的历史文献化与经典化,阻断了根据历史需要随意修改历史流传物的可能。

结语

作为一种历史流传物,《讲话》在近半个世纪的流传过程中,其内容经过了四次刻意的修订,逐渐形成为一种经典与神圣文本。从最初的一种革命理论,到1943年发表时强化为一种革命理论与思想武器,再到1953年修订时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建设理论与精神指南,再到“”期间成为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最后到1991年修订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规训、知识学宏大叙事与想象共同体,既反映了政治上层建筑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消长变化,也反映了现当代中国文艺思想与文艺创作的艰难曲折。《讲话》的意义,也从早期出于革命斗争需要,强调革命意识形态话语与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及相关利益主体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演变为今日出于文化教化需要,强调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观念上层建筑对创作主体、接受主体、批评主体的教化指导关系。而一种具有神圣威权力量的革命话语身份建构,需要通过共同的叙事符号(如“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新民主主义”)、共同的身份诉求(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打倒敌人”“民族解放”)、共同的伦理信仰(如“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以及一些辅文化社会资源(如“文艺普及”“革命的文学艺术运动”)来完成;反过来,这种通过后天建构而来的共享价值资源,又需时时通过威权力量的强制灌输、释读,以及接受者主动的陶冶、历练来得到维护。这就是《讲话》需要反复修订的文化社会学原因。

由此也见出,《讲话》作为历史流传物的意义与真理实际上是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获得的,正是不同的历史境遇(如时代社会的变革、威权部门的解释修订),使其呈现为不同的历史镜像,展现为诸如革命斗争文本、政治教化文本、文艺经典文本等不同的效果历史统一体。那些同一时间内秉有相同信仰的群体对《讲话》始终如一的尊领、宣传与释读,那些不同时间内持有不同观念的群体对《讲话》自发性的笃信、学习与思考,使《讲话》从一种文艺口号上升到一项文艺制度,从一个学术文本到一种神圣象征,从一种个体记忆到一种群体记忆,使《讲话》的修订过程本身显得意味深长,成为中国现当代文艺制度与文艺精神发展的生动写照。

党史学习讲话稿篇5

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它为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动听众,征服群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党史发展历程演讲稿范文,欢迎阅读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史发展历程演讲稿范文一

大家好!

这几个月来,我认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史。

在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坚持了纲领与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既坚定了我们可以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又结合不同阶段的实际,实事求是,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党在建党之初就明确了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有史以来人类所追求的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但是共产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共产党人的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但我们应该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能够实现。

其次,通过学习和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相关的理论内容以及认识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使我坚信,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句空话。《共产党宣言》通篇闪烁着旗帜的光辉,成为其后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制定纲领的理论渊源。

最后,通过学习我了解如何实现党的纲领和最低纲领。坚持党的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辩证统一。只有坚持两者的统一,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我们要始终不渝的坚持党的纲领,脚踏实地地实践党的最低纲领。

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乐于生活,个人的发展要与公司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积极寻求进步,努力做好工作。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将始终不渝地坚持我们党的共产主义理想,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拓创新,不断进取,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员的队伍,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党史发展历程演讲稿范文二

大家好!

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考验,经过100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通过学习党史,能更好的领悟党在成长历程中经历的坎坷,从中汲取其成功经验,将其继承下来,传承下去,进一步发扬光大;通过学习党史,进一步深刻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的真谛,从而坚定信心,增强爱党爱国的自觉性;通过学习党史,认真总结其成长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从而获得启发,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理解与认识上的局限性及偏差予以改正。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抗美援朝,和平解放等艰苦时期。我们要从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汲取信仰的力量,从我们党成立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巨变中汲取力量,时刻忠于党的理想,忠于党的组织,进一步坚定自觉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深刻感悟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深入了解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拥护我们党先进的政治属性,认清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和历史必然,感悟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悟党史、新中国史,要在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持昂扬斗志,矢志不渝奋斗。

谢谢大家!

党史发展历程演讲稿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党的历史永远辉煌》。打开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史册,

它记载着井冈山星星之火的赞歌,

它记载着遵义会议的力挽狂澜,

它记载着延安窑洞的灯光,

它记载着百万雄师过大江时的军号嘹亮。

这里有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

这里有共产党人的英雄壮举。

光芒四射闪耀辉煌,

足迹点点写满激昂。

100个春秋,100年风雨兼程,铸就历史永恒的丰碑,100年历史,100年艰辛探索,党的青春风采依旧。100年!一段记忆,一种成长。

古老的东方在沉睡,五千年的文明在黑暗的旧中国中沉沦,山河破裂,千千万万生灵涂炭,威武的雄狮在东方沉睡。来自黑暗反抗黑暗的呐喊在中国的上空回荡,唤醒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自尊自强,黎明中闪烁的曦光带来希望的光明。一声召唤一声枪响,肩负着实现无产阶级共产主义重任的队伍,高举着红旗,以前仆后继的姿势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驰骋纵横,揭开了属于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新篇章。

年轻的党在成长的过程中历经种种挫折,种种磨难,有过犹豫的徘徊,有过错误的选择。但是,前进的号角从未停顿,激昂的斗志从未消沉。伟大的党的脚步始终在前进。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不同的探索时期,依据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适时先进的政策,保证党的先进思想,他带领着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锐意进取,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举目瞩目的奇迹。在他的带领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在他的带领下,发展科技,提升综合国力,实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他是所有中华儿女扬眉吐气仰首前行的带路人,是支撑中华民族的脊梁。

新的时代,新的篇章,新的时代,新的纪元。充分发挥这先锋队的积极作用,用“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开拓中国新的局面,使中国站在世界的最前沿。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党曰为人民服务。血乳交融,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持党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使这支红色队伍所向披靡。作为年轻的一代,让我们伴随十七大的脚步,共同沐浴那一缕春晖,共同追随十七大的神韵,在鲜红的党旗引领下,朝着理想,向着目标。就像钢铁铸造的雄鹰,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最后,我想用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演讲:

你是东方升起的一轮朝霞,

晨曦中我们沐浴着你明媚的霞光。

鲜红是你不尽的追求,金黄是你永远的新装。

铁锤伴你做一路先锋,镰刀振起你高翔的翅膀。世界在你面前展开无边的天地,

中华腾飞的宏愿使你豪情万丈。

当伟大复兴的巨轮启航,

征途上,你是全方位导航的灯塔。

火红的党旗永远飘扬!

党的历史永远辉煌!

党史学习讲话稿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niehongzhou9”为你整理了这篇党支部开展“党史故事我来讲”活动简报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5月24日,在市委机关工委党支部活动室,党史讲述者林洁的深情分享,感动着现场聆听的每一名党员,这是市委机关工委党支部开展“党史故事我来讲”活动的一个缩影。市委机关工委党支部从4月8日举办第1期“党史故事我来讲”活动,到目前已开展5期。

党史学习讲话稿篇7

1996年8月,笔者出席在北京中央党校举行的庆祝中国速记创始10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有幸见到了延安时期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速记室主任的张重。张重是党内老一代速记工作者,是他率领中央办公厅速记室几位青年速记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期间,担任包括边区文艺协会以及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各专业小组讨论时的全部速记工作。笔者因参与由中国文献速记学会文史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中国速记百年史》编写工程,亟需了解延安文艺座谈会速记记录的详细经过,借与张重同时参加中国速记百年纪念活动的机会,在党校宾馆访问了张重。以下就是根据那次专访所写的追忆(有些细节是笔者在会后回到上海又继续写信给远在新疆定居的张重请教的答复)。

1942年5月2日,延安文艺界近百位精英人士来到了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二楼会议室,参加由、凯丰(时任代部长)共同署名邀请的文艺座谈会。会场是1941年新建成不久的一幢“现代化”建筑。所谓“现代化”,不过是座沿着山坡构建的普通砖木结构的房屋,因其从山坡上往下俯瞰形如一架双翼飞机,大家就称它为“飞机楼”,这在到处都是窑洞的延安就显得比较显眼了。这幢楼的底层北面有一条走廊,同山坡上的窑洞相连接,来开会的人也可直接经过走廊进入楼中。会议室平时也兼做食堂,大家就坐在长板凳上,在一张办公桌上铺一块白布就算是主席台。张重等几名速记员由办公厅秘书柴沫(建国后曾任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秘书长,因与的秘书田家英关系密切,“”初期即遭株连被迫害致死)带领,坐在主席台一侧,的秘书胡乔木也参加了会议,他与柴沫记录讲话大意。第一天的会议由凯丰主持,时间不长。讲话时,手里拿着一张写有简单提纲的纸,内容即是《讲话》的“引言”部分: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熟悉生活问题和学习问题。

随后的十几天都进行分组讨论,会场分散各处,张重等几名速记员也分赴各组为讨论发言担任速记,张重与章岩(建国后,章曾任辽宁省委统战部部长、辽宁省政协主席)参加陕甘宁边区文艺协会一组的讨论。当年中央办公厅速记室的工作人员,“”后离开速记工作岗位大多出任省市党政一级、国家学术团体等的领导工作。

这样的分组讨论进行了十几天,5月16日又集中开了一整天座谈会,到会场听取大家的发言,没有发表讲话。

5月23日下午座谈会闭幕,先是由讲话,晚饭后听作文艺座谈会的结论,张重等几名速记员仍坐在一边作速记记录。因出席的人较多,闭幕式就在“飞机楼”西边的广场上举行,当时杨家岭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而等领导人已经搬到枣园去了。枣园离杨家岭有十几里地,平时中央领导都在枣园,只有开会时才到杨家岭。

的《讲话》速记全文最初是由张重主持整理成文字稿的。先交给柴沫,柴沫参照自己的文字记录作了修正,然后交给胡乔木审核,经过他俩审看后,文字稿发回速记室重新抄录,并复写数份分送给枣园的中央领导征求意见。张重等为中央领导作的记录稿,把关审定的是领导身边的大秘书(当时的秘书胡乔木、的秘书黄华、任弼时的秘书师哲、王稼祥的秘书陶铸等,党内习惯称这些人为大秘书)。张重等中央办公厅速记室工作人员都是抗战初期从各地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的知识青年。有的文化程度不高,到延安后学的速记技能还不熟练,整理出来的文字稿往往词不达意,语法结构有问题也是常事。经整理定稿的《讲话》于1943年3月13日先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部分内容,同年10月19日为纪念鲁迅逝世七周年,《讲话》全文在《解放日报》发表。

党史学习讲话稿篇8

各乡镇党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部分县直部门(单位)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现依托我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平台,选拔位县委讲师团成员,赴全县1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基层宣讲活动。

一、宣讲时间

宣讲员和乡镇宣传委员做好沟通衔接,结合工作实际,自行确定宣讲时间。2021年8月15日前,宣讲工作要全部完成。

二、具体要求

党史学习讲话稿篇9

(**党支部书记 ××)

为了开好这次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党支部会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聚焦“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这一主题,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一目标,精心组织学习、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盘点收获、深刻剖析检视,切实保证组织生活会每一环节提高质量、不走过场,现将会议准备情况报告如下:

一是认真安排部署。按照局直属机关党委《关于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组织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的通知》及补充通知要求,**党支部委员会于×月×日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方案(初稿)》,就主题目标、步骤程序、会议要求等有关内容进行完善明确,并对初稿做出修改,会后及时将支委会研究通过的《方案》发到每位党员,要求支部党员按照方案迅速开展各项准备工作。

二是健全组织机构。今年1月初,原**党支部书记调整到××并任党支部书记后,**党支部书记一直处于空缺状态,支部工作由时任组织委员××同志暂代主持。按照省委组织部统一安排,×月×日局党组印发《关于××任职的通知》,决定本人任**处长(试用期一年)。为便于开展工作,且结合支委工作实际,经请示局直属机关党委同意,×月×日**党支部召开支部党员大会,等额选举本人为**党支部书记,差额选举××、××2同志为支部委员,支委会分工明确××同志任纪检兼宣传委员,××同志任组织委员。至此,**党支部委员会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完善,有效提升了党支部整体组织力,为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三是深入学习研讨。**党支部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等方式,组织学习了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等指定学习材料,认真学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等重要文章及考察福建、广西、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省委书记阮成发发表在《求是》杂志的重要文章《云岭大地实现全面小康千年梦想》。其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同志、支部临时负责人××同志、支部书记××同志,结合**党支部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实际,分别以《××××》《××××》《××××》为题上专题党史党课。结合学习内容,在集中学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省委书记阮成发重要文章《云岭大地实现全面小康千年梦想》、××同志党史专题党课时分别安排研讨交流,积极引导党员干部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党史观、学习观、实践观,统一思想认识,为开好组织生活会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党史学习讲话稿篇10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关工委充分发挥“五老”的优势,扎扎实实地在青少年中开展“三史”教育,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宣讲活动当主角。2016年,区关工委在青少年校外教育讲师团的基础上,专题组建了以“五老”为主体的“三史”教育宣讲团。15名宣讲员深入基层采访,到烈士陵园、纪念馆、图书馆查找资料,精心撰写了“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知党心、感党恩、跟党走”“国耻国魂国梦”“军事工业与国家安全”“苏中女杰高凤英”“舍已为人的县委书记徐克祥”等15篇乡土教材。年近7旬的老公安胡宏根为了写好“学习英烈革命精神,坚定听党话跟党走”这篇讲稿,骑着自行车四处寻访收集当地英烈的原始资料,多次前往档案馆、烈士陵园查阅烈士的生平事迹。年过8旬的特级教师朱积光,为了写好“国耻国魂国梦”这篇讲稿,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翻阅了大量的党史、军史、战争史的资料,五易其稿。他说,要想感动别人,先要感动自己。老教师宋裕生撰写的“知党心,感党恩,跟党走”,从三个方面细细讲述,娓娓道来,直入人心。宣讲员任登华在讲“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一课时,准备了许多预案,做足了功课,与同学们进行互动。当有同学问什么是爱国时,他引经据典,化繁为简,用具体的事例,描述家庭的变化、家乡的变化和国家的变化,解答了同学们关心的话题,让孩子们对爱国主义有了真切直观的感受。

寻访活动当引导。2016年起,区关工委开展了寻访红色足迹、寻访教育基地、寻访英烈楷模的“三寻访”活动。百名“五老”带领3000多名少先队员先后寻访了蒋垛苏维埃纪念馆、姜堰博物馆、克祥学校等27个纪念馆(碑、园、遗址),并将之明确为青少年“三史”教育基地。“五老”们带领青少年走进海军诞生地白马庙,感受我国海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震撼。寻访抗日老战士宋春霞、抗日支前模范李兰英、百岁老红军吴九成,组织开展了“传承红军精神,做革命接班人”活动。

在寻访活动中,及时挖掘亮点,加强典型宣传。撰写的《国旗日日升,板报周周新,村史代代传》《百岁老人的红军路》两篇文章先后在《中国火炬》登载;《三着实招育新人,红色教育沃乡土》两篇报道在《铁军》杂志刊用。

“三进校园”挑大梁。2016年,区关工委组织开展了“三史”教育“三进校园”活动。

主题活动进校园。以“爱党爱国爱家乡”为主题,开展了万名学生知识竞赛、读书征文竞赛和故事大赛。区关工委一班人从出题到组织参赛、阅卷评判,各个环节都亲历亲为,使三项竞赛圆满成功。万名青少年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教育,增强了信念。

“三史”展览进校园。有着江苏“火花大王”之称的“五老”志愿者罗爱国,从珍藏的上万枚火花中精选5000多枚,以《迎国庆看巨变》为主题,分成“开国大典”“卫星上天”“欢乐国庆”等10个板块,在各校园巡展。集邮爱好者、耄耋老人戴彩之,先后在社区、学校举办“纪念t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邮展。各学校组织开展了“童眼看家乡”摄影、绘画作品展,同学们用镜头和画笔捕捉和描绘出家乡的日新月异。广大中小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了胜利的艰辛、祖国的巨变和共产党的伟大。